金融学硕士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09 16:26: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金融学硕士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金融学硕士论文

篇(1)

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金融学、法学、商学等学科居全国领先地位,与这些优势学科相结合,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学校工程硕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我们设立了5个研究方向,其中金融信息工程方向是软件工程学科与金融学科的结合,企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是软件工程学科与工商管理学科的结合,计算机取整与司法鉴定是软件工程学科与法学的结合,大数据与云计算方向、基础软件方向都是我校计算机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这5个研究方向与学校的优势学科紧密结合,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学生可根据兴趣自行选择研究方向,根据研究方向选修相应的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在工程硕士的招生、培养模式方案设置、学生实践落实、质量体系控制的过程中都与人文社科学科紧密结合,目标明确,过程严谨。

1.2D(执行)——实施培养方案,严格培养过程,完善质量保障

工程硕士培养要经过3个重要环节:课程学习、企业实习和学位论文。在每一个环节中又有若干环节,为保证培养质量,我们严格规范每个环节[2]。图2是一套完整的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2.1课程环节

在课程环节,除严格执行培养方案外,每门课程都有教学大纲。授课期间要进行教学评估,学生给每位授课老师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打分,也可给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评估结果和学生给出的意见将会反馈给老师,让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每个年级的硕士班设立一名班主任,协调课程安排,了解学生动态,组织课余活动。

1.2.2实习环节

面向行业进行专业实践是培养模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落实实习基地和实习制度是保障实习环节有效完成的关键。我们选取与软件工程学科相关的高新技术型企业、金融信息化企业等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聘请企业导师,具体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在实习过程中,制订实习管理办法,明确实习的时间、形式、要求,通过《企业实习手册》对实习环节进行过程控制。

1.2.3论文环节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掌握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体现,也是衡量培养质量和授予学位的重要标志。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与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侧重点不同,它更加重视解决工程实践的问题,因此论文的形式和评价标准也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将工程硕士论文划分为系统研制报告、IT管理类论文、工程设计类论文以及学术研究类论文4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对论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保证论文的最终质量,我们在论文阶段设置了开题报告、、预答辩、论文评阅、论文答辩5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要求规范及实施办法,任何一个环节不通过,都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这就保证了能够进入答辩的论文基本质量。具体实施如下:(1)开题报告环节。学院组织不少于3人的开题报告评审组,对学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基于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我们制订了开题报告评价标准。相关文件包括《开题报告模版》《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评价标准》。(2)环节。为了有效惩戒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我们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专门审查,采取软件检测的方法,务求论文重复率不超过10%。相关文件包括《信息学院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审查工作办法》。(3)预答辩环节。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对进入答辩环节论文的又一轮筛选。相关文件包括《信息学院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工作实施办法》《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评价标准》。(4)论文评阅环节。由两名专家对论文进行评阅,其中至少一名校外企业评阅专家针对论文的应用性给予评审和评价。(5)论文答辩环节。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学位论文答辩环节的规定,保证通过的论文质量。

1.3C(检查)——培养质量检验

培养质量的高低可以从论文质量、教师学生的反馈、就业情况3个方面来检验。

1.3.1论文质量

论文写作过程5个环节的把关保证了通过答辩的论文已经过至少3次专家评判、1次。在某个环节被淘汰的论文,需要重新修改后才可以再次进入答辩。

1.3.2学生和教师的反馈

我们定期举行授课教师、学术导师、企业导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通过座谈会的形式,收集学生和老师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习安排、论文等环节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学生和老师的评价意见,听取导师反映的培养和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改进方案作准备。

1.3.3就业情况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面向企业、面向实践,因此学生的就业情况最能反映我们的培养质量。企业在选拔人才时有它所关注的指标,企业的人才需求是否与我们的培养目标一致,从就业率及就业情况就能反映出来。2012年人民大学第一届全日制工程硕士毕业生和2013年第二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为100%,毕业去向为金融机构、国家机关、大型国有企业(非金融类)、外资企业和国内其他知名企业,有的学生甚至同时拿到几家单位的录用通知。以2010级为例,50名学生的毕业去向数据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近一半的学生被金融机构录用,这与我们最初设定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我们秉承与人文社科优势学科相结合的理念,将金融与软件工程结合起来,学生在课程学习、企业实习等环节都接受了相应的培养和训练,这样的毕业生一定是用人单位所欢迎的。

1.4A(处置)——总结、反思及改进

PDCA理论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对于既往的总结与反思,提出改进措施。通过检验和反思,我们对培养方案进行更精细化的调整,对开题、评阅、答辩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流程进行改进,使之更适应工程硕士的培养。

篇(2)

一、背景分析

自二零一六年九月开始,本人承担学校15级金融事务专业证券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在《证券基础》课程学习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部分的金融专业知识,如《金融认知》、《证券柜面业务与实训》等,对金融专业名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然而,笔者忧心地看到:不少学生对金融理论的学习热情不高,课余时间不看财经新闻、不读财经故事,不谈金融话题,上课不想金融问题,尤其当老师个别提问时,甚至出现没有学生举手的现象,课堂气氛消极冷清。学生沉默抵触的消极情绪,让笔者困惑不已。

二、游戏教学法在中职金融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不禁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不愿学金融,甚至不接触金融事务?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喜欢上金融,进而乐意学金融呢?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在教学中增加适当的游戏,符合布鲁姆教学理念,游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改变传统教师传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授—接受”反复练习式课堂体现形式。游戏教学法提倡将“游戏”与“教学”两者巧妙结合,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放互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课堂表现形式。金融教学采用游戏教学法抓住了中职生爱玩、贪玩、好动的心理特征,易激发学生的金融学习兴趣,形成金融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金融教学活动;逐渐树立学生的金融学习自信心,使学生由对金融的兴趣逐渐转变成对金融的一种爱好,从而使学生愿意克服困难,积极主动地发现周围与金融有关的事物,乐此不疲的自主学习金融,提高自身金融水平。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金融学习成功的关键,我尝试通过游戏教学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金融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金融学习动机,促使他们树立金融学习自信心,克服金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努力在金融专业学习中学有所成。案例描述与评析。深刻体会到游戏教学的优势与重要性,笔者决定根据金融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适时尝试此教学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减轻他们对金融学习无从下手的茫然心理。下面结合击鼓传花游戏,介绍游戏教学法在中职金融教学的具体应用。1.学情分析。金融理论性较强,貌似与学生的生活相关性不大,但深入了解后学生会发现金融课程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相关。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金融知识的具体实践。在金融课程的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学生由于金融实践经验贫乏,又很少有机会了解和参与金融机构的实际工作,无法紧跟金融发展,难以在学习过程联想金融事务,导致老师在教学中主要限于教材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滞后金融形势的时代变化与发展。由于学生难以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的经济金融现象联系起来,导致他们在识记金融理论知识时困难重重。学生缺乏金融基础知识的铺垫,理解和运用金融知识显得更加困难。2.游戏教学法实施。识记知识点时,老师最常采用的办法是要求学生反复、多次背诵,这种单一固化的学习模式容易让中职年龄段的学生感到乏味,产生厌学心理。当老师抽查知识点记忆任务时,往往会因学生没有完成任务,失去耐心,说话语气中夹杂着几分生气与苛责,这种严厉的批评态度会进一步让本来就厌学的孩子不喜欢学习,激起学生的叛逆抵触情绪。实践1:击鼓传花。游戏规则:全体同学坐在原位,利用抽签软件决定拿花的学生,规定传花的顺序;老师背对同学,控制音乐(可以选节奏欢快的音乐,提振士气),音乐响时众人开始依次传花,至音乐停止为止。此时花在谁手中(或其座位前),他先指定一个搭档,一起上台回答问题。拿花的同学负责描述知识点,语言中不能出现知识点的字;搭档负责猜出该知识点。描述错误或猜错的同学将接受惩罚,惩罚的模式可以借鉴真心话大冒险。15级金融课堂击鼓传花游戏教学法实践证明:它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记忆金融知识点任务,喜欢上记忆金融知识。实践2:捉鬼游戏。游戏规则:通过自愿参加或随机抽取的方式,决定上台参加游戏的学生。他们在游戏中的身份分为人类、鬼两种。教师课前准备好本次游戏测验的专业名词(两组相关但不同的专业术语,如股票、债券;资本证券、货币证券),将名词写在抽签纸上。人类拿到的名词,与鬼拿到的名词不同,抽签纸上不标明游戏的身份,参加游戏的学生,轮流发言用专业知识描述自己手中的词语,但同时要注意保护自己避免身份暴露在对手面前,其他参与者认真聆听快速判断发言者是否和自己是同一阵营,判断自己拿到的词语是人数较多的一方(代表人类),还是人数少的一方(代表鬼),确定自己的身份和同伴,并猜出对手的名词。每轮发言结束,所有参与者进行投票,决定出局的玩家。当人类通过投票找出所有鬼,且鬼没有猜到人类的名词,人类胜出;若投票使人类出局且台上存活的人类和鬼数量相等时,或者鬼猜出人类的名词,则鬼胜出。在进行游戏的同时,为了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老师可以给找出鬼和2组专业名词的学生酌情奖励。在金融教学实践中,笔者观察到:此游戏不仅能督促学生快速记忆专业名词相关知识点,还有助于他们辨析容易混淆的专业名词。实施游戏教学法的金融教学,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而且教学效果显著,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放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

三、结语

寻找适合中职年龄段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法对每个老师而言都很重要,游戏教学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要老师用一颗关爱、真诚、友善的心,像朋友一样对待学生,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教育学生,学生一定能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树立学习自信,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不断进步,早日成为出色的人才。

作者:李瑞红 单位: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

篇(3)

从国际流行观点定义,小额信贷指向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提供的额度较小的持续信贷服务,以改善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农村人口)的收入增长,使多数人摆脱贫困实现永久和平为目的应运而生。小额贷款表面上是一种扶贫创新和组织创新,实质上是一种金融创新。

小额贷款分为福利派和制度派两种类型。福利派小额贷款的运行以扶贫或社会发展为宗旨,让多数贫困和低收入人群享受贷款。而制度派小额贷款的目的不是为了扶贫,而是强调以商业利润为业务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与福利派相比更注重营利性。

目前中国地下金融的资金数量是比较惊人的。据央行调查统计司日前对民间融资的调查推算,中国民间融资规模为9500亿元,占 GDP 的6.96%左右,占本外币贷款的5.92%左右。在此前后,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李建军的一份课题调查报告也显示,全国17个省份的中小企业有超过三成的融资,是来自于私人钱庄、企业相互拆借等非正规金融途径。

一、小额贷款发展优势

小额信贷组织和正规金融部门相比,其优势在于利用地缘、血缘、人缘和亲缘的因素建立起来的信贷关系,这种机构可以有效地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拥有灵活的借贷条件,恰好适应了农村个体经济和小规模农业经营对资金需求小而分散的特点,既能为农村、农民及农村和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又有利于打破农村信用社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格局,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力,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良性发展。

交易成本和风险控制成本较低。正规金融机构如全国性的大银行直接进入小额信贷领域开展零售业务,因为他们对不正规客户的风险状况了解不佳,而这些客户中大部分不能提供足够的合规抵押物或担保品,从而使银行在处理信贷业务过程中,常常遇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而与这些微小客户谈判,也要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所以小额贷款机构相较于大型正规金融机构有较明显的技术优势。

二、均衡福利派与制度派贷款机构的地区服务水平必要性

(一)中国经济不均衡的发展格局决定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为之服务

我国现行服务型金融机构分为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新兴的村镇银行、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和资金互助社等。鉴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所需金融服务业务也体现出较大差异。杜晓山认为,应该尽量实现金融机构的规模与客户的规模相匹配,就是大企业、大项目交给大银行,中小企业交给中小银行,微小企业、私营户等交给村镇银行和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中低收入的贫困农户交给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这样有助于各类地区、产业、人群的金融需求都能得到有效满足。同时应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努力创新为弱势群体服务。

(二)机构目的不同,双赢很难实现

福利性贷款机构与制度性贷款机构提供贷款的服务目的不同。福利性贷款机构追求“为穷人服务”,达到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目的;而制度性贷款机构以实现盈利为根本出发点,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信贷机构难免对贫困产生偏差,当他们追求模经济,负担经营成果时,为是贷款机构提高业绩,极易放弃为穷人服务的初衷,因此服务穷人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很难同时实现。

“只贷不存”是小额贷款公司区别与其他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结构的主要特点之一。福利性贷款机构的资金来源基本为政府援助或非政府组织社会基金,因此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发展小额信贷,政府职能应发挥主要作用。因为制度性贷款组织即商业性信贷公司的利率平均水平在一般在23.73%左右,原本可以以较低的社会成本来运作,即政府援助。若引进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必然会带来较高的社会成本,无法形成帕累托最优。

三、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一)构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

受“只贷不存”规定约束,小额贷款公司的后续资金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壁垒,对此政府对不同性质的贷款公司应采取不同的资金供给机制。政府应该加大对福利性贷款机构的财政预算比率,对其公益性贷款性质做适当宣传,树立行业正面形象,号召社会公益对其进行资金支持,促进持续性发展。而对于制度性贷款机构,加强其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系,银监会在《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可从银行业金融机构中融资,融入资金不超过自身资本净额的五成。

(二)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预防信贷风险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只有一部分在银行有借款的法人单位或个人才会有征信记录。小额贷款公司没有银行的货币结算功能,所以对于客户的现金流无法准确了解,更不能加以控制,本息的收回全靠借款人的自觉,而如何知道借款人是一个守信用、能够按期还本付息,就需要查这个借款人的征信。“征信系统”的建立对小额贷款公司优化贷款结构,防范系统风险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郭锐.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J].金融实践,2012(06).

篇(4)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写作硕士论文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写作医学论文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2.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不少院校借鉴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经验,开设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很难泾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结合起来考虑,首先制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考虑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内容为基础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议采用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译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克服了学生的语言障碍,便于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国内翻译比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A.Brealey等著)。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缺少历史经验积累,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点力不从心。写作留学生论文再者,不同的财务主体,其财务活动有很大不同,强调在学校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不太现实。因此,在教学中还是着重利用案例教学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

4.是否需要单独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针对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重术轻道”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毫无疑问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减少社会贪污舞弊、提高社会诚信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有教师建议开设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

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首先,任课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可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这门课程中,可以对一些财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基于以上考虑和安排,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专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主要参考文献

①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12

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硕士论文 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医学论文 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2.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不少院校借鉴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经验,开设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很难泾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结合起来考虑,首先制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考虑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内容为基础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议采用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译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克服了学生的语言障碍,便于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国内翻译比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 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 a.brealey等著)。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缺少历史经验积累,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点力不从心。留学生论文再者,不同的财务主体,其财务活动有很大不同,强调在学校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不太现实。因此,在教学中还是着重利用案例教学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

4.是否需要单独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针对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重术轻道”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毫无疑问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减少社会贪污舞弊、提高社会诚信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有教师建议开设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

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首先,任课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可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这门课程中,可以对一些财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基于以上考虑和安排,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专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主要参考文献

①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12

篇(6)

央行和银监会2008年5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随后各试点省份相继出台了本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小额贷款公司开始在全国各省市纷纷涌现。据央行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1年11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4144家,贷款余额达3694亿元 。

一、研究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小额贷款自出现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发展。1994年,小额信贷GB模式被引入中国,运行成效显著,从1996年受到政府重视,进入以政府扶贫为导向的发展阶段。

2000年以来,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正规金融机构开始试行并推广小额贷款,中国小额贷款开始进入以正规金融为导向的发展阶段。2005年6月,首次试点组建小额贷款公司,经过6年多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已在全国范围内铺开。随着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发展及在金融领域发挥作用日益凸显,理论界开始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这一新生组织的研究,但鉴于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还处于新兴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对其研究多集中在政策层面、制度层面、立法监管及行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而对于小额公司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规范、健康、有序发展方面缺乏细化性研究。在评价小额贷款公司竞争力时多是参照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评价体系。目前,国际上通用商业银行评价方法主要是美国的“骆驼”评级法。该评价体系主要是监测和评估金融机构经营的六个方面: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状况、流动性以及对市场风险的敏感程度。199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联合发起了一个“金融部门评估计划”( FSAP),FSAP除包括了“骆驼”中的六项指标外,还包括经济增长、收支、通货膨胀、利率与汇率等参数来进行金融系统风险及健全性评估。但小额贷款公司是一个特殊的金融组织,它在运作模式、组织形式、资本规模、业务种类、服务对象、风险特征等方面与传统银行存在差异,完全参照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估方法对小额贷款公司竞争力进行评价缺乏合理性,因此根据小额贷款公司自身的特点设计竞争力评价指标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竞争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小额贷款公司这种金融创新组织凭借其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快捷的审贷流程深得市场上资金需求者的青睐,迎来了自身的爆发增长。民间闲置资本、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外资等各路资金都开始把目标瞄准小额信贷市场,纷纷组建小额贷款公司。这些匆匆上马的小额贷款公司由于没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经营理念、业务发展模式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出现同质性,贷款向工业、企业、大额集中,贷款的发放方式也以抵押、质押和保证放款为主,甚至有些小额贷款公司在和银行抢客户。小额贷款公司这种行为违背了管理当局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改革的初衷,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也加大了市场的风险水平,同时还制约了小额贷款公司自身长远的发展。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进行小额贷款公司的竞争力细化研究必将对小额贷款公司自身及监管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理论研究

(一)国外文献回顾

国外对小额贷款的研究源于20世纪70年代孟加拉国著名经济学家•尤努斯教授的小额贷款试验,目前,国际上对小额贷款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小额贷款组织形式、商业化、可持续发展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目前国际上通常按照首要经营目标的差异,将小额贷款分为福利主义(Welfarism)和制度主义(Institutionalism)两大类型。孟加拉乡村银行(简称GB)是福利主义模式小额贷款的代表,主要向贫困农民,尤其是妇女提供存、贷款、保险等综合业务,实行贷前、贷中、贷后全程管理,现已成为当今规模最大、效益最好、运作最成功的小额贷款金融机构。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BRI-UD)模式则是制度主义模式的小额贷款模式的代表,它采用鼓励储蓄的措施和适当的存贷利差,激发了银行发放和经营贷款的积极性,使其信贷收入完全覆盖其运营成本,并通过所获利润不断拓展业务的深度和广度,现已成为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小额贷款机构。以GB为代表的福利主义小额贷款机构强调对贫困人口的救助,注重改善其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以BRI-UD为代表的制度主义模式的小额贷款机构强调对信贷的管理和财务上的可持续性。两者的差异只是程度上而非性质上。强调增长、效率和赢利,已成为目前国际小额贷款机构的发展趋势。

在拉美国家,小额贷款商业化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许多实施小额贷款的非政府组织(NGO)已经转变为正规的金融机构,Jeey.Poyo and Robin.Young(2004)通过研究认为,这种转变主要基于小额贷款可持续发展的考虑,由于NGO无法开展存款和其他金融服务,利用捐助和资助资金开展业务受到较多的限制,因此,越来越多的NGO开始寻求转变为正规金融机构以扩大业务规模获得盈利。

国际学术界对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研究主要体现在财务的可持续研究上,通过对小额信贷项目财务状况的分析,判断其是否达到财务上的可持续,然后再从收入和成本两个角度对影响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组织管理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采用这种方法的代表人物有Yaron、Christen、Rhyne、Vogel和Morduch等。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高级小额信贷专家詹妮弗艾森也认为,为了维持并提高服务质量,小额贷款机构有必要收取足以覆盖贷款成本的利率,政府不应该对利率进行过多的管制。

以上是国外对小额贷款机构研究的一些主流观点和领域,国际上对小额贷款公司竞争力方面的研究较少,Jansson & Wenner(1997)认为小额贷款业务微观上具有如下一些特点:贷款金额比较小;贷款期限比较短;申请是无需抵押物品;基于名誉担保;贷款回收率不稳定等,强调小额信贷业务设计必须考虑自身的特点,才能在市场上保有一定的竞争力。Kasia & Pawlak(2002)认为在小额贷款公司设计产品来满足客户需求之前应能够获得客户需求信息并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法国沛丰国际评级机构分析师白蒂娜指出,对小额贷款机构评级应包括机构评级和社会绩效评级两个方面,机构评级又称为长颈鹿评级,主要从治理能力、决策能力、效率、风险管理和资金使用模式等方面进行评级,社会绩效评级则是从社会使命、目标和任务及社会责任方面对小额贷款机构作出评级。

(二)国内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理论方面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是小额贷款公司的定位。王曙光(2005)从哲学的角度说明小额贷款强调商业性而不是慈善性,商业化的可持续也是吸引大量投资者的重要条件。

第二是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方面。鲁雪岩、生厚良、宋庶民(2010)在对吉林省松原市小额贷款公司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适时实现与征信系统对接及整合外部监管体系是实现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三是小额贷款公司未来发展路径。施建敏、冯斌(2009)基于新形势下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思考,认为小额贷款公司在使民间游资步入正统轨道,解决微型企业和私营业主的资金难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指出应在加强市场监管、风险防范、市场定位及产品和业务创新方面进行探索。

第四是小额贷款公司的竞争力评价研究。2009年刘钰斌的硕士论文《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竞争力分析》一文中以南充美信小额贷款公司为例,选用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联社)和同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惠民村镇银行作为比较样本,从竞争战略、公司治理、信贷管理、服务产品、利率管理、激励措施等方面与美信公司进行竞争力比较,从而评价了美信公司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解志庆2010年在《大连JL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中运用现有的战略管理理论、SWOT分析模型等,但并不拘泥于传统理论基础,强调调研和实践,将有利于完善和发展针对区域性小额贷款公司的市场竞争战略和各职能性战略方案有机组合。

2011年1月6日,首届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高峰论坛了《2010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竞争力发展报告》,第一次从竞争力理论的角度,参照规模、效率、风险、回报率、涉农贷款比例等指标并结合社会责任和小额信贷意识等方面对参评的小额信贷机构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经研究测算后评选出“2010中国小额贷款公司竞争力100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杨骏博士在2011年4月23日召开的第七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上也指出,我国目前小额贷款公司亟待解决的是融资问题和财税补贴两个问题,作为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建立一个行业的整体评级。对小额贷款有一个评级制度,就能稳妥的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综上所述,从发展进程看,国际小额信贷主要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发展中国家试行的福利主义小额信贷组织;第二个层次是追求收入弥补成本,实现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个层次是追求商业渠道资金,实现赢利,达到财务上的可持续。而我国国内小额贷款公司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并进行科学合理的竞争力评价已成为业界、学界和管理层的共识,而目前国内外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评级还处于初级阶段,鉴于小额贷款公司在运作模式、组织形式、资本规模、业务种类、服务对象、风险特征等方面与商业银行存在差异,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自身特点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非常重要。

三、提升小额贷款公司竞争力的主要策略

(一)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

目前各家小额贷款公司的法人治理架构均已初步建立,内控制度方面也已建立了规章制度,但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信贷内控管理不严格,会计内控制度执行不严格。小额贷款公司在风险评估和利率定价方面大多未能建立完备的评价和定价体系,贷款利率在上、下限之间浮动的人为性、随意性较大。解决问题的根本对策是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建立较为完善的信贷档案和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密切关注债务人所处行业的基本状况及发展趋势。

(二)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小额贷款公司的从业人员大多来自银行信贷或企业会计岗位,有一定的经济金融从业经验,但是小额贷款公司毕竟不同于银行、一般工商企业,在市场营销方式、信贷审查尺度、风险防控措施上均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大多数从业人员仍需进一步提高对小额贷款公司成立宗旨、服务对象、社会责任的认识,加深对相关政策的理解,切实掌握如何设置机构、选择什么样的经营模式、如何有效地开展业务、如何规避市场风险等一系列知识。

(三)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已成为制约小额贷款公司快速发展的瓶颈。按政策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可以从不超过两家银行机构融入不超过公司资本净额50%的资金,但由于受各家银行贷款政策的限制,能成功地从银行融入资金的小额贷款公司很少,因此,小额贷款公司应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参考文献

[1]张峰.我国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篇(7)

二、国内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

自我国招收财政学研究生以来,其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提出中国由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后,对财政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使得其招生和培养规模在稳定增加,总体而言,可概括为以下四点变化。

1.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学专业研究生一直强调“学术型”的培养目标,这一目标已逐渐与财政学研究生的实际就业方向和世界研究生的发展状况不符,经过总结反思,财政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已发生了重大转折“,应用型人才为主”将是我国未来财政学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目标。

2.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创新。

在研究生入学培养机制上,除了像网上报名、电子注册这样技术性的改革外,在考试弱化初试的权重,强化复试地位,全面改革收费制度,取消“公费”、“自费”区别上也有了创新;在研究生培养上,我国财政学研究生培养机制一般都是以修学分和写论文为主要内容。

3.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学科属性的交叉。

纵观财政学研究生培养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其他学科向财政学领域的渗透,其他学科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用于研究和解释财政现象愈来愈普遍,这也为财政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而宽广的学科理论基础,使财政学演变成了一门融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及社会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

4.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多元化。

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财政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也在逐渐向多元化发展,纯粹的“学院式”的导师教育逐渐减少,实行导师学生的“双向选择”甚至是“多导师”指导,强调社会实践。

三、基于系统论视角的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1.确立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三大目标———学习力、研究力、创新力的目标。

学习力即以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培养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能力,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的财政学研究生。研究力即以培养理论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素养能力为目标,培养研究生系统掌握财政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同时运用财税知识研究财政经济现象的能力。创新力即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目标,充分发挥他们在科研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为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发挥最大的聪明才智。

2.构建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四大系统———目标系统、管理系统、培养系统和支撑系统。

目标系统是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系统中最核心的系统,应包括两个层面:①预期。对财政硕士而言,培养预期即“高层次、应用型的财政专门人才”;②标准。科学设计财政硕士在相关素质方面需达到的具体标准,是财政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首当其冲的要点。管理系统是指在财政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对所涉及的资源进行整合与调配的过程,即在一定的目标下对人财物及信息的调配,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管理主体———研究生院或相关学院;管理客体———包括人(主管人员、辅导人员、生源)、财(教育经费)、物(教学场地、教学用具)、信息(培养过程中动态情报,相关信息等)、论文工作管理、授位管理等;管理行为———财政学硕士学位创建计划(包括招生计划、培养计划、管理计划等)、财政学硕士学位创建组织(包括组织机构和组织行为)、财政学硕士学位建设领导(领导艺术和领导行为)、财政学硕士学位建设控制(包括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管理制度———政治层面制度、操作层面制度。财政学研究生的培养系统涉及师资、课程与教学三个部分。师资方面———财政学硕士培养要对教师的质量、数量、结构和发展都提出针对性的要求;课程方面———因课程体系是财政学硕士汲取知识和锻炼能力的载体,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财政学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其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财政学各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的要求,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方面———教学是财政学硕士学位建设和发展过程的介质,灵活机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是高质量教学水平的保证,各授权单位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力度,高校可以依托财政学教学资源与相关社会机构的天然学科联系,为财政学硕士搭建宽广的实训平台。支撑系统是总体系统健康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财政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支撑系统首先来自于以经费形式出现的经济资源,其次包括教学所需的场地、设备、图书等硬件资源,最后是政策支持、价值观念、社会文化等软件资源。

3.搭建财政学专业研究生有效学习的三大平台———课堂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科学研究平台。

课堂教学平台是主体。建立课堂教学平台,要做到所教的课程都是通过精心比对后确定下来的,加强文理渗透,增设跨学科课程。对于一些现实性很强的教学内容,聘请实际部门工作人员主讲,并实现现场教学。实践教学平台是辅助。如可能,可与地方的财政局、税务局及企业签订校财、校税或校企合作协定,建立实践教学平台。科学研究平台是补充。改变目前高校、科研院所各自单独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将各自的资源优势进行有效组合,构建一种由大学、科研院所紧密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平台。

篇(8)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硕士论文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医学论文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2.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不少院校借鉴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经验,开设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很难泾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结合起来考虑,首先制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考虑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内容为基础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议采用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译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克服了学生的语言障碍,便于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国内翻译比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A.Brealey等著)。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缺少历史经验积累,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点力不从心。留学生论文再者,不同的财务主体,其财务活动有很大不同,强调在学校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不太现实。因此,在教学中还是着重利用案例教学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

4.是否需要单独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针对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重术轻道”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毫无疑问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减少社会贪污舞弊、提高社会诚信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有教师建议开设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

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首先,任课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可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这门课程中,可以对一些财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基于以上考虑和安排,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专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主要参考文献

①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12

篇(9)

中国股市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建立以来,经历了由小到大,逐步完善健全的过程。在这期间,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持续显著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公司的数量和规模有了很大的进步,股票指数却经历了多次的反复震荡。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我国的股市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健康的股票市场可以提前反映市场的资金流向,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又能在股票市场上及时准确的反应出来。

一、经济发展与股市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把发展经济作为工作的重点,国内生产总值取得了显著的提高。1990年GDP总量从1877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万亿元,增长了近36倍。经济的大幅度进步带动了国内生产各部门的建立和完善。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标志着我国的金融市场开创了新的局面。在股票市场成立的25年来,无论是阶段性的短期还是中长期,股市出现了与实体经济完全不同步的景象,大盘指数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与我国蒸蒸日上的实体经济迥然不同。而在成熟的及有效的市场上,股市是一国经济的晴雨表,实体经济构成了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实体经济增长快,股市就会跟着上涨;实体经济增长慢,股市就会大跌,并且会持续处于熊市。中国股市长期独立于实体经济的现象,说明了经济的传染性不足,资本无法在不同的领域实现灵活的流动,市场的有效性不足。

二、利率水平对股市的影响

利率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上的流通资本,促使资金在不同的市场流动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当央行降低利率,公司的融资成本降低,有利于扩大生产、占领市场份额、提高收益。公司业绩的提高,增加了人们购买股票的信心,并且利率的下降减少了储存在银行的金额,增加了投入在股市中的资金量,在有效的市场上股市会持续的上涨。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由于连续性好、交易活跃,进而从资金层面显著影响着进入股市的资金总量。所以股市的波动情况应该及时反映该项指标。在短期的效应中,从股市运行的实际结果可以看到,上证指数在短线对利率的调整成反方向的变化,但在长期来看,影响非常小。

三、公司业绩对公司股价的影响

股市的基础是上市公司,股价上涨的根本是公司营业利润的增加,股利分红带来股东的收益,所以公司经营业绩直接关系个股的波动情况。在某个行业板块取得了重大的创新突破,整个行业都会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产品能够有效地占领市场,增加销售收入进而提升人们对于股市的热情。上市公司投入资金研发、实行高效的管理制度,吸引人们对公司前景的期待。所以无数优秀的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能够显著提高人们对未来股市的信心,大盘指数也会跟着上涨。

四、提高股市有效性的策略

从以上可以看出,目前中国股票市场的效率是低下的,既有政策制度的原因,也有信息传导、投资者缺乏理性和上市公司自身的原因所致。为此,提出以下的改善策略。

1)增加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有助于投资者判断公司价值,提高投资行为的正确性。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督体系,约束大股东、高管和财务人员的行为,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政府部门要承担起管理的职能,关键的是对各种偷税、漏税、逃税和避税等违法行文加大惩罚力度。建立规范的社会监督体系,从外部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力度。

2)个体投资者应该提高自己在股市投资中的策略,在专业知识和心态上改变自己。首先,认真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对公司的消息面分析和K线走势情况有基本的了解;在实际过程中,杜绝以赌博的心态进入股市,当未来行情不明朗的时候,应该离场观望,减少从众效应和过度交易造成的损失,多研究宏观经济走势,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自身素养。

3)增加市场的活跃度,发展大型的机构投资者,培育人们的理性投资理念、投资技巧。机构投资者包括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它们拥有大量的资金,并且技术发达,管理先进。机构投资者吸收了大量的闲散资金,利用自身的优势,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中长期的价值投资更加注重公司的经营业绩与盈利水平,促使公司的管理者注重提高公司的内在价值,促进市场走向规范和完善。

4)健全股市的监管制度,加强对股票市场的有效引导,目前我国股市股权结构不合理,减持国有股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制定有利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法律法规。比如手续费的市场化,改变国家统一制定佣金为券商根据自己的经营情况自主决定,鼓励证券公司的合法竞争,让公司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优胜劣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基金市场、期货市场等金融市场,增加各个市场的资金流动性,可以有效的分散风险,增加收益,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实施,可以及时有效的反应资金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对引导资金流向有重大影响。在金融市场上,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规律充分发挥作用对股市的发展有长远的推动作用。

五、结束语

股票的有效性为股票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最终方向,在有效性的市场上,投资者是理性的,市场信息是完全的,价格的波动反映了供给和需求的变化,这种情况下,股票和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是现实的生活中,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股票市场也是由不完善到完善运动,我国的股票市场还不是十分健全,监管部门和参与者需要从实际情况加强信息的传导、投资行为的理性和市场的联动性。切实发挥股票对于经济的有效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马燕舞.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6月.

篇(10)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科技的空前发达,社会发展逐渐呈现出知识经济化和信息全球化的新模式。在这个新模式里,如何更好地接纳和领略来自各种文化的信息,如何提高交流和沟通的效率,渐渐成为了适者生存的必修课。而近年来涌现的双语与多语现象,充分体现了当今模式下人们对知识一体化的新适应和新展望。

双语教学在近年来逐渐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渗透到我国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到大学各个层次的教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关于双语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运用和普及,是最易受到关注的。而对于民办高校对双语教学的开展,涉及到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更值得研究和探讨。

一、有关民办高校双语教学方面的研究综述

通过在中华知网全文数据库中对期刊的检索发现,搜索篇名包含“双语教学”,期刊出现最早是1983年,当时只有2篇。之后二十年,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且在数量上每年呈递增趋势,成倍增长。尤其以2007年至2012年六年间最为突出,平均每年高达一千篇左右的期刊量,总计6397条记录。另外,在这些结果中包含“高校”字样的有1253条记录。而再在其中检索包含“民办高校”字样的只有8条记录。

同样地,在中华知网检索2007年至2012年六年间博硕士论文题名中包含“双语教学”字样的文献,总计136个记录。其中25篇研究的是以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为对象的双语教学。再在111个记录中检索带有“高校”字样的题名,一共只有30条记录。再在30篇已得记录中进一步检索“民办”,显示0记录。也就是说,针对民办高校双语教学方面的研究至今尚未有成文的博硕士论文诞生。

综上所述,虽然涉及高校双语教学的文献已然层出不穷,也诞生已久,但有关高校双语教学这一主题的学术性论文不多,近几年内,发展的也较慢。而针对民办高校双语教学问题的研究更为鲜有,在为数不多的几篇期刊之余,几乎尚未有这方面的博硕士论文,因此,对我国民办高校双语教学发展的研究仍属于一个比较新的领域。

二、民办高校发展概况

(一)民办高校的内涵

民办高校,即民办高等院校的简称。本文引用河南省教育学院徐玉斌教授在《关于民办学校概念的界定》一文中的论述:“民办高等院校,系指除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组织以外的各种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自筹资金依照本规定设立的实施高等教育的教育机构。”作为最贴切我们对民办高校内涵的理解,以解释这一概念。

(二)民办高校在我国的发展

早在1980年国务院就在《关于普及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文件中提出“以国家办学为主,充分调动集体、厂矿企业等方面办学的积极性。还要鼓励群众自筹经费办学”为鼓励民办教育在国内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之后,民办高校犹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蔓延全国各地,到1999年,已有近百所。经历了20多年历史至今,民办高校在校学生数量已经超过280万人,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138所,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03所。同时,民办高校早已不再是多年前的无资金、无师资、无校舍的“三无”院校,而是逐渐发成为注重学生兴趣需求、不断提高育人质量、注重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型院校。

三、上海地区民办高校的双语教学

王斌华在谈到上海地区双语教育时提到“国际大都市初级阶段的基本标准”的概念:“每两天有一个国际性会议召开:40%的居民能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半数市民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每天有13万旅客从天而降:每年入境游客占本地人口数的40%:平均每位居民一天赚12美元。能否确保40%的居民能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直接关系到上海能否达到国际大都市初级阶段的基本标准。”

上海作为沿海发达城市的典范,充分呈现出国际交流频繁和对新事物接受程度较高的特征。该地区几所重点高校如复旦、交大、同济在双语教学方面的杰出成果和先驱作用,正是体现了他们对双语教学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勇于尝试。另外,如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金融学院,以及华东师范大学,这些院校在双语教学方面的推广情况,在全国高校范围内也是具有模范性和代表性的。这些院校在双语教学方面所做的实践努力和研究成果,为上海地区民办高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他们成为我国民办高校双语教学的典范奠定了基础。

(一)主要成就

1.上海建桥学院

近几年来建桥学院一直推行国际化办学。双语教学自然成为其国际化办学进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学校喊出“每年增加2门以上双语课程,逐步增加全英语课程”的口号,积极开发双语教学。目前已开设的较成熟的双语课程包括:国际物流风险与保险、国际贸易实务、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国际经济学、商务洽谈等,以及1门全英文授课的外贸函电与进出口单证。

2.上海杉达学院

作为1992年创办的上海市属第一所民办高校,上海杉达学院在开展双语教学方面,扮演了先驱角色。学校的双语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胜祥商学院,最早开始于中外合作项目。杉达学院在其与美国瑞德大学长期合作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大量开展双语乃至全英文教学。该本科专业学生前两年半在国内的学习中,除语言类、思政类和体育课外,几乎80%以上的课程均运用了英文进行授课,授课教师既包括国内教师也包括海外教师。其中,美国瑞德大学委派的外籍教师采用全英文授课,国内教师采用全英或双语授课。而除了该中外合作专业外,双语教学在商学院其他本科专业(如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专业)也如火如荼地开展。另外,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自2008年也开始逐步推进双语教学项目,组织年轻教师提高双语教学技能。

为不断提高双语教学课程数量和质量外。上海杉达学院的胜祥商学院还专门成立了双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从2007年至2012年,已成功主办了四次双语教学研讨会。研讨会除邀请校内领导外,还邀请上海地区其他本科院校具有丰富双语教学经验的教师交流经济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的经验。胜祥商学院在推动杉达学院双语教学工作的发展、促进双语课程的教学创新、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上有着不容小觑的贡献。

(二)存在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

我国推行中英双语教学的目的,虽然同国外为缓解社会矛盾的政治目的不同,但依应符合加拿大学者麦凯和西格恩诠释的双语教学的三个目标,即语言目标、学术目标和社会目标。但一些学校在实施时。只重视了语言目标。即只注重让学生通过学习该学科的英文专用名词和术语,运用英语进行思维,提高英文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而忽视了学术目标对于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要求。事实上,双语教育不等同于外语教学,绝不能误将双语教学认定为传授第二语言的外语教学,只重视了它的英语能力传授过程,而忽视了它专业课程授课的本职工作。这个问题实际上不只是出现在民办院校,也是一些公办院校在实施双语教学时的普遍问题。

2.教材选择难统一

为了保证学生既能原汁原味地习得专业知识。又能学习英语专业术语,提高英语思维能力,一些教师认为,应尽量选择全英文原版教材,这样符合双语教学的语言和学术目标,一举两得。而一些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考虑,提出在选择教材的难易程度方面要求较高,如果所选的教材难度高于学生的接受程度,不但会影响教学进程,更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听课质量。另外,全英文教材存在成本普遍偏高的问题。于是有一些教师建议选择经国内翻译过的中文教材,或国内重新编排的双语教材,但这个建议又遭到质疑,认为其违背了开展双语教学的初衷。

3.师资配备不完善

民办高校的师资配备素来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就拿上海杉达学院来说,初建校时。杉达学院的授课教师多来自于公办院校返聘的退休教师,之后不断调整,通过聘请大量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组建了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目前,杉达学院基本形成了以年轻教师为主力,退休返聘兼职教师为辅的教师团队。而在开展双语教学方面,年龄较大的兼职教师虽然教学经验十分丰富,但几乎很少可以胜任英语口语能力要求很高的双语课。于是双语学科的开展多是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年轻教师在做,他们都有在全英文的语言环境中生活学习过较长时间的背景,学校看中的正是他们教好的英语语言基础。然而,这些教师大多又是应届毕业生,都存在着社会实践经历不够,教学经验不足的特点。他们在传授专业知识方面能否做到结合具体实践,以及在面对接受程度良莠不齐的学生的时候,能否做到应对自如,都在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同时,因为教师本身经验的不足,能够开设的双语科目也十分有限,使得学校在双语课程数量的拓展方面,也存在困难。

4.学生水平不高

教学原本就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学活动的双方,既有教师,也有学生,因此学生问题也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我国高考录取体制所决定,目前我们民办高校的学生大多存在文化基础较弱,学习积极性较差的问题。上海杉达学院在认识到学生语言能力的先天不足和英语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之后,以英语教学作为特色办学,猛抓学生四六级通过率。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即便通过等级考试,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仍缺乏英语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在真正接受双语教学时还是遇到了困难。且近几年大量的民办高校扩招活动,导致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拉大了语言基础差距。

5.教学方法单一

上一篇: 行政管理学习计划 下一篇: 下学期个人读书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