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7 20:36: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研究生毕业个人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研究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和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教学及管理部门所面临的共同任务。研究生毕业论文是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体现,是衡量其能否获得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其质量是衡量一所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经济法律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毕业论文的写作,最重要的是选题。论文选题就是文章将要阐述的主题,是经过挑选确定的研究方向、方法、内容和途径。要做好论文,提高论文质量,首先要有好的选题。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往往是学生学术生涯的起点。因此,重视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对学生的论文选题给予适当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一、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特征
1.学术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及时反映,经济法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普遍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学术性、先进性、独创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点,学术性是其根本和生命力所在。因此,要注意保证毕业论文中学术性和现实性相结合,既可以是直接对一些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学理探讨,也可以是在宏观的现实背景下对一些纯学术问题的新发现、新探讨和新拓展。考虑到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与学科专业论文的区别,其对现实的关注和联系并不是直接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具体答案,而是通过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探讨推进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或是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从学理上探寻对策和给出一个较为理性的思路。经济法专业硕士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时,一方面要敏感认知现实经济关系的法律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论文的理论水平高度。
2.专业基础与法学前沿问题相结合
作为经济法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相较本科生论文而言,对论文的学术性要求更高。硕士毕业论文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检测,但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总结和复述,是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研究并且探讨学科发展中的学术问题,或是为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一句话,作为学术论文,它旨在考查学生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学位论文,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与学生所学专业和所要申请的学位挂钩,要在本专业领域内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论题。因此,经济法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不仅要立足于专业基础这一根本,而且要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研究动态来确定研究方向和课题,把对法学前沿问题的把握与所具备的专业基础相结合。
二、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中的主要困惑
毕业论文的选题过程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真正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在一定意义上,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困难得多。论文选题并不是凭一时的兴趣、凑热闹、赶时髦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认真地思考和论证,以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有无能力、基础如何。
1.不能正确理解创新标准
有些硕士研究生考虑到写作时间有限和自身的理论基础,在短时期内往往很难形成新的理论,为符合毕业论文创新的要求,于是在选题是一味求创新,选择自己根本不熟悉的经济法前沿问题,结果在实际写作中无法把握选题,也很难找到相关资料作为帮助,最后只能放弃选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对论文创新标准的理解不准确。其实,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人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能有所拓展、深化,其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有推翻现有学说,另创一个新的学说或体系才算新,也不一定非得成一家之言。只要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有推动、有帮助,对人们的认识有启发、有拓展,能对学科发展增添“一砖一瓦”,都称得上创新。因此,创新不仅是推陈出新,提出新学说、新观点,也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发现和补充新材料,开启新视角,做出新论证,引进新方法和新手段,以及做出新概括和新的语言表述。即使能较为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一个未被注意的新问题,一时又未能解决,也算是有新意。
2.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在当前这个利益多元化的时代,经济关系纷繁复杂,经济法所涉内容也十分广泛。经济法硕士研究生在选择论文选题时,有时很难判断所涉问题的重要性。例如:有学生因为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计划写“企业工商登记法律问题研究”。这个选题表明上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是个可行的选题。但仔细推敲,在这个制度中如果是探讨工商登记的内容,则成为具体的经济技术规范的推敲,容易写成工作报告:如果从工商登记的程序探讨,则偏向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法研究内容有所偏离:如果从企业行为角度分析,则偏向于律师实务研究。很难从理论高度进行发挥,提出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只有从企业的市场准入一般规则角度探讨企业工商登记的相关问题,才是比较好的选题。但这样的话,论文选题变成了“市场准入一般规则研究”。因此,经济法研究生在做毕业论文选题时,首先应该注意考虑选题的理论基础,能否有适当的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该问题;其次再考虑选题的现实意义,是否值得花时间去深入研究来满足现实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三、对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几点建议
1.选定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
选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专题作为自己学习、研究的具体方向。经济法所涉内容比较繁杂,学科之间差异性也较大。例如:市场管制法律制度和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研究的重点和基本思路就有很大差异,而每个人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所限不可能精通一切。因此,要确定自己的选题,首先要对几年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作简要的整理,总结一下自己究竟在哪些方面有所得、有所思、有所长,对哪些只是一般了解,从而将注意力凝聚到最能体现和发挥自己知识特长的某一点上,以此为基点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动态,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
2.结合学界研究主流方向来判断选题
不同时期学术研究的注意力、侧重点等总会不同,相应地在法律研究过程中会有一些相对研究集中的热点问题。毕业论文要合理选题,应尽可能全面了解和把 握学术动态,对经济法领域所讨论的各种问题及其代表性观点、学说均应有基本了解,同时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兴趣有所侧重,突出重点。这样能够保证自己的论文有足够的资料来分析论证。经济法学术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存同求异”的过程:“存同”,才能建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统一平台。对经济法硕士研究生来说,先准确理解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学说,才有可能正确运用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而“求异”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能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这样才能体现自己论文研究的价值,才能推动学术发展。特别是对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必要一味跟风作为选题,因为如果是热点问题,许多学者都从多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探讨,对硕士研究生而言,选择这样的题目风险比较大,很难发现新的思考角度或者形成新的观点,容易造成最后写作的困难。
3.选择合适的角度建立选题
论文选题是对平时所学知识的一个梳理过程,也是对平时所思考的问题的梳理和总结过程以及二者的综合过程。经济法研究领域中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在对所学课程有了基本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从自身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来进行选题。例如:在财政制度领域,长于理论抽象思维的学生可以考虑研究财政法的本质、财政法的基本原则、财政法律制度在经济法中的法律地位等问题;偏爱实证研究的学生可以分析具体财政制度,如转移支付制度的分析、预算法的完善、财政体制的改革等等问题:擅长比较研究的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分析中国财政法律制度变迁、结合其他国家财政法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无论在经济法的哪个领域选题,都存在一个怎么思考和总结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同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各种方法,以明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兴趣与所长,以及当前学术动态中的定论、争论、未论所在,并从中找到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查阅大量文献,提炼选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和基本功的培养。
4.查阅相关文献来辅助选题
选题的判断必须建立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确定研究方案时,需要考虑论题是不是有相关资料来加以铺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参考很难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在经济法研究中确实有一些领域研究学者很少,这样导致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很少。例如:对我国特殊形态的一些企业的现状以及法律调整,如集体所有制企业、建设兵团等方面研究资料就非常少。由于毕业设计环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设在毕业前夕,很多同学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找工作上,大部分同学都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原始资料现场调查和研究,只能进行二手文献的查阅。因此,在选题时应该考虑现有文献的基础,对文献进行初步的查阅,这样可避免最后写作过程中因资料来源的单一而削弱了毕业论文的说服力。
家中兄弟姊妹七人,童年时天天、月月、年年以山芋充饥。少年时代,为了挣学费,寒冬腊月,他踩在厚冰壳上,有时脚就浸在冰冷的水中,跟着大人在苇滩割芦苇。
因为穷,高考分数过了北大、清华录取线,也不得不接受可免学杂费并可享受补贴提前录取的扬州大学师范学院的通知书。
还是因为穷,复习考研时,患上感冒不敢就医,转成肺炎,差点没念成研究生。就是这些,让滕有玺决定,毕业后要做一支“带橡皮的铅笔”。
滕有玺说,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就是一支普通的铅笔。如果不想“循规蹈矩”、平淡度日,不妨尝试做一支“带橡皮的铅笔”。
滕有玺自己就是这样。学的是师范类化学专业,却没有去学校当老师。为了不做安安稳稳的“普通铅笔”,1997年研究生毕业后,他选择了苏州固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只有300人的校办企业。
他是怎样去做一支“带橡皮的铅笔”呢?
滕有玺进公司后第一个目标是当好技术员,忘记自己研究生毕业。别人练习一遍,他练习三遍,别人白天学,他白天晚上都学。为了做到第一,工作之余,他四处向大师们学习,听各种讲座,上各类培训班。学习、实践、总结,再学、再实践、再总结,一轮又一轮,一年又一年。部门助理、部门经理、部长,每一个岗位都是这样。直到拥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别墅、自己的车和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终于有一天,38岁的中国最大半导体制造商苏州固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监事会主席,苏州通博电子器材有限公司董事滕有玺突然意识到,自己摆脱了贫穷,过上了大多数人梦想的生活。于是,又写下记述自己亲身经历的励志书――《穷人的出路》。网站连载,引起轰动。回母校现场签售,大学生们早早排起了长队。
母校授予他“扬大大学生创业导师”称号。“带橡皮的铅笔”的故事就是受邀回母校为学弟们作报告时讲的。
本院致力于医学研究生培养,尤其是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方面开展大量的工作,同时,也对教学和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与临床实践阶段,注重发挥导师、教学秘书、辅导员、党政管理及科室影响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管理效能,探索出一套以研究生为主体,以“多岗位”共尽职责的“五位一体”管理培养体系。通过该管理模式,本院研究生毕业临床技能考核水平较以往有所提高,学术量不断增加,临床意识、岗位意识和学术意识增强。
2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基本原则与要求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本院始终坚持以研究生为中心,研究生导师、教学秘书等“多岗位”共尽职责,按照“以人为本、规范培养、互联互通、科学成才”的原则,构成研究生培养网络体系,科学规范地协助研究生成才。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本院通过综合的管理措施,以医院的整体力量为依托,形成协作高效的研究生培养网,中心内容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范畴核心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内容关键是科学培养。
3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新模式
加强教学医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效能,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教学医院的职能所在和必然追求,本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方面开展大量的工作,同时,也对教学和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形成“五位一体”的管理培养体系。
3. 1加强研究生导师核心引导作用
导师是研究生学习历程中经常接触的最关键人,对研究生尤其是专业学位医学研究生理论知识、科研能力和临床技能川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本院高度重视发挥导师的教学指导作用,按照“责任制”和“传帮带”的基本原则,要求和组织导师开展教学工作。本院要求导师或带教老师每周开展一次教学查房、每月开展一次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每季度开展一次科研进展汇报,导师务必亲自与学员交流讨论,形成共识;学员的轮转报告、工作及科研进展也需由导师签阅。院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督导检查,将考核结果计人导师个人教学诚信档案及科室目标考评,积极引导导师注重教学、投身教学、热爱教学,努力提高导师的教学参与度。
3. 2强化科室教学秘书服务意识
教学秘书是研究生与导师、科室领导及院教学管理部门沟通交流的多重纽带和桥梁,教学秘书的作用直接影响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高低。本院建立教学秘书管理制度,按照“教鞭”和“牧羊犬”的基本原则,要求教学秘书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本院要求教学秘书,每月组织本科室学员交流学习状况,并逐一与学员导师交流汇报;每季度收集学员学习和科研进展,形成书面报告报院教学管理部门;每年总结所属学员学习科研状况,以此为标准参加教学先进个人评比考核,同样考核结果计人个人教学业绩和科室目标考评,促进和提高教学秘书参与教学、管理教学的热情。
3. 3营造科室成长成才的学术氛围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与管理特点是密切接触临床,需在临床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因此科室学术氛围对研究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熏陶和影响作用。本院建立教学和科研联动机制,按照“清无”和“扫盲”的基本底线,要求科室积极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本院要求科室必须有课题、论文和奖项,对于“三无”科室和人员,将取消相关科室和个人招生、带教、职称晋升和评功评奖资格,以此督促和倒逼科室积极申报课题、撰写论文,推动科研工作的开展,营造浓厚的科室学术氛围,并以此带动和促进科室临床工作的开展,为学员的学习和科研提供更多的机会,也对其成长和今后的工作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3. 4强化教学辅导员的协调管理职能
辅导员是学员的生活和思想指导老师,对学员的日常管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有着直观重要的作用。本院参照大学校园做法,按照“德教”和“心教”的根本需求,建立和引人教学辅导员制度。本院要求,担任教学辅导员岗位的人员必须具有一类重点医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积极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具有爱心和热情,以此树立充分信赖的高尚形象和重要角色。教学辅导员是教学管理部门、导师及教学秘书的一个有力补充,辅导员是在思想和生活中密切接触学员的专职教育人员,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加强研究生与科室的有效沟通和管理。
3. 5积极发挥行政及党建管理效能
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对本科专业自考生这一特定群体,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quot;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
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
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
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时展的产物,是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高层次的教育形式。它的发展受到所处社会环境各种复杂因素,包括国家战略、社会需求、科技水平、教育基础和教育政策等若干重要因素的影响;同时,研究生教育又对社会及其若干重要方面变革和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力。21世纪以来,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逐渐表现为各国人才的竞争,而各高校研究生教育又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高端人才的贮备。近些年,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的超常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势必要求原有的学术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发生相应的变革。对社会发展来说,更需要大量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型、职业型高层次人才。面对社会需求的变化,研究生教育必须重新定位,培养模式必须变革。如何改革与完善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主要调查了工科专业学院在读研究生对现行培养环节的切身体会和近年来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发展状况,着重分析了研究生成长轨迹与培养模式及培养体系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总结,从而验证了学院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改革提供借鉴。
二、研究生培养过程调查
本节主要针对工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进行调查分析,从课程设置、思想教育、课题研究以及实践和培训的情况来反映学院现行培养模式的特点。
1.调查对象
为了更全面有效地对工科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分析,调查前期制作了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并通过邮件形式发放。重点调查对象可大体分为两类:在读研究生和已工作的毕业生。其中在读研究生问卷发放200份,收回157份,毕业生发放50份,问卷收回27份。
2.调查内容
根据在读研究生的实际感受,各类课程的重要性排序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到,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普遍被认为非常重要,公共实验课重要性稍差。而专业实验课则评价不高,其中原因可能是学院专业实验课程设置与学生的期望有一定差距。另外,学院针对学历硕士和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虽然不同,但实际在实验设置上的针对性和差异性并不明显,故学生从中获得的能力提升并不显著。
从图2对毕业生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基础类课程重要性稍大于专业或实验类课程,但总体来说这五类课都比较重要。这说明,研究生阶段课程学习和实验操作都是非常关键的培养环节,而由于将来工作内容可能与所学专业不同,专业性太强的课程往往用处不大或者只能应用一段时间,相比之下,基础课程由于具有基础性、广泛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特点,对于一个人在工作中的作用反而更加重要和持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基础知识稳固就好比捕鱼技能精湛。这也提示所有在校研究生,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打下牢固的根基,同时不可忽视其他类课程的学习,扩展知识面,锻炼实际动手能力。
关于教学方式及其效果的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均为毕业生的选择。大多数人认为PPT展示较优,少数的人则认为传统的手写板书教学效果更好。PPT展示是近十年来逐步兴起的,目前来说也是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一种展示手段,它形式多样,条理清晰,比较容易制作且方便老师控制授课时间。但由于其电子形式方便传播易于拷贝,也导致随之产生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及逃课的不良现象。此外,课堂上同学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观看PPT上,不经意间就减少了师生间的交流。与之相比,传统手写板书的形式可以使同学们在听课时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授课老师的讲课节奏会有所下降,有利于同学们写笔记和随堂理解所授课的知识。因此,如何将二者的优点结合,是一个值得教师们以及学校思考的问题。
关于课堂形式,绝大多数毕业生还是认为互动提问的方式更有助于课堂内对所学知识的快速掌握,同时可养成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心态。谈到作业和考核的形式,大多数毕业生认为不必拘泥于一般的课后练习题和期末考试,或许加入让学生主动性更强一些的自主研究和研究报告的形式更为可取。
目前,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体现了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于高学历的研究生进行思想教育到底该采取何种形式、占用多少时间精力,是一个必须要认识清楚的问题。从调查结果图4来看,在校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的思想教育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很小,可见对学校而言思想教育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图5对毕业生关于思想教育形式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最希望采取的教育形式是公益活动,其次是专题讲座、支部讨论和走访慰问活动。总之,灵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图6可以看到,在读研究生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实验室度过。而毕业生们也普遍认为,在教研室课题上是应该付出较多时间的,如图7。但同时毕业生们也提出,将过多时间花费在课题研究上似乎也不太可取,研究生生活不应该枯燥单调,除了搞研究也应该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交际能力、实践能力等。
图8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研究生在面临就业时会有很多的困扰和疑惑,如不了解未来工作的内容,不清楚三方协议等问题。在读研究生对本专业就业等信息的普遍匮乏,说明专业发展形势和就业政策培训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工科背景十分浓厚的学院,培养的大部分毕业生都在工科系统内工作。所以在校阶段,学生们大都有参观科研单位、了解行业发展形势的心愿,参看图9。这对于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有的放矢的知识学习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3.培养过程调查小结
从以上各个方面的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在工科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要求普遍较高,这与相关就业单位对工作者的素质要求是相当吻合的。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广博的人才会在相关领域有所作为。同时,思想品德高、个人修养好也是必备的素质。尽可能早地融入教研室课题研究,能帮助在校研究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思路,以适应未来科研工作的环境。而有效的实践和培训环节,是塑造一个知识装备完全、思想先进灵活的优秀研究人才必不可少的过程。
总而言之,培养方案中的重点要求都体现在了目前的培养过程中,然而这种培养过程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仍存在一些可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比如,双导师制作为一种适合工程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导师聘用模式,已经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基本认可,但在具体的培养环节中尚未发挥出应有优势。此外,某些课程的教学方式略显呆板,学生的参与程度较低。
三、毕业生就业发展调查
本节主要根据北京某工科学院2000年到2009年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分析总结研究生毕业后的发展状况和系统内外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并以工作多年的毕业生角度提出对在校研究生的培养建议。
1.就业发展状况
该学院研究生主要就业去向为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部队、升学、出国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少。统计人数为156人,其中100人进入相关科研单位工作;从就业地点分布来说,96人在北京,16人在上海,44人在其它地方。
该学院研究生毕业生中,大多数人选择了与本专业相关的系统内单位就职,也有少部分选择去系统外或自行创业。大体来看,可分为系统内发展和系统外发展两种模式。系统内发展是指在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从事专业有关的科学研究或工程项目。该发展模式下的毕业生具有强烈的职业精神,吃苦耐劳,踏实细致;工作方法上,都是从学校环境中单纯的自我学习转变到在工作中学习和提高;思想认识上,都具有较强的合作创新精神。系统外发展的院友有多种选择,比如自主创业或外企、私企择业,一般来说,系统外的院友发展历程不同于系统内就业,没有学校的引导和教育及众多前辈的经验和帮助,系统外就业需要毕业生拥有更多的勇气、对自己更清晰的了解,以及对未来更明确的规划。
2.对在校生的建议
(1)建议在校生不但要认真学好老师指定的课程,纵向拓深知识,还要横向联系各科知识,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将知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灵活运用;必须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利用学校的实验室,提高动手能力。
(2)选择工作时,按照自己的兴趣,要考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刚毕业要学会“放低”自己,不要眼高手低;如图10所示,科研院所在招聘时最看重的还是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如图11所示,研究生期间最应该培养的前五项能力分别是:沟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研究能力。
(3)作为一名在校生,一定要学会合理支配自己的时间;培养个人修养,注意言谈举止;作为新时期全面发展的人才,应培养一些业余文体方面的爱好。
四、总结
从以上调查分析可以看到,不论选择系统内还是系统外发展模式,工科专业学院的毕业生大都能规划并实现适于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从就业单位类型与地理分布可知,绝大多数毕业生能够在相关系统内得到良好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科技精英和治国栋梁,跻身于总师和管理的一线。这些都与工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方针“拓宽基础、瞄准前沿、构建团队、自主创新”是一致的,同时也是对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肯定。
参考文献:
[1]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武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
[2]张郁.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3]路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06.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通信行业是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之一,对高素质通信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推动着通信相关专业的发展。近年来,通信相关专业成为了广大考生追捧的热门专业,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多数学校的通信相关专业生源都比较好。从规模上来说,我国研究生教育可以用两个“超百万”来形容:毕业研究生超过百万,在校研究生超过百万[1]。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问题日益突显:培养模式单一,师生关系冷淡,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等。同时,受到近年来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通信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
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近年来,针对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诸多学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笔者针对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做了一系列思考。笔者主张对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同时利用每周的学习和研究总结(下简称周总结)推动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开展,以期对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起到一定帮助,解决现有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分类培养,拒绝“一视同仁”
无数教育学者呼吁,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但在研究生的培养中,笔者认为要恰恰相反:对研究生应分类培养,要拒绝“一视同仁”的培养模式。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刚入学的研究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职业规划等各方面往往存在较大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笔者认为,从适应研究生个性化发展、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角度出发,有必要采取截然不同的培养方式。
1. 依据基础能力进行差异培养
通信专业知识面广、理论多且抽象,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想要学好通信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刚入学的研究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方面往往参差不齐。笔者认为,在研究生入学后应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基础,因材施教、差异培养。
(1)以综述撰写为起点,完成初阶学生基础的迅速补缺
研究生的培养不是本科时的群体式教育和“广撒网”式的教育,而是要让他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急需知识,即要高效率的学习。针对基础知识薄弱的研究生有哪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呢?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撰写综述可谓是一条不错的措施。而且由于可选题目的灵活性,它不仅仅适用于基础薄弱的研究生,通过这种方式让其他研究生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巩固基础知识,也未尝不是一种好办法。
首先,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可以锻炼研究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对于一个研究生来说,信息收集能力是其最为基础的和必备的技能,查阅文献可使这种技能得以充分的锻炼。同时,综述的撰写,也可以让研究生提前熟悉科技论文的写作,为日后的学术成果发表作好铺垫。
其次,阅读高水平的文章,不仅可以帮助研究生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还可以非常直接地补充研究工作所急需的基础知识。优秀的论文,特别是硕博毕业论文,往往会对相关基础知识作详尽的阐述。阅读这些优秀的论文,通过对文章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深入学习,可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研究生能力便会发生质的飞跃。
通过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但可以避免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盲目性,而且还可以避免单纯看书或抽象理论公式推导带来的挫败感。对下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来说,也是一个好的开始。
(2)以项目参与为牵引,推动进阶学生的发展
研究生教学的核心,应该是让他们掌握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技能。对工科研究生而言,衡量其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其做项目的能力。因此,在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穿插着怎样去搞科研。为此,笔者主张对已经具备一定理论功底的学生,应该以实际项目参与为牵引,推动其发展,让他们在具体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切实的提高其科研技能。
相比本科学生,研究生应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完成科研任务的能力。这要求他们不但要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同时要有严谨的科研思维及熟练的科研技能。对于刚着手项目的研究生来说,导师在初期的指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研究生在初期的行为和习惯将会对他们日后的研究工作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笔者看来,科学研究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循环迭代的过程:从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分析结果,到修改方案、再次循环,直至最终得到满意的结果。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很可能要面临无数次的跌倒和失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研究生导师要做的事,就是让这种循环迭代的次数尽可能的减少,特别是对刚着手项目的研究生,应该引导他们通过最短的路径得到最为满意的结果,而不是看着他们徘徊在越走越远的弯路上。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于他们日后的科研工作而言,是一种可以效仿的成功经验。因此,导师的适时指点和恰当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刚着手项目的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应首先传授他们良好的科研方法和项目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可能来自于导师的长期积累,也可是借鉴他人的成功方法和经验),待他们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后,方可放心的让他们投身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去。
2. 按个人发展规划进行培养
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研究生的个人意愿,特别是研究生的个人发展规划,是导师不得不参考的又一重要指标。笔者发现,随着研究生对学习生活的逐渐适应,几乎每个研究生都会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有一个或明或暗的规划。这些规划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从事技术性工作、从事非技术性工作和继续深造。为此,导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因材施教,更要“因愿施教”,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1)针对从事技术性工作的研究生
针对计划在研究生学业完成后,从事技术性工作的研究生来说,研究生导师应该充分加强他们的技能培养。这一类研究生毕业以后大多会加入到通信及电子相关企业,从事研发工作;又或者加入到大专院校从事教学工作。以某高校为例,2007年至2010年间的2千多名通信类专业毕业研究生,85%以上的研究生最终选择了在国内大型通信运营企业(如移动、联通、电信等)、电子制造企业(如中兴通讯、华为、大唐电信等)和高等院校就业[2]。
从事技术性工作的研究生,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结合这一部分研究生毕业所从事工作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于技能培养和专业知识应用培养,为他们今后步入企业铺平道路。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尽量多的让这部分研究生参与到来自企业的项目中去。通过这些项目的参与,他们可以感受到:相关企业在做什么,需要什么技术,自身尚缺乏什么知识,等等。从而在知识储备的过程中,这部分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会变得更加有针对性。
(2)针对从事非技术性工作的研究生
针对计划在学业完成后,从事非技术性工作的研究生而言,应加强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每一年的毕业研究生中,都有一部分会加入到政府部分、公安系统、销售以及创业等队伍中。针对这一部分研究生,笔者认为,应该更多的为他们提供创造管理、组织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加入到研究生骨干队伍当中,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到社会调研、科技服务、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中[3]。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他们可以充分锻炼其日后工作急需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针对期望继续深造的研究生
对有继续深造规划的研究生,应加强他们的学术能力培养。对于这部分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应放在首位。应积极的为这一部分研究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可以采取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方式拓展他们的视野,为其营造学术氛围。同时,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对于这一部分研究生的继续深造也是大有裨益。笔者认为,在注重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加强学术诚信教育,让研究生养成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品德:能抵制浮躁社会风气对其自身的侵蚀[4],能拒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5]。
三、以周总结为平台,促进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开展
周总结,是一种对一周学习和研究工作进行汇总和自我剖析的学习研究总结形式。笔者要求研究生上交的周总结中应当包含的基本内容是:本周工作重点、每日工作计划及完成情况、一周工作总结、下周工作计划。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对写周总结的作用,笔者进行过长期的探索。从长期的实践来看,坚持写好周总结的习惯,益处颇多,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工作有计划
从长期的实践看来,周总结能够让研究生的短期工作变得有目的、有计划。科学研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枯燥、乏味的,如果一个研究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只有一个长期计划,甚至根本没有计划,这样很容易让其对学习和研究工作产生倦怠情绪、对工作失去热情。相反,如果制定了详细的短期工作计划,在无形中可以不断促使学生去思考自己的学习及研究任务的进度,对其产生一股巨大的推动力,这就可以让其在遇到困难时不折不饶、迎难而上。
2. 实施有监督
对周总结的实施来说,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本身就是一套有效的监督体系。通过这份周总结,导师可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工作开展情况,这就不断促使学生努力去完成周总结中的计划,而不至于让工作和汇报只是流于形式。
虽然笔者并不主张指导老师和研究生之间产生所谓的对立情绪,但是笔者认为,导师具备一定的威信,对研究生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一味高效的催化剂。
3. 成果有记录
周总结,其实是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成果总结。通过这种定期的汇总和问题剖析,将自己辛勤耕耘的成果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对学生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奖励和肯定。积跬步,至千里;点滴积累带来的量变,在某一个点,将会爆发出质变的能量。同时,若学生在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可以非常方便的查找到自己总结下来的解决办法,这对以后的研究工作也是一种有力的技术支撑。
4. 师生有沟通
通过一份简单的周总结,导师可以充分了解研究生当前在做什么、怎么做的、遇到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下一步打算怎么做等一系列重要信息,这可以让导师的指导工作变得更加有针对性。而导师在周总结中回复的意见或几句点评,又会对学生的工作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这样,不但促使双方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可以促进师生沟通、加强师生感情。
四、结论
为了提高通信专业研究生教学的效率,提搞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达到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对高素质通信专业研究生的需要,本文从研究生的分类培养以及充分发挥研究生周总结作用两方面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本文讨论的研究生培养问题始终存在。希望在日后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与教学同行共同探索,提出更有益于通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建议和方法。
1、“西华大学2011年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0TSY301);
2、“四川省教育厅符合地方需求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教改项目”(项目编号:700337)
[参考文献]
[1]来茂德,沈满洪,陈凯旋.培养机制改革:新时期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2):1-5.
[2]王昆.通信类专业毕业研究生就业状况与就业指导对策分析[J].学园,2010(15):5-6.
[3]陈闻.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9(3):131-133.
[4]张颖.研究生学术诚信保障体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 57-61.
[5]朱彬,刘英辉,刘念.学术不端与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 (8): 267-270.
一、研究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系统的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工作变成应急性指导
目前,我国各高校对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针对就业指导而开设的课程也大都在本科生阶段,而且大都开设在本科毕业前夕,在研究生阶段开设的相关课程很少。大多数院校在研究生毕业前夕仅由辅导员讲授一些当前就业形势以及本专业主要面向的就业单位等信息,就业指导体系很不完善。这就造成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就业机遇。此外,继续在本校读研的学生,虽然在本科阶段接受过就业指导,但因为当时没有就业压力,不够重视,所以在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时往往出现准备不足、认识不足等问题。
2.研究生就业指导人员缺乏专业性,专职的研究生就业指导教师匮乏
以东北大学为例,2011年研究生就业工作正式纳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统一管理,标志着东北大学研究生就业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不过,学校负责就业指导的专职教师还是较为熟悉本科生情况的,对研究生就业相关知识了解较少,不能全面系统地进行辅导。负责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还是以各学院研究生辅导员为主,专职的研究生就业指导教师十分匮乏。研究生辅导员普遍年轻化,社会经验和求职经验都不是很丰富,很多建议都是从书本上学到的,没有经过现实的检验,不能给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同时,仅有少部分研究生辅导员受过就业方面的专业培训并获得相应级别的资格证书,相当一部分辅导员是从工作中总结经验,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亟待提高。有些研究生辅导员身兼数职,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学生事务工作等,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由于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跟所负责学生的年级相对应,因而每两年负责一次就业工作,这不利于跟企业长期密切沟通,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3.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个性化、针对性指导
研究生辅导员处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工作范围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方方面面,最能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在指导就业工作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专业能力、个人需求、综合素质等因素,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和帮助。目前,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基本局限于就业政策宣讲、就业信息和就业率统计等,对学生的个人特质与职业间的最佳匹配、就业单位选才理念、学生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等问题关注得很少,市场建设工作还有待加强。
二、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就业指导工作新模式
研究生具有年龄跨度大、思想观念开放、专业知识丰富、价值观念复杂化、选择工作时注重长远发展等特点,这就需要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就业指导工作新模式。
在研究生入学之初,就应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研究生尽早确立自己的目标。研究生毕业人群流向主要为出国留学、国内继续深造和就业。结合这三个方向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指导计划。对于准备出国留学的研究生,可提醒他们尽早参加GRE、雅思等英语考试,早日突破出国留学的外语关。对于继续深造的研究生,应督促他们养成查找学术资料、钻研基础理论等习惯,为继续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对于准备就业的研究生,可以在其刚入学时就将用人单位的选人理念以及职位所需素质技能介绍给学生,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有侧重地掌握专业知识,对自我有客观正确的定位,针对自身条件,查漏补缺,化就业压力为学习动力,充分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
针对二年级学生,全面开展专业职业技能训练,建议学生考取相关技能证书。根据现在的用人单位看重学生技能的情况,让学生在校期间尽量考取一项专业技能证书,从而使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有竞争力,并提高就业质量。由于工科研究生的工作选择往往以研究生阶段从事的科研活动为基础,因此,还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参与一些实际的科研项目。此外,要积极为学生搭建与企业交流的平台,开展到企业参观、实习等活动,加强学生对企业环境、企业文化的认知,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参与社会实习、实践的机会。对于准备应聘外企或大型合资企业的学生,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假期进行英语口语能力的集中培训。在找工作前夕,开设就业指导课,集中开展求职咨询与辅导活动,包括就业政策变化、往年就业去向、各单位信息统计、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慎重签约、毁约等问题,为学生详细讲解,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抓住机遇,最终实现抢占就业岗位的目标。
三、就业指导创新模式的探索
1.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目前,很多研究生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渐渐迷失了方向,缺乏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就业观出现了严重偏差,在就业选择上过于功利,或出现跟风、攀比的现象,研究生集中拥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而对二、三线城市不屑一顾。很多学生还表现出对工作的理想化追求,要求用人单位工资福利、地理位置、工作环境十全十美。
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研究生辅导员必须注重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剖析,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合理选择就业方向,鼓励学生本着务实的态度,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
2.推进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这就要求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辅导员不仅有足够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更应该努力提高自身就业指导的专业素质。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具有本学科的专业背景,这样才能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和本学科专业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侧重的方向,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就业指导。同时,就业指导教师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知识,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指导工作要求。实践证明,专业化师资队伍是完善就业指导体系的重要基础,学校和学院应该有意识地培养长期专门负责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教师队伍,进行系统的就业市场开拓、职业生涯指导、心理教育等培训。同时,定期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或公司走访,了解对方岗位需求,积累招聘经验,以便根据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就业指导。对于专业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主要应从辅导员中培养一批有志于就业指导的骨干力量,参加各种层次的就业指导培训,成为具有专业认证的职业指导师。然后由他们来专门负责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及时了解就业的相关政策,提高就业技能,同时也便于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
3.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传递机制
本院致力于医学研究生培养,尤其是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方面开展大量的工作,同时,也对教学和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与临床实践阶段,注重发挥导师、教学秘书、辅导员、党政管理及科室影响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管理效能,探索出一套以研究生为主体,以“多岗位”共尽职责的“五位一体”管理培养体系[2]。通过该管理模式,本院研究生毕业临床技能考核水平较以往有所提高,学术量不断增加,临床意识、岗位意识和学术意识增强。
2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基本原则与要求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本院始终坚持以研究生为中心,研究生导师、教学秘书等“多岗位”共尽职责,按照“以人为本、规范培养、互联互通、科学成才”的原则,构成研究生培养网络体系,科学规范地协助研究生成才[3]。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本院通过综合的管理措施,以医院的整体力量为依托,形成协作高效的研究生培养网,中心内容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范畴核心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内容关键是科学培养。
3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新模式
加强教学医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效能,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教学医院的职能所在和必然追求,本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方面开展大量的工作,同时,也对教学和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形成“五位一体”的管理培养体系。3.1加强研究生导师核心引导作用。导师是研究生学习历程中经常接触的最关键人,对研究生尤其是专业学位医学研究生理论知识、科研能力和临床技能[4]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本院高度重视发挥导师的教学指导作用,按照“责任制”和“传帮带”的基本原则,要求和组织导师开展教学工作。本院要求导师或带教老师每周开展一次教学查房、每月开展一次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每季度开展一次科研进展汇报,导师务必亲自与学员交流讨论,形成共识;学员的轮转报告、工作及科研进展也需由导师签阅。院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督导检查,将考核结果计入导师个人教学诚信档案及科室目标考评,积极引导导师注重教学、投身教学、热爱教学,努力提高导师的教学参与度。3.2强化科室教学秘书服务意识教学秘书是研究。生与导师、科室领导及院教学管理部门沟通交流的多重纽带和桥梁,教学秘书的作用直接影响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高低[5]。本院建立教学秘书管理制度,按照“教鞭”和“牧羊犬”的基本原则,要求教学秘书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本院要求教学秘书,每月组织本科室学员交流学习状况,并逐一与学员导师交流汇报;每季度收集学员学习和科研进展,形成书面报告报院教学管理部门;每年总结所属学员学习科研状况,以此为标准参加教学先进个人评比考核,同样考核结果计入个人教学业绩和科室目标考评,促进和提高教学秘书参与教学、管理教学的热情。3.3营造科室成长成才的学术氛围。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与管理特点是密切接触临床,需在临床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因此科室学术氛围对研究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熏陶和影响作用[6]。本院建立教学和科研联动机制,按照“清无”和“扫盲”的基本底线,要求科室积极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本院要求科室必须有课题、论文和奖项,对于“三无”科室和人员,将取消相关科室和个人招生、带教、职称晋升和评功评奖资格,以此督促和倒逼科室积极申报课题、撰写论文,推动科研工作的开展,营造浓厚的科室学术氛围,并以此带动和促进科室临床工作的开展,为学员的学习和科研提供更多的机会,也对其成长和今后的工作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3.4强化教学辅导员的协调管理职能。辅导员是学员的生活和思想指导老师,对学员的日常管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有着直观重要的作用。本院参照大学校园做法,按照“德教”和“心教”的根本需求,建立和引入教学辅导员制度[7]。本院要求,担任教学辅导员岗位的人员必须具有一类重点医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积极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具有爱心和热情,以此树立充分信赖的高尚形象和重要角色。教学辅导员是教学管理部门、导师及教学秘书的一个有力补充,辅导员是在思想和生活中密切接触学员的专职教育人员,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加强研究生与科室的有效沟通和管理。3.5积极发挥行政及党建管理效能行政及党建管理是加强学员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又一有力措施,本院高度重视研究生队伍的党建管理工作,按照“全覆盖”和“分体制”的原则,依照组织及党建有关规定和制度,积极组织学员参加党内生活,切实提高学员的政治觉悟、党性意识和荣誉归属感[8]。本院成立研究生临时党支部,由分管副院长任支部书记,医务部主任任副书记,训练管理部门具体组织和管理学员参加组织生活,党支部下设党小组,将专业、年纪相近的学员纳入一个党小组,定期开展活动,丰富组织生活,目的是以此形式加强学员间临床和科研的学习交流,提高学员的学习素养。同时,本院还要求学员纳入科室党支部管理,列席科室组织生活,以此增强学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促使学员形成追、赶、超的意识和思想。
4结论
培养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临床医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更加注重相关技能的培养,加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需要强化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模式[9]。本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方面开展大量的工作,同时也对教学和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注重发挥导师、教学秘书、辅导员、党政管理及科室影响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管理效能,探索出一套以研究生为主体,以“多岗位”共尽职责的“五位一体”管理培养体系[10](图1)。通过该管理模式,本院研究生毕业临床技能考核水平较以往显著提高,学术量显著增加,临床意识、岗位意识和学术意识显著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率达到100%,毕业后在国内就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就职于三甲医院的比例达到95%以上。“五位一体”管理培养体系是一种有效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科学成才的管理模式,在科学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作中取得初步成效。
作者:贺涛 王宁 王钦 张为 卢永良 单位: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务部
【参考文献】
[1]叶光明,吴渊文,潘丽,等.军队中小医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J].医院管理杂志,2013,20(4):353-354
[2]蓝丹,李登峰,高宗燕,等.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1):5-6.
[3]李震,何惠君.湖北省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四证合一”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6,29(6):101-103.
[4]宋敏,赵继荣,朱宝,等.从师承教育模式分析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J].西部中医药,2016,29(5):57-59.
[5]刘嘉利,彭天文,姜楠.教学医院研究生师生关系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81-82.
[6]陈志国,吴剑宇,张愚.临床医院培养基础学科研究生的探索与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15,1(4):274-276.
[7]刘嘉利.浅析教学医院研究生辅导员管理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275-276.
研究生作为高学历人才,是社会重要人力资源,对于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0世纪70-80年代,研究生的就业环境比较乐观,近年来,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的研究生,与吸纳能力有限、职业岗位要求技能化和低重心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在规模和结构上发生严重矛盾和错位,研究生就业优势也逐渐削弱,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都出现下滑,就业危机感逐渐增加,不少研究生开始面临就业难问题。2007年毕业研究生就业率首次低于80%,高校作为研究生就业的管理和服务部门,如何做好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成为研究生顺利就业、健康发展的必要环节。
一、研究生就业寒流袭来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整体放缓,各用人单位趋向于采取削减人员的瘦身保护方案,在各大招聘会上,用人单位数量和规模明显比往年减少,作为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2007年接收近35%高校毕业生的民营企业在2008年上半年倒闭了6万-7万家,对就业市场冲击较大,研究生就业市场也不可避免受到冲击。从1998年至2005年底,中国的大专院校由原来的1000所增加到2300所,在校生从623万人发展到2300万人,研究生招生人数从2003年的22万增加到2009年的47.5万,高校和学生学历层次不断提高,这样造成的必然结果是:硕士、博士“满街跑”,最终导致不少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而出现未就业或待就业的现象。与此同时,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也造成了研究生就业难,据调查,超过半数的研究生对单位性质比较挑剔,都倾向于到高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就业,而不愿意选择民营企业,超过52%的研究生选择到北京、上海、深圳及其周边大中城市就业,就业区域结构严重不平衡。
我们注意到,研究生就业不畅,除上述因素外,研究生本人自我规划意识淡薄是根本原因,当前高校研究生就业工作 “以信息提供为主,适量就业指导为辅”,忽视了对就业主体、就业环境、行业需求、企业需求等各要素之间的联动研究,忽视了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作为研究生的培养单位,高校应该切实改进研究生就业工作体制,做好职业生涯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促进研究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二、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内容
调查发现,与大中专毕业生相比,研究生的理论积淀相对较多,但是实践水平较低,研究生对自我爱好和能力认识不足,很多研究生根本就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就是为了帮助研究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了解社会、选择职业角色、确认人生目标的教育与指导,它让研究生在校期间,能够根据社会和职业需要,了解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有意识地根据个人性格、兴趣和能力,规划研究生生活和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我们认为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很多研究生从幼儿园一直念到研究生毕业,对社会了解很少,这固然有他们个人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高校教育与社会的原因。社会存在哪些职业?不同职业有什么不同要求?企业渴望什么样的人才?如何进行员工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如何实现从就业到职业至事业的转变?创业需要哪些条件?未来的工作远景如何?诸如此类的内容都应当纳入到职业生涯的教育之中。高校应切实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指导工作,指导研究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长期与短期的奋斗目标,并制定好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做出有效安排。
(二)创业教育
在当前严峻就业形势下,创业是实现就业并能有效促进就业的一条创新之路。有岗位就能实现就业,没有岗位创造岗位也要实现就业。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研究生普遍创业意识淡薄,加上研究生自身投资成本较高,不愿选择风险较大的创业方式来就业,导致研究生的创业比例远低于本、专科生,因此,把创业教育融入到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去是当务之急,也是切实可行的。既要鼓励研究生抛弃传统的行业高低之分,更要鼓励他们发挥专业优势,开创最能体现个人及社会价值的事业。为鼓励研究生自主创业,凸显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价值,高校可以考虑利用研究生的专业特长,设立研究生创业孵化中心,创办智力型和知识型的公司。
(三)职业心理教育
由于研究生自身的定位过高和选择面比较狭窄,加上我国目前的用人机制还不完善,一些研究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常常不能认真了解分析制约就业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求职受挫,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对毕业生特别是就业困难研究生就业的心理辅导,通过一些必要的心理调节手段,帮助他们正确定位,学会自我调适,使他们能以积极稳定的心态,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
(四)政策法规与求职指导
近些年国家以及各地方政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出台了许多措施,为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了依据,也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高校应该通过有效的政策指导,让更多的研究生了解自己在当前的就业政策下拥有哪些权利,并指导他们运用自己的权利,找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对于绝大多数研究生而言,研究生毕业是第一次求职,很多面临就业选择的毕业生由于思想准备不够,经验有限,在求职时容易出现技术性的错误而错失良机,这就要求高校在这方面开展系列教育工作,这部分的内容包括:求职择业的材料的准备、就业信息的分析整理、实战技巧等。
三、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
(一)一个重点:要重点突出导师的指导作用
研究生与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研究生的导师制度是两者的重要区别之一。为有效促进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高校应该更好地利用导师制度。研究生在校期间与导师接触最多,导师也最了解自己的研究生,导师在承担指导研究生专业学习、课题研究等方面的任务外,还应该力所能及地成为研究生在人生和职业方面的导师,利用自己对本专业多年的了解,根据学生特点,结合社会实际,合理安排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指导研究生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同时,要建立导师开展职业生涯辅导的鼓励和保障措施,如设立导师绩效基金、核算工作量、导师津贴制等,充分调动其参与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积极性。
(二)三个平台:课堂教育、社会实践与个体咨询三位一体的职业生涯教育平台
在实施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时,要坚持以课堂教育为基础,社会实践为主体,个体咨询为重点的教育体系。在研究生入学的时候高校就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从理论上让每一个研究生都懂得应该为什么,并且如何去规划和发展自身的职业生涯,在指导研究生根据自身所学、职业倾向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基础上,指导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并配有具体措施步步落实,高校应创造条件让研究生有实战演练的机会,为他们进入社会提供广泛而深入的互动平台,如鼓励研究生参加跟随导师做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课题,与企业合作建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等。在指导研究生总结社会实践的经验基础上,根据研究生对职业的认知、环境的变化等,及时开展个体咨询,引导研究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修正,最终达到“人职匹配”。
(三)三项原则:要注重职业生涯教育的全程化、阶段化和个性化紧密结合
在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贯彻全程化、分阶段、个性化的原则,针对不同年级研究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在指导方法和指导内容上应区别对待,各有侧重。在研一期间,主要讲授职业与职业生涯的基本理论、自我认知、正确处理职业理想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就业取向分析等内容;对研二、研三学生则主要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侧重讲授职业道德、求职的思想与心理准备、求职的基本程序、就业政策与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创业观念转换等内容。
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对大中专毕业生来说,呈现出更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一方面,不同研究生群体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如男性群体与女性群体,有兼职经验和无兼职经验研究生群体;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发展,如毕业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与其他年级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要根据这些特点,开展个性化的生涯指导反馈工作,指导研究生根据自身素质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奋斗目标及其实施措施,靠着科学的选择和不懈的努力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
参考文献:
1、李宝元.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9(3).
2、郑祥江等.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4).
3、李春根等.从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
4、张革华.创新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之路[J].公共管理,2008(9).
两国导师各有特色
我大学是77级的,后来留学美国,在中国和美国都工作过多年。要说对我影响最深远的职场导师,应该是中国三线工厂的老一代工程师和美国的同事们,他们给我的职场帮助是我进步的动力所在,也成为了今天我指导员工的基本原则。
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三线工厂,老一代工程师对工作的赤诚投入,做事的认真负责,以及他们的爱厂如家、体贴青年人,都深深地感染着我。特别是他们能从我个人成长考虑,支持我考研究生,让我的职场之路越走越宽,令我感激至今。所以虽然只在那里工作了一年,但直到现在我还记得他们鼓励的笑容,并以他们为我职场学习的榜样。
研究生毕业后我在大学任教,大学教书这份工作比较自由散漫一些。在美国工作之后,主管的敬业态度对我的成长影响非常大。他们做事认真,对研究问题刨根问底,对工作质量精益求精,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无论有无第三方检查都对自己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批评时对事不对人。与他们相处是一种工作关系,也有个人关怀在其中。主管的要求只是最低标准,不应付了事,不省力气,把工作做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最好,超过主管期待,让我很有成就感。
总结起来,我觉得在职场之路上所遇到的导师,教给我最重要的就是职场道德、敬业精神、工作方法。
我愿意指导有理想的年轻人
好徒弟有两条标准,有上进心、悟性高。因为有上进心的人愿意改进自己,没有上进心的人怎么批评都没用;有悟性的人善于总结,进步快。还要有点理想主义,我不喜欢功利的年轻人,因为他们短见、势利、工作中得失心重,除了钱和权力对任何东西都没有忠诚感,没有奉献精神,也不会有大出息。
现在回头看看自己本科和研究生的同学,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特别在乎钱的还是没有钱,特别想当官的还是没当上官,发了财或当了官的同学当年多少有点理想主义。当然,发财和当官后不一定能保持理想主义。有理想主义不一定能发财或当官,但没有理想主义的一定做不大。
做人永远第一
在当今中国社会,我认为职场上最需要导师去传导的是怎么做人,传播职场操守和工作方法。技能、技巧?那都是第二位的。职场、生活都一样,要为人正直、诚实、恪尽职守。尊重工作就是尊重自己,爱惜职场生涯也是爱惜自己的生活。
――导师谈徒弟――
什么是师徒之道?
马拉松冠军孙英杰与教练王德显的分道扬镳,何云伟与郭德纲的反目,名人师徒的关系如雾里看花,虽看不甚明白,但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什么是师徒之道?”对于这个问题,王伯庆博士的回答是“先学会再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