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试分析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02 08:51: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历史考试分析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

篇(1)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1]发展于1975年,由英国Dundee大学的Dr. R.M. Harden提出,用于测试医学生的临床能力;被认为是评估医学生临床专业知识的金标准。OSCE要求每个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应用特定的技能和行为来护理标准化病人[2](Standardized Patients,简称SP)。这个工作环境是监考老师事先评估并安排妥当,由一系列的简短的评估,工作任务组成[3]。测试内容包括:入院介绍,临床资料的采集,在医学模拟人上实际操作等。从2010年起,我院应江苏省卫生厅要求对护理学院应届毕业生进行综合操作考核,以检验临床实习效果,为日后教学和实习提供可靠依据。但是传统的考核方法无法全面检验护理的临床能力,而且缺少系统性和连贯性。这使得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寻找一种既接近临床又可以灵活应用于教学的考核模式。经过一系列的探讨与研究,我们采用OSCE对完成临床实习的毕业生进行考核。现在介绍OSCE在我院2010级护理专业毕业生综合模拟考核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1 研究对象

以我院2010级护理学院1-6班300名护生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生均为女性,年龄在18~21岁。两组的基础文化和在校所学课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本次考核中的SP病人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培训的兼职工作者,均为女生,年龄在43~55岁。SP病人的个人信息匿名处理,不侵犯隐私和人权。

2 方法

2.1 考核方法

实验组采取OSCE考核法。专业任课教师和临床兼职教师的指导SP病人准确的模拟某一临床病种,并根据临床的真实案例设计出与考核密切相关的临床模拟病例。考生根据所给病例了解病人基本情况,分析病情和设计护理计划。考核流程包括入院介绍开始,一般资料收集,症状与体征的评估,提出护理方案和在医学模拟人上实施操作。对照组的考生按照传统考核方法在医学模拟病人身上实施单项护理操作。本次考核监考教师由我院护理学院专职教师和盐城第一人民医院各科护士长兼我院护理学院教师组成。专兼职教师两两搭档组成考核小组,随机抽取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监考。

2.2 评价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测评考核效果。问卷根据有关文献编制,采用很好,好,一般,较差,差五个评价等级,计分依次为5分,4分,3分,2分,1分。问卷经过护理权威专家审核和修改,信度和效度通过测量符合要求。考生结束考核后发放问卷,共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回收率100%,并且都为有效问卷。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

3 考核结果调查及评价

调查结果见表1。

4 讨论

4.1 目前,护理操作能力评估是医学教学评估的棘手问题同时也是热点话题。大多数护理高职院校操作考核偏重于动作规范性和熟练度,而忽视了操作对象和所处环境存在着差异,在考核过程中也无法体现护生的沟通能力及对病情的判断和动态评估能力。特别是对于护理毕业生,他们已经在临床实习一年,传统的考核模式已无法全面衡量他们的护理能力。OSCE考核模式是临床评估实习医生操作能力的首选考核方案,我院护理学院决定大胆采取OSCE模式考核应用于护理毕业生实践考核。通过考核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调查问卷,可以明显看出OSCE考核模式的效果和认可度。多数考生认为OSCE考核有助于培养护生的整体护理,冲破临床分科模式的局限,与临床案例的结合起来,并且有助于系统化贯彻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护理技术操作时能主动运用护理程序,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将应用整体护理理念去全面护理病人并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化的行为。

4.2 本次考核的另外一个显著特征是SP病人。OSCE考核组多数护生反应,与SP病人沟通交流和对SP病人进行身体评估和临床真实操作环境相似,有利于反映临床护理的真实水平,同时提高了与患者的沟通能力。OSCE考核模式将各项临床护理基本操作可能发生的情况或意外设计入病例,并在SP病人身上有所体现,让护生对此作出判断,并做应急处理,教给护生沉着、冷静、遇事果断的应对方法,以提高护生的应急能力。此外,本次考核应用的是SP病人而不是生物模拟人更真实的反应护生的人文关怀思想和伦理道德意识。为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

4.3 通过和对照组的问卷数据分析对比,OSCE考核模式在十二个护生的能力提升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并且P

【参考文献】

篇(2)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内容是以历史教材为依据,围绕着历史升学考试而展开,特别是教学进入到高三总复习阶段,作为高中历史教师,除了能够对于教材内容熟记于心之外,还要对《考试大纲》中的内容熟练掌握,并与教材内容相互贯穿,形成清晰的教学脉络。对于《考试大纲》中的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有充分的理解,并能够衔接成为一个脉络。作为文科高考重点学科,历史以知识运用、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为主。从对《考试大纲》的解读中可以了解,历史学科的考查内容都体现在每一项具体能力的要求中。历史教师有责任将《考试大纲》中的考试知识点融入到历史教学内容中,以其为核心进行延伸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学生对于《考试大纲》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随时考查。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明确提问的重点,并围绕着知识点回答问题,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点有所掌握。相反,如果考生对于问题的回答已经偏离了《考试大纲》的逻辑脉络,甚至已经出离了《考试大纲》,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点还没有掌握。此时,教师就要从课本的角度出发,对知识点重新讲解,引导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重新学习,以充分掌握。

2.从《考试大纲》的角度对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和预测

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就要将《考试大纲》充分地利用起来,以其为教学框架开展教学,并对于历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不断地摸索,从中找出规律。近些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对有关高考试题的热点问题予以关注,而《考试大纲》则是对主干知识的归纳,以高考试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对高考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所掌握,并灵活地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此外,教师还要具备试题分析能力,配合课程标准,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以2012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为例,“孔子和柏拉图的比较”这道历史试题就极具社会时代性,其中所涵盖的内容不仅涉及到中国的文化传统,而且还诉诸到中西哲学文化的比较。学生的答案要符合试题的能力测试标准,就要跨越中西文化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知识,虽然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学生对于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有所了解,且深入领会西方哲学思想,就会使答案尽善尽美。该试题从出题方向上,符合《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历史教学内容要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以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综合能力。

二、正确地解析高考试题,以其为基准建立科学的历史教学模式

1.解读历史高考试题对高中历史教学发挥着教学启示的作用

虽然高中历史教学最终要通过高考环节,但是按照课程标准,主要是培养学生历史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这一点,在目前的高中《考试大纲》中就已经体现了出来,这就意味着历史高考试题已经不在拘泥于对于历史教材内容的考查,而是对于高中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那么,教学中,要认真体会高考历史试题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对于其中的教学启示深入地探索,并在课堂上不断地实践,逐步地总结。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有所提高,历史教师就要领会《考试大纲》,从高考试题中查找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明确重点学习内容。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学生对于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就是建立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在详细阅读教材的同时,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相关知识从实际出发深入领会,并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教师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通过解读历年高考试题而总结出经验,帮助学生对于历史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刻理解。学生不仅要对教材知识有所掌握,还要充分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在涵义,并懂得向不同领域延伸,以提高自身的历史综合素养和历史知识学习能力。

2.解读历史高考试题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多以单向的授课为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引导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被打破,转变为围绕着学生展开的教学模式。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高考成绩是考查高中阶段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体现。作为教师,要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予以改变,就要对高考历史试题以解读,并选择历年具有典型意义的高考历史试题作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以学生解答问题的方式展开教学。按照新课程标准,高考试题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考查已经不再只是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考查,而是更为关注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济发展”时,可以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选择相应的材料分析题,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后,解答材料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完善程度,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定位,然后在后续的教学中有所补充。为了促进教学多样化展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济发展”的评述,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手工业作品———瓷器,同时还要查找相关的历史内容。当学生观看这些瓷器的时候,教师还要将学生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展开,让学生对于瓷器的特点予以思考,并从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角度予以陈述。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对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历史内容进行分析并重新整理,以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将各个知识点衔接起来,并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分析、解决问题。学生运用高考试题提升学习效果的同时,还掌握了高考试题的应用方式,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考点加强历史知识教学

从高中历史知识教学的角度而言,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要完全掌握,特别是《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基础知识,教师要以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相应的知识灵活运用,做到触类旁通。当进入到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教学已经不再以历史基础知识为主,而是将这些基础知识充分地利用起来,着重于对历史试卷答题技巧的训练。针对于目前历史高考考题的题型所强调的能力立意倾向,且考题分值相应地有所提升,一些新型的考题模式逐渐地在高考试卷中出现。通过对历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析所总结出的出题规律,虽然是对于学生思维特点以及分析能力和论述能力的考查,但是,都需要学生对历史的基本理论知识有所熟悉,才能够准确地做出答案。历史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势,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学生的历史基础理论水平要有所提高,就要提高历史基础教学的重视程度,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以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表达能力。首先,将高中历史知识的专题知识体系建立起来,注重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以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以2014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为例,第37题就需要以“美丽中国”为主线展开论述。自十召开以来,中国的未来发展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中国梦”。这道历史考题就是从这一主题思想出发,考查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程度,对于政治、文化与社会相互之间关系的了解。如果学生仅仅从理论材料中获得相关知识,很显然难以达到知识考查标准。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重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灵活地掌握历史内容,可以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将各个历史事件相互建立起关联,并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其次,就是对每一个阶段内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比较。例如,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列强侵华历史。引导学生以相关的高考试题材料为论题,进行整体性分析,也可以针对某一个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这部分时间段的相关事件建立起关联,进而对于考点更为明晰。

篇(3)

无论之前我们是否重视历史学科知识的学习,但是中考前,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历史复习的重要性。作为开卷考试的一门学科,如果我们在思想上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制定复习策略,主动复习,投入其他学科一半的复习时间或精力,那将会使我们的中考总成绩得到意想不到的提高。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行动上做到重视历史复习呢?笔者认为,同学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课前,做好预习和知识点梳理,为课堂上理解老师的讲解做准备。2.课堂上,调动自己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根据老师制定的教学方案主动看书、思考、回答问题、做习题,在老师安排的自由时间内积极讨论。3.课下,归纳历史知识,选做历史测试题,总结历史主观题答题方法,进而复习好历史这门课。

二、制订计划,明确方向

在思想上重视历史学科备考复习后,我们还要有章可循地复习历史。一般来讲,中考前的历史备考复习,大致可以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回归教材抓重点,专题复习抓难点,综合测试(训练)抓考点。

1.系统复习教材知识

在本阶段复习中,要把课本作为依托,围绕课本按章节进行系统复习。具体来讲,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要做到突出“全”,加强“联”,做到“活”。突出“全”:即知识要全,不放过任何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复习到位;加强“联”:即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原本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做到“活”,即能用掌握的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在每一章节复习完成后,要理清该章节的历史线索,并能根据历史线索在教材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对照教材章节进行复习,该识记的务必识记,该理解的务必理解,该会运用的务必要会运用。另外,我们不能为了加快复习进度而遗漏知识点。在复习时要注意,只要求识记的知识点就不必再花费精力去理解,而要求理解的知识点必须要理解并会运用,课程标准不作要求的就可以大胆放弃。这样,不仅能减轻负担,还能提高历史复习效率。

2.专题复习

在进行完教材知识系统复习之后,我们可以把学过的历史知识纵向联系起来,建立对应的专题知识体系。这样做能系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前一阶段复习中的缺漏。对于专题复习来说,我们可以采百家之长,自己总结历史专题,将历史知识点、知识线和知识面有机地串联起来,找出其中的规律。

3.模拟考试训练

在考前的冲刺复习阶段,我们要尽量做一做历年的中考试题,以适应中考的题型和题量,并进行总结分析。注意在做历年的中考试题时,可以按照中考的答题时间要求等要求自己。做完后,要对照参考答案找出自己所给答案的不足之处,总结答题规律,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找老师答疑解惑,力求达到做一套试题,就有一套试题的收获。

三、“抓小放大”,背诵重点

虽然说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但是从阅卷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学生在识记类试题上的答题错误率还是比较高的。因此,在中考历史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加强历史知识的识记,背诵知识点。但我们在记忆历史知识时要懂得“抓小放大”。“抓小”,即记忆教材中清楚标出的或隐含的重大而零碎的知识点。在复习完一个单元后,我们就要将必背知识点总结出来。“放大”,即不花费大量时间去背诵教材中的大段内容。这样,通过“抓小放大”式的复习,不仅有利于提高答题的速度,也有利于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四、有侧重地做练习题,中考时轻装上

为了轻松、自信地走进中考的考场,同学们有必要做一些练习题,进而总结解题技巧以及注意事项。要注意,我们做练习的目的不是去猜题,而是通过练习,使自己可以自信满满地走进考场参加考试。

临近中考,不仅家长找来各种辅导资料让学生练习,学生自己也会找大量的习题来做,而这些试题却不能完全派上用场。因此,在复习备考时可以将资料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必备资料,即最重要的资料,其中可信度比较高的资料有:六本教材、校内模拟题、专题复习资料、热点归纳、考前集训试题等。这类资料需要多翻阅。第二类则是平时做练习的试卷和课堂练习题。我们只有确定试卷上有类似的题目时再去翻看,但尽量少翻。第三类就是考前刚搜集到的资料,这类资料排在第一类、第二类资料的后面,前两类找不到的时候再使用。

篇(4)

试卷讲评课是指学生在完成考试之后,教师对试卷进行解剖、分析、点评,以达到帮助学生发现学科知识不足,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解题能力,掌握学习规律的教学活动。试卷讲评课上得好与坏,效率高与低,从某种意义上说,直接制约着学生最后阶段历史成绩的提高与否。可以说,高质量的讲评课不但是“矫正补偿”,更是提高学生应试技能与素质的重要方法。进入总复习后期,尤其是省质量检测后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高度重视对试卷讲评课的利用。

二、历史试卷讲评课应突出“五讲”

历史试卷讲评课区别于其他课型的本质特征在于一个“讲”字。一是讲清试卷命题意图。教师讲评前要对试卷进行认真分析,分析试卷考查了哪些历史事实和学科能力,从而找出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使学生养成分析命题意图的习惯,解决学生中长期存在的审题能力差的问题。二是讲清答题误区。讲评时,教师要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题及学生的典型错误,由表及里,追根溯源地加以剖析,使每个出错失分的学生,都能从较深层次上找出自己失误的原因,明确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复习的方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搞好复习。三是讲清解题思路方法。试题讲评时一定要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讲思路即讲试题题型的特点和解题的思路,要引导学生思考试题考查哪些知识点和这些知识点的哪些层面;讲方法即讲基本解题方法和技巧;讲规律即分类讲解。对某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进行概括性的总结,总结出解题规律,规范解题格式,真正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四是讲清考点宽度深度。教师在处理该问题时必须注意两个重要内容:首先要拓展讲评课的宽度,根据考试知识点间的联系,进行举一反三,拓宽思维,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知识网,使历史知识体系更完整。其次要加深讲评的深度,通过多层、深层的分析,使学生未曾复习到或未曾掌握的知识掌握到位。对于能力要求较高的则重点强调,让学生真正提高。因此,教师必须把知识面的拓宽、学生能力的加强作为试卷讲评的主要目的,作为教学的主攻方向,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五是讲清答题规范格式。首先答案要做到“两化”,即要点化、系统化。其次语言要做到“两化”,即简单化、专业化。同时书写要做到“三化”,即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

三、历史试卷讲评课应牢记“五原则”

1.及时性原则。考试后试卷要及时批改,及时分析统计,及时讲评,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记忆犹新”,取得更好的查漏补缺和深化复习的效果。

2.集中性原则。一是试卷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性错误的典型问题,教师应认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针对导致错误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详细讲评。二是试卷中出现的具有创新性的题型,教师应对该题型的特点、丰富的内涵和命题者的意图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以拓宽学生的解题视野,提高应考的能力。

3.延伸性原则。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必须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补充、联系、启发思考,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查漏补缺;同时注意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以崭新的面貌展示给学生。

4.合作性原则。讲评课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应给学生自主表达自己思考结果的机会。有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可以加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体验,提高了讲评课的效益。

5.鼓励性原则。高三的学生对考试是比较重视的,每一次考试心理负担都较重。在试卷讲评时,不可忽视各类学生的心理状态,要用好激励手段。讲评中对成绩好、进步快的学生适度表扬,对个别难题处理到位的学生要予以肯定,对考试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要和他们一起寻找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帮助他们找出正确的解答思路、方法,坚定他们的学习信心。

篇(5)

最近几年来,历史材料解析题成为中考的典型题型,分值比例大,换言之,无题不材料。一些学生在解答材料分析题时往往无从下手,导致历史成绩较差,这成为了历史教师面临的主要难题。

一、增强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历史学科包含丰富的信息资源,其门类繁多,贯通古今,综合性强,所以学生对信息处理的能力便成为历史考试考核的重点[1]。当前,历史教材每一章节都包含原始材料,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同教材重点有关的史料,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例如在“的评价”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设计“针对这一次革命,史学界表达了不同的观点,请从教材中列举几种,并判断其属于哪一种史观”。学生总结分析出以下几种史观:1.这一次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革命运动(革命史观);2.这一次革命促进了的发展(现代化史观);3.这一次革命是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全球史观)。

二、指导学生利用史料进行自我训练

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各种史料,并指导学生自主拟题,要求其坚持中考重点考察原则(适度性、思想性与科学性),争取充分体现出历史材料解析题所需的能力,不得进行填空式设问。例如世界史中有这样一段史料:“恩格斯提出,如果拿破仑政权的战争是一场反对保证、追求自由的战争,那么曾经被拿破仑征服的国家在拿破仑政权后,都应该坚持平等原则,全民享受平等原则所带来的一切好处。”有些人基于恩格斯这一言论认为拿破仑政权的战争是一场非正义战争;有的人根据恩格斯的后一段话认为拿破仑政权的战争是正义之战;还有些人认为恩格斯针对拿破仑战争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基于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设问:(1)恩格斯这两段话中“拿破仑战争”有什么区别?(2)怎样辩证分析拿破仑所发动的各种对外战争?经过指导学生自主拟题开展训练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促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探究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应试策略和解题能力

(一)认真审题是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一半”。对于历史材料解析题而言,认真审题是考试获取高分的关键点[2]。为了准确完整地了解题意,首先应该对材料的意思进行理解。很多学生不懂得审题,尤其是考试时抵触情绪更加明显,迅速扫看一下,还没有理解题意就盲目答题,结果往往是文不对题。读懂、理解、读透材料,是材料题解答的第一步。所以,认真审题是准确解答的关键点。只有认真仔细审题,准确了解题意,才能正确解答。

(二)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先读问题,再读材料,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是正确的做法,有利于理清思路,予以准确判断。材料阅读过程中,不仅要阅读正文、时间及材料来源等,还要注意材料中的各种标点符号,特别是省略号、分号、破折号。阅读结束后按照意思将材料分好层次,全面把握材料。考试就好比战场一样,分秒必争才能取得胜利。

(三)对材料进行归类和分解

材料大意理解完后,需要概括归纳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正确理解材料中的各个观点,采用去粗取精的方式简单处理材料,总结出材料的重点,画出关键词句,有利于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认真分析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重点信息,材料中的某一项可能是迷惑项,需要第一时间挑出无效信息,便于节省时间和精力。

(四)关注关键词和关键句

历史材料首尾句常常是命题者对材料内容的全面概括和简单介绍,学生应该注意材料的作者、地点、时间及出处等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常常带有一定的引导和暗示作用,有可能蕴含题目解答所需信息。

(五)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

历史材料解析题无论难度有多大,均同课本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大部分材料所设定的问题,常常要求同所学历史知识相联系,所以答题时必须将材料与知识点相结合。注意语言的层次性、逻辑性与准确性,规范运用正确的历史术语,尽量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运用正确的史学观点进行解答。不得随意使用文学性修饰语,不能表达主观感情,必须做到平实、客观描述。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材料解析题解答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平时要多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归纳与总结。通过教、学、练相结合,必然会提高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同时,应该组织开展各种专项训练活动,科学指导解题思路,增强解题能力,备战考试。

篇(6)

从2016年起福建省普通高考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的全国卷。因此,我省的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备考,要依据全国卷考试大纲、说明及试卷变化,作相适应调整。

1.认真分析研究全国卷考试大纲、说明和试卷,调整备考观念和策略。

要全面地分析和研究全国卷的考试大纲及说明,特别是与福建卷考试说明进行深入对比分析,研究教学内容和能力要求,明确已考什么、怎么考,进一步思考和分析还能怎么考、还会考哪些内容。加强对考点研究,分清主次,理清条理,研究每一考点可能的切入点。教师依据“考核目标与要求”对复习设定教学复习的难度,重视学生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学科能力,实施“能力立意”“发展素养”的高三课堂教学,提高复习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机械性。对一些历史问题分析,程度好的学校可适当拓宽、加深,程度一般的学校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即可。在历史能力要求方面,程度一般的学校重点训练“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应用知识”这两项能力;程度好的学校侧重于“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两项能力目标要求。

2.根据全国卷试题的能力要求和特点,调整备考目标和训练方法。

由于全国卷和福建卷试题考题型情境素材、问题设计特点等的不同,因此要求考生所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结构和历史思维能力不同。全国卷试题的专业性非常突出,突出了“历史的学科性和完整性,强调了学科能力和素养的考查”。因此,在备考中要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训练和指导。专题复习教学是知识与能力系统化、深刻化和规律化的过程,要通过专题复习教学总结专题规律,做到精选精练,拒绝题海战术;经典试题,反复训练;核心内容,多角度、多形式训练;具体题型,专项训练。教师通过剖析例题、点拨思路、提炼方法、总结规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包括思维方法、答题顺序、答题速度、答题规范化等。

历史论证题是全国卷的压轴题,在复习中要加强对此种题型的解题指导。主要有历史阐释题和历史探讨题。历史阐释题是对历史观点结论的说明,需要考生选用具体的史实进行解释。这类试题是对历史结论的阐释说明,只要对观点进行解释和支撑性的说明,能自圆其说即可。历史探讨题是对材料和题目中所呈现的观点进行评论、探究,既需要学生指出观点是什么,更需要对观点进行论证和评价,思维和论证含量要高于历史阐释题。做此类型题目要提炼和确立观点,作答时要深刻揭示材料的观点;观点的确立与选择的论据是与观点关系最为密切、最能支撑观点的那些史实。答案要体现“论证性”的特点,做到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证层次清晰,逐级深入阐释,实现抽象概括、理论升华。教师在平时历史教学中要用多种史观解读历史,将新的史学观点和成果渗透于历史教学之中,强化学生的历史意识,提升认识水平。

3.夯实基础,突出三基。

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是历史学习和高考命题的着眼点,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主要载体。因此,牢牢把握基本史实和概念,理解基本历史观点,才能奠定决胜高考的基础。

第一阶段复习,专题史复习,实现基于教材专题的“纵通”,梳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高考不强调覆盖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做到全、准、细。“全”即复习要全面,全面地理解案鲋识点、考点,以课本为依据,对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地毯式清理,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对各考点进行细化和落实;“细”即注重细节,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教材本身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等等。复习中始终突出主干,同时立足教材、依托教材、透析教材。在历史知识复习时要注意知识体系的整合:①必修内容之间横向整合。②不同版本之间整合。③必修与选修内容整合。

第二阶段复习,断代通史复习,实现基于一定主题的“横通”,包括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包括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概括出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特征。整合历史线索,疏通历史脉络,把握时代特征,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立体的历史知识体系,构筑整体认识。

4.加强时政、史观教学,开阔学生视野。

适应全国卷历史试题的特点和要求,主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关注前沿研究动态与成果,挖掘和利用其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拓宽复习视野。

运用正确的历史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在复习中要重视史观渗透,重视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正确史观解读历史现象的能力和意识。让学生学会思考历史,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

篇(7)

二是讲练结合。 练是实际操作,通过练习才可以看到本人的真实水平。考前进行有一定量、有度、有序的强化训练,十分必要。可在学习《考试说明》、透彻把握历史教材的基础上,参照前几年中考试题的出题走向、把握重点、难点,将收集到的历史列出试题和信息,精心筛选加工出几套综合性、科学性、典型性以及知识、能力和思想都贴近中考的模拟试题,创设考试的环境,以考试的要求、标准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学生进行练习后一定要认真听取老师对试卷的评讲,只练不讲,等于半途而废,凡练必讲,讲必纠错,纠错而总结,在练、讲、纠错、总结上提高和升华。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良性的教学循环。每一环节都不容忽视,不可或缺。

三是横竖结合。 竖的方面,要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横的方面,

一是要把握同一时期历史学科自身发展的横断面上诸方面的内在联系。如:同一时期同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历史现象问的相互联系。通过横竖结合,学生才能把中外历史以及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考试中才更有信心,遇到难题才会处惊不乱。

二是要将历史的复习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的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渗透,相互迁移。现在我市实行的政治、历史、地理的“文科综合”考试,比如政治课中所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有助于孩子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孩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又比如有了过硬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古文知识等方面的语文基本功,就可以迅速准确地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历史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历史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就可以语言准确、逻辑严谨、扼要全面地答好历史材料题和问答题。

再如借助地理知识既可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又可强化记忆,深化理解,培养孩子对地图的意识和空间观念。同样,丰富的历史知识对于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的学习也是他山之石。事实上,各科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诸种联系,知识的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我们应当树立"大知识观",这不仅能提高备考复习效率,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四是中外结合。 由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教材是分别编写的,上课时也是分别讲解的。这就容易造成中外历史的割裂,顾此失彼,破坏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因此,总复习时要将中外历史有机地融为一体,尽可能地把中外历史教材里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按历史事件的事件脉络,比较联系,对照复习,整体把握,中外历史比较考察这是历史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对于中外历史的结合掌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篇(8)

近年,全国各地在初中历史考查上相继进行了改革,其中一项就是实行中考开卷。中考历史开卷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淡化纯记忆的内容,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考前复习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我连续几年担任初三历史教学工作,在历史复习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下就中考开卷背景下初三历史复习的误区谈谈对策,以抛砖引玉。

一、当前中考开卷背景下对历史复习认识的误区

1.开卷考试不用复习。

部分初三学生,甚至一些非历史专业的教师和班主任都认为历史开卷考试不用复习,答案都在书上,考试抄书就行。殊不知,这是对学生的误导,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初三历史复习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事实上,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命题都是基本沿袭以往历史闭卷考试的做法,适当引入开放性试题。如若不复习,连选择题都靠翻书来解决,不仅考试时间不允许,而且会对教材生疏,难以从书上快速准确找到答案,更不用说答好题。

2.开卷考试难度降低。

由于开卷考试命题基本沿袭以往闭卷考试的做法,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认为对开卷考试试卷中的一些问答题的复习可以降低要求,学生不必花大量时间死记硬背历史内容,只需记住大概。由于开卷考试的命题适当引入开放性试题,从这层意义上说难度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因为这种题型答案比较灵活,极具创造性,没有平时的扎实积累和系统训练,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即使翻书也难以作答。

3.开卷考试带上所有资料。

一些学生认为在开卷考试时携带的历史资料越多越好。事实上,考试过程中很多考生根本来不及翻阅大量资料,或是考生在考试中遇到平时做过类似的题目,为了找“原题”而耽误时间。考试中不能一味依赖复习资料,没有考前的认真复习难以取得理想成绩。

4.开卷试题书上都有现成答案。

由于对开卷考试的特点不了解,误以为开卷考试都能在教科书上找到现成答案,这是初三学生中较为普遍的观点。事实并非如此,就算是开卷考试的有些试题在教科书上有现成答案,考生在作答时也不能照搬照抄,否则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没有经过概括提炼的答案是不切题的。更何况有些综合性、开放性或半开放性的试题本身就没有现成答案。所以,考生要改变这些认识误区,面对现实,积极应对,科学复习。

二、中考开卷背景下初三历史复习对策

1.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考试说明》,把握中考方向。

《历史课程标准》是编制教材的基础,是中考评价的依据,也是制订《考试说明》的依据。因此,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于把握历史中考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认真学习《考试说明》,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分值及其要求等,领悟测试水平的层次及每一层次的涵义,并根据测试水平的层次来把握知识,这样在历史复习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2.实施专题归类复习,比较对照,纵横联系。

历史中考有两大特点:涉及内容多、复习时间短。因此复习时不能依据课本逐课、逐节全面复习。教师可将所学历史知识列成专题归类总结,纵横串联,比较对照,形成网络。一方面,把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相联系,是“横”的联系。比如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进行联系比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两次改革的异同。另一方面,历史事件都前后发展、依次交替,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是“纵”的联系。譬如复习“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内容,可按时间先后顺序归纳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对每一时期的历史进行复习,然后将前后发生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系统掌握。但在复习不能单纯“纵”或“横”复习,而应“纵”“横”联系,形成专题,构成知识网络体系。如此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才不易遗忘,不易混淆,运用自如。

3.精选习题,综合运用,强化训练。

中考历史复习任务重、时间紧,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研究考纲,结合热点焦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编写或挑选习题,进行专题或综合训练。训练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应试的心理素质。教师应当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学生能力的新、活题型,练习形式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等,但不能搞题海战术,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每次训练,教师都要认真评阅,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评讲,教给学生审题、解题方法,分析错误原因,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要领。

4.关注社会生活,提炼热点焦点,归纳掌握解题技巧。

《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中既有对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能力的要求,又有运用历史的观点分析社会现实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中适时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焦点问题,如党的十七大,改革开放,民生问题,重大节日活动,和祖国统一大业,等等。历史中考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中让学生掌握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归纳解题技巧,训练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中考复习应该紧扣考纲,以课为本,纵横联系,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结合时政,强化训练,归纳技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方能从容应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中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陈跃文.浅谈应对历史开卷考试的策略.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3).

篇(9)

  随着期末学业考试的到来,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也即将划句号,回顾本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本期所做的主要工作:

  1、贯彻教育方针,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经常阅读学习新课标和教学专业知识,体会其中的内涵与要求,并结合教学实际,转变教学观念。

  2、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

  (1)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营造师生平等、互助合作、共同探究的教学氛围。认真创设历史情境,让历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4)历史教学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历史书籍。

  3、关心、了解、爱护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本期通过各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加强师生沟通,开展赏识教育。及时反馈信息,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耐心细致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积极引导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历史学科能力,不断进步。

  4、利用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设备,如投影机、幻灯片、录音机、影碟机等辅助历史课堂教学,增强直观效果,提高学生兴趣。

  5、积极开展活动课教学,通过活动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开展了学唱和欣赏历史歌曲,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历史小论文写作、改革开放后家乡的新变化调查活动、寻访历史人物和历史遗迹、观看历史题材影片等历史外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6、扎实认真抓紧、抓好历史常规教学工作。

  做到开学有计划,期末有总结,课课有教案。平时,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结合实际写好教案。尽力上好每一节课,向45分钟要质量。课后,及时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总之,这个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圆满完成。教学有收获,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教学质量还不太理想,与先进学校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今后,应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学校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任高三的历史教学工作,这是我第一次从事高三的历史的教学,由于没有经验,所以走了不少的弯路,但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进取向前辈学习,向同事取经,不断对从事教学工作做小总结,异常是每个复习的小阶段都要进行小总结。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景总结。

  一、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

  1、认真参与教研:教研是提升自我业务水平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本学期学校大力倡导“大练兵”活动,本人一向认真对待,进取参与。经过团体备课讨论、一周一听评课、开研讨会等教研活动,结合自我的实际,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方法、思想观念、理论水平和业务素养等。

  2、认真研究高考:高考的动向是高三教学的指挥棒。我首先认真研究了近三年的全国高考试卷,异常是今年的高考试卷与往年比“稳”了哪些,“变”了哪些,异常是“变”(所做的调整)对我们的复习有关键的指导意义。其次其它省市的高考试卷,注意和我们贵州的试卷比较、分析,从中总结出命题、组织答案的一些规律,以便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应试技巧。

  3、认真研究课标和考试说明(考试大纲):在此刻多种版本教材的情景下,课标是专家高考命题的唯一依据。我们复习仅有紧扣课标才能做到少做无用功,才能少讲精讲、短时高效。考试说明是对高考本事要求、考试资料、试卷形式等方面的具体说明和要求,我们深研考试说明能把握住高考专家的命题意图、教育理念和命题思想,从而使我们的复习更有针对性、时代性、高效率。

  二、扎实做好与教学有关的各项常规工作

  1、认真研究和制定教学计划:在开学伊始对本学期的复习时间进行了大体规划,我们根据此计划并结合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景,经过我们组教师团体商量,共同制定了较为切合我们实际的高三第一轮教学计划,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景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使计划更切合实际,更适应学生复习。

  2、认真编制学案:根据“复习提纲”模式,提纲必须提前半周定稿,提前准时发放到学生手中。依此特点,我们组实行了分组编制、团体审阅,既保证了团体备课又保证了教案学案的同步。我们的学案编制技术稳步上升,争取以后向精品化方向发展。

  3、认真备课:力争上好每一节课。备课不仅仅要备教材,把握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要备学生、备学法、备教法、备学案等,力争每一课都做到“有备无患,未雨绸缪”,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不断反思自我的经验和不足,以使自我在教学中不断使自我的教学艺术不断提高。

  4、认真研究教材、教法、学法,写好教案和反思:一轮单元复习,注意基础知识的整理和综合,注意归纳单元结构和单元特征,注意历史概念的解释和重点、难点的概括。注意基础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和比较。做到基础知识系统化,重点难点透彻化。以单元为中心,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融会贯通,构成历史知识的主干。

  5、认真研究测试题,做好考试总结:坚持“精癣精炼、精讲”,不搞题海战术。练习注意做到难度适中、立足基储典型新颖、题量适中。异常要注意下大力气在网上搜索最新颖的试题。课后作业是复习巩固的重要手段,可是要想使作业起到良好的效果,作业量必须要适中,如果作业量过多,需要消耗学生很多的时间,学生就会感到厌烦,疲于应付,那么,他们就不会认真对待,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每次考试既要能检验学生的水平,又要便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考试成绩出来后,要全面仔细地分析总结,异常是联考或统考要让学生明白整体水平,以便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6、认真辅导,抓优补差:督促学生及时准确牢固地掌握好基础知识、提升本事。我们针对不一样学生的特点加强对“期望生”和“瘸腿生”学习方法和答题思路的指导。五联班学生基础薄弱,我们更应当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为此,我在课外辅导时间,找两生谈话,对症下药,找出症结所在,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自信心,帮忙他们提高成绩。

  7、认真组织学生写好课堂小结,充分利用小黑板优势:坚持把每堂课的课堂小结写在小黑板上,让课代表安排学生轮流进行,组织学生进取参与,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提升了书写等方面本事,效果很好。

  8、认真批改《三维设计》和每周一小测:要想上好课,必须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实际情景后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而研究学生的最好方法是批改不一样层次学生的学案作业,为此我们把坚持每堂课前一天的晚自习批改学案构成惯例,保证了课堂的有效和高效。我们历史组坚持每周一小测,及时总结得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试技巧。

  经过半年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高三文(6)和文(4)班成绩稳步上升。

  总之,在我们历史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高三上学期的一轮复习工作现

  已顺利完成,已经落实了教学计划的各项任务,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三维设计》的“知识梳理”板块,学生在落实过程中,只填空,冲淡了对知识的宏观把握,容易忽略对基础知识的整体把握,效果不太好。

  2、预设的历史复习提纲中学生一开始比较认真,之后随着各科发放提纲较多,学生时间上的压力增大,部分差生存在应付现象,材料题出现放弃现象。差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3、课堂展示学生的作业环节学生用时过多,影响了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和进度。

  4、《三维设计》有时“核心问题”在课堂上变成了新课,用时过多,课堂容量变小,教学目标难以当堂完成,课堂压力加大。

  5、学生普遍感到历史材料题比较难,缺乏必要的答题技巧和方法,测试时失分比较严重。

  6、学生对基础知识缺乏整体把握,概括本事需提高。

  7、高三文(4)班学生卷面普遍比高三文(6)班差,需强化规范试卷。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思路

  1、进一步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深入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把探究式教学进一步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同时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提高。

  2、针对高三文(4)班基础差的特点,认真研究如何上好复习课,如何增强针对性、有效性,注意综合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小组讨论法、列表比较法、自学法、表演法等)。不放弃任何一个差生,力争经过复习让学生的成绩有必须的提高。

  3、自我也要多看书报、新闻等,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关注现实生活与历史史实的联系和比较,以适应文科综合高考命题热点切入的特点。多作题,多创制原创试题,进一步提高自我的命题本事和周密思维本事及知识迁移本事,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答题技巧。

  4、每周增加历史科测试,放在周三午时进行,定时交卷,及时批改,经过考试带练动复习,培养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规范试卷的习惯,以便让学生早点适应高考试题。“把平时练习当高考”,认真训练;“把高考当平时”,简便应考。

  5、每一天在早读和晚读时巡班,引导、带动学生复习历史。

  6、注意加强对“培优补差”生的辅导力度,争取多谈话及时了解动向,单独准备套题,让他们限时交上来,更准确地采取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措施。

  7、高考中整体难度呈降低趋势,所以我们的练习应降低难度,增加新颖度,树立学生高考前的信心。

  反思高三历史教学,还有其它很多不足,工作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取得的成绩很有限。为了我们的学生,为了我们的学校名声,也为了我们教师自身更好的发展,我们将更加努力,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将落实进行到底”。敬请领导、同行对于我们所没有想到的工作上、方法上的不足和粗陋之处进取给予点拨和指导,我们将不胜感激。

  学校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1、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中一向持续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此刻就应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明白,“读史能够明志,学史能够鉴身”此刻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理解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构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理解教育影响,从而到达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篇(10)

我们为什么学习历史?学习历史仅仅是为了记住那些单个事件的名称、历史人物的名字而已吗?其实,真正的历史学习绝对不会抱着了解的态度去对待。严格来说,历史是要为政治服务:一方面学习历史,认识历史上发生事件的来龙去脉,总结经验,继承和发扬那些优秀历史人物的品格,总结那些经验教训,以警醒后人,让惨痛的悲剧不再发生;另一方面通过探究一些事件之间的联系,以期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其实,何止历史,一切可被称之为科学的学问,不论是数理化生,亦或者政史,终极目的无不是发现这个世界发展的规律。虽然这个目标遥遥无期,但是这种学习探究过程本身,才是精彩之处,结果不构成历史,过程才构成历史。

很遗憾,当前我们的历史教学走入了一个非常大的误区。误区在于:1.以一个正确答案完全扼杀了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总是局限于书本之内,灌输式教学,将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范式之内,学生没有独立分析思考的空间;2.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全简化为普通的因果关系,其实,历史是复杂的,我们真正所知的比我们未知的少得可怜,那遥远的历史,我们掌握的真实一面甚少,同时,非常独立地探究两个事物及其之间的联系,而忽略了两个事物之间的过程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总结为一点,是对历史本身的复杂性的一种否认,而将历史简化为一种线性,甚至是点性的东西。如此学习出来,我们就很难期盼未来能有什么新的成果出现了,也影响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进入这个误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应试教育,当前我们的教育教学没有脱离应试教育,老师的教,学生的学,都以考试有个好成绩为目的,它主要是为应付考试而教和应付考试而学,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

历史教学的目的,应该包括以下诸方面:首先,教学生以科学严谨的分析思考方法,以期他们以后能够去思考以上的问题;其二,将历史的脉络和结构传授给学生,并引导他们自己独立自主地思考。其三,把已经有的探究结果传达给学生,由他们自己去批判、修正抑或是接受。历史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很多时候都不被学校和学生重视。但是我认为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它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教化和人文精神滋养功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宝库,也是人们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一面镜子。因此历史课是一门极富生命活力的学科。

上一篇: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 下一篇: 安全责任制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