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0 17:42: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养老心得体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中心规划
1、树立发展目标:把握需求,提供服务,注重实效,使老人过上有保障有尊严的生活;落实政策,开拓创新,办出特色,创建省级示范养老机构。
2、明确服务思路:中心以老年人家庭为基本服务单位,依托家庭(家属)和社区,有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资源,组建高素质专业服务队伍,与社区紧密合作提供服务,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果。
3、理顺服务关系:
与老人:以老人需求和家庭支持为基础,老人和家庭充分参与;与社区:发挥各自优势和资源,与社区紧密合作开展有效服务;与政府:用好政府购买服务资源,实实在在解决社会养老问题。
规范服务流程:中心建立了规范的服务流程,建立关系——需求评估——服务设计——服务实施——效果评估——后续跟进。
4、打造专业团队:中心建立专业的工作队伍开展服务,目前全体工作人员20名,其中行政3人,社工3人,康复师2人,养老护理员10人,财务1人,厨师1人。
二、主要工作
1、中心建设,夯实基础
设施方面,在建筑面积有500㎡的营盘街社区的房屋投入资金进行装修和设备购置,安装了电风扇、电视机,配备了桌椅、饮水机、报架、书橱、培训室,铺设了地板,增加了户外健身设备,各种防火防电设施一应俱全,能同时容纳几十人共同活动;制度方面,健全了管理制度、服务指南、家政服务员工作职责、专职义工岗位职责、老年活动室制度、医疗保健室制度、志愿者服务探望制度等,初步建立健全了居家养老网络系统。
2、考擦学习,厚积薄发
过去四个月,中心工作人员中心为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打造特色养老工作,在前期分别走访了长沙市各区的居家养老中心,通过各种方法学习了外省市和国外开展居家养老的各种服务方式,尤其是香港、上海等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养老服务特色,根据本区和本中心的资源优势,努力计划并逐步打造自己独特的养老服务特色。中心管理人员到长沙民政学院社工系、康复系考察学习,并邀请为员工开展培训。
十月二十八号,中午一点,我们五人连同其他志愿同学在学校北教学楼宣传栏处集合,出发前,我们集体合影了一张,让照片把此刻的岁月留下,飘扬的旗帜定格在温暖得太阳下,激情的召唤。我们迎着东方走向了麻丘镇敬老院,当我们经过长长的瑶湖大桥时,顿时感到天朗气清,心胸开达,充满了豪迈之气,我们每个人都忍不住用全身的力气大喊,仿佛自己的人生将在此刻开始走向成功。有一种雄心想与天工比天高的冲动,毕竟我们闯过独木桥的艰辛在此得到回报,尤其是来自甘肃的段利鹏和来自青海的张永环,他们疯狂的喊出心中的压抑气息。毕竟谁都努力过,谁都不太容易,此一刻我们彼此心意互通,都想为自己的人生拼搏一番。
一路上秋风习习,正值收割稻子的时候,一路的稻香,一路的鸟鸣,一路的歌唱,一路的热情,在阳光中弥漫。丰收的喜悦让罗占征唱起了他们家乡的民歌虽然我们听不懂他在唱些什么,但是我和冯文都在努力为他鼓掌,难得释怀一次,何不尽兴痛快呢?
走着、走着、一步、两步、三步……身边的208公交车不时得鸣笛,众多的轿车和长途公车仿佛都在为我们欢歌,终于在马路的一侧,在一座低矮的古朴的青灰色的房屋龟缩于此,在破烂的围墙内外,喧嚣与寂寞对比如此鲜明,让我不禁感叹,再怎样繁华的地方,依然还有角落里沉睡着孤寂与无奈。
走进麻丘敬老院,首先迎接我们的是院长,一个身材中等的中年男人,把我们带进敬老院,简单的交代活动事宜和要搞得劳动,接着陆续又有了很多老人,白发苍苍的、满脸忧伤的。还是我们的冯文同学懂事,毕竟大我们一点,一口一个爷爷奶奶叫个不停,叫的贼甜,在他的带动下我们也不再拘谨了,罗占征身材高大,一手搀扶着一个老爷爷另一手牵着一个老奶奶,这难得的镜头怎能错过。我赶紧卡擦一下,他跑不了了。我们几人派几个人去后院帮他们拔草前院打扫卫生,另外我和张永环以及其他同学,心得体会布置表演场景调试音响效果,此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将近一个小时得行程没有让我们得热情冷却。见到他们让我们更加坚定让自己带给他们一丝的快乐,在我替他们誊抄完一些重要的申请材料之后,罗占征以及段利鹏也从后院拔草回来。
接下来就是我们准备已久得文艺节目了,首先我们合唱了一首《歌舞青春》。个个唱得神采飞扬,反正再怎么难受得也不是自己,然后我们再一曲《夕阳红》奉献给各位老人,祝他们老友所乐。节目之后,我就拿着相机到二楼帮他们摄影了当做留念。段利鹏和罗占征来了一个正步走,特别认真但是很搞笑,冯文和张永环来了一手军体拳,引着爷爷奶奶们哈笑不止。
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地意义,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作为我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更要以发展的和谐的诚挚的心来搞好保障工作,确实打造好“和谐社会”的工作,充当好角色,努力创造良好的环竟,服务氛围,高效、廉洁的工作模式,心为服务对象所想,解弱势群体之难,构建好和谐工作的幸福网。
3、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社会主主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方案范#文.库整-理^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素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作为一名劳动保障人,我就学习的收获,谈几点体会: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来统筹方方面面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等的综合利用,促进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注重以人为本,人性化的管理,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拥护不拥护是我们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重要保证。只有关心群众、爱护群众,让群众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才能凝聚人心,齐心协力,战胜和推动我们的事业全面发展。
在2013年接近尾声的时候,东方、北京、浙江、天津和爱奇艺联袂同时播出由赵宝刚执导的41集电视连续剧《老有所依》。该剧以其深刻的思想主题和演员们精彩的演绎,吸引了无数电视观众的眼球,也引发了很多老年和年轻观众的思想共鸣。在我国正以加速度的方式迅速的进入老龄社会,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使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养老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电视荧屏也播出过一些优秀的剧目,但是,以养老为题材的电视剧还不多见。《老有所依》通过巧妙的故事情节的设计,实现了对现实社会养老问题的艺术化的全新演绎,关注年轻一代为了解决父辈和祖辈的养老问题所作出的努力,成为反映养老题材的经典之作。
1 剧情简介
《老有所依》这部电视剧是我国著名的赵宝刚导演继《奋斗》、《北京青年》之后,又一部反映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力作。该剧选择了社会普通阶层的三个典型的家庭,既有江木兰和吕希组成的生活在大城市的普通工薪阶层,在面对“空巢”江父、瘫痪的吕母、以及老年痴呆的爷爷的养老问题的挣扎与努力,也有余淼、田咪这种不务正业,以啃老为生的小夫妻与养母亚芝面对啃老儿子媳妇的无奈,以及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雷颂华与精神空虚、畏惧死亡的母亲之间的各种较量与冲突。三个典型的家庭,三种不同的老人,三种截然不同的对待老人的态度,对“空巢”老人的关心与温情、对“空虚”老人的无奈与对立、对善良老人的啃老与虐待。剧情设计的冲突不断,充满戏剧性,各类现实生活中矛盾的真实再现,加上导演与演员对剧情的倾情演绎与艺术升华,让这部反映社会热门的养老话题的电视剧更加不断,虐心十足,触动了人们的心灵。但是,这部电视剧的成功之处除了揭示现实,最重要的是还给出了“老有所依”的解决之道,通过年轻人与老年人的共同努力,亲情的回归,积极的面对养老问题,最终实现了让老人有所依靠的和谐温馨的大结局。
2 社会背景
《老有所依》这部电视剧的拍摄于2012年,于2013年11月份正式首播。该剧选择了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养老问题为主题,该剧的社会背景正是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根据联合国的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已经于1999年就正式进入了了老龄化社会。按照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在2011年开始社会人口老龄化加速年代,老龄化人口比例越来越大,全社会养老的形势更加严峻,养老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老人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需求,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着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迫切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也对于这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且积极的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在社会养老、养老保险、社区卫生服务等各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现代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大部分家庭都是一对年轻夫妻承担着双方父母四个老人,甚至是双方祖辈的养老责任,这种上有老下有下的家庭,让很多年轻人心有余而力不足,承受着不堪重负的经济与精神上的双重压力。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年轻人,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以啃老为生,不但不会养老,还要让老人养活他们,这种啃老一族虽然不是社会的主流,但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
3 剧情点评
《老有所依》这部剧中有很多对现实生活情节的真实反映,艺术的再现了各种矛盾冲突,精彩的剧情牵动着很多观众的心。该剧中既有江木兰在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的情况下赡养父亲和爷爷,以及江父为了怕木兰担心隐瞒自己的病情的感人场面,也有江木兰、吕希两个年轻人无论怎么努力都很难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的无奈与挣扎,让人看了在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共鸣,现实中像这种年轻夫妻并不在少数,他们孝顺、努力,想凭自己的努力让老人老有所依,但确实这条路走得很艰难。还有老年人为了子女付出了自己棺材本,最后在绝望中相互抱团取暖的无奈。当然,该剧中也不乏余淼装抽风,骗取养母的钱财与关心、田咪逼走亚芝流落街头,遭遇车祸、贾幸梅为了得到拆迁款买大房子处心积虑,然后又在老人痴呆后千方百计的把老人赶出家门、精神肉体遭受折磨的变态保姆对吕母的残忍虐待等黑暗面的情节,这些剧情既让观众感觉真实可信,在观看电视剧时还不免会产生气愤与谴责,但正是这些真实的呈现,也才能触动人们的内心深处,引发人们的深刻反思与自省,从而唤醒人们良知的回归,让人明白亲情的重要,懂得理解与珍惜。同时,这些阴暗面的再现,也会对全剧的正面教育意义起到反衬的作用,使剧中全力塑造的孝顺、能干、坚强、坚持原则的江木兰的形象更加完美,从而充满了正能量,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但是,从剧情来看,该剧对阴暗面的剧情较多,相对来说,正面感人的剧情稍显不足,在观看过程中,感动少了些,愤怒与谴责更多。
4 启发教育
在观看这部电视剧时,除了被剧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温情场面所感动,让剧里面一些戏剧性的黑暗面的揭示所触动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观看这部电视剧,对养老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这部电视剧中以艺术的方式展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家庭中年轻一代对待老人的不同态度,最终以年轻人的积极努力,以亲情和爱感动着每一个人,以尊重和理解为养老问题的解决创造了可能,实现了对老有所依的问题的圆满解决。
如今的现实社会,虽然说国家对养老问题十分重视,出台了各种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保障的政策制度,并且已经落实,社会上也在探索各种有效的养老模式和途径,希望可以更好的应对我国的老龄化问题。然而,老人不但是社会的老人,更重要的是家庭的老人,现在的家庭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养老问题不能只依靠社会,最终还是需要家庭、社会、国家共同努力,为老人创造一种温馨舒适健康积极的生活环境,让老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实现老有所养,还要在精神情感上实现老有所依。
总而言之,养老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引发全社会各个阶层人员的高度关注。《老有所依》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题材,感动了无数电视观众。剧中通过各种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例如贤惠孝顺的江木兰、机关算尽的贾幸梅、装疯卖傻、懦弱无用的余淼等,真实的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年轻人对待老人的各种态度。尽管电视剧中也不乏对种种社会黑暗面的揭示,例如,雷颂华母亲购买保健品被骗、江木兰的弟弟由于父亲的疏忽被拐骗、吕希的等、田咪为了小利不择手段的欺诈行为、贾幸梅故意把老年痴呆的父亲丢了、江父与亚芝的黄昏恋受阻等,但这些都是作为一种配料,最终是为了反衬亲情的伟大,让人们在看这部电视剧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人间可贵的亲情,同时也受到了教育,对当前的热门话题――养老,引发了观众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形成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产生了一种正能量,温暖着很多人,感动着无数人,揭示出亲情是实现“老有所依”唯一方式,也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唯一途径。深刻的主题、真实感人的剧情、实力演员的精彩表演,都让这部电视剧成为了荧屏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弘扬劳模精神学习心得1学习劳模精神,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劳模“爱岗敬业、为国为民的主人翁精神,争创一流、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艰难创业的拼搏精神,勇于创新、改进的开拓精神,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精神,甘于奉献、乐于服务的忘我精神,紧密协作、关爱的团队精神”,是各行各业、各岗位在千变万化的复杂社会环境下不断前进的精神保障。
有责任的社会人,我们要学习劳模精神,树立起“爱岗敬业、为国为民”的主人翁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创新、寻求突破,克服一切困难,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劳模那种坚定理想信念、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劳动模范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突出的业绩,就是因为他们始终有着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干好事业的坚定理想信念。我们就要像他们一样,志存高远,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学习劳模那种勇于创新、争创一流、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我们要在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寻求革新,创新工作方法。
学习劳模那种艰苦奋斗、艰难创业的拼搏精神。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充分说明了事业是实干出来的,任何心存坐享其成、好逸恶劳思想和做法的人是不可能干出一番事业的。求真务实、兢兢业业工作,就是我们学习劳模的行动。
学习劳模那种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精神和甘于奉献、乐于服务的忘我精神。
学习劳模那种紧密协作、相互关爱的团队精神。团结就是力量。
劳模精神是时代的旗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我们就要牢固树立“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人生态度,像我们身边的劳模一样,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说真话,走正道,办实事,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投身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中,锐意进取,务实奉献,为社会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弘扬劳模精神学习心得2最近,我学习了国网公司10位特等劳模的事迹,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我感动,催我奋进。他们虽然都是国网公司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但却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是前进途中指路的明灯。
记得小时候老师常殷殷叮咛:参加工作后要做一个爱岗敬业的人。我也曾浅薄地认为,爱岗敬业就是要为了工作加班加点牺牲休息时间,为了工作忽视亲情和友情,为了工作视带病的身体于不顾忘我投入。可在经历了多年的工作,并学习了劳模的事迹后,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岗敬业。
敬业不是加班加点,敬业不是任劳任怨,敬业是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种精神享受的人生体验。就拿营业厅的工作来说吧,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工作,机械的运动,可工作并不都是枯燥乏味的,我们要学会在工作中寻找乐趣。面对客户不理解的时候,要想想他们满意后的笑脸。如果人在干事情的时候没有激情,那么显然就会缺乏自信,工作也是不可能干好的。因此,“创先争优”客观上要求我们每个员工都必须要有“不怕吃苦”的良好心态。
劳模的荣誉并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来创造的。只有在实际工作中真正付出了辛劳和汗水,才能对得起劳模的称号。怕苦怕累当不了劳模,面对困难时畏缩不前也同样当不了劳模。那么到底要怎么样才能成为工作中的模范呢?答案很简单,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怕困难、迎难而上,认认真真地想问题,踏踏实实地干事情。而且,“创先争优”靠的绝对不是哪一个人的力量,而是要大家一起团结协作,体现团体力量和价值才能够创造出模范和业绩。
作为我们基层的员工来说,我认为应该要坚持以下几点:
要真正热爱本职岗位,熟悉本职业务,融会贯通,增强业务能力。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新的形势对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坚持学习不断的进步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本职工作,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做一行、精一行。
要主动亲切工作和服务对象,不要因为别人对自身工作高看一眼而自我感觉良好,把自己封闭和孤立起来,而要多上一线服务群众,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做好事,把自身工作的良好氛围造浓一些。
要提升境界,倡导奉献情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胸襟宽广,甘为人梯,时时处处以企业发展为重,以他人的成长和进步为荣,努力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要有吃苦精神,甘舍小家为大家,发扬不怕辛劳、连续作战、追求完美的优良传统,保质保量的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
我相信,只要以劳模精神为指路的明灯,在平凡的岗位上真正做到踏踏实实、勤学肯干,就一定能赢得他人尊重,实现自我价值。
弘扬劳模精神学习心得3近日,我拜读了培训中心陈东老师的劳模事迹材料,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久久无法平静。正所谓"见君一袭风雪骨,始信人间有谪仙",陈东老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什么是创新转型、学习超越的劳模风采,他用27年的坚守,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出一曲伟大的劳模赞歌,铸就着莱钢曾经的辉煌和未来的希望。
众人皆知莲无垢,谁知莲心苦。陈东老师是劳模,是多领域的专家,一个个荣誉的光环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但谁又知,这光芒的背后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辛,多学一些、多做一点、多忍一会,正如文中所说"点滴工作皆学问立足岗位成专家",正是这一点一滴成就了陈东老师今天的成功!与我而言,或者说对一些入厂良久,建树乏善可陈的青工而言,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财富。
成功就是要比别人多学一点,陈东老师的专业是地球物理,在职工培训管理和教学领域依然得心应手。为什么?因为他相信技不压身,自学了软件工程硕士专业、自学了工业工程本科专业,他相信未来的某一天肯定能用的上。后来当他担任计算机教研室主任、莱钢"精益管理"培训项目组组长的时候,之前的技能储备给了他莫大的帮助。像我们这些青工,从事的工作可能与所学专业相去甚远,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懈怠的托辞与理由,我们更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所能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做到"一专多能零缺陷",自己的专业要强,自己的技能要多,自己的缺陷要少。要知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给你一个岗位,你能不能适应?你会不会开展工作?这都靠我们平时的努力和积累。
成功就是要比别人多做一点,中心大讨论的时候曾有个命题"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其他的用不着我管",这个观点对不对呢?陈东老师给了我们答案,当他发现自学考试通知单分发工作困难时,虽然不是他们科的事,却主动担当,刻苦钻研解决了难题,最终帮助了别人,成就了自己。这对我们青工来说,是极具有教育意义的,在现阶段莱钢处于转型发展、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更不能再存着各扫门前雪的心态,拈轻怕重、斤斤计较,要勇于担当,对自己的工作要尽心,别人的工作要热心。每天少做0.1,365个0.99是0.025;每天多做0.1,365个1.01就是37.8.因此我们学习要做到1.01,工作要做到1.01,每天多做一点点,就会超过别人一大截,成功的关键就在这0.01.
成功就是要比别人多忍一些,陈东老师忍受住了学习的寂寞,忍受住了工作的压力,忍受住了失去爱人的痛苦,最后他成功了。对我们青工而言,成功的路并不好走,充满了荆棘与坎坷,这就需要我们有"8+N,5+2"的工作精神,或为了学习而挑灯夜读头悬梁锥刺股,或为了项目而连续加班无视孩子渴望陪伴的眼神,忍受常人所不能忍。但是成功的路上却也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下去的人并不多,很多人在岔路口驻足不前,迷失了方向,我始终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成功!
弘扬劳模精神学习心得4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时代的先锋。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向劳模学习,以劳模为榜样,发挥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共同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党的干部,作为从工农群众成长起来的领导核心,肩负着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因此,领导干部更加需要带头发扬劳模精神,带头践行劳模精神。
劳模精神,说到底,就是真抓实干精神。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尤其应该在真抓实干上当先锋、做表率,要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少数干部为官一任,不是脚踏实地、老实肯干,而是作风漂浮、工作不实,不会出实策,不想鼓实劲,不能办实事,满足于吹吹打打,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不但败坏了党风政风,还令老百姓深恶痛绝,反映强烈,影响极坏。领导干部带头发扬劳模精神,就是要能够静下心来、沉下身子、弯下腰来,真抓实干,踏实肯干,立足本职、干好本职,在真抓实干中服务人民、造福人民、取信于民。
弘扬劳模精神,尊重劳动创造,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只在五一劳动节的时候,才提起、才强调。它必须体现在每一天、落实在每一项工作中。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时时刻刻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和劳动模范,让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和终生追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要高度重视劳模、关心爱护劳模,支持劳模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帮助劳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广泛宣传劳模先进事迹,使劳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使真抓实干精神落地生根。
弘扬劳模精神学习心得5所谓“撸起袖子加油干”表现出了劳动者十分充足的动力以及激情,劳动是光荣的,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建出了自己幸福的生活。在武汉市洪山区张家湾街道烽胜路波光霞影b区综合生鲜大市场中,有一对夫妇,在菜市场里的一个摊位上为大家提供着新鲜的蔬菜,已经坚持了将近七年的时间。
一天的时间从凌晨2点夫人的丈夫就早早的起床,开着一辆面包车穿梭在车水马龙的大马路上,去武泰闸批发蔬菜。而夫人在大概五点的时候就起床,开始洗脸刷牙,穿好衣服,背上背包,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劳动。夫人到达菜市场后,去批菜的丈夫也随后载着新鲜的蔬菜到达了目的地(菜市场)。然后,夫妻两个就需要做以下几件事情:
把推菜的小车推到面包车旁,然后将一大袋一大袋的蔬菜拿到小车上,然后推到菜市场内;
将一袋袋蔬菜有顺序地拿出来,夫人负责带叶子的蔬菜,把桶里倒满水,一手抓一把菜,在水里涮一遍;她的丈夫就负责那一些不带叶子的蔬菜,整齐的摆放在一起;他们做完这些事,估计已经八点了。
此时,买菜的顾客已像海浪一波接一波地涌进菜市场,空气中充满了嘈杂的声音,就连聋人也要被他们吵得受不了。过了这段人多的时间段,差不多已经十点了。
这时夫人就拿着十几块钱去买午饭了(这里是早饭和午饭一起吃)。他们还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儿,他还有一个妹妹,这两个孩子,在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就会替父母分担一些家务,例如:
用扫把把地扫干净,然后用拖把拖干净;
把桌子拾干净,把碗端到厨房的洗碗池,用抹布将碗洗干净;再用抹布把桌子擦干净,把剩菜端进冰箱里;
把床上的被子叠起来,放在一角,再把被单扯平;
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是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的病变为患者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而造成血管的阻塞、狭窄,最终导致患者的心肌发生缺血,严重的患者会导致心肌的坏死。本病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笔者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38例老年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6例患者均为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8.72±11.48岁;病程2-8年,平均4.15±1.37年。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60~77岁,平均年龄68.66±10.75岁;病程2-8年,平均4.18±1.22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西医《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本病在中医辨证分型为气虚血瘀证。主证为胸闷胸痛。次症为心悸、气短、乏力、神倦、面色暗;舌淡紫,脉象弱、涩。
1.3 排除标准
排除年龄小于60岁及大于80岁的患者;排除过敏体质的患者;排除伴有严重高血压,血压控制不理想的患者;排除伴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排除伴有精神异常的患者;排除不愿参加此研究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片,10mg/次,每日三次;口服阿托伐他汀钙胶囊,10mg/次,每日一次;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每日一次;口服盐酸曲美他嗪片,20/次,每日三次。疗程为2周。
1.4.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同时,均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方为:生黄芪30g,当归、赤芍、地龙各15g,川芎、红花、桃仁、葛根、益母草、鹿含草各10g。每日一剂,水煎服,取汁300mL,分早中晚三次,于餐后服用。疗程为2周。
1.5 疗效判定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显效:患者的主症、次症基本消失,证候积分下降70%以上;有效:患者的主症、次症均有所好转,证候积分下降30%以上;无效:患者的主症、次症无明显改善,证候积分下降30%以下;加重:患者的主症、次症均明显加重,证候积分未下降或者升高。
西医疗效判定: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患者的疼痛次数明显减少,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加重:患者的疼痛次数增加,疼痛程度加重。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数据资料用t检验,组间对比用X2检验,P
2 结果
心绞痛西医疗效,观察组中11例(28.95%)为显效,23例(60.53%)为有效,4例(10.53%)为无效,总有效率为89.47%;对照组中4例(10.53%)为显效,15例(39.47%)为有效,19例(50.00%)为无效,总有效率为50.00%。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西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施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农民对新农保政策不理解,参保意识差
尽管新农保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农民对新农保政策还处于不大愿意接受状态,这主要源于:一是,有的农民认为自己交钱就是自己吃亏,所以思想上有排斥;二是,有的农民认为以后会有更优惠的参保政策。
(二)养老保险金给付水平低,农村社会保障功能受限
中央规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但是,55元的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相对于现在人民的生活而言是较低的。在目前的生活水平下,参保人员领取的养老金,发挥的作用较低,保障水平有限,起不到养老保险功能,至多只能体现其鼓励作用。
(三)新农保政策不细致,实施过程中存在具体困难
新农保政策尽管有了实施过程,但对于诸多实际问题,却没有做到详细解释并具有实操性。首先,许多已经进行了户口转移的农民,他们依然生活在农村,他们无法得到有效的参保资格和保障;其次,许多老年人尤其是60周岁的老年人没有身份证,导致他们需要补办身份证才能解决问题;第三,新农保在实施过程中,有许多捆绑式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度较大。
(四)投资渠道单一,养老基金保值增值困难
当前,养老保险缺口较大已经成为举国关注的问题。在新农保方面,尽管有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但庞大的投入也必定需要基数很大的收入。但在新农保的投资渠道上,由于机构的不健全,缺乏专业的人才和严格的管理制度等,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都无法获得有效保障。
(五)与其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衔接不够完善
新农保制度是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一个子系统,作为整个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新农保制度的顺利推行必须协调好与其他制度之间的关系。新农保制度与其他制度的衔接转换中最难的是与“地方新农保”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与转换。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施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对策
(一)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
一是,要完善宣传模式,加强对宣传工作的重视,加大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图文并茂,让学历不高,识字不多的农民能快速理解和接受;二是,完善发放机制,养老金出现变化时,随时发现并解决养老金发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三是,发挥家庭养老优势,家庭养老作为当前农村的主要养老方式,应该充分利使之成为现时新农保的有效补充方式。
(二)完善新农保的筹资机制
一是,应该明确国家补助和各级政府补助的制度化,并在制度中根据各地经济的差异,进行科学的调配,实现平衡;二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资金到位,建立各方出资的约束机制,确保出资各方履行其出资的责任和义务;三是,尤其强化各级政府出资责任意识,兑现出资责任。
(三)发挥法律的管理和约束作用
一是,首先是要明确参保人的权利与义务,要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实现真正的依法建设新农保;二是,要用法律来明确规定新农保的管理体制,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的配置等;三是,确认新农保的政府、媒体及社会监管方式,实现新农保的依法建设,依法增值,依法保障农民的权益。
(四)增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老师是决定性因素,老师采取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氛围和情境的主因。做为老师,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老师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心灵的媒介。老师可以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恶化或解除,孩子是否能受到感化决定权在于老师。
我想,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我们需要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一.塑造富有个性的魅力形象
经常会听到: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带出什么样的班级。因为在潜移默化中班主任的思想行为已经深深影响着学生。为人师表为首位:班主任的德才学识、情感人格、言行举止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远的影响。班主任魅力形象应该具有:1,将爱进行到底。只有爱学生的老师才会收获学生的爱。爱就是要宽容,面对天真可爱的孩子偶尔的小缺点,得宽容处且宽容。2,时尚无极限。除了衣着打扮要能给学生正确的时尚信息,言谈举止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可爱的,亲切的,热情的。比如,可以有意识了解学生中流行的话题,感兴趣的内容等等。3,一身书卷气。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班主任,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是大有必要的。班主任工作,从读书做起。读好知识书,如班主任的专业书刊,学科专业书籍,社会热点的书,学生爱读的书等等。一个班主任,首先是一个人,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是一个有魅力的人,人不一定要长的美丽,但是一定要有魅力。
二.营造富有特色的魅力班级
魅力班级应该是有个性的,独特的,独一无二。作为班主任,担任着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的任务。掌握一个有魅力班主任的基本要素,就能把握好魅力班级营造的诀窍。魅力班级应该时刻充满歌声,掌声和笑声。比如;不同节奏的鼓掌等。掌声折射的是人的心声,它能从不同角度去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此外,还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潜能生,鼓励其举手,善于观察,用其所长补其所短。一个魅力班级的文化建设是重中之重。教会学生设计“家”,让班级拥有家的温馨。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引导班级中的每个成员都来为这个大家庭出谋献策,培养班级主人翁意识。集集体的力量,共同开创独特的魅力班级。
三、创造和谐团结的魅力群体
由于人口的老龄化、少子化,世界各国又共同面临着一个如何养老的问题。长期以来,人类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养儿防老”的家庭式养老,在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面前,这种传统养老模式的作用与功能越来越难以有效发挥,人类只能“寻求他法、另谋出路”。通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世界各国寻觅到所谓的“他法、出路”只能是各社会成员之间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来共同养老。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建设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我国也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问题,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的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现象对我国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我国正面临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转型,这种变革同样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往往是负面的。年轻人赡养父母的意识在逐步下降,人口的自由流动、住房条件的改善、青年人与老年人之间的生活习惯与观念的巨大差异等又带来了空巢老年人、独居老年人的大量增加,这些现象导致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甚至到了崩溃或瓦解的边缘。上述因素又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这迫使我国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因此,我国提出了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当前,从中央政府到基层政府、从整个社会到每个个体都非常关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这项巨大工程的建设进程,因为这项工程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与这项工程休戚相关。正是在各级政府的努力和全社会的关注下,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许多老年人的养老有了一些保障,年轻人赡养父母的负担有所减轻,老年人及其子女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一定提高。
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正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离老年人及其子女的期望与要求相差甚远,还远远没有实现让老年人过上既有尊严且有较高晚年生活质量的目标。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困难。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等客观现象大大增加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难度。而且,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始较晚,这不仅要求我国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同时又带来了体系建设上的诸多困难。许多发达国家是在“未老先富”和在社会经济进入转型、矛盾突发期之前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包括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内的一整套社会保障体制,通过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有效地化解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矛盾。这些国家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的许多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存在着诸多弊端,这些弊端具体表现为城乡分离、地域分割、人群分隔等。虽然这种制度改革具有中国特色、也比较符合我国的一些实际情况,但也导致了许多问题和矛盾。首先,这种改革带来了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地域居民之间、不同人群之间参加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无论是在负担上还是在享受待遇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显然这种制度安排会最终导致不公平;其次,这种改革对未来的制度统一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带来了最终制度的统一成本很高、难度巨大。
在城乡分离、地域分割、人群分隔问题中,当前在我国最有条件实现的目标是城乡统一。地域统一、人群统一还面临着诸多障碍,如我国现行的“分灶吃饭”的公共财政体制问题、各地之间相互割离的管理体制等,这些障碍又一时难以解决,而“城乡统一”基本上不会遇到这些障碍。所以,先从“城乡统一”开始,然后再逐步解决地域分割、人群分隔问题,这种思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同时,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起步晚,这又给实现其“城乡统一”提供了极大的机遇,通过顶层设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具有强烈的客观要求,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远远高于城镇,农村老年人及其子女的经济收入又普遍低于城镇居民等,这些因素就更加要求加快建设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从而保证农村老年人享有与城镇老年人同等的社会养老服务权利。
200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俗称为“新农保”。“新农保”采取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制度框架,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基础养老金,中央财政将对地方进行补助,并且会直接补贴到农民头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之所以被称为“新农保”,是相对于以前各地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而言的。《指导意见》指出,2009年,“新农保”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指导意见》颁布一年多来,各个试点地区如火如荼地开展试点工作。2010年,国务院又批准了一批“新农保”试点地区,要求“新农保”试点覆盖面扩大到全国23%的县(市、区、旗)。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主要有少子化带来的对传统家庭养老的冲击,2035年左右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主要有失地农民的增多和巨量的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意义重大。同时,对改善心理预期,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基础养老金替代率比较低
《指导意见》中指出,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这一基础养老金加个人账户的养老模式在结构上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同,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但是替代率远低于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新农保”中基础养老金55元由国家财政全部负担,其在整个养老待遇的结构比例中还是较大的,是制度最大的亮点,也是吸引农村居民参保的重要方面。但是,从替代率角度看,55元的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而“新农保”中每年660元的个人基础养老金补贴占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为13.86%,远远低于当前我国城镇职工基础养老保险不低于20%的基础养老金替代率。因此,在“保基本、广覆盖”的基本原则下,也应考虑适时调整“新农保”养老金的替代率。
二、个人缴费意愿不高且存在逆向选择
这里的个人意愿差异既有年龄因素也有缴费金额因素,在自愿性保险中一般会存在逆向选择的问题。同样,“新农保”也存在着逆选择,参保人员更倾向于选择较低的缴费档次、较低的费率、较短的投保年限投保,以便相对于自己缴费来说获得更多的基础养老金,即投保人沿着对自己有利而不是对举办者有利的方式去投保。尽管制度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投不保”,但基础养老金并不与自己缴费成正比。在“新农保”试点中,呈现出个人缴费意愿不高与逆向选择并存的现象,首先是中青年的参保意愿不足,45岁以上的农村居民参保者较多,其他年龄段的人则只要有可能就倾向于不参保,即使参保也多选择最低档次即每年100元的缴费。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农村居民存在短视,不过多考虑未来生活的状况,只要缴够年限,老年有养老金拿即可。另一方面“新农保”中缴费档次及补贴制度的局限性。《指导意见》规定,“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确定”。
可见,在制度设计时,国家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但是,纵观各地的“新农保”试点,这一政策规定还只是停留在文件上,具体的实施方案还没有出台。因此,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把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适当鼓励”落到实处。另外,30元与最低缴费档次100元比较,相差3倍多,是其30%的金额;与最高档次500元相比,相差近17倍,是其6%的金额。如果地方政府不实行梯度型财政补贴,农村居民更愿意参加100元的缴费档次,以获得相对较高的地方财政补贴。此外,最低每年30元的地方财政补贴对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将不会形成吸引力。作为“新农保”一项激励制度,政府对农村居民个人账户实行多缴多补,这一规定满足了保险中“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逻辑上满足“激励机制”理论。但这一规定忽略了农村居民中经济困难的群体,多缴多补,对于无力缴费的农民是不公平的,不同档次缴费标准下替代率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选择最高档缴费标准时的替代率水平是选择最低档缴费标准的4倍。因此,缴费年限相同时,选择高档次缴费标准的参保人个人账户待遇水平远远高于选择低档次缴费标准的参保人,不利于弥补贫富差距,发挥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因此,在“新农保”制度实施过程中。应权衡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对特别贫困的家庭适当照顾,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设定适当的缴费档次与补贴额度。可考虑增加国家和地方政府补贴,以更好地保障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
三、“新农保”责任分担结构不利于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转移
《指导意见》规定,“‘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即“新农保”制度的责任主体为个人、集体和国家,但考虑到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集体经济实力有限的现状,“新农保”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参保者个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责任主体为国家、企业和个人,企业和个人的责任主要体现在为参保者缴纳养老保险费方面,国家的责任主要体现在税收优惠以及基础养老金调整等方面。二者制度责任分担结构有差异,为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设置了障碍,既不利于在城市打工的青年农民参保,也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笔者建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应尽快制定“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办法,使其二者能够顺利相互转接,实现居民利益最大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四、参保捆绑模式的弊端
“新农保”制度中,对于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种方式虽然能提高中青年的参保率,提高社会的养老意识。但这一“捆绑”模式带来种种弊瑞:首先,“新农保”是自愿参加的制度,而第一代老人的养老金收入以第二代的参保为前提,给“自愿”参保增添了强制意味,不仅制度本身矛盾。也使“新农保”的受欢迎度下降。其次,捆绑式的参保模式也不利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在我国,有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在外地打工、创业,且大多渴望在城市生活,在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没有衔接起来前,将父母的基础养老金资格与子女参保捆绑起来,这种变相的强制性给我国城镇化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五、个人账户中政府补贴部分不可继承缺乏人性化
《指导意见》中规定,“新农保”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即个人账户中政府补贴的资金,参保人死后,不可继承,参保农村居民个人账户中地方财政补贴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属于政府所有。这与个人账户资产私有性特征是矛盾的,缺乏人性化,也会降低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转换。笔者建议,个人账户中政府补贴的部分归个人所有,可以继承。或者采取分类实施的办法,正确处理财政补贴资金,即根据参保者缴费年限的多少给予相应的补贴和延伸福利。如参保者在未领取养老金之前死亡,可以分为参保5年内、5~10年、10~15年、15年以上四个档次给予部分的补贴或者发放相应丧葬补助金的方法。对于正在领取养老金的参保者死亡的情况,若账户仍有余额,也可以根据其余额领取年份的多少给予相应的补贴或者发放相应的丧葬补助金,让参保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实际享受其实惠。
六、个人账户的保值增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