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19 09:34: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故都的秋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故都的秋教案

篇(1)

重度障碍者是指那些为参与一体化的社区环境和享受跟其他具有更少或更多障碍的居民一样的生活质量,在超过一项以上的人类主要生活活动中,需要广泛、持续支持的所有年龄的个体。这些个体在行动、交流、自我照顾、学习以及独立生活、就业、自立等生活活动方面需要提供支持。当下,越来越多的重度障碍儿童进入学校,面对重度障碍学生入学率日益升高的趋势,如何对其开展有效教育与康复成了每个培智学校老师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训练计划。

本报告是评估小组在观察和访谈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评估工具和方法对个案进行综合评估,针对评估结果,对其教育训练的目标领域和方式方法提出了具体建议,以期能为更多重度障碍学生的教育评估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研究对象

1.个案基本情况

小程,男,1998年8月出生,15岁3个月,是笔者所在培智学校高年级段的学生。小程是足月生产,出生时体重3400克,出生时状况正常。母亲怀孕期间无疾病发生,也无服药情况,情绪状态良好,无其他妊娠反应,也无家族遗传病史。据个案母亲介绍,个案在出生后第6天因护士操作不当,致使个案头部摔伤,淤血压迫神经中枢,经尽力抢救,清除大部分血块,但仍有残留。因中枢神经创伤,导致个案构音器官发生病变,出现构音障碍,身体发育迟缓,手部活动能力受限。之后,父母带个案四处奔走求医,但均无明显效果。3岁后入当地幼儿园就读,接受过早期康复。随后转入本地培智学校就读,经本地医疗部门鉴定,个案为一级言语残疾。个案是单亲家庭,现跟母亲一起生活。母亲文化水平较高,现为一家纺织公司老板,家庭经济状况优越,母子关系融洽,母亲对其教育康复十分重视,但因工作原因,常无暇照顾孩子,所以个案平时主要由外公、外婆照看。

2.个案行为表现

小程因为手部肌力弱,活动能力受限,在家需要家人帮助挤牙膏、拧毛巾、穿脱衣物。小程体质较弱,容易受凉,拉肚子,可单独如厕,但不能控制大小便,偶尔会弄到身上,需要时时提醒。知道冷暖饥饱,能够使用勺子独立进食,不挑食,但咀嚼困难,适合吃流食。

小程无口语表达能力,无法借助手势语进行表达。平时有需求多依靠面部表情及粗大肢体动作来传递信息。对于图画、简单指令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任务。性格比较开朗活泼,喜欢与同伴交流,无明显行为问题。在家喜欢听音乐,常能独自一人坐在卧室听上半天,也喜欢打篮球,没事喜欢在家门口的操场上练习投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本研究由班主任、家长、特殊教育高校专家等合作进行。研究采用观察、访谈和直接测评等方法对小程进行全面的教育康复需求评估。

2.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是小程身心的发展现状、特殊需求以及广泛发育障碍的症状性评估,包括小程的基本情况、感知觉能力、动作发展、言语沟通、社会交往能力、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情绪行为问题等方面。

3.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各种调查量表、观察表、评定表、检核表和标准化测验等工具搜集资料进行综合评估,具体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孤独症学生发展评估表、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构音障碍结构与运动功能检核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等。

三、结果与分析

1.心理发展

(1)感觉统合能力

运用《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对小程进行评估。结果反映:小程的本体感表现为中度失调,学习能力发展表现为重度失调。此外,小程还表现有大年龄的特殊问题(见表 1)。

(2)社会适应能力

运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评估小程的社会适应能力,所得总分74分,转换为标准分为6分,表明个案存在重度适应行为障碍。各领域具体障碍情况:独立生活领域,个案缺乏独立脱换衣物、处理个人和集体卫生的技能;运动领域,个案缺乏独立乘坐交通工具外出的经验;作业领域,个案无法完成精细作业,如解系鞋带、使用螺丝刀修理家具等;交往领域,个案存在表达和书写困难;自我管理领域,个案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特别是计划的独立制定和完成方面(见表2)。

(3)综合发展水平

运用《孤独症学生发展评估表》对小程感知、认知、语言与沟通、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社会交往、生活自理等七个领域进行全面的发展性评估,明确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现状以及各项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为其后续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提供依据。

评估结果显示:“感知觉”领域,通过32 项,中间项 8项,中间项大多集中在视觉辨别与听觉区辨两个方面;“粗大动作”领域,通过 54 项,中间项 10 项,主要表现在动作的平衡性、协调性等方面;“精细动作”领域,通过 26 项,中间项18 项,多集中表现在基本操作能力、手眼协调、握笔写画等三个方面;“语言与沟通”领域,通过21项,中间项16 项,主要表现在语言理解与语言表达两个方面;“认知”领域,通过 36 项,中间项 13项,主要集中在经验表征和因果关系两方面,“社会交往”领域,通过 24 项,中间项 3 项,主要集中在社交礼仪方面;“生活自理”领域,通过 38项,中间项 16项,主要集中在进食、如厕、穿衣三个方面。图1 显示: 小程的各领域能力发展都较为迟缓。其认知和粗大动作能力相对较高,语言沟通能力相对较低。精细动作、语言沟通、认知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空间较大,其他领域发展空间较为均衡。小程的综合发展水平相当于两岁六个月的学生。

2.言语与语言

运用《构音障碍结构与运动功能检核表》对个案构音器官的结构与运动功能进行主观评估,发现个案存在明显的构音器官结构与运动功能异常,致使个案言语功能重度受限。(见表3)

3.情绪与行为

运用《孤独症学生发展评估表》对小程情绪与行为领域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小程情绪与行为发展良好,无明显情绪行为问题。但受障碍限制影响,个案在情绪表达与调节方面存在不足。(见图2,着色部分越大说明情绪行为越好)

4.学业表现

依据个案的受教育档案,发现个案各学科学业表现均不理想。生活语文因表达能力、书写能力欠缺而落后;生活数学可借助计算器完成作业;生活适应课动手能力较差;美工、音乐等课也因相关能力受限而导致无法参与课堂学习。个案综合成绩居班级后位,学习能力较弱,属于需要进行个别辅导的对象。

四、访谈与观察

1.晤谈

与小程的妈妈及随班科任老师进行了晤谈。妈妈反映,小程是家中独子。孩子摔伤以后,父母为求治愈,四处奔走求医,花费巨大,但效果甚微。后来,父母在个案的养育问题上产生分歧,分歧日渐严重,最后走向离婚。由于个案母亲经济状况较好,遂将个案判归母亲扶养。母亲由于忙于工作,常无暇顾及个案,只能将个案送至外公家由老人照看。老人是退休工人,有一定文化水平,对待个案态度良好,能够协助个案处理个人卫生清洁问题,也能帮助接送个案上下学。

随班科任老师介绍,个案由于障碍原因,体质一直很弱,进入秋冬季节,个案因为畏寒,常会请假休息至第二年春暖返校上课。在校期间,个案由于不能控制大小便,常会弄到身上,需要老师不断提醒及协助处理。

上述可表明个案家庭情况基本良好,对个案较为关心。但个案体质较弱,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需要提供广泛、持续性的支持。

2.观察

通过持续观察发现,个案上课注意力较难集中,易受外界干扰影响,爱东张西望,常游离于课堂之外,需要老师时时提醒,自控能力差。个案沟通交往意识较强,有较强的沟通意愿,喜欢跟同学打成一片,但缺乏是非辨别能力,容易盲从,跟风模仿,形成不良行为举止。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依据上述量表评估、晤谈内容及对小程观察的结果,可推断小程目前各方面能力发展水平均低于同龄正常学生。(见表4)

2.建议

针对以上评估结果,发现个案在社会适应、精细运动、生活自理、认知及言语沟通等领域能力发展较弱。而其中精细运动、生活自理及言语沟通都与个案生活密切相关,属于需要优先掌握的技能领域。因此,建议教师和家长优先选取以上三个领域进行教育康复训练,具体如下。

一是针对个案精细运动能力较弱的特点,建议教师及家长可以先从训练个案的手部肌力着手,可借助重锤式拉力训练架、哑铃、弹力网等进行手部肌力的康复训练;伴随手部肌力的康复,可同时开展手部灵活性训练,如安排一些作业游戏,拨珠子、插木棍、走迷津等,或者利用一些生活游戏,如捡豆子、串珠子、画线、拧瓶盖、色彩填涂等来提高个案的精细动作能力。

二是针对个案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问题,建议教师和家长在为其提供支持的同时,多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多给予个案表现的机会,鼓励个案进行积极尝试,并给予正向行为支持,如表扬、鼓励、奖赏等,以强化动机水平。在校期间,教师可运用生态评估的方法将个案在校所需掌握的技能罗列出来,利用生活适应或个别训练课进行训练。在家可让家长协助训练个案处理个人卫生或培养替代能力。

篇(2)

[2] 王保兵.《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57692.htm

[3] 周登文.《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http:///news/53866.htm

[4] 刘昌国.《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53763.htm

[5] 施正同.《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47637.htm

[6] 邱刚.从“智”切入――《智取生辰纲》的教学计.http:///news/41802.htm

[7] 张连生.《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21225.htm

[8] 陈暾.《智取生辰纲》创新性学习教学设计.http:///news/16862.htm

[9] 黄先超.《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13722.htm

[10] 唐莉.《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7933.htm

[11] 沈卫东.《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7728.htm

[12] 王祥.“浅入深出”亦功夫――《智取生辰纲》教学案例及反思[J].文教资料,2012

[13] 刘宏业.《智取生辰纲》创新教学设计[J].教研天地,2011

[14] 葛民越.《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

篇(3)

例如《故都的秋》的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郁达夫对“故都秋景”的独特审美体验;2.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教学设想由学生自身经历入手,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指导学生具体品读课本,体会郁达夫作品里的雅与俗,真与美。多数老师使用创设情境,阅读文本,从字、句、段中了解郁达夫笔下的秋,课堂上教师从学生自身经历、体验去引导,可这样却违背了美感经验中的“心理的距离”的要求。它是一种解释美感的概念,意指美感的产生,是来自于观赏者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举例来说明何为心理距离――南方的秋雨是连绵不断的,人们感到周围都是湿漉漉的,地面总是脏兮兮的,心情也会有压抑之感;但换一角度来看,秋雨是一种景致,秋雨像蚕丝笼罩着整个大地,雨暮中朦胧的景物都蒙上一层灰白的色泽,天与地也没有了边际,人仿佛游走于天地间。秋雨与人的一切实际生活纠结在一起,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所以不得不讨厌秋雨;但把秋雨摆脱了现实环境去看,使秋雨和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能用客观的态度欣赏,这才是美感的态度。

美感经验可从刺激、知觉、反应三者进行诱导和训练来达到以上所述的目的。事物的存在刺激人的感官器官,能触及人的知觉,形成的知觉将会是人作出反应的预备。心理距离就是要在知觉到反应动作之间设置一定的距离,让人能在适当的心理距离去欣赏,去审视事物或景色。我在教授《故都的秋》之前寻找北京秋季的景色,如长城外红似火的枫叶,北京秋雨时四合院的近景和从直升机拍摄下的北京全景添加进PPT教案中,先在形象直觉上刺激来引起学生的讨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到过北京,更没有亲身感受过北京的秋雨,学生观看图片时会不由自主地惊叹,再要学生描述出看图片中秋的感觉,之后再播放北京秋雨天的录像,要学生对比南方秋雨的区别。学生从观赏风景图和录像中知道北京的秋色、秋雨到底是什么样子,学生的反应会根据看到的景物在心眼里描绘北京的秋雨。正如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堡在《艺术教育原理》写过:

如果你想知道事物本身,只有一个方法,你必须把那件事物和其它一切事物分开,是你的意识完全为这一个单独的感觉所占住,不给其它事物留丝毫余地。如果你能做到这一步,结果是无疑的:就事物说,那是完全孤立;就自我说,那是完全安息在该事物上面,这就是对于该事物完全心满意足,总之,就是美的欣赏。

我们要在单纯的意象世界中才能感受到美,教师一直强调要用亲身体验去理解文本中所描绘的景物是有所欠缺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识地从作者角度解读“心理距离”。选入课本的文学作品,大多与现今社会有所脱节,学生对文中所提及的情境不会轻易的引起共鸣。老师在讲解时应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去理解作者文字内透露的情感,注意使用“心理距离”的原理讲授文本,因为离我们越近越熟悉的事物,我们在感受它们的美时会存在太多杂质,美学教育也达不到效果。

篇(4)

二、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的主体性和发展性。

传统教学的目标关注的是知识容量,关注的是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生态课堂更加关注学生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索和合作研究的程度,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课余的语文阅读量,关注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2.教学主体的平等性和主体性。

生态课堂是平等的课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者和控制着,而是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交流的对话者,生态课堂中无论是师生关系还是教学关系等平等交流和对话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在班级规则下自主地进行探究和发言,能够对问题进行质疑和询问,不必在受制于教师,教师可以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不能因此否定学生的思考角度和内容。生态课堂是要多维的对话体系,进行讨论和争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3.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生态课堂是开放式的课堂,认为教学内容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上内容,而且应该把生活中的语文素材和资料纳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形成大语文教学观。生态课堂的多元性指的是从多个角度看到语文现象和语文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灵活开放,不能刻板地按照教学设计或者预设开展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并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课堂教学中的多元化理解,在倾听和交流中,促进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学活动的生活性和探究性。

生态课堂的教学活动要回归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从生活中获取教育资源,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融合在一起。教学活动也不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活动包括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对生活事件的体验,对生活故事的语言描述以及对生活中景观的情感抒发,这些教学活动是充满探究性和创新性的,也只有吸收了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使教学活动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才能激发学生主体探究的热情。

三、构建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有效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是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学习的学习处于被动的无声状态,通过机械记忆和模仿习得知识。生态课堂强调教学不仅应该关注教学客体,知识的传递,而且要关注教育主体,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故都的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在开展教学前一周,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咏秋的诗词,并通过板报的设计在自己的小组展示秋的美景和意境。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合作学生对课文的自主学习。导学案包括文章及作者背景、整体思路、内容理解、情感体会等,以内容理解为例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包括,读1~2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概括出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文章哪一部分最能够体现故都的秋味,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作者描绘了几幅故都秋景,分别是什么?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哪些特点?在上课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文章部分,进行小组合作设计,并设计本小组的展示方案,借助小组之间的交流来自己课文内容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习是由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借助相互讨论和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

2.认真解读教材,找到生态课堂实施的钥匙。

随着教育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辅助教学的资料越来越多,许多教师在拿到教材后,便会打开教学参考书或者查找网上现成的教案和ppt完成对新内容的解读。但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目标的要求更加的广泛,知识的理解、学生的能力、生活资料的运用都成为教学应该考虑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结合班级学生的个性特征、地区生活资源的特色,才能够真正建立生态课堂。例如,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收集学生作文中描写亲情的文章,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片段,制作成动画,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中。然后,带领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编写全文提纲,并合作探究父亲的爱和母爱有什么特点?并结合生活中的故事进行说明;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有什么特征?作者认为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父爱和母爱是学生生活中常常能够感受到的,教师收集生活中父爱和母爱的瞬间图片,以及有关父爱和母爱的故事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支撑,这些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情感共鸣的重要条件。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活力。

新课程背景下经过教育学者和一线教师的不断研究和实践,产生出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翻转课堂等,这些教学方法是相互结合的,在生态课堂构建的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综合,才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在《拿来主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借助自主学习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初步学习,引导学生明确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教师会以小组为单位将文章的内容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并借助小组的展示实现更大范围的交流和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更加充分,有原先的多媒体教学向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转变,课堂教学过程中全网络覆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地上网搜集资料,由原先多媒体单纯地为教师的教服务,向信息技术为学习的自主学习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由权威向对话转变,教学过程向着学生主体学习的课堂转变。入,在拿来主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的展示提供方面,同时可以就学生的疑难问题,迅速地组织学生查找资料进行研究,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展示片段进行录制,为学生的反复学习提供帮助。当然,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指导学生的课余扩展学习,组织学生活动,也成为生态课堂构建的一大特色。

篇(5)

一、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阅读观

语文教学的改革,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改革阅读教学,教师更新阅读观念,是培养学生阅读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受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不重视对学生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只管自己怎样教,不管学生怎样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得一个个充满个性灵气的孩子都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对此,广大的语文教师要注重更新自己的阅读观念,深切领悟时代要求,注重学法研究,变教案为学案,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素质的要求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堂上完成对学生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内容的讲解、分析要精要,要为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训练服务,那种脱离语言和思维训练的空洞的说教、烦琐的分析必须摒弃。在课堂上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分析自己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要真正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二、尊重学生,激发阅读兴趣

有了新的阅读观念,相应的就得改变我们固有的那种传统的阅读方法。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供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阅读空间,从而提高阅读质量。这样就要求我们寻求新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所谓良好的读书习惯就是“自己能够读,自己喜欢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如果学生有了兴趣,并养成了习惯,那么,我们的阅读目的就达到了。基于这一点,我在教授不同的课文时,都要从学生出发,站在他们的角度,从他们感兴趣的层面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前,我布置了以“秋”为话题的作文,教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文章是怎么写秋的,然后再回到课文中,看郁达夫是怎样描写秋景的。引导学生总结作者有创意的选材角度:一般写“秋”,常抓住秋的色、声和形来写,而作者不落窠臼,抓住秋味来描绘。这种创新的方法很值得学生学习借鉴。

三、开拓途径,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篇(6)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6―0078―01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目标,二是课堂教学目标,三是教育成才目标。所谓课程目标,实际上就是在教育部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里,要求每个参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关注的内容。课程目标大都是指如下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这三个维度的设计,绝不是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目标,其实质是课程目标分解、细化了的一小部分。当完成和落实了每一个课堂的教学目标的同时,课程需要关注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根据上面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出,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着力考虑的、课堂上必须给学生展示的目标,其实就是“教学目标”中所说的“课堂教学目标”。换句话说,我们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所叙述的三维目标属于课程目标的范畴。那么,我们在一节具体的语文课中,要实现三维目标的方方面面,肯定是机械的,也是不现实的,个中缘由,纯属对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两个概念的混淆。

那么,一节好的语文课,课堂教学目标到底该从哪些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和设计呢?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应该关注三个要素:即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展示、教学目标的实现标准。

篇(7)

开放性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产物,能够实现课程改革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所谓的开放性教学就是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冲破学科、课堂与教材的局限,实现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变成帮助学生培养各种学习能力的推动者。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开放性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与开放课堂等内容,让学生处于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中,全面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一、开放性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开放性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为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丝活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为了达到开放性教学的实施效果,在创设开放性课堂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弥补封闭性课堂教学不足,掌握开放程度。开放性课堂的产生是针对传统封闭性课堂而言的,但并不是完全排斥封闭性教学模式,只是在此基础上弥补其不足之处。因此,开放性教学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学大纲与学生的认识水平,正确掌握课堂开放的程度,才能有效的发挥其有效性。同时,允许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想象思维,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重视课堂生成,减少课程预设。对于教师而言,设计课程教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能够帮助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过程等。但是,课程教案的设置不易过于详细,将课堂活动限制在各种条条框框中,忽视了课堂的生成性。课堂教学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有可能发生教师预料不到的事情。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制定课堂教案的过程中,应当相对减少封闭与预设,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将比较沉闷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活跃,使其具有勃勃生机。

二、开放性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

1.创设教学情境,打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开拓思维空间与增强创新意识。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科学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

古往今来,流放百世的传奇佳作大多是有着奇思妙想的故事内容及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比如《红楼梦》、《聊斋故事》等。要想创造出这样的绝世佳作,在拥有良好的写作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基础上,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可能具备无限开拓的思维空间。所以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可以通过精简、扼要的教学语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第一时间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教学资源,针对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创造问题悬念,积极发挥点拨引导与指导思维的效果,激发学生自主进行思考。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需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而设计问题,设置问题悬念,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问题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不宜过大、过空,尽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等等。例如,在讲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设计问题的方式,指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郁达夫利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描法,赞美了北平的秋色,抒发了对古都之秋的向往与眷恋之情,深刻地流露出自身的忧思和孤独感。这是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那么教师在备课之时,应当充分了解与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才能挖掘出有效的教学资源。

3.开放课程,整合教学资源。在开放性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整合课内外的教学资源,有利于突破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开拓不一样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式,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教学效果,尽量创造一个能够足够引起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开放课堂。

综上所述,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与传统封闭式教学模式而言,能够更加体现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平,栾承岗.开放式作文教学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5).

篇(8)

现代信息技术促成了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上拥有海量的资源、最新的信息,这些大可为职教语文教学所利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学习。

如在新课预习环节,学生便可先在互联网上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事先了解作者资料、写作背景、文化底蕴等;对于不理解的生字生词进行自学,对于文章涉及的写作技巧、思路、目的等进行了解;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可在家里通过学习论坛或学习群组进行网上交流、讨论、质疑。如此,每个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就会掌握丰富的信息和资料,教学时必定会令教师大为惊喜。在课堂上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和引导,即可让学生快速掌握与本课相关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质疑讨论的好习惯。在教完每一单元后,教师可让学生上网下载和完成作业。对于本单元的拓展延伸部分,也可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料自主学习,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知识量,提升理解能力。此外,网络上的海量资源,以及多元的见解,促使学生学会甄别信息、辨别真假,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营造情境氛围,促进理解掌握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快速地将各种生动的图片、严谨的数据、优美的文字、形象的音效,以及直观的动画集合在一起,共同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这样就会创设出不同的教学情境,给死气沉沉的课堂增添几分活力。学生在活泼的氛围下增强对知识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促进知识的掌握和内化。

如学习散文时,要求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散文中的意境,品味其中的韵味,从而理解作者优美文字背后的深刻寓意。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等,它们看似写景写物,实则是作者借景抒情、寄怀于物。要真正品味其中的韵味,欣赏其中的文美,理解其中的意境,就必须通过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去品鉴。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可能,可下载与散文景致相似的视频供学生欣赏,通过适合的音乐营造氛围。学生虽身在课堂上,心却仿佛飞到了宁静的荷塘边欣赏唯美的月色,看到了故乡秋天里飘舞的落叶,来到了奇妙的空中楼阁,欣赏到白雪皑皑静谧的冬景……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营造浓浓的意境,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实现互动交流,提升探究能力

篇(9)

纵观高中语文的教学现状,还是让人担忧,大谈了多少年的教改,可 “少、慢、差、费”现象依然存在,教师教得昏昏,又岂能让学生学得昭昭。于是“问题教学”、“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活动搞得如火如荼,各种教学理念也是纷纷登场。本人为了配合学校的课堂教改实验,落实“两主双效”(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效果,课堂效率)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本人在教师的指导,尤其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此予以总结。

一、利用诗词歌曲激趣

在教学中,导语的精心设计,是有经验的教师必须在备课中抓的第一个环节,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接受知识。避免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惰性与依赖性。本人在设计导语时利用诗词歌曲激趣。如教授《孔雀东南飞》,可以先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又如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播放《枉凝眉》、《葬花词》等歌曲。这样,把对人物的理解通过歌曲能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演唱走进了文章的意境中。再如教授《勾践灭吴》时,引用蒲松龄写的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来激趣。

二、放眼大课堂,从面入手激趣

语文课堂并不像理科课堂,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教师没有大语文的意识,就会把语文教成了一块块的豆腐块文章。所以教学时,就要放眼大语文的环境,从一个面着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习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设计教案时,可以把杜甫的《登高》,王维的《山居秋暝》,欧阳修的《秋声赋》以及的《沁园春?长沙》这些诗中描绘秋天的语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体会秋意秋景。再让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描写秋景的诗句,把语文课堂拓展到一个大背景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巧妙利用文史知识及轶事介绍激趣

语文,它教给人的不只是知识,它还教给学生做人,所以可以巧妙利用文史知识及轶事介绍激趣。在教授苏轼、贾谊、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文章诗歌时,引入文史知识和轶事。这样的学习氛围,既加深了对作家的印象也引起学生对作者的才能及人格的敬仰,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进而激发他们研究性学习的欲望,大大地拓展语文学习的课堂。

四、巧用课题,灵活激趣

巧妙地抓住文章的标题,从标题开始解题,也是课堂增趣的有效方法。

如在教《荷塘月色》一文时,可以从标题入手,设计下面的问题:

①本文的题目叫《荷塘月色》,这是一个什么结构的短语?限制语替换为“楼下”、“窗前”“桥边”、“校园”等等好不好呢? (结合语法分析,明确描写对象,激发阅读兴趣)

②本文所写的“月色”有何特点?文章用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月色”?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每一景观的特点。(针对描写重点设问,抓住了肯綮)

③作者由“荷塘月色”引发了哪些联想?你对“月色”有哪些亲身体验? (“景中情,情中景”的感悟)

④荷塘上的月色为什么如此“静谧”?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抓住难点,巧妙设问)

教师巧用标题,通过这些问题设计对课堂讨论进行了预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点拔,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开发了活跃的语文课堂,使课堂变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凸显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五、重视体验,走出课本,合作学习,激发兴趣

在戏剧、小说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观看影视强化感受,也可以指导学生讨论、表演,使严肃的课堂变为愉悦的课堂、游戏式课堂。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快乐的主动学习。以讨论、表演为主的课堂主要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组织学习活动。这样,就能让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他们在学习中互相启发,克服独立思考中的思维障碍与思维定势,对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先设定一个情景:请同学们做警察,对别里科夫的死因做个调查。然后请各小组讨论后写出报告,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学习内容。

六、利用媒体,再现情景,激发兴趣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78-01

实施新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教育,培养时展需要的人才;新课程目标落实的关键在于教师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变革课堂观察思维角度及方式,则是促进课堂教学转变的有效途径。

一、课堂观察的现状

所谓课堂观察,即我们在教研活动中组织的听课活动,包括观课与评课两个有机组成部分。课堂观察的原始动机在于研究教学行为,提高效率,探寻教学策略。因而,观评的结果对教师授课思想行为起着指挥的作用。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即教科研机构确实始终不懈地坚持组织听课与评课活动,定期组织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但课堂观察效果并非不尽如人意。如郑愁予《错误》一文教学的评课意见为“1.教师语言优美,学识渊博;2.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宽了学生视野。”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的评课意见为“1.教学组织紧凑,设计有相关的学生活动;2.教师教态自然,情绪饱满,充满热情。”类似的实例笔者还能举出许多。很明显,观课时评课人关注的是老师,评课时评的也是老师,而作为课堂主角的学生却被忽略了。因此,引入新的课堂观察理念及技术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二、课堂观察的价值

教师在教学前所做的教案准备,其实只是一种预设,课堂实施却常常超出这种预设,授课过程中突发事件是极其复杂的,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的事件后面隐藏的复杂性。读懂,决不是简单地想当然,它必须依靠课堂观察。正如美国教授托马斯・高顿先生所说:“教师并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某些教学行为,许多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教师缺少对问题的信息与意识而引起的。”事实的确如此,“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当事者,教师很难当场对课堂产生冷静而客观的判断,正如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他当时是难以全面认识的。教室是一个繁忙的地方,教师在课堂上也没有反思的时间,系统的观察更是不可能的。因此,课堂观察可以让教师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放大特定的教学行为,将自己的观察与他人的观察相比较,才可以增强教师的自我意识。他从现代教育理论的高度指导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通过课堂观察还可以学到意想不到的东西,这种学习是双向的,观者和被观者在这一意义上处于同一立场。大家可以一起感受授课过程中的“乐趣”和“困难”,只要能互相交流自己平时感到的一切,必然能学到意想不到的东西,因此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积累和反思的有效手段。

三、课堂观察的实施

对课堂的研究,是当前国际上研究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研究课堂当然需要课堂观察。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课堂观察技术是以录像技术为基础,对课堂教学进行课例研究。其基本过程是:1.录像;2.制定指标分析体系;3.分析;4.反馈。

其中,制定“指标分析体系”是决定评课方向的环节。传统的评课,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师素质及教学机智,总之关注的重心是教师,学生不过是配角。当老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的时候,人们便说教学效果很理想。今天,我们显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情绪、互动、发展变化等等,从中探寻教师在课堂行动中的立足点及教学策略。托马斯・高顿先生曾制定出一个课堂观察的体系,包括教师的期望、学习的动机、学习的互动、教学法的差异、活动式的教学、知识的建构、教室的管理七个方面,这一观察体系强调有意义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观察以学生为本。而在传统上我们更强调知识的建构,重视知识的达成度,重视教学技巧。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记忆性知识掌握很好,但探究的欲望、能力,创新的欲望、能力普遍较低,这与我们观课评课的价值取向应该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实施课堂观察,确定一个分析指标当是重中之重。指标确立了,分析也就有了方向,通过反馈,自然可以让教师完成有效的积累和反思,辅助以后的教学。

四、课堂观察的案例分析

上一篇: 校园足球年度工作计划 下一篇: 学校献血工作经验总结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