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8 08:13: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铸造实训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1
我院是省级职业院校,在学院中开设《加工常识》专业课程的专业有以下四个:钳工,车工,焊工,铆工。由于《加工常识》课程的涉及面非常的广所以它是机械加工学科的综述型课程。通过学生了解其他加工方法从而深入理解本专业课程内容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加工常识》的内容一般包括毛坯制造,工件加工,装配等工艺。牵扯到的专业工种包括铸工、锻工、焊工;钳工、车工、铣工等。一般安排本书的课时约40-50课时左右。课时量与其实际内容相比较而言明显不够,根据我的授课经验,在教授本课时应该本着“三多一少”的思想去讲解。“三多”是指“多种加工方法,多个实例,多种教学手段”;“一少”是指:“教学内容少”。
一、多种加工方法
工艺方法的类型很多,在讲解时应让学生了解多种类型,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不同类型的方法对工件的影响。以铸造为例,铸造可以广泛分为砂型铸造和特种铸造两大类,讲解应以砂型铸造为主,约用1-2个课时,详细讲解有关砂型铸造的特点,工艺流程及实际应用。对于特种铸造,它又可以分为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离心铸造、熔模铸造等等,此时讲解主要偏重他们的类型特点,并引导学生去考虑他们在实际中的应用范围。
二、多个实例
在讲解加工方法的时候应多让学生接触或者看到生活中实际的例子,这样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印象比空洞的概念教学效果要好。比如,焊接类型的具体分类,包括:熔焊,压焊和钎焊三种类型。讲解这个概念时可以将三种类型对应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熔焊指家用的防盗窗,我们将型材(钢筋)弯型成特殊形状,然后将焊条中的焊芯部分融化填充至焊接部位,冷却凝固后就将型材连接起来;压焊在我们常用的塑料(金属)容器制造中会使用到,课堂上可以随便找到一个饮料瓶或者水杯,让学生进行观察压焊焊缝,加深学生对压焊的印象;钎焊在我们进行电路板连接时使用最广泛,大部分学生都见过或者接触过使用电烙铁用锡进行焊接的方法,将这种例子和钎焊的概念联系起来,学生理解概念比单纯进行讲解就简单的多。
三、多种教学方法
现在各级教育工作者都对教学方法有了多种的探讨,在我院能够进行实际使用的主要有以下两种。
1.合理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的综合处理,编制的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快乐学习落到实处。因为条件所限,在《加工常识》所讲到的加工方法我们不可能让学生都实际进行参观或者实践,所以,将一些实际加工的视频进行编辑,并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有现实意义。
2、加强实习实训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进而提升技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经过的探索和实践,我院应走出自己的一条实习实训教学的新路子。设置了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系列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营造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整个实习实训教学有计划、有步骤、有总结,有对教师和学生的具体要求。在实训中,学生要做动态的记录,要进行总结和自评。实训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的表现,要作出相应的评价。当然,此类实训主要针对的各个专业的专业工艺,实训种类的完善,让《加工常识》这门课程更容易让学生掌握。
四、教学内容少
教学内容少并不是指给学生讲的东西少,实际上恰恰相反,由于要讲解多种加工方法,教学的内容往往要比书本上列举的内容多很多。这里所说的教学内容少实际上是指对具体的专业内容要少讲。举例:数控车床加工中的车削,如果要让非车工专业学生掌握数控车削的方法及特点,则需要将普通车床相关基础,数控编程相关基础,以及车工工艺的相关内容都需要讲解,并且还包含大量的计算。在现阶段,我们技校学生的情况整体上来说数学基础普遍较差,所以在有大量计算的内容时,大部分学生掌握的并不好,在讲解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因为我们课时的关系,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讲解这么多具体的内容,所以这种既耗费时间,对学生将来就业没有直接的帮助作用的内容,就根据授课的课时适当的减少。
以上所说的“三多一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教学时应该将这四点结合来实现对本书的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现代教学观主张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导向,师生共同探讨交流的过程,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者转变;由强调统一要求向因材施教、由重理论轻实践向产学研相结合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转变。
以上只是我在教授《加工常识》时一点不成熟的教法。通过本文希望能和同僚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2加强实训室建设
完善的实训条件和充足的实训教学基地是实训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我校口腔专业除建设一体室外,同时还对技工室、铸造室、修复室等实训室进行扩大,引进最先进的仿生头模操作系统,烤瓷炉,铸造机、打磨机等,使许多设备达到每人一套,如颌架、打磨机、熔蜡器、技工钳、雕刀等发放给每位学生,方便学生对实训项目的反复练习操作,避免以前在有限的学时内学生没完成自己作品或完成不够好,但无法弥补。设备的增加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作品质量。
3辅导答疑、开放实训室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由于操作性强,有些学生很难在老师的一次示教中完全掌握整个实训内容,而老师受到时间、教学任务的限制,往往无法顾及每一个学生的操作情况,从而影响整体教学质量,所以每周安排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班对学生疑问进行解答,对学生操作进行指导,定期开放实训室,方便学生更好的掌握一些机器设备的操作,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实训要点,实训操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
4实训教学过程改革
示教阶段缩短、学生练习改为(初步练习、强化阶段、考核评价阶段)。示教阶段控制在15-20分钟,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操作要点,讲解时突出重点,尽量给学生流出充足的时间练习,改变以前的教师演示将近1学时,学生来不及操作已下课,使许多实训项目学生无法较好完成,学生初步练习就是先熟悉该项操作的步骤过程,能按要求做下来,不要求精确,带教老师指出不足之处;强化阶段该阶段是前阶段的延伸,在前阶段操作基础上进行反复练习,使同学们进一步掌握操作步骤要点,操作达到正确、熟练,对操作有较大提高,作品尽量精确;最后留出20分钟进行考核评价,每位同学拿出自己作品,教师点评打分,该成绩记入学生期末成绩,并随机抽1-2名学生,对本次课口述并操作,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本次课掌握情况,进行小结。
5考试模式改革
实验实训课考核是开放的、发散的、自由的,不拘一格,是检测实验实训教学质量和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必要手段,为理论考核所不能代替,所以期末考试在传统理论考试基础上增加实训考试,以前理论占100%,改为(理论60%加实训考核30%加平常考核10%)理论考试部分本门课的重点知识,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实训考核30%含平常每次实训课结束考核10%,期末实训课考核20%,期末实训考核对本期所有实训项目随即抽两题,进行口述并操作,教师根据完成情况打分。平常成绩,平常该生的一些表现,上课回答问题情况、仪表、纪律情况进行记分。最后将所有成绩合并为该生此门课成绩,考试模式的改革,调动了一小部分不爱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上实训课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促进专业的发展。
一、传统毕业实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综合我校和其他高校毕业实习情况,在以往传统的毕业实习模式中,存在以下问题[2,3]:首先,实习单位难于安排。一方面,随着学校招生人数的增多,导致毕业生人数骤增,原有的实习单位难以在短时间内接纳如此多的学生。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日益看重效益,而将实习的学生视为负担,不愿接受学生前来实习。即使有些单位愿意接收毕业实习生,只是因为某些学生已签约该单位,毕业实习有利于尽早培养该批学生工作能力,或是该单位存在用人需求,以此吸引就业。其次,实习时间短,学生难以花时间充分参与生产实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完成为期四周的毕业实习,然而传统的毕业实习过程只能持续不到两周时间。总结其原因,第一,因为企业担心出现安全事故,不同意学生下车间跟班实习;第二,有些学生尚未找到工作单位,需要应聘或者参加研究生复试等导致毕业实习无法正常开展。同时,过多的毕业生也使实习单位难于安排,而只能尽量缩短毕业实习时间。以上原因导致毕业实习效果欠佳,学生的工程能力难以得到真正的培养。
二、校企协同分散实习模式的构建
基于传统毕业实习模式的局限性,自2009级毕业生起,我们对材料成型及毕业实习进行了改革,采用校企协同分散实习的模式,确保毕业实习满足既定时间,学生可亲自动手参与实践过程,培养其工程能力。
(一)校企协同分散实习模式的思路
不同于传统的毕业实习模式,校企协同分散实习由学校和多家企业联系,并将每班同学分散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至一家企业,并由企业分派实习领队,负责指导学生的现场实习操作和解答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的各种疑问,在四周的实习期内确保每名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充分掌握生产流程。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对口实习单位完成就业。同传统实习模式相比,校企协同分散实习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将学生分散至多家企业,减少企业方压力,确保每位同学能亲自参与实践过程。第二,在每个小组由企业分派实习领队,可帮助每一位学生理解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与注意事项。第三,将毕业实习与就业结合,既缓解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也为工厂提供了优秀人才。
(二)校企协同分散实习模式的实施
校企协同分散实习模式由校方、企业方共同合作,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达成既定培养目的。为保证达到良好效果,我们主要在分散实习模式实施预备、分散实习过程管理以及分散实习反馈和后续改进等三个方面做了如下工作:
1.分散实习模式实施预备。为了保证学生在分散式毕业实习过程中能得到实际锻炼,学生在分散实习前必须掌握相关知识以及基础能力。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在“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培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在师资队伍培养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和校外实训基地研修学习,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除此以外,引进和聘用了10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担任实训教学,从而建成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教学科研水平高的优秀教学团队。双师队伍的培养是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以及分散式毕业实习良好效果取得的基础保证。
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与多个企业有深度合作,拥有多个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目前主要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包括湖北全力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三环铸造有限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车身厂、武汉延陵汽车零部件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省齐星汽车车身股份有限公司、骏腾发自动焊接装备有限公司、东风精密铸造有限公司、河北北方铸业有限公司、河北志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株洲九方装备有限公司等。这些实践教学基地能完全满足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并为分散式毕业实习提供了众多的实习基地,并解决了企业无法一次性接纳过多实习生的困境。
在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方面,改革并修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重点建设设计类和实践类的专业核心课程,将《铸造工艺及装备设计》、《铸造造型材料》、《焊接结构生产》等铸造和焊接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成理实一体化课程集群。以《铸造工艺及装备设计》理实一体化课程为例,该课程将完全面向企业现场工艺设计,教学过程中,摒弃原来的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法,学生接触实践环节机会少,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缺少对工程能力的训练。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毕业实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分散式实习过程中能够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设计任务,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共同发展的目的,也对该分散式实习模式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分散实习过程管理。为切实提高毕业实习的质量,我们也对毕业实习全过程进行了有效管理。在实习动员工作、强化实习过程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实习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出台一套相对完整、操作性很强的实习规程。同时在此模式下,规定了校方、企业和学生的相关责任。校方的责任如下:(1)做好实习动员工作,令学生理解实习的重要性,调动其积极性。(2)分派带队教师,完成实习过程中的巡视指导任务。(3)实习完成后验收实习报告(4)安排优秀学生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指导就业;企业方的责任如下:(1)安排食宿,对学生进行实习安全培训,分发实习相关安全防护用具;(2)分派学生的实习领队,在实习过程中进行指导工作;(3)负责评价学生的实习工作,批改实习报告;(4)为优秀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实施双向选择。学生的责任如下:(1)在实习领队的指导下,认真完成实习过程并撰写实习报告。(2)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异者,可与企业联系实行对口就业。(3)分散实习反馈和后续改进。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需要取得实习单位的鉴定表并由实习单位带队工程师给出成绩,同时要对实习过程进行全面总结,写出心得体会,答辩前上交学院。总结应围绕具体项目的整个开发过程,将企业的标准、规范和工艺要求等融入其中,对所涉及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课所学内容进行回炉再学习,加深专业知识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除此以外还应了解工厂的管理模式、懂得产品如何适应市场等,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真正的融入到面对企业的应用中。
三、校企协同分散毕业实习模式的实践及效果
至今为止,本模式已用于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09级至12级近四届学生的毕业实习,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经企业反映,同传统实习模式相比,本模式使学生能更加熟悉地掌握生产工艺细节,避免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旅游”,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工程能力。同时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关系,企业由单一的用人单位角色转变为工程人才培养的直接参与者和最终使用者,实现了校企协同育人,使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人才培养方案更具有针对性。自本项目实施以来,共有在近四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除一部分学生直接在毕业实习单位就业以外,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工作在其他大中型企业,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本专业的毕业生基本功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很快地融入到团队中去。
【Abstract】Casting is one of the basic processes in the modern manufacturing industry,and It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Casting Teaching involves a lot of content and It's very practical.But due to the limited time,the Insufficient propor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and the danger of high temperature ,metal casting has not been carried out well.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practice, we try to Introduce a link of Paraffin casting to make a reform of the casting practice for non mechanical majors,and driv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Keywords】Sand casting;Paraffin casting;Non mechanical major;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1 传统铸造教学存在的问题
铸造实习由于是传统项目,学生不像对3D打印、线切割、激光加工等先进制造技术有兴趣、有激情,尤其是非机械类的学生对知识点难于理解,达不到预期的实习训练的效果。传统的铸造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①实习时间太短,根据我校课程安排,铸造实习仅有4个学时(180分钟),课时的缩短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完成造型,而熔炼金属材料需要较长的时间,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浇注。②师生比例不平衡,铸造实习每次接待的学生在30人左右而只有1名教师,熔炼金属材料温度高,学生人数多好奇心大,教师较少顾及不暇,存在较大安全隐患。③金属浇注没能很好地得到开展,如果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浇注,学生对砂型铸造的后续生产过程就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包括熔炼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材料熔炼要具备的条件、浇注前材料液体的状态、铸件的成型过程、铸件的清理与后续处理以及铸件产生的缺陷等,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实习的兴趣及实习的成就感。为此,我们在铸造实习别引入石蜡模拟浇注替代传统的金属浇注。
2 石蜡浇注的工艺设计
2.1石蜡浇注的可行性
石蜡虽然是非晶体,但具有明显的晶体结构,有近似于钢液的结晶行为:①石蜡中心有落雨状晶体;②石蜡有树状体;③石蜡在液体时与固体时有较大比重差(固态比重为1.15;液态比重为0.92);④石蜡广泛应用于熔模铸造具有较好的成型性。根据以上理由,采用石蜡用于砂型铸造的模拟浇注,将熔化的石蜡溶液浇注到型腔中,得到质量稳定的铸蜡件的可行性较高。
2.2石蜡浇注对蜡料的要求
为了保证铸蜡件的质量,便于工艺操作,所使用的石蜡应满足以下要求:①安全无毒、对人体无害、经济环保,可重复利用;②熔点合适,易于熔炼,便于学生自主浇注,温度控制在100℃以内;③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硬度,而且不脆、不裂、不软化,强度以抗弯强度表示,最好为5.0~8.0MPA,硬度以针入度表示,在4~6度;④收缩率要小,线收缩和体收缩应小于1.0%;⑤杂质少,不粘附。基于以上几种考量,经筛选熔点在58~60℃之间的58#全精炼颗粒状白石蜡基本满足浇注对蜡料的要求。
2.3石蜡的熔化
石蜡是从石油、页岩油或其他沥青矿物油的某些馏出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烃类混合物,直接加热熔化可能产生刺鼻的异味,使人体感到不舒服,且加热温度不易控制。由于选用的石蜡熔点在58~60℃之间,温度较低,可利用数显恒温水浴锅进行水浴间接加热,加热范围为室温至99.9℃,操作安全简便,温度可控可保温。考虑到选用石蜡的熔点兼顾模料的流动性和避免粘附,将模料加热温度设置为65~70℃。
2.4用单纯石蜡溶液浇注存在的问题
虽然石蜡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可塑性,也不易产生裂纹,但在室温30℃以上时容易发生软化变形;如果加热温度过低,浇注时流动性差,易产生浇不足等缺陷;在过高加热温度下易发生粘砂和渗漏,使浇注失败;在熔融状态下易起泡;在冷却过程中石蜡收缩,铸件表面容易形成缩坑,厚大部分易产生大面积凹陷。所以使用单纯石蜡溶液进行浇注得到的铸件往往铸造缺陷较大。
2.5石蜡浇注模料的改性
为了得到质量更好的铸蜡件,在石蜡溶液中加入一些添加剂,以改进石蜡的浇注性能:①硬脂酸(C18H36O2):添加硬脂酸有利于提高石蜡强度,在0~10%时,石蜡的强度迅速增长,石蜡的均匀性得到明显改善,从而减少或避免材料缺陷,同时能提高模料的流动性;如果硬脂酸质量分数过大则体系熔点呈下降趋势,且易与砂型中的碱、盐等杂物产生皂化物,使模料流动性降低,韧性变差等。②松香:松香加入石蜡溶液中能提高模料的熔点,软化点,增加强度,但使用量不能过大,否则会发生裂纹,一般用量应控制在1~10%之间。③油溶性染料:模料中添加各种颜色的油溶性染料,经着色处理后的铸蜡件色彩缤纷,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较理想的混合模料配比如表1所示。
3 石蜡浇注的教学设计
3.1课程引入(30分钟)
首先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3~5分钟明朝时期的嘉靖通宝或永乐大钟的铸造生产过程引入课题,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观看中了解铸造的定义、加工特点、操作步骤等。第二部分播放造砂方法的动画,包括整模造型、分模造型、挖砂造型、活块造型、三箱造型、刮板造型、假箱造型等七种典型铸件的造型方法,将抽象的理论介绍化为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动画,每个动画仅为1~2分钟,使同学们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每种造型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和操作要领。最后进行安全教育,提醒学生可能发生的危险和预防措施,强调课堂纪律。
3.2分组操作(100分钟)
将30名学生分成10组,每3名同学1组,并自主产生1名组长协调分工。教师介绍铸造工具的名称,演示使用方法,分配实训任务。每组同学自主研究和总结拿到的模型的形状特点,找出分型面,通过讨论确定具体使用的造型方法和合适的浇注系统的结构与位置,并选用正确的工具独立造出砂型,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适当建议,纠正学生错误,并启发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工协作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代替传统教学中,教师示范学生机械模仿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3引入石蜡浇注环节(25分钟)
相比金属液体,石蜡溶液的温度较低,对于初学的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学生可自主完成石蜡浇注。由于任务驱动,同学们为了得到较好的作品,造型过程更加细致、认真;通过石蜡浇注过程的练习,学生可以了解浇注的温度、速度对铸件质量的影响,同时对比清理出的铸件,讨论影响铸件质量的因素及铸造缺陷产生的原因,加深学习理解。一方面在教学的内容上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学生非常在意自己的作品结果如何,提升实习的成就感。图1所示为石蜡浇注的手轮模型。
3.4增设创意环节(25分钟)
在铸造教学中发现,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思维很活跃,如果安排练习特定的模型,有些学生不感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铸造实习中除了完成统一的模型的造型任务之外,也鼓励同学们自己寻找适合铸造的东西,独立确定分型面、设计浇注系统、选用合适的造型方法、完成造型和浇注等工艺过程,加深同学们对铸造工艺的理解。从实习教学反馈信息来看,铸造实习已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图2所示为同学们的创意作品。
4 结语
非机械类专业铸造实习属于传统基础实训内容,教学改革之前的教学模式为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机械模仿模式,且由于课时有限,师生比例不平衡,金属浇注得不到较好的开展,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觉得铸造的实习过程就是“玩泥沙”,实习效果不好。改革后,将学生实习的过程划分为几个清晰的步骤,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入石蜡浇注,由于石蜡熔点低,熔炼方便,浇注安全,凝固迅速,学生可自主操作,石蜡浇注的引入不仅很好地解决了传统铸造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使学生完整正确地模拟了铸造的全过程,对铸造技术工艺的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卫增芬.石蜡模拟铸造的有关问题[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9(2):27-28.
[2]安芬菊.非机械工程类专业铸造实习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3):120-122.
[3]汪玲.硬脂酸对石蜡熔点及力学性能的影响[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8,30(2):112-115.
[4]冯保成.丰富铸工实习内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4,22:108-109.
关键词: “做教学一体化”模式;教学;操作技能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operating,teaching and learning;teaching;operating skill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170-02
0 引言
目前,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在企业与职业院校间搭建一座对接的桥梁,“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则是这座桥梁的基石。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潮流中,企业人才需求迫切需要对职业院校的教学进行改革,教学要科技引领,运用产教结合“做教学一体化”模式,培养适用人才。现以实例进行探讨,附图1。
1 产品工艺分析,提高学习的认知能力
职业院校是技能型人才培育的基地,它的使命是为产业与行业企业培养适用人才,以推进区域经济产业化发展,为企业搭建零距离技术人才。广西机电技师学院的校中厂与企业合作,得以实现互利双赢,既可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又得以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
指导学生看图纸,进入学习情境,而后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产品工艺分析,制定加工工艺。
从图纸标题栏知道,此零件使用材料:HT300(铸件)。为长条成形零件。并用模形图展示,如图2。
从图纸了解加工。技术要求:①铸造件需回火p喷砂处理,加工前进行时效处理。②粗加工后作应力处理(二次回火)。③面与面之间的平行度,垂直度。④数据尺寸之间的联系以及尺寸的公差要求。⑤各孔的尺寸要求及孔的尺寸公差与面都有垂直和平行要求。⑥平面度0.05mm。⑦侧面螺钉通孔及沉头孔。
加工工艺分析过程:毛坯粗加工(留5mm精加工余量)粗加工后作应力处理(二次回火)半精加工(留0.5mm精加工余量)精加工孔及螺纹加工。
2 产品加工方法,推进理解,提高操作技能
在加工产品零件尽量用少的装夹次数,和刀具使用也是能达到要求的同时合理使用。免得换刀多浪费时间,提高效率。
根据前面工艺分析确定刀具选用,如表1所示。
该零件采用龙门数控两次加工完成比较合理。
第一次加工装夹图,如图3。
在加工前检查铸造件毛坯加工余量,是否符合整体零件加工要求。这是加工不可缺少的步骤。
先加工俩端头等高40mm,再加工z端头沉台及孔∮50±0.03深60mm。加工采用UG软件自动编程加工。检测合格后,并作出第二次装夹基准面。
该零件是导轨件要求高。采用四处等高工装过度装夹尽量一次加工完成保证达到图纸要求。第二次装夹图如图4。
第二次加工尽量与第一次加工坐标重合。按孔∮50±0.03取坐标比较合理。
加工采用UG软件自动编程加工尺寸槽长3170mm宽410mm高135mm;180±0.05;110-0+0.2深46;83;62深33等,再加工俩端头沉台∮130,再用侧铣头加工侧壁孔及沉头,检查是否合格。
3 产品问题解决方案,是学与教的目的和终点
产品生产要树立质量高于数量的理念,领导者首先要强调质量为上的理念,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每一程序,员工各司其职,做好自己工作。根据问题的存在生产时,生产后均要检查,有效提高产品合格率。引导学习者在生产加工中时刻重视产品质量意识,才能更好提高自己。
此零件属于长条槽型结构,壁厚度不均匀的铸造件,在加工中加工采用普通的方法,工件很容易变形,很难达到图纸要求的产品。在产品加工中发生变形的因素很多,如热变形,应力变形,金相交叉处等。为了解决此种变形我们采用这最有效而科学的加工方法,采用龙门数控加工。
①在加工第一次(导轨底面)时,粗加工,精加工装夹要平稳不要使工件产生振动,放冷却液。如∮63鼻刀转速800-1000n/ni,进给1500-2000mip/m,粗铣吃刀量约0.5-0.8mm。预防工件热变形。
②粗加工完留精加工余量,进行应力失效处理,避免工件产生应力变形。
③加工导轨面采用等高垫过度板装夹一次加工完成,分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换用侧铣头加工侧面孔系。
④进行半精加工时,注意检查工件是否有变形,为下一步精加工提供调整方案。
⑤指导学生进行产品检验、分析、总结,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原则是以做为主、以做为基础、以做为方向,做是学与教的基础和出发点,需要营造一个环境――形成职业能力环境,确定两个目标――培养综合能力、专项能力,实现三个任务――实训教学、开发生产、培训鉴定,掌握四个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创新方法、工作方法,改进五个教学内容――理论够、应用多、起点高、内容新、学得活。
我们职业教育和工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最关键的是理念,最需要的是决心,最要紧的是行动,只有通过思考、探索、试验与总结,才能取得实效与成功。使我们的教学融入到学生心灵中。把学生学到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体会知识的运用灵活。
参考文献:
二、设计性实验选题的“四个方向”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设计性实验选题在把握“五个原则”的前提下,通常可通过“四个方向”来进行选题设立,即验证性实验转化为设计性实验、科研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生产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和学生兴趣转化为设计性实验。
(一)验证性实验转化为设计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为促使学生掌握并加深对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而按照实验教材的要求,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从实验结果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由于实验结果在理论授课时已经涉及,因此学生实验的兴趣不浓,热情不高。但不要因为这些就抹杀验证性实验验证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理解的独特作用。完全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将一些验证性实验转换为设计性实验。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学习主动性、自主性。例如,对长杆型坯料进行局部镦粗是模锻生产中经常采用的变形工序之一。因此,在《锻压工艺及模具设计》专业实验课中设立了“局部镦粗规则的验证”这项验证性实验。该实验通过对不同长度试件,使用局部镦粗模进行镦粗,验证局部镦粗规则的正确性,观察和分析由于局部镦粗长度与直径比值的影响而出现的正常和不正常现象。由于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兴趣不高,往往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参加实验,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该实验涉及内容是比较典型且在生产中常用到的。怎样保留并将其转换为学生感兴趣的设计性实验呢?这就需要转换思路,可将该实验内容转换为首先要求学生根据给定尺寸的不同试件,进行局部镦粗积聚工步计算,并绘制镦粗模模具图。当然,由于实验经费及加工时间的限制,学生设计的镦粗模并不需要制作出来,因为给定尺寸的试件,其局部镦粗模主要模具尺寸及工步是唯一的,可以采用原有的局部镦粗模进行实验和鉴定学生设计结果的准确性,这些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灵活掌握。这样,通过对原有实验内容转换为设计性实验,可使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目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予以实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论证,一方面有力地提升学生的实验热情,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解决本专业有关加工工艺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加的镦粗模设计又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制图能力。验证性实验转换为设计性实验,不但可以保留一些经过长期教学积淀总结的经典、原理性强的验证性实验内容,而且节约实验经费,还能提高学生的实验热情,达到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有着“一举三得”的益处。当然,并不是所有验证性实验都能转换为设计性实验,对于这类实验项目,如果确实是经典、原理性强的验证实验项目,只要集思广益,通过合理安排,完全可以将验证性实验穿插在设计性实验项目中,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些都需要在设计性实验选题中拓宽思路,灵活安排。
(二)科研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
科研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就是将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科研成果转化为设计性实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知识不断出现,而且高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的教师学历较高,多为博士毕业,且积累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科研成果。把科研课题或科研成果涉及的新技术和新知识转化为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根据调查,学生大多数对专业课老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及内容具有极大的兴趣和关注,此举能够有力地提高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利于实现加强学生专业素质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例如,教师科研项目涉及到的过共晶Al-Mg2Si合金在航空航天、军工、汽车等领域中应用前景广阔,已成为国内外十分重视研究开发的先进复合材料,但铸态过共晶Al-Mg2Si合金的力学性能较差。因此,可将该科研项目涉及内容转化为“原位自生Al-Mg2Si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改善”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针对铸态原位自生过共晶Al-Mg2Si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差的特点,设计并实施改善力学性能的方法,并撰写分析报告。该设计性实验所涉及的Al-Mg2Si在专业课中虽未能涉及,但铝硅合金熔炼等相关知识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上已涉及并掌握,因此学生进行该项实验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学生首先要查找相关资料,理解并掌握“原位自生过共晶Al-Mg2Si复合材料”的相关知识,在保证合金成分为过共晶Mg2Si的条件下,自主选择、计算合金成分配比。然后根据计算结果进行配料、熔炼、除气,并根据前期选择的不同方法对合金熔液或浇注试件进行处理,最后进行拉伸测试及金相观察,检验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并对结果进行理论分析。该设计性实验虽然由科研课题转化,但涉及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中应掌握的合金设计、合金配料、合金熔炼、合金处理及热处理工艺等,较好地将专业知识系统、综合地链接在一起,使学生能够接受系统的工程实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加深其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提高解决所学专业涉及工艺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方法等。科研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时,不可盲目地将科研内容或部分内容一成不变地照搬过来,必须要考虑学生的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如果研究内容过于狭窄、难度较大或实验内容过于生僻,不仅达不到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和教学效果的目的,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开展设计性实验的初衷。因此,采用科研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时,一定要密切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实验能力等方面,保证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设计性实验的工作中。
(三)生产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设计性实验选题时要力求接近、结合实际生产项目,将其合理转化为设计性实验内容。通过这种设计性实验的训练,能够有针对性地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时应用、加强、拓展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这种实际生产项目转化的设计性实验,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且能显著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例如,以W18Cr4V为代表的高速钢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的切削工具和冷变形模具中,其内部的合金元素与碳形成复杂的碳化物,分布在基体金属上,降低了材料的机械性能。而锻造是实际生产中改变高速钢中碳化物分布状态的重要方法。因此,可将该生产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改善高速钢铸件中碳化物分布的锻造工艺设计与实施”。该实验内容包括铸造和锻造两大部分,铸造部分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设计高速钢铸件成分,并根据设计成分采用中频炉进行熔炼、浇注小型铸件,然后对铸件进行碳化物偏析分析,根据偏析分析结果,合理设计锻造工艺并利用自由锻机实施,最后再进行偏析检测,以检验设计的锻造方案是否正确。这个设计性实验有机地将铸造和锻压两个专业方向结合,符合实际生产流程,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实践和掌握企业所需要的知识,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学生兴趣转化为设计性实验
学生的兴趣是实验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的动力,因此,如将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问题转化为设计性实验,就能激发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关注和探索,从而促使学生在实验中运用已学的知识、技术去自主发现、探索和总结规律,达到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例如,精密铸造是用精密造型方法获得精确铸件的工艺,是铸造行业在高新领域的代表,很多铸造企业对精密铸造工艺的应用需求很大。如果开设精密铸造相关的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采用精密铸造法制备小型零件,学生并不是普遍感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使学生都感兴趣呢?这里可以将精密铸造制备小型零件变为艺术铸造,因为艺术铸造采用的熔模铸造、陶瓷型铸造、消失模铸造等的工艺与工厂生产的精密铸造零件工艺及原理是相通的,而要求学生采用精密铸造技术设计并制作小型铸造工艺品,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实验的热情,学生会在实验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提高精密铸造相关知识及工艺。
一、微课简介
目前,在教育研究及实践中对于微课这一概念的界定尚不清晰,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微课的定义进行阐释,常把微课、微课程和微视频等概念混用。简单的说,微课就是一种采用微视频的形式利用5-10分钟的时间来讲述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内容,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3]。这种教学形式决定了它必然与传统的各种教学形式有着较大的差异。
微课的主要特点可以用“短、小、精、悍”四个字来形容[4]:
短:教学活动短、视频时间短(5-10分钟)。
小:微课资源的粒度小(基于知识点/教学环节)、容量小。
精:教学内容精选、主题突出、教学活动精彩。
悍:交互性强、功能强大、应用面广、便于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观看学习。
二、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的现状
工程训练以机械、电子、计算机、管理一体化为核心,以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为特点的工程素质培养课程[5],其中包含原有金工实习的内容――车、铣、刨、磨、钳、电焊、铸造、数控加工以及特种加工,主要通过理论课程与综合实训课程完成。
三、微课在工程训练课程中的应用
微课作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新型产物,由于其短小精悍的特点以及可在移动设备端随时观看学习等优点,深受学生喜爱,将微课应用在工程训练课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是对工程训练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
3.1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目前工程训练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专业性强,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人机比不足,无法兼顾每一位学生。
实践操作复杂,有的工种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动手能力水平不一。
通过调查,学生认为在进行工程实训时,存在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专业的理论知识不容易理解,实际操作有危险性,不愿意去接触机床,还有个别学生存在一种得过且过混日子的心态。
3.2微课应用场景
微课在工程训练课程中的应用也可以根据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
课前:主要进行操作安全规章讲解与示范、理论知识点预习、机床讲解等。通过课前的微课讲解,学生消除对实训的抵触心理,同时进行安全教育。
课中:重点知识点讲解以及操作示范等。通过课中微课,可以快速的让学生理解实训要领,节约讲解时间,为实践环节提供充足的时间。
课后:实习报告讲解、创意小作品制作演示等。通过课后微课,学生可以对实习有系统的总结,还可以通过创意小作品的演示吸引学生对实训的兴趣,便于后期开展课外创新活动。
3.3微课的设计及制作
在工程实训课程中应用微课,应避免微课“为建而建”、“重复建设”、“建而不用”[6]。通过微课进行精心设计,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实现微课的价值。
微课区别于传统课堂,它是以知识点为单位进行讲解,可以采用工程训练惯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方法对知识点或实践环节进行设计,比如锉刀的使用是钳工的一个知识点,可以先采用PPT/挂图的方式对锉刀的分类及用途进行理论讲解,然后教师示范锉刀的握法和施力的变化,通过一个简短的微课视频学生对锉刀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在实践中掌握锉刀的使用技能。
二、校企合作平台上面职业能力的打造过程
高职向来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而职业技能的培养往往离不开到生产一线去参加定岗实践。通过此种形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堂所学,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有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职业能力得到了实质性的锻炼,不同程度地掌握了相关职业技能,积累了一部分工作经验。同样企业资源此时可以为学校所利用。压缩机系统构造这门课安排了一定学时的独立实训环节(压缩机拆装和零部件测绘实训),这个独立的实训环节最终安排的场所正是开山公司的各个装配车间和零部件的加工车间。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学生们从小门走进厂门,从学生身份转变为工人身份,亲自和工人师傅一起学习压缩机的装配工艺,学习零部件的制造过程,并动手操作。通过这一形式,克服了学校实训设备单一、实训内容陈旧单调的弊端。学生在车间内实实在在地参与了产品的制造、装配过程,接触了最新的设备和制造工艺。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将来必须的职业技能,这正是当今各个企业对人才最迫切的要求。在学生们的实践过程中还发现,学生对产品的质量意识有了深刻认识,因为他们参与动手操作的产品最终是要交付给客户的,而不是像在学校里面那样,只是一件作业。因此,他要面对工厂苛刻的质量检验,这也迫使学生们克服平时粗心、不注重细节的一些通病。学校、课堂借用企业的这些丰富的资源,收获的不仅是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也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这一实践形式,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强烈激发,在活生生的机械零部件制造和装配现场,同学们表现出了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强烈的好奇心,这在以往的纯课堂式教学中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环节;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从抽象转化为具体,从老师讲授为主转化为亲眼所见所闻、亲自探索为主,依托企业里的各种生产设备、各种生产线、各个生产制造环节,学生们或观摩、讨论学习,或亲自动手实践,这种理实一体化在企业中的具体实践不但充实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与生产的零距离亲密接触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工厂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让学生在校门之内便感觉到了质量和品质的重要性,使学生们更加注重质量、注重细节,这无疑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走向职场具有积极作用。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理念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中最主要的部分是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内容设计原则是,以本专业就业岗位为目标,分解不同岗位工作流程,围绕主要工作内容,设计“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按照综合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原则设计课程内容。这就要求在实施课程改革前应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掌握本专业不同岗位的真实工作流程和企业对专业英语需求的具体方向和程度,同时收集第一手资料。在项目设计中,遵循一定方法:从小到大、从简单到综合,项目可以是完整的产品,也可以是产品中的一部分,从工作实际出发,选择知识内容[3]。
二、机械专业英语课程改革
1.教学手段改革现行的专业英语教学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笔者通过对几年专业英语教学总结认识到,学生听不懂是导致教学效果差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英语听不懂,还有英语描述的专业知识也不懂。究其原因,部分专业课开设滞后于专业英语,对于课程内容,学生难以理解,学习兴趣不高。针对此问题,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将专业知识以图片、动画或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有感性认识,然后讲解专业英语方面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铸造时,先将铸造相关知识以图片和动画形式展示,如图1所示,再引出相关专业英语知识,进行中英文对照教学,学习效果比较好。因此,在专业英语课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现代教学手段,尤其是网络技术,形成一定的视觉冲击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充分利用专业一体化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将学生转化为“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学习机械专业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应用能力[1]165。
2.教学内容改革学科体系下教学内容的选取侧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知识传授。现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侧重能力培养,教会知识不等于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专业英语课堂效果的提升首先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选取,应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4]。比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目前主要从事的岗位为一线设备操作工,即按照图纸要求,加工零件。在此工作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国外机械图纸,这些图纸的标注说明等可能都是英文的,那么我们就要求毕业生具备读懂国外机械图纸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中安排国外机械图纸认识,融入不同国家机械图纸绘制标准规范及快速读懂国外机械图纸的相关技巧,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除此之外,在工作过程中还会遇到国外机械产品选型问题、进口机床操作问题、机械产品英文说明书阅读问题、进口设备英文维修手册阅读问题等。这些都可以转化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工作岗位活动产生浓厚兴趣,乐于学习,变被动为主动[5],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总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理念是现阶段高职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将此理念融入高职机械专业英语课程,通过试点改革,教学效果较好[6]。然而,高职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探索改革途径和措施,以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出大批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是研究各类口腔修复体设计、制作及修补的一门技术,是口腔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仅通过实训课培养动手能力已达不到工作岗位的需求。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影响了教学质量。同时,学生懈怠等自身问题也导致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动手能力与理论知识脱节,达不到工作的要求。以下是对实训课出现的问题的分析及提出的对策。
1 实训课中出现的问题
1.1传统教学模式不足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我国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技术传统教育采用“两年在校理论知识+ 一年技工厂实践”的模式。受到该模式的影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重点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口腔技术的岗位核心能力不够突出。课程时间安排上,虽然实训课时较多,但是,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训练习时间间隔长,在实际操作中需重复讲解知识要点,影响实训效果。此外,理论与实训没有及时的交叉学习,使得学生缺乏对修复体制作流程的认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灵活运用。
1.2 教师示教与指导的范围过窄
1.2.1 固定修复体的制作在于细节,技能操作初期学生以认识、模仿为主,该时期应要求学生对于操作的每个环节有清晰的认识。但是,由于每组学员较多,模型较小,学生看到的示教空间过窄,导致示教时强调的重、难点较难掌握。而且,义齿的制作工序复杂繁琐,一道工序不合格将导致义齿的变形、残破等问题,老师在进行巡视教学时不能保证对于每个学生的每一步操作进行监督指导,也不能进行及时纠正。
1.2.2操作模型不够精确,练习得不到更大提高。反复的练习,可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及记忆,可促使学生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制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时使用的模型是重要的操作工具。受到离体牙数量少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练习模型是取自自己或同学的全口模型,模型基本上无牙体缺损或牙体缺失,从而,增加了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的难度。
1.3 实训考核制度的不完善
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的检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长期以来,期末考核形式单一,忽略了对学生制作过程、方法及职业道德素养的考核。考核对象仅仅是对最终修复体进行评判,重结果轻过程,当学生一味追求高分数时,就会出现制作修复体“金玉其外”实则“败絮其中”的现象。
1.4 学生自身原因
学生制作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地练习,方可由量变达到质变。在学习期间,仅靠老师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也很大。在实训课练习中,学生暴露出一些共同的问题:理论知识不扎实。对于制作步骤及流程一知半解,训练时一味地模仿示教,不明白制作原理且缺乏自信和耐心。尤其体现在制作蜡型熔模这一步骤中,长时间的制作学生会烦躁失去耐心,若经过“千难万阻”的制作后,作品仍不达标,自信心受到打击,更没有了耐心。练习时间不足。练习时间只局限于上课期间,忽略了课外时间的利用。
2 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2.1进行有效的实训教学改革
2.1.1打破传统教学,利用资源展开“工学结合”模式,即实训操作走进课堂,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实训,这样既巩固理论又熟悉操作。工序化教学,把学习内容拆分为现实工作中的任务和工序,把每一工序的完成程度作为评判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判断。
2.1.2注重“校企联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阶段性地进入企业见习,熟悉制作流程,理论、实践交叉渗透,循序渐进学习,便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理解与记忆。此外,企业可提供不同病例的临床模型给予学生练习,提高操作能力。
2.1.3重构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教学计划,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实训中模拟真实工作流程,强化规范操作,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
2.2改进示教方式、方法
2.2.1方法:利用分步模型进行示教。分步模型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更清楚地学习每一步的制作及注意点,掌握制作方法更容易。尤以铸造冠熔模制作的教学中最适合。
2.2.2方式:理论教学中,侧重技术操作方法的讲授,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使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增加师生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教学为主,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扩大示教空间;分组学习,对于制作方法互相总结、进行实验,对于制作的修复体进行互评,教师给予指导。
2.3考试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