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4 17:51: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校本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更新的是培训的理念,而不是培训本身这一概念。”转变研训观念,以校为本,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真正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今后校本研修工作的关键问题。
一、校本教学研修的主题
1、发挥教师的研训主体地位。教师在研训过程中,应当是研训活动的参与者,但从研训内容到研训形式,教师的主体性常常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了。研训工作忽视基层教师的主体性,没有考虑教师的需求,没有教师的主动选择和参与,没有教师的配合和接纳,这种研训必然是低效的,这也就是以往研训工作受到有关领导批评和教师不欢迎的主要原因。有效的、高效的研训,既要基于改进工作的目的,充分了解教师目前工作的难点和未来工作的需求点,也要从教师发展出发,体现教师的个性化和专业化需要,进而来确定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从内容到形式,真正体现和培养基层教师的主体性。只有当教师成为研训自觉、主动的参与者时,校本教学研修才可能成为有效的活动。
2、研修活动方式要更灵活、更互动。根据调查,教师希望采取并非是传统、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形式,而应该更多地注入互动的色彩。基层教师有思想、知识、技能、经验基础,通过互动交流式的研训能够获得各种有用的信息,碰撞出思想和创造的火花。活动时应设计适量的思考题,并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员共同研讨。可以采用圆桌式、对话型、活动型等形式,组织小组学习、团队学习、协作学习、经验交流、问题讨论、案例分析、微格教学等学习形式,实施民主的、创造性的教与学,建立起研训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坦诚对话、相互观摩、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助共进的合作伙伴关系。
3、改变培训与教研“两张皮”。新时代要求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这一转变需要以培训、教研、科研过程为中介。只有通过研究性培训和扎实的教育研究实践的历练,教师才可能成长为科研型教师。其根本标志是研修内容必须体现研究性,将教研、科研的相关内容、程序、方法等移入课堂,组织一些教育热点问题讨论,组织一些示范课、研究课供教师观摩研讨,采用微格教学方式让教师相互观摩、听课、评课,改进课堂教学技能,布置教研专题要求教师思考,安排一些教育科研课题让教师去研究等等。
二、行动反思:校本教学研修的研究
根据我们的实践,对校本教学研修的行动思考:⑴保持同事间的互助指导,注重纵向的理念引领;⑵保持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学,包含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我们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修活动。
按照我们以往的实践以及认识,理论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然而现实工作中,不少教师会以种种理由来拒绝理论的学习。但是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我们又进一步发现,许多老师的课程教学理论是缺乏的。我们说,指导教学要避免盲目,必须钻研专业理论。教师在进入对真正的教学探究之前,没有对理论学习的强烈意识,但一旦真正进入教学研究领域,进行探索性的教育行动,对理论的需求就凸显了,所谓“补上专业理论这一课迫在眉睫”。那么如何补上这一课呢?在构建校本教学研修模式时,必须把这一环节设计进去。也就是通过两个反思,通过研究、合作,为教师的理论学习提供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110-02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我们需要对先行教学教研机制进行调整和改进,而校本教研就是对这种教研机制系统进行调整和改进的一种新型教研方式,它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情境中实际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的教育教学研究。在这种新型教学研究的理论指导下,我们进行语文校本教研活动,应以新课程改革目标为指导方向,以实际语文教学中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充分体现语文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作用,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并在研究和探索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力求有所创新。
当然,在开展语文校本教研之时,我们首先应当真正理解语文课程改革的标准,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来进行实际教学,增强教学的目的性与主动性,避免随意增加超标准的内容和不分轻重主次的教学现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对语文教材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不应简单地把它看做是学生必须完全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应把它看做是一种引导学生发展认知、提高能力和完善人格的范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认真遵循语文教材的进度来安排教学活动;更要用灵活开放的眼光来看待语文教材,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教情和学情,进行适当地筛选、增补和创新,才能有效地实现课程改革的新目标。
切实地开展语文校本教研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师自身的教研能力,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语文的校本教研过程是对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种自我扬弃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它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进度及研究如何教好语文教材;更应是研究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好语文教材,如何转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使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实际,在自主学习中获取对知识的掌握和创新,从而达到课程改革的新目标。因此,为了强化语文课改教学,落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我们可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 认真研究教学现状,分析实践教学中所遇到的学情,明确校本教研的方向
可以说,校本教研的重要目标是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努力寻找实践教学中的问题,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是校本教研的关键所在。在认真学习语文课改的“新标准”后,我们发现,单独设置的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开展,我们发现,这一全新的课型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和开展,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观念没有完全转变,对综合性学习这一课型认识不够,认为它是语文教学的附属产品,可上可不上,因此在教学中显得过于随意,缺乏计划性。(2)认为综合性学习浪费了太多的语文教学时间,怕耽误学生学习的正常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3)没有真正认清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和重要性,只是简单地把它当成是课本教学。于是,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只是做了些简单搜集资料或积累素材之类的事等。面对这一教学现状,我们应及时进行校本教研专题研讨,组织广大教师参与到这个问题的研究中来,让教师们不仅明白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还要在实践教学中自觉探索出有效的方法来,从而使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 转变教研观念,激励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实施校本教研,应努力淡化由上而下的教研管理职能,强化以课程、教学和教研为中心的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积极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及教学研究中的困难和问题,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服务。学校应根据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制定开展校本教研的工作思路,并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会,使教研工作真正做到服务于学校的语文教学实践。当然,我们应清楚,校本教研的真正主体是教师,只有教师愿意参与、乐于参与,教研工作才能富有实效。所以,激励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学校可将评价激励机制引入校本教研活动中。如可以是荣誉的激励,把它作为评选科研、教研积极分子的主要条件;也可以是物质激励,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提振教师的精神;当然还可以参评发表,把老师的优秀成果送到上级部门参评或投递发表。激励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让教师以研究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去对待教学工作,有利于校本教研活动的顺利展开,能更好地提高校本的教学研究成效,同时也能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进行。
三 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培训,使教师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
学校在积极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努力打造“教、学、研”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应以教师的自主学习和研究为主,以校本培训为中介,让校本教研作为整合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和纽带,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使教师在参与教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汲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从实践中体会和完成对校本教研的理解,再通过培训促进教师的学习和提高,实现很好地参与教研活动和开发校本课程的目标。这种将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行动教研”,已成为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语文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而由于校本教学研究的问题来自于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语文教师就应自觉地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 根据教师工作的经验和水平的不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
这些活动形式可以包括:(1)作为教研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自觉地做到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认真地写好学习的随笔、心得、读书笔记和教学反思等,并在学习和反思中,实现自己在教学上的尽快成长。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在每上一节课后主动写好教学反思,认真总结每节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方法。让这种自我反思伴随我们的教师在课改中成长,能使教师对新课程的自我实践有更清晰的认识。可以说,教师进行自主学习,客观的自我评价,是参与校本教研的第一步。这应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教学中的一种习惯。(2)可以采用不同层次的多元互动,进行经验交流。在语文教师之间、教研组之间、学校之间进行互相听课、评课、研讨和交流,也是开展语文校本教研的又一有效途径。例如,在语文课堂上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可以说是老师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并提出的。这种方式对于学生从小就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合作十分有必要。此外,各教研组之间的交流与研讨同样不可忽视,如学校的语文教研组可以邀请体音美教研组的教师,参与语文组指导学生制作手抄报,这能使学生的手抄报更生动。(3)在大课题研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学校应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有系统的理论指导下,规范研究程序,明确研究目标,有秩序、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活动。可是,由于有些课题研究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或研究的时间跨度较大,所以对一些课堂上的具体问题可能一时难以解决。因此,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学校各学科正在参与的课题研究,积极主动地针对发生在自己实际教学中的小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明确问题所在,组织开展阶段性的专题研究,切实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同时,学校以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为载体,能较好地提高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也能充分挖掘各具潜能的教师,扬长避短,让其人事相宜,人岗相适,使每位语文教师都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五 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环境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我们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探究做了大量的工作,语文课堂较过去更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提高。但是,仍然有一些教师上不好语文课,许多学生不喜欢语文课,老师没有信心教,学生更没有兴趣学,影响了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不可否认,一直以来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所以首先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研讨交流,发现学生喜欢语文老师,才有可能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课才有可能学好语文。而一个老师让学生喜欢的重要因素不一定是他渊博的学识或是敬业精神,而可能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及发自内心的热情和亲和力。一些教师上不好语文课,很多时候可能不是教师的水平不高,也不是教师的敬业精神不够,而是教师自身的心理不健康造成的。当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如自身性格的原因、家庭的原因等。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培训和研讨活动中,我们可以渗入相应的人文关怀元素,通过校本教研培训,引导教师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工作和生活,使一些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重塑。可以说,学校依托校本教研活动这一平台,使教师在人文关怀中,铸造健康的心理,并用他们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这种立足于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师具体工作的校本研讨,对解决身边的具体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
六 深入课堂抓教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骨干教师是中坚力量,他们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课堂教学。所以,在落实语文校本教研时,应始终把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摆在教研的主置,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新课标》的理论知识,并积极组织参加校际之间的教研活动,运用讲座、研讨会、送信息进课堂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培训语文骨干教师,让他们在学习和交流中,深入教改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研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打造出一批语文校本教研的强势群体,从而推动语文校本教研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当清楚,骨干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和举足轻重的,所以,骨干教师应自觉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我和挑战自我,在新课改的现代教育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做出更骄人的业绩。
总之,语文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能提高全体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由传授型、经验型逐渐向科研型、反思型转变,同时也能有效地推动语文课改的进程。一路走来,我们坚信:只有坚持走教研之路,才能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宁波.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同伴互助[J].教育科学,2005
一、校本教学研究理念
校本教学研究是学校和教师为了改进教学,立足本校实际,以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调查和准实验法为研究方法,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研究宗旨的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的研究。它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二、校本教学研究之教师阻抗与应对
教师是实施校本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是实施校本教学研究的关键。但现实中教师对校本教学研究存在着许多阻抗,消除阻抗是实施校本教学研究的首要任务。
1.中庸思想
“中庸”的思维倾向主要体现在教师个体对教师群体的依附心理方面,即平常所说的“随大流”现象。
应对:学校建立校本教学研究中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投入教学研究的热情。把教师教研情况纳入考核内容,以财力、物力及评优等手段重奖有教研特长和教研成就的教师。设置每年一度的学术成果奖励制度、骨干系列教师评选制度、课改优秀试验工作者评选制度等项目,使教师的教研成果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从而使教师体验到投入教学研究的价值。全校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变非教研的“大流”为群体教研的“大流”,促进教师教研意识的增强。
2.经验主义
长期以来由于内隐理论的作用,教师习惯于经验教学。一个典型的经验型教师,通常把教学视为一种“操作性活动”――种按既定程序和已有经验进行的简单重复性劳动,其教学决策往往来自于传统例行的习惯,甚至是一种直觉反应,而很少有理性思考。经验型教学使人生活在一种无忧无虑氛围中,教师工作因此而悠闲自在。倘要变革,便给宁静的教学生活注入了不安定因素,使教师感觉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生活状态之中。人们天和平安定,自然就抵制变革,同时别人的变革对自己的生存也造成威胁,因此也会阻止或孤立别人变革。
应对:事实上,宁静也可能枯燥乏味,死气沉沉;变革也可能激动人心,生机盎然。二者兼而有之,动静结合方为生活真谛。这需要在稳定和改革间达成一种平衡。当教师原有经验足够解决教学问题时,教师有权利以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当机立断地解决问题。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总是生活在研究状态中;当教师以经验方式无法化解某种教学困境时,教师教学必须由常规性教学转向研究性教学,唯此方能改变教学问题敷衍了事,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的惯常局面。教学问题解决后,教师又可以回到常规性教学,但此时教学水平已得到了螺旋式的提升。
3.错误认识
许多教师对学校搞校本教学研究存在如下五种错误认识:一是分工论。教科研的目的是发现教育规律,建立教育理论。科研是理论工作者的事情,是专业人员的“专利”;教师是实践工作者,是教育理论的学习者和应用者,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搞科研是“不务正业”。二是无用论。虽然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形成教育理论的过程是科研活动,不是实践活动,科研活动本身不能直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是无暇论。科研需要大量时间,而教师每天要上二、三节甚至四、五节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个别辅导,经常参加学校集体活动、组织学生活动、联系家长等,难以抽出时间进行科研。四是神秘论。把教育科研看成是高不可攀的,教师对科研有一种畏惧心理。似乎一谈到教育科研,就认为是撰写长篇大论,而学术论文抽象的话语方式,刻板的叙述结构,严谨的论点论据,令教师望而却步。许多教师认为搞科研需要专门的方法技能,而教师在这方面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五是怀疑论。校本教学研究是自行验证效果,研究者又是执行方案的行动者,因此就难以客观地诊断问题;研究样本受到限制;对自变量控制成分较少,因而其内外部效度显得有些脆弱等,所以有些教师就认为校本教学研究不符合科学的严格要求,对其持怀疑态度。
应对:校本教学研究强调教师进行研究的目的是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建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分工论”是不存在的。校本教学研究的实践时效性和简易通俗性特征很好地回答了“无用论”和“神秘论”观点。至于“无暇论”,实际上教师所进行的教学研究不是存在于教学活动之外,不是在另外的时间和空间做另外的事情,而是在教学中,为着教学而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它在研究之初可能费时费力,但一旦进入研究的正常状态,熟练地掌握了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那么教师的教学就演变成了一种“研究式的教学”。这种“教研相长”的结果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怀疑论”实质上是对校本教学研究的本质并不了解。校本教学研究之所以不同于专业研究就是因为它强调解决教育现实中或大或小的问题,采用准实验研究方法,强调对研究程序的从简而不失系统地把握。强调研究结果的教学叙事表达方式,这些都是校本教学研究独有的特色,也是它成为教育研究中一颗璀灿奇葩的原因。
4.合作障碍
进行校本教学研究单靠教师孤立力量还不够,还须依靠教师之间的横向互动和专业人员的纵向专业引领,但教师的个人主义和派别主义不利于校本教学研究的合作要求。
一是教师个人主义:罗迪亚认为教师的个人主义表现在教师对自己的要求是独立的成功观,对其他教师的态度是不干涉主义。大部分教师通常是通过孤立地从经验中学会教学,如果求助于其他教师,便是表明自己无能,因此很少与同事交流对话;而且把帮助别人视为自以为是或者侵犯他人隐私,因而不愿作出实质性的指导和评价,甚至认为是不明智行为。比如,如果一位教师探索出一个极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困难的教学内容变得让学生容易接受,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因此这位教师可以在最终的教学评价中得到较高的分数,那他为什么要与同事们分享这种方法,使自己有可能在当年不再成为少数几个受奖赏的人?
教师的个人主义是怎么形成的呢?第一,学校是个松散结构的组织,每个教师都在独立封闭的课堂中上课,每一个课堂都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细胞,同事之间缺乏协同合作与真诚评价,不像医生会诊时那样有一种合作机制。第二,教学人员可能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地区不同性格的教师聚在一起,容易使教师产生封闭心理,同时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成了教师合作阻力。不同教师对教学目标有不同的理解和偏爱,评价教学的标准也不同,这样对自己的教学往往缺乏信心,不愿意轻易示人。第三,教育体制中鼓励竞争,强化个人主义。一般学校在学期末都要依据学生统考成绩给教师排名,以名次实施奖惩,造成很多教师虽然表面上没有表露出来,实际内心里对别的教师的失败和问题幸灾乐祸,因为他们的失败增加了自己成功的机会,特别是有些学校推行末位淘汰制,此种心理更甚。
在校本教研中,研究的对象与内容,纷纭庞杂,浩如烟海,众若星瀚。这就要求我们从校本教研的需要和基本的要求出发,明确校本教研的重点,以形成校本教研的几条主线,贯穿校本教研的全过程,达成循序探究、一以贯之的格局。我们认为,其重点主要有三。
1.践行新课程理念。创新,从理念开始。要创新课堂教学,则须更新教育观念,践行新课程理念。为此,学校对课堂教学中的具体环节进行了定格研究。例如,我们把一位老师的课录下来,然后请老师们坐下来,边放录像,边对这堂课进行分析和研究。当放到精彩处时,定格,开展讨论,分析其是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当老师们认为某个地方或环节有问题时,定格,大家一起讨论如何改进,如何设计与实施才算贯彻新的课程理念。这样的研究,不断进行,有助于新课程理念内化为师生的教学行为。
2.转变教学方式。新课程提倡转变教学方式,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多种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究和实验。于此,我校数学科组颇有成效。其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在学生参与下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
活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探索式教学。采用“发现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
3.改进教学方法。方法是规律的外显。孟轲曰:“教亦多术也”。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课堂教学中,若能教学得法,尽展其妙,则必事半功倍,且乐在其中也。因此,改进教学方法是校本教研的重要课题,须践行课堂,灼灼其华。几年来,我校着眼于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对诸多教学方法进行了尝试、实践和研究。下面,引举诸法,品其精微,抑或对我们有所启迪。
(1)激趣法。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化干瘪为丰满,是此法的基本特征。反实创虚是其有效方法之一。所谓反实创虚,是依客体创设形象,翻新激趣,以帮助学生记忆与巩固。例如,1度≈0.017453弧度,可记为“两口一吃有四五天酸”,像形谐音即得。
(2)激疑法。设置适当的问题与矛盾,使学生急于解决而又不得其法,从而激发他们对新课的浓厚兴趣。这种方法多用于新课的导入。例如,在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时,首先,教师出示了一组由简单到复杂的数据,要求学生逐一判定,以促使他们产生探求判定法则的强烈愿望。
(3)情境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可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认知与识记。其直观性、情趣性、生动活泼性等特点,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涵,陶冶学生情操。例如,在教学“分米与毫米”时,教师用文字向学生展示了这样的情境:“早晨,小明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来,用60米长的毛巾洗完脸后,迅速来到学校,走进教室,他坐到4米高的凳子上。”学生宛然入境,议论纷纷,捧腹大笑。笑声中蕴含着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真切体验。
(4)调味法。课堂教学的运筹,恰如美味佳肴的烹调。须注意添以精料,调以美味,把握火候。课堂教学的“三剂”,运用恰当得体,则具奇效,可使师生兴而不衰,乐不知疲。其为:搞好开场白,注入兴奋剂;增强幽默感,添加剂;运用过渡语,巧施催化剂。
(5)布白法。布白者,留以空白也。心理学中的“完形理论”认为“残缺、空白”的东西,最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使之匀称、完美的倾向,从而引发进取追求的“内驱力”。白石老人画虾,白纸上往往不见水的踪影,但虾已突出,水则虚生。“布白”妙在“以虚为实,虚实结合”,唤起读者联想,令人遐思无限。在课堂教学中若巧用此枝,则更见其妙。例如,数学中的条件隐含题、语文中的续句续文题、理化中的现象释疑题、史地中的填图题等,均属此列。其运用独到相宜,则更易点燃学生求知的。
(6)设疑法。思路是解题、作文、写诗、绘画等成败的关键。开拓学生思路,方法灵活多变。设疑导向,则是其最重要的方法。但切忌不拘巨细,频频发问。须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做到提要钩玄,以约驭博。切忌晦涩冗长,不知所云。因此,教师须认真备课,博览广思,深钻细研,反复推敲与提炼,设置出遂意得体的问题,像春蚕那样,细食绿桑而结成晶茧;像蜜蜂那样,广采芳粉而酿成甜蜜。
(7)品读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品读是感悟文本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正如下面的描述:“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字正腔圆地读,激情澎湃地诵,入情入境地吟。学生兴趣盎然,如沫春风,如痴如醉。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品读,按方式分,有练读、演读、悟读;按层次分,有泛读、细读、精读;按语感分,有轻读、重读、强读;按指向分,有句读、段读、篇读;按程序分,有范读、仿读、接读;按形式分,有独读、齐读、自读等。品读讲究字正腔圆,声情相宜。激昂时,如万马奔腾;舒缓时,似闲云飘逸;低婉时,若夜琴轻扣。品读可引发学生情智的萌动、迸发和倾泻。
(8)尝误法。这种方法表现为教师故意出错或设计陷井,诱使学生失误出错,再利这些契机实现多方面的教学目标。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中的“尝误原理”。但运用尝误原理须难易适中,点到为止,指向明确。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底等高”,是判断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老师首先让学生自选内空圆锥和圆柱,研究两者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与书上的结论大相径庭,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等。这时,教师没有评判结果,而是引导学生反思失误的原因,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究、发现的过程,最终明确了“等底等高”的实验条件。这样,尝误求真,正反相济,学生印象深刻,历久弥新。
(9)歌诀法。歌诀具有概括凝炼、易诵易记,极具乐趣的突出特点。对于应用较广的知识点,若能探求提炼,用之总结规律,则更能促使学生领悟其神韵与要旨,居高临下,举一反三,以一驭万。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颇有裨益。例如,文言文断句技法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若能掌握下述标点符号歌诀,则虽难犹易了。其为:“‘盖’、‘夫’经常列句首,‘矣’、‘耳’之后加圆圈。‘云’、‘曰’后面加冒号,‘于’、‘而’多在句中间。句末‘耶’、‘乎’打问号,‘哉’字随后感叹连。判断句中常‘者’、‘也’,前逗后句因意添”。诸如此类,施而用之,假以时间,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则必有大减。
(10)变式法。即转换命题的形式,进行多侧面、多角度训练,以强化知识点。例如,杜甫有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教学这首诗后,教师向学生讲述了一段故事:南宋翰林学士陈子茂,才华横溢。他担任主考阅卷时,在一个不学无术者的试卷上批了两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试卷文理不通,为何要批上诗圣杜甫的名句?教师着意引导学生思考。原来,陈子茂以杜甫的诗作谜批文,意在谜底,上句谜底是“不知所云”,下句谜底是“离题(堤)万里”。如此变式训练,意趣盎然,学生势必受用终身,其乐无究。
(11)暗示法。有道习题,求 之值。教师没急于要学生回答,而是板书了一句话:“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弄得学生面面相觑,莫名其妙。但读到后来,还是悟出了其中的玄机:顺念倒读,完全一样。旋即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正题。受到刚才的启发,学生推测其中定有奥妙。那么,妙在何处?学生着意观察品味,终于发现了设整平方法的妙用。即设原式=A,两边平方得A2=2,由A>0即得A= 。学生不禁拍案叫绝:“何其妙也!”,可见,暗示须针对具体对象,有的放矢,以触发学生的警觉与灵感。上例重在一个“巧”字,则须示之以“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跃向新的高度。
(12)援引法。所谓援引是指适时引入与课堂教学内容或状态密切相关的其他材料,以作辅佐之用,但须用之以妙,意趣天成。例如,一次写作文,大多数学生唉声叹气,抓耳挠腮,情绪低落极了。老师微笑注视着学生:“你们的痛苦状让我想到了对写不出作文的一个比喻——挤牙膏。但现在我认为这个比喻还不够贴切,应该再加一个字——皮!”说着转身在黑板上板书:挤牙膏皮。真绝!引得学生欢声笑语,心情随之轻松起来,作文思路也开阔了。于此,老师遇物而思,遇事而诲,机智地运用了幽默的技巧。幽默作名词,意指“风趣”、“诙谐”。幽默是课堂教学的剂,幽默是至高境界的教育艺术。为师者,须善用幽默。
二、讲究校本教研方法
校本教研的方法有多种,但我们对如下三种颇有心得。
1.自主研究法。我校广泛开展了“五课”活动,即听优质课、公开课、验收课、平常课、推门课等活动,倡导和促使教师立足于自主研究,独立探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优质课,旨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其他教师学有样板,行有所依;公开课,每学期每人一次,期初有安排;验收课,用于对青年教师、新聘教师、教学质量较差教师的检验与督导;平常课,教学处每周有听课安排,事前在校园网上公布,按时派人听课;推门课,学校领导随时推门听课,深入课堂,实行面对面指导。同时,我们坚持了“每听必评,评后必跟,课后必写”的作法。“跟”,对教学效果较差者实行跟踪听课;“写”,写教学反思。这样,学校为展示教师才能促进教师成长搭建了多彩的舞台,让“小草”呈现绿色,让鲜花吐露芬芳,让“小树”成为栋梁。学校鼓励教师勤思,帮助教师深思,引导教师近思,促进教师反思。因而,教师自主研究,蔚然成风。
2.合作研究法。我校办学规模较大,同年级班数较多。如何整合人才资源,把办学规模优势变成校本教研优势呢?于是,我校自创了“分组教研,伙伴合作,连环跟进,研修一体”的校本教研模式,简称为“小连环教学研究”。其研究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一个年级的学科备课组为单位,以所教教材为内容,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学中的基本问题为课题,选定一课,每人必上,每课必听,听后必评,评后必改,最后一次课必制作录像,做好研究课例。而且一轮结束,一定要有总结,有问题,有反思,有发现,有推广。由于这种教研模式范围小,连贯性强,环环紧扣,所以谓之“小连环教学研究”。其操作流程为:
专题报告,专家引领确立课题,明确目标选定教材,确立内容集体研究,形成方案个性创新,形成个案轮流上课,逐课评议集结资料,共享成果回顾全程,推广经验实践反思,提出问题。
校本教研是一种“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和为了学校”的教育研究,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学校改进为目的,既要解决学校存在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也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及质量,还要提高教师的饿专业化发展水平。中小学教师参加学校的教育研究有助于促进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和研究型学校的发展。
位于云南西部的龙陵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怒江、龙川江之间,群山连绵,山高谷深,江河纵横,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对于着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民族情况、区位情况,校本教研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显得极其重要。
在《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这里提高教师师资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得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一政策措施的提出,再次表明了提升教师素质是薄弱学校改造的重要任务,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这些学校今后的生存与发展。由于我国区域、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各地区教师素质存在较大差距,而在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教育质量相对偏低、社会信誉不高、办学条件落后的农村薄弱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更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有一些行之有效的针对边区小学实际的教师培训方式。校本教研无疑是当前龙陵县边区小学教师素质提升的选择。校本教研是立足于本校工作实际,根据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和锻炼,提高教师专业修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它是着眼于“校本”,即在以校为本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研究”的重要性,力图做到教师、学校、学生发展的协调统一。
教研工作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教育改革目标,切切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学校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改变边区小学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农村边远山区教师校本教研方式选择的关键。所谓的可行就是必须能够适应农村边远山区财力、物力、人力缺乏的现实状况,并且还要保证校本教研的质量,当前的校本教研方式,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从总体上看,每种方式都有多侧重,又有所区别,体现出了“求同异存”的特点。但是这些方式对于边远山区学校是否有可行性呢?边远山区薄弱学校一般存在教师数量不足、学校分布分有散、交通不便等问题,这就决定了只有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师校本教研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健全机制,完善管理
为了增强校本教研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学校首先成立了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完善了以校为中心,教导处和教研组长为指导,以教师为主体的校本教研组织网络。为保障教研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各项教研制度。
强化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向书本学习,从不同的教育书刊中学习有效的教学经验,从而提升教师的素养。
同伴互助,共同提高
坚持开展同伴互助式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发展,逐步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1、 单元集体备课。为了整体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没各教研组规定时间地点,由教研组长负责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在个人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同科目的教师集体分单元集中备课,目的是以强代弱,整体把握教材,找准重点,确立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及基本的教学方法。每课确定中心发言人,其他教师补充、质疑、争论,最后形成一致意见。在此基础上,每位教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备出自己的特色。
2、 互相听评课,把每节没有课的教师组织起来,推门听课,要求每位教师认真的备课,不定时的听课,听课的教师要提前熟悉教材,认真听课并写好听课记录,从中找出有价值的课例。
3、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为教师提供完整、可控制的实验经验,让教师有机会思考教学的成败原因,并激励教师不断的反思。具体步骤是:发现问题――提供完整、可控制的实践经验――提供环境――学习、实践、分享、反思教学经验。自我反思对于边远山区学校的教师来说,是一种切实可行且受益匪浅的方式。边远山区小学教师的培训或外出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但自我学习的机会相对来说和发达地区的教师是相等的。这种以“自修”为主,专家指导为辅,要求教师不离岗,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位思考对象,进行自我研修,从而来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的专业素养。
4、联片教研
校本教研以校为本,但不是“一校为本”。在边远山区小学,有点村镇只有几名教师,有的年级只有一个班,有的学科只有一个教师,这样的学校如果独立进行校本教研,困难非常大。基于这种现状,可以按照地点就近原则,找一所规模较大,办学水平较高、教研能力较强的学校牵头,几所学校联合,扩大规模,挖掘资源,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这样充分利用优质资源支援教育资源匮乏的薄弱学校,促进教师发展,解决一些学校无法顺利进行的校本教研困难,从而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组建校本教研联合学习的时候,还可以联合城市学校,组建城乡联合学校,在校际资源互相支援的基础上,合作共享,平等交流,积极开展多层次的教研活动,从而解决一些学校无法顺利进行校本教研的困难。
5、分段教研
边远山区小区学校教师素养参差不齐是校本教研提升教师素质的一大障碍。长期以来,缺乏针对性的教研方式让不少教师产生了抵触心理,很多人参与研修动力不强,只求合格即可,追其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各阶段教师的不同需求。依据教师成长规律,针对不同教师的成长周期,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教师校本教研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新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发展期教师要注重学科教育实践方面的研究,成熟期教师要注重对知识的更新,增加薪知识新理论的学习,加强经验总结技能。不同阶段的教师听过不同的校本教研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工作的整体思路学校是校本培训的主阵地,是教学教研的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因此,要搞好校本培训及科研,就必须立足本校,依靠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在充分学习课改理论的基础上,加强课堂教学的自我反思,要切实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群众讨论,共同研究解决办法,逐步形成专题研究。
四、校本培训与教研的主要内容校本培训内容:
基础教育科研改革纲要;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体系研究;评价体系研究;综合课教师的培训;经验交流;对策研究。
校本教研
1、要重视研究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实际问题,加强教学反思,对教学中的问题及时交流讨论,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
3、教研组要切实加强集体备课的组织,重实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效率作为主要标准。
4、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指导,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5、重视校本教研,综合实践等薄弱课程的开发研究,力争使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成为我校课改的新亮点。
6、加强学科评价研究。
五、主要措施
1、各教研组要根据本组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本组校本培训和教研计划,计划要突出实际研究。
2、教师本人要突出本学期个人校本培训及教研计划,分析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确定自己本学期教研的主要活动。
3、集体备课以教研组为主组织管理,本学期语文教研组开始试行多人备课。多人备课是多人智慧的结晶,在使用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做必要充实完善,反对不切实际,不加修改的懒汉作风,教师对多人备课的再创新,以此为教师教学质量评定的主要依据之一。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研究和比赛活动。骨干教师每学期要上1-2次示范课。每个教研组每月组织集中业务学习一次。学校组织开展教学比赛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293-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日参加了一个“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课题中期汇报展示交流会议,课题集全区的教师力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小学的语文、数学、外语学科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资源。会议期间同与会的同仁就资源建设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谈到教学资源建设,大家都感到非常必要,也是广大教师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然而,问题是从2000年以来各区在资源建设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资源利用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利用率很低。如有的区从2002年至今已经进行了3轮的教学资源建设,其内容包括:教案、课件、教学录像、基本素材。前两轮为直接购买成品资源库,第3轮为委托软件公司开发资源管理软件,并将原有资源进行重新归类管理,兼有教师开发后上传的资源。该区为此组织电教人员下到学校进行了教学资源的专门介绍与使用培训,但说起使用效果,利用率依然很低,很少有教师光顾。
二、校本教研的现状
“校本教研”作为“校本”家族中的一员,已经成为推动新课程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郑金洲教授在比较中西“校本”不同涵义的基础上,提出“校本”,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余文森教授对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基本理念、基本类型、基本方法以及基本过程做过详细的阐述。他指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既是学校的一种研究制度,也是教师的一种研究方式。其中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教学研究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是当今教学研究的共同趋势。校本教研强调的是对学校现实存在的真实问题的解决,同时研究结果直接作用于教学实际。
三、教师专业发展呼唤有深度的校本教研
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教研形式仍有不足之处,其以问题为开始,以展示课为结束,好像圆满结束,实则丢失了宝贵的升华机会,在深度上欠缺了一个环节,即展示课后的评议、反思与交流,实现成果的再提升。如能够如此步步深入,集中力量彻底辨明、解决一个问题,对其它问题的解决具有示范效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我们针对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了“一题,一课,一议”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即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开展以科研引领教研的实践研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师以学科组或年级学科组为单位,以小课题的形式进行阶段性的专项研究,取得成果后,以展示课的形式在学校教研活动中进行展示,并在展示课后开展专项研讨,撰写反思总结文章,使研讨的过程既是推广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总结、反思、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正确认识课题成果,有效消化吸收,开始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对教学问题的及时深入的研究与总结、及时推广,短、平、快,见实效。教师普遍反映,要想让教师通过校本教研获得专业发展,需要这样有深度的校本教研活动。
四、学校资源建设需要物化的校本教研成果
前述谈及教学资源中的质量问题,那么,如何获取深受教师喜爱而又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呢?校本教研成果的物化是学校教学资源供给的一个极好途径。校本教研成果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质量有保障,并具有四项特点:一是解决的问题为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广大教师所关注;二是依托专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有效,三是展示课现身说法具有示范效应;四是伴随问题背景、教学反思、专题研究报告等相关资料,便于教师从多角度去深入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这样好的教学资源正是广大教师所急需的,也是学校资教学源建设中获取优质资源的主要渠道之一。
五、校本教研的成果需要物化为教学资源以提高其实效性
一些好的校本教研活动,对参与其中的教师来说确实是收益匪浅,对其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活动的结束,成果资料尘封入库,成果的效益到此为止,未免有些惋惜。如何进一步扩大校本教研成果的实效性与长效性,延伸其影响,将校本教研的成果进行物化处理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实践中,我们尽量保留校本教研的电子文稿资料,将展示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研究报告以专题资源的形式上传到校园网,一为愿做更为深入的研究者提供基础平台,二为广大教师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提供可供借鉴的系列资料。这样对是否参加这一校本教研活动的教师都有一个后续研究与学习借鉴的作用,较好地提高了校本教研成果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汉语是中国人必须学好的一种语言。中职学生怎样才能学好汉语呢?怎样才能上好中职语文课呢?中职学校学生础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对语文课学习不感兴趣已成为许多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共识。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我校根据根据中职学生现状,体现职业特点,实现了校本教材的开发和教学。
中职语文教学定位于应用,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应和专业相结合,和学生相结合,和专业结合,教材先行。我校自己编辑教材,教材编排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内容力求做到通俗化、现实化、实用化、生活化的统一。让课文内容和学生所学专业贴近,课文思想和所学专业互融,口语、写作为学生就业做铺垫。和学生所需相结合,以相应的教法做辅助。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正视学生的学习现状,承认学生的水平不同,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长处,应重点培养学生以下两种语文能力。
一、会说话,能说话,愿说话,说好话
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直接就业,和别人沟通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所见所识不多,情绪不稳定;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沟通这方面的能力训练。语言沟通能力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自信,让学生建立一种愿意和别人沟通、主动和别人沟通、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克服爱溜号、不爱学习、不肯主动回答别人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一马平川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齐读入手,循序渐进,然后个人朗读,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简介、讲自己家庭的故事、背诵古诗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发音,做到吐字清晰、自然流畅、没有地方语言,做到会说话,能说话,愿说话,说好话。
二、能看懂,能听懂,能理解,能执行
目前,学校在进行校本研究过程中存在着内容窄化的倾向,过分强调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注重课堂的研究,实质上是局限于教材教法的研究,忽略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课程开发的研究。如,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不仅要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还要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认真落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实际的情形是,有部分学校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最能体现学校课程管理自主性,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具有不可低估作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整体规划,课程实施或是有名无实,或是以课外活动取代课程的实施;有的地方在开展教学质量评估监控时,走入了新的误区,一味地监控评估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的教学质量,而学生能力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未被纳入监控评估之中,这样导致学校教学研究进一步窄化,对本来不够重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开发问题更加忽略。
二、形式主义的倾向
在校本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出现了形式主义的倾向。其一表现为:教研主体与教研分离。教师是校本教学研究的主体,而目前在许多学校,校本教学研究成为个别骨干教师或年轻教师的“专利”,广大的教师游离于校本教学研究之外,校本教学研究中群体性的合作研究共同体没有形成,教研停留在单个针对自己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的状态,教师之间交往、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围难以形成。其二表现为:广大教师对校本教学研究的理论价值认识不够,将校本教学研究当作额外的负担。如,经常有老师说:“我教学任务都完不成,哪有时间搞校本教学研究?”有的老师没有问题意识,遇到教学问题,往往意识不到其研究价值。有的学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拼命地要求增加课时,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等课程的课时,而不是去分析其具体原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其三表现为:一些学校将校本教学研究作为作秀的手段。平时没有认真地引导教师发现现实教育中具体的、真实的问题,为了搞校本课程开发,绞尽脑汁想问题,结果想出的问题脱离教学实际,甚至对摆在面前实际的教学问题视而不见,却热衷于搞省级、国家级课题,而这些大课题,并非是从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提升出来的共性问题。这种形式主义的研究现象在很大范围内存在。
三、研教分离的倾向
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研教分离的倾向。其一表现为:新课程教学的知行脱节处处可见。如:认同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知道“用教材教”,但仍然“教教材”;知道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但就是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和能力;知晓新课程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没有认真组织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讨。其二表现为:教研与教学过程分离,也就是指不善于在日常教学实际中捕捉研究的课题,问题意识缺乏。如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深入政治教学课堂,通过长时间的课堂观察,发现我们的学生对自己是教学主体并无意识,对自己要做新课程的主人并不感兴趣。学生缺失主体意识的现象还比较广泛地存在着,而我们教师也没有积极地进行探索。其三表现为:教师缺乏对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研究的意识。如,对提高有效教学的研究,涉及课前有效备课、课堂有效教学、课后有效巩固等方面,如果仅仅在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关注,这个问题仍然难以解决。
四、经验主义的倾向
在校本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经验主义的倾向。其一表现为:很多地方由于新课程培训不到位,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理念准备不足,在全面推进、实施校本教学研究过程中,实践与理论严重脱节,仅凭经验和肤浅的认识进行校本教学研究。由于缺乏理论的支撑,许多校本教学研究仅仅停留在听课、评课等浅层次上,缺乏对某个问题的持续深入关注和研究。如,有的地方表面上开展“同课异构”、“一人同课多轮”等行动研究的形式,却往往不指向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解决,犹如缺乏灵魂的躯壳,显得苍白无力。其二表现为:教师不愿学习教学理论,希望有现成的操作模式,将校本教学研究简化为一系列的操作程序,有的甚至刻意标新立异,总结出一些所谓的操作程序与模式,导致校本教学研究徒有其形,缺乏内容与精神。如,同伴互助,就是同一学科的几位老师互相听课、评课;专业引领,就是搞一次教研活动,安排几位老师开开课,请教研机构的学科教研员来做做点评。其三表现为:教师仅仅关注个人的经验。运用个人经验解决问题,而忽略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如,有的学校虽然申报立项进行教师专业化策略课题研究,却对目前教师专业化策略研究进行到什么阶段,主要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等问题缺乏必要的了解,对很多总结出来的可供借鉴的经验视而不见,给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感。
参考文献
[1]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曹宝静,中学政治教学建模,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4]滑,研究性学习导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5]吴庆麟,教育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一)课前反思。包括对讲授的内容的难度、材料的呈现方式、学生的现在水平、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了解与激发、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的反思。只有经过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课前思考,教师才能形成更加成熟有效的教学方案,并增加未来教学的效能感,从而增强对语文教学的信心。
(二)课中反思。教师在教学当中如果发现自己教授内容的方式或时机不恰当,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把握不好,或是课堂管理,师生互动产生了失误等等,就应对当前的教学进行积极审视,增强课中反思的意识,迅速寻找矫正的方法,及时纠正教学中的偏差,弥补教学中的不足。课中反思教师既是遨游书海的水手,又是统领全军的船长,更是保证航向的舵手。三位一体的责任要求教师必须时时清醒,处处反思,既要活泼,又要严肃。
(三)课后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一种现象是一堂课结束了,一个内容结束后,教师会长长地出一口气:终于结束了。而新课程标准要求,这并没有结束,这只是表示一个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告了一个段落,完整的教学活动还应有课后的积极反思,即对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进行评估,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分析,建立教学日志或成长记录袋,将教学经验化,以指导未来的教育教学。这也是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