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合同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29 16:51: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业绩合同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业绩合同

篇(1)

盈利动能大幅提升是中国建筑新入选I66的主要原因。最新综合目标价为4.89元,12个月涨升空间达到38.53%。近一周内有6家机构调高其2011年最新盈利预测,其中宏源证券由0.31元调高至0.40元;华泰联合证券由0.40调高至0.44元;国信证券由0.39调高至0.45元。

业绩增长势头强劲,高于市场预期

201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83亿元,同比增长37.9%;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65.3亿元,同比增长40.9%;EPS0.22元。业绩强劲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房建、基建业务同比决速增长,地产业务销售及盈利情况良好,期间费用率快速下降。上半年毛利率达12.0%,同比基本持平。期间费用率为2.62%,同比降低0.15个百分点。

新签合同额再创历史新高,待施合同已跨万亿大关

公司2011年上半年新签合同金额4861亿元,同比增59.6%。截至2011年上半年末,公司建筑业待施合同金额高达10208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房建占比达81.2%,基建、房地产、勘察设计占比分别为10.7%、7.3%和0.7%。新签合同额增速最快的依次是房建和房地产,两者同比分别增长72%和66.4%。订单大型化趋势明显,境内平均单项合同额达2.1亿元,同比增长72.0%。

建筑转型初见成效,专业公司快速崛起

公司积极推进建筑业务转型,城市综合开发建设、城乡统筹综合开发建设等商业模式逐渐成熟,已与30多个城市和地区以及20多个大型企业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房建业务坚持高端营销模式,基建重点拓展路桥市场,勘察设计大单占比提高。专业公司管理效果开始显现,上半年在营业收入及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均超过20%;盈利能力稳

步提升,毛利率达7.8%,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

地产销售大幅增长,保障房快速推进

2011年上半年房地产销售金额达490亿元(中海地产444亿元,中建地产46亿元),同比增长82%。销售面积361万平方米(中海地产307万平方米,中建地产54万平方米)。截至2011年上半年末,公司土地储备约6397万平方米(中海地产4213万平方米,中建地产2184万平方米),同比增加24.6%。公司参与保障房建设的总规模接近2000万平米,金额约500亿元。

风险因素

房地产调控风险;

国际化经营等风险;

工程质量安全风险等。

■中国建筑 ■上证指数

股票价格(09/07) 总股本 总市值 收入(2010) 净利润(2010) 市盈率(TTM)

3.53元 30,000.00M 105,900.00M 370,417.53M 9,237.297M 9.51

篇(2)

1 引言

随着基金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绩的稳步增长,信息系统在基金交易体系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而信息系统能否适应业务量的增长、能否实现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交易体系不停顿以及是否具有抵抗灾难的能力已成为该基金公司考虑的主要因素,信息系统要为全体客户服务,要适应业务量的飞速增长,要具有业务持续运行的特征,不能因各类意外导致交易系统的终止和停顿。因此,基金公司开始重新构架一个体系先进、管理简便、安全性能高的信息化系统,并为以后的灾难备份打下良好的基础。

1.1 基金公司业务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作为基金公司赖以生存的信息平台,其建设的可靠性及可维护性是关键着眼点,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机房环境建设、核心应用系统建设、主机平台建设、存储系统建设、网络架构搭建、安全系统建设、远程容灾系统、呼叫中心建设等。本文主要针对主机平台及远程容灾部分给出相关建议。

2 应用系统现状

根据基金公司的行业特点和应用功能分担,其核心业务系统可分为两大类:

①. 一类是资产管理系统

资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研究报告管理系统(Report)、基金投资交易系统(FM)、基金估值系统(FA)、风控与绩效评估系统(Risk)。

②. 一类是基金业务系统

基金业务系统主要包括:登记过户(TA)、直销系统(DS)、CALL CENTER系统、网站系统(EC)、网上直销系统(ET)、销售过程管理(CRM)。

各个应用系统的关系结构图如下:

从上图可知,整个基金业务应用系统形成以TA登记过户系统为核心的基金交易和基金管理两大部分,作为核心系统,TA登记过户与估值、直销、客统、资金结算等周边系统均有接口,每天完成基金份额、费用、分红等计算和登记中心工作,TA系统通常进行T+1清算;

基金销售则是通过柜台、传真、经纪人、网上直销、电话销售来完成,基金直销系统与资金会计系统有接口,资金的变动情况以接口文件的方式提供给清算会计系统进行自动入账。同时,直销系统与CallCenter系统有接口,以实时服务方式和接口文件形式为CallCenter系统提供交易接口和查询接口。直销系统与网上交易系统有接口,提供网上交易和资金实时划转等后台服务,以便日终资金对账。

3 主机系统解决方案

3.1 业务系统应用架构分析

上述大致描述了基金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下面具体描述各个业务系统的应用架构和运行这些业务系统的主机平台,下表给出了各个业务系统的应用架构和交易特点:

系统名称应用系统架构交易特点TA系统二层与三层C/S相结合定时交易(当天证券交易结束以后)FM投资管理系统三层C/S实时交易(证券交易时间)DS直销系统三层C/S实时交易(证券交易时间)CRM三层B/S不定时网上交易三层B/S实时交易(证券交易时间)网站三层B/S实时(7*24)Call Center三层C/S实时(7*24)风控系统二层C/S不定时估值核算二层C/S定时交易(TA交易结束以后)投研系统二层C/S不定时

TA系统一般采用两层与三层相结合的应用架构。涉及到账户类、交易类业务处理的功能采用三层架构,查询、系统管理、报表打印等服务功能采用两层架构;

投资管理系统一般采用三层架构,与研报系统、估值系统、绩效考核系统等有机结合,完成对投资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控制的过程;

直销系统一般采用三层架构,完成全方位销售渠道、资金渠道和资金模式管理及销售业绩考核;

CRM系统通常采用三层架构,完成客户信息管理、营销活动管理、销售机会管理、渠道管理(包括合作伙伴等)、销售业绩管理、合同管理、客户服务请求与投诉管理等,同时也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产品管理、竞争对手管理等功能;

网站和网上交易通常采用三层结构,基于面向对象的JAVA组件技术进行开发;

CallCenter一般采用三层架构,完成收集客户信息,为客户提供不间断的服务,满足客户7*24服务。通常利用自动语音技术、语音信箱、自动的呼出服务、自动传真服务等技术;

此外,风控系统、估值核算、投研系统通常采用二层架构。

3.2 核心业务系统主机平台架构设计

为保证系统的高可靠性和可扩充性,一般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灵活的架构体系来构建整个系统,主要技术包括:

①. 主机核心系统采用安全、稳定的UNIX平台

②. 关键应用系统采用集群(Cluster)技术

③. 根据业务特点,系统架构采用C/S两层架构与B/S三层架构相结合的方式

④. 采用存储区域网(SAN)技术,保证系统的灵活扩展

⑤. 采用集中统一的系统备份管理

系统逻辑架构如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基金公司主机平台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位于图的左上角的“核心业务系统平台”,一部分是位于图的右上角的“辅助业务系统平台”,这两部分功能组成基金公司的主机系统,完成整个基金交易的业务与控制流程,各系统的平台设计建议如下:

3.2.1 核心业务系统平台设计

考虑到核心业务系统的重要性,一般会采用两种方案构建其主机平台:

一种方案是采用高端小型机设备,并通过分区技术将服务器分成多个物理或逻辑的分区,作为各个核心业务系统的运行环境;另一种是采用相对中端的小型机设备构成各个核心业务系统的运行环境。各个核心业务系统之间的集群设计依据:

①. 根据系统的交易处理时间不同组成集群,如:TA/估值核算处理时间为晚上19:00以后,而网站/客服处于24小时运行,因此将两套系统做成集群热备,避免切换时造成服务器资源争用。

②. 根据系统的不同重要程度组成集群,如:DS/网上交易系统的重要性高于风控系统,因此做成集群热备。发生切换时可以暂时停用不重要的系统,保证交易系统的正常运行。

3.2.2 辅助业务系统平台设计

由于基金公司的辅助业务系统相对繁多,会用到十台甚至几十台pc服务器,因此建议采用刀 片中心作为整个辅助业务系统的运行环境,采用刀片的理由:

①. 节省空间:十几U高范围内放置十几片刀片服务器,避免机房挤满机柜现象。

②. 降低TCO:由于刀片中心、刀片服务器、交换机、管理软件打包购买,所以一步到位,避免PC server周期性升级即购买配套设备造成的长期成本及人力的投入,从而将第总体拥有成本

③. 省电、减少电缆连接:刀片中心所有刀片服务器共用风扇、电源、网络交换设备等基础设施,所以简化了电缆连接及用电消耗。

④. 简化日常管理:由于整个刀片中心有统一的管理口,对所有的刀片服务器进行统一的安装部署、日常监控及虚拟技术带来的刀片中心资源灵活使用使整个系统的管理简化。

⑤. 由于基金行业信息系统的特点造成,整个信息系统需要大量的PC server服务器,所以一般在业内信息系统超过4台PC server都建议采用刀片服务器的方式。

4 存储、备份系统解决方案

4.1 存储系统架构设计

考虑到基金公司数据的重要性,建议结合各个应用系统功能特点,将重要的系统数据及数据库数据存储在专业的磁盘阵列设备上,建立一套能保证数据可用和最佳访问性能的存储系统,一般会采用存储区域网的架构设计,SAN交换机是整个SAN架构设计的核心,其决定了整个SAN架构的合理性、安全性以及未来的可扩展性。

建设面向应用数据分类的存储模型-分级存储;可以根据多种模型对数据进行分类并放置在分级的存储上,例如按照保存时间要求分级、业务连续性要求分级、性能要求分级、成本要求分级;通过分级存储,将数据按照数据生命周期进行管理,降低整体成本,一般Tier 1为在线关键的业务数据,Tier 2为非关键数据,Tier 3一般为备份或者归档数据。

通过存储分区技术映射主机逻辑分区技术,建造专属逻辑分区、专署存储网络分区、专署存储分区的高度集中架构模型,将业务、应用隔离,提高数据安全保证和性能、应用服务品质保证。

4.2 备份系统架构设计

对于金融行业信息系统,数据是用户最重要的资产,如果数据发生灾难,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应该建立一套安全可靠的数据备份环境来保护系统及应用的关键配置和数据信息,同时,要保证在数据意外丢失或毁坏的情况下,日常的备份数据可以通过备份系统快速有效地进行恢复,以保障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在生产系统开始上线的同时,应尽快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备份管理体系架构。基金公司通常会采用LAN-Free(SAN备份)与Backup over LAN(局域网备份)备份相结合的方式。

对于辅助业务系统一般会采用Backup Over LAN方式备份,该方式服务器一般不配置FC HBA卡,不能够访问SAN网络环境。在备份时的控制信息和数据信息均通过管理网传至备份管理服务器,备份管理服务器接收控制信息和数据信息并将备份数据写入带库。

对于数据服务器一般采用LAN-Free方式备份,该备份方式服务器配置有FC HBA卡,接入到SAN网络环境中。在做数据备份工作时,仅控制信息通过管理网传递至备份管理服务器用于数据的管理,而备份的真实数据则通过FC卡和SAN交换机直接写入带库(即LAN-Free方式)。因此,不存在备份数据对网络造成较大压力问题。

5 总结

篇(3)

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繁荣,尤其是随之而生的各种法律的不断完善,更是促进其健康发展。其中的经济合同法,地位非常重要,它是使得企业获得正常的经济效益的保证,但是也往往因为经济合同法,各种经济纠纷问题层出不穷。在众多的法律风险中,经济合同法律引发的纠纷是最为常见的。对于该种类型的法律纠纷往往需要劳民伤财才能处理解决,另外,企业往往还需要承担对企业本身影响不好的严重后果。所以,加强经济合同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为了将某些纠纷扼杀在摇篮中,保证企业的正当权益不受损害,为维护其信誉和形象提供保证。

一、经济合同法律风险相关知识简介

(一)概念

所谓企业经济合同法律风险,就是指因为各种变化的发生,比如法律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社会环境与先前的不同、企业本身的某些失信行为或者企业本身某些权利行使的缺位等等,而最终发生的种种合同纠纷,并为了解决处理此纠纷而造成的各种损失或者需要承担的各种后果。

(二)原因

实际上由以上概念可以看到产生经济合同法律风险的原因有三,其一,企业外部环境状况的改变;其二,企业本身没有按照合同履行相应的义务或者享受应有的权利;其三,企业没有根据法律对其风险采取必要的控制手段。

二、经济合同法律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经济合同法就是把企业和市场连接在一起的中介,发挥着桥梁作用,可以说,企业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和经济合同紧密相联的。所以,加强经济合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加强经济合同管理才能更好地降低经济合同法律风险,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才能实现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从而保证企业无需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十分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经济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一)合同签订前的准备工作

1. 各种合同主体形式的审查。第一,关于法人形式的审查。主要方法就是到工商部门,查证企业的相关证件,看是否齐全,万不可轻信企业一方的说辞或者单凭资料就妄下结论。第二,对于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却有独立营业执照的法人分支机构,可以进行独立性签订合同,同时接受法人形式的审查。第三,对于没有独立营业执照的法人分支机构,以及法人内部职能部门,它们是不具备主体资格的,所以不能签合同,即便签了合同,也是无效合同。第四,法人的经营范围需要进行审查。法人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经营,否则就当违法论处。

2. 合同主体的实质审查。该审查就是要核实对方的资历和信誉等能力,一般来说,在签订合同之前都有一个斟酌过程,那么这一审查可以为选择提供参考,如果有纠纷产生,也可以把这个审查当成依据,其审查内容有:第一,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第二,审查对方资本注册是否属实;第三,要清楚对方的净资产是多少。净资产能够反映企业的承担责任的能力;第四,要清楚对方的法定地址和实体公司的地址,该地址是合同当事人的企业活动中心,如果没有法定地址可以反映出对方其他信息也可能是不可靠的,这是为其他调查提供线索;第五,审查对方的银行账户,看其流动资金是否充足够用;第六,负债情况如何,是否有固定资产的抵押;第七,审查对方的经营史,比如企业业绩、盈亏情况、信誉情况等。

(二)合同签订阶段

1. 合同形式以书面合同为主。书面合同是实体有质感的,是真实存在的,可以为以后解决相关纠纷提供实实在在的依据的。而口头形式或是其他形式则没有这样的优势。

2. 合同格式要规范、表达要清晰。在规范的格式内,使用标准化的书面语来进行清晰的相互约束,防止玩文字游戏。

3. 合同的内容条款都得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之上,权利要清晰,义务也不能含糊,都要真实具体,不可太过抽象。尤其是对于违约情况下的责任、处罚、赔偿等更是要具体明确。

4. 对于格式合同,那些责任性的条款需要免除或是进行条件性限制。

5. 合同签订人问题。一般来说,是法定代表人才能签订合同,如果是其他人,在有授权委托书的情况下或者是在权限范围内,也可以签订合同。并且要把授权委托书以附件的形式留下来,作为证明材料。

(三)合同履行阶段

1. 在合同履行阶段,建立适当的预警机制,主要是起到监控性作用。这种行为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各种问题,把法律风险降到最低。

2. 合同履行过程中,需要把所有资料都收集保存好,要保证资料的完整性。用途有二:对于整个合同的履行情况有记录作用,还可以将双方责任清晰化,避免发生纠纷。

3. 合同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化内容,那么,就需要以书面形式签补补充协议或者是变更协议。

4. 在货物交易时要进行验收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交易过程中,一定要留有证据证明此次交易的具体情况,以避免之后出现纠纷。

5. 要确认各种联系方式,尤其是传真、电子邮件的真实性。在交换各自的传真、电子邮件时,最好能够加盖公章,以证实其真实可靠性,或者授权代表签字也可。

6. 权利的享有也需要及时。比如,如果对方有违合同条款,可以要求相应的赔偿,或者履行合同的抗辩权等。

(四)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阶段

1. 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合同才能发生变更,任何一方不能私自变更合同。变更的内容不能含糊,要明确清晰化,并且必须以书面形式签订变更协议。

篇(4)

去年12月1日,阿尔卡特全面完成对朗讯的收购,全球最大的通讯设备商随之诞生。但合并并未使公司1+1>2,倒是在业务整合上出了问题,业绩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特别是今年第2季度,公司净亏损达8.03亿美元。阿朗将亏损原因归结于合并产生的支出以及强劲的欧元汇率。

9月上旬,阿朗表示,公司正在寻求改善盈利的办法,到2009年前要裁员1.25万人。阿朗的危机日益加深,投资者大所失望。而此前,该公司曾预期今年营业额将增长5%,现在看来,已经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后,经营一直不太顺利,合并的协同效应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无线业务出现巨额亏损,而公司重点打造的融合业务也遭遇了很大阻力。

现在,阿朗正经历着整合后的阵痛,但这也不是阿朗所独有的,几乎所有公司在合并后都似乎要经历一个磨合期。目前,阿朗在组织架构、业务、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已朝着有利方向发展。未来,阿朗的业绩将有望出现恢复性增长。

身处困境

阿朗2007年第2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净亏损8.03亿美元。这一成绩大大低于分析师的预期,也与阿朗自己的预计存在一定差距。

去年12月1日,阿尔卡特和朗讯正式完成合并。业界对这一强强联合原本寄予了太多期望,但出乎意料的是,自合并后,公司竞争力优势并未得到体现,倒是业绩出现了滑坡。

阿朗CEO陆思博表示:“并购成本、价格压力等其他因素是导致公司亏损的重要原因。”2007年第2季度,毛利率低于预期,并且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但他认为,本季度的毛利水平并不能反映公司今后的业务状况。

9月上旬2007年的第3次业绩预警后,阿朗不得不收回“2007年营收将比2006年增长5%左右,与整个行业的增长速度持平”的豪言。分析师认为,阿朗此前5%的营收增长根本就是一厢情愿,以它目前的情形,2007年全年将难以有所改观。

业绩的萎靡,让阿朗感受到了强大的压力。阿朗表示,将于未来3年内裁员1.25万人,而此前它的裁员目标是9000人。目前公司有员工8万人,这让阿朗感受到强大的成本压力。但阿朗的一些高管也表示,不排除进行结构调整,并打算放弃原有的一些业务,只要能使公司更加具有竞争力。

陆思博表示,“截至今年第2季度,本年度我们已经减员3800人,占3年内实现减员1.25万人目标的30%。基于该项进展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我们有望在本年度实现协同增效――使税前利润增加6亿欧元。”

公司已启动一项成本削减计划,将在未来3年省下25亿美元。在利润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的预警的前一天,公司结束了与法国工会之间关于裁员1400人的谈判。但是成本削减对仍在恶化的无线业务来说也是于事无补,这部分业务的问题是从今年年初时开始显露的。

今年6月,在阿朗的股东大会上,许多工会员工在台下闹场。他们散布传单,批评朗讯与阿尔卡特合并后的裁员计划,声称这将导致公司人员老化、研发部门弱化、技术革新受影响等问题,并对公司的薪酬和离职金表示不满。董事长谢瑞克的开幕辞被迫中断。

据公司的一位股东透露,不包括行政人员在内的雇员和投资者感到了合并以来的困境。但他认为,裁员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相反会引起公司的不稳定。反对裁员的员工认为,公司的糟糕业绩应该由公司所有的人承担,而不仅仅是部分员工。

不过,员工们的抗议并未阻止公司计划的推行,公司股东大会以89.5%的支持率通过了陆思博的决议。

阿朗的萎靡不振,让公司上下对陆思博的能力提出了质疑。而更多人则认为,合并的出发点就错了。思科CEO钱伯斯表示,“我不看好阿尔卡特与朗讯的合并,阿尔卡特与朗讯的规模太过接近,但企业文化却截然不同,如何磨合公司文化,成了摆在阿朗面前的难题。”

爱立信则发展迅速,尤其在亚太市场表现抢眼,今年第2季度,它与中国移动签署了10亿美元的GSM扩容合同,与印度综合电信服务提供商BhartiAirtel签署了价值20亿美元的GSM/EDGE网络建设合同,这是爱立信迄今为止最大的合同。预计爱立信今年的收入将增长6.6%,达到287.6亿美元。而爱立信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阿朗处于不利位置。

无线业务成亏损源头

自从阿尔卡特和朗讯合并以来,短短不到一年,其市值已经缩水了40%。阿朗的表现,令投资者苦恼不已。

2006年,阿尔卡特和朗讯销售总额达到253亿美元,净利润7.24亿美元。现在,伦敦一分析师预计,阿朗今年可能会净亏损16亿美元,全年收入可能下降3.2%。

8月下旬,阿朗宣布,公司首席行政官Frank将离开阿朗,转投Pfizer公司任首席财务官,而公司科学技术及策略部总裁Mike也已决定离职。

公司糟糕的业绩,主要原因是其无线网络业务表现欠佳。而外界估计则更加严重,有分析师表示,“阿朗的无线网络业务表现太糟糕了,阿朗将很快会被迫放弃大部分无线业务。”

2006年12月,阿朗与北电就并购其UMTS无线接入业务及相关资产一事达成协议,合同金额达3.2亿美元。交易完成后,阿朗研发团队吸收了北电原有的UMTS研发人员,研发实力大大加强,全球1/4的UMTS(约40家客户)都采用阿朗的解决方案。

当时,阿朗无线事业部总裁Mary Chan表示,“毫无疑问,我们的客户将从这次并购中获益良多。通过对专门技术及产品方案的整合,我们可以向运营商提供令人瞩目的UMTS产品,使其能向各自的客户提供创新和高速的3G业务。我们的目标是在最小限度减少对客户影响的前提下,进行阿朗技术与北电技术的完美整合。我们完全有实力和信心牢牢抓住UMTS产品的市场机遇。”

而现实却是另一种局面。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阿朗的处境不容乐观。它的主要客户Sprint和Verizon无线均已减少设备开支。在以GSM移动技术为主的世界其他市场,也正在遭遇竞争对手的无情逼抢。

业内人士认为,“阿朗在北美市场的无线业务主要来自于以前的朗讯,以CDMA无线技术为基础,但是由于新一代无线业务的发展,这项技术现在正在逐步退出市场,而阿朗在新一代无线技术方面的实力还比较弱;在其他市场,其GSM业务也遭到了业内竞争对手如爱立信的排挤,后者目前控制了全球45%的GSM市场。”

分析师认为,阿朗的GSM和第3代移动网络业务今年将亏损11亿美元。无线业务的亏损几乎抵消了公司今年所有的营业利润。

着眼未来

今年第一季度业绩大幅下滑后,阿朗第2季度财报又出现巨亏。其实,阿朗的糟糕表现并不难理解。合并之前,阿尔卡特和朗讯的业绩就已经出现下滑。

阿尔卡特绝不会很轻松地吞下朗讯,而消化掉则更需一个更长的过程。从2000年开始,朗讯就开始走下坡路,随着公司在光纤通信领域投资的失败,互联网泡沫的破裂,朗讯的利润迅速滑坡。

阿尔卡特和朗讯是2个卓越的公司,先避开企业文化差异不谈,各种业务的融合就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在重叠业务的处理上,阿朗也需花费精力。如阿尔卡特和朗讯在3G、光网络方面的业务是重叠的,双方的产品和方案各有特点,整合需要时间。

收购后的整合,让阿朗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今年5月份,公司公布了整合后的第一财季报表,有线业务同比增长1%,无线业务和融合业务营收则同比分别下滑15%和28%。从第一季度财报来看,下滑最严重的是融合业务,恰恰这也是公司花大力气重点整合的部分,是整合中的难点所在。分析人士指出,阿朗将融合业务纳入公司的重点,注定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随着运营商的转型,核心网络中传统交换机处于被替代的产业演进过程。

阿朗的融合业务部门包括核心网、IMS(IP多媒体子系统)、付费系统、视频业务和用户管理系统。从第2季度财报来看,尽管阿朗的融合业务收入只有3.62亿欧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7%,但从规模来看,它是业界最大的融合通信部门,未来还有一定的挖掘潜力。值得一提的是,阿朗的IMS业务收入稳定,客户包括英国电信、南方贝尔、Cingular、O2、AT&T、Sprint等。阿朗预测,在新一代核心网设备、IMS以及包括IPTV视频业务等的拉动下,公司的融合业务部门有望走出低谷。

朗讯在CDMA技术上有一定的优势,而阿尔卡特优势在UMTS,它们可以联合起来给电信运营商一个完整的产品组合,提供整套的系统解决方案。

篇(5)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技术、经济、资源、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但同时也是产能过剩最严重的行业之一。2014年,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初见成效,企业效益有所好转,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同时,由于下游需求减弱,钢材价格大幅下跌,企业资金紧张凸显等,全行业仍处于转型升级的瓶颈期。2016年初,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发展继续承受下行压力。受需求下降影响,国内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矛盾突显,价格竞争日趋激烈;进口铁矿石价格垄断进一步上升,环保压力也有所加大,钢铁行业困难更加明显。从总体钢铁行业发展情况看,2016年钢铁行业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

公司充分意识到产销一体化是整合企业整体资源改善运营业绩的重要手段,而高级排程系统是协同各个分厂计划及运营质量的关键核心。公司通过APS对各个分厂及整体产销的协调,致力于稳步提升订单承诺精度(从“月”提升至“周”)及提高订单按时交付水平。从而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为客户创造价值,来提升销售业绩及内部生产效率,从而实现唐钢整体业绩的进一步提升。

1 产销一体化协同发展,精益求精

公司立足发展的高度全面构建全流程一贯制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产销业务流程再造,促成整体质量管理的健康运转,改造传统质量管理模式,引导全员树立质量管理新理念,促使产品和质量管理实现新的突破,彻底解决用户最关心的"质量"、"按合同交货"、"售前售后服务"三个问题,进一步提升集团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创造良好企业信誉。

在原有ERP、MES等系统之上,公司集成了全新的高级排程APS系统、全过程质量管理QMS系统、支持冶金规范落地和质量设计的ODS系统、钢区动态排程MSCC系统,实现了与市场和用户的无缝衔接、快速反应,全面提升公司生产组织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通过APS系统搭建整个信息化系统架构,实现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APS系统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按精益生产管理理念设计产销一体化平台,实现从销售订单评审、销售订单接收、销产转换、公司及各分厂生产计划充分协同的一贯制计划优化建议与管理,对销售合同及生产订单的未来计划情况进行实时动态跟踪。

APS系统对于公司的整体方案由三个子系统方案组成,分别为全局计划系统、钢轧件次系统和冷轧作业系统,三个系统的有机结合成为产销一体化计划平台。其中,全局计划系统总管公司全局,一览当前所有的库存情况以及全部销售订单当前执行状况,以此制定未来生产计划,为钢轧作业系统和冷轧作业系统提供件次级别的机组排程数据。钢轧作业系统和冷轧作业系统分别分管热轧以及冷轧部分的机组排程,在接收到全局计划系统的件次排程要求后,具体为各个件次工序任务分配加工机组和确定加工时间。

2 APS系统与外部系统数据通讯及内部流程处理

如图1所示。

APS系统作为整个产销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将负责从接收客户订单或询单开始,直至最终现场生产完毕、包装入库前的整个计划协同流程,其业务流程需跨越从ERP到MES的生产信息化系统。它主要负责接收由SAP系统发出的订单信息,并依照ODS系统的设计数据,结合当前的产能负荷,给出询单应答;同时针对实际销售订单通过自动与手工结合的方式进行销产转换,创建主生产计划,并以此下发给件次作业排产系统,待计划员精细调整后下发给MES执行。

当系统从ODS接收到销售订单及工艺路径组信息后,计划员可以通过系统中的物料计划模块,根据当前系统中收到的MES系统发送的物料信息,进行成品余才充当操作。将库存物料中满足订单需求的成品直接做发货指令来满足订单需求。当成品不能完全满足该订单需求时,计划员在库存物料中选择物料可以进行下一步加工来满足订单需求,即半成品余才充当。这样做可以最大化地降低库存物料,也可以及时满足订单的交货期需求。当余才充当完毕后订单还有净需求的时候,进行计划销产转换,创建计划制造订单。制造订单创建完成后进行拆解,并下发给热轧和冷轧件次系统,由件次系统进行件次计划在工序机组上的细致排序,形成件次生产计划下发给MES生产执行系统。其中连铸计划有所不同,是由钢轧件次系统下发给钢区动态排程系统(MSCC)。当生产完成后,件次计划的完成情况会由MES系统反馈给APS的全局计划系统,便于APS系统进行订单的跟踪和管理。

当出现紧急订单或者订单信息调整时,相关运维人员会通过SAP对应的接口信息发送给APS全局计划系统,便于计划员进行生产计划的调整。当公司进行定修时也会通过SAP系统将定修计划发送给APS系统,便于APS系统进行产能的计算。当现场出现生产问题或者需要拒绝APS生产计划时,会通过MES给APS的计划反馈接口将信息传递给APS系统,便于APS系统进行相应的计划调整。

3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进一步提升公司服务水平

通过近两年的实施与积累,APS系统配合SAP、ODS、QMS、MES构成的冶金规范体系,公司实现了对销售合同、销售订单、生产订单、生产计划、作业计划、合同跟踪的全过程一体化计划管控,达到了很好的使用效果。

公司提高计划管理精度、提升生产管控水平。APS系统通过业务知识库的管理和维护,把不同计划层次计划中需考虑的约束、规则自动应用到了相关的用户功能中,防止手工编制的不必要错误。同时在复杂的计划决策上,系统提供自动或者半自动的功能,帮助用户解决手工难以计算的复杂难题,真正达到对计划与生产的精细管控。

同时,通过APS系统公司提高了协同计划能力,增加了工厂有效产出。全局计划系统通过考虑销售订单完整供应链,协调上下游的生产步调,避免真正瓶颈资源的产能浪费。同时借助APS计划优化算法引擎,系统可以自动优化选取工艺路径,配平工厂的能力,从而平衡设备负荷,提高工厂产出。而在一体化排产中,系统充分考虑工序与设备的联动,最大化保证需要连续生产的工序间协同(例如出坯与热轧);此外通过对大量异质化工序的自动归并,提高了设备的批量通过能力,提高工厂的实际产出。

篇(6)

1。核算内容的差异。原准则第二条规定,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完成的建造合同,应在完成时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但由于建造合同中在建工程的金额一般比较大,且需较长的时间来完成工程,建造合同的开工日期与完工日期通常分属于不同的会计年度,因此新准则取消了这一条规定。

2。建造合同定义的不同。新准则第二条规定的建造合同定义为“建造合同,是指为建造一项或数项在设计、技术、功能、最终用途等方面密切相关的资产而订立的合同”。旧准则建造合同定义为“建造合同,是指建造一项资产或者在设计、技术、功能、最终用途等方面密切相关的数项资产而订立的合同”。虽然本质没有变化,但是文字更加规范。

3。合同的分立与合并的差异。新准则增加了追加资产的建造内容规定,追加资产的建造,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作为单项合同:该追加资产在设计、技术或功能上与原合同包括一项或数项资产存在重大差异;议定该追加资产的造价时,不需要考虑原合同价款。

4。合同成本规定的不同。旧准则第十三条和十四条,对于合同成本中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构成内容作出了详细规定。新准则第十三条和十四条,只是对于合同成本中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更加简洁、易懂。旧准则第十七条规定,合同成本不包括企业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财务费用,也就是说利息不能计入合同成本。新准则第十七条规定,合同成本不包括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也就是说对于可以资本化的借款利息可以计入合同成本,这就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取得了一致。

5。合同收入计量的差异。原准则第八条规定,合同收入应以收到或应收的工程价款计量。这里所说的工程价款是指建造合同的总金额或总造价。新准则取消了这条规定,这是因为原准则没有考虑用以收到或应收的工程款来计量合同收入与公允价值差异大的问题。

6。合同收入与合同费用的确认不同。旧准则第二条规定,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完成的建造合同,应在完成时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但由于建造合同中在建工程的金额一般比较大,且完成工程需较长的时间,建造合同的开工日期与完工日期往往分属于不同的会计年度,因此新准则取消了这一条规定。对于固定造价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条件的表述也不尽相同。此外,新准则增加了在资产负债表日未完工建造合同的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的确认方法。新准则还增加了使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不确定因素不复存在的情况下,确认与建造合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的方法。

7。信息披露。新准则减少了对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的金额、合同总金额、应收账款中尚未收到的工程进度款等内容的披露。与旧的施工企业会计制度相比,新建造合同准则最大的区别是收入确认与工程结算相分离,合同收入是根据合同完工进度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的。另外,建造合同准则要求在合同预计发生亏损时,要计提合同预计损失准备,所以说建造合同准则对合同收入的确认更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和谨慎性原则,但是建造合同准则在施工企业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施工企业在执行新建造合同准则中存在的问题

1。完工百分比法具有与生俱来的缺点。完工百分比法有与生俱来的缺陷,因为完工百分法关键是确定完工进度,而完工进度的确定又有三种方法:第一,根据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确定;第二,根据已完成的合同工作量占合同预计总工作量的比例确定;第三,根据实际测定的完工进度确定。第一种方法需要合同预计总成本,而合同总成本的预计有一定的随意性,第二种方法需要预计总工作量,因为工程项目很难完全相同,且施工企业成本核算和其他核算的基础工作又比较薄弱,所以预计总工作量也具有人为因素和不确定性,很难合理正确地估计。第三种方法已完合同工作的测量,因为建造合同往往涉及多种计量单位不同的工作,采用技术测量方法,由专业人员现场进行科学测定,成本高、测定合同完工进度的难度也较大,对施工企业而言,实务操作困难。

篇(7)

一、引言

随着我们国家施工建设的不断发展,在项目管理理念方面也日益加强,合同的管理工作也逐渐受到企业各级领导的广泛关注,成为了一项工程有序进行的保证和基础。在施工单位各项的活动当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合同管理的重要性。现在,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合同形式来约束双方行为的趋势。施工单位不断加强自身的合同管理体系,并且科学合理的实施,保证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合同管理也变成了影响施工单位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二、在合同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不足

我们国家很多施工单位对合同管理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中专门的合同管理人员和相关部门不是很完善,而且就算制定了合同,也没有严格的执行。由于这一系列的疏忽和不在意,若工程出现了问题,施工单位就要面临赔偿,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现代化的施工单位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建立一个较为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培养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人员,为企业维护经济效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使企业可以得到有效、快速的发展。

(一)企业不断培养合同管理人员

在企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合同管理体系之后,应该对内部员工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并且让其深刻的了解到合共管理在施工建设当中的重要性,对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起到维护职责,与此同时,施工单位还应该对专业的合同管理人员进行深层次的培养,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专业水平,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这样可以使施工单位的合同管理制度更加的可靠和坚固,促进工作的快速有效发展。在培养专业型人才的过程中,可以开设阶段性检测,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技能考核,了解到工作人员对合同管理工作的认知程度,适当的给予奖励,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学习热情。

(二)企业不断加强合同管理制度

在施工单位良好的管理体系之后,经过对专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企业还应该开设一个专门的监督部门,对整个合同管理阶段做到全程的跟踪监督。对于一项工程管理体系来讲,需要一个周期来实施完成,施工单位应该在制定合同、签订合同和执行合同三个阶段做好全面控制,强化执行力度,完全按照合同上规定的内容进行实施。为了可以做到在工程实施中全面的进行监管和控制,施工单位应该对自身的管理模式、施工走向、工作特征等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通过科学合理的签订合同、执行合同,全面保障自身的经济效益。优秀的监督管理制度为基础,以实际出发制定出合理的合同管理制度,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发挥出自身特点,这样保证了合同在实施过程中有良好的管理制度作为依靠。在施工单位的合同管理制度中,应该不断的加强对签署管理、审查管理、记录管理和备份管理等。以良好的制度体系为轮廓,描绘出一个合同双方共赢的画面,以此作为合同管理的宝贵经验,不断向更高的要求迈进,在合同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企业可以把业绩和工资捆绑在一起,保证每一个员工都有一个认真态度进行学习,对工作流程做到规范化对待,以免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出现监督和管理不认真的情况,这样保证了所有合同管理工作都在控制之内,使施工单位的合同签署、合同执行都以自身的经济效益出发,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受损失。

(三)结合施工单位的自身特点加强合同管理

合同中包含施工单位所有建设内容,其中涉及领域多、周期比较长、规模比较庞大,而且通常情况下都有独特了规律性,施工单位合同的管理人员自身存在特定性,这个特征决定了要以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例如:施工位置的环境变化状态、工作情况、单位提供设备情况等,着重进行综合性分析,并且及时的掌握真实情况的数据和信息,当这些数据通过审核在进行施工单位的合同项目制定。防止在施工单位竣工之后,因为时间的关系被合同另一方扣下违约金,这对于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是一种不小的损失。所以,现在的施工单位合同管理工作不断开展的过程中,首要应该做的就是以科学的分析、合理判断为基础,制定出符合施工单位利益的合同项目,这样可以保证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

很多情况下,施工单位和签署合同另一方容易出现合同纠纷的情况,科学合理的合同纠纷管理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纠纷解决效率,还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出产生纠纷的原因,防止同类事情再次发生。在对合同产生纠纷的情况下,施工单位应该派遣专业的合同管理人员对合同整体进行分析,找出产生纠纷的具体内容,以法律为依据对合同中产生纠纷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对其进行充分的论证,在不损害双方利益的情况下和平解决问题。科学合理的解决合同纠纷问题可以降低施工单位的资金,以免造成经济资源的浪费。此外,在合同管理当中要以预防为主,降低产生合同纠纷的几率,对施工单位中合同管理理念要不断加强。吸取过去的有效经验,不要重复以前失败合同错误,对失败合同的纠纷原因做出详细了解和分析,谨慎填写每一项条款,目标是不产生合同纠纷以求利益最大化。

三、结语

对合同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师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施工单位对合同管理体系和模式不断的强化,建立一个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让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作为我国会计改革最重要的部分,新会计准则一经问世,就受到了理论界、实务界各方的广泛关注。我国基本建立了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构成的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如此大规模的准则变动,势必会对施工企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产生深远影响。

一、新建造合同准则修订的主要内容及与旧施工企业会计制度的区别

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新的建造合同准则与旧准则相比。本质上并没有发生变化,只对原准则的会计核算与相关信息披露作了进一步的规范,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一)建造合同定义更加规范

新准则第二条规定的建造合同定义为:“建造合同,是指为建造一项或数项在设计、技术、功能、最终用途等方面密切相关的资产而订立的合同”。旧准则建造合同定义为:“建造合同,是指为建造一项资产或者在设计、技术、功能、最终用途等方面密切相关的数项资产而订立的合同”。虽然本质没有变化。但是文字更加规范。

(二)规定了建造合同减值准备

旧准则没有规定,新准则增加了建造合同减值准备的内容。

(三)合同收入与合同费用的确认

新准则增加了“资产负债表日,应当按照合同总收入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收入后的金额,确认为当期合同收入。同时,按照合同预计总成本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费用后的金额,确认为当期合同费用”的规定。

(四)合同成本

新准则只是对合同成本中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同时明确:“合同成本不包括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本规定意味着对于可以资本化的借款利息能够计入合同成本。

(五)信息披露

《建造合同》准则减少了对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的金额、合同总金额、应收账款中尚未收到的工程进度等内容的披露。

(六)合同的分立与合并

新准则增加了追加资产的建造内容规定,追加资产的建造,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作为单项合同:该追加资产在设计、技术或功能上与原合同包括一项或数项资产存在重大差异;议定该追加资产的造价时,不需要考虑原合同价款。

二、实施建造合同准则的优势

(一)更加符合企业的管理目标

由于投入衡量将投入与产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累计发生的实际成本与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来确定完工百分比,从而有利于对整个项目的成本进行核算与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减少项目风险,并对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考核,更加符合目前施工企业普遍实施的项目法施工管理模式。

(二)有利于提高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由于运用投入衡量法需预计合同总成本,而对项目成本的预测和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另一方面,目前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促使企业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预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三)这种方法在国际上更为常用

虽然国际会计准则及许多国家规定可用投入衡量和产出衡量两种方法计算完工百分比,但由于投入衡量更为先进可行,所以被广泛采用。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我国会计改革的终极目标就是将我国的会计完全融入世界会计的发展轨道,从而实现与国际会计的可比,为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提供真正的信息支持。

三、新建造合同准则在施工企业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一)可靠估计合同结果存在一定的难度

可靠估计合同的结果是运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的前提。也是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的一个关键问题。由于“可靠估计”与“随意估计”的界限不是很分明,因此,合同结果可靠地估计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首先,合同总收入的可靠估计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合同总收入除了合同初始收入之外,还包括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实际工作中,有些合同有确定的合同收入,但由于工程复杂、工程变更多,索赔也多,而且工程变更、索赔得到业主确认的程序比较复杂,结算滞后,这就为合理判断合同预计总收入带来了难度。

其次,合同预计总成本的预计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执行建造合同准则,不仅仅与财务部门有关,还需要其他各部门的配合,才能比较准确地预测合同总成本。如果没有其他部门有效地配合,合同总成本的预计就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此外,施工企业没有成本预测方面的资料积累,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企业内部定额,即使其他部门配合,合同总成本的预计也仍然不准确。

再次,对与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的估计也有一定的主观性。因为经济能流入企业与不能流入企业在实际中没有明显的界限,而两种判断结果所反映的财务状况迥然不同。

(二)应收账款确认与收入确认相分离为调节收益提供了通道

建造合同准则对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时间规定与其相关的应收账款不一致,收入按完工进度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而应收账款则按向客户开出工程价款结算账单办理结算时确认,使应收账款和其相关收入不在统一期内确认。这会使部分企业一方面可高估完工进度,高估收益:另一方面,推迟工程款结算账单的签发,拖延对应收账款的确认,少提坏账准备,从而达到双方面调节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目的,不利于提供真实相关的信息。因此,应变更应收账款的确认时间,每期末确认收入时就应与客户办理款项结算确认应收账款,以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三)完工百分比的确定也存在缺陷

完工百分比的确定是确认建造合同收入的关键环节,而完工百分比法却有与生俱来的缺陷。因为完工百分比法的关键是确定完工进度。完工进度的确定又有三种方法:第一,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第二,已完成的合同工作量占合同预计总工作量的比例;第三,已完成工作量的测定。第一种方法需要合同预计总成本,在前面讨论过合同总成本的预计有一定的随意性,第二种方法需要预计总工作量,因为工程项目很难同时完工。且施工企业成本核算和其他核算的基础工作又比较薄弱,所以预计总工作量也具有人为因素和不确定性,很难合理正确地估计。第三种方法已完合同工作的测量,由于建造合同往往涉及多种计量单位不同的工

作,采用技术测量方法由专业人员现场进行科学测定,成本高、测定合同完工进度的难度也较大,对施工企业而言,实务操作困难。

(四)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还不规范

最近几年,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建筑市场,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发包方故意拖延工程结算时间,拖欠工程款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施工企业的现金流入,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折现率的选择上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折现率为企业购买或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但在实务中,首先以该资产的市场利率为依据,无法获取的,可以用替代利率估计,这就让企业有一个选择的弹性空间。

(六)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确定

资产可收回金额是公允价值减去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间较高者确认。存在活跃市场的,可能会出现同一市场不同价格的情况,以合同的协议价格为公允价值的,如果双方存在关联关系,也难以保证公允性。

(七)企业的收入与赋税时间不一致

本准则是按完工进度确认合同收入,虽然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更能准确地核算施工企业的经营业绩,但确认的利润要立即缴纳所得税,在目前工程款收入远远滞后于工程完工进度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垫付大量的资金用于赋税,这对于资金本来就捉襟见肘的施工企业,好比雪上加霜。这主要体现在营业税和所得税上。

1、营业税

按照现行的营业税税法规定,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证当天。而建造合同准则规定收入确认的时间点有三种,即资产负债表日、合同完成时、能得到补偿的费用发生当期(且所确认的收入是指已完工部分预计可以收回的收入,并不一定都取得了收取款项的凭证)。二者对收入的确认存在两方面的差异:一是确认收入的时间点不同;二是准则确认的收入是指完工部分预计可收回的收入。而税法确认的收入是指已收取的收入和取得索取凭证的收入。显然,建造合同准则会对营业税的核算及应交税金的披露产生较大的影响。

2、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纳税期限为按季预缴,年度终了4个月内清缴。由于准则和税法对收入的确认存在时间和标准上的差异,从季度预缴来讲,通常会产生时间上的差异;从年终清算来讲,如果年终办理工程结算及时,与完工进度一致,不会产生时间上的差异,否则也会产生时间上的差异。此外,当预计一部分合同收入不能收回时,会计总收入要小于纳税总收入,这部分不能收回的收入所形成的纳税差异只有在冲销坏账时才能一致,这也使所得税的核算变得复杂。

四、建造合同准则在施工企业实际运用中的建议

(一)做好建造合同成本核算的各项工作

首先,应建立各种财产物资的收发、领退、转移、报废和清查制度:建立、健全与成本核算有关的各项原始记录和工程量统计制度;制定或修订人工、材料、机械等各项企业内部定额;完善各种计量检测设施,严格计量检验制度,使成本核算具有可靠的基础。其次,必须及时、系统地核算和反映实施建造合同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对于未完成合同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必须准确地进行归集和登记。划清当期成本与下期成本的界限、不同成本核算对象之间的界限、未完成合同成本与已完成合同成本的界限。

(二)提高对成本的预测与控制能力

施工企业应利用实施《建造合同》准则的契机,将成本预测与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企业执行《建造合同》准则的关键是对合同总成本准确的预测和在施工过程中对项目成本有效的控制。在具体应用中,预计合同总成本和目标成本将趋于一致。制定目标成本,既有助于准确估计合同预计总成本,又可加强成本管理,挖掘企业潜力,还可利用于评价和考核企业各部门的工作业绩。目标成本应由财务部门会同预结算、工程管理、技术质量、物资设备、劳务管理等有关部门,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工程项目建设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

(三)加强对建造合同的管理

实施建造合同准则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发包单位与承包单位要规范建造合同的签订,保证建造合同的严格执行,减少合同风险。此外,施工企业要加强对合同执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对因变更设计、非可控因素造成的工程造价的变化应及时取得单位的签认;要充分利用国家关于清欠工程款的有关法律法规,在合同中要附加开单结算期和收取工程款时间的有关规定,以便财务部门及时、准确地计算合同收入,进行工程结算,及时收取工程款,真实反映施工企业的经营业绩。

(四)强化企业内部审计

篇(9)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046

近年来,一方面多种业态的上市公司不断涌现,如BT、软件研制、工程建设、项目总承等。其业务模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生产销售,更多的体现出“建造服务”的特点,即生产周期长、涉及环节复杂、服务进度难以准确测度,从而易产生财务舞弊或者滥用盈余管理。同时,另一方面,由于建造合同不以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为收入确认条件,也使得建造合同相比传统销售合同在收入确认上更具操作空间,使得一些公司扩大了建造合同准则的适用范围,即对“建造承包商”的定义进行了拓展。因此,投资者对建造业务财务舞弊风险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本文基于防范财务舞弊风险的视角,结合建造业务特点与监管实践的思考,着重分析财务核算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监管建议。

1建造合同业务会计核算方法

《企业会计准则第15 号――建造合同》(CAS 15,以下简称“建造合同准则”)规定:建造合同,是指为建造一项或数项在设计、技术、功能、最终用途等方面密切相关的资产而订立的合同。

建造合同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当期收入、成本和毛利。如果合同结果不能可靠估计,若成本能收回,则按能收回的成本确认收入;反之,只确认成本,不确认收入。

常用的完工百分比的计算方法为,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完成工作量)占合同预计总成本(总工作量)的比例,换言之,完工百分比等于本期实际发生成本与期初累计发生成本之和除以合同预计总成本。

2建造合同业务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

2.1准确确认合同收入难度较大,增大了收入调节空间

合同收入包括两部分,一是合同中规定的收入,二是因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在实务中,由于存在工程设计变更、工程量调整、索赔等情况,特别是“三边”工程(即边设计、边施工、边预算)的实质存在,合同收入在实施过程中变动在所难免甚至出现变化剧烈的情况,且变更协商程序繁杂、时间长。变更合同常常不能及时签订甚至不签订,使得确认变更、索赔形成的收入存在一定难度。同时在现行市场环境下甲方即客户方与乙方即建造承包商关系密切,合同变更的时点和内容都有操作的空间,更为企业调节收入提供了空间。

2.2合同预计总成本的准确性对分期收入的确认影响较大

采用完工百分比法对建造合同进行会计核算时,无论采用何种方法确定合同完工进度,在确认合同费用时都会涉及到“合同预计总成本”这一指标。但由于合同期间较长,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往往会发生波动,加之工程设计及作业方式变更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合同预计总成本难免存在一定变动。由于影响预计总成本的因素较多,同时合同预计总成本的调整不进行追溯调整,也给人为调节利润提供了空间。如在实务中,假设某企业合同收入总价为20,第一年累计发生成本为3,合同预计总成本为12,则完工百分比为25%(3/12),确认收入为5,毛利为2。假设次年实际发生成本为3,累计已发生成本为6,合同预计总成本为15,完工百分比为40%,则次年收入确认为3,毛利为0。而若第一年则预计总成本为15,其他数据不变,则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毛利均为1。可见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波动使得在当年成本确认相同的情况下,毛利确认出现很大差异。

2.3人为因素对已发生成本的影响扩大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建造合同准则第五章第二十二条虽规定了采用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确定完工进度的,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不包括施工中尚未安装或使用的材料成本及分包工程工作量完成之前预付给分包单位的款项。但在实务中,由于施工现场的财务人员缺乏或是财务人员对工程业务的短板,都可以造成合成成本核算的不准确。甚至一些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盈余管理的需要对实际发生的成本在不同会计期间进行调节,如提前或推后制作领料单;对工序要求不高但不同工序原料成本差异较大的一揽子项目通过控制工序来调节已发生成本;对分包项目或外部采购资产通过提前或延后验收、提前或延后开具发票的方式调节成本。可见,人为因素对发生的合同成本的影响会造成完工进度具有可调节性,进而影响到不同会计期间收入和利润的确认。

此外,采用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确定完工进度,还可能造成施工和生产人员前期成本的浪费会在当期反映为完工进度的提高,反而增加了当期的收入和利润,而其负面影响可能会反映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内,从而有违可靠性这一基本原则。

2.4合同签订和执行中的技术处理使得传统销售合同存在按建造合同确认收入的可能性

新的建造合同准则撤销了原准则(1999年颁布)中“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完成的建造合同,应在完成时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的规定,以更为及时准确的反映建造合同项目在某一会计期间的盈亏情况。但同时,这一规定的撤销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建造合同“建设期长”这一特征。同时,由于“建造承包商”的外延不断扩大,使得一些企业将按客户要求定制的非标准设备的合同采用建造合同模式确认收入或是将客户委托其采购最终用途等方面密切相关的设备也视为自身为“总包方”,从而采用完工百分比法进行核算。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调节收入和利润提供了空间。

2.5会计师审计发现管理层舞弊难度较大

由于完工进度与成本挂钩,人为调节空间大,且外部查验难度大。调节完工百分比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如前所述利用合同预计总成本变更调节完工比例(完工百分比计算公式分母角度);二是企业可以通过调节生产领料进度、外包供应商交货进度等方式,在存货和实际发生成本之间进行调节(完工百分比计算公式分子角度),进而调控完工比例,影响收入确认。

对于审计人员、监管人员等外部人员来说,验证期末时点实际发生成本的准确性、完整性存在较大困难。原因在于:一是外部证据较少,普通商品完工出售后,可以获取发运、物流等外部证据加以判断商品风险报酬转移情况,而完工百分比法下,建造主体未全部完工前,生产要素在内部流转,产生的外部证据较少。二是建造类企业外部存放存货(一般在业主方和外包供应商方)数量多、地点分散,监督企业进行期末存货全面盘点存在难度。

2.6《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将未结算收入作为存货列报的规定值得商榷

建造合同准则的规定使得工程项目收入确定的时间和与之相关的应收账款确认时间往往无法在同一会计期间里同步。若会计期末工程施工确认金额大于项目结算金额则列报为存货(建造合同形成的存货),反之列报为预收账款。

此种处理方法值得商榷。收入确认进度与结算进度差异主要原因是结算时点与报表时点不一致。按照建造合同准则规定,企业确认收入的前提是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预计经济利益能够实现。即确认收入时,应预计合同结算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获得相对应的相关债权不存在重大风险,否则,若合同结算存在风险,将影响预期经济利益的实现,将不满足收入确认条件。可见已确认尚未结算的收入,实质上具备了确认债权的条件,列报为应收账款更为恰当,列报为存货则未保持收入确认逻辑上的一致性。

同时,将已确认未结算收入列报为存货,加大了企业调节利润的空间:一是企业可以在期末通过调节与业主方结算时点,将已完工尚未结算的收入在存货和应收账款之间调节,进而影响坏账准备计提金额,调节利润;二是由于建造合同形成存货不需披露具体项目及形成的时间,易于企业掩盖与业主方的合同纠纷,低估合同损失。

此外,由于建造合同准则允许收入确认与客户结算之间存在不同步,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核实完工进度准确性的难度,为企业调节利润增加了可操作性。

3防范建造合同业务核算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对适用建造合同准则的上市公司,通过规范内控、多方约束、加强监管、完善制度的方式,避免或减少建造合同会计核算的信息失真。一是监管部门应对公司进行深入、全面的“专项体检”,查找问题,梳理隐患,对症下药。二是市场主体应归位尽责,上市公司应不断完善内控,提高财务核算水平;保荐机构应制定针对性的督导计划、方案,提高现场核查的广度、深度;会计师应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实施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同时在规则制定层面,也应研究如何增加准则适用的刚性约束,改进未结算收入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压缩盈余管理的空间。

3.1监管机构应通过多维度检查,强化监管威慑力

监管机构检查路径上应从制度建设、业务核算两个层面入手;检查范围上应适当延伸,获取外部信息。

应检查制度建设是否存在重大缺陷以及制度的执行情况。一是关注公司在合同收入、合同成本变更等方面是否建立合理的管控制度。二是关注公司是否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的原始记录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物资管理与清查盘点制度。三是关注财务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之间沟通和协调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因部门间衔接不畅导致成本确认不准确的情况。

分析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的确认时点及依据是否合理。重点关注收入变更比例大的项目,检查其调整的依据、审批流程及其合理性。

首先分析预计总成本与实际总成本的差异及原因,检查公司合同总成本调整的合理性。其次选取重点项目,分析其生产实际进度与原有生产计划的差异及原因,判断是否存在人为调节,并对期末生产成本进行跨期穿行测试。三是抽查外包业务核算,重点关注交货时间与开票时间间隔较长及交货计划与项目整体计划不协调情况,判断是否利用交货时点,调节成本确认时点。四是关注结算进度差异对存货的影响,查看公司是否按合同规定及时与业主进行工程结算,选取重点项目,分析判断是否人为调节,选取期末超期未结算项目或无外部结算依据的结算项目,了解原因及其影响。

延伸检查范围。一是顺查,选取工期实际安排与合同规定不一致的项目,通过实地查看建造项目形象进度,获取项目进展信息,关注工期调整原因,是否存在因纠纷导致合同结果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分析判断公司对相关项目收入、成本核算有无重大异常。二是逆查,选取资产负债表日前后发货量异常的供应商,走访、了解供发货异常的原因,判断是否存在人为调节。

3.2相关市场主体应归位尽责,各尽其职

公司应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项目预算管理制度及合同管理制度,加强工程的成本核算和控制。保荐机构在持续督导中,应借鉴IPO财务核查思路,制定方案,对重点供应商、客户实地走访、查看,特别是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大的境外项目,采取有效核查手段。会计师应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加强项目组人员、时间配置,要在完成常规程序的基础上,设计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

3.3细化相关规定,减少建造合同会计核算弹性和操作空间

建议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对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滥用建造合同准则的行为出台会计解释等予以规范。同时,建议自律性组织出台相关指引,对建造合同已完工未结算资产及虽进行结算但尚未完工或交付的资产如何审计进行科学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赖继英.建造企业执行《建造合同准则》有关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2012,(11).

[3]陈丽珍.完工百分比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财务与会计,2012,(01).

篇(10)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合同管理

随着国家“依法治国”战略的逐步推行与国家法制的不断完善健全,加之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化和法制化的进程明显加快,经济纠纷越来越倾向于采用法律手段予以解决。国有企业要适应这一变化,必须要正确认识到合同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而只有不断采取措施提升企业合同管理工作水平,才能避免和减少企业经济合同纠纷,从而提高企业依法经营的能力,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一、企业合同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领导对合同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实践证明,有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相关负责人的工作重点主要考虑的是企业的销售业绩及盈利情况,并没有把合同管理纳入经营管理之中,或者即使把合同管理工作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也认为合同管理工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无关紧要,合同管理工作是合同管理部门的事情,与自身无关。由于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有的企业领导对合同管理工作的领导、指导、支持帮助、督促检查不够,对合同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未引起重视,协调、解决力度不颍从而导致合同管理相关部门对合同中出现的问题互相扯皮、推诿等后果发生,最终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损害企业的合法权益和经济效益。

(二)合同管理和承办人员综合素质相对偏低

当前,有的企业从事合同管理与承办的人员大多为非专业出身,其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企业管理和法律方面的知识也较为欠缺。而合同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强、知识面广、法律法规知识要求高,并需要一定实践经验的管理工作。因此,合同管理与承办人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达到较高的综合素质,否则就不可能搞好此项工作。实践证明,合同管理和承办人员整体综合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合同管理的主要瓶颈之一。

(三)合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在合同管理制度方面,总的来讲,绝大多数企业均已制定了相应的合同管理制度,只是还不健全和完善,其表现是:有的形同虚设无可操作性,有的照搬照抄机械死板,未结合企业实际,对实际工作没有较强的指引和促进作用,不能激发大家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自然也不能促进企业合同管理水平的提升了,更不能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进一步发展了。

(四)合同签约前期工作做得不够充分

合同签约前期工作主要包括对合同相对人的选择和合同文本的审查。对于合同相对人的选择,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其主体资格缺乏细致调查,二是合同相对人的选择方式较单一,有时直接选择一家企业作为合同相对人。而合同文本审查方面:一是对合同文本文字审查不够细致、严谨,合同条款不完善,权责利表述不明确,造成合同纠纷,损害企业利益;二是审查部门之间缺少联系,每个部门都只对自己分管的工作负责,而不对整个合同的内涵、要求做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常出现看起来各部门工作都做了,但仍在合同履行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造成不良后果。

(五)合同动态管理和履行控制的手段不够

我们企业中的某些合同承办人员对合同管理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合同管理不过是签个合同而已,不明白合同管理是合同选商、审查、签订、履行、变更、终止或解除全过程的管理。合同签订时往往受到高度重视,一旦签订好了,就将合同束之高阁,没有将合同履行过程作为实现权利义务的过程,致使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不利于企业的问题及纠纷问题发生。另外,虽然部分企业已经认识到合同履行控制的重要性,但还没有找到合同动态管理和履行控制的有效手段。

(六)合同资料保存不够完善

从目前看,有的企业对合同资料保存工作重视度不够,工作不扎实。由于合同原始资料未能妥善保管,一旦发生合同纠纷,就会出现无档可查的情况,使企业处于被动的局面。

二、加强企业经济合同管理的主要对策

(一)企业主要领导要重视合同管理工作

实践证明,要搞好合同管理工作,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理解和支持帮助,是寸步难行的。如果他们不重视合同管理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就不可能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协调、促进合同管理工作,也就不能达到以上率下,全面提升企业合同管理水平,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效果。因此,企业各级主要领导重视是合同管理工作的关键。在领导的重视、关心下,各合同承办和管理部门或单位人员就能在合同管理部门的牵头协调下,切实抓好本部门和单位的合同管理与承办工作,积极主动地按合同管理部门的要求和上级规定做好合同管理工作,共同努力推进企业合同管理工作高效、有序、顺利地进行。

(二)提高合同承办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合同管理和承办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合同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提高合同管理和承办人员素质是保证合同管理工作有效开展,提升企业合同管理水平的前提。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组织好合同承办和管理人员的在职学习。可采用短期培训、送外培训、请专家讲课、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总结、自学等方式方法提高合同管理和承办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岗位上成才;二是建立岗位责任制。对合同管理和承办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明确他们的权、责、利,建立竞争机制和考核机制,对有贡献的合同管理与承办人员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工作不负责任的合同管理与承办人员按规定进行适度惩罚。

(三)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合同管理制度

合同管理部门应在完善合同管理组织框架和优化合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合同管理工作不同阶段的特点、要求,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建立健全科学的、可操作的合同管理制度,使企业合同管理活动达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使合同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同时,还应组织人员对合同管理制度在企业的实际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对不适应合同管理和市场需要的内容及时进行完善、修订,使之与企业生产经营相适应,从而有效规避企业的法律、经济风险。

(四)加强合同前期工作风险防范

合同前期工作主要包括合同选商、合同谈判、合同文本起草及审查三个环节。合同选商环节主要是核实合同相对人的主体资格,是否是适格主体,特别是涉及到一些特殊专业,必须要对方提供合格的专业资质。合同谈判环节企业应尽量采取招标、电子商务、竞争性谈判、询比价等多种方式与合同相对人进行磋商,以期取得企业效益最大化的谈判结果。合同文本起草及审查环节,一是要求合同承办人员能起草准确、严谨的合同文本,防止合同文本热荽砺虿生歧义,尽力避免因合同文本字词的不严谨造成企业履约工作出现被动甚至违约的不良现象发生。企业可根据生产实际需要,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制定适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示范性文本,从而既保证了合同文本的质量,又提高了合同运行效率。二是各合同审查部门要根据自己部门的职责,从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对合同文本进行实质性审查,对审查中不清楚的内容应要求承办部门予以说明,对审查中发现的问题,无论大小,一律退还承办部门修改完善,做到对合同文本的每个细节都严密斟酌和严格把关,切实把好合同文本审查关。

(五)加强合同动态管理和履约检查

上一篇: 宪法工作总结 下一篇: 固定资产管理经验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