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9 16:03: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网络安全保障工作方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档案资源信息化是将档案资源和档案各项管理过程数字化,以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信息技术为工作手段和技术支持,完成信息传输,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有序、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最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档案信息化系统建设是我院在数字化校园一揽子建设方案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档案工作规范建设、数据的规范化、档案应用系统、数据中心、灾备中心等。
档案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保障网络上传输的、系统中存储的、用户使用的档案数据是真实、完整和有效的。档案信息化进程中的信息安全是档案信息化有效性的最基础性保障。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内容中重视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及应急处理措施建设,从技术、管理两个方面提供上述解决方案。管理层面要从加强制度建设和档案工作人员对信息安全的认识着手;技术层面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信息安全预防措施,并在信息安全危害一旦发生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将损害降至最低。本文就技术层面如何进行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信息安全保障及恢复策略进行研究。
1技术保障方式
1.1主机及客户机安全保障
操作系统安全是档案信息安全最基础的屏障,不允许主机和客户机使用漏洞多的操作系统。随着信息攻击活动向纵深发展,安全攻击的目标往往是漏洞多的操作系统。因此我院在档案信息安全建设中,客户机和服务器应该使用安全、可靠、漏洞较少的操作系统。强调操作系统本身安全的前提下,更为重要的是要定期利用漏洞扫描工具检测系统漏洞和系统配置情况,定期给操作系统打补丁,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堵住各种安全漏洞。
新型病毒及其变种层出不穷,病毒泛滥直接影响了档案信息化安全。防病毒技术是利用专用的防病毒软件和硬件,发现、诊断和消灭各种计算机病毒和网络病毒,主要措施是对客户机和主机服务器中的文件进行不定期的频繁扫描和检测,主机上采取防病毒芯片和设置网络目录及文件访问权限。从网络全局考虑,采取防病毒手段,要改变被动防御的不利局面,以主动防御为主。除了单机病毒预防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网络管理平台监控网络上的所有机器,充分利用定时查毒功能,对客户机进行扫描,检查病毒情况。拟利用网络管理平台在线报警功能,当网络上的每一台机器发生病毒入侵时,网络管理人员能及时做出响应。
1.2网络安全保障
防火墙技术是一种前端网络设备。主要部署在数字化校园的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对非法信息进入计算机起到屏障作用,是两个网络之间执行控制与安全策略的保障设备,通过安全访问控制起到保护内部档案信息应用的安全。由于计算机技术进步的加快,破坏信息安全手段多样化,档案信息化系统要充分利用防火墙提供的功能自行设定符合要求的安全策略,仅允许有效的信息类型通过防火墙,对外部网络与内部网络之间数据流动进行检查。防火墙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档案信息不被非法更改、破坏、拷贝。
任何一种安全技术不是万能的,防火墙技术仅能保障外部的侵害。在网络安全领域本文除了采用防火墙技术,还采用人侵检测技术,该技术是防火墙技术的有效补充。人侵检测技术是一种主动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它在检测来自外部入侵行为的同时,也能检测出内部用户的非法活动。其技术要领是收集计算机系统、网络及用户活动的过程信息,并对过程信息加以分析,来判断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证据。在档案信息化系统中,我们主要采用2种主要的入侵检测体系结构:基于主机的人侵检测系统和基于网络的人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的重要对象是主机服务器,主要采用实时监视可疑的连接,监控非法访问,同时制订相应的工作方案对各种非法入侵行为立即做出响应。
1.3用户信息安全保障
随着信息安全技术发展起来的现代密码学,不仅被用于解决信息的保密性,而且也用于解决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密码是解决信息安全最有效的手段,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为防止核心档案数据发生泄漏,在保护档案信息安全的各种手段中,对密码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视,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密码应用。一是用户密码强度必须符合一定的安全等级,二是采用定期更换核心密码策略。密码技术是保障档案信息安全最为最可靠且经济、直观的保护手段。
1.4应用系统安全保障
基于档案信息化的应用系统安全非常重要,我院在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开发方案中拟定安全解决措施。
一是建设方案中单独建立权限管理平台进行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一种档案信息安全的手段之一,其作用有:一是防止非法的用户进入受限的档案资源;二是允许合法的用户访问受保护的档案资源;三是防止合法的用户对受保护的档案资源进行非授权的访问。权限平台的建设保障权限的分层、分级控制,并能在安全需求提升的情况下满足扩展要求。
二是建设方案中单独建立全方位的日志文档中心,便于安全追踪。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访问日志、数据库操作日志、非结构化数据操作日志、审计平台建设。在一般电脑系统中,文件内容若有任何的改变,电脑并不会加以记录,而作为档案数据,任何更改文件的动作一定要留有痕迹在日志系统中,这使得在相应安全事件发生之后,便于事后的追查。日志忠实地记录下在存取电子文件时留下的所有异动记录,本文称为档案追踪记录,主要记录下操作人员、操作时间、操作内容、并对原文件内容进行备份存档。
1.5容灾备份保障
高校档案信息作为高校重要的资源,无论在何种不可控的因素发生时,要达到档案信息不可失性的要求。
网络环境中除了要保证计算中心的环境安全、设备安全、线路安全。我院在着手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这项工作中,还同时进行容灾备份中心的建设规划。容灾备份中心是档案信息化安全的最后一道“安全岛”,为了绝对的物理安全,计划将灾备中心与数据中心物理隔离。灾备中心采用独立的网络安全机制,进行双机直备,并将档案信息数据中心数据进行定期采集到灾备中心,防止数据中心意外发生造成的数据损失。
2档案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机制
在档案信息安全发生时,如何有效地进行数据和应用的恢复是另外一项重要的课题。在我院档案信息安全体系方案中,我们将建立有效的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安全应急响应机制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以应对假想多种档案信息安全危害发生时能迅速启动应急方案,使档案信息系统尽快恢复正常,保证档案工作不受大的影响。主要进行以下安全机制的建设:一是灾备中心数据恢复机制;二是档案信息数据库安全应急响应机制;三是服务器发生故障时安全应急机制;四是针对数据中心网络故障应急响应机制。
一、建立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各单位要按照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工作要求,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单位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要明确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中的各种责任,规范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内部控制及管理制度,切实做好本单位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二、切实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
各单位要设立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应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对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及应用、管理、维护等工作进行指导、协调、检查、监督。要建立本单位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应用管理岗位责任制,明确主管领导,落实责任部门,各尽其职,常抓不懈,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履行好信息安全保障职责。
三、严格执行计算机网络使用管理规定
各单位要提高计算机网络使用安全意识,严禁计算机连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严禁在非计算机上存储、处理信息,严禁在与非计算机之间交叉使用移动存储介质。办公内网必须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实行物理隔离,并强化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技术防护措施,有效监控违规操作,严防违规下载和敏感信息。严禁通过互联网电子邮箱、即时通信工具等处理、传递、转发和敏感信息。
四、加强网站信息审查监管
各单位通过门户网站在互联网上公开信息,要遵循不公开、公开不的原则,按照信息公开条例和有关规定,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要对网站上的信息进行审核把关,审核内容包括:上网信息有无问题;上网信息目前对外是否适宜;信息中的文字、数据、图表、图像是否准确等。未经本单位领导许可严禁以单位的名义在网上信息,严禁交流传播信息。坚持先审查、后公开,一事一审、全面审查。各单位网络信息审查工作要有领导分管、部门负责、专人实施。
根据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总体部署安排,使用统一的软件和系统建设标准,本着“实用、安全、节俭”的原则,基本建成市口岸管理委员会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逐步实现公务员“进、管、出”各环节的信息化管理,为准确把握公务员队伍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干部提拔任用方案等工作提供数据服务和决策支持,提高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二、工作原则
(一)统一标准。依照市委组织部、市入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具体要求,使用统一的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严格界定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入库人员范围即市口岸管理委员会机关已参加公务员登记人员和试用期内的新录用公务员,公务员身份的认定,以《公务员登记表》或《省录用公务员审批表》为准。
(二)确保安全。依法、合理地确定信息安全保密级别,严格遵守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严肃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工作纪律的通知》(连委组通〔2013〕82号)相关规定,制定信息采集、审核、录入以及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维护、管理等工作制度,做好网络稳定及安全保障工作。
三、任务分工
(一)以机关各处室为基础信息源,由各处室负责人组织本部门符合条件的公务员按时完成信息采集、报送工作。
(二)由局办公室负责信息汇总、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并按要求向上级部门报送数据信息。
(三)由局科技信息处负责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网络安全、硬件设备安装及网络设施建设等工作。
四、进度安排
市口岸管理委员会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从2013年8月启动,2013年底基本建成,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安排部署阶段(2013年8月中旬)
8月14日前,成立市口岸管理委员会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召开市口岸管理委员会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部署会议并印发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具体安排。
(二)数据库建设阶段(2013年8月中旬至2013年9月上旬)
以局机关各处室为信息报送单位,组织符合采集标准的全体公务员填写《省公务员信息采集表》,完成信息校核、录入和建设数据库等工作,同时建立健全符合市口岸管理委员会实际的长效管理规章制度,保证数据准确、更新及时、安全保密。
(三)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阶段(2013年底至2013年底)
以前期建设的数据库为基础,按照“以用促建”的原则,采用集中式管理与分布式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数据同步技术实施信息动态更新维护,确保数据库信息的时效性,不断增强对公务员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全面利用的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专兼结合工作队伍。由局办公室牵头、局科技信息处配合,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人员队伍,同时明确专职人员负责信息的日常维护、更新和管理等工作。
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学校网络的技术指导的管理职能,强化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巩固我校教育信息化成果,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水平,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科学、规范、高效抓管理,求真、务实、优质育人才,努力争创教学示范学校,办优质教育,特制订以下计划:
一、网络管理与建设
1、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继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落实各项管理措施,确保学校网络安全畅通。学校要继续完善相关的网络制度,杜绝网络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网络畅通,更好的服务与教育教学工作。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在保证网络畅通的情况下,杜绝教师上网聊天、打扑克、玩游戏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管理员及全体教师都要深入研究网络应用问题,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网络防毒。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使教师学会使用杀毒软件进行计算机病毒的查杀,确保学校网络畅通。基本上解决网络病毒在我校计算机上的传播,保证网络不因病毒而导致堵塞、停网等现象的发生。
二、网站建设
加强学校校园网网站建设和应用力度,使其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德育、服务于管理;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师、服务于社会。管理员要不断学习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树立服务于教学的思想,管好用好学校网络。
三、信息技术使用与培训工作
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与应用。学校将组织专人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班,加强培训指导,教师要将学习走在前头,自觉地学。
网络信息安全工作计划(二)
为加强本单位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经局领导班子研究,制定**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20**年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计划。
一、加强考核,落实责任
结合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和考核制度,进一步优化流程,明确责任,与各部门重点涉密岗位签订《网络与信息安全及保密责任书》。加大考核力度,将计算机应用及运维情况列入年度考核中,通过考核寻找信息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分析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和纠正措施,严格落实各项措施,持续改进信息安全工作。
二、做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重点加强用户管理、变更管理、网络安全检查等运行控制制度和数据安全管理、病责防护管理等日常网络应用制度;加强入侵检测系统应用,通过桌管系统、瑞星控制台密切关注各移动存储介质(移动硬盘、U盘、CD光驱)等设备运行情况;在业务分析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安全策略,充分利用局域网优势,进一步发挥技术防范措施的作用,从源头上杜绝木马、病毒的感染和传播,提高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实效;
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通过应急预案演练检验预案的科学性、有效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三、加强各应用系统管理
进一步作好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后台管理系统、OA等业务系统应用管理。加强与各部门勾通,收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定期检查系统内各模块使用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充分发挥系统功能;完善系统基础资料,加大操作人员指导力度,确保系统有效运行,切实提高信息安全水平。
四、加强信息安全宣传教育培训
利用局域网、OA系统,通过宣传栏等形式,加大信息安全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员工对信息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形成“广泛宣传动员、人人积极参与”的良好气氛;着力加强信息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切实增强做好信息化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服务的有效性和服务效率。
网络信息安全工作计划(三)
各乡镇党委、县直各部门单位:
根据自治区、地区有关要求,按照《XXX新闻宣传报道管理办法》有关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我县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立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各单位要按照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工作要求,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单位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要明确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中的各种责任,规范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内部控制及管理制度,切实做好本单位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二、切实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
各单位要设立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应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对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及应用、管理、维护等工作进行指导、协调、检查、监督。要建立本单位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应用管理岗位责任制,明确主管领导,落实责任部门,各尽其职,常抓不懈,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履行好信息安全保障职责。
三、严格执行计算机网络使用管理规定
各单位要提高计算机网络使用安全意识,严禁涉密计算机连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严禁在非涉密计算机上存储、处理涉密信息,严禁在涉密与非涉密计算机之间交叉使用移动存储介质。办公内网必须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实行物理隔离,并强化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技术防护措施,有效监控违规操作,严防违规下载涉密和敏感信息。通过互联网电子邮箱、即时通信工具等处理、传递、转发涉密和敏感信息。
四、加强网站、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审查监管
各单位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在互联网上公开信息,要遵循涉密不公开、公开不涉密的原则,按照信息公开条例和有关规定,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要对网站上的信息进行审核把关,审核内容包括:上网信息有无涉密问题;上网信息目前对外是否适宜;信息中的文字、数据、图表、图像是否准确等。未经本单位领导许可严禁以单位的名义在网上信息,严禁交流传播涉密信息。坚持先审查、后公开,一事一审、全面审查。各单位网络信息审查工作要有领导分管、部门负责、专人实施。
严肃突发、敏感事(案)件的新闻报道纪律,对民族、宗教、军事、环保、反腐、人权、计划生育、严打活动、暴恐案件、自然灾害,涉暴涉恐公捕大会、案件审理、非宗教教职人员、留大胡须、蒙面罩袍等敏感事(案)件的新闻稿件原则上不进行宣传报道,如确需宣传报道的,经县领导同意,上报地区层层审核,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审核同意后,方可按照宣传内容做到统一口径、统一,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严肃性。
一、提高认识,认清形势,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省政府专网安全管理工作
省政府专网是以省政府办公厅为枢纽的全省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是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基础。省政府专网自1997年开始建设使用以来,不断升级完善,目前已连接各省辖市政府及170家省直单位。其网上的主要办公应用有公文交换、信息采编、应急值班、公务邮件会议通知报名等办公应用系统。同时建设了省政府专网网站,为各联网单位提供了信息共享平台。
当前,网络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国内外敌对势力大肆利用各种手段对我各级政府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攻击、破坏,窃密手段不断翻新,窃密活动十分猖獗。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新技术的发展运用,泄密风险、泄密渠道和泄密隐患明显增多,网络安全管理难度明显加大。同时,一些单位和人员信息安全和保密意识淡薄,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不落实,技术防护措施不完善,违规操作行为有禁不止等问题比较突出。网络安全涉及国家安全,各地、各部门必须站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保障中原经济区建设顺利进行、加快中原崛起和振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信息化条件下政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面临的严峻形势,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省政府专网安全管理工作,保障其安全、稳定运行。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健全省政府专网安全管理责任制
各地、各部门要把省政府专网安全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完善措施,强化监管,切实抓紧抓好。省政府办公厅负责规划建设省级政府专网平台,制定网络对接、信息交换、安全技术及运行管理标准规范,并对省级政府专网平台安全负责。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省政府专网安全管理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个人。一要明确一名主管领导,负责本地、本部门省政府专网安全管理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统筹协调和保障工作的开展。二要指定一个内设机构具体承担本单位省政府专网安全管理工作,负责组织落实本单位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完善防护措施,开展信息安全保密教育和监督检查等。三要指定一位安全观念强、富有责任心、懂安全防护技术的工作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省政府专网安全员,负责日常检查、维护、联系等工作。四要制定完善网络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和办法,与网络管理、使用人员签订安全保密责任书,明确省政府专网安全管理责任。
三、强化教育,加强培训,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开展对省政府专网分管领导、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强对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和网络安全保密管理规定的深入学习,特别是要对网络管理人员和专兼职网络安全员开展岗位任职培训。当前,要严格落实省政府专网安全管理工作要求,一是严禁将网络、信息系统和国际互联网等公共信息网接入省政府专网;二是严禁在计算机与连接省政府专网计算机之间交叉使用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三是严禁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将国际互联网等公共信息网上的数据拷贝到省政府专网;四是严禁计算机、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与连接省政府专网的计算机混用。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切实遵守信息安全和保密管理各项规定,做到令行禁止,杜绝安全隐患。
四、完善措施,增强能力,夯实安全工作基础
(一)实行严格的网络隔离。省政府专网是非的全省政府系统内部办公网络,要与网络以及国际互联网等公共信息网物理隔离,专网专用。
(二)实行严格的接入管理。省政府办公厅对省政府专网实行严格的网络接入审批制度,拟接入省政府专网的单位要以书面形式向省政府办公厅提出申请。对已经接入省政府专网的单位,必须按照省政府办公厅统一分配的域名、IP(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地址段等配置相关设备,未经批准不得随意改动;符合安全要求的单位要将本单位办公局域网整体接入省政府专网;如将接入省政府专网的网络向下连接或改变省政府专网连接方式、范围,或利用省政府专网开展新的纵向办公应用,须先制定网络系统方案和工作方案,并报省政府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审核。
(三)实行严格的内容管理。连接省政府专网的计算机、服务器和其他设备不得用于存储、处理、传输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接入省政府专网的用户不得利用省政府专网制作、复制或传播各类不良信息,不得从事干扰其他省政府专网用户、破坏网络服务和网络设备的活动,如在网络上不真实的信息、散布计算机病毒等。
(四)实行计算机配置管理和安全审计。各单位要对连接省政府专网的计算机和移动存储设备实行配置管理,统一编号、统一标志、统一登记;对办公用计算机逐步加装安全审计工具,定期进行安全审计。
二、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
(一)构建公共网络体系。按照上级和县上的统一规划部署,建立以电子政务内网和电子政务外网为核心的电子政务公共网络体系,整合优化已有业务专网,加快推进专网业务向电子政务网络迁移,确需保留的部门专网根据业务需要实现与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互通。加快电子政务内网建设,满足业务承载需要,推进网络安全保密测评审批,实现各单位电子政务内网全面接入。规范完善电子政务外网网络,持续提升应用承载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支撑能力,健全运维管理机制,全面实现电子政务外网按需覆盖。
(二)推动业务专网融合。清理现有业务专网的业务应用,按上级要求分别向电子政务内网或外网迁移。确需保留的业务专网,要明确边界,与县电子政务网络进行安全对接和业务融合。加强项目管理,对未依托县电子政务网络开展业务应用的,原则上不批准项目立项,不安排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
(三)加强电子政务云建设。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云,统筹网络、计算、存储、灾备等基础设施,充分整合政府数据中心,完成县级政务云基础平台建设,同步推进县级应用系统向云上迁移和部署,探索政务信息化建设运行新模式。
(四)推进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完善政府网站支撑保障体系,加强资源整合,切实保障安全。积极配合市政府加快构建政府网站技术平台,实现政府网站集约化管理,推进各单位利用市级政府网站技术平台开设子站、栏目、频道等。乡镇(街道)和县级部门不再单独建设政府网站。
三、强化信息资源共享利用
(一)加强信息资源库建设。探索制定信息资源采集流程规范,建立信息资源分类、编目、注册、校核、更新、变更和会商的管理机制。分类推进县级信息资源库建设。优先建设完善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资源库,推动在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平台上部署;同步建设完善经济发展和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城市建设、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等专题信息资源库,并开展应用试点。国家和省市明确要求集中建设的信息资源库,县级不再分散建设。
(二)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清单。各单位要全面清理已有信息资源和信息资源需求,建立信息资源目录,整理形成共享清单。设立信息资源共享规则,强化信息资源汇集和使用管理,形成信息资源横向交换和纵向利用的共享机制,解决信息资源重复采集和只取不予等问题。
(三)健全信息共享交换体系。巩固完善县级数据交换平台,围绕社会保障、社会信用、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税收征收、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开展信息资源跨层级、跨部门共享。促进电子证照在政府服务领域的共享和利用。
(四)有序推行信息资源开放。建立政府数据开放门户,推动公共信息资源规范统一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国民教育、劳动就业、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住房保障、交通旅游等数据对社会公众开放。
四、深化电子政务应用
(一)加强政府服务应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公共资源交易、中介服务、电子评标管理等系统,提升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支撑保障能力。推行“一站式服务”和全程网上办理,以公众需求为主线,优化办事服务流程,拓宽网上服务渠道,逐步形成网上与实体大厅、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一体化新型政府服务模式。
(二)推进政府工作业务协同。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再造政务流程,加快整合部门内部应用,在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社会信用、市场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医疗卫生、国民教育、劳动就业、养老服务、审计监督、交通旅游等重点领域大力推动跨部门业务协同。整合延伸到社区(村组)业务系统,推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应用,逐步实现社区(村组)公共服务事项一站式受理、全人群覆盖、全口径集成和全区域通办。
(三)加快督查落实工作信息化。围绕政务督查、目标绩效管理等督查工作需求,按省政府要求建设完成统一的政府督查信息系统,形成政府重点工作督查落实新模式,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强化动态跟踪、实时督查、及时反馈,推动政府各项政策措施落地。
(四)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按省市应急平台建设要求,完成县级应急端点的有效延伸,实现纵横联动的统一指挥调度体系。充分整合利用相关行业建设成果,形成统一的应急资源数据库,实现数据实时融合的应急应用格局。
(五)提升办公业务应用。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县政府统一办公平台,深化网上办公应用,推动内部办公业务横向贯通和业务协同,开展非办公业务实现移动办公。
五、加强信息安全工作
(一)健全安全防护体系。按照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规范要求,科学构建电子政务安全防护体系。规范信息安全标准的监管实施工作,提升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测评效率,确保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第三级以上重要信息系统和政府网站定期开展测评。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促进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主体责任落实。
(二)提升安全管控和运维管理水平。建立完善安全保密持续监管和运维模式,健全信息安全状况、管理动态、舆情通报联动机制。强化接入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的安全审查,规范电子政务外网移动安全接入平台建设。推动信任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数字证书应用,严格终端安全管控,有效运用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文件密级标识等技术,切实保障网上应用安全。加强信息系统应急演练,及时处置重大网络安全事故。研究建立政府信息系统社会化服务安全保障机制。
(三)强化信息资源安全保障。推进信息资源安全备份体系建设,加快电子政务数据异地灾备建设,探索基于政务云的灾备模式。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全过程管理,注重重点部门和重要部位管控,确保信息资源获取、应用各环节安全可控;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和社会化利用的安全管理。
(四)加强安全可靠技术产品应用。进一步规范安全可靠技术产品的设备选型,电子政务重要信息系统建设中优先采用安全可靠软硬件产品,在信息系统升级和维护过程中,渐次更新替换安全性能弱和未列入安全可靠产品名录的设备。
六、完善保障措施
三网融合试点实施方案出台
继6月初试点方案第六稿通过、7月初首批试点城市名单公布后,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启动已有一个月时间,各试点城市(地区)都在结合自身特点开展试点工作,迈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8月2 日,国务院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公布了《关于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中主要有三点内容:尽快建立健全试点地区三网融合组织协调机构;组织制定试点地区的三网融合试点实施方案;组织好双向进入业务许可申报工作。
《通知》中表示,试点地区应成立省级协调小组,负责当地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承担与国务院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日常联络任务。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认为,还应当成立类似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机构,重点负责三网融合实施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协调,在处理三网融合的一些实际问题上拥有裁判权。《通知》还着重对试点地区的试点实施方案的内容和双向进入的审批程序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在试点实施方案中,国务院要求试点地区明确广电制定的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建设方案,电信制定的在当地开展IPTV传输、手机电视分发等广电业务的实施方案。《通知》还同时要求组织做好双向进入业务许可申报工作,其中明确规定电信运营商申请广电业务,由集团公司向广电总局申请,但不用向各省广电部门申请;而各地广电企业申请电信增值业务,则向当地省通信管理局申请,但申请基础电信业务,则需向工信部申请。
按照要求,各地三网融合试点实施方案应于8月16日前报至国务院协调小组办公室进行评估。对于《通知》的出台,业内专家认为将试点方案中的一些内容具体化、明晰化,对整个产业链来说是有利的。“虽然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已经出台,但到目前还属于机密件,没有公开正式的,而《通知》把方案中的一些内容明确化。”
国务院三网融合协调小组除了要求第一批12个试点城市本月16日前提交三网融合的具体试点方案外,还要求其他非试点城市尽快提交各自的试点申请报告。由于各地政府的积极推进,工信部及广电总局对各地申请第二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基本上不采取过多限制,而直接递交三网融合领导小组。据了解,目前全国有意提交申请报告的城市超过30个,第二批试点城市的争夺依然激烈。有广电总局科技司人士表示,第二批试点城市的数量应该不超过12个,而且要兼顾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问题,而并不是此前需要的网络基础、市场基础和安全保障能力等硬件条件。
部分试点城市三网融合进程
北京市
8月6日,北京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召开副组长第一次会议研究部署近期工作。会议通报了北京市三网融合工作进展情况,讨论了三网融合试点实施步骤,研究了有关资金保障问题,对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了研商并达成一致意见。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通管局等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在半个月之前,北京市刚刚召开了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第一次工作会,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蔡赴朝和副市长苟仲文共同担任协调小组组长,并对开展试点工作进行了具体动员部署。会议中,明确了北京三网融合提出了今后四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快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二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监管;四是大力推动本市信息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发展。
深圳市
为了进一步加快三网融合步伐,深圳市专门成立了由市长许勤领衔的三网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法规、规划规范保障体系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另外,还在互联网专项资金中安排了三网融合资助计划,用于引导和支持三网融合的技术研发、产业化、网络建设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工作。目前,深圳已经完成了《深圳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的制订工作,该方案也成为深圳下一步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深圳市科工贸信委副主任贾兴东介绍,根据方案规划,未来三年,深圳将着力建立三网融合的 “三大基地、一个体系”,即技术创新基地、内容产业基地、业务示范基地和支撑监管体系。
深圳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将分三阶段完成:2010年至2011年,取得业务双向进入政策许可,完成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研发,三网融合试点城区各项双向进入业务进入商用阶段,设备制造业和数字内容产业形成一定规模。2012年,制定完善三网融合相关政策、标准、制度,理顺管理机制;各项双向进入业务形成相当规模;设备制造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相关产业链完整,形成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数字内容产业拥有一批有明显优势和品牌效应的企业和产品;至2012年底全市三网融合相关产业规模达3000亿元,宽带用户数突破300万,数字电视用户数突破300万,高清互动家庭(含IPTV)用户突破180万,增值业务占数字电视业务收入比重超过40%,内容视频节目库超过10万小时,拥有一批从事三网融合业务的知名品牌和行业领军企业。最后一阶段,总结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经验,迎接国家主管部门验收,预计在2012年底至2013年初完成。
绵阳市
自成功入围三网融合首批试点城市后,绵阳市迅速安排部署推进工作,明确提出按启动、推进、深化完善和总结推广四个步骤、“三步并作一步走”的思路,从构建融合机制、优化推进方案、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展开工作。据悉,绵阳市加快建立健全推进机制,成立和组建推进三网融合工作领导小组、三网融合网络监管工作领导小组、三网融合建设领导小组和三网融合对外合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了三网融合技术专家委员会。市广电局、电视台、广电网络公司、移动绵阳分公司、电信绵阳分公司、联通绵阳分公司、长虹、九洲集团、广电系统等单位都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机构,为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目前,相关单位正加紧实施网络硬件设施改造,全面提升网络硬件设施水平。其中,广电、电信等公司正抓紧进行光进铜退、光纤入户、光纤到桌面、移动宽带化、宽带移动化、智能电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厦门市
在厦门市被国务院三网融合协调小组审议批准为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后,福建省认真按照国家有关部署和安排,积极稳妥推进厦门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省委书记等省领导作出重要批示。副省长李川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三网融合试点有关工作。
8月4日,李川率省通信管理局、省广电局和省信息化局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前往厦门市专题调研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情况,调研组一行实地走访了厦门电信、厦门移动和厦门联通,并对通信业更好地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福建省通信管理局、厦门市通信管理局将严格按照工信部、省政府的有关部署和安排,积极稳妥推进,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厦门的三网融合模式,使厦门市试点工作跻身全国前列,为全省乃至全国三网融合工作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宝贵经验。具体做法是,将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工作方案,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工作方法科学有效,确保试点任务落到实处。
国家网络公司年底挂牌
据媒体报道,由广电总局牵头成立的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筹备组已于8月初正式成立。国家有线网络公司的筹备组的组长由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挂帅,而计财司司长孟冬和贵州省广电局局长李新民出任副组长。在筹备组成立后有望在今年10月前制定出具体的组建方案。其中包括资产评估和资产入股的方式、上市和非上市业务如何区别对待、国家财政注资的用途等等。国家网络公司将在今年年底前挂牌,最快到2012年底实现全部整合。
目前在广电系统内部,除了继续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化升级和数字化整体转换后,培育合格的三网融合市场主体,组建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针对此种情况,张海涛指出,“国家网络公司将由国家投入资本金,并吸收中央和地方广电机构出资,同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公司,调动和保护各方面特别是地方的积极性,国家投入资金和股权融资将主要用于有线网络升级改造和全国统一业务支撑管理系统和技术系统、监管系统和新业务开发。”按照广电总局的规划,国家有线网络公司的组建资本金至少需要800亿元,之后还将通过银行贷款、上市等方式来继续融资,而各地有线网络资产在资产评估后将入股有线网络公司。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具体组建方案牵扯到很多问题,包括资产评估的方式,特别是上市公司资产评估方式,是否依然延续各地省网整合中“存量不变,增量分成”的原则,各地网络升级是用国家财政资金还是利用各地现有的资金等等。据了解,计财司将负责在2011年底前完成对各地省网的资产评估并制定入股方式。张海涛表示,“由于国家在各地有线网络公司的建设中没有投入资金,所有有线网络多年来一直处于分散管理和运营的状态,现在要实现互联互通,全程全网必须要解决好资本的问题。”
四点要求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
随着国务院7月公布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及地区名单,目前各地市所属省级三网融合协调小组正在紧锣密鼓准备向国务院三网融合协调小组递交试点实施方案。根据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6月底,首批12个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及地区将有至少2038万户电视用户,将在未来两年内体验到三网融合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据了解,这2038万电视用户中,包括1360多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及677多万户有线模拟电视用户。这600多万户模拟电视用户,将在三网融合试点过程中转为数字电视用户。根据广电总局的计划,2015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停播模拟电视信号,信号全部转为数字格式。在试点城市中,南京、青岛、湘潭、深圳四个城市已经完成数字整转,全部电视用户都已经转为数字电视模式。其中南京市早在2006年即已完成城区用户的数字电视转换。
在8月2日的“广电总局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技术顾问组第一次工作会议暨《有线电视网络三网融合试点总体技术要求和框架》评审会议”上,,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对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一要充分认识推进三网融合的重大战略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自觉服从国家利益、服务人民利益,遵循科学规律,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三网融合试点;二要从我国国情和广电实际出发,坚持科技创新、业务创新、服务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注重维护用户权益,确保网络安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三网融合发展之路;三要充分认识广电在三网融合中承担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倍加珍惜三网融合为广电带来的发展机遇,发挥自身优势,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合力,带动广电跨越式发展;四要充分发挥技术顾问组在三网融合技术路线、标准体系、安全与监管等方面决策咨询、评估把关的作用,确保广电在三网融合过程中健康有序发展。
8月12日,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在广东的调研中,表示要适应三网融合形势需要,把网络整合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数字化改造等工作同时推进。要认真做好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和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工作。在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上下功夫,妥善处理好公共服务和市场经营、网络整合和数字化双向化改造的关系问题。田进说,认真做好三网融合试点和下一步全面推进的准备工作。三网融合总体方案和试点方案为广电有线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要充分利用试点期,把有线网络公司整合、改造和内容、技术、服务这些事情做好。既要搞好第一批试点,又要为第二批试点和2012年之后的全面铺开打好基础。
上网高收费阻碍三网融合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6-0144-04
大数据产业是指建立在互联网、物联网等渠道广泛、大量数据资源收集基础上的数据存储、价值提炼、智能处理和分发的信息服务业,它是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普及的产物。大数据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制高点,呈现良好高速发展态势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深刻改变着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增强了产业发展的融合性、创新性和联动性。面对大数据产业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世界各国的激烈竞争,客观、全面审视产业发展态势,优化产业发展政策和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体系,是中国大数据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大数据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大数据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业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巨大的发展空间获得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产业政策不断优化、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产业增长持续稳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比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虽然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但在对大数据的社会认知、政策环境优化、市场规模扩大、产业支撑能力强化等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为大数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日益完善
大数据产业发展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的结果。美国、日本、法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启动了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改革,并把大数据产业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通过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强大数据研究,优化其发展环境,抢占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使其成为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手段。鉴于发达国家对大数据产业的强力推动,大数据在经济、国家安全、社会、科研等方面的巨大价值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中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纷纷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大数据产业深入发展。2011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是中国较早推动云计划和大数据技术发展的政策,该规划把云计算定位为构建国家级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融合创新的关键技术和重点发展方向。目前来看,虽然中国还没有直接涉及大数据产业立法的项目,但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等部委已经纷纷通过专项支持、项目支持、研发合作等方式稳步推进大数据发展。为推动中国数据中心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电监会、能源局等五部委于2013年1月联合了《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2013年8月,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通过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和扩大“信息消费”的方式,推动数据中心和数据中心市场发展。继而,为拓宽数据收集范围、普及云计算服务和大数据运用,中国在2014年“宽带中国”专项行动中将云计算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地方政府层面,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广东、上海、重庆、贵州等地方政府和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等相继制定和出台了大数据相关计划或规划纲要。走在较前列的广东省于2012年12月就宣布在全国率先启动大数据战略并起草《广东省实施大数据战略工作方案》提交省政府批准。随之,2014年2月20日,中关村出台了《加快培育大数据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和《中关村数海大数据交易平台规则》(征集意见稿)。2014年,贵州省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和《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明确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和配套政策。上述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大数据产业在中国已经得到自上而下的高度关注,逐渐完善的政策体系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大数据产业发展平台逐渐建立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相关平台逐步建立。早在2008年._山东青岛就开始建立秦皇岛大数据产业基地。贵州的大数据平台建设成效较为显著,截至2015年4月底,贵州在贵阳成立了中国首个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首个快上集聚的大数据公共平台和首个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同时,贵阳还建立了中国三大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南方数据中心,是中国首个全域公共免费WIFI城市和首个政府数据开放示范城市,并与贵安共同创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2012年12月,宽带资本、用友软件、云基地、百度在线、阿里巴巴等企业共同成立了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2015年4月,江苏省经信委和盐城市人民政府共建大数据产业园,以打造江苏省首个大数据产业园。截至2014年底,全国在建的各种大数据园区已经突破100家。为推动大数据研究,学术界相继成立了大数据专家委员会、中国通信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等机构,并举办了大数据共享与开发、大数据技术创新、大数据开发运用、大数据产业发展等主题的系列学术研讨会。
(三)市场空间巨大且持续扩大
大数据产业主要涉及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运用等环节,其在金融、电子商务、电信、互联网、医疗、公共事业、农业、军事、媒体、“智慧城市”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继续向其他领域扩展。虽然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在旺盛的市场需求驱动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大数据产业发展彰显出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稳定持续增长的态势。如金融行业应用大数据技术处理业务,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审计风险;交通部门利用大数据技术检测交通流量变化,优化公共交通资源配置效;制造行业应用大数据技术来优化生产流程;电力系统应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安全监管水平以增强事故预警准确性。根据计世资讯(CCWResearch)研究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5 亿元,预计2016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摸将达到93.9亿元。而且随着中国企业级用户数据拥有量及其对大数据应用需求的持续增加,这必将进一步扩大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空间,促进其稳定增长。
二、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困境考察
大数据产业发展具有极强的技术和信息依赖性,正是这种特点决定了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越了其他产业。由于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起步的滞后性和与之相关的基础条件不够成熟,面对全球大数据产业的爆炸性发展和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强烈态势,大数据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面临的困难也逐渐显现。
(一)信息壁垒降低了大数据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海量的数据和数据应用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即大数据产业发展必须实现数据信息自由流动和共享。因为没有足够丰富的数据并实现整合,数据价值就会被极大降低,数据不开放和共享,数据整合也就不能实现,这不仅仅是公民知情权的满足问题,更是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自由流动、全面应用的问题――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是推动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力量的培育问题。在现实中,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政府、企业和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或者说虽然有所重视但在实践中并没有解决好。这主要是缘于各级政府部门没有形成与大数据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全局思维和基于利益博弈而实行封闭性政策,认为自己拥有对已掌握的数据信息的控制权和使用权,并视之为抢占大数据产业发展先机的优势条件,一旦实现数据共享,自己已有的大数据产业优势便会受到削弱。另一个问题是,政府部门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的主要控制者,在利益博弈下,其信息资源又分别被不同的部门或区域控制,而且由于不同部门的数据标准各异,那么信息资源被封闭,不能实现释放和共享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
(二)数据安全管理薄弱扩大大数据产业发展风险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是数据产业发展的世界性风险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数据的海量存储增加了数据安全防护的难度,可能会造成大量数据损坏或者丢失,而且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网络入侵的方式,使其变得更加隐蔽和多样化,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其二,安全意识薄弱带来的数据风险。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要求必须形成更强的安全意识,但现实中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理念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的非信息时代转变过来,注重数据收集但数据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不强――既有安全意识问题又有安全技能问题。在大数据日益影响企业决策方式、产业发展生态等的当今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成为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资源的竞争,通过黑客攻击或者其他方式来窃取企业或个人的保密数据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可能会成为部分企业参与竞争的“新型手段”,企业和个人数据安全的潜在风险被推置到更高的高度。其三,特殊性的网络安全攻击带来的数据风险。大数据产业发展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也是政治问题,特别是随着大数据在金融、政府、公共事业等领域的广泛运用,数据泄露带来的损失远远超出了经济的范畴,更是带有政治的意味。大数据时代,以数据为重要特征的网络信息攻击在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战略中发挥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安全或网络空间安全不再是局域性或者行业性问题,而是新型的国家安全问题。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中国保护大数据安全的能力还十分有限,大数据安全法律法规的缺失、网络信息管理体制的缺陷、网络信息技术的不足等严重地削弱了中国大数据安全的保护能力。
(三)产业生态体系短板阻碍大数据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形成
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多层次的生态体系。当前,欧美国家的大数据产业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相比之下,中国的大数据产业链确实不完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说还不能称之为形成了产业链。虽然大数据产业已经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航空、航天、金融、电信、海洋、电力、教育、制造业、农业、零售业都有所涉及,而且已有不少成功的运用案例,但从产业发展角度而言,中国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至今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体现为:各领域的大数据企业分散现象普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产业发展、产业政策、产业平台、产业创新、产业环境等发展不协调;大数据企业之间分工不明确、交流合作不足、协同力度不够;大数据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发展滞后。
三、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构建与优化
(一)完善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优化大数据产业布局
战略规划对于大数据产业发展具有指导性、引领性和扶持性等功能,欧美等发达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之所以能够领先于世界水平,除了其市场发展成熟、信息技术创新能力高等因素外,把大数据产业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并配以完善的政策支持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当前,国务院、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与大数据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或者意见,主要体现的是局部,其政策也只具有局部性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其中的作用比较于国家发展战略具有根本性区别。以往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在新兴产业发展的初期和上升期,由于强大政策红利和巨大发展空间的驱动,会形成诸多企业对产业发展的高度聚集,如果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引导,势必会使产业发展走向盲目发展、重复建设、同构竞争等困局,大数据产业必须总结经验力避此类问题的发生。为此,中国应尽快把大数据产业发展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整体部署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格局,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制定大数据产业长期、中期、短期发展目标,增强不同地区之间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和互动性。完善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金融投融资政策、税收政策、知识产权政策、利益分配政策等,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结合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整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律和地方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发展环境等,加强对各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指导,推进大数据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的科学布局落点。
(二)依托大众创新创业政策优化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
大数据产业发展面临的产业链、产业生态体系不完善,数据安全管理不强等问题实则是创新能力不足和产业主体发展不充分等的体现。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创新能力以先进信息技术增强数据安全防控能力,培育和扶持大数据或与之相关企业发展,引导其积极参与大数据产业分工,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和科学的选择。大众创新创业作为中国创新驱动战略、创建创新生态体系的重要战略部署,有利于增强创新驱动活力、拓宽创新渠道、优化创新环境、推动创新大众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等,这无疑是解决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创新技术受限和企业竞争不充分等问题的有效方式,鉴于此,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大众创新创业政策,优化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其中要注意三个关键点。其一,大众创新创业要注重坚持市场导向。大众创新创业属于经济行为,必然要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加以政府的引导、支持来推动社会的创新与创业。对于大数据产业而言,在大众创新创业政策实施过程中,只有坚持市场导向,才能更好地引导企业和个人在数据安全管理、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应用以及相关方面创业,推动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促进相关领域和环节企业的发展。其二,大众创新创业政策要有足够的包容性和共享性。大众创新创业政策应该有更高的视角和更宽的维度,局限于某个行业、区域、部门的政策必定会阻碍创新资源和人才队伍的科学流动,进而削弱创新创业发展的活力。大数据产业和其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资源和人力资源不是某个区域、更不是某个部门所能解决和满足的,只有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的自由流动、共享,才能最大限度满足产业市场发展的需求,大数据产业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产要素支撑。其三,大众创新创业政策要形成完善的集成体系。大数据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完善的政策体系的构建和功能的释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政策应该是多元、多向度和立体化的,这样才能产生更强的聚集效能,局限于资金或技术研发等低维度政策的作用十分有限,对于大数据产业发展而言,资金支持、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创业成本、创新指导等都是不可或缺的。
(三)加强大数据共享平台与安全保障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