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小组意见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05 11:59: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实习小组意见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实习小组意见

篇(1)

1.分组

农村初中班额大、人数多,可7~8人一组,每班10组左右。每一组组内的人员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加以搭配,让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既能各展其长,又能互补其短,真正达到合作的目的。

2.合作意识的培养

组内成员分工只是其主要职责,而不是各行其是,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如在资料收集中每个成员都是收集者,在辩论时每个成员都是辩手,既要互相充实资料,还要携手“作战”,以团体的实力战胜对手。

3.合作方式引导

校内小组合作学习有课堂探讨和课外活动型,这是农村初中语文学习最突出而主要的学习模式;随着社会传媒条件的日益改善,校外小组合作学习是在节假日开展,可以通过建立班级和小组电话群、QQ群开展学习,互相解决语文学习中的疑难点、作业问题等,本人既是以组员也是以群主的身份加入到这个学习中,

实现我班语文学习的“远程管理”。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是影响其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必须认真分析,仔细考虑,精心设计。

例如:《桃花源记》教学的小组讨论可以给各组分配以下任务:

①陶渊明的生平、诗文及思想

②《桃花源记》景物(桃、竹、桑、良田、美池等)的文化含义

③桃花源人和渔人的形象分析

……

通过小组学习活动整理出来的研究资料被分享并向全班同学介绍。在小组学习活动的基础上以评价、解答方式完成《桃花源记》的教学。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助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因此,合作学习的评价内容不仅包括任务的达成情况,还包括学生的参与态度、合作意识等。从评价的主体来看,主要有组员自评、组员互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教学中可灵活运用。

合作学习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教学空间,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要当好“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精心设计组织小组活动并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给原本枯燥沉闷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的活力与生机。但实际操作时,往往“重形式,轻内涵”,缺乏科学性。因此,我们必须对此进行再思考。

一、缺乏科学性

1.评价不够全面

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常常是“你答得很好”“你的想法真不错”。教师不够科学的评价方式造成小组代表发言时常说“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往往不是小组意见,而是个人观点。主要问题表现为:(1)对学生单个个体进行评价,没有对小组的集体评价。(2)偏重结果的评价,而很少对小组的学习过程、方法、态度评价。教师这种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分组不够科学

在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学习是按座位自然分成几人一组,而座位的安排通常是按男女生搭配、学生高矮次序和成绩好坏而排。这样分组往往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相互学习、互相促进。

3.规则不够明确

课堂上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宣布小组讨论,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抢先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有的小组谁也不发言,互相推辞;有的小组借机打闹、说笑。当回答教师问题时,虽然能够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结果,差的更差,好的更好。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流于形式。

二、缺乏实效性

1.时机不够恰当

如,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在教学内容过易的地方安排小组讨论,分散学生注意力;有的教师在过难的地方安排小组讨论,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的教师一节课组织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够恰当,收效甚微。

2.时间不够充足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在呈现问题后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有的小组可能才刚刚开始,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主题讨论。学生不但没用大脑思考的时间,更没有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双手做的机会。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坏习惯。

篇(3)

小组合作学习对接受性学习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证明。研究性学习同接受性学习相比,在教学目标、学习内容、信息来源、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其作用也是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并得到积极地使用。

1.更适宜于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通常都是组建课题小组或项目小组,按照一定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目的。而开展研究性学习目的就在于让中小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的情境和途径。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十分相似。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尽管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但是组织形式和探究过程的相似,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2.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浓厚的情意色彩。学习行为又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唯有同他人沟通、互动,才能取得较大的成效。研究性学习具有多元目标,包括激发创造精神、增强主体意识、陶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习体验科学研究、学会人际交往养成合作精神、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等。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提高,同时也满足了每个学"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小组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理所当然地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比较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3.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研究性学习并非培养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也不同于偏重少数特长学生的课外活动,它面向的是全体中小学生;它并不十分注重研究的结果,而是要让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历经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研究性课题,并在课题小组中担当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所以,对于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形式。

4.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在研究性学习中,合作学习小组基本由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途径与手段的选择、实践研究并取得研究结果,也都由小组学生按自己意愿去完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支持而已。

5.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在接受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往往体现为结构化的教学程度,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课题研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舀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不仅如此,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还表现在同社会方方面面的联系中,社会调查、访谈、外出收集资料、向专家请教等等,不仅需要合作伙伴的同心协力,而且要独立地运用社会交往技能去争取成功。可以认为,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二、合作学习实践的有效性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苏教版国标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同时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有意义的内容。

例如:在执教的《小数乘整数》一课时,以全球500家——河横为背景,创设了一个农业开发公司销售西红柿和大米的故事情境,这一情景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从而将数学知识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课堂学生乐于接受,同时学生们也会主动探讨研究。

2.内容具体,明确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小数乘整数》一课,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任务:0.9×3的竖式怎样写;验证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是不是相同的等。这样学生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能在小组内通过合作、交流很好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从而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3.分工合理,保证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畅。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小数乘整数》一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时,明确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一部分同学列举算式,另一部分学生则猜想积的小数位数,最后一起验证积的小数位数是否等于因数中小数的位数。这时同学们分工明确,在合作的过程中个个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验证,得出了结论,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篇(4)

教了近四十年学,说实话,我在课堂上一直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授课。课堂上,我基本遵循“自主探究”、“小组学习”、“成果展示”、“教师点拔”、“学案巩固”的步骤进行。

进行这“五步”的前提是订好评价机制。这种评价由以往地评价个人到评价小组。小组的利益关乎到每个小组成员,每个同学都不想让小组落后,就得同心协力,若一组中有一个同学不努力,其他同学就会施加舆论压力,使他努力向前赶。我⒚堪喾殖12个小组,每个小组4―5人,每节课小组回答对一个问题,就奖励十分。一般题目闭答,较难点儿的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后抢答。这样一周一总结,周末评出优胜小组,予以物质奖励。学生不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学习而是在“荣誉”的驱动下学习。此举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可谓“一箭双雕”。

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味的相互讨论。在讨论之前,每个学生都应在头脑中有自己的见解,这就需要有“自主探究”的过程。事先头脑中没“谱”,盲目的交流就是浪费时间。那么,对于一贯“梦见学习就头疼”的学生,这一步能走好吗?一定能!首先,作为老师应让同学们知道:结论错了不要紧,但你应该说出是怎么得出来的,这就要求每个同学都要经过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其次,小组内有舆论压力,一个同学“没的说”,其他同学肯定要进行督促,孩子们的自尊心很强,在“先锋”队员的带动下,这部分同学也会奋勇直前。最后,对这部分同学,即使见解错误,只要能说出思考过程,教师也要大力表扬,同时要求小组其他成员不要歧视和嘲笑,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让这部分同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在每个同学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后,同学们自动地由“自主探究”状态转入到“小组讨论”的状态。四个或五个同学将自己的见解宣布,并讲出各自的看法思路,相互补充、修改,在小组内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此答案有可能对,也有可能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参与热情不高的小组的讨论,这样可以鼓励小组成员,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在热烈的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方式比起课堂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来,学生显得更主动,更加积极,可谓全身心的投入,最终小组内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意见。在这一步中教师根据题目难度,规定一定时间。

小组内达成共识后,小组间的“成果展示”势在必行。成果展示的方式很多,可以让小组代表口头表述答案,也可以到黑板上书写化学方程式,还可以到讲台上去自己安装仪器,进行实验演示。在这些代表进行的时候,其它小组可以给他挑毛病,甚至给予否定,重新给出另一种答案,这时,整堂课的气氛到了一个至高点。一些基本的问题,通过这一步可以解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予以总结。对于一些难点,在班级内可能会有几种观点同时并存。此时此刻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急于想知道答案,教师“趁热打铁”给予点拨,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一定会十分深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发表意见的小组要及时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就如同探险一路经历了艰难困苦,这种学习经历会让学生刻骨铭心,学生成绩怎么不提高呢?

最后一步必不可少。学生在学会知识后,要及时巩固学案内容,包括学案中的习题要及时解答,特别对于化学这一门自然科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用来解释简单的日常现象。学以致用是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精心设计巩固练习。

篇(5)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1-0010-02

一、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全球变暖问题在20世纪末成为学界关注问题,21世纪得到普遍重视。与此同时,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大气辐射增强进而出现显著温室效应已被证实。据测算CO2大气浓度的减半可使温度降低4~5℃,浓度加倍可使温度上升5~6℃。IPCC(1990)首次确认“人类活动已大幅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这种增加增强了自然温室效应……并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利影响”,并与2001年新结论称“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气溶胶排放继续以预期影响气候的方式改变着大地”,“过去50年观测到,增暖的大部分原因可归结于人类活动”,明确将人为因素列入全球变暖原因的框架。其后更连续多次发表报告,对造成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人类如何减缓气候变化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而将对温室效应的应对更多地关注在人类活动方面。

这是一项公益性质的事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同时承担责任,共同携手应对。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角色不容忽视。中国积极承担起责任,并承诺“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显著下降”,“争取到2020年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发达国家不会知道“中国为了一句节能减排,为了履行世界的承诺,在十一五期间作出了怎样艰难的抉择”。中国存在许多落后产能产业,节能减排措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政策相冲突,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在中国可谓“任重而道远”。面临如此严峻的情况,政府真的“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

二、“十一五”期间国家节能减排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我国自2006年正式启动十一五节能减排计划,要求中国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淘汰电力、钢铁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

目前,我国节能减排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体成效主要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上划分。

我国取得的成效从内容上说主要集中电力产业,水资源利用,天然气使用方面的减排。主要集中在以下资源的能耗降低、化工物排放减少、水资源用量下降三点。

首先,主要污染物煤炭相关物如煤使用量大幅下降,二氧化硫排放量稳定,煤矸石等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两大污染物排放降幅较大,基本实现预期目标。“据统计,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由此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幅较大。”这意味着“中国所减少的能源消耗量将在6亿~7亿吨标准煤,折算下来二氧化碳的减排量在16亿吨左右”。这对70%依靠煤炭等资源发展的我国可以说是个天文数字,可见我国的决心之大。“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 549万吨减少到2 295万吨”,基本实现国家原先预定指标。

同时,我国还侧重从原煤源头产业抓起,注重从产生能源污染物排放的环节出发,降低产业部门的污染物排放,做到“源头杜绝”、“防微杜渐”。煤炭工业及其他类生产制造业以煤利用为主,与煤资源相关物甚至是煤使用过程产生的废物均成为重要资源。因此我国从“煤头到煤尾”系统抓起,各个环节抓牢固,做到了有重点有系统,从点到面,有利于全面做到减少排放。例如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下发的《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意见》(下称《意见》)中提出,“我国原煤入洗率已由2005年的32%提高到50%。”。

我国对易产生污染物及温室效应的固体废弃物提高了利用率,煤矸石、煤泥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已由2005年的43%提高到70%。矿井水利用率已由2005年的44%提高到70%。综合利用的提高有利于充分实现资源本身价值,另一方面也利于减少宏观方向上的资源使用量,最终实现能源的节约,能耗的降低。

其次,体现在水资源使用和污水处理上。企业用水量历来是我国大的用水户,我国城市用水量中工业用水量占60%~65%。我国加大了企业用水的控制。据统计,在过去的五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假设,企业的每个生产步骤都按此用水量来算,则大体上我国单位工业用水量占城市用水量的比重降低了18%。我国对污水使用也采取了大措施。十一五期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宏观上污水处理有了巨大改善。

第三,我国大力加强风电产业项目二氧化碳减排,并且着重发展光伏产业促进减排。去年,我国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4 473.3万千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出现“井喷式增长”。“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部门,其中电力系统是排放的主体,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电力行业势必将成为二氧化碳减排的重点,低碳发展是电力行业的必由之路。”为此我国大部分提倡节约电力。过去几年全国各地区加强了对电量使用的限制。中国光伏发电市场将大规模启动。报告认为,国家发改委今年确定全国性光伏上网标杆电价,2010年为1.15元/千瓦时,以后为1元/千瓦时。光伏电价的降低将大大鼓励居民和企业的使用。

第四,化工方面排放量减少。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14.29%,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 549万吨减少到2 295万吨,化学需氧量(COD)由1 414万吨减少到1 273万吨。

第五,大力推广天然气使用。2005年以来,中国已三次调整了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

从结构上看侧重在第二产业如生产制造业项目上包括(工业)耗能,大企业减排,落后产能淘汰。工信部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年均下降5.8%,实现节能量7.5亿吨标准煤。十一五前四年,中国GDP年均增长11.4%,能源消耗年均增长6.8%。我国在能源消耗方面积极推进减排,从大型企业入手,重点在国企和重化工企业。2006年,国务院正式启动的十一五节能减排计划,2006年至2010年,中国要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淘汰电力、钢铁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指出,我国容易淘汰的高耗能、高排放的小火电、小钢铁厂、小化工厂等落后设施“十一五”期间被各地纷纷淘汰。

三、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综上所述,我国十一五期间宏观上实现开门红,进展速度较快,效果喜人。但是,仍然存在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速度过急。举例说明,十一五期间我国风电产业取得大规模发展,显示“井喷式”发展。速度跟上了,但是“质量”不足。大规模的风电脱网事故,其次是严重的“弃风”现象,这两个现象在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酒泉风电基地均有显现。进入十二五不得不开始了大范围的“补漏工作”,是风电产业必须工作。电力减排首当其冲,提高电价成为重要方法。近五年,我国电价连续多次提高。单独2011年电价三次上调。发改委公布居民阶梯电价征求意见稿,预备将实行多用电者多缴费,按照多用电者多交费的原则,分为每月用电超过110度与140度加价两种方案,并将居民用电量分为基本生活电量和非基本生活电量,实行三档递增。

第二,侧重在大型企业忽视中小企业,尤其是重化工业耗能方面,范围较窄,不利于全面推动减排。这些企业占有市场较大股份,但是覆盖面积较小。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延续重点从央企切入促进减排的措施。12月20日,“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国家电网、中石油(9.72,-0.03,-0.31%)、中石化等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正式签署‘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除此之外我国也认识到了中小企业中流砥柱作用。2011年12月底,中国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明年上半年将出台一揽子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官方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达60%,对税收贡献率达50%,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以及65%左右的新专利”,引导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建立健全促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政策激励和约束机制。中国有大量中小企业分布在较不发达区,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多好处,促进其减排进步,从而才能带动大范围的减排成功。

第三,缺乏系统性。大多采取阶段性措施,中间容易产生断层。例如煤炭减排过程中,注意从煤炭初始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提高与煤相关产业的利用率。但是侧重在一条产业链上,未能从广度上加大煤资源利用,有时甚至忽视了人民利益。例如生产设备,加工设备方面。急功近利,太规则化。为目标而行动,有时忽视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人民利益。为了保证企业发展或者在年末实现国家规定目标,拉闸限电成为常见现象。

2005年以来,中国已三次调整了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但是,天然气管理和经营机制没有根本变革,市场体系不健全,对外依存度升高,仍需深层改革和配套措施。“天然气改革也是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候”,中国将实行天然气定价改革,两广先成为试点。天然气的利用势必将会减少污染,但是其价格仍较高使用面积仍然有限,怎样能够普及其使用成为重点。

第四,总体措施集中在“淘汰”“限制”两点上,有点偏重国家宏观调控,未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未能广泛提高群众意识。国家连续多次上调电价,通过提高电价促使用电减少;多次发表规定推进天然气使用的意见,从价格着手,如今年的出租车外加能源使用费等;国家大力采取措施淘汰落后产业等方面都体现出宏观调控的“硬措施”。国家轰轰烈烈的推进,但是大部分人仍未能理解什么是“低碳”。

综上所述,我国十一五期间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收获较好,实现了开门红。但是总体看现阶段的减排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以“淘汰”“限制”方式为主,实行减排的企业改革方式不够彻底。随着减排的深入和扩展,原先的措施实施难度将会越来越大,效果将会减缓。

参考文献:

篇(6)

近年来我校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差异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对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地理素养的提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学生必须有一个合适的任务去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

一、为合作学习小组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打造“和而不同”的新课堂

1.设置角色扮演情境,促进学生学会人际交往

角色扮演情境是通过模拟生活中、社会各行业和政府组织等各种真实的工作与生活情境,由不同的学生扮演情境中的各种角色,以学习了解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及其人际关系,并找出具体的解决有关行业问题的方案。这种方式适合不同程度、层次的学生同时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尝试着将角色扮演用于一些自然地理的教学之中。通过模拟地理事物的运动,使学生对物体的运动规律有亲身体验。

2.利用学生的差异性智能加工情境信息,实现思维品质的优势互补

教师提供的情境材料中有些是文字材料,学生不仅要读懂,还要通过信息加工,有效表达信息。《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节教材,以农业生产流程图的方式,提供了东北草原地区和平原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学习了这两个案例的基础上,我们提出问题:“林区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提供有关大兴安岭农业发展的文字材料:《放下斧头,我们就没有出路了吗》,要求学生依据案例,设计流程图(可以仿照书本),说明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这是一项颇有挑战的任务,流程图既要简洁美观,又要体现各个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较一般的语言表达要求更高。完成此项探究任务要求小组内成员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各自在多元智能方面的优势。具有不同优势的学生相互合作,收获更大,使学生更乐学、善学。

二、为合作学习小组提供走出课堂的机会,拓展个性发展的新空间

1.基于社会调查的合作学习小组

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主要通过课堂教学途径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的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科学的精神以及作为未来公民必须具备的学科素质。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关注“资源、人口、环境”等人类共同面对的大问题,加强实践活动的锻炼,做到“知与行”的统一。例如水资源是关系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已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必修1的教材安排了一节内容讲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列举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案例,总结出合理利用的措施。

2.基于实验操作的合作学习小组

在研究性学习中,有些研究需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科学实验是十分严谨的,因此研究小组要明确任务分工,努力使每个学生的能力特长都能充分发挥,在合作中获得实验的成功。

小组合作学习让我们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的机会,有了在活动中跃跃欲试的热情,更主要的是有了成功的体验,相信自己,才能赢得未来!

篇(7)

1.教师层面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不充分,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教学理念、指导能力也直接影响小组合作教学效果。

2.学生层面

中职生大部分人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欠妥、求知欲不浓的情况。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专业成绩好的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弱势学生由于自身条件,对专业学习逐渐丧失信心,这就造成严重两极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3.学习环境

任务导入、场地布置、设备摆放没有仿真工作场景,没有新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并不是所有项目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采用单一教学策略,将导致学生学习乏味。

由此带来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指导教师策划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何进行学习过程评价,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项目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工艺影响要素简析

1.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工艺

工艺,是指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方法、技术等。借鉴企业产品生产工艺学原理,立足于职业教学课堂教学层面,用工艺性思维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操作细节,以求强化学生专业学习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的工艺,是指指导教师进行策划、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2.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工艺因素

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工艺因素有诸多方面,其中主要涉及:

小组合作学习应用条件。如教师能力、学生学习基础、学习环境等是否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操作方式。包括分组的时机、分组方法、成员构成、任务设定等。

小组合作学习成效评价。即评价指标设计、评价方式选择、评价方法运用(测量方法、观测点)、评价结果判断等(测量方法、观测点)。

三、项目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工艺思考

1.课前思考适用性

(1)教师能力要求。教师应具有双师型工作能力,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具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汽车维修能力,能讲解、演示。

(2)学生学习基础。课前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判断学生以现有知识能力能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学习环境。采用项目教学,以任务引领学生合作学习学习,对设备、场景布置要求较高。

2.课中关注操作细节

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成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组织实施,而分组时机、成员构成、任务设定等则是决定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

(1)选择合适的分组合作学习时机。教师要紧扣项目(工作任务)目标,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抑或预设需探讨的问题,抑或及时捕捉动态课堂教学资源作为讨论点。

(2)合理的小组成员构成。

(3)评价体系确定。评价指标设计、评价方式选择、评价方法运用(测量方法、观测点)、评价结果判断。

四、项目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工艺实践

以《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课程学习为例,在进行该课程教学设计时,我们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教学方法方式对教学内容的适用程度

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展开分组合作自主学习讨论。例如:项目一《汽车专用万用表的使用》,该项目教学主要以演示教学法为主,其学习内容均直观、可测。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演示一目了然,没有过多的疑问需要学生讨论,辅以教师、学生相互之间的指导提示,很快实现学习目标。所以该项目不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2.分组时机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

基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以下几种分组时机。

(1)一分到底,即小组合作学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中途分组,即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必需的内容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3.小组成员结构科学合理

学生个体学习基础差异较大,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优化组合,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各合作小组人数不宜太多,一般4-6人。主要考虑到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后期动手操作,同时易造成讨论范围过大浪费讨论时间。小组成员构成主要参照动手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理论基础几个方面,将优中差各层次学生编入各组,在生生互动中,从最初的帮扶,到最终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多元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

篇(8)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25-01

近年来,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工作有一套较完善的规范性文件和采取了各项有力措施,并实行“村集体财务计算机网络化系统和村会计乡镇委托”的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由于近几年村民小组财务管理重视不够,由村民小组和村民自主管理监督,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并由于近几年随着国家各类项目建设,需征用村集体耕地,大额度补偿款资金需经村民小组进行发放给村民,致使村民小组财务管理存在领储多问题,如:多数村民小组没有开设统一的对公收支银行账户、收支账务“袋袋包”现象、只记录现金流水账未进行账务处理、村民小组组长离任未及时办理财务移交手续,未按规定建立并执行审批制度、未按规定进行财务公开、不合理不合规支出严重、应收款处理不及时、公款私存现象等问题,造成村民群众意见大、矛盾多,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笔者结合多年在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实践,根据有关规定,按照进一步理顺村民小组经济秩序、优化村民小组工作环境,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提出以下强化村民小组财务规范化管理 “六统一”规定建议和措施,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一、统一设立对公银行账户

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统一设立对公银行账户,村民小组的所有收支必须统一从对公账户上体现,接受村民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监督和管理。

二、统一使用收款收据

收款收据由“组账村代管”会计人员统一向乡(镇)经管部门购买,并加盖村务监督委员会公章,由“组账村代管”会计人员保管,负责分发和回收核对核销存根。

三、统一执行“组账村代管”模式

一是村民小组设1名出纳人员,出纳人员必须由本组三分之二以上户代表通过确定,并将村民小组出纳人员统一报乡(镇)经管部门备案,接受乡(镇)经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二是由村指定1名懂财务会计账务处理业务的人员村民小组的会计账务处理业务,根据村民小组业务量按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会计账务处理,设立会计总帐和明细账,统一执行“组账村代管”模式。

四、统一相关费用审批制度和审批限额

对于村民小组的相关费用执行村民小组长一支笔审批制度。具体审批权限建议为:村民小组长的审批限额为200元(含200元);200―1000元(含1000元)由村民小组长与挂组村干部共同审批核销报支;1000元以上经本组村民代表审核通过后,由村民小组长与挂组村干部共同审批核销报支。相关费用单据上必须有经办人、证明人签字注明费用开支范围。

五、统一村民小组有关人员的的报酬待遇

篇(9)

我们学校地处丰谷镇,是区级农村中学,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大部分学生基础差,教师讲的许多内容学生听不懂,在课堂上无所事事,甚至于出现一些睡觉现象。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能力。导学案以以学案为依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四合一导学案的基本形式

在学习、借鉴的基本上,形成我校“四合一学案”。四合一导学案是将学生预习案、教师课堂教学案、学生作业练习和学生复习学案整合在同一学案。

1、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前也一直强调。但学生并不知道怎样预习,预习什么,我们的预习案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在预习案中:阅读思考、实验设疑、讨论交流,将“”的知识包装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发现问题。导学案中学习目标体现三维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手段去完成、去落实。需要基本掌握的知识通过填空的形式完成,这样学生预习的目的性增强,知道应该预习什么,怎样预习。

2、导学案”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形式,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在合作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解决重、难点的过程中,找出问题,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向同学、向老师质疑。从而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解决了知识的重、难点,并逐渐的引导学生找到“合作学习”的切入点。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精心设计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有一定层次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3、导学案中作业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课前预习作业,对前面所学的内容的一些复习,新知识的预习,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为主。二是当堂检测练习,一般为5个小题,用于检测学生当堂的学习效果,由学生自主或是合作交流完成;三是课后练习,用于学生的巩固提高,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

4、复习学案中有课堂小结,课后反思、学习心得,学生在每一章节或是单元学完后可以装订成册,形成一套体系,在学案中有教学重难点、练习,学生的学习心得等,学生不需要再用笔记本,可以使学生在复习时更方便,更有效。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提升学习能力

导学案只是一种载体,要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考察学习后,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好的一种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一是形成学习小组,让小组中每个成员在小组内讨论、合作、相互帮助、相互进步,使每个成员逐渐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交流体会,建立感情;充分体现一个基本理念——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相互合作交流能实现优势互补。更重要的是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得到积极的发展。

四、具体操作模式

在学校办学宗旨(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为每一个师生的最优发展助力)和办学理念(努力就是优秀,进步就是成功)的指导下,改变评价机制,看起点,比变化,多元评价,评选学习之星、进步之星、文明之星、特长之星等星级学生,评选优秀学习小组和优秀小组长,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导学案编写:教研组、备课组学习课程标准、考纲要求,制定适合我们学校学生实际目标的教学内容,确定教材重难点,降低重心,对教材适当取舍,将难度极大的一些内容舍去不讲,按按考纲要求的60-80%进行教学。导学案的使用:学生预习——教师批阅——找出问题——课堂指导——学生展示——合作交流——当堂练习——课后巩固。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长选拔培训——学习小组成员的培训——学习任务的分配——自主学习——组内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评价。

(附:案例说明)

五、取得的成绩

1、学生变化:学习有目的性,上课有事可做;组内合作帮助,小组之间竞争,调动学生积极性;难度降低,学生能听懂,会做相应练习,有一定的成功感,自信心增强。

2、课堂变化:课堂不再死气沉沉,还课堂给学生,学生积极性的提高也促进了教师提升,师生更加融洽,教学效果明显。3、学校变化:学校硬件设施得到改善,塑胶操场、班班通等相继建成。

各方面取得成绩:师培工作一等奖、教学质量二等奖,市教体局高考质量评估C类学校二等奖等。本专科上线率直线上升。2009年25%、2010年67%、2011年76%到2012年93%。

篇(10)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还指出:“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可以看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各高职院校积极推进的一项重要改革,为满足工学结合需要,补充教师数量,优化师资结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也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和工作水平。

一、工学结合与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一)工学结合的内涵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形式多种多样,它们的共同点是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工学交替”。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人企业、融入社会而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是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给予相应考核成绩。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生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采取边学习边工作的方式进行,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及时提供人才支持,同时企业又为学生实习搭建很好平台。它的意义在于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掌握未来所从事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岗位能力,包括专业技能、方法能力和工作态度等。知识可以传授,而技能必须通过实践来掌握,让学生在工作中掌握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本质要求。

(二)工学结合对兼职教师队伍的要求

要深入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切实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需要教师具有较好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这两个特性恰恰是企业一线专业人才所特有的,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根本上需要得到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为较好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高职院校需要聘请企业一线的专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其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指导和培养学生,使学生尽快较好的掌握岗位能力,提升未来的就业能力。教高[2006]16号文中也指出要加大兼职教师聘请力度,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从本质上讲这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总体上看,在聘任、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关注聘任,忽视建设

由于市场需求和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高职院校整体办学实力提升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处于稳步、快速发展的状态。由于专业设置数量多、涵盖面比较大,涉及到多种行业、多个企业,仅凭高职院校或某一个系(部)很难与相关的行业或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缺乏对相关行业或企业人力资源状况的了解;而且国家行业协会体制尚未健全,现有的行业协会与高职院校之间尚未建立起长期、稳固的联系,行业协会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指导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客观上给选聘兼职教师造成了比较大的困难。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和人事部门通过各种渠道聘用的兼职教师,仅仅为解决专任教师的数量不足这一燃眉之急,较少的从改善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去考虑聘用问题,缺乏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由于聘请的兼职教师大部分来自企业,虽然他们具有比较强的专业能力,但是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教学经验不足,驾驭课堂的能力相对比较差,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较难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较难有效地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二)关注使用,忽视管理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通常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业务素质,基本上能够按照院校的教学计划和要求,认真按时地完成授课任务和实践教学任务。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大多来自各企事业单位,都是各单位的技术、管理、业务上的骨干,平时的工作任务都比较繁重,避免不了和兼职授课的时间发生冲突,有时也会出现漏课、迟到、上课匆匆忙忙等现象的出现。由于兼职教师的身份特殊,高职院校很难对兼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及时的评价,由于缺少督导的监督,教学质量是否能够得到保障也成为了问号。

职业院校的兼职教师大部分是来自生产、建设、服务的第一线,带来的知识和技术都是最新的、最前沿。专职教师基本上都是从事专业理论研究和授课任务的,缺乏的就是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发展的动态和情报,兼职教师上课后就离开院校或者就在企业上课,专职教师较难和兼职教师进行沟通,这就失去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最好机会,这也说明很多院校在专兼结合方面还存在管理方面的问题,没有做好衔接和组织工作,不能给工学结合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经费缺乏保障

兼职教师属于学校编外人员,国家财政没有相应经费支持。学校自筹经费聘请兼职教师,给学校财政造成一定的负担,高职院校在快速发展和不断壮大规模的背景下,经费均较紧张,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聘请兼职教师工作的经费投入力度。

三、构建满足工学结合需要的兼职教师队伍

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办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师资力量,不仅可以弥补学校师资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兼职教师中不乏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人才,他们的实践课教学贴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很受学生欢迎,并可通过他们促进学校专职教师知识的更新,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做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制定合理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学校在制定总体发展目标和规划时要根据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工学结合改革进展情况,分析现有师资、预测未来师资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统筹考虑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要结合专职教师队伍的状况,考虑兼职教师的专业、职称或职业资格、学历、性别和年龄,达到整体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目的,使兼职教师队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真正起到充实、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作用。

(二)拓宽兼职教师来源途径

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兼职教师来源方面,建议通过主动与行业协会、企业联系来不断拓宽兼职教师来源途径。高职院校各教学管理、教学主体部门可主动寻求相关专业行业协会的支持和帮助,通过项目合作等形式,请他们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需求推荐行业内实践能力强、教学能力相对较好的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候选对象,以此来拓宽兼职教师来源途径;还可与相关企业进行产学研等深层次校企合作,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编写工学结合教材、培养实践指导教师、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与合作企业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合作,实践性课程教学均聘请合作企业业务骨干担任主讲教师,对于条件成熟的合作企业还可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企业不断拓宽兼职教师来源。

(三)建立兼职教师信息库

学校人事部门、教学管理部门以及各教学主体部门要通过多途径、多方面了解兼职教师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业绩、技术能力、教学能力等,择优确定拟聘用兼职人员,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相关管理部门应将拟聘用兼职人员的个人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称或职业资格、学历、专业工作年限、业务水平等级、从事兼职年限、从教专业、讲授课程等信息存档,建立完整的“兼职教师信息库”,充分利用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以便快捷地进行检索和查询兼职教师的个人档案,有效避免聘任兼职教师的随意性、盲目性,避免“临时抱佛脚”、“拉郎配”的窘况。

(四)加强兼职教师岗前培训

尽管兼职教师具有比较丰富的实践技能和实战经验,但欠缺教学技巧,不能很好的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因此,高职院校在聘用兼职教师时应该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适应工学结合需要的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技巧等,提高兼职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熟悉授课对象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更好的将丰富的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创新兼职教师工作模式

上一篇: 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下一篇: 医院职工申报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