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16 21:48: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堂讨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课堂讨论

篇(1)

课堂讨论的内容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所以教师要积极钻研教材,精心设置具有一定讨论价值的问题。

(一)讨论内容应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越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越要集思广益,组织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力求突破。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一文,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把握后,我适时地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带有探究性的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济南的冬天的?这一问题,既是全文的重点,又是文章的难点。问题刚抛出学生便兴趣盎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经过多番讨论,形成了如下认识:①作者不断变换观察的立足点,多角度的描绘了济南的城,山,水,写出了冬天济南处处舒适,气候温暖的特点。②描写景物时,既注重了整体性又给人以层次感,在描全景时,作者先俯瞰,然后仰视;在描写冬水时由俯视到仰视,再纵览;在描绘雪后山景时,作者进行了远眺。经过这样的讨论,既落实了本文的重点,又突破了全文的难点,真可谓“一箭双雕”,师生在轻松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二)教师选择的讨论内容应是学生共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每一个学生的思索,教师也能恰如其分地点拨,其释疑,解惑的职能才能更好地彰显。如在教《驿路梨花》一课,在确定谁是房子的主人时,学生的分歧较大。一部分同学认为“建茅屋的是小茅屋的主人”,一部分则认为“茅屋的照料者梨花是小茅屋的主人”,还有部分同学认为“梨花早已出嫁,梨花妹妹时时照顾小屋,她才是真正的主人”。真是见仁见智,在这紧要环节,我设计了一辅助问题,文章是写某一时间的小屋主人,还是写存在这几十年的小屋的主人?此时学生茅塞顿开。本文不是一般化的赞雷锋精神,而是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发扬,不断传递的瑰宝展示的。因此,所有的为茅屋建设照料出力的人都应是主人。在这样的讨论中,同学们达成了共识。

二、准确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

教师除要设置好课堂讨论的问题外,还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切不可随意操作,否则,课堂上除了热闹外,金玉全无,因此,要注意:

篇(2)

片段一:

教学内容:《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土地资源”。讨论问题: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这个问题在教材上有明确的总结。教师布置讨论任务后,有的学生低声读,有的学生默默勾画,两分钟过后就没有讨论的了。师(有点着急):大家各抒己见,热烈讨论呀!学生的头开始往一块儿凑,但依然没有出现教师所期望的“热烈”场面。又两分钟过去。师:哪个同学自告奋勇把讨论的结果汇报一下。一阵沉默之后,一个女生举起了手,教师赶紧叫她,她照书上的内容读了一遍。师:你真聪明,请坐。女生坐下时,旁边的男生学着教师的腔调对她说:“你真聪明!'’

我们知道,课堂讨论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全员参与,通过交流,相互启发,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语言交际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能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具有启发性、综合性、实践性。而上例中教师所设计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本上,学生感觉没有讨论的必要,自然懒得去说。况且,中学生不同于小学生,虽然他们急切希望在学习中证明自己,但他们愿意在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上显示能力,而不是通过肤浅的问题得到表扬。因此,上例中那位女同学在得到教师的肯定的同时,在同学那里受到了嘲讽。

片段二:

教学内容:《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商鞅变法”。讨论问题:商鞅通过变法使国家强盛起来,但他却为变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你认为值不值,为什么?稍停片刻之后,教师开始提问。生一:值,因为变法使国家富强了。教师又问生二。依然是同样的回答。师:大家都认为值吗?生:是。师:可是商鞅遭贵族陷害被处死了呀!生:但商鞅的新法却在秦国继续推行。师:是啊,商鞅为变法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可叹可敬,我们要向他学习。

讨论这样结束,总让人感觉说得不透彻、不痛快,犹如隔靴搔痒,很难通过讨论让学生真正树立起勇于变革、不怕困难的精神。学生的思维为什么活跃不起来?从讨论的问题本身看,具有辩证性;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看,他们已习惯了这种无可置疑的“标准答案”,缺乏更深人的多角度的思考。当学生的思维走进“死胡同”时,教师就需切实发挥主导作用,用行之有效的“导”来盘活讨论这盘棋。我们看改后的讨论片段:

师:我们试着从个人、国家两个角度,来评价一下商鞅变法。生一:从个人来说,因变法而被杀,是个悲剧。不值。从国家来说,因变法而富强,值。师:假如你是商鞅,你愿意死吗?(学生摇头)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免于一死的办法?生二:少触犯一点贵族的利益,至少太子犯法放他一马,这样就不会种下祸根。双方都作出让步,可能会好一点。生三:作出让步,就不能保证老百姓的利益,改革就不彻底。生四:你从狼嘴里夺下一块内,它咬你,夺下半块肉它就不咬你了?师:一个改革者,注定要有对立面,改得彻底、变得深刻。对手就恨得切齿。商鞅不知道自己一定会死,但他一定知道自己可能会死,可是他毅然做了。所以说一个改革者。除了有远见卓识的智慧,还要有元所畏惧的勇气。

以上两个讨论片段提醒我们,当课堂讨论出现“冷场”的局面时,我们不应把责任一味推给学生,而要自我拷问:

1 提出讨论的“问题”是否适合学生讨论。

讨论的问题有价值吗?是重难点吗?否则,会费时费力、得不偿失。讨论的问题是否实际、有开放性?虚假、单一的问题不值得讨论。讨论的问题是否难易适中?“傻瓜问题”、“高、精、尖问题”只会让学生不屑一顾或望而生畏。

2 是否真正把学生当成主体。

篇(3)

1.讨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讨论中,学生个体首先要独立思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在与其他个体和群体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汲取别人的智慧,这不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也使学生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2.讨论是学生理解概念、规则、原理并内化到自己知识结构中的有效手段。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的知识比从老师讲解获得的知识更生动、更有效。

3.讨论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要想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必须进行缜密的思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4.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享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二、课堂讨论的类型

一般来说,按讨论的规模来分,有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

1.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讨论形式,在初次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应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学生应首先进行个人充分准备。小组讨论可以有不同的分组形式。如同桌的2人分组,前后桌的4人分组,教师指定后学生自愿组成6人小组或更多的人为一组。这里介绍一种6人小组的讨论方法,以供参考。因为这种方法中,每组以6人为限,每人发言1分钟,6人共计6分钟的讨论时间,也被称为六六法。

分组:以教师指定或学生自愿的方式,6人一组。每组需选出一位主持人和记录员。

提出讨论问题:教师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题目,要求各小组讨论出一个较一致的答案,并说明主持人和记录员的职责。

进行讨论:限制6分钟的讨论时间,其间教师应巡视各组,观察讨论情形,提供必要的协助。

综合报告:每组指派一名组员,介绍本组的观点。

总结:教师综合归纳各组论点。

整个过程为分组―提出讨论问题―进行讨论―综合报告―总结。

2.班级讨论。班级讨论是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的一种形式,较小组讨论的范围要广。

(1)在小组讨论基础上的班级讨论。在这种讨论之前往往有一个小组讨论,一般可由各小组选派出的代言人发言,同时可由小组其他成员补充,然后在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各个小组成员均可为本小组辩护和向其他组发难。这种方式在小组内部意见比较一致,而与其他组意见分歧较大的情况下开展较为有效。

(2)直接的班级讨论。在这种讨论之前没有进行小组讨论。因此,这种讨论往往意见较分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在这种讨论中,教师引导讨论的难度较大。不但要引导全体学生始终围绕主题进行讨论,而且要调解学生因意见分歧较大而发生的争执,还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三、课堂讨论的基本要求

无论哪种类型的讨论,讨论开始时,教师要说明需要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如有学生离题太远,教师要唤起他的注意,重复解释所讨论的问题:如有学生意见不同而发生争执,教师须为他们调解,使大家友好地交换意见;如有学生垄断讨论或不愿在讨论中发言,教师也应婉言劝阻或鼓励发言;如有学生发言词不达意,教师也要帮助他表达清楚;如有学生有疑问,教师可作简要回答。当讨论结束时,教师应作总结,归纳大家发言中的重点,以使学生所讨论的知识具有系统性,或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得出结论。

四、课堂讨论的应用原则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有吸引力,有讨论、钻研的价值,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篇(4)

学生认知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语文的学习也是如此,阅读应由词句入手,再到段篇,最后到拓展。

词句理解作为阅读的基础,教学时不应当被忽视。很难想象,词句不理解就直接探究内容、畅抒作品感受的讨论式教学能取得多大效果。词句不理解的学生,怎么能理解全文内容?课文内容不理解,又如何谈感受?词句不理解就讨论,只能是瞎掺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教学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也不能忽略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讨论应建立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才能抓住要点不偏离。

设计的问题也要有梯度,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阅读,牵涉到几个问题:谁是小说的主人公?找出“巧遇于勒”这部分中描写菲利普夫妇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说说他们的性格。小说要反映什么主题?三个问题先讨论哪一个?学生如果知道谁是主人公并能说出原因,另两个问题也无需花太多时间讨论了。知道谁是主人公并说得出原因是课文的难点。设计讨论的顺序时就不妨按以下步骤:(1)找出“巧遇于勒”这部分中描写菲利普夫妇的句子,说说他们的性格。(2)文章着重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3)你认为主人公是谁?说说理由。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反映了他们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特点,是不是亲人关键在于有没有钱,揭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或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从菲利普夫妇身上体现了主题,他们就是文章的主人公。由易到难设计问题进行探讨,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二、讨论范围有限度

提倡讨论式教学,并不等于什么内容都须讨论、每堂课均须从头讨论到尾,也不等于否定其他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要坚持语文课程的教学特点,防止在课堂上漫无边际的讨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诚然,阅读应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但语文的学习侧重于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熏陶,“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并不是说可以把语文课上成其他课。《中国石拱桥》一文牵涉到桥梁学知识和历史知识,但学习的重点是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探讨如何来说明事物的特征、学习准确生动的用词、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等,不能花费大量时间去讨论石拱桥的建筑知识、卢沟桥事件的经过和意义,否则就上成了建筑课或历史课了,

讲授法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自有它的优点,不能也不应该摒弃。简单、明确的知识无须讨论,运用讲授法可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如果不会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字词的理解等,没必要花宝贵的时间去讨论,教师运用讲授法或让学生介绍就比讨论简捷有效多了。

每个社会,都有基本的道德和思想准则,遵守基本的道德和思想准则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爱国、诚信、勤奋、团结、尊师敬长等都是永恒的主题,课文内容涉及的这些基本准则,“是不是该遵守”不应成为讨论的主题,不然,我们何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总结评价有尺度

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受思维的局限,学生的认识难免会有偏差,对学生一味地鼓励和表扬,而对他们的失误不予以指出、引导纠正,会有碍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有碍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的叔叔于勒》主题之一是表现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的辛酸,笔者上这堂课时,就有学生提出:菲利普夫妇为了自身生活而躲避于勒,是可以理解的,换成我也会如此做。学生的这种观点,赞同金钱利益大于亲情,有悖于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教师如不引导纠正,学生谈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讨论中,出现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错误也是如此,如不纠正,学生会认为自己的正确,就会一直错下去。

总结评价除注重文章内容、情感熏陶外,还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能否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独特的感受等。学生参与讨论的态度、方法和习惯,影响到学习的效率,关系到学习的成效。教师的总结评价应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其参与的兴趣、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篇(5)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个体认知活动的过程,在理解表达中,他们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自己的独到见解。这就需要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讨论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感悟,感悟到什么就说什么。在语文课堂中,什么时候开展讨论最好?孔子说:“不愤不雇,不悱不发。”我认为学生在“愤”“悱”之际开展讨论最好,即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二、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教师是课堂讨论的设计师。能否创设课堂讨论的最佳情境,唤起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达到深化语言文字理解。启发思维方向,训练表达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精心设计。

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依据课文的训练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这堂课应该讨论哪些问题,还要估计到学生会提出哪些疑难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问题提多了或提偏了又该怎么办。只有对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早有所料,才能使讨论顺利进行。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抓住“重点”处展开讨论

讨论的问题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施,要避开那些与教学目标无关的话题,也不能纠缠在琐碎的问题上。讨论的问题应是文章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例如,在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学生充分感知了课文内容之后,我紧紧围绕“情”字组织教学,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肖邦对于祖国波兰深厚的情感?”这是全文的重点问题,也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学生在讨论、朗读中感受到了肖邦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2.抓住“矛盾”处展开讨论

语文教材中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展开讨论,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中提到,公仪休非常爱吃鱼,可是他却不肯收下管家送来的鱼,还说一闻到鱼的腥味就会呕吐。我就以“公仪休到底爱不爱吃鱼”作为论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通过探究辩论。达成了共识:公仪休拒绝收管家送来的鱼,不是因为他不喜欢吃鱼,而是因为他清正廉洁,其实公仪休是非常爱吃鱼的。

3.抓住“分歧”处展开讨论

例如学习《负荆请罪》一课,学生在谈到廉颇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时,围绕“廉颇在请求蔺相如宽恕时说自己是个老迈昏庸的人,他到底是不是老迈昏庸?”这个论题展开讨论。学生分成了两大派,展开了激烈而精彩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对廉颇这个人物又有了更新的认识。

4.抓住“无疑”处展开讨论

例如,在学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后,我让学生质疑问难,在学生认为没有问题的时候,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小骆驼从沙漠回来后再见到小红马会说些什么?小红马又会怎么说?学生在讨论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科学调控讨论进程

讨论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不一样,领悟程度不同,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往往层次有别,有时还会出现一些“意外”。教师应成为课堂进程的调控者,除了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供各种方式的必要帮助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达成度要有较好的全面的了解,以便依据学生的动态学习情况适时应变,采用适当的策略,调控好讨论的进程,变“不利”为“有利”,使讨论有效地进行。有时可用一句话、―个手势把学生从思维的误区中引导出来,让他们的思维更灵活、更敏捷;有时可用铺路搭桥、抛砖引玉的方法进行点拨,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进入最佳状态。

四、客观点评讨论结果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了解其他成员的见解和想法,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一般情况下,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后,认识趋向一致,因此,应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形成自己正确的判断。当然,也不排斥意见相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来当“裁判”,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切不可将模棱两可的认识,甚至错误的结论交给学生。

篇(6)

语文课堂设计的讨论问题是以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为主,要有“语文味”,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学会分析、交流、合作,学会了分享彼此的成果。有时,问题很简单,老师们为紧跟形势,也开始讨论,结果让这些与教学计划和学生思维能力毫不相关的讨论耽误了宝贵的时间。更有一些老师策划一些“热闹”的主题,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笔者一次听课,有位老师讲《童趣》时设计了一个“回忆童年游戏并现场表演”的环节,讲台上学生们发言踊跃连说带唱,课堂下学生们笑浪滚滚手舞足蹈……此外还有老师上萧乾的《吆喝》时,真的在课堂上“吆喝”起来。这样的讨论不要也罢。

其次是缺少阅读基础的讨论,笔者把它看成“拔苗助长”式的讨论。

意境优美的散文,含义丰富的文言文,气韵生动的古典诗歌……这一类美文的教学有它自身的规律,不能简单诵读之后就组织“讨论”的,我曾经观摩过一堂公开课。一位教师讲鲁迅《雪》,他的整堂课几乎都在讨论中度过。从表面上看,教学双边活动开展的很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但仔细一想,学生只读了一两遍,能有多少感悟,讨论时又远离文本,去体会“内涵”,去挖掘“深邃”。表面上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频繁,实质的效果可想而知。

还有一种讨论,老师预先设计答案和讨论步骤,讨论过程“环环相扣”,最后得出标准答案,我们不妨把他称作“请君入瓮”式的讨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讨论的目的,不只让学生学会,更是让学生会学。这里更重要的是思维的训练,而非答案本身。比如有的老师在组织讨论《我的叔叔于勒》主旨时,总是使用菲利普一家对于勒前倨后恭的态度来引出金钱腐蚀亲情这个老生常谈的主题,看似无懈可击,可这种单项的思维训练对学生又有多少帮助?

此外,许多教师设计讨论主题时只局限在课本教参这个范围,而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却不敢越雷池一步,我把他看作“坐井观天”式的讨论。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的讨论设计完全可以更加有广度和深度。

课堂讨论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但也并非无章可循。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只有抓住课堂讨论中的重中之中――问题设计,才能把讨论组织得非常精彩。笔者认为讨论问题的设计要遵循主导性、层次性、探索性、开放性等原则。

首先是设计问题的主导型,讨论问题要紧扣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设计问题不能离开这个范畴,写人记事类的课文可以讨论主旨和写法,科技类文章的问题除了写法外还可以重点谈一下科技对人类的影响。抒情类的散文要重点讨论事物的文化意义。

讨论要具有层次性,要打好基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汉语是感悟的文字,就是不要过早地让学生了解意义,要让他在诵读中感悟,去体会语言中一种意韵的东西。优美的现代散文、字字珠玑的古典散文,前者如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等,后者像像诸葛亮《出师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赤壁赋》等。这样的文本就需要通过美读来激情。在反复朗读以至背诵中我们才能感受到作者深沉的忧思、高操的品节、豪放的气度。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在次基础上来讨论提升的。比如,学习散文《春》,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按照散文阅读的方法来自学,有了这样的知识导向,学生逐渐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了。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自然水到渠成。

篇(7)

按照讨论的内容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以及讨论教学法采用的预见性程度可以把讨论划分为专题讨论和随机讨论。如果讨论的内容复杂且有系统性,比较抽象,讨论的主题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讨论法教学是教师备课时拟选的主要教学方法,这种形式的讨论就是专题讨论。例如:“汇率变动对国际国内经济的影响。”如果讨论的内容简单,是否采用讨论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确定性,这种讨论我们称之为“随机讨论”。例如:“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等量劳动在等量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否发生变化,”有的学生认为有变化,有的认为无变化,如果分歧较大,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在讨论中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2.分组讨论和集体讨论

以讨论的组织形式为标准可以把讨论划分为分组讨论和集体讨论。把全班同学划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种形式的讨论就是分组讨论。分组讨论,有时是按座位关系自然分组,前后左右邻里关系自由进行组合。有时按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接受层次统一搭配分组。全班同学集体参与讨论,提出问题,集中讨论解决,这种形式的讨论,就是集体讨论,无论是集体讨论还是分组讨论,它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且是经常结合在一起的。分组讨论是集体讨论的前提,集体讨论是分组讨论的综合,有利于各种层次的学生在认识解决问题时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3.发散式讨论和定向式讨论

讨论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思维状态中展开,论题的结论就是这种思维状态的结果。以讨论过程中的思维形式为标准可以把课堂讨论划分为发散式讨论和定向式讨论。所谓发散式讨论是指讨论的结论是不确定的或不唯一的,学生思维可以自由发散,从不同角度对讨论论题作出解释和说明。例如:“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学生可以从价值,供求关系、币值,宏观调控等不同角度进行讨论说明。如果论题的结论是确定的、唯一的,而且这种确定的结论是由确定的逻辑思维才能讨论得出,这种定向思维形式下进行的讨论称为定向式讨论,例如前面提到的命题“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等量劳动在等量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的关系”。其结论是确定的:成反比例关系,其讨论时遵循的逻辑思维是这样的:

①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②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减少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未变③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未变④等量劳动在等量时间内生产出的商品数量增加⑤所以等量劳动在等量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增加⑥因此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等量劳动在等量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成正比例。

学生必须遵循这样的思维链条,就各个环节展开讨论,这种思维状态是确定的,我们称之为定向式讨论。这种定向式讨论虽不能象发散式讨论那样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但理论性强,逻辑严密,学生讨论时能体现出很强的探究性。

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成 洁

陕西省大荔县羌白初级中学 大荔 715103

人们的思维按照思维过程的指向性来划分,可分为正向思维(常规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形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定义、定理、性质、公式、法则等的正向推理,而忽视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形成定势思维,影响学生解题思路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时,除了要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可逆素材外,还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进而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概念的定义是课本内容之一,其逆命题总是成立的。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既要注重让学生记住定义内容并用它判定和解题外,也要注意应用其逆命题解决问题。从初中教学的起始阶段,就应注意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如“同类项”是初一代数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为了加深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可举下例:如果amb,与Zazbn是同类项,那么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始不少学生无从下手,如果教师加强对定义的逆向运用,学生就可根据定义逆向得出m=2、n=3。析: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定义的逆向应用。在几何概念的定义中,定义的逆命题显得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教师应反复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以强化学生的逆向思维。

我们来看下面例子:如果点O是线段AB的中点,那么AO_BO,AB=_AO=_BO,AO=_AB。例2,如果OC是角AOB的平分线,那么,你能得出哪些结论?等等。这种逆向运用定义的训练,可以为学生以后几何的证明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命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现行教材中有不少可逆的素材,如整式的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乘方和开方等,但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师应注意总结这些可逆素材,并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以培养学生熟练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若从正面求解至少要分三种情况考虑:

(1)其中的一个方程有实根;(2)其中的两个方程有实根;(3)三个方程都有实根。解法势必较为烦琐,如果反向考虑,三个方各程都没有实根,则:

(1)运用定理如《几何》(第二册)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讲完后,应让学生练习已知多边形的内角和,求多边形的边数。例如: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类问题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应用性质、公式和法则我们结合例子加以说明。如果平时教学中不注意对学生逆向运用性质、公式和法则这方面的训练,学生要计算此类题目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如果教师注意培养学生逆向运用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和积的乘方法则,那么此类题目可迎刃而解。

3.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我们常常用分析法、反证法,实质上就是逆向思维在解题中的应用。在几何证明的方法上,分析法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在几何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分析法思想的传授。在《几何》(第一册)中由公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出发推证平行线判定定理2、3时,第一次正式渗透了分析法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在《几何》(第二册)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本例题给出示范分析,通过多次示范,使学生理解分析方法,从而提高他们逆向寻求解题方法的能力。

篇(8)

在一节公开课上,一名老师照例搬出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只待老师一宣布,学生便匆忙行动,七嘴八舌,热闹非凡。可仔细一听,这热闹的课堂讨论的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有的学生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默状,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还有的学生干脆天南海北,高谈阔论,产生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不着边际的“题外话”,偏离了讨论的主题。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实质上没有认真思考,更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

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他们又能讨论什么呢?正是由于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讨论时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课堂讨论形同虚设,往往成了空热闹、假正经。其实,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在出示一问题后,马上组织课堂讨论,并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讨论能深刻吗?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时间的独立思考,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时还会产生“牛头不对马嘴”的观点,课堂讨论收效甚微。有鉴于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一旦学生经过了自己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时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问题二:教师参与讨论指导了吗?

一旦学生进入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很多教师确实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有的教师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教师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等等。此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和调控。

课堂讨论的关键是教师参与。课堂讨论不是只有学生参与、教师旁观,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讨论将会变得杂乱无序,甚至盲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已从传授学生知识,告诉学生“真理”,转向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做好顾问和参谋,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价等全方位、全过程把握。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介入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问题三:课堂讨论多多益善吗?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87-02

优质的课堂提问与讨论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开展教学的重要手段与组成部分。将课堂提问与讨论科学化,将使教学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中得到最大的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有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最终学生的成绩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说明单单依靠学生的热情是不够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的质量是关键,所以教师应该提高对优质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的重视,不能把课堂中的讨论与提问停留在表面,要善于深化课堂提问与讨论,通过对教学理论的学习以及对教学实践的总结不断使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趋向科学化,使其真正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一、优质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的意义

优质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已经是各个高校必要的教学程序,两者都能够实现教学信息的反馈,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启发式教学的最好体现。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地设置答疑,通过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教学讨论是以教师为主导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各抒己见,开展辩论,从相互交流与学习中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二者在教学过程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与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置答疑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通过提问开展的讨论也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理念。优质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加深,更重要的是能够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与重视,在教师的提问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并在讨论中将思维保持在活跃的状态。所以,优质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不仅使教学形式得到丰富,同时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师生互动。课堂提问是进行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优质良好的课堂提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课堂讨论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同时能够体现谦虚、互学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优质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能够弥补师生双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在交流中可以实现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对学生得到的结论给予补充,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使教学更加的全面,可以弥补教师在教学准备上的不足。

3.有助于实现教学信息的快速反馈。科学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可以起到开阔学生思维、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发展的目的,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提问是教师审查学生在一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最好方法,能够使教师直观地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的偏重点以及教学手法的转变提供依据。同时教师能够在课堂讨论中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差异性,可以在教学的开展中对个别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监督与指导,从而实现所有学生的均衡发展。

二、课堂提问与探讨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中,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教师对课堂提问以及讨论的认识直接决定着课堂提问与讨论的时效性。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依旧存在着很多的误区,主要是因为教师对课堂提问与讨论的手法掌握不完善、认识不充分导致的,这些存在的问题主要围绕没有实现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提问缺乏有效性。课堂提问缺乏有效性首先是对提问的问题题目把握不准。教师对课堂提问题目的把握不准主要体现在对问题难易程度的把握上,简单的题目不仅不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导致了学生因为题目的简单而降低在课堂上的求知欲。而过难的题目则会影响学生的信心,与学生的能力现状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会使课堂提问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其次是课堂提问时机把握不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展中不善于对教学情境的营造,比如在刚进入课堂,学生的情绪没有进入学习的状态就进行提问,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使教学信息的反馈也缺乏科学性。

2.课堂讨论缺乏有效性。课堂讨论缺乏有效性的原因包括对讨论问题题目与时机的把握不准,同时也包括教师的重视与自身的定位存在问题。首先是教师缺乏对课堂讨论的认识,将课堂讨论停留于形式化,即使是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也鼓励学生讨论,或者有的教师不重视课堂讨论,依旧运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其次是对讨论的控制不足,教师如果不能明确地提出问题的核心,很容易导致学生的高谈阔论,对问题的解决没有意义。再次教师定位存在问题,将自己定位为讨论的旁观者,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能参与进学生的讨论中,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在课堂讨论的效果。

三、优化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的策略

在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的优化中,要将重点放在实现其有效性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了解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并对现状能够科学地分析。针对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将优化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的策略总结为以下几点。

1.科学地做好选题工作。正确科学地选题是实现课堂提问与讨论有效性的关键,合适的选题是调动学生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的第一步,在课堂提问与讨论的选题中,要注意做到选题的针对性,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尽量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思想实际与生活实际,这样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与研究问题的动力。选题要注意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现状,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同时要注意选题的新颖等。

2.做好提问与讨论的准备工作。教师在提问问题以及发起讨论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自己能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的核心有所把握,然后做好引导学生的准备,尽量创造与选题相关的情境,在适当调动起学生积极热情的同时开展问题的提问与讨论。在课堂中,要重视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消除分歧并得到科学的答案。其次要做好对课堂讨论的把控,积极地投身于学生的探讨之中,做到善于鼓励学生等。

3.教师要善于作出总结。教师的定位不仅是问题的提出者与参与者,更重要的是教师是问题的最终总结者。教师要通过总结来给出学生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答案,在肯定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教师应该认识到,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是寻找问题答案、深化学生知识层面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得到统一的、科学的答案,所以教师的总结对课堂提问与讨论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一、讨论时机的把握

组织讨论,既可发挥集体智慧,又可开展合作学习,它是学生自主学习、探求知识的重要形式,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课堂讨论成效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时机的确定与把握。那么,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讨论呢?

1.有不同的见解,可展开讨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在对某个问题展开讲解时,会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时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对问题可以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2.关键知识点,可展开讨论

每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对于重难点,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展开讨论,通过创设情境或者提供题目,让学生在讨论中把握重难点。

3.解题出现错误时,可展开讨论

在教学时,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讨论,并及时纠正其错误。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不至于再犯类似的错误,避免重蹈覆辙。事实上,有时形成一个解题思路,比朦胧地猜到一个结论更可贵。

4.易混的问题,可展开讨论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碰到很多易混的知识点,对于这些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印象。

二、讨论形式的多样性

如果每次讨论的形式都相同,学生难免会厌倦,失去兴趣和参与热情。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采取灵活多样的讨论方式。

1.任务分工式讨论

在课堂讨论小组内,每个小组再进行分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任务,之后再集体讨论,得出最后的意见。

2.扩大范围讨论

遇到大的问题本小组解决不了时,可以联合另外的小组或者邀请其他小组的几个成员参与进来,群策群力,使讨论的范围扩大。

3.书写式讨论

讨论不一定上来就是语言交流,可以要求学生先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避免了时间的浪费。

另外,讨论的方法还有案例式讨论、问答式讨论、智力拼图式讨论、辩论式讨论等形式,教师可以可以灵活采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三、教师的角色定位

课堂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思考,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其中,教师的角色是要充当“调解员”。

1.组织讨论小组

我们一般是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展开讨论,按照一定的规则划分不同的讨论小组;或者按照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进行搭配,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到一个小组,选出主要发言人、补充发言人等;或者按照个性的差异分配小组,活泼型的和沉闷型的搭档,不同个性的成员可以互补,避免讨论形式过于沉闷或者活跃。

2.引导学生讨论

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必然有既定的讨论目标、讨论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发生偏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要加以引导,使学生的讨论不偏离目标。教师还要带领学生绕开与目标无关的主题,同时不能压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上一篇: 土木实习工作计划 下一篇: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