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9 02:35: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会计学习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首先,我对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现在在我国,全国数百所高校中几乎每个学校都设有财政专业,尤其是会计专业,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会计专业大学毕业生涌上人才市场,虽说枯寂是热门专业,但如今这种现状下普通和初级财务人员也明显供大于求。但高端财务人才却千金难觅。作为专业技术性很强和个人素质相对要求较高,且事业单位最重要的经济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的财务会计工作。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对其从业人员有了新的期望和要求。目前,具有几年会计工作实践经验,并且取得会计职称如注册会计师,ACCA、AIA等的中高级会计人才成为市场上抢手货。这些状况使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面临这种状况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好好筹谋自己的前途,做好合理的规划。真正走进社会工作才不会手忙脚乱,不知从何开始。
其次,我做了详细的规划。
一、明确专业学习目标:
为国家培养一批既懂中国会计,又懂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人才。为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培养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基础扎实和具有较强业务能力、有较强外语水平和具有创造品质的会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
二、明确应具备的能力
1、熟悉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有一定的法律学,经济学,管理学及营销学等方面知识。
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认真踏实,谨慎细致,思维敏捷,逻辑分析能力强,对数字敏感,记忆力好。
3、有较强的社交能力,信息快,懂变通,善学习,求上进。
三、了解主要课程:
会计学、审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资产评估、财务报表分析等
四、具体学习计划:
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另外,在校期间考出就业所需要的一些必要的资格证书,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利用较充分的课余时间来熟悉相关政策法规,有一定的法律学,经济学,管理学及营销学等方面知识。通过参加一些活动来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
五、应对弱势、威胁
1利用寒暑假去公司实习获得经验。
2多与人沟通习得交流技巧,做好心理准备。
3利用网络。报刊、人际关系等了解经融动向。
4增强竞争力。保持乐观心态。
一、 把握关键时间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2017年刚开始的时候就要按照时间轴做好一年的中级会计职称备考规划。中级会计职称3月1日起开始报名,9月9日—10日考试。中间不过短短六个月的时间,再加上自制力不够强的逛街游玩再占用掉一部分,留给复习备考的时间就更短了。对于本身是会计专业出身,或者已经通过初级的考生来说,报名完成后投入到复习状态是完全可以通过中级考试的。但对于会计基础不是太好的考生来说,一定要尽早开始复习。
小编建议大家在教材下来前先根据听16年基础班的课件,提前熟悉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尤其是像中级会计实务和中级财管管理这样的科目,知识点比较多,一定要尽早开始预习。等万题库的基础班课件开讲的时候就可以完全跟着老师的进度走,不用担心跟不上,以致出现学习吃力效率不高的情况。
相对实务和财管来说,经济法科目稍微简单一些。大家在每一阶段要分清主次,小编建议大家复习初期以实务和财管为主,复习后期要加强经济法科目的学习。当然复习过的科目要一遍遍加强练习,避免浅尝辄止,考场上出现看着很熟悉就是做不对的局面。
总而言之,每一阶段要做每一阶段的事情,基础阶段要夯实基础,强化阶段可以根据重难点进行强化训练,冲刺阶段要融会贯通查漏补缺。
二、合理的科目搭配
中级的考试科目只有《财务管理》、《经济法》和《中级会计实务》三科,相对注会巨无霸六科来说已然好多了。对于大龄考生、妈妈级考生和工作繁忙的考生来说,第一年可以选择报考财务管理+经济法或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这是因为财管和实务两科同时报考的话所需的复习时间会很多,所以对于没有太好基础又没有太充足时间的考生来说,尽量两科不要同时报。
对于基础好而且时间比较充足的考生,建议三科一起报。中级会计职称毕竟是职称类考试,只要跟着老师一遍遍的复习,相信一次过三科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中级会计职称学习计划
备注
第一周
(12。01—12。09)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存货
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 总论
1.《经济法》共有8章内容,公司法、合同法涉及主观题的可能性较大,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本科目重在理解、强化记忆、战略性复习。
2.《中级会计实务》从整体上侧重于考生基础概念、基本理论知识和基础业务处理能力的考核。学习时应注重理解、反复练习、总结归纳。
3.《财务管理》这门课要注意各章之间的联系。计算性内容所占分值较大,记忆公式较多。学习本科目事应注重全面复习、重点强化、梳理归纳。
第二周
(12。10—12。16)
第三章 固定资产
第二章 财务管理基础
第一章 总论
第三周
(12。17—12。23)
第四章 投资性房地产
第六章 无形资产
第三章 预算管理
第二章 公司法律制度
第四周
(12。24—12。30)
第五章 长期股权投资
第四章 筹资管理(上)
第二章 公司法律制度
第五周
(12。31—1。06)
第七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第八章 资产减值
第五章 筹资管理(下)
第三章 其他主体法律制度
第六周
(1。07—1。13)
第九章 金融资产
第十章 股份支付
整体复习前五章内容
第四章 金融法律制度
第七周
第十一章 长期负债及借款费用
第六章 投资管理
第四章 金融法律制度
(1。14—1。20)
第八周
(1。21—1。26)
第十二章 债务重组
第十三章 或有事项
第六章 投资管理
第五章 合同法律制度
第九周
(1。27—2。02)
新春佳节,可适当放松,闲暇之余重温教材和习题
第十周
(2。03—2。09)
第十四章 收入
第七章 营运资金管理
第五章 合同法律制度
第十一周
(2。10—2。16)
第十五章 政府补助
第十六章 所得税
第七章 营运资金管理
第五章 合同法律制度
第十二周
(2。17—2。23)
第十七章 外币折算
第十八章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第八章 成本管理
第六章 增值税法律制度
第十三周
(2。24—3。01)
第十九章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第八章 成本管理
第六章 增值税法律制度
第十四周
(3。02—3。08)
第二十章 财务报告
第九章 收入与分配管理
第七章 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
第十五周
(3。09—3。15)
第二十章 财务报告
第五章 长期股权投资
第十章 财务分析与评价
第七章 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
第十六周
(3。16—3。22)
第二十一章 事业单位会计
复习整理一下整本书框架以及公式
第八章 相关法律制度
第十七周
(3。23—3。31)
第二十二章 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
休息调整
复习整理一下整本书的概念
G712;F232-4
一、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1.缺乏针对性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在人才的培养上,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具有实用性的会计人才。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学生要学会自主把教学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高职院校教学的内在要求,只有对会计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操作能力强的会计人才。但在会计教学中,一些高职院校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比如注重理论教育忽略实际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学生在工作中不能够尽快适应岗位的需求。
2.会计教学资料陈旧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料比较陈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财会方面的数据也会不断的更新。会计的资料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人们去验证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其中,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缺少应用性的教学内容,不适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对会计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3.缺少实践教学的训练
会计专业的教学,除了学会相应的理论,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会给学生制定一些实习的项目,但是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缺少实习的岗位,使学生的实习得不到落实,影响实践的教学。财会专业的学生在培养方面,主要是培养他们的核算能力、管理能力和整理纳税的能力。在核算方面要给学生提供相应的企业,让他们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下,强化他们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与会计岗位相适应的专业技能。而在教学中如果缺少实践教学的训练,学生在对账目的整理和分析上就会缺少实际操作的支撑,不利于学生掌握如何分析财会资料的技巧。缺少实践训练,会使W生缺少对自己岗位的了解,不利于与同事之间的团结协作。
4.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会计实践教学中,主要还是依靠财会的理论,对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还不够明确,教师不能够准确的定位学生在会计学习上的教学目标。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低,能够完成考试即可,忽略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中缺乏科学性的指导,导致学生在学习财会知识的时候,不能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学校的方针政策与教师的指导没有达成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使整个教学计划都不能够很好的实施。除了相应的教学环节,还应该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分析
1.以实践为根本,保证实践教学具有层次化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该结合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重要依据,充分考虑到专业需求和专业教学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分析好学生在不同阶段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根据职业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学习层次,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应该以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前提,制定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按照这个原则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求能够形成一个多层次和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从专业知识教学、课程实际渗透以及模拟训练和企业顶岗实习等多个层次和多个方面设计出不同的实践内容,从而保证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能够在分层实践能力逐渐得到提升。
2.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保证实践教学的全程化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是会计专业学生从事相关工作的根本,是开展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学生专业能力提升过程中,应该分清楚哪些是专业能力,哪些是一般能力,哪些是操作能力,哪些是综合能力。专业能力是学生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所应该具备的会计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其是学生从事一些活动的基础,在实践训练过程中必须得到全面的保证。操作能力是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职业岗位所应该具备的技能和相应涉及的知识,是学生能够胜任这个职业岗位的重要保障。这方面知识和能力是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加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1.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其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应是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和会计职业教育相结合,会计理论以“够用”、“实用”为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时,既要注重会计专业的理论。教学更不能忽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高职会计人才。
2.提高教师实践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
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应把社会实践也可看做是教师的一种进修,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首先,学校应制定有关制度并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积累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其次,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最后,可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联系,建立教师实践基地,以丰富教师实践经验。
3.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
首先,建立会计仿真模拟实验室,满足学生会计实习需要。对学校模拟实验室建设,必须加大投资力度,使会计实验室达到仿真水平;其次,开发和培养校外实践性教学基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校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凡是愿意提供学生实践机会的单位,都可以发展成为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使学生们能够定期接触真正的会计工作,从而使学生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职业有较深入的认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在构建实践体系时,必须要遵循科学的指导思想,要有系统工程建设的思维,科学设计实践教学目标、课程与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配套的教学资源与条件体系、标准与质量保障体系等,构建符合各高职院校实际的完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并要求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这意味着大学职业教育更注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是指在掌握会计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技术技能.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已全部实现会计电算化,因此,熟练应用电算化成为会计专业人才必备技能.2013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中明确指出:“会计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会计核算,以及利用上述技术手段将会计核算与其他经营管理活动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标志着会计技术的又一次飞跃.此前教育部已于2012年12月了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及财务管理教学标准,其中将“会计信息化”取代“会计电算化”,并使之成为七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通过调研发现,辽宁省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信息化课程建设已经落后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落后于教育部改革的步伐,不能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1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34所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信息化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通过表中的数据对比,发现问题如下:首先,94%的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而只有38%的高校将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为专业主干课程,足见多数院校对会计信息化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虽然部分高校将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为主干课程,但是在学时和学分的分配上与其他高校的设置无异,导致主干课程的设置流于形式,没能凸显主干课程的地位;最后,该课程只有64学时,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内容2.1.1缺乏会计工作必备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现行会计信息化课程内容大致包括系统管理、基础设置、总账、固定资产、薪资管理、成本管理、存货管理、销售管理、应收款管理系统和应付款管理系统.这些内容是以会计核算软件为主,以供应链为辅,但在会计实际工作中,还需要掌握软件安装、硬件维护、网络设置以及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等基本常用技能,企业需要的是具备计算机网络等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因此课程内容需要添加与会计工作相关的计算机和网络基本知识.2.1.2缺少仿真实操环节教学内容辽宁省34所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均开设一学期.部分高校该课程讲授会计软件的实际操作,以软件各子系统为章节来讲解,这种内容体系设计与企业实际操作流程相脱离,导致学生不能把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工作内容有效衔接;部分高校该课程讲授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主要包括系统开发、内控或是审计之类的内容,这些内容的设置与会计工作需要相差甚远,更不利于学生掌握会计信息化技能.2.2课程教材目前高校使用的主流教材是用友ERP实训教程,一方面是为了迎合考试需要(由于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用的是用友T3);另一方面是因为用友软件在企业应用广泛.教材的内容体系是依据软件的开发过程设置的,与会计信息化实际工作流程不一致,而教师的讲授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设计顺序,所以会导致学生的学习与软件设计吻合,却脱离了实际工作流程.2.3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大体分两类:一是具备软件配置条件的高校实行机考,参照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电算化科目考试,分理论和实务两部分,通常理论占比20%,实务占比80%,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的从业资格考试训练,也重视了实践技能形成过程的评价,但是缺乏对平时成绩的考核,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不能有效控制学生的学习;二是没条件实现机考的高校通常是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账套业务的操作,以大作业形式上交,有平时考核,但这种方式对技能形成的评价缺乏有效依据.2.4教师队伍目前,从事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的老师存在两方面问题:(1)专业背景不符合教学要求.现在从事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的老师专业背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会计学专业出身,这种情况的老师缺乏计算机技能和网络技术;一种是信息管理专业出身,这种情况的老师缺乏会计专业知识.信息化课程需要这两种专业知识的结合,因此对教师授课技能及知识结构要求更高.(2)缺乏实践技能培训.会计信息化课程属于实践类课程,要求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与实际工作中的实务操作应该完全一致,因此老师不仅需要具备会计专业知识,懂得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知识,还需谙熟企业实际操作的相关技术和流程,从而将企业的工作内容和知识内容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与岗位对接的目的.
3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对策
3.1课程设置学校的人才培养要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对接.企业财务软件的应用已经由实施处理阶段向管理信息系统阶段递进,并进一步向管理型网络化发展.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需要紧随市场需求的步伐,强化信息化课程重要性认识,重构课程设置,具体思路如表2.课程主要内容说明:(1)针对会计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基本计算机知识,在会计信息化(上)课程中专设计算机基础实务知识模块,以解决实务中的各种问题;(2)增设会计信息化(下)课程内容.会计信息化(上)在学习时主要是个人单机操作,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所有角色的任务,虽然这是与企业工作实际脱离的,但是限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电算化,为了让学生熟悉所有业务,因此先在(上)中安排个人单机操作,在此基础上,会计信息化(下)的授课内容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联机操作,仿真模拟企业真实业务,设定每个同学的角色(包括账套主管,总账会计,出纳,工资会计,固定资产会计、往来会计和成本会计等),赋予其相应权限,合作完成一套账,然后轮换角色,反复操作,让学生熟悉每个岗位的操作流程和技能,实现与企业工作无缝对接.3.2课程教材3.2.1会计信息化(上)课程教材建议重构教材内容体系.仍以用友ERP实训教程为例,首先,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章内容,即会计工作必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其次,按照工作流程设置教材架构;最后,整合各子模块模块的内容,按照企业工作流程设计.让学生可以真切体会到电算化工作从手工记账到启用电脑记账如何操作,以及整个业务从发生到完成到报表的形成是如何利用电算化软件实现的.3.2.2会计信息化(下)课程教材结合会计信息化(下)的课程内容,在原有的会计信息化(上)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一本企业会计模拟实训教材,该教材是一套完整的企业实务资料.但是,为满足会计信息化课程的需要,企业会计模拟实训教材需要重新修订,增加用户设置、权限设定、部门档案、客户档案、供应商档案等资料的补充,以满足电算化操作的需要.3.3考核方式由于本文将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为会计信息化(上)和会计信息化(下),所以在此也将考核方式分成两门课程来探讨.结合会计信息化(上)课程的授课目标,将考核分成理论和实务两部分,因为软件安装和硬件操作无法通过实际操作考核,所以以理论的形式考核,占比20%,平时成绩占比20%,分阶段及时公布,防止期末通过平时成绩调整总成绩,目的是督促学生认真努力学习,期末通过总账系统和各子系统业务处理,完成一个完整的账套上交,占比60%,突出实践操作的重要性.结合会计信息化(下)的授课目标,将考核分成平时和期末两部分,平时占比20%,期末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整套账务操作,占比80%,以此突出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3.4教师队伍建设会计信息化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因此对专任教师的要求也很高,作为会计信息化课程的专任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系统软件的操作,而且需要熟练掌握信息化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因此,对专业背景不符合教学要求的老师来说,只有通过进一步学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学习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自学.自己认真备课,上机反复实践,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寻求解决的答案;二是走出去.走进企业,考察会计信息化软件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了解实际应用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及如何解决;三是参加培训.定期参加软件公司组织的培训,实时掌握软件的更新情况,并及时与软件开发商交流软件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上各种途径的学习,老师可以了解课堂与实践之间的不同,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技术与专业技术融合的应用能力成为会计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企业需要的是具备会计专业知识、能够熟练操作财务软件并具有资源价值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会计信息系统操作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必备的技能之一,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新玲,赵彦龙,蒋晓燕.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实验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8.
〔2〕王剑盛.会计电算化课程向“会计信息化”进阶的路径[J].财会月刊,2014(8).
(一)会计信息化概念
会计信息化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全面的利用现代化手段,来进行会计管理。相较于传统的会计信息具有较大的优势,能够实现对信息的整合和处理,需要建立在会计基础上,将会计学科高度融合,借助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经营和决策,能够确保会计信息的稳定运行,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会计信息化具有便捷性和快速性的特点,能够实现会计信息的共享,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会计信息化特征
第一,会计信息在使用中,必须要与网络共同来使用,以计算机为主要的操作对象,在计算机中输入会计信息和会计数据,能够确保会计信息的自动化。第二,有利于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企业的各个部门能够在网络上进行信息沟通,需要明确各业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运用计算机软件来记录企业的采购和销售情况,实现企业会计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共享。第三,对企业会计人员的信息化要求较高,需要确保会计信息操作的合理性,提高会计人员的操作技能,强化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
二、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会计信息化认识程度不够
会计作为高级技工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会培养大量的会计人才。但是高级技工学校会计教学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会计人员,不能满足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程度不够,会计环节和管理模式落后,无法实现会计信息化的优化和创新。片面性的认识导致会计信息化出现较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掌握专业知识,与当前企业的用人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会计信息化教学手段单一
高级技工学校会计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能力较强,但是实践应用能力较差,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工作。会计科目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但是目前主要的教学现状是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背诵理论知识,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无法理解上机操作的具体内容,学习过程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环境当中,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教学方法较为落后,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不符
会计信息化教学主要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学科,要求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教学中来,促进学生实践学习能力的提升。但是,当前高级技工学校的会计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用人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没有在学校内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较差,没有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教学中来,造成会计教学内容和实际应用出现不相适应的情况,导致人才培养的难度增大。
三、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教学变革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
信息化是科学技术的产物,要想促进会计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将会计教学融入到信息化教学中来,促进教学观念的创新。会计教师需要认识到信息化会计教学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会计专业与其他专业相融合,运用计算机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管理,将会计信息通过计算机输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增加会计信息比重,加深学生对信息化技术的了解,强化会计教学的实用性能。对当前市场的会计用人要求进行了解,促进会计教学模式和思维模式的创新,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出满足社会要求的会计人才。
(二)创新教学手段
教学设备、师资队伍和教学经验都是会计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需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化教学的理解,明确会计信息化教学的作用和优势,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想确保会计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促进教学手段的创新,在会计教学中进行会计信息模拟实验教学的投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入到教学内部,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会计教学的师资力量进行调整,优化教师队伍,聘请专业能力较强的会计专业教师,给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指导。
引言
2005年8月,由会计之友杂志社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理念,与会专家就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用“会计信息化”可以更好地概括“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近年来,《会计信息化》这门课程逐渐在各高校中取代会计电算化等相关课程。
2009年4月国家财务部印发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高校作为培养财务人才的基地,针对会计信息化的教学更是得到重视。为达到教学目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方式成为众多教学工作者探讨的话题。
一、《会计信息化》课程的介绍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等处理,使会计信息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并能主动、实时报告会计信息,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过程。
会计信息化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会计思想与观念,是传统的会计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会计信息化后,会计系统将是一个实时处理、高度自动化的系统,业务内容来自企业内外业务的实时数据,出现真正的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和电子报表,会计处理方法将更加多样化。
(二)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内容
会计信息化课程是在原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开设的,不仅包括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所涵盖的内容,而且,由于会计信息化产生于信息社会,其是在计算机核算的基础上提出的信息多元化处理,能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操作,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最终实现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会计信息化课程比会计电算化有更高的要求,教学中不仅包括信息化中的具体财务操作,更包括企业信息系统中各功能的数据传递及相关关系,最终得让学生清楚企业的财务信息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与其他相关信息发生作用;最终又能给企业提供怎样的信息。在信息传递的同时,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又有怎样的关系等等。总之,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内容要更丰富,具体操作也要求更高,课程教学内容、方式都将发生变化。
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分为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理论仅占很少学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会计信息化及其发展情况。实验教学是重点,学生将花大量时间用于具体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体验会计信息化的内涵;教师也将在实验阶段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按实验要求出实验效果及能否真正学好会计信息化都在这个阶段得到体现。因此,教学所采用的实验教学模式、方法等是至关重要的。
二、分层次教学
(一)分层次教学的涵义
分层次教学是指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前提下,教育者依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提出分层次的要求,并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创立评估体系,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均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与提高的教学过程。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促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教师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分层次教学。
(二)分层次教学具有的优点
教学,尤其是高校专业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体系。学生不是一门课程学好了就表明专业学好了,总存在一部分学生部分专业课程学不好的现象。分层次教学就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不同层次学生为基础因材施教,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不少优点,表现如下:
1.分层次教学体现了教育的公平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动者,应该在承认差异的同时,公平教学,而不能只为一部分学生而进行教学,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分层次教学的应用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忽视成绩差的学生,而是积极主动地为各个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分层次教学展现了教与学的互动
分层次教学让高校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模式及方法,不再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最终能接受的就好,不能接受的就差,教师不用在乎学生学的结果。教师采用分层次教学后,要主动关心学生学习情况,并关心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如何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施教等。这样,教学中的“教”与“学”不是分开的,而是互动的,教师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又将影响教师将来的具体教学。这样,分层次教学将继续升化,教与学将在互动中不断得到发展。
3.分层次教学的落实将逐渐改善高校教育现状
高校教育中,进行分层次教学有望改善教育现状。教师因要进行分层次教学转变,而改变原来的教学内容、方法,并开始主动研究自己的教学情况,在教学中找原因,考虑如何对现存的差异开展教学等。分层次教学使得教与学不断变化,从而可能改变有的教师几年都用同一教案的状况,教学质量有望得到提高。
三、会计信息化分层次教学的具体落实
(一)领会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自然要有差异。第二,教学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有发展潜能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形成一种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机制。第三,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表现为他是教学中学习的主体,而且表现为他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成为“教”的主体。
承认学生的差异,是要让差异缩小甚至消失。笔者认为,教师是分层次教学的主导者。所谓分层次教学并非要把学生形式上分成几个等级,而是教师应看到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做到教学内容、方法、方式等有差异,以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接触一门新的课程都会有兴趣或都能很快培养兴趣而投入到这门课的学习。由这门课的兴趣学习又将带动整个专业体系的学习,以至最终不仅成功讲授这门课,还可能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极大热情。还要知道,学生学习成绩差不一定不具有潜在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多年的实验课程中笔者就发现不少学生专业成绩差,但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创新精神,并能解决很多电脑实际问题。教学关键是要因材施教,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二)把握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安排好分层次的具体内容
1.学生定位的分层
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把学生按其他课程成绩或综合成绩进行排名,然后分班或分组进行。然而,必须承认学生经过大学前一阶段的学习确实存在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不小。有的学生认真,专业基础和计算机基础都好,对学习也非常有热情;有的学生曾经有挂科,已对学习没有好心态,根本没有兴趣;有的学生基础一般,态度也一般,主要看课程开始后,教师上课的内容有没有吸引力(这占多数)。只有承认了这些差异,并能在实验课中尽早将学生层次对号入座,根据不同情况学生进行差异指导和引导,争取让基础好的学生自己努力实践,达到或超过课程的要求,让基础一般的学生提起兴趣,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培养起兴趣。
在会计信息化实验中,学生层次是没有绝对划分的,只能是依据学生的表现及提问等来作基本判断,而且这种分层次会随着实验内容及过程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体现了分层次教学是教师主导的,教师应在分层次教学中发挥主要作用。
2.分层次备课
分层次备课是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既然学生是有层次的,备课就一定要有层次。作为实践课程为主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按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进行准备,还要按课程的实际可能情况做好充分准备,以满足教学要求,从而保证让基础好的学生在实验中得到极大的满足。另外,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备课要按心理学加上实务案例,由浅入深地做好准备工作,要通过心理、思想引导教育,利用最简单和适用的知识等将他们引入教学,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层次差的学生也能重视这门课程教学,积极投入到实验训练中来。分层次备课对教师要求较高,故教师要不断在教学中进行总结,在不断总结之后完善分层次备课。
3.分层次实验
会计信息化课程主要是实践训练,以学生们通过案例资料进行验证式实验为主,可以说没有很多新知识,多是原来所学知识的贯通运用。多操作、多思考后再操作,一般都能有较好的效果,但这整个过程,分层次的讲解,分层次的要求都将对课程有极大帮助。实验中要确定基本的要求,提高后的要求,实验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验证,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具体实验操作对信息化建设有怎样的影响,会造成怎样的后果;甚至要让学生知道出现情况后要如何调整和补救等等。整个实验教学过程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操作要求,针对不同的操作情况给出不同层次的处理方式。
在分层次的实验中,还可充分利用学生差异来进行,让部分优秀的学生变得主动起来,帮助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会计信息化的实验课程中,不妨让一些计算机知识很好的学生来帮助处理些涉及到计算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出现同样问题已得到解决的学生来帮助需要的学生,这样既能减轻教师实验课的压力,又能让这部分学生在展示自己才能的同时加深实验效果,同时被帮助的学生也可从中感悟很多,学生之间的感情会更深,课堂氛围也会更好。在多年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常这样利用学生差异,效果确实很不错,很多在实验课中帮助别人或被别人帮助的学生还常联系,沟通现在工作中的具体操作与应用。
(三)不断在实践中分层次、分层次中实践,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会计信息化课程实验通常是在计算机中完成,而且实验课中每位学生都将有一台属于自己操作的计算机。这对实验的独立检验和操作是有一定好处,但在分层次教学中,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不利。因此,可以在单人组实验结束后,特意安排一个综合实验,并考虑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或是知识能互补的学生安排2~3人为一组进行实验,还可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最终可作为学生平时成绩加分。
在本文讨论到的几个关系中,电算化教学现状和高速发展的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矛盾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其他矛盾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有待更新,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会计管理的迅速发展,目前会计信息系统的主流技术趋势已经由以往的单机、单任务的操作系统逐步发展到了目前以windows nt系统为代表的局域网络操作系统,并且还在向企业局域网和广域网络操作系统进一步发展。而电算化教学的内容仍然以单机系统为主,缺少网络系统的教学内容;二是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和电算化相关的课程一般只有计算机文化基础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课,学生普遍感到内容太少,对于电算化这样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来讲,计算机学科方面的支撑基础还欠薄弱;三是教学手段需要完善,用黑板加粉笔的手段来讲述电算化课程,将原来生动和形象变成了呆板的描述,教学效果无法和笔记本电脑加投影仪相比。
二、深度和广度的关系
在财经类专业中,会计专业和计算机学科的结合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紧密的,但安排的与计算机相关的课时数还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间存在着矛盾,不可能每门课程都讲得很深。加强理论深度的重点应放在会计信息系统设计课上,力争通过设计开发一套系统,对系统设计形成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对会计软件操作和计算机类课程,可以以拓宽应用基础,学习实际操作为主。从社会需要情况来看,主持或参与系统开发的毕竟是少数,多数单位还是需要熟悉各种流行软件,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因此在深度和广度相矛盾的情况下,宁可使学生的知识面宽一点,广度优先。可以采取必修课和辅修课结合的方式,根据社会需要,拓宽学科跨度,注重介绍流行技术,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三、传授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关系
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且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落后,因此我们的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表现为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念和灌述式的讲课方法,将教学内容固定化,论述过程同类化,形成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被动模式:获取信息幅合思维(即引导学生按教材和教师的既定模式来思考问题)巩固和应用;将知识表现为固定的理论和众多的答案,要求学生先掌握理论,通过不断地反复使用来加深印象;以课堂讲述为主,把上机作为检验理论的手段,来证明讲授内容的正确性;没能抓住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性,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通过教育观念的转变来改变目前的这种不利情况。学校教育的目的应是教会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而不是把今后要用到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比如在会计软件教学中,现在的软件都带有说明、演示、帮助、安装、设置等很多辅助文件,如果教会了学生利用这些文件来学习软件操作的技能,那么他们以后就具备了学习各种软件的能力了。在电算化程序设计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也不是教会学习使用某种语言,而是培养学生进行计算机思维的能力。
四、师资现状和技术发展的关系
目前,中老年教师多数没有学习过计算机知识,在青年教师中,也存在着知识老化的问题。去年上海市所做的一个调查显示,教师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总体认知水平不如学生。当然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年轻人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也是教师计算机知识水平低的一个主要原因。从教师个人来讲,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较高的,但缺乏积极引导。学校可以加强在职培训,让所有教师都拿出一段时间来进行有组织的系统学习。教学内容应以文字处理、试题库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检索等实用技术为主。在普及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组织青年会计专业课教师的计算机培训,腾出一年左右的时间专门学习计算机知识,造就一批复合型专业人才。
五、强化实践技能和教学设备不足的关系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设备不足和设备落后,成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个障碍。虽然许多学校增加了对计算机的投入,但设备因素的解决并非国家财政单方面所能够实现的,需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把学校建成会计软件企业的技术培训中心和产品推广中心,吸引企业的资金。另一方面允许和鼓励学生购买计算机,学校可以加强服务和管理。机房要延长开放时间,通过提高设备利用率,尽快的回收资金,这些资金应专项用于增加设备。
六、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计算机软件是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基础内容,其版本更新的周期比较短,所需投入的资金比较少。计算机硬件是软件运行的物质基础,虽然发展速度也很快,但硬件使用寿命长,占用资金量大,不可能很快淘汰。由于两者更新的不均衡性,造成了目前硬件设备水平落后于软件配置的情况,因而限制了讲授一些较先进的、对硬件配置比较高的软件。关于如何挖掘潜力、增加投资的问题,上文已经谈过,不再重复了。
七、教学内容稳定和改进的关系
由于处在计算机产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也很快。比如会计软件的主流技术已经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了,而我们教学内容的更新明显地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是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所以解决问题的重点在于改进教材内容。首先是内容上要适当超前,主要内容不要以社会上已经普及的软件为主,而应定位于那些刚刚推出不久但有市场潜力的应用软件。其次,推出和教材配套的实验教材。再次,加快教材的编写和出版速度。最后,教师可以在教学时融入一些新技术。这样教学内容在三四年左右的时间里,既保持相对稳定,又不落后于技术发展水平,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八、校内课程设置和社会等级考试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前言
由于ERP系统的应用对企业会计产生巨大影响,对会计及从事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学中的作用愈加重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明确教学内容,解决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刻不容缓,因此,基于ERP系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ERP系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合理
教学内容不合理是基于ERP系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高职院校使用的会计电算化教材较为混乱,教材内容存在明显缺陷,其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理论介绍式,理论介绍式的教材特点就是主要介绍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对应用软件相配套的操作方案缺乏介绍。二、操作手册式,操作手册式主要引用财务软件讲述会计核算操作过程,对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理论知识缺乏系统的讲解,无法满足教学要求[1]。在上述情况下,为教学增添了较大难度,教师只能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经验判断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知识讲授,导致教学内容易出现不稳定不规范等问题。除此之外,教学内容的更新无法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存在滞后现象也是教学内容不合理的体现,教材内容落后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又滞后于社会应用水平,从而导致教学内容有待更新,缺少网络系统教学内容等问题,使教学内容极其不合理。
(二)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是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会计电算化课程作为一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管理学以及会计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实践性较强,综合性也较强,易产生教学主体地位不够突出,不明确等问题[2]。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主要是指实践教学不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会计电算化作为一种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才是教学的主体,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往往被教师忽视,教师主要讲解理论知识以及相关原理,使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另一方面,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财务分析与管理的内容较少,多数实践内容为一些简单的财务软件输入工作,录入一些数据,打印一些表格等,致使学生无法了解到会计电算化工作以及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教学效果不佳。
(三)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基于ERP系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会计电算化早期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财务软件操作技能以及会计核算操作技能,以便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使学生了解如何操作财务软件。但是当前,社会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不断进步,原有的教学目标已经不符合时展需求,致使当前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二、基于ERP系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策略分析
(一)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是解决教学内容不合理的主要措施,完善教学内容的主要措施就是完善实践操作教学内容,建立多层次,跨专业,体验式的综合性实训模式,以达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目的[3]。以学习《收发电子邮件》为例,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不应该只是为学生讲授收发电子邮件的步骤,如输入账号密码,登录邮箱,点击邮件,写信,在收件人处输入收件人的邮箱号,在主题处填写文件主题,在正文处填入文字内容等,如此讲解学生容易遗忘,学习效果较差。教师应当为学生准备好电脑,设计一小段内容,带领学生收发一封电子邮件,加深学生学习印象,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记忆更加深刻,然后教师可以重新设置一个主题,要求学生独立发送一封电子邮件,教师课堂上巡视,在部分学生无法独立发送的情况下给予一定指导,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操作环境。
(二)突出主体地位,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突出主体地位,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够将教学内容规范化,杜绝教学内容的随意性,从而优化组合课程,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从ERP系统环境下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设计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第二注重会计电算化学科的实践性,增添实践课程操作内容,增强课程操作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目标。第三,将ERP系统的相关功能与会计专业课程相结合,加强电算化课程与会计专业其他专业课的练习,实现会计课程电算化。以《图文混排》为例,图文混排是文字处理中的重要内容,为突出教学主体地位,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需要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学知识相融合,在此基础上讲解图文混排知识,使所学知识具有针对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三)确立EPR视角下的教学目标
确立EPR视角下的教学目标是基于ERP系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主要策略之一,不仅符合企业实际需要,还能够培养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会计电算化人员。确立EPR视角下的教学目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使学生了解新的理念,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能够从EPR系统出发,组建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结构。二、加大宣传教育,为教师展示确立EPR视角下的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使教师注重教学目标的确立,从而明确教学目标。以《病毒的预防》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讲解计算机病毒的种类以及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与预防措施,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在EPR视角下思考问题,从而达到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总结
综上所述,研究EPR系统下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优秀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从而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灼萍.将企业资源计划(ERP)纳入会计电算化教学[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5).
(一)教学模块重组
在对企业会计行业进行考察的过程中,根据调查得出的结果,将教学模块进行了重组,通过对基础知识、文档、编辑以及档案管理等等不同方面进行重新总结。对财会专业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进行了深度管理和研究。教师和学生在对社会会计行业进行分析的同时,通过对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作出具体分析,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这些问题当中。使其在整体学习过程中更加快速的理解,并且掌握专业技能。具体来讲是每个月将电算化模拟任务进行训练,要求单独完成,并且对这些项目进行总结归纳,最后提交整体报告。
(二)教案编写
根据未来学生在工作当中的职业要求,结合目前会计电算化课程所学的内容进行教案编写决定所学课程。在进行教案编写时需要以一个学时或两个学时来进行一次教学指标。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掌握重点难点的讲解读,教学方法以及知识框架的详细介绍,来对学生进行完整的授课。通过这样的方式根据未来学生在其工作岗位上的职责以及内容。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这样的一体化将编写,采取了学生和教师共同意见并对其进行不断研究改善,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上课所需要的专业内容。
二、教学设计
在目前教学模式的背景之下,通常进行电算化课程教学是通过将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和老师可以在收获的同时边学习边进行操作,这样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来讲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动地位,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整体操作能力,这样对于其对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保证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其岗位进行相关规划,并且根据可能出现的效果进行讨论。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发现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三、课程内容分析
在进行财会专业电算化课程教学时,对课程内容主要讲解的是各种不同学习和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主要介绍的方法就是任务驱动法,这样的方法就是任课教师将会计专业的技能知识,设计成满足具体学生学习情境的任务,保证学生对任务的完成程度。在每一个任务教学模块设计学校将其分成许多个不同的情境,并将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这些教育当中。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可以应用到课堂所学的知识,并围绕着教师设计的具体情境,来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从中体会到课堂上所学习不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种方法在去具体应用当中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需要将所设计的情景模块所涉及到的知识进行准备和提炼。第二点就是需要有老师来引导学生进行会计任务实际操作等相关步骤。最后就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所做任务的完成程度以及完成质量来进行评估分析,解决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困惑。通过这些不同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以及对问题知识应用的灵活能力。具体内容包括,首先需要设计一个学习情境。举个例子来讲就是将,授课地点定在电算化课程模拟教室当中进行。这样在上课之前为学生准备好未来在工作当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账本。在教室的墙壁上根据投影仪所播放的情境来设计相关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今天上课的同时可以真实地体会到工作的氛围。也需要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在工作当中可能会涉及到的各种线索。但是其他的问题需要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努力去发现。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包括对有关资料和信息的获取以及对信息的利用和评价,只要掌握了这些不同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在电算化课程教学当中有很大的收获。任何任务都不是独立完成的,未来在工作当中会计行业也是一个相互协作的整体。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相互协作,学习的重要性,才能使其在以后学习和工作当中获得更大的成就。因此在课堂上,学校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来进行讨论,通过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分析,使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到的问题尽可能的提出,使将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四、结束语
本篇文章对财会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作出了分析和讨论。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文化都在不断进步,未来财会专业也将在教育发展历程上取得很大的进步。因此对其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这些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发现其在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并将这些存在的缺点一一进行改进,才能保证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宋玲玲.会计专业教学讨论分析[J].经济财政,2016:45-48.
二、为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通信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化已逐步成为企业管理变革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它给企业带来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革新,更是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的变革。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逐步提高,要求其了解会计信息化、掌握会计信息化管理方式。社会急需大量的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专业型会计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摇篮,是培养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机构,而目前各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尚可,但实务能力与期望值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信息化水平较低,甚至有时与实际需要存在脱节的现象。
三、会计信息化趋势下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是时刻发生着变化,因此要及时更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适应现代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文化、信息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财务管理、金融、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诚信好,实操强”的高等应用型会计信息化人才为目标。
(二)根据市场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改革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新确定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理论课程虽然近几年也加大了会计信息化理论课程,但设置大多偏向于会计基本理论,对于会计信息化理论课程仍然涉及较肤浅,因此要进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在改革之前,应当积极进行市场调研活动,深入社会和企业,调查他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对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有什么要求,然后再进行课程设计。根据目前我们已进行的市场调研,社会对高职学生要求除了应掌握的最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还要求加强会计操作技能的训练,能熟练地操作财务软件,学会会计软件的简单维护常识,了解财务软件的运行环境和运行机制。因此改革课程体系时应融入更多的信息化课程及一些管理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真正理解信息化的涵义,可以开设《计算机理论及应用基础》、《计算机软件应用》、《数据库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财务软件应用》、《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等信息化课程,使学生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网络、计算机系统分析等基础知识进行了解;注重能力的训练,强化各项技能,在课程中添加技能证书考证大纲中规定的内容,使学生在课堂内就能达到相关岗位资格所要求的技能及素质标准,如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