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前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25 04:47: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岗前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岗前教育论文

篇(1)

二、教会学生读谱、唱谱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钢琴课上往往要求学生学会读谱。读谱需要读一个乐谱里的音符及调性、节奏、速度及音乐的术语记号、音乐记号和指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弹奏的曲子要简单很多,但正确的读谱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上我们往往要求学生至少能正确的读懂乐谱的音符和调性、节奏、力度记号和指法。在钢琴课上学生经常会在调性上犯错。看不见乐谱开头的调号,从头至尾没有任何的升降记号,要不就是前几个小节弹奏出了升降记号,后面几个小节却没有弹奏出来。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铅笔把需要升降的音符标注出来,起到一个提醒的作用以后再进行弹奏。除了正确的读谱,在教学时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笔者加入了唱谱的教学环节。唱谱就是将乐谱大声的、正确的唱出来,和音乐专业的试唱课有点类似。唱谱的第一个好处是可以检查学生在课前的识谱情况。我们的教学通常都是大班课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集体唱谱很快就能检查学生识谱的正确率,在还没有弹奏之前就可以把看错的音改正,对学生正确的弹奏起到了很大的帮助。第二个好处可以更容易的学习节奏。附点节奏、前十六或者后十六、切分节奏这些在我们看起来很简单的节奏对于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学前教育的同学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掌握。唱比弹要容易的多,所以我们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打拍子反复的唱旋律并记下来,这时候再按照唱的旋律进行弹奏就会容易一些。

篇(2)

二、个别差异教学

个别教学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并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教师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对教学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各个环节重新进行组织调整。由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若小组练习安排不合理那么学生实际弹琴时间的充分性很难保证,个别学生的针对性学习问题也不能很好地发现与解决。所以教师进行钢琴集体教学的同时使用个别教学方法加以辅助能够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例如,开展钢琴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师的弹琴动作,认真辨别钢琴的音色,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模仿。通过学生的模仿学习教师及时发现并指出学生弹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教授学生掌握正确的钢琴演奏方法。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任务布置,并且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呈现教学内容,达到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调动学习钢琴演奏技巧的积极性的目标。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定期举办音乐会、钢琴赛等活动,为不同水平不同特长的学生创造交流平台,努力提升学生的钢琴演奏素养。

三、分层次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以便教师的分层策略作用得到发挥。钢琴基础知识是钢琴初级阶段需要着重学习的内容,对学生以后的钢琴演奏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有重要影响。分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钢琴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合作或者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参与教师钢琴谱曲的创作。对于起点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熟悉五线谱,然后理解音值与音高的概念,进一步掌握音阶和旋律以及区别调式与调性。例如,教师针对学生处于的不同学习阶段可以推荐不同的音乐作品供学生练习,古典时期可以选择贝多芬和莫扎特的练习曲目,巴洛克时期则可以学习巴赫的钢琴演奏技巧,钢琴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更多地选用中小型乐曲。练习不同时期的钢琴作品有益于学生了解不同的民族音乐特色和个性风格,从而提升音乐素养。又如学生的手型大小不同,左右手的习惯用法也存在差异,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钢琴练习曲目的适当选择。如果学生习惯用右手弹琴就加强《车尔尼钢琴左手练习曲作品718》的练习,以增强左手的演奏能力;如果学生手指的独立性较差则可以多练习《车尔尼钢琴手指灵巧初步教程作品636》曲目。教师若教授学生另外的弹奏方法时需要学生加强练习跳奏、连奏和断奏以及触键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放松手腕和手臂以增强弹奏感。

四、视奏能力强化教学

(一)明确目标

钢琴是技巧性较强的一种乐器,弹奏钢琴需要掌握琶音、和弦及音阶知识,钢琴踏板也要合理使用。因而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实施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时首先应使学生明确钢琴的练习目标,以调动学生参与钢琴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详细的练习计划,执行后及时总结不足为以后目标的制定提供有效依据。学生弹奏钢琴时则要注意保持心态平和,先找出练习曲目的重难点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强化练习,练习演奏的同时也应注重研究分析乐谱抓住其中的关键环节。钢琴课堂教学应随时锻炼学生大脑反应能力,先将练习曲谱内化于心想象演奏的效果,最后通过实际的弹奏钢琴进行检验。

(二)加强视谱

钢琴视谱是学生学习弹奏一首新乐曲都要经历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视谱能力,有助于缩短熟悉乐曲的时间,能够有效加快学习钢琴的进度,因此能否准确并快速地视谱是能否顺利学好钢琴的最基本要素。快速的钢琴视谱能力是由正确的方法和长期训练形成的,因为乐谱上呈现的内容非常繁复,从音符、节奏、指法、到详细的断句和弹奏方法等,主要分成六大方面即音高与音准、节拍与节奏、指法的运用、句法与结构、各种弹奏方法以及表情术语。学生观察曲谱的音符时应该注意视线超前于乐曲,即开始弹奏第一小节的乐曲时,眼睛需要迅速观察接下来的第二、三小节的曲谱同时可以在心中数拍子以保证节奏的准确性和节拍的稳定性。视谱的正确性在钢琴演奏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学生弹奏钢琴时应注意看清楚音符、调号以及谱号的具置并记住力度的记号、变音的记号等,从而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为更好地演奏钢琴提供有利条件。

(三)倾听音色

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与特性,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和结构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因而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分辨出不同的发声体。学生弹奏钢琴时还应注意倾听和弦的音色,通过观察采用不同弹奏方式产生的不同效果达到手指能随着曲谱的音符位置弹奏而眼睛不必看着曲谱的熟练程度,若学生利用手、脑和耳的相互配合制定长期的弹奏练习计划,能够大幅提高视奏的能力并最终提高钢琴弹奏的效率。

(四)掌握技巧

学生除学会掌握正确钢琴相关弹奏指法、姿势及手型,五指的加强练习也非常重要。教师可以用音阶、琶音作基础指导学生掌握相关手指弹奏技巧,指导学生掌握连音、非连音及调音相关基本钢琴的弹奏方法。选择练习曲目的时候,《拜厄钢琴基本教程》与《车尔尼钢琴初步教程作品599》是学生加强旋律感的良好练习材料。另外,移调是钢琴演奏的一个重要技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选择一首短小简单的歌曲然后用常见的七个调进行弹奏,首先从简单的音阶开始练习然后逐步掌握常见七个调的和弦配置,转变按键固定位置弹奏钢琴的观念并建立调性思维,从而提高钢琴的教学质量和弹奏水平。

篇(3)

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应当让学生体会到钢琴的魅力,让学生觉得钢琴的声音是美好的,让学生欣赏世界著名的钢琴曲,了解钢琴家们的故事,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熏陶。这样学生对钢琴就会有好奇心,这样才会有兴趣去学习钢琴,并且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的学生才是真正喜爱钢琴的,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也会更加喜欢自己的工作。老师在教学生弹奏钢琴的时候,应当要调动自己的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热情,进而挖掘学生在钢琴上的领悟能力,在钢琴教学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深谙音乐价值,是提升钢琴教学质量的保证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的弹奏会让学生不由自主的去学习,老师有着较高的音乐造诣才会让学生佩服老师,学生就会真心的喜欢老师,喜欢钢琴。因此,老师的演奏水平可以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提升钢琴弹奏的水平,才会取得理想的教学质量。

(三)领会音乐内涵,是培育学生发掘音乐之美的重要途径

自信在人生历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学校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塑造学生的人格。老师要经常夸奖学生,让学生有自信去展现自己,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达到提高钢琴水平的目的。参加比赛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知道自己的缺点,也可以知道自己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适当的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学习。

二、学前教育阶段提升钢琴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整合钢琴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时候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老师在教学生弹琴前应当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乐曲中蕴含的故事描绘出来,对于一些比较童趣的歌曲,可以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讲述,老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去观看一些音乐会或钢琴比赛等,让学生可以从心底喜欢上钢琴。在钢琴教学的时候,充分利用周围的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挖掘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让学生可以主动投入到钢琴的学习中,让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弹奏水平,在审美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欣赏能力上都可以得到提升,进而在演奏钢琴的时候可以更加投入,也可以在音乐中融入自己的想法,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审美教学。

(二)感性和理性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观

老师在学生面前的示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审美,对学生审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年纪并不大,身心还没有完全成熟,知识的积累并不多,因此对于音乐并没有深入的理解,老师在进行演奏前,可以用简单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音乐,也可以将音乐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把音乐想要传达的内容用故事讲述出来,让原本深奥的音乐变得简单、富有趣味,让指法的练习变得轻松,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更加容易,也可以深入理解音乐的情感,弹出自己的风格。

篇(4)

(二)教学内容要实用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是幼师,运用到的主要钢琴技能是即兴伴奏。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围绕这方面的训练以及提升而展开。笔者在具体的教学中将学前教育本科层次五个学期的钢琴教学内容分配为:第一学期养成学生正确的弹奏方式(包括坐姿、手型、触键点等),以断奏法(重力弹奏法)的练习和巩固为主;第二学期以连奏及跳奏的基本功能力训练为主;第三学期以两升两降以内的各大小调式音阶、琶音、和弦练习为主。除音阶、琶音、和弦的练习之外,配以练习曲和乐曲技巧训练;第四学期以《车尔尼599》前40条练习为主,加强学生手指的独立性及左右手的配合能力,期间穿插讲解即兴伴奏相关理论基础知识,让学生弹奏《车尔尼599》过程中,开始分析所弹曲目左手的伴奏音型,为下一学期的儿童歌曲伴奏做好准备;第五学期以儿童歌曲伴奏练习为主,为学生讲解儿歌伴奏编配原则及伴奏技巧,多引入一些耳熟能详的、幼儿园常用的儿歌进行编配视奏和自弹自唱,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提高了学生钢琴弹奏的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儿歌即兴伴奏的能力,为就业后能更快适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学方式要实用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钢琴教学方式上做了一些调整,以期用最实用的教学方式教授学生弹好钢琴。1.摒弃“灌输式”教学,建立“提问式”的教学方式“灌输式”教学,也就是“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完全把教师和书本的思想灌输给学生,剥夺了学生的创新机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在钢琴教学中,“灌输式”教学显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授的知识也无法被学生真正的理解与掌握。因此,笔者在钢琴教学中采用“提问式”的教学方式,每堂课都拿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包括学习中的疑惑、发现、兴趣点等,建立一个“问题库”,做到让学生们在提问中解决疑惑,在提问中获得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2.角色翻转式教学,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多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听课、模仿。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感。笔者在钢琴教学中,常常让学生作为“小老师”来进行讲课。特别是在儿歌编配阶段,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钢琴配弹方法,让学生思考并组织好一首歌曲的教学方案,做课堂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可以锻炼学生对所学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通过每一位学生组织的课堂,可以在此过程中了解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查缺补漏的调整教课内容。学生通过“老师”的角色转换,不仅能够体会课堂的趣味性,而且会不自然的去思考自己要想作为一名合格幼师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差距,从而加强相关钢琴技能的训练。

篇(5)

走访三十多所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发现即兴伴奏水平普遍低。表现较多的问题:右手单手弹奏主旋律,左手“闲”而无事;节奏音符全弹对的属优秀者,大多表现为左手的伴奏伸开手“打八度”,与主旋音不相符,又不是和弦构成,纯属“冒对”瞎弹拍打节拍;手型十分僵硬机械;个别教师虽能弹伴奏,不管“八度”,和弦音型组织不得当。使得伴奏效果较差,把一首天真活泼的幼儿歌曲风格歪曲,失去美妙而活泼欢快的基本情绪,听着非常别扭;极个别优秀者,弹奏得体,风格多样,较为完美地展示歌曲的风格特点。总体看,即兴伴奏普遍不好。

2.高职学前教育学生音乐零基础,未曾接受音乐专业能力测试报考入学

高职学前教育学生分两类:一是参加高考,限定分数线,自愿报考的“高职学生”;二是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自愿报考的“五年制学生”。两种类型的学生均未参加音乐艺术能力测试,只要文化课成绩过线,艺术先天条件的优劣、基础的有无都被忽略,全部接纳,故音乐“零”起步。对技能的先天悟性、条件要求挑剔苛刻的“钢琴、视唱练耳、声乐学科”学起来太艰辛,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涉及“动作类”的肢体语言和对“音高类”空间概念就特别费劲。故音乐艺术教育处于“扫盲”阶段。艺术感觉差,且对音高感知和基础认知能力亏欠很多。

3.基础和程度决定了即兴伴奏的水准

正谱入门弹奏时间太短,弹奏曲目太少,基本功太差,基础知识缺口太大,没有完成多少“原始积累”,无法逾越知识“低谷”,下阶段的即兴伴奏进入太难。高职学生从进校接触钢琴专业训练,三年的学制,其第一、二学年,进行基本功入门、概念的认识培养,弹奏的练习曲、乐曲数量太少且质量差。五年制的前三年,其一是放松、力度、触键方法、固定规范手形,其规范性、高标准很难实现;其二是识谱,认知很慢,作业会课查阅80人的教材上,58人均在五线谱上标识了“doremi”或简谱,且不能规范移谱,提醒式标识在符头处;其三是节奏概念模糊,乐曲情感,表现力无法谈及。2~3年的弹琴识谱能力无法大幅度提高。因练习节次偏少,仅仅局限于作业的完成,不能熟练掌握提高,手指灵活性尚处在初级训练阶段中。

4.理论基础底子薄弱,教材不适应

基础识谱知识不灵活,很生疏。所开设的理论“乐理”课,普遍没有学懂弄通,一知半解,一学年的乐理课,最基本的识谱知识在钢琴弹琴应用上就茫然了,对调号、临时记号及节奏、音区等知识反应迟钝。理论知识类学习浮于表面,不够深入。应用音程、和弦只是初级理解层面,不能举一反三地“练笔”,理论与实践不能对接。理论知识的欠缺和弹奏基本功是即兴伴奏的最大障碍。调号、调式、调性就成了学生的“模糊概念”知识区域;对民族调式及调式和弦,转调、离调等一概无知,限于学生的掌握能力\课时节次限制\实际的教学条件及学生的知识程度,对这部分内容放弃不教不学;对于和声的基础及和弦连接基本常识课———和声学,幼师学生不开设键盘和声,对日后的即兴伴奏造成缺失,成了即兴伴奏中的一块重要的“空白点”。目前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尚未有全国统编的“学前教育钢琴教程”教材。现行选用的不大适用,或难度较高,选择的上海音乐出版社的《钢琴》,原属于中专“音乐班”教材;或临时拉用普通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所用的《钢琴即兴伴奏》教材,也选用了辛笛编配的《幼儿教师钢琴即兴伴奏》。选定的教材知识程度偏高,用音乐教育专业班的专业水平教学,学生无法接受掌握。最大的障碍是识谱,两升两降以上的音符辨识,音乐理论和弦知识,和弦连接,若钢琴谱超出C调,普遍难于理解,大大降低了练琴效率,主调式歌(乐)曲还能应付,复调式的节奏对应都很难正确弹奏。采用辛笛《钢琴即兴伴奏》音名标记法,理论知识的匮乏对即兴伴奏形成滞碍。变成其他非C调或小调系统,和弦音名不能判断确定;对和弦的基本连接形式比较茫然;歌曲不同风格体裁判断不准,音型织体的选择该用哪种,自身“机械”的弹奏能力,伴奏织体比较单一,不能灵活处理各种不同风格、体裁歌曲,只有呆板的单一织体模式。

二、分析问题,实施教学改革探索

(一)钢琴即兴伴奏首调化

1.修订完善高职的《钢琴教学大纲》,倡导首调化。依据市场需求情况,反对不切实际地提高标准,虚设“培养规格”,造成与幼儿园用人有一定的差距。以偏离实际的“高职学前教育《教学大纲》”指导教学,不切实际。从几所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来看,全国的高职院校都类似,即便是本科的学前教育钢琴即兴伴奏,现状同样不容乐观。依照生源现状就要将教学标准、规格、培养目标、教学要求予以调整,教材内容适度删减增设。

2.社会上实用性很强的歌曲,记谱均采用了简谱

国内群众性的艺术活动,以简谱为主。用简谱,其实就是应用了首调。五线谱在一升一降内,均采用首调演唱奏,有强烈的调性感,顺畅,听觉上很舒服。对于两升两降以上的调,培养快速移谱,简谱化,降低难度。练习常用调:CGFDbBbE和A调的递进关系,由常用四个调向七个调递增。初学者一曲多调练习,即对某一个简单的幼儿歌曲,在不同的调中练习,在键盘上简谱首调化。

(二)音型、织体伴奏简单化

1.音型常用的有三种:柱式、半分解、全分解

伴奏音型的形态千变万化,归纳为三点,也是最为实用的。左手熟练完成两种弹奏形式,跳音和连音,依次熟悉常用调的伴奏音型。

(1)柱式和弦音型:和弦音同时发音,由于音响坚实饱满,铿锵有力,适宜表现庄严的音乐形象,常用于进行曲题材的乐曲。

(2)全分解式音型:和弦以单音的形式先后发音,形成上下起伏的线条。由于这种音型流动性强,具有抒情流畅的特点,适合表现歌唱性的音乐形象,常用于抒情歌曲的体裁,用弹奏连音连贯性方式,则为抒情性很强的伴奏模式。当弹奏方式为跳音时,可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情感。

(3)半分解式音型:介于柱式音型与全分解式音型之间,和弦以单音与音程形式交替进行。由于音响较清淡,线条平稳,具有安静的特点,适用于表现平和宁静的音乐意境;伴奏非连音、弹奏跳音时,音乐表现力趋于欢快的歌舞体裁,常用以简单的节拍(二四拍、四四拍、三四拍)作为基本练习;提高性的“升级”伴奏,左手远距离带低音(对键盘基础较好学生提出的要求),丰富了伴奏的音型,远距离带低音给人以厚重感觉,显得稳重有力,符合成人音乐欣赏的伴奏织体的提高:听觉感。但对幼儿园的孩子失去天真活泼的一面,不是孩子喜欢的伴奏音型。

2.伴奏织体简单化

旋律层———由右手承担(也称高位旋律层)和声层———一般由左手承-担旋律层可在规定的音域区内,有时与左手“争”位置,或依据乐曲特点,提高一个或两个八度弹奏旋律层;也可为了歌曲的需要右手八度弹奏,加大旋律的厚度和歌曲的气氛的渲染。伴奏织体的提高:和声层与右手交换。音型伴奏———右手弹奏。主旋律———左手承担-。右手的音型多采用跳音,表现轻跳的感觉,有一定的动感,跳跃活泼。音域尽可能不高出f2,过高的音型,给人尖锐刺激和不适感;突显左手的主旋律层次感。总之,要求织体伴奏简单化,以儿童歌曲为主体,右手伴奏多采用跳音弹奏,赋予它较强的儿童歌曲伴奏特点。

(三)歌(乐)曲的伴奏和弦标识级数化把功能标记、音名和弦标记,统一用罗马数字标记基数,方便实用,简单明了

1.和弦知识是钢琴即兴伴奏的基础,无论歌(乐)曲难与易,都离不开和声对音乐结构的支持,所以和弦在钢琴伴奏中具有骨架支撑作用和重要地位。和弦知识程度的深浅、水平的高低,对即兴伴奏的效果与表现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高职学前教育学生课程多,时间分配严重不足,故课程的设置未安排和声学,对和弦功能及连接(T—S—D—T)等知识是一盲点,更对五线上采用吉它和弦标识、音名标记和弦CFmAmG7等概念根本不清;乐理音程,和弦知识理解换算,因基础素质欠缺,钢琴基本功差,弹奏的正谱练习曲和乐曲甚少,使得在即兴伴奏时心缓手拙,再加上和弦知识,叠加左右手分工,右弹旋律,左弹伴奏和弦,四方面知识与技能汇总一起,要快速反应并弹奏,显得束手犯难。针对以上症状,对和弦和声理解练习采用:

(1)和弦用级数标记法贯穿始终。在熟悉各调音阶的基础上,用大调系列的和声语汇,Ⅰ—Ⅴ—Ⅰ;Ⅰ—Ⅳ—Ⅰ;Ⅰ—Ⅳ—Ⅴ—Ⅰ;Ⅰ—Ⅳ—Ⅴ—Ⅴ7—Ⅰ;对正格、副格、完全进行模式概念不提及,掌握这种格式的序列进行模式练习。其次用于小调系列音阶中进行练习。

(2)正三和弦+属七和弦+音型织体的基本音阶练习。当熟悉三种常用调CGF时,把正三和弦ⅠⅣⅤ作为基本连接音阶练习曲,用三种常用的伴奏音型织体练习,熟练快速弹奏各个调,ⅠⅣⅤ级和弦,不强调为什么,当做练习的“基本公式”套用;提高型,左手做远距离带低音方式进行,使歌曲伴奏大气而厚重。

(3)掌握和弦编配的内涵。a大调正三和弦包含了曲调中所有的音,用这三个和弦就可以给所有的大调歌曲配伴奏,同时又能很好地突出调性,所以要首先学会正三和弦的连接:Ⅰ级主和弦、Ⅳ级下属和弦、Ⅴ级属和弦。熟练掌握编配,方可运用自如。纵向关系:选择的和弦应包含应对的(指和弦对位的一个或几个音)旋律音(或大多数旋律音),强拍或强位,数量多的音,确定为强势音对应的和弦而配置。通常简单地以一个小节为单位选择和弦。和旋选择上,重纵向关系,忽略横向关系(受知识面制约)。b由于小调的正三和弦都是小三和弦,其色彩比较柔和,它们最能体现小调的特征。所以为小调旋律配和弦时要多用小调的正三和弦。

(4)简单儿童歌曲范例编配。编配基本原则,予以作业提示:和弦、音程及织体,举范例《送别》配和弦,作业用简单的儿童《上学歌》、《粉刷匠》等,提示和弦第一乐句和织体倾向选择,结束处注意多引导;进行简单的伴奏多练、一曲多调练习,最终能自弹自唱。提高型:远距离带低音,长音的加花处理;不带旋律的伴奏的音型,以范例解剖。完成作业练习,达到自弹自唱水准。

(5)编写适用于高职学前教育的“钢琴即兴伴奏”教材,使知识内容适用和系统化。为了普遍性、整体性地提高即兴伴奏水平,编撰适应现状的《钢琴即兴伴奏》教程教材,供现在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使用,也可作为幼儿园在职教师“即兴伴奏”教材,并提出几点要求:首调化,音型织体简单化,理论知识系统化,深入浅出,和弦和声连接采用音级标记法,以此原则编写,以适用及实用为目的,改变现有教材根本不适应目前实际的现状。

篇(6)

2学前教学专业钢琴集体课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中等职业学校需要及时地认识到钢琴集体教学的优势,并且积极地进行相关的改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改革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例如,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校设施设备的投入不足,教学教材编写不够完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着钢琴集体课教学改革的实施。因此,在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还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体现出学前教学专业钢琴集体课教学改革的实效性与科学性。(1)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对于任何一所学校而言,师资力量是最为重要的教学根本,中职学校为了保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但是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的钢琴教师的教学水平较低,并且大多教师对于钢琴集体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不足,仍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钢琴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中职学校钢琴教师积极的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并投入到钢琴集体课的研究和教学中,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2)中职学校的设施设备。在传统的钢琴教学中由于采用的是一对一的教学,在设施设备上并没有较大的需求,但是在进行钢琴集体课教学之后,学校的钢琴使用量就会增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拥有钢琴的数量较少,这也就限制了钢琴集体课的实施。学校必须要加大对设施设备的投入,建立专门的钢琴教室,以满足学校师生进行钢琴集体课教学,全面提高学生演奏钢琴的能力。(3)钢琴教材编写问题。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其他课程的教学不同,它增加了乐理、视奏以及即兴演奏等学习内容,那么这就很难照搬传统的教学教材,并且随着教学制度的改革,传统的教材也存在着较大的弊端。那么教材问题也就成了目前钢琴集体课教学实施的瓶颈,为了积极的改善钢琴教材,国家和政府必须要编写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并且符合职业教育的钢琴集体课教学专用教材,教师也应该积极的学习新的教材,全面教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钢琴。

篇(7)

一、小学教育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现状

第一,共同探讨小学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问题。第二,结合传统灌输式来管理学生及班级学生的自身行为体现学生为主体地位效果。第三,师生互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奠定基础的起航阶段,需要班主任耐心的指导并引发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及思维创新能力。

二、小学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发挥德育教育活动的作用及意义

首先,小学这个时期的班主任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要比学生学习成绩更为重要。其次,通过一系列安排,从而调动教学长工作的积极性,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对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政教处汇报并协调后勤整效果。再次,小学生的成长教育阶段来说,德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人生正确观的启蒙作用。

三、分析小学班级融入德育发展的现状原因

(一)小学班级创新管理教育现状因素

小学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班上的学生能够遵守学校的纪律、努力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并得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

(二)优化小学班主任教师专业课程的新颖结构

以小学教师就业为向导,依据小学班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系统科学化的培训及培养模式。

(三)小学班主任融入德育教育的现状问题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班级管理中,究其主要现状问题有:一是小学班主任德育培养班级管理目标不鲜明,使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学生精神层次的收获;二是小学班主任德育机制落后,而且要有实施的制度机制管理;三是师生互动交流环节少。

(四)科学管理小学班级差异性实践活动

首先,提升小学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其次,因地制宜地兼顾不同学生的小学班级,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从管理实践活动教育上,班主任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

四、小学班主任融合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措施研究

(一)强化意识理论创新课堂吸收班主任德育教学实践经验

首先,小学教学开拓了创新的教学模式应用,通过微课视频制作课程教学的应用实践,以不同形式的微课、慕课、多媒体教学课堂等在线学习方式,结合微课设计教学模式提升小学生认知课程的重点掌握部分内容的方法。

其次,通过小学教育学科的深入专业道德素质品质教育管理目标的充分实现,使小学班级的管理工作具有有效的专业素质能力及班干部管理水平。

再次,应用微课教学课程中的软件学习,不断提升小学生整体应用能力的技巧学习方法。

(二)科学合理的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

首先,小学教师结合实际工作培养表达能力标准,鉴于在小学生教育实践工作中,培养小学教育学生的表达技能课程,提高小学教师表达能力的表现形式,认真努力地完成班集体的综合教育实践任务。

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基础。对于小学或高中的语文学习情况也是各有不同,将幼师专业学生在入校阶段就系统分析出不同类型的学生个别差异性,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达到全面达标普通话测试的标准水平。

再次,小学班主任必须优化创新德育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地兼顾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小学班主任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

(三)小学班主任具备德育创造能力

第一,优化创新小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方法,小学班主任应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色去分析、去解决德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第二,科学有效地解决学生间产生的不同矛盾及心理问题,从而规范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实践方法,优化创新德育实践活动方法。

第三,发挥教师引导能力,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班级讲授理论课程的同时,编排添加完成小学课程教学内容拓展理论教材,同时也熏陶了小学生的爱国主义德育情怀。

第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学生今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在小学学生成长阶段的实践教育过程中,班主任针对班集体的管理效应常出现的工作问题进行了经验总结,充分发挥小学班级学生管理的帮扶、团结、集中思想教育管理的价值作用。

总之,分析了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运用多元化实践探索思维去创新激发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班集体的全面教育发展。

浅析小学班主任融合德育教育工作的措施研究

【摘要】小学阶段对于小学生青少年发展的时期,是孩子非常重要的性格和素质成长时期,班主任工作则是小学教学中极其关键的特殊教师群体,除了日常要担负起孩子们的主科(语文或数学、英语)教学以外,还要对班级进行全面管理和学生德育培养负责。树立良好的德育素养是小学生整体教育的基础目标,是小学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班级管理探讨分析出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总结出德育培养的策略与方法,不断创新建立健全有效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天天按照规章制度逐一进行管理并指导和检查,凭借多年的任劳任怨工作,风风雨雨也无法阻挡的对班主任工作的执着与热爱。将班主任教学管理工作由学校制定了学生教学财产管理制度、学生教学设施维修管理等重要的安全大事,确保学校学生班主任管理工作始终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努力工作争取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兼小学教学教师。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重要意义

一、小学教育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现状

分析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易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小学生养成善于学习的强化措施意识,充分发挥小学班主任的引导教育学生思想观念改进的班主任管理工作方法,不断提升小学班主任工作管理学生学习的效率。本文结合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培养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生价值观等,班主任仔细观察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采用因地制宜地班级管理教育方法理念,不断创新开展小学生的思想德育和人文关怀的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

第一,共同探讨小学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问题,班主任要经常鼓励小学班学生开展班集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德育实践教育活动,培养小学学生在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中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小学生管理工作应采取科学合理方法管理班级日常教学质量为基本前提。

第二,结合传统灌输式来管理学生及班级学生的自身行为体现学生为主体地位效果,认真思考学生、家长、班主任老师之间的沟通缺少交流现象,班主任应按照学生个性差异及想法制定班级管理工作任务,认真考虑到学生心声及真实想法,从源头改善师生之间缺乏沟通的主要原因问题对策。小学生即将面临高考的压力学习,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以学生的表现作为重要管理目标,对于学生的成长要采用创新科学的管理方法积极调整班级管理策略,确保小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与服从班级管理意识,从而促进学生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发展,使学生不断提升身心健康素质,班主任教师应高度重视现阶段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合理管理促进学生成绩的提升,兼顾不同差异化的学生应采取不同优势的管理方法特点,小学班主任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适应管理、服从管理。

第三,师生互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奠定基础的起航阶段,需要班主任耐心的指导并引发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及思维创新能力。开展教学模式引导过程,班主任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精进小学教学知识的基本理论教学方法、方式,激发学生正能量精神,构建开放式新理念教学新范式。不断开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计算机技术进行实践教学操作,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逐步完善小学教学水平的创新思想理念方法以及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意识,从而完成小学教学的学习任务。

二、小学班主任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首先,小学这个时期的班主任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要比学生学习成绩更为重要,首先小学教师要身正为范教会学生如何学做高尚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才能坚定正确选择学习方法的目的和途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从人格标准行为上都是优秀的,品学兼优的。但是小学这一阶段的学生性格特别不容易掌握和控制,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灵活掌握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优缺点,因地制宜地开展个性差别的单独辅导和管理,从而使班集体学生整体素质及德育表现达到优秀的水平。

其次,通过一系列安排,从而调动教学长工作的积极性,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依照校委会及政教处的安排,负责分管的领导一周内除日常督查外,至少要对男女生教学进行一次不定期的检查,并及时签阅教学管理人员上交的各种表册,包括“男女生教学检查情况记载表”、“教学通风情况记载表”、“教学室内地面、桌面消毒记载表”、“教学内外空气消毒记载表”、“教学室内外安全检查情况记载表”、“教学监控情况记载表”等,对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政教处汇报并协调后勤整效果。

再次,小学生的成长教育阶段来说,德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人生正确观的启蒙作用。国内有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究其是把德育教育工作变成日常工作融入到班集体管理中,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效果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找到具体的解决办法,进而加强了班主任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实践教育对策及作用。依据小学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培养计划要求,采取因地制宜的培养计划开展小学生的教学目标实施。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活动中通过规范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教”与“学”为目的进行整体教育目标的德育工作基础。

总之,针对班级里不同的学生特征制定出具体实施的德育计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小学生德育主题班会,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小学生的德育品质,大大增强了班集体的班风凝聚力与学习氛围。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做好小学班主任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综合教育性,从而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出最大的贡献。

三、小学班级融入德育发展的现状原因

对于小学生的不同因素环境的影响,小学班主任通过观察学生的不同差异,抓住学生最佳的德育时机,规范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小学班主任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解决遇到的学习和生活的种种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实效性。

(一)小学班级创新管理教育现状因素

随着高等职业类院校的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小学班级教学存在的理论问题及对策。近几年在社会需求的角度下发现,前提是小学教师专业的基本功一定要过硬,要想小学班级毕业的学生专业技能加强,随着职业院校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改革,在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任务进行实践实习操作演习等形式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检验。小学生正走向成熟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充分的觉醒。他们渴望教师更加公正地对待自己,尊重他们的选择。因此,班主任必须加深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贴近学生及时进行思想沟通,确保班主任管理方法能够得到运用。既能满足了学生的期望,而且还能有效地履行了自己班主任管理班级、学生的职责任务。小学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班上的学生能够遵守学校的纪律、努力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并得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

(二)优化小学班主任教师专业课程的新颖结构

以小学教师就业为向导,依据小学班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系统科学化的培训及培养模式,完善学生、师生考评和管理制度体系,对小学班级的技能实用性与学生就业选择标准进行直接挂钩,使小学班级毕业的学生从理论上达到标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教学过程,打好小学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活动的基本功基础。全面熟悉小学教育教材的课本知识,进行操作性的创新小学生教育教学方法模式,准备好实习前的所有工作。小学班级的学生应以学习为榜样,以技能高超的学生为典范,共同探讨小学生心理问题及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班主任或辅导员要时刻激励小学班级的学生进行班级集体教育精神,让小学班级的学生在校期间养成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好风气。

(三)小学班主任融入德育教育的现状问题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班级管理中,究其主要现状问题有:一是小学班主任德育培养班级管理目标不鲜明,使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学生精神层次的收获;二是小学班主任德育机制落后,而且要有实施的制度机制管理,小学班主任在开展活动时,及时端正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及崇高的理想和信仰;三是师生互动交流环节少。小学班主任在实践活动中启发学生教与学认同感和德育的教育目的。

(四)科学管理小学班级差异性实践活动

首先,提升小学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过程中,班主任应采取有效的艺术交流技巧语言,无论是暗示性语言、批判性语言还是鼓励性语言因结合学生实际个性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班级管理对策措施。

其次,因地制宜地兼顾不同学生的小学班级,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从管理实践活动教育上,班主任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进而提高自身的各方面技能,小学班级作为班级的核心人物,率先为范为学生做好师德榜样,抓住学生最佳的时机,通过安全、诚信、挫折感、情绪管理、意志等多方面主题实践活动,客观地分析学生学习中因地制宜地开展个性差别区别式分层疏导的培养目标工作。

四、小学班主任融合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措施研究

(一)创新课堂吸收班主任德育教学实践经验

首先,小学教学开拓了创新的教学模式应用,通过微课视频制作课程教学的应用实践,以不同形式的微课、慕课、多媒体教学课堂等在线学习方式,解决小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师行动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公式及的应用领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运用微课的新颖特点,提高和展现辅助教学课程的全方位角度应用能力,结合微课设计教学模式提升小学生认知课程的重点掌握部分内容的方法。

其次,通过小学教育学科的深入专业道德素质品质教育管理目标的充分实现,使小学班级的管理工作具有有效的专业素质能力及班干部管理水平。在小学班主任的带动鼓励下,结合本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进行教育实践活动的体验效果来提升小学师生共同提高素质品质修养的实效性,从而提升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教育实践高效目标。

再次,应用微课教学课程中的软件学习,不断提升小学生整体应用能力的技巧学习方法。随着微课的形式步入教学研究的现状下,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着“微课”的教学理念,从而逐步促进了小学教学水平的质量。引领小学教育教学课程运用先进的“微课”教学平台达到小学教学的创新模式。将“微课”教学方法通过网络教学模式引入到教学课堂观摩中,有助于小学生学习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动手的能力和创新课程设计的意识,从而达到小学教学的高效效果。

(二)科学合理的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

首先,小学教师结合实际工作培养表达能力标准,鉴于在小学生教育实践工作中,培养小学教育学生的表达技能课程,提高小学教师表达能力的表现形式,完成普通话水平培训及测验达到国家测试水平二级甲等水平以上,针对招收的个地区的学生而言,结合工作实际采用科学有效地教学手段才能使语言培训得以提高。在小学班级集中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思想等行为自觉约束。小学班主任通过探讨学生的心理和突发事件的处理问题时,积极发现并鼓励小学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学习,让小学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促进同学们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认真努力地完成班集体的综合教育实践任务。

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基础。对于小学或高中的语文学习情况也是各有不同,高职院校结合了当地方言实际矫正的教学方法,将幼师专业学生在入校阶段就系统分析出不同类型的学生个别差异性,分析总结出培养小学教师实际表达表现能力提高的具体教学方法,结合各地区的学生进行矫正表达基础练习,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达到全面达标普通话测试的标准水平。

再次,小学班主任必须优化创新德育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地兼顾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小学班主任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从德育管理实践活动教育上,班主任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进而提高自身的各方面技能,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核心人物,率先为范为学生做好师德榜样,通过安全、诚信、挫折感、情绪管理、意志等多方面主题德育实践活动,因地制宜地开展个性差别区别式分层德育疏导的德育培养目标工作。

总之,针对小学班级的班风建设进行系统化的培养与建设,班主任通过小学教育及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在班主任实践工作中全面体现系统化的教育学习管理目标计划模式,最后通过成绩和班级管理效果来检验小学班主任培养学生及班集体的教育管理实效。

(三)小学班主任具备德育创造能力

第一,优化创新小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整体核心目标,通过耐心的德育工作疏导,将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到日常工作、学习、实践活动中,搭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沟通,小学班主任应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色去分析、去解决德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第二,科学有效地解决学生间产生的不同矛盾及心理问题,从而规范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实践方法,优化创新德育实践活动方法,多采用互动类型的德育交流形式,要多了解、关心班级中每位学生,通过沟通理解帮助,充分发挥以学生自身学习为主体的作用,主动地参与到德育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在信任和依赖班主任的同时,将德育思想融入到学生的脑海当中。

第三,发挥教师引导能力,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班级讲授理论课程的同时,编排添加完成小学课程教学内容拓展理论教材,只有搭配课下精心设计符合本教学内容的学习内容,才能在课上讲授并指导、指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中就牢牢记住了所学的知识内容,打破了教师只讲而忽视了学生听不懂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将灵活的教学方法搬进课堂,搬进家庭养成终身自学、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熏陶了小学生的爱国主义德育情怀。

第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为学生今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在小学学生成长阶段的实践教育过程中,班主任针对班集体的管理效应常出现的工作问题进行了经验总结,其培养目标是兼顾小学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采用不同的因材施教的教育计划安排,结合小学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因地制宜的多元化综合性的班级管理实施计划,该计划是结合不同的学生而度身订造,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小学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思想政治及道德素养品质,从而提升和注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活动有效性。班主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小学班级学生管理的帮扶、团结、集中思想教育管理的价值作用。

总之,分析了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运用多元化实践探索思维去创新激发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鉴于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青少年发展的重要阶段时期,班主任则是小学教学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特殊教师群体,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班集体的全面教育发展。

注重德育班级管理应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创新,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理念,小学班主任应把德育班级管理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使小学整体教育工作推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教育理念,进而提高学生的德育实效性。分析小学班主任在德育理念与德育实施过程中不断创新与挑战的国家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会,薛克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管理的有效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6,18:57+40.

[2]薄杨毅.谈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的管理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0:26-28.

[3]黄颖娟.浅谈班主任德育工作.西部皮革.2017(10):162页.

篇(8)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教育,一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主要渠道,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国家科学技术的研究水平,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2007年招生规模为44.9万人,2010年招生规模为53.4万人, 2013年招生规模为60.8万人。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研究生教育从传统意义的精英教育逐渐转为大众教育,扩大招生数量和提高培养质量之间的矛盾开始逐渐显现,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学位授予水平,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过程管理是相对于目标管理而言,目标管理更注重成果,使人们明确自己的目标与方向,一切活动都紧密围绕目标展开。其不足之处在于使管理者急功近利,将管理重心全部放在目标的实现上,而缺乏对目标实现过程的管理。而过程管理则弥补了目标管理的不足,它更强调过程的设计,将最终目标分解为若干个环节,注重对各个环节发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和处理。基于过程管理的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其核心是通过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和控制,包括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注重课程教学,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严格论文审查和答辩工作等,通过全过程,多方位的管理来实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目标。作者通过自己的研究生培养管理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介绍过程管理对于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

1 重视培养方案修订,完善个人培养计划

培养方案是进行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进行培养工作的主要依据。培养方案应涵盖研究生从入学到完成学位论文答辩的整个过程,包括所在学科的培养目标、培养年限、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等。对于具有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要求按照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对于目前没有一级学科授予权的专业,按照二级学科制定。在每个学科、专业设置若干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设置应适合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提倡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与交叉。所设研究方向应属于本学科专业领域,且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和前瞻性,并能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是在本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制定的,既要符合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又要体现个人的培养特点。导师指导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时,要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还要结合研究生个人的特长和学术兴趣。培养计划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凡中途调整计划,要经研究生培养部门审核。

2 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要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多样化与专门化,广度与深度、教师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学术性、探究性的研究生课程体系。除了本学科的专业课程以外,相关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选修课程也应进入新的课程体系[1],鼓励研究生结合本人的兴趣特长,跨学科,跨专业选课。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还应考虑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课程体系上的连续性、系统性与层次性,体现研究生教育层次的特点。

加强核心课程建设。研究生院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包括公共课与基础理论课,以及各学院具有一定辐射性和影响力的专业课和反映学科前沿的选修课。鼓励任课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要求能及时反映本学科的前沿及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教学经验,能较好适应和体现研究生教育特点和发展趋势;鼓励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特色,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案例式、讲座式、研讨式等多种不同形式的“立体化”教学;鼓励任课教师出版高质量的精品研究生教材,将国内外最新科学前沿融入其中,使其在同类教学用书中具有先进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为了检查教师授课的效果和质量,建立研究生课程评价系统。研究生上完课后,可以对所学课程在校园网上进行无记名评议,评议结果可以及时地反馈给任课教师,所在院系和研究生院。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心,学校还可以将评议结果作为教师聘任、奖惩和晋升的依据。

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在培养研究生学习中,导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导师的知识水平和文化创新渊源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具有关键的作用,直接决定着研究生的研究学习成效,所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对于促进研究生教育制度具有关键的作用。

首先,要严格导师遴选制度。要选拔优秀的导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政治素质,遵纪守法,学风正派,治学严谨;二是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可供研究生作为学位论文课题的科研、设计和科技开发的任务,能承担较重要的科研课题;三是应有独立支配的科研经费,保证研究生进行课题任务,有必要的科研设备、科研环境和研究手段。其次,规范导师招生制度。严格规范研究生导师的招生制度,保证导师招生范畴应该与其研究相关课题相关,规范招生数量,不允许招生的数量超过相关制度的规定,并且严格审查导师的招生资格,对于没有相关课题研究的,要取消其招生资格;对于有利于学校、社会或者国家支持的科研项目,学校要给与导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其招生培养更多的相关研究生[2]。再次,建立学术梯队。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由学科带头人带领中青年教师组成学术梯队,以指导小组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既可以形成良好的学术讨论氛围,也可以优化导师结构和资源配置,解决由于研究生规模扩大造成导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最后,建立新增导师培训和导师经验交流制度。对新增导师进行岗前培训,使导师了解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责任,并与资深导师进行交流,分享他们指导研究生的经验,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出贡献。

4 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

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能力是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一种体现,对于研究生开阔学术视野,提高学术素养,丰富专业知识,活跃学术思想,提高科研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定期举办相应的学术活动,如专家讲座、学术论坛、学术会议等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并制定一系列定量指标,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若干次学术活动,来保证研究生积极参与其中。此外,为加强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和开阔他们的国际视野,学校还应加大对研究生出国访学、短期学术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的支持力度。

5 严格论文审查和答辩,把好学位授予关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是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从论文选题报告、中期检查、评审、答辩到学位申请都应该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来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首先是选题环节。成立由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组成的开题报告评议小组,对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内容进行评议审查,并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以确定其选题是否先进,合理,以及可行性如何,最后决定其通过与否。为了保证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创新性,要求博士生在进行论文开题报告之前,在导师指导下,在教育部认定的科技查新工作站进行论文选题查新工作。其次是论文中期检查环节。研究生须向中期检查考核小组提交论文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包括已完成的研究和实验以及所得的初步结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等,并由考核小组提出进一步的工作意见。再次是在论文评审环节。积极推行学位论文的盲审制度,导师不参与学位论文评阅以及论文评阅专家的提名。研究生论文送审时,由管理人员隐去研究生及其导师的姓名以及致谢和参考文献等几方面内容,由研究生院统一送校外专家评审。博士论文送审前,须收取学位论文电子版,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并将结果返回院系和导师,决定其论文是否送审。最后是论文答辩环节。邀请校外知名专家担任答辩小组主席,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实行答辩委员论文质量保证责任制,答辩结束后,所有答辩委员必须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上签字,如果通过答辩的论文受到质疑,除了研究生和导师以外,答辩委员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3]。

6 结束语

过程管理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将研究生培养过程细化为若干环节,通过规章制度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加强对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才能稳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人才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近二十年,我国交通运输业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发展期,“十一五”末,我国通车公路总里程398.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4万公里。根据交通运输部颁布的《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我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50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0.8万公里[1]。可以说,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纯是量的巨大增长和积累,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1.2未来十年,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结构性人才的特殊需求数量巨大

交通运输部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0年底,我国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共有从业人员3429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03万人,占从业人员8.8%;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6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5.3%。《纲要》指出:未来十年,结构性人才的特殊需求主要涵盖建设养护、工程管理、现代交通物流、道路运输、轨道交通、综合运输人才。其中,高层次科技人才年均需求1.4万人[2]。

2.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定位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degree),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虽然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二者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质[3]。

2.1专业学位教育更强调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统一

专业学位教育并非学术学位教育的去“学术化”,而是将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更强调学术的应用性和特定针对性,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技术再创新。专业学位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化取向。

2.2专业学位教育更强调高校、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

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以学位授权单位为单一主体而构建起来的、由多方参与协作的培养系统,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强调多元主体,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同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有利于实现协同创新,形成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的合作育人机制。

2.3专业学位教育更强调创新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有机结合

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培养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科研后备人才,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类型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但不仅仅是强调实践性,而且强调实践环境下的技术创新,强调围绕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强调创新成果实际应用,是实践、创新和应用的深度融合[4]。

3.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3.1校企合作,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依托企业诉求、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

在面向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中,形成了“一条主线(突出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两大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三个平台(通识式基础教育平台、递进式专业教育平台、开放式综合教育平台),四个结合(基础平台与专业模块相结合、课程学习与项目学习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结合),五个系统(教学督导系统、学生评教系统、教学评估系统、信息反馈与问题处理系统、社会需求与质量评价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创中赛”的内涵式人才培养的新方法。

(2)结合企业生产环节、合理划分培养阶段

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采取学位课程学习、企业实践及学位论文等三阶段展开,结合企业生产过程,合理安排学生阶段任务,并且突出学生工程实践管理技能训练。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3)融入企业工程一线,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建立与交通运输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战略联盟和协同机制,坚持专业教学和实际应用相结合,课程设置与职业需求相结合,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相结合,企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相结合,开展高层次应用型交通运输人才培养。

结合课程总学分要求,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中根据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开设的研究方向,进行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至少开设5门企业提供课程,培养学生强烈的工程意识和良好的工程素养。

3.2校企合作,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1)与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本着“互惠互利、相互融合”的原则,联合建立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工程实训中心。并以此为纽带,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学生以顶岗的形式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生到企业后先由企业领导进行企业文化教育,让学生熟悉企业和企业文化,然后进行上岗培训,包括技术培训和安全培训,再根据岗位需求顶岗工作,所有标准规范都按企业职工要求进行。

(2)在一线工程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拓展实习实践内容。组建了由企业冠名的专业试点班,[JP+1]实施应用型人才的联合培养,在合作建设的工程项目中,融入真实的工程环境,开展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工程一线开展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使学生受到了比较系统的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3)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依托合作平台,面向交通运输系统企业员工,开展职工技术培训,包括岗前培训、青年技能培训等。学校还可以利用专业技术资源优势,积极为地方服务,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使双方形成的互利共赢合作关系不断深入和发展。

4.结语

交通运输类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在解决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的同时,促进交通运输行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很好的解决了特殊地区交通领域的技术问题;又充分发挥了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职能,提升了学校科学研究的层次和水平,为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交通运输部.

[2]《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交通运输部.

[3]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设计[J].现代教育管理,2009.

篇(10)

一、关于教学能力的概述

目前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以智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结合。关于教学能力的构成问题,不同学者对教学活动的认识不尽一致,提出的能力构成也有所不同。但有几个观点是一致的:①教师一般性的能力(主要指智力)是教学能力的基础成分;②教师的教学能力应当包括对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特点等方面的理解掌握能力,设计和准备教学的能力,知识传授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等;③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④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也被视为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研究表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影响到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理解能力的发展水平。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性因素[1]。

二、我院青年教师的现状分析

目前,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我院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来充实教师队伍。青年教师大多来自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及医院一线的医生和护理人员,经过岗前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短期培训,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和相关课程的试讲,考核合格便能拿到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成为专职或兼职教师。显然,大多数医学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是直接在实际工作中,以跟带方式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因其缺乏完整系统的、基础性的教育理论和技能训练,医学教师专业拓展能力受到局限,专业化水平不高,在教学中不能灵活掌握教学规律、教学方法,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近三年来,通过学院教学督导组、学生评教、同行专家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议,结果显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内容、效果方面均落后于35岁以上的教师。因此,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才能保持良好的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

三、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几点措施

1.加强青年教师敬业精神的培养 培养青年教师热爱人生、热爱事业、勤奋愉快、乐观向上的爱岗敬业精神,使青年教师具有献身教育事业的热忱和强烈的责任意识,自觉提升其教学能力,这对于合格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2]。

2.多渠道开展岗前培训 为了使教师更好的履行岗位职责,所有青年教师都要参加由省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的学习。通过学习、考核,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才有上岗资格。除了以上的培训外,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青年教师开展校内培训,利用周末或业余时间,邀请师范院校的教育心理学类教师为青年教师讲授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举办教学名师示范课等,请本校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给青年教师讲授教学法的知识,介绍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岗前培训,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医学院校对教师岗位的要求,加强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

3.制定规章制度,规范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①制定《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对象、方式和内容、考核与管理、组织实施等几方面。其管理与考核工作由教学部门、学校师资管理部门和教学督导组负责,从而使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②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新进教师指定导师,充分发挥学校教师资源的优势,让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以培养他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③严格试讲制度,根据《教师试讲制度》要求,每一位青年教师在给学生上课前,必须在导师和教研室的指导、安排下,进行大范围的试讲,经评议小组对授课内容、方法、态度等方面进行严格考核,合格后方能上课。④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通过举行讲课、教案、教育教学论文、多媒体课件评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基本功比赛,引导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推陈出新,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形成青年教师培养的激励、竞争机制。此外,鼓励并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进修、参加学术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4.分层次培养,充分挖掘青年教师的潜力 在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由于每位教师的师德表现、学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不同,所以我们从实际出发,承认差异,区别对待,努力寻找适合每一位青年教师的培养途径[3]。对于新进的青年教师,按照《新进教师培养方案》的要求,在导师的指导、帮助下不断提高教学能力。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依据《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提拔一些教学、科研业绩优秀的青年教师成为骨干教师。同时,对于一些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并取得学位者以及在各种教学评比活动中表现优秀的给予奖励。通过对青年教师进行分层次培养,让他们在教学岗位上各尽其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5.注重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使教学与科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把做科研的严谨态度以及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用于教学中,会使教学活动显得生动、有活力。同时,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作为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开展调查、研究,不仅解决了问题,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指导青年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使二者得到均衡发展。

6.指导青年教师反思教学 反思教学是教师把教学实践作为认识的对象,对其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评判, 并选择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过程,是教师为有效教学而进行的有意识的努力[4]。青年教师通过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才能把握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怎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生力军,通过培养青年教师的敬业精神、开展岗前培训、制定规章制度、实行分层次培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反思教学等措施,才能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曾 拓,李 黎.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综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23(1):102-104.

上一篇: 岗位竞聘演讲稿稿 下一篇: 培训报告及总结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