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8 22:51: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化学课程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2.2逻辑分析法
2.3专家访谈法
2.4案例分析法: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体育俱乐部的运作和管理为实践平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将篮排足乒羽网六个项目,以八个二级学院为单位组建联赛,每个球队设有经理,各自的队名、队服、队旗等标志。联赛贯穿整个学期,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组织、管理和运营。
3大学体育俱乐部课程化管理的实践探索
3.1定位大学体育俱乐部的育人目标
以往大学体育俱乐部仅仅定位于学生自组织、自管理、自娱自乐的性质明显,因而在组织管理上表现为松散性质。但是,作为大学体育系统中的一部分,大学体育俱乐部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较之体育课堂而言,大学体育俱乐部在学生身体健康的促进上更有效果、在体育技能的提升上幅度更大、在体育兴趣的满足上更为彻底。最为重要的是,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还有精神层面的培养,大学体育俱乐部在这方面,因其活动的丰富,较之体育课堂更能培养学生如意志、竞争、团队等层面的精神素养。因而,大学体育俱乐部的目标定位,不能仅仅是自由玩玩而已,其具备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潜在教育价值。只要具备有效的组织管理,学生就能从中得到更为全方位的体育素养提升。大学体育俱乐部的目标应该符合大学体育教育的定位。在一般性锻炼维护学生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应以强健体魄为目标。重点在于强健方面,即通过强度更大的身体活动来刺激学生身体能力的提升,达到强健的目的。只有在强健目标的指引下,经过长时期的坚持,才能在未来扭转学生体质下滑,实现增进学生体质的目标。除了身体层面的目标之外,大学体育俱乐部还应通过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如竞赛等,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如敢于挑战的勇气;落后时或遇到困难时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为团队的胜利无私奉献的合作精神等等。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有专业的体育教师来指导。体育精神是一种在实践体验中才能领悟的精神价值,体育教师能够通过自身的经验来教育学生,通过类似的实践体验来帮助学生提炼总结,反思各种精神价值,达到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效果。除了身体层面与精神层面的两大主目标外,大学体育俱乐部还有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两种衍生教育价值,即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此两种教育价值,需要有主动的目标设置与之对接。因而,大学体育俱乐部还应有两个衍生目标,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组织、管理,乃至运营整个赛事。让大学体育竞赛产生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模仿国外的大学联赛,如NCAA(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等;二是以打造体育文化平台为目标,体育俱乐部的竞赛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营造一种校园的体育文化氛围,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可以带动更多的学生热爱体育,参与体育、从而实现大学体育育人的价值和目标。
3.2建立以联赛为平台的俱乐部内容体系
大学体育俱乐部在身体与精神层面的目标,需要有实践活动的平台与之对接,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体育活动最佳的实践平台在于竞赛,在竞赛中学生的兴趣投入最大,身体活动的强度不仅能够维持健康的需要,更能够向强健的方向推进。在竞赛中,学生要面对竞争、胜负等情境,这是修炼精神素养的最佳平台。以往常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中,也有竞赛的134安排,但因学生水平、课堂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发挥竞赛作为教育平台的深层价值。另一方面,当前大学体育体系中,也有课外竞赛体系。这些竞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相对高水平学生对于体育的需求,但这部分校队层面的受益对象,相对于庞大的体育爱好者来说,比例太小。而且这些竞赛设计没有突出教育目标,加上组织管理相对松散,并未发挥出联赛平台的影响力和教育价值。在课程化管理思路下,提出“以联赛为平台的俱乐部实践内容体系”,以期在提升学生综合体育素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首先,从锻炼次数上看。就目前大学体育课程设置而言,所有球类项目,均可以采取联赛的方式。以篮球项目为例,以校内二级学院为单位组队,模仿NBA的方式进行常规赛和季后赛。以八支球队为例,先进行为期7周的单循环常规赛。后用5周时间进行淘汰季后赛,至决出总冠军。被淘汰的队伍,转入一周一次的技战术学练环节,联赛贯穿整个学期。平均每支球队一周一场比赛,次数约等于体育课;其次,从锻炼效果上看,球员每场比赛的强度远远大于体育课程的强度。这种锻炼效果超越了身体的保健层面,实现了强健体魄的目标。另外,学生为了赢得比赛还会在场外进行锻炼。因而,在强健的目标上,联赛平台的整体效果远远优于体育课堂;最后,从学生兴趣上看,常规课堂的技术学练,相对枯燥。以联赛为平台的实践内容体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学生为了赛场上的“英姿”,往往会主动请教师长,如何能够控球更好,突破更快,投篮更准。即使知识性更强的规则、战术等纯理论内容,学生也因为有实战比赛的需要而更具有主动性。甚至赛场外的同学粉丝也变得更加专业,这种专业也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成就之一。以联赛为平台的内容体系,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既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实践平台,又在课堂教学以技术为主的基础上,深化了规则、战术,甚至文化等理论性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体育,从而为他们将来的体育活动,或者体育欣赏打下基础。
3.3认定学时、学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体育活动,以每周一次的体育课为主,另有兴趣的同学可自愿参加各类体育社团或体育俱乐部。体育课程是大学体育教育的主要手段,可授予学分。体育俱乐部、社团等作为课外活动,学校支持开展,但不认定学分。这种教育管理模式有其成功的经验,且仍需长期执行,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创新的可能。结合实际操作经验,提出在此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对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认定其学时,并授予学分,以发挥其潜在的教育价值。经过课程化管理的大学体育俱乐部甚至可以弥补部分体育课堂教学在体育教育功能发挥上的局限,实现更为综合的育人目标。下面从几个具体的操作性层面,分析其可行性与实践价值:第一,健身价值层面。以体育俱乐部联赛平台对接课程内容,在强健体魄的效果上优于体育课堂。俱乐部联赛体系平均每周一场比赛,时间上等于体育课,但竞赛的强度远大于课堂学练。加上学生为了比赛自发组织的训练,无论是质上,还是量上,其效果均优于体育课堂。第二,知识学习层面。俱乐部联赛也是体育知识学习的过程。以认知性知识而言,联赛中学生要学习的是各项体育竞赛的规则、战术,体育竞争的精神,甚至仪礼。这些是对常规体育知识的深化和补充。以操作性知识—运动技术而言,俱乐部联赛对于学生在技术水平和掌握程度上,都要高于常规课堂。第三,精神培养层面。大学体育教育最难也是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对学生体育精神的熏陶和培养,俱乐部联赛中,学生会更多地体悟到胜负的概念,尤其是如何面对失败。还有团队精神方面,学生始终在进行团队合作,而且这种合作的效果马上会通过比赛反馈给他们,加上老师的引导,可以真正帮助他们理解团队合作的真谛。第四,综合能力层面。俱乐部联赛平台的建立,需要有效能的组织和管理。整个联赛设有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老师在担当教练任务之外,只负责整体的设计和监督,具体操作由竞选或选的学生负责。每支球队有专门的经理来管理。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能够为将来的求职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看,课程化管理的俱乐部联赛,完全是体育教育的过程,符合授予学分的原则。体育俱乐部学习所获学分,可等同于常规体育课的学分,纳入到大学体育课程计划中去。学生在大学体育的教育系统中,将会有更大的选择空间。配合上有效的考核,将会进一步督促学生的体育学习。通过对于学时的认定,教师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因而,认定学时、授予学分可以全方位保证俱乐部联赛教育功能的发挥。
3.4明确指导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以往大学体育教师的定位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但课外指导往往停留于字面上,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依靠教师的责任感无偿付出,并非长久之计。课外的概念本身就意味着可以不给教师记工作量。但事实上,体育社团和俱乐部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如果没有工作量方面的计算和设计,教师必然积极性不高,进而会影响整个教育功能的发挥。因而,体育俱乐部的课程化管理,必须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把教师指导俱乐部合法化。学生在体育俱乐部的学习可视为学时,相应的,教师指导也可以计入工作量,并进行考核。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能力的发挥上看,都应该给予计算课时量。体育俱乐部的指导教师,其首要的工作任务仍然是教学,只不过教的内容,从技术层面转向战术和规则、文化等理论层面,以及如何在实战(联赛)中将这些理论实践化。教学之外的另一个基本任务是在组织管理层面,即对体育俱乐部进行指导。主要包括体育俱乐部的整体设计和监督,联赛的组织、宣传、裁判等指导。体育俱乐部的指导,同样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同时还是培育学生体育精神的过程。每场比赛之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比赛所带给学生的强烈感受,帮助他们分析自身和团队的问题,建立“胜不骄败不馁”的拼搏精神,领悟体育精神的真谛。这一教育价值,是其他学科、其他体育教育方式所难以实现的。教师的定位明确之后,可以名正言顺地计算工作量。但如果单纯给教师增加课时量,学校经济负担会加重,学校积极性就不高。这也是众多课外体育俱乐部面临的现实难题。通过课程化管理之后,部分学生的课堂学习转为了俱乐部学习,因而,在总的课时量上没有变化,学校的负担不会加重。也就是说,总的蛋糕没有扩大,只是解放了课堂学生的压力,转化为体育俱乐部学习的动力。教师的工作量可以参照常规课堂班级人数来确定。即把整个联赛的队员编为一个大班,统一管理。以八支队伍为例,每队10人,共80名学生。整个联赛共47场比赛,平均每周四场,约进行一学期。每场比赛由一名教师指导,计一个学时。如此计算下来,每位教师每周的工作量为四课时,带80名学生,约等于两个班的体育课工作量。
每个人都想要成功,但没想到成长。成长是艰辛的,但是成长又是每一个人一辈子的任务。这种成长任务的不断累积与变换就构成了生涯发展。大学生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2]。
第一,学习如何生活。新形势下,鉴于“90后”大学生社会意识、公民意识淡薄等问题,各高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生涯教育,促使其形成社会人,敢于拼搏、敢于担当,有一定的责任感和危机感。
第二,学习如何学习。大学生是高校学习的主体,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提出与落实对扩大学习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坚持终生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大学生学习的内容既包括理论知识,又包括专业技能,这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大学生学习的范围;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依赖高效的学习方法,优质的教学方法会发展学生的学习广度和深度,反之则不然;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理念和学习策略,终生学习已经成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
第三,学习如何生存。生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与职业发展。“90后”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父母的过分宠爱、多元文化的杂糅都可能弱化大学生的生存意识[3]。但是生存能力是当今社会衡量大学生的重要标准。大学生应该重视生存能力的发展,注重社会适应能力及职业技能的提高。
第四,学习如何爱。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在生涯发展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爱他人,还要学会怎么被人爱。爱他人,就是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初步具备正确表达爱的情感;被人爱,就是要自尊、自信、不卑不亢、不骄不躁。
(二)有利于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许多高校对什么是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存在较大差异[4]。大部分高校没有将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作为培养的重点,而是将学生的认知能力或行为发展作为唯一的发展目标,以致其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大学生生涯规划观念加速了学生知、情、意、行的整合,有利于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有利于推动大学课程改革
生涯规划意识有利于推动大学课程改革[5]。一方面,大学生生涯规划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单纯以大学生为主,或单纯以教师为主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结果是产生一大批与专业课程协同发展的生涯规划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学习体系,还可以激活高校课程改革,从而健全高校课程体系。
二、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重知识,轻能力
一是高校教师没有厘清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将这一课程等同于其他理论课程[6]。所以,从课程设置到课程教学,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致于这一课程成为专业课程之外的调剂品,其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二是许多高校安排非专业教师进行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以致课程教学的特色不明显。由于生涯规划专业知识有限,再加上实践经验的缺乏,非专业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讲解一些理论知识,这些讲解却不会对大学生的能力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二)重学习,轻生活
国内高校在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上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的生活。长期以来,高校课程设计还秉承着精英化和专业化原则,突出强调学生在大学期间以专业学习为主,对于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教师在教生涯规划课程时,也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以致大学生生活规划与学业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7]。
(三)重职业,轻自我
认识自我是选择职业、发展职业的先决条件。现有的生涯规划课程主要是围绕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而展开,突出企事业单位招聘技巧的获得,过分重视个人与外部世界的融合,而忽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另外,生涯规划课程在职业发展方面又只关注大学生就业,而忽视大学生的创业。
(四)重规划,轻管控
许多高校重视生涯发展课程的规划和设计,但是这种规划缺乏系统性,这使课程在管理和评估方面存在较大缺陷。一方面,课程评价体系尚未健全,课程量化标准尚未确立,这制约了生涯发展课程建设。另一方面,课程质量意识不强,建设力度不足,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考核等随意性较大。
三、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设计思考
(一)转变课程设计理念
一是将高校生涯规划课程与大学生成长相结合。生涯规划课程是教育者引导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认识自己、认识外部世界、确定职业目标、学会学习的长期过程。所以,高校不仅要做好针对毕业生的短期生涯辅导,还要引导大学生做好大学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规划和管理[8]。二是在设计生涯规划课程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课程设计的价值导向上看,生涯规划课程应该体现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展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就业取向和生活态度[9]。目前,许多高校在设计生涯规划课程时,没有充分注意到课程的思想性,有些教师甚至认为价值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两课所要解决的内容,这种思想观念不利于扭转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过分看重行业和就业技巧等不良现象。三是转变功利主义的课程设计理念。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是教育者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在社会中发展自己、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课程体系。然而许多高校在课程设计上存在严重的功利主义色彩,即只对毕业班集中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倾向于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错误的理念不仅不利于课程体系建设,还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
(二)完善课程设计的方法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生涯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强,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应运而生,但由于这一课程起步晚、发展时间短,许多高校还未能对其加以全面认识,以致生涯规划课程设计方法陈旧,不能满足课程在新时期下的发展需求。所以,高校应该本着规范化、科学化的课程设计思路,不断完善课程设计方法[10]。一是坚持课程设计的本土化和科学化。一方面,应该重点研究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基础,健全课程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在吸收国内外优秀生涯发展理论时,也要注重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消化和吸收。因此,高校应该努力建立本土化的生涯发展理论以指导学生认知、生活、就业和学习,推动生涯规划课程的发展。二是在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中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在课程设计时,应该避免纯课程化、纯理论化倾向,而应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理论课程,其课程理论体系应该全面、系统;生涯规划课程又是一门实践课程,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生涯发展。三是在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中要坚持全程性与阶段性相结合。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政策性和实用性,但是许多高校将其定位成应急的、临时性课程,并将授课对象局限于毕业班级的学生,而课程内容则倾向于宣传就业创业政策。而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应该是一门贯穿学生入学到毕业,甚至更长时间的课程,课程的内容、方法也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发展阶段做出适当调整。
(三)完善课程设计的各个要素
1、今年的《考试大纲》仍然坚持
(1)突出考查学科基础主干、核心的知识内容,坚决淡化或删除过于繁、难、偏、旧的知识;(2)突出考查学科双基及综合应用双基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强调对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4)关注理论联系实际;(5)立足学科内综合。
2、《考试大纲》是到达胜利目标的指路牌
要搞清以下四个方面:
(1)化学科考试知识内容范围---各部分的要求层次,是了解、理解,还是综合应用。(2)化学科考试的能力要求---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在化学学科的体现。(3)化学科考试题型示例的各种题型功能的展示及难度层次的认定。(4)样卷的编排组成形式与结构、化学科本身的整体难度。
二、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考试专家曾对高考中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有精辟的说明:
(1)高考不可能脱离知识去考能力;
(2)高考考查的知识是对高中所学知识的抽样;
(3)高考所要考查的能力层次是高中学生所能达到的能力水平;
(4)高考所要考查的能力主要是笔试环境下能体现的能力,并不是不顾知识基础的超越能力。
考试的难度是由总体形势决定的。不要把考试说明当成浓缩的复习资料,试图从中挖掘命题源头或考题的相似形是徒劳的。
1、注意考查范围,避免因超纲复习而枉费时间和精力。坚决、果断、彻底地抛掉教材里没有的、《考试大纲》不要求的、老师不讲就不可能知道、必须靠记忆才能掌握的、无再生性的内容。比如:
甲烷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方程式、电石的生成、二烯烃的1,4---加成和1,2---加成、乙炔与水的加成、乙炔三聚成苯、六六六的生成、苯与溴的反应实验装置与现象、加成规则、消去规则、果糖的结构式、烷烃异构体的熔沸点变化规律、硝酸盐的分解规律、硫化氢的可燃性及其与二氧化硫反应、硫化氢的强还原性及与重金属离子的沉淀性、硫酸氢钠固体与食盐晶体加强热制氯化氢、五氧化二磷与冷水、热水的不同反应、偏磷酸及酸式磷酸盐、双指示剂的使用、配位键、分子极性的判断规律、复杂的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硅和强碱溶液的反应、铁盐溶液与碳酸盐溶液等双水解反应、二氧化硅与氢氟酸的反应、重晶石、萤石、冰晶石的成分……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期稳定不变的内容,往往是必须掌握的、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重点、基础知识,基本的解题规律、思路和技能。
2、注意各部分内容的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深度广度,务求落实,万万不可含混不清。
例一:已知NH4NO3N2+NO2+H2O
指出何种元素被氧化、指出何种元素被还原、指出何种物质是氧化剂
指出何种物质是还原剂、指出何种物质有氧化性、指出何种物质有还原性
指出何种物质是氧化产物、指出何种物质是还原产物、指出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如果只能从配平入手就是低水平,若能以电子得失守恒去解题才是真正掌握氧化还原的知识和能力
例二:指出下列符号里各数字的意义
明白其中各个数字的含义是对化学用语的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必然。
例三:(1)以镁铝作电极构成原电池,指出电解质溶液是稀硫酸时的负极和正极?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
(2)以镁铝作电极构成原电池,指出电解质溶液是氢氧化钠时的负极和正极?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
(3)以铜铝作电极构成原电池,指出电解质溶液是稀硫酸时的负极和正极?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
(4)以铜铝作电极构成原电池,指出电解质溶液是浓硫酸时的负极和正极?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
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电极命名、电极反应、电池反应的认识,是在解此题时得到检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在解此题时得到巩固和升华,更加深刻理解电解质溶液在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中的作用、书写电极反应时的作用(维持电荷守恒、维持物料守恒)。
3、重在提高能力。
考试大纲中的能力要求都比较原则,不够细致具体,要善于把这些原则的东西具体细化。比如理解能力就要从对概念原理的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更要能表述;推理能力必须跳出只记结论的误区,关注过程和方法。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只有在复习中对每一个实验的全程"悟"理的思考来获得;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只能在回归课本加强阅读的实践里提升;解题能力需要在"建模"上下功夫,如:
热化学方程式:查状态(g、l、s)---查H正负---查单位(kj/mol)---查热量与化学计量数对应。
有机物的推断:抓官能团---抓典型反应---抓特殊条件---抓特殊产物--抓特殊现象
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科学研究素质的培养的启示
毕业设计除了综合考查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独立专题研究技能的培养环节。即培养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选题,确定研究对象和范围,确定研究方法,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内容等的过程。但在答辩过程中毕业生们经常表现出研究思路不清,研究对象模糊,研究内容片面,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等。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与基础理论是否扎实,实践活动是否充分,毕业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等相关,这在本文后的几篇参考文献中都有论述。但文献中提到的原因及改进方法,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越难完成的事情,成功的几率就越小,同时对学生和教师的激励也就越低。因此这些改进方法对于现实的意义就有了局限性,所以我们应该寻找其他的途径来改变这一现状。
在多年参与毕业设计环节的X作笔者发现,以上现象的出现跟大学生不会做科学研究相关,毕业设计显然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而大学生们却不会做科学研究。这是他们的毕业设计完成质量不高,研究思路不清,研究法方落后,研究方案漏洞存出的一个重要根源。而造成他们不会的原因又非常地简单,也不是他们没能力,不是他们不愿意学,而是他们根本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在他们的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关于如何完成课题研究的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的教师没有教会我们的学生如何做研究。
其实,在我国国内不仅是我们一些大学生不会做学问,我国有一些学者也不会做学问。那些会做学问的很多是自己摸索出来的。究其原因,他们不是没能力,而是没有人教过。与此不同的是国外做学问的、做研究的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而我们到了大学还没有开始。
在美国,幼儿园的小朋友被经常要求作一个主题的研究报告,为了完成报告要去图书馆查资料,制作报告,还要在班级上进行演讲。这种做法非常的好。而我们的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却极少开设关于如何做研究的课程。这个可以从我们毕业生的毕业答辩中看到,只要提问“你的研究方法是什么?”要么茫然不知,要么答非所问,要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英国,研究生一入学,就会对如何完成硕士论文,如何开展研究工作进行教育,会把《如何获得博士学位:研究生与导师手册》161作为教材人手一册。虽然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育目标是有区别的,但从进行科学研究方面看,这一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大学生一入学有《XX大学的学生手册》,但手册当中却不教大学生如何做研究。
这一状况要得到改善,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曰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研究技巧的教育。教师自己还不懂的,就要先补补课,然后再教学生。这一点做到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一定会得到提高。
二、关于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启示
适应专业发展以及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每过几年,我们都会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这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响应社会需求。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如何获得?毕业答辩就是一个获得当前社会需求的窗口3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前毕业生通常都会在一个专业对口的组织中,实习一段时间,称为毕业实刁,这也是为了毕业选题收集资料,满足毕业(设计)论文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最近几年,很多用人单位为了让新员工尽快地适应工作,要求毕业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就参与实际工作3使得很多毕业生边工作边做毕业(设计)论文,这样他们就直接参加了实际的工作,而不仅仅是实习。所以他们所接触的就是实际的社会劳动实践,因此在他们的毕业(设计)论文中就常常能反映出目前的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从而明确知道哪些技术早已经淘汰了,哪些是新的发展方向。这对于我们的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教学大纲的修正都很有帮助,也能使我们的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紧跟时代脉搏,同时培养出更多学有所用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所以说,毕业答辩现场是获得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一个窗口。
三、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启示
我国着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就提倡“要在做中学”。我们可以把其引申为学习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业生在答辩过程中常表现出就理论谈理论,没有自己的认识,这都是因为不能将所学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仅仅会纸上谈兵。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践,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怎样做到?因为经费和时间的关系,实际的教学中,很难长时间地带着学生去参加生产实践,但作为教师却应该为自己的课堂创设一种实践的环境,并激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这是一对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的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十分发达的今天,音频,视频,3维,4D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已经极大地方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教学中,教师也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比如工程管理专业的模拟实验室就可以开展模拟招标、投标及评标活动。学生们可以组成相应的招标单位和投标单位。招标单位负责招标公告,编制招标文件,审核投标单位资质,以及主持整个招标活动;投标单位负责编制标书,参加投标,进行投标答辩等。而教师则扮演评标专家,最终按照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这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也可以改革课程的考核制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极大地利用学校的计算机资源,可谓一举三得。
四、毕业设计选题方面的启示
通常每一位教师指导的毕业生会选择该教师擅长的研究领域。但在实际中每位教师指导的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且选题也越来越多样化,使得毕业指导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近年来,随着招生人数进一步增加,这一状况有恶化的趋势。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故指导教师难免对每位学生的选题和研究内容不能考虑周全。毕业答辩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毕业生的设计(论文)“挑刺”。在毕业答辩中,答辩委员们会把他们对毕业选题的观点等表达出来。常会见到答辩时答辩委员们之间的辩论,甚至争论。笔者认为这里一个非常难能可贵的学术交流机会,不管观点合理与否,都会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所裨AZ.
目前,各高校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越来越重视,标准也越来越高,也出台了非常多的措施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广东工业大学就设立了优秀论文奖和设计创新奖,以激励教师和毕业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
要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选题尤为重要。怎样才能不年年写同一题,届届谈老一套怎样才能避免学生找不到题,或是研究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怎样才能在内容上拓宽,在研究上深人,使得后续研究成为可能。这些是令导师头痛、毕业生们头痛的问题,好好地利用毕业答辩环节的“挑刺”,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对于好的选题,答辩委员们会认可,那么这个选题就可以继续作为下一届的选题,各委员在认可的同时还会提出该选题研究中的不足和需要加强或补充的地方,这样完全可以作为下一届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一来,下一届的研究,一可以避免重复研究,二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避免了学生无材料可用的情况。比如笔者2008年春季学期带的一个本科毕业生的选题是“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现状调查及效果分析”,在答辩时获得了好评,同时该论文被推荐为校优秀论文奖和创新奖。这就肯定了这一选题的创新性和现实意义,但同时,各答辩委员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如在工程项目的选择上要考虑不同类型项目的比重,在研究方法上要完善调研量表的效度和信度的检验等3这就给这个选题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而且完全可以作为下一届的毕业设计选题。
五、结束语
1.大学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本校大学化学课程总学时112学时,分为两个学期讲授,主要内容包括热化学、化学动力学基础、化学平衡、熵和Gibbs函数、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配位化合物和元素化学部分。
2.本课程主要改革内容。①将原有的由单一老师授课模式改变为由一位老师主讲,在一些特色知识环节由具有相关知识实际应用背景的老师辅助讲授的模式。这样改革的优点是可以发挥师资优势(目前本课程组有六位老师承担大学化学教学工作),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本专业老师的情况;②在课堂教学上每2~3次课设立一次3~5分钟的学生讲授环节,由当堂选择的一位或两位同学对自主学习内容的一个知识点进行讲授、剖析。目的是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改变平时教学环节中学生对自学内容基本不看、老师考试不考、流于形式的不良状况;③在整个教学环节,每学期设计2次讨论辩论课,学生分组对提前设计的专业拓展知识进行讨论辩论。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拉近师生间的关系,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立足所学,加强小论文书写环节,营造“研究型”学习氛围。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及时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⑤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近几年来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实践技能课程的比重,相应的理论课学时数有所减少。如何在规定的学时内将课程内容全部讲完,是理论课老师遇到的新问题。在本课程授课中,我们采取了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上主要讲授重点和难点,而将比较容易自学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课后学习;⑥改革考核方式。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但仅凭借一次期末考试就决定学生成绩的好坏是不客观的。在本门课程考核中我们加大了平时考核的力度,具体比例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70%。平时考核中,除课本作业外,增加课堂讨论和作为拓展知识的小论文知识的考核,其中平时成绩中课堂作业和考勤占15%,课堂讨论占5%,小论文占10%。
二、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
1.全体课程组老师对教学模式进行讨论,分析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提出适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单个教学班单一老师授课模式和单个教学班多位老师分章节授课模式的比较和分析讨论,本课程组认为前一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教授内容比较系统,前后知识点容易衔接,不足之处是教学风格比较单一;后一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一年级新生学习一门课就可以接触到多位专业课老师,享受不同特色的教学风格,不足之处是学生刚从高中迈入大学,自主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还不够强,多个老师轮流上课恐怕学生不太适应,前后知识也可能不容易衔接。综合考虑认为采用由一位老师主讲,在一些特色知识环节由具有相关知识实际应用背景的老师辅助讲授的模式比较好。
2. 原来的化学专业和药学专业对无机化学部分要求掌握的难易程度、内容都有很大区别,实行大类招生后大学化学如何兼顾化学、应用化学和药学的要求,需要进一步仔细讨论。另外大学化学教育是在中学化学内容上的提升,在授课中既要注意与中学知识的衔接,又要防止不必要的内容重复。为此我们组织全体课程组老师共同讨论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基本点、重点、难点和知识实际应用的划分形成统一的意见,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师精讲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开展教学讨论和学生调研,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寻找合理化的解决方案。
毕业论文题目应该明确、精练、有概括性。题目的字数一般在25字以内,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2.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
应概括地反映出毕业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以300~350字为宜。外文摘要内容及格式应与中文摘要一致,英文摘要约250个实词。
关键词
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同时有中、英文对照,分别附于中英、文摘要后。
3.目录
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要求标题层次清晰,标明页码。
4.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一般应包括绪论、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4.1绪论(前言、引言)
绪论(前言、引言)一般作为第一部分,是毕业论文主体的开端。包括毕业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的意义、采用方法、理论依据和具备的条件、毕业论文构成及主要内容等。
4.2本论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实验材料、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实验结果和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本论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对论文中出现的名词术语、物理量、公式、数字、图表、符号、计量单位等一律采用国际、国家通用标准。
4.3结论
毕业论文的结论单独作为一章编写。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总结,是整个论文的归宿。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5.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于参考文献中(15篇左右)。
6.致谢
致谢中主要感谢导师和对毕业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
7.附录
对于一些不便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的附录中。
基础医用化学论文范文欣赏:
【摘要】本文针对大一医学生各门基础化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从精选实验内容、优化实验项目到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手段等各方面采取的措施进行小结。
【关键词】化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面向医学院一年级新生开设的医用基础化学课程包括《基础化学》、《无机化学》及《有机化学》等,涵盖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等专业。在课程教学中,实验课是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的环节,鉴于中学阶段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训练很少甚至空白,如何在大一时利用有限的实验课学时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已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多年来,各高校针对化学各专业学生进行的基础化学实验内容及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4],普遍建立了“基础实验-中级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毕业论文”一条龙的实验教学体系,时间从大一延续至大四。将这些成功经验照搬用于医学生的化学课程实验教学显然是不合适的。医用基础化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不仅需要结合医学专业特色挑选实验内容,更得考虑在有限的实验时数内,通过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与实践,激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对此,我们进行了如下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精选实验项目,优化实验内容
基础化学实验“水质总硬度测定”[5]除了自来水样外,增加了岳麓山泉水、白沙井水两个样品,不仅激发学生兴趣,还能通过水质硬度大小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讨论,培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
在“熔点测定”[6]实验中,除了练习毛细管法外,还将显微熔点测定仪以及数字化熔点测定仪的使用方法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经典方法的同时认识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待实验经费较充裕时可以考虑购买,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引导学生对实验手段、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常压蒸馏及沸点测定”[6]除了蒸馏工业酒精外,将另一样品溴苯改为汽车防冻液,因为溴苯毒性大,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另外,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横向整合,纵向打通”,重视课程的层次性和教学内容的相关性[1],将《基础化学》理论课中学习的依数性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与《有机化学》课程基本操作训练联系起来,既贴近生活,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又补充和完善了防冻液的基本性能[7]数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及时将文献中介绍的新知识、新方法及科研成果引入到实验中。例如,“乙酸正丁酯的制备”,将催化剂由浓硫酸改为一水合硫酸氢钠[8]及TiO2/SO42-固体超强酸[9],按照绿色化学的理念对实验内容进行相应改进。同时,该实验对产品的表征除了根据馏液的沸点外,将折光率的测试改为确定样品密度,只需在称量产品质量后量取产品体积即可,操作简单易行。产品沸点以及产品密度相互佐证,提高了产品表征的可靠性。
2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手段
化学实验一般遵从学生预习、老师详细讲解示范以后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模式,在实验讲解的过程中总会有少数学生心不在焉或似懂非懂,导致实验过程不顺利或影响实验结果。采用提问式、讨论式或其它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如“乙酸正丁酯的制备”:如何创造条件使平衡右移?反应完成后最经济有效的除去杂质方案?产品的表征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等问题的提出,都能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参与讨论,或者由某一学生演示实验装置的安装、分液漏斗的使用操作等,使每位学生都能用心参与,不再有旁观者,进而对实验方案、操作步骤以及原理都有充分地认识,做到动手前对整个实验过程思路非常清楚、实验时心中有数。
对实验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尽可能采用启发式或者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和学生通过讨论找出问题所在并得到解决方案,比如“分子模型操作”实验中,有学生对含两个相同手性碳的酒石酸化合物的球棒模型与Fischer投影式的表达以及内消旋化合物、对称面和对称中心的概念理解感觉有困惑,指导老师在学生做好模型的基础上,先要求学生回忆Fischer投影式书写规则,再结合模型进行Fischer投影式的表达;接着借助内消旋酒石酸分子模型说明对称面、对称中心的定义;最后和一对对映体的模型进行对比,使学生充分理解内消旋化合物的含义。“乙酸正丁酯的制备”,直接回流法和分水回流法哪种方法产率较高?建议和同组同学商量后选定其中一种方法进行实验,合成产品产率的高低影响因素有很多,只有通过整个班甚至整个年级两种方法实验结果的统计才能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水质总硬度测定”实验,有些滴定后的样品放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返红?分水回流法制备乙酸正丁酯,分水器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发现有点漏,如何补救?等问题,教师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答案,而是要求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分析可能原因并通过实验确认结果如何。启发式或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同组同学的商量、讨论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实验过程中贯穿绿色化学理念,例如要求学生预习并思考,实验会产生哪些废物?如何处理?另外,节水、节电、节约试剂,比如蒸馏装置,相对两组冷凝水串连并将冷凝水开到最小;乙醇可反复用于“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等,是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的一些做法。
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利用实验录像素材,结合PowerDirector、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视频以及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11-13],可以保证在较少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介绍相关化学实验知识。目前已完成实验视频5项,包括水蒸气蒸馏、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等,并已应用于2012、2013级医学各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中,效果良好。逐步开展和完善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是医用基础化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重头戏,任重而道远。
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手段的提升,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对问题的兴趣进行实验,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医用基础化学实验课的能动性,保证教学质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树永,张剑荣,陈六平.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和措施初探[J].大学化学,2009,24(4):24-28.
[2]肖小华,邹小勇,张杰鹏,等.基础化学实验(综合)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3,28(4):36-38.
[3]付颖,叶非.基础化学系列实验课程体系优化[J].大学化学,2013,28(2):25-28.
一影响大学生对化学课兴趣不高的原因
1意识不到化学的重要性
化学在不断地发展,物质在不断地丰富,化学对社会生活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背负的偏见和误解也越来越沉重。食品中毒、环境污染等,被认为与化学紧密关联,“毒害”、“污染”就逐渐成为了化学的代名词。
同时,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增加令当代大学生变得十分“功利”。英语等级证、计算机证、各种专业资格证,学生会和社团的经历,才是求职、考研或出国的“敲门砖”。他们关心的不再是科学素养,而是这门课程对找工作有无用处。错不在学生,责任在社会,经济腾飞了,物质丰富了,精神素养跟不上,某些人社会价值观发生扭曲和变形,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2专业针对性不够,教学与生产实践脱钩
大化教材包括三大结构(原子、分子、晶体),四大平衡(酸碱、沉淀、氧-还和配位)、和化学与环境等篇章。在30-40学时要讲清楚这些内容绝非易事。对于材料、化工、采矿、地质、生物、环境、机械等非化类工科专业,不同专业都有其特点。因此针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的设置也应有所侧重和取舍。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课设置以及化学知识在他们未来工作中的应用情况。
与高中相比,大学化学难度增加,论述更深入,理论性更强,如不与生产实际挂钩,一味照本宣科会显得枯燥死板。譬如,原子结构中薛定谔方程对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运用高等数学、物理学和量子化学的知识,学生感觉很抽象。如应用多媒体Flash能增强学生对微观领域的理解能力。学时数的大幅削减也限制了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如能结合化学相关领域最新进展、生活化学、生命现象或学生所学专业与化学结合的实例,能让课堂鲜活有趣。
3授课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高校扩招至今,大化课堂采用大班教学,人数150到200不等,课堂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虽红红绿绿,热热闹闹,但若教师一贯“单口相声”,课件一翻到底,课堂就会疲劳,出现学生瞌睡和玩手机现象,效率低,何谈兴趣。教师应尽量采取多元化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积极性;要求学生预习,适应信息大容量、快节奏课堂;创设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利用教学相长原则,加强学习效果反馈;充分挖掘课堂互动元素,创造“满堂生辉”的效果。
二培养大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
1教师一定要有奉献精神,热爱教学
身为教师,先拷问自己,在教学上究竟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当大多数人都为科研项目和论文拼搏,还有谁愿意默默无闻的、不求名利钻研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当今职称评审制度都与项目和论文挂钩。试问,连教师都心不在焉,学生怎么会有学习兴趣呢。
真正优秀的教师拒绝名缰利锁的诱惑,渴望真诚的奉献,以文化品味、智慧高度和人格深度来点燃学生们的热情。真正优秀的教师必定具有广阔眼界和卓越的学识。讲起课来纵横捭阖,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妙趣横生,使学生如同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3]。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教学兴趣盎然。
2积极宣传化学的正面作用
为什么人们看到苏丹红、三聚氰胺、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事件或现象的时候,都会认为是化学出了问题呢?那是因为人在认识上出现了短视现象,由于目光只盯在事情的表面上,从而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事实上,破坏自然、污染环境不是科技本身的错。其实,所有这些事件或现象的发生,确实与化学有着紧密地联系,运用化学知识能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其中的问题。这正说明了化学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环境遭污染、人类健康受损,正是由于欠缺化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而引起的。
围绕化学与社会、生活、环境等方面挖掘人文素材,开展化学人文教育,希望能扭转当下人们对化学认识和理解,激发人们对化学的热情,提升全社会的化学科学素养。让学生通过接受历史上优秀化学家故事的熏陶,激励和启发学生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做事,尊重客观事实,脚踏实地,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处处都追求表现自然的本质和本性。
3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趣味性
一是重视每一节课的导入。教育家于漪说:“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象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恰如其分的导入,仿佛给学生架起一座通往新知识的桥梁,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使之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要设计好一节课的导入,教师就必须深入理解和发掘教材,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多样地设计导入。导入方法很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譬如,以旧引新导入法、创设情境导入法、悬念设疑导入法和对比效果导入法[4]等。
二是精心设计课堂,让其妙趣横生。斯宾塞提出“快乐教育”的思想,认为学习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卢梭说:“无论做任何游戏,只要我们能够使他们相信那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就会毫无怨言,甚至还会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然而不这样做,他们也许就会痛得泪流满面的[4]。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游戏”入课堂,设立“问题化学”、“化学探究”、“师生共同讨论”、等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的条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注重启发学生的化学思维。可就“化学是否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举行一场辩论赛;魔术揭秘“为什么湖水从顶部向底部结冰”;可就“化学与太阳能”、“化妆品与化学”、“酿酒与化学”多个专题让感兴趣的学生查找资料、分组报告和撰写论文;也可借鉴“开心辞典”等的益智节目,把教学内容编成竞赛题,学生抢答记分或当场评论表扬。通过竞赛,使学生克服困难、取得成绩,并给予奖励,从而激起浓厚兴趣。
三是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由毒奶粉事件提出“如何鉴定牛奶是否含有三聚氰胺”?由温室气体威胁北极熊的生存联想“二氧化碳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它有什么用?怎么消除多余的二氧化碳”?由pH平衡联系“胃中的抗酸剂”。与生活相关的化学令人兴趣盎然:我们呼吸的空气、保护臭氧层、未来的燃料:太阳能、食品的营养、妇女起居室中化学(化妆品、染发剂)等。
另外,区别对待不同的专业学生。针对化工和材料专业,可重点讲解陶瓷、光电、纳米材料、低温、高温超导体等;而针对生物专业,可着重阐述核磁共振成像、生命化学和基因工程,从蛀牙产生的原因、含氟牙膏的作用等。
总之,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尊师重教,崇尚知识;需要广大教师投入感情和精力,加强自身专业和人文素养,致力于教学改革和研究,精心设计课堂,使学生在游戏中增长知识;也需要同学们志存高远,重视基础,注重科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晓明,瞿洪明,杨林.国内外大学化学课程设置分析与比较———兼谈高校化学教学改革与创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8:56-59.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133-02
随着课改的深入,初高中的化学教学衔接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但师范院校化学教学和高中化学的衔接问题却少有人问津。新课改后,高中化学的教材、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部分师范院校并没有相应地更新教材,且课程的性质、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都没有改变,导致在知识体系、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出现断层现象。不少学生升入大学后难以适应师范院校的教学,对化学提不起兴趣。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部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不高、教学方式没有什么改变,毕业后很难适应高中化学新课改的实际情况。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就师范院校的化学教学与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作了一点剖析,希望能给从事师范院校化学教学的老师提供参考。
一、熟悉高中内容,在知识上进行融合
新课改后,高中化学很多知识是与大学化学的知识衔接的,如人教版《化学》(必修1)中的物质的量浓度、酸碱电离理论等;《化学》(必修2)的元素的周期、化学键的极性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子结构的共价键(σ键和π键)和分子的立体结构(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杂化轨道理论)、离子晶体的配位数等;《有机化学基础》中有机物的碳原子的杂化轨道(sp、sp2、sp3杂化)、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方法(色谱法、质谱法、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等。但很多大学化学教师对高中化学的知识了解甚少,根本不知道在高中化学老师教了什么,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只管按着自己的理解去教,忽略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式,导致学生学起化学来感觉吃力,教学效果不明显。
要使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的教材内容更好地衔接,大学化学老师最好人手一套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让化学教学论的教师系统分析、概括出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衔接的内容及教学的基本要求,然后分别对无机、有机等化学专业教师进行分析、培训,让他们更熟悉高中化学的基本情况,更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更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进度和教学方法,使师范院校化学教学与高中化学的内容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突出化学思想及化学与相关前沿学科的关系,强调化学各学科的内在联系,不断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具体内容、整体结构、知识的深广度等方面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二、更新教学理念,在思想上加以强化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而师范院校的化学教学理念是坚持育人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实践环节,加强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目前很多高校化学教师还没有转变教学理念,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探究,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理论和实践相割裂等现象,导致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较差,教学技能水平较低。
作为大学化学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首先,师范院校可以通过开展教学理念的系列讲座,由教育专家或化学教学论的教师结合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做专题培训,帮助他们转变教学观念。其次,在教学设计时,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观念,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尽量多设计一些阅读、归纳、讨论、回答等实践活动,注意从方法层面上教会学生学习,让师范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获得学习的方法。
三、改变教学方式,在思维上实现转换
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但目前,很多大学教师都喜欢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没有实质性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导致上课缺席、抄袭作业、考前突击等不良现象,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考过就忘光了,他们的技能和能力的发展都受到了阻碍,综合素质不高。
优质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大学化学教师要抓住学生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生理、心理转变的特征,在教学方式上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主体活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放手让学生看、说、讨论、写,让在学生在动眼看、动嘴说、动手做、动脑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强化学习的体验性。以多种教学方式融合进行教学,给学生留出讨论、思考等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又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真知和能力。
四、注重教学实践,在行动上进行落实
师范院校的化学教学目标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化学教师,如果仅靠师范院校的努力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因此我们可以坚持师范院校和中学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高校和高中的化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一)为师范生提供到中学见习的机会
高师培养师范生的目的不仅要让他们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各项化学教学技能。为了确保师范生执教技能的质量,可通过强化教育见习、延长教育实习时间等举措,让师范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了解中学化学的教学。在见习和实习的过程中,师范生除跟任课教师学习外,也把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带给中学化学教师,把收集到的好的备课资料或者比较新又有价值的文献,与他们互相探讨,并用于指导教学。同时,师范生还可以趁机了解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筛选部分核心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研究内容,这样既确保了师范院校对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价值,也让中学教师和师范生从中受益。
(二)利用农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实践
在校师范生人数较多,光靠在校老师的指导教育实践难以顾及每一位学生,而每年都有农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回校学习,可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作用,让他们每人负责一个小组的师范生(4~6人),指导他们教师技能的训练,给他们传授最真实的化学课堂的知识和技能。在农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习结束后,安排部分本科生跟他们回去进行教育见习或实习,这样,不仅解决了师范生难找学校实习的问题,还能确保师范生得到任课教师的认真指导。
(三)请优秀中学教师上课或指导师范生技能训练、指导实习
师范院校的化学教师虽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化学教学技能,但真正在中学进行过教学实践的较少,在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和实习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可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在大学召开中学教学研讨会、报告会等,邀请中学的校长、特级教师或优秀教师参加,请一些优秀中学化学教师给本科生做讲座,或长期聘请丰富经验的中学化学教师给本科生上教学技能相关的课程或指导技能训练、教育实习。让师范生在听、做、交流的过程中提高教学基本功,也使师范院校增进与中学的联系,更利于师范院校和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四)增加师范生观摩或参加各种比赛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对师范生技能的训练通常是通过教学案例或者是观看教学视频进行,然后由学生自行模仿训练,虽有成效,但不明显。针对这个问题,可通过举办中学化学教师上课或者说课比赛,让师范生融入真实课堂,近距离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风范。听完课后让师范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组织评课活动,提升他们的教学技能。此外,应为师范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参加学校、地区、全国性的教学技能大赛,与外界多交流,多学习,开阔视野,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往往能更深地触动学生的内心,体悟到掌握教学技能的关键所在,同时也给在职教师更多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各个地区教学活动的交流,师范院校和中学相得益彰。
五、完善评价方式,在结果上加以体现
新课程的评价宗旨是,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主要以激发学生内在潜质为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而在师范院校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如学习成绩、工作或组织能力、特长爱好等方面发展,但还是无法避免存在一些问题,如评价的主体较为单一;评价强调鉴别和选拔功能,忽视诊断和激励功能;评价标准与社会需求匹配性差;过分注重评价结果,忽视评价过程,等等。
为了使得师范院校的化学教学和高中化学在评价内容和方式上更好地衔接,我们采取多元评价方式,由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重视构建形成性学生评价,实现学生评价的诊断和监督功能;建立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评价方式,采取课题研究与论文、实验设计与创新、教学技能和说课技能、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以强化能力为目标,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关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心理素质、兴趣爱好、情感体验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人才。
实践表明:师范院校的化学教学和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不应只是知识的衔接,还应该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衔接。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整体上进行衔接,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师范院校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松艳,王宝珍,金爽.大学化学教学与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
[2]芦峰,郝娟.研究性教学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科学,2011(10)
2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夯实理论基础
讲授法教学仍然是目前多数课程所用的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即教师能连贯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并配合其它方法,可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课程知识传授给学生。教授法运用得当,不仅能将讲授内容系统、科学而准确地传递给学生,而且还能很好地突显讲授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若自始至终均采用这一方法,学生极易疲劳,产生厌倦甚至烦躁的心理。事实上,有些教师一直喜欢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洋洋洒洒、痛痛快快地大讲特讲,却完全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这种教学,只是教师知识的倾泻,而不是传授,其结果是教师教得非常累,学生听得更累,因而教学效果往往显得特别差。在近几年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对《大学化学》课程的授课评价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对那些采取满堂灌式教学的教师微词颇多,普遍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我系《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团队中,我们都十分重视教学理念的转变、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都视其为课程能否鲜活生动的源泉。首先,我们确立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以学生最大程度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为目标。如果把教师作为工程师或技术工人,那么学生将可看成为其加工的“产品”。“产品”质量的优劣,能否赢得市场,是检验作为教师教学质量是否合格的标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训练和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在十分融洽的环境下合理有序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课后有进一步跟踪并深入研究的渴望。其次,为更好地传授知识,改革教学方法,要采用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比如,在课前,教师要布置任务,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预习,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有关课题的成就以及最新发展动态,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必需的板书为辅;以探讨和学生参与教学作为主线,以教师补充和更正作为辅线;以经典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实际应用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相关科学前沿知识的穿插为辅助内容。课后,学生以完成经典题目作业为主要巩固课程内容的方式,以查阅相关知识,进行实验和撰写课程小论文来扩大视野,等等。《大学化学》课程理论众多,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学生牢固掌握众多理论,难度较大。我们主要通过精选教学内容,采用精讲、精练的方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前沿介绍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深入简出,形象生动地向学生进行传授。通过具体的材料合成与应用示例,夯实基础理论,加深《大学化学》与材料化学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欲望和浓厚的兴趣。
3转变课程的管理机制
课程管理机制的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课程管理机制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质量。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应是课程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我们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大力开展创新教育,逐步推进教学新模式的转变,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一,我们要求《大学化学》课程教师都要进行教学研究,特别注重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细节方面的探索与研究。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特别是教学细节等方面的研究,让教师更加重视教学规律。第二,加强课堂教学的诚信教育和情感交流,培养师生感情,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求知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知识品德,还要增进学生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第三,不断转变教学方式,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由单向式教学向双向式教学转变。第四,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尽快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由知识的“储备者”向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教师要经常进行反思,逐步实现深层次创新,使自己成为一个教学理念、教学实践的开拓者和研究者,崇尚科学,崇尚学术。第五,加强课堂教学的监督机制。我们主要通过教学督导、教研室听课与评教、院领导随机听课以及学生期中进行教学评价等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管理与监督机制。第六,加强课程学习的奖惩机制。对本课程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应及时进行表扬、鼓励甚至奖励,树立模范。对那些不爱学习、偷懒疲沓的学生要及时教育、激励以及必要的课程惩罚,如阅读几篇科学论文,撰写小论文等。
4加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关乎国家和民族昌盛兴旺的灵魂和永不衰竭的动力源泉。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大学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代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可以分为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训练两个部分。《大学化学》作为专业基础学科,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更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因此,结合我系材料化学专业近几年的发展,通过《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大力进行培养。(1)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活动。通过教师教研和科研课题的申报与立项,教学改革的实施,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进修,通过指导学生申报课题项目,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带领大学生参与各种竞赛,领导学生直接服务于社会等,切实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活动。(2)精选并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将大学化学课程中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中的相关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尽量节省课时。(3)加大基础实验的权重,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4)教师进行课题讲座,通过专题研究,加强《大学化学》课程与专业学习的联系。同时,挑选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专题报告,培养和锻炼学生进行理论交流的能力。(5)积极邀请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组或科研课题中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不仅使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途径,更重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素质,能使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不自觉地提高了科学分辩和吸收的能力。
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态度问题
基础大学化学课多在大学一年级开课,学生刚刚独立外出学习,心理上仍处于不完全成熟阶段,对未来工作学习目标不明确[3],对各学科的交叉作用更是一无所知.因此,有很多非化学专业大学生认为化学与自己的专业离得太远,认为学习化学用处不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自然也不理想.有学生直接问老师:“我的专业和化学风马牛不相及,学习化学有什么用?”可见学生对学习化学的认识存在极大的问题.这就提醒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告知学生学习化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是比学习更重要的环节,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工科大学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因为国家教委对大学生四年的总学时有严格的规定,各院校对于高等基础化学学时都进行了大幅度的压缩.比如,河南农业大学大学化学理论教学加实验只有40个学时,其中理论讲课32学时,实验课8学时.
2.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地发挥.根据现在大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学内容涉及面要广,而且教学内容要新,要能解决一些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突破传统,建立现代教学理念,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考核方法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现在很多高校的考核方法还是采取期末卷面考试的传统考核方式,这容易造成学生读死书,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这显然是和我们教育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的.
工科大学化学教学新方法探究
1.针对大学化学存在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解决.首先,每次上完课以后,就及时地给学生交代下节课的进度,让他们在课下进行预习,这样以来,就会大大缩减教师课堂上的讲课时间;其次,对于很好理解的概念和定义可以一掠而过.第三,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就大大节省了上课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