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7 13:05: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第一,适当提高了市场准入条件。根据不同业务特点及相应的规模要求.对典当行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做了进一步细化和上调。
第二,加强了典当行业特别足资产比例的管理,对金融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强了防范。如规定典当行不得收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在建工程及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房地产;财产权利质押典当余额不得超过典当行注册资本的50%;房地产抵押典当余额不得超过典当行注册资本等。
第三,降低了综合费串上限。动产质押、财产权利质押、房地产抵押典当月综合费率上限均有所下降。
有机农业简单地说就是要求在动植物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且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维持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对于加工、贮藏、运输、包装、标识、销售等过程,也有一整套严格规范的管理要求。
有机食品是有机产品的一类,有机产品还包括棉、麻、竹、服装、化妆品、饲料(有机标准包括动物饲料)等“非食品”。目前我国有机产品主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水产品及调料等。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依据的是农业部绿色食品行业标准。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农药和化肥,但对用量和残留量的规定通常比无公害标准要严格。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农药和化肥,但不能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
目前我国有机生产、加工及运输、销售产业链发展还不十分成熟,有机产品在生产、劳动力投入、质量管理等过程中的成本较高,有机产品较常规生产产品产出较低,且常规农场要转变为有机农场需要有2~3年的转换期,因此有机产品的售价一般都比普通产品价高。有机产品的价格实际上还包含了环境成本,而目前常规农业生产的产品价格并没有完全考虑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与农药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以及对环境污染的成本。
有机产品的安全保证
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产品中没有化学农药残留,对健康有利,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有利;有机农业提倡保持产品的天然成份,可保持食物的原来味道,有机肥料代替化肥使得瓜果蔬菜变得有滋有味;有机生产过程要求可追踪、可追溯,是一种可以信赖的产品;另外有机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减少碳的排放,如果选择有机产品,也可以做一个低碳排放的环保人士。
为保证有机产品的可追溯性,《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规定认证机构在向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企业发放认证标志或允许有机生产企业在产品标签上印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前,必须按照统一编码要求赋予每枚认证标志一个唯一编码,该编码由17位数字组成,数字前加“有机码”三个字。每一枚有机标志的有机码都需要报送到“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任何个人都可以在该网站上查到该枚有机标志对应的有机产品名称、认证证书编号、获证企业等信息。
有机种植生产过程中,国家标准规定不应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这并不意味着不能使用任何农药,有机产品国家标准中列出的允许使用的农药(如生物农药)是可以使用的。有机生产中病虫草害防治应优先采用农业措施,尽量利用灯光、色彩诱杀害虫,机械捕捉害虫,机械或人工除草等物理措施。如果上述方法不能有效控制病虫草害,可使用植物源、动物源以及矿物源的植物保护产品,这些物质是在标准附录中列出的:例如印楝等提取物、除虫菊科植物提取液、苦参等提取物、蜂蜡、蜂胶、石硫合剂、波尔多液、氢氧化钙(石灰水)等。
有机产品的认证过程
根据《认证认可条例》、《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相关规定,需经国家认监委批准后认证机构才能开展有机产品认证。截止到2014年2月,经批准可以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的机构有23家(有机产品认证机构最新情况可通过网站查询)。
另外,在我国境内开展有机产品认证咨询的机构,也应当获得国家主管部门的批准,未经准而擅自开展有机产品认证和认证咨询的行为是非法的。
目前,可开展有机产品认证咨询的机构有25家,这些最新信息均可在国家认监委官方网站进行查询。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国务院确定的统一规划、强化监管、规范市场、提高效能和与国际接轨的认证认可工作原则,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监督、综合协调和各有关方面共同实施的工作机制下,建立并完善我国农产品认证认可工作体系,提高农产品认证评价的一致性和有效性,促进农产品等“菜篮子”产品的质量卫生安全水平的提高,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扩大农产品出口创汇服务。
二、建立农产品认证认可工作体系的工作重点
(一)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认证认可体系。我国农产品认证要借鉴和引入工业产品认证认可的经验和有关做法,统一认可制度、统一认可机构、统一认可标准和认可程序,保证认可工作的公正、公开、公平,加快农产品认证工作。
(二)实行统一的农产品认证机构、认证咨询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的国家认可制度。按照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印发(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审批登记与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号)有关规定,从事农产品认证、认证咨询和认证培训等业务的机构要办理审批和登记注册;农产品认证机构应当取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授权的认可机构的资质认可;对农产品认证培训机构、农产品认证人员实施注册、备案制度。
(三)以与国际接轨为目标,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国家农产品认证标准。以现阶段我国业已开展了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认证为基础,统一、完善相关的认证标准体系,逐步使我国农产品认证与国际通行的认证标准和认证形式接轨。
(四)制定有利于社会监督和促进有序竞争的农产品认证标志(标识)管理办法。通过认证标志,建立认证质量的可追溯制度,认证机构要对其认证结果的有效性承担责任。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适时对直接食用的农产品实行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和出口验证制度。
(五)加强对农产品认证机构、认证咨询机构与认证培训机构的管理和监督检查。通过政策引导和加强监督管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培育一批运作规范、社会信誉高、符合国际通行规则要求的农产品认证机构。加强对境外相关认证机构、认证咨询机构和有关机构以及独立检查员的监督检查。
(六)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中积极推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及认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通过认证帮助、指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建立并调整关键控制点限值,及时纠正偏差,保证产品的质量卫生安全符合规定要求,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
(七)推动建立贯穿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储运、经销全过程的质量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经销企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储存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等)中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经销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三、建立农产品认证认可工作体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开展农产品认证认可工作,要适应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要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要求,为保护和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服务;要通过认证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创汇。
(二)要加快与农产品认证相关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有关技术法规的制、修订进程,使各类认证标准层次分明,并具有可操作性。积极推进我国有关农产品认证领域的国际间相互认可工作。
(三)发挥各种农村经济组织和行业(产业)协会在农产品认证活动中的示范和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推广的工作方针,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创汇,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
有机食品是有机农产品的终端产品,它的安全系数是所有农产品中最高的,而它的生产过程,却兼具回归自然与引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特点。但是,“有机”并不是一张可随便粘贴的标签。一个农产品要进入“有机”的行列,首先要经过2~3年的土壤转换期,在此期间不得使用任何农药、化肥等物质和基因工程技术,并对原产地的大气环境质量、生产用水等有明确规定,每年还必须通过认证机构的检查。正因为考核严格,有机食品才以安全性高,品质好,有益人体健康,保护环境而广受欢迎。
我国对有机食品实行统一的认证标志,包装标识中有中文“中国有机产品”字样和相应英文(ORGANIC)的才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有机食品。
对于有机配料含量等于或者高于95%的加工产品,可以在产品或者产品包装及标签上标注“有机”字样;有机配料含量低于95%且等于或者高于70%的加工产品,可以标注“有机配料生产”字样;如果有机配料含量低于70%的加工产品,只能在产品成分表中注明某种配料为“有机”。
新近实施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规定,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分为“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和“中国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标志”,这两个标志的图案基本一致,只是在颜色上有区别,分别为绿色和土黄色。
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区别
通俗地讲,有机食品是精品,绿色食品是优良品,无公害食品是普及品,三者间的关系可以形象地用金字塔形状来表示。但这三者间又有区别:
第一,有机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化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其他食品则允许有限使用这些物质,并且不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如A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允许限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对基因工程技术和辐射技术的使用未作规定。
第二,有机食品在土地生产转型方面有严格规定。考虑到某些物质在环境中会残留相当一段时间,土地从生产其他食品到生产有机食品需要2~3年的转换期,而生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则没有转换期的要求。有机食品在数量上进行严格控制,要求定地块、定产量,生产其他食品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
第三,有机食品的认证管理是由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及其认可的机构来完成,与国际接轨。绿色食品归属农业部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并颁发证书。无公害食品则是农业部宏观管理,省级农业行政部门进行产地、产品认证管理,是企业必须达到的最低食品安全标准、市场准入标准。
“纯天然”是一种误导
近年来,除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外,不少食品生产厂家还在产品外包装上印着“天然”、“纯天然”或“绝对天然”字样。这样就很容易给消费者造成一种错觉,使人们以为凡是“纯天然”的,就一定是无污染的有机食品或绿色食品,其实,这是一种误导。
一、有机农业概述
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包括化肥、化学农药及生长助剂等)和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 采用有机肥料或有机饲料来满足种植或养殖需要的农业生产体系。
有机农业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真正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兴起化学能源热,化肥、化学农药、激素等开始大量施用于农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种机械加化肥加农药的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增加,有效地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人类的饥饿问题。但与此相伴随的,是土壤结构被破坏、肥力下降、病虫害抗药性增强、人类奇异病症的突发率提高等等,人们不得不寻找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业开始受到重视。进入20世纪90年代,虽然农产品的供需在全球范围内存在区域结构上的不平衡,但就总量来看已经趋于饱和。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国家的人们对农产品的关注点也开始从对数量的关注逐渐转变为对质量的关注,各国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有机农业开始快速发展。
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也基本建立了有机认证的机构体系和标准,但与国外总体发展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二、我国有机农业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法律环境
我国政府对有机农业的发展持鼓励态度,提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中与有机农业相关的条文主要包括:鼓励无公害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的有害元素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鼓励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料产业化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鼓励农牧渔产品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国务院、农业部及各地政府相继制订、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来推动、鼓励有机农业的发展。如北京政府在2009年出台政策,规定凡是从2006年开始取得有机食品转换证书的本地区农业企业,认证费用由北京市政府给予100%的报销。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很多鼓励政策仍停留在文件层面,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扶持力度还比较小,实施政策扶持的地区也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省市,覆盖面较窄。
在法律制度方面,我国已经存在一些涉及有机农业的立法,但立法的位阶比较低,针对性不强,尚未形成针对有机农业的完整的法律体系。在2005年《农业部关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意见》中,对有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做出肯定,并提出要在执行《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组织制定符合中国农业生产特点的《有机农业及有机农产品管理办法》,但遗憾的是该办法至今尚未出台。在对有机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方面,目前主要依据的法律法规包括: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2009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2年由国家认监委修订颁布的新版《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等。2012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修订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该征求意见稿中,完善了有机产品认证的概念,将有机产品的销售环节也纳入了评定范围,同时对认证过程的要求和认证后的管理都更为具体和严格,该办法的出台必将对有机农产品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二)经济环境
我国有机农产品的消费市场由出口市场和国内市场两部分构成。2000年以前,中国有机农产品生产主要以出口为目的,主要的出口目的地集中在日本、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份额极少。但在最近十几年,国内市场对有机农产品的消费数量开始快速增加。
具体来看,在国际市场方面,伴随近几年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和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我国有机农产品在出口价格方面的相对优势开始减弱。同时,几个主要出口目标市场的经济环境也不容乐观。欧洲方面,欧债危机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经济出现衰退。根据已公布的欧元区2013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德国一季度GDP增长0.1%,接近停滞,而意大利、法国、希腊等几个国家则不出意料的继续衰退。日本和美国的经济虽然保持增长,但也表现乏力。以上两方面因素对我国有机农产品出口额的继续扩大造成阻力。
在国内市场上,有机农产品还属于高端消费产品,目前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由于其平均价格水平要远高于普通农产品,这就要求市场上要有高端的购买力。但可喜的是,我国国民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成长,人均GDP水平已经从1978年的381元增长到2012年的38354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412.13元增加到了21986元。虽然今年经济增长有放缓迹象,但可以预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整体趋势不会改变,这就为有机农业的市场需求形成了稳定的预期。国内需求的增加很可能成为有机农产品市场在未来几年的主要增长点。
此外,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也为有机农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提供了契机。这些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机构很多都具有国际背景,精通资本运营和企业管理,不仅可以为生产企业注入资本,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借鉴国外有机农业发展的成熟经验,并能在市场拓展、营销策划、物流配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建议,这对于我国有机农业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环境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近几年各种食品安全事件不断曝光,发现的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从粮油肉禽到瓜果蔬菜、乳制品等。问题的性质也不只是细菌超标等卫生问题,而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农药和化学品的残留。严峻的食品安全环境引发了人们对健康的担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和接受有机的概念。同时,一些国际组织和公益机构也开始提倡“环境友好型农业”,呼吁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减少甚至停止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减轻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为有机农业的发展营造了较好的社会环境。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国内有机农产品市场还较为混乱。一方面,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认识尚不成熟,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概念经常被混淆,消费者缺乏对有机食品的鉴别能力,还需要政府、媒体和企业共同进行引导和教育,普及有机食品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立法和执法上的一些漏洞,市场上也不断出现非有机产品冒充有机产品、或企业继续使用已失效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进行产品宣传和销售。这些乱象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制止,势必会影响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信心,也会伤害到真正从事有机产品生产的企业的利益,进而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技术环境
1.加大认证认可宣传力度。围绕世界认可日、有机宣传周等重要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网站、QQ群、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作用,拓展宣传渠道,加强认证认可活动报道。建立健全信息宣传网络,加强舆情监测,优化社会舆论环境,积极向上级和媒体报送我市认证监管工作动态信息,提高全社会对认证认可工作的认知度。
2.加强认证监管队伍能力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监管方式和服务举措,树立优良政风行风,寓监管于服务,以服务促监管。加强对县级局的业务指导和培训,着力提高队伍素质和工作质量,不断提高认证监管人员业务水平和依法履职能力,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公正廉洁的认证监管队伍。
3.促进认证认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认证,坚持分类巡查制度,提高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效性,强化认证认可在政府质量考核工作中的应用。联合发改委推行低碳产品认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推动有机产品认证规模大、自然环境优越的县(区)创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努力推行系列绿色低碳认证认定,倡导绿色循环低碳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二、严格资质认定监督管理,规范检验检测服务市场
4.严格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审批。做好修订后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及评审准则的宣贯工作,指导检验检测机构按照资质认定新要求进行管理体系文件换版。切实做好资质认定变更事项,严格按照资质认定变更备案要求,简化审批程序和审批时间,推动审批工作规范高效。
5.加强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监管。加强资质认定获证检验检测机构的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推进实验室能力验证活动,加大日常监管力度,配合做好获证实验室资质认定专项监督检查,坚决查处资质认定违法违规行为,督促实验室保持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促进检验检测机构努力提升检测水平。
6.切实做好检验检测统计工作。依据认监委和省局工作要求,组织开展宣传培训、报表填报指导工作,严格数据审核把关,及时按质按量完成全市资质认定的实验室数据统计工作。
三、创新认证监管方式,提升认证认可有效性
科研人员在一项长达十年的有机食品与普通食品的研究中,通过比较结果发现有机西红柿中一种被称作类黄铜的抗氧化剂的含量是普通西红柿中的两倍。该研究小组认为,西红柿中类黄铜含量的差异源于有机种植过程中没有使用化学肥料。最近欧洲的一项研究也表明,有机西红柿中维生素C、B胡萝卜素和类黄铜含量比普通西红柿高,并且有机桃子和苹果中抗氧化剂含量更高。另外,2012年美国儿科学会在一份名为《有机食品:健康及环境优势和劣势》的报告中指出:有机食品的农药残留水平明显低于普通食品。施用天然成分的农药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也减少了农场操作工人化学药剂灼伤中毒事件的发生。有机方式饲养的畜禽感染耐药性细菌的可能性也较低,因有机畜禽在饲养过程中,只有当采用多种预防措施仍无法控制疾病或伤痛时,才能在兽医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并要有相应时间的休药期才能销售。有机农产品生产、采集、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要求标准严于普通农产品,从根本上保证了产品的安全。
1.2我国有机农业生产执行标准
我国有机农业生产按照国家标准GB/T19630—2011执行。有机生产基地要求所在地有比较好的环境质量,但并没有提出过高的指标。种植业产地环境要求如下:(1)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15618中的二级标准。有机农业不使用化学肥料,避免了化学肥料带来的氮磷流失及因此而引起的地下水的污染。通过合理的有机耕作方式,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问题。通过秸秆还田和人畜粪便的综合利用,有效防止了农村废弃物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2)农田灌溉水环境质量标准应符合GB5084的规定。有机农业标准中灌溉用水只需要达到最基本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即可,是由于水中的某些物质如凯氏氮含量高于农业生产时并没有不利的影响,相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作物生长。检查员现场检查时对重金属污染等的要求方面,应根据农场耕作类别来评估农场用水水质的标准符合性。(3)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GB3095中二级标准和GB9137的规定。如果农场的有机生产区域受到邻近的常规生产区域污染的影响,应在有机和常规生产区域之间设置缓冲带或物理障碍物。跟水一样,空气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有机农业基地周围的上风方向如有污染源,则有可能流动到有机生产区域内,因此通过利用缓冲带和提供天敌栖息地来形成一定的保护空间。
1.3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有机农业在我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在标准制定、生产技术、加工技术、市场培育、产品认证、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经验日趋成熟,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1.3.1生产布局不合理目前,我国有机农产品生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和东南部及沿海地区,其中东北以生产豆类、谷物、畜肉奶制品和野生采集产品为主,东南部及沿海地区以生产蔬菜、茶叶、淡水鱼、海产品、水果为主。西北地区以生产谷物、水果为主。从区域分布空间上看,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的问题,东部沿海地区原有的经济发展潜能和对外联系的区位优势得到了发挥,而中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比较脆弱、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一些远离城市生产条件良好的地区虽然适合有机农业的发展,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当地有机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市场尚未建立,以及缺乏政策支持,造成有机农业发展滞后。
1.3.2国内市场成长缓慢,但未来成长可期我国有机产品主要用于出口,近几年来我国有机农产品所占农业出口创汇的份额大幅度增长。在国际市场上,有机农产品的消费国主要是发达国家,但其产品基本靠进口,有机农产品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我国有机农产品主要出口到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欧盟、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亚洲,有机农产品需求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日本是亚洲最主要的有机农产品消费市场,也是我国有机农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之一。相比之下,我国有机产品市场形成较晚,于2000年后才真正出现。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和伸展等各大城市。如北京,已成为我国国内最大的有机产品市场,占国内有机产品市场份额的1/3左右。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逐渐形成,有机产品市场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快速发展,成为下一个朝阳产业。
1.3.3加工产品比例低我国有机农产品市场上,初级有机产品占80%,且多以原粮为主,加工产品仅占20%,而像德国、瑞士、美国、丹麦等一些有机农产品生产国家,80%为加工产品。加工农产品的附加值要远远高于初级产品,有机农产品的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50%至几倍,农民可以从较高的农产品价格和较低的现金投入中获得收益。所以这也是我国有机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为此国家应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能够扩大出口和提高农副产品深加工水平的有机食品工业项目,对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意义十分重要。
2我国有机产品的认证及监管
2.1启动有机产品防伪追溯备案系统
国家认监委是我国有机产品认证监管部门,为解决我国有机产品标志不防伪、不可追溯等问题,切实做到保障获证企业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国家认监委信息中心于2012年3月1日启动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备案管理系统。系统上线的运行使社会公众和相关监管部门对有机产品及其标志的查询、辨识更加便捷。该系统标志信息的备案由各认证机构上报,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的企业其产品必须加施防伪标志才能上市销售。对于国外进口到我国的产品,也必须经过我国认证机构的认证后并在产品最小销售包装上加贴或印刷有机防伪标志才能以有机产品销售。
2.2通过有机防伪标志辨识真伪
为保证我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的可防伪与追溯,防止假冒获证产品的发生,国家认监委要求各认证机构在向获证企业发放认证标志时,要求每枚认证标志编码的唯一性,编码应由认证机构代码、认证标志发放年份代码和认证标志发放随机码组成。有机防伪标志是通过印刷或加贴方式附在产品上。防伪标志图案是由国家有机产品标志和认证机构标志以及身份码(明码)、有机码(暗码)和查询网址组成。印刷的有机码只在有机码数字前注明有机码字样。消费者在购买有机产品后,刮开有机防伪标志涂层得到17位有机码,可登陆到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网进行查询。有机防伪追溯码的使用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除此之外,消费者还可拨打查询网站上公布的认证机构的电话进行咨询、核实或投诉。
2.3通过质监局的“新办法”进一步加强认证监管
2014年4月1日,质监总局正式实施新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与原办法相比,新办法由原来的46条增至现在的63条,设立了“有机产品认证目录制度”,认证标志统一编号制度、档案记录制度,保证获证有机产品具有可追溯性;明确了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产品或者产品包装及标签上不能标注“有机”等字样;增加了罚则条款,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解决了以往有机产品认证行政执法中执法依据不足的问题;取消了有机产品认证转换标志,便于消费者识别有机产品,杜绝了获证产品的认证委托人利用有机转换认证冒充有机认证的行为。
2.4认证监管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家认监委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第2号公告称,截至2012年6月,我国有机产品认证机构为23家,有效认证证书为10478张,获证企业为7266家,分布在全国1614个县,有机农业生产面积已经达到200万公顷,位居世界第三,有机产品国内贸易额约800亿元,年出口约4亿美元。从通过的认证企业数及产品数量可看出,我国有机产品行业呈现出快速成长和发展趋势,但一些不法企业在经济利益驱动下,钻认证监管的漏洞,因有机码在有机标志备案查询系统中可多次查询,没有预警措施,给不法企业提供假造防伪标志的可趁之机,只要获取一批有机码就有重复印制的可能,目前市场上已出现加贴防伪标志的假有机产品,其图标色彩不正,但消费者难辩真伪。还有防伪标志的超范围、超期使用问题,一些企业不严格按照所申请包装规格加贴,申请1公斤产品的标志加贴到5公斤产品上使用,超出监管系统自动审核所允许的订购产量。以及上年度防伪标志未使用完下年度继续使用,如果发生不但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还有可能外购普通产品冒充有机产品。在消费者不投诉的情况下很难发现。尽管有机产品监管机构对获证企业的市场监管手段不断加强,调动地方质监部门积极配合,不断加大有机产品抽查抽检力度。对认证机构提出新要求,严把关,备案监管系统功能也在不断升级,在企业认证审核和证后监管上下了不少功夫,但认证监管工作依然面临挑战,需要我们监管部门和认证机构对获证企业不仅要进行监管约束,还要加强诚信自律的培训,做到“管、控、防”即有机产品可追溯,上市销售能控制,防范措施能跟上,才能效遏制这些问题的出现。
由于认知模糊,普通消费者很难判断有机食品的真假。在济南市银座超市马鞍山人防店中,一款“农圣庄园”牌扁芸豆包装上原本没有“有机”字样,但在超市价签上,这款扁芸豆的商品名称却变成了“农圣庄园有机扁芸豆”。
在南宁市青秀区“利客隆”超市,“德伟有机八宝米”的包装上称产品“按国际有机食品通行标准生产”“无化学农药”“无化学肥料”“无化学添加剂”“无人造色素”“无转基因产品”,并贴了“有机认证”“有机食品”标志,但却没有认证单位。不仅如此,有的“有机食品”认证已经过期或撤销。
几万元叫卖“有机”证书
一位常年在北京、山东、广西等地做“有机食品”收购、加工、包装的经纪人刘刚表示,有机食品行业之乱,关键是认证环节随意性大。“对不少认证机构来说,你只要花两三万元,基本就能拿下有机食品认证。”刘刚透露,交了钱,一些认证机构或中介公司就会派专人“搞定”申请、文件审核、实地检查等认证全部流程。
有些认证机构甚至主动找企业来买有机认证。山东寿光砚祥有机蔬菜公司总经理张砚祥称:“不少认证机构打电话说只要交钱,最多一个月就能把没通过认证的菜品认证了。”
上海一家包装印刷公司可按客户要求印制“有机认证”“绿色认证”等各种标签,也可将“有机认证”印刷到包装盒上,根据包装材质的不同单个费用从几毛钱至几百元不等。刘刚说:“有的企业收购普通食品后,经过简单加工包装后,干脆直接贴上假冒的有机认证标志,这样做获利往往翻番,个别品种甚至超过了500%。”
针对认证中出现的问题,负有监管责任的国家认监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按照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国家认监委应组织地方认证监管机构对有机产品认证,但目前有机食品监管体制还不完善,仅靠认监委一个部门很难进行“全覆盖监管”。
生产监管存在交叉或空当
“有机食品的生产成本要高出普通食品许多。”广西八桂田园生产部负责人韦志林说,以有机菜心为例,种植一亩菜心所需的肥料、人工、防虫设施、认证管理费等大约为7000元,因此每公斤有机菜心的生产成本约为14元,是普通菜心的好几倍。
近年来,一些食品包装上纷纷标注“有机”二字,并标榜“高质高价”。调查发现,食品随意标注“有机”、花钱购买认证、违规使用标志等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售价不菲的有机食品,只是披着“有机”外衣的冒牌货。而一些获得认证的有机产品,是否真的达到“有机要求”也很难确定。就目前而言,有机食品的认证、标志和质量达标任重而道远。
认证:不少机构没有条件开展有效跟踪
如今在网上搜索“有机食品认证服务”,可以找到很多咨询机构,这些机构大多宣称可以有机食品的认证,以及在“3个月内完成现场检查及产品检查工作,并拿到有机转换证书,第二年拿到有机证书。客户所做的只是提供企业证照和盖章签字等工作。”
权威人士认为,有机食品的认证要经过申请、材料审核、现场检查、检查报告、综合评审、颁证评审等多个阶段,认证机构可规定自己审核程序进行的时间,但不可承诺认证完成的确切时间。
“那种承诺‘一次通过’的所谓认证咨询机构,完全是无视有机食品生产规律,损坏有机食品形象的行为,有的甚至与一些认证机构勾结,欺骗企业和消费者。”一家大型认证机构的总工程师这样说道。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魏益民教授指出,政府部门应保证对企业的监管和制约,在评定具有认证资质单位的同时,还要建立淘汰机制,适时清除不达标的认证机构。
针对认证机构存在的问题,国家认监委负责人表示,认监委对有机产品认证始终坚持“严格标准、严格准入、严格监管、严格查处”的原则,一旦发现严重违规的认证机构和认证人员,将坚决撤销其从业资质。
据了解,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认证监管部门已累计检查食品农产品认证机构808家次、获证企业22717家次。目前,我国有机产品认证机构从2004年的36家已减少到现在的24家,七年减少了三分之一。
权威人士表示,当前不少认证机构存在“重认证、轻管理”的问题,这些机构没有专职的管理部门和必要的经费保障,没有条件开展有效的跟踪检查,缺乏问题的发现机制、获证单位退出和信息披露机制、问题溯源追查机制,因此加强后续管理也是当务之急。
标志:不规范及违规用标现象十分突出
“有机大米”“有机蔬菜”“有机猪肉”……在很多超市里出现的“有机食品”虽然没有认证标志,真假难辨,但却价格不菲。此外,根据我国《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有机食品认证证书有效期仅为一年,但市场上的有机食品很少会主动标出认证证书的有效期。
“普通消费者很难从外观上辨认出产品是否为有机食品。”上海食品研究所总工程师马志英说,许多超市所谓的“有机食品”是否真能达到有机产品标准,还是得打个问号。
业内人士指出,部分企业不规范用标、违规用标的现象十分突出,已对有机产品整体形象产生损害。造成目前不规范用标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市场秩序混乱的因素,也有社会诚信缺乏和政府管理能力不足的原因。
今年,国家认监委对伪造、冒用、超期、超范围使用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和标志行为进行了专项整治,共检查获证企业1610家,发现违规行为69起,处罚、立案12起。
据了解,为了规范有机产品标志的使用,国家认监委已要求认证机构采用暗码方式,赋予每枚认证标志唯一的编码,确保发放的每枚认证标志能溯源到对应的认证证书、产品和生产企业,使信息可追溯、数量可控制。认监委将建立认证标志数据库,供公众查询。
国家认监委还要求认证机构加强对认证标志印制单位的管理,坚决杜绝认证标志印制单位私印、滥发认证标志行为的发生,同时采取通知或不通知检查的方式,对获证组织使用认证标志的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获证产品数量与认证标志使用量相匹配。
国家认监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针对食品农产品认证活动组织“拉网式”检查,严厉打击假冒、超期、超范围使用认证证书和标志的违法行为,社会各界如发现有机产品认证活动中涉嫌违规行为的,可拨打12365进行投诉、举报。
质量:真正达到“有机要求”难度很大
有专家认为,即使一个生产基地获得了有机产品的认证,它也可以随时违反标准进行一些“非有机”的操作,但由于有机产品对环境因素要求极高,往往很难通过检测产品来确定它是否真的“违规”。
虽然有机产品是过程控制的产物,并没有具体的产品检测标准,但专家建议,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产品检测必不可少,这不仅是对认证机构本身负责,也是对消费者负责。
4个玉米卖25.98元,辣椒卖21元/斤,胡萝卜的价格是19.99元/斤……这些食品之所以贵得让人咋舌,全是因为它们身上贴着“有机食品”的标签。
食品一经认证,身价立刻飙升。但最近,业内人士爆料:一些企业为了利益,利用认证食品的招牌来挂羊头卖狗肉。
山东某咨询公司的孙姓负责人在电话中,给记者报出了有机产品认证的价码――两万元。
孙姓负责人表示,从实地审定到有机转换认证拿到手,不会超过一月时间,而所有认证环节,均由咨询公司包办,包括检测所用的实验室。
据其介绍,咨询公司会派人到记者所称的蔬菜种植基地进行考察,名曰考察,实际只需要在地里“看一眼即可”,然后将产品送往咨询公司指定的实验室,由实验室出具一份有机检测报告。
记者表示,自己产品均使用大量农药,担心检测最终无法成为“有机”。孙姓负责人称,根本没有担心的必要,到时会将检测结果人为“修饰”。
孙姓负责人特别强调,这家认证公司是正规的、在国家注册过的。
按照正常的有机认证程序,首先要经过文件的审核,由企业将申报材料递给认证中心进行审核,认证中心制定检查计划,派出有资质的检查员对土壤、产品进行抽样,将样品送往指定的质检机构,同时检查员编写检查报告,此后认证中心进行评估意见。
然而,根据孙的介绍,这家咨询公司就完全包办了大部分认证工作,指定熟人,然后编制假的材料信息递给关系不错的认证中心,最终孵出一份有机证书。
一家叫长沙品信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刘小姐透露,“只要拿到有机食品认证,价格成倍翻。我有个客户是做黄豆的。外面卖的几元钱一斤,在他那是几十元钱一斤。”
通过搜索引擎,就可以发现大量的有机认证机构,这些机构报出的认证价格,大都在两万元左右,认证时间在一到三个月之间。
山东一家蔬菜公司的总经理表示,公司的多个蔬菜品种经过有机认证之后,就有不少认证机构打来电话声称,只要交钱,就能在一个月内把所有的菜品进行有机认证。
超市贴标乱象
事实上,操办有机认证的并非只有咨询公司一种途径,记者走访多家超市发现,将普通商品披上有机外衣,其实很简单。
在某有机连锁超市,记者发现个头矮小,卖相并不太好的一种土豆,每斤售价11元,而店内的有机小白菜,每斤售价9元,价格比普通蔬菜高出数倍。另有媒体调查称,市场上的有机蜂蜜每公斤358元、有机猪肉每公斤160元、有机杂粮每盒268元。
这些有让人咋舌价格的商品,真的是有机食品?上述这家超市的负责人透露,超市内一些有机蔬菜是从普通农产品中心批发过来的。她指着放在架上数量并不多的“有机蔬菜”说,批发过来之后超市贴上有机标签进行售卖。
据她介绍,销售的要诀是,每天不同品种的蔬菜批发数量不多,给消费者造成一种量少而产品尊贵假象,有时超市还会有意地进行断货。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虽有消费者对价格如此之高进行询问,但售货员以“有机”为卖点,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
记者调查了解到,有些商品上标有“无化学农药、无化学添加剂、无人造色素、无转基因成分”等,并贴上了有机认证标签,却没有认证单位。
一款贴着“绿色食品”的杨桃,其绿色食品的标志是个“心”形,与国家统一发放的绿色食品标志完全不同。而在淘宝网上类似这种山寨的绿色食品标志,卖家开价是一分钱一个。
在另一家店内,记者购买了一款带有“绿色食品”标志的鱼泉榨菜。当在中国绿色食品网站上查询时,发现这款榨菜,其绿色食品的标志已过了有效期。
根据我国《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规定,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有效期仅为一年,但市场上出售的有机产品很少标注有效期限。
消费者盲从
记者调查发现,消费者对于何为有机产品,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而往往笼统地认为,它是没有污染,食用起来更加安全一些的食品。
有机蔬菜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长沙县的回龙湖有机农业示范基地负责人余建军粗略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使用有机肥得花好几千元,成本约是化学肥料的20倍;在前期的生态环境改造、土壤改良方面,每亩地的投入是1.5万元,而种植普通食品是不需要这笔钱的;人力成本方面,人工除草一亩地要花费3000元,而如果使用除草剂只需几十元;再加上损失风险、物流成本、管理成本……正因其苛刻的种植条件,自然身价不菲。在业内人士看来,消费者对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概念混淆不清,让一些商家钻了空子,不管有无使用农药,其产品统统向有机靠拢。
认知上的不足,加上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使得消费者对于选择有机产品时显得饥不择食。
挂名“有机”的产品充斥市场。
谁该负责?
近日,国家认监委做出通报,安徽省郎溪县上海云岭工贸公司白云山茶厂生产的“白茅岭”有机绿茶和浙江蜂乐园蜂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蜂乐园”有机荆条蜂蜜不合格,产品中农药或抗生素残留超出认证标准。
“有的绿色食品生产公司,在认证前认真执行绿色食品的各项要求,但拿到绿色食品标志证书后却玩起了‘挂羊头卖狗肉’”。有业内人士透露,“有的公司大部分产品是从农民手中收来的不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蔬菜,然后拿去当绿色食品卖”。
国家认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已从2004年的36家减少到了现在的23家。我国有机产品监管体系很不完善,仅靠认监委很难将整个有机产品的监管做到全面覆盖。
根据“谁发证,谁监管”的原则,认证机构每年要派人去企业检查。发现达不到要求,要取消认证。但目前我国的认证监管力度不够,企业获得认证后,认证机构对于认证后的监管却十分松懈,往往是只管发证,却放任事后监管。
我国对有机食品的监管存在交叉或空档等现象,如农业部门管生产,工商部门管流通,卫生部门管餐桌,这样多龙治水,并未带来有机食品认证规范。
业内人士表示,认证机构对有机企业进行认证,但其生存也要靠这些企业缴纳的认证费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认证机构本来就很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