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建设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28 13:38: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公共文化建设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公共文化建设论文

篇(1)

直接授权是指使用者直接获得著作权人的许可授权,又可分为一对一授权、授权要约和创作共用。①一对一授权是指使用者根据著作权自愿许可原则,一对一地同著作权人订立许可使用合同,获得著作权人的许可授权。②授权要约是指作者根据自己的版权授权意愿,在其出版的图书中刊登一页权利人授权声明,明确该书的著作权授权范围、授权费用、支付方式、使用方式以及保留权利等内容,该模式指引使用者依据授权声明合法使用作品,有助于免除一对一洽谈的巨大交易成本[1]。③创作共用(Cre-ativeCommons)协议作为一种相对宽松的授权协议,即除特殊说明以外,任何人可以免费拷贝、分发、讲授、表演某个站点的任何作品,但要注明出处或作者,只能用于非商业用途,不能为某种利益而擅自更改或删除作者名发表在任何商业媒体上,而且如果基于原作品内容进行再创作,应按照与当前协议完全相同的协议分发最终作品[2]。

1.2间接授权

间接授权也称授权,是指著作权人将权利授权给著作权机构,使用者向著作权机构交纳相应著作权使用费,著作权机构再将这部分报酬转交作者。间接授权又分为集体管理、由出版商授权、专业版权公司授权、技术平台服务商代收代授模式等4种方式。①著作权集体管理,是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经权利人授权,集中行使权利人的有关权利并以自己名义进行相应活动,如与使用者订立许可使用合同、向使用者收取使用费、向权利人转付使用费以及处理相关诉讼、仲裁等。②由出版商、专业版权公司、技术服务平台商授权,是指作者将作品使用授权交由出版商、版权公司或技术服务平台商代为管理,使用者与出版商、公司或运营商洽谈授权事宜。

1.3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是指特定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据法律规定,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无偿使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的制度。合理使用制度体现了社会公共利益对私人权利的法定限制,在不损害著作权人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给社会公众保留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自由空间[3]。作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机构,图书馆依法享有两项著作权合理使用情形(也叫图书馆例外):①图书馆复制权例外。《著作权法》第22条第8项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并不向其支付报酬。②图书馆信息网络传播权例外。《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7条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和依法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不向其支付报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同时,依据《条例》第6条第6项规定,建设开通的“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2008年开通)和“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2011年开通)等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有相应的作品合理使用权;依据《著作权法》第22条第11项、《条例》第6条第5项规定,在新疆、等少数民族自治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适用于少数民族文字通行地区的翻译类合理使用。

1.4法定许可

法定许可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据法律规定,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而使用其作品但须依法支付报酬的制度。法定许可的本质是将著作权人的专有权降格为报酬请求权。《著作权法》第23、33、40、43、44条分别规定了5种法定许可情形(即教材编写许可、报刊转载许可、录音许可、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放已发表作品许可、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放已出版录音作品许可),《条例》第8、9条则分别规定了两种法定许可情形(即作品网络传播的远程教育许可和扶助贫困许可)。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和相关公益性数据库的开发利用都离不开对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如根据扶助贫困法定许可规定,目前设在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依照法定许可规定,自公告之日起满30日,著作权人没有异议的,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向农村地区的公众传播扶助贫困和适用基本文化需求的数字化作品,并按照公告的标准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2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著作权利用的困惑

2.1直接授权成本过高

虽然直接授权包括了一对一授权、授权要约和创作共用等多种方式,但授权要约模式由于可操作性不强和单靠市场机制推行难度大[4],创作共用模式则由于协议较为复杂,作者正确理解协议有一定难度,并且协议普及力度不够,绝大多数作品并未加入协议,因此这两种模式目前还未得到广泛应用,无法成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主要授权方式。由此可知,一对一授权模式自然就成为直接授权的主要方式。同时尽管人类社会经过了数千年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无法计量的信息资源,但是对当前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传播最具影响力和推动力的信息资源,大多数还处于著作权保护期内,因此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机构如果不事先获得作品的著作权使用许可,就无法对大多还处于著作权保护期内的作品进行数字化和网络传播,这就不可避免地把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置于一种“海量许可”困境[5],导致直接授权交易成本过高,使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遇到困扰。

2.2间接授权机制不畅

间接授权包括集体管理、由出版商授权、专业版权公司授权、技术平台服务商代收代授模式等4种方式。由专业版权公司授权的作品数量很少,同时也必须解决海量授权问题;由出版商授权,出版商往往凭借出版发行上的优势地位对著作权人提出许多不合理要求,如要求无偿获得作品网络传播权,因此大多数作者并不愿意一揽子将作品授权给出版商;由技术平台服务商代收代授模式主要适用于网络环境中的数字作品,技术平台并不能很好解决纸质作品的授权和收费问题。因此以上3种方式应用范围均有很大局限性,并不适用于大规模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相对而言,集体管理是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获取作品的重要间接授权渠道。然而由于我国《著作权法》第8条、《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第19条都明确规定作品著作权人享有自由加入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利,这决定了我国各类集体管理组织不能强制著作权人加入,因此其所代表的会员数量非常有限,目前还根本无法完全满足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海量的著作权许可要求。同时目前集体管理模式表现出一定的缺陷,如缺乏先进的技术平台,授权效率不高;滥用其垄断地位,侵害权利人和使用者的权益;存在较为严重的不积极维权的问题,这导致很多作者对集体管理组织产生信任危机,影响了更多会员加入。因此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者来说,间接授权机制运行似乎并不顺畅。

2.3合理使用情形过严

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8项以及《条例》第7条均规定了合理使用条款,然而必须指出,为充分保证著作权人的权利,法律对其有较为严格的适用限制:一是使用地点限制,即图书馆等只能在本馆馆舍内(馆域网)内向读者提供数字化作品;二是作品范围限制,即限定为本馆收藏时就是以数字形式合法出版的作品和图书馆为了陈列和保存版本的需要而制作的数字化复制件;三是使用目的限制,即对馆藏文献进行数字化应被用于个人研究、保存版本以及教学科研的需要,并且不允许直接或间接获得经济利益;四是使用方式限制,即提供作品时应采用技术性措施,只允许用户在线阅读,不能下载全文。基于上述限制,绝大部分图书馆收藏的合法的数字化作品无法向广大读者提供,极大妨碍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所需特色资源的收集以及后期推广利用。同时,还必须指出的是,根据《条例》第10条规定,除第6条第1项至第6项、第7条规定的情形外,不得提供作者事先声明不许提供的作品,目的是防止作者通过事先声明的方式规避《条例》规定的上述限制和例外。然而由于该法条仅仅是规定“作者的事先声明无效”,并未明确当事人的合同约定能否排除上述限制和例外,因此《条例》并不能禁止双方以合同协议方式排除上述合理使用的行为。在实践中,正是由于上述法律缺陷的存在,资源提供方或著作权所有人往往凭借其强有力的卖方市场地位,隐性逼迫图书馆等用户单位签订“凌驾于法定的可适用于图书馆的著作权例外之上”[6]的资源许可协议,不断挤压社会公众利益空间,由此导致图书馆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可能因符合法律所规定的合理使用范畴但不符合双方签订的并非真实意愿表达的资源许可协议约定的行为而产生侵权风险。

2.4法定许可方式过少

前已述及,法定许可的本质是将著作权中的一些绝对专有权降格成为一种合理报酬请求权,从而在作者的排他性权利和公众的合理使用之间构建一种中间制度。作为一种具有较高效率的著作权授权方式,法定许可应该有更大的应用范围。然而出于对法定许可会过多损害著作权人利益的担心,目前我国著作权法并没有明确规定纸质文献数字化、已购数字资源下载转化以及网络资源下载链接的法定许可制度,《条例》第8条、第9条也只是就网络传播方面规定了实施远程教育和扶助贫困的法定许可,并未明确规定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馆舍外信息网络传播的法定许可。很显然,法定许可方式的过少也影响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所需特色资源的合法收集和有效利用。同时,还必须指出的是,我国的大多数法定许可规定了一个前提条件———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不得使用,这与其他国家的法定许可制度有很大不同,准确地说应该是准法定许可制度,即同意著作权人以声明的形式排除法定许可的使用,这无疑极大削弱了法定许可的效力。

2.5技术措施保护过度

技术措施保护是法律界为解决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人作品保护难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意在制裁为侵犯他人著作权而破坏有效控制作品的技术措施,以及有意为牟利而提供破坏技术措施的设备和服务的行为。为兼顾著作权所有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平衡,各国法律同时规定了若干规避技术措施行为的例外情形。然而我国《条例》第12条仅仅规定了4种例外情形即为教学或科研目的、非营利为盲人服务、国家机关依法执行公务以及进行系统或网络安全性能测试等,例外情形范围过于狭窄,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依此规定,图书馆进行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时,对存储格式已经过时并在市场上无法购买的作品不得合理规避其技术措施,因为不符合法定的4种例外情形。此外,对于图书馆履行自身职能、充分发挥自身在人类文化遗产保存方面的价值的至关重要的活动———数字文化资源长期保存,我国现行法律也并未明确规定允许图书馆享有规避数字资源技术措施的例外[7]。我国法律对作品技术措施的过度保护严重影响了我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进程。

3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著作权许可的出路

资源授权无法突破现有法律与授权资源无法满足读者需求是目前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最大两难困境。虽然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机构最好现实应对措施是研究熟悉现行法律,并在法律给予的合法空间内开展工作,但这仅是权宜之计,非长久之计,根本出路是积极推动现行著作权法律的修订完善,争取法律给予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社会公众更大的法律活动空间,促进著作权法设计上的再平衡。目前国家版权局于2012年3月公布《著作权法(修改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一稿),公开征求意见后,又于同年7月公布《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二稿)》(以下简称草案二稿),最后于同年10月向国务院法制办提交《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三稿)》(以下简称草案三稿)。下面笔者结合著作权法修订草案情况来分析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著作权许可难题的化解程度。

3.1坚持利益平衡原则

利益平衡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法治社会立法的方向。现代立法实质是一个利益识别、利益选择、利益整合及利益表达的交涉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立法者旨在追求利益平衡[8]。法律是相关利益方相互谈判和协商、相互让步和妥协达成一致并使相互权利义务制度化、规范化的结果,是利益平衡的产物。著作权法就是一部关于著作权利益平衡的法律,其调节利益平衡的机制是通过设定著作权人和公众的权利和义务来实现的。随着高新技术发展,传统图书馆版权利益平衡机制无可奈何地在数字空间下被打破,因为数字技术彻底改变了作品创作、传播和利用的本来面貌,促使信息创造者、信息传播者和信息利用者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由于网络的迅捷性、互动性、超时空性和整合性,数字化作品下载和复制成本非常低,不仅传播速度更快,而且传播范围更广,社会公众超出合理使用范围非法利用作品的情形大规模增加,于是为更好保护著作权人利益,著作权法规不断扩张,以弥补新技术带给版权人的实质性利益损失,如新设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却没有完善的权利限制措施,以致图书馆和社会公众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由此导致著作权利益冲突或失衡[9]。2012年启动的《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工作就是为了重塑著作权利益平衡,在增加著作权保护条款的同时,相应拓展著作权法的权利限制条款,以适应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背景下著作权利益分享与协调的新要求和本土文化事业与产业迅猛发展对著作权利用新保障机制的新呼唤[10]。

3.2完善集体管理组织

著作权集体管理模式可分为自愿性集体管理、延伸性集体管理和强制性集体管理。我国现行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模式就属于自愿性集体管理,是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经权利人授权,集中行使权利人的有关权利并以自己名义进行的管理活动。延伸性集体管理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起被北欧国家所采用,是指当一个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代表足够数量的权利人,并与之就利用作品达成协议代为行使著作权时,这种管理行为可以延伸至该领域内的其他非会员权利人,但是每个权利人可以以书面禁令的方式来阻止其作品遭到延伸性管理而产生的复制行为[11]。强制性集体管理是指著作权人无论是会员或者非会员,只能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来行使相关权利,如果权利人不接受集体管理,视为放弃该权利。该模式以德、法为代表。显然,完善集体管理组织是一种解决我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所面临的资源著作权海量授权问题的核心方式,学术界对此主要提出了3点建议:①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集体管理制度,改自愿性管理为延伸性管理或强制性管理。②建立统一著作权权利信息查询平台,开发版权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我国版权集体管理的数字化。③破除集体管理组织的垄断性,引入市场竞争者,提高授权效率。草案一稿第60条、70条制定了有关延伸性集体管理规定,但由于社会反响强烈,该条款被指责为“被代表”、“被另行规定”[12],甚至有学者建议本次修改应暂缓设置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等将来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运行机制相对完善后再作考虑[13]。到草案二稿,第60、70条虽然依旧规定了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不过相比一稿明确了适用范围,即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和自助点歌。再到草案三稿,则只规定了自助点播这一种著作权集体管理延伸范围。这充分说明目前我国社会公众由于对原来著作权集体管理的垄断性、授权效率的低下以及报酬获取的不公正的认识,极大影响了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在我国的推动。因此,我们应顺应网络时代著作权利用的去中间化趋势,重构集体管理制度的角色即从交易参与者变为市场服务者[14],确立集体管理组织竞争性的市场主体地位,鼓励更多的私人机构参与竞争,以打破集体管理组织的垄断性,推动建立跨类型作品服务平台,以提高集体管理组织的授权效率。只有这样我国才有社会基础,才有可能在新修订的著作权法中借鉴丹麦等国著作权法有关延伸性集体许可适用于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以及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等领域规定,以更好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3.3优化合理使用制度

作为著作权相关权利人的利益平衡器,合理使用制度已成为各国著作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合理使用适用范围的界定始终与传播技术的发展相纠结。全球基于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模式各不相同,主要有3种:①因素主义模式。以美国为代表,提出了四要素,即使用的目的和性质、作品的性质、部分使用的数量和实质性、使用对作品的潜在市场或价值的影响,该模式具有灵活性和概括性的优点,但也有易造成司法实践混乱的不足。②规则主义模式。以英国、德国、法国、中国为代表,如德国著作权法以列举的形式详细规定了如临时复制、政府部门为公务而进行的复制等11种著作权合理使用行为,该模式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但易造成立法的滞后。③综合模式。以国际公约如《伯尔尼公约》和《TRIPs协议》等为代表的抽象概括加具体列举综合模式。我国现行著作权法采取的是规则主义模式,属于封闭性立法,缺少对合理性作统一判断的原则性标准,严格限制了其适用范围,同时法律规定的具体合理使用情形又过于严格,这自然非常不利于公共数字文化的建设。因此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专家们建议,一方面我国应主动吸收因素主义模式所具有的优点,以利益平衡为总体原则,采用原则、要素、规则三者相结合的立法模式;另一方面要完善具体的合理使用条款,解决公益性机构收集、保存、使用、传播受著作权保护作品的合理使用豁免等问题[15]。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借鉴了国际条约的综合模式,将三步检验法加入合理使用条款之中作为判定要件,同时明确规定了计算机程序的合理使用情形。不过草案一稿和二稿有关三步检验法立法技术略有不同。草案一稿以单独条款的形式在第39条规定了三步检验法,合理使用的客体是已经发表的作品,这就与第40条所规定的合理使用客体既有已经发表的作品又有作品相冲突,因此草案二稿、三稿修改为:第42条第1款列举了合理使用的12种类型,并增加第13项合理使用的开放式规定或兜底条款———其他情形,在第2款则规定了三步检验法———以前款规定的方式使用作品,不得影响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著名知识产权法学者吴汉东对此修改评价到:“草案在列举式立法的基础上,加入了抽象的判断要件,使司法上对著作权法所列举的行为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0]同时,从合理使用具体列举条款的修订情形来看,图书馆界等公共文化机构学者所提的大部分提议并未被采纳,如馆藏复制与网络传播豁免、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豁免、网络资源链接豁免等[15],这些豁免权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一方面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服务模式、合理的用户控制和谨慎的资源控制,结合三步检验法来判定自身行为是否是合理使用,从而扩展合理使用的范围空间;另一方面继续关注后续的修订进程,积极反映图书馆界的诉求,即便在著作权法层面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取得合理使用范围突破难度很大,但如果能在未来关于其他情形司法解释中,能够包括适用于图书馆的新的合理使用类型,那么对社会公众来说是一件幸事[16]。

3.4扩充法定许可内涵

法定许可是在法定范围内自由利用作品,但必须支付法定费用的制度,其目的在于通过弱化权利排他性的方式降低作品利用的交易成本[17],以鼓励和促进对作品的利用和传播,平衡协调著作权个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关系。前已述及,虽然我国相关法规规定了七种法定许可情形,但类型还是过少,因此很多学者指出图书馆等公益性机构所享有的法定许可权利范围过于狭窄,社会公众基本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为此建议:一是变“准法定许可”为“法定许可”,取消著作权人排除法定许可适用的权利,即去掉现有规定中“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不得使用”的前提条件;二是进一步扩大法定许可适用范围,赋予公益性数字图书馆建设(包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法定许可权,即建设公益性数字图书馆使用著作权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如果收到著作权人对其作品通过数字图书馆上网使用的异议,则应立即停止该作品网上的传播[18]。然而在《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过程中,一些专家建议取消法定许可制度,因为根据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20多年的实践来看,权利人的报酬权并不能得到有效保证,法律规定形同虚设。不过立法者认为,该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其失败的原因在于付酬机制和法律救济机制的缺失,因此,一方面,草案一稿着重从这两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增加了关于法定许可必须事先备案、及时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付酬和指明来源等义务的规定,如使用者不及时履行上述义务,著作权行政管理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课以行政处罚;另一方面,草案一稿取消了法定许可制度中声明不得使用的例外(报刊专有声明除外),教科书法定许可增加了图形作品,报刊转载法定许可增加了专有出版声明,录音法定许可调整为合法录音制品出版后3个月,将广电播放录音制品法定许可并入广电播放作品法定许可制度[19]。很显然,法定许可类型并未扩张,公益性数字图书馆建设法定许可权并未纳入修订条款,即便是这样,上述修改草案一稿的意在完善法定许可制度的第46条和48条还是引起了音乐界的广泛质疑[20]。这一方面是由于法定许可制度虽然具有授权效率高、交易成本低的优势,但也有定价效率低、法定交易条件僵化、不利于作品价值最大发挥的固有弊端],著作权人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另一方面更是由于音乐产业因网络盗版已遭受重大打击,而长期存在的法定许可制度并未给权利人带来实质性收益,由此带来的是音乐产业对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的极其不信任和激烈反对。后来在草案二稿、三稿中,删除了录音法定许可。由上可知,目前社会环境下,从著作权法律层面上设立公益性数字图书馆法定许可权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对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机构来说,一方面是继续呼吁社会对社会公众利益的重视和关注,另一方面是认真探讨研究法定许可制度的完善,为今后著作权法律的再次修订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篇(2)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创新工程。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文化基础工程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成果的民/心工程。近年来,随着工程建设在基层的实施,文化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那么,其服务功能到底如何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作如下探讨:

1共享工程建设在甚层的实践

澄城县作为全省第一批建成县级支中心的县市之一,图书馆作为工程实施单位,深感责任之重大。2008年10月,在陕西省确定了澄城县为第一批6个县级支中心之一的建设县后,在时间紧、任务重、资金缺乏的情况下,澄城县图书馆克难攻关,创造条件,以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一是抓好基础实施建设。面对千疮百孔、年久失修的图书馆大楼,多方筹资12万元,对整个大楼实施维修改造工程,更换安装铝合金门窗269平方米,防盗网160平方米,处理危漏屋面240平方米,内外粉刷2300平方米。二是根据共享工程支中心对电力线路的负荷要求,投资6000元,对原有10千瓦负荷的线路进行了更新,使电力线路负荷能力达到了6o千瓦,确保了动力先行。三是投资4000元,配备了防火、防盗等安防设施。四是投资8000元采购8套办公桌椅,2套公文柜,一套数码打印及扫描设备,使图书馆的基础设施达到实施共享工程的基本要求。

2008年11月上旬工程设备到位后,在陕西省中心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通过20多天的紧张施工、安装、调试,一座投资70余方元,拥有37台计算机的电子阅览系统、书目检索系统、全省联机编目系统、影视播放系统正式为读者提供现代化条件下的信息服务,并于12月28日通过了文化部的验收。

2共享工程的服务在基层的探索

面对现代化的设备,崭新的机房,全体职工的兴奋溢于言表,兴奋之余也感到压力之巨大。面对一项全新的工作任务,一支与现代化服务不相适应的专业技术队伍,一个相对薄弱的经费保障环境,如何使共享工程在地域经济建设、改善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以体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真实意义和内在价值。为此,我们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把拓展共享工程服务领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在工作实践中作了有益的探索。

2.1共享工程的影响力关健在宣传

为了扩大共享工程的影响力,拓展工程的服务领域,2009年3月,澄城县图书馆结合“全县科技之春宣传服务月活动卜,使文化共享工程走出“闺房”走上街头,深人乡村,先后印发宣传资料10000余份,悬挂横幅8条,喷绘宣传板面6块。并与澄城县政府网站、澄城县电视台通力合作,推出消息和介绍共享工程的文章6篇,并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力,把宣传工作的纵深推向农村。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和5月份的图书馆宣传服务周期间,澄城县图书馆把共享工程的宣传再次推向。6月份,澄城县政府督办室在主管县长的带领下,就2008年为民所办十件大事之一的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及基层服务点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督导和检查,现场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部分政协委员来到县支中心视察;7月份,澄城县人大常委会把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作为专题进行调研,组织部分常委、教科文卫委员,先后来到县支中心和雷家洼柏门村、里庄村等工程覆盖的乡村,就工程建设的进展、设备运行、服务效能等情况进行现场调研。在肯定了工作成绩的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加强的环节,并就县级支中心日常运转经费的落实问题向县政府提出建议。

作为一项创新工程,通过宣传,共享工程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也同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观注,无疑对工程在全县范围内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2共享工程生命力的关健在服务

共享工程实施的根本宗旨是服务老百姓,这是澄城县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一条主线。群众普遍欢迎,老百姓感到满意,是我们工作应该追求的境界。县支中心建成投运半年来,我们在专业技术力量、日常运行经费紧缺的情况下,结合澄城县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全县产业发展大局开展服务。

一是将澄城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及苹果产业发展两大目标作为服务的切人点,在基层服务网络、设备配备不足的情况下,根据两大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特色资源,把省中心下传的《猪病的防治技术》、《怎样办好一个养猪场》、《高致病性猪耳病的防治》、《高产母猪与仔猪的饲养技术》、《奶牛饲养技术》等下载到移动储存设备,再配送到全县10个文化示范村,其他村以光盘刻录形式配送,配以投影巡回播放等方式进行技术支援,并从中、省中心下载了苹果栽培、大棚疏菜等科教片配送到产业发展的重点村组,为提高这些文化信息在全县的覆盖面,为两大产业发展作好技术支撑,有力地促进了两大产业的发展。截止6月底,以移动储存、光盘等形式为基层配送科教片讲座16部(集),电影38部,电视剧4部,戏曲6部,资源总量达到276GB。

二是以电子阅览室为阵地,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公益文化服务。图书馆电子阅鉴室作为共享工程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以其免费开放、公益服务的开放制度受到了广大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的欢迎。自开放以来,几乎天天人员爆满,到了周末经常出现排队现象。因为是免费开放,就连以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和网络的六七十岁的老人、打工族、农民阶层也成了电子阅览室的常客。这些人群因为初次使用现代信息设备,往往打不开机子,找不到自己想浏览的界面,工作人员就向他们介绍如何使用文化共享工程系列网站,如何查看电子书籍和电子期刊,如何利用共享工程设备欣赏影视戏曲,如何利用共享工程的文化资源学习更多的知识,手把手的教他们使用设备。6月份高、中考来临,我们又开辟服务专区,腾出8台计算机为萃萃学子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成绩查询、录取结果查询等服务。一些家长深有感触的说:“往年查成绩,拿钱在街上排队,往往需要半天,现在共享工程不但提供了快捷方便的途径,而且免费,政府真的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实事”。截目六月底,电子阅览室共免费接纳读者共计7000余人次。

三是开展广场文化服务,满足各阶层的文化需求。过去城市流动人口、打工族的文化生活往往是被人们遗忘的,他们不是没有精神文化需求,而是没有满足他们需求的场所。现今共享工程开展的广场文化服务,不但为他们提供了最基本的文化权益保障,而且为盛夏中的城里人提供了户外活动的好去处。半年来,澄城县图书馆利用移动储存设备和投影设备先后开展广场文化服务活动32场次,播放电影、电视剧60多部(集),受益的人口超过6000人次。

2.3共享工程的服务能力关健在队伍

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创新工程。建立一支与共享工程建设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是文化共享工程成败的关键。一个支中心、一个基层服务点的设备使用率如何,资源建设如何,服务功能如何,都要靠人才,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在开展活动之前,常常有较好的想法和策划,但有时却因对设备性能不了解,不掌握操作方法,缺少技术而半途而废。这一问题在基层服务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有些地方,一些工程设备仅仅成为村部的摆设,发挥不了原有的效率,归根结底,这是人才的问题。县支中心的技术人员虽然参加了几次省上的技术培训和远程培训,又对基层服务点的管理人员做了好几次培训,但也只是缓解了一些矛盾,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直接影响到了各级服务点的服务能力。

2.4共享工程的魅力在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

文化共享工程虽然讲的是全国范围的共建共享,但各地的文化传统有所不同,欣赏的角度和需求也有所不同,要做到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才能体现工程的价值。所谓喜闻乐见,也就是你的服务的的确确为老百姓解决了生活、生产、工作、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他们才会欢迎。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当地的实际,在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下功夫。根据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阶层提供相适应的资源服务。特别是在保障农业生产的技术服务上,要根据各地不同的种植、养殖传统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发和配送信息资源,使符合当地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共享工程实施的根本目地在于服务于基层,因此,在资源建设上要充分体现“三贴近”的原则,把着力点、着眼点放在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普通百姓上。要深人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基层群众需要什么,急需什么。在这一点上,县(市)中心首当其冲。因为他们是最接近基层群众的服务中心,要在科学的、客观的调查基础上,为国家中心和省中心起好参谋作用。目前要加强农业科技知识、农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资源建设,因为它是能给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东西的,帮助他们生产生活的,也是他们喜闻乐见的资源。要根据全省农村产业发展的实际,重点支持各地的支柱产业。要增强大众性和实用性。使我们的文化共享工程切实体现出民心工程的内涵。

3文化共享工程在基层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文化共享工程作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在各地不同程度的取得了进展。特别是试点县、乡、村的群众得到了实惠。但从西部地区看,工程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各地重视程度不同,进展不同,效果各异,在工程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还存着不少困难。

3.1一些地方对工程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未将工程建设列人重要议事日程,有效机制尚未形式。由于受地方经济状况的影响,对工程建设缺乏必要的信心。特别是在基层服务点建设中提出的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与有线或数字电视普及工作,与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村村通,与农村信息等方面的结合尚处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机制,基层中心处于有所为而不能为的尴尬境地。

3.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许多支中心、基层服务点运行维护经费缺乏保障,直接影响了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工作的实践中,我们深深的认识到文化共享工程为广大人民群众可作的事很多,但都因地方财政状况等因素,得不到正常的经费保障而搁置。就县级支中心的运行经费,省上曾经在工程实施时与有关县市签订了责任书,但至今不少县市的运行经费还是没有着落,致使支中心的运行到了面临停机关门的境地。

3.3人员编制与专业技术队伍的现状堪忧

共享工程支中心一般依托县市公共图书馆而建,而各县市公共图书馆的人员编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应似的,那就是大家过去常讲的“图书馆是姨老姨少的避风港,轻松领取工资的后花园”。社会普遍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就是借书还书,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因此,达官贵人们就想方设法把子女硬是塞了进去。以澄城图书馆为例,1987年建馆时,下达事业编制4人,现在实有人员13人,而其中仅有本科学历的1人,大专学历(后取)2人,中专学历1人,高中学历1人,其余全为初中学历。这样的人才结构在原来意义上的图书馆工作尚能凑合,但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从事服务工作,无疑远远不够。在现有人员中,学过计算机专业的人数为0,虽然通过继续教育途径取得计算机一级证书的不少,但基本都是“二把刀”,通过培训,基本能适应支中心开机、关机、资源下载、配送等工作,但网络维护、资源建设与开发的人才就无从谈起了。县支中心担负着基层服务网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任务,自身都是“半桶水”,如何培养基层人员呢?所以,县级支中心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是关系到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成败的一项紧迫任务。

篇(3)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蓬莱市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建设经济文化强市的目标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蓬莱市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应该具有独立的文化馆、图书馆,并且建筑面积均不少于3000平方米。而目前蓬莱市“两馆”都是依附于文广新局办公大楼开展业务工作,建筑面积及其他硬件设施均未达标。镇、村两级文化设施建设总体水平不高,且存在南部山区不如沿海地区,农村地区不如城市社区的失衡状态。二是文化事业建设投资主体单一。政府依然是文化事业的主要投入者,在吸纳和动员社会力量方面明显不足,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比较单一。三是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不能适应需要。村居基层文化活动组织人才和各艺术门类的专业人才缺乏,传统民间艺术亦后继乏人,已经出现青黄不接和断层现象,有些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业务技能水平偏低,难以满足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篇(4)

二、应构建健全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度

如果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度,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很难找到责任人追查原因,也不能追责,导致很多人的质量意识不强。为了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施工质量,企业应完善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将工程质量控制目标细分到每一个部门及员工身上,明确责任人。同时应建立相应的考核、奖惩制度,如果员工表现优秀,应给予适当奖励,但是如果员工出现质量问题,就需要接受相应的惩罚。这样有利于将员工的个人切身利益和整个石油化工企业的整体利益相结合,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自觉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应构建完善的质量监督机制

石油化工企业管理层人员应提高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视度,总工程师以及相关的技术人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制定一套系统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各级质量监督部门、质量管理部门、技术管理部门、经理、总工程师都应该参与质量监督管理,各部门之间应相互协调、配合,共同监督石油化工工程建设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同时,工程项目监督管理部门人员应仔细审查关于工程建设的设计文件,并且结合工程施工特点、施工难度及业主的主要要求等因素安排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监督、管理,并且应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制定详细、具体的监督管理方案及计划。其次,应合理安排实际工程施工中需要的各种检测设备,制定科学的工作程序及具体的工作制度和质量监控措施,提前做好质量管理的相关准备工作。另外,应重视“三检制”以及隐蔽工程的验收,必须严格根据国家工程的质量检验标准进行分部分、分项目质量评估,确保施工现场施工的规范性、有序性。

四、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确保石油化工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拥有一支高技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才可以全面贯彻落实施工质量管理的各项制度及措施,促进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着那,提高工程整体施工质量。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素质建设,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不仅包括员工的技术素质,同时应重视思想能力、工作作风、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素质等多方面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是培养、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应不断根据企业员工的特点完善员工培训系统,并且建立相应的培训考核机制和激励制度,形成一种长效培训机制。如果员工表现较为出色,应适当表示一些物质奖励或者精神激励,有利于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

篇(5)

二、做好森林公园的整体规划

为了秉承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在森林公园的整体规划。森林公园中的景区资源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广,所以要组织多个专业、多个学科的的相关专业人员到森林公园之中展开调查与规划工作。根据森林公园的实际,编定森林公园的整体规划,将所有的景点能够在规划之中有机的连为一个整体,凸显森林公园的特色。在制定森林公园整体规划的过程之中,要善于将自然之韵与人文景观有机的统一起来,维护森林公园的生态平衡,并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使得森林公园的旅游产业具备持久的生命力与竞争力。在对森林公园进行整体规划的过程当中,要善于理清发展的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研究的政策,制定规划的发展项目等作为总体的发展思想,在保证不对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与景区资源进行破坏的前提下,尽量多开发合适的景点与旅游项目,并且善于把握好国内与国际两个大的市场,进一步去扩大社会资源,提高森林公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森林公园的发展上,要开展多种经营,生产富有地方特色的产品与手工艺品,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当地的文化特色。在进行森林公园深开发的过程当中,要确保其合理性,避免出现无规划的开况。森林公园在整体规划之中,也要确定整体规划的核心和内容。森林公园建设实际上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是为了保护森林之中生物的多样性,并且保护森林的整个生态系统,按照循环与再生的基本原理来加强森林公园的组织与管理工作。森林公园的建设规划要真正突出其核心与内容,让这些核心与内容能够进一步彰显森林公园建设的高品位,因此在对森林公园的建设上,要突破原先对景点与景观的进一步渲染和对宗教、神话等的深挖掘上,在确定森林公园的核心时,要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文化,注重强调其科学性、文化性与知识性,注重去深挖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森林的美学以及如何保护好森林生态系统等,让游客在游览自然景色之时,也能够加深对森林的一种体验与欣赏,使其与森林之间真正能融为一体,增强其热爱大自然、尊重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的目的。

三、开展市场营销,提升森林公园的旅游市场竞争力

篇(6)

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需要一种能为人家认同接受的核心价值体系,而核心价值观正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应该说,国网“诚信、责任、奉献、创新”核心价值观非常精练,是对当前社会价值观的拓展和延伸。我们在对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时,不仅要宣传这八个字,更重要的是宣传其内涵和意义。可以抓住先进典型选树这一载体,大力宣传自觉践行“诚信、责任、奉献、创新”先进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进一步教育引导员工,让核心价值观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进一步增强企业合力和凝聚力。

2.及时宣传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从公司系统来看,目前企业文化工作宣传的不够多,一般情况下,工作任务都是直接分派到各单位(部门),而没有在宣传报道上体现出来,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员工不清不楚,各单位不自主、不创新,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我们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时,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宣传该项工作的要点、意义和进展情况,对于完结的工作,还要对成果进行宣传,让员工真正了解、支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3.认真开展企业文化培训

企业文化的培训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是对企业文化工作者的培训,二是对公司员工企业文化知识的培训。企业文化建设者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由于公司结构设置及人员配置的原因,公司长期从事企业文化工作的员工非常少,大部分员工在从事一到两年后就调到新的岗位上,因此企业文化工作者的能力素质亟需提高,企业文化工作内容和方法的培训仍然十分重要和必要。对公司广大员工来说,企业文化的培训更多的是理念、知识的系统培训。这方面需要我们严格落实国家电网公司的要求,将企业文化培训纳入公司各类培训班中,潜移默化地将企业文化灌输到员工思想中。

二、确保统一管理标准应用全覆盖

国家电网公司对地市公司的定位是执行主体、实践单元。这说明,地市公司是企业文化落地的主要执行者。但企业文化是软实力,看不见也摸不着。如果企业文化的建设不能同企业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那只能让它更加虚无缥缈,落不到实处。要做到融入中心,可以重点抓好以下三点。

1.紧扣重点

对公司系统而言,主要中心工作就是安全生产、优质服务。这需要重点纠正一个错误的认识:企业文化是“一家之事”。其实优秀的企业文化内容非常广泛,不是一两个领导、一两个部门就能做好的,需要公司所有部门共同协作,特别公司中心工作职能部门的参与各支持。在协作中,要细化责任,分工明确,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如在进行安全实践建设时,应该由安监部和党群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实施。同理,服务实践建设、廉洁实践建设对应营销部和监察部。

2.善抓具体

企业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含企业全部工作。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时,恰恰要避免“企业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现象。正如老子所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企业文化虽然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但在中国的发展不过十来年的时间,还处于探索阶段,各级管理者、广大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文化的认识还处于比较浅的程度。如果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时,实行“一把抓”,什么都挂上钩,就会造成什么都干不好、管理者和员工的认识更混淆的问题。这里我们可以从小、细、易抓起,一开始就将企业文化渗透起来,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拓展,实现企业文化的落地开花。

3.勤抓时效

一个企业在每个时期、每个时间节点工作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不抓住时效往往取不到好效果。如在安全生产月大量宣传服务实践、春灌秋收季节又过多宣传安全实践不是不可以,只是效果不好,并与公司中心格格不入,企业文化建设自然得不到落地。紧抓时效还要求善于思考,勤于利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等节假日,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声势。

4.制度促进措施落实,统一行为准则全覆盖

一般来说,企业文化分为物质、行为、制度、行为四个层级,将制度建设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这充分说明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在企业中,企业文化是一种“软管理”,更多的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如果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企业文化建设也只能是一纸空谈。制度建设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家电网公司通用制度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标准、制度建设,推进各项工作标准化建设,使企业制度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得益彰。二是在先进选树、业绩考核中,要进一步加大企业文化的比重,确保在宣贯企业发展目标和愿景、倡导核心价值观、弘扬企业精神的同时,以适当、科学、规范、具有激励效能的制度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刚性保证,提高各部门广大员工干事的积极性,逐步做到真正用企业文化选用人才、用企业文化衡量业绩。

篇(7)

围绕群众文化特点办好各种培训班,不仅提高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还能提升文化馆的社会形象。二是向群众推荐一些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优秀文艺节目和一批当地的文化艺术名人,不仅提高群众的审美情趣,同时充分发挥名人效应作用开展工作,力争出精品、出人才,创品牌,让群众真正享受到优秀的文化成果。例如:我区文化馆通过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展示我区书法名家何世富的竹刻作品以及民族特色布伢文化、壮族师公戏等文化物品系列,打造我区的文化品牌,使我区文化走出广西,闻名国内,走向世界。

2.大力开展文艺辅导培训

采取“请上来”和“送下去”相结合的文化服务配送模式,一是“请上来”,聘请群文专家上课,邀请各行政村的农民文艺骨干到城区进行文艺培训和交流,通过集中办班培训,培养一批农村文艺人才和艺术团队,推动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二是“走下去”,进行辅导培训。建立文化馆文艺辅导小分队,实行包片包点下乡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分配具体的辅导任务,确保文艺辅导质量,逐步从教文化到送文化、种文化的服务形式转变。例如,我区文化馆积极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各功能室实行一周预约制,让群众文艺队制定培训时间,根据基层群众的时间安排,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采取分组分片分批下基层开展辅导,不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艺骨干,同时增加了文艺爱好者的专业化知识,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舒适地享受到免费文化大餐,推动文艺事业的发展。

3.依托传统节日

重大庆典活动和民间文化资源,充分挖掘有地域风情和文化内涵的特色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俗文艺汇演活动。如春节、壮族三月三、庙会等节日,开展歌会、书画展、庆典演出等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不断激活群众的文化生活,使文化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活跃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区文化馆在壮族“三月三”歌圩日举办了山歌王邀请赛,民间传统斗鸡、斗牛比赛,抛绣球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壮家特色文化的魅力。

篇(8)

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着重点和创新点。高校应大力推进以文明、和谐、求知向上为核心的公寓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净化学生的精神家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充分发挥公寓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主要内涵

所谓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是在学生公寓特定的环境中,宿舍全体成员依据宿舍客观条件,参与各种可能的活动,所表现出来思想观念、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包括宿舍的整体布局、卫生状况、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学识智能、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

从内容上来说,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是以高校学生为主体,以宿舍为载体,以物质、意识、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层面。它是一个具有多元素、多层次的有机复合体。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校公寓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规范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文明养成,提升学生素质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良好的公寓文化能激励大学生自觉培养重集体、讲道德的高尚情操,促使大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思想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塑造完美的人格,保持朝气蓬勃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2.建设优良校风,维护校园稳定的客观需要

一方面,学生公寓是学校的细胞,是学生学习、生活、社交、娱乐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高校通过积极正面的教育引导、严格规范的校纪校规、典型的正面示范、良好的舆论导向、有力的奖惩措施等手段,教育引导和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并增强集体主义信念、对公寓寝室、学校和社会产生归属感,在思想和行为上与集体成员相一致。因此,建设好高校大学生公寓文化是创建优良校风的必要前提。

另一方面,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客观需要。稳定压倒一切,纵观我国高校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高校通常是各种思潮与社会稳定的晴雨表,一些社会思潮往往是首先在高校中敏感地表现出来。大学生思想活跃、社会责任感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然而他们社会经验少,对事物的认识和自身的情绪容易受到相互的影响和感染,好多“集体创意”都直接或间接的出自于学生公寓。因此建设好大学生公寓文化对维护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安定秩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凸显其育人功能。新形势下,主动占领学生公寓这块育人阵地,大力加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对于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健康全面成长意义重大。在长期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实践中,我校从学生公寓工作体制的创新入手,突出学生公寓精神文化的感染力、制度文化的约束力、行为文化的示范力、环境文化的熏陶力,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初显成效。

1.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创新学生公寓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

为适应新时期对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要求,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进一步理顺学生公寓管理体制,我校学生公寓主要采取的是学生工作处传统管理模式与社会化物业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学生工作处主要负责对公寓园区学生的养成教育、常规管理、床位管理、开展一系列公寓文化活动,并对物业公司进行监督考核等;社会化物业管理主要负责卫生保洁、安全保卫、设施维修等服务性项目。

为了加强对学生公寓的组织领导,我校贯彻执行分管校领导、学工处副处长负责制,直属于学生工作处的职能部门宿管办代表学校行使学生公寓管理职能。我校学生公寓管理规范、科学、高效,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积极倡导“服务管理”模式,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同时,更注重服务学生、教育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和服务功能,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住宿环境。我校学生公寓分为两个公寓园区,宿管办干事分工明确,一名负责a公寓区女生教育和对物业公司的监督考核,一名负责b公寓区男生教育和对物业公司的监督考核,一名负责b公寓园区女生教育、全校床位管理、公寓文化建设。

同时,健全了公寓学生管理组织,拓宽了民主管理渠道。成立了校宿管部,并下设公寓自治管理委员会,各楼栋有栋长,各楼层有层长。在宿管办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宿舍卫生检查、安全隐患查处、文化氛围营造、学生宿舍联谊、公寓信息传达、学生意见反映、先进典型建树等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宿舍的民主管理与服务的热情、积极性,使学生公寓真正成为学生的家园,学生成为公寓的主人。

2.推进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创新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手段

我校公寓文化建设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的道路,也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大胆的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四个因素有力的糅合在一起,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活动,提高公寓文化的品位,使公寓文化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陶冶情操、锤炼品德,为早日成才打下基础。

①推进优秀文明寝室建设,创建节约型公寓

为了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公寓的步伐,加强学校学生的文明修养,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学工处宿管科自2007年以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推进文明寝室建设,共建节约型公寓”主题教育活动。此类活动以推进学生公寓文明建设为主题,以充分体现学生寝室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阵地作用为主要内容,积极发扬优良传统,增强节约意识,共创节约型公寓。

“优秀文明寝室”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宿管科对全校学生寝室进行全面检查,对内务卫生优秀、学习风气良好、晚就寝按时熄灯、不使用大功率电器、节约用水用电、爱护公物的寝室进行通报表扬并予以“优秀文明寝室”挂牌;对一学年度连续3次以上被评为“优秀文明寝室”的寝室评为“五星级寝室”;在“优秀文明寝室”、“五星级寝室”的寝室长中评选出“十佳优秀寝室长”等。

为了保证评比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学工处宿管科制定了《学生住宿管理规定》和《优秀文明寝室评比细则》,严格规范宿舍检查程序和考核标准,并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

②建设“示范性”公寓,打造环境友好家园

园区“示范性楼栋”创建活动,即先选择一栋公寓作为试点,继而全面铺开。活动旨在加强对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求每个宿舍每天自行将生活垃圾带出公寓,放在指定地点,杜绝乱扔、乱丢、乱吐现象的发生,共同打造和谐、洁净、舒适的生活环境。

活动的主要内容有:

(1)所有同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杜绝乱扔、乱丢、乱吐行为的出现,并请大家相互监督。(设有举报电话)

(2)请寝室长安排好卫生值日表,每天由值日生将各寝室的生活垃圾带出公寓,丢在指定的垃圾桶内。

(3)请劳动课任务区分在各楼栋的同学按质按量地完成每一次劳动任务。

(4)请各寝室的同学自觉维护好宿舍门口的卫生,勤扫勤拖,齐心协力,共同打造洁净、和谐的美好家园。

活动的宣传方式:

(1)学工处宿管办在各公寓园区利用橱窗进行了前期活动宣传,并统一制作精美的宣传标语张贴在各个公寓楼层。

(2)经过前期多层次组织,召开动员大会,向各系宿管干部、学生公寓自治管理委员会干部将活动的宗旨和意义宣讲透彻,通过干部向每一个寝室宣传。

目前,已经初见成效,各楼栋的同学们正在逐步适应这一新的管理模式,我校学生公寓的楼道(尤其是女生公寓)呈现出干净、明亮的局面,公寓公共环境明显好转,生活垃圾基本已经带下楼。

3.举办“寝室文化节”,丰富寝室文化生活

大学生寝室是校园文化的窗口,寝室集体作为大学生基本群体组织相对于其他学生组织有着独特的功能和影响。寝室成员长期的共同生活影响着每个成员的生活方式、学习态度、行为规范、价值理念和理想信念,形成独特的寝室文化。为了进一步推进寝室文明建设,营造温馨舒适的寝室环境,校学工处、宿管办每两年举办一次寝室文化节,更好地加强我校学生的文明修养,提高宿舍文化的品位,陶冶学生情操,创造绿色环境,营造温馨气氛,营造健康、活泼、文明的生活氛围,丰富大学生寝室文化生活。

迄今为止,我校已成功举办三届“寝室文化节”,均由学工处主办,宿管办承办,各系协办。第一届“寝室文化节”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第二届以“温馨、和谐、个性”为主题,第三届以“弘扬美德、增进团结、美化环境、展现自我”为主题。通过开展动员大会、寝室形象设计大赛、寝室文化生活作品征集大赛、寝室趣味运动会、“红色之星”党员先进模范寝室创建活动、“十佳宿管干部”评选、“优秀寝室长”评选、“活动组织工作先进个人”评选、寝室文化节颁奖晚会等九个涉及文化、体育、娱乐、艺术、生活等的一系列活动,有效地推进了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和寝室文明建设。

总之,当前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这给公寓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何更好地构建新型高校公寓文化,进一步发挥高校公寓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朱志猛,张显伟.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8(5).

[2]陈益飞.高校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10).

篇(9)

不论是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下水位下降,还是深基坑的开挖而导致的地下水位降低,原有地层中的含水细砂、粗砂砾及由含水层、隔水层组成的粘性土层地质结构会由于水分丧失而发表变化,最关键是的丧失了本应该存在于各层之间在水压作用产生的水力联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由于水力联系的丧失,土层颗粒之间的浮力消失,相对而言土层颗粒间的孔隙有效压力增加,长时间累积下及大面积作用的结果就是原有含水层本身会产生“压密”,而原有的隔水层会发生固结,这些问题最终表现为地面或者建筑物的沉降。

1.2工程开挖基坑致边坡失稳、滑塌的机理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较多,地形、地质、水文和气象等其影响因素,同时也受到施工方法、程序及坡顶荷载等因素的影响。边坡之所以会出现失稳、滑塌,主要原因在于破坏了原有土体的受力平衡;即土体内部发生剪切作用形成所谓的“滑面”,导致土体沿着滑面失稳,出现滑塌。在具体工程施工过程中,边坡临空面会不断的扩大、暴露出来,可能引起应力重分布与应力集中等效应,特别是对于岩体结构面的切割,很可能与斜坡面组成不稳定斜坡,导致失稳,较常见于泥岩、页岩岩体结构中。

1.3地下暗挖工程导致地面发生塌陷的机理

地下暗挖工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岩土体被部分的掏空,导致上部地层失去原有力的支撑,同时随着开挖空间的不断扩大且向上发展,或者随着隧道工程的延伸呈线形向延长方向发展,地层发生移动或者变形,引发地面沉降或者塌陷。暗挖工程引发的地面变形一般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个特征,地面变形范围要明显大于地下开挖范围;第二个特征,开挖深度越大,到地面发生变形的时间越长,地面变形量越小且平缓均匀,但是变形面积较大;第三个特征,在较好地质条件下,地面变形可能不是很明显,只是出现少量的下沉或者地面裂缝,对地上建筑的影响不大。

2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引发环境地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2.1地下水位降低致地面沉降问题的预防与防治

不论是施工致地下水位下降,还是过度抽取地下水所致,地下水位下降所造成的地面沉降后果都是极其严重的,最关键是的是危险大;有必要在城市规划、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预防和进行有效防治。第一,城市生产、生活用水供水角度,适当压缩地下水的开采量,科学、合理规划开采布局;第二,采取地下水轮流开采的方式,保证适中的开采频率,不过密开采、不过量开采;第三,实施开源节流措施,努力争取开辟新的水源地,加大处理后污水的再利用范围与力度;第四,对地下水位发生明显降低的施工场地,积极进行地下水回灌,减小与缓解地面沉降。

2.2开挖基坑致边坡失稳、滑塌问题的预防与防治

对于放坡明挖、深路堑开挖工程中由于切割坡脚等造成的边坡失稳、滑塌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预防和进行有效防治。第一,在上部进行清方卸荷,在坡脚处打排桩、护坡桩、连续墙及各式锚杆,旨在保持边坡受力平衡,防止边坡滑塌;第二,选择合理坡形、坡度及平台位置进行施工;第三,对坡脚位置进行加固,进行防冲刷处理,在坡脚、坡顶等位置设置专门排水设施;第四,对边坡面进行封闭处理,防止雨水过度冲刷引发滑塌。

篇(10)

1.引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群众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中开展的,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种社会性文化,其中娱乐性是其显著的特性。由于人们越发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中重要的软实力,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群众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小期。从现实上来说,群众文化的研究不管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是对文化教化的践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本研究正是基于此,视图从制约群众文化功能发挥的因素及发挥群众文化功能的对策,来探讨群众文化功能的建设。

2.群众文化的功能与发挥群众文化功能的制约因素

2.1群众文化的功能:群众文化可以说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与娱乐性,具体来说,群众文化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宣传教化、普及与传承功能上,同时更体现在交往凝聚、审美娱乐功能上。其中传播与教化阶段是群众文化宣传与教化功能的两个重要的阶段,传播是教化的必要条件,教化效果的实现离不开传播。一般来说,发挥群众文化教化功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需要遵循细风和雨,润物细无声的原则,这样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实现了宣传与教化双重目的;群众文化交往凝聚功能主要体现在能够有效缓解人际关系的矛盾、能够激励人们不懈奋斗、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群众文化娱乐与审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愉悦其身心、能够给人们带来美感、能够使人们在娱乐中得到人生启迪。

2.2发挥群众文化功能的制约因素:一般来说,发挥群众文化的功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克服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群众文化自身的缺陷、资金匮乏,没有一个较好的群众文化基础、长期以来,对群众文化开发与利用力度不够,限制了群众文化功能的发挥。

2.2.1群众文化自身缺陷:群众文化自身缺陷主要是指群众文化不仅要受到时代的限制,带有深厚的时代印记,同时还表现出负面的效应,譬如,不健康的思想渗透到群众文化活动去时,将会危害群众身心,不科学的激励将会引起群众内部斗争。因此,在发挥群众文化凝聚与激励功能时,需要注意负面效应的产生。此外,群众文化的缺陷还表现在其带有较强的粗糙性,需要进一步的加工提炼。

2.2.2资金匮乏:从一定方面来说,资金匮乏,缺少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是制约群众文化功能发挥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文化经费投入不足,使群众文化功能建设缺乏一定的机制,导致低水平运行。此外,群众文化人才不仅短缺,而且其生活待遇与生活条件远远没有其到激励的作用,很多县镇群众文化事业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2.2.3群众文化资源开发了利用不够:虽然群众文化开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目前群众文化开发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群众文化活动难以挖掘其功能,很多群众文化活动只是停留在肤浅功能上,没有深入地全面地挖掘群众文化功能,很多工作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其次,群众文化工作处于被动状态,缺少主动性与活力,在发挥群众文化功能的过程中没有深入地考虑群众文化的继承与保护。最后,群众文化缺少品牌建设的意识,难以在短时间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目前,虽然我国在利用群众文化资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事实上,在利用群众文化有限的资源上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群众文化反复过度利用,缺少新意,会给群众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难以激发他们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情。其次,群众文化利用方式的僵化与单一,使得群众文化活动难以贴近群众的生活实际,难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3.发挥群众文化功能的对策

群众文化自身缺陷、资金匮乏,缺乏群众文化基础及群众文化资源开发了利用不够等因素严重制约了群众文化功能的发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这种文化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本研究提出了较为具体的针对性对策。

3.1讲究艺术:在进行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采用适当的艺术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通过舞蹈形式来宣传文化功能,让群众在娱乐性的文化活动中得到熏陶。具体来说,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要紧密贴近群众的实际生活,紧密贴近群众的需要。其次,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方式上,要讲究寓教于乐,让群众在快乐愉悦的气氛中得到启发与教育。最后,要通过各种形式,尽可能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比如利用文化阵地来开展活动,深入乡镇基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或者借助各种节日来开展诸如文艺汇演及音乐舞蹈等文化活动。

3.2增加资金投入: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首先要保证群众文化功能建设的必要资金,要完善群众文化事业赞助体制。其次,要尽可能地进行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为群众文化的开展提供硬件。最后,要大力培养群众文化人才,建设一支表演好,素质过硬的稳定队伍。

3.3塑造品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塑造群众文化品牌能够带动群众钱恩华的长期稳定发展,能够提升群众文化的影响力与魅力,一般来说,塑造群众文化品牌一方面需要创作群众文化的精品,强化群众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另一方面需要重视群众文化人才,借助人才的知名度来提升当地群众文化事业的名气,比如,东北二人转,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

4.结束语

总之,群众文化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宣传教化、普及与传承功能上,同时更体现在交往凝聚、审美娱乐功能上。群众文化自身缺陷、资金匮乏,缺乏群众文化基础及群众文化资源开发了利用不够等因素严重制约了群众文化功能的发挥,因此,在建设群众文化功能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更需要讲究一定的艺术及塑造良好的品牌。

参考文献

[1]徐天天.群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上一篇: 环保活动方案 下一篇: 生产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