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2 00:33: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学前教育见习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1、保健体育与保健体育课
保健体育教学是通过对体质与健康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和衡量指标等有关知识的传授, 帮助学生懂得人体保健的基本规律,鼓励学生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引导学生合理而明智地利用已有的保健措施, 养成有益于健康的锻炼行为,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保健体育课是为身体比较弱、有某种疾病(暂时性或终身性)和身体某部分器官存在某种缺陷的学生开设的体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指采取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对由精神压力和冲突引起的心理障碍和躯体性不适反应,进行预防性教育和处置,以便达到指导青少年讲究精神卫生、帮助解决心理困惑、预防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心理变态。高质量的保健体育课教学,可以改变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锻炼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因此,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作用。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虽内涵不同, 但它们的确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因此,对高校病、残、弱“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要做到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合二为一,才能符合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保健体育课的现状
1、对保健体育课认识不足
教育部于1992 年、2002 年先后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已把保健体育课列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的一种类型, 并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2、保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与方法针对性不强
普通高校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都不一样, 但大同小异。说明多数学校已认识到身体康复,不仅仅是生理机能的康复,更是通过体育手段,增强对生活、学习的信心,形成积极的期望。调查中还发现:多数学校把许多中国传统的养生、康复手段拒之门外,只有少数学校在开展,其原因是:多数教师因以前没有触及过此类教材,而不能适应教学。此外,多数学校未能安装健身路径等器材,康复体疗器材匮乏,不能更好地、各尽所需地开展体疗康复运动。由此可见,保健体育实践部分选择教材单一,重统一轻个体差异,这就很难激发保健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难以体验到保健运动的愉悦感, 其影响学生终身健身习惯的养成。
三、保健体育课课程的构建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树立新的保健体育教学思维模式
加强对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的组织领导, 重视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工作,加大实施力度,并推广传统康复、医疗体操及适应性康复体育的教材。任课教师加强对传统医疗体操,如练功十八法、八段绵、五禽戏、易筋经等进修学习,以适应教学。同时还应打破以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体系,逐步走向以增进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相结合,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能力和习惯。将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有机地结合,构建一种新型的保健体育课教学模式。
2、完善残疾体弱学生的教育体系, 培养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切实把残疾人体育教育纳入本地区教育总体规划, 建立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 使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向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同时结合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对现有的学生体育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便教师对各类残疾学生进行有效教学, 使体育保健课更加符合残疾体弱学生个体的需要,适应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求。
3、构建合理的保健体育课教材体系
保健体育课教材的选择和构建, 应根据保健体育课程目标,在充分考虑保健班学生身体特点的基础上,选编教材。从保健体育资料及目前病残学生的现状看,保健体育课内容应包括保健知识,即为保健理论部分;身体练习,即为实践部分;个人选用部分,即为终身体育能力(自己创编锻炼方法组合或擅长项目的某此创新)。高校病、残、弱学生的康复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 而且需要营养和生活卫生方面的配合,因此,保健体育课理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身体练习的内容应根据个别情况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选择。
4、建立合理的保健体育考核办法
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又能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合理考核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在校期间体育水平的综合能力,有利于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来提高高校保健体育教学质量。高校保健体育课的考核应根据教材内容体系而定, 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相结合,对病、残、弱学生加大课外体育活动考核比例,以创编锻炼方法组合和擅长项目选择考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做到以人为本,遵循病、残、弱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四、总结
总之,新形势下的高校残疾体弱的体育教学,要将“康复、保健、健身”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学生掌握康复、健身的基本手段、方法和保健的基本常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终身体育与保健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晓阳.关于健康教育内容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2,(4).
[2]杨祥全.太极拳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教育部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
[4]虞荣娟.高校运动保健教育的几个问题[j].体育与科学,1996,(5).
[5]于蕴,虞荣娟.对普通高校身体病、残、弱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的探讨[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1,(2).
在各普通高校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因先天不足或者后天损伤等原因不能参加正常的体育课学习,这部分学生虽然占学校总人数的比例很小,但是他们有着健全的大脑和正常的思维,非常渴望和正常人一样参加体育锻炼,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身心得到愉悦。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同时要求:“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各普通高校纷纷将不能参加正常体育课教学活动的学生组织起来开设保健班。
一、保健班学生的特征分析
通过调查,我发现参加保健班的学生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先天残疾。这部分学生主要是由于先天性发育不良造成四肢的运动功能障碍或者不全。
(二)后天损伤。这部分学生占的比重较大,情况也比较复杂,但总的说来主要是由慢性病、意外伤害等引起的身体伤残,导致不能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
(三)其他原因。这包括精神疾病、身体肥胖等。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病的高发,由于此种原因参加保健班的学生数量在增加。
不管以上哪一种原因,保健班学生与普通学生一样有着聪明的头脑,与普通学生共同学习生活在同一个校园,却因为存在运动功能不健全的事实,使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调查发现,保健班的学生都非常渴望像正常学生一样参与体育锻炼,羡慕和欣赏同龄人在运动场上潇洒的身姿和雄壮的体魄。同时,他们又往往对自己身体一些部位的不健全而感到沮丧。这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就使得他们不仅丧失了与普通学生一起运动的权利,甚至不愿意与同学一起观看体育赛事和活动,在与人交往中也常常表现为沉默寡言、抑郁内向的性格特征。但是这种性格往往并不表现为一种消极的压抑,而是他们力求通过刻苦的锻炼来弥补身体的缺陷,通过认真的学习来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在保健班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希望通过一定体育知识的学习和运动项目的锻炼掌握一些适合自己身体的健身知识和保健方法,在此基础上达到发展体力、重塑体魄的目的。
二、保健班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走访,我发现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保健班,虽然其分别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有共同之处,那就是设置的课程都具有运动技术简单、运动负荷较小的特点,这些课程包括太极拳、乒乓球、交谊舞、健身气功等。不过长久以来,我国各高校对保健课的教材、教学计划、考核要求,以及授课教师的配备都缺乏足够的重视,大多数学校没有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进行分类教学,而是往往将全校所有不能参加正常体育课教学的学生组织起来,随即编班分派,安排固定的教师进行授课。教授保健班的教师往往是本校的普通体育教师,有的学校给几乎每位教师都安排了保健班,但是有的学校安排了专职教师予以授课。教师在给普通学生教学的同时,一般不会对保健班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认为教授保健班学生的任务就是“带着他们玩儿”,没有将之上升到教学任务的高度。而专门安排授课教师的高校选择的教师,往往也选择缺乏教学建树的教师担任。同时,绝大多数授课教师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残疾人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培训,缺乏对残疾人教育规律的认识,从而严重影响了保健课的教授质量。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活动不适合或者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甚至有可能损伤他们的运动积极性,以致对其心理造成永久的伤害。
三、针对保健班的体育课教学设计
保健班学生入班的原因各有不同,由于身体、喜好差距较大导致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因此教师在对保健班体育课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针对学生的身体条件与兴趣爱好因材施教。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学校及相关教师在对保健班体育课教学设计之前,应该根据医院对学生身体状况的诊断以及学生入学体检的相关资料信息,根据身体状况将学生进行分类,根据学生身体类型组成不同的教学班或者小组,从而制订出不同的体育课教学科目计划。
(一)慢性疾病。这里指的慢性病是保健班学生中常见的心脏病、甲亢、胃炎、关节炎等疾病。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将慢跑、太极拳、医疗体操等项目列入课程,在体育课中安排中小强度的运动,通过每次30―60分钟的活动增强他们的体质。
(二)意外伤害。有些学生在入学后因拉伤、扭伤、骨折或手术等意外伤害无法参加正常的体育课教学而参加保健班,对于这些学生要进行康复性训练,除了慢跑、太极拳等项目外,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柔韧性训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强度应该根据学生的伤情来设计,而且锻炼的时间不宜太长。
(三)心理障碍。有专家预言,心理疾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世纪疾病”。在高校中,也有部分学生患有忧郁、自卑、强迫等心理障碍疾病。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教学教师更应该加以注意,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尽量选择集体项目,以及带有音乐伴奏等可以放松心情的项目,比如太极拳、健身操、趣味游戏、体育舞蹈等,这些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心情愉快。
(四)体质较差。在现代高校中,体质较差的学生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开展各种身体素质练习,将游泳、中长跑、健身操、减肥操等项目融入教学,培养其运动兴趣,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从而达到锻炼身体提高素质的作用。
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保健班的学生有些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而其他学生因为不能参加正常的体育课学习,或多或少也会存在心理压力和负担,如果这种心理障碍或者心理压力哪怕被无意之间激化,也有可能引发学生心理上对运动的叛逆和反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更多地进行引导和鼓励,促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强烈的爱好。
(二)对保健班的教学活动,应该掌握适度原则,使学生的身心都达到一个正好饱和的状态。这是因为较小的运动量无法满足保健班学生的运动需求,达不到运动的目的;而他们的身体状况一般不能承受强度较大的运动,如果强行加大运动量,不仅会损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且有可能带来新的运动损伤。
(三)应该教授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使其掌握一定的保健卫生知识,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正确的运动训练,通过课堂教学培养他们终身运动的信念和技能,使他们树立起战胜伤残的决心和信心,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获得体质的大幅度提升。
保健班的学生是普通高校里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现在存在以后也将长期存在。但是从目前来看,不论是从教学活动还是科学研究都没有对保健班加以足够的重视,希望高校各方面加强对保健班学生的重视,使他们真正享受和体验到和普通学生一样的运动快乐。
参考文献:
[1]虞荣娟.实施新《指导纲要》后高校保健体育课程的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杨敏,邱习勤.普通高校保健班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2).
[3]林建华,郭琼珠.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现状及课程设置的若干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4).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179-02
2016年4月18-29日,笔者带领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2014级大专实验班3班和4班的学生到天津市河西区第二十六幼儿园进行教学实习。这是该院2014级大专班学生的第二次教学实习。之所以组织这次实习,首先是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未来的幼儿教学工作中如何组织教学,找出自己在幼儿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是要通过学生的幼儿园实习,检验教师在学前声乐教学上的成果。
一、问卷调查
为了摸清学生们对这次幼儿园实习的亲身感受,笔者于实习结束后的第10天(即2016年5月9日),对包括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在内的所有参加此次到不同幼儿园实习的136名大专班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这次问卷调查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了解学生们实习时的亲身感受,找出我们在声乐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使声乐教学改革更有的放失。
(一)请列出您在音乐教学中的最大困惑(2-3个)
图1数据统计表明,实习学生中,感到节奏感差的占19%,音准差和跑调不敢唱的占16%,弹唱技能掌握不够娴熟、儿歌表演能力差的占11%。以上三方面统计数据相加表明,46%的实习学生基本功还很薄弱。
其实,学生们在幼儿园实习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因为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脱离实际,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单一,没有切实研究教学对象。本来学前教育专业应特别着重对3-6岁的学前幼儿进行教学研究,但教师们没有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经验,更没有切切实实地研究过学前儿童的特点,有些教师虽因调研工作的需要,临时到幼儿园体验过对幼儿的音乐教学工作,但这也只是“走马观花”。从如今学前声乐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上看,基本上是沿着培养专业歌唱演员的模式进行教学,因而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到幼儿园实习或毕业后到幼儿园工作会有诸多不适应。若想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下定决心,对学前声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
(二)您认为您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还存在哪些不足?
图2数据统计说明,即将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儿童歌曲表演唱、律印⒁衾钟蜗贰⒁衾只疃设计能力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其中深感音乐活动设计能力不足的学生高达29%。这也更真实地反映出学前声乐教学工作与幼儿园教学实际严重脱离的问题。
上述调查数据告诉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并不只是培养学生会唱若干首歌曲,而是要让他们在毕业后,成为一个具备较高乐曲欣赏、儿童歌曲表演等能力的幼儿教师。声乐课学习不只是单一教学生唱歌的技能,还包括音乐欣赏技能、用身体动作感受音乐律动的技能、分角色扮演歌曲人物的表演技能、用打击乐器体验音乐的综合技能,只有很好掌握了这些技能,才能自如地完成幼教音乐教学工作。鉴于此,作为学前声乐教育的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传统教学理念,明确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要求,为培养幼教专业的音乐技能型人才做出贡献。
(三)您迫切需要提升的专业能力有哪些?
如图3所示,学生迫切需要提升的能力有组织教学能力(占37%)、设计能力(占18%)、自主发展能力(占10%),合计为65%,其他占19%。图3统计数据表明,我们在声乐课堂上所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得不够充分,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教学实践机会。简言之,由于现今声乐教学理念较陈旧,方法较落后,不能满足目前学前幼儿音乐教学所需,因此,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毕业生反馈
5月23日-6月3日,笔者带领另一批实习生再次来到河西区第二十六幼儿园进行实习,并进一步深入了解本园特点。借此机会,笔者同从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毕业数年、如今在该幼儿园任教的三位教师进行了交谈。王老师告诉笔者:“上学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乐理知识,导致钢琴不敢弹,歌曲演唱跑调,节奏节拍搞不懂,音乐课程不敢上,更甭说打击乐教学了,碰都不敢碰。”韩老师和张老师也向笔者谈起,“声乐课没有学明白,不知道怎么发声,自己一唱就跑音,真的挺影响教学的,真想找个好的声乐老师再好好上上课,整明白这些问题。”通过这三位已工作五六年的老毕业生的反馈,说明了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在过去的声乐教学中确实存在较多问题。
除了因教师们在声乐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缺失,使得一些学生在毕业后工作能力显得不足之外,也与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未能以较高标准要求自己有关。例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唱歌技能时,只注意记歌词而忽视对歌曲旋律与节奏的理解和把握,在学唱中“偷工减料”,对歌曲的旋律走向和节奏特点并不在意,以为能应付考试就可以了。可是,当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马上感到对工作难以胜任,并为此后悔不已。毕业生的反馈也提醒我们,对声乐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把音乐形式要素贯穿于音乐教育活动中
如何将声乐演唱恰到好处地融入到幼儿音乐教育中,关键是要把握好音乐形式要素。音乐形式要素包括节奏、旋律、力度、速度、曲式、织体、音色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在音乐形式要素上的关注点是其样式,而非每一要素的概念,只有多关注形式的样式,才能了解学前儿童的音乐感受或音乐趣味的发展特征。
对学前儿童来说,音乐学习首先是一件有趣的事,如果学习环境与内容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就不能触动他们的感受系统,学习也就陷入被动。
从音乐本体特性角度来说,再现性的音乐是幼儿的最爱。所以,歌曲比器乐曲更能吸引幼儿,在所有歌曲中,具有故事情节的歌曲又是幼儿最感兴趣的。边歌唱边表演和角色扮演是幼儿莫大的享受。河西区第二十六幼儿园张老师的《小小理发师》唱歌课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照片1 小朋友边唱边表演《小小理发师》
音乐课刚开始的时候,张老师要求小朋友们复习歌曲《小小理发师》。在孩子们熟悉了歌曲以后,张老师提问:“这首歌曲中有几个人物啊?”小朋友们积极抢答“理发师和剪头发的叔叔。”张老师又问:“我们一起玩《小小理发师》这个游戏,谁来扮演其中的角色?”小朋友们积极举手,表示愿意参与角色扮演。张老师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专门准备了梳子、安全剪刀、衣服等道具。照片1是两位小朋友边唱边表演的画面,孩子们表演得多好啊!这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龄前儿童在德、体、智、美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我国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作为培养学前教育教师的声乐教学工作者,对促进学前教育中“美”的教育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因为声乐教学就是通过词曲和音色对孩子们进行情感美和道德美教育。然而,在当今的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还有许多需要加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将声乐教学的美育功能展现得更充分。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大多是“填鸭式”的教学,主要就是教师讲,学生记笔记,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较少关注实际问题,缺乏实感,效果可想而知。这种传统的教学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如果一直采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胜任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
针对存在的这种问题,目前,理论界就提出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虚拟现场。所谓虚拟现场,是指创设一种较为真实的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教师或扮演教师或扮演幼儿,或作为观看教学活动并要发表观点与见解的观众,共同建构模拟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扮演教师或幼儿,来完成指定的活动。虽然它是一种虚拟的课堂教学活动,但它已迈出了课堂教学重要的一步,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实践智慧与能力的形成。这种教学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效果颇佳。
二、加强教育实践活动
为了保障学生的见习和实习,我系先后在广西条件好的幼儿园如广西军区幼儿园、区第三保育院、南宁地区保育院建立了教育科研实习基地,还与区党委幼儿园等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为了加强与基地教师的联系,我们还聘任了幼儿园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做我们见习和实习的指导教师。
以往高师院校见习、实习时间短、集中,带来不少问题。为了克服这种安排带来的弊端,我们在每学年都安排有见习活动,实习的时间也比以前多。我们还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利用假期到幼儿园见习。见习内容有班级管理工作、各领域教学、保育等,形式分集中、分散、小组见习。除了正常教学计划安排的见习外,我们也把见习贯穿到课程当中,这样既避免了理论课枯燥乏味,又使教学内容能与实际联系起来。
我院要求学生寒暑假要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撰写实践调查报告。我就鼓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幼儿园、社区等做调查研究,撰写学前教育方面的调查报告。并且鼓励他们在幼儿园见习、实习、调查中多留心,发现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题目。这样的研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更有实际意义。也可协助老师做课题,如我的课题《广西农村学前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就会让学生参与。通过这些科研活动,可加深学生对幼儿教育的认识,锻炼学生的文字功夫,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学术意识,提高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这样,大四的毕业论文就会得心应手,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以后成为一名研究型的幼儿园教师做好了准备。
除了见习、实习、调查等实践活动外,我还鼓励学生开展并参加各种活动,提高他们的能力。要求他们在幼儿园或社区开展与家长访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让他们学以致用。在学前教育班开展有关儿童故事、儿童舞蹈、儿童歌曲、绘画、书法、说课等比赛,要求人人参与,大胆展示个人才艺,也与其他班级联合起来开展一些比赛,并且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院及系里组织的各项活动。每次活动都会评出奖项,给予奖励,以便提高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此外,还让学生参与到幼儿园的六一活动、文艺汇演等活动中去,协助幼儿园教师组织活动,以便让他们了解幼儿园教师怎样教小朋友跳舞或唱歌等,并了解幼儿园的舞蹈和音乐等活动。
三、重视教育技能类课程
教育技能类课程主要包括钢琴、乐理与视唱、乐器演奏、舞蹈基础和创编、绘画、手工制作等,培养学生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和纸工等基本技能,这些技能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如果学生这些技能差,将会直接影响以后的就业。因此,我们应重视这些课程。
目前,我院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的专职教师不少,而担任这些技能课程的专职教师少,大多数是艺术系的教师来教,他们的教学偏重于理论,与幼儿园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上课针对性不够强。所以,我们应培养专职学前教育技能技巧教师。除此之外,还可邀请擅长于音乐、舞蹈、美术等教学有经验的优秀幼儿园教师来做指导,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幼儿园音乐、舞蹈、美术等教学,并掌握弹、唱、跳、画、做等基本技能。
现在,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没有进行过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训练,对这些学生技能的培养本来就是一大难题,再加上一般高师院校教育技能类课程学时普遍偏少,学生学习都不够深入,更谈不上练习,他们的技能怎能提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这些重要的技能,必须加大这些课程的课时,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时来学习这些课程,掌握这些技能。
四、制定技能考核制度
师范院校要重视制定学前教育(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切实可行的基本达标细则与要求,以此促进其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在社会实践活动如教育见习、实习和一些比赛活动中,可对学生的弹、跳、唱、画、做等技能进行考核和评价。学生也可根据考核指标进行自我检查和分析,找出差距,及时调整努力的方向,加强某方面技能的培养。
职业能力是幼儿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也是其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以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为前提,以学生对工作环境的熟悉为基础,以教学实践为根本路径。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单一教学技能的训练,还包括教学情感的培育;不仅包括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教学场景的把握;不仅要求书面考试的成绩,更要求教学实践的检验。
1.职业情感培养
相关研究表明,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来自教师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精神。培育职业情感、加强职业认同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前提。职业情感的培养受制于多个影响因素,一是职业本身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与学生的个性相关,比如有的学生就喜欢和孩子在一起玩耍,而有的学生觉得和孩子在一起不舒服。这是一种本源性的影响因素,对学生在学校能否踏实地学习本专业知识,走上岗位后能否主动追求教学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二是行业地位。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行业声望和行业报酬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从业选择。幼儿教师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被认为是“看孩子”的工作,没有科学性和专业性可言,而且长期以来,幼儿教师的工资报酬偏低,这些不利的外部因素也阻挡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这一行业的认同与选择。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学校首先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安排轻松愉快的“交朋友活动”,帮助学生尽早熟悉学前教育职业环境,体验职业情感,领略职业精神。所谓“交朋友”活动就是让学生与校内实训中心的学院附属幼儿园小朋友结对子开展活动,每周有一个半天的固定时段,学生与结对子的小朋友在幼儿园、学院或附近社区开展各种活动,从最初的自由交谈、讲故事到协助基地园教师开展各种大型游戏活动和户外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孩子的爱心,进而提升其对本专业的认可度,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应充分利用当前社会形势转变和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高度重视的机会,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宣讲会。总之,情感的激发和专业的认同是促进学生职业情感发展的基础,做好这两项工作,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职业知识学习
见习活动虽然不是直接尝试各种学前教育工作,但是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和熟悉学前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对学前教育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热爱和对其专业理论的理解,同时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评价、反思等教育技能,为其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一定的教育经验。
学生的见习活动需要学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应由双方教师共同设计与理论教学同步的实训项目,并努力涉及儿童行为表现、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观察、记录与评价等方方面面。在每次学生下园后,还应以教育现场观察与研讨、案例讨论、观察报告、调查报告、教育笔记等形式收取反馈信息,教师及时指导、帮助和小结,并将学生下园见习作业的成绩作为专业课程成绩总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提高学生见习的实效性。模拟仿真教学作为一种具有实践性、动态性、交互性、协作性的教学方法,宜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各个年级的专业学习过程,由双师型教师指导进行,一般应采用小组教学形式,既有模拟仿真教学活动,又有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案例分析和现场点评。应用模拟仿真教学,能有效拓宽理论教学的视野, 缩短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培养未来教师的应用技能,使学生克服面对教育现场、实施教育活动时的紧张、慌乱心理,帮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角色。
3.职业技能实践
要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按培养方案所确定的最终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目标,仅有职业情感培养和职业知识的学习显然还不够。当前,普通职业教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个应用性的学科,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是学生接受专业教育后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实训与顶岗实习。
3.1 小组项目式实训。
这种模式主要通过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来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它以项目小组为实训的基本单位,针对专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或实际工作中的典型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
整个过程在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下,由项目小组学生协作完成。该模式立足于幼儿园实地操作,具有研究性、真实性、针对性、灵活性、规范性和全面性的特点。首先,小组项目式实训采用的是小组工作坊的形式,基本上是三个人一组,学生的组合尽量考虑特长优势互补和能力的强弱搭配,形成学生水平的阶梯式分布,即能对学生实训起到一个自然的激励和互助作用,又能有效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其次,小组项目式实训面对的是真实的职业工作情境和典型的工作任务。在实训项目实施前,每个学生要交出自己的计划或方案,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分析、选择最好的计划,其负责人作为小组项目主管,综合并领导实施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依据现实的职业情景进行富有教育智慧的反思调整与推进。
3.2 坚持多岗实习。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成为上岗即到位、多岗位速迁移、发展有潜力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学校应改变传统的学前教育实习,特别是顶岗实习中只安排幼儿园教师这一单一岗位的实习模式,而要求学生在全程化、阶梯式、零距离接轨的职业能力训练活动中,在做强幼儿园教师岗位实习的原则下,拓展保育员、育婴师、0~3 岁儿童早期教育以及学前教育各种培训机构的儿童美术、语言、舞蹈以及学前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实训。这种以幼儿园教育为主的学前教育专业群多岗位的实训活动,能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的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祁海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及培养.辽宁教育研究,2003, (11).
【摘 要】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新建本科。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及课程设置方向,将学前教育实训教学分为艺术技能实训和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实训两大模块,在总结分析实训教学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以开展运用性强、整合度高的艺术实践活动和谋求与实训基地幼儿园合作共赢的两个实训教学发展方向。
关键词 学前教育;实训教学;本科教育
作者简介:罗璇(1988—),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研究方向为幼儿园课程论。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明确提出培养应用技术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训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根据我校制定的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本研究把学前教育实训教学分为艺术技能实训和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实训两大模块。在现有的实训教学内容中,艺术技能包含声乐、钢琴、舞蹈、美术四项基本艺术技能,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划分维度,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主要包含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等七个方面。而在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养成中,部分能力是教师入职后逐渐磨练养成的,而在大学学习期间,笔者认为可以养成的学前师范生专业能力主要包含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儿童游戏的组织与引导、幼儿园环境创设等。本文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为例,试分析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内容,并结合办学中已做出的有益尝试探索实训教学的途径。
1 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教学开展的实践
1.1 艺术技能实训以舞台表演、作品展示为平台,丰富提升学生艺术表现能力。
在我校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声乐、钢琴、舞蹈、美术基础艺术技能均开设两学年。首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每个教学模块后都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如:幼儿韵律舞蹈创编模块学习后要求学生完成简单儿歌的韵律编排并表演。其次,在校内组织开展与开设课程相对应的艺术活动。除了倡导学生参加学院集体艺术活动,教师还充分利用我院承担幼儿园转岗教师等国培项目的契机,建立国培学员与学前专业学生之间的联系,组织导演学前教育学生专场演出,汇报学前学生艺术技能学习成果。再次,学前教育专业师生利用崇左市周边幼儿园六一晚会的舞台,教师领导学生组织、策划、导演、排练多种形式的文艺节目并送剧目到幼儿园。
1.2 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实训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为主线,采取“校内实训、大赛锻炼、社会实践”的实训方式
在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实训方面,教师采取了“校内实训、大赛锻炼、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培养形式。在校内实训中,教师在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课程中侧重该领域教学法的实践,常用观摩幼儿园优质教学活动、试讲与说课等方法直接塑造学生教学能力。同时,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本专业内的学前教育学科竞赛,如教学活动的组织、环境创设方案设计、学前教育调查报告写作、幼儿园教玩具制作等,比赛赛制与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保持一致,也起到全区大赛选拔选手的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学、在竞赛中成长。另外,由于崇左地区幼儿园师资缺乏,学前教育学生有较多到周边幼儿园开展实际工作的机会,在环境创设、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方面有了显著提升。教师也根据学院要求在每一学年中安排两个星期的示范幼儿园或实训基地幼儿园见习活动。教师在见习前根据教学课程需要布置相应见习作业,使学生在见习中有方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幼儿园见习。
2 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教学的发展探索
2.1 以综合艺术实践活动为方向,开展运用性强、整合度高的艺术实践活动
在已有的教学经验中,研究者发现大半学前教育学生因大学前未经过艺术学习,在大学中训练艺术技能常吃力不讨好,但在幼儿园运用性强的艺术活动中表现出色也乐在其中。未来的艺术技能实训中,除了保持每年六一儿童节到幼儿园协助并登台的传统,在校内实训在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实训:一是教师至少实际参与一次学生的艺术创作、排练,从创作和表演方法的根本上给予学生指导,而不是在艺术作品呈现后批评指导;二是整合艺术课程资源,举办学前教育专场演出、作品展,单一项目的演出往往略为单调,整合程度高的活动更容易全面展示学生艺术学习成果;三是艺术学习的方向明确指向幼儿园,让学生明确学前教育与艺术专业学生培养方向的区别,教学强调艺术在幼儿园教育中运用的途径、方法。
2.2 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幼儿园教育资源,发展学生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
实训基地是高校学生巩固专业理论、训练专业技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学习与训练平台。在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中,与专业相关的单位机构共建学生实训基地是此类高校办学的一个方向。目前我们与幼儿园的合作还处于幼儿园提供见习机会、学生在幼儿园业务繁忙时期帮忙的阶段,如何使双方合作常态化、深入化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除了继续保持现有的联系与合作外,研究者认为在以下方面可有所作为:一是教师与幼儿园深入沟通,了解幼儿园办园需求及难处,与幼儿园共同探讨对策,提出分阶段的实施解决方案;二是将学生划分小组,按照阶段性的解决方案,统筹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前往幼儿园开展环境创设、儿童游戏的观察与组织等活动;三是学前教育专业与基地幼儿园谋求共建,高校教师以培训项目、送交下乡活动为平台,提供基地幼儿园师资培训的社会服务,选取学生竞赛中的优秀选手到幼儿园承担部分实际工作。另外,幼儿园与高校的合作应让学生在幼儿园的见习与工作与同一个班级绑定,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以绑定班级为研究样本,结合理论学习的课程任务,开展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EB/OL]. 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27/201112/127838.html,2011-12-12.
[2]左雪.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实训体系构建及其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2.
【中图分类号】G642
教育见习是职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前教育学生零距离接触幼儿园,形成对幼儿园及幼儿教师的第一印象,树立坚定的专业信念及训练实践技能的契机。本人组织学前教育学生到各个幼儿园见习,以个别和集体的形式与见习生、幼儿园管理者、指导老师、见习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在见习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比如缺乏指导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见习的目的性不强;见习时间安排不合理等。并在此提出一些解决的策略。
一、教育见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缺乏指导教师的有效引导
在访谈中了解到,有的同学反映被分到幼儿园某班之后,老师就很少指导,尤其是对于男生。觉得男生是本科生以后会进国办园,看不起民办幼儿教师的身份及大中专的学历,从而产生心理隔阂,在实际交往和互动中不自觉地产生抵触心理。加之,见习学生不主动询问或请教指导老师,且幼儿老师要组织和照顾幼儿的一日生活比较繁忙,疏忽对见习生的指导。
(二)学生对教育见习认识不清
与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对见习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有些同学认为见习仅是院系布置的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按时来按时回就行。有人认为见习只是在某个学期院系集体组织下进行,其他时间不用见习。也有人这样看待见习,见习就是完全听从指导老师的安排,自己不主动争取锻炼的机会,于是便成了一个没有主动融入这个班级的旁观者。也有的同学反映,见习的确让大家见识了幼儿园教师的多才多艺,同时也反衬出自己的五项技能和组织活动能力的薄弱,滋生出自卑感。受前面经历过见习、实习与支教过的同学的影响,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见习不如实习支教重要。
(三)见习时间安排不合理
文科师范生认为教育见习学校安排的不合理或有限、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师范生的要求。主要反映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见习时机安排不恰当。许多学生见习后反映,他们去幼儿园见习,真正学习和观摩的时间并不多,因为学校安排的见习时间正遇上幼儿园忙碌的时期。以往见习都是安排在12月前后,此阶段幼儿园正进入年末的总结评估阶段,处在忙碌期的幼儿老师们忙于准备年终总结汇报和迎接各种考核,忙于组织孩子们编排和训练元旦节目,幼儿园管理者则忙于准备接受上级教育部门领导的检查工作及年终的工作汇总工作,因此无暇顾及对见习学生的指导和培训。
其次,见习时间太短。学前教育专业集体教育见习只在大二和大三各安排一次,大一和大四不安排集体见习。且每次见习从周一到周五,学生只能对自己未来可能工作的环境――幼儿园,及自己未来可能担任的角色――幼儿教师有粗略的了解和体验。
(四)教育见结工作有待改进
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见习生普遍反映的另一个问题是,较重视教育见习前的宣传和要求,忽视对教育见习的有效评估及总结。学生普遍在教育见习前期待很多,比如,以前都是在课堂中零星地接触到一些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终于有机会亲自进入幼儿园感受和体验真实的幼儿教育。但是教育见习以后感觉并没有太多的收获,有的甚至只看到当幼儿园老师的负面,看不到其积极的一面。见结的主要以学校指导教师个人组织的报告会的形式进行,缺乏集体形式多种性的汇报总结活动。学生的见结也只是上交,并没有针对见习中的一些情况作进一步的调查和个别访谈。
二、提高学前教育本科生教育见习的对策
(一)建立院系与上级主管部门及幼儿园的合作关系
高师和实习基地学校之间的双向互动不仅加强了双方的了解和沟通,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而且还促进了双方的共同进步。因此,应努力建立院系与幼儿园之间的广泛、长期而稳定的联系,建立起平等互利、互帮互助、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关系。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院系主动邀请当地主管幼教的部门负责人,幼儿园园长及骨干幼儿教师以座谈会的形式共同协商讨论。在学前教育课题申报、中期检查及结题方面,及近期出台的一些新的学前教育相关文件的学习方面,院系可以以讲座、专项培训等多种形式为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输送新鲜的知识和信息及提供理论和技术上支持与保障。针对教育见习这一部分,建议可以以协议的方式明确各自的职责与义务。
(二)完善教育见习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见习
遇到学生正确看待教育见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调动其参与见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让学生明确教育见习的重要性。其次,让学生明确教育见习的内容,包括观察幼儿教师在来园接待,一日生活活动、自由活动及离园等各个环节如何组织和开展的,并在幼儿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组织一些游戏或活动。第三,明确见习的方式可以是多元的、灵活的,除了学校组织的集体见习外,自己还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分散见习。
第二,明确指导教师的权责
将指导教师的职责和义务以文本的形式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加入教育见习的相关制度中。幼儿园指导教师的职责与义务着重落在实践上对见习生的引导,比如引导学生熟悉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环节与常规,五大领域集体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幼儿老师所具备的基本才艺与技能。院系专业指导教师的职责与义务重点是培训学前教育学生记录并观察教育见习的内容并进行反思,每天与学生交流并检查布置的见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解疑答惑。
第三,适宜地安排并延长见习时间
建议将教育见习常态化,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即在大学四年每学期都开展教育见习活动。见习的时间尽量避开幼儿园忙碌的时期。比如可以在开学的第三个星期组织和开展见习工作,那时开学迎接新生工作刚结束,正式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步入正轨的时候安排见习的时机最佳。除了集体的教育见习外,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分散见习,多利用空闲时间去幼儿园观摩学习。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
学前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学前社会教育以及学前家庭教育,是一项具有教育性,艺术性、综合性、广泛性、实用性等特点的教育事业。学前教育的特性要求从事学前教育的人员既要知识丰富、爱好广泛,又要具备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还要胜任对幼儿园班级的管理工作,这就需要学前教育领域从业人员具有相应的从业能力和专业认知能力。
目前,独立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在知识层面与能力层面、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都还存在一定问题,要达到培养的学生能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就要针对造成现状的原因,采取适合独立学院教学发展的方式进行解决,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与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更接近,促进教学工作不断改革创新。
二、独立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独立学院的学前教育所专业开设的课程范围涉及面比较广泛。通过对所设课程设置的梳理并结合目前该专业的毕业生的现状,发现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课程结构脱离实际、学生的实践性课程薄弱;课程内容重复性大、理论与实践脱节 ;教学资源匮乏,机制不合理,忽视了隐性课程对培养目标的影响。
1.课程结构合理性分析
在目前的教学计划中,大学前两年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声乐、钢琴、幼儿园课程概论、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概论等。在这一阶段,学生所学的专业类课程比较多,而相关的实践类和专业技能类课程占用的课时则比较少;像基础乐理、美术、声乐、钢琴、舞蹈等艺术类课程也过于专业化,有些部分甚至超出了此阶段学生的理解范围。因此,课程结构的设置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要注重课程的实用性。要充分体现课程的设置是为学生将来就业服务的办学宗旨。
2.课程内容合理性分析
一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任科教师之间缺少经常性的关于授课内容的沟通,致使学生所学的有些课程内容出现了重复现象,学习内容范范而不系统。致使教学资源的浪费。二是实践环节与理论环节脱节,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学前教育实践联系起来。通过对目前独立学院大一大二在校学生的调查,学生普遍认为应该增加见习时间。在实践中,学生将遇到问题反馈出来后,然后再去学习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真正相结合,因此需要丰富学生的见习内容。
3.教学资源合理性分析
首先,由校方组织学生见习、实习的机会比较少,学生自己组织的实践活动又缺乏专业的指导与评价。在现有的培养方案中,学生见习、实习活动没有明确详细的目标,实习后的成效评价机制也没有建立。学生实践的目标不明确,幼儿园老师有时又不会从专业的角度解决实习生所提出的问题,在校外学生缺乏和老师交流的机会,这都影响了实习得效果。其次,独立学院对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艺术类专业的学习与实践的资源欠缺,从而制约了学生发展。
4.课程目标合理性分析
目前的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是针对“课程表”开课,忽略了教师对幼儿园班级的管理方式、教师对学前儿童的考评鼓励等,这些隐性课程因素对学前儿童的发展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适当改变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较多地关注实际问题,展开教学,对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各种隐性课程因素必须有目标地加以选择和利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人才。
三、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对策
1.明确培养规格,调整培养目标
目前社会上所需求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属于复合型应用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熟知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工作规范,具备在学前教育机构的从业能力、专业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及发展能力。培养目标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所培养人才的品质。
2.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专业特点
2.1依据学科特点,建立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
独立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在遵循学科特点的同时,兼顾实用性的原则,建立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校方可以定期邀请该领域的资深专家做学科的国际前沿理论指导。也要聘请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现场示范指导,并就切身体会与学生进行沟通。在专业课设置方面,还要纳入幼儿电教使用技术、早期教育、亲子关系等新课程,以适应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需要。
2.2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向导,整合理论课程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高等院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专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落实在课程上,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任何教育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1]然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体系呈现出的重学术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窄,职业技能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在幼教改革中,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才能培养出适应新课改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幼儿教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性课程体系。
1关于实践性课程体系
1.1“实践”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本文中,实践主要指的是在高师教育中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一系列活动,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建构实践知识,增强实践智慧,从而更快地适应教师职业这一角色并为其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南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这里的课程即指功课及其进程。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源于拉丁文,意为“跑道”。据此,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提出,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2]我国有学者认为:“课程是一定学科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质和量的要求,它也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级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3]
1.3“实践性课程”是指将理论知识科学地运用于教育实践,旨在增长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实践性知识、发展实践智慧、形成实践能力,促进高师学生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的综合。教育实践性课程是体现高师师范特色的课程之一,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实践性课程包括各门学科的课程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观察、社会实践、毕业顶岗实习、课外教学技能训练、各种社会活动等等,它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
2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探讨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当前一线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教师培养的主体,然而学前教育专科发展时间短,课程设置处于转型阶段和探索时期,课程设置经常在幼师和高师本科的之间摇摆,缺乏统整性和独特性,没有形成符合该培养层次的特有实践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的存在重学术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而且至今未形成适合该培养层次需要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不系统、不深入,课程设置在结构上,内容上都在调整和不断完善之中[4]。
为适应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应对整个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围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理论必需,技能求实”[5],在专业理论素质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的指导原则下,应重新诠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根据学前教育这一行业人才的需求,建构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实践课程创新体系,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落实在实践课程体系中,在实践课程建构设计过程中,既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及逻辑严密性,又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即如何通过实践课程的改革培养合格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幼儿师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建构必须体现高职“全程实践”和“全方位实践”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所有的职业技能训练环节必须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定位、统筹安排。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对学前教育实践性课程进行了一些实践性改革。
2.1课程实践:结合具体课程,有不定期的教育见习。学生从一年级开始通过教育实践课程,让学生直接参与幼儿园的保教工作,积累职业经验,为今后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2.2见习实习:在我们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我们每个学期组织1周集中见习,教育见习课程从一年级就开始安排,第一学年是保育实习和教育见习,安排学生到幼儿园感受教学环境,主要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可分以下几个阶段完成:第二学年有两周的教育见习;上下学期各一次,一二年级主要是到见习基地幼儿园见习。三年级第二学期全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同时,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和三年级第一学期均安排校内实训,观摩优秀课堂教学录像,另外,每个假期安排幼儿园的调查和实践,完成实践报告。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与幼教事业保持“零距离”接触,使每个学生都能认真投入到职业角色或准职业角色的历练中。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改革的趋势是逐步增加实践课时量,形成以后期实习和顶岗为主,集中与分散并行的模式。当然,各种实践环节应依据学科的序列与专业其他课程的有机结合,科学安排并贯穿始终。
2.3课外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中校内实践主要有:a.统一组织舞蹈基本功晨练; b.专题晚自习(练——书写、手工、绘画等;讲——讲故事、诗歌朗诵等;唱——视唱、歌唱;舞——舞蹈基本功练习、节目排演等)。c.课外练琴,包括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器乐练习。d.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团小组活动。包括舞蹈队、器乐队、礼仪队、声乐队等。e.专业技能竞赛。包括 艺术竞赛(弹琴、唱歌、跳舞、形体服装、画画等)、讲故事竞赛、诗歌朗诵竞赛、游戏设计比赛、课件制作竞赛、幼儿玩教具制作竞赛、童装设计竞赛、宿舍环境创设竞赛等。f.专题演出活动。每学年上学期组织“庆国庆,迎新生”演出、“毕业班汇报”演出、 “辞旧迎新”演出;下学期与幼儿园合作开展“庆六·一”活动和“欢送毕业生”演出。
校内实践主要有:a.参与幼儿园各种活动。包括节庆日活动、环境创设活动、玩教具制作活动、科技活动、游戏活动、保育活动、小课题研究活动等;b.义务到孤儿院、养老院进行慰问演出和监区帮教演出; c.积极配合参与社区各项文艺活动。
2.4市场需求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依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构首先要考虑与区域行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度,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符合度,以此提高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做到以市场化促进课程体系建设的标准化,以信息化带动课程体系建设的现代化。其次要进行规范化的人才素质需求分析,准确把握学前教育专业专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短、中、长期需求态势和现代幼教职业的发展趋势,认真分析校本专业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市场需求不多、对就业作用不大的课程应坚决取消。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学生在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实行“按需分流,方向选择”。前期趋同为学生的就业和继续学习及深造打下基础,后期分化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创造条件。
2.5技能目标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的着眼点: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幼儿园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和地域性,根据当地幼教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技能分析,开设特色专业技能课程,使培养的人才更具有个性。根据我们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90%的来自山区农村50%左右的学生是少数民族,为此我们提出并实施了学生专业技能突出“三能八会”
“三能”:
(1)“能设计组织幼儿活动”。即能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幼儿园的办学实际组织幼儿的文艺、体育、游戏、科技、故事会等教育教学活动。
(2)“能创编幼儿舞蹈”。即能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舞蹈特点,结合不同民族的风格创编幼儿舞蹈。
(3)“能创设幼儿园环境”。即能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幼儿园实际,结合地方文化和美学要求,对幼儿活动的环境进行局部或全面创设。
“八会”:
(1)“会朗诵儿歌”。即能选择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儿歌,并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及恰当表情给予朗诵。我们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90%的来自山区农村50%左右的学生是少数民族,说普通话时地方音很重,为此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小皮球”“城门城门有多高”等儿歌让学生练习。
(2)“会讲儿童故事”。即能选择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幼儿故事,并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恰当的表情、生动活泼地讲述故事。
(3)“会唱幼儿歌曲”。即能选择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幼儿歌曲,并能准确、优美地演唱幼儿歌曲。
(4)“会跳儿童舞蹈”。 即能选择并创编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儿童舞蹈,能进行示范并指导幼儿表演舞蹈。
(5)“会制作幼儿玩教具”。即根据幼儿教学和游戏的需要,制作相关的玩具和教具。
(6)“会弹一手好琴”。即会用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等伴奏和弹奏幼儿歌曲。
(7)“会画一手好画”。即会用颜料、油画棒等材料进行绘画、教学绘图和手工制品、环境的美化。
(8)“会写一笔好字”。即会用毛笔、硬笔、粉笔等书写工具规范地写好汉字。
实践证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使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落实,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合编. 教育学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第2版88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8第一版第207页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4-0023-04
近年来,幼师院校本科毕业生走向幼儿园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然而,他们中的很大部分在与幼师、中师毕业生同台竞技时,面临无法发挥专业优势、就业竞争力不强的尴尬境遇。为此,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都在加紧改革,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挖掘本科生理论性、问题意识较强等优势,提出科研管理型、研究型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思路。一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甚至直接提出要进行“面向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培养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改革”。〔1〕
为什么要提出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培养问题?如何准确把握与理解研究型幼儿园教师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如何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将对探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和教育等产生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的时代意义与现实必要性
提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必要性。
(一)满足社会发展对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社会的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教师,则首先需要完成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的一系列转变。教师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递者、“教书匠”,而是教育实践的研究者、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专业化的、研究型的教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2〕只有专业化的、研究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会学习、会思考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学前教育领域,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幼儿园教师迫切需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反思自身教育实践,并发展成为自身教育实践的研究者。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幼儿园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高素质研究型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搭建平台。
(二)弥补幼儿园教师群体学历偏低、科研能力较弱的不足
目前,我国在职幼儿园教师入职时的学历以幼师、中师学历居多,本科学历较少。尽管大多数教师在入职之后都进行了后续学习,拿到了大专和本科学历,但他们中的很大部分是为了解决职称问题而去深造,真正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仍较弱。一方面,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在幼师、中师学校接受艺体技能培养较多,在实践中也十分重视唱歌、画画等技能技巧的培养,却不太善于对幼儿及各种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和反思;另一方面,不少幼儿园教师的后续学习多为成人大专或自考性质,其教育质量和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加之幼儿园日常工作琐碎、繁多,各种检查评比应接不暇,许多教师往往疲于应付,没有多余精力投入反思、科研工作。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研究型幼儿园教师,既可以充实幼儿园教师队伍,又能弥补当前幼儿园教师整体学历水平较低、科研能力较弱的不足。
(三)增强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本科毕业生与幼师、中师毕业生相比,其明显不足在于艺体技能较弱。幼师、中师学校的生源主要为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的年龄较小,身体尚处于发育状态,可塑性较强,适合对其进行艺体技能的培养。而本科生的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的身体发育已经基本成型,再进行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训练,往往发展空间较小。因此,在艺体技能方面对本科生提出过高要求显然是不适合的。本科毕业生要想提高就业竞争力,必须扬长避短,努力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相对而言,本科生在大学接受系统、综合和全面的教育,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在课堂学习中也常常要思考、分析,加之有机会参与学校或本专业教师开展的某些课题研究,因此,他们普遍比幼师、中师毕业生有更强的问题意识、逻辑性以及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潜力和优势。不少幼儿园负责人也指出,之所以聘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看重其理论水平较高的专业优势,希望能借助他们的力量积极带动幼儿园的教科研工作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看出,将本科生培养着眼于研究型幼儿园教师,不仅可以满足幼儿园的实践需求,更可以充分发挥本科生的专业优势,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二、研究型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含义与主要特征
不少研究者认为,研究型教师主要是相对于经验型教师(即“教书匠”)而言,指那些在教育领域较擅长做研究的教师,是“能积极主动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职业敏感性、反思意识、合作精神和科研意识,能及时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针对问题积极探索研究,主动吸收教育科学理论和同行经验,提出新的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3〕
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具备哪些主要特征或基本素养,有研究者从专业知识与能力、专业品质与态度等角度进行了总结归纳:从专业知识与能力上看,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应具有符合时代精神及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创造性地设计与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沟通和反思的能力以及教育研究的能力;从专业品质与态度角度看,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应有强烈的求知和探究欲望,对外界信息非常敏感,独立意识强,勤于实践和反思,具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平易近人,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等。〔4〕还有研究者指出,研究型教师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研究”已成为他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们能够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教育问题更敏锐、更有主见,能够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新角度,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观念,自觉、主动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努力摆脱被动盲目的状态。〔5〕
由上可见,以往诸多研究都对研究型教师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颇具启发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幼儿园教师在对“研究型教师”的理解上存在诸多误区,需要进一步澄清。
首先,关于“科研”还是“教研”的问题。很多幼儿园教师以为,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就是让教师做“科研”――科学研究,要求教师像科学家那样去做研究,去研究和发现教育工作中的基本规律、原则等。事实上,这种研究往往不适合幼儿园教师,不是他们所需,更不是他们所长。实际上,研究型教师中“研究”的准确定位不是苛求每位教师都去做科学研究,而是做“教研”“教学研究”,即让幼儿园教师基于教学实践,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有别于科学研究意义上的教学研究,是适合幼儿园教师进行的。
其次,关于研究型教师和具有研究型特质的教师。培养研究型教师,并非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给学生提前定位、贴标签,搞“一刀切”,而应该首先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地培养学生,注意逐步培养更多学生形成积极思考、善于钻研的意识,保持对学前教育各种问题和现象的高度敏感性、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并学会观察和反思。因此,与其说是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不如说是培养具有研究型特质的幼儿园教师,这种提法可能更为恰当、准确,可以避免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盲目化和模式化。①
最后,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主要特征或基本素养。明确上述两个问题之后,在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时,应特别注意培养以下几方面素养。一是要对幼儿教育现象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好奇心。要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见习和实习过程中积极发现,勇于提问和探索。二是要善于观察和反思。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用心去观察、分析和思考,而不仅仅是带着眼睛去看。三是要具有较强的问题研究意识。要鼓励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深入的探究,并尝试分析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四是要具有创造性地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要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基于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状况的观察和了解,创造性地设计出适宜的、有创见的教育活动,而不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
三、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的主要途径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是研究型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尝试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
(一)日常教学
研究型教师的重要特质之一就是具有问题研究意识,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并尝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方面,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要改变过去单纯的传授知识的做法,积极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建构知识。另一方面,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利用“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这一专门课程,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设置研究方法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各种研究方法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因此,上好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如何做研究。
(二)幼儿园教育见习与实习
任何幼儿教育研究都始于对幼儿及相关教育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在研究型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中,增强观察和分析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幼儿园见习与实习。见习主要是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幼儿及教师的日常活动,而实习往往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全面参与、介入幼儿园的日常工作。见习与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接触幼儿、深入教育实践的机会,学生可以在见习与实习过程中,学习如何更有效地观察、分析和解读幼儿的行为及各种教育现象。一般而言,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中,大多会安排大量的幼儿园见习和实习机会。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可以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为学生布置各种观察任务,提供观察框架,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其真正学会如何做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幼儿园教研实习
教研实习是指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深入幼儿园教研一线,全面参与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在实际参与研究的过程中积极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尝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亲身感受做教研的过程和方法。目前,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这种实习相比较于教学实习,在高等师范教育师资培养体系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6〕实际上,教研实习非常有利于职前教师全面了解幼儿园教学研究的现状,能促进他们学会在真实的教学研究中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研究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在培养研究型教师、塑造具有研究意识的职前教师时,应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幼儿园教研。比如,可以让学生参与幼儿园的研讨活动,带领他们观摩幼儿园的活动并鼓励他们参与在职幼儿园教师的活动评析与反思过程。
(四)本科生科研立项
本科生科研立项是指利用大学校园的科研资源,鼓励本科生运用所学理论,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问题或现象展开研究。本科生科研立项的开展,并不苛求研究的绝对规范性和严谨性,目的是要让学生提前介入研究活动,感受和体验整个研究的实施过程,学习如何做研究,体现了“做中学”、边做边学的思想。目前,不少高师院校都设有本科生科研立项项目,鼓励和支持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进行研究,同时指导教师对科研立项及开展进行指导和监督。比如,首都师范大学每年都会积极鼓励本科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申报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申请的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研究结束后还需提交研究报告。可以说,这种科研立项活动为学生体验研究的整个流程并最终提升科研能力等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
(五)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一次综合检验,是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完成要求学生对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相当敏感,充分调动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储备,综合分析当前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影响因素等,形成研究思路与框架,并尝试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研究能力的一次综合而全面的考察。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要依靠自身力量,完成从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方案的确定到研究过程的实施、研究结果的分析以及最终形成研究报告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学生应充分利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机会,感受和学习如何做研究、如何思考、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研究的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景正.面向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培养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8,(1):49.
〔2〕宁虹,刘秀江.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J〕.教育研究,2000,(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