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24 04:47: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美术欣赏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美术欣赏教学

篇(1)

美术欣赏的概念

通常,人们把学校的美术教育称作美育。其实,两者是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所谓美育是指“用美的观念和审美形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熏陶、培养人,从而提高他们的精神素质的一种教育。”也就是说,美育是以“美”为主题的精神陶养活动。而学校的美术教育所提供的不全是“美”的内涵。中外的美术史早已证明了“美既不是美术的唯一内涵,又不是美术的中心任务”。“美术作品中的一切都是有意味的艺术性形式存在,而非仅美的存在。”因此,美术教育所呈现的是具有丰富的文化观念、能力和人文思想的教育,它诉诸于人的情感、意识、意志、思维、技能、认知等多方面。所以说,学校的美术教育自有其内在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以及独具美术内涵特质的教育理念。美育和美术教育是两个独立而互有渗透交叉的教育范畴。

美术欣赏决非单纯地观赏,而是使学生在审美对象与主体精神地交互中,发展和丰富个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实践证明:学生在大量的优秀、丰富的美术作品欣赏后,记忆储存积累逐渐增加,视觉审美能力和品位会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进行美术实践活动,创造的能力会相应地提高。当然这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只有将美术欣赏与美术创造联系起来,才是充分体现价值和达到目的的欣赏活动。美术创造是美术欣赏的目的之一,美术欣赏是美术创造的前提,为学生将来的创造活动打基础。

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

美术作品的多层性。美术作品是由多种层次和涵义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和批评家艾瑞克·牛顿将艺术品比作可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现层”,表皮之下一层称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则称为“审美层”。牛顿的这一妙喻,清楚地告诉我们:美术作品包含着多层次的信息。对一般人来说,眼睛所看到的是存在的事物,而艺术家的眼睛所看到的却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艺术美的规律。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看到美术作品的表面涵义,而且要理解它的深刻意蕴。

美术欣赏的差异性。美术欣赏是一种与个人主观因素有着紧密联系的再认识和再创造的活动。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和效果上表现出的差异性是正确实施美术欣赏教学时不容忽视的问题。心理学家布尔劳在进行了颜色知觉实验后,提出了四种欣赏类型:(1)客观型;(2)生理型;(3)联想型;(4)性格型。他认为不同心理——生理类型的人在接触美术作品之初就可能在定向上形成差异;而且文化、经验等个人因素也会影响欣赏的结果。

美术欣赏的直观性。美术又称视觉艺术,美术欣赏的过程离不开视觉的参与。用一般性的语言转译美术作品的信息,是难以具体而详尽地表达人对作品的感觉。我们不应仅仅是教学生读批评家的阐释,更要训练学生看美术作品的能力。理想的美术欣赏境界是欣赏者直接与作品交流。因此,如果在欣赏过程中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地、形象地、直观地呈现信息,就可优化美术欣赏教学过程。

美术欣赏的阶段性。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各种形式的美术品(如绘画、雕塑、建筑等)作用于欣赏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欣赏者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理解、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欣赏分为三个阶段:

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在这一阶段时,欣赏者对艺术作品产生精神需求,是进行审美的心理动因,也是进入审美的初始状态。在这一阶段内,人们在意识上对审美对象产生兴趣,表现为欣赏者对审美对象的高度注意。

审美感知与审美情感:对美术作品的色彩、线条、形体、构图等发生感性的、自然的直接关系。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反映直接作用于欣赏者视觉的对象特征总和,从而使人感受到悲哀、欢快等各种情感。情感在审美中是一个中心问题。美术作品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如万里长城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拉菲尔画的《圣母像》激起人们愉悦爱慕亲切的情感,古希腊雕像《拉奥孔》使人观后有痛苦的体验。美术作品在引起欣赏者的激动和共鸣中,唤起了优美、崇高、悲哀、痛苦等种种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使欣赏者接受某种道德情操,受到某种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改善人们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审美情感可以说是审美过程中的心理动力。

教无定法,我们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正确把握美术欣赏的特点,引导学生多层次的、直观的理解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帮助他们了解美术的知识与规律。从他们对作品的感知出发,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创造活动打好基础。以科学的认识过程为基础,以培养学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和各种能力,发展思维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将教育的作用发挥挥到最大的限度,并真正做到为培养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2]赫伯·里德著,吕廷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3]周楷:《关注快速发展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国美术教育》

[4]李群等:《高中美术欣赏课“网络五段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验》,《中国美术教育》

篇(2)

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因而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的博引广论,促使欣赏教育有效地进行。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诸种关系以及更为深邃和复杂的内涵。这要求教者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

那么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未能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笔者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2.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是最常见的。但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

自由型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最理想,但是很可能导致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应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这样也改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篇(3)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他。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

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篇(4)

课堂上,我主要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印象。下面是课堂实录:

师:根据传统美术的分类,哪些是绘画里的?哪些是工艺里的?哪些是和建筑、雕塑相关的?

生:临摹、创作、写生、默画是绘画里的。

师:根据题材的不同又分为哪些?

生:人物、动物、静物、景物

师:随着时代变迁,美术的分类更多更细了。请同学们说说,中外著名画家有哪几位?

生1:齐白石画虾闻名。

生2:徐悲鸿画马闻名。

生3:外国的有毕加索、梵高。

我通过与学生的一问一答,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印象。继而开始欣赏徐悲鸿的马和齐白石的虾,让孩子对我国传统的水墨画有初步的认识。欣赏《奔马图》时,孩子们被八匹奔跑的骏马震撼了,眼睛都不愿意移开。

在讲解装饰画时,我运用意思递进或相反的词。比如形象、抽象,对比讲就容易理解,因为抽象和形象,是指不同程度的阶段,再如有点像――很像――非常像――太像了。变化了,不同于原样了,但还看的出是什么意思,这基本就叫装饰画。

同样一个描绘对象,在不同的画家手里甚至同一个画家手里,可以有太多不同的表现。从各个角度的画面,都有喜欢的人群。鼓励孩子画出自己喜欢的,对不喜欢的进行保留。

课堂上,给孩子们看各种写实的人物、动物、静物。再对比着看李可染、赵无极、马蒂斯的、康定斯基、保罗、毕加索等的抽象画,还要留意平时自己搜罗的图片资料归类、整理,给他们看同一个画家不同时期的画,常常是形象的、抽象的都有,又是非常生动的视觉感受。学生自然在对比中充分感受到形象、抽象的并存,感受到画家风格的多元性,感叹画家的天分和勤奋。

美术与摄影的区别

摄影艺术的出现曾经令大家担忧美术是否会因此而消失,后来的发展却更强,因为美术懂得调整、变化、出新。美术通过画家的画笔显示出自己的特色,相机表现不出来的内容,相机没有的思想,美术却有。

写实的画很美,一般人达不到这样的水平。我个人认为,写实的内容可以交给相机去记录。课堂上,笔者很少以画的实物逼真与否来限制学生,总是鼓励学生大胆画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虽然大多数人对美术水平判断标准,仍是以画的实物是否逼真为基本出发点,但美术教师,应该尽量保护、肯定、引导孩子的观察事物的角度,让孩子们尽情的创新。学生在画画时,随心随意却又不随便,它的专业,不是相机能做到的。美术可以表达个性,蕴含其中的含义,需要美的眼光领悟。教师需要多肯定孩子的作品,从平时的美术作业到完成一幅美术作品,都需要教师的发现、保护、引领。

经典、非经典对比欣赏

一提到徐悲鸿人们就会想到马,提到齐白石就想到虾,提到达芬奇只知道蒙娜丽莎,提到凡高就是向日葵。我总是尽量让孩子们看的更广、更宽,尽量多展示同一个画家的不同题材、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

我给学生欣赏徐悲鸿的狮子、雄鸡、鹅、牛、猫;油画中有吹箫、珍妮小姐、坐在桌边的蒋碧薇。齐白石画人物题材、山水造型的不多,我找出来寥寥几幅给同学们欣赏。中国画的荷花题材,张大千、齐白石、刘海粟、潘天寿,各画家的风格又各有不同。

学生在欣赏中能充分感受到,各画家的个性理解和表现。对画家更是油然而生崇拜之情,从作品的风格变化中,看画家如何常出常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学生很自然地萌发崇拜的感情。

欣赏的内容不仅仅是绘画,还有雕塑、工艺等。比如同样是牛的题材,给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牛的摄影、绘画的牛、工艺品的牛、图案里的牛、雕塑里的牛。

艺术天地很大很广,美术只是其中一点。美术天地很大很广,美术课只是其中一滴。我们可以不局限于美术课本,在室外,校园里的环境布置、大街上的广告栏、精品店里的可爱玩具、超市里的生活用品、衣橱里的服装改变、餐桌上的色香味、舞台上的背景、同学们的开心笑容、身边的书包文具……到处都有美术。“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一直是美术课的要求,而平时的观察,可以不刻意,只要去真诚爱生活,去用心感受,自然会有美的发现、善的表达、美的表现。在我的课堂里,经常引导孩子发现近在眼前的美,对美的捕捉、美的留念。比如,画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练习本的封面,画自己喜欢的春夏秋冬的美衣。临摹是经常有的,渐渐过渡到临变,过渡到默画,到学生自己也学习创作的过程。

美育教学要结合德育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我们具有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有着重要地位。

小学美术教学是小学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小学生实施德育的途径之一,而不仅仅是思品课、社会课、语文课的专利。在美术课堂里渗透进德育部分和思品课、科学课等适当结合起来。使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

平时多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它们蕴涵着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加工。美术作品具备了可供审美的丰富内涵,也具备了引感的内质。教材里的各种范图集结了美术编辑的心血,当然是切合孩子特征的范例。不过在教材之外,还要注意搜罗相关内容的图例供孩子欣赏。

如观察冬天的雪景时,介绍的《沁园春・雪》和王冕的《墨梅》,在一起吟诵写雪的诗,深切感觉到冬天的美景。看王冕的《墨梅》,更是让孩子觉得亲切、自然。做手工作品《风筝》时,让学生先欣赏自己家乡的风筝制作视频,这是学生家乡的风筝节,再引申到家乡的蓝印花布,对家乡的美好情感就有更具体、更深切的感受。

学习《青铜器》欣赏时,给孩子看青铜器的发展简史、制作步骤,让孩子感受祖国远古工艺的伟大,讲解时结合历史故事,让孩子感受到祖国的传统文化。同样,中国的剪纸、雕刻、苏州园林的建筑等等课堂知识之外的扩展,更是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短短40分种课堂,将德育和美育自然的结合起来了。

设计符合学生的美术学习

虽说不局限于课本,但从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来讲,大多数孩子能把课本上的照做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课本上还有很多版画、水墨画之类,很专业,也不太容易操作。室外设计城堡类、青铜器、红木器的仿制类,笔者无暇顾及。笔者从实际出发,设计更接近农村孩子的内容。

比如,从折纸――剪纸――贴纸――撕纸――废纸加工――平面――立体的手工制作,从室内布置到课外做游戏,就有很多可学的内容。而我自己收集的各种精致的花卉折纸、立体剪贴、趣味拼图等美术类书籍,常常让学生们忍不住惊叹。随之激起创作热情而设计、布置自己教室、布置自己家里的角落,将美术与实用结合起来。

春天来了,我会跟着春天的脚步,和孩子们一起设计一系列主题的美术活动。

①说说形容春天的词汇,说说花卉的名称,说说每个季节的代表性花卉有哪些。

②看花的摄影作品,再看花的绘画。从素描到色彩画,从国画到油画,从漆画到工艺画。看花的图案,从黑白到彩色的,从单独纹样到连续纹样,从窗帘到桌布,从服装到菜肴。看花的工艺品,从平面到立体,从绣花到雕刻,从石头到纸艺。始终强调风格的对比,写实的、写意的;传统的、创新的。

③读花的文章、写花的作文、听花的诗歌、唱花的歌曲、赏花的乐曲、看花的舞蹈。

④感受花儿传递的情感:花店里的花语、卡片上的花、衣服上的花、头上的花、家居的花、清明节的花、母亲节的花等等,让孩子亲手做花进行赠送。从纸工、泥工、布工等,多材料进行尝试。从布置教室、参与活动的设计等,多范围的尝试。在这些尝试中,学生学到了知识,增加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根据不同年级的孩子接受程度,设计不同深度的内容。还会结合每学期学校的丰富活动,做出相应调整。

设计多种美术作业批改方式

美术是小学里唯一有书面作业的学科,也平添了不少的烦恼。课堂上的表现是不用心,不认真。有的学生几乎从来不做作业。学期中不带这文具那材料是常事;让他回去拿作业,担心路上车多人杂;让父母送到学校,他们也都在上班,时间上不允许……总之,就是无奈。

笔者遇到这种情况,常常用名言自勉: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笔者自责:教学魅力不够,才吸引不了学生。课后批改作业,笔者也认真设计、尝试,不拘于一种形式。有时候是让学生带回去完成,第二天,作业本交来后课代表捧到办公室里批改。有时候是当面批改,及时把作业情况和孩子面对面的反馈、交流,指出学生作业里的优缺点,让孩子回到教室,进一步修改完善。

近几年,国家规定给学生的作业评价要求是用优、良、中、下等不同级别,可笔者认为,这对孩子参差不齐的作业评价太笼统了,差距拉不开,孩子对评价只是匆匆看一眼,没什么具体的感觉和反思,少了对学生的激励和批评的作用。笔者还是坚持以分数来批改,让孩子在分数的区别里,对比、探讨、感受差距。

篇(5)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知识重在研究,美术基础知识是美术欣赏所必需的支撑。美术欣赏课教学如果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忽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要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美术欣赏只是停留在简单甚至肤浅的层面上。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常常出现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

品的误区。这就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不能并重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的表现。“像”和“不像”对于再现作品而言,就难以入座了。艺术的创作远远不只是为了形象,艺术家寄托在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要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

二、要把握学科特征,找准欣赏的切入点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的载体之一,是运用美术形式来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行为。学生通过美术欣赏,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陶冶情操,了解和形成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把握学科特征,一方面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学课的特征。要避免课堂上过多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章句,这不符合美术欣赏的学科特点,学生享受美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美术的学科目标也难以实现,最终导致对美术欣赏兴趣的丧失。

另一方而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致,将美术课上成故事课、历史课,对美术作品的阐述,应基于市美教育的主渠道,过多地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轶闻趣事。或过多地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容易忽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喧宾夺主。

三、要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身临其境的欣赏氛围

美术欣赏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利用多媒体,欣赏教学大为改观。教师只需一台多媒体电脑,简单的操作就能将精彩的图片送到学生的眼前,伴随着图像、文字、声音的出现,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翱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如此欣赏过程,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四、要注重欣赏与想象并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市美教育的最高目标。《新美术课标》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题性和创造性,因此,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造精神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通过美术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五、要寓德育于欣赏教学之中

篇(6)

一、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可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导向,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其自主探究知识的内在动力。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情感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及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美的发现。”如何给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从儿童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分析儿童的欣赏习惯中发现:儿童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引起兴趣。基于此,在教学中,为了孩子能够更好的学习,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积极地统统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合理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作品,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乐于参与,提高教学效率。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欣赏

小学美术作为艺术类的一门重点学科,其学习题材广泛,学习涵盖面相对较广。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什么都要拿来给学生欣赏,而应有目的、有策略的选择教学内容,有效的取舍,引导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重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内容方面:要注重儿童的审美认知规律。欣赏的内容应从容易引起儿童兴趣的内容入手,并逐渐地向高层次过渡。②时间跨度方面: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中,既有古代作品的欣赏,又有现代作品的欣赏。教师在选择欣赏的内容是要注重多者结合,这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有着悠久历史的美术传统,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也可以使学生们了解世界美术发展的历史。③空间跨度:注重美术文化的多元性,正所谓教育要面向世界,教师所选的作品应包含中外美术作品等。虽然美术作品具有共性,但由于各国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差异,使世界各国的美术作品各具特色。两者有效的结合,不仅能提高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而且还能开阔儿童的眼界。④切合实际,注重与自然、生活的联系: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和感受艺术美,还要使学生了解和感受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⑤补充发展,与时俱进,注重时代精神的体现:在社会不断发展,时代迅猛进步,科技飞速向前的今天,美术创作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美术教师要有意识地补充乡土美术欣赏内容或最新的美术欣赏内容,让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美术作品、欣赏美术作品以至于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这也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正确的引导学生欣赏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在进行美术欣赏环节的教学时,很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欣赏课就是看加上说,于是在许多欣赏课上出现纸上谈兵的局面,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作者高超的表现技艺。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注重教学“结果”的思想应被抛弃,只有在课堂上有效的发挥师生互动才能体现美术教学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为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美术教学观,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立体化、全方位的揣摩、体验作品,注重学生的体验、发现、表现、创造和享受欣赏的过程,充分展示美术欣赏的 感染、想象、激励、启迪、创新等方面绚丽的火花,改变学生静止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充分的发挥出美术教学的育人作用。

篇(7)

1、欣赏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欣赏就没有创作。

2、重视随堂欣赏。新的美术教材没有安排专题欣赏课,而是把欣赏贯穿于每一课,每节课的欣赏往往只能是几分钟时间,非常宝贵。因此,在教学中,不满足于让学生“看”和“听”,还让学生“触”、“说”、“读”、“议”甚至“写”,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的和欣赏。

3、培养好的欣赏者比培养好的创作者更重要。100个中学毕业生中有几个将成为专业美术工作者呢?大约最多一两个。其他98个在工作生活中有多少机会能用上学会的美术创作技能呢?恐怕也不多。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其美术教学的目的抽象的说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但具体地说,主要培养的不是美术创作能力,而应是美术欣赏的能力,也就是说,中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好的欣赏者,使他们具备丰富的审美经验、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能自觉地按美的标准去生活和工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欣赏教学。培养审美创造能力是美术教学的核心任务,但“创造”不等于“创作”,欣赏中同样饱含创造;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欣赏本身就是艺术创造的一部分;而且创作离开了欣赏,就会是无源之水,实现不了创造。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欣赏教学。

二、充分发挥主体性,培养美术语言表达能力

1、通过好的作品让学生感受激发学生的审美需要。心理学早就告诉我们,需要是产生行为动机的源泉,只有先让美术佳作的艺术美去震撼学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感受,他们才会有兴趣去了解它,理解它和鉴赏它。为此,要准备好欣赏作品,并设法充分展现它的艺术美,还要注意用感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审美情境中。

2、在各个教学环节都注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要让学生大胆说、大胆评、大胆写,给学生自由表达、自由表现的机会。不要怕学生说得肤浅甚至说错,要敢于让他们“在游泳学会游泳”。有浅有错,才会有深有对,在深浅、对错的矛盾冲突中,讨论才会活跃起来,教师的深对也才能有的放矢,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否则,教师灌得天花乱坠,听累了、听烦了的学生们了只会所得甚少。主体性是无法得到体现的,所以,我们的欣赏课既让学生看和听,又让他们触、读、议、说、写、动手、动眼、动口、动脑。设置丰富多彩的审美实践活动,这样学生既不易疲劳,主体性也能得到充足的实现机会。

3、树立全新教学观念,清除学生语言障碍。(1)加强学生主体意识,不过于依赖课本。学生从小奉行的是以课本知识为惟一正确的准则。不可否认,课本对学生学习是相当重要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前人的经验,有益的知识,这对学生无疑是不可缺少的,但应看到课本并非完美无缺的,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时代飞速发展,课本的发展永远跟不上时展的速度,如课本中的服装、建筑的范围观念已显得陈旧,即使新编课本,今后将同样面临这个问题。美术课本中有关作品的欣赏文字只是一家之辞,但任何一件优秀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是优秀作品的魅力所在。所以我在教学中强调要学生不要完全只跟着课本走,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2)改变传统的教师形象,创造课堂和蔼气氛。

4、重过程、轻结果,保护学生热情。在欣赏课中要培养学生的美术语言表达能力只能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大家知道语言是通过思维体现出来的,但这些学生装毕竟还处在学习阶段,知识面有限、社会实践缺少、人生阅历不丰富、手头资料欠缺等条件的制约,如果我们太注重语言的正确性,这样肯定会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我在每一位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总是认真听他们叙述,以赞许的目光注视他们,最后用肯定的语言加以总结,给每位学生以信心,让他们充满热情。

篇(8)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篇(9)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0—0039—01

美术欣赏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审美能力及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更好地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呢?

一、小学生的美术欣赏习惯和欣赏特点

美术欣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通过观察、感觉和想象等获得审美体验的情感活动。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下面,笔者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出发分析一下小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点。其一,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通常是根据自身的生活常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判断,对那些反映自己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为自己的范本。反之,他们很难认同陌生的绘画内容。如,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对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及高楼大厦等司空见惯,他们往往难以感受到表现农村低矮的房子、田间地头的劳作等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其二,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基本上是凭自己的第一印象来看待作品,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随意性较大。其在观察作品时,或许只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仔细琢磨、用心推敲。其三,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过于注重整体而忽视细节。如,低年级学生在欣赏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致忽视了其中手帕的存在,变成了单纯地看花纹。中、高年级学生同样存在类似的现象。如,四年级的学生在欣赏工艺作品中的刺绣时,很多学生会把刺绣作品当做绘画来看待。其四,强烈的色彩刺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画中蓝蓝的天、红红的花及黄澄澄的果实,这些色彩鲜明的事物使他们的内心充满喜悦。如果教师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学生的面前,会产生强烈的对比,从而激发他们的欣赏兴趣。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低年级的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生活周边的美好事物。如,《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虽然某些表达不符合常理,但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此外,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学生喜爱。中年级的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一些优秀美术作品,以培养学生热爱美术艺术的情感。如,《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引导学生欣赏一些贴近生活、能使其理解和接受的中国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260—01

上好小学美术欣赏,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和陶冶学生的情操都大有益处。它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让学生达到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

一、通过情境创设,内化学生的体验

小学美术欣赏常常从视觉入手、通过意象和审美感受达到心灵共振。第一先让学生在视觉上产生,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进而感受到其中的美,最后产生情感上共鸣。所以审美的视野、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有自己的风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以提高审美能力。

如中国画欣赏教学,教师可事先在多挂一些代表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画图片,让学生一进教室马上置身其中,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欣赏中,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联想,并借助古诗词描述清丽、淡雅的中国画,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古诗词、古典音乐、中国画三者融于一体,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借助古典音乐、古诗词渲染学习气氛,又能帮助学生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艺术特征。

二、带着问题欣赏,培养学生创造力

欣赏之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欣赏,这个问题可以由教师围绕作品提出,也可以在欣赏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提出,特别是作品的一些背景,更是师生经常关注的问题。

三、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进行有效教学

欣赏既是一种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也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越是贴近生活的也越容易引起共鸣.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宏观意义上的教学情境。

苏教版小学美术《鱼的纹样》欣赏教学片断:

多媒体播放音乐《步步高》

师:你能说出一些有关鱼的成语吗?

生1:鱼跳龙门

生2: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你知道鱼的寓意吗?

生:连年有余,余是鱼的谐音,木版年画《连(莲)年有余(鱼)》。是借助鱼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师:想一想,你见过哪些用鱼的纹样装饰的物品呢?

生1:盘子上有。

生2:衣服上有。

生3:妈妈的发夹上也有的。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本上的范图,找出生活物品上的鱼纹装饰有哪些?

生1:鱼纹彩陶盆。

生2:盘子上也有。

生3:玉佩上有。

生4:门帘、花布上都有,含义多样。

师:你发现这些物品上的装饰鱼纹与真实的鱼有什么不同吗?

生1:比较概括。

生2:被简化了。

生3:夸张了。

生4:添加、变形了。

师:对,这就是美术上常用的“装饰”方法。

师:你会画一条装饰鱼或做一个鱼的装饰品吗?

师:请同学们用纸或黏土等仿制或创作一件现代雕塑鱼来美化一下我们的生活吧!

学生动手操作,有的做鱼形布袋、有的做泥鱼碗、有的做鱼饰发圈、有的做鱼形花插,有的用几何体画鱼形及巧妙结合。

上一篇: 贸易公平论文 下一篇: 索赔申请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