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4 02:27: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语文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064-01
语言的学习重在锻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及多发面的基本能力。可见课程标准的理念包含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含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以及积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和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那么如何去学好语文呢?在此谈谈本人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学生主体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们必须明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思想。在教育过程中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如今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接受信息广,老一套的封建家长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了。我们要敢于且必须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也只有允许学生在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同时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他们敢不敢问,愿不愿问,善不善问,取决于我们教师教学的成败。
二、教师应该追求语言的艺术,去感化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是学生的榜样,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应该追求语言的艺术,去感化学生在,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语言准确。教学语言准确,对于每一个教师,特别是对每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语文教师上课每说一句话,不但表达意思要准确,而且用词要准确,重音、停顿、节奏乃至每个字的读音等,都要准确。只有准确,才能准确地传授语文知识。可是,有的语文教师连这一基本功也很差。基本功差,又不勤学苦练;更有甚者,不认真备课,课前毫无教学思想准备,“点声一响,走进课堂,要说什么,等我来想”。想到什么说什么,信口开河,词不达意者有之,张冠李戴者有之,把“酗酒”读成“汹酒”者有之,谬种流传,误入子弟。教学语言不准确,甚至常出错误,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其次、语言要生动。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生动活泼,血肉丰满。力戒老啃几根无血无肉的硬骨头,老嚼死板板的几条筋。“语言无味,像个瘪三”“文字硬如铁,咬得牙齿缺”,只能使学生闭目塞听,昏昏欲睡。教师虽然讲得口干舌燥,但是收不到教学实效。在次、语言风趣、幽默。语文教师上课,也要尽量把话说得风趣些、幽默些。风趣幽默的语言,不仅趣味性强,引人入胜,而且含意深刻,内蕴丰富。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教学,能使学生精神兴奋,情绪饱满,能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明白哲理,体会人生。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语言具有启发性。教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教师的语言应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这种启发性语言不是“满堂灌”,而是指点迷津,见机诱导。如设置悬念的导语、诱导深思的巧语、举一反三的妙语,切中肯綮的评语,等等。这种启发性语言不仅输送信息,而且授以学习方法。如解疑释难,不给现成答案,而教给思考方法,引路搭桥,让学生自己探索,独立解决。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性语言,不仅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而且能获得长期的教学效应,还能使其他学科获得教学效益。
二、语文教育如何体现出人文教育
1.深度发掘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起步阶段,其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涉猎范围也很广阔。从现代诗词到古体诗词,从散文到文言文,从中国名著到外国名著一应俱全。初中语文教材均是中外古今各位名师大家的作品,其意义与内涵都极为丰富。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发掘将其中蕴藏的人文教育题材进行剖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例如,在《沁园春•雪》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分析其内容,更要深入挖掘写作背景与作者心理情感等。《沁园春•雪》是在全面抗日之前写下,其中不仅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更是赞颂了当时的各路革命英雄。表现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抗日的坚定决心。教师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内容,可以热爱祖国坚决抗日的伟大品质展现到学生面前,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
2.加强与学生沟通促进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多样全面的,并不是仅限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从广义层面来讲,人文教育包括了道德审美心理交际等方面。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促进人文教育。多与学生沟通,可以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学习上教师应当多与学生沟通。语文是一门理解记忆性的学科,与数理化等有严谨的公式和推理的科目有差异。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学过程的不足与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双方进行意见互换。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难点在什么地方并加以改进,学生也可以明白老师重点想讲什么并着重掌握。其次,在生活方面,教师也应当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解惑,帮助学生解决在道德观念上的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最后,教师要和学生做朋友。教师虽然贵为师长,是学生的长辈,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长辈带来的只有压力。教师自身先放下教师的身份,真心实意地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朋友,用自身的言行来影响感染学生,发挥自己作为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等。
3.在语文测评中引入人文教育
现今语文评测依然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初中语文单以一个数字将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这对于学生的人文教育是极不利的。语文教学评测应当引入人文精神,使人文教育透过语文评测得以体现。具体来说,首先,应该改变语文评测的模式,取消按照考试分数来划定学生优良的规则,改用更加有人文精神的模式。其次,扩大语文评测的范围,将学生的课堂表现、道德素养水平以及平时和学生沟通交流的结果等均纳入语文评测的范围。通过这种综合考量,才能真实体现出人文教育。最后,引入互评机制。最了解学生的还是学生,学生通过相互评测,不仅可以发现自身的缺点,还可以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这对于学生成长和人文教育都具有重大意义。例如,初中语文教师让学生互评试卷,可以发现学生互评都是按照标准答案来进行对错区分的,不存在酌情给分的情况。虽然从语文角度来说严格按照标准答案区分对错不太合理,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其能够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对错区分,没有加入私人因素,说明学生之间的评测是很客观公正的。
初中语文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是至关重要的。语文教育是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之前的基石,而人文教育是中国现阶段提出的教育重点。人文教育蕴含于语文教育当中,所以在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注意知识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一、人文教育在语文中的体现
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中的《散步》,是描写一家人在田间散步时的所见、所说、所做为内容的散文。作者通过对一家人在田野散步这个简单的生活侧面,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和读者展示了这一家人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传达要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体现了中华名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表现深刻的社会教育意义,这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传统美德的培养。
而在《羚羊木雕》一课中,通过描写小伙伴之间的相互赠送礼物引起的矛盾冲突,向学生展示了小伙伴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含蓄的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表达了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与他人沟通的重要性。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诗,这首诗通过借助山和海两个意象,表达了一种信念: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经历千辛万苦,只有不怕困难、坚持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理想。人文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人性的教育,还有对学生信念的锻炼。初中生还未成熟,在坚持理想方面很容易放弃,但是语文学科就是在平时的课堂上向学生传达他人对于理想、信念的坚持,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从而达到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的作用。
以上三篇课文都是语文课本中简单事物的描写,却蕴含了极大的教育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在语文中,人文教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并且初中阶段是思想意识的发展阶段,这时候的人文教育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为学生以后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好坚固的基础。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安排语文课程内容,打好人文教育基础
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中,应该注重人文教育题材的课文的编写。教师在深入生活的同时挖掘人文教育题材和思想,把人文教育的培养贯彻到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人文精神底蕴。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语文课堂教学。《王几何》一文中,教师师充分带动了课堂氛围,让学生自主提问回答,发挥主观想象,把原本枯燥的几何课上的生动有趣。这篇课文也从侧面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在教授知识时,要更加注重学生思想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发挥想象,根据现状来调节学习的进程。教师可以更多的结合当展来进行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合理安排语文课程的内容发展,为人文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转变教育理念,完善语文教学
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在对教育方面有一定的影响。旧的教育理念已经根深蒂固,改变起来是很困难的。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文化知识,还应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在《我的教师》这篇课文中,作者向学生描绘了一位温柔慈爱的教师,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受到每位学生的爱戴。知识渊博的教师在给学生讲课时才会有作为教师的人格魅力,这对于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有丰富的说话艺术和教学语言,用自己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语文、人文的内容,让学生更加容易吸收语文教育带来的人文涵养。
(三)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技术,轻人文,导致学校重视分数,而忽视或者无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实际上通过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本不难看出,人文精神占据了大量的篇幅,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重拾人文教育在语文中德分量,使语文这门学科深厚的人文底蕴发展起来。《落花生》这篇课文就很好的体现了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带来的好处。它描写了一家人从种花生到收获花生的过程,在这中间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是结合实际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牢记。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也会体会到实践的乐趣,同时也能传承人文精神。教育和人文结合更能促进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领会。
结束语:
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确人生道路。初中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知识和专业的职业道德素养,更需要学生自己要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把握师生之间的关系,做到师生平等,教师要尊重学生权利,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发现学生的潜力,为学生的人文教育作好充分的准备。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语文属于基础学科,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语文教学改革后,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方式日益丰富,但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本文深入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课堂教学过于书本化,脱离生活。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课堂教学过于书本化,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教学内容也就成了无本之木。特别是在语文作文教学中,作文更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在实际作文教学中,老师往往只注重作文的课堂教学,忽视学生在作文中应该有的真情实感。在短暂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写脱离生活实际的作文,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任务。所以老师应该尽量提前将适当的作文题目布置给学生,并积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整理作文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语文教育才能真正服务于现实生活,达到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
2. 教学过程中缺乏引导和分析。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结论性的内容,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结论的讲授。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不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质疑和选择的过程,学生的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在思维上常常出现停滞的状况。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对结论性的知识难以自主获得,更难理解和巩固知识。没有学生与老师的课堂互动,课堂将缺乏多样丰富的教学过程,严重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这种过于偏重结论而轻视学习过程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个性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缺乏智慧和思考,学生只需要记忆这些知识点,这实际上严重影响了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开发与拓展。此外,在课堂上学生习惯于听从老师传授现成的答案,不愿意自己动脑,遇到问题也不会借助别的手段去自己解决,这样的现象在学生中十分普遍,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
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1. 合理安排自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老师常常会依据教学计划安排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如果方法不恰当,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课业负担比较重,有许多知识需要学习,课后还要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巩固练习,实际上课前自主的时间十分有限,如果自学内容过多,只有少数能力强的学生才能完成,大多数学生很难完成,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老师应该重视自学任务的安排,在课前尽量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文章纲领去自学,将大部分学习时间放在课堂上,并且注重自己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老师还应合理安排课后作业,可以将一些课后作业提到课堂上, 通过课堂上的练习和巩固,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正确的课堂引导,以及科学合理的课前自主学习,不仅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能提高语文教学的科学合理性,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自主能力的提高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2. 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的语文教学大多还是传统教学模式,一味地灌输知识,不重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是无法达到语文教育目的的。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不可割裂的,老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才愿意积极发挥能动性,主动学习并取得不错的成绩。反之,学生如果对学习没有兴趣,自然也就丧失了学习动机,积极性也将很难调动,注意力无法集中,这就严重影响到语文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必须积极寻找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努力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激发起每个学生的自觉主动性。整个初中语文教育是一个情感和兴趣的培养活动,老师要将学习和兴趣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老师的素质。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都对学生有较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质。教师还要坚持思想创新,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系统全面地认识语文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作用,紧跟现代教学理念的步伐,加强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师发展的要求。此外,学校也要积极配合,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提升环境,推动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4.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学习情绪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轻松的情绪有助于学生积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外部环境对学生的情绪有较大影响,轻松的情绪可以加快学生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在这样的情绪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吸收和巩固知识,因此轻松的情绪对语文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为了营造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老师应该适时地表扬和鼓励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使他们感到轻松愉快,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此外,老师还要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发挥,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课堂和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拓展他们的独立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到少讲精讲,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所学知识,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知识,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而且师生之间要相互理解和尊重,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婉转劝告,在尊重理解他们的前提下,引导他们正确地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一、初中语文微课教学的必要性
微课,是指作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拓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微课都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其一,微课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更丰富、直观的去讲解知识,让所授内容有趣易懂。无论是网络动画、手机拍摄还是录屏软件,教师都可以与教学内容融合起来,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去呈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更好的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利用微课,
其二,微课可以让教师在授课前对学生学习有大概的认知。微课可以将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讲解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初步的了解、认知,为课堂教师的讲授做“预热”。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他们在看微课的时候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讨论,从而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有竞争才会有进步,而且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共性问题,在课堂上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其三,微课可以使教师兼顾到全部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会知识,尤其是薄弱生。微课针对性强,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的选择自己的学习进度,也可以重复观看,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所录制的微课都是教师多年教学所累积的精华,这些微课不仅方便学生预习、复习,也可以留住这些“精华”,方便以后有需要的时候针对性复习。
其四,微课可以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自主学习。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被动的学习不如让他自己学会学习。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微课的出现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可以先自主学习,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像教师求助。微课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与互助学习的契机,让学生对学习赋予激情,提高学习效率。
二、初中语文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其一,微课的内容不够有“性格”。微课教学时间较短,需要具有一定的课程特色,不能做的平铺直叙。据调查,现在有很多的教师在做微课的时候,将课堂教学上的全部内容,压缩在了微课的几分钟教学时间内,这样的设计完全掩埋了微课所具有的特点。
其二,其结构缺乏完整性。“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在有时间的限制下微课应该拥有完整的课程结构,然而如今网络上现有的语文微课,却很少有完整课程结构的微课。
其三,微课的资源相对来说还不够全面?微课是主题突出、内容具体而又相对独立的微型学习资料。而如今网络上出现的绝大数语文微课都仅仅是个教学视频,与之相符合有配套的资源却较少,而资源不够全面的微课能够带给学习者的效果会比预期的相差甚远。
三、初中语文微课教学的应对策略
在对初中语文微课进行设计时,不仅仅要考虑到语文学科与微课相结合的特点,而且更要考虑到中学生学习各方面的特点。所以,在教师设计微课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策略:
其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无论是教师应该讲授的内容还是要开展的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而微课的设计更应该了解学生的需要,明确什么内容是他们所想要学习的;在学习资源上,要以学生为本,要选择能够激发学生热情的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其二,结构组织策略。微课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而且资源容量小,所以应该在有限的时长内保证结构的合理完整。视频的开头起关键性作用,所以要具有足够的吸引性,这就导致教师要精心设计。有了良好的开始,教师就可以编排教学内容的重点,而在最后教师还要言简意赅的概括内容,让学生对比微课具有更完整的了解与认知。
其三,微课内容组织策略。一个效果良好的微课首先要对该课程所要讲解的知识点进行一合理的划分,根据课程知识的逻辑关系将所要学习的内容有机的分解,同时保证知识点划分过后局部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从而给予学生更清晰的思路,提高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
四、总结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而微课便是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之一。微课作为现代教学的产物,对我国的初中语文教育模式进行了转变,微课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打破了以往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各种“枷锁”,以其富有感染力的音效以及更加直观生动的图像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普遍看重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而忽略了让学生从知识点中认识社会,提升自身素质。学生能力培养过程都是以自身良好的素质作为基础,这也是我们新课标落实与实践的关键环节。本文就结合初中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希望能够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所帮助,同时希望我个人的研究观点为我们今后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
一、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素质的提高是我们进行教学的主要目的,即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体会课本知识的过程中认识到做人的道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引导,为他们起到指向标的作用。中学生处于认识教育的初级阶段,对于事物的鉴别能力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可以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很好的激发和引导。从以上的论述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重要性所在,希望能够得到广大教师们的重视。
二、初中语文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手段
1.教师教学观念应有充分转变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素质的提高是与教师的教学观念密不可分的。传统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成绩比较看重,因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这对于学生全方面的素质培养并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给学生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有才无德。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对教学重点来向学生说明相关的人生道理,让学生们能够真正掌握其中蕴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进行很好地融合,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
2.平等待人,润物无声
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心和他们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彼此要互相尊重、相互信赖。教师对每个学生应该有正确、全面的看法,在评定学生品德上不能有固定认识,更不能把道德与语文学习成绩等同视之,而要看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公平的、对学生一视同仁的、不存偏见的;是理解学生、亲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多交流的教师;是身教和言传并重的教师;是和学生相处融洽的教师。因此,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情感上与学生亲近,要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教育学生。语文教师还要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3.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将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这样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认识到对与错、美与丑。在进行不断的渗透过程中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会逐步认识到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还应该深挖教材外的相关内容,进行不断的练习和整合,使学生形成良性循环。教学内容与德育渗透相结合并不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之一,我们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对这一点应该充分重视。
4.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合理穿插
通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一些启迪,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情感进行进一步的提升,这样学生在接受深层次的德育时内心就会有更深层次的触动。学生的素质与我们教学有着一定的关系,课堂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师根据课堂内容确定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德育教育,明确哪些学生得到了启发可以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这样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才更有目的性,效果才更明显。
5.教学情境合理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合理运用是提高学生对德育知识理解的有效方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改变教学环境来对这一点进行突破,使学生在学习中心灵得到触动。学生对于德育知识的理解源于生活,教学情境的运用可以将生活元素很好地融入到其中,这是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有效方法。
三、结论
总之,只要把握住德育的特征,将语文教学活动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是一个过渡阶段,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开始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同时这一阶段也是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重要阶段。然而传统的初中语文教育方法不仅没有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反而适得其反,因而初中语文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内容
当前形势下,我国在进行初中语文教育改革时,主要目标是转换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在此基础上,我国的初中语文教育改革重点放在四个方面:
首先,要转换教学理念,重新看待语文课程。重新看待语文课程,以素质教育作为这次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作为其他课程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单独看到语文课本学习的一方面,还要注意语文和其他课程的联系,全方面考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不再是唯一标准,分数不再是评定学生努力与否的标准,老师也不可再将语文视为单纯的应试工具,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喜爱,从语文课程中了解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
其次,要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已经修订过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知识系统被淡化了。在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原有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板块在教学内容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70%,而在新的教学大纲中,将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合并为教学内容和要求,并对其进行了缩减,同原有的教学大纲相比较,新大纲淡化了知识系统,为学生减轻了学习负担,新大纲将培养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语感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上,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最后,在新的大纲中,取消了一些基本的篇目,同时也新增了一些古诗文和课外读物。学生不必再拘泥于教材中的课文,以附录形式出现的古诗文和中外名著阅读篇目成为亮点,这些篇目不仅为语文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中外文化的区别,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初中语文教育存在的误区
初中语文教育使很多老师领悟到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过于追求教育质量的原因,导致此次初中语文教育改革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本文就选取两个典型的误区来进行分析。
首先是过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倒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初中语文教育改革中,确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多老师开始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种教育方法结合,鲜活地向学生展现语文教育的内容。但也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过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老师忽视了自身的主导地位,成为一个监督者。这样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课堂混乱,老师在选取教材内容时可能本来是需要老师讲授的,却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成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习,这样一来,老师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学生也只能从表面上理解语文知识,无法进行深入的学习,教学质量下降。正确的师生关系,应该是老师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保持好自己的主导地位。老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当然也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这才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正确体现。另外,老师应该树立自身的主导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喜爱语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在初中语文教育的改革过程中,新增的教学评估手段虽然改变了以往单纯以分数来评定学生好坏的问题,但也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评估改革中,很多老师忽略了学生差异性,对学习成绩好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待遇差别相当明显。这就导致成绩好的学生对于表扬越来越漠视,而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则对语文学习越来越没有信心。在语文的教学中,忽略学生差异性并不是一个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反而会造成学生对教学评估的反感甚至是抵触。因此,在教学评估中,应该实行不一样的奖惩标准,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来设定标准。此外,对于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老师更应该经常鼓励,这样才可以为他们树立自信,主动参与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来,从而取得好成绩,这样老师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此外,在教育过程中,老师还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涉猎范围,以弥补语文教材内容范围狭窄的问题。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不忘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新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设备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彭明英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探讨[J]. 教师,2011,(11) 。
在我们目前的教学中,常常会发现,部分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存在着失落的现象。何为语文的人文性?事实上就是语文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是指人在人文方面的综合品质,是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文化和一切优秀经验的吸纳所反映出的精神面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也可以说,语文的人文素质是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内涵的、水平层次高的语文涵养。
一、语文人文素质
语文的人文素质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知识。也可以称为“人文知识”。“人文知识”不同于“语文知识”,语文知识是指基础知识。而人文知识则是与社会知识、自然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以文字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体验、把握、表达和解释。人文知识具体可以提现为: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宗教知识、历史知识等。
(2)思想。也可以称为“人文思想”。人文思想存在于人文知识之中,亦可以称之为人文知识的延伸,是人文知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如果人文知识具有个别性,那么人文思想则是是抽象性的东西。与科学思想相比较,人文思想更加偏向于民族的色彩、意识形态和个性色彩特征。而科学思想探求的是真理,是不以人的感彩而偏移的。语文的人文思想就体现在语文教材之中、教学活动中和语文学习者的听说读写的过程之中。
(3)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的实践方法,人文方法可以表现出人文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学会运用人文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中的重要环节。人文方法重点在定性,强调体验,并且其和特定的文化要有一个联系。语文的人文方法体现在思路、文路、学路和教路之中。
(4)精神。人文精神指的是一个人的个体,所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怀,是一种以人作为对象、以人作为中心的思想。其中主要包括人的理想、信念、道德和人格等。人文精神是人文方法、人文思想产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基础,其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人文思想。
(5)行为。人文行为是指,人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和感悟,唤起人对生命本身性质的追问,养成一系列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人文知识内化即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外化便是人文行为。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的人文化就是:以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和教育价值取向,在实施人文关怀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科的各种活动中使学生获得人文知识和人文思想、学习人文方法、塑造出人文行为。
二、语文教育人文化的价值理念
在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同样在实施着人文化的教育,其在初中教材上的编写之中,加大了社会、哲学、文学、历史、科学史、艺术等人文科学内容的课文数量。在课堂的设置上,同样也增设了具有人文性质的语文课程。教育不是单方面的,不光是学生去学,也要老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需要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怀学生、努力使得学生造就身心健康、追求自由、知识丰富、有爱正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加应该讲求人文性渗透,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笔者认为,通过语文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出重视生命的价值、死亡意识、思辨意识、超越意识、审美意识、宽容意识、自由平等意识、责任意识和人格意识。这九种意识,便是语文教育人文化价值理念的具体体现。
三、构建初中语文教育人文化
语文教育人文化主要是对语文学习主体素质的建构,语文学科要实施好人文教育,就必须将语文学习主体素质的建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读写教学是构建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弘扬阅读人文精神,提倡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和阅读需求的多样性。从文学作品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人文情感的浸润。在阅读一个文学作品时,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同时,要源于“生活”人文,让学生体验到语文教学中“人性”的生活元素。在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有能让我们感动的事情,它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的舞台。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人与事,并通过这样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人文。那么就能运用这种方式,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个体悟、每一个领悟、从而引导学生的“人文意识”。这便是运用“生活”人文来构建初中语文课堂的一种方法。
还应当缘于“情感”文化,让学生体味到语文教学中的“人情”情感元素。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善于抓住与书本中的各色人群相遇的“缘分”,在教学中多注入“人情”感情元素,引导学生痛优秀的文化进行接触。充分运用情感元素,来培育学生们热爱祖国、关心他人、关爱社会、珍爱青春的良好心态。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4)
人文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乃至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语文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语文教材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素材,如《论语》使学生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为学》让学生领悟到“天下无难事,只要肯为之”的哲理;《种一片太阳花》令学生了解“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事业才能长盛不衰”的含义;《散步》叫学生晓理:“扶老携幼,勇担人生责任”的内涵……语文老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素材去启迪学生感悟人类的价值观念,去体会人类的美好情操,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责任的人。
2. 突出爱的教育
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对祖国、对人民、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情眷恋,对伟人、对师长发自肺腑的怀念和崇敬,对生命、对生活无比执着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美丽神奇的迷恋等有关爱的题材,构成语文基本而永恒的主题。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感人肺腑的好文章。语文课本收录了古今中外大量文质兼美且感情动人的名篇佳作,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以小弗朗士对普鲁士侵略的痛恨和对学法语态度瞬间转变深深激起法国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之情;冰心的《纸船》震撼着千万个游子彻骨的思乡思亲的心灵;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对大自然美色尽显的由衷的赞叹唤起每个读者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感情;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中,那只垂死挣扎的小飞蛾、那墙角砖缝中冒出的一截小瓜苗,都会激起读者对“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的折服,唤起对生命的热爱。诸如此类的课文,大多都离不开一个字——爱。教师只要结合课文内容实际和教学要求,挖掘出其中感情主旨,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爱的教育熏陶下,一定能够激发起爱的情感。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突出爱的教育。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情感教育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探究课文中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轻轻地触动他们的情感,深深地震撼他们的心灵。
3. 突出美的教育
3.1 让学生在朗读和声乐中感受美。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发现、感受、理解的过程也是陶冶学生思想境界、培养美好心灵的过程。为此,教师应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美的因素,让学生感受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1)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美。初中语文教材中文体众多,有表情达意的散文,又慷慨激昂的议论文,有情节曲折离奇的记叙文……朗读是一种口、眼、耳、脑并用的创造性活动,是激发学生理解课文追求美的向导。平时让学生多次朗读,以多种形式读,从中体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是学生沿着审美阅读的轨道与作者的感情共振和谐。如教学贺敬之的《回延安》一文,我引导学生读出语调,注意重音,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想象作者对延安的真挚炽热感情的画面,并体会诗人运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极富地方色彩,突出全篇诗的和谐、自然美。
(2)让学生从声乐中感受美。课文内容不同,使用的声乐教具也有所不同,语文课使用声乐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大脑神经兴奋。通过声乐发出悠扬激昂的乐曲声,捕捉课文中美的信息。如鲁彦的《听潮》课文描写潮静、潮涨、潮落时海水发出拍打岩石、波涛翻滚的声音,是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作品的内在美和享受自然美。
3.2 让学生受到社会美和自然美的教育。
(1)在教学中使学生受到社会美的教育。初中生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尤为重要。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教材十分丰富,国家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并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的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从文中可以看出,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美的素材,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如朗诵、演本剧等,对学生进行语言美的教育。
(2)在教学中让学生受到自然美的教育。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写在第11亿位国民出生前夕》一文,这篇短文宣传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意义;另外,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乃至全社会增强控制人口增长的意识,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4. 突出崇尚科学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69
一、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的特殊性
我国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和社会传统影响的社会,尊师重道是每个中国人民最基本的常识,这样的大环境下,教师被视作是知识的权威,是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于是,自打一上学起,家长、教师就以在课堂上是否“听话”、“乖巧”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慢慢地,学生就养成了崇尚权威、迷信专家的思维习惯。
然而,初中生在生理上、心理上迅速走向成熟,尤其现在很多孩子无论在身高、体格等方面都出现了所谓“早熟”现象。
这种“早熟”首先表现在其心理水平呈现成熟的同时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成熟,存在着很大的幼稚性心理,这种成熟与幼稚使得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次表现为初中生的逆向反抗心理,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自恋”和“逆反”,这是因为初中生渐渐趋于成熟,对于家长教师的教育、批评产生厌恶感,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反抗”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利,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然而,由于以上两种思维心理,使得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很不平衡,容易造成挫折感,并随之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育的目的及内容
1. 初中语文阅读教育的目的:写此篇论文之际,翻看了王云刚先生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目标维度研究》一文,王云刚先生对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目标划分为“能力和知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方面。笔者认为,王云刚先生的划分是极为恰当的。
2. 初中语文阅读教育的内容:(1)阅读教学要教经典,所谓的经典,应该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这里主要是指古诗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又分为文言文阅读和古诗词曲阅读。测试内容注重基础知识考查和基本内容的理解。其中,文言文阅读部分是基础部分,而古诗词曲阅读部分则属于提升部分,前者更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文意理解的考查,后者更侧重于对诗词、意境、意象等内容的赏析,需要学生在作者的角度之下理解诗意、概括诗意。并且,古诗词曲阅读开放性的试题居多,注重学生个体的感悟和理解,充分体现课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念。
(2)现代文阅读。大致可以分为文学性文章、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三个阅读板块。同古诗词曲阅读开放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念不一样的是,现代文阅读主要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感受领悟、创造性理解等。考查的是学生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三、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不一样,不能算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而只能是一种方法的培养,课堂上需要学生与教师共同去理解、探讨文章的涵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不可分离、同时存在的,是彼此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它是由教学者、文本和读者构成的交互系统,它们互相作用、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因此,教师要避免把自己视为真理的独占者和判断者,将自己视为权威,而正确的做法则是:将自己的立场同学生放在一起,自己同学生一样是一位读者,而且只能是一位读者,一位比学生有更多阅读方法的读者。
2. 阅读教学要及时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
教学反思的内容不是单一的,是多方面的,教学反思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教学反思无论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还是对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反思可以检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中的不足;记录教学中的困惑;发现某种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可以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
教学反思的作用是双向的,对教师、对学生都是有益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这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