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24 05:48: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学生心理健康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学生心理健康

篇(1)

现代社会的健康不仅要求身体健康,更要求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取得成功的基础,更是他们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然而,目前我国在校的中学生却暴露出了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如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缺乏坚韧的毅力和抗挫折的能力,心理素质水平较低等。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的甚至对他人和社会都产生了不良影响,而且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孩子今后将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因此,现代教育应该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关注心理健康。庆幸的是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问题已日益被学校、家庭、社会所重视。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老师,本文对影响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因素

中学生生活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他们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也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

1.家庭环境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首要因素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如果家庭教育不良对子女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就会产生不良影响。据2004年《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如:有的家长自身心理素质差,患得患失等;有的家长教育子女方法不当,把自己的理想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还有的家长目光短浅,把孩子的思想引上歧途等等。

2.学校环境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环节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的整体环境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老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状况也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有的教师的心理教育的能力不强,甚至部分教师本身心理品质也有一些问题;应试教育“一切向高分看齐”等认识上的偏差,会使学生神经紧张、恐学情绪严重;有的学校即使有心理学老师,但为了升学率,这些老师的职位往往也是形同虚设,没有开展正规的心理学课程,也没有正规的心理辅导。

3.社会环境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

社会环境的差异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影响也较大。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有一种心理倾向,即评价一个人的素质往往只看知识,技能和道德,而忽视心理,有的心理素质甚至被“禁锢”。另外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明辨是非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信息的影响。社会上所传播的一些不良信息,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无时不在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导致一部分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另外,由于自身遗传方面、生理方面的个体差异也会导致个人心理素质的差异。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有的学生不能适应生理和心理的较大变化,会变得敏感、多疑,甚至产生青春期闭锁心理。

二、培养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对策

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心理素质教育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优化整合社会力量以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同时也需要中学生自身的努力。

1.加强家庭教育,形成良好心理品质

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是形成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所以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团结和睦、尊老爱幼、勤俭节约、敬业奉献、乐观向上等等;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应统一认识,既不应过分溺爱,也不要过于严苛,应该把握好度;同时父母也应多学习关于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用自身的言传身教促进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2.加强学校教育,培养心理调适能力

学校是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和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首先学校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环境,形成积极的社会心理氛围。如建立正确的校园文化观念、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以及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等。其次,学校应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加强教师心理知识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造就一批具有良好心理素质且热心心理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再次,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订针对学生的帮助计划和具体措施;开设心理课,组织课外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建立心理服务机构,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帮助心理基本健康的学生克服心理弱点,促进心理正常发展,帮助存在某些心理问题的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培养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卫生习惯。最后学校还应加强对家长的心理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3.加强社会管理,营造良好氛围

首先,社会应该改变对一个人的素质的评价观念,评价一个人不仅要看他的知识、技能水平和道德品质,更要看他的心理素质状况,提高学生对自己心理素质的重视度,促使学生主动去改善心理品质。其次,对社会媒体应该严加规范,社会媒体应多向公众传播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信息,同时政府也应从法律上督促媒体加大对暴力、恐怖等镜头把关的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中学生远离不良诱惑,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锻炼个性心理,提高心理品质

篇(2)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关键。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要进行专门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其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特总结中学生心理特点如下:

1.情绪。包括焦虑、强迫、抑郁、烦躁。具体表现为:厌恶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考乏力,听课不认真,不认真做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成绩提上去,产生了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怒,依赖性增强。

2.行为。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大多都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自控能力差。以前学习良好,成绩不错,后来受心理成长因素的影响,学习中表现为学习困难,上课无法集中精力,记忆力下降,复杂的题目无法集中精神解决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上课摆弄物品或发呆、思想不集中等。

第二,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性格变得孤僻,不愿与同学交往,学习、生活缺乏积极性,上课不愿回答问题,身体困乏,不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第三,品德标准不明。现今社会中青少年犯罪率不断升高,与品行标准不明有很大的关系。行为违反无法控制,思虑不周,如说脏话、打架、说谎、偷东西、抽烟、喝酒、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

3.生理。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也是人生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学生无论在身体的形态上、机能上,在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上,还是在肌肉力量上和运动能力上,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生理上的这些发展又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基础。

中学时代是人由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此时的人既有别于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顽童,其最大特点就是身体、心理的迅速成长和发展。中学生的生长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其中既有积极、进步的变化又有消极的变化。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身体形态和技能上,在急速的发展中往往会产生不平衡,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便会产生不良后果。这一时期被德国心理学家称为“暴风雨时期”,美日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

1.行为。中学生行为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提高了,思维已由形象思维发展到逻辑思维为主,并由经验转向理论,表现在逻辑思维的组织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的发展上;在面临问题时能够较快地从根本上抓住矛盾焦点,能够独立、批判地思考,对同学、老师、家长、书本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喜欢争论和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迷信权威。

2.情感。中学生的情感丰富,高亢而热烈,富有朝气,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情感体验比小学生深刻;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幻想,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提高了,情感有时带有矛盾性和两极性;由于性发育和对未来的向往,在异往中有时会遇到困惑。

3.意志。中学生意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几个心理品质上,能够有目的、自觉地做出意志决定和努力;在果断性上有了显著发展,自控能力不断增强。

4.人生观、价值观。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及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使中学生开始对人生及世界进行思考和探索。

5.道德品质。学生的品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它们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密不可分。道德认知表现在道德思维的发展和道德观念的建立上;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而引起的主观的内心体验,它伴随着道德认知的发展而加深;道德意志表现为战胜非道德的动机、排除困难的决心。

依据我国教育指导思想和方针,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尹邓安 谢慧敏 尹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08月。

篇(3)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今天,学校这个传授知识的圣地已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样单纯,而是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渐现端倪,直接冲击着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活消极,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难于应付挫折,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厌学、逃学、混世, 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这种心理健康状况如不尽快扭转,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天之骄子”,将完全可能成为畸形儿, 将无法适应现在的竞争形式, 所以形势危矣,能够引导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我的教学教育工作中,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堂教学上改进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因素,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上无疑是最重要的。引起学生注意事物,往往体现新奇性、形象性、矛盾性、变化性、对比性等特点,它们刺激人的感官,会引起人的兴趣与关注,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学时,我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景,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二、谆谆教导,因材施教

学生热爱老师,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而对于那些情感饥渴者,教师更应付出无私的爱,并且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紧紧吸引住学生,使他们不至于寻找不正规的情感补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怀爱护学生,细心的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从心底里跟他们沟通情感。

三、鼓励学生,多些赞扬,少些批评,改进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不当,否定评价过多,用分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是造成师生情感障碍的主要原因。对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因此通过评价要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和针对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误周期的逐步延长或错误程度的逐步减轻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要掌握的原则是:评价要全面客观,评价要以鼓励为主,评价在有发展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多用赞扬鼓励学生,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而少用批评,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表扬不批评,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批评也是一种激励。

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注重平等和关爱,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正确引导学生,敏感问题不回避

改革开放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五光十色的生活,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而多样的诱惑,由于他们思想不成熟,理智不健全,选择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往往被许多消极因素所吸引,所迷惑,从而抛弃学业,迷恋享乐,甚至走入歧途。而对于一些敏感问题,大部分老师和学校都采取回避的态度。其实这样,有的时候后果反而更严重。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主题班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正确引导学生,使得他们能够正确健康的看待这些问题。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

六、做好家长工作,使之配合好教育学生的工作

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因此我在空闲时间主动与学生父母接触,了解情况,交流思想,做家长工作。让他们配合我一起努力,尽量减少家庭方面给学生的压力跟负面影响,使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篇(4)

抑郁是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有调查表明,在14到18岁的中学生中,抑郁症患者以每年9.7%的速度递增。近10年间,全球至少有1400万中学生患有此病,抑郁症正在加速向中学生走来。青少年忧郁症的症状一般可分为三大部分:情绪低落、不快乐、忧郁、自觉没有价值、易怒、出现自杀意念等;身体上出现全身不适、没有体力、容易疲倦,没有胃口或者多吃,失眠、易醒、早醒等;行为上出现不专心、没有精神、没有活力、失去兴趣、成绩退步、不愿意上学、自伤行为、自杀行为等。

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和老师倾诉;在学习上,他们经常精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和成功的愿望,但对挫折的忍耐力差,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常常因考试的失败而感到痛苦、恐惧、自卑、自责。心理医生断言,心理疾病对中学生自身生存和健康的威胁,将远远大于生理疾病。抑郁心理状态不仅增加痛苦的心理体验 ,损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而且与自杀、吸烟和攻击等不良行为密切关联。因此青少年抑郁心理症状的预防与控制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产生的原因

1.内部因素。心理发育不良,是产生抑郁情绪的基础。中学生自尊心较强,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容易形成不良的认知模式、非理性思维,这些都会诱发抑郁情绪。 抑郁者的性格一般内向、文静、不爱交际、孤僻、多疑、倔强、执拗、依赖、孤独,常常注意事物的消极面,遇事悲观,自信心差,过分担心。这些性格特点会使心理应激事件的刺激加重,并干扰学生对事件的处理。

2.外部因素。

(1)学习压力。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在一些中学还相当普遍。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活泼好动,乐意交友,但面对“苦读升学书”的“应试活动”,他们的人际交往却相对贫乏。目前,一些中学生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被迫用在学习上,而无暇顾及朋友间的情感沟通。学校―家庭(或宿舍)两点一线,上课―作业―考试三位一体,这种紧张的学习状态,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感到生活单调乏味,产生孤独和寂寞的情绪。

(2)教育缺失。一直以来,我们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情感个性需要。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面临着残酷的升学压力,被迫将大量时间用于繁琐的知识和技能的记忆和训练中,作为“人”的情感因素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忽略了。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往往把学生当作应试的机器来对待,压抑学生的个性,封闭学生的情感,在缺乏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情商”如何能健康发展?

(3)家庭影响。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家庭主要成员的不良行为对学生有着直接教唆或间接暗示的影响:家庭正常结构的破坏(离婚、丧偶等),中学生得不到父爱或母爱,容易产生焦虑症和抑郁症;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容易使他们形成骄傲、任性、无原则的不良性格;父母对子女过分严厉或打骂,容易导致他们的胆怯、自卑、粗暴、对立或不诚实,甚至引发恐惧症。学生的心理异常有时是由于父母的心理病态引起的。人们发现,父母情绪低沉、抑郁,尤其是在孩子出生后18 个月内,往往会造成孩子终生情绪抑郁。父母胆小怕事、忧虑重重,其子女也易于焦虑,害怕现实。父母对子女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容易使学生造成精神负担过重,而导致神经衰弱或癔病。

(4)社会环境。伴随社会转型成长的当代青少年,不仅时刻感受和体验着竞争的无处不在,而且也必须面对成人社会为他们设定的价值取向: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大钱无法享受生活。“金榜题名有人喝彩,名落孙山被人轻视”,应试教育长期以来根深蒂固,更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学业的竞争、就业的压力,无处不在的考试、淘汰使得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难以获得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三、疏导的策略

1.家庭、学校的理解支持。在家庭教育中,首先父母要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正确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保持心理健康,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只有“阳光”的父母才能打造出“阳光”的子女。

篇(5)

马加爵案件爆发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研究与探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赴云南,对该案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还专门围绕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经过认真分析后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性格特点,和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他“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据了解,马加爵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心理严重,不爱说话,缺少朋友,闲暇时最喜欢上网欣赏暴力、恐怖、,沉迷于小说,报复心特重。该案件暴露出我国青少年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心理偏差。前不久,陈沛霖、陈立华用自制的问卷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

当前在中学生中间还存在着如下不健康的心理:

抑郁心理。这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失常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有抑郁心理的中学生,经常会有焦虑情绪,内心孤独而无助;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成功,但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常常因考试失败而感到痛苦和恐惧。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食欲不振、失眠、胸闷、头昏等症状。因此,抑郁心理必须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高度重视。

封闭心理。封闭心理主要是指中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不轻易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有这种心理的人表现为沉默寡言,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其主要特征是关闭性。他们往往很少与人交谈,常常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封闭心理如长期得不到矫正,往往严重影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造成彼此间的心理隔阂,影响人际交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焦虑心理。这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一般来说,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即将发生时,会产生焦虑反应,这是正常的适应性反应。但焦虑程度过于严重时,就会产生焦虑异常心理,会引起对学习的抑制,对学生的身心、学习和生活危害较大。在焦虑心理的阴影下,学生常常被老师热烈的升学期望和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得透不过气起来,惟恐自己出错,稍有不顺,便自责不已,甚而有负罪感。只要遇到一点挫折就会紧张不安,怕这怕那,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

脆弱心理。表现为心理承受能力差,学习和生活中稍有不顺,就会陷入消极的心境中,甚至以极端的方式来对待。在积极的方向上,他们自卑,意志力薄弱;在消极的方向上,他们自负,意志力畸形发展。在模式单一、思想统一、步骤统一的教育中,由于对学生包得过多、过严,从而造成学生依赖性太强,面对打击,或是极端反抗,或是逃避,或是精神失常,甚至自杀。诸如逆反、猜疑、恐惧、任性、懒惰、冷漠等都是中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危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造成中学生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努力寻求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对矫正中学生心理疾病有很大的帮助。目前,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有:

2.1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所致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发展的过度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并存的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明显提高,但同时他们又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情感丰富而强烈,但他们的情感带有冲动性,意志较为薄弱,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影响。因而,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认识不足,再加上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教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心不足。由此,致使许多中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发展。

2.2考试压力过重

中考、高考时,有的考生因过度紧张,开考时,手一直哆嗦而无法答题;有的头昏脑胀,大脑一片混乱,严重考试失常。这些都是过重的升学考试压力造成的。而这种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一次考试不理想,家长就粗暴地训斥,严重伤害子女的心理健康;学校为了抓升学率,考试排名次,给学生带来紧张、不安甚至羞愧心理。有的中学生成天担心考不好,心理不得安宁,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学习。

2.3家庭因素

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许多家庭出现异常变故,给中学生的心理带来不利影响。比如有的父母离异,家庭破裂,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沉重打击,有些学生因此变得内向、自卑、寡言,对人失去了感情,甚至痛恨社会;有的父母关系不和,甚而出现家庭暴力,让孩子内心痛苦不堪,从而产生异常心理。

2.4家庭的过度“呵护”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日益发达,许多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自小备受家庭的爱护,以自我为中心,“优越感”重,成天比吃比穿,一味追求物质享受,无心学习;有的独立能力弱,依赖性强,不能承受一点打击。

2.5社会的复杂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现象更加复杂多变,的书刊、录像、网吧、金钱的诱惑,读书无用思想的侵蚀等等,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商不顾道德和良心,毒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许多学生在的书刊、录像和黄色网站、暴力游戏的诱惑下,丧失了人性,跌进了万丈深渊。

3塑造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对策

目前中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通过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去疏导。所谓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也就是通过心理卫生的教育,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及心理问题的辅导,以全面发挥学生潜能,适应环境,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及自我挖掘能力的一项科学而系统的工程。因此,它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心理咨询或上几节心理课,而应是全方位、文体化、综合性教育过程。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应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扰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具体而言,我们究竟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矫正呢?

3.1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入,思想政治学科对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政治课的优势,引导学生找出心理偏差,探讨对策,制定矫正心理问题的计划,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3.2设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坚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中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主要是疏导学生消极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协助学生,改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协调人际关系;指导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的自我修养。如可在学校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帮助,使其心理素质健全起来;也可在学校设立心理问题信箱,及时解答学生心理问题;还可定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直接和学生进行心理交流,疏通学生心理障碍。

3.3以教师自身的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吕志范老师说:“教师职业需要你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永远保有一双公正信实的眼睛;永远操着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教师的心理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公正无私的爱,会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此,有例可证:罗森塔尔到某学校找校长任意选八名学生,推测他们前程远大,教师对他们倍加关爱,这八名学生进步率达23.7%,而其他一般学生只有7.2%。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篇(6)

一、内部因素

因生理、心理的骤变,中学生难免会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而产生困扰,内在因素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精神疾病具有遗传性,如果家族中有过类似疾病史,中学生犯病的可能性也会增加;病毒、病菌的感染会对神经组织结构造成损害,引发器质性心理障碍或者是精神失常,阻碍心理健康导致智力迟滞或是出现其它心理疾病;此外,体重较重的中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感,体重数值越大越容易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的嘲笑,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

人际交往是中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显示,人际关系受欢迎的中学生表现出较多的亲社会行为,被同伴拒绝的中学生表现出较多的攻击、退缩行为,被忽略的中学生表现出最多的退缩行为。此外,同伴的支持也会对学生适应学校的能力造成影响。因为中学生的心理、生理日益成熟,中学生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希望与异往,而与异性正常的交流也有助于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帮助中学生迈向成熟。很多中学生在这一阶段开始对异性产生爱慕心理,有的甚至开始了恋爱关系,但大部分的恋爱最终都是无疾而终,恋爱关系上的挫折会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这种影响甚至可能相伴终生。也有不少中学生只是处在暗恋的阶段,暗恋中的中学生容易产生情绪不稳、抑郁寡欢、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身心状况,情节严重的中学生还会患上心理、身体疾病。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学生因自制力不强,易被互联网所吸引不能自拔,容易出现道德意识较弱,因泛滥的网络信息而迷失自我,因沉迷网络虚拟世界而造成现实社交能力障碍等问题。

二、外部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也是其生长的地方,家庭成员的态度与观念会对中学生造成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其文化修养、教育方式、教育态度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直接的影响。在家庭关系中,父亲的理解与温暖,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家长的严厉与处罚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处罚的孩子也许会使用同样的方法攻击他人,把心中的怨气施加到其他人身上,带着敌对的情绪看待他人。这不但会影响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也会使学生产生适应不良、压力增大等问题。来自于父亲的严厉处罚会使孩子产生威胁阴影,一方面,孩子的自尊心、创造性、独立性受到抑制;一方面,孩子的外在行为也会被压抑。在实际生活中,父亲的过度干涉、保护不会明显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而母亲的过渡干涉、保护会使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

家长的文化水平越高,家庭经济水平相对也会较高,在生活、心理、学习等方面能够满足孩子需求,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也较好。父母的文化水平越高,在孩子的教育与成才方面有自己的理解,能够帮助孩子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关注得更多的可能是孩子的分数,或是把自己未达到的目标施加于孩子,使孩子产生焦虑、抑郁、敌对心理。

2.学校因素

学校是除家庭之外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方式都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影响。

部分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学生不得不将课余娱乐休闲的时间用于学习,使学生产生焦虑、自卑的心理。虽然不少学校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开展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成效却不明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教育形式表面化,只是进行概念、原理的讲述再进行考试,或是将心理健康看作道德、健康教育,以道德教育、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新健康的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不足,不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知识不足,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使得心理健康的教育形式单一;(3)虽然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档案不齐全,且只在固定时间开放,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作用。

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中学生造成影响。中学生十分敏感,在意他人的看法与评价,希望亲近教师,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理解和关爱,希望得到教师的耐心、真诚对待,在自己遇到问题时给予自己帮助和指引。教师的一句话能够让学生欣喜不已,也能够让学生丧失信心。在教学时,为了班级整体的成绩与荣誉,教师会在学生表现不好时给予其批评甚至是体罚,在这些情况下,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对抗心里,或是产生抑郁。另一种情况,教师责任心不足,心胸狭窄,不能接受学生意见,对学生进行挖苦、嘲笑,使学生产生消极心理。此外,教师不理解、不信任学生,教师存在认知偏差等问题也会使学生产生压抑、攻击心理。总而言之,教师的态度、品质、性格对学生影响非常大。

3.社会因素

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容易被社会的负面信息、坏风气影响,使其出现心理问题,使其没有能够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其心理健康和未来的发展。

三、结束语

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能够使人终生受用。在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中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自我原因是主体,而家庭、学校、社会等的外部影响也十分重要,只有各方面给予关注与努力,才能确保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占诗苑,杨智辉.中学生社交焦虑:家庭教养方式和同伴依恋的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01):8-10+14.

篇(7)

Abstract Middle school stage is the most rapid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people’s life, is also the critical moment of personality formation and shap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high school students will appear all sort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mmo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from all aspects, expounds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strengthen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Key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随着我国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家庭和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日益重视。中学阶段作为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学生受青春期的成长烦恼、繁重的学业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容易产生困惑迷茫、不知所措等心理问题。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加快落实工作措施,加大解决问题力度。

1 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学业繁重、心理压力大。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为将来争取一个好前程,是所有家长的共同愿望。而孩子所面对的学业竞争非常激烈,每一次考试,孩子都十分紧张,担心成绩不理想而无法面对家长和老师。在这种高压状态下,中学生除了身体、精神上有所不适外,更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失去学习兴趣,进而形成“破罐子破摔”思想,直至发展到逃课、逃学,为打发时间而寻求不正当的刺激,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自信心不足、抗挫折能力差。自信对中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自信的中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应付学习上的困难,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家长和老师都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缺点,进而加以责备,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灰心丧气。很多学生未能及时得到关爱疏导,且社会阅历不足,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往往会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会主动寻求解决办法。一旦养成这种消极心理,纠正起来便非常困难。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3)人际交往能力弱。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其自我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具体表现为家长与孩子之间存在代沟,相互间沟通不畅;老师与学生之间因沟通交流不深,产生相互不理解、不信任,形成学生的消极对抗心理;同学与同学之间,价值追求不同、事物认识不一,共同语言少,自我认识与了解他人不够,使得孩子变得孤僻专横。另外,孩子正值青春发育期,若孩子得不到正确有效的引导,就容易造成人际交往障碍,从而降低其心理健康水平。

(4)家庭不和睦,也是е轮醒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而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道德素养及教育方法等,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甚为重要。有的学生在家里经常会受到家长的斥责,学生对于家长就会产生一种畏惧心理,无法和家长有效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有的孩子因为家庭破裂而缺乏安全感,影响到心理健康发展。更有甚者,家长本身的综合素质就比较低下,无法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因此,家庭环境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是适应生理正常发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处于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是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即将走向成年的特殊阶段。由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性、不稳定性,则容易针对一时一事或个别举动就做出结论或判断,产生偏激心理。因此,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遇到心理障碍和行为困扰时,往往难以做到自我平衡和解脱,迫切希望家长、老师、朋友为其排忧解难。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其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篇(8)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1.11.018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11-043-02收稿日期:2011-10-16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素质教育工程,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大多是因为作业多、上课拖堂等……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可能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面对这类问题,我们应该教育青少年,青春期的困惑――与异往,要健康,有所自我控制。这样的话,异性之间的交往会带给双方很大的好处,比如思维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互相激励。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三、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一)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学校教育具有1.职能的专门性;2.组织的严密性 ;3.作用的全面性;4.内容的系统性 ;5.手段的有效性;6.形式的稳定性等特点。而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

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存在共性,针对这一特点,可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地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四)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五)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篇(9)

据最新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各种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他们承受着来自学习任务、学校教育和家长期望等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受到极大影响。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第一、学习类问题

1.学习动力不足,存在厌学情绪。表现在:

⑴思想上表现为理想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求知欲不强。

⑵学习上表现视学习为苦差事,不认真学习,生活上表现为懒散、惰性大,不遵守纪律,对玩乐吃喝情有独钟。

2.精神压力大,考试焦虑症突出。

第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与学生不能互相理解引起的困感和烦恼。有一位学生干部谈到,现在做班干部真难,两头受气,十分委屈。还有中学生认为教师“处事不公正”的,认为教师“轻视自己”的等,都反映出学校中师生关系的问题。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

主要集中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3.与父母关系问题

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造成学生的心灵伤害。

第三、行为类问题

1.打架斗殴

现在的中学生个性越来越强,凡事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逞强好胜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2.撒谎

大多数学生撒谎是为了逃脱眼前的惩罚。从中学生撒谎行为的背后我们看到,他们的说谎行为是克服自卑感、满足虚荣心的一种表现,是他们的表现欲发挥作用的一种结果。但这种行为的危害性也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破坏个人声誉、损坏个人道德品质甚至将自己引向犯罪道路。

3.逆反心理

逆反是指个体在过度接受某种刺激后所做出的逃避反应。目前校园中“体罚”学生的现象已日趋减少,但对一些困难生不能做到积极引导、耐心帮教,而是打入另类,不管不问,一推了之。学习时让这些学生坐在教室后面,听不听没关系,只要不说话不捣乱就行。活动时让这些学生站在旁边,只有看的资格。这些冷落和歧视容易使他们产生自暴自弃和逆反心理。

4.网络综合症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接触社会的另一面,学生可以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仿真练习、模拟现实,得到很多信息。但是互联网并不是一个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它所传输的信息、一些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都会对青少年一代产生负面影响。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创设心理素质教育的情境因素

首先,创设良好的校园风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要建立德育基地、劳动技能教育基地、体育活动设施、艺术教育设施等。另外要创造心理素质教育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全面渗透,进行综合教育

各科教学应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各科教学内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发展。各科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科教学中蕴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教育,真正发挥各种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

3.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对学生实施心理素质培养

学校通过组织文化娱乐活动、体育活动、学科竞赛、春游、社会实践等活动,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给他们创造成功表现自己的机会,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通过班组联谊活动,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4.开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

心理咨询是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特定形式,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而又为此忧心忡忡的严峻问题,学生当中的困惑感、挫折感、焦虑感、自卑感、冲动感、自责感、孤独感及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普遍存在。针对这些问题, 中学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开办家长学校,争取家长对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合作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家长、学校三方面的有机配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校可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讲授有关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以及现代家庭教育方法等相关知识,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的效果,减少或避免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学生心理问题, 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

总之,面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只要我们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就能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

2.郑雪:《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99-02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1]。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给人们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在校中学生也不例外地受到了这个大环境的影响,提前感受了这些大的压力,如升学压力、人际关系紧张、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等。目前,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加之由于家庭的残缺和不和谐,如父母感情不和、父母离异形成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公民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2] 2008年,在抗震救灾中政府与社会对灾区人民开展了积极的心理援助活动,可见心理健康维护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反映在教育领域中,随着经济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社会各界都开始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笔者深切体会到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大力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的心理建设,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其身心全方位的发展的重要性,尤其需要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反思。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现状

笔者在担任某中学的心理辅导教师期间,曾与多个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做过学习交流,参阅其他资料,认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有以下特点。

1.学校对心理健康辅导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配备了心理咨询室的学校所占比例还较小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证明。

2.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对心理辅导教师重视不够。心理辅导教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普通学校一般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职担任的,重点学校相对重视,会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来担任。但是由于学习和考试的压力,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还普遍存在不足。

3.从中学生的角度来看,普通中学的学生对心理辅导还比较排斥,不愿进行心理辅导,对接受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会有一种异样的眼光看待;大城市的重点中学的学生相对较易接受心理辅导,愿意前往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辅导。

二、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结合笔者的咨询辅导实际、相关资料和与同行的较多的沟通,认为目前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学习问题。中学生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这个群体最主要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困难、考试焦虑等。

2.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

3.青春期问题。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很多相应的心理问题,比如:早恋、情绪不稳定、自制力较弱、过分关注自我等,这些都需要引起广大心理工作者的重视。

三、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反思

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和其他心理辅导教师的反馈,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进行了反思,以期获得同行和专家的共鸣。

1.反思心理辅导教师。对于心理辅导教师而言,当面对不同的来访者前来寻求帮助时,我们是否需要向他们提供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按照罗杰斯的观点,我们应该秉承“非指导中心的原则”,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要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每个前来咨询的中学生,将问题说完都会问到“老师,我应该怎么做?”,这似乎暗示着中学生内心是渴望我们给他们一个具体明确的方法,这也是大多数教师所关注的问题,而这也似乎暗示着我们有责任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这种理论与实践上的不协调,作为咨询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取舍?

2.反思中学生。对于前来咨询的中学生而言,正如笔者所提及到的,大多数学生都迫切的希望得到心理辅导老师相关的建议和方法。此刻,笔者不禁要反思,当辅导老师给来访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建议时,按照这样做的学生有几个呢?或者能这样长期坚持做下去的又有几个?我们知道短短的一次辅导仅仅给来访者带来的是心理上的启发与行为上的建议,真正的改变还在于自己,而对于其是否会按照辅导老师的意见来做我们是不得而知的。

3.反思心理辅导形式。对于心理辅导的形式,笔者更多的感受是在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心交流,或是在进行一次思想教育课,缺乏甚至不会运用专业的咨询技术。因此才出现了其他学科老师能够代替心理咨询老师的现象。作为咨询师我们要如何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如何提升自我的实践能力?如何做到科学的运用有关咨询技术?又如何改变这种咨询模式?使得其他学科的教师无法替代心理辅导教师这个专门职业,笔者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

4.反思心理辅导效果。对于心理辅导效果,笔者深知不能对此做全盘否定,因为当来访者来到咨询室那一刻,他的内心是期望改变现状的,哪怕只接受了一次心理辅导,也可以在动机、认知观念上或多或少发生着某些变化。但众所周知,心理问题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不仅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还包括社会因素,要想解决好心理问题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然而在实践中发现: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要想跟进心理辅导效果是很难的,首先学生不愿再次前来做咨询,对于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也就不了了之了;其次是心理咨询老师有限,需要咨询的学生较多,无法顾及到以往咨询过的学生,因此无法得到咨询效果的反馈意见。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是否需要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进行心理建档?是否需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持久的跟进工作?是否需要对心理辅导效果进行评估?倘若需要,我们又当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对于以上种种反思,是心理辅导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应该引起心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因为这既是对学生负责,更是有利于心理辅导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专家讲座心得体会 下一篇: 教师暑假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