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21 14:19: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育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育问题

篇(1)

关于幼儿双语教育的问题,目前,在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声音。人们对在中小学开展双语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似乎没有什么异议,但对在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则一直有争议。我个人则比较倾向于支持双语教育一方,我还是相信,如果对学前儿童施加有效的双语教育,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什么是幼儿双语教育?

俗话说,要正本就得先清源。只有先搞清楚了什么是幼儿双语教育,我们后面的讨论才有意义。有些人可能会问,关于什么是幼儿双语教育,似乎并没有讨论的必要,其实不然,现在很多幼儿园之所以开展双语教育收到的成效不大,固然与师资、教学环境有关,但同时不能忽略他们对于到底什么是幼儿双语教育的定位并不准确。

我个人认为,所谓幼儿园双语教育在我国指的是从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而出发,对幼儿进行的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的训练,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探讨的双语教育,绝不是简单地进行两门语言的学科教学,而是把双语教育渗透到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同时,把行为和情感目标作为幼儿园双语教育的中心。

换句话说,教师能用流利的两种语言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组织幼儿开展各个环节的教育活动,在发展好幼儿的母语基础上对他们进行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使其对第二语言有积极情感的体验和听说的兴趣,并促进其认知和素质的发展,为其今后的双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强调一下,双语教育不是一门学科教学,也不是全英语教育,更不是汉语和英语的简单相加,而是按照儿童学习母语的规律,采用合适的方法和自然习得的原则,为幼儿创设一种适宜的双语环境和氛围,对幼儿进行双语的启发,培养他们初步使用第二语言的口语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以及初步使用外语思维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幼儿双语教育的理解和界定,我觉得相对来说是比较全面和适宜的,至于如何实施,是否有效,则是后面所要探讨的问题了。

二、幼儿双语教育的必要性思考

首先,幼儿双语教育应该是具备一定的可行性的。大量研究表明,双语教育对于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增强儿童的人际关系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语言,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一种媒介,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进步,日显其成熟性和重要性。教育要面向世界,对幼儿进行双语教学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声,更何况,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程的起始环节,理应在素质教育上先行一步。因此,我认为,开展幼儿双语教育是有必要的。

当然,对幼儿开展双语教育,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这里的有条件指的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双语教材指导用书,适合儿童双语学习的环境等。具有以上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在这方面展开一定的探索与实验。但同时要注意的是:幼儿教育实验不能受家长和社会对孩子在双语学习与发展方面的“期望”所左右。

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如果不能及时从事协调的活动,或者说缺乏适宜的环境,儿童就将永远失去这个自然取胜的机会。对幼儿实施双语教育可以避免学龄后期才开始的外语教学中出现的本族语对外语的前摄效应,减少本族语与外语之间的中介活动。如果更进一步,从幼儿语言学习的目标角度看,语言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听说语言的能力。学习英语的方法大致有这么几条途径:直接模仿与所代表的事物联系;利用已知外语来解释或作比较;利用已知的本族语来解释、对比和翻译。很显然,幼儿双语教育涉及英语的部分,更多是将第一种学习方法转化为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而这种途径恰好与学习本国语的过程大体相同。因此,幼儿双语教育是适宜的。

总的来说,对于学龄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我认为是必要的,我们并不是说,要让每个孩子将来都能自如地进行双语的交流。但是,单从儿童语言本身的发展机制来看,有效的双语教育确实有利于幼儿认知,乃至于情感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因此,我认为,幼儿双语教育还是有必要的。

三、幼儿双语教育策略

探讨了幼儿双语教育的必要性,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幼儿双语教育则是现在大家所关注的焦点。语言、游戏和绘画是构成幼儿时期生活的要素。幼儿双语教育也应充满生活气息。我们开展双语教学时,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双语学习的环境,贯彻寓教于乐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诸如以教唱幼儿喜欢的儿歌,组织幼儿开展绘画以及肢体活动等,培养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双语环境。比如,我们可以在园内走廊、活动室周围粘贴一些标有双语的图画,摆放一些标有双语的玩具和实物模型,让儿童时时感受到这种视觉刺激。同时,教师与儿童之间可以进行有一点“英国味”的交流,如Silence,please!Yes,Madam.(请安静!安静了)Follow me please.(跟我学)Let’s play a game.(让我们来做个游戏吧)等等,这些语言可以深入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幼儿学习英语的重要渠道。而有些幼儿通过这种环境渠道获得的听说能力甚至比在课堂获得的还多。

其次,内容处理要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幼儿活动主要以兴趣活动为主。在幼儿学习双语过程中,开展绘画、角色游戏及肢体活动也能培养幼儿学习双语的兴趣。至于活动的具体形式,各园情况不同,不能一刀切。总之,我们应把培养幼儿学习双语的兴趣作为首要目标,我们要做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者,而不是纯粹的知识灌注者,千万不能因为我们的方法不当而影响孩子对双语的兴趣。

再次,重视基本语言能力训练。刚才主要是从整体上谈到对于幼儿双语教育,应该怎么做。接下来,具体的双语教育细节问题也十分重要。第一,要利用和培养幼儿的双语感。幼儿的双语感是学习双语的动机,当他们听到一种语言的词汇时,会问另一种语言怎么说,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头脑中,每一个名称都有两种说法,而且他们对另一种说法感兴趣。因此,利用和培养幼儿的双语感,能为双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是需要及早为幼儿提供双语环境。第二,提供双语的阅读材料。好的双语阅读材料,能有效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第三,鼓励双语间的语码对调。双语对调的练习,可以是口语上的,也可以是书写的,视儿童的能力而定。单词、短语、段落、都可以成为语码对调的材料。只要内容符合儿童的兴趣,不超出儿童的双语能力,这样的练习或活动就有助于儿童双语的掌握。

四、现今我国幼儿双语教育问题分析

钟启泉教授说过,“双语教学”的实施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绝不能伤害“母语教育”,不能以牺牲“母语教育”为代价。“语言就是文明”,语言是民族的象征、民族的符号、民族的旗帜和民族的“命根子”。正因为如此,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极其重视“母语教育”。英国有一句谚语比喻了母语的重要性:“即便脱离英国,也不想脱离莎士比亚”,倘若一个民族的语言被同化、被别的语言取代了,那么,这个民族还存在么?日本著名文化教育学家岸根卓郎说,“丢弃母语,就是通往亡国(毁灭文明)的捷径”。丢弃母语等于亡国。因此,我们倡导的“双语教学”应当是有边界的。

基于此,虽然我个人主张进行幼儿双语教育,但是,对于目前我国所进行的某些双语教育还是要提出质疑。争取能从问题中找到解决的方法,进一步做好幼儿双语教育。目前我国的幼儿园双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对双语教育理解有偏差。在前面已经提到,双语教育绝非简单的语言学科教学,但社会上有些幼儿园仅仅开设了一两个英语兴趣班,或稍微强化了英语教学,就冠名为“双语”幼儿园。这明显是对我们所说的“双语教育”的模糊理解,或者是某些幼儿园为了某种利益而设的噱头。其次,对双语师资的要求存在偏差。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有些幼儿园认为,只要稍微懂一点英语就可以当老师,其实不然。我觉得,一名合格的幼儿双语教师既应具有扎实的外语知识,精通幼儿心理学、教育学,还应具备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技能。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普遍的双语教学来看,教学能力差,双语教学方式不恰当应当是一大制约因素。再次,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与目标存在偏差。很多幼儿园把英语当成一门知识来教,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日常的习得。更有甚者,在幼儿园里只用英语,完全抛弃母语的训练,这样做,只能是丢了西瓜,还拣不到芝麻。

面对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首先,要加强幼儿双语师资的培养。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师已经成为幼儿双语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其次,建立健全幼儿双语教育体系。建立一种符合幼儿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双语教育体系,将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恰当地分配到儿童的各种活动中是幼儿双语教育的关键和核心,它直接影响和关系到幼儿双语教育的成败。第三,开发多媒体教育资源,辅助幼儿双语教育。最后,加强幼儿双语教育的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又指导着实践的开展,对幼儿双语教育理论的研究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幼儿双语教育政策的制定,而且直接影响到幼儿双语教育活动的实施,进而影响幼儿双语能力的发展。

总之,开展幼儿双语教育确实存在着某些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我们迎难而上,幼儿双语教育就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参考文献:

[1]陈琴,庞丽娟.幼儿双语教育问题探析.课程与教学,2006,(5).

篇(2)

二、农村教育资源短缺

(一)缺乏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重要资源之一,它包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的教育知识、经验、资产、费用、制度、理念、设施等。长期以来,我国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河南农村人口众多,就人均来看,教育资源不均衡更加明显。2008年,根据对河南省57个县127个乡镇所做的调查显示:只有22.8%的被调查者认为公办义务教育小学校舍建设很好、15.11%的人认为课桌椅配备情况很好,而体、音、美素质教育情况认为很好的不足10%。对于师资力量,有72.8%的被调查者认为很差,不胜任做教师[1]。

(二)师资力量流失严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户口和人事政策的限制,教师们大都一辈子在自己的岗位上任职,但是,从九十年代以来,市场化的经济背景让人才流动成为了可能。针对相对落后的乡村,教师们大都“人往高处走”。另外,私立小学的兴起,凭着较高的待遇和福利,也大量地“挖”公立学校的老师,使得乡村公立学校的优秀教师大量短缺,家长对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极其担忧。农村的优秀教师流失特别严重,其基本的流动趋势是:“农村流向城镇,中小城镇流向城市,市县流向省会城市,边远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这种流动态势造成了农村基础教育师资短缺。由于缺乏师资,许多地方又不得不被迫使用代课教师,而代课教师的素养、业务水平又很难保证,致使教师队伍长期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目前,全省90多万中小学教师中,农村小学教师具有专科学历的占49.35%,比城市低35个百分点;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占22.19%,比城市低41个百分点[1]。2010年10月,中国新闻网刊登出河南紧缺人才前五专业出榜:农村中小学教师最缺.师资流失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2〕。

(三)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督促据中国社科院调查显示,目前河南省留守儿童已达到500.22万人,与5年前相比几乎翻了一番,约占全国留守儿童的1/10。脱离父母监管的他们,产生大量问题,如营养不良、沉迷游戏、打架逃课等。日常的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等,都是由父母言传身教给孩子的。父母和孩子分离,会对孩子的道德观和信仰,甚至人格成长造成严重影响。现实情况是农村的孩子由祖父母带大,儿童长期不和父母在一起,会缺乏安全感,亲情感,学习上也缺乏有效的监督,缺乏必要的教育。因此,一些孩子叛逆、自私、不懂得感恩,学校对这些问题也是无奈。对于未成年儿童来讲,学校,家长和老师是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而现在家庭环境的不教育导致的督促力量明显薄弱,势必会影响教育成长的起步阶段。

二、问题产生原因

(一)经费投入不足在农村,由于河南整体经济实力较弱,所以经费的调拨分配也很难平衡,政府的经费主要用于城镇的重点中小学,尤其是一些升学率较高的学校。在河南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小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则高达700元左右,而农村一些规模小的学校教育经费则寥寥无几[3]。目前,在农村中小学,政府的资金来源还是惟一的途径,社会化的集资途径,企业的赞助还很少。资金来源途径太单一。

(二)地方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教育的周期长,“收效”不明显,因此,不容易显示出地方领导的政绩,因此,大部分地方领导都把精力用于发展地方经济,发展收效更为明显的“形象”工程。对学校的建设,发展等问题关注不够,导致农村学校的资源短缺,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虽然有国家等各项政策,但是由于执行者的不力,地方配套措施跟不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正遭到挑战与质疑大学生越来越多,学费越来越贵,消费越来越高。为培养一个大学生,普通的农民家庭要背负上一定的债务,由于教育支出过大,凡是有两个以上的大学生的家庭很多因教育支出过大而返贫。虽然人们认为除了上学和当兵,没有太好的出路,但是,由于“农二代”的家庭背景又让他们对就业前程信心不足,看到很多大学生呆在家里或者大学毕业后又去车间站流水线,很多村民都有了上学无用论的思想。除了考上真正的一流大学,才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名目很多的措施加分内容,又使他们很难进入名校。

三、解决当前河南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建议

篇(3)

台湾地区一直在教育方面有所改革,但改革核心更多地倾向学校教育,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家庭教育作为培养儿童的个性、习惯、思考等方面的基础教育,对儿童道德、性格和思维起到积极的正面影响,有着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重要功能;家庭教育的不当,更会影响教育改革的成效。本文探讨在台湾家庭中,父母对儿童影响较大的两种不当教育方式,并梳理欧美国家对此问题的探讨及积累的理论,最后为改进家庭教育,以及促使家庭教育能够有效辅助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一些贡献。

一、台湾家庭教育中的不当教育问题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许多台湾父母教育儿童的方式存在许多不当。之所以说其不当,是因为父母既没有能够较好地掌握引导儿童的主动权,而且也错过了培养儿童道德、性格和思维的良好教育机会,导致家庭教育功能无法完全发挥。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父母消极式的处罚教育以及不加约束的溺爱教育两个问题。

1.消极式的处罚教育。许多台湾父母把消极式的处罚教育作为教育儿童的一种主要手段,也就是以禁止规定来引导儿童的行为,在儿童达不到目标或违反规定行为时,以口头言语甚至身体处罚作为最后手段。这些禁止规定通常是以命令方式和权威式言语所构成。在儿童违反禁止规范之后,通常会受到身体上的处罚。由于这种处罚并非基于一种引导式的规范,更多地只是言语构成的禁止规定,所以从教育结果的层面来说是消极的。而处罚,则经常是这种教育方式的结果。

2.不加约束的溺爱教育。20世纪80年代之后,台湾社会兴起了所谓的“爱的教育”,用以代替处罚式教育。这样一种趋势,让许多父母把对子女的爱转变为溺爱,想尽办法满足儿童的愿望,希望他们能够在优渥的环境中成长,结果造成哲学家罗素所说的,“因为这种爱而放纵子女的过错”。这样便演变成为了一种溺爱教育,它会养成儿童不良的观念与习惯,根据西方教育家赫尔巴特的观点,儿童在天性上有着不服从的烈性,并且随着时间而增强,若不对其妥善管理,将会给儿童的成长带来相当恶劣的影响。

以上两种家庭教育方式都有其不当之处。这个问题在台湾家庭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西方教育家认为这是家庭教育里的问题,并对其十分重视,强烈主张不要把禁止作为一种主要教育手段,而是更注重培养儿童遵从戒律、服从理性的性格,家庭教育不当问题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培养公民和创新人才的成效。对当下全面发展科学的我国来说,借鉴西方教育学的经验来认识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思考如何调整和修正问题的办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西方国家关于把训育应用在家庭教育中的探索

西方教育家在思考家庭教育问题的基础上,讨论过不少提升家庭教育影响力的办法,以避免家庭教育中的上述问题。训育,就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所谓的训育,是一方面管理、约束儿童的心理、行为和性格,一方面培养儿童各种正确观念与良好习惯,促使其走上正确道路的一种教育方式。西方的优秀公民和创新人才辈出,与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有着密切关系。

作为代表人物,教育家沛西·能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所谓的充分发展并不意味着给予儿童完全的自由,而是一种有限度的自由发展。虽然他没有将这种教育方式称为训育,但其理论却隐含着训育的意味。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进一步强调说,儿童有学习服从的必要,而且是绝对的服从,这样的观点,要求父母对儿童减少溺爱,给予更多的训练。

西方的教育观认为,儿童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更能够如教育家洛克所说的那样,养成的牢固习惯,不需要过分的叮咛和规则。可以说,西方教育家期望把训育作为教育儿童的手段,从而由内在心理而不仅是外在规范去养成儿童的性格与言行举止。

从这些教育家的理论和经验可以看出,父母作为训育的主导者,更应该从“训”作为出发点,去教导和训练儿童的良好习惯,进而从“育”的层面去培养儿童的理性和自发遵守规范。正是通过对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才能使他们在日后能够更好地社会化,成为优秀的公民和创新人才。在西方这样的民主社会里,父母以制约和培养,而不是消极和放任的手段去培养儿童的性格和习惯,其对比和取得的成果,为其他社会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宝贵借鉴。

三、西方训育成果对台湾家庭教育不当问题的启发

实际上,西方国家探讨训育的种种经验与成果,对台湾家庭教育中的不当问题提供了修正问题的一些启示。

1.以内心的引导代替简单的禁止规定。训育可以从内心积极培养儿童道德感的方式,强化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儿童对于表扬和称赞是极为敏感的,可以体验到受别人尊重和赞誉的快乐感;如果能使儿童爱好名誉、知道羞耻,懂得尊重与羞耻的心灵,那么他们在日后可以更好地服从社会规范。台湾的父母应深入理解训育的意义和原则,以修正基于强势语言而订下的各种规定,对儿童的言行举止进行恰当的管理和约束。

2.以说理代替惩罚。父母应该对儿童进行更多的说理,而不是经常以处罚了事。正如洛克所言,温和的“说理”要比“命令”“权力”来的有效;即使到了要责骂的地步,也应该用严肃、和蔼与庄重的口气,冷静的态度,告诉他们哪里不好以及为何不好,使他们感觉到父母的做法是合理的,对他们和更多人是有益而且必要的。如此,家庭教育将可以从消极转变为积极,从小培养儿童的公民素质,真正发挥其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作用。

3.以理智训练取代纵容溺爱。洛克说过,一切德行优越的原则,在于拥有能够克制过多欲望的理性,而这种理性通常来自于习惯。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不应该让儿童年龄还小就允许他们利用任性得到不该得到的东西,以训练其欲望的控制。这些经验显示,通过培养儿童节制的性格,家庭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出儿童的理性,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伯特兰·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李其龙译,五南出版社,2001

3.《教育与美好生活》,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4.洛克,《教育漫话》,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篇(4)

和外国的教育模式不同,中国的教育方式在很大一种程度上是应试教育,所谓填鸭式教学,尽管这些年来很多老教授都在呼吁着禁止填鸭式教学,但是,这种现状真的改变了吗,并没有。在信息化时代,教师所教授的东西在很大一种程度上是技术大于文化的,或者说是技能大于思想。为什么这么说,打个比方,现在学校所开设的语文课程,所教授的内容是什么,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那么学生所真正学到的,并不是语文,而是一种应试技能,这种技能在学生考试以后的生活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毫无疑问,并没有很大的意义。所以说,这就是教育所出现的偏差方向。在这种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孩子,其素质的高低也就可以想象了。因为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并没有学到那些与素质相关的东西,那么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几千年前,先哲们是怎么教育学生的

篇(5)

镜头二:二人到一所农场,布奇随手将手里的车钥匙扔到旁边的草丛中,然后走向福特汽车。在马克家,菲利普枪中布奇后,将手枪扔到井里,然后将车里的钥匙扔到草丛中,动作和之前的布奇十分相像。

分析:

“模仿”是指孩子重驮型所显示的行为。表明儿童的心智已经发展到领悟和掌握某行为背后的能力的时候了。模仿是儿童对自己身体行为上的一种确认,就好像儿童可以停在某一种系列的动作中,然后将此动作重复出来,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由于它是身体的,因此是动作的模仿。这也是刚开始的模式,发展到后来,当然是对更抽象的事物的模仿。比如,语言的模仿、个人气质特质的模仿、风格的模仿。模仿是成长的一个临界点,模仿存在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发展到确定他们所属的范畴,也就是将自己的属性归类,模仿才结束。

镜头三:鲍勃送布奇、菲利普的路上,一双儿女由于疯闹嬉戏,不小心把可乐洒在了新车的车座上,妻子对两个孩子严厉批评打骂,强制将孩子扔到原来的位置。

镜头四:菲利普母亲对他管教甚严,8岁的小菲利普甚至从未参加过一次鬼节讨糖果的游戏

分析:

鲍勃妻子采用的是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孩子高要求、低反应。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未来,一种限制性非常强的教养方式。她提出很多规则,期望孩子能够严格遵守。很少向孩子解释遵从这些规则的必要性,而是依靠惩罚和强制性策略迫使儿童顺从。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少热情和尊重,不能敏感觉察到孩子的不同观点,而是希望孩子一味地听他们的话,并服从她的权威。

父母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将导致儿童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学习上缺少灵活性,心理上产生抑郁和焦虑,自卑、退缩等不良的人格品质。

我们这一代人不少是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当代大学生里出现心理问题的也有不少出自这类家庭。童年时期父母过于严厉。高压之下情绪易出问题。

镜头五:马克让孩子去拿东西,由于小孩动作慢,就突然动手煽了孩子一巴掌;后来,布奇要走,孩子舍不得,马克又毒打孩子。

分析:

这种打骂孩子,会对儿童产生心理上的创伤。

幼儿的神经系统十分脆弱,粗暴的态度及打骂恐吓,都会使他的精神高度紧张、恐惧,甚至引发心理障碍。

(1)躯体不适:有的孩子精神上受了刺激表现为躯体的不适。比如,孩子突然发热,患感冒(由于惊吓引起的更常见)。有的孩子会呕吐,诉说肚子疼,有的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腹泻。

(2)遗弃感:一些父母在打骂恐吓孩子之时,常使用“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语言,别小看这不经意的气话,却可能给孩子心灵上留下较深的创伤。

(3)恐惧感:一个孩子每到夜晚就大哭大闹、精神紧张,常常紧抱大人不放,呼吸急促,面带恐惧表情。原来,他的父亲吓唬他说:“闹吧,天一黑就有妖怪,让妖怪把你带走吧!”开始孩子还闹,当父亲的竟装起了妖怪,把孩子吓得马上老实了。但自此,孩子便落下了明显的心理障碍。对3岁前的孩子而言,神经发育尚不完善,恐吓或粗暴的态度都会使孩子出现夜惊、过度紧张及恐惧状态。

(4)自暴自弃:别看是3岁前的孩子,经常被责骂或挨打,也会因此而感到自己“不行”而自暴自弃。他们本来可以将某事做好,但偏偏不做或干脆去搞破坏。这些孩子还可能表现出遇事冷漠,行事胆怯等。

(5)逆反心理强:不难发现,那些经常挨打的孩子比较“犟”,父母让他干什么,他偏偏不干,连挨打时都可能“不屈服”。有的人认为,是因为孩子太拧才挨打,其实,挨打时,别看小孩子,你打他,他也会不服的,这种不服而产生的反抗便以犟的形式表达出来。

(6)暴力性:经常挨打的孩子,他会模仿家长打他那样去打别人,父母打他时表现得越粗暴,孩子对小朋友也就越粗暴。

篇(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46-01

一、我国幼儿教育及教育模式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尤其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而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对素质教育也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幼儿教育作为教育最基础的阶段,也面临着教育模式的改革和不断优化。因此,我国幼教模式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简单介绍我国幼儿教育及教育模式所面临的几点问题:

1、我国幼儿教育偏离了教育目标

通常情况下,幼儿园是我国幼儿教育最常见且普遍的教育机构,幼儿园一般施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的教育,幼儿在幼儿园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然而,面对当前社会压力的剧增,许多家长也将幼儿园当成了幼儿生活和学习最主要的场所,这样一来,幼儿离开父母的时间增多,相比之下,在幼儿园的时间相对较长,幼儿园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托儿所。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方式违背了教育规律,严重的忽视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过程,毕竟,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最好的老师。幼儿正处于懵懂的去认知社会的阶段,他们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来自父母的爱,去快乐地在父母的陪伴下游戏,然而,他们却过早地被送进幼儿园,被功利性的教育剥夺了他们应该享有的童趣和童真。

2、幼儿教育模式相对单一

幼儿阶段是人生成长阶段中最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阶段,也是最纯真、最充满童趣的阶段,幼儿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探索的渴望,他们脑海中满是幻想和不切实际的想法。然而,在大多幼儿教育单一的模式之下,幼儿更多的时间是在面对课堂和老师喋喋不休的灌输,以及对知识的强迫记忆和重复练习、理解和巩固。这样的课堂学习生活沉闷、乏味,幼儿失去了太多的自主意识,他们处于被控制的地位,这种过于制度化的教育模式,相对于幼儿而言,无疑是一种对其天性和好奇的抹杀,让好多幼儿变成了墨守陈规的乖孩子,失去了他们原本的天真和活泼,过早地成熟、懂事起来。这样的教育模式无非就是将对成人的标准强加在幼儿身上,又岂能恰当?

二、如何优化我国幼儿教育模式

面对我国幼儿教育单一的教育模式,如何才能做到优化和改变呢?其实在国外许多国家,对于幼儿教育及教育模式的优化和研究都有比较成熟的路径和具体实施方案,尤其是英国、美国、加拿大等一些国家。下面,针对国内外幼儿教育不同的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比较,也对一些国外更加科学和先进的幼儿教育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再结合我国幼儿教育及模式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就如何优化我国幼儿教育模式提出一些粗浅的观点,仅供参考:

1、针对我国幼儿教育模式单一这种现状,可以借鉴国外诸如蒙台梭瑞教学法。

在蒙台梭瑞教学中,首先他们给幼儿创造出一种温馨的、美观的类似家的感觉,而且完全以幼儿为中心,在幼儿园中,幼儿可以像在家里一样自由,他们可以自己选择活动的时间、地点、材料等,是家里真正的小主人。另外,蒙台梭瑞教育法中,一般设置混龄班,就是将年龄跨越三年的三个年龄组成的幼儿放在一个班里生活,这样可以利用其中大年龄幼儿去带动小年龄的幼儿进行学习、生活,鼓励大点的幼儿主动帮助年龄小的学弟学妹,并且充当领导,为其他学弟学妹做出生活和学习的好榜样,同时,年龄小的幼儿,可以主动向学姐学哥去学习。

另外,蒙台梭瑞教学中,对教具独特的设计,使其包含着各种操作的规则,幼儿只有在遵循操作规则进行正确操作时,教具才能发挥出其特定的教育功能,假如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违反操作规则,或者动作不符合要求,就会有错误提示,而这个错误还得幼儿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这就促进了幼儿对环境内部适应力。其次,蒙台梭瑞教育模式也对幼儿适应外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经常维护环境的整洁,每样东西都应该放在固定的位置,在活动中也必须爱护并小心使用,不能有所损坏,使用完应该放回原地。这样,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就会培养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对于幼儿习惯的形成具有深刻的意义。在此,蒙台梭瑞教学法的这种对幼儿规则意识的教育,可以培养幼儿专心专注做事的能力和习惯,同时,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培训下,幼儿在操作教具的过程中理解并严格遵循这些规则,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2、培养幼儿的兴趣,并让幼儿以兴趣为指导,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探索

每个幼儿都有其特殊的个性和性格、兴趣、习惯等,因此,对于幼儿的教育,教师不能过多的采取统一而“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不断引导孩子以兴趣作为老师,对万物及世界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研究。

篇(7)

一、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1、我国幼儿教育偏离了教育目标

通常情况下,幼儿园是我国幼儿教育最常见且普遍的教育机构,幼儿园一般施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的教育,幼儿在幼儿园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然而,面对当前社会压力的剧增,许多家长也将幼儿园当成了幼儿生活和学习最主要的场所,这样一来,幼儿离开父母的时间增多,相比之下,在幼儿园的时间相对较长,幼儿园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托儿所。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方式违背了教育规律,严重的忽视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过程,毕竟,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最好的老师。幼儿正处于懵懂的去认知社会的阶段,他们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来自父母的爱,去快乐地在父母的陪伴下游戏,然而,他们却过早地被送进幼儿园,被功利性的教育剥夺了他们应该享有的童趣和童真。

2、幼儿教育模式相对单一

幼儿阶段是人生成长阶段中最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阶段,也是最纯真、最充满童趣的阶段,幼儿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探索的渴望,他们脑海中满是幻想和不切实际的想法。然而,在大多幼儿教育单一的模式之下,幼儿更多的时间是在面对课堂和老师喋喋不休的灌输,以及对知识的强迫记忆和重复练习、理解和巩固。这样的课堂学习生活沉闷、乏味,幼儿失去了太多的自主意识,他们处于被控制的地位,这种过于制度化的教育模式,相对于幼儿而言,无疑是一种对其天性和好奇的抹杀,让好多幼儿变成了墨守陈规的乖孩子,失去了他们原本的天真和活泼,过早地成熟、懂事起来。这样的教育模式无非就是将对成人的标准强加在幼儿身上,又岂能恰当?

二、如何优化我国幼儿教育模式

面对我国幼儿教育单一的教育模式,如何才能做到优化和改变呢?其实在国外许多国家,对于幼儿教育及教育模式的优化和研究都有比较成熟的路径和具体实施方案,尤其是英国、美国、加拿大等一些国家。下面,针对国内外幼儿教育不同的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比较,也对一些国外更加科学和先进的幼儿教育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再结合我国幼儿教育及模式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就如何优化我国幼儿教育模式提出一些粗浅的观点,仅供参考:

1、针对我国幼儿教育模式单一这种现状,可以借鉴国外诸如蒙台梭瑞教学法。

在蒙台梭瑞教学中,首先他们给幼儿创造出一种温馨的、美观的类似家的感觉,而且完全以幼儿为中心,在幼儿园中,幼儿可以像在家里一样自由,他们可以自己选择活动的时间、地点、材料等,是家里真正的小主人。另外,蒙台梭瑞教育法中,一般设置混龄班,就是将年龄跨越三年的三个年龄组成的幼儿放在一个班里生活,这样可以利用其中大年龄幼儿去带动小年龄的幼儿进行学习、生活,鼓励大点的幼儿主动帮助年龄小的学弟学妹,并且充当领导,为其他学弟学妹做出生活和学习的好榜样,同时,年龄小的幼儿,可以主动向学姐学哥去学习。

另外,蒙台梭瑞教学中,对教具独特的设计,使其包含着各种操作的规则,幼儿只有在遵循操作规则进行正确操作时,教具才能发挥出其特定的教育功能,假如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违反操作规则,或者动作不符合要求,就会有错误提示,而这个错误还得幼儿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这就促进了幼儿对环境内部适应力。其次,蒙台梭瑞教育模式也对幼儿适应外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经常维护环境的整洁,每样东西都应该放在固定的位置,在活动中也必须爱护并小心使用,不能有所损坏,使用完应该放回原地。这样,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就会培养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对于幼儿习惯的形成具有深刻的意义。在此,蒙台梭瑞教学法的这种对幼儿规则意识的教育,可以培养幼儿专心专注做事的能力和习惯,同时,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培训下,幼儿在操作教具的过程中理解并严格遵循这些规则,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2、培养幼儿的兴趣,并让幼儿以兴趣为指导,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探索

每个幼儿都有其特殊的个性和性格、兴趣、习惯等,因此,对于幼儿的教育,教师不能过多的采取统一而“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不断引导孩子以兴趣作为老师,对万物及世界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研究。

篇(8)

农村儿童教育问题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逐步凸显出来的问题。从表面上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教育问题,实际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生活上缺乏照顾、行为上缺乏管教以及学习上缺乏约束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探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现状和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当前的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在教育上无法获得有效的知识和技能,而且由于父母关爱和管教的缺失,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受到侵害最多的群体,很多悲剧性的现实在不断上演。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出现的必然问题。由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不断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但是由于相关保障制度,如户籍制度、教育改革管理制度等没有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大量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素质和教育水平不高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管教,这些老人的教育水平都不高,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监管。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改进和优化的对策和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导和根本,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政府要将农村儿童教育纳入国家、各级政府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要将农村儿童教育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以政府为指导,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其次,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建立以家庭教育为主体,学校教育监管和社会团体帮助为辅,国家政策强制管理为保障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另外,还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如户籍制度、城乡教育均衡化制度等等。

2.强化各级政府政策协调工作机制

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应当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放在儿童生存发展的角度来对待。在儿童留守还是随迁的问题上充分尊重农民工的意愿,不论是哪一种选择都应该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保障,确保城市和农村教育的均衡化,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教育。另外,还要推动相关的公益补偿机制,降低农民工回家的成本。在农民工聚集的区域建立城乡教育交流基地,促使农村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教育,并且促进城市教师与乡村教师之间的交流,保证教育工作的衔接,提高农村教育的业务水平。

3.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工作

在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农村各级培训工作中加入农村教育培训内容,不仅要对家乡的相关教育意识和教育实践能力进行培训,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老一辈的人进行教育培训,以提高他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和教养能力。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采取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育培训的力度和效果。培训工作的重点不是提高儿童家长和监护人的理论水平和教育知识水平,而是要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儿童在学习、心理和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学会与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并且能够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寻求正确的渠道,强化他们的监管能力。农村儿童教育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有效解决农村儿童教育问题成为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和个人思考的重要内容。强化国家政府的主导作用,动员各级社会力量,强化监护人的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莫丽娟,袁桂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判断[J].上海教育科研,2010(1):23-27.

[2]郝志瑞.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5.

篇(9)

随着近年来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首先,由于父母常年外出,忽略了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其次,留守儿童大多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对孩子过度溺爱或自身文化程度不够而不能督促孩子学习等等。再次,一些孩子过早地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童年应有的天真与家人的呵护被剥夺。(二)学校方面留守儿童处于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环境下。由于地区大多偏远,优秀的师资缺乏,而教学设施也不被当地政府所重视。从而使得薄弱地区愈加薄弱,形成恶性循环。在这样的环境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愈显重要。

二、大环境下的教育方法探究

(一)知识的拓展

在教育均衡的前提下,留守儿童被给予同等的师资力量外,还应拓展其知识的储备量,开阔其视野,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均衡。增加知识储备不光是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的补充与拓展,还应是通过课外书籍的阅读量逐渐进行丰富。这样才能开阔留守儿童的视野,使其思想更加自由与饱满。在学生的心里,教师是崇高的,因此教师应正视自己的言行,不只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还应在平时的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行为品性。

(二)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现今社会,人们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十分关注,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长期缺少家庭的关怀、过早分担家庭的重任、自卑心理作祟、虚荣心强,这些都易让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他们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的倾诉或是正确的疏导。因此需要在教育均衡这一大背景下对其重新地、正确地、系统地进行辅导与引导,从而使其走上正轨。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还应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其品行培养。同时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应该注意方式与方法,避免将其标签化,不同情况不同方法对待,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三)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

留守儿童与同年龄儿童的一大差别就是课余生活丰富程度不同。学校在加强课堂知识讲解的同时应注意课余生活的创建。课外活动在儿童学习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课外生活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偏低龄化的情况十分严重,平时的课外活动时间很少;课外活动内容过于单一;这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学校应多安排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让儿童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还可以在活动中教育其养成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良好的品质。

(四)进行法制安全教育

加强有关留守儿童的法制安全教育。首先,学校应加强安全教育,积极组织安全演练,使其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增强其应急避险与自救的能力,从而预防溺水、煤气泄漏、食物中毒等意外事故对留守儿童产生伤害。可以通过模拟灾害现场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将知识融入其中,真正理解。其次,在家长中普及安全教育工作,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进而加快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进程。这并不只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对家长的督促,进而促进其对留守儿童做到全方位的正确教导。

(五)家校联动

开展家校联动工作。首先要针对留守儿童的工作积极热心地进行引导,学校要成立相关的留守儿童家长委员会。在对家长的引导工作方面给出适当的建议,多方支持家长关心照顾留守儿童,支持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可能出现的烦恼,积极努力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并且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建立一系列的监督制度。减少父母和留守儿童之间的距离与隔阂,督促父母增加对自己孩子的关心与爱护,定期回家看看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等等,从而强化留守儿童父母的监护责任,逐渐从源头上缓解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温暖的问题。

(六)全程管理

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与管理,要从新学期新生报到时做起,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入学管理工作,建立相关的留守儿童信息汇总,并对留守儿童父母等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进行登记。清楚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将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纳入教师教育的重点内容,着重增强班主任照顾与看管留守儿童的能力。积极发挥少年先锋队和共青团的模范带头作用,将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深入各项组织活动中。

三、相关实施方式

(一)政府的监督与实施

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这个大环境下起到监督与实施的作用。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特别是最近一级的领导更应重视,因为地方政府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不是十分重视,因此切实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显得尤其重要。首先,应改善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其次,应完善法律建设,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让其有一个合理、舒适、安全的受教育环境。

(二)学校的引导角色

学校在认真贯彻上级的指示时应发散思维,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联系个人情况,正确地通过心理辅导来帮助其树立信心;加强硬件设施的配备,真正做到教育均衡;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教师应多与其进行沟通,及时掌握其内心动向,以便于更加准确地对其进行定位与培养,所以学校要起到充分引导的作用。

(三)社会的正确关爱

在义务教育均衡的条件下,应营造出社会各界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健康成长。让留守儿童在社会中通过与不同的人的交往来丰富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并从中受到教育。这就是通过现实生活来教育留守儿童,让其更早更好地融入社会。但社会应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而不是过于同情,本着怜悯施舍的心情去对待留守儿童,给予多一些关心即可。

篇(10)

1.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对老年人的观念已经由原本的健康化向积极化转变,不仅要在医疗上保证老年人的健康,还要帮助老年人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我国的老年人大都是退休人士,他们之前的生活都是与相关的工作相联系,社交范围小、生活方式单调,极易在退休后产生心理问题或者精神上的障碍,所以老年社区成了老年人退休后的主要生活场所,进行社区老年教育能够切实帮助老年人丰富退休后的生活,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国民的受教育状况不仅看青少年的受教育情况,与老年人的受教育情况也有关系,所以想要实现我国的全民教育,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对老年人进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推动终身教育的重要保障

我国在近年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实行老年教育是必然的要求。终身教育理念认为老年人更应该积极地学习,培养学习的信心,活到老学到老。老年人通过社区教育能够拓展视野、增强信心、充实生活、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使终身教育得以实现。

3.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进行社区老年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推行社区老年建设实际上就是保证了老年人的受教育权利,是在教育机会上让老年人实现公平的外在表现。通过老年教育能够让老年人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弥补早年的教育缺失。

二、实行社区老年教育的有效途径

1.加强宣传,提高对社区老年教育的认识

各级政府和党委要加强对社区老年教育的宣传,完善相关设施和明确发展定位,引导老年社区教育形成完整的体系。具体的,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到办好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性,理解社区老年教育是推动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要提高对老年社区功能属性的认知,老年社区的属性并不只是娱乐和保健。

2.完善机制加强筹划

各级政府和党委要根据老年社区的特点组织好相关的部门之间的合作,明确其职能和责任,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共同推动老年社区的建设发展。首先要完善社区老年教育的组织机构,建立社区老年教育协调小组,梳理好与各方之间的关系,实现社区老年教育的统筹协调,推动相关服务和活动的展开;其次是制定社区老年教育的规划,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老年社区的实际建设情况科学地进行统筹规划,并纳入地区发展的总规划之中,使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有理可依、有章可循;再次,要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把老年社区的建设情况纳入政府的工作考评之中,以推动老年社^建设的顺利进行;最后,要加强教育管理,社区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加强对老年教育的管理,建立相关的制度和规范,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发展教师队伍,强化师资力量,切实提高社区的教育质量。

3.加大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投资力度

政府要把社区老年教育也看作民生服务的一部分,将其纳入民生建设的一部分,纳入政府大的工作之中,切实提高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要把老年教育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专项资金的形式推动老年社区的建设;引导和借助社会资金推动老年教育,要在民间积极集资来为老年教育提供资金保障,政府同时要对老年教育的相关建设和工作提供支持和优惠政策,确保老年教育建设的稳定发展。

老龄化已经成了我国当前的主要人口问题之一,老年人的数量增加,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老龄化的问题上思想不断创新,更加注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态度,所以对老年人进行教育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是帮助老年人建立正确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 加班申请书 下一篇: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