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03 04:26: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语文教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语文教材

篇(1)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我国各中小学也对素质教育引起了高度重视,可以说亲情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及教学工作中的涉及就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这一理念,因为亲情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亲情有一个清晰客观的认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亲情教育现状分析

亲情教育可谓说是小学生的源头教育,属于对小学生的基础性教育,在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亲情教育拥有十分强大的力量,它能够影响小学生的行为及意识,良好的亲情教育,对小学生学习及成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然而就目前诸多小学教材的编制内容来看,并没有过多体现亲情教育这一内容,当然大部分语文教师也没有真正在教学中认真贯彻亲情教育。一些教师错误的认为:“我的教学任务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内容教给学生,至于亲情教育跟我没有太大的关系”,由此可见,部分教师对亲情教育还没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亲情教育的重要性。

此外,从家庭方面角度来说,现在家庭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小学生基本上都是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家长也都是呵护备至,这种状况让学生形成了一种理所应当的心理。一些小学生认为:“我爸爸妈妈对我好都是应该的”,并且这种想法的小学生为数不少,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亲情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化开展。当然,该阶段的学生心理尚不成熟,教师及家长要对其进行正确性引导,让其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及学习任务,使其更加重视亲情,重视学习。

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亲情教育策略

亲情教育是现今较为热点的教育话题,在小学语文教材编制中及教学实践中,相关人员应充分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国开展教育教学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优秀人才。然而一个人才最重要的人格,若没有健全的人格,那么再高的知识水平也是徒劳。亲情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各小学学校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小学语文教材及教学中的亲情教育实施策略。

1.语文教材编制融入亲情

语文教材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工作开展的依据,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要全面贯彻亲情教育,就要从语文教材的编制入手,根据当前形势下所提倡的亲情教育理念及相关内容,从而选择合适的语文编制教材内容,从教材内容的字里行间透漏出亲情的可贵。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会在教学中自然而然的融入亲情教育,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亲情熏陶,提高小学生对亲情这一概念的认知。

2.语文教学中融入亲情

亲情教育是一个概念,它需要在教学中充分贯彻落实,才能够发挥其本身的功能性及作用,那么要让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亲情教育,首先需要改观教师对亲情教育的看法,让教师明确认识到亲情教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师具备一定的亲情教育意识,必然将亲情教育不自觉的融入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展现亲情教育的影响力。比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游子吟》这一课程的学习中就可以融入亲情教育,因为它主要讲述的就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真实的情感,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共鸣,那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该诗的理解,同时还让学生懂得了母爱的伟大。

3.教学语言中融入亲情

语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教师在教学语言中融入亲情,是亲情教育的又一有效途径。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三观尚未形成,对教师讲解的各种事物及话题都充满了好奇。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该阶段的学生特点,将亲情教育合理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学语言的应用,因为教学语言中的语调及停顿等形式都会给学生不同的感受。比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妈妈的爱》这一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展现教学语言的魅力,为学生深情朗诵文章内容,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妈妈无私的爱。

三、总结

亲情不论年长年幼,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只有懂得亲情的难能可贵,才能获得其他方面的认知与领悟。在小学语文教材编制及教学实践中应全面融入亲情教育理念,将亲情教育广泛融入到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及语音等因素都会影响小学生对亲情教育的看法,因此教师一定要正确传达亲情教育理念,使学生对亲情教育形成正确客观的认知。

篇(2)

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进语文教材,让青少年接受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涵育,这乃是几代语文工作者的追求。百余年来,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材的融合方面,有经验,也有教训。我认为,教训之一是把文言语料的系统学习逐出小学语文教材,这种宏观设计始于1923年问世的《小学国语课程标准》。这份课程标准只要求小学阶段能够读写白话文,基本避开了文言学习,仅提出在六年级“可酌加浅易文言的诗、文的诵习”。这种设计思路,一直延续到今天,小学阶段并没有正面提出文言学习的要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里,除去几十首古代诗歌,文言语料少得可怜。

这样做,问题何在?

第一,语文教材是培养语文能力、发展语文素养的凭借,语文课程的专责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由于文言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缺位,初中的文言学从零开始,进度慢,标准低,其负面影响一直波及高中的文言教学。

应该强调一点,即文言学习的作用大于文言学习本身。我曾随机调查过44个文言常用词,发现由它们充当词素的一般常用词语共有876个,平均每个字有近20个常用词语。试想,假如从小学开始就让学生读一点文言,早一些了解一部分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项,记诵相关的文言例句――这对于他们积累一般词汇,尤其是提高对词语含义的辨识度,该有多么大的好处啊!不少中小学生词汇贫乏,对词语义项理解得粗糙,运用不准确或不得体,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恐怕与文言学习的严重滞后不无关联。学习较大数量的各类文言语料,可以加强多种语文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储备,加强思维训练的有效性,同时丰富语感,提高语言运用的精确程度。

第二,优秀的传统文化之精髓,相当一部分是由文字承载的,学生的语文能力越高,语文素养越强,他们认可和吸收这些文化精髓的质量也就越好。我们不应该离开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主要任务,去泛泛地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就如同不能让语文课沦为政治工具一样。这一点,我们曾经有过惨痛的教训。

第三,从20世纪的60年代到90年代,“让小学生读一点文言”的教学实践,一直有人坚持进行着。比如,1960年至1966年,北京景山学校就曾经为小学生编写过文言教材,应用于教改实践,效果很好。原中央教科所的张田若先生,在“”后与担任小学语文教师的夫人郭惜珍联手编写过小学文言教材,开展过多年的教学实验活动,取得了宝贵的经验。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刘毅先生主编的“新世纪小学语文读本”,专门编出文言课本,包括《儿童学古诗词》《儿童学韵语》《儿童学文言文》等,曾在一批小学名校试用,受到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后来,这套教材进行了修订,文言部分的语料总数超过350则。认真总结相关的文言教材编写经验,将会收到开阔视野、加强信心、调整思路的良好效果,为文言语料合理地进入小学语文教材提供一定的参照。

总之,尽快走出九十余年的小学语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的这个误区,有利于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从基础建设方面厘清语文能力培养的思路,并对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言语料种类

1.文言韵语

中国古代教育家编写出大量文言韵语供儿童诵读,其中以“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最为著名。《弟子规》等也属于佼佼者,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这类读本,语句简短,合辙押韵,谐于唇吻,易于记诵。其突出的功能有三种:一是集中识字,二是学习文化知识,三是传播培育道德规范。

就在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而言,宜于从中选取文质兼美的语段,适当加以编排。例如《三字经》,可以细分成多种类别,暂举三条: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劝学类)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礼仪类)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常识类)

《弟子规》更偏重于宣示道德规范,也可以作若干节选和改编,例如:

有客来,笑相迎。称尊长,勿呼名。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纽必结,冠须正。脚步轻,衣巾净。

衣贵洁,不贵奢。饮与食,勿拣择。

凡出语,信为先。事非宜,勿轻言。

体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2.对联

撰写对联是中国古人的一项发明。记诵对联,具有多方面的教学和教育价值。张志公先生认为,属对是一种实际的语音、语汇的训练和语法训练,同时包含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因素;属对练习能够通过实践灵活地把语法、修辞、逻辑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密切结合起来。此外,学习对联还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古诗中的对仗句,体会古人语言运用的高妙精微之处。

对联种类丰富,佳联名作精神内涵深刻,达到了文字与思想情怀的完美结合。让小学生多记诵名联,不仅可以学习古代的文字表达经验,还能够壮阔胸襟,陶冶情操,得到真切的审美感受。例如: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湖南岳阳楼)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相传为林则徐年少时作)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长篇小说《红岩》)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川眉山三苏祠楹联)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更虚心。(李苦禅题所画竹图)

3.成语和格言警句

《幼学琼林》这本古代蒙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文字简练,对仗工整,易诵易学,不仅所含的文化知识广泛丰富,还用生动的造句形式介绍了许多成语典故、格言警句。选编一批带有成语的骈体句子,应该对从学习白话过渡到学习文言起到支持作用。改编三则,以观其基本体式:

竞尚华章,曰洛阳纸贵。

不嫌问难,曰明镜不疲。

吴牛喘月,笑人恐惧过甚。

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

附骥尾,望人引带。

执牛耳,谓人主盟。

苻坚自夸将广,投鞭可以断流。

毛遂自荐才奇,处囊便当脱颖。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家贫待客,但知抹月披风。

冬夜邀宾,乃曰敲冰煮茗。

借鉴古人的经验,还可以新编一些成语韵歌。每则或编入四个成语,或编入八个成语,两两相对,形成联结。这里举两则为例:

字字珠玑,一字千金。字斟句酌,惜墨如金。

画龙点睛,点石成金。含英咀华,披沙拣金。

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得寸进尺,得陇望蜀。

不择手段,无孔不入。瞒天过海,偷梁换柱。

古书古文中有大量的格言警句,摘编出来,意义非凡。例如: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宝,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老子》)

4.对韵歌谣

记载对韵歌谣的蒙书,流传较广的是《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诵读这类对韵歌谣,对理解汉字的平仄、古诗的格律具有特殊价值。古人编写的对韵歌谣内容过于庞杂,难度也偏大,应该精心挑选和改编。例如这一则,摘编自《笠翁对韵》: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清秋水碧,雨霁晚霞红。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5.古代诗词和文言章句、短文

这些在今天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可以见到,具体的分类、编排等情况,此不赘述。

三、小学语文教材文言语料的选编与使用

首先,要明确文言语料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的目的和原则。其目的,乃是合理地构建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体系的基本模式,走出培养文言阅读能力严重滞后的教学误区,调整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文言教学的宏观格局,并处理好文言阅读教学系统与白话阅读教学系统的内在联系,使二者形成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良好联结关系。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升阅读教学的水准,对改造语文教学体系、实现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其原则,可以概括成三条:一是标准要严格,按照语文教材的选材标准,披沙拣金,剔除糟粕,遴选精品;二是难度要适宜,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实况和心理特点,让教学具有可接受性、趣味性,防止“野蛮施工”,盲目追求高难度;三是编排要合理,根据小学三个学段的进程,强调循序渐进,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其次,应该明确在小学实施文言启蒙教学、编写文言启蒙教材的基本思路。反思以往的相关教材和教学实验,我认为这样安排可能比较合适:

第一学段,教学的中心任务是集中识字,可随机选择一些古代诗歌、对联等文言语料,与白话语料混合编排,为识字教学服务,渗透一点审美的元素。

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采用文言与白话分编分教的思路。如果每周能够分给文言教学2课时,每学期按照15周计算,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有240课时。文言教学要相对独立,做到课时独立,教材独立,教法独立,考测独立。

篇(3)

2010年8月23——24日,我们寒亭区小学语文教师在寒亭外国语学校参加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的培训,在听了各位老师的讲座后感觉收获颇丰。首先,这样的学习和培训,对于我们来说,太有用了,简直就是雪中送炭。说实话,听了各个老师的教材教法分析后,我茅塞顿开。我现在意识到,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读中识字,读中感悟!我们没有必要怕学生记不住生字而惆怅、不必要怕学生理解不了课文。只要我们解开以往的束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想办法,多研究教材。这样,教学一定能成功!

本次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实用性强。培训时,我们观看了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由潍坊市教学科学研究所的薛主任和各个学校的名师分别就课堂教法、教材的编排特点、教材的基本框架体例和内容以及课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等作了详细而缜密的介绍,使我们对教材有了一个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把握,为今后的教学树立和方向。

一、培训体会

1、在本次培训中,主讲老师从拼音与识字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等几方面的教学建议中,使我对人教版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2、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老师只有真正地“放手”了,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3、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使语文课堂成为探究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

4、朗读教学。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形式要灵活多样。小学语文教学多安排时间读书,这是个好办法,但一定要注重读的方式和方法,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课堂上除了老师的范读和引读外,应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实际,恰当运用学生默读、齐声朗读、个人朗读、分组朗读、提问朗读、扮角色朗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还要把朗读和复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用课文的字、词、句说自己的话,讲自己的事,这样可以诱发学生朗读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

5、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听了薛主任的《改变我们的课堂》,感受到了“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力争一切活动都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本次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所做的示范课例。几位教师都能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明确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了学生的亲密朋友,学生再也不是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互相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现。另外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

总之,这次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平台,我一定会珍惜本次学习培训的机会,认真学习,利用时间给自己“充电”,为将来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二、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篇(4)

学好古诗对于培养学生们的赏析水平、提高人文修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针对古诗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而更好的实现古诗教学目标。

1.由表及里,插上想象翅膀

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们走向创造迈出的第一步,想象力就是发现、发明等等一切与创造活动有关的圆圈,如果没有想象力、创造就会变得太过苍白、要想善于创造就必须要做到善于想象。例如在小学古诗教材《锄禾》中的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如果教师们单纯的从表面意思来翻译的话,学生们很容易就会翻译成:有谁知道盘里的食物,每一粒米都包含这辛苦呢。这时候,教们就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们通过想象力,想象以下农民伯伯们辛勤劳作的场景,然后再进行翻译。这时候就会很容易想到翻译应为“每一粒饭粒都包含着农民伯伯的辛勤劳作”,这样就能够充分利用想象把古诗字词之间的空白完整的填补。再比如,在《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一句中,前半句教师们应该引导学生们想象诗人“寒雨连江”的情景,让学生们体会寒雨凄凄的场面,朋友来送别友人时的凄凉和惆怅。讲解道下半句时,要通过“孤”字产生联想,一座孤山静静的矗立在那儿,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在和友人分离之后孤单落寞的情感。学生们通过想象,能够很完整的将在芙蓉楼送别友人的画面重现出来,更加深切的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诵读,感悟时代穿越

古诗是一门以语言为表现形式的艺术,可以让人们沉浸于此,但必须要以理解诗歌内容为前提。教师们在进行小学古诗的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学生们是否能够对古诗有正确的理解。例如,王昌龄的著名边塞诗《出塞》,诗人表达出希望战争早日平息,烟火早日熄灭,平民百姓能够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并将这个希望寄托在英勇善战的将军身上,只要将军在就有实现这个愿望的希望。但是作者却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出这些感情,学生们很难直接从字面理解出这些深层含义,因此教师们要帮助学生们准确的理解古诗的内容,让学生们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悲壮之感,有助于小学生们在朗读过程中更好的发挥。另外,教师们还要注意让学生们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感受古诗的艺术美。古诗是由语言组成的,其特点就是简洁准确形象,因此教师们要最大程度的向学生们展现古诗的语言美,让学生们惊叹古诗的美妙之处。

例如,《登黄鹤楼》中“更上一层楼”中的“更”字,就运用的十分巧妙,意义深远,若是用其他的词,如“再、又”等等,就不能表达出作者想要看的更远的愿望,这是古诗语言美的体现。除了语言美,古诗还有意境美,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在脑海中勾勒出古诗诗描绘的画面,在丰富的古诗情境中畅游,更全面的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是要从学生们自己的朗读过程中,感受到古诗的情感美。古诗是诗人情感的宣泄,充满了诗人情感的结晶,好的古诗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们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更能够让学生们进入那个古诗描绘的画面,增添自己的感彩,因此,教师们可以让学生们反复朗读,更好的领悟古诗情感。

篇(5)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如今,古诗已成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精髓之一,它短小精悍,语言优美,韵律和谐,意境深远,同时很大古诗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良好情操。这意蕴着古诗教学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本人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一些个人看法。?

一、重视学生对诗歌的预习方法?

预习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知识,并把新问题带到课堂上,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听老师讲解。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学生听讲的兴趣和效果。特别是对古诗的学习,预习就更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古诗距离我们的年代相对久远,而且属于古文,有些词语和典故需课前了解才能更好地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在预习环节,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做好的。?

1、借助学习工具,理清生字词的音义。

小学的古诗的内容一般相对简短,生僻字不多,学生对其预习环节并不难完成。而扫清字词障碍也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大重点,教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去自主完成。学生在完成此环节可借助字典弄清生字词的读音,通过自主查阅学习工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生僻字的记忆,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结合课文注释,了解古诗大意。

小学的古诗一般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结合课文的注释,一般都能对古诗的大意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在了解诗歌的基础上能更好地去记忆它。?

二、熟读古诗,争取背诵下来?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古言就很好地表明背诵对理解的诗歌的作用。所以,在预习环节尽量能争取对古诗达到熟读能背的程度。这样有助于对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的培养?

1、“知人论诗”式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般”,特别是学习古诗时,因为古诗距离我们的生活年代相对久远了,对诗人诗中所记录的生活片段理解有点难度,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做好导入这一环节,让学生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因为我们要面授的对象是小学生,所积累的知识还相对少,太过抽象的陈述对他们理解诗歌并不能起多大作用,所以在导入环节,我们可以讲个跟诗歌内容有关的作者的小故事给他们听,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对作者的好奇心,也让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诗歌,这样就能很好地达到“知人论诗”的效果了。?

2、让学生自主朗诵,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授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古诗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教学方法基本上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知诗人---解释意---明诗意,每一环节基本都是以简单的一问一答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考点的分析,根本谈不上体味挖掘古诗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久而久之,这种教学模式使古诗教学变得相对机械化和程序化,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也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诵方法。具体做法如下: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让其自主去品味诗歌的音乐美。古诗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同时,在教授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如听读、范读、领读、齐读皆可。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

3、创设意境,让学生自主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其主要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品味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由于学习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视野还不够开拓,特别是对来自农村的小学生,很多都没去游过庐山,对庐山的认识比较少。所以老师在讲授这课时,可以让学生观看《望庐山瀑布》的录像,然后让学生再次回到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让学生感觉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鼓励学生多角度联想,大胆的想象,丰富原作内容,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学生通过借助多媒体上看到的庐山,再结合自己的合理想象,可以展现出一幅身临其境的庐山图,然后再抒发自己的感情,最后由老师加以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审美能力。?

篇(6)

二、借助插图来诱使学生纵深掌握语文知识

教材中出现的插图都是为阅读文本服务的,是对文字的辅助解释,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我们知道,随着小学生的年龄增长,他们所接触的阅读文本也越来越复杂、抽象,需要学生深入的探究、感悟情感,与阅读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而产生独特的情感等。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之一便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文本的思想内涵,体验、感悟阅读文本情感,进而使他们形成一定的技能和语文素养等。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依据阅读文本讲解,这会让学生感到疲劳,产生抵触心理,而借助插图就不同了,能够让学生产生视觉的换新,进而产生某种情感,而这种情感也就是我们想要的阅读感悟、体验等,从根本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其综合素养。如在学习《小猫钓鱼》时,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做任何事都应该认认真真、专心致志,三心二意必将一事无成。笔者运用插图,让学生对图片上的内容进行讲解,小学生看到图片分别说出了:小猫在钓鱼,小猫在捉蜻蜓,小猫在捉蝴蝶,小猫在钓鱼,连有小蜻蜓和小蝴蝶也不理睬,小猫钓到了鱼。之后,笔者让学生就图片的了解去全面进行文本阅读,进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插图的意思所在,最终实现了教学目的。此外,这些插图作为故事的线索,我还利用它们引导学生记忆阅读文本,深化了学生对阅读文本的了解,提升了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以插图的空白来拓宽学生的思维范畴

小学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没有固定的、特定的要求,任何表达方式只要大意相同则都可以用。插图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出现,不仅能够对阅读文本进行辅助解释,还存在着一定的空白。所谓空白是让阅读者、看图者自己想象。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插图的空白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范畴。如在学习《渔夫的故事》时,笔者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然后让学生就插图说说自己的观察体会,自由地想象这幅画在讲述一个什么故事?有的学生想象玻璃瓶给了渔夫一大笔财产,但都让渔夫败光了,之后还想着再网到魔瓶;有的学生想象玻璃瓶中装了一个冤魂,在渔夫的帮助下得以昭雪,很是感谢渔夫,但渔夫不受金钱和权利的诱惑,还是继续过着渔夫的生活等。实践证明,让学生尽情地想象,不局限内容和形式,鼓励学生“我手也我想”,讲述自己想象的故事,能使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篇(7)

一、解字词、会诗意、诵诗句促使语言训练

欣赏古诗语言、意境美,必须读懂诗句先过语言关。这是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言训练的方法是:理解、翻译(把书面语言翻译成口头语言)、复述、朗诵,从而达到积累活用,内化为自己语言的目的。古诗语言非常简洁,和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它多是单音节词,所以要教学生逐字落实理解,从而读懂诗句。解字词可以指导学生把单音节词准确理解后翻译成双音节词先明基本义,再理解含义;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望—远看;日—太阳;照—照耀……;先懂在诗句中的意义,再推敲文学意义。如“生”是“产生”的意思。提问“诗人怀疑瀑布是从哪里飞落下来呢?”来推敲出“落九天”的结构及含义。

明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第一环节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在整体上把握全诗。

语言训练有识形、解义、运用的训练,也有以声传情的训练,通过诵读,使优美的文学作品深入内心,古诗教学尤其讲究诵读。应注意指导小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应分作三个音节停顿;读“飞”时声音高扬,以体现瀑布的凌空气势和飘逸情态;读“直下”时快读,体现由高而低的坠落感;而“三千尺”则指导学生放慢节奏,以体会落距之长,诵读的声音、节奏疾徐抑扬,可以使小学生获得非常形象的感受。

二、欣赏意境创设情境

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可从以下几种方法中帮助小学生进入意境。

1、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在教学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引导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诗中所写事物的兴趣,再导读回忆讨句,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诗境。

2、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用以下方式赏析诗的语言会取得好的效果。一是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先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让学生从“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的问题中理解意境,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意境中理解到“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去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二是换词对比,体会意境。

3、以图配诗,感受情境。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知诗的表现手法,可采用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草》的每一句就是一个画面,可分组让学生给诗句配画,然后把几幅画面相连,形成完整的系列画面。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指导朗读,体会情境。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课接近尾声时,边放音乐边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得如同和诗人一道在观赏庐山瀑布的美景。

运用情境教学法,再现课文情境,较快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文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样做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三、以学法指导为纲贯穿教学过程

“教会学生学习”是当前教育科研关注的课题。任何学习方法,无不呈现为一定的操作程序。所谓操作程序就是学习方法的动态展开。那么学习古诗应是怎样的操作程序呢?按照古诗的内在逻辑,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们可以把古诗的操作程序归纳为:解字词——明诗意——赏意境——诵诗句。学生凭借这一学习程序,就可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1、解字词、明诗意的方法指导。一般古诗的字词、诗意对小学生来说都不难理解,因此,“解字词、明诗意”这两步的教学并不是难点,在学诗句的时候,先解释古诗的第一、二句中的字义,然后将全句口释一遍。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教”学生。然后以所教诗句为例子,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学生自学三、四句诗,并以汇报的形式检查学习的效果。这样做,不仅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去探索,去解决问题,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而且节省了教学时间,避免了教师在串讲过程中满堂灌、注入式的出现。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

篇(8)

一、如何研读小学语文教材

研读教材要从整体到部分,着眼于全套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每册每个单元的教材特点,以单元为单位,认真阅读教材(语文S版的教材以专题将课文组成单元)。在具体阅读教材时你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这个单元包括哪些内容?各部分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单元的内容和其它各册相关的内容有哪些?2、每个单元的训练点是什么? 每个老师一定要重视单元前的单元导语和情境图。教材在每个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了导语的内容。导语扼要说明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点明了单元主题和训练重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置学习任务,为课文的学习作好准备.

二、研读教材的一些基本方法

下面介绍一些研读教材的方法,供大家参考。研读教材的全过程主要有“读、议、思、写”等几个环节:

读,即包括初读和细读两个部分。初读主要围绕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浏览,在浏览的基础上弄清教学目标和教学知识点。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本的语言,要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会,发觉内涵,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在低年级,细读也可以是课题。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文先看题”,文章题目犹如人之眉眼,是最精彩、最醒目之处,它那精彩的文字,有着无比深刻的蕴含,文章的中心和实质往往就包含在题目之中。所以,有时深究题目往往就能抓往文章的中心。老师在细读文本时还要 领会揣摩插图。

各年级的教材或多或少都配有插图,教材为什么要设置插图呢?它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备课时应悉心领会揣摩插图的用意,发挥插图作用。怎样揣摩和运用插图的作用呢?如《我的战友》一文,为了表现严守纪律、不惜献身的精神,课文编者特设计了一幅图。我认为既有图,就应有它存在的必要性。要仔细观察,寻找这幅图使用的时机、方法。

议,即包括交流和讨论两个部分。交流和讨论是研读教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研读者可以和教研组的老师们共议,也可以和教研组长或个别教师个议,在“议”中使得教师思维碰撞、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实际上和我们所倡导的集体备课是一致的。

思,即包括分析和反思两个部分。主要是把从研读教材中所获得的相关材料与原有的认识进行比较,判断其正误优劣,找出成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予以分析和反思,从而确定改进教学的措施。

写,即包括写教学随笔和课后反思两个部分。“写”不仅能把读、议、思过程中所产生的点滴认识条理化、层次化和系统化,而且还能总结出成功的案例和小论文。写教学反思很重要,因为叶澜教授说过:“你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名师,但你坚持认认真真写三年的教学反思,你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名师。”

有的老师在没认真读教材之前,先去看参考书,这样不好。参考书写得再具体、再详细,也不能代替自己钻研教材,过早翻阅参考资料会妨碍自己深入地领会教材,所以正确做法应先自己认真研读教材,尔后再去翻阅有关参考资料。

篇(9)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材;诗歌教学;图文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5-0049-02

作为我国古老的文学体载之一,诗歌语言和谐精练,节奏鲜明,寄托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将社会生活集中地反映出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与道德修养,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能够继承并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必须认识到教材中诗歌教学的特点,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诗歌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特点

1.题材广泛,博取名篇。我国的诗歌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历经多个朝代交替而经久不衰,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入的诗歌均是古人所传颂的经典诗歌,涉及送别诗、思想诗、讽刺诗、爱国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丰富多样的题材,学生通过了解不同题材的诗作,能够充分体会到我国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所蕴含的魅力。虽然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诗歌本身感情丰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通读、了解后仿佛融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中,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体会诗中透出的美感。

2.图文结合,方便理解。小学生年龄较小,在获取认知时通常需要从具体、形象的事物入手,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十分常见,特别是中低年级的诗歌内容,基本上每首诗歌都有预期相配的插图。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吸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助于其快速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含义。例如,《江雪》(柳宗元)一文中就配有栩栩如生的插图,学生们目睹大雪虽已下完,但是却覆盖了万物,所有生物的踪迹都灭绝了,自然就理解了诗文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而只有一只孤舟停留在江面上,一个人在上面独自垂钓的画面则让人联想到诗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种图文结合的形式有助于学生感受到单从文字中难以发现的诗人悲凉与孤寂的心情。

3.语言优美,通俗易懂。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识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入的大部分诗歌都比较浅显易懂,而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如《村居》(高鼎)描写了放学后孩子们在村旁放风筝的画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两句先交代了季节和天气,并描写了村子的美丽景色,贴近自然,“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两句则与生活相贴近,学生仿佛可以看到一群孩子在愉快地玩耍,通过自读自悟产生联想,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也愈加浓厚。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教学策略

1.全面介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诗歌虽然精短,但其所表达的内容却极其丰富,每一首诗歌几乎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出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心情等,然而我们所处的社会、平时的生活方式与诗人有着天壤之别,若对于诗人的时代和写作背景缺乏了解,那么深入理解诗歌就会具有很大难度,更加无法把握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对诗歌的题材等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例如,讲解《示儿》(陆游)时,诗文不仅是绝笔,而且还是诗人的遗嘱。在生命即将终结之际,诗人有感而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是他唯一的遗憾,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则是诗人对儿子的叮嘱:“家祭”时一定要告诉他国家统一的日子,诗人对国家深厚的爱很容易感染读者,使人感慨万千。教师在讲解前首先介绍诗歌的题材、背景和作者,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自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在介绍有关背景资料时,教师可以灵活地选择引入方法,为课堂增加趣味性。又如,教授《赠汪伦》时,首先介绍汪伦的资料,接着介绍其和李白间的渊源以及汪伦对李白的崇敬之情,最后再引入诗歌,学生自然会感到情趣盎然,体会到二人间深厚的友谊。

2.多感并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相比,诗歌似乎已经过于“古老”,而且语言比较精练,“文约而意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开始还能集中注意力学习,但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他们就会逐渐失去学习诗歌的兴趣,处于暂时抑制大脑皮层的状态。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当灵活教学,细心观察学生情感、态度、心理的辩护,通过想画面、配音乐、赏图片、放录像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学习兴趣得以维持,并激发其想象能力。例如,讲解《春夜喜雨》(杜甫)时,学生大致了解诗文内容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诗中哪些风景的画面最为优美,待其表达完意见后,利用多媒体播放风景录像,并配上音乐,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美景之中。

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诗文中所配的插图,使学生对诗中的美景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充分培养其想象能力、例如,讲解《游园不值》时,教师首先要学生欣赏插图,鼓励学生描述插图内容,自己构思一个完整的小故事。画面中主人家满园的景色透出机气勃勃的春天的气息,可能唯恐满园春色被客人破坏,所以主人才久久不开门,但还是无法阻止客人欣赏这美丽的景色,看,墙外有一只伸出的红杏呢!此时再介绍诗文,学生自然很快就能理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3.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意境深远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节奏感强,语言简练,感情丰富,因此我国自古以来诗歌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诵读,学生反复、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可以把握诗歌的形式、韵律和语言,逐渐将诗歌语言向自己的语言进行转换,仿佛身临其境。而融入诗歌的情境后,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就不再是单纯地识记词句,而是对诗歌意境加以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得多了,自然对诗文的理解也会逐渐加深。与此同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播放适合的背景音乐营造气氛,诵读不同的诗歌时,提出的要求也要相应做出变化,以正确地引导学生。例如,当诗歌主要是写人时,学生诵读的主要目的就是从诗中描写的人物出发和思考,感受诗中情感;当诗歌主要是叙事时,学生诵读的主要目的就是把握诗人记事记人的技巧;当诗歌主要是描写景色时,应要求学生在体会美好的景物之外,感受诗歌中优美的情景。

除了引导学生融入诗歌情境,理解意境与情感之外,通读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的技巧,学生对

关键词 语进行反复诵读后,对于全文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通过描写新绿的春日美景外,还抒发了诗人深深的乡愁;“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则将活泼调皮、无忧无虑、天真可爱的小儿描写得十分生动形象,应多引导学生诵读这一类的语句。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认识到诗歌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深入挖掘并灵活运用教材中的资源,以自身教学能力、学生实际情况与诗歌固有特点为依据,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与形式。教师不仅应向学生传授诗歌的文化与精华,还需要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其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积极性,使其热爱学习中华古典文化,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文华.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创造生活美——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教学[J].美与时代,2014,(3):95-96.

篇(10)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之后,在知识的学习方面相对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不仅仅表现在知识的难易程度上,还体现在知识宽广的范围上。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语文课程也是同样的。尤其表现在诗歌方面,难以理解和记忆,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如此,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对自己降低了要求,严重的直接放弃学习。面对这种情况,作为老师就要考虑问题的原因所在,并且想办法解决问题。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诗歌教学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呢?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Z文诗歌教学上老师仅仅是照本宣科地将教材内的概念、知识、理论等枯燥单一地传授给学生,那么学生会很不容易对诗歌产生兴趣,学习的效果自然就会非常低。如果在课堂上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老师讲学生听,这显然很难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所以,如果想提高小学语文诗歌的教学质量,那么首先老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有着明显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那就利用它,在教诗歌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把抽象化的诗句、概念转变成生动有趣的画面等,可以利用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故事去激发学生用诗歌知识去理解它们,可以利用各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有利手段去培养其学习诗歌的兴趣,这样做后,小学生的积极性会明显提高。所以,教师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从而爱上诗歌、爱上学习。

比如说,在讲解《山村》这首诗时,我们可以先进行数字接龙小游戏,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然后再由数字引出《山村》这首诗的内容,同时进行讲解,《山村》这首诗所描写的对象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诗词的主要意思是“诗人出门游玩,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村子里有几户人家,还有几处亭阁楼台,独自观赏之时还发现身边的树枝上有许多花儿,大约八、九朵”,让学生对于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有整体上的了解,便于他们理解记忆。当然,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把亭台比喻成校园里的小花坛,这样更贴近生活,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想象力。

二、创设课堂情境

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所以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在上课的时候会出现开小差的情况。因此,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中能够引入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使得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因此,创设课堂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语文老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对于诗歌的讲解要善于结合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让他们有一定的情境去感受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让他们喜欢上诗歌,从而能够认真地去学习诗歌。

三、将传统教学方式跟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众所周知,诗歌是古人的经典之作。因而,它所采用的文字比较晦涩难懂,所以,对于某些知识即便老师讲解过许多遍,学生也难以理解。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一味地讲解,跟学生的沟通交流比较少,再加上诗歌知识本身就难以理解,会使得学生感到无趣,不容易集中注意力,这意味着,在语文传统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诗歌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等等,这对于课堂的教学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进行教学变革,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说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添加音频和视频播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些枯燥的诗歌知识,从而使他们对诗歌产生兴趣、爱上诗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传统方式和现代化方式结合起,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比如说,在讲解李白《静夜思》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把诗人所描绘的场景通过图片展示给学生,同时对诗歌进行讲解,并与学生展开互动,使得课堂活跃起来,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真正领会诗歌写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诗歌是非常有内涵的,一首诗词里不仅有优美的词句,还包含着深远的意境,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领会的。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不断地提升自我的能力,正确认识理解诗歌,并且采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欣赏诗歌的美,让他们从心里爱上诗歌,对学习诗歌产生兴趣,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上一篇: 职工困难补助申请书 下一篇: 研讨会邀请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