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9 10:04: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语言素养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迷失的目标和追求
现在,有多少大学生迷失在游戏的世界里,追求所谓的“杀戮、血腥、暴力、美色”来释放现实生活中的压力,甚至有的厌倦生活和工作,对于未来充满了各种消极和负面的情绪。他们忘记了自己读书和学习的目标和追求,有的就像木偶一样机械地在学习生活中挣扎着,或许父母的期望和想法,束缚了他们。另外,目前教育的固有模式,限制他们的思维,在他们的眼里或许只有成绩和证书,忘记了什么是价值,不懂得如何创造价值。
2.人文素养的缺失
由于英语的大流行,让人们迷失在语言的世界里,甚至慢慢地放弃和轻视本国的语言和文化。就拿大学教育来说,很多院校都没有有关汉语言的课程,但基本上都设有英语课。因此,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冲击是相当厉害的,更何况谈及人文素养了,西方更追求弱肉强食,更追求实际,拜金主义就是他们很典型的文化特征。由于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和忽视,导致了人们人文素养的减退和缺失。
二、培养汉语言文学和人文素质
文化是具有传承性的,不是死的,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和发扬。汉语言文学也是如此的,中国千年以后出了多少不同派风的诗词歌赋,不同的韵味不同的内涵,交织出了五彩斑斓的诗篇。作为国人,应该对于本国的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要学会去发扬。尤其是在这个到处都是浮夸的社会,人们追名逐利、乐此不疲,甚至有的把挣的钱就等价于价值。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追求,侵蚀着新一代的青年们,有的学会了炫富,有的学会仗势欺人,有的学会好吃懒做。所以我们更需要大力推崇汉语言文学,大力培养人文素质,从诗词歌赋我们可以找到平静、找到真我、找到自由、找到追求、找到价值感,通过培养的人文素质我们能够更好地领会和感悟,能够更好地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1.重视教育的力量
学校应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不能盲目地追求所谓的成绩,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和感悟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培养他们健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一个老师的思维和想法多多少少影响着学生。如果老师也是盲目追名逐利的人,很容易误导自己的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目前很多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仅仅为了有好工作有好未来,从未想过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从未想过什么才是真正的价值。其实“性本恶”,人天生或多或少都有些原始的兽性,所以需要后天的教化。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罪犯?其实是因为教育没做好,有的仅仅学习课本的知识,却没有领会它其中的内涵,这导致了部分人还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世。教育中应当注重汉语言文学,因为它能塑造人的人性和原则,学会去思考,去感悟。文学不仅仅是文学,也不仅仅就是风花雪月,它里面有历史、有故事,它能让你懂得如何涉世如何为人,它同时能够赋予你一个博大的胸怀去包容万物、去海纳百川。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教育的力量,不仅仅是在“造才”,更重要的是在“造人”。
2.考试体制的改革
科举考试自中国古代开始实行,被历朝历代所推崇,现在的中国也不例外。这是因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考试制度有其独有的优点。考试是目前选拔人才最公平的一种方式和制度,当然也会有的现象,但是它目前最为合理和科学,也是最讲究公平性的制度。但是目前中国的考试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太过于注重成绩了,目的性太强,因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的学校为了盲目地抓成绩,甚至取消体育、音乐等课程,这样出来的学生就只能是考试机器,还不一定是才,同时不一定懂什么是“人”。考试真正的目的是选择人才,但是人才最重要的还是得先学会成人。要通过考试体制的改革,来加强对于汉语言文学和人文素质的重视程度,这样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3.文化宣传,增强软实力
文化是有感染力的,只要学会用适当的方式传播,它会很快的“枝繁叶茂”。因此,可以多在期刊杂志宣传和附摘一些文学作品,让人们多接触,有助于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可以在电视节目中,开设中国汉语言文学的相关节目,可以通过文字演化、历史变迁等等来增强文学的趣味性,使更多的人们参与其中。文化软实力是很重要的,它代表着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汉语言文学的发扬与继承有助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有助于中华文化在国际大舞台上傲然立于一方而不倒。因此,在这个新时代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加强文化宣传和文化软实力,对于提升国民的整体人文素养和节操很重要。
1、网络接触机会受客观因素制约。调查表明,每周上网不到一次的样本(选A卷的)共258人,占31.35%,每周上网在一次以上的样本(选B卷的)共565人,占68.65%。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使用网络媒体的一般技术。这是由于学校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另一方面,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的电脑拥有率不断提高,使更多的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网络。当问及每周上网不到一次的被调查者,很少上网的原因时,理由为学习繁忙的占50.20%;理由为老师和家长不允许的占23.53%;理由为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占4.70%:理由为未养成经常上网的习惯或不喜欢的占18.04%,另外有其他理由的占3.53%。(见图1)调查发现,学习繁忙、时间紧张是造成部分中学生很少接触网络的主要原因,同时老师和家长的管制也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了部分中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有18.04%的被采访者选择了未养成经常上网的习惯或不喜欢这一选项,表明尽管网络对学生有较大吸引力,但相对与大学生群体,网络媒体对未成年人群日常生活的渗透还不够深入。
2、使用网络频率和时间集中度高。在对每周上网超过一次的样本的调查后表明,他们每周的平均上网次数为每周约3次(3.2次)。其中每周上网1-4次的同学占76.60%,超过4次的占23.40%。绝大部分中学生的每周平均上网次数是1-4次,次数相对较少。在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中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负担较重,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而且上网受到老师、家长多方面的限制,所以,大多数学生接触网络的次数比较少。在上网时间方面,这些学生一周平均上网时间大约为3.32小时,其中一周平均上网时长大约为2小时以内的占了18.92%:2-3小时的占了29.31%;3-4小时的占了20.78%:4-5小时的占了12.99%;5小时以上的占18.00%。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上网时间集中在周末。从以上数据我们看到,一周平均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的学生占了总体的51.77%。对比平均上网次数,中学生每周上网行为平均次数少、总时间长,可以发现中学生上网行为呈现出单次上网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3、网络接触环境比较分散。被调查者中,经常上网的地点为学校的占9.24%,为家中的占71.64%,去网吧的占了14.64%,在其他地点的占4.47%(见图2)。中学生上网最多的地点是在家里。家庭的电脑拥有率不断提高和宽带互联网络建设的完善为中学生在家上网提供了条件。家庭环境一般比较自由宽松,所受约束相对较少,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满足多样化需求,让家庭成为广大中学生上网的首选。其次是在网吧,有相当数量的中学生在网吧上网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反思的现象。网吧环境一般比较杂乱,人员构成复杂,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不利。这反映出社会因素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网吧经营的管理和监督,为未成年人创造更好的使用网络媒体的条件和氛围。此外,经常上网的地点为学校的只占9.24%。所以,学校在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媒体的角色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未成年人网络媒介接触行为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中学生网络媒介接触行为有以下特点:
1、网络已经成为中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中学生对网络有所接触,并掌握了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术。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的接触时间和频度上,而且表现在他们对网络的认知方面。
2、学生对网络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实际上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与他们对网络的需求相差甚远。只有近30%的学生较充分地利用了网络,其他学生由于没有时间或经济条件不允许或老师家长不允许或没有兴趣或不会用等原因而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虽然大部分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术,但他们对自己已有的网络相关知识并不满足。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希望有更多机会接触网络,了解更多关于利用网络获取与传播信息方面的知识。3、中学生每周上网行为平均次数少、总时间长,呈现出单次上网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单次上网时间过长会造成大脑和视觉疲劳。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长时间持续上网行为容易滋生未成年人的“网瘾”。
4、中学生对自己的判断与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判断有一定差别。多数中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了一定的网络信息的认知能力,能比较客观地理解、分析和判断信息,也能对不同媒介信息的可信性程度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而23.53%的中学生因老师和家长不允许而很少接触网络。反映出家长和教师对中学生的网络信息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非常担忧,所以不得不采取一些强制措施限制中学生上网。因此,大部分学生反映在使用网络时与家长和老师存在分歧。
5、学校在为中学生提供接触网络的条件方面做得还不够充分。只有小部分的中学生选择在学校上网。中学生在学校上网,在老师的指导和监督下,能更多的从事有助于学习和成长的活动。因此,学校应完善网络设施建设,在开设计算机信息课的同时,开展网络知识教育,鼓励学校在指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三、未成年人认知和使用网络语言情况
网络语言作为引人注目的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对人们的语言交际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是一种年轻人率先掌握的语言,其使用群体呈现低龄化特点。网络语言没有明确的文体意识、缺少教化的特质、自由随意、天马行空,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广大青少年的欢迎。通过对每周上网一次以上的中学生群体认知和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的调查,调查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学生认知和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如下:
1、网络语言获知途径多样化。数据显示,每周上网一次以上的中学生样本中,全部都知道网络语言这一新兴媒介语言形式。当被问到获知网络语言的渠道时,被访者中通过浏览网页获知的占24.81%;通过用QQ一类的聊天工具获知的占了48.99%;;通过在论坛上与别人交流获知的占了18.26%:通过查阅资料获知的占6.92%;通过其他渠道获知的占了1.00%。(见图3)结果表明,近一半的被调查者是通过聊天工具了解到网络语言的,这在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中学生已广泛接触网络聊天工具,上网多是进行聊天等娱乐性活动。中学生在利用网络信息和知识,促进个人发展的方面还不够充分,对网络知识的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2、网络语言使用频率较高。在调查中.经常使用网络语言和别人交流的学生占了26.40%;偶尔使用网络语言与别人交流的学生占了45.98%:有18.70%的学生很少和别人用网络语言交流;8.90%的学生从来不和别人用网络语言交流。在使用过网络语言与他人交流的中学生里面,在网络论坛用网络语言发过言的学生占了73.80%,没有用网络语言发过言的学生占了26.19%。在进行在线聊天时,经常使用网络语言中的符号图形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的学生占了34.44%;有时会这样做的学生占了37.03%;偶尔会这样做的学生占了24.44%;从未这样做过的学生占4.07%。(见图4)调查显示,近90%的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过网络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绝大部分中学生已经熟练使用网络语言在网络交流平台在发表个人意见、开展人际沟通等。
同时,被调查样本中在正式写作时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的中学生占了5.85%;有时会使用的人占19.68%;偶尔会使用的人占了36.17%;从不使用的学生占了38.30%。(见图5)数据表明,总体比例中61.7%的中学生为了突显自己的“创意”与“个性”已经在正式写作中开始使用网络语言。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对未成年人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方式的深刻影响。事实显示,目前中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里随时都能流露出或多或少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形式已逐渐融合到中学生的日常表达方式中。
3、网络语言理解存在一定障碍。对网络语言的理解能力主要是指对网络语言中的词语和符号、数字等特定含义的理解程度。当被访中学生被问到“您遇到过对一些网络语言不理解的情况吗?”时,表示经常遇到的占了13.46%;偶尔遇到的占52.69%;很少遇到的占28.46%;从未遇到的占了5.38%。数据显示,只有5.38%的被访中学生完全理解网络语言中词语、符号的含义。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对一些网络语言的具体含义不够了解,以至在网络平台上与他人交流时遭遇障碍。另一方面,被调查者中的68.74%表示会考虑并开展进一步认识网络语言的活动,提高自身对网络语言的理解能力,消除网络交流的障碍。
4、使用网络语言目的主要为方便交流和追求时尚。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表示使用网络语言的目的在于方便交流信息的占了36.94%;认为应紧跟社会潮流而使用的学生占了32.78%;表示没有特别使用目的的学生占了30.28%。由此可见,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目的主要集中在方便交流和追赶社会潮流两个方面。其中,32.78%的中学生因追赶社会潮流而使用网络语言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此外,三分之一的中学生对自己使用网络语言的目的不明确。
四、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语言的态度
对于作为未成年人的主体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学生自身、老师、家长各方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1、中学生对网络语言流行的态度存在分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这一新兴交流形式也被更广泛的网络媒介使用者接受,它成为了社会交流的流行形式。在调查中学生对网络语言流行现象的看法时,中学生中认为网络语言流行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占29.81%;认为这是新生事物,能够丰富汉语的占了20.60%;觉得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现象而已的占49.32%;有其他意见的占了0.27%(见图6)。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流行持中立态度,认为它只是一个新生现象,无所谓好坏。值得注意的是29.81%的被访中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流行现象表示了担忧,认为其将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当数量的中学生能够对网络语言这一新生流行事物保持冷静和理性态度。此外,也有部分中学生对网络语言流行现象表示欢迎。
2、中学生对网络语言污染主要持反感态度。当问对网络语言中存在的不文明字眼的态度时,19.13%的中学生对网络语言中的不文明字眼表示非常反感,认为应该坚决抵制;表示比较反感,有时会采取抵制行动的中学生占45.39%;觉得无所谓,只要不涉及自身就行的中学生占了18.08%;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有时朋友之间也会用这类字眼来开玩笑、表达感情的中学生占了17.39%(见图7)。结果表明,近65%的中学生对网络语言中出现不文明字眼表示了反感,认为应该抵制消除这一现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网络文明意识,大部分中学生对网络交流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有其正确的判断。但另一方面,17.39%的中学生认为网络语言中出现不文明字眼是正常现象,甚至自己也曾使用不文明词语进行交流,这一数据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3、老师对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态度较为客观。通过对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时老师的态度的调查显示,对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老师在多数情况下表示赞成的占5.49%;在部分情况下表示赞成的占了31.50%;表示反对的老师占了19.57%;认为无所谓的老师占了39.14%;持有其他意见的占了4.30%(见图8)。数据显示,约40%的老师赞成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怀有支持和包容态度。老师的这一态度是有利于引导未成年人正确接触网络媒体,促进其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有近20%的老师对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持反对态度。这一数据也显示了老师对网络语言流行和网络交流中存在的问题的担忧。
4、父母和其他长辈对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存在理解偏差。在一周上网一次以上的样本中,有3.87%的中学生在家中经常使用网络语言与父母或其他长辈交流;45.39%的中学生有时或偶尔会使用网络语言与父母或其他长辈交流;50.73%的中学生从来不这样做。结果显示,约一半的中学生没有使用过网络语言与父母和其他长辈进行交流。通过进一步的访问,当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与长辈交流时,长辈的反应为马上能理解并给予回应的只占4.09%;表示懂得一部分的占了44.18%;表示不理解、没反应的占了51.34%。我们看到,一半以上的长辈对网络词语的具体含义不理解,导致交流时回应不及时。访谈表明,中学生不使用网络语言与父母和其他长辈进行交流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长辈不能够充分理解网络词语的具体含义,沟通上会存在障碍。正因为大多数长辈对网络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上的不足,使长辈在引导中学生正确合理使用网络语言方面不能发挥应有的积极的作用。父母和其他长辈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五、网络语言使用行为透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现状
通过对中学生认知和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既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特点,在一定层面上也可以透视出中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
1、中学生群体对网络语言的知晓度较高。中学生群体的一个特征是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与其他群体相比,中学生更易接受新生事物。网络语言的无限活力和生机,满足了中学生求知更新的心理。同时,中学生更愿意摆脱社会规范的束缚,以此来显示自身的独立性。网络语言传播中的制约少,为中学生寻求独立、发挥个人创造性提供了条件。因而,网络语言对中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绝大部分中学生都知晓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网络语言这一新生语言形式。
2、中学生群体使用网络语言的积极性高。调查显示只有8.90%的学生从来不和别人用网络语言交流,相当数量的中学生已经频繁使用网络语言在网络交流平台在发表个人意见、与人沟通。部分中学生在正式写作和日常人际交流中也开始使用网络语言。此外,面对因对网络语言理解不足而带来的交流受阻问题,一半以上的中学生表现出愿意进一步了解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我们可以看到渴望交流是中学生的另一特点。中学生渴望交流,得到更多的信息。以解决自身与社会发展成熟的矛盾、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现实存在与未来前景的矛盾。在网络环境中较熟练使用网络语言被认为是满足中学生交流需求的一个必要条件。
3、中学生群体对网络语言内涵的认知力有限。网络语言主要包含网络平台人际交流用语和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两大部分。因网络语言创造了自己的词汇,加之其更新产生速度快,中学生对多样化网络语言词语的具体含义的理解不够充分和及时。同时,网络语言中包含的大量专业技术词语,对中学生较单一的知识结构来说,充分认知存在难度。
4、中学生群体使用网络语言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三分之一的中学生表示使用网络语言完全是为了跟上社会流行风尚,尝试并追赶网络世界里的新兴事物。另有三分之一的中学生表示没有特别的使用动机,使用网络语言是随意行为。这都反映出中学生群体使用网络语言行为的任意性。从网络语言使用的跟风行为中透视出,中学生判别能力缺失盲目效仿。由于青少年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心理发展水平不成熟、社会阅历缺乏,他们对新生事物缺乏理性的识别能力,在接受新生时却很少去质疑,而是不加思考的接受甚至模仿社会流行的行为。在没有真正认识网络语言的前提下,广大中学生跟风式的接触和使用了这一新生的语言形式,这将不利于网络语言传播的规范化发展。
5、中学生群体的网络文明意识已初步建立。调查表明,中学生在网络文明遵守上体现出一定的网络道德素养,崇尚文明、平等、的交流原则。大多数中学生对网络语言传播中出现不文明字眼现象表示反感,认为有必要建立道德规则来规范网络语言传播行为,抵制不文明网络交流行为。2001年底由、教育部等共同推出并大力宣传并倡导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在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下,中学生群体已逐渐树立了网络文明意识,培养了网络道德观念。
从中学生接触网络媒介和使用网络语言行为的特点,表现了中学生群体的网络素养尚处于养成阶段,但可以预见,如果加强引导教育,中学生群体的网络素养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从中学生网络语言传播行为中折射出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中存在问题。例如,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这样一个身体发育超前而心理成长滞后的时期,生理、心理时时处处表现为矛盾的交织和冲突。心智上的不成熟带来的认知判断力低下可能让未成年人在面对网络环境中的新生事物时,一味地接受,极易被网络语言消极面影响。同时,中学生群体自身创造的亚文化也直接影响到其网络媒介素养。中学生亚文化消费观念以追求潮流时尚为主,网络语言的盲目使用,可能导致对传统语言形式的排斥。对网络语言和符号简化形式的推崇,可能导致中学生对基本读写能力培养的抵制,而造成未成年人的思维和逻辑能力下降。总之,中学时期是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应关注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积极引导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全面提升。
六、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思考
通过对成都市中学生接触网络媒介、认识和使用网络语言行为调查结果的分析,窥一斑见全豹。我们认为在人们逐步走向“信息化生存”的今天,未成年人必须积极参与到与网络相关的活动中才能更好的发展自我。这一事实对目前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尝试提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养的创新路径,认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养应改变过去限制、消极的教育模式,开拓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以自主性教育为主的培养方式。
自新课程标准颁发以来,我校在美术与人文教育上得到充足的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和对美术与人文的探索结合同事的经念,对我校美术与人文教育总结如下,以供同行赐教。
美术与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素养为核心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从大的方面来说,是通过美术教育强调目前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影响下低落的人文价值和反思。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人在社会中的认识与体会,尊重个性的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素养。从小的方面来说;是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能力,提高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及动手能力。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人文与美术,我校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突出了三个层面:
A探索与创作:上好每节艺术课,挖掘教材中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是我校向任课老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因为音、美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人文情怀、文化底蕴相当丰富的艺术门类。它更多的关注人的精神境界,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注人类灵魂的呼声。应当说音、美艺术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极好教材。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美的熏陶,不光说教,不靠灌输,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发现美,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求知态度。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去教学。第一、让学生了解美术与社会的关系。美术是一种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即美术必须建立在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的,但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是对生活的加工和提炼。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第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创作。美术是表现和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最佳方式之一。美术活动最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第三、联系社会:找出美术与社会的结合点,运用恰当的方式和技法表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看法。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是我们应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第四、结合学科,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相同的题材。在方法的选择上充分遵从学生的个性,发挥其长处。取得最好效果。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可表现为:
(1)美术与文学: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
(2)美术与戏曲:舞蹈:设计、制作并表演皮影戏、影子戏等。
(3)美术与音乐:用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包括描绘乐感,设计制作乐器,并用这些乐器演奏等。
(4)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设计、制作游乐园模型等。
(5)美术与物理:设计与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等。
(6)美术与自然: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创作反映居住地区风貌的美术作品等。
(7)美术与历史:调查当地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艺术,用报告、画、雕塑或建筑模型表达调查结果等。
B审美与辩证: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使每个学生能通过美术教学了解艺术的价值,重视艺术作品和文化,提升生活素养。首先、我让学生主动学习书上的基本知识,了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我国及国外美术的各种风格及流派,知晓艺术发展的方向。其次、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诸如观看画展,拜访名家并观其作画,相互交流。提高鉴赏能力。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再次、分析社会与艺术的关系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对一些社会活动或建设做出比较积极的建议。
C文化与内蕴:我校美术课堂力求使每一个学生了解每种艺术的发展脉络及其风格流派。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提高鉴赏能力,尊重科学与人格,扩展艺术视野。第一、我国地大物博,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并珍视它们。第二、比较地方文化古迹、景观的特色,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了解。第三、珍视、探讨多元文化。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得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坠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是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
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所以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1 动漫行业现状及需求分析
动漫行业是国家大力支持和扶持的新兴产业,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等10个部委的《关于支持国产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使国内动漫产业在短时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动漫专业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形式,具有广泛的应用环境和专业前景,在未来必将得到迅猛的发展。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影视动画产值2010预计可达900亿元人民币,虽然在几年内迅猛增长,但仍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广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人才的培养,带动动漫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根本无法满足爆发性增长的市场需求,所以各地区不断地涌现出一大批的影视动画公司和影视动画基地,动漫从业人员的急剧增加并未带来我国动漫产业的辉煌发展,究其原因,国内动漫产业自主研发和原创能力较底,导致国内动漫产业以引进、加工和运营为主。目前进口的欧美、日韩动漫产品仍占据了我国动漫消费市场的主要份额。因此,培养专业的影视动画设计人才,大力发展影视动画事业,是满足社会行业需求、加速经济增长的必然。但如何培养原创型动漫人才成了高职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2 培养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当前动漫人才的紧缺使我国的动漫教育规模在短时间内急剧扩张,全国各地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遍地开花,由于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被投放到市场的动漫专业学生往往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动漫人才培养走上了快车道,人才质量却在逐渐下降。原因之一在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动漫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培养的动漫学生对中国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民俗等知之甚少,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及艺术素养的培养,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转化,缺乏艺术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缺乏人文精神,导致动漫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不高,没有稳定的核心价值观,缺乏原创能力。从业后无法满足动漫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更无法引领中国动漫走向国际市场。中国动漫的唯一出路就是坚持走原创道路,培养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是坚持走原创道路的重要途径。要发展中国的动漫产业,必须大力发扬、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在当前的动漫产业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对高职院校的动漫学生尤为重要。坚持培养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是职业院校发展动漫专业的根基。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培养,需要注意调整课程结构,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底子薄的现象,努力既提高学生的人文和艺术修养,又提高学生的原创能力,培养原创型的复合性动漫人才,推动中国动漫积极发展,创造中国动漫的辉煌。
3 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教育研究
在高职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要真正加强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必须进行如下方法和途径的尝试。
3.1 弘扬中华动漫文化,注重本土传统文化的挖掘
在中国的动漫领域中,要想成为一位原创型动漫人才,关键是要弘扬中华动漫文化,注重本土传统文化的挖掘。中华动漫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五千年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动漫文化传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动漫产业,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动漫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弘扬中华动漫文化,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动漫家园。加强中华优秀动漫文化传统教育,重视中华优秀传统动漫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与动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坚持不懈地抓好移风易俗,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有足够的文化资源可以挖掘,我们要掌握好、运用好中华动漫文化、传统文化,不能让他们成为别人原创性源泉,我们要在本土传统文化的挖掘上呈现出自己的原创性。我们要在弘扬中华动漫文化和挖掘传统文化基础上,创作出属于中国民众的原创性动漫作品,这样才更容易占领国内本土市场。大力推进中国动画文化品牌的确立,宣扬中国民族的动漫特色,是动漫产业辉煌的必由之路。
3.2 加强“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动漫道路,要求动漫专业的学生必须加强“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制订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培养原创型复合性动漫人才。进行动漫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课程安排。其一要增设专业创新性课程,树立“文理相通、文理互补、文理相长”的教学思想,确立优化动漫课程、推进素质培养,不断完善社会人文课程、实现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二要营造人文素养的大环境。在高度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赋予专业课程人文的因素,将动漫设计与人文的知识结合起来,赋予其更加鲜活的内容及思想深度。其三加强品德教育,强化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学生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先要从自己、从身边做起,把认真学习,孝敬父母,关心集体提升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其四注重生活情趣和才艺的培养。真、善、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德智体美劳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在人文素质的养成中有着重要的陶冶功能。以上是加强动漫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具备艺术素养,主要是具备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艺术修养的深浅决定着其动漫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因此,动漫设计人员为更好地从事动漫艺术创作,承担社会责任,就必须不断学习、锻炼和培养。鼓励学生积累人文知识,内化人文精神,提高艺术素养。多读、多看、多想、多参观高质量的动漫作品是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加强艺术修养,除了欣赏优秀的作品,走近生活、走近社会也是必要的,但这不是普通的生活,需要你仔细观察,慢慢品味。积累丰富的经验和广博的素材。动漫创作的灵感其实来自于生活、取自生活。动漫具有艺术特征,创作是通过艺术的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思想转化为具体生动,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它需要动漫设计人员不断思考,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教育研究,应用其方法和途径,提高动漫专业人才创新能力,是全面推动动漫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27-02
引言
在高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非常必要。如何进行精确的课程定位与设计、筛选精彩的课程教学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本文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开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达到“察古以鉴今,彰往而知来”的宗旨。
1.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有最新数据表明,高职毕业生工作首年离职率达47%。通过对企业反馈信息和高职院校在校生的调查表明,学生职业素养仍不如人意。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
本文旨在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改革与实践来推动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
2.课程教学设计对职业基本素养的关注
2.2.1课程的定位和性质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法律文秘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一个知识领域,对拓展学生人文视野,积累知识和文化底蕴,养成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2.2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
为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学会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形成文化意识,在课程的设计上遵循由浅入深,分为认识、体验与思考三个阶段,将理论引导与任务驱动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提升素养。
3.课程教学内容对职业基本素养的引导
3.1课时及选用教材
本课程共计34个课时,每节课45分钟,分13周进行授课,其中单周2课时,双周4课时,考查2课时,观看《中华文明五千年》相关历史视频2课时。教材选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3.2课程内容整体说明
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知识模块的主要任务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以及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的特点,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总体认识;体验模块的任务是通过两个具体项目任务近距离接触文化,进行文化体验,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形成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思考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中国古代经典文化典籍,从思想层面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和思考能力,进而将其内化为学生个人素质和职业素养的一部分。
3.3课程具体项目(任务)要求
结合教材及市场、学生需求,依据历史分期及参观体验过程安排教学内容,具体见下表:
4.课程教学方法对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
每一个教学项目(任务)都有真实的教学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的教学道具,制作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PPT,同时借助音频、视频播放来辅助教学,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观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营造浓厚的人文情怀。
4.1师生互动式课堂
以90分钟的课堂教学为例,每次课教师都会将课堂分为四个环节,为学生创造识记三字经、成语故事解读、学习传统文化、提升职业素养的课堂氛围。
4.1.1识记三字经。利用课堂5分钟时间由教师讲解三字经。通常铃声响过学生还不能立即进入课堂状态,所以教师应边讲解边让学生记录在笔记本上,以便加深印象强化记忆有助学生转换脑筋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在解释“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时,字面意思还是很好理解的,教师引申为学生讲解“和氏璧”的小故事,告诉学生璞玉要经过雕琢、打造,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做人也是一样,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通过精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升职业基本素养。
4.1.2成语故事解读。利用课堂5分钟时间由学生完成。每次课教师都会指定两名学生进行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脱稿口述成语故事,说清讲明史实缘由,不仅是事实的讲述,更要结合个人理解进行分析。孟母三迁的故事学生早已了解,但是细节性的知识大家并非熟知,通过课堂成语故事解读,学生才清楚地知道孟母带孟子从坟场搬到紧邻屠夫的镇子,继而又搬到学校附近,为孟子创造了积极求学的良好环境才铸就了孟子的卓越成就。同时学生又感慨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经典诗句,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增添文化素养,提高个人认识水平。
4.1.3学习传统文化。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75分钟进行讲授,在多媒体教师中辅以生动精彩、逻辑清晰、内容简洁的PPT,让学生将视-听感受融为一体。在第一次课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地位和作用这一内容时,师生共同观看奥运会的视频、图片、宣传语、文字等相关内容,引发大家思考,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在观看蕴含悠久历史、辉煌成就的奥运会开幕式素材的同时,感悟祖先劳动生息的广袤土地,在有文字可考的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祖先以非凡的创造力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1.4提升职业素养。是学生在下课前5分钟独立完成。教师随即点名提问,问题涉及到本次课课堂讲授的所有内容,学生结合课堂知识阐述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并引申至改善提高个人职业素养上。在讲完秦汉时期文化这一内容后,教师点名让学生结合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赞叹如此浩大的陵园工程时间近40年之久,征发近80万人修建,其中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对设计者李斯的智慧和修陵人的敬业表示极大的钦佩。当时虽然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和精密的仪器,但是依然能创造出号称“世界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留给今人众多的遐想与崇敬。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2学生体验式课堂
体验式课堂是转换师生角色,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体验场,启迪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让学生体验学习成果的过程。本课程在体验模块上共安排4个学时,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进行PPT汇报。
在本课程的第一次课上,教师就简要介绍了首都博物馆的情况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游览,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汇报参观感悟。首都博物馆是北京悠久历史的浓缩,其中展现当代文化、艺术和建设成就及城市未来发展,馆藏中有丰富的珍贵文物,学生身处其中既可以学习历史及科学知识,又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课堂学习内容的有效拓展。
为保证体验式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会向学生发放任务单,告诉学生体验式式教学的具体任务和目的,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探访文化古迹,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体验,制定参观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小组协作进行参观,制作PPT,汇报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欣赏馆藏陈列品,这些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等价值的文物标本,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学生切身的感受会引领他们进入忘我的传统文化的多彩世界中,之后再让学生走上讲台打造魅力课堂,让学生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小结:
本课程教学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传统文化的实际体验相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法,以任务驱动为途径,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使学生近距离接触文化、感悟传统、理解文化,并推动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能力完成项目任务,对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48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terial, the development of spiritual and cultural qualit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diluted. This research mainly uses the literature method and investigation method of college sports teachers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iteracy teaching of sports humanistic spirit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the analysis, and summed up the suggestions teaching idea of sports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college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Keywords sports teachers; humanistic spirit;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0 前言
如今高校体育教在教学中较少进行体育精神文化教育,而更多的是一上课就开始传授技能,只注重技能的传递,使课堂显得过于“机械化”。以至于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体育课只是一项学习技能、锻炼身体的课,看不到育人的价值,看不到体育的精神文化价值。著名教授肖川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由教室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 可以看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至为重要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加强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发挥体育“育人”价值,恢复体育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改善当前形势下人文精神素养的缺失。让体育成为为社会、民族、国家培养真正有用人才的重要途径。
1 大学公共课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现状
1.1 人文精神教育匮乏,偏重技能教学
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德育教育一直是体育教学界倡导的教学方法,也是我国学校体育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大多数体育老师仍偏重于技能教学,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一上课就是点名、准备活动、技能教学、学生练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较为“机械化”,毫无精神生气,唯有枯燥的练习。没有体现思想教育对体育课的重要意义,更没有体现体育运动、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生活的启示。以至于对大学生留下的印象是:体育课仅仅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拿到学分的一种校园文化理念。没有去领会和体验体育的人文精神对我们大学生生活、人生、未来的影响。
1.2 积极性不足,思想浮躁,随意性很强
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体育老师思想涣散,积极性不足,并且教学随意性很强。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随便对待课程,并没有按照大纲、教案进行教学。更多情况下是根据自身的想法随便上课,如:让学生自己练习,老师自己在旁边坐着、看着,甚至在旁边自己看书、打电话、自己与部分学生运动,根本就不顾全局,也不可能照顾到特殊群体。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无纪律、无组织、无引导的情况下就偷偷早退、坐在一旁玩手机、聊天。思想浮躁,单单为了完成任务,保证教学过程中的安全。育人的使命已抛之脑后。
1.3 教学评价欠合理、欠科学、缺乏责任心
在体育课教学中,部分教师教学评价不合理,不负责,随便对待,不客观、科学、合理评价,而是随便对待,如:不参加考试就给及格分,有的教师甚至平时都不怎么好好给学生上课,而考试成绩比其他认真上课的老师打得高得多,所以许多同学会反映还是那个老师好,不去上课都可以打90分以上。另外就是对课堂的考勤不规范,学生爱来不来,即使老师本身自己来了,也只是呆在那里休息,完全放羊,即课堂松散。不能体现体育的价值和意义。
1.4 育人目标不够明确
高校公共体育课中许多教师思想中已经刻印了体育课是锻炼身体的课程,因此,服务宗旨大多是为了让学生能得到锻炼。而没有看到体育教师本身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应留给班主任、思想政治老师。若遇到不听话,调皮的学生,就会抱怨说:现在的学生怎么那么没有素质、没有礼貌,却忘记了正是因为学生没有礼貌、没有素质、不听话,所以才需要我们老师去帮助、关心、引导。因此,体育老师本身在教学中已经模糊了自己是一名教育者,是迷茫彷徨学生的引导者。
2 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不足的原因
2.1 高校重视科研成果,不重视教学效果
作为高校育人的方式和途径最终是通过教学来完成,而在高校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并没有将教学效果的结果和好坏来对老师进行奖惩制度。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大多数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比起如何苦恼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是苦恼自己的经济效益如何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教师在高校更加重视的科研成果、自身学历的提升。体育教学的育人价值无法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体现成了必然的结果。
2.2 公共体育教学部属于边缘学科,公体课教师不被学校重视
在高校中,体育教师容易受到学校的忽视,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让体育老师产生懒惰的心理,甚至随便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教学效果,只注重完成任务。并且在学校中很少有机会参加教学竞赛,体育公共课教学单位也很少进行公开课。另外,公体课教师外出继续学习的机会甚少,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老师潜能的发挥,遏制了教师的积极性。
2.3 体育院校培养人才理念、招聘单位人才理念的局限
高校体育院校在培养人才中不知不觉就会把应试教育深深的刻印在学生心中,如:你们要学好技能,学好如何说课授课,在面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为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学习,为了能让体育的益处传递给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为了民族、国家的体育事业兴盛而学习……这样的思想理念已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丢失。招聘单位方的要求具有什么学历、职称、技能等级更为重要,在考核过程中更加重视技能展示,而真正对思想道德、人文素养的考核甚少。以至于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们仍然是想通过提升自身的技能来展示自身的才华,而真正考虑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的奉献精神、育人精神的教师却不多。
3 高校公体课体育教师人文素养重建的对策
3.1 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起主要作用
体育教师本身要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素养,首先是爱。作为体育教师若想传递良好的思想品德,想在教学过程中能真实的打动学生的心,必须自己先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并能自己打动自己,先是自己内心存有爱,爱国家、爱民族、爱自己的学校、爱学生、爱教育事业。若能心存爱,在一切的教学当中,作为老师不会不管学生,不会指责学生的不足,也不会盲目的打压、吼骂,而是为学生的不足感到真心的担忧,从而实现真正的引导和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传递技能,而是在课前先给学生做好思想准备工作,树立正确的体育课观念,剔除怕苦怕累的想法。在准备部分给学生强调体育课的意义、体育与生活、体育与人生、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保证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学会引导学生在难点部分树立乐观的心理,在集体练习中要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对于优秀的学生要教导他去帮助更多的人而不是骄傲自满,对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帮助他正确的看待体育运动与遗传、身体素质的关系,看到每个人的天赋和特长具有差异性,树立正确的信心,而不是灰心。在课堂结束部分除了对技能的总结,还要对体育精神与思想、生活教育的总结,引导学生正确的将体育理念与生活联系起来。
体育教师在成绩考核上要制度化、科学化、合理化。体育本身与别的科目具有不同的地方,作为体育运动的考核方式方法不应该只是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应放在首要。因为运动技能的发挥受自身身体素质、遗传的影响,平时不练习的学生,平时不好好上课、不好好练习,但最终考试都会比平时努力学习的学生但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考得好。这不仅磨灭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的积极性,更是打击了平时认真学习但身体素质不好考试结果也不理想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应科学、合理,目的是为了促使所有学生积极锻炼,克服自卑、消除自傲,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2 体育院校培养体育人才中应注重人文素养
体育院校应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培养专门的体育人才中,要充分的重视体育人才人文精神素养的塑造,而不是偏重学生技能的发展,面试技巧的训练,过分功利化,忽视真正的教育本质。在学生学习成长时期就将体育精神的精髓运用到生活中,自身先形成一名具有R导寄芮浚人文精神素养丰富的合格体育人才。积累满满的从体育里面散发出来正能量,从而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能真正的传递给学生,才能充分的发挥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作用。
3.3 重视人文精神素养在公共体育课中的培养价值,并完善考核制度
学校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加强对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考核制度。经常组织体育教学单位进行教学竞赛活动,学校定期对体育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检查,最终将人文精神素养教育纳入到奖惩制度之中。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加强公共体育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尤其加强人文精神素养的继续教育。校领导应重视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精神素养的培养,通过学校的各项竞赛活动,积极鼓励和倡导体育老师和全体学生对体育精神的认识和发展,让体育精神成为教学中自然而然就传达出的生活理念,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学习观、人生观。
4 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我国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精神在陨落,体育精神的价值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公共体育课的价值不应该仅仅是锻炼身体、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更应该是培养大学生人生理念的重要途径。而培养大学生的直接人是教师。因此,将大学生精神文化素养的培养应作为体育教师育人的重要使命。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4―0069―05
一、研究背景
目前,电大的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两大部分,其中,综合实践又分为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本研究主要聚焦综合实践部分。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和答辩,有的电大采取本科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并答辩、专科生只进行论文(设计)撰写的方式,有的电大则采取全部学生撰写论文并答辩的方式。目前,电大在学生进行综合实践之前,基本上没有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学术素养培养,导致这一环节存在较多弊端,无法达到原有目的,社会对电大学生学术水平也多有质疑。基于此,本研究拟对电大毕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综合实践部分,进行改革探索,即尝试在学生学习期间,给予学生学术素养方面的培养,变最终的学术“检验”为平时的学术“熏陶”。
二、国内外高校培养学生学术
素养的基本做法
国内外高校在学生学术素养培养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许多学者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一)国内普通高校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做法
国内一些高校在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毕业论文答辩环节上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做法,在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机制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开展了一些研究。一些高校在学生入校初期就开设了与论文撰写相关的基础课程和讲座,并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从阅读数量上对学生提出要求,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不少学校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学习资源,都在中国知网、龙源网等期刊网站购买了大批电子图书。学生在校园网内可以自由地在网上查阅、下载期刊。不仅如此,这些学校还常常聘请校内外的名家大师,为学生作学术专题讲座,与学生互动沟通。通过这些环节逐步熏陶、提高学生的学术素质。[1]
例如,西安科技大学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主要做法是:① 邀请名师作学术讲座,使学生通过听讲座得到学术上的耳濡目染,认识一些有学术价值的东西,为自己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② 在校园网上为学生提供往届学生撰写的优秀论文以供参考。 ③ 强制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阅读量。作毕业设计的学生,必须查阅大量相关的行业规则和近年来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④ 在学生入校后,院系组织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基本情况,如专业发展的现状及最新的学术动态等等,使学生对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同时关注一些科研方面的事情,积累相关科研材料。⑤ 给学生介绍搜集资料的方法,如图书馆查询方法、网上图书资料查询方法以及互联网的基本查询方法,等等[2]。
西北大学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主要做法是:① 每个专业给学生列出主要的阅读书目,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作必要的阅读。② 每学期组织若干场学术报告会,使学生通过报告会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有些专业要求学生听完报告后撰写心得体会,其中有的报告会就是专门讲如何获取支持论据和资料的,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提高学术素养。③ 将历届学生的论文收集起来并挂到校园网上,使学生可以随时查阅[3]。
(二)国外高校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做法
国外高校在培养学生学术素养方面,一般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加之专家的学术讲座,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术上的训练。[4]国外大学非常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入学一般都要办两卡:学籍卡和图书卡。后者的目的主要是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例如,南非纳尔逊曼得拉都市大学(Nelson Mandela Metropolitan University)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主要做法是:① 学生进入大学后,就要作若干paper(即小论文),paper通常是围绕专业的。② 学校要求学生必须组成学习小组,人员相对固定。大作业,包括后面的论文,小组成员均可分工协作完成。③ 学校开设有“研究方法论”选修课程,专门指导学生掌握学术研究方法。另有一门选修课程专门指导学生如何搜集资料。④ 学校提供便利让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图书馆免费给学生提供要查询的资料。只要学生把要求提出来,图书馆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把相关的材料搜集好寄给学生。⑤ 图书馆有专人为学生搜集网上材料,而且是免费的。[5]
英国诺桑比亚大学(Northumbria University)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主要做法是:①国外留学生入校后一般有9个月的预科,在此期间除了学语言外,主要进行课程的准备,包括接受学术上的培养。②第一学期就开设专门课程让学生学习如何写论文,如何使用SPSS技术。③学生撰写论文前,需要先确定论文的框架,撰写essay(小论文),然后进行陈述。校方据此确定导师。④学生在每学期开学初都要通过专门课程学习研究方法,并与导师讨论小论文。[6]
(三)电大系统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做法
电大对开放教育实践教学制定有相关规章制度。中央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本科专业开设过论文写作训练的选修课,教材为《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7]中央电大还编写了通识课教材《信息检索》。[8]中央电大有关系部,如财经部还制作了有关论文写作的电视教学片。
电大系统内各学校在遵守中央电大统一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对毕业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总体而言,基本上没有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学术方面的培养与训练。一些规范和要求对电大学生而言,明显偏高。[9]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本科课程“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采用的是北京大学的教材,教材集北大、南大、武大、复旦等高校学术之精华,其内容之深,远非电大学生所能贯通。[10]《信息检索》相对来说比较实用,但偏重于数字图书技术领域,且作为通识课,只是供学生选修所用。[11]有关论文写作的电视教学片的主讲人是普通高校教师,授课只是照搬对普通高校本科生的理论教学。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内全日制普通高校对学生学术素养的要求和培养方法比较规范,有很多好的做法,但学术要求比较高。国外高校更注重对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过程,采用的方法有不少独到之处,能够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学术能力,进而培养科学、严谨的学术精神。电大系统有较强的学术培养意识,也采取了一些教学和保障措施,但基本上沿用的是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做法,对目前在职学习的电大学生而言并不完全适用。
三、研究的过程
本研究以西安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综合实践部分为例,针对电大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尝试对电大学生进行学术“熏陶”,探索一套能够适应电大学生在职学习特点的学生学术素养培养机制。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因素分析法、SPSS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12]
从整体情况看,西安广播电视大学办学30余年以来,一直坚持本、专科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和答辩的做法,制订了一系列涉及论文指导规范性、论文撰写规范性、论文格式、答辩程序、评判标准、答辩成员聘请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对社会实践环节也有严格的要求,整个毕业实践教学比较规范、严谨,对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曾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近几年,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出现了较多问题,改革呼声较强。
(一)问卷调查
本研究采用无记名和随机的方式对西安广播电视大学基层教学点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毕业实践教学,特别是毕业论文撰写、指导、答辩以及学术素养培养方面的意见。
2010年6月5日和6日,在西安广播电视大学直属一分校五味十字校区和直属二分校长兴校区共发放问卷150份,剔除未答完及未收回的问卷,有效问卷为118份。本次问卷调查主要涉及4大部分内容共28个问题,分别是:对论文写作环节的调研、对论文指导环节的调研、对论文答辩环节的调研、对实践教学的整体评价。
2010年11月27日和28日,在西安广播电视大学直属一分校五味十字校区、城南明德门学习中心、直属二分校长兴校区、直属三分校城西学习中心,共发放问卷350份,剔除未答完及未收回的问卷,有效问卷282份。本次问卷调查主要内容涉及5大部分26个问题,分别为:对学术指导环节的调研、对论文写作环节的调研、对论文答辩环节的调研、对电大学生学术培养机制的看法、对实践教学的整体评价。
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摘取核心问题的分析数据。
2010年6月有45.8%的学生(54人),2010年11月有49.6%的学生(140人)认为应该“电大本科生进行论文答辩,而专科生只要求撰写论文”。 2010年6月有51.7%的学生(61人),2010年11月有45.7%的学生(129人)认为“不需要撰写论文的客观理由为:电大培养目标为实用型人才,对学术要求不高”。
2010年6月有50%的学生(59人),2010年11月有36.2%的学生(102人)认为“不需要撰写论文的主观理由是:个人水平达不到,完不成”。2010年6月有28%的学生(33人),2010年11月有46.5%的学生(131人)认为“不需要撰写论文的主观理由是:学校没有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撰写比较困难”。
2010年6月有52.5%的学生(62人),2010年11月有52.5%的学生(148人)认为“电大的论文和答辩最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学术素养的提升”。
在2011年6月的问卷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在参加答辩考试的考生中,论文有抄袭现象的比例为多少?”问题时,有92.6%的学生选择“70%以上学生论文存在严重抄袭现象”,90%的学生在“您的论文是否存在严重抄袭现象?”的问题后选择否定。这本身是矛盾的――别人都是抄的,就自己没抄。尽管是无记名的,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问题,我们认为前者是比较真实的。
(二)专题调研
本研究于2011年9月至11月,随机抽取西安广播电视大学某分校21名正在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进行专题调研。其中,17名为行管专业,2名为汉语专业,1名为旅游管理专业,1名为广告专业。21人中有4名为本科专业,17名为专科专业。21人第一次提交的论文,经清华同方学术不端检测平台查验,均属抄袭,其中全文下载的为13人,达到62%。笔者与17名学生面对面或电话进行交流,他们表示,个人理论功底不够,选题和撰写论文比较困难,不知道该怎么写,以前教师也没教过,加之工作又忙,下载和抄袭也是无奈之举。
2011年6月至11月,本研究还进行了相关的调研。调研发现,一些电大学生选题过大,比如《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评述及社会性内涵》、《浅谈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餐饮》等等,这些选题电大学生是难以把握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抄袭的。再如某场次的汉语言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答辩,全天12人,有6人论文涉及鲁迅作品,其中有4人写阿Q;有3人写红楼梦。答辩教师说,不少论文东拼西凑,毫无新意,枯燥无味。调研还发现,虽然学校有严格的规定,比如,要求理工科学生进行实习或设计并撰写报告,文经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撰写报告。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学生自行找单位实习、给出评语并盖章,其真实性可想而知。
(三)专题访谈
笔者于2011年6月5日,分别采访了曾经参加过电大论文指导的西北大学、西安文理学院等高校的向平、张青、廉澄文等教师,并与参加答辩的部分教师进行座谈。他们认为,电大学生很多是在职的,一些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撰写论文,确实很有价值,但很多学生的论文都是抄的,答辩教师也是无可奈何。很多人表示,严格按照电大的标准根本就无法进行评判,很多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写论文,也没有接受过学术方面的训练,答辩时,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论文不熟悉、不了解、一问三不知。建议电大从根本上改革毕业实践教学环节。
四、研究的结论
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以及相关的因素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一)电大现行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太高。目前的要求和做法,电大学生难以达到,实践教学机制不适应电大学生的实际状况。
(二)论文抄袭现象较严重。近几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下载网上资源变得非常容易,论文抄袭现象也愈演愈烈。加之现在的电大学生与以往的电大学生相比,无论是年龄,还是知识水平或个人工作阅历等均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实践教学环节在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论文(设计)选题盲目、重复、陈旧、宏大,论文层次结构不清,格式不规范,等等,造成了指导、写作、答辩等环节形同虚设,失去了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原有的意义。
电大原先设置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本意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术水平,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术素养的培养。换句话说,电大没有把对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列入教学的基本任务。这或许是导致当前实践教学环节出现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当然,这里也有学生学术能力不强、诚信度不高,指导和答辩教师工作不力等原因。因此,对原有的毕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五、改革的思路及策略
根据电大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认为,电大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应该从电大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变检验为熏陶”,注重学术培养过程,培育良好的学术精神,打造基本的学术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增加学术素养培养的课时。
(一)进行全新的学术素养培养教学设计
学术素养的培养决不能临时抱佛脚,应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可以将电大目前的社会实践(3学分)和毕业论文(5学分)融合为一体,分解为学术素养课程(必修)和实践考核,分别占5学分和3学分。
学术素养课程可以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开设,内容包括:① 研究的方法。如信息检索方法、基础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等,特别强调对学生网络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 ② 课题的选题。采用案例和评析相结合的方式,介绍科学选题的方法。③ 调研报告或论文撰写要领。采用与学生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切忌艰深、空泛。④ 简单课题或案例的训练。⑤ 论文格式的要求。⑥ 毕业答辩的应对技巧。
(二)建设全新的学术素养培养教学资源
电大学术素养培养的资源较少,且缺乏系统性,今后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资源建设:① 建设相应的系列文字教材。如修订已有的《信息检索》教材,编写《学术素养培养教程》,等等。② 建设视频资源。聘请相关专家录制与文字教材相应的教学视频。对社会实践过程可以以案例呈现的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灵活生动地表现实践过程。③ 集成数字图书资源。建立以课程为单位的数字化专业课程书架,提供强大的网络资源支持服务。
(三)建立全新的学术素养培养质量保障和反馈机制
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应该贯穿培养学生学术精神的理念,使教师、管理人员、学生树立强烈的学术意识,同时要健全和规范制度,及时进行反馈。
1. 制定教学大纲、考核说明等相应的规章制度,指导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
2. 制定《学生学术素养培养指南》,让学生清楚了解毕业综合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意义、学习内容与资源、考核方式、学习平台操作流程及步骤。
3. 制定《学生学术素养培养教师工作手册》,明确教师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以及平台操作方法、步骤等。
4. 制定《学生学术素养培养教学管理及督导工作指南》,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和监督教师和学生情况,听取意见,评估效果。
(四)提供全新的学术素养培养技术支持服务
通过网络全面推广过程性管理系统,利用数字化平台对学术素养培养提供技术支持。改造远程教学平台,充分发挥毕业论文远程指导系统的服务功能。
1. 将毕业综合实践教学视为一门课程,在该课程管理界面按照教学内容设置任务模块,上传学习资源。
2. 通过形成性考核平台实现学术素养培养形成性考核任务的提交、批阅和成绩查询。
3. 拓展毕业论文远程指导系统,增加系统功能,如对论文指导教师的管理、选题审核、对论文1至3稿指导过程的记录等。
4. 在网络上进行毕业综合实践环节的终结性考核。
(五)设计全新的学术素养培养考核体系
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应该有不同形式的毕业实践教学考核,不能一概而论。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 学生学术素养考查。以给出专题、让学生查资料并撰写报告的方式进行。比如,以《云计算是什么》为题,让学生查找资料,撰写文章。在对学生学术素养的考查中,要缩小“评”和“考”的成分。
2. 撰写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注重与学生工作实际相结合,一般不选纯理论性质的研究课题。
3. 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改变以往“检验”的作法,将答辩作为提高学生学术水平的一次机会。
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情况选取不同的考核方式,比如:
对于非艺术、医疗、外语类学科的本科生,应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并进行毕业答辩。其考核由日常学术素养学分和毕业论文及答辩学分构成,比例为4:6。
对于艺术、医疗、外语类学科的本科生,可以采取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学校统一评判的方式。其考核由日常学术素养学分和论文学分构成,比例为5:5。
对于各专业专科生,可以采取学术素养考查的方式进行。其考核由日常学术素养学分和学术素养考查学分构成,比例为6:4。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艺术、医疗等,可增设实操考核。学分统一归入学术素养考查的学分。比例为5:5。
(六)规划全新的论文答辩规则和流程
改变以往论文答辩仅仅是考查的方式,对论文答辩的规则、流程进行全面改革。设计新的答辩内容、规则和流程,突出对学生学术素养提升的关注。答辩教师在听完学生对论文的基本介绍后,不仅要对论文的选题、主要观点进行评价,更要对该选题在学术界的影响、最新动态、各方观点、研究方法、主要成果等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和讲解,淡化考核色彩,强化对学术素养的关注,让学生通过论文答辩在学术素养上得以提升。
纵观近三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议论文阅读选文材料大量涉及课外,由语段向整篇文章转变,阅读量有较大增加,上海、武汉等地尤为突出,给人启发,给人教益,让人深思的文本成为阅读新热点;考查内容体现人文关怀、教育导向。人文性和教育性已然成为中考议论文选文命题的重要原则之一。能力设置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和运用能力;考查方式由主客观题并存向纯主观题转变的趋势,加大了开放式试题的考查力度;试题形式多样,选择、填空、简答、阐释、概括、提炼观点、补写论据等形式都有,自由发挥类、知识迁移类题目大量涌现,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时代气息也越来越浓厚。材料大多关注成长品质和读书治学方法等,其目的在于引导考生热爱读书、健康成长,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正确理解、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辨析不同类型的论据及其与论点的关系;概括论据和为文章补充恰当的论据;理解和分析文章使用的论证方法、论证过程;探究文章的内容及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意义;能从文章的观点中获取有益的启示,并进行切合实际的拓展。议论文选文一般来自课外,具有教育性、文学性和时效性。作品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取向,有利于考生与之产生共鸣,并引发思考,从而准确地检测考生议论文的阅读水平。
一、议论文文阅读考查的一般内容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看出文章的论证方式,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2)理清文章论述的层次,把握文章的论点,能从文中找出或概括论点,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了解文章的论据,会分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并了解它们在阐明观点方面的作用。
(4)了解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四种论证方法和反驳的方法。
(5)领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词语的感彩。
(6)理解、探究议论文的中心和价值。
(7)能把文章的议论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议论文中中获取观点材料,进行拓展延伸,以加深理解并应用于生活实际。
二、议论文阅读考查的命题特点
(1)议论文选文一般来自课外(09年课外选文占90%以上),具有教育性、文学性和时效性,选材侧重于道德、修养、文化、读书、创新等方面的论说性文章。
(2)题型上以主观性试题为主,出题角度多样。题量一般为4-5道小题。
(3)主要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分析能力,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
(4)议论文阅读的相关技法的考查仍占一定比例。中心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论证结构的清理划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都是必考内容。其中论证方法的考查不再停留在只知道文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还要进一步理解论证方法的作用。
(5)考查学生从阅读中获取观点材料并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6)开放性探究式试题增多。引导学生关注道德修养、关注文化传承,关注读书治学,更加注重让学生领会作品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三、议论文阅读考查的走向预测
(1)选文可能全面选用课外文章。
(2)内容上侧重于道德、修养、文化、读书、创新等人文和文化色彩浓郁的文章。
(3)题型上客观题可能消失,主观题可能一统天下,开放性探究试题将进一步增加出镜率和分值。
(4)对文章解读能力的考查,仍将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的主要内容。①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阅读材料中出现的科学术语、科学概念,能对其含义做出正确解释;重要代词所指代的内容,能够具体解释;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能对其作用阐释清楚。②理解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找出段落或全文的中心句,对其在段落或全文的地位、作用做出阐述。③正确把握文意,概括要点。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从中提取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根据文意,给文章增加标题。
(5)理解并掌握议论文的技法,仍将是议论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6)注重培养考生的人文素养,将是议论文考查的一个亮点。
(7)选文内容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为人处世。
(8)侧重考查学生对选文的整体感知的能力:对文章主要内容、主要观点的理解。
(9)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开放性试题分值增加。
四、议论文阅读应考策略
(1)吃透课标和考纲,把握议论文基本考点和题型。
(2)理清议论文知识要点,学会知识迁移和拓展,做好知识储备。
(3)立足能力技法试题,做到稳拿基本分数。对于议论文基本解读能力和议论技法的考查,复习时要注意提炼技巧、总结规律,最好能形成一整套答题模式,增强理解分析能力,真正掌握议论文阅读的基本能力。
(4)关注人文素养试题,争取拿到发展分数。特别是对于材料分析题、阅读感悟题、论据补充题这些开放性试题,复习时一定要拓展思维空间,克服思维定势,注重思维创新,发表独到见解,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毕业论文质量高低,固然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科研素养、写作水平,但与指导教师的负责态度和指导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应该首先从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着手。
1.严格准入制度,优化指导教师队伍结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由具有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其次是严格指导教师的准入制度。论文指导工作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科研素养、写作水平、责任意识等综合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降低指导教师的选聘条件,就意味着降低论文指导水平。因此,应该完全按照要求选聘,即论文指导教师在专业、学历和职称上要满足规定条件。再次尽可能选聘高水平指导教师。在确保指导教师基本要求基础上,有条件的基层电大还可实行更高的选聘要求,不仅满足专业、学历和职称等基本要求,而且还要有认真的指导态度、丰富的电大教学经验、较高的科研水平。同时,尽可能按照教师的“教”“研”方向与学生的论文选题相一致的原则安排指导教师,即为现当代文学选题方向的学生指派现当代文学教师,为古代文学选题方向的学生指派古代文学教师。
2.实行培训制度,提高指导教师履职能力。提高指导教师的履职能力要从实行论文指导教师培训制度做起。目前,电大除了对论文答辩主持人有明确的培训要求外,对论文指导教师还没有刚性的培训要求,而必要的培训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履职和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重视基础培训,掌握应知应会内容。一是清楚论文指导教师职责,明确指导教师应该承担的具体任务。二是掌握毕业论文体式和结构,了解论文写作中从选题到行文每个环节的规律和技巧。三是论文指导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毕业论文写作不仅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而且还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求实品格的必要手段。论文指导教师应坚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督促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基本学术道德规范,维护科学诚信的义务。其次是重视提高培训,不断提高指导能力和水平。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定期的集中培训和各种教研活动来逐步解决,从而不断提升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能力。
3.完善监管制度,提升论文指导工作质量。首先要做到两个实事求是:一是实事求是确定每位教师的指导学生数量。限制每位教师的指导学生数量是确保论文指导工作质量的需要。二是实事求是确定论文指导报酬。中央电大有“对每名学生的指导时间不得低于10学时”的工作要求,但没有相应的统一报酬标准。可以这样说,科学确定报酬标准已成提高论文指导工作质量无法回避的问题。其次是建立指导教师考核机制。以抽查论文指导工作、邀请学生评议等方式,对指导教师的工作水平和质量进行考核。同时,通过精神表扬和适当提高报酬等形式对考核优秀者进行表彰。最终实现以考核促提高,引导指导教师强化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切实提高指导工作水平和毕业论文质量之目的。
二、突出重点环节指导,严把三个关口
1.突出起始指导,严把选题关。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不仅决定着论文的质量和价值,也关系到论文写作的成败。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选对了题目,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指导教师必须突出对毕业论文选题的指导,帮助学生选对题、选好题。一般而言,学术论文选题应该特别强调学术性、创新性原则。但开放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非普通高等教育,是大众化教育,非精英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理论型学者为目标。因此,开放教育毕业论文不能片面追求与普通高校本科院校一样的标准,而要建立与自己办学特点相适应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突出重实践、重提高的选题原则。基于上述认识,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应该坚持三原则,首先是专业性原则。毕业论文贴近专业实际选题既是基本要求,也是硬性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能选择经济或法律方面论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这应该非常容易理解。其次是应用型原则。开放教育学生基本为在职人员,选择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因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有关联。因而,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应用型研究。再次是难易适中原则。怎样选择一个难易适中的课题昵?一是方向对路。避开自身弱项和盲点,少些玄奥、抽象的学术研究、理论研究,多些应用研究、实证研究。二是大小合适。毕业论文选题过大过小,都会影响论文质量。相对开放教育学生而言,尽量做到选题要小,挖掘要深。
2.突出初稿指导,严把抄袭关。“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必须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首先要判断初稿是否具有抄袭嫌疑。判断标准一看初稿质量,二看初稿水平。其次是鉴定初稿是否真正抄袭。一是通过中国期刊网搜索,二是通过百度和谷歌搜索。在方法上,一般先用题目搜索法进行搜索,这样可以搜索出全文抄袭的论文。后用段落语句搜索法进行搜索,这样可以搜索出部分抄袭和杂凑抄袭的论文。再次是处理抄袭论文。对上交抄袭论文的学生,不仅要退回论文,责令其重新选题和写作,而且还要进行严肃批评和学术诚信教育。而对由学生自行完成的初稿,则就论文观点、材料、逻辑结构、写作规范等方面进行修改指导。
3.突出修改指导,严把质量关。对毕业论文修改的指导务必要抓住三个环节:首先是初稿检查环节。全面、系统地检查初稿,清楚其错误和缺陷,是指导学生进行论文修改的第一步。对论文初稿的检查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先整体后局部。即先进行全篇检查,然后再按照各部分、段、句子、词语和标点这样的顺序进行检查。二是先内容后形式。内容决定形式,起草初稿要根据内容选择形式,修改论文也要根据内容调整形式。同时,初稿检查还要关注论文的四大要素,即观点是否正确、新颖、全面、明确,材料是否充分翔实、具有说服力,结构是否完整、合理、科学、均衡,语言是否准确、流畅、简洁。其次是论文修改指导环节。经过认真细致的检查后,如果没有发现重大问题,确认论文不必推翻重写,就要指导学生进行修改。论文修改一般都要经过几个来回,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根据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的思路进行修改,二是按照从大问题到小问题的顺序进行修改。再次是论文格式指导环节。关注的重点是要素是否齐全,格式是否规范,特别是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要素是否合乎要求。如果不够规范则要予以纠正,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定稿。为提升学生的论文书写能力,确保论文质量,在论文修改指导过程中,要注意防范两个极端:一是“放羊式”指导。不少教师在对学生的论文选题和初稿指导比较认真,但在将初稿修改意见反馈给学生后就很少过问了。二是“保姆式”指导。在论文修改指导过程中,修改意见过于细致周全,就连每个词语和标点的错误都一—列出,甚至觉得反复指导十分麻烦,干脆自己帮助修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结合开放教育特点,优化论文指导策略
开放教育无论是生源特点,还是教学模式,都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决定了开放教育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应该选择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策略。
1.个体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一般而言,毕业论文指导更多地属于个别化教学活动,即由指导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但开放教育毕业论文仅有个体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应该安排至少三次的集体指导。一是选修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对毕业论文写作进行宏观指导。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精神劳动,对人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均有要求。而论文写作作为比一般文章写作更为复杂的写作活动,对人的综合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但开放教育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偏低,不知如何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学校可以通过选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课程,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知识,掌握毕业论文写作规律和技巧,引导学生尽可能将毕业论文写得规范、得体,就显得十分必要。二是毕业论文写作前夕集中辅导,对毕业论文写作进行具体指导。在即将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前夕,选派论文写作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以往毕业论文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就毕业论文如何确定方向、选题,如何收集、整理和筛选材料,如何谋篇布局、规范论文格式进行全面辅导,尽可能淡化理论阐述,强化方法说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同时,趁机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的动员。三是毕业论文写作过程集中辅导,及时解决共性问题。通过前两次的集中辅导,学生虽然对毕业论文写作中一些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写作过程中,仍然会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各种问题,而且很多问题都是共性的。在这种情况下,既为了提高指导效率,也为了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指导教师可以召集自己指导的全部学生,对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至于具体次数可以视情况而定。
遵循第二语言写作教学的规律,汉语写作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写作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各种文体写作能力的培养。
汉语写作知识的教学,在汉语写作教学中占有一定位置。任何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知识作基础。写作能力的形成也是这样。学生掌握了较系统的写作知识,就会在写作的实践中,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文体的特征,更熟练地运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和技巧,更理性地去修改自己的文章。写作知识掌握得多了,也会变成自己的写作素养和汉语素养。《汉语课程标准》和新编教材,既重视 学生汉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又重视学生对写作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要用辩证的观点去处理二者的关系。无论是过去的写作教学,还是现在课程改革后的写作教学,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不能因为现在强调能力就变成空中楼阁了。
写作基础知识,一般指实用文体知识、文学体裁知识和作文写作技能知识。实用文体知识主要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其他常见文体的写作知识。文学体裁知识主要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写作知识。作文的写作技能知识,主要包括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各种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技能。
写作基础知识还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度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作文的陈述性知识,即狭义的作文知识,指的是可以直接陈述出来的知识,主要用于回答作文是什么、为什么作文和怎么样作文的知识,又收作文的描述性知识,实用文体写作知识和文学体裁写作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作文的程度性知识,即作文的写作技能知识。作文的策略性知识。指的是制订写作计划,安排写作时间,选择和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完成作文,对自己的作文及作文过程进行评价,以及在写作中随时进行自我监控等方面的知识,作文的陈述性知识,是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记忆而获得的,而作文的程度性知识,是必须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艰苦训练才能掌握的。
新编教材“写作导引”的前半部分,就是关于写作知识的介绍。如《汉语》第一册第一单元的“写作・献给母亲的歌”,在“写作导引”中,就较详细地介绍了“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的文体特点是什么”,“怎么写记人的记叙文”。这从知识理论上为学生完成本次作了较充分的准备。
写作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对常见的最基本的表达方式的学习和实践,一方面是对实用文体的规范训练,也尝试写一些文学体裁的文章。
常见的表达方式,第一是学习记叙的方法,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学习顺叙、倒叙、插叙、略写和详写等;学习叙述、描写中的议论和抒情,等。第二是学习描写的方法,学会环境勾勒与具体景物描写;学会人物形象描写,如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会抓住特点进行形象描写;会作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第三是学习抒情的方法,学习在叙事中抒情,在描写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会直抒胸臆,等。第四是学习说明的方法,会解说和阐释,会用比较、引用、列数字、举例、分类、下定义、设计图表等方法说明事物。第五学习议论的方法,逐步学会正反论证、反驳论证、并列论证、层递论证等,还要学会夹叙议等。
实用文体训练,主要指记叙文、说明文、论文和常见应用文的写作规范训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和应用文,是我国文章的基本文体,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书面表达形式。随着生活中双向交流的日益频繁,应用文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后的作文训练,普遍强调文体的解放,冲破一些僵化的束缚,凸显写作的个的写作教学,还是要从文体的角度,作规范性的训练,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打好实用写作的基础。
记叙文的写作教学,一般涉及的范围主要有:记叙文的文体特征;记叙文的类别,如记人的记叙文、叙事的记叙文、写景的记叙文、状物的记叙文等;记叙文的常用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记叙文的常用记叙顺序,如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记叙文的写作基本过程,如收集材料、确定中心、谋篇布局、下笔成文、遣词造句、修改润色等;记叙文的语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