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0 06:59: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特长生培养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如何利用普通中学生资源特点培养特长生,在我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中做出了总结。
一、早行动,早计划
普通中学生资源特点特长生的培养周期性长,收效慢,因此如何利用普通中学生资源特点培养特长生要注意一个字就是早,在开学初,我们就要把培养特长生的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我们开学前借助学生档案信息,熟悉学生的情况,做到人未到,情先知。在开学之后,要通过问原班主任、任课老师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测验,谈心,旁窥等方法进行印证已知的考试成绩、操行评价是否属实,检测原特长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在班级上挖掘有特长的音体美学生,掌握有潜能的精准特长生,通过查找认证,发现特长生和准尖生,以此早行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企图短时间内快速培养特长生的做法是违反科学的,拔苗助长的做法是不现实的,要培养特长生,我们必须加强计划性,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培养特长生就制定出年度目标计划、明确每学期目标计划,并制订相应的周计划。当然,不同的任课时间,目标和措施是不同的。在如何利用普通中学生资源特点培养特长生中,任课时间长,奋斗目标长远,相应的进步节奏要沉稳些;任课时间短,奋斗目标必须要明确、进步节奏必须加快。在完成目标时要充分注意特长生特点:从打好基础知识到提高运用能力、由平稳进步到加速提高,不可操之急。我们这些称为早计划。
二、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造就和谐人际关系
我们知道,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集体,没有一个民主和谐的宽松环境,是很难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只有在相对宽松的环境里,身心才能放松,思想才能解放,思维敏捷,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由地发展特长,追求个性。相反,专制的方式扼杀人才,专制的集体埋没人才。因此,为了如何利用普通中学生资源特点培养出类拔萃的特长生,必须要为特长生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拓展广阔的思维空间,要激励特长生质疑、求异;为特长生提供各种形式的舞台等。作为特长生的辅导老师,有时会遇到不听话的学生或者个性相差很远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以宽广的胸怀去对待特长生,态度温,有耐心,不以严厉的口吻造成学生的心理紧张和压抑。对待学生要善良,理解他们的个性,宽容他们的不足。不要害怕学生超过自己,不要端起老师的架子扼杀学生的灵魂,对这样的特长生提出表扬,而且查阅资料给学生圆满的答复,给特长生创造出一个友好和谐的人际环境的。
三、补人数不足,发扬优势张扬个性
二、专业运动训练的培养
课外运动训练是中学体育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体育特长生的专业运动训练培养主要是通过课余时间运动训练来完成的,是对体育特长生所进行的一种专门教育过程。对体育特长生专业训练过程的管理,主要是严格训练要求。第一,要周密制定训练计划,严格控制训练过程。有效的管理要依靠科学完善的计划。体育教师要周密地、科学地制定各类训练计划,才能使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取得好的效果。训练计划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实性、科学性、预见性和应变性,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体育特长生的特点和各种环境因素。第二,要严格执行培养计划,科学有效地训练。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在提出明确的各阶段训练目标和任务前提下,制定完成实际训练目标和任务的措施。体育教师要通过对体育特长生的训练观察、记录笔记,对运动训练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为了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准确、有效地实施训练计划。
1.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计划在训练中可以采用阶段式训练法,认真按照阶段性目标训练。第一阶段是打基础阶段。主要进行全面身体训练,以速度、力量为主,以柔韧性、协调性练习为辅,提高体育特长生的生理运动机能。第二阶段是提高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运动成绩和运动能力都有较大的提升,训练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可适当加大。此阶段应以专项技术训练为主,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更大的提高。第三阶段为冲刺阶段。训练应加大专项训练的强度,紧紧围绕体育加试的项目,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认真总结训练的得失,及时查漏补缺,以改进培养训练方法。
2.摸清底子,选好专项。教师在制定计划时,先对学生的身高、体重、身体素质等各方面进行一次全面的测定和了解,摸清学生原有的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使计划切实可行。除了让体育特长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专项训练外,教师还可以参照学校的传统项目,指导他们选择其他的运动项目,以利训练。对有些素质还可以,而专业不好找的学生,可选“冷门”专项,如排球、体操、武术、乒乓球等。
3.突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运动训练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想在较短的时间里出成果,必须抓住重点、难点,确立主攻方向,如身体素质方面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等。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的。这里面起主导作用的是力量、速度、耐力。速度和力量是训练的基础,耐力是比赛的灵魂。因此,教师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应着重抓好以上三种素质的训练。在日常的训练中,教师可以采用(上坡)30-60米加速度跑等手段来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
4.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体育特长生培养训练中,要依据合理运动负荷原则进行科学安排。运动负荷要经过加大———适应———再加大———再适应的过程,从而逐步提高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因为运动员在承担一定负荷后必须有一段恢复时间,才能再承担新的更大的负荷。小负荷运动量主要使有机体得以充分恢复,可采用学生之间做游戏、球类娱乐等内容,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运动的快乐中得到体力的调整和恢复,如果追求形式上的大运动量,一味蛮干,就可能造成伤痛和过度疲劳,其结果适得其反。不同的学生承受负荷的能力大小不同,教师要通过观察、了解、测心率等方法,把握情况,随时调整。制定训练计划时,运动量的大小可以根据学生训练各时期任务和学生的水平区别对待。另外,身体素质的训练比较单调、枯燥,若经常在一个场地上进行,时间一长学生的大脑皮层容易疲劳,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训练效果要经常变换训练场地和方式,防止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摇篮,一方面为社会输出各类技术人员,另一方面为高职院校提供继续教育的优秀生源,因此,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国内中职教育在过去几年取得重大发展,但在完善过程中还存在种种弊端,比如: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淡化,课程内容设置与企业要求的技能不能实现有效对接;部分中职学校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技能和专业特色得不到真正体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没有跟进,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本身技能特长缺乏,实践能力不强;种种现状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技能得不到有效训练,无法满足市场行业岗位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学生再教育的需求。本文以中职计算机专业为例,探究了项目实践型计算机特长生的培养模式,从而引导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手段、专业技能训练模式的改革,真正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发展的现状
从信息化建设市场背景的角度看,持续的经济增长与繁荣使得计算机产业潜力巨大,前景看好是毋庸置疑的。但从企业用人的要求来看,大量中职应届毕业生的项目实践能力严重低下,上岗后不能进入角色,与实际脱节,这相对企业要求差距巨大。此外,计算机类专业技能训练方法也是强理论、弱实践,模拟多,项目驱动少。因此,以项目实践型特长生培养为契机,引入计算机行业专家或技术能手、能工巧匠参与,承接各类企业项目,并参加各类中职技能竞赛,从而实现新经济时代计算机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项目型计算机特长生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1.项目型计算机特长生培养模式简介。
项目型计算机特长生培养模式是选拔计算机类专业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通过校内外特长生导师的培养,以特长生工作室为载体,结合软件开发工具、完成各种工程项目和软件开发,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开发能力。
具体做法是:由校内具有一定特长的老师或者企业的专家、技术能手担任特长生导师,由学校审核确定;特长生导师公布拟研究(开发)或课题(项目)及招生人数,学生可结合自身兴趣及特长选择课题和导师;导师根据对申报学生的综合条件进行考核,确定特长生人选,然后共同制定特长生培养暨课题(项目)、研究(开发)方案。在培养周期内,特长生导师采取目标管理和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培养原则,根据培养计划,为特长生创造实践和创新的机会,采取开放式教学的方式进行指导,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导师设计的仿真虚拟项目、企业承接的项目、技能竞赛项目为载体,从而使学生具备某门学科或专业的专项技术特长和创新能力,并取得所承担项目或技能(学科)竞赛的成果,完成综合专业技能的训练。
在特长生培养过程中,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项目相结合,从而培养面向区域、面向行业的计算机特长生,做到了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近距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就业意识;学校可以有效利用特长生的榜样和带头作用,做好学校的宣传作用;校企合作培养特长生使学生尽早进入企业角色,企业也可以选拔优秀的特长生进行就业,减少员工的上岗培训环节,达到校、生、企三方共赢的目的。
2.项目型计算机特长生培养项目设置的探索。
项目型计算机特长生培养过程中,项目如何设置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做到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内容的差距缩小到最小,培养中即采用知识负载于项目,将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平均分配到项目中,让学生在项目开发和训练的过程中获取项目经验,达到技能提高的目的。
培养的实际内容采取项目化,项目设置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初级阶段采取老师设计的仿真项目或模拟项目,尽可能负载本岗位所需的大多数技能;中级阶段导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中职相关技能竞赛,目前相关技能竞赛通常由企业挂名,企业出题,聘请企业专家担任评委,因此竞赛题目结合实际岗位,反映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成为学生技能训练的平台;并且部分竞赛获奖学生有了到企业实习或者就业的机会;培养的成熟期,学生也可以在导师的帮助下,参与到企业项目的开发中。特长生导师可以由校内外师傅共同培养,学生可以直接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实践和体验,并由企业的师傅进行专业的指导;通过一段时期的项目实操,学生可以了解企业项目开发的流程,培养项目开发的实战能力和进入企业的综合工作能力,并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备特长生培养周期结束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该企业就业。
3.基于工作室的管理运行模式。
基于工作室的管理运行模式在高职院校已有实践,但在中职院校的实施不多;实际上,基于工作室的特长生培养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也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特长生工作室建设可以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计算机专业特长生工作室的建立与别的专业相比,成本较低,利用率较高;比如机械类特长生工作室,如果单纯建在校内,需要大型机器、耗材,以及场地空间;而计算机类特长生工作室,只需要电脑或相应的网络设备,并进行合理的规划即可。
基于工作室的管理运行模式是按照计算机专业的特长生方向划分成若干个工作室(比如网站设计与开发工作室、多媒体制作工作室、计算机技术服务实训室、软件开发实训室、网络组建实训室)。实训室模拟企业真实场景,一切教学培养行为均可以根据导师的教学需要灵活安排空间并转换空间,工作室可以是企业,企业也可以是工作室;由特长生导师及各特长生分别担任企业具体职务。以多媒体制作工作室为例,由导师担任经理,特长生分别担任导演、编辑、摄像、编辑等工作;学生进入特长生工作室就像进入了一个多媒体公司。特长生培养在工作室中,以项目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开展教学,引进“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这一核心理念,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
由于实训基地对中职教育非常重要,特长生工作室的建立实际上是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效融合。校内实训基地投资大,学校可以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寻求专业对口企业。企业出资将基地建在学校、设备等由企业提供;学校将又学又专的特长生安排在特长生工作室里,为企业开发实际项目。这样企业和学校共建共享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专业把市场真正需要的技能带到特长生工作室,项目来自企业或者为企业开发,切实发挥企业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从而将“学生能被企业用,能被企业用好”作为中职院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特长生培养与技能竞赛结合。
目前教育部和各省市主管部门和学校组织的针对中职生的技能竞赛贴近岗位,一方面能够引导职业教育专业改革、课程改革,提高参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录取中职院校毕业生时,优先选择在技能竞赛中获奖的学生,甚至部分高职院校有免试入学的优惠政策。另外,由于企业冠名或者企业专家出题或者担任评委,使得高职教育市场化,唤起社会各界对中职教育的重视。因此,各中职院校要充分重视各类技能竞赛。
中职计算机特长生的培养要和技能竞赛紧密结合,在特长生培养过程中要把他们作为参赛的主要人选,而特长生工作室也为学生备赛、参赛提供了有力保障。实践证明,将技能竞赛的项目开发融入特长生培养中,不仅极大地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增强了技能操作环节的综合性和设计性,而且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耐挫能力,提高了特长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兴趣。此外,由企业技术能手担任特长生导师,能对竞赛的作品的主题、技术及效果等进行更为实际的指导。
三、关于项目型计算机特长生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
1.建立科学的特长生质量评价体系。
因为特长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辐射性和宣传作用,所以特长生的考核和一般学生的考核要予以区分,特别注重他们的项目开发结果,要把“绩”作为考核的重点,包括培养期项目开况、对外社会服务情况、技能竞赛成绩,以及培养过程中综合素质的体现、个人能力的发展等。学校应该对验收通过的特长生予以相应的激励政策,比如验收合格的学生,经相关认定,可以加上相应的课程学分,使得特长生肯定自我价值,形成特长生培养的良性循环。
2.加大特长生导师的培养力度,完善激励机制。
特长生导师对于特长生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中职院校要加大特长生导师队伍的培养力度和完善激励机制,要建立具备因材施教,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并且和企业有紧密联系的特长生导师队伍,保证特长生培养取得成效。特长生导师必须认真制订并实施特长生培养计划,检查培养的各个环节,加强过程监控,及时总结经验,注重培养结果。
此外,中职院校应该为特长生导师的发展创造条件。第一,学校和特长生导师共同积极寻求对口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合作,一方面特长生有了项目开发的来源,有了方便的渠道进入企业进行现场知识的调研、学习。另一方面导师可以对相关岗位操作技能进行训练和取证,和行业大师和技术能手进行交流,了解市场需求。第二,特长生导师可以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在模拟企业真实环境的特长生工作室里,将正在运作的科研、社会服务、校企合作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或者特长生培养项目,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提高中职教育质量。
此外,各中职学校建立激励机制,譬如在晋升职称、业绩考核、评选各类先进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特长生导师,从而调动广大教师投入特长生培养工作中,这对改善师资结构,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3.学校在其他方面要对特长生培养予以制度保障。
特长生培养工程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程,学校要从政策上、经费上予以保障,从而将特长生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真正得到提高,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实现高技能实践型特长生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在高中学校的教育体系中,体育属于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体育特长生的管理与教育是一个可以影响到学生家庭与学校的整体体育教学质量,甚至是一个可以影响到我国在培养体育人才质量与提升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关键问题。高中的体育教师除了需要上好日常形式的体育课程以外,还需要组织对学校体育特长生的相关训练与培养。然而,这部分体育特长生通常是在提升术科成绩以后使得文化课程的成绩落下,这是目前阶段高中体育特长生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需要有关的教育工作者探索出合理可行的有效训练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二、高中体育特长生现状
1.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思想与学习情况
现阶段的高中体育特长生大部分是由于在面对升学压力时,成绩不理想从而选取通过体育加试进入到高中学校,学校为其营造出来的是一种相对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然而,比较频繁的各种类型体育赛事等一系列活动会促使这些特长生拥有相比普通的高考考生更加广阔与复杂的人脉交际圈子,大部分体育特长生的情绪与感情都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两极性与爆发性,情绪波动相对比较大,一般会由于一件小事情从而表现出痛苦或狂喜的极端状态,在一些情况下会由于小事情跟他人大打出手,引起比较恶劣的后果。体育特长生选择体育加试一般是由于文化成绩不理想,相应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文化学习方面相对困难。根据有关的权威资料统计可知,近几年以来的体育专业招考分数线都处在降低趋势,原因除了高校进行扩招以外,还包含专业方面的训练方法没有体现出系统性、科学性与连贯性等原则。
2.体育高考的特点分析
(1)学习时间的具体安排不合理
文化类考生一般只需参加文化课程的相关考试,而体育特长生还需要增加相应的体育术科考试科目,而且这二者所占据比例相当。
(2)安排的学习时间存在差异
文化科考生通常只是需要在进行文化课程学习以外进行适当地体育锻炼,而体育特长生不但需要安排合理的文化学习时间,还应当安排充足的训练时间。
(3)各所高校的具体要求各不相同
普通学生仅仅要求获得合格标准的体育成绩,而对于体育特长生来说,需要具备较高程度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与技能素质。另外,学校在培养体育特长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实际问题。
三、创新训练模式分析
1.设置与实际相符合的科学合理训练计划
是否能够设置出科学合理形式的训练计划,这会直接影响到发掘体育特长生相应的运动潜力效果。在设置具体计划时,需要对每一个学生相应的身体素质等具体情况进行相关的调查了解。在进行实际的训练过程中,要求达到时间少与见效快的目的,需要制订合理形式的实际训练计划。首先,应进行全面有效的素质培训,在训练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反应速度、力量与身体协调作为关键环节,注重在训练过程中穿插具有趣味性与技术含量的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兴趣。其次是主要训练学生的肺活量、意志力与耐力等方面。在冲刺阶段中,以高考形式的测试项目作为相应的训练重点,重点培养学生的爆发力、灵敏力与协调性,适当引导学生的应考心态,从而发挥出最佳的运动水平。在设置训练计划过程中需要注重适当的素质训练,确保文化课程的具体学习时间。适度训练一般在对体育特长生进行相关培训的运动负荷量不可以超过其完成整体学习状况的生理极限,使其可以接受这样的具体训练强度与安排,这样能够确保学生在获得有效的训练效果之后拥有足够的时间来达到文化科目的学习目标。
2.加强其他形式的训练模式
大部分学校在进行训练过程中通常会忽略早晨训练的重要性,仅仅简单地视为出操活动,创新训练模式需要注重提升学生早晨训练的实际地位。除了应坚持日常形式的训练之外,确保早晨训练保持在一个小时的时间以内,全面系统地发挥出学生的具体竞技能力。对于高中体育特长生的相关特点,学生在早晨时间段的大强度训练之后非常容易疲劳,相应会影响接下来的文化课程的学习。所以在合理安排早晨时间段的训练过程时,需要相应地调整文化课程的学习时间,在各个方面提升对体育特长生的极大重视,从而能够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3.根据高中学生的相关特点进行分阶段培训
目前阶段,高中体育考试的加试项目一般有立定三级跳远、前抛实心球、100米与800米等体育项目,根据以上的各种项目与高中生实际的心理与身体特点,可适当地进行以下各个阶段的实际训练,从而全面系统地提升体育特长生的实际体育竞技水平。
(1)巩固基础训练
这一阶段的具体训练重点在于向学生讲述相应技术动作,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体育项目相关技术动作的合理组成性,能够促使学生认识到体育动作的关键点所在,教师需要及时地做出相应的标准示范。
(2)关注技术训练
这一阶段中需要注重在素质训练中相应地渗入专项形式的技术训练,使得二者能够充分达到效能互补的目的。对于耐力相对比较差的学生,需要适当地增加其相应的耐力训练时间,在其完成各项训练之后需要适当地增加其协调性的相关练习。
(3)加强模拟考试
这一阶段训练的主要目的一般是以培养学生的临时比赛应对能力与提升学生的参考成绩作为主导。在这阶段的具体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帮助学生强化巩固优势项目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相应的弱势项目,对于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设置出各种不同相应的训练计划。在整体训练过程中需要完成训练课前的准备工作、训练过程中的合理安排与训练过程之后的调整巩固。
在强化对高中体育特长生的相关训练、提升其体育成绩的具体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与分析,为其设置出合理科学的训练计划,而且要注重分阶段达到学生的训练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体育训练潜力,有利于有效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为了扎实开展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搭建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平台,规范特长兴趣小组辅导工作,切实提高辅导水平和效益,努力探索特长生教育的新途径,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推向一个更高层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特长生培养的实施方案
首先、成立特长生培养小组,确立专职教师负责。实行校长负责制,成立由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专职教师为组员的培养特长生个性化推进特色项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方案的实施与落实,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经特长生培养小组研究决定,由李建山老师担任音乐特长生小组的组长,由孙志发老师担任体育特长生小组的组长,由秦少萌老师担任美术特长生小组的组长。,他们分别负责选拔各自的特长生小组成员并开展特长生培养的具体工作。
其次、选拔学生,组织开展特长生的培养工作。
1、音乐特长小组
由学校喜爱音乐、舞蹈,且在这方面有点天赋的同学组建一支文艺特长小组,由音乐教师和班级文艺委员负责,利用校本和课余时间相互学习,一起练习。训练分专业训练和非专业训练两种。非专业训练指以校园教学和活动为主培养班级的积极分子、骨干学生,借以推动大课间活动开展,使课间活动丰富多彩、生机盎然。专业训练指选的优秀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参加上级组织的比赛获得好成绩。
2、体育特长小组
由学校喜欢踢足球、田径的同学组建一支体育特长小组,由体育教师和体育委员负责,利用校本和课余时间组队训练并指导参加比赛。建立一支优秀的田径特长队。由李老师负责训练工作。从低年级抓起,要科学训练,要跟踪培养,掌握学生的竞技水平的动态变化,以及预测发展情况和输送方向。以科学的、系统的、分层次的训练为基本要求,制定出相应的特长生培养训练计划,建立相应的特长生档案,做好跟踪写实。力争参加市比赛获得好成绩。
3、美术特长小组
由绘画功底特别好的同学组成一个美术特长小组,由美术教师负责,利用校本、课堂和课余时间一起练习画画,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展示与竞赛。以教师为指导,以优秀学生为辅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重点抓好七年级学生培养、带动八年级学生。制定特长生长远培训计划和规划,力争参加上级比赛获得好成绩。
通过以上工作使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涌现出越来越多具有专长甚至多才多艺的学生。此外,除了继续做好特长生的培养工作之外,对几年来的特长生的培养工作做全面的总结,制定新的工作规划,以更好的进行特长生的培养工作。
二、为保障实施方案的运行,我校采取了下列具体措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体育教学也越来越引起重视,而高中体育也成为满足各大高等院校和社会对体育人才需要的重要途径。如何才能最大效率地满足社会各界对体育人才的需要是我们高中体育的重要目标,下文就高中w育特长生的培养战略做出了简要说明。
一、高中体育特长生的现状
随着新课改对高中体育教学要求的提高,高中体育教学水平明显改善,体育特长生的人数较往年也不断增加,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许多通过高中体育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开启了人生新的方向。目前高中体育教学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扬长补短”,不断总结与反思,在摸索中不断地探索前进。下面就高中体育生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一)文化课成绩不理想
高中体育特长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训练上,以“训练”为重,忽视文化课的学习,认为只要锻炼好体育项目,文化课学习无关紧要。然而,没有文化课作为基础,体育锻炼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文化课学习是体育教学最好的辅助,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保障,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提醒学生不忘学习文化课程,不以体育训练为借口无故旷课,不要忘记体育训练的根本目标。
(二)体育素质较差
近几年来,由于很多高等院校急于扩大招生规模,利用各种特长降低招考分数线,体育考试成为很多“奔名校”的学生的首要考虑。他们当中不乏真正的体育佼佼者,但是也存在很多身体素质不过关仍然坚持训练,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角逐者”。体育课堂学习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相距甚远,这样也会影响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给体育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根据整体制定的培养计划必然不能整体实行,这就造成体育课堂效率的降低,拉慢整体的训练进度,为体育训练的高手裁定了框架,影响培养的进程。
(三)思想素质较差
古有“德艺双馨”,古人尚且看重,今人亦要潜心继承。高中的体育特长生除了文化课以外,接触最多的就是体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锻炼,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做到“授艺”,对于“德”的发展似乎并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教学勿忘德是新课改对体育改革的要求,也是社会给予体育教学工作者的厚望,如何教学勿忘德也是我们高中体育教学重点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四)体育指导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现在体育特长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专业的体育教师匮乏,选拔高质量的体育老师迫在眉睫。但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体育课程较少,体育教师工资报酬不高,选拔高质量的体育老师更是难中之难。教师整体素质关系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提高体育教师素质,优化体育教师管理,是教育部体育改革必须提上日程之事。
(五)训练强度较大
大部分体育特长生,在实现“名校梦”的路上,不仅要努力学习文化课知识,更要加大训练力度,强化训练成绩,他们往往承载着比普通高中生更多的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但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不仅没有帮助他们释放压力,反而制定更加繁重的训练计划,督促他们完成计划,然而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反而不利于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二、培养战略
(一)合理教之,有序训之
在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充分考量学生的实践能力,将课堂变成学生提高体育成绩的主阵地。要注重“训训结合”,不仅要合理训练,还不能忘记淳淳训导,教与训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率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比如在训练学生的乒乓球能力的时候,我会先考量学生的实际能力,依据他们的实际能力制定出符合他们实际的教学计划,让他们进行专项的训练,提高专项能力,使体育课堂效率最大化。不同的学生身体素质也有所差别,对乒乓球的悟性也高低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传授不一样的经验,给予最合适的指导,要确保让每一位学生的在体育高考中发挥出最优秀的水平。
(二)提高体育特长生培养选拔标准
提高体育特长生培育选拔标准,要从学校做起,从教师的体育教育宣传工作做起。体育特长加分并不是体育特长生考取理想院校的唯一方法,体育特长生要特别突出“特长”,要挖掘出具有体育潜力的体育爱好者,选拔优秀的体育人才,同时学校方面也要积极响应,提高体育体育特长生选拔标准,明确体育学习地“佼佼者”与不懈的“角逐者”,进而提高体育教学课堂的整体素质,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要向学生充分阐明体育特长生的专业具体方向,训练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体育特长生基本的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充分考量、充分把握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正确方向。
(三)提高体育教师教学素质
教师教学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素质与学习水平的高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符合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作为体育学习的引路人,我们要善于总结和改进体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汲取优秀体育教师的教学“精华”,去其糟粕,注意借鉴其他学校高质量的训练方法,转化成适合课堂教学学生训练的有效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训练方法,提高学生训练的效率,进而提高特长生的体育成绩。
关键词 体育特长生 选拔方法 选拔思路 培养建议
在学校体育工作中,选拔与培养体育特长生是学校体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特长生的选拔和培养指的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客观的、全面的、科学的、综合的测试和评价,把具备优越的先天条件,适合从事体育运动的学生选,并通过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挖掘其所具备的运动潜能并促使其运动水平不断发展提升的过程。体育特长生的选拔和培养会对我国体育后备人才队伍的状况产生直接的、重要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就对体育特长生的选拔和培养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体育特长生的选拔
(一)体育特长生的选拔方法
在对体育特长生进行选拔的过程中,选拔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体育运动的几个主要项目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统一的、几种的测试,并根据学生在测试中的表现和客观的测试结果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选择;另外一种是利用目测和生理机能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拔。运用目测和生理机能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体育特长生选拔时,目测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例如:体形、四肢长度、肌肉形状以及关节围度等等。而心理机能测试主要测试的项目则为心率、肺活量等等。
(二)体育特长生选拔的思路
要做好体育特长生的选拔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做好体育特长生的选拔工作,必须具备教体结合、积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工作的积极性。挖掘和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不但是相关体育部门的责任,也是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体育任课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体育任课教师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始终坚持普及与提高的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运动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同时,要尽快的为挖掘和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做出积极的努力。而教体结合是推进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提升学校体育教育水平、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由之路。所以,要做好体育特长生的选拔工作,必须首先要充分认识教体结合的必要性和意义,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主动性以及自觉性。
其次,要做好体育特长生的选拔工作,在选拔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尖子学生,还要适当的兼顾一般学生。所谓的尖子学生是指具备一定的运动天赋或者运动特长的学生,这些学生是体育特长生重要的来源。而选拔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般学生则指的是虽然在运动天赋或运动能力等方面并不十分突出,但却具有强烈的运动兴趣,能够吃苦耐劳,体育学习的愿望十分强烈的学生。这些学生日后不但有可能成长为优秀的体育人才,而且对带动训练积极性、树立良好的训练风气和训练氛围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第三,要做好体育特长生的选拔工作,应重视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以尽可能广泛的发现和挖掘体育苗子。要做好体育特长生的选拔工作,应从小抓起,尽早的打好基础。在学校中,在广大的青少年学生中蕴藏着大量具备良好的运动天赋的体育苗子。而课余体育训练是挖掘、选拔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关键,因此,在学校开展特长生选拔工作时,应重视课余体育训练,大力开展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的课余体育训练活动,以尽可能发现有运动天赋和运动特长的学生。
二、体育特长生的培养
(一)在体育特长生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在针对体育特长生进行培养和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一刀切。也就是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样的训练强度、训练节奏和训练内容。这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是不同的,如:遗传因素、学习能力、后天营养、性格特征以及成长环境等等。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和训练的过程中,如果不顾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主观的为他们安排同样的训练内容、训练强度和训练负荷,很难取得理想的培养成效。而是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和训练安排,这样才能让培养工作实现科学、高效。
(二)在体育特长生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
在体育特长生的培养过程中,切忌急功近利,盲目训练。学生多数还处于长身体的阶段,过高强度或者过大负荷的训练,不但无法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还极引发运动损伤,打击学生训练的积极性,甚至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体育教师在针对体育特长生进行训练和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科学的安排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根据训练的计划和训练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的提高训练量,从而实现体育特长生的高效培养。
(三)在体育特长生培养的过程中体育训练和文化课学习应一起抓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人才,体育特长生也不例外。因此,在体育特长生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体育训练和文化课学习一起抓,绝对不允许出现为了体育训练而荒废文化课学习的情况。要做到这一点,体育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体育训练与文化课学习之间的关系,并积极及时的与文化课教师进行沟通,尽可能的实现体育训练与文化课学习两不误,两条腿走路的目标,进而促进体育特长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一、招生计划的制定和管理
(一)本市普通高中学校体育特长生招收计划的编制和实施,须按市、区县两级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进行。
(二)市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负责对全市体育特长生招收计划的宏观管理,加强对区县体育特长生招收计划编制的协调和指导。
(三)各区县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奥运后备人才培养发展规划和学校资源配置状况,编制本地区体育特长生招收计划,其中包括需引进外省市体育特长生。*年本市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引进外省市体育特长生计划总数控制在50名左右。
(四)市、区县中招办负责将本地区普通高中招收体育特长生学校的招收项目、范围、计划人数包括原则、方法、选拔程序等向社会公布。
二、招生学校和项目
(一)经*市体教结合联合办公室组织评估并通过备案的办二线和试办二线运动队的学校及项目(附件1)。
(二)经*市体教结合联合办公室组织评估并通过备案的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及项目(附件2)。
三、报名条件
(一)具有本市常住户口或蓝印户口的应届初中毕业生、结业生和18周岁以下(1987年9月1日以后出生)的往届初中毕业生、结业生(非高中阶段学校在读生),须参加市统一组织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二)参加系统体育训练,在市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正式办理注册手续2年以上,并持有参赛证。
(三)符合上述条件,并在义务教育阶段八、九年级获得以下条件之一者方可填写《*市普通高中招收体育特长生申报表》(附件3)参加报名。
1、获得市教委、市体育局认可的并与招收学校项目对口的市级及以上正式体育比赛集体项目前6名的主力队员或个人项目前5名的学生。
2、获得本市由各区县教育、体育部门举办的并与招收学校项目对口的区县级正式体育比赛集体项目或个人项目第1名的学生。
3、经市体教结合联合办公室组织的项目专家组测试认定的确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少数特殊体育后备人才。
四、招生范围
(一)办二线和试办二线运动队的学校在招收本区县体育特长生基础上,具有住训条件的学校经市教委审核认定,可按本校运动队年度招收额度(附件1)的50%比例,在全市范围招收专项技术突出的体育特长生。
(二)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招收工作在所在区县范围内进行。具有住训条件的学校经市教委审核认定,可按本校运动队年度招收额度(附件2)的30%比例,在全市范围招收专项技术突出的体育特长生。
五、招生录取办法
(一)招生学校应于*年3月30日前根据本校运动队建设需要,将测试的项目、内容、时间、地点、招生额度、录取方法等报区县和市中招办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二)招生学校应成立由行政、监察和项目专家等人员组成的考评组,严格按照本校专项测试标准和选拔录取程序,进行公开选拔。并于4月15日前将专项测试合格拟录取的体育特长生,在学生所在区县和学校张榜公示1周后,按《*市普通高中招收体育特长生申报表》格式要求,报区县和市中招办备案。市中招办将在招生信息网上对各区县专项测试合格的体育特长生名单向社会集中公示。未经市中招办集中公示的体育特长生,招生学校一律不得以体育特长生的途径予以录取。
(三)对体育专项测试合格、参加初中毕业统一学业文化考试成绩达到市普通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70%的学生,由招生学校按照择优录取的原则决定是否录取。
(四)招生学校应依据经备案认可设置的项目,择优录取专项对口的体育特长生。如招收从田径项目转为其他项目训练或者篮球、手球、排球、沙滩排球、网球、棒球、垒球等相关项目进行转换训练的跨项目优秀体育苗子,须事先报市体教结合联合办公室备案,方可招收。
(五)对个别体育专项测试成绩特别突出,确有培养前途,而学业文化考试成绩达不到规定的考生,由招生学校上报区县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体教结合联合办公室审核认定并报市教委批准后方可录取。录取后,学生本人及家长(或监护人)应与市体教结合联合办公室签订《奥运重点后备人才培养目标责任书》。
(六)各区县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须在录取后一个月内将当年各校招收的体育特长生名单报市体教结合联合办公室。市体教结合联合办公室将对这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情况单列实行全程跟踪和监管。
六、招生工作监督
(一)市、区县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及中招办要配合纪检监察部门,加强体育特长生招收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招生学校的分管校长是体育特长生招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具体事宜的教练员是招生工作的直接责任人。
(二)对违反招生纪律规定的学校,要取消其招收体育特长生的资格。对违反招生纪律规定的人员,要予以严厉查处。凡通过弄虚作假等欺骗手段报考或录取的学生,一经发现,取消其当年报考或录取资格。
(三)实行公示制度,增强透明度,健全社会监督机制,确保中招工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对拟招收的体育特长生要预先上网公示。对正式录取的体育特长生名单由学生原在读学校在显著处公示7天。未经市中招办集中公示的体育特长生,各区县中招办不得投档,招生学校也不得录取。
(四)招生学校在正式录取前应与所招收的体育特长生签订相关协议,如无正当理由不参加体育训练和比赛,则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按其入学时的文化学业成绩安排到相应的学校就读。
七、附则
(一)各区县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可依据本文件的有关精神,对二线运动队学校和试办二线学校、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以及区县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体育特长生招生工作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方案中必须明确招生学校、招生项目、招生额度等内容,并于*年3月30日前报市体教结合联合办公室备案。
(二)按照市、区县分级管理的原则,区县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体育特长生招生工作,由各区县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严格按照上述有关规定和程序负责组织实施。
(三)区县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招收工作应在本区县范围内进行。未参加初中毕业统一学业文化考试,或其考试成绩低于市普通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70%的学生,各区县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均不得录取。
附件:1.*市办二线和试办二线运动队学校名单
摘要:以电子类高职特长生为培养对象,探索并构建一个以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引领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并对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人才能力分析、团队建设、训练项目、创新实训条件和考核奖励等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对策。
关键词 :高职;电子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特长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50-03
近年来,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提升以及学科与技能竞赛的不断开展,多数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相关专业特长生的培养工作。我校电子专业的特长生培养工作不断深入,并逐步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笔者以电子专业为例,针对高职“卓越人才”培养提出一些建议。
明确“卓越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卓越人才”培养,要以促进在校高职学生的技能提高为目的,构建高职特长生培养的长效工作机制,形成学生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的系列化、全程化,培养创新型人才,并以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的示范性和导向效应推进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促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选择“师带徒”导师制培养模式
“卓越人才”即特长生的培养,可采用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师徒团队教育方式。“师带徒”导师制培养模式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充分相互了解。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教师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加快学生职业道德和技术技能的提升。
在培养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直处于同一教学与工作情境下,师生间及时沟通和反馈,针对学生学习和训练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建议,使疑问及时得到解决,学生的学习进程更顺利,对增强学习效果和提高学习兴趣都有重要意义。
另外,在该模式下,学生已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任务和项目的完成,师生间可以相互促进,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项目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向教师提出合理建议,展现创造性思维。
“卓越人才”培养各阶段的主要能力要求分析
高职“卓越人才”培养的周期可以为一年至两年。由于高职学生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要陆续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各用人单位也相继来学校招聘学生,还有部分学生准备继续深造等,学生放在“卓越人才”课题研究上的精力会不足。所以,“卓越人才”的培养周期一般在二年级结束。如果是一年的周期,那么参与培养的特长生一般是二年级的学生,其目标是围绕学生竞赛或特定的科研创新项目。考虑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效果等,高职电子专业的“卓越人才”培养以一年半或两年为宜,第一学期主要是从特长生的选拔角度进行培训。各阶段的要求见下页表1。
导师团队的组成与管理
特长生导师应具备创新能力,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一个缺乏创造力的导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为了使特长生培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学校要加强特长生导师团队的管理,如成立“卓越人才”教学团队委员会及特长生教学团队。
“卓越人才”教学团队委员会成员由负责教学和学生工作的二级院系领导担任,主要负责教学团队管理、特长生导师审批管理、特长生人才管理及日常事务处理。
特长生教学团队成员(即特长生导师)在专业教师中选拔,主要负责特长生人才培养教学任务及日常项目指导、各种级别电子竞赛指导等。
特长生教学团队一般由若干名指导教师组成。特长生导师的能力直接决定培养人才的结果,对特长生导师条件及职责等应有相关规定:具有良好的师德,热爱教育事业;有三年以上教学科研工作经验;有较好的师生沟通技巧;具有相关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具备因材施教的能力;有较强的科研和实践动手能力;会使用AutoCAD、Protel DXP、Protues、Keil C、EDA等常用电子开发工具软件,会利用C语言进行单片机编程;熟练掌握整个电子产品设计、制作与调试流程等。特长生导师在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对学院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予以优先考虑。聘请程序可以是:(1)由本人提出申请,并向“卓越人才”教学团队委员会递交一份自己独立完成的电子作品,或有此能力的证明,或在任特长生导师的推荐,经教务办审核,并由“卓越人才”教学团队委员会对申请者审议批准,报学院备案并由学院聘任。(2)特长生导师的聘期一般为二年。(3)如因特殊原因需延期,则必须于聘期结束前一个月向“卓越人才”教学团队委员会提出申请,报学院备案。
特长生的选拔与管理
为了使特长生培养工作规范化,应对特长生的选拔与管理做出相应规定。
电子专业的特长生选拔条件是:在学校注册的在校生;品行端正、勤奋好学、遵守校纪校规,具备电子专业特长和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有较强的电子方面的兴趣。人数为专业学生总数的1/4 ~1/3。部分参加竞赛的学生可从相近专业中选拔。
特长生的选拔程序如下:(1)每年10月在大一学生中成立特长生培训兴趣班,公布特长生选拔条件、报名要求、招收人数等信息。(2)学生根据兴趣申请报名参加,或者经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其他教师推荐。(3)“卓越人才”教学团队委员会根据报名情况,组织报名学生进行综合条件考核与测试。(4)“卓越人才”教学团队委员会于12月前确定特长生人选,报学院审批。(5)由学院批准,发文公布入围名单及培养方案;(6)特长生培养周期为二年。
特长生队伍实行动态管理模式,如培养期间违反特长生规定将取消特长生培养资格,无故缺席活动三次以上者,按自动放弃特长生培养处理;在学习期间如不适应培养方向,可提出申请终止特长生培养。如果有更优秀的学生,也可以经任课教师或班主任推荐,经“卓越人才”教学团队委员会审议,报学院批准,加入特长生培养班。
“卓越人才”培养的训练项目选择与管理
特长生人才培养为二年,细分为4个学期,每学期可调整特长生培训班,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模式,不断提高特长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理论水平。每学期由特长生导师团队制订特长生培训班专门的教学计划、训练任务,跟后面培训衔接。
特长生的训练项目不能是技术指标过高或难度太深的项目,如一个研究生经数月或一年才能完成的项目,不能拿来作为高职学生的训练项目,因为这样的项目,以高职学生的能力和培训周期根本完成不了。训练项目也不能过小,不能直接将课程项目教学中的一个小案例、小制作作为特长生训练项目,这种项目太简单,起不到提高学生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在选题时,可以针对高职特长生培养的特点进行特长生导师指导项目的研讨,讨论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以及实施计划,讨论对提高学生能力、改善学生知识结构的意义。经过此过程,再对项目正式实施。
在第一学期,特长生的选拔还没完成,新生入学后适应新环境也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特长生的培训工作主要是结合相关课程选拔特长生,如电路与电工技能、工程识图与CAD、电子技术与实践等课程。可以选择一些电子产品装接、测试和排故的项目,训练学生的认识、装接电子器件和使用常用电子仪器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兴趣,并选拔出特长生。
第二学期,进行模块电路、简单电子产品设计方面的培训,同时通过组成师生团队,让学生接触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可以协助教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查找整理资料、装调电路等。通过一些复杂模数电系统(如数字频率计)的设计制作训练,并结合当年学校的一些技能竞赛项目,完成模电、数电、传感器等知识学习及PCB电路板设计、制作和产品调试。鼓励学生自主创新,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加以指点的形式完成创新项目。
第三学期,特长生培养进入智能产品设计阶段,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如协助教师进行电路设计工作。特长生的训练项目选择一些独立的智能电子产品,如电子密码锁、无线控制器等,完成单片机软硬件知识的学习,进行基于单片机的系统综合应用,熟练掌握智能电子产品的整个开发流程,包括系统与电路设计、软件开发,制板装接、修改调试等。
第四学期,特长生将独立完成基于单片机的综合智能产品开发,同时可承担教师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这一阶段的训练项目,可以结合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和省级、国家级学科技能竞赛。
“卓越人才”培养的创新条件设置与管理
特长生的培养需要建立一个向特长生开放的创新实训室。实训室提供如电源、示波器、信号发生器、高精度万用表、频谱仪等电子仪器以及打印机、PCB制作等一般设备,还要免费提供一些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在创新实训室中,特长生按项目组分配工作区间,每组由组长负责。在项目任务驱动下,特长生把大量的课外时间用于创新活动训练。
同时,在特长生的影响和带领下,由特长生小组组长负责,其他学生也可在课余时间进入创新实训室进行实践训练或参与到创新项目中。这样,可以培养更多的学生,并且可以从这些学生中不断选拔出优秀人才充实到特长生队伍中,大大增强特长生培养的效果。
“卓越人才”培养的考核与奖励
为保证特长生培养质量和形成长效机制,要建立相应的特长生培养的考核与奖励办法。
对导师的考核,可以按学期或培养周期进行,以特长生的就业、竞赛获奖、学术论文等为考核指标。工作业绩记入教师个人的业务档案,作为其聘级、评奖的重要依据之一。
特长生的考核按学期进行。为了使特长生有更多时间钻研,训练应避免与正常教学内容重复,特长生在培养期间经导师和相关教师组成的考核小组考核合格后,可以免修部分专业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
在项目结束后,经考核评为优秀成果的,或获得市级以上竞赛奖励的,除竞赛奖学金外,由导师推荐,可在学生评优评奖中作为优先推荐的对象。
本文论及的高职特长生“师带徒”导师制培养模式,在我校电子专业进行了近两期的相关实践,在学生参加学科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同时也有力推动了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的改革。高职“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还要结合学校的现状和特色,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
参考文献:
[1]韦杰,李昊.高职高专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5):155-156.
[2]杨进发.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特长生培养新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8(27):44-45.
[3]汪立军.实施特长生导师制 提升高职生就业力[J].职教论坛,2007(6):27-29.
[4]陈小言,葛伟.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有益尝试——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特长生导师制的实践[J].职教论坛,2004(2):14-15.
[5]肖颖.关于高职院校特长生培养改革的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2012(2):35-36.
体育特长生是我校多重培养方式的一种。从我校成立到现在,体育特长生为我校赢得了诸多的荣誉。为了能更好的加强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我们必须加强对体育特长生的管理。根据多年的体育特长生训练的工作经验,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体育特长生是相对一般学生而言的,指在体育方面具有较好天赋,通过专门系统的训练达到一定专项水平,并在相应的体育竞赛中获得较好成绩的青少年学生。一般来讲,体育特长生体格健壮,性格开朗活泼,敏捷好动,多数学生长于专业之动而短于文化学业之静,因此,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普遍较差。根据这一点,我们必须加强体育特长生“训练一学习一生活”的管理。
1、加强体育特长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往往重“特长素质”轻“全面发展”的培养,导致了学生畸形发展。在众多教育者眼中体育长生是“另类”学生,认为体育特长生升学只靠体育成绩,与其他学生的学业要求截然不同,只要他们在体育方面出成绩就行了,这样既能给学校增光添彩,又可以为自己升学创造有利条件。这种观点是要不得的。教师必须提高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和思想素质。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基础本来就差,我们不能放任他们自由发展,放任只能导致他们的学习越来越差,学业上会越来越困难。放任只能使一些人丧失自信心而放弃学习。事实上,体育特长生要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当学生因失败和挫折产生急躁心理,要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让每个特长生成为“全面+特长”的优秀人才。
2、加强训练和学习一起抓。体育特长生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训练和学习的矛盾,学训分离的现实更加重了矛盾的激化。体育教师管训练,班主任管思想、学习,二者之间缺少沟通,没有整合教育力量合,达不成有效的管理效果。体育特长生中有很多学生原本学习基础不好,加之繁重的训练和比赛任务耽误了功课,现在的高中课程繁重,对一般学生来讲,稍有放松就会跟班困难,而对原本基础就不好的体育特长生来讲就更是望尘莫及了。这就要求我们的任课教师必须对体育特长生进行一定的“因材施教”。我们不能让他们“欠帐”越来越多,“距离”越拉越远,造成学业的恶性循环。班主任也要加强对体育特长生的管理,在没有训练时,必须在班级中学习。
3、加强情感教育。体育特长生教育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与道德情感,人既是理性的,更是有感情的,感情决定着思考方向,理性决定着思考结果。做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工作,特别要注意方式与方法,找准工作的切入点,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作为教练员,我们必须以爱为基石,加强体育特长生的思想教育,及时化解体育特长生的负面情绪。还要让体育特长生感受到师生间的关爱,真正体会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产生集体归属感。开展挫折教育,增进体育特长生的意志品质。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形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互动,为体育特长生的意志品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4、加强“全程式”系统管理。必须克服重短期管理,轻“全程式”系统管理,这样会影响学生的特长和文化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管理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学校体育工作和教练员的成长。而应该把中学体育特长生的业余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纳入学校或教务处的工作计划之内,定期检查,特别是在高一、高二期间,文化课跟不上中等水平的学生应停止训练补课,有关领导、班主任和教练员要经常深入课堂、运动队检查,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