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9 15:41: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班幼儿游戏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幼儿教育领域,游戏一直是一个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问题。人们在谈论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时,总是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幼儿的游戏问题。游戏与幼儿教育的这种特殊关系,是幼儿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显著标志。所以从古至今,一直有很多学者在探讨游戏的作用,关注着幼儿游戏的发展。
前苏联杰出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是前苏联心理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是社会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在其一生中,维果茨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给现代心理学注入了大量血液。而在维果茨基的心理学著作中,幼儿园教学中的游戏理论,却给学前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带来了许多启示和经验。在这里,我将浅谈一下小班幼儿游戏教学理论。
一、幼儿游戏的起源认识
19世纪中期之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各心理学家开始研究游戏,探讨游戏的本质。许多心理学家从文化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儿童的游戏问题,他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强调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儿童游戏出现的诱因是:当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超出儿童实际能力的、不能立即实现的愿望时,游戏就发生了。3岁前儿童的典型行为方式是想要一件东西就必须立即得到,这种愿望不可能延迟满足,否则儿童就会大发脾气。3岁后,出现的愿望和需要不能立即得到满足,此愿望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渴望立即满足的愿望变成一种情感诱因,使不能得到满足的愿望以一种想象的、虚幻的方式实现,即把一个东西迁移到另一个东西上,以一种简缩的方式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游戏就为愿望的满足应运而生了。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社会性实践活动,儿童看到周围成人的活动,就把它模仿迁移到游戏中,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情感诱因。儿童在游戏中产生的情感,根源于他与成人的关系。
二、小班幼儿游戏的发展价值
幼儿游戏是否能促进幼儿的发展,要看游戏是否与幼儿的发展和需要相吻合。幼儿游戏是符合儿童需要的一种“教学”活动,但幼儿的内心有自身的“教学大纲”,只有二者相吻合的时候,这种活动才成为可能。他认为游戏对儿童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
第一,游戏能促进小班幼儿思维的发展。游戏使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使幼儿学会了不仅按照对物体和情境的直接知觉和当时影响去行动,而且能根据情境的意义去行动。游戏帮助小班幼儿把词作为一个符号来掌握,在游戏中幼儿能根据物体和动作的意义去行动。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做不到,而只能用真实的物体作出真实的动作。正因为游戏与现实这种矛盾现象的存在,使游戏成为幼儿早期完全受情境束缚的知觉与完全摆脱了现实情境束缚的思维之间的中介,小班幼儿通过想象来行动。
第二,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认为游戏在幼儿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通过成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达到的另一种水平。在游戏中,幼儿从中了解很多表现在未来将变成他真实的行动和道德的基本层次。在虚构游戏中遵循规则,幼儿比较能够了解社会的模式形态与期望,并且努力表现出与之相符合的行为。维果茨基由此提出:受到特殊的鼓励去进行集体性游戏的儿童,在解决阐明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的规则等社会问题时会变得更为熟练,尤其是当此社会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在社会行为的控制中使用语言时,效果更是如此。幼儿在游戏中凭借语言的功能,以角色为中介,了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变化,都首先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来,游戏活动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更是小班幼儿学习的主导活动。
三、游戏规则对小班幼儿的制约
小班幼儿游戏最重要的特征是想象和规则,象征性游戏包含了行为规则,幼儿必须遵循,才能成功地进行游戏的情节。从早期到中期儿童游戏发展的轨迹,发现最明显的改变便是逐渐增加对规则的强调。维果茨基认为,当游戏的想象部分逐渐消失了以后,规则占了游戏的最重要部分,但是每一个游戏都有规则,都以隐密方式包含想象的成分,而且两种游戏因素都保留在发展的过程中,而在学龄前阶段的后期出现的游戏,几乎都是以规则为主的活动。因此,维果茨基强调指出,任何游戏只要有想象的情境,都有规则的存在。一个孩子是不可能在完全没有规则的想象情境中行动的。在游戏中,小班幼儿把自己的愿望和一个想象中的自己联系起来, 即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该角色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则联系起来, 心甘情愿地服从于来自现实生活的规则,并放弃直接的冲动。”因此游戏有助于幼儿意志行为的发展,小班幼儿最大的自制力产生于游戏之中,从各种不同的游戏来制约幼儿的行为发展。
四、对小班幼儿教学中的特点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幼儿园基本活动,幼儿能从游戏中认识周围生活,培养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动手动脑能力。幼儿教育中所谓社会性指与人交往,融入社会所需特点、品质。它是和平相处、解决矛盾、和睦相处的技巧和策略及使用或掌握公共资源的能力。社会性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意愿进行的一种游戏,也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
一、问题提示
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用幼儿的仪态和礼貌评价幼儿的社会行为,对小班幼儿来说很少会关注自己的仪态或外貌问题,如何评判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幼儿园中我们通过创设社会性游戏评判孩子的发展水平。教师可以通过社会性游戏,观察和发现幼儿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怎样与他人交往互动。
娃娃家是幼儿园最常见的社会性游戏,在小班布置让幼儿感觉温暖、安全的娃娃家环境,给予幼儿家庭生活体验,幼儿通过游戏体验家庭的温暖,减轻分离焦虑,同时学习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完善人际交往。观察幼儿自主游戏时娃娃家中若干幼儿的游戏情况,评价班级中部分幼儿社会性游戏发展情况。
二、案例
来园后的自主游戏时间,小G很快选择了娃娃家区域,插好卡片后她和清清、轩轩在娃娃家忙开了。小G拿着一个蓝色圆柱小玩具撑在娃娃的身旁,侧身坐在床边,把梳妆台拉近了身侧。清清左手用箩筐装好一个水壶,右手拿着一个杯子,弯腰凑近身体问:“你要吃什么?”小G抬头“菠萝菠萝蜜”,说着眼睛瞟了一下在旁边玩的其他小朋友。清清转过身去小灶台摆弄她的工具,小G嘴里开始念着:“菠萝菠萝蜜,菠萝菠萝蜜。”并开始摇头晃脑地唱起来,双手拿着积木晃动着身体唱了2遍,看了一下清清,并轻轻瞄了一下老师。接着她停了下来看着旁边的轩轩左手拿着小碗,右手拿着一把刀和一个小平底锅绕了过来,一边敲击着一边唱:“嘿哟嘿,嘿呦嘿,烧呀烧饭了。”然后转过身继续唱着:“菠萝菠萝蜜,菠萝菠萝蜜。”轩轩在小灶台的左侧挤开了清清,清清向后退了2步,小G只能往小床的右侧挪动了一下。嘴里继续咕哝着她的歌,这时听到有小朋友来的声音,抬头侧向左边看了一下门口,又回身向右看了一下清清的灶台。轩轩已经做好了饭,拿着他的平底锅和铲子,右手抢过清清手里的小碗,清清和他拉扯了一下说:你不给我们的厨师。轩轩一用力还是将碗拿走了并回身放到了小床上。清清很委屈地转身看了老师一眼继续回身拿灶台上的工具。小G坐在床边把轩轩放餐具边上的小熊拿起说:“要不它睡觉吧。”站起身说着:“睡吧!”转身跪在小床上掀开小被子把它并排放在小床最右边,并盖好了被子。这时轩轩拿着小碗也挤到了小床边看了一下娃娃,小G轻轻退下小床说:“你是她的爸爸,我是她的妈妈。”轩轩回身准备新的食物,小G也跟着一起蹲在食物框边上看着,轩轩用小碗装了一个香蕉和一条鱼,小G拿起框子里的煎鸡蛋和鸡蛋说着:“我来烧。”将鸡蛋拿到灶台上分别放进2个杯子,左右摇晃着最后倒了出来。轩轩也找到了食物在灶台上烧着,小G看了一下他说:“这是我们的控制台,这是我们的控制台。”左手轻轻搭在灶台上看着轩轩做饭。“爸爸”小G大叫了一声,停了一下咕哝了一声“老―老公”,声音小了些,轩轩没有答应,只是从右手边绕过她将菜端到了小床边。小G看着轩轩的动作,中间抬头看了我一眼,走到床边趴下看轩轩喂娃娃,嘴里说着:“多吃菜营养高!”声音很高。清清也端了饭菜走了过来,蹲在他们中间一起。小G笑着说:“谢谢清清,谢谢清清!”
三、案例分析
《纲要》指出幼儿在3~4岁期间在社会领域中人际交往之目标是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本事件中小G已经能实现此目标。娃娃家是孩子们常玩的一种社会性游戏,做饭、喂娃娃是他们乐此不疲的活动形式。经过观察可以发现游戏中轩轩更多的是在同一个区域进行平行游戏,小G始终在游戏中扮演角色。开始时和清清玩做饭,“喜欢吃什么”,并利用摇头晃脑的歌唱形式表达了出来。当两个人的游戏受到干扰时(轩轩抢了小碗),清清表示抗议,小G用更积极的方式解决了这个冲突,她给轩轩安排了一个角色,“我来当妈妈,你来当爸爸”,轩轩也接受了安排,小G成功用她的策略使游戏继续了下去。接下来分配做饭的过程中她主动要求做鸡蛋,可以看出她扮演做饭角色时已经有所经验。开始使用“爸爸”这个称呼大声叫轩轩,后来停顿转用小声的“老公”称呼表明她对家庭成员中同一人不同称谓已有所认识,并能适当转换,不过并没有得到同伴的回应。在最后的喂娃娃过程中,清清再次加入游戏,小G表示很欢迎,继续这个游戏。从始至终小G都能用积极的方式在游戏中扮演自己的角色。
四、案例反思
对于进入小班的幼儿来说,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进程。起初,幼儿完全自我中心,源于婴儿阶段本能,进入幼儿园后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个体,要开始学会如何和同伴相处。幼儿在最初的阶段往往会出现焦虑、紧张,和其他幼儿发生冲突如抓人、咬人等不适应症状,如何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开始学习如何与同伴相处一直是小班初老师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能从游戏中认识周围生活,培养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动手动脑能力。幼儿从刚入园的摆弄、操作玩具,初步模仿到进入中班渐渐加深对角色的理解,并进行初步合作,再到大班时在游戏行为中产生假想替代行为,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幼儿社会性游戏发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及时了解幼儿社会性游戏发展水平,并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幼儿更好地与同伴交往。
1.让幼儿与教师一起观察和讨论
将游戏拍成视频和幼儿一起观看并讨论。如“你喜欢在娃娃家玩什么游戏”?“你是怎么玩的(具体玩法)”?帮助一些不会玩的幼儿提供借鉴经验。如果和幼儿观看视频时出现攻击,教师可以和大家讨论这种行为会导致什么结果,一般来说大多数幼儿都不会喜欢具有攻击的同伴的,可以给有这种行为的幼儿一些警醒。
2.教会一些游戏策略
当别人玩的过程中,如果有幼儿想要参与,需要一定的介入策略,如询问,在旁玩相似的平行游戏,直接“闯入”。不同介入方式往往会影响游戏进程或者中断游戏。同样游戏过程中如果出现影响游戏的因素,如何用积极有效的方式解决,可以是协商、妥协,也可以是转移注意力等。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谈话、集体活动或者个别指导中示范或者教授相应积极策略,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社会性游戏,这就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技能的重要过程。
小班幼儿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情绪变化快,注意力易转移,兴趣短暂。而一个好的音乐游戏的开展,能让幼儿在理解游戏内容的基础上,在表现简单的游戏内容和情节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享受到音乐游戏带来的愉悦情绪,还能提高幼儿参与音乐游戏的兴趣,如组织幼儿开展“老猫睡觉醒不了”这个音乐游戏,令我印象深刻。“老猫睡觉醒不了”是个比较传统的音乐游戏,同时是一个深受幼儿喜爱的音乐游戏,主要是歌词朗朗上口,情节生动有趣,在游戏中由老师扮演老猫,声音变粗,脚步变慢,当唱到“找个地方躲躲好,妈妈就来找”这段时,幼儿激动不已,而后手忙脚乱地往桌子底下钻(或者躲在小椅子后面),然后个个屏住呼吸,全然不觉屁股、小脚全露在外头,只把眼睛闭起来。我往往是忍住了笑,一个一个去拍,最后张开双臂问一句:“没找到的小猫在哪里?”这时就会听到桌子、椅子一片稀里哗啦的声音,孩子们从四面八方钻出来拱到我的怀里,小眼睛因为兴奋而放着光,大声地喊:“妈妈!妈妈!我在这里!”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音乐游戏,能给孩子们带来这么大的快乐,我真的有种喜悦的满足,心里是甜甜的。这时,游戏给了孩子最大的快乐体验,老师所做的就是扮演他们眼中真正的“猫妈妈”,用歌声和形体动作告诉他们该做什么,让孩子们身临其境,享受躲在桌子底下和椅子后面的刺激及最后跳出来的兴奋,当时那种快乐是无法用文字形容的,只能用心体验,我想:这就是音乐游戏的魅力所在,也是老师的愿望。
二、从游戏规则入手,让幼儿更好地享受音乐游戏的乐趣
规则游戏的规则是外显的,是约定俗成的,或是由成人事先拟定好的。每个游戏都有一个规则,它规定了游戏动作的方法。规则在游戏中起着组织游戏者参加活动和充当评价游戏行为标准的作用,约束与调整幼儿游戏行为及其相互关系。规则游戏的规则包括:角色行为规则、内容与玩法规则、竞赛性规则等。游戏的规则是游戏的本质特征,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活动,获得游戏性体验的前提,必须严格遵守。一方面,只有遵守游戏的规则,才能开展游戏,实现幼儿自身在各方面的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只有真正在游戏中,沉浸于游戏的情境和秩序中,才能够对游戏有触及心灵深处的感知、感觉,才能有心灵的“震颤”。从而实现游戏的审美追求,创造游戏自身的美,展示游戏自身的魅力。
游戏的规则制定不能由成人包办,应该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让幼儿获得充分的自由和充分被尊重的感觉,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由幼儿自己制定、理解的游戏规则才更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和超越,让游戏真正成为幼儿生活、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
音乐游戏“网小鱼”是大家熟悉、幼儿喜欢的一个游戏,有一次,我在组织幼儿进行音乐游戏《网小鱼》时,“小鱼们”由于怕被“渔网”捕到,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大多数“小鱼”总是盯着“渔网”,“渔网”刚拉好手准备去捕“小鱼”时,“小鱼们”就已经逃回了“家”,结果渔网一条鱼也没捕到。这时,赵明伟就大叫起来:“老师老师,音乐没有结束他们就全跑了。”杨轩也跑过来对我说:“他们都是胆小鬼。”被他们两个人这么一说,“小鱼儿”都低下了头,有点不好意思,为了增强幼儿的游戏规则意识,我鼓励道:“才不是呢,我相信他们都是聪明勇敢的小鱼,不是胆小鬼,你们说对不对?”“对”,“小鱼们”响亮地答道。于是我们重新开始游戏,幼儿都能在音乐结束之后快速跑回家,再也没有胆小鬼了。孩子们在音乐游戏中,既遵守了规则,又享受到了音乐游戏带来的快乐情绪体验。
三、创设合适的游戏情境,培养幼儿参与音乐游戏的兴趣
小班幼儿刚刚入园,进入与家庭生活完全不同的幼儿园集体生活,幼儿园老师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游戏能很好地起到逐渐激发幼儿喜欢幼儿园、喜欢老师、喜欢同伴的情感的作用。因此音乐游戏是最佳选择。音乐游戏本身是生动形象的,能起到吸引幼儿注意力的作用,如果老师再结合班中幼儿实际创设合适的游戏情境,则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组织幼儿玩音乐游戏《袋鼠》时,我是这样做的:
1.活动前我选择并录制了两段特点鲜明的音乐,一段音乐活泼轻快,另一段音乐缓慢低沉,并根据两段音乐的特点设计了幼儿喜欢的可爱的动物形象(袋鼠宝宝和袋鼠妈妈)、凶恶的大灰狼形象及勇敢的猎人形象,配以有趣的游戏情节(大灰狼想抓袋鼠吃,袋鼠赶紧躲起来,最后猎人打死了大灰狼)。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其中扮演的是熟悉的、了解的角色;模范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成人、伙伴等;强调游戏中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角色游戏的过程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
二、角色游戏的影响因素
1.环境布置对幼儿角色游戏的影响
吉欧教育认为,环境是“一个可以支持社会互动、探索与学习的容器”。游戏环境不仅包括空间、场地布置,还包括各种游戏材料。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大多是无意注意,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他们随意性较强,同时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甚至是匮乏的。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他们的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离不开具体的游戏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对他们来说,游戏中具有组织能力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材料和同伴的模仿。
小班幼儿看到好玩的游戏材料和同伴游戏或者老师的示范,都会激起他们玩游戏的欲望,这些都能帮助他们展开特定的想象。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较差,在使用物品进行游戏时“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强,使得他们在模仿同伴的游戏时往往追求和同伴相同的玩游戏材料。老师在帮助学生开展游戏时,要注意提供各种形象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并且保证充足的数量,以免因引起争抢,引发他们开展游戏的愿望。在小班,为了避免幼儿争抢玩具,在一个时期内提供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在种类上可适当少一些,物体的数量应多一点。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多布置一些幼儿感兴趣的,并且贴近幼儿生活的游戏环境,使幼儿置身于相对真实的社会情境之中,激发幼儿的游戏动机。在角色游戏中制作爸爸、妈妈、医生的头饰,区分角色,激发幼儿兴趣。
2.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的影响
游戏中,由于小班幼儿的社会经验较少,表现能力不强,且小班幼儿喜欢平行游戏。因此,他们较难玩好角色游戏。教师应当成为幼儿游戏中的引导者,引导幼儿参与游戏,明确角色分工和游戏规则;教师应该是幼儿游戏的玩伴,和幼儿一起游戏;要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空间,让幼儿能够在游戏中自由想象、玩耍、交往。教师应该是幼儿游戏的引导者,在出现纠纷的时候,适时介入游戏,引导幼儿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小班幼儿刚开始不太会玩游戏,他们在娃娃家中只会把娃娃抱来抱去,小客人们不知道去哪里,老板们在店里也无所事事。这时老师可去“娃娃家”当客人,“笃笃”敲门,引导幼儿招待客人,让娃娃家的姐姐买吃的,妈妈做饭等。在菜场,做客人排队买菜、问老板什么菜好吃?多少钱一斤?提醒幼儿能在各个区域游戏进行游戏,不要乱跑,避免摔倒。
三、指导方法
⒈参与式介入法:参与式介入是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中,一般可以采用平行式介入发和交叉时介入法。比如:老师以小客人的身份一同参与游戏,引导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如何招待小客人。
2.平行式介入法: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参与相同的游戏,利用相同的或不同材料和情节玩游戏,目的在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引起幼儿的模仿欲望,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
3.交叉式介入法: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动作、语言指导幼儿游戏的发展。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则扮演配角,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作出反应。
四、如何有效指导
教师需要先观察幼儿的游戏,只有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才能给予适时正确的指导。
首先,先把握好介入游戏的时机,根据观察需要而定,我们必须先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判断是否要介入游戏,从而更好地帮助幼儿发展并且拓展游戏。反之,我们不仔细观察游戏,匆忙打断游戏,就会破坏孩子们的游戏,导致游戏的破裂。
其次,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指导方式。教师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时,不要过于急躁地介入游戏的游戏,必须选择适当的指导方式参与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无论是采用平行介入游戏还是交叉介入游戏或者是垂直的干预指导幼儿游戏,教师都应该仔细观察,根据实际游戏情境采取相应的指导方式。
最后,实施有效的指导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参与、材料指引和言语引导等策略指导幼儿的游戏。同时要把握游戏问题的关键所在,对症下药,不可以影响游戏的过程。
在玩色游戏中孩子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与玩色游戏的材料互动,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孩子的双手得到锻炼和发展并形成一定的美术技能。我们应运用不同的材料、运用不同的玩色技能帮助孩子进行美术活动,习得各种绘画活动中相应的技巧。
一、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激发孩子的参与兴趣
玩色游戏是手、眼、脑并用的一种实际操作活动,单一的游戏材料往往会使孩子们感到枯燥乏味,而多样的工具和材料却能有效地刺激孩子们的操作欲望,让他们玩在其中、乐在其中。根据不同的玩色游戏,我们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的材料,比如:棉签、印章、喷壶、滚筒、蔬菜、毛线、纸团、树叶等,再和多种鲜艳的颜料进行互动,如:让幼儿拿印章或笔帽、蔬菜,蘸色盖印在纸上;可以让幼儿用手指或手掌直接蘸无毒颜料。在纸上印出不同色彩的指纹或掌印;也可以教幼儿将颜色滴在纸上,用嘴或小管吹出各种自然的纹理;还可教幼儿使用棉签进行简单的涂染……孩子们在玩色游戏中尽情发挥,充分感受美术活动的快乐。
二、创设故事情境贯穿始终,提高孩子的游戏情绪
小班孩子的注意力较易分散,单一地讲解示范并不适合,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对孩子们的绘画是非常重要的。就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如在玩色游戏《柳树姐姐梳头》中,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春天到了,柳树姑娘的头发越来越密、越来越长,微风吹过,好多都打结打在了一起,柳树姑娘着急地哭了起来,请你们帮助她理顺头发,重新变成美美的柳树姑娘吧……有趣的故事情境,能使幼儿对活动产生积极的情绪,主动地进行绘画。
环境同样能对孩子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帮助孩子在活动中更为投入,如在美术活动《粉刷匠》中,营造出一面洁白的墙壁,孩子们便刷得很高兴。《春天的树》的场景让孩子感觉就在一片树林中,具有真实感,活动中还设计了水油分离现象的花朵和小草,加强了整个活动的趣味性和神秘性。这些活动环境的创设也同样贴近了孩子们的童心,让孩子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
三、提供自主创作表达的机会,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就是给孩子自由选择表达内容的方式。让孩子可以大胆地进行想象和创作、无拘无束地表达童心童趣。如活动《可爱的小鸡》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材料和表达方式。有的孩子用蜡笔画了一片绿绿的草地,一只只小鸡在草丛中散步;有的采用手指画,用颜料点画出一群可爱的小鸡;有的用黑色蜡光纸撕成一只只可爱的小鸡,然后组成一幅漂亮的小鸡玩耍图……多样的创作形式,丰富的作品内容,充分发挥了幼儿想象力。
同时,尊重幼儿作品、“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是培养幼儿创造性人格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人说“你说孩子是怎样的人,孩子就会变成怎样的人”,我们要找到每幅作品的闪光点,并进行表扬、肯定,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不要轻易说哪幅画画得不好,这种做法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在评价时,语言还要有针对性,不能含糊笼统。例如:“你蛋糕的颜色真漂亮,有蓝色、绿色、红色、黄色。”“你真细心,你画的圆都是封闭的,真棒!”“你画的星星亮亮的、挂满了整个天空,真漂亮!”“你很耐心,画的迎春花开满了枝头!”除了教师评价,在每次作品完成后,我还会把全班的作品一张一张贴出来,让孩子们互相欣赏、交流,有时还让孩子给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想的和怎样画的。每次,孩子们都会兴致勃勃地讲述自己的构思。不管孩子的想法是否异想天开,我都会给予肯定,并和全班孩子一起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总而言之,玩色游戏是小班孩子非常愿意接受的快乐教育,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教师教得津津有味,孩子学得乐此不彼。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孩子们的玩色活动肯定会开展得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孔起英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编写委员会 .托班教育活动设计 [M].浙江新时代出版社 .2001.
[3]李蔚宜 .幼儿绘画教育活动设计 [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艺术活动需激发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进而主动地表现美,具有审美情感的萌芽。绘画是幼儿表现美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一支笔一张纸在幼儿手里能出现千变万化的世界。但掌握一定绘画技能是幼儿顺利地进行美术表现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幼儿艺术表现的必要前提。小班幼儿正处于绘画的第一个阶段――涂鸦期,也就是说他们喜欢画,但缺乏目的性和表现力。他们生活经验缺乏,表现手段、方法、水平较低,绘画技能匮乏。然而绘画技能是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形成的动力定型,我们能让小班的孩子进行反复枯燥的临摹、涂色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如何克服小班幼儿绘画技能匮乏这一问题呢?
我们尝试从幼儿出发,以幼儿为中心,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为幼儿能尽情地挥洒心中的美做准备。下面以两个活动对比为例具体展开,从活动方案的确定、反复试教、反复修改、直至教学应用、教学水平、理论水平显著提升。
尝试与发现
第一次活动 我们首先明确绘画活动的目标,精心设计了教案,认真准备了教具。开始导入时,我们设计提问:“小猫最爱吃什么?”幼儿回答:“鱼。”再问:“那小猫用什么办法捉鱼呢?”幼儿便嚷嚷开了:“用钓竿、钩子……”“还有什么办法吗?”教师继续启发,希望孩子们回答“鱼网捕鱼”。但是,孩子们没有喊出老师想要的答案,教师只得将鱼网教具展示出来,“这是鱼网,可以一次捕到很多小鱼,为什么……”正当教师想对鱼网的作用加以深入时,一个孩子快速钻到了我手中的鱼网下面,还用探询的目光瞄了教师一眼,教师灵机一动说:“这条调皮的小鱼被我给网住了”,可不等教师话音落下一个、两个、三个……不一会儿十几孩子钻到了鱼网下,“呵呵,我也被网住了!嘻嘻嘻!”孩子们乐在其中,而教师却束手无策。不可否认教师充分发挥了她本身的教学机智。经过教师的示范,“先画横线再画竖线,横竖线要交叉叠在一起”幼儿开始作画,每位幼儿分别在一张印有许多鱼的铅画纸上,用油画棒画鱼网,“比比,谁网到的鱼多、谁织的网又大又密”,教师还在不断提示评价,“赵老师,我画好了”声音来自平时能力较强的许涛,教师过去看才发现,他只将网画在一条鱼的身上。不一会儿,“我也画好了,我也画好”的声音此起彼伏,有只画竖线的,有只画横线的,还有倒是画了交叉的横竖线,但这网已破烂。活动并没有激发幼儿对画网线的兴趣,教师评价乏善可陈,无法唤起幼儿共鸣,幼儿以完成任务为目的。
活动的反思与探索 首先,得益于幼儿的启发。孩子爱玩,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孩子们钻到鱼网底下”细细反思这个行为,使笔者深受启发,既然孩子乐意钻鱼网,那是否可以设计捕鱼的游戏来再现情景――“鱼网捕鱼”呢?让幼儿有形象直观的体验,突破鱼网为何能捕鱼的认知难点。让孩子们真实地体验到,横线竖线交叉织成的网能捕鱼,网织得越大捕到的鱼就越多。其次,得益于良师的指点。绘画活动要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目的,激发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不一定从技能开始,不一定按教师的目标、要求进行;从幼儿原有的经验认知出发,从幼儿技能水平出发,从幼儿的意愿、需要出发,让幼儿画画成为一种游戏、一种获得快乐的艺术活动,让孩子既能获得愉快的体验,又能得到技能的发展,才是成功的活动。再次,得益于教师同行的建议:有些老师提议作品纸张再大点,有利于线条的延伸,更能让孩子们放开手脚;有些老师提议可以运用不同的作画工具和作画方法,孩子们早已对经常使用的彩色笔油画棒失去兴趣,提供一些新鲜的作画工具或许更能吸引幼儿,让幼儿能更专注地参与绘画活动,考虑到幼儿的能力差异,教师的评价指导必须有层次性。
第二次活动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经过反复试教修改,我们又精心组织了一次活动。教师选择用简洁的导入方式:“小猫最爱吃什么?我们去小河边找找有没有鱼。”(白色铅画纸做成一条小河,并用白油画棒画上各种鱼虾――由每人一张改为全体幼儿一整幅) “咦!怎么没有呢?”“我们来试试”,教师轻轻拿起蘸了蓝色水粉的刷子一刷。“小鱼有了,小鱼有了!”孩子们兴奋得拍起手来。孩子们也兴奋地动起手来,“我找到鱼了”“我找到小虾了”“这里还有一个大贝壳”……“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小鱼,小鱼怎么游?”音乐响起《小鱼游》,孩子们随着节奏摆动身体,在教师带领下朝一个方向游,正当他们玩得不亦乐乎,教师忽然拿起旁边的鱼网一下网住了好几个幼儿。这时,教师再出示鱼网,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高高举起的小手有很多,“这是抓鱼用的,是网”。有些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喊出来了。与第一次活动同样的问题,却得到截然不同的反响。虽然,孩子们已经知道了鱼网,但通过教师的总结概括“它叫鱼网,由一条条横线和一条条的竖线交叉织成的”,提升了孩子的认识经验。最后,教师在示范画网时,又结合儿歌“横线、横线排一排,竖线、竖线排一排,织成鱼网大又密,网住鱼儿多又多”进行示范,一个个小脑袋看得可仔细了。孩子们纷纷拿起棉签、油画棒、彩色笔,在小河里帮小猫网鱼。
研究与反思
两次活动的比较,深刻地反映出:一切以幼儿为中心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一个突出特征,我们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可这又不得不依赖于绘画技能、知识经验等积累,还必须要避免技能技巧片面化和标准化的偏向。经过反复实践和研究,我们尝试以游戏情境,激发和保持幼儿学习绘画技能的兴趣;运用不同的材料、方法、形式,进行不同技能的练习;以情境化的评价方式,支持和优化技能的练习,颠覆反复枯燥的绘画技能练习,让小班幼儿轻松掌握绘画技能,为顺利进行美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尊重幼儿的意愿:以游戏情境,激发和保持幼儿学习绘画技能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在他们眼里,几乎一切活动都是游戏。皮亚杰说儿童“具有一个可以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他同化”,游戏就构成了儿童的这个活动领域。小班幼儿认识和表达事物时会受到情绪情感的影响,他们乐于表现和模仿自己感兴趣的事。而游戏是幼儿最乐于接受的形式,所以我们尝试用游戏贯穿整个活动,来感染幼儿。在试教时,孩子们对鱼网这一新鲜事物敏感、好奇,导致“孩子们偷钻到鱼网底下”的这一幕,这是孩子的天性,更是孩子强烈的游戏愿望。于是在研讨活动中我顺应幼儿的意愿,融入了“小鱼游”,的游戏,让幼儿贴近鱼网,通过游戏获得网鱼的体验,让幼儿轻松地接受技能的指导。运用游戏贯穿整个活动,来感染幼儿,从帮小猫找鱼(刷色)――引出鱼网(游戏捕鱼)――幼儿作画(捕鱼)一直都在游戏、在玩,孩子们没有机械地画网格,只想着我要帮小猫多抓鱼,也没想横竖线要怎样才能画直画长画密,只知道要帮小猫多抓几条鱼。让幼儿愉悦、新奇的体验、活动中自觉的学习、成长。
满足幼儿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材料、方法、形式,进行不同技能的练习。点、线和涂色是进行美术表现的最基本元素。美国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尔德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六个时期,小班幼儿正处于第一个时期――涂鸦期(基于肌肉运动的最早的图画,随后成为心理活动的表征;各种各样的涂鸦包括无序乱图、纵向乱图和画圈;这个时期的后期,儿童可为自己的涂鸦命名),幼儿喜欢到处随意自由涂画,无目的性。幼儿喜欢到处随意自由涂画,他们羡慕老师手中的刷子和粉笔,他们想尝试各种能绘出图案和色彩的工具。在第一次试教里,教师提供的油画棒,孩子几乎每天接触早已厌烦,他们便随画了横线或竖线就没有兴趣再画了,他们渴望更多更新的材料和工具。而我却一心只想着自己的教案、自己的目标,忽略了孩子的需要。在最后一次执教时,笔者选择了孩子新奇的软毛刷涂色,在“捕鱼”活动中到小河里找鱼,利用白油画棒在白铅画纸上的色隐性事先画好鱼虾蟹等,“怎么没有鱼?”设置悬念,再让幼儿用软毛刷涂色,“我找到小鱼了,我找到了虾……”幼儿的兴奋溢于言表,为整个画面涂上了底色的同时完成了软毛刷涂色的技能练习。同时,一改往日进行绘画时一人一张纸的作风,以整条小河为作画纸集体作画,让幼儿有更大发挥空间。让幼儿进行反复练习(抓完这边再抓其他的)却仍兴致勃勃,也可以更直接亲近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充分体验集体作画的乐趣。我们准备了棉签棒、油画棒、彩色笔等作为绘画工作,适合不同水平层次孩子的需要,满足孩子对多种工具绘画的需要。
一、自主评价游戏,分享游戏体验
游戏中的交流与分享,具有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推进幼儿与幼儿间的关系,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幼儿的语言能力等多方面的功用。游戏结束后,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体验,但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完善,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在游戏中的心情,结合在游戏中的观察发现,引导幼儿讲述在哪里玩游戏、与谁玩游戏、怎么玩游戏等,帮助幼儿梳理游戏环节,分享游戏中的体验,积累游戏经验。
比如,小言在教师引导下讲述“超市”游戏的经过。
师:“小言,今天你们在超市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小言:“小雯来买东西了。”
师:“那你是怎么做的?”
小言:“小雯买了一个香蕉和一棵白菜,一共两元钱,可是她给了我五元钱,所以我找给她三元钱。”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告诉我们: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小班幼儿具有初步的数量意识,但是对数量的多少并不很明确,在以往的游戏中都是付钱后直接走人。小言曾在跟随家长购物时经历了“找钱”的过程,所以他把自己的经验运用到了游蛑小K淙皇欠浅<蚨痰母肚买东西的游戏环节,却体现了幼儿交往能力、数学知识的积累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在购物游戏中,幼儿逐渐习得并加深了数的概念,丰富了游戏过程,增加了互动交流的机会。
二、自主商讨问题,积累游戏经验
教师把评价游戏的权利让给孩子,让孩子讨论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能够更好地获取大家的关注,形成共同解决的氛围,并在讨论中得到新的经验与认知,形成新的游戏内容或是主题。
小闰来到了“超市”,他对服务员小宁说:“我要去娃娃家做客,我想买一束鲜花。”
小宁回答他:“我们这里没有鲜花。”
小闰:“可是去娃娃家做客一定要买一束鲜花的,你们这里没有,那可怎么办呢?”
在游戏评价环节,小闰把他遇到的困惑提了出来,并请大家帮忙想办法解决。幼儿们纷纷帮小闰出主意。
小A:“那你就不要买鲜花了,你可以买其他东西的。”
小B:“你可以请超市的服务员帮你做一束鲜花。”
小B的回答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孩子们对做鲜花需要哪些材料、鲜花有哪些品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生成了一个新的游戏区域――“鲜花店”。
教师应善于捕捉幼儿游戏中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分享,引导幼儿自主讨论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增添游戏乐趣,为幼儿提供表现和发展的机会,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双向交流、平行学习的机会,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加游戏经验。
三、自主创新游戏,提升游戏能力
维果茨基说过:“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游戏中,幼儿的表现总是超过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日常的行为表现。”通过游戏评价,教师把幼儿在游戏中的创新之举分享给大家,把幼儿的个别经验很好地转变为幼儿的集体经验,促进幼儿的共同发展和成长。
小班幼儿自我意识强烈,缺乏与同伴合作的意识,游戏组织能力较差,特别是表演区的活动,很多时候都需要借助教师的指导开展游戏。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在家很喜欢模仿老师给小朋友们上课的样子,带着家长唱歌,给家长讲故事等等。所以,我们把“表演区”改为“幼儿园”,由幼儿扮演小老师给小朋友们上课,大胆放手让幼儿自由表演,大胆表现。
小轩是“幼儿园”的小老师,他正带着大家在唱《小手爬》:“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头顶上……”小朋友们一边唱,一边做着小手爬的动作。
忽然,小轩看到了旁边的小动物头饰,他拿出一个小兔头饰,戴到自己头上。“我们再一起来唱《小兔跳》吧。跳呀跳呀跳呀跳,一跳跳到头顶上……”小轩用手指模仿着小兔跳的动作,带着大家边唱边表演。
“好了,现在我请小涵当小老师。”小轩摘下自己的头饰,戴到小涵的头上。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120-02
游戏活动是幼儿在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活动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最重要的途径。小小班幼儿年龄小、活泼好动、情感外露,存在明显的个性。通过对幼儿游戏行为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教师能有效地把握幼儿的兴趣需要、认知水平、个性特点及能力差异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有助于儿童发展与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适宜活动,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细心观察,客观记录幼儿游戏行为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游戏也伴随着幼儿的成长。通过细心观察幼儿游戏,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班上“不同”幼儿的情况。幼儿教师可以根据观察的目的及游戏活动的特征,灵活地选择观察方法,并注意利用表格、文字、图示、影像等多种记录方式来记录自己对幼儿的观察。教师尤其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语言、表情、动作细节,潜心做一个幼儿行为的观察者。
在游戏活动中,有时我会运用“扫描观察法”对幼儿依次轮流进行观察,以便大概地了解全班幼儿的情况;有时我会采用定点观察法对“特定幼儿”进行观察,如总是单独游戏的幼儿、明显有破坏性和攻击性表现的幼儿以及一个不能忍受极小挫折的幼儿等。例如,笔者对班上一名“不同”的幼儿的观察记录如下:“班上有个可爱的小男孩,他好动,语言丰富,有个“爱打人”小毛病改不掉。每天在户外游戏时,我观察到班上大部分的孩子都能遵守老师提出的要求和规则游戏,只有他总是不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喜欢惹惹这人,碰碰那个人,影响别的小朋友游戏,游戏的时候有很多的小朋友来告状。”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们该怎么办呢?笔者认为首先更加详尽细心地观察这个孩子的行为表现,进而分析造成他这些行为表现的原因。也许有的是因为紧张、恐惧或被人嘲笑等因素引起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或许潜意识中为自己不受伤害,内心很自然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又或者是因为环境因素造成的如家庭成员之间的原因等。我们可以把平日观察到的情况和分析出的原因,在离园接待时和他的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找到了真正的原因。而后和家长合作,针对性通过言语指导、行为示范等多种方式,真正改变该幼儿的行为。
二、时刻观察,有效指导幼儿游戏行为
观察幼儿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获取幼儿的信息,还在于进一步对观察信息给予解释,进而更好地从幼儿出发设计课程,促进幼儿的发展。 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随时抓住教育的契机,适时地、有针对性地给予幼儿指导,使计划教育与随机教育巧妙结合。观察是提供游戏准备工作的基础,可使教师了解并提供给幼儿游戏的必要条件,如时间、空间、玩具材料、游戏经验等,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游戏的空间够不够、玩具材料恰不恰当、幼儿经验的丰富程度如何等。萨顿.史密斯提出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程序为:首先要观察并仔细辨别幼儿的兴趣与技巧,其次投入参与,最后跳出幼儿游戏,作进一步观察。在她提出的这个程序里,强调了观察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幼儿游戏时时刻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做好记录,为下次游戏的制定提供依据。
例如:在小小班角色游戏《抱娃娃》中,制定的目标是:教会幼儿学会正确抱娃娃的姿势;体验游戏的快乐。在游戏开始前我用大部分时间示范、强调让幼儿学会正确抱娃娃的方法,要求幼儿在抱娃娃时要把娃娃的头靠在自己的手臂上,另一只手托着娃娃的屁股。幼儿开始游戏后,他们争先恐后地想来当妈妈爸爸,可是我观察到他们在抱娃娃的姿势上总是五花八门,绝大部分的幼儿是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来抱布娃娃的,即使我进行了指导,效果并不显著。强迫孩子们按照成人的要求,他们能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吗?在活动结束后我反思:“首先班上的大多都是两岁多的孩子,他们受到身体发育的限制,身体的协调能力没办法达到成人的要求。其次,两岁的孩子他们的行为很随意,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他们。最后,我选择娃娃的体积太大,不适合小小班的孩子来抱。”于是我调整了布娃娃的大小,将大小适宜的布娃娃投放到区角,分区游戏时请幼儿来抱娃娃,我观察到有的幼儿双手托着娃娃的身体,左右摇晃,有的幼儿双手插在布娃娃的腋下抱着娃娃等等。在幼儿游戏时保持时刻的观察,能帮助教师随时随地了解幼儿,从而更加有效地指导幼儿的游戏行为。
三、全面观察,发展性评价幼儿游戏行为
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对游戏的观察上,只有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才能对游戏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避免教师凭主观意愿、不切实际地空洞说教。教师要表扬肯定积极的行为,也要注意对游戏活动的质量予以评价鼓励。在游戏评价过程中,教师既要以指导者角色引导幼儿游戏,同时又以平等身份与幼儿共同讨论评价游戏过程与效果。在评价过程中以幼儿评价为主,教师给予指导,突出本次游戏的优点,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小小班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还不能完整、准确讲述自己的游戏思路,因此在评价时应注意启发引导孩子的自我表达。
例如:“在一次搭搭玩玩《小花》的游戏中,我的目标预设是让幼儿学会插拼合的技能来搭小花。幼儿游戏过程中,我就全面观察幼儿插拼行为,在观察中我发现大部分孩子都能用插拼的技能来搭小花,甚至还有的孩子会用不同的技能搭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小花,小部分的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都能完成目标要求。在游戏结束后,把所有幼儿完成的作品展示在讲台上,先请小朋友上来拿着自己的作品来说一说:“今天是用了什么方法来搭小花的”,也许对于两岁的孩子来说他们表达的不是很清楚,但是教师还是要提供给孩子这个机会,当孩子们说完教师可以做个补充;最后教师做过总结性的补充,先肯定大部分的幼儿都学会了插拼的方法很棒,特别肯定了一些能凭着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搭出小花的小朋友,然后提出一些不足之处,如在遵守纪律方面,争抢玩具方面,希望下次游戏时大家能改掉这些小毛病就更棒了。
游戏的主人是幼儿,游戏应该成为幼儿发展的前提,是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的。这都需要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进行细心、时刻、全面地观察幼儿的行为,才能帮助教师有针对地进行指导,帮助教师准确地掌握时间和空间的应用,帮助教师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避免幼儿游戏中“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观察幼儿是幼儿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性课程的基础,幼儿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观察幼儿的意识与能力,为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游戏情节简单而零散。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随意性。生活经验少,且刚刚接触游戏,所以游戏中反映出来的内容简单,情节单一、零散。如“妈妈”喂娃娃、抱娃娃、给娃娃穿衣或打电话、扫地、拖地等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的内容。或者是爸爸烧饭、妈妈烧饭、你喂娃娃、我也娃娃。游戏情节是零散的片段,相互间缺乏联系。
2.游戏动作重复而简单。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手肌肉发育不够完善,喜欢做重复动作。所以小班幼儿在游戏时,多是简单的重复动作,较少的系列动作是凭兴趣操作材料。如反复地做切菜动作、炒菜动作、反复做接水、饮水动作。
3.游戏语言交往较少。
由于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幼儿游戏中大多是平行游戏,幼儿独自操作材料。如抱娃娃、喂娃娃往往是默默无语。一起玩时也是各说各的话,专心于自己的游戏,旁若无人,有时也有一些简单的对话,但是是围绕模仿的材料开展的,如:姝彤拿着空饮料瓶说:“喝饮料吧!”伟然接过就喝了一口说:“真好喝”,然后又进行自己的游戏。
4.游戏时缺乏角色意识。
幼儿的角色意缺乏。游戏中的兴趣和注意力不稳定,较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他当爸爸时,看到妈妈做饭做得特别高兴时,他就放下手中的工作,也去跟着做饭。可当他看见妈妈泡茶招呼客人很有趣,他就放下手中的餐具也要泡茶招呼客人。
5.游戏时是依材料而进行的游戏。
由于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小班幼儿操作使用的通常是实物或是具体形象的材料。游戏中动作交往多于语言交往。更多依赖玩具进行游戏,满足于玩具的摆弄,缺乏交往的能力。例如:烧烤店孩子埋头看烧烤的材料,对来买烧烤的客人置之不理。
二、小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
1.做好开展角色游戏的条件准备
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条件主要是物理条件,即游戏的空间、时间及玩具材料。具备了开展角色游戏的条件,就为角色游戏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主体与广泛、情节越深入。因此,教师可以渗透情境化的小游戏,注重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以支持他们的角色游戏的开展。同时引导家长有意识地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如多带孩子外出,多接触事物,多与孩子交流,从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如星期天可以和他们一起去银行、理发店、商店等地方,看看叔叔、阿姨是怎样工作的。
3.提供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
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是幼儿深入自主地开展角色游戏的重要保证。教师应根据游戏的难易程度,分配好时间,根据游戏的需要,保证每次都有不少于30分钟的游戏活动时间,每天都安排一次角色游戏活动,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
4.把握有效时机介入,关注幼儿活动,促进游戏开展。
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还是比较弱的,游戏目的性较差,操作时有意注意的稳定性较低。老师要适时适度介入,激发幼儿游戏兴趣,促进游戏的开展,让孩子在愉快的情绪中游戏。
1.1当孩子扮演了角色但不明确如何进行游戏时(当孩子满足于随意摆弄操作材料时)
小班孩子具有随意性的特点。孩子常常满足于随意摆弄材料,虽然充当了角色但并不明确应当如何进行游戏。这时教师可采取直接指导的方法进行介入指导。如一个扮演妈妈的孩子拿着小铲在锅里反复做炒菜动作。我便问她:“你是孩子的妈妈吗?你这妈妈今天要为孩子做什么事情呢?”孩子马上醒悟过来,知道要做什么。教师这样的介入指导,帮助小班孩子从模仿动作兴趣转移到对扮演角色的兴趣。
1.2当孩子在游戏中,反映内容单调时(当幼儿喜欢游戏又不会游戏时)
小班孩子生活经验少且刚刚接触游戏,他们对老师创设的游戏环境非常着迷,可是又不会游戏,在游戏中反映出简单的内容。这时,他们需要老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老师以角色身份介入指导,幼儿更容易接受。
5.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采取多样评价,促进游戏水平的提高。
教师应更多关注幼儿游戏过程,多采用积极的纵向评价,创造宽松的评价氛围,培养小班幼儿游戏活动的积极情感,提高游戏水平。小班幼儿的自我意识较朦胧,往往需要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依靠自己心目中的权威人物来评价自己。因此,对小班幼儿的游戏评价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在游戏结束时,发现问题应立即评价,特别对于小班幼儿,便于他们回忆在活动中的行为,否则很可能当幼儿收拾好游戏材料后,对自己所进行的活动已记不清了。
在课改的大背景下,需重视环境育人,要创设出和教育相适应的环境,提供给幼儿大量的活动和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自主游戏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发展,通过投放丰富的、适宜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探索、思考、想象和创造等优秀品质。
一、环境满足不同个体的需要,让幼儿自主选择
在创设小班幼儿自主游戏过程中,通过创设多主题、多内容的游戏环境来满足小班幼儿的个体需求,给予他们充足的选择余地。在开学初期的主题活动中,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我们班创设了“娃娃家”的角色区,适合小班幼儿的主题环境,我把“娃娃家”里设计了漂亮的玄关,安装了油烟机、热水器、洗手台、淋浴喷头,摆放了可以睡觉的小床,以及好多小娃娃……这些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能在日常生活看到,比较熟悉、亲切,容易产生共鸣,幼儿进入这样的环境就容易被深深地吸引。他们自主选择不同的角色扮演方式,在生动、具体、直观的环境中尽情地游戏,快乐地与环境互动着。
二、环境隐去权威至上的尴尬,让幼儿自我游戏
多环境、多主体的内容能让小班幼儿更自主游戏。在“香香牛奶棚”中,每天幼儿都会记得去游戏中喝牛奶,让香蕉妈妈亲亲、抱抱。有一位幼儿每天都是第一个,他说:“我要让香蕉妈妈第一个亲亲我。”有幼儿说:“喝完牛奶我要擦擦嘴,这样香蕉妈妈就会亲我。”幼儿自然而然地模仿、扮演生活中的角色,习得生活技能,再现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春天小花园”的主题中,幼儿用自己的小手装扮着魅力的花园――绿枝条、高梧桐树叶、精美盆栽,吟唱着儿歌“柳树娃娃”、歌曲“小燕子”……宽松、和谐、生动的环境充分激发了幼儿游戏的愿望。在自主化的游戏环境中,创设的游戏环境充分隐去了权威至上的尴尬,幼儿在游戏中可以充分展示
自我。
三、环境结合季节、节日,让幼儿直接体验
在创设小班幼儿的游戏环境时,我力求游戏环境让幼儿有直接的体验。正如陈鹤琴所说的:“环境的布置也通过儿童的大脑和双手。通过儿童思想和双手所布置的环境可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爱护。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有最真切的体验。”
在“冬天不怕冷”的主题活动中,一场冬雪引起了孩子们的浓厚的兴趣。有的说:“下雪天,可以去滑雪。”有的说:“雪白白的可以玩打雪仗了!”有的说:“我看到过滑雪的。”“那你们想不想在我们教室里也开个滑雪场?”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兴奋不已。“开个滑雪场需要什么呢?”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说:“滑雪手上要拿两根棒。”有的说:“要穿很厚很厚的衣服。”有的说:“脚上还要踩滑雪板。”幼儿的话语听起来令人兴奋,在他们小小的心里竟藏着那么多秘密。师生一起观看了“滑雪”的视频,进一步丰富幼儿这方面的知识经验。第二天,不少幼儿就从家里带来了各种替代品。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之后,我们班滑雪场游戏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滑雪场的游戏每天都吸引着不少幼儿去游玩。
只要我们读懂小班幼儿的心理,了解他们的需求,让小班幼儿有直接的体验,这样他们也能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游戏!
四、环境有一定的可变性
在幼儿游戏环境的创设中,我们班的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充分利用教室的各个空间来设计幼儿游戏的环境,也在不停地调整着环境布局。陈鹤琴先生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倘若游戏环境始终保持原状,不但会使幼儿游戏兴趣减弱,更不利于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可爱的小动物”的主题中,我就把幼儿的游戏环境改变了一下。我将教室的一扇门变成了一颗“小动物家的树”,这棵树上住着几个动物,而孩子们要到小动物家去做客时,就必须根据门洞上“魔法妹妹”的提示,给不同的小动物送不同品种、不同数量的礼物。调整过后,我发现这棵奇妙的树每天都吸引着不少幼儿前去送礼物。通过这样的调整后,不仅激发了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细致的观察力能力。正是由于游戏环境的可变性,才能得到小班幼儿的关注,他们才乐意与这种环境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