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生调查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08 19:39: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法学生调查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法学生调查报告

篇(1)

个人对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称为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的内容是广泛的,又对法律本身的认识如对法的本质和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态度和要求,也有对自身角色的认识,包括自身权利和义务的看法,还包括对现实行为合法性的评价,等等。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法律意识不仅包括对法律本身在情感上、认知上、信仰上和评价上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包括对一些具体现象的反映形式。他们作为祖国的希望和明天,也是主导未来中坚的力量,他们的法律意识影响的不止是作为公民的本身,还影响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能对大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律教育,要想有针对性的开展类似的法制教育必须“知己知彼”,就是对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有比较客观的了解和掌握。这是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如果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不能准确客观的掌握,我们最后所采取的法制意识培养的相关教学可能都会与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大相径庭。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不仅在于他们身份的特殊性和未来走向的特殊性,也在于他们年龄层次的特殊性,他们在大学中,从刚步入成年的18岁左右到二十几岁,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可塑性的年纪,也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年纪。人生经历的欠缺、社会经验的不丰富、知识面的不广阔、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强、心智的不成熟性,等等,都是这一特殊阶段他们的特征。在特殊的年纪如果遇到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时代事件,会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出现了个别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上的偏差,偏差与社会对他们相应的要求。由此可见,准确掌握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实状态和他们特殊年龄段的法律需求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必经阶段,对提高这一阶层当代法律意识和培养他们在遵纪守法方面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小而言之的好处,大而言之,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与国家建设法治社会的长远方针有非常高的契合度,是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正是基于这样的重要性分析,我们法律教学团队想在我校学生的法律课程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让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更多的收获,在法律意识的培养上同样也有大的收获。所以对我校的学生们开展了一次有关法律意识现状的调查。以下是对我校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的现状与分析。

一、调查形式和结果

通过对我校2015级和2016级学生进行了有关法律意识方面的问卷调查。采用方式分层抽样获得调查样本,发出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达100%。我们从法律知识获取渠道、通过对问卷的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如下:

在法律学习的重要性调查中我们调查统计发现,15.3%的学生认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仅限于稍微了解,可以作为选修课程来应对;78.5%的学生认为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认为必要的法律知识ψ陨淼姆⒄褂蟹浅C魅返墓娣蹲饔茫恢挥胁蛔10%的学生认为学习法律知识完全没有必要。

我校学生在法律知识的来源方面的有32.1%的学生来源于学校开展的相关教育,42.7%的学生获得法律知识来源于大众传播媒介(电视、报纸、网络等),剩余20%左右的学生都是受家庭影响和其他渠道的来源。

在对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运用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23.4%的同学认为自己掌握了必要的法律知识,并且能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灵活运用到这些知识。71.1%的同学感觉自己没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为自己解决较为现实的问题。

当调查学生的具体实践行为时,大学生兼职工作中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只有57%,无意向的人占36%;遇到现实问题自身的利益收到损害时,认为应该向保卫处或者公安机关报案的有74%,这一数据从另一层面也可以看出我校学生在法律意识方面的淡薄性值得我们深思。29.6%的学生认为造成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在于所接受的法律教学活动的局限性,又有46.2%的同学认为这种淡薄意识源自于社会大环境。

篇(2)

秉承学院团委实践真知,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共建和谐的宗旨,今年我选择了社会调研活动作为我的实践内容。众所周知,法律是我们维护正当权益的武器,只有充分运用法律,才能很好地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而拥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是运用法律的前提。大学生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21世纪高级人才,其法律意识是否健全呢?于是我对汕头大学留校过年的50名外地大学(非本科法学专业)进行了调查。

一、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为XX年年2月10日,在我的高中同学的帮助下,对汕大未返乡过年的50名非法学本科专业的外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 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1、85.13%的大学生认为法律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还有少数14.87%认为无关;

2、54.87%的大学生秉信法律能为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纠纷,维护切身的利益,8.21%却认为不能,还有36.92%认为目前不能,但相信以后会逐渐完善;

3、23.59%的大学生对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了解不是很清楚,73.33%大学生了解一般,只有3.08%了解很透彻;

4、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渠道获得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居多,占76.41%,12.82%是自己通过看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了解,通过国家普通法宣传这一途径的占最少数,为10.77%;

5、问如果你在网上买到一件伪劣的电子产品,70.77%的人采取要求退货的措施,13.85%大学生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好自认倒霉,15.38%表示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问:某人经过一栋楼,刚好被楼上掉下的花盆砸中,大脑受了伤,导致下半身瘫痪。他的家人去了那栋楼挨家挨户地问是谁家掉下来的花盆,但大家都不承认。那他该怎么办?

其中1.54%认为找不到肇事者,只能自认倒霉,88.72%赞成报警,让公安机关介入调查此事的方案,9.74%的大学生主张把整栋楼的居民全告到法院;

7、12.31%学生认同违法行为一定是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一定是违法行为的说法,其余87.69%则反对;

8、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

9、83.08%大学生认为在不被告知的情况下,自己的照片被他人用于商业宣传属侵权行为,8.21%大学生持相反观点,另有8.72%表示不清楚侵权与否;

10、如果被侵权,5.13%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反正对自己也没多大的影响,26.15%表示要私下和平解决,甚至有1.03%坚持私了不行,要用武力解决,67.69%大学生则希望通过老师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11、对于大学生闯红灯或骑自行车载人的行为,15.38%以为不必大惊小怪,10.77%认为要严格禁止,甚至8.72%的大学生主张应加以处罚,65.13%认为应加强宣传教育;

12、50.26%大学生认为法律的执行在新闻、报刊、电视、广播等舆论的监督下最有效,18.97%认为在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领导机关的监督下行之有效,23.08%认为群众监督更有力,4.62%认为这取决于执行机关的自我监督,最后有3.08%表示说不清;

13、79.49%大学生同意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说法,14.36%则不认同,6.15%觉得得看钱数目大小,如数额较大则同意,数额小就无所谓;

14、80%大学生认为任意毁坏公共垃圾桶的行为属违法行为,13.33%则认为不违法,还有6.67%表示不清楚此种行为是否违法;

15、2.05%大学生表示从来不会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90.77%承认很少有这种自觉性,只有7.18%大学生经常关注这种法律案件且有汲取法律知识的热情。

备注:本次调查问卷共200份,有效填写人次为195。

三、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动性。根据调查了解到,仍有14.87%大学生认为法律知识与他们的生活无关。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普遍认为专业知识才是他们应该努力与花放精力的方向,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把时间浪费在学法律知识上并不能获得什么实质性利益,是极愚蠢的行为。据我切实了解,多数大学生认为法律枯燥乏味,法律课上基本卧倒一大片,更谈不上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也只求考试过关,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2)传统的妥协性与劣根性。调查表明,占很大比例的大学生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妥协观点,得过且过,不采取任何法律措施;(这将助长了违法分子的气焰)

(3)缺乏实践性。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的学生仅占调差人数的7.18%,微乎其微。且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大学生极少参加法律实践,是对现实法制缺乏感性认识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学校方面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除了法律专业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关法律的课程,老师都不会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在课堂看其他与课程无关的读物或睡觉或听音乐等一切做与法律无关的事的现象,也司空见惯,这似乎也是近年各高校的教学传统了,这师生默契潜滋暗长,发展得顺乎自然。由此,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更加贫乏了;

(2)课堂气氛沉闷。法律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确实比较枯燥,老师授课方式又缺乏生动性,导致课堂气氛呆板,学生昏昏欲睡,鲜有积极性;

(3)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不能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其与生活的密切性。

四、调查总结及应对措施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维权及守法自觉性不高。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为此,我建议学校可有针对性地从三方面入手。

(一)进行普法教育

1、教学内容的选择: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法律,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获得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观念;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原本枯燥的法律课加上教师死板的教学方式更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社会著名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二)实践性的增强:

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

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

3、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达到开拓视野,深入社会,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的效果;

4、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使学生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

目前,公民法制观念还是比较淡薄 ,成为推进法治进程的障碍 ,所以 ,树立法制观念 ,增强全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 ,是实现我国法治化的前提,更是我们大学生的义务。

范文(二)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情感、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对国家的法制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大学生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国家法制建设的进程。为此我们对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法律知识的来源及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守法与护法意识、法制观及对法律的信任度、基本法律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计25道题。该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

(一) 法律知识来源及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42.1%的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47.3%的学生法律知识来源于电视、电台和报纸,受家庭影响及其他来源的占10.6%。说明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来源广泛,但课堂与其他传播媒介占据主要部分。当问及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时,只有20%的同学认为法律非常重要,我有麻烦首先想到法律途径解决,没有法律我就没有办法生活,63.3%的同学认为法律比较重要,我有时会尝试使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另外16.6%的同学认为法律不太重要或者根本没作用。约1/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受学校的影响最大,约1/3的学生认为社会是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最大因素,家庭及个人因素只占20%。从中可以看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同学对法律的认识仅限于理论层面,还没有渗透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校组织的一些宣传活动或讲座只有43.3%的同学觉得能学到一些东西,剩余56.7%的同学觉得太形式化,不愿去浪费时间,或者没有参加过。

(二) 主动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的应用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仍然不高,问卷中,试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学只有10%,90%的同学选择暂时没试过。参加勤工俭学或兼职时,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只占70%,仍有30%的学生完全没有这个意识。买了某种价值不菲的商品但后来现被骗后只有46.7%的同学会利用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40%的同学选择直接到商店找负责人赔偿,6.7%的同学选择把商品扔了,当买个教训,6.6%的同学选择到处跟别人说这个商品是假的,叫人不要买。这说明学生的维权意识普遍不强。但可喜的是,当问到当你真正处于一件法律案件中有83.3%的同学认为自身法律意识不够,但懂得咨询专业人士,16.7%的同学则认为自身的法律知识足够,而且懂得咨询专业人士。法律本身是一门学理性极强的学科,不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理论,就难以用理论解决现实存在的法律问题。

(三) 守法、护法意识。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以及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大多数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虽然有较高的守法意识,但自觉性仍有待提高。对于一些轻微的违法违规行为,有40%的同学坚决不做,56.7%的同学选择会视情况而定,还有3.3%的同学则不介意,跟大众一起做。对于一些来路不明的自行车63.3%的同学认为自己不会去买,36.7%的同学则会买,因为很喜欢。

(四) 法制观及对法律的信任度。当问及一次你的一个亲密无间的朋友,向你借600元生活费,答应三个月之后还,你会要求他(她)写借条给你吗?时,46.7%的同学认为不用写,30%的同学认为写不写都无所谓,只有23.3%的同学认为应当写。大多数同学的法律意识还停留在法律心理阶段,只是基于自身日常生活对法律现象的一种表面的、直观的感性认识,远没有形成高水平的法律思想体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与普通人一样犯了罪,应当公平对待。该选项得到了96.7%的支持率,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观念已经深入民心。守法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任何人犯了罪都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另外,结果显示,所有被调查同学都希望能不断提高自身法律意识。这说明同学对法律意识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希望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五) 基本法律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设计了10道具有固定答案的题目考查同学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各题答对率如下:

9、你知道《劳动法》里面规定试用期最长是多久吗?30%

11、父债子还,是否正确76.7%

14、你知道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吗?67.7%

16、王某有三个儿子,王某在病死之前当某个儿子的面做了口头遗嘱,这种遗嘱是否有效?43.3%

17、刘某现在17周岁,父母双亡,主要靠自己打工维持生计,则刘某属于?26.7%

18、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完全辨别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按照民法规定称为?66.7%

19、刑法规定应负刑事责任最低法定年龄是10%

20、甲某和其12岁儿子共同抢劫,其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40%

21、投毒杀人,当被害人服毒后尚未死亡之前,犯罪悔悟,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抢救,但抢救措施未生效,被害人死亡,这种行为属于。60%

22.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仍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是。33.3%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是明显欠缺的。在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压力下,大多数同学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专业科目的学习上,从而忽略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增多,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续上升。其原因之一就是不懂法,不知法。没有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没有法律意识,那么,即使是当自己的正当权益被侵害时,也不懂如何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问卷调查的基本结论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仍亟待增强。

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修养,提升法律思维水平,不仅是我们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而且要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的法律权威。

另外,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

①法律至上意识。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他形同虚设。信仰法律,崇尚法律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尊重。法律的权威不仅来源于其强制性,更源于人们对法律的尊重、信赖和崇尚。

②公民意识。培养公民意识就是培养树立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权利与义务辩证统一的观念,民主与法制辩证统一的观念。从而正确认识自己与国家的关系,与人民的关系,以主人翁的态度正确对待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

篇(3)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学生在课前与课后预习复习情况;

2、学生上课情况;

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初一、初二共6个班进行调查共有310名学生进行了这次调查,接近理想的随机样本数量,使调查结果符合实际情况,更加可靠。调查内容覆盖了课前、课上、课后这三个时候学生所采取的学习方法,并包括学生对现今生物课的看法和建议等几方面内容。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部分学生在生物的学习方法上依然存在着问题。

(一)课前预习情况

1、上课的预习情况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多能在课前自觉预习,但是19%的学生则是在课前翻一下书,对这节课老师所讲的内容有个大体的印象;而13%的学生是想起来就预习,12%的学生则是把预习当成是一种任务,老师要求就预习,若老师不要求就不预习;最后剩下4%的学生上课前不预习。

2、预习方法

调查结果表明,33%的学生会找疑难点进行复习,而25%的学生则是选择找侧重点;18%的学生会先发现问题,然后就根据问题来预习课本内容找出解决的答案;8%的学生会对照参考资料进行预习;最后16%的学生看一遍书。

通过这些数据,侧面反映了学生不知道预习的目的,这就导致学生不知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这种情况使学生分不清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进一步使课堂效果黯然失色,教学效果不明显。甚至会出现一个概念老师要重复几次讲解学生才能理解接受。

(二)上课情况

调查显示,少部分学生觉得生物并不是主科就忽略,甚至在课堂上采取放任的态度。

1、上课听课情况

大部分学生都是认为上课认真听课是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所以90%的学生都认真听课;但是也有5%的学生是喜欢生物就听;而还有4.5%的学生则是听一下就不听,剩下0.5%的学生则是从来不听。

2、上课做笔记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表明了一半的学生不会做笔记和不知道如何做笔记。其中46%的学生是老师所写的全部记下来,笔记没有分重点和非重点,如果课后没有及时复习,笔记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忘记学习过程中老师所讲的难点和考点,复习时就会感觉比较吃力且学习效果不好;而3.5%的学生则是不记讲的和书上一样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再强调书上的重点内容,但是学生听老师讲的内容跟书上讲的一样就没有抄下笔记,甚至没有将书上相关的内容划下来,有时老师会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总结性归纳(如列表等方式)使学生复习起来更明了,可是学生就觉得跟书上一样没必要记,导致时间一久学生就把知识遗忘掉,使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剩下的0.5%学生则以怕影响听课为由,不记笔记。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部分学生往往学习效果不如其他同学,就是他们不了解好记忆不如烂笔头的道理,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大脑能记住这节课老师讲的内容,但是下课后就很容易忘掉,这也是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原因之一。

3、课堂小结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35%的学生会听老师的小结,由此看来,在教学过程中,最后的课堂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应就本节课的思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系统地梳理,同时教师可以小结过程补充讲课过程遗漏的地方,也相对学生做了一个小复习,让学生有了知识的巩固,教师适当指出重点和难点,学生复习的时候就有轻重之分。

(三)课后复习情况

1、作业情况

94%的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是有4%的学生会视作业的难度、多少来完成作业,还有2%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虽然只有6%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是这种情况依然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要适当的注意具体的班的总情况来布置相应的作业,并可针对个别学生进行课外辅导。

2、做作业的方式

据统计22%的学生边温习边做;22%的学生先做再看书;30%的学生先看书后做;20%的学生在遇到问题请同学帮忙解决;6%抄别人的作业。从结果看大部分同学在作业完成方面都有着各自一套的学习方法,但是仍存在作业抄袭的情况。

3、课后复习情况

结果表明61%的学生经常复习;13%的学生平时不复习,考前复习;9%的学生是老师要求就复习;15%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复习;2%的学生都不复习。

复习方法方面:看一遍课本的学生占6%,按老师要求复习的学生占13%,复习有关内容后做习题的占31%,看主要内容,抓疑难点的占50%。

复习过程参考课外资料的情况:不看参考书的学生占25%,而参考教学参考书的占30%,参考生物期刊的占14%,参考生物习题集的占31%。

从复习方面综合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自觉复习的习惯,而他们大部分不知道如何复习,教师应该如上述所提的要在本节课教学任务结束后做一个小结,小结既起到梳理学生学习的思路的作用,而且还起到复习知识巩固的作用。而且教师可以不定时地对学生进行小测,随时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复习过程都比较少看课外资料,教师可以上课穿插一些课外小知识,既可以扩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又可以激起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上最好的导师。

(四)学生对生物的看法及建议

篇(4)

平昌县人口老龄化概况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龄人口(60或65岁以上)比重不断攀升,并达到一定水平时的人口结构状态。平昌县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一是平昌已提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20XX年底,我县60岁以上老人近16万人,约占全县常住总人口862620的18.54%, 按国际通用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便称为老龄化社会。按此标准,我县超出国际标准8.5个百分点,我县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二是老年人口逐渐高龄化。我县71 80岁老人约有24853 人;81 90岁老人约有15996人;999岁以上老人有1247人;100岁以上老人123人。三是老年人家庭 空巢 化严重,老人独居率上升。由于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和城镇流出, 是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产生的主要因素。并显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空巢 老人逐增; 空巢 期相应延长;农村呈现出比城市更快更为严重的老龄化趋势;低龄、高龄两代老人同守 空巢 ; 老人村 现象突出且普遍,如南风乡阳家村 空巢 老人约占村老年人口的81%,鹿鸣乡石龙村 空巢 老人约占村老年人口的73%。四是 四二一 的家庭成员结构已经显现。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进入婚育年龄。一对夫妇在供养四位老人的同时,还要抚养一个孩子,造成家庭养老负担过重。

贯彻实施《老年法》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几年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老年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坚持 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 的老龄工作方针,围绕《老年法》 五个老有 (即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切实履行职责,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取得了明显成效。

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老龄工作氛围

落实惠老法律、政策,推进老人事业发展

老有所养 逐步推进。一是健全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县人社局在城镇着力规范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和发放渠道,在农村建立完善以村社干部和失地无业农民为重点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XX年底我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19389人,企业参保职工38382人,其中退休老人17982人;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20743人,领取养老保险金待遇164人。全县累计发放退休金和基本生活费2.8279亿元。二是县民政局认真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对符合条件的 5996名孤老和孤儿全部纳入农村五保供养。在集中供养上,已建成江口镇、坦溪镇等农村敬老院9所,在建驷马镇、龙岗乡2所,集中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月 441元。在分散供养上,除按国家规定标准每人每月发放供养金150元外,县民政局还探索建立了 爱心责任代养 机制,有效促进了农村五保供养社会化进程,新华社、中国社会报等专题进行了采访报道,并依托农村敬老院、光荣院等福利设施,目前代养社会老人150人。三是建立完善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县3312名特困老人纳入低保救助;建立完善了老优抚对象抚恤优待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建立高龄老人长寿补贴和生活补贴制度。从2015年1月起,先后对全县123名百岁老人落实兑现了每人每月100元的长寿补贴金;从2015年1月起,对1247名999岁高龄老人按每人每月50元标准兑现落实了高龄老人生活补贴金。四是县人口计生局20XX年按每人每月60元标准发放全县独生子女老人补贴5748人413.9万余元。五是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模式。从2015年起,先后投入5万余元,在江口镇政法街社区推行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先后有1246名老人得到惠及。

老有所医 逐步确保。一是全县努力提高社区(村居)医疗覆盖面。每个居委会建立了医疗服务站,村村设立了卫生室,基本保障了老年人就近就医。县卫生系统尽力为80岁以上老人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20XX年笔山镇卫生院对全镇老人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二是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县80.5万农村居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2%。民政部门为五保、优抚对象缴纳新农合和居民医保资金,参合、参保率均达100%。据调查,20XX年全县支出基本医疗保险费0.6亿,其中老年人住院支出1800万元,新农合支出9222万元,其中老年人支出占30%,达2700万元。三是完善医疗补助制度。近三年来,全县对150余名身患重大疾病的特困老人实施医疗救助,累计救助金额达到45万余元。

老有所乐,老有所学 逐步形成。近年来,全县积极支持老年活动开展。县财政局、民政局、县住建局、县广电局、县关工委、县人社局和县科文局等部门积极为 老有所乐 老有所学 创造条件,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和老龄办分别对每个新成立的12个老年协会给予8万多元补助,全县各类健身娱乐老年协会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县老年大学邀请县领导、专家到校为老年人讲课。

老有所为 逐步展开。许多退休的老同志老当益壮,积极为平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了许多大事好事,既达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更实现了老有所为。县老领导周尚聪主动担任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规范了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机构,带领全县1800名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共同关爱青少年成长。

完善保障措施,维护老年合法权益。

一是加大涉老法律援助。全县设立老年法律援助中心1个、乡镇老年维权工作联络站43个、村居纠纷调解小组497个,据调查,2015年至20XX年5月全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涉老纠纷案件3019件,2015年至20XX年5月,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免费办理涉及老年人法律援助诉讼案件80件。

二是加大司法维权力度。县人民法院设立了老年法庭,按照 及时立案、公正审理、限时结案、优先执行 的原则,2015年至20XX年5月县人民法院共受理涉老诉讼案件97件,其中采取电话立案或上门立案的方式为老年人办理立案手续达14件(次)。畅通司法救助 绿色通道 , 2015年至20XX年5月,法院为109名老龄当事人办理了诉讼费减免缓缴手续,有效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三是设立敬老维权服务岗位。县委老干部局、县老龄办、县老年人法律援助中心、县法院老年法庭、县公安局江阳派出所等单位先后被市老龄委授予 巴中市维权示范岗 称号。

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贯彻《老年法》,维护和保证老年人权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

敬老氛围不够浓厚。宣传教育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各类学校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尚未形成常态,没有广泛地向敬老养老的主体 中青年人进行宣传,现在社会上对下一代关爱多,对上一代关爱少,全社会敬老氛围不够浓厚,对老龄化的危机和挑战认识不足。

侵犯老年人权益的现象时有存在。一是一些赡养人缺乏赡养意识,有些赡养人对老年人生活上不照料,精神上不慰籍,甚至不予经济上供养。2015年,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办理了一件江口镇82岁原告王某诉六子女的赡养纠纷案,当县人民法院即将维权的民事调解书送达到老人手中时,遗憾的是该老人抱怨离世。二是老年人的再婚权利受到干涉。现实生活中,一些子女们不尊重法律,不尊重父母的选择,存在子女或者其他亲属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生活的现象。三是老年人受虐待、遗弃现象时有发生。2015年涵水镇老人李某诉其长子赡养纠纷一案,其长子不仅不承担老人的生活费、医疗费,更为恶劣是在老人过生日的时候,还打伤了老父亲。四是老年人自主处分财产权受到子女干涉。一些子女自己不劳作,与父母住在一起,当 啃老族 ,使得一些老年人尚健在时,已落得两手空空。五是《老年法》、《四川优待老年人规定》中规定的老年优待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如一些车站没设立方便老人买票的窗口,实际生活中,曾出现老年人乘车为减免费用而产生纠纷。

老年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随着人口平均寿命延长,城乡老人所占比例增大,高龄老人增多的状况已较为普遍,老人们对就近或集中享受老年护理、生活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一是养老设施规划滞后。县政府虽然将养老服务事业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五 规划,但在城市总体规划、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未能充分考虑托老所、老年活动场所、老年学校等配套设施。二是机构养老设施供需矛盾突出,远远滞后我县老龄化程度。据了解,全县43个乡镇,仅有农村敬老院9个,已建的养老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服务范围窄,不能适应需求。三是居家养老配套设施严重缺乏。按照现有的养老体系,居家养老是基础,社区则是居家养老的依托,目前街道、乡镇大都没有建立老年服务机构。在农村基层,老年人活动场所更加匮乏。

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我县养老保险形式单水平低、覆盖面小,特别是农村养老保险水平更低,据统计,我县农业人口约为86万人,而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 20743人,约占农业人口的0.02%。虽然我县普遍建立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但老年人 治病难 看病贵 问题仍存在,对农村老人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急性心梗 ,乡村医生往往无能为力。

城镇三无老人、留守老人或空巢老人成为社会最困难的群体。城镇 三无 老人,是指城市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的,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的老人。他们有的捡拾垃圾、露宿街头,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政府救助。尽管一些城镇 三无 老人享受城市低保,但数量少,随物价的上涨,生活非常困难。留守老人或空巢老人,是指那些因子女长期(通常半年以上)离开户籍地进入城镇务工或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在家留守的父母。调查得知,这些老人活得累、活得苦、活得孤单。一是活得累,由于成年子女的外流,年老体衰的留守老人往往既要承担繁重的农活、家务劳动, 隔代教育 的重担也压在他们的肩上。一些参加劳动的老人在遭遇水、旱等自然灾害导致收入剧减,除去购买农作物种子化肥后更是所剩无几,同时很多留守老人由于子女自己的收入也很低、子女要供孩子上学读书等多种原因而获得子女给与的生活费很少,导致他们仍然生活贫困。为了生存,多数农村 空巢家庭 老人只有生命不息,劳作不止。二是活得痛苦,留守老人的健康及生活照料情况堪忧。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逐渐衰弱, 近几年农村常见病和多发病病种如高血压、慢心衰、急性心梗发病率逐渐上升,农村个别老人在家患病去世后,邻居及其子女还不知道何时在家去世。三是活得孤单。随着年龄的增高,留守老年人的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他们与外界的接触也就相应地越来越少,而外出务工的子女相当一部分是年初而出,年终而归,他们与留守老人相处的时间一般只有1个月左右。子女外出后,导致老人孤独感增强,这些 空巢老人 大多数过的是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 的寂寞生活。此外,由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在家庭之外也很难找到精神寄托,更会产生孤苦、自悲、自怜等消极情感,许多农村老人患了心理疾病,有的甚至成为精神病老人。

几点建 议

提高对老龄工作重要性、紧迫性、前瞻性的认识。当前我县正处在老龄问题全面凸显前的重要时期,要充分认识到我县老龄化趋势的严峻性、长期性、复杂性,以及老龄化给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提高对发展老龄事业重要性、紧迫性、前瞻性的认识,及早关注、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趋势。

加强老年事业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全县要高起点制定详细的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养老福利机构布局规划。多办、办好公办福利养老机构,认真解决社区养老服务用房和老年活动中心的建设问题,提高社区居家养老依托功能;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推进多元化养老机构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经营运作方式兴办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机构,以满足不同层次家庭的养老需求,及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养老福利机构优惠政策,在土地、税收和规费、水、电、网络等方面给予优惠。

认真落实好涉老法律及惠老政策,切实提高全县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水平。家庭的养老功能正在日益弱化的趋势不可逆转,要积极应对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全县要认真宣传好、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完善城乡基本养老、医疗保健、社会救助等保障制度,建设涵盖面广、服务多元化的综合养老保障体系。对我县农村、城镇老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状况,要研究推广安全、有效、经济、适用的卫生适宜技术。政府及其相关涉老职能部门应主动结合部门职责和行业特点,执行好《老年法》、《四川优待老年人规定》,制定具体的落实优待老人的各种措施。

篇(5)

2、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对象为当代大学的本科在校大学生。

3、调查方式:

采用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为了使调查能够真实、客观的反应调查者的思想,我们对法律各个方面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筛选,对相关法律专业术语也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方式主要是采用封闭式的回答方式,即预先设计好四种可能答案,将这些答案全部列于问题下面,由被调查者从中选择一种答案作为自己的答案,均为单选题。本次调查不记名,调查内容除了对法律问题的回答外,还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等基本情况,以便我们做比较研究,调查问卷共发放220份,收回有效的调查问卷共203份。

4、调查结果及分析:

(1).性别:男54% 女46%

(2).年级:大一26% 大二27% 大三21% 大四20%

(3).专业:文科31% 理科69%

1.您从何时开始接触法律的?

A 小学16% B 初中29% C高中16% D大学39%

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接触法律的年龄普遍偏高,很晚才开始了解法律知识。只有少数人是从小接受法律的熏陶。

2.您认为法律与你的学习和生活有关系吗 ?

A 关系密切51% B 关系不大37% C 没关系9% D 不知道,说不清3%

分析:大多是都认为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说明我们当代大学生还是比较重视法律的。还有一点同学认为不知道,说明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不良现象,作为一个大学生连自己的想法也不知道,可想而知这是很可怕的事,这一体现出了我国教育应试的失败。

3.对我国的法律体系认识程度有多少?能清楚说出我国的几部大法吗?

A 高;能23% B 中;勉强能61% C还可以,一般的能14% D低;不能

分析:对我国比较重要的法律大学生大多都知道,不知道的人几乎没有。

4. 您的法律知识主要从何而来?

A 学校上课和宣传42% B 家庭教育15% C 社会宣传(广播、电视、报纸)42% D 其他1%

分析: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大多来源于学校,家庭教育很有帮助,总之大学生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较多。社会宣传也有很好的效果。 5.您知道自己有哪些具体的权利义务吗?

A 全部知道9% B主要的知道40% C小部分知道40% D 不太清楚11%

分析:对于自生的权利和义务知道的占大多是说明大家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相当强。

6. 您知道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

A 3月15日 4% B 11月1日4% C 12月4日67% D 不知道25%

分析:大多是大学生都知道法制宣传日,也有少数人根本不了解。说明一些大学生不够诚实,明明对法律专业方面的知识不太了解还是要装的自己很有法律常识,不过有很多大学生还是不知道法制宣传日,这说明大家对法律不够重视。

7. 在生活中遇到侵害自己权益的事情时,您会如何处理?

A向亲人,朋友,老师求助40% B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自认倒霉了。20% C 犯我者,虽远必诛,用武力解。34% D向有关部门寻求法律保护6%

分析:生活中遇到侵犯自己权益的事大多数大学生选择向亲友和老师寻求

帮助,而很少的人选择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说明了我们当代的大学生用法维权意识较差,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易冲动。

8. 您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法律是否重要

A、非常重要,国无法不行40% B、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46% C、一般,可有可无的东西10% D、基本没用,法律不如关系有用4%

分析:法律的重要性是被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可的,只有少数几个人认为法律不重要。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在逐年上升。

9.对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执法机关,您的态度是

A、充分信任10% B、比较信任61% C、除非不得已,不跟他们打交道26% D、不信任3%

10.您认为对法律的执行哪些监督是最有效的

A、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舆论监督42% B、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机关的监督22% C、群众监督26% D、执法机关自我监督10%

分析: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大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但是支持社会舆论的人占大多是。说明政府自己监督自己是不被当代大学生认可的,我们更加相信群众的眼睛和媒体舆论的力量。

11、你认为法律意识与教育程度有关吗

A 有密切的关系57% B有一点关系27% C毫无关系13% D不太清楚3%

分析: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12、你认为不少大学生法律意识欠缺的原因是

A 社会还不够发展24% B 家长、老师等人的影响16% C 高等考试教育制度不合理40% D 自身要求过低20%

分析:本题说明约有2/5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法律意识之所以欠缺是因为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也有1/5的大学生认为自身要求过低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13、如果有法律意识方面的社团,你是否会参加

A 积极参加30% B 参加42% C 消极参加15% D不参加13%

分析:有超过70%的学生都很愿意参加法律活动。说明大家比较喜欢参加实践活动不喜欢只是纯理论的教育。当代大学生每天都在教室里面接受理论知识现在早就想出来实践活动了,所以这一点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心声。

14、你认为法律的主要作用是

A 保护权利34% B惩治犯罪26% C维护社会治安37% D不清楚3%

分析:大学生对法律的作用认识各有不同,也有极少数的大学生根本不了解法律的作用。其实法律存在的本身就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健康、快乐、自由、幸福、有尊严的活着。让整个社会都能够协调运行、和谐发展,让那些坏人得到应有的教育惩罚不是目的,教育才是根本。

15、你觉得自己的法律知识丰富吗

A非常丰富10% B比较丰富40% C一般42% D比较匮乏8%

分析:多数大学生都认为自己的 法律意识并不强。说明当代大学的学生还是比较了解自己的,不过这不是什么好的现象,这也体现出我国大学生不太重视法律。

16您觉得了解法律基本知识对我们有意义吗?

A没有,法律离我很远,我们还没有进入社会,以后再了解也不迟18% B意义不大,可以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地方太少了61% C有意义,但是我基本不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11% D有,法律常常帮我解决实际问题10%

分析:尽管多数大学生比较赞同应当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并不选择用法律的途径来解决问题。看见大学生还是不太信任我国现在的法律。

17您觉得下列哪部法律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大?

A 民法65% B 继承法1%C 合同法2% D 婚姻法1% E 刑法18% F 保险法2% H 公司法6% I 劳动法3% J 反不正当竞争法1%K 治安管理处罚法1%

分析: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民法比较重要,可见我们当代大学生法律知识还是不多。不过我们的调查问卷也存在很多问题。

18你认为造成大学生法律教育薄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27% B、贫富悬殊是产生犯罪的土壤,影响了教育效果21% C、个人自觉性是根源12% D、法律教育活动本身的局限性40%

分析:当代大学生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是法律教育活动本身具有局限性。

问答题, 你认为大学生在法律意识上存在哪些问题?你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有哪些建议?

分析:问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比较薄弱,自身要求太低,认为法律的作用不大,积极性不高。

建议:多开展与法律有关的活动如讲座、知识竞赛,高校开设基础法律知识课程,大学生应当多关注有关法律方面的电视节目(如:CCTV12、法制频道等)。

6.调查总结:

综合本次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接触法律的年龄偏高,对法律知识的了解较为缺乏,法律意识总体来说比较薄弱,遇到问题并不习惯于使用法律的武器来解决。但对于我国公安机关、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关持比较信任的态度,也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在逐年上升。问卷也同时反映出了,他们认为自己法律意识比较薄弱,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

篇(6)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概况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中的违法犯罪问题也日趋严重。据不完全调查统计,2004年-2006年淮安高校保卫部门破获涉及大学生违法违纪盗窃的案件共有49起,其中2004年为13起,2005年为16起,2006年为20起。2006年10月29日晚,淮安市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刘某,在学生宿舍盗窃被当场抓获。据该生交待,其先后在周边高校作案11次,盗窃的物品有手机、学生学习用品等,涉案金额累计4000余元。2006年6月30日下午4时许,淮安某高校学生赵某,在教学办公大楼内趁办公室无人,将一名工作人员的一台手提电脑盗走,因失主报案及时,在保卫人员严密布控下。该生最终在校门口被保卫人员截获。另据我们查阅的资料显示,外地高校如重庆市沙坪区检察2002年至2005年10月,共办理大学生犯罪案件51件66人,其中2002年9起15人,2003年11件15人,2004年12件15人,2005年1-10月就有18件21人。犯罪大学生涉及10所高等院校,其中4所重点大学就有43人。常州武进检察院统计:2006年该院共受理在校大学生刑事犯罪案件10件20人,占在校生犯罪的100%,成为武进青少年刑事犯罪新的增长点。从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盗窃犯罪约占大学生犯罪总数的50%左右。其次就是伤害案件。从总的趋势来看,大学生违法犯罪呈上升势头,违犯校纪校规,甚至以身试法者屡屡出现,有些案件在校内外引起极大震动。如:2005年1月8日上午,北京外事研修院心理系一年级学生小民,被刺身亡。刺死他的是其校友,19岁的大一学生小徽。伤害原因只是为了一点口角纠纷(《现代快报》2005.1.10)。过去常有的盗窃、流氓、伤害犯罪案件明显增多,以前较少发生的暴力型犯罪也开始抬头,尤其还出现少数团伙犯罪。如西安某大学5名大学生女青年。包括西安某大学5名学生在内的7名犯罪嫌疑人,在一夜间猥亵了2名女青年。被抓后,他们无知地问民警“关多少天?罚多少钱?”据审查,他们相约在27日通宵上网,28日到义兴旺酒楼住宿。有人提议找个女大学生来玩玩,随即其中一人将他认识的网友郑洁骗至酒楼,学生张矛、董乐提出与郑发生性关系。遭拒绝,郑未遂。几个人又对同学王小靓说道:“你不是认识一个叫‘小心眼’的女同学吗?”凌晨4点,“小心眼”陆艳被王小靓带至酒楼一个房间,四人按住她的手脚,将其(《江南时报》2004.7.16)。

二、大学生犯罪特点

(一)犯罪类型单一

大学生犯罪涉及的罪名十分单一,从目前统计情况看,仅涉及盗窃和故意伤害这种罪名;涉案大学生男女比例约为10:1,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女大学生无一例外全部是涉嫌盗窃罪。

(二)犯罪目标固定,涉案金额较小

涉嫌盗窃罪的大学生们下手的目标都是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移动电话、信用卡、随身听、手提电脑等,且涉案金额都比较小,多数都在一千元左右,也有极个别因盗窃手提电脑,涉案金额为八千元左右。

(三)侵害客体多是学生

大学生犯罪侵害的客体一般都是同学,越熟悉的人(舍友)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当然不认识的人被侵害权益的也有,仅占少数,但被侵害权益者也都是校内同学。

(四)处理结果轻微

大学生犯罪处罚一般都较轻。凡在校内查破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学校一般都不移交公安机关、司法机关处理,由学校内部按照大学生处分条例和校纪校规给予行政纪律处分。处分的种类有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勤令退学和开除学籍。情节严重的开除学籍。

(五)学历层次一般偏低

在涉案大学生中,一般以民办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和公立高等院校的专科生为主。公立高等院校的本科生也有,但占的比例较小。

(六)年龄结构偏小

以本科二年级和专科一年级的学生为主。本科三、四年级的学生很少出现。

(七)户籍范围

多以外地来市上学的大学生为主。

(八)犯罪意图主观故意

这些大学生主观恶性比较小,没有顽抗情绪,在侦查阶段一般都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口供比较稳定,不会出现翻供现象。

三、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苗头的形成与违法犯罪本身一样,有其深刻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诸如社会、家庭、学校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即行为人的原因。笔者认为,其犯罪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思想素质差

由于受资产阶段处由思潮的影响,少数学生入校后不注重政治学习,不注重世界观的改造,思想上缺乏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可贵品质,存在着混文凭的想法。以我院学生为例,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刚入校时,大多数人保留着勤奋、朴实的作风,进入二年级,少数人受社会风气和各种思潮的影响,对学习开始厌倦,对生活开始盼比贪图安逸、享受,讲究吃、穿、玩、乐,有的逐步走向堕落。

(二)缺乏组织纪律性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单一的家庭到学校这个大集体,没有经过严格的组织纪律训练,缺乏应有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道德情操。因此,行动上不严格要求自己,随心所欲,长期下去,难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法制观念淡薄

由于哥们义气大于法纪观念,往往一点小事可以引发互殴甚至打群架;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满足不了自己的大肆挥霍,一跃而变为盗窃犯;由于思想空虚而又不甘寂寞,成天游荡在网吧、录相室、游戏机室,最终由天之骄子变成了犯罪之人。

总之,大学生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这多方面都是息息相关脉脉相连的。大学生自身也是受其他方面,如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大学生在思想上大多比较不成熟。由于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原因,是情感比较脆弱的群体。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有增无减的事实表明,当代社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去引导处于未成年与成年的夹缝之间的大学生。

四、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思考

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权力所能奏效。所以预防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有效途径。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每个大学生犯罪案件都是个人、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多方面的产物,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体现。因此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与其他犯罪具有类似性,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防患于未然,针对其犯罪原因,实行综合治理,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合理发展的环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

(一)坚持“智力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模式,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

首先应加强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增强其公德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和金钱,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把追求美好的生活愿望同为社会多作贡献的行动结合起来。

育人要育人性的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期间对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学校要向学生广泛宣传新时代的英雄、模范,引导其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抵制一切落后、愚昧、腐朽的东西。让大学生能够学到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为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是高校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二)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救援机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感情丰富,没有走上社会却渴望走上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社会却纷繁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针对其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悲剧。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当前尤为重要的是:

1、建立以宿舍、年级、学校为单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管理中心,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调适,消除其人格障碍,提高大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必要时对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给予有效帮助。

2、丰富学校文体活动,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人和谐相处。引导同学之间在活动中发现多方面的价值,尊重差异,放弃偏激和自卑心理,笑面人生,热情生活,多交朋友,学会欣赏个体的独特性。

3、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正确交友。学校要教育引导在校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应该以友情为重,并利用指导和帮助大学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友谊,正视同学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让学生学会乐观面对困境,敢于承担责任,待人宽容,使心理经常处于轻松愉快之中。

(三)多形式强化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首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要从刚入校门着手,结合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教育,结合校园内的安全案例讲危害,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大学生形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

在校园里开展普法教育,绝不仅仅是单纯地让大学生读法律条文,而应当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感,让他们了解法律是他们生活及健康成长的保障,遵纪守法自然会得到好的效果,靠个人意志去寻求所谓的自由,只会触犯法律。要用科学的方法,从公平、公正、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去进行教育,并努力改进外在环境。

在大学里设置的法律课应当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不能作为选修课不计学分,应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学校的法制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提高学生的法律观念。

(四)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

预防犯罪首先必须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保证校园里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因此要加强和改革高校的学生管理,尤其是集体宿舍的管理,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管理约束机制,建立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网络;配合有关执法部门综合整治,排除校园周围不健康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干预。通过建立一整套的安全防范管理体系,最终从体制上杜绝违法犯罪现象的产生。

(五)司法机关的积极协助

司法机关对大学生犯罪应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法律效果为基础,以政治效果为原则,以社会效果为目的,采取人性化的帮助手段,挽救这些失足青年,使他们能够重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对罪行并不严重的且有悔改之意的,应采取微罪不诉或建议法院单处罚金的方法,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生定期联系,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

(六)家长有针对性的引导

学校对大学生的引导是整体上的、普遍性的引导,而对大学生有针对性、个别性的引导则要靠家长了。因此,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联系,在配合学校教育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

篇(7)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学生在课前与课后预习复习情况;

2、学生上课情况;

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初一、初二共6个班进行调查共有310名学生进行了这次调查,接近理想的随机样本数量,使调查结果符合实际情况,更加可靠。调查内容覆盖了课前、课上、课后这三个时候学生所采取的学习方法,并包括学生对现今生物课的看法和建议等几方面内容。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部分学生在生物的学习方法上依然存在着问题。

(一)课前预习情况

1、上课的预习情况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多能在课前自觉预习,但是19%的学生则是在课前翻一下书,对这节课老师所讲的内容有个大体的印象;而13%的学生是想起来就预习,12%的学生则是把预习当成是一种任务,老师要求就预习,若老师不要求就不预习;最后剩下4%的学生上课前不预习。

2、预习方法

调查结果表明,33%的学生会找疑难点进行复习,而25%的学生则是选择找侧重点;18%的学生会先发现问题,然后就根据问题来预习课本内容找出解决的答案;8%的学生会对照参考资料进行预习;最后16%的学生看一遍书。

通过这些数据,侧面反映了学生不知道预习的目的,这就导致学生不知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这种情况使学生分不清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进一步使课堂效果黯然失色,教学效果不明显。甚至会出现一个概念老师要重复几次讲解学生才能理解接受。

(二)上课情况

调查显示,少部分学生觉得生物并不是主科就忽略,甚至在课堂上采取放任的态度。

1、上课听课情况

大部分学生都是认为上课认真听课是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所以90%的学生都认真听课;但是也有5%的学生是喜欢生物就听;而还有4.5%的学生则是听一下就不听,剩下0.5%的学生则是从来不听。

2、上课做笔记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表明了一半的学生不会做笔记和不知道如何做笔记。其中46%的学生是老师所写的全部记下来,笔记没有分重点和非重点,如果课后没有及时复习,笔记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忘记学习过程中老师所讲的难点和考点,复习时就会感觉比较吃力且学习效果不好;而3.5%的学生则是不记讲的和书上一样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再强调书上的重点内容,但是学生听老师讲的内容跟书上讲的一样就没有抄下笔记,甚至没有将书上相关的内容划下来,有时老师会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总结性归纳(如列表等方式)使学生复习起来更明了,可是学生就觉得跟书上一样没必要记,导致时间一久学生就把知识遗忘掉,使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剩下的0.5%学生则以怕影响听课为由,不记笔记。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部分学生往往学习效果不如其他同学,就是他们不了解好记忆不如烂笔头的道理,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大脑能记住这节课老师讲的内容,但是下课后就很容易忘掉,这也是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原因之一。

3、课堂小结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35%的学生会听老师的小结,由此看来,在教学过程中,最后的课堂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应就本节课的思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系统地梳理,同时教师可以小结过程补充讲课过程遗漏的地方,也相对学生做了一个小复习,让学生有了知识的巩固,教师适当指出重点和难点,学生复习的时候就有轻重之分。

(三)课后复习情况

1、作业情况

94%的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是有4%的学生会视作业的难度、多少来完成作业,还有2%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虽然只有6%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是这种情况依然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要适当的注意具体的班的总情况来布置相应的作业,并可针对个别学生进行课外辅导。

2、做作业的方式

据统计22%的学生边温习边做;22%的学生先做再看书;30%的学生先看书后做;20%的学生在遇到问题请同学帮忙解决;6%抄别人的作业。从结果看大部分同学在作业完成方面都有着各自一套的学习方法,但是仍存在作业抄袭的情况。

3、课后复习情况

结果表明61%的学生经常复习;13%的学生平时不复习,考前复习;9%的学生是老师要求就复习;15%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复习;2%的学生都不复习。

复习方法方面:看一遍课本的学生占6%,按老师要求复习的学生占13%,复习有关内容后做习题的占31%,看主要内容,抓疑难点的占50%。

复习过程参考课外资料的情况:不看参考书的学生占25%,而参考教学参考书的占30%,参考生物期刊的占14%,参考生物习题集的占31%。

从复习方面综合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自觉复习的习惯,而他们大部分不知道如何复习,教师应该如上述所提的要在本节课教学任务结束后做一个小结,小结既起到梳理学生学习的思路的作用,而且还起到复习知识巩固的作用。而且教师可以不定时地对学生进行小测,随时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复习过程都比较少看课外资料,教师可以上课穿插一些课外小知识,既可以扩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又可以激起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上最好的导师。

(四)学生对生物的看法及建议

篇(8)

调研目的:科学发展观内涵,,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分析解决问题,学校发展

调研过程:

1、分组

2、各自发表的看法和观点

3、党委书记做最后总结

调研总结:

此次对科学发展观的调研,使的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了党科学发展观的性与必要性,学会要有意识的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将其与学校发展相,统筹兼顾,分析。

科学发展观,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可持续,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在新时期,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深化。科学发展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新的集体对建设客观规律认识的升华。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改革以何种观念将关系到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关系到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科学、教育、文化等事业发展的纲领。教育科学发展观是在教育领域,破除传统的、被长期束缚的思想观念,起现代化的、科学的发展观。教育科学的发展观是有时代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发展理念。一流的发展观,才能办出一流的教育。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知灼见。

此次对科学发展观的调研,了学校发展的问题:,学校班子中自身素质有待,工作方法有待改进,工作作风也些问题,如工作不、位,与老师沟通交流较少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质量求生存,质量求发展,教学质量有三个的因素。1、师资队伍建设有待,从总体情况看,学校人才总量,是专任教师;人才结构不尽,高学历人才、学科带头人紧缺,中级职称人员比例偏低,名师较少。2、学校制度是绩效评估制度有待应,学校制度体现公平公正前后连贯。3、教师津贴、补课费等发放,调动老师工作的性。,后勤管理有待。学校后勤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有待,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保障教育教学秩序,后勤管理社会化严重制约学校发展,如学校食堂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特差,恶劣,小卖部不规范,晚上营业长,学生休息,宿舍管理员尽到管理责任,服务学生的意识。

学习科学发展观,学校发展,从几个努力:

一、学校班子要理论学习,自身素质,改进工作方法,。

二、努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地认识到:人才是兴校之本、强校之本,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当前一项而迫切的工作。

篇(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69-0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江苏A大学的招生范围覆盖了除港澳台以外的全国31个省份,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约占全校学生人数2.4%。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需求,特开展此次调查,调查既深入了解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学习与发展状况,也为高校领导、教师和管理者有针对性地做好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服务与支持工作,增强民族团结,营造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调查以江苏A大学2014年5月在校的517名少数民族学生为对象,采用自编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状况调查问卷》,发放问卷517份,回收有效问卷488份,回收率为94.39%。除了问卷调查以外,还采用了访谈法,召集了两场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并从教务委员会、学务委员会等部门搜集了相关数据。利用SPSS18.0、eviews6.0等统计软件,对少数民族学生有效调查问卷及有关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状况分析

(一)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概况

1.民族来源。学校共有少数民族学生517人,其中男生158 人,女生359 人。来自26个少数民族。回族人数最多,有120人(占23.2%),其次是满族、蒙古族、藏族(各占约11%),傈僳族、傣族、哈尼族等7个少数民族各有2人,纳西族仅有1人。

2.年级分布。近年来,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生源稳定,据统计,其中大四114人(占22.0%)、大三109人(占21.1%)、大二136人(占26.3%)、大一158人(占30.6%)。

3.家庭及经济状况。统计显示,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大中城市173人(35.45%)、县城178人(36.48%)、农村137人(28.07%),其中城镇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比较大,而农村学生中则有79.26%来自非独生子女家庭。

我们将入学前一直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或使用本民族语言作为受教育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称为原生态学生。调查显示,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原生态学生占比43.03%,以族语或族语为主接受教育的占比8.81%。他们大多来自云南、贵州、、新疆等中西部地区。由于所受教育环境差异、宗教习俗及语言障碍等,这些学生中,有的用普通话交流存在困难,听懂教师授课有一定困难;有的局限于民族同学的小圈子,难以与周围人交流,产生孤独和戒备心理;有的在生活习惯与上容易与其他同学产生矛盾;有的来自偏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有61.54%(约80余人)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学生家庭负担不起学杂费,主要通过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完成学业。有近30名学生家庭不能提供任何经济支持,学杂费、生活费完全依赖贷款、助学金、奖学金等解决。

4.对学校与专业的认同度。在此次统计中,35.46%的少数民族学生对考入江苏A大学表示满意,53.19%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7.57%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3.78%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总体看,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对考入江苏A大学持认同态度,可以说对学校初始满意度较高; 但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如果再有一次选择机会,你是否还会选择江苏A大学”这一问题,表示愿意再选江苏A大学的占47.28%,表示不会的占12.77%,说不清楚的占39.95%。较之初始满意度,少数民族学生对学校的认同降低了。

针对是否喜爱所学专业这一问题,有82.98%的学生对专业持接纳认同态度,这或许与江苏A大学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集中在审计、会计、经济、金融、经济等主流专业有关,也与学校的专业教育有关,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习热情;另外,有16.92%的学生表示对专业并不接纳认同。

(二)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与发展情况

1.学习概况。(1)学分绩点情况。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5月,少数民族学生学分绩点低于2.0的学生比例为14.67%,与全校该项比例6.09%相比,超出8.58%;学分绩点在2.0―3.0之间的比例,少数民族学生为38.67%,亦高于全校35.03%的总体比例,学分绩点在3.0以上的比例,少数民族学生为46.67%,明显低于全校该项比例58.88%。表明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处在中下水平较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业困难。

表1 江苏A大学普本少数民族学生学分绩点分布

(2) 积欠学分及学习困难情况。调查显示,近1/4的少数民族学生有积欠学分。具体了解,其学业困难主要集中在数学类(41.26%)、英语类(37.53%)、计算机类(27.04%)基础科目,另专业课占6.53%,其中会计学、经济学类较多,没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仅占17.25%。

就计算机二级和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而言,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比例较之全校比例也有较大差距。

表2 江苏A大学普本少数民族学生计算机、英语通过率情况(以大四为统计口径)

以江苏A大学为例,“大学英语”课程采用了分级教学,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学生基础差异。但即便如此,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仍感觉跟不上,学习很吃力。 就高等数学而言,来自甘肃、青海、宁夏、等边远省份的学生高考一般采用全国Ⅱ卷,难度相对较低。而其高中时教学舍弃的部分内容恰是大学高数开篇的基础内容,一般大学教师会一带而过,但这会让从未学过这些内容的少数民族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增加了学习压力。另外,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来自非汉化区农村的原生态学生,他们的计算机基础几乎为零,需要从头学起。

少数民族学生认为影响其学习的因素主要是:学习主动性不够(43.74%),学习方法有待改进(36.64%),学习基础差(22.22%),对教师授课方式不适应(14.74%),语言上存在障碍(4.96%)。总体来说,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归因偏向于自我努力不够,并非学习能力不行。

应对学业困难,少数民族学生选择与相识同学探讨(69.93%)、自己钻研(39.86%)、查找资料(32.86%)者居多。有19.1%的学生选择请教教师,寻求学习支持志愿者帮扶的占3.96%,另有2.09%的学生选择将困难搁置一边。

(3)奖励学分及奖学金获得情况。根据江苏A大学有关奖励学分的规定,普本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考证、参加竞赛或实践、等多种途径,一般均可获得1―2个奖励学分。但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学生获得奖励学分的较少:其中获得1个奖励学分的占30.85%,32.98%的学生至今没有获得过奖励学分。

就奖学金获得情况而言,少数民族学生较之汉族学生缺乏竞争力,在一些含金量比较高的奖项上尤其如此,总体上获奖较少或奖励级别较低。少数民族学生获得较多的奖学金类型是国家励志奖学金(这与少数民族学生中经济困难生多有关)、校级综合奖学金以及文体奖学金。

根据江苏A大学现有规定,学业及奖学金获得情况直接与评先评优、入党等挂钩,这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这些方面受到很大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在问卷及座谈会上,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呼吁“设置少数民族专项奖学金”、“在入党、奖学金评定方面分开考虑”、“学习、考证、青共校、入党方面予以照顾”。

2.大学生活状况及发展规划。(1)大学生活适应情况。调查显示,有95.27%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适应或基本适应了在江苏A大学的学习生活。普通大学生生活适应中的主要困扰依次是学习、人际关系、经济问题。相较而言,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方面(26.01%)的不适应排在首位,但在人际关系(8.75%)上的不适应让位于生活方面(16.75%)和水土气候(占10.2%)。可见,受生活习惯、宗教及地域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及水土气候上的不适应表现明显。除气候问题,饮食习惯不同,也令少数民族学生在校生活不适应。在调查中有近1/7的学生表示不习惯学校的饮食(10.64%不习惯,3.55%很不习惯)。许多学生就学校饮食提出诸如“多照顾一点少数民族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希望。走访中,很多回族学生不清楚学校在哪里设有清真食品窗口,说明在这方面的校园生活指南宣传尚不到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有独特之处,需要予以尊重。

(2)大学生生活矛盾冲突情况。目前江苏A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混合居住。针对“与宿舍同学有没有因为不同的生活习惯、等引起矛盾”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86.05%)表示基本没有。12.77%的学生表示偶尔有信仰及习惯不同导致的矛盾,0.95%的学生表示这样的矛盾或冲突发生过很多次。具体了解,存在冲突的多为一直居住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原生态学生,尤其是藏族学生,他们的生活习惯、与汉族差异较大。

(3)关心体验。为了解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注意识及其来源,从学生的感受角度,问卷中设置了“在校园里,你是否因自己的民族身份感受到一些关心”问题。统计显示,32.62 %的学生表示因民族身份感受到关心,44.68%表示没有感受到关心, 22.70%表示说不清楚。进一步了解,约1/3感受到关心的少数民族学生认为关心主要来源于:宿舍同学(36.88%)、辅导员(24.11%)、任课教师(7.8%)及其他朋友(3.5%)。

(4)社会工作参与度。课余时间安排上,47.28%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在寝室上网、睡觉;77.54%的被调查学生表示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或自习教室读书学习,这部分学生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另有51.53%的学生课余选择参加学生工作或社团活动。就参加学生社会工作而言,有47.52%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感兴趣,经常参与”,29.79%的学生表示“很感兴趣,积极参与”。这些学生积极参加学生工作,既提升了自己的实践与交往能力,也为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做出了榜样,增强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信心。另外有近20%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不了解”。

(5)毕业去向。在毕业去向方面,28.84%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希望返回家乡工作。这部分学生中,来自非汉化区农村的原生态学生更倾向于返回家乡。这些学生民族特性强,往往也是最难适应或认同学校及其他地域生活的群体;26.71%的学生想要留在南京或寻求外地工作。其中,来自非汉化区的学生比汉化区学生更多愿意留在南京工作,汉化区的学生更多愿意寻求外地工作;表示视就业情况再定的学生占44.45%。

二、改进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对策

以江苏A大学为例,少数民族学生虽然仅占学生总数的2.4%,但由于所受教育环境、、生活习惯及语言等差异,他们是校园中一个相对弱势、个性化需求最为突出的特殊群体,应该受到高校师生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一) 强化关注与支持少数民族学生的意识,健全工作机制

每学期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将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原生态学生以及在学习、经济等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列为重点,建立学生档案,在校期间予以全程跟踪关怀与支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等问题,通过学习环境营造、学习时间管理、制订学习计划、提供榜样学习和学习方法指导等,来帮助这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1]。

(二)创设条件,加大学困帮扶力度

加大课外学困帮扶的针对性和持续性。一方面,进一步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寻求帮助的主动性、自觉性,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习现状将少数民族学生编成不同的课外学习小组,落实专门的志愿者团队实施系统、持久的课外辅导,也可以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帮扶少数民族学生的活动,并定期邀请教师给予课外指导。考虑设立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等课程的少数民族班,在适当增加办学成本条件下,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学习需求[2]。着力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原生态学生的汉语水平,通过有针对性的普通话及汉语训练,帮助他们消除语言障碍,更好地学习与发展。

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那些来自边远地区的经济困难生,他们的求学来之不易,往往自卑焦虑,非常担心未来的就业,对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有着强烈需求。在生涯规划及求职就业方面,要给予他们更多具体的帮助与指导。

(三)尊重习俗,从细节着手

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了解不同民族的饮食特点,增加西北面食供应。增加清真食品窗口,并宣传到每个回族学生,尊重穆斯林学生的特殊饮食需求。每学期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关于膳食的反馈意见。另外,了解各少数民族节日及其习俗,结合民族节日给学生送去关爱与祝福。

注重对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混居宿舍的沟通与引导,增进融合。如果确因、生活习惯差异引起宿舍冲突,难以调和的,适当进行宿舍调整。

对少数民族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生予以特别关注,通过各种途径予以帮助。以江苏A大学为例,少数民族学生中有近110人的家庭负担不起学杂费,主要通过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完成学业。

(四)增进交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学生民族来源的多样化,是高校宝贵的教育资源。通过举办少数民族特色活动、组织少数民族文化沙龙、普及少数民族风俗常识等,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民族文化展示平台,增进各民族学生的交流融合,让校园文化更加丰富生动、多姿多彩,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敏.汉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自主性调查[J].中华文

化论坛,2009,(S1).

篇(10)

首先,当前中国学生的语法水平有待提高,一些英语专业的学生出现了语法知识缺乏的现象,英语学习整体水平出现下跌。

其次,教师在教授英语语法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从过度重视语法教学到忽视语法教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极端化思想。

最后,教师教授语法知识缺乏技巧,语法教学能力较为薄弱。基于种种语法学习现状,笔者决定对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探索高师英语免费师范生语法学习现状。

二、调查对象、方法及步骤

本次课题的调查对象是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专业2012级、2013级以及2014级的全部学生,其中2012级130人,2013级101人,2014级140人,共371名同学。这些同学来自不同的省、市及自治区的城市或农村地区,高中就读于重点或普通中学,因此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数据也可信任。

本调查主要采取了测试卷、问卷及访谈的方法,获取了第一手研究资料,全面了解免费师范生的语法学习情况及相应可行性措施。问卷和访谈主要围绕语法学习兴趣、学习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教材等问题进行。

语法测试卷按年级进行,对所有学生进行了随堂测试。笔者前期与学院专业老师取得联系,得到专业老师的大力支持,语法测试卷由专业老师利用上课时间以小测的形式发放,考试时间为60分钟。调查问卷由调查小组发放至各年级免费师范班并回收。以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测试卷基本涵盖语法项目表中的各个语法点,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改错题及翻译题,主要是要了解学生的语法基础。调查问卷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英语免费师范生的语法学习情况以及语法学习中面临的挑战和要求。同时,对部分语法老师进行了访谈,了解大学生学习语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他们教授语法的方法。通过对以上这些研究数据的分析,得出本课题的研究结论。

三、调查结果分析

按照先前计划,对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专业的2012级、2013级、2014级学生进行了语法测试,测试题型为单选、填空、改错以及翻译,测试内容基本上包括大学基础阶段所学语法知识。综合考查了被动语态、情态动词、非谓语动词、虚拟语气、倒装、同位语从句、定语从句、独立主格、祈使句、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现在完成进行时、连词、代词等语法知识。

1.语法自测题结果的分析。

时态 平均分 总分值 得分率

一般现在时 3.01021 3.5 86.01%

一般过去时 3.1622 5.5 57.49%

现在完成时 3.950233 5 79.00%

过去完成时 2.293667 4 57.34%

现在完成进行时 0.676733 1 67.67%

一般将来时 1.770867 2 88.54%

表1

时态 2014级 得分率 2013级 得分率 2012级 得分率

一般

现在时 2.8531 81.52% 3.1163 89.04% 3.0612 87.46%

一般

过去时 3.0812 56.02% 3.2830 59.69% 3.1224 56.77%

现在

完成时 3.9298 78.60% 4.1250 82.50% 3.7959 75.92%

过去

完成时 1.8070 45.18% 2.6250 65.63% 2.4490 61.23%

现在完成

进行时 0.6184 61.84% 0.6771 67.71% 0.7347 73.47%

一般

将来时 1.6842 84.21% 1.7917 89.59% 1.8367 91.84%

表2

虚拟语气 得分 总分值 得分率

2014 7.3462 13.0000 56.51%

2013 9.2273 13.0000 70.98%

2012 8.4286 13.0000 64.84%

表3

2012级、2013级以及2014级的语法自测题的平均分分别为77.54分,78.22分和69.3分,均未达到优秀水平。其中,我们重点选取时态和虚拟语气作为进行分析。由上表1、2可知,虽然某些时态如一般现在时和一般将来时的习得情况较为乐观,但大部分时态的得分率在80%,一般过去时和过去完成时的得分率尤为偏低。由表3可知,虚拟语气的得分情况也不容乐观,三个年级的得分率均在80%以下,大一年级甚至低至56.52%。由此可见,英语免费师范生的语法习得整体情况不佳,基本语法知识的掌握不够充分。

2.问卷结果分析。在中学语法学习板块,9.59%的人对语法学习非常感兴趣;44.75%的人认为语法学习非常重要;9.13%的人认为自己在中学时语法学习情况很好;67.12%的人认为语法学习对于高考有很大的帮助;10.05%的人认为中学语法学习有趣;68.49%的人认为中学英语老师对语法教学非常重视; 79.91%的人认为中学老师在讲授语法知识时喜欢先阐述语法规则,然后加以举例。

从这些数据中不难发现虽然被调查者认识到语法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大多数同学对语法学习并不感兴趣,认为中学语法学习无趣。虽然英语教师对于语法教学十分重视,但是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在大学语法学习板块,3.11%的同学对语法学习非常感兴趣;29.19%的同学认为大学英语语法学习很重要;78.88%的同学认为英语师范专业必须开“语法课”;70.5%的同学认为大学语法课对将来的工作很有帮助; 10.87%的同学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语法教学与语境结合的很好;7.76%的同学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法教学与语篇的结合效果很好;44.41%的同学认为大学语法课对现在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2.17%的同学认为这学期自己的语法知识水平有较大的提高;2.8%的同学认为这学期语法学习能力有较大提高。

由上述数据可知,尽管大多数英语免费师范生认识到了语法学习在专业学习以及今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但是受访者对英语语法学习的兴趣并不高,认为英语学习中老师的语法教学与语篇、语境的结合不够理想,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大学语法课对他们的学习帮助不大,语法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也没有得到较大提高,说明当下的大学语法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调查结果总结

1.树立正确的语法观。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语法观,不应总纠结于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上,不应拘泥于阐述语法规则,然后举例说明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具体措施如下: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语法学习应确保学生真正理解相应的语法点,而不是死记硬背各种规律技巧。例如,在平常的学习中,很多学生会在记忆分词和动名词的用法时,机械的认为分词可以作定语、状语、补语、表语;动名词可作定语、主语、宾语、表语。这种方法虽然记忆的很清楚,但容易混淆。其实分词就相当于形容词。形容词能充当的成分分词基本都能充当;动名词可被看作名词,名词能充当的成分动名词基本都能充当。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有助于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相关知识。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归纳,总结对比语法规则。例如,名词的格,当表示无生命的名词,一般要与 of 一起构成所有格,但也有加 s 构成所有格的。在归纳的基础上,可得出口诀“时间距离和重量,货币单位及太阳,习语城镇国家名,船只地球和月亮。”最后,要注意语法在交际中的使用。很多时候语法表达在口语上和书面中是不一样的,这点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例如,我们日常见面时打招呼都会用“Hello!”“How are you?”陌生人首次见面会说“How do you do?”但如果采取很正式的方式问一句“How are you recently?”则会显得僵硬且呆板。

2.改革语法教学手段。

(1)因材施教,与时俱进。由于高师免费师范生都来自不同的省份,教学内容不同、基础和水平也不同。因此,老师在讲授语法课前可进行模拟测试,掌握学生的语法水平,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学内容太难易打击学生,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而太简单又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学内容应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需要。同时,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作为语言组织规律的语法也在发展。教师的教学应与时俱进,适应现代英语语法的教学要求,吸收先进的英语语法教育理念。鉴于英语免费师范生这一专业的特殊性,教师在教授语法的过程中也要把先进的英语语法教育理念传授给师范生,让这些未来的人民教师接触到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利于改进中小学英语教学。

(2)在语境中进行语法教学。教师在教授语法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语境和上下文进行语法教学。语境即言语环境,语法教学不能脱离语境,必须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用,准确把握语言项目的运用形态,只有在语境中学习、练习并运用语法才能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例如,wait和await都有等待的意思,很多同学难以区分这两个词,但是通过具体的语境,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细微的差别。“How long have you been waiting for me?”“She was at the door awaiting him.”从这两个句子中,我们不难发现wait为不及物动词,常与for连用;await为及物动词,后接受词。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法教学。诚然,语法本身存在的枯燥与乏味使得语法教学对多数人而言很无趣。在调查问卷中也显示出了极少的同学对语法学习非常感兴趣。要改变学生的这种认知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与进步,语法教学可以在多媒体的大环境下变得有趣。将语法教学内容和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刺激学生感官,那么原本枯燥单调的课程内容将变得精彩有趣。学生的兴趣将得到激发和增强。

英语语法是英语免费师范生专业学习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学习的状况将影响英语学习的整体情况,又考虑到师范专业的特殊性,免费师范生的学习情况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今后中小学的英语教学,所以尤为重要。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语法观,因材施教、与时俱进,灵活使用教材,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语法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探索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笔者希望所有的英语教师都能重视语法教学,真正发挥语法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幼儿教师研修成果总结 下一篇: 户外游戏教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