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2 22:38: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作者简介:许建霞(1975-),女,江西南城人,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学院,讲师。(湖北 武汉 430070)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理工大学教研项目资助:“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辅助教学平台研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047-02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电气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通信与信息系统等学科的基础课程。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新技术的发展,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有必要加强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所涉及到的电路以及分析方法比较抽象,讲解起来非常困难,学生也普遍反应比较难学,素来有“魔鬼模电”之说,[1]在学习过程中,常感到比较枯燥,难于理解,影响了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学习质量也相应的下降。为了保证学生能真正理解其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其将来自学其他内容打下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的理论知识与Multisim软件有机结合起来,利用Multisim强大的电路仿真功能,[2-3]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技术理论用易于理解的可视化图形演示给学生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一、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连贯性,上课时,可以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然后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展开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针对目前“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多,课时不够的矛盾,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一些理论推导和典型电路的分析方法等采用板书教学,而对于一些结构较复杂的电路分析则采用多媒体课件,且多媒体课件要避免照搬教材,在多媒体课件中可以借助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点,例如二极管、三极管和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非常抽象和复杂,是模电的教学难点之一,如果利用Flas演示器件内部复杂的载流子微观运动,有助于学生理解这类器件的外部特性和主要参数,这样也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教学各自的优势。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引入Multisim软件仿真,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Multisim9提供了丰富的元件库,包括电源库、基本元件库等,虚拟仪器是电路仿真和设计必不可少的测量工具,灵活运用各种分析仪器会给电路的仿真和分析带来方便,Multisim9提供了20种虚拟仪器,[4]包括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利用Multisim9提供的元件搭建仿真电路,然后用虚拟仪器对电路进行分析,这一过程,如同在真实的实验室中搭建真实的电路,由于上课时间有限,重点放在演示上,搭建仿真电路的具体过程可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来完成。
二、教学实例
以讲解射极偏置放大电路为例,本章节内容包括温度对工作点的影响,射极偏置放大电路稳定工作点的过程,静态工作点分析和交流工作状况分析,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1)由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的特点引出射极偏置放大电路。利用Multisim软件,打开温度扫描参数设计界面,设置起始温度和终止温度,分析温度对基本共射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影响,基本共射放大电路如图1所示,在温度分别为26℃和96℃下节点1、2、3的电压如图2所示,从图2中,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出温度对该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2)分析温度对三极管参数的影响。
(3)给出能够稳定工作点的射极偏置放大电路,如图3所示,分析各个元件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讲解该电路是如何稳定工作点的。
(4)分别从理论上计算静态工作点和用Multisim仿真分析静态工作点,然后对两者进行比较,Multisim仿真分析静态工作点如图4所示,与理论值相近。
(5)先从理论上推导分析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再用Multisim仿真。仿真结果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在图5中A通道为输出波形,B通道为输入波形,从图5可以看出放大倍数约192倍;图6为输入电阻的测量,从图6可计算出输入电阻约为3.24kΩ;图7为输出电阻的测量,从图7可计算出输出电阻约为5kΩ。最后对两者进行比较。
三、课后作业
多数教材都配有一定的练习题,而且有答案,因此很多学生对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不感兴趣,感到很枯燥,容易抄袭答案,这样背离了教师布置习题的初衷。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布置课后作业也要求学生将理论计算与仿真结合起来分析电路,还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题来让学生思考,例如在讲完射极偏置放大电路后,课后可以布置这样一道题:电路如图3所示,讨论R5分别取0Ω和100Ω时温度对放大倍数的影响,学生通过设置温度扫描参数界面设置相应的参数,进行仿真,得到R5=0Ω节点6的波形如图8所示,幅度值较大的为温度27℃时节点6的波形,而幅度值较小的为温度90℃时节点6的波形,学生从图8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温度升高时,交流输出幅度值减小了,说明放大倍数的稳定性不高。R5=100Ω温度分别为27℃和90℃时节点6的波形如图9所示,学生从图9可以看出温度升高,交流输出幅度值变化不明显,说明R5起到稳定工作点的作用,也抑制了温度的变化对放大电路电压放大倍数稳定性的影响。在整个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理论计算,搭建仿真电路图,对原理图进行仿真,把仿真结果和理论计算做比较,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结论
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材中的许多概念、理论知识,需在合理安排各个章节内容的基础上,强调教与学方法的改进,在授课的过程中,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课堂授课时间,电路图和一些重要的结论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推导过程用板书,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上课时,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做笔记;对结果进行验证,可利用课前准备好的Multisim文件,或者在PPT中用超链接。至于如何具体搭建电路图和对电路进行仿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利用Multisim辅助教学,可以巩固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技术的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友宇,伍时和,凌玲.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石嘉顺.基于Multisim环境下的电路设计与仿真[J].计算机仿真,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高校信息类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在本科教学计划和课程建设评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许多高校都是按院系统一招生,学完专业基础课再分专业方向和选择专业模块,强调“宽口径、重基础”,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培养电子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它讲述电子器件及其应用的知识,内容经历了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到集成电路的发展过程。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国家需要大量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但是在很多高校却出现了奇怪的现象:近些年,《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反而出现了“没落”的趋势,青年教师不愿教、学生不爱学。近几年对信息类学生成绩的统计表明,《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不及格人数最多的科目之一。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随着电子和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专业发展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强调培养研究型的人才,强调理论,强调对复杂的电路原理及物理过程的分析和研究,而对课程的工程应用性反映不足,不够重视实践,实验课设置不尽合理,这些使得《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在“教与学”“学与应用”的环节上与现实的要求存在较大的矛盾。例如,学习三极管、场效应管等器件和各种放大电路时,教师花了很多课时对器件、电路原理进行讲述,推导计算公式,学生感到枯燥、难懂,应用能力欠缺。教师反映“难教”,学生反映“难学”,有些同学甚至戏称这门课为“魔鬼电路(魔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近几年来,《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处于尴尬的地位。讲过这门课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不好上。它既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又需要较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才能上好。但是由于它不属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课程,科研创新的机会少,学校投入、重视不足,使任课教师心理出现落差,因此很容易造成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不重视教学工作,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学改革,最终导致整体教学水平出现下滑。
2 教学模式的改革
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加强宣传,使各级管理和教学人员认识到专业基础课既是传授从事本学科和专业方向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又在人才培养和三类课程体系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必须注重专业基础课的投入和师资的培养。另一方面必须不断调整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2.1教学改革
2.1.1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专业发展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改变传统教学强调理论的“满堂灌”的做法,授课方式由“单向传授”转变为“多种方式”。例如,开展互动学习法,选择一些章节,组织学生自学――演讲――讨论,最后教师给予总结,完成教学过程。也可以选择适当章节,采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方式,由学生先做实验,认识电路,然后学理论加深理解,再做实验进一步提高。除了常规作业外,教师可以适时安排2~3次大作业,比如,在学完二极管、三极管及场效应管这三章内容之后,设置若干实用电路,如,二极管构成的限幅电路、单相桥式整流电路、共射极放大电路等,并提出使用条件和参数要求,由学生分组选题讨论设计。最后,教师可以安排专门时间,由每组派出代表,讲解设计过程,通过MULTISIM或PSPICE软件验证设计结果。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是近几年来各高校高度提倡的教学手段之一,它具有传播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时间,对电路的讲解也更清晰。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抛弃,它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消化所学内容。据测算,完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在两个课时内完成传统教学三个课时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课时比例,灵活使用这两种教学方法,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2 教学内容的改革
近几年来,电子技术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集成化代表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电子技术的教学必须体现这一方向,以集成为主,拓宽更新教学内容。对不符合集成发展方向的传统电路及其分析方法,如,对于变压器耦合电路工作点的静态及动态图解法、差分式放大电路参数的计算等应进行精简,而对基本放大电路、负反馈概念及稳定性内容应加强。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阐明基本电路的原理、功能及主要参数,尤其要给出电路的应用实例。
在课程的定位上应当明确,《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重点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应用问题,强调实践应用和电子设计能力。《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采用“近似模型”,强调“工程性”和“近似估算”。因此《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的教与学,应当采取“避虚(纯理论)就实(实际应用)”的策略,要强调物理概念,不要陷入盲目的公式推导而成为讲数学,有关理论只要“够用即可”,这是课程性质所决定的。
2.1.3 实验课改革
实践教学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一直作为辅助环节从属于理论教学,受到课时和硬件条件的限制,使实验课的设置不尽合理,实验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许多实验课变成了走过场,有些学生做了一学期的实验后仍不认识器件,不了解器件参数。因此,实验课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来,通过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实验的改革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2.1.3.1 改革实验内容
第一,设置入门实验课时,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在学生学习《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第一周,开设2课时的教学实习,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和手段,准备好各种电子元器件、历届制作的电子作品,例如,音乐贺卡、抢答器、数字电子表等,让学生零距离接触、观看和测试,让学生充分感受电子产品并非高不可攀,它就在我们即将学习的知识中,消除学生对电子电路设计的陌生感和神秘感,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
第二,设立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等多层次的实验模式。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的实验教学模式可设置为如下的三个层次:第一,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主要是对所学理论的验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电子技术基本理论的理解,比如,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就会加深对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影响、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等概念的理解。但此类实验由于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所占比例不宜过大。但是,目前90%的实验都属于此类。第二,设计性实验。需要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先设计电路,然后选用器件完成应用电路,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设计、装调与测试电路的能力。实验内容可由易到难,比如,可以结合理论课的大作业,从设计二极管的相关电路开始,循序渐进。在学完运算电路和功率放大电路后,就可以让学生设计卡拉OK音响电路,学生通过麦克风输入声音,加法电路混合声音、再由功率放大电路输出声音,将三部分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完成设计。这类实验的设置能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动手能力大大增强,因此,这是实验课内容改革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第三,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内容是以模拟电子电路为主,利用跨学科知识、器件进行综合性系统的设计的实验,这类实验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难度较大,因此,选择实验内容时可适当考虑,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设置成课程设计内容。这三类实验的比例以4:3:1为宜。
2.1.3.2 建立开放的实验室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的实验课程一般设置8个实验,每个实验2个学时。但从实验效果来看,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创意的学生感觉时间不够用或自己的设计想法没有机会实践,而实验教师则感到学生多,压力大。每次实验结束,学生意犹未尽而教师筋疲力尽。因此,建立一个开放的实验室是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实验室除了在规定的时间段内承担计划内的实验外,其他时间向所有学生开放。实验室提供必要的软件,如PSPICE、PROTEL、MUILTISIM、MAXPLUS2等以及一些基本的电子元器件,安排相关的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兴趣进行预约,实验内容既可以是实验课内容的深化,也可以进行创新设计。
3 结语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信息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基本器件、内容体系、实验方法、设计手段也在不断发展更新,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与改进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学能懂”“学能用”,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培养高素质、创新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非电专业;电子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特征是有较强地实际动手能力,具备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该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地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较大比重,而培养各专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应该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及人才培养目标。这类人才的培养往往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最基本的单元就是课程的建设,强化核心课程模块建设,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体系是各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环节。作为课程直接讲授者的一线教师,深化课程建设和改革是首要任务。模拟电子技术是理工类专业一门关键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对其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后续相关专业课、实践类课程的学习及至将来的考研及就业。模拟电子技术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从目前应用的教学大纲、现有教材及该校的课堂教学中,发现课程存在诸如课程内容跟不上电子行业发展、教学方法单一、基于实验箱进行验证性实验无法锻炼动手能力及考核环节缺乏有效的过程性评价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类似专业基础课程的共性问题。课题组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并经过广泛调研和交流讨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环节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1教学内容调整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学生除掌握大量的新概念外,还要掌握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及一些电子器件,繁琐的内容极易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影响学习效果。另外,该校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选用教材为康华光版《电子技术基础》的模拟部分,该教材的特点是知识面特别全面,除基本内容之外,还编有较为深入的内容,在第一章的最后一节对应有PSPICE仿真例题,这些例题是教材理论内容外需要更全面地分析或是设计来实现的,有利于学生开拓思路。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发展,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已取代双极结型晶体管成为集成电路的主流。教材中相应增加了例如砷化镓场效应管(MSFET)、VMOS功率器件等。教材本身内容及先进性是足够人才培养知识体系构建的,问题是课程沿用的教学大纲基本没有变动,教学内容仍以传统的结构体系为主,体现电子技术先进性的章节往往是被删掉了,不够重视应用和实践内容。针对这些问题,构建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更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绪论作为课程导学模块,为后读各章的学习提供引导性的背景知识。半导体二极管、双极结型三极管及场效应管作为半导体器件模块,基本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为一模块。这其中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适当删减原来以晶体管为主的电路,增加场效应管组成电路的教学内容,体现电子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集成电路基础及反馈技术(包括集成运放的应用)为第三个模块,集成器件相较于分立元件电路比优势更为突出,也更接近实际应用。这一模块的教学重点内容应适当由原来偏重于分立元件电路,向集成电路相关芯片介绍,集成电路参数测试及典型应用电路分析等偏重。第五模块则为实用模拟电子电路,包括信号处理及产生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等。这一模块内容往往是教材中的最后章节,以往的教学中大都将其作为一般内容讲解。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这一模块内容恰恰是最接近电子技术实际应用的章节,应调整为重点讲解内容。
2教学方式改革
2.1融合多种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讲授式”教学经调研,大多高校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都仍以讲授式为主,即教师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内容依次讲授,学生则被动接受。以现有的教学条件及学生知识接受程度不同的情况来看,完成摒弃讲授式教学是不可能的,解决办法当是教师以讲授为基础,提炼多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确定哪些内容适合讲授,哪些教学内容适合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哪些内容适合展开讨论等。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以课程组为单位,教师集体备课,共同交流讨论,同一界学生中的不同班级可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最终目的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为目的,探讨出师生得以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常用的“项目驱动”教学法很适用于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如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指定参数指标的直流稳压电源的过程中,学生可将电源的组成、工作原理、质量指标计算等理论的知识点研究一遍,相较直接讲授式教学效应更好。
2.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无需教师花费时间在黑板上画电路图,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得到了普遍采用。多数教材配套有多媒体课件,在使用之前一定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大纲修改及完善课件。在使用课件教学时,易出现完全摒弃板书、教学节奏过快,导致学生无法做课堂笔记甚至跟不上教学进度的现象。经课程组多年教学经验,采用传统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式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例如:基本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可在PPT中显示,相对应的特性曲线方程及工作点Q的相关推导可在黑板上一步步给学生推导。
2.3利用网络资源,推行网络课程建设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师生比例不断提高,多数高校存在教学资源缺少的问题。为了减轻教师的授课压力,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课程组开发了该课程的网络课程平台。网络使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产生了时空的分离,教师可以不再是直接的教育者,教育目标和教学活动可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课程组在建设网络课程过程中,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除具有课程应该具备的基本的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录像等教学资源外,另建设了案例教学栏目。其采用FLASH格式,是根据该学科的特点,制作的几个具有针对性的典型案例。例如:其中一个肌电假肢的案例,是一个典型的测控系统,可检测神经,控制执行机构,引起学生极大地兴趣。此案例与低频电子线路课程中的小信号放大电路及功率放大电路等知识点均相关,是其典型的应用。案例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在兴趣中学习课程相关知识点。
3实践环节改革
通过有效地实践教学手段,可使学生获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运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课程将对应实验课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基础性验证性实验,是以验证模拟电子技术有关理论为目的。第二个层次是提高性实验,主要是根据给定实验电路,由学生自行选择测试仪器,完成规定电路性能测试任务。第三个层次是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学生根据给定设计任务指标及要求,自行设计实验电路图,选择合适元器件并组装实验电路,拟定调试及测量方法,这个层次的实验,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实验操作为主,实验理论教学为辅。围绕和配合各阶段实验的教学内容和要点,进行必要的和基本的实验理论教学。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虚拟实验”等多种手段,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完成规定的基本实验内容后,允许程度较好地学生选做加做某些实验内容。
4结语
该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为例,针对课程现存教学问题,结合课程组多年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环节三方面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提出的一些措施若能有效改善这些教学问题,那么这一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改革方式即可推广到任何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李旭琼,韦保林,段吉海.应用型本科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132-134.
[2]刘微,苗壮.应用型本科院校《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7):196-197.
[3]刘士兴,张章,鲁迎春,等“.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89-90.
[4]李成,张静“.大电类”模式下通信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装备,2014(30):15-16.
0.引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电子、电力工程、通信、计算机等工科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它是研究各种半导体器件的性能、电路及其应用的学科。该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但该课程内容多、理论比较抽象,学生对定义和概念等理解困难;而实践性又较强,学生感觉理论学习很吃力,实践时感到无从下手,就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做出了实验结果,也对实验结果不能作出合理、准确的评价,因此学生都感到该课程难学,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学好该门课程,并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每一位《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师要探索的问题。
1. 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要想上好课,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因素。在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为了培养面向21世纪的电子技术人才,使之更符合电子信息时代的要求,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深造、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身实践能力,能够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能够根据电子科技的发展用最新的专业知识武装自己,努力成为一名“复合型”、“双师型”教师。教师对电子专业知识的学习绝不可能一劳永逸。
电子专业教师只有具备了过硬的理论与实践技术,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组织《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才能做到在课堂上教有所长,引导有方。电子专业教师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电子行业发展迅猛,新型元器件、新型大型集成电路不断涌现,新型电子仪器设备不断更新,向更深层次、更高技术含量领域发展。电子专业教师为了及时地掌握这些新技术,必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必须深入研究机构、生产研发部门进行实践学习,这样才能做到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时,处事不乱、胸有成竹。
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现代电子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电子器件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些集成电路的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提高,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而每所高校对该课程设定的课时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根据电子科技的发展现状和各专业培养目标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定性分析,淡化定量推导;强调估算,淡化精算,适当引入最新科技成果。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材大部分比较厚、章节多,学生一般对厚重的书籍比较畏惧,因此,一定要上好绪论课。上绪论课时教师应该简要地讲清课程的整体结构,让学生明白该门课程的主干,明白在该门课程里要学些什么内容,学生在有了整体把握后,会打消自己的畏惧情绪,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好的基础。科学安排教学顺序,循序渐进,力求所教内容学生能学以致用。
3. 注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 教学中多运用对比、比喻方法,化难为易
在进行概念的教学时,恰当地运用对比、比喻的方法,能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有趣,深奥的理论变得更形象,抽象的概念变的更具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了记忆效果和教学效果。例如:讲解直流耦合放大电路的零点漂移现象时,可借助于做电路实验的经验,在测量电流或电压时,如果对电流表或电压表没有进行零点较正的话,则当没有输入电流或电压时,电流表或电压表也会显示非零的数据,这就相当于零点漂移现象,易于学生理解零点漂移现象及其危害。讲解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这一概念时,首先应讲明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要使放大电路不失真地放大输入信号,电路必须工作于合适的静态工作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静态工作点的意义。可与荡秋千进行类比。荡秋千时,绳子距地面的高度必须合适,过低秋千会触地,过高则游戏着不方便上得去。又譬如:求放大电路输出电阻时,学生容易将负载电阻算进去,也可借助一个类比加强理解,输出电阻是放大电路的一个性能指标,好比体重是人的一个指标一样,把学生的书包类比为负载电阻,测体重时肯定不应该背上书包测,这样学生以后再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小了。
3.2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激发并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必须使学生充分了解学习该门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过程当中,应适当多举一些实际应用,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应从基本应用实例出发,由实际问题提出要学习的相关理论,可以在课堂上充分介绍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热门技术,让学生了解模拟电子技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的应用前景。比如,在数字通信领域,数据转换器的高精度,大带宽设计;在无线领域,高频、抗干扰等设计都与“模拟电子技术”有关,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开阔学生的视野。
3.3.合理、综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课堂教学已不再是“粉笔+黑板”的传统模式,电教手段已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有效地利用现代电教手段,可使教学变得生动和灵活,可以大大地缩短板书、板画时间,加大课堂信息量。传统的模式虽然手段较单一,但讲授节奏流畅,学生思维连贯,教师能够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所以,综合使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做到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对一些理论的推导可采用板书方法,这样学生好有时间思考、做笔记。对于结构非常复杂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交直流负载线的画法、图解分析法等,则可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快捷、方便的优势,利用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样就避免了现场作图既浪费时间又不够准确、科学的弊端。
另外,对一些较难理解的物理过程,应当通过形象化的FLASH动画来辅助理解。例如,FET的沟道变化过程、BJT内部的载流子输运过程是教学中的难点,如果采用FLASH动画来演示发射区注入到基区的载流子变化,学生就能轻松、形象地理解这些抽象的 物理过程。
模拟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需要在讲解电路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际电路的设计与实现。因此理论课堂上也必须讲解实际电路的设计与应用。在这方面,可通过“先仿真,后实验”的方式进行。在讲解单元电路时,可采用Multisim、Proteus等电路软件进行模拟仿真。通过仿真学生不但能加强学生对基础电路的理解,而且仿真也是学生进行创新性电路设计的手段。同样,学生也可通过仿真对简单的电子技术实验进行预习。这样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更熟练地完成电路的安装及调试,学习的主动性就提高了。
4.建立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实验教学的内容如果设置不科学、教学方法如果不合理,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难免使实验教学流于形式,收不到预想的效果。
4.1 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做基本的与电子技术相关的知识,能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模拟电子技术》实践课程除应包含不同层次、不同训练目标、不同特点的教学内容外,还应该包含仪器使用训练和工程实践常识等,通过实验型实验加强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但只有验证型实验是远远不够的,在确保验证性实验质量的同时,增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内容;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
4.2 利用EDA技术开设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
通信、电子电工类专业的学生,除了开设有电子技术课程外,一般还开设了EDA课程,为了提高学生对EDA的应用能力,同时也为了加强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可让学生利用EDA技术进行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教师给出一定的设计任务和原理,引导学生结合计算机仿真软件,利用EDA技术,独立完成电子电路的设计、组装和调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碰到各种问题时,指导教师只能引导学生去解决,绝不能代为解决,应做到“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行进行一些有关电子电路的探究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电子设计竞赛活动,充分展现出学生内在的学习活动和创造力。
5. 结束语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内容繁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生学习的难度较大。本文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教改进行了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掌握专业的前沿知识;优化教学内容,合理采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灵活的过程,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康华光.《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作者简介:刘浩(1977-),男,四川达州人,东华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任立红(1966-),女,内蒙古赤峰人,东华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上海 2016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项目(项目编号:901-07-01015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052-02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本出发点,研究型教学是与国家创新体系和高等教育改革高度契合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实施研究型教学是我国创建高水平大学的重要路径和改革方向。[1]创新能力是不仅关注知识结论本身,还要探究其背景、概念、方法、局限性等,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注重逆向思辨的综合能力。[2]研究型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重点高校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电类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好后续专业课的前提,在电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3]近年来,在学校“稳量提质”的新目标下,笔者结合“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特点及我校信息学院的实际情况,从教改思路、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对研究型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教改的基本思路
一方面,“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和实践性。这一特点打破了学生习惯于数学分析的思维模式,教师应通过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面向应用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电子学科发展迅速,该课程应与现代教育技术充分结合,从发展的角度更新课程内容体系,并适当通过双语教学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成果。因此,该课程确立了“夯实经典,面向发展,注重实践,促进创新”的教改思路,坚持理论性、工程性和前沿性并重的原则,在教学中实现线性与非线性、理论解析与工程方法、基础理论与前沿应用、元件与系统的辩证统一,并推进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师以“元器件基础电路电路系统”为主线,从设计的角度讲授某一电路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解析电路及其局限性,并获得重新构造电路的思路。课程教学将发现问题放在更重要的地位,并用研究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课程内容体系的更新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需要在有限的学时内(理论教学64学时,实验20学时)使学生获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新修订的课程内容体系更加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在保证经典理论的基础上重点讲授集成运放组成的各种信号运算、信号处理和信号产生电路,并延伸到模拟集成电路和模数混合系统等内容,培养学生系统级的分析与设计能力。理论教学应简化器件内部机理的介绍,弱化缺乏工程背景的解题技巧及公式记忆,强化器件的组合应用与接口扩展机制,加强主流新技术的探讨;实践教学应重点引入研究型和设计型实践教学环节,为此出版了课程配套的“十一五”规划实验教材《电子技术实验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目前,多媒体教学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的发展使得教学辅助软件能够融入课堂,为学生丰富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现代化手段。适用于该课程的研究型教学辅助软件包括EDA仿真软件Multisim、Proteus和工程计算软件Matlab、MathCAD。[4]在此基础上,笔者将EDA仿真作为理论课的工具及学生进行硬件实验的前提,建立了“理论·仿真·硬件”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以保证研究型教学落到实处。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进
1.通过网络辅助教学平善课程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高校都在大力开展网络化教学应用,然而海量的数字化资源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为此,笔者通过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少而精的数字化资源,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除了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教学课件,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提供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还包括教学辅助软件、往届试卷及答案详解、国家级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和国际一流大学电子技术课程的网址,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还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在线辅导答疑,并通过微博、QQ群、飞信群等网络互动方式开展忆阻器、在系统可编程模拟器件、新型传感器等前沿技术的专题讨论,并让学生通过网络调查模拟电子技术的相关专利与应用,撰写调研报告,促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2.将EDA仿真演示融入理论教学
EDA技术是电子设计领域的一场革命,改变了以变量估算和硬件实验为基础的电路设计方法。在理论教学中引入重点内容的EDA仿真演示,有利于快捷地将理论性和应用性融于一体,实现理论教学的拓展,并为实践教学打下基础。由于学时与场所限制,教师需要在备课时充分考虑课堂投影演示与本机显示的不同,精心设计演示范例与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思考,由学生得出结论,并事先做好演示范例的中间版本以便重点演示关键步骤。例如,笔者在课堂上利用EDA仿真软件边演示边讲解电路引入负反馈前后各种参数、输入输出信号波形、频率响应特性的异同,学生通过直观的比较加深了对负反馈作用的理解。此外,笔者在布置书面作业时还鼓励学生对作业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仿真,并在作业本上写出心得体会。
3.强化“系统化模拟电路”的定性思维
现行的理论教学往往只讲器件和基础电路,很少涉及如何由各种元器件通过某种联结组成一个实用系统。笔者在绪论课中就结合实际阐明电路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并给出简图;之后课程中每一个新内容都会回到系统简图上来,逐渐深化、细化,并引导学生寻找反例,这样不但使学生建立了系统的概念,而且能够举一反三。在EDA的辅助下,学生对各种电路无须精确的理论计算,但要掌握近似估算的方法,弄清楚电路系统的设计思路及其局限性、性能指标的折衷考虑。要注意各章节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衔接,坚持培养学生“系统化模拟电路”的定性思维,强化以集成运放为基础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建立系统观念、工程观念,学会定性分析与辩证的思维方法。
四、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1.利用Multisim软件开展虚拟实验
研究型教学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然而由于学时、实验条件的限制,课内实验的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利用EDA软件开展虚拟实验能够弥补当前课内实验的不足。目前EDA软件的种类很多,其中Multisim软件提供了多种常用的虚拟电子仪器与元器件,特别适合于模拟电路系统的虚拟实验。[5]学生可以通过这些仪器观察电路的运行状态,查看电路的仿真结果,许多设置、使用和读数与实际的测量仪器类似。因此,课内实验是首先在EDA实验室安排了一节课的Multisim认识实习,随后按教学日历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三个阶段。各阶段都增加了相应的仿真设计内容。在课内实验之前,笔者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并进行Multisim仿真及课外研究,再进入实验室通过仪器设备进行实际的硬件操作。虚拟实验和硬件实验不可重此轻彼,而应软硬结合。笔者通过实验课件的演示减少讲解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实际操作与硬件调试。这种“理论·仿真·硬件”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将仿真考核和课外研究作为实验成绩的重要部分,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学生的仿真能力、设计能力和系统调试能力。
2.重视综合实验和课程设计
研究型教学需要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氛围以及一对一的师生互动。综合实验和课程设计能够较好地弥补理论教学大班授课的不足。有限的学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为此笔者压缩了前期验证型基础实验的次数,在实验课程的后期安排了三次融合整学期知识点的综合实验,帮助学生强化“系统化模拟电路”的定性思维。期末的课程设计则由指导教师布置若干难度适中的研究课题,要求学生从查阅资料开始自主进行电路设计,对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分析,经教师审查后方可选购器件,安装调试电路,测量各种参数,进行实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根据规范格式书写课程设计报告,完成一次较完整的工程研究训练。鼓励学生进一步拓展课程设计内容并发表科技小论文,在课程设计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将被选拔参加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和竞赛。
五、结束语
研究型教学是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型教学实践活动,也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为例,从教改思路、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及实践环节等多个方面探讨了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建立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的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电类本科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朝京,涂瑞斌,库锡树.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2):88-90.
[2]丁国强,郭凌云,崔光照.“电子技术”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73-74.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电气、电子信息类和部分非电类专业本科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程,但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技的迅速发展,模拟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早已今非昔比。作为一名《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的任课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新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讲授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更是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1]。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征
研究型教学,从本质上看,是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将科学研究与教学有机结合,形成“研究依托教学―教学支持研究―研究反哺教学”的教学和科研相长的一种教学模式[2]。
研究型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研究型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式学习、小组讨论、情境实验等多种方式,注重师生的共同参与以及双方的互动。②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现有知识为基础,应善于质疑并主动探究、验证教师讲授的知识。③教学过程能够摆脱对教材的依赖。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解决教师布置的研究性问题所需的知识往往超出教学大纲和课本内容,因此,学生应摆脱对教材的依赖,主动地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搜集所需的知识和信息,进而解决问题[3]。
二、研究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为了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自主性学习、发现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中,主要应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4]:
1.1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基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联想延伸,使之能得到对问题的圆满回答。
1.2思维调动教学法。指课堂教学的启发、引导和教学互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形成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1.3总结归纳法。如我们在讲述了共射、共基、共集三种放大电路之后,碰到放大电路如何去判断?教师对此做出总结归纳,对学生掌握基础电路非常有益。
1.4课程内容延展性教学法。注重基础课与后续专业知识点的结合,使学生用辩证发展的思维看待基础课程中知识点的学习,形成发散的思维;使学习的知识构成有机的整体。有利于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5课堂实验演示教学法。对于一些简单的电路工作现象,辅以实验录像,增强学生对电路工作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1.6课程设计驱动教学法。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进展情况,有计划、及时地拟定一些分析和设计题目,作为任务提供给同学。有了任务,同学们就会仔细阅读教材,寻找各种资料文献来解决问题。学生对电路小制作十分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
2.教学手段不拘一格
教学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教学手段要不拘一格,形式多样,能够从视觉、听觉、思维和动手等多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级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使得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互补。
在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同时,针对多媒体教学容易产生的投影画面相对黑板较窄,频繁翻页造成学生不易跟上思维节奏,长时间观看投影容易产生视觉疲乏等问题,鼓励教师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3.教学内容突出创新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包含的内容丰富,而且技术还在迅猛发展。对初学者来说,难度很大。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注重内容的基础性与科学性及时代性的统一,坚持基本知识的学习与研究能力的培养互相兼顾的原则。在讲授基本模拟电路知识和概念的同时,尝试加入最新的科研进展,特别是通过具体的科学发现引入其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增强研究的兴趣和信心。
为了适应研究型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我们正在尝试着编写渗透着研究型教学理念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材。该教材旨在使学生在学习模拟电路基础模型的同时,对其实际电路的特性和实验方法有所认识;使学生在学习电路分析的同时,对电路设计问题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模拟电路的基础理论,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电路分析的能力。
4.考核方法形式多样
0 引言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同属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其中处理模拟信号的电路属于模拟电路,而数字电路时处理数字信号的电路,这两种电路就形成相应的两门课程。其中模拟电路时较难的一门课程,俗称“模电”,但在大多数学生眼中,它却成了“魔电”,足见其难的程度。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电路时模拟电路,尤其是今年来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如火如荼的召开,模拟电路的影响力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关注,但是学习起来却有难度,本文主要从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并从中提出了一种较为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并能消除学生对于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的恐惧心理的方法。
1 主讲教材的选取
经过多年的课程教学和对各大高校该门课程的调研,从中发现主要有两种教材使用率很高。其中一个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康华光主编的教材,另一本是是清华出版社出版的由童诗白主编的教材。康华光版的教材思路清晰,知识点的编排逻辑性强,课程内容易学易懂,而童诗白版的教材更侧重于基本概念的讲解,逻辑性强,知识点丰富,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多,学生学起来较为吃力,所以一般选用康华光主编的教材。本校采用的也是这本教材,而将童诗白版的教材作为主要的参考资料,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2 主讲内容的取舍
所谓的模拟电路就是处理模拟电压和电流的电路,而由于现实生活中大多信号较为微弱,所以要进行信号的放大,这也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核心部分,同时放大电路的设计也是历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必选题目之一,因此本课程的主讲内容自然非放大电路莫属。
放大电路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电路构成,其一是由三极管、场效应管等分立元件组成的放大电路,主要分布在教材的第三和第四章;其二是由集成运算放大器所形成的放大电路,主要分布在第二和第七章。
除放大电路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直流稳压电源。因为既然称之为电路,必然有供电电源且大多数电源为直流电源,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发电厂的原因大多为交流电源,所以必然需要一种交流转为直流的电路,此电路就是直流稳压电源,主要分布在第三和第十章。
由此可知,主讲内容就是放大电路和直流稳压电源,且主要分布在第二、三、四、五、七和第十章。
3 教学方法的改进
确定好主讲内容,教学方法自然也要改进,不能从头讲到尾、面面俱到,而应该讲重点内容,从简单内容开始,减少复杂原理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而言之是避难就易,使学生摆脱“魔电”的困扰。
这里主要提一下放大电路内容的教学方式。先介绍分立元件组成的放大电路,该部分由三个方面组成:三极管、场效应管的放大原理,两者组成的放大电路类型和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其中三极管、场效应管的放大原理是难点,教师可以少讲,只需让学生知道只有这两种器件可以用于放大即可,避开难点,而放大类型是简单内容,学生易于掌握且为主要内容,最后一个是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这也是学生学习模拟电子技术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同样采用避难就易的方式,重点讲解分析的步骤和技巧,而分析的步骤主要分为两大步,其一是直流状态下的静态分析,其二是交流状态下的动态分析过程。
至于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放大电路更为重要,但其实它的分析非常简单,只需掌握虚短、虚断的分析方法即可。
所以,通过“避难就易”的教学方式,学生一般能克服对于“模电”的恐惧心理。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主讲教材的选用、主讲内容的取舍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找出了一条适合教学、学生易懂的教学方式,经过多年的实际应用,学生反映非常好,各位专家也是大为赞赏,值得各院校推广。
【参考文献】
[1]肖丽萍.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探讨[J].科教文汇,2009(04).
[2]肖丽萍.高职《模拟电路》教学探讨[J].福建电脑,2011(09).
1. 利用Flash模拟演示课件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有许多微观的物理现象及变化过程是很难甚至不能用肉眼看清的,有些即使借助最现代的仪器也很难看到,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也很难理解。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制作软件flash的动画制作功能,创建事物变化的动画效果,把一个原本无法看到或看清的现象逼真地呈现到学生的面前。例如,在学习PN结的形成过程时,通过flash模拟演示课件可以直观的展示P形半导体和N形半导体通过特殊工艺连接在一起时由于多数载流子的扩散形成PN结的过程,通过模拟演示可将PN结形成过程中非常抽象的东西形象地表达出来,教师只需要播放相关的动画,再进行简单的说明,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
2. 利用Flash模拟演示课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感兴趣的时候,求知欲非常强烈,学习热情高,学习时能发挥出潜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Flas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能力,在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教学中,利用Flash模拟演示课件,可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3. 利用Flash模拟演示课件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利用Flash的模拟、仿真与动画技术,可以使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和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可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同时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另外,利用Flash演示课件还能促进我们教师去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是提高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
4. 利用Flash模拟演示课件可弥补普通实验无法实现的问题
1) 有利于解决实验设备不足的状况。Flash模拟演示课件提供了高指标的虚拟仪器和充足的虚拟元器件资源。虚拟实验的引入,可以节省购置元器件和仪器设备的大量经费,弥补了因实验仪器缺乏和实验经费不足而造成的缺憾。
2) 可以实现许多实验中不能实现或难以实现的功能。Flash虚拟仿真能在各种假定的条件下,甚至是在目前无法实现的条件下,对电路进行研究。如:不管是考虑安全因素还是成本,实验室里都不宜做的破坏性实验,但虚拟仿真却可以做,甚至可以做各种故障和非正常性的实验。在研究一个电路方案初期,可以将影响电路的一些次要因素去掉,如杂散电容、漏电感等,以免它们对电路的基本原理和性能产生影响,从而混淆了对电路的正确理解,但在制作一个实际电路中却做不到这一点。
二、 用Flash制作《电子技术基础》模拟演示课件的实例
Flash 是一款矢量动画软件, 主要特点是使用方便, 制作的动画效果千变万化,占用空间小,任意缩放图像的大小不失真,具有强大的交互性和兼容性。在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中,本人尝试用Flash制作了一些模拟演示课件。下面介绍其中的一个课件――《PN 结的形成过程》。
首先,用Flash制作一个被控制的PN结形成过程的影片,该影片共有590帧组成。前25帧描述整个模拟演示课件的标题《PN结的形成过程》,字幕从中间开始从无到有渐渐显示,稍作停顿之后渐渐消隐;第26-110帧描述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通过特殊工艺连接的过程;第111-160帧描述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后在接触面上出现自由电子和空穴的扩散运动;第161-375帧描述电子空穴的复合和消失过程,由于电子空穴对不断复合和消失形成空间电荷区,在这个过程中用闪动效果突出了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和消失过程;第375-415帧描述由于空间电荷区的存在而形成内电场;第416-590帧描述扩散运动和漂移运动动态平衡过程,由于内电场的存在,产生电子和空穴的扩散和漂移运动, 刚开始由于扩散运动大于漂移运动, 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和消失不断进行,空间电荷区不断加宽,内电场不断加强,扩散运动和漂移运动达到了动态平衡, 因此PN 结的宽度不再改变, 也就是形成了PN 结。
三、 用Flash制作模拟演示课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要合理利用Flash模拟演示课件。虽然Flash多媒体教学方式有许多优势,但并非所有的学科、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Flash演示课件形式进行教学,不能让Flash演示课件垄断一切。如重要的电子技术概念、定律的结论可以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讲解,而抽象的微观变化过程、成本高或无法开设的电子技术实验可以用Flash模拟演示课件进行仿真实验。
2. 要尽量避免flash模拟演示课件重复制作,浪费人力资源。电子技术教师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上,而不应该把精力过多地放在flash课件制作上,应该更多的收集和应用别人的课件。当然,如果自己会做课件也要集中精力做几个优质课件提供给别人,做到真正的网络资源共享,没有必要制作所有的课件,把精力浪费在课件的制作上面。
3. Flash仿真模拟实验不能替代实物实验。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职业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学生的动手能力单靠仿真模拟实验是练不出来的。许多事例证明学生们用仿真软件按照书本连接一个电路, 测试电路中每部分的参数都较容易, 而真正要他们用实物, 自己动手搭连一个电路, 用实际的仪器去测量电路参数, 调整元器件, 他们就不知如何动手了。看到电阻、电容等实物他们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干什么用的, 也不知道这些元器件参数在实物上的表示方法, 更不知道如何将它们连接在电路中;拿来一个三极管, 不知道如何去识别和判断三个管脚的极性等等, 不胜枚举。据了解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 主要是因为动手太少了。
参考文献
项目化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理论教学,它打破了原有课程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局面,为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与外面世界的联系打开了一条道,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开展项目化课程教学,学生亲自参加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电路设计的过程,取得了在课堂和书本上无法提供的实践经验和亲身感受;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促进了他们更好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好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热情,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迅速成长。同时,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项目化教学,除了用到模拟电路的理论知识外,还用到电路安装、仪器仪表的使用以及各个实际应用领域中的知识,并且要将这些知识结合起来,综合思维,来完成方案的设计和制作。这就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作主导。引入项目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电路制作相结合,这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电路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一、项目化教学方法
项目化教学方法,它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习惯于一个完整的方式,所设置的“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项目化教学方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在项目化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了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二、项目化教学方法在高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项目准备
课程项目化重构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而项目的选取则是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区域内,与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应的不同企业的生产和工作过程调研,概括出毕业生工作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中所对应的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相关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进而选择一个典型的产品来之工作项目具体化,原则上在项目结束后,应该有一件完整的作品。
2.项目背景
我们以简易音频功放电路设计制作项目为例,该项目涵盖了理论知识中的多级放大电路和功率放大电路部分的知识内容,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施,掌握多级放大电路和OTL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产品安装按成后能够实现语音信号的收录级放大输出。
3.项目实施
(1)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小组划分,一般小组由4人构成,在划分的时候,尽量做到,小组成员应分别擅长问题分析,电路安装、故障检测和论文撰写。
(2)教师讲解与项目有关的知识,说明项目任务。
(3)学生学习与会议筹备的相关知识,明确项目对象与要求,通过专业网站、学校图书馆等可以获取信息的地方查阅相关资料,对所给项目进行认真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可能存在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假设,然后小组讨论,尝试各种解决方案,最后通过比较确定最优方案。
(4)根据设计方案电路选择元器件进行电路安装和调试。
(5)电路安装完成并调试实现所有功能后上交由教师验收产品。
(6)小组完成项目设计制作总结报告。
三、教学过程反思
一、《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人才,特别是电子行业产业的发展技术推陈出新,变化更是日新月异,高技能人才紧缺,高职院校成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近几年来,我院对电类专业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进入职业角色的适应期较长,且岗位技能水平不高,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评价也不高。经过深层的调查和分析,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没有很好地对接,实践技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高。因此,电类学生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作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在教学改革浪潮中必须走在前面。下面我们以《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例,探讨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教学法
近年来,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学习领域”课程建设方案迅速成为我国各大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课程建设及其教学模式实施的理论指南。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将相关内容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整合成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内容,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线,将理论和实践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六步教学法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将一节课在程序上和时间上科学地加以规划,融教法和学法于其中并辅以现代教学手段,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包括: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工作步骤。我们将“六步法”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相结合,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工作过程之中,学习和掌握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从工作过程的全局出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与工作岗位更贴近的职业能力。
三、基于工作过程六步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根据“六步法”的六个环节可将《模拟电子技术》的项目实施过程划分为项目引入及信息收集、项目计划、确定方案、实施方案、电路检测及调试、演示讲解及总结评价。各阶段的教学时间安排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下面以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制作为例,探索六步法的实施过程。
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5、6组,每组8-10人为宜,分组的方式由教师自己决定,由各小组成员选出各组小组长。然后在学生当中选出一个项目负责人,该负责人最好是技术能力强、较有威信的班干。
1.项目引入及信息搜集
教师结合学生前面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设定合适的项目任务,学生则以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完成项目。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将自己事先做好的项目成品展示给学生看,演示项目成品的功能,让学生对项目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任务要求不必太多,可放宽范围给予学生设计空间。根据引入的项目任务,学生应通过互联网或参考书等搜集项目需要的专业知识。教师向学生讲解项目中应用到的新知识点。
项目任务:用分立元件设计并制作一个输出可调直流稳压电源,要求输入交流电压220V,f=50HZ,输出可调直流电压。用万能板或自制PCB板焊接电路。
信息搜集:直流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三端可调集成稳压器的基本资料,电容、二极管、集成稳压器的测量方法,万能板布线方法或印制板图设计及制作(Protell 99设计及制作)、焊接技术等。
2.项目计划
各小组根据搜集的资料,分析可调直流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及设计需求,设计与规划完成项目的步骤与方法,形成一个初步可行的方案。例如:根据搜集的资料和项目要求选择元器件,并列出所需元器件清单,画出可调直流稳压电源的电路图,撰写计划书,制定任务分配表及进度表等。
3.确定方案
各小组通过分析所设计的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来确定电路的可行性,为了确保电路的可行性以及确定电路各元器件的参数,可用仿真软件Multisim对设计好的原理图进行测试。通过小组讨论和组员提意见的方式完善小组的方案,最后确定最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方案的决策可提出意见但不能过分干涉,要知道学生可能会有错误的决策,但错误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甚至通过修正错误的方案达成既定目标,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提升空间。
4.实施方案
各小组实施确定的方案,包括购买元器件、画印制板图或装配图、组装电路等。小组成员根据任务分配表中分配的任务执行。组装电路可在自制的PCB板上焊接(如果学生已学或正在学Protell99制图软件),也可用万能板设计电路的走线和元件的排列布置。
5.电路检测及调试
对焊接完成的可调直流稳压电源进行检查,检查电路是否连接正确,焊接是否合格,用万用表检查有无短路和断路现象。若安装的电路有故障存在,工作小组应根据故障现象对照电路原理图进行讨论分析,利用仪器及仪表具体排查可疑故障点,找到确切的故障点并进行相应的修改。经确认无故障后进行调试,用示波器观察整流、滤波、稳压后的波形,用直流电压表测量整流、滤波、稳压各输出点的直流电压。电路调试及故障排除的整个过程要在老师的监护下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
6.演示讲解及总结评价
各小组轮流上讲台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讲解,包括分析设计思路、电路原理、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故障排除的过程、调试的结果等。每个学生要围绕可调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制作撰写实训报告,实训报告应包括查阅的资料、电路原理图和印制板图或装配图、电路原理分析、制作电路注意事项、电路的调试和故障的排除、感想收获等。根据各小组的讲解、展示的作品和实训报告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包括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
(1)学生互评包括组内评和组间评。组内评是由工作小组组长组织组员点评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各小组成员的表现及完成任务的情况,并确定等级;组间评是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各小组组长点评完成本项目过程中的优点及缺点,并确定各工作小组等级。综合组内评和组间评得出学生互评的结果。
(2)教师集中所有学生点评项目完成的质量,检验其是否合格。教师点评态度要中肯,以肯定优点为主。教师结合项目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要点包括工作分配是否合理、成员间的合作意识、提交资料的质量、作品的美观、功能的实现、在完成项目中存在的亮点及不足。
在六步教学法实施过程当中,实施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主持和引导。理论上《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最好能按照以上六步进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保证每一次教学过程都能完成这六步。老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有这六步的思想,尽量地呈现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但在实际的教实施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法教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因六部教学法的实施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行动上拥有较大的自由空间,但许多学生自觉自律性、主动性较差,不能很好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一个组往往只靠一两个学生执行项目任务,其他学生等着坐收成果,所以学生的行动需要加强巡视和规范。
(2)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面对众多的资料,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取舍,面对问题,不能够通过知识迁移和协作探究解决问题,表现为对教师和对能力强的学生依赖性强。
(3)该六步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时间比较难掌握,因为每一步的任务不一样,学生的水平不一样,关注的点也不一样,有时候会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意外而影响实施的进程。由此可见在运用这六步教学法的时候,老师需要做很多功课。如每个组的项目方案不一样,因此老师要掌握该项目不同方案的知识,才能指导学生完成自己的项目。
(4)教学法在我国高校中运用不多,方法还不成熟,教师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学习,而学生对此也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它进行分解,比如只运用六步法中的两三步,进行一个小型的设计,让学生们逐渐熟悉和接受,老师也可以在此过程中运用和揣摩这种方法,等有了一定经验之后,再进行整个六步法的教学。
随着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法的推广,它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这需要我们的教学工作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认识、探索和研究,寻求出解决方案,更好地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教学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