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0 23:41: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
事业单位是我国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经济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织机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事业单位薪酬体制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促进公共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已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1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基本认识
根据我国国务院的相关部署和规定,自2010年我国事业单位全面实施绩效工作制度。绩效工资改革有利于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调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1.1绩效工资的内涵
所谓绩效工资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单位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的工资制度。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则是围绕其所提供的公益的质量和数量来设置的,这其中既包括单位绩效也包括个人绩效。
1.2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原则
为了明确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方向,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实施绩效工资和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相结合。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收入分配秩序,严肃分配纪律;二是以促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导向。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三是分级分类管理。因地制宜,强化地方和部门职责;四是统筹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的收入分配关系,不断完善绩效工资政策。
2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2.1绩效工资改革缺少科学的考核体系
事业单位推行绩效工资考核,最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对考核指标进行量化。倘若只是进行数量化的考核,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目前,事业单位实施的考核标准主要是从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而在各个方面具体的比例及考核量化指标,缺少统一的标准,容易以考核人员的主观因素影响评价结果,因而对绩效考核结果带来影响。
2.2单位员工对绩效工资改革的认识存在欠缺
从观念层面来看,事业单位原有的工资体系制度已深入人心,在岗员工对于绩效工资改革可能具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对于绩效工资改革的必要性还缺少正确的认识。
2.3财政资金支持落实不到位
事业单位属于公益事业型行业领域,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决定其财务资金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这也影响到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具体落实情况。财政资金支持落实不到位,制约了绩效工资改革的推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筹集资金困难,二是资金落实缓慢。
2.4绩效考核只关注个人绩效
从目前绩效考核的实施来看,应该说绩效考核标准更强调考核个人的绩效完成情况。但是,从绩效分类来看,绩效不仅有个人的绩效、还有团队绩效。如果在考核标准中,只是强调个人的考核情况,会容易引起员工的焦虑,操作不当会严重影响员工的积极性。
3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3.1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绩效制度,科学合理的制定绩效指标。
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不像企业那样明确化和精细化,但是却可借鉴企业的一些科学合理的做法,明确方向,然后努力从以下五个方面构建事业单位的绩效制度:第一,要明确绩效指标,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能定量的指标要定量,不能定量的指标要注重其社会公益性和服务性;第二,确定绩效指标考核的标准,包括未完成、完成和超额完成等;第三,制定好绩效计划,包括个人与单位计划、年中与年度计划等;第四,确立考核主体,包括上级、下级、同事和服务对象等;第五,建立绩效考核反馈机制,尊重被考核者的知情权,帮助其不断改进和完善。
3.2统一思想,提高员工对于绩效工作改革的科学认识
事业单位员工的思想认识统一是顺利推动绩效工资改革的关键。针对员工在思想上的错误认识,人力资源部门应积极主动给予宣传和沟通,深入细致地做好干部及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提高了使广大员工对于绩效工资改革必要性的充分认识,摒弃平均主义等错误思想的束缚。
3.3、加强绩效管理,强化配套措施的改革推进
加强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管理,同时强化相应配套措施的推进执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加强对绩效工资改革支持的配套措施建立,一是全面推行聘用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水平提升;二是改革财政资金筹集体制,扩大合理财政资金来源,进而支持绩效工资改革的顺利开展;三是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绩效工资保障系统。全面推进绩效工资改革,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并进一步推进财政资金筹集改革,同时,对养老保险改革也有推进作用。
一、引言
事业单位是由国家财政拨款的公众服务类单位,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非营利性单位。随着现代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原有的员工工资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2009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0年起我国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是指围绕职工的工作岗位,根据其岗位所需要的责任高低、技术含量以及劳动强度和风险等确定岗位的级别,而后根据事业单位本身的经济效益确定员工的工资定额,并且根据员工的劳动时间和成果来决定员工的总体劳动报酬。简单来理解也就是说员工的劳动报酬是由员工对其岗位的贡献水平来决定的。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员工工资收入中最为灵活的一部分。员工的劳动报酬可以直接的通过其业绩表现出来,这样可以极大的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也可以使得能者多劳,进而提升单位的工作效率。此外,由于很多工作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完不成的,有了绩效工资制度的督促,员工就会认识到协同合作的重要性,这样就在无形中加强了单位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凝聚力,提高了事业单位为公众服务的质量。但是,由于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实行时间尚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
首先,考核评价指标不明确。我国事业单位数量相当庞大,岗位之多也可以想象,这就说明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是极其复杂的。由于事业单位的员工大多从事的是脑力劳动,无法像企业一样按照员工的工作量来考核,只能采用定性的方式确定员工的绩效工资,无法制定精确地考核指标。其次,岗位评价不合理。我国事业单位按照岗位性质将岗位划分为专业技术职务、工勤技能职务以及管理职务。就现在事业单位的分工来看,通常会出现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这样我们就没办法评价这个员工在具体工作中的贡献。我们不可能只对该员工发放一个职位的工资,但具体要怎样评价并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定。再次,绩效评估机制缺失。绩效评估对于考核员工绩效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是,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并没有下达关于事业单位绩效评估制度的原则性指标,事业单位也没有示范性的绩效评估操作案例可以学习、借鉴,导致事业单位只能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绩效评估,这就会使得员工的绩效工资受到单位领导主观意志的影响。最后,考核周期不合理。大多数事业单位对员工的绩效考核采用年终制的方法。但是,不同的绩效所需的考核时间是不同的。比如,任务考核的考核时间则相对较短,而周边考核的考核时间则比较长。
2.缺乏政策性指导
首先,缺乏规范的法律法规文件进行指导。自我国2010年开始实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以来,我国并未出台相关具体文件来指导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工资的改革。大多数事业单位关于员工绩效工资的具体实施细则是根据单位自身情况来制定的,这就导致事业单位的内部分配自扩大,使其在没有国家规范性政策指导的情况下失去了约束力,偏离了国家实行绩效工资改革的目的。其次,缺乏有关财政拨款的政策性辅助指导。我国事业单位的经费大多数是由国家财政拨款,其绩效工资也不外乎来自于此。但是,我国关于事业单位财政拨款中并没有对绩效工资做出额外的规定或者额外的拨付款项,也就是说如果要对本单位员工发放额外的工资就需要事业单位自己创造收益。他们不得不采取提高收费标准、提高绩效工资比例等方法来寻找这部分额外的支出,从而导致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质量受到影响,损坏了群众的利益。最后,对于编内人员和编外人员的绩效工资没有统一性的指导。由于聘任制的推广,事业单位的编制外人员越来越多。但是,编外人员的绩效工资发放并没有相关文件的指导,多是由事业单位领导根据本单位情况自己决定,这就影响到了编外人员的工作状态以及为群众服务的质量。
3.员工对绩效工资改革认识不足
事业单位原有的薪酬制度已经在员工的心中根深蒂固,尤其是一些老员工,他们在思想上相当的抗拒采取绩效工资来评价他们的工作,对绩效工资改革存在着片面的、错误的认识。有些退休员工会怀疑工资体制的改革会使他们的养老、医疗保险待遇降低;有些员工则认为采取绩效工资体系就是变相的涨工资;还有些较为极端的员工则认为这是国家财政部门减少员工工资的一种途径。这些认识都是偏颇的,我国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是基本工资的额外部分,这部分是由县级财政予以保障的。事业单位引入绩效工资体制只会使得员工的福利待遇更好,并不会影响到员工的福利待遇。
三、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存在问题之建议
1.完善现行绩效考核体系
(1)分类确定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
我国为了更有条理的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管理。我们可以借鉴该分类分层次的确定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评价指标。首先,具有法律效力的执法类事业单位。这类单位由于其具有强烈的国家公务性质,我们可以不将其列在绩效工资改革当中。其次,具有经营服务性的事业单位。由于其具有经营性,这类单位我们可以按照企业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来进行制定。最后,纯公益类事业单位。这类单位则是需要我们进行重点改革的对象。对于其绩效考核标准我们需要根据各单位的具体工作进行合理的量化。比如学校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其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进行量化,进而确定其绩效工资。
(2)制定科学的岗位分析
事业单位并没有像企业那样有过多的经济交易,所以事业单位的岗位往往会出现一人兼两职的现象。我们应当针对事业单位的各个岗位进行科学的分析,尤其是对这种特殊的兼岗情况。实务工作中,绩效工资可以以员工工作成果这一个标准来进行岗位分析,制定出该岗位所要求的不同层次的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分析书,对比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绩效工资发放。
(3)科学的设置岗位
事业单位应当科学的进行岗位设置,这是进行岗位绩效工资考核的前提性要求。不同的岗位会有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也需要不同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所以不同的岗位会有不同的薪水。事业单位应当明确每个岗位的性质、任职条件和职责等因素,根据这些因素匹配合理的工作人员,这有利于工作人员进行员工绩效评估,进而有利于工作中绩效考核的开展。
2.政府给予政策性指导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实行时间尚短,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予以具体的指导。比如,就如何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如何进行绩效评估等问题做出详细的指导,或者分类制定出指导性的原则。
(2)政府拨付专款用于绩效工资的发放
事业单位发放员工绩效工资需要政府的财政补贴,尤其像一些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政府应当制定一些措施来缓解事业单位发放绩效工资的压力,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发放单独列示,专款专项。
3.加强员工思想教育
首先,在具体的制定绩效考核评价指标时多听取员工意见。积极采纳员工关于绩效工资改革的优秀意见,使得员工参与到绩效考核标准以及评估标准的制定当中,进而使他们意识到绩效工资给自身工作带来的好处。其次,设置绩效反馈阶段。通过这个阶段使员工自己找到自己工作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定时召开员工工作大会,使员工在大会上反省自己的工作问题,减少员工之间的差距,提高员工团结意识以及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
四、总结
我国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对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该制度目前还处在探索起步阶段,无论是在绩效考核体系方面,还是在政府指导政策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这需要更多的学者和实务工作者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完善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制度,以期我国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中图分类号:F24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建国至今,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事业单位相应经历了四次工资制度改革。第四次工资制度改革,也就是延用至今的2006年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这次改革将工资分为三个部分: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其中基本工资是:岗位工资与薪级工资,实行岗变薪变,相应岗位对应若干薪级。在06年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时,岗位与薪级工资确定,绩效工资还是延用原先的一些津补贴,改革方案暂未出台,而是实行分步走,待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与聘用制度全面改革与深化后,于2009年9月2日,我国政府作出了进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决定。其主要内容有:从2010年元旦起,我国的事业单位全面实施绩效工资改革,绩效工资包括:基础性绩效工资与奖励性绩效工资,并根据事业单位的划分类别来确定,基础性绩效工资与奖励性绩效工资各自所占的比例。其中在奖励性绩效工资部分,强调单位依据主管部门制定的考核办法与本单位制定的具体分配方法进行自主分配,通过绩效考核,按照个人的工作量与实际贡献,合理拉开工资档次。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完备的事业单位分配激励机制和健全的分配宏观调控机制,对于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绩效工资的含义与改革的基本原则
2010年的绩效工资改革将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
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具有固定统一的发放标准,其设岗位津贴与生活补贴两项,一般按月发放,并且视不同地区与不同事业单位类型而有所差异。
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具体发放办法和标准由事业单位在财政与其主管部门核定的总量内,制定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办法,进行自主分配发放。绩效考核要力求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工作技术含量的差异、责任大小的不同、工作环境及工作强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估,确立员工的绩效工资标准,合理拉开工资档次。
按照我国政府机构的要求,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工资改革必须遵循几项基本原则,主要有:(1)绩效工资改革的同时要促进事业单位津贴补贴的规范化,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工作人员的收入分配趋于合理化、科学化。(2)有效的活跃事业单位的分配方式。关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改革必须以提高其服务机能为主要目标,并且逐渐地完善绩效考核制度。(3)区别管理。绩效工资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切忌一刀切的做法,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要区别对待。(4)统筹兼顾。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改革过程中,要兼顾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使得双方都能够获得相对合理的对待。(5)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工资改革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只有做到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工作人员,才能达到激励效果,从而调动其工作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绩效工资改革作用及意义
1.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完善,事业单位过去单一的薪资分配方式已经不能够较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事业单位发挥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作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是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而提出的科学合理的薪资分配方式,有利于事业单位社会基本服务职能的发挥,有利于我国治理政府结构的优化调整,最终促进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2.分配机制的完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基本经济制度也就决定了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是以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坚持了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并且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对我国基本分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激励员工积极性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对于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过去单一的工资分配方式,使得部分事业单位形成了干不干工作无所谓,工资到月底都照样拿的工作局面,这就大大阻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的发挥,也就导致事业单位工作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等现象出现。绩效工资改革通过区别对待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工作环境、不同贡献大小的工作人员,以科学合理的奖惩标准为依据,做到奖惩分明,这就极大的激励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员工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完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与人力资源管理。我国事业单位进行的绩效工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我国事业单位体制与人事制度更加趋于科学与合理化,对于提高事业单位机构管理有着重大意义。单位内部绩效考核制度的逐渐完善,可以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从而促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5.加强服务和内部成本管理,提高社会经济和人民满意度。绩效工资改革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基本原则进行工资分配,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也有利于内部成本的管理,对提高整体社会经济具有一定作用。另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也就使其社会服务质量大大改善,最终提升人民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
结语
我国事业单位进行的绩效工资改革,是以社会发展客观需求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进行的科学举措。这一举措有利于我国分配激励机制的完善、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正确措施。
记者:对于绩效工资改革,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一说是为了涨工资,另一说是财政为了甩包袱,要降工资。那么改革后事业单位人员的收入将有怎样的变化呢?
苏海南:这次绩效工资改革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要在事业单位建立一种把薪酬分配与公益绩效紧密联系的新的激励约束机制,规范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涨工资。至于说为了缓解财政压力而甩包袱,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事实也不是这样,因为实行绩效工资,财政是要出钱的。
当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多次工资改革基本都是增量改革,为了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对既得利益一般不会作大的触动,主要是在增量改革中合理拉开差距,调整原来不合理的分配关系。因此,通过改革使大多数人增加收入,这是改革的相应结果。但是如果有些事业单位以前的创收特别多,甚至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收入很多,经过这次清理整顿津贴补贴,少数人原来不合理的过高收入会有所下降。
记者:有人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本质是向企业靠拢,是这样吗?
苏海南: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除了已经或应该改制为企业的经营开发类事业单位外,公益性事业单位与企业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发展方向也是不相同的。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以谋取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的,它更多地是追求经济效益,而事业单位应该是提供公益的社会组织,是绝对不能以简单的经济效益作为导向的。不同性质的企业与事业单位,在社会领域,经济领域追求的目标不一样,相应的,它们在薪酬分配方面的激励机制也不一样,所以,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向企业靠拢的。只有在打破“大锅饭”这一点上两者是相通的,但不宜说是本质上向企业靠拢。
记者:您总结说这次改革是“开前门,关后门”,“开前门”是实行绩效工资,而“关后门”就是要全面清理,规范事业单位的津贴补贴发放,这是否需要或者意味着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都将实行收支两条线?
苏海南:“关后门”直接的效果就是要对现在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津贴补贴进行清理整顿,该撤销的要撤销,该合并的要合并,该减少、降低的要减少、降低。这还只是“关后门”的浅层次工作,深层次的工作是应该明确事业单位到底允不允许创收,哪些单位可以创收,哪些单位不可以创收,创收的渠道是什么,创收部分如何按照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加以管理等等。这倒并不一定要求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
从理论上讲,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和公立医院等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是不应该搞创收的。现在有些单位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行财政拨款不够,难以保证教师,医生工资水平与当地公务员工资水平相当,难以保持教师或医护人员队伍稳定。但这导致的问题就是,择校费自收学费屡禁不止,看病贵等问题长期存在,实质是这些事业单位为获取经济效益而降低了公益的水平,这应该予以纠正并禁止。与此同时,财政应将经费拨足,保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开大了“前门”,才能关死“后门”。此外,那些半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如果它们有能力在不影响公益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提供一些非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来获得收入,用以弥补它的资金不足,合理地改善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我认为是可以的。
总之,应该更进一步深入研究区分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明确哪些单位不应创收,哪些单位可以创收创收的范围是什么,怎样合法合理收费,收费中有多少可以用于给员工发钱等等。定下一个具体的框架和比较明确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的创收及财务管理。
记者:绩效工资部分主要由县级财政承担吗?县级财政困难的怎么办?
苏海南:按照文件的规定,绩效工资由县级财政提供保障,省级统筹,中央补助。实际执行中,确实存在有的县财政困难,无力提供公益性事业单位应该支付的绩效工资。这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省级统筹一定要到位、首先在全省摸清楚,哪些县财政特别困难,资金缺口到底有多大,省里的统筹资金够不够。如果省里的钱确实不够,那么就向中央提出合理的申请,请求给予支持。在把总盘子定下来之后,再按照相应的标准合理地分配到各个县,以切实保证财政困难县的事业单位能够按政策规定发放绩效工资。
记者:不同地方可否根据各自财力制定不同的绩效工资标准?
苏海南:这肯定不行。如果根据各自财力,有钱多发,没钱少发,这样的改革就很不公平了。一般来说,像义务教育学校,应根据上年度12个月的工资,再加上经过清理整顿后合理保留的津补贴,以此为基础来确定学校的绩效工资总量。总量定下来以后,以前过高的就要下调,以前低的就要上升。
总之,改革要体现公平原则,保持大体平衡,但肯定不可能一步到位。首先是要求县内同行业同类型事业单位之间的收入差别不能大,县与县之间,由于在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原来的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合理的差距肯定还是会存在的。
记者: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绩效”是指什么?它主要是对单位而言还是对员工而言?
苏海南:事业单位的绩效,其核心就是它所应该提供的公益的质量和数量,这既是对单位而言的,也是对员工而言的。比如说学校,它的绩效就是它提供的教育质量和水平,主要考核其在校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情况。而医院就是考核它是否提供了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当然,有关主管部门要考核医院、学校,医院和学校又要分别考核它们的员工。总之,事业单位的绩效绝对不会是企业的那种经济效益。
记者:有人担心绩效工资改革会加剧诸如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的盈利化趋向,会这样吗?
苏海南:这是因为不了解实施绩效工资的目的而产生的误解。事业单位的绩效不是经济效益,而是它提供的公益。只要我们认准这一点来考核绩效,就不仅不会加剧医院,学校的盈利化趋向,反倒是对当前这种错误趋势的一个纠正。
记者:事业单位职工大多从事智力劳动,其绩效该如何考核?由谁考核?国内外有没有可资借鉴的好经验?
一、前言
事业单位主要包含教育、科技、文化等多个社会服务类的单位,承担着社会服务当中的基本服务,事业单位员工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未来的发展。积极对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做出改革,对于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将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及绩效考核进行详细的讨论。
二、实施绩效考核的意义
事业单位当中的绩效考核指的是将员工的工资与日常的工作之间挂钩,也就是根据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责任等方面来确定岗位工资,并以员工的实际劳动量来明确最终的工资数量。绩效考核是一种将劳动、人事与工资紧密融合在一起的考核方式。根据当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来看,工资总收入将划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岗位工资、绩效工资、薪级工资和津补贴。当中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也就是传统工资当中的固定工资和活工资。但事实上事业单位在员工的分配上仍然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工资制度虽然进行了改革,但并没有真正起到对员工的激励效果,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难以发挥。
三、绩效工资改革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作为社会发展中的公共服务单位,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直接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工作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都将影响着社会的结构和人们的满足感。改革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同时也直接关乎我国众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利益问题,对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可谓意义深刻。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积极地推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首先对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改革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岗位的设置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对强化事业单位整体的服务意识也将起到重要的意义。[1]其次,进行绩效工资的改革有利于减少年度考核当中的过场现象,对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起到重要的帮助。此外,绩效工资的改革中,受到最直接影响的就是事业单位内部员工,他们将有效提升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出工资对人的激励作用。
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与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考核意识差
绩效考核是为了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效能而采取的一种方式。但笔者所在的事业单位从前一直采取统一分配的制度,使得部分领导者难以认识到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同时,员工也会对绩效考核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导致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制度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此外,部分事业单位根本没有进行过绩效考核的实行,认为绩效考核只是领导对员工的一种考核方式,导致绩效考核的真实效果难以发挥。
(二)考核方式不正确
由于事业单位领导者对绩效考核缺少认识,在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出现了考核方式不正确的情况,这将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严重的影响。[2]例如,部分事业单位会将绩效考核与年底的员工淘汰放在一起,但事业单位人员都是有编制的,因此这种方式并不能起到震慑的作用,反而会引起员工的不满。
(三)绩效工资不合理
事业单位与其他企业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当前阶段我国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实施问题仍然是研究的重点。事业单位多数都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主要以公共服务为主,因此在考核内容上很难进行量化,再加上考核标准的不确定性,绩效工资中存在着一定的衡量尺度问题。很多事业单位在绩效考核上只是进行相应的德育方面的考核,难以明确具体的标准,判断的随意性也比较大。这对考核的效果将造成严重影响,绩效工资的发放和确定也将出现不客观性。
五、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及绩效考核对策
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不仅对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当前积极地对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和绩效考核进行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将对改革的措施进行详细论述。
(一)强化考核的意识
思想是行为的先驱,事业单位要想进行绩效考核工作改革,并落实绩效工资,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从思想意识上进行改革。[3]作为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应认识到绩效考核对事业单位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提升思想高度,并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应对内部员工进行先进的绩效考核理念普及教育,以其他国家的优秀案例来引导员工的思想得到提升。只有从人员意识上入手,才能真正地落实绩效考核,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顺利实施。
(二)强化绩效管理培训指导
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是绩效工资实施的基础。对此,首先应加大力推动绩效管理试点运行,同时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和服务的特点来进行管理方式上的探索,使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逐步得到完善。其次,应发挥事业单位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推动事业单位绩效改革的关键所在。事业单位是人才汇聚的单位,应充分地利用人员的创造性和严谨性,使所有的员工都参与到改革当中,从而找到最佳的改革方式。
(三)完善绩效考核的方式
当前阶段,我国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只是将员工的工资、工作和奖金联系在一起,当中并没有涉及相关的人员提升问题。这导致员工很难提升工作积极性。对此,事业单位首先应明确绩效考核的指标。指标是决定员工发展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一定要让员工认识到自己日常工作当中的责任和工作流程。同时要求员工积极地与领导者进行沟通,并积极探讨绩效考核的实施方式,以便为日后的发展提供保障。
其次,应将绩效考核的内容细化。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当前处于初级阶段,实施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化、粗糙化。要想提升绩效考核当中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定要重视绩效考核的细化,将员工日常的工作划分为常态工作、临时工作等几个不同的区域。常态工作是员工正常工作范围之内的工作,是考核的重点所在,而临时性的工作也可以展现出员工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将工作细化能产生良好的绩效考核效果。此外,应根据员工的考核情况来确定最终的工资,将岗位责任、工作目标等当作衡量工资的方式之一,这对员工日常行为控制和积极性的提升也将起到促进作用。
六、结语
绩效考核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当前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仍然存在着欠缺,但只要事业单位能够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就一定能找到适合企业的绩效方式。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为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事业单位 绩效管理 绩效工资 改革
事业单位是我国公共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好坏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我国的事业单位有很多种,而对不同的事业单位有不同的管理制度。但不论怎样的事业单位,其最重要的部分还是绩效管理,对绩效管理制度的构建是我国事业单位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在绩效管理中,绩效工资改革是管理的关键。绩效工资对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绩效工资是决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高低的重要因素。下面就对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及绩效工资进行分析。
一、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
绩效工资作为事业单位中绩效管理的关键,对单位员工的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绩效工资与事业单位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绩效工资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作人员的职位高低。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是通过应聘进入单位,而单位中的不同职位有着不同级别,对职位的影响因素也有很多,其中包括职位的工作量、工作性质、工作要求及工作所需技术等。
事业单位对绩效工资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绩效工资要求公平、合理、公正,要及时对单位员工进行考察与评价,以此来提高绩效工资的水平;②对不同级别的绩效工资进行不同方式的管理,使各部分的管理人员加大力度改善绩效工资的不合理性;③事业的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单位的绩效工资进行管理,并合理的将工资分发给每一位工作人员;④对单位的离职人员进行补贴管理,可以不断强化绩效工资的管理水平。
对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进行合理的管理,可以提高单位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员工能更努力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也能使员工在工作中发现自己实际的能力,并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增加自己的绩效工资。
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与绩效管理的改革
对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进行改革,首先需要对单位员工的思想方面进行改革,使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性质,单位需要根据员工的实际工作结果进行工资发放,并且给予一定的补贴。单位还应该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使员工认识到单位以往的绩效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单位的日益发展,从而调动员工对绩效管理改革的积极性,踊跃参加单位的绩效工资管理,使管理改革合理的进行。另外,绩效工资管理不止是对单位的员工进行工资管理,对于单位的管理层也有重大意义,单位的管理者需要不断研究绩效工资的改革方式,对绩效工资改革进行合理的策划与分析,并保证在绩效工资改革后,可以与原定的工资改革计划相符,达到单位的改革标准。
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方法不同于私企的绩效管理,私企的绩效管理对员工的要求非常高,对员工的各方面进行考察、审核并统计,在年末对员工进行总体的评估。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制度没有私企的严格,但对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进行改革时,可以引进私企的绩效管理方法,与原有的管理制度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引进私企管理制度的好处主要体现在:①使事业单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员工的管理;②制定一系列对员工的评价准则,对员工要做到赏罚分明;③对绩效管理制定一定的计划方案,使管理层可以很好的根据计划进行管理,这种做法不至于使管理人员找不到绩效管理的重点;④对不同级别的工作人员进行不同程度的绩效管理,使绩效管理改革在员工可以接受的范围内;⑤绩效管理一定要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公平是所有管理的基本,没有公平的制度,就不会建立良好的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改革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同时,这又是一项对单位管理者的重大考验。要进行合理的绩效管理就需要做好单位的基本管理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对绩效管理的相关工作进行不断的完善。对于单位员工的绩效工资,应该做到定时定量的发放,要本着公平合理的信念对绩效工资进行管理,并对不合理的绩效管理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三、总结:
事业单位实行绩效管理制度与绩效工资改革,对事业单位未来的良好发展有重大作用。绩效管理改革可以很好的对事业单位的不规范、不合理现象进行纠正,并且使单位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因此,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单位员工的工作指标进行合理的分析后,秉着公平合理公正的态度对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及绩效管理进行改革,使事业单位可以更好更快的发展,并且对国家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余娟贤.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大众科技.2009.26(11):67-74.
为了使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与岗位和绩效挂钩,2010年1月1日起,事业单位将全面实行绩效工资改革。这是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对事业单位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事业单位要顺利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必须要有充足的财政保障和绩效评价体系。而为事业单 位绩效评价提供数据的事业单位会计,很多职能也会因此发生变化,必须引起事业单位会计的足够重视。
一、核算会计向绩效会计转变。
现实中的事业单位会计大多比较重视核算,而忽视管理,但随着绩效工资改革工作的推进,会计工作只停留在记账算账的职能上,是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的。绩效工资需要绩效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则是绩效会计的理论基础。就是在财务成果核算的同时,直接进行经营管理分析,努力做到单位经营成果和管理效率的同步核算。突出强化了现代会计的管理意识,推动并完善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因此会计人员首先要从思想上引起重视,进而从行动上提高技能,会计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核算型”会计,到“管理型”会计,进而是“绩效型”会计,会计人员越来越接近决策层,与时代要求也越来越接轨。所以,事业单位会计要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改变传统的重核算轻管理的思想观念,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实现记账算账的核算型会计向绩效型会计转变。
二、部分预算管理向全面绩效预算管理转变。
预算是行为计划的量化,这种量化有助于单位协调、贯彻计划,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通过预算管理单位工作各项目标的预测、组织、实施,能促进单位各项目标的实现,保证单位各项目标的不断提高和优化,是体现单位业绩的一种好的管理模式。
预算问题关系到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预算管理的优劣程度也会影响到单位目标的实现,但是就目前来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在绩效评价中发挥作用。较为突出的是,预算编制仅由财务部门独立完成,编制内容重点是财政拨款的人员经费和项目经费,并没有将单位的所有经济事项纳入预算,导致预算只是作为财政拨款的依据,对全单位没有一定的激励约束作用。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后,对单位所有的经济事项需进行绩效评价,全面绩效预算是绩效评价的基础,必须要重视全面绩效预算,即将事业单位的各项资金都纳入预算管理,也要让所有部门都参与预算编制工作,并做好后续的监督、对比、分析工作,为绩效评价奠定基础。
三、忽视成本核算向重视成本核算的转变。
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长期以来,各项事业基本由政府包办,财政基本是主要或唯一的资金供应者,事业单位成为政府很典型的附属物。加之事业单位一直采取的是收付实现制的核算方式,不利于成本核算,这使得事业单位管理者甚至财务人员对于是否需要进行成本核算也表示怀疑,他们认为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并不需要成本核算。而事业单位职工也缺乏成本管理方面的意识,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事业单位上级和财务部门负责。因此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运行低效,成本不计,效益不计的现象。这种全员成本控制意识淡漠,不注重成本控制、没有危机感的现象,导致事业单位损失浪费严重。
现行的会计核算方式如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基建不通过在建工程、经营采取收付实现制等,也给成本核算增加了难度。
随着绩效工资改革的推进,不进行成本核算根本无法进行绩效考核,也无法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但由于事业单位业务类型复杂,有公益职能的科研、服务职能,也有一定创收经营层面,所以,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可采取分类方式进行核算,对于公益职能业务,可通过成本包干、节约奖励;对经营业务,严格按权责发生制核算;对现行会计科目设置无法在财务系统中反应的,可通过建立辅助账的形式完善成本核算。
四、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向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转变。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事业单位提供的反映事业单位某一特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书面文件。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
现行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只停留在报表层面,包含资产负债表、事业支出明细表和收入支出表,并没有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并且除了上级主管部门检查外,很少进行中介审计。在现行的绩效工资改革下,完善财务会计报告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只有一个真实、全面的财务会计报告,才能对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的反映,也才能成为绩效评价的依据。
因此,事业单位首先应构建一个层次分明、内容完善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包括审计报告、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会计报表附注、要求披露的补充信息等。其次是每年接受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外部审计机构因独立于事业单位本身,可以提供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及时发现事业单位财务问题的同时,能相对控制会计人员的财务风险,杜绝一些违规、违法事件发生。是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外部监督环节。应将审计报告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以保证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客观、公允地反映事业单位绩效。
以上只是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对会计职能影响中的一部分,随着绩效工资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必将会对会计制度的改革产生更大的影响。(作者单位:南京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 陈旭尧 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及其改革的必要性分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4期
2009年,我国启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按照2009年国务院部署的绩效工资“三步走”的安排,第一步,从2009年1月1日起首先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实施,解决中小学教师的绩效工资。第二步,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2009年10月1日起,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第三步,从2010年1月1日起,在其他事业单位实施。实施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规范津贴补贴的同时实施绩效工资,逐步形成合理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的分配激励机制和健全的分配调控机制,对于形成激励机制,调动事业单位人员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高公益服务水平,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从而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全面实行已有三年多了,虽然在清理规范津补贴、打破收入平均主义、拉开收入差距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离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健全宏观调控机制总体目标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工资总额核定方法过于单一,无法真正体现多劳多得
据有关专家初步统计,我国的事业单位机构数量约130万个,分布于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传播、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难题主要在于如何合理确定各个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额。一是全国范围内事业单位众多,又各有自身的特点,国家如何才能根据各行业及各单位的实际状况,给出合理的绩效工资总额。二是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单位的工作实绩及贡献发放,那么绩效工资的核定也就应充分考虑各单位的实际贡献,干得好总额应该核定得高,干得不好总额应该核定得相对低一点。
而目前绩效工资总额的核定是由同级政府财政、人事部门实行总量控制,根据单位在编在职人员的岗位设定相应的基础性绩效工资,再按照7:3或6:4的比例换算出相对应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对于同一系统的不同单位,绩效工资总额取决于其在编在职人员的职务、职称、人数等,而与该单位的单位特点、提供的公益的工作量、业务量等无关。以XX卫生单位为例,其绩效工资总额如表1所示。
该卫生单位诊疗人次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2011年比2010增加8.82%,2012年又比2011年增加11.34%,而绩效工资总额则相反,逐年下降。人均工作量大幅增加,可供分配的绩效工资总额却下降了,无法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也难以起到激励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
(二)奖励性绩效分配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核心,也是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依据,直接涉及到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事业单位大部分员工是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这就给绩效考核带来了难度,一方面知识性员工的绩效是难以用一种或几种标准进行量化衡量和评价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一直是根据职称和级别来定的,年终考核存在平均主义的现象,在绩效考核方面还未形成良好的经验积累,大多数单位还尚未针对各类岗位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和考核标准,使得实际的绩效考核有的流于形式或走过场,起不到真正评价绩效的作用;有的则因考核指标不合理、核算方法不妥当,导致绩效工资分配不合理,如有的单位出现仓管员的绩效工资远多于一线医生绩效工资的情况;难以真正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和鞭策作用。
(三)大保障,小激励,“激励”效果有限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实行的绩效工资是“大保障、小激励”。一般来说,事业人员绩效工资中保障和激励的比重有7:3和6:4两种。义务教育学校实行的是7:3,其中基础性绩效占7,奖励性绩效占3;两卫(公共卫生、公共医疗单位)实行的是6:4,其中基础性绩效占6,奖励性绩效占4。由于基础性绩效所占比重较大,奖励性绩效所占比重较少,相当于间接地对传统的工资制度进行了一些调整,增加了一点激励因素,但并没有从根本上以工资的绩效制度来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易重蹈平均主义的覆辙。以公共卫生单位为例,同样职级的驾驶员和医护人员,其保障部分的标准是都是一样的,如绩效总额是1000元,两者都拿保障部分的600元,真正的绩效差别通过400元的奖励性绩效来体现,如驾驶员拿了200元,医生拿 300元,加总后驾驶员是800元,医生是900元,只差100元。不能真正反映不同岗位的责任、技术劳动的复杂程度、承担风险的大小和工作量的多少,调节收入分配的效果有限,所起的激励作用也有限。
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改进建议
(一)充分考虑行业特点、单位性质,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总额
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核心是它所提供的社会公益的数量和质量,因此,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应根据其所提供的公益服务来进行。要求政府应加快事业单位分级分类工作,尽快分清种类,明确各级各类单位的公益服务目标和要求,按照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单位,给予不同的绩效工资核定方法和管理方式,并建立绩效工资总额的正常增长机制。
(二)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
事业单位大多是知识型、智力型、技术型的工作岗位,用整齐划一的技术职称表示技术层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也有无法体现个体之间智能、技术、技能、贡献大小的差异的欠缺,因而在绩效考核指标的制订方面,应对特定岗位的工作职能、岗位条件、工作效能制定一套标准化程度高、可操作性强又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考核指标系统和完善的考核细则,来考核任职者的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通过岗位目标管理,实现公正客观的绩效评价,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以对公益质量的好差、数量的多少进行考核和分配绩效,合理地拉开绩效工资差距。
(三)合理确定绩效工资中的保障和激励的比例,真正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有个公平理论提到,一个人作出成绩并取得报酬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到报酬的绝对量,而且更加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他会通过种种方法来比较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会直接影响他今后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在绩效指标设计合理和考核程序公正的前提之下,应当减小“保障:奖励”在绩效工资中所占的比重。如可从目前的比例调整至5:5,甚至4:6,通过增加奖励性绩效的份额,奖励性绩效池子里的水多了,才能更大力度地对绩效好的职工进行奖励,对绩效不良者进行处罚,使报酬和付出能更匹配,真正反映不同岗位的责任、技术劳动的复杂程度、承担风险的大小和工作量的多少,合理拉开不同绩效水平职工的收入差距,真正建立一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体制。
总之,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应妥善处理好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确保绩效工资改革工作平稳进行和改革目的落到实处,真正起到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104-02
一、引言
“绩效工资”即一种将雇员薪酬待遇与个人业绩、工作成效密切挂钩的工资计量形式――工作绩效高、干得好,工资待遇就高,反之则低。其反面,正是我们熟悉的“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工资制。因此,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绩效工资,有利于充分体现个人的劳动价值和工作技能,实现多劳多得,也有助于单位调动和激励员工潜能,提升工作效率、节省成本。在中国,“事业”主要是一个与“企业”相对的社会组织概念,是以服务社会公益为基本目的的非营利公益组织,正如古人所说“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而后者则以私益为基本目的和首要出发点,最大程度追逐自身“利润”实乃其天性。绩效工资改革的目的是要在事业单位建立一种把薪酬分配与公益绩效紧密联系的新的激励约束机制,因此,“绩效”之于事业和企业的内涵、标准也截然不同。对于事业单位,一方面,其“绩效”必须最大程度地凸显其社会公益性,并抑制、克服其可能潜在的自利性和营利性;另一方面,其“绩效”还必须同时依循各自具体行业的内在要求,凸显其独特的公益价值。以医疗和教育为例,其各自的独特公益价值便是:“救死扶伤”和“教书育人”。但在追逐自身部门利益及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内在的“公益”本性深度迷失,如教育乱收费的盛行、天价医疗的频仍,并逐渐纠结成“读不起书”、“看不起病”的民生困境。
二、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如何保证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的公开、公平、公正。规范的制度和职工民主参与是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保持公开、公平、公正的重要保证[1]。第一,要真正树立起尊重广大职工、依靠广大职工的思想观念,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一定要充分听取职工的意见,认真讨论,群策群力,不允许搞一言堂,不允许罔顾民意强行实施。第二,确保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按既定的程序和办法进行。方案一旦定下来实施,要认真进行政策解释,深入做好思想工作,严格按方案执行。经过实践探索,对于不完善的地方逐步完善,确实需要调整的,要按照规范的程序修改。第三,绩效考核办法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必须在单位公开,接受广大职工的监督,绝不能暗箱操作。第四,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和指导,严格执行人事制度和财务纪律。第五,在合理确定基础性绩效工资项目和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同一岗位绩效工资水平大体相当。
2.如何对待事业单位编制外的聘用人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各项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事业单位编制外用人越来越多,目前已达相当规模且呈继续增长之势。现行的薪酬制度设计仍然是按照人员“身份”区别对待的,编内人员和编外人员分别实行两种不同的薪酬制度,这就造成了一些绩效优秀的编外员工收入水平远远低于编内人员,影响了编制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背离了公平公正的分配理念。现在有不少的事业单位,外聘人员多过在职人员,临时工多过正式工,这些人多数没有“五保一金”,拿的工资也很少,但做的事情却并不比在编人员少,比如医疗和教育单位等等,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又该如何对待他们的利益。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业绩大小,无论编内编外人员理应一视同仁,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绩效工资的初衷。从长远发展来讲,同等类型同等岗位同等绩效的编内与编外人员应当享受同等水平的绩效工资。编外人员的收入应根据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确定,其直接依据应该是同类同等岗位上编内人员的收入水平,编外人员的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的标准与编内人员应当保持一致。
我院是卫生事业单位,为适应医院发展需要,建立了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我院目前使用编制外人员共1 000余人,其中聘用专技制员工800余人,劳务派遣制员工200余人,如何规范对这部分受编制限制的编外人员管理,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医院根据绩效工资和人事制度改革有关文件精神,起草制定了《太和医院聘用合同制人员管理办法》,其绩效工资与编内人员同岗同工同酬,实行档案人事和劳务派遣管理两种用人方式。这1 000余人全部分布在临床一线各科室,成为医院不可缺少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一线服务保障人员。他们每月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按照各科室报来的考勤,进行考核、造册、发放。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节约了管理成本,减少了劳资纠纷,提高了工作效率与综合效益。
3.如何确定绩效工资与岗位工资的关系。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是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2]。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在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事业单位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十三个等级,管理岗位设置十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分为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设置五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不同等级的岗位对应不同的工资标准,工作人员按所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国家必须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进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事业单位应该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
从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结构看,岗位工资应是主体,绩效工资只是收入的一个补充。但现实构成却本末倒置,绩效工资成了主体。西方国家的绩效工资只占总收入的5%~15%,而中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占总收入的比重大多为30%~60%,有些经济效益好的单位甚至高达80%,严重削弱了岗位工资的主体作用,误导一些事业单位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基本的公共服务。
4.如何处理好绩效工资与绩效管理的关系。绩效工资主要体现职工的实绩和贡献,严格的绩效管理是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缺乏行之有效的岗位绩效考核体系,岗位绩效评价标准不科学、制度不完善,绩效考核评价工作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同时,国家对各类事业单位也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3]。
首先,要分类实施事业单位绩效评估,动态调整绩效工资总量。经济绩效与公益绩效之间,确实存在着矛盾,如何权衡取舍,实现分配的公平,体现劳动的应有价值,避免不劳而获,同时也避免相关机构与人员唯利是图、为了一己之不当所得竞相提高公共服务价格以牟取暴利,将成为公共管理难题。但无论如何,公益绩效是必须正视,必须予以适当补偿的。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程,制定各类事业单位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分类实施绩效评估。在考核过程中要把社会效益和公共服务放在第一位,促进公益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政府主管部门要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把公共服务质量绩效考核作为核定总量的主要依据,类似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适时调整绩效工资总量和财政拨款额度。对公益目标任务完成得好、考核优秀的事业单位,适当增加绩效工资总量:对公益目标任务完成得不好、考核较差的事业单位,相应核减绩效工资总量。其次,要建立事业绩效管理体系。必须依据事业单位的发展战略以及各岗位的特点,构建科学的量化的KPI指标体系并进行随时监测。通过建立以责任、贡献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激励与约束员工行为,为单位价值评价与价值分配体系的建立提供系统框架,为绩效工资发放提供科学依据。
5.如何衔接好绩效工资与养老保险的关系。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改革,绩效工资部分应该计算到养老保险的基数中去,以改变事业单位工资基数过低的状况,从源头上确保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不降低,统筹好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的收人分配关系[4]。但是,很多事业单位计发退休费的基数不包括单位发放的各种绩效性津贴补贴,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单位,绩效工资也没有纳入缴费基数。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和支付计算办法是养老金水平涉及的三个重要因素,如果基数过小,就从源头上降低了养老金水平。
三、结论
虽然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在强化工资构成中的激励因素、事业单位的分配自、激发事业单位的内在活力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要统筹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改革,应尽快出台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总体方案,同步推进其他各类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积极疏导因分步实施带来的相互攀比心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希兵.关于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经贸,2010,(6).
[2]刘淑伶.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的若干思考[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0,(5).
[3]王永妮,张明烨.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探析[J].管理与财富,2010,(6).
[4]何凤秋.实现公平分配目标进一步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J].劳动保障世界,2010,(22).
Performance Engineering Business Units by the Problems of Reform
XU Chang-pu
中图分类号:F24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2009年9月,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单位实施绩效工资,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进程。在2006年7月工资套改、2008年岗位设置与聘用分级之后,绩效工资的实施成为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第三阶段工作,也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焦点之一。如何按照国家制定的有关政策,公正公平地处理利益分配,打破“铁饭碗”,克服长期以来缺少竞争、僵化、封闭的格局,是当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面临的挑战,也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为此,推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做好岗位评价与分析工作,完善岗位设置
岗位是选人与用人的基础,而岗位评价与分析是实现科学设岗的重要依据。事业单位要达到将原有薪酬水平拉开的目的,必须让所有的工作人员参与岗位评价。2009年全国事业单位基本完成了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因事设岗、按岗聘用、公开竞争、合同管理”的目标,但仍然有一些重点、难点问题需要深入地探讨。
首先,应继续加强和完善岗位研究,在进一步完善岗位设置过程中做到权责对等,对各岗位的性质、任务、承担本岗位所需的资格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编写岗位说明书。
其次,根据岗位说明书对岗位考核指标进行量化,以利于后期的绩效考核。而且需要对岗位说明书进行动态管理,随着单位的不断发展,部门的职能及相应岗位的工作内容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果岗位评价的价值不能进行及时修正,就会过时。
最后,应将所有岗位在单位内部公示,使全体职工对各自岗位的职责范围、责任大小、晋升途径都有准确的了解,对薪酬、绩效考核有正确的理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合理的预期。
二、科学设岗,完善岗位聘任
突出岗位,岗动薪变。坚持因事设岗,因岗配人,以岗定薪,薪随岗变,真正体现靠竞争上岗,凭业绩拿薪的原则。即在岗位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因事设置合理的岗位,明确各个岗位的性质、职责、任职条件,进行公开的岗位聘任。岗位聘任是人和事能否有效配置的关键环节。岗位聘任要在“精简、高效”的原则下,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任、明确职责、优胜劣汰”的原则,强化竞争机制,达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之目的。岗位在应聘前,要将岗位职数、岗位要求予以公布。对于一般的岗位,考虑到经济用人问题,最好由内部人员应聘,确难应聘、调剂的,可向社会公开招聘;对高、尖端或重要的岗位,应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以达到人适其事的最佳配置。职工己经被聘任的,其职、责、权、利予以明确,就应严格按照岗位要求尽职尽责努力工作。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是以岗位责任为重点,以绩效考核为核心,把职工的工资收入和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绩效挂钩,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工资分配制度。全国事业单位推行效工资改革,是一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涉及到整个单位管理运行机制的变革,也就是用薪酬改革的办法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从而提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高知群体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设计有效激励的分配方案,才能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效率。
三、建立客观量化的科学考核制度
严格绩效管理是体现职工实绩和贡献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应根据本行业、本单位的特性,设计一整套较为科学、系统、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
合理的岗位设置是绩效工资分配的前提:各单位应按精简高效的原则定岗设岗,明确岗位职责,实行岗位聘任、竞聘上岗。根据不同科室、岗位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岗位责任书,应先明确整体目标责任,然后按各科室岗位责任将目标责任逐级分解,转化为各科室、个人的分目标。其次,既要搞好专项考核,又要搞好季度考核、年中考核和年度考核:以年度考核为主,在一个年度考核中授权考核人应关注被考核人的工作情况,动态发展,与其沟通,观察、调整被考核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使其顺利实现年度考核的目标。
第一,明确考核内容,量化、硬化考核指标,增加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从实际出发确定考核的内容,应以其承担现岗位所需具备的素质和完成工作目标需具备的条件为基本依据。主要包含德、能、勤、绩四方面。在实践中将德、能、勤、绩分别细化,根据最后得分情况确定考核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