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5 03:53: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金色的草地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看到活跃的孩子们,我顿时感悟到:春天来了。我透过窗户放眼望去,是啊,春天来了,看,学校操场后面的桃花开了,粉红粉红的,远望就像一片美丽的云彩。再看校园中的树木,都绿了,我怎么就没觉察到呢?春天是多么美的季节啊。何不让孩子们出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换一种教学方式呢?想到就做。于是我放下精心所备的课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喜欢!”“那我们今天就到外面去找找春天,看看春天是什么颜色的,怎么样?”孩子们一蹦三尺高,冲出了教室,跑向校园的每个角落。原来,他们是这么地渴望外面的世界。
天蓝蓝,和煦的春风带来一种活力,孩子们一下子就散开找春天去了。自由观察后,孩子们将我一下子围住,争着告诉我,他们心中的春天,而他们明亮的眼睛,活跃的思维给我带来了一次次不小的惊喜。
“老师,瞧,小草绿了,是春姑娘将他们染绿的吧?那春天就应该是绿色的!”一位扎着两小辫的小姑娘天真地望着我,略带自豪地说。
“不,小草的颜色不都是绿的,瞧,那边的小草,绿中还带有黄呢!”一小男孩伸手指向远处小坡上的草地说。
“哦!是吗?那你是发现了一种新的颜色啊,那你认为这应该是什么颜色呢?”我启发道。“它应该也是一种绿,嫩嫩的,略带黄,应该是嫩绿?”他略有迟疑的告诉我,我微笑着点点头,表示认同。他兴奋地跳着去告诉伙伴:“我发现了嫩绿色!我发现了嫩绿色!”
“老师,我发现你的头发变成金色的了!”
“真的吗?”我不禁摸摸自己的黑色长发。
“真的!真的!”小家伙们都不约而同地点头表示肯定。
“咦,老师的头发成金色的了,怎么会这样呢?”“瞧,你的头发也成金色的了!”“看,你的不也是嘛!”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那你们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吗?”我顺势问下去。
“老师,我知道!一定是太阳光将黑黑的头发染黄了!那光一定是金色的!所以照在大家的头上都会变黄了。”
“那也就是说春天的阳光是金色的咯!”一位戴眼镜的小女孩歪着脑袋说,“春天是金色的!老师,我知道了,春天是金色的!”小女孩高兴地抱着身边的小伙伴又蹦又跳。
“有道理!”我竖起大拇指,微笑着表示认同。
“老师,老师,我觉着春天是粉红色的!”一个心思细腻的丫头小声地说。
“那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我摸摸她的头发,低下身轻轻地问。
“老师,你瞧!”她手指远处一片桃园,满园的桃树开着粉红的桃花,煞是美丽。“老师,桃树在春天开花,开的是粉红色的花,那一定是春姑娘的带来的粉色,所以我说春天是粉红色!”她一本正经地跟我解释道。
我震撼了,多么敏锐的感觉,多么奇特天真的想象啊。不就是要培养学生这种超凡的审美观察力吗?
当孩子们沉醉于大自然那美丽风光之中时,那风,那云,那草,那涓涓的河水,那踏上了脚印的泥土,那嬉戏的小鸭子……甚至环绕身边的空气不都尽显生命的本色、生命的多彩吗?这不也是我们所要赋予孩子的吗?
半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我正准备整队回教室时,孩子堆里又发出了争执声:“春天不一定是粉红的!”几个孩子嘟着嘴很不服气地对质着。
“你们又想到了什么?”
“瞧,那里有棵梨树,开着满树雪白的梨花,梨花是白色的,所以,那春天就是白色的!”
“不对,瞧,泥土是黑色的,阳光是金色的,桃花是粉红色的,我手中这小花却是紫色的,我想春天应该是彩色的!对,就是彩色的!”
“那我们可以用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这些词语来形容哦。”
“对,对!春天的色彩是丰富多彩的。”又是一阵欢呼。
天蓝如碧,万里无云,灿烂的阳光挥洒着金色的光芒。在一片绿茵茵的草地上,一个活泼的身影在不断地闪动着。那是琪。琪一边向前走,一边不时蹲下身子采集着小路边的山菊。山瓣上的露珠映着阳光,闪闪发亮。
琪用绳子精心地扎好山菊,一路小跑着来到老师办公室的窗前,她的脸因兴奋而变得红红的。老师不在办公室里,办公桌的右上角摆着一个地球仪,旁边放在盒子里的墨水瓶没有盖上盖子,大概是老师走得太匆忙,忘了盖上吧!琪这样想着,把目光移向办公桌的另一边:是一本翻开的语文教案,上边还放着一副老花镜;在教案的斜上方是一本翻到9月10日的日历,“中国教师节”那几个字虽然不大,但却是那样的显眼,使琪将目光久久地停留在上面。看着看着,她的嘴角边渐渐露出了不经意的微笑,她在心中轻轻地说:“谢谢您,老师!”顿时,太多的感受涌上心头。琪转过身,怀着异常激动与喜悦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把一束嫩黄色的山菊老师的笔筒,然后悄悄地走开了。
阳光照进窗子,照在山菊上,灿烂无比。老师,多么像这灿烂的山菊呀!它虽然没有牡丹的华贵,玫瑰的芳香,美人蕉的艳丽,但它却有自己的美,它是平凡的,无处不在的。它总是静静绽放着朴素的美,默默无闻地贡献着自己,这不正像我们的老师吗?
微风吹过,阳光下的山菊轻轻摆动,散发出怡人的清香……
轻罗小扇扑流萤
一群男孩女孩,花衣衫,花裙子,身上的肥皂香味和清清的花味巧妙的融和在一起。农村的孩子喜欢洗过澡,便到好友家串门儿,好不热闹。而或,一起嬉戏与黑黑的小田野。他们尽情欢笑,尽情蹦跑,追追逐逐,宛如一群天真的小天使。捉过可爱的小蝉,钓过有趣的小虾,点缀静溢的田野的又何不只有这些?闪闪的萤火虫,时而停留在也间,时而飞舞在花丛,惹的小孩满心欢喜。一双白皙的小手,握着一只亮晶晶的小精灵,腼腆地说:“送给你哦!”女孩红了脸。承诺,人间最纯真的承诺,天上的星星调皮的闪着大眼睛,仿佛也在祝福着他们。
天阶夜色凉如水
明月光,照地堂。
人们又开始辛勤的劳动了,而小孩呢?开始上学了。教室里,一双双求学心切的大眼睛望着年轻的老师,专心极了。校园里,也少不了欢乐。简陋的课室,朴素的教案,但,依然能吸引孩子,是他们走出大山的第一步。
朗朗的读书声,虽然没有城市小孩先进的用具,可是有他们精心巧制的小玩意,没有城市小孩美味的食物,可是也有妈妈亲手做的饭菜,没有城市小孩优越的生活,可是他们依然有快乐的权利。
放学了,又是亨着歌,拉着手,一路嘻嘻哈哈地回家。
路过小庙,他们会诚心诚意地跪下,双手笨拙地合十,在心里无比诚恳地希望平安幸福,说出自己的愿望,然后,互相猜猜大家的愿望是什么,很满意地走了。农村就是这样,平安无事就好了,连小孩都明白。
卧看牵牛织女星
许愿树下,有无数个虔诚的人们。
小孩不懂什么是牵牛织女,只知道婆婆将的童话故事,更不懂什么是爱。
青青的草地上,男孩女孩,都在等着最美好的一刻。当牵牛遇上织女,奇迹便开始了。没有人知道他们一年见一次会说些什么,但人们知道他们是幸福的。
想象力启动-引发-升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1
想象力启动-引发-升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一、营造新型课堂氛围启动创造性想象力
良好的氛围有助于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轻松,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
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态度、情感总是伴随着知识信息的传递、接收、反馈的过程互动的,它是影响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动机,启发创造性想象的有力因素。
1、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
教师要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无谓限制,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充分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创造性想象力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想象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因为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没有自主性,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因而在学生处于高度紧张机械地接受知识,缺乏心理自由的地方,他们创造性想象力就难以迸发出来的。因此,在教学形式上,可以提倡课堂讨论,可以提倡“七嘴八舌”。
2、给学生一种安全的氛围
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讽刺,使他们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敢于表示自己见解。对学生的创造表示诚恳的支持。这种支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赞扬和激励。因为激励对创造性想象的发展具有最大的刺激。著名教育家弟惠斯多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与鼓舞。”
3、还学生一个平等的地位
首先,教师不要总是以“权威”自居,不能总是居高临下,抱着一副师道尊严,面向学生展开教学活动,这样必然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戒备、退缩,哪敢去创,去想呢?俗话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如果师生关系良好,心理相容,学生会把老师的关心,迁移到教师所教的课程上来,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放下“架子”,跟学生一起欣赏、一起唱、一起跳;在教学语言上,教师可用“让我们一起来吧!”“请”、“你的想象比教师还丰富”等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松解这个思想“金箍咒”。
二、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引发创造性想象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教师怎样做,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强制学生唱练。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教学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要想让学生给你惊奇,首先教师必须丢弃传统,勇于尝试创新,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想象力,设计创新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创造性想象力的发挥。
1、比中求异异而引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某些条件下,小学儿童对某些对象进行比较时,既能在相似事物中找出相同点,又能找出其细微差别,从而在其细致差别的基础上,引发思考,撞击他想象的兴奋点,发挥他的潜能想象。
2、创设“疑”点激发共鸣
“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层层的设疑提问,不断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的一把金钥匙。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兴趣的产生和想象的引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而生动的情境又能增加学生内心的体验,引起学生愉快情绪和探索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与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的”。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创设科学、合适的音乐情境,来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引导学生动脑,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起了一个推动的作用。
例如:在一个充满欢乐的意境中,会想象到一群快乐的小朋友,在金色的阳光下,碧绿的草地上跳舞歌唱;在一个哀伤的意境中会想象一位很可怜的小姑娘,穿着破衣薄衫,赤着脚,跪在雪地上,双臂抱胸哭泣着。可以说,情境是一滴墨水,有了这滴墨水滴在了毛边纸上,才会有了向四周渗开的美丽画面,所以说:“情境”是想象向四周扩散的依据,是创造性想象的源泉。
1、创设语境激情引思
老师在教学中可以用优美动听、自然流畅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语调向学生描绘歌曲中的情境,使学生的感受进入情境之中,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歌曲的情境中穿梭、寻找,入境激情,由情引思,引发想象。
2、巧借画面触境生情
音乐表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但其表现形式却又是高度抽象的,有时用语言难以描绘清楚,或者觉得用语言怕表达得还不够完美,精致。因此,可以借助于一些图画、动画,来简单地演示歌曲意境,从而触发他们的创造性想象,来了解明白歌曲情绪、角色心情及意志表态,完美他们的表演。
有一次在教《小白兔乖乖》一课时,我教完歌曲后,就用自已制作好的多媒体简短动画片来演示这音乐故事的意境:在一座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三只可爱的小兔和温柔可亲的兔妈妈。有一天,兔妈妈要出去找食物,把三只小兔留在家里,这时来了一只已三天三夜没吃东西的可怜而又可恶的大灰狼,它想以这三只小兔来补偿它三天没进食的肚子,结果……小朋友满怀兴致地看着这个动画片,想象已不由自主地在翱翔。在学唱时,老师只让他们掌握旋律,而没告诉他们该用怎样的心情唱。而看完动画片后,我叫小朋友上台表演这个音乐故事。有的小朋友用甜甜的、亲切的歌声,表现了兔妈妈的温柔可亲;有的用粗厚、可怕的而且有点急促的声音来表现大灰狼,同时一个手还捂着肚子,装出了一幅饥饿的惨样。”
最后我想说,新课标提出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改革创新的空间,它更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新的学习方式,使人获得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当今教育的新形势下,作为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丰富自己,大胆创新,努力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一份丰富的精神食粮,为他们塑造一个全新而更具吸引力的课堂!
根据课文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课堂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如在上《十五从军征》这首汉代乐府民歌的过程中,我给配上低沉哀怨的音乐,为学生讲述一位80多岁的老兵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的故事,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把听到的内容在脑海里转换为形象的画面。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我发现这一导入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激活了他们的思维。有学生谈到“这老兵多么幸运,打了六十五年的仗却没有死,还活着回来”,我顺着学生的思路说:“是啊,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呀,请看‘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回到家里他反而悲伤流泪,是为什么呢?”自然而然把学生的思路引到了本文的重点部分,老兵回家看到了家园沦为荒野,家中的亲人一一凋零的惨状,这样顺理成章地引入全文,学生的体会入情入景。
二、通过调动情感,巧妙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要使学生感动,首先自己要感动。”她教《,你在哪里》的教案就是“用泪水写成的,”结果课堂哀思如潮,学生难以自控。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投入真情,才能拨动学生心底的琴弦,获得巨大的审美力量。其实,课堂就像一部交响曲,要有和低潮部分,这样才有吸引力。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课余时间我经常观摩在全国课堂教学观摩会上成功的课堂实录,融会贯通,力争让我的课堂教学也充满魅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2012年学校举行的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中,我选择了六年级下册语文《金色的鱼钩》一课。课文讲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照顾三个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的故事。为了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与作者一起喜怒哀乐,课堂上我创设了情境:英雄,您一路走好!我插入了一段哀乐,并配上对老班长的悼词,力求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表情,诵读感情真挚,节奏快慢有致,充分表达出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思念和由衷的敬佩之情。教室里的空气一下子像凝固了一样,学生的表情庄严、肃穆,无不感动。我趁热打铁,又创设了一个情境:向英雄默哀、致敬!将课堂引向了,学生情感与作者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领悟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这样创设了恰当和谐的教学情境,构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又使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三、通过多媒体运用,巧妙创设教学情境
根据少年儿童,乐于接受形象化教育的特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手段,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象,色彩,美妙的影响效果,再现具体感人的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因此运用多媒体参与语文课教学,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利手段。
如我在讲《水浒传》时,先运用多媒体播放了电视剧《水浒传》中与课文相关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电视片段,同学们兴趣高涨,对鲁达的不畏、嫉恶如仇和吴用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对课文中心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透彻了。
四、通过幽默的语言,巧妙创设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若能像相声、小品演员那样妙语连珠,引人入胜,将会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享受,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也轻松。如在学生听讲出现疲倦样子的时候,用幽默唤起学生的情绪:春天的课堂里,和煦的春风吹得学生睡意朦胧,我见状,也佯装打瞌睡,并絮絮呓语:“暖风吹得师生醉,直把教室当卧室……春眠不觉晓,还是睡觉好。”语调抑扬顿挫,充满幽默风趣的情味,学生被逗乐了,教室一片笑声,驱散了学生的朦胧睡意。 幽默和笑声使学生的情绪进入了亢奋状态,自然赶走了瞌睡虫。相反,板起脸孔来说教,除了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不会有太大的醒神作用。
又如《钓鱼的启示》一课,老师请一个学生读钓鱼的过程这一部分,该生读不顺畅。
老师:第一次钓鱼吧!准备工作不够,这么磨磨蹭蹭的,鱼早就跑光!(这时大家都笑了起来) 老师:所以,做任何事之前都得做好充足的准备。现在看看别人是怎么钓的吧! 老师又找了一位同学还读这一部分。
音乐是一门古老而常青的艺术,千百年来风韵犹存,着实让人痴迷、陶醉。培养良好的音乐欣赏能力,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美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探究,发挥想象思维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一个重要话题。音乐作为审美对象,并不是一种清晰可辨的物体,也不像理论文章中的概念、范畴那样具有逻辑的严格规定性,它往往是多义的、朦胧的。它可以召唤接受者在欣赏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求异思维的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审美主体在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审美经验和社会阅历上千差万别,审美主体眼中的审美对象总是要染上浓重的个人色彩。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在众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视野中,想象作为创造力的本质属性,可视为创造力的源泉之一,同时也是创造原始本质的再现。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什么是创造性想象呢?创造性想象力是人在过去感知的基础上,对表象进行创造再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想象力是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以贮存在头脑中的形象资料为源泉的,通过对贮存表象的再现或根据贮存表象进行再加工、改造而创造新的形象。我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与大家商榷。
一、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培养创造性想象力
什么是创造性想象呢?创造性想象力是人在过去感知的基础上,对表象进行创造再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想象力是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以贮存在头脑中的形象资料为源泉的,通过对贮存表象的再现或根据贮存表象进行再加工、改造而创造新的形象。音乐教育的现实是,对于音乐学习,教师与学生、成人与孩子两方面的理解往往有很大的不同,教师总是试图诠释音乐,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面对教师的成见和结论,学生们往往不解。据说某中学音乐课让学生聆听《空山鸟语》后为音乐命名,有一家住农村的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乐曲起了个颇具想象力的名字――《捉鸡》,引来了否定的声音。其实,对音乐的不同理解本来是很正常的,正是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为人们的想象与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音乐教师往往在理论上同意音乐教育要培养学生想象力,而在实践中却习惯于用自己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实际上,由于成长环境的开放和接受教育途径的多向,今天的学生对各种新事物、新知识的了解可能比成年人更为敏捷和广泛,他们拥有了超过成人对信息的掌握方式和对事物的理解途径。他们没有旧观念、旧模式的束缚,常常表达出不同于成人的看法,对音乐的学习、理解往往没有任何框框,不受清规戒律的制约,而凭着对新文化的敏感、认同和接受能力的优势,显示出一种学习的自然与活力。有一位高中生这样表达自己的音乐学习感受:“音乐自古就是同哲学站在一起的。我绝对拒绝用一种纯乐理的方式去评价音乐作品,那才是对艺术的亵渎,对音乐的肢解。”我认为音乐课应该是自由的。教师要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无谓限制,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创造性想象力在自由自在的想象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因为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性,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所以当处于高度紧张机械地接受知识,缺乏心理自由的环境,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力就难以迸发出来。
二、创新教学方法,引发创造性想象力
今天,部分老师仍然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宝贵的创新意识早就被扼杀掉了,学生最多只对结果、目标感兴趣,而对探求真理的过程缺乏热情与向往。这样的教学,只能导致学生厌学流失,只能培养出思维僵化、思想守旧、亦步亦趋的“应声虫”。如果说现代教育是两代人的相互影响的话,那么造成“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直接原因就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单向”方式。不仅在教学过程中满足于传授和灌输,排斥交流与互动,而且在教学内容方面固守着传统的音乐价值观。传统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教师怎样做,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强制学生唱练。在此思想指导下,教学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这样严重地扼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必须摒弃陋习,勇于尝试创新,设计创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力。
1.通过比较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什么是比较呢?比较,就是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及以上的对象(现象、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的思维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某些条件下,人对某些对象进行比较时,既能在相似事物中找出相同点,又能找出其细微差别,从而在其细致差别的基础上,引发思考,撞击他想象的兴奋点,发挥他的潜能想象。”旅美教育学专家黄全愈教授曾演示了一道考题:黄狮、花狗、黑猫、绿鸟,找出其中一种动物与其他三种动物不同的地方。答案是鼓励孩子发散思维、求异、怀疑,不能停留在标准答案上。对事物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或者举一反三再创新型事物,即所谓的比中求同,同中求异,异而引思。可见“比较法”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通过创设疑点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层层的设疑提问不断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孔子曰:“疑乃思之始,学之端。”因此,学贵有疑,疑是探索知识的起点,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它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扣一个“疑”字,适时布疑,巧妙质疑,灵活释疑,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激发学生的思维共鸣。
3.借助通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通感是“一种感觉沟通另一种感觉”,是指艺术活动中多种感觉彼此联系,互相呼应,相互渗透或迁移的心理现象。“声音似乎有颜色,气味似乎有锋芒”。声音使人产生视觉形象和触觉感受。如高音易产生白色联想,声音愈高,白色感觉愈强,且有向上穿刺一般的感觉;中音常给我们灰色网状的形象;低音带给我们是一种凝重浑厚的近似黑色的块状形象,等等。由于音乐的抽象性与通感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脑海里的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想象也不断地升华。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往广处想,往新处想,往趣处想,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创造性想象。我在教学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先简要介绍其创作背景,初步揭示其思想意义,端正学生的审美态度。然后从音乐的曲调开始,由浅入深地进行分析、欣赏。那如诉如泣的曲调像是对侵略者暴行的控诉,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接着启发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知觉欣赏转入感情欣赏,再发展到理性的审美想象。有的学生说:“此时好像乌云密布、波涛汹涌,几十个船夫拼命在与惊涛骇浪搏斗着。”有的学生说:“《黄河大合唱》不仅表现了中国人民无所畏惧、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而且表现了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些由听觉转化为视觉的通感,是学生创造性想象力的体现。学生通过通感,领悟了音乐所容纳的深远意蕴,拓展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广阔的想象空间。
三、尝试情境教学,升华创造性想象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兴趣的产生和想象的引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而生动的情境又能增加学生内心的体验,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和探索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与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的。”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创设科学、合适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引导学生动脑,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起到推动作用。例如:在一个充满欢乐的意境中,会想象一群快乐的小朋友,在金色的阳光下,碧绿的草地上跳舞歌唱;在一个哀伤的意境中,会想象一位很可怜的小姑娘,穿着破衣薄衫,赤着脚,跪在雪地上,双臂抱胸哭泣着。可以说,情境是一滴墨水,有了这滴墨水滴在了毛边纸上,才有了向四周渗开的美丽画面,所以说“情境”是想象向四周扩散的依据,是创造性想象的源泉。
1.通过诗意化的语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老师在教学中可以用优美动听、自然流畅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语调向学生描绘歌曲中的情境,使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歌曲的情境中穿梭、寻找,入境激情,由情引思,引发想象。如聆听《沃尔塔瓦河》时,我用了一段诗一般的语言进行了描绘:“在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无数涓涓细流,逐步汇成浩荡的大河,带着泥土的气息、美丽的传说,带着沉重的历史,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从远古流向未来。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同中华民族一样伟大的民族,背负着困难的历史,具有不屈的性格,也曾有过无数可歌可泣的历程孕育的无数英雄志士,同命运顽强地抗争。用一往无前的气概,创造着自己民族的辉煌!”学生的思维迅速被调动起来,听完后,同学们纷纷举手,急着要告诉别人他所想到的。一位同学说:“我从中听到了宁死不屈的性格,听到了充满忧郁和梦想的音调,渗透着热情的光芒。”一位同学说:“这首乐曲中音乐的各种要素的升华,让我感到了雄伟的气魄、高尚的品格,‘热爱祖国’在这里表现的是那样彻底,发自内心的激情,随着美好的旋律,像母亲河一样滚滚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