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3 13:12: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堂教学改进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不足: 1、 课堂中的互动还不够。一般情况下,每次课前都能考虑到这点,但有时由于课时力争想要完成教学目标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有时将学生的实践操作改为教师演示。
2、作业分层布置还未实施。(但这个在我看来是非常有必要进行的)
优势:1、教态亲切自然,语言生动,讲课富有激情。
2、备课前总能对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对重点部分尽量花足够多的时间讲透彻。
3、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手段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对难点尽可能的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听懂、理解、掌握、并能加以应用。
二、重点主攻方向。
课堂中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生长,力争使课堂气氛既生动、活泼又高效;开展多种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施行动的步骤
1、从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的巧妙导入可以极好地诱发学习兴趣,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为导入往往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
2、注重个体差异,强调激励性原则
下一阶段在作业的布置中我预备作分层要求:基础好的同学应附加完成相应补充练习,而作业的分层评价也需因人而异,尤其对基础差的同学可以提供明确的线索,对其进行正确引导,让其学有所得。
3、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自由空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教学中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创新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宗旨,创设一种“平等宽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学生的认知能力、成长进步、终身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层次、思辨能力和思想素质。
一、客观面对现实,贴近教学实际,整合梳理农村学校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家、社会对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重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也日益发展,但不可否认地说,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教学质量等方面普遍落后于城市学校,在教学信息、教学资料的来源和速度等方面也落后于城市学校,加之农村学生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也低于城市学生的家庭成员,家长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对学生缺乏必要的辅导,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举止没有规范的约束。从客观上来讲,农村学校教学资金的短缺导致农村学校教师参与外出见学的机会减少,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还没有得到普及;从主观上来讲,农村学校教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有的教师缺乏敬业精神,有的农村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落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农村学生的思想观念、眼界视野、人文学识也较为狭窄。因此,改进和优化农村学校的数学教学方法,推动课堂教学转型升级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追求多样的教学方式,创建一种集情感课堂、赏识教学、新颖别致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启迪,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数学学习活动,从各个渠道收集、筛选和组织资料和信息解决自己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二、创新教学模式,紧扣教学需求,改进优化数学教学方法
美术教育能帮助学生快速认识世界,能够引领学生发现生活美,能够助力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等。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于小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那么,只是实施美术教育,不注重方法就能达到美术教育目的吗?其实,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教法,注重实施策略,才能激 “活”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只有对学科产生学习的兴趣,其在课堂上的表现才会更加好、更为主动地学习。从教学实践来看,很多美术教师喜欢以情境作为导入。毋庸置疑,情境教学法确实是良好的导入方法。但是,新课改下,美术教师要注重优化教学情境,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例如,以学习小学美术“画水果”这一课为例。首先,我以水果作为情境创设的材料,导入新课学习。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我准备好各类水果,如香蕉、苹果、雪梨、西瓜、桃子等,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看到这些水果后,都被吸引住了。
师:同学们,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水果。你们仔细看一下这些水果的颜色。
生1:老师,苹果是红色的,夏天也有青色的苹果。
生2:香蕉是黄色的。
生3:西瓜皮是绿色的,西瓜里边是红色的。
师:非常棒。水果色彩缤纷,颜色不一,那同学们想不想创作出个性作品呢?(提醒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色彩创作出自己的水果作品)。
生:(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
在以上案例中,美术教师以实物创设情境,然后进行对话深入导入,点燃学生兴趣。利用实物,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很容易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教学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课堂教法是多样的。虽然很多教师积极使用现代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或者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展开欣赏教学,但是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很一般。针对此,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改进课堂教法,激活美术课堂教学。
(1)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能够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因此,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在学习小学美术“用彩墨画鸟”这一课时,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首先,出示各种漂亮的鸟,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鸟,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其次,出示大师作品和小朋友经典作品,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在本节课教学中,美术教师以图片刺激学生视觉器官,引领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有学生欣赏图片后提出:画家是怎么能把这些鸟画得这么生动呢?此时,教师以这个问题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在学习小学美术“大师画我也画”这一课时,我把画家毕加索的故事制作成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毕加索,从而喜欢上毕加索的作品,刺激学生深入学习。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等动画观看完毕后,我请学生上前,利用百度搜索引擎,输入毕加索作品,或者毕加索作品风格(尊重学生想法,让学生选择想要学习的内容),然后点击相关网页,进行学习。这种尊重学生想法,与学生进行主动互动的方式得到了认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愈加强烈。当然,美术教师在课前应充分做好准备,以更好地进行教学。
(2)改进美术欣赏教学,激活美术课堂教学。以往的美术欣赏教学模式为:教师展示作品――教师讲解作品――学生被动听。这种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新课改下,美术教师应改进欣赏教学。例如,在学习小学美术“画家凡高”这一课时,我对欣赏教学进行了改进。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呈现凡高的作品《星月夜》,让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凡高的绘画带给我们的思考与震撼。等欣赏完毕,不再是教师讲解作品,而是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讨。问题如下:① 凡高是怎么用笔触来描绘夜空中奇特的景象的?② 凡高运用这样的笔触,想要表达的情绪是什么?③请你说说,自己幻想中的夜空是怎么样的?你能用画笔勾勒出来吗?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思路为:欣赏图片――设计问题――提出见解,这样的思路与传统欣赏教学有所不同,更突出了学生的作用。学生通过欣赏、交流探讨,了解凡高的绘画作品风格,深入学习了美术知识。
三、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动手能力
理论知识是学生展开实践活动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一些美术基础知识后,教师应提供实践机会。通过美术实践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会逐渐提高。例如,在学习“设计生活标志”这一课时,学生学习了基本的标志设计技巧后,教师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为学校设计一枚标志,让它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在学习了“学画农民画”这一课后,教师让学生用画笔画出农民画,要求学生运用装饰线、装饰色表达内心的感受。在学习“植物写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外出写生,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细心观察植物,再进行创作。等学生创作完这些作品,教师还可以展开“小型展览会”,让学生的作品得到欣赏、认可,以刺激学生更为主动地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实践中很容易提高自身的绘画水平,并得到更为独特的体验。
总之,新课改下,改进小学美术教学方法有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引活。因此,在综合考虑学生兴趣、学习方式的基础上,美术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法,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得到更大的发展,培养更多的绘画人才。
参考文献:
一、我国初级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现状研究
针对我国学科课堂教育书本与实际联系脱离的问题一直存在,在我们学习生涯中所学的大部分知识并非是生活所需的,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中学生和家长觉得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仅限于理论化,与现实脱节,因此除了应付考试以外,对所学习的知识并不重视,特别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而言,部分人认为其仅停留在表面,所学与所做并非一致。新课程改革的出现正是针对这一问题的出现,它要求在课堂教育教学中与生活紧密相关,不能完全与生活脱节,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仍旧存在诸多不足,其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学生接受程度不高
据调查研究显示,虽然一部分学生认为将书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更容易透彻掌握和应用知识,但由于学生长久以来接受应试教育的观念和影响,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也习惯于将课堂知识直接转化成考试要点的方式,因此,当教学模式转换成教学生活化的时候,许多学生表示不能接受,其认为会影响考试要点的记忆和讲解,因此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未能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
2.教师执行不彻底
同样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针对考试重难点进行详细解析,对其他知识点则采用一概而过的方式,这类教学方式在学生应试前成效很高,但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且由于传统思维和个人教学习惯的影响,部分教师不接受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某些教师甚至认为教学生活化是一种浪费的行为,不应该在宝贵的课堂时间教予学生不相干的生活经历。
3.教材内容与生活化相脱离
除了人员的影响因素以外,教材内容也是相当关键的一部分。由于思想品德在教材上改变不大,因此其知识点和内容及相关的考试题目的整改变化相对较小,如果需要进行与课堂之外的联系,就需要学生或教师自行搜集相关材料资料,不仅增加了其工作量,所搜集来的材料也参差不齐,更加影响教学质量。
二、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不足的措施及整改意见
现在新课程改革虽已全面推进,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课堂中仍旧成效不高,因此,针对这一现象,结合现状调查研究结果,可制订出以下几类整改方案及改进措施:
1.进行教师培训,提供联系资料,提高教学改进效率,使其更容易接受此类教学模式,并能够在实际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顺利开展。首先要让教师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并且让其感受到教学生活化对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益处,对其进行培训,让他们在这类教学模式中摸索技巧,并能够在实际教学中施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与自己生活趣事结合,对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社会实践经验和案例出发,更能够体现思想品德课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利用有趣的生活事例引起其兴趣,纠正其传统思想,让他们实际感受到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益处,让他们在课堂知识中看见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学到新的知识或者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
3.教育部门的配合。在改革过程中,教育部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不仅需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指导,而且需要在教材和应试题目大纲上进行整改,逐渐改变应试模式和题型,在书本内容上需要进行与生活化相结合的整改,使其慢慢适应整个整改过程,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改革接受度。
三、结语
新课程的改革目的是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提高我国学生所学知识的使用率,让其更加了解生活,并加深对思想品德这一课程的理解,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提高修养和素质,并能够逐渐影响周遭的人。课程改革并非一朝一夕的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和参与者的配合和理解,教育教学生活化这一改革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来说,能够进行更加切实的应用,提高知识利用率,并在无形中大大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
参考文献:
一、院校合作进行课堂改进的目标
随着与一线教师交流的增多和对课堂观察的深入,大学研究者加入到学校课堂改进的实践中。其突出意义在于:研究机构将不再只是独立于学校之外的理论思索者,而可以将自己融入到具体的学校变革的过程中,在实践中进行认识活动的探索和反思。
大学是进行教育研究的主要场所,教育研究在理论上的目的是要探讨并解释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原理和趋势,而进行教育研究的社会目的则是为了解决教育的质量和公平问题。由此可见,教育研究的社会目的与学校课堂改进的目的是一致的。由于大学的社会影响力要高于普通中小学,因此在学校课堂改进的过程中就非常需要院校协作,以提高政府和社会对学校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支持,提升教育的质量,促进教育的公平。对于学校而言,“绿色课堂改进”能协助学校引进新的教学计划和重新构建学校组织,协助学校辨别需要改进的范围,拓宽师生视野以及利用大学的研究结果作决策的基础。对于大学而言,大学研究人员透过参与计划,深入到教学一线研究教学中的“真问题”,可增加师生研究团队对课堂教学实践的了解,对促进教学论的发展,检讨课程改革的思路提供帮助。
石景山绿色课堂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在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之际,基础教育领域自我反思的一个侧面,是在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年之际,课堂教学领域在追求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方面的自我诉求。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新课程改革,在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定位方面有所突破。但是,对于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推动课堂效率的提高等方面仍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索的内容。以石景山区小学英语课堂为例,在对全区小学英语教师的调查问卷中显示:教学中关注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针对学生失分展开补救性教学(86.37%),教学时间限制(77.27%),通过单词测试、句型复习等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学习(64.55%)。这些数据说明了小学英语教师在应对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成绩的保证上。这既是当前社会领域中成就主义导向在学校层面弥漫的必然结果,也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课程价值观、师生观和学生发展观尚未真正在教室层面上扎根的体现。从这个角度看,“绿色教育”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而是对近十年来课程改革下学校教育的深刻反思――新课程改革历经十年探索,学生是否感受到了学习的成功?课堂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是否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同其他绿色课堂改进组的愿景一样,小学英语课堂改进项目组为六所实验小学制定的三年绿色课堂目标是:使英语教学课堂成为激发学生主体智慧与生命力、可持续性发展的场所,激发教师实践智慧,通过学习观、教学观和评价观的转变,最终形成和谐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对于这样的改进目标,首要的挑战在于:通过怎样的路径来实施?
二、院校协作的路径分析
从绿色课堂改进计划来看,外部专家的参与是通过讲座、课堂观察和反馈等方式,聚焦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测试手段等途径进行的。这一路径的特点是:通过外部专家组的介入对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进行干预式帮助。其思路与传统的教研员介入教师的教学活动有类似之处。但由于大学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不属于同一系统,他们对一线教师的指导、评价,面临着如何与教师所处的区级教研系统、学校内部教研系统两个系统对接。而原有的两个系统,深刻影响着教师的常规评价、职称评定以及荣誉地位。在院校交流中,教师们自然流露出这样的疑问:“我们(在课堂改进过程中)上公开课能否获得绿色课堂项目颁发的证书?”“课堂改进项目能不能帮助我们提高一些测试的分数?”专家组系统对于教师的成绩考评、职称评定、专业发展的作用,可能不如原有系统的作用大。正因如此,对于参加实验校的教师来说,证书和测评成绩是两个重要的符号,是原有组织系统中与教师自身利益高度连接的集中体现。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坦率地表达期望和疑虑,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以往的研究中所强调的:在学校接受外部系统介入式的管理、教学改进时,新系统的增加可能增添了组织层面上的复杂性,也往往会导致原有系统与新系统在功能上的冲突。[1]英国学校提升的经验表明:外部研究者与中小学的跨组织合作往往带有直接性目的(如要求课堂教学方式按照改革者的要求改变)、时间性限制(如多数学校改进项目的周期是三年至五年)和评价性自定(如项目按照自身评价体系反馈)的特点,常常与学校自身的评价系统发生冲突,造成教师与外部研究者之间关系的紧张。[2]卢乃桂等研究者通过对香港和内地多所学校的课堂改进进行相关研究表明:成功的课堂改进,其路径都是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师的个人发展与课堂改进结合在一起。[3]孤立地将课堂改革项目注入学科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造成教师与大学研究者之间的隔膜。
“小学英语绿色课堂改进项目”实施以来,我们首先注意将项目组的课堂改进目标与学校的教育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例如,在五里坨小学和银河小学,将“绿色课堂”理念与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提出“激发教师对教学实践的思考”,包括在课堂教学中“挑战教师们已经形成的教学定式”、“鼓励教师不断评估自己的课堂”和“反思教学教研活动”等促成教师成长的方案,将原本仅仅限于英语学科教学过程改进的项目,与学校对青年教师的规划、教研组规划两个系统结合了起来。在访谈中,教师们说:“原来觉得‘绿色课堂’是个比较空泛的口号。现在看(来),如果能在(改进项目)实施过程中和我们的发展结合起来,对我们教师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其次是使绿色课堂改进中有思考、有行动的教师树立起榜样、典型,从而建立一种导向。当前对教师的评价使学校和教师都陷入对分数的迷茫之中,其背后是新管理主义思想在实践中的滥用。新管理主义思想所秉承的绩效管理(评估)思想,从输入(人、财、物等资源)、输出(呈现的活动或提供的指导)、结果(每个产出或教育投入产生的影响)三个维度出发,考察教育投入带来的效益变化。但教研系统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系统往往将评价的重点单一性地落在结果这一端,造成了学生分数成为回应社会期许与承诺、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有效标志。小学英语课堂改进组提出,小学英语教学的改进的核心,是与教师一起探索真正的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我们期待通过实验校中那些能够真正体现“绿色课堂”本质特征的教师,让更多的教师、家长了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如果有更多个人情意的积极投入,如果有更多教师的悉心细致的关怀,小学生就能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
再次是为教师创造机会,提供条件激发教师自觉学习的欲望。前期调研中显示:小学英语教师多为女性,生育、生活的压力使得她们中的许多人失去一些专业发展的机会,或者没有动力进行专业发展。课堂改进组将在未来的工作中,通过推荐优秀青年教师、更多开展实验校间的教师观摩课、加强与城区优质或平行学校结对交流的方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教师感受到学校、区级教研部门和大学研究人员对她们个体的重视和支持,点燃他们的学习欲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一书别强调的:课堂的改进必须看做是一个一揽子计划工程,点燃教师的工作热情,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金钥匙。[4]
三、课堂改进的方法
课堂处于教育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其包括学校制度系统、组织系统和评估系统等各种系统。香港优质学校改进计划、英国旨在提高薄弱校的“教育行动区计划”、法国的“优先教育区计划”都表明:院校合作下的课堂改进工作,远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容易:打开教室的大门,教师就能积极参加到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中来。确定小学英语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途径之后,需要进一步思考课堂改进的方法问题。
课堂改进是一个“掣一发而动全身”的变革。仅以小学英语绿色课堂改进最初的方案为例,原方案试图在六所实验校中的每周授课环节中增添10分钟的“你说-我说:口语对话”环节。但是,一线教师们对这一方案并不完全认同,都认为这种增量式的课堂任务,会影响到为全市统一测评进行的准备。尽管是10分钟的课堂内容,但是它涉及评价体系、教学进度、教师工作量分配以及学校管理等结构性因素。在与石景山区英语教研员、几所实验校教师的多次交流中,大家取得了共识:小学课堂改进项目不能完全照搬类似的语言教学实验、教师行动研究的方法,而是应当采用“有机式”的变革策略,即总体上给实验学校的英语教师提供绿色课堂理念和绿色课堂指标框架,在具体做法上则针对学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协作方式。例如,对六所实验校实行不同层次的课堂改进策略,在基础相对薄弱的五里坨小学和银河小学,实行教师课堂教学的诊断式改进――发现课堂中的问题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再通过课堂实践加以总结;对于六一小学、实验小学等学校来说,通过绿色教育理念的反思,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
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更多的是靠经验的积累,很多人缺乏专业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学绿色课堂改进的主要方法是促使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上发生改变。具体而言,大学人员通过工作坊、观课、集体备课等形式在教学策略、课程、评价等方面协助教师进行专业发展。同时,石景山各小学之间的教师交流并不频繁。小学英语课堂改进组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大力加强学校之间的共同研讨,通过六所实验校之间的相互听课、评课,带动全区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同学校的小学英语教师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可以相互学习,还可以加强互动,增进了解。
在课堂改进过程中,大学研究者自身的角色定位也非常重要。我国特有的教研员制度使得教研员对课程标准、教材细节、测评特点了然于胸。作为课程教学的研究人员来说,不能仅仅限于在继续探讨课程标准的落实、教材语言点的讲解和提升测评成绩方面着力,就会造成与石景山区教研员工作角色的“同质化”,最终会导致课堂改进工作落入追赶分数的窠臼当中。
院校协作进行课堂教学的改进并不是一件易事,在改进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通过这种方式积极推进课堂教学,对学校和高校科研单位来说,都是当务之急。为保证绿色教育理念深入学校和课堂,课堂改进项目系统应该与区教研系统、学校教研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制定学校教育目标、树立绿色课堂教师榜样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创造条件。通过与教师一起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实践和教学改进,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对教学过程进行反省、发挥和创造,开拓富有新意的、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综合提高他们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潘慧玲.学校革新:理念与实践[M].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效公司,2002.
[2]Hopkins,D.,M.Ainscow&M.West.School Improvement in an Era of Change[M].London: Cassell, 1994.
文化课是中职课程不可或缺的部分,但长期以来,文化课教学一直是职业教育中的短板,“无用、无趣、无底”的“三无”意识严重影响着中职文化课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为此,笔者试将绩效管理理念引入中职文化课课堂中,构建中职文化课课堂教学绩效管理体系,促进中职文化课课堂教学改革有序开展。
一、中职文化课教学课堂的现状
中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和必要的自我监控能力,思维的惰性极易让他们的主体意识变弱,从而催生了中职文化课课堂上不良的学习现象,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学生“逃学”心理严重、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严重偏少、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等,诸如聊天、看小说、玩手机和睡觉等课堂违纪行为也屡有发生。与此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管理者,教师却往往认为课堂管理本身就是班主任和学管部门的职责,若抓课堂管理势必影响教学进度。所以,即便是学校建立了一系列课堂管理制度,也会有不少教师不严格落实。此外,中职学校普遍压缩文化课程的课时,由此产生了文化课课时少而内容多的问题,也促使文化课教师只能加快教学进度,无法开展更多的师生互动,造成不良的课堂教学气氛,从而使课堂教学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再者,职校学习成绩的考核制度相对宽松,对于不少课程而言,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讲,只要考前突击就可通过考试,再加上教师担心学生不及格影响毕业,考前便划重点、圈范围,甚至泄题,考题越出越简单,这反而让学生更加不重视日常学习。如果学校的课堂监管力度不够,课堂秩序自然更差。
二、构建中职文化课课堂教学绩效管理体系的原则
构建中职文化课课堂教学绩效管理体系,需要在了解影响中职文化课课堂教学绩效因素的基础上,依据中职文化课课堂教学的基本需求和学生主体的特殊需要,以绩效管理理论为出发点,构建合适的文化课课堂管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总方针下,主要遵循以下四点原则:其一,知识系统化原则。在既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要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教学主体等,将知识内容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从而使学生既能掌握总体概貌,又能??具体内容进行学习。其二,师生有效沟通原则。中职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基础弱、学习兴趣也不浓,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少,所以,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人际沟通,确保绩效管理体系当中绩效沟通这一关键环节正常进行。其三,结果与过程并重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洞悉学生的学习过程,加大对学生平时课堂表现的考核比重,切勿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其四,循序渐进原则。课堂教学绩效管理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关注绩效管理运行中每个环节的动态发展,逐步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三、中职文化课课堂教学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生孟亚丽曾构建了基于绩效管理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借鉴于此,本研究将以中职文化课课堂教学实际为出发点,探讨适合中职文化课课堂教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中职文化课课堂教学的绩效是由绩效输入、绩效运管、绩效输出三个节点组成。作为教学前期的准备环节,绩效输入主要是指与文化课课堂相关的软硬件教学资源设置,包括教学环境、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绩效运营是指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包括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设计、学习任务安排、教学活动进行、学习效果反馈等教学过程,它通常分为计划、实施、沟通、评价与反馈五个阶段。绩效输出是指学习一段时间后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包括任务绩效(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学习成绩是否合格等)、关系绩效(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是否融洽等)、递延绩效(习得的知识是否有用,能否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等)。
四、中职文化课课堂教学绩效管理体系的操作
(一)中职文化课课堂教学绩效管理体系的输入部分。课堂教学绩效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实施完成的,其中教学环境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硬环境不仅是学习者获得学习绩效、完成学习任务的物质基础,而且更是实施开展中职文化课高效课堂教学的物质条件。软环境主要涉及文化课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以及师生的协作关系等,尤其是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影响着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我们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交流,及时反馈教学绩效。此外,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生学习能力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绩效输入的关键因素。
(二)中职文化课课堂教学绩效管理体系的运营部分。作为绩效管理体系的主体,绩效运营是指先通过制定科学的绩效计划,再根据计划实施中职文化课课堂绩效管理,同时,绩效沟通贯穿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保障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此外,绩效评价后师生便可认识到各自的绩效成果,及时反馈教与学的效果,最终让中职文化课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教学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绩效计划。绩效计划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绩效管理的效能。学期初,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制定绩效计划及其衡量标准,使师生各自的责任与义务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教学过程的进行提供指导和评价依据,确保文化课程教学的成功实施和学习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绩效完成能力。在绩效计划中,教学大纲关系到整个课程是否能有效的开展。为此,在教学大纲里需引入既公平又具有激励意义的学生竞争机制,同时加大对学生平时课堂表现的考核比重。为了达到公平的效果,教师可以给予每位学生 60 分的平时成绩起评分,剩余的40 分的加分空间就取决于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如课堂主动发言、自觉参与讨论学习、课程作业的展示等都可成为加分的项目。当然也可以设置扣分项目,如无故迟到、早退、旷课、玩手机、睡觉等。
2.绩效实施。绩效实施是课堂教学绩效管理成功的保障。在绩效实施阶段,学生按照绩效计划开展文化课的学习,教师则对照绩效计划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跟踪、监控和指导,在关注学生??在能力发挥的同时,分析学生学习绩效受阻的原因,根据学生学习进展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并及时收集学生知识掌握和课堂表现情况,为后续的绩效考核收集资料。
3.绩效沟通。绩效沟通是课堂教学绩效管理的关键。在中职文化课课堂教学绩效管理体系中,绩效沟通要贯穿全过程。绩效沟通的内容是教师和学生关注的学习内容,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沟通内容都要有所不同。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业绩,同时做好相应的绩效指导。正是通过绩效沟通这一环节,教师在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形式、考核标准等多方面与学生达成了共识,学生不再认为教师是监督他们学习的“警察”,而是引导他们改进学习绩效的“导游”。
4.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绩效计划完成情况的实际结果。在绩效评价阶段,教师与学生对照课堂教学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绩效考核评价。其中,针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遵守纪律性、学习主动性、学习参与性、创新思维性以及上进意识等内容。针对教师的评价指标一般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创新、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业批改等内容。在文化课教学评价中,我们往往应做到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学评价与学习自评、互评相结合。因此,整个绩效评价也要遵循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三结合的原则。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我们深深认识到,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本学期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立足校本,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校本培训,措施得力,目标明确,形式多样。
1、要求教师深入学习《国家课程标准》,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教学中的热点和冷点教学问题,从而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认识教学新策略,并组织教师利用新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让教师从经验型向专业型、科研型转变。
2、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教研组利用每个星期三业务学习的时间组织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学习本年级的教材特点,了解教研课改信息,一个学期下来“研教合一”,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同时,我们还组织教师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
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我们在学期初教研活动计划中提到,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益,开展“听、评、说课紧紧跟踪一节课”的教学工作。且把这项工作做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活动。本学期,我们组每位老师都能在期初向教研组长报送开课课题和时间,认真按照“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分头做课、共同评议——反思总结、内化吸收”的步骤进行,听课后认真评课,及时反馈,通过一学期下来,我们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教师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研讨,从集体备课到听课、评课,使教师教学理论得以提升.。
本学期以“关注学生、追求本真”为研修主题,以“提升教师素养,改进教学行为,巩固课堂实效”为抓手,以教研组建设的动态评估为契机。立足教研,聚集课堂,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研修机制,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校本研修活动并做好先关得记录和反思。年轻教师的提升工程也完满成功:其中林学峰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获学校一等奖、许海燕、胡婷婷、袁勇等老师上的公开课都得到全校教师得好评,吴雪琴老师执教的综合实践课获市一等奖。
三、健全教研制度,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1、本学期,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强化教学法规意识,加强课程计划的执行和管理,做到“开齐、开足、教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教研工作做细、做实。
2、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管理,特别是学生的作业布置与批改,数学组老师都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作业的批改及时、认真、细致、规范,一部分老师并能及时分析反思,适时地采取补救措施,使本学期的教学质量能有突破性地提高。
四、抓好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发展。
突出课改实验。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理论,深入课堂实验,及时地总结教学经验,撰写课改论文。
一个学期匆匆过去,四年级教研组全组教师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和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为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以下就针对本学期本教研组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坚持理论学习,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我们深深认识到,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本学期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立足校本,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校本培训,措施得力,目标明确,形式多样。
1、要求教师深入学习《国家课程标准》,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教学中的热点和冷点教学问题,从而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认识教学新策略,并组织教师利用新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让教师从经验型向专业型、科研型转变。
2、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教研组利用每个星期三业务学习的时间组织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学习本年级的教材特点,了解教研课改信息,一个学期下来“研教合一”,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同时,我们还组织教师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
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我们在学期初教研活动计划中提到,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益,开展“听、评、说课紧紧跟踪一节课”的教学工作。且把这项工作做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活动。本学期,我们组每位老师都能在期初向教研组长报送开课课题和时间,认真按照“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分头做课、共同评议——反思总结、内化吸收”的步骤进行,听课后认真评课,及时反馈,通过一学期下来,我们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教师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研讨,从集体备课到听课、评课,使教师教学理论得以提升.。
本学期以“关注学生、追求本真”为研修主题,以“提升教师素养,改进教学行为,巩固课堂实效”为抓手,以教研组建设的动态评估为契机。立足教研,聚集课堂,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研修机制,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校本研修活动并做好先关得记录和反思。年轻教师的提升工程也完满成功:其中林学峰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获学校一等奖、许海燕、胡婷婷、袁勇等老师上的公开课都得到全校教师得好评,吴雪琴老师执教的综合实践课获市一等奖。
三、健全教研制度,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1、本学期,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强化教学法规意识,加强课程计划的执行和管理,做到“开齐、开足、教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教研工作做细、做实。
一、引言
课堂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科学、有效、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对课堂教学内容、过程和效果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对其价值作出基本诊断和评价,以优化和改进教学活动的过程。科学、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由于课堂教学评价对改进教学、提高管理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都引进了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进行听课、评课,并以此作为选拔、鉴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对于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多从其评价模式、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探讨[1]P78-80,很少涉及具体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操作过程。
听评课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评价方式,作为一种机制,是促进教师反思教学、改善教学、实现自身专业素质发展的有效手段。听评课一般是由专家和同行组成评价小组,采用随堂听课、定量打分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一堂课的课堂结束后,根据评价小组的综合意见,对授课教师的整个课堂情况的优缺点根据定量情况进行汇总[2]P8。这种通过专家的评定和同行之间的互相观摩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互相学习、促进教学的作用,但由于实际操作过程中方法的缺陷,对教学的推动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
到底这种听评课机制在实施过程中有何缺陷,又如何加以改进呢?本文旨在从听课者、评价标准及反馈环节三方面加以探讨,以使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能更好地发挥其导向功能,真正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在听评课机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主体“无备而听”
听评课的评价主体一般是专家、同行或者教学督导,评价手段是使用课堂评价量表,评价对象是授课教师及其课堂教学过程。
在整个听课过程中,听课者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实施者,是课堂教学质量的直接评价者。每个听课者都有各自的知识背景、价值取向,他们对评价标准的掌握和对课程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而在现实当中听课者常常是“无备而听”,即在听课前对于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都缺乏相应的了解,这样就弱化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从评价对象上来看,每个授课老师的知识结构、从教背景、学历、资历、职称等各不相同。听课者如果在评价之前对授课老师没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评价的时候就会“一刀切”,把新教师和老教师、从教经验丰富和缺乏经验的教师、有师范教育背景和无师范教育背景的教师放在同一层面进行横向比较,却没有从纵向考虑授课教师的进步和成长,从而使评价结果无法真正有效地促进授课教师的教学进步。
对于评价内容,听课者往往对于授课教师的教学目的、授课内容、教学进度、课堂计划、教学重点也缺乏相应的了解,导致听课过程中盲目、被动地听课,在关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完成教学计划”、“课堂容量”等指标的打分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二)评价标准重“教”轻“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课堂教学以讲授法为主,采取的是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因而在课堂教学评价上,侧重于对教师知识传授水平的评价,考核教师是否具备课堂教学的基本功。
听课者一般采用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对授课教师及其课堂教学进行定量打分。纵观多所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绝大多数集中在教师教得如何上[3]P89。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教师的语言、板书等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课堂教学的评价最后变成教师教学技能的评价。而对于课堂教学的另一重要参与者――学生,却忽视了他们的主体性和层次性,缺乏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等的考察。
(三)评价过程反馈“无门”
听完课后,评课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过程。传统的听评课常常“重听轻评”,在评课过程中,往往排斥授课老师对评价的介入,授课老师与听课者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沟通,致使授课教师与听课者心理上相互对立,信息源单一,也不利于授课老师对评价结果的认同。
从前面介绍的评价过程中,我们看到,评价前(听课前)和评价后(评课时)都没有授课老师的主动参与。这样的评价过程使授课老师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听课前不清楚评价标准或者依据,评课后不知道评价结果,或者只看到一个抽象的分数和几句简单评语。缺乏相应的反馈机制,授课教师即使有心改进也无从入手,从而认为听评课对自己“无所谓”或者“无帮助”。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听评课机制
(一)听课者要做到“有备而听”
作为课堂教学的直接评价者,听课者对听课内容、对象、标准不了解,就会出现“一刀切”、盲目打分等情况。因此,听课者要尽量“介入评价对象的教学生活,收集与评价对象相关的背景资料”[4]P40。
我建议听课者在听课前要做相应的准备,包括:查阅相关教学资料、教学计划及教案,并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其从教年限、教育背景、课堂教学的设想,以及授课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等等。并先将课前交流的情况作简单记录,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师基本情况、课堂初步设计等。
(二)评价指标要兼顾“教”与“学”
单纯考核教师的教,就仅仅是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的评价而不是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组织的、与学生共同进行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5]P11。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围绕着课堂教学主体的活动进行,既要评价教师教得如何,又要评价学生学得如何。
在评价标准的设计上,除了考核教师的教的指标外,还应加入对学生的学的情况的考核,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能力的形成程度、学生思维的发展程度等。
(三)评价过程要注重交流和反馈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够记录教师进步和成长的历程,促进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活动。
要改变授课教师对待听评课的“茫然”状态,可以在评价前(听课前)和评价后(评课时)加强与听课者的沟通。听课前,给授课老师和听课者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在交流过程中,一方面,听课者可以了解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另一方面,听课者也有义务向授课老师说明评价目的和评价标准。
评课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反馈,是对授课老师改进教学帮助最大的步骤。反馈要及时,邀请授课教师参与,并且可以由授课教师先自我总结。在反馈的过程中既要肯定优点,又要指出不足,并且共享好的做法。
四、结语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优化和改进教学。完善现有的听评课机制,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效能,促进教师对教学进行发思,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进步和成长。
参考文献:
[1]付八军,冯晓玲.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78-80.
[2]刘捷,曾绪,田小红.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探索[J].中国外语,2007,(4):8-12.
[3]卢丽虹.英国职业院校听课和评课制度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6):87-89.
[4]兰玉荣.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1,(5):38-40.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153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讲计划”的主阵地。随着“学讲计划”逐步推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将成为必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力挖掘出来,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进入乐学境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赢在有效课堂。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讲计划”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重视有效的预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准学生的脉,有效利用好教学时间,加强自主学习、合作发展,拓展课堂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强化课后反思”等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必要条件。
一、要重视有效的预习
为了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我们必须要重视课前预习,使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尤其是差生,之所以在课堂上不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听课效率差,主要原因是课前预习得不到位,对课堂所学内容比较陌生,很难适应教师上课的正常节奏,更不能很好地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从而导致听课效果差。这样看来,课前预习确实很重要,尤其是差生。
二、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以前的课堂上教师总是把自己当主角,认为一堂课的好坏就是自己是不是按照教案讲完了,难点是不是得到突破。往往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应该看学生在这节课中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是否习得一些新的知识。那么怎样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呢?首先,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对他们有信心,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话敢说,有困难愿意请教教师。其次,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我们应该解放学生的双眼,要求学生不要只盯着课本,应该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教学过程中多提出一些自主学习的题目,让学生自己探讨、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敢说,敢于说给教师、同学听,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最后要善于鼓励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应进行贴切的点评,指出不足,及时鼓励。
三、要把准学生的脉
奥苏伯尔说过:“你想把学生引领到你想叫他去的地方,你首先要知道他现在在哪里。”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前应把准学生的脉,多途径了解学情,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应根据上课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先学后教”,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学生会的坚决不教,学生不会的才要教师的点拨与指导,这也是“学讲计划”的精华。这样才能科学设计教学过程,灵活使用教学方法,从而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四、要有效利用好教学时间
小学课堂每节课的教学时间为40分钟,前20分钟是学生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所以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应安排在这段时间讲,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诱导,不但语言幽默风趣,而且还要善于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的讲在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但应把握分寸,恰当地讲。后20分钟应重在对学生学习的巩固、检测和反馈。总之,讲的时间不宜过长,要留给学生理解和质疑的时间,尤其是那些注意力和记忆力较差的学生走神,降低课堂效率。所以要科学管理好课堂教学时间,充分利用好课堂的40分钟,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五、要加强自主学习、合作发展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合作发展。“学讲计划”倡导的就是让学生先学后教、先练后讲。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钻研,努力探索,去主动获取知识,进而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拨,诱导他们去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提出有独创新的见解,然后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解决,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对学生萌发的新奇念头和别出心裁的想法,要及进地予称赞。例如,在教《推敲》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有效的讨论,体会“推”“敲”的妙处。引导学生思考,同桌讨论用“推”的好处,学生针对“推”“敲”发表不同见解。理由一:“敲”门礼貌,而“推”门不礼貌;理由二:宁静,“敲门声”会惊醒树上沉睡的小鸟;理由三:响亮,古人很讲究字韵,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ao,所以说“敲”读起来更响亮些。所以这首诗中的“推”就改成了“敲”。我们平时到别人家去,一般是用“敲”门。通过激烈的讨论,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要拓展课堂空间
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只是引导者、策划者、合作者、服务者和开发者,加强课堂管理是实现有效教学,进而达到高效课堂的基本前提。教师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还要解放学生,同时也要解放自己,这样才能降低课堂精力流失率,提高课堂效率。
七、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成功的课堂教学,不是学生在被动的学习中有所发现和感悟,而是在主动探究中去感悟、去发现。教师只是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并教会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并激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如果我们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可以想象大部分学生是无从下手的,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无法得到保障,而如果直接让学生进行操作,就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八、强化课后反思
1.课堂教学反馈对教师教学的作用
教学计划制订得是否完善,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是看大多数学生是否确实接收并贮存了信息,具备了某种技能.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获取各种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并与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及原因所在,并对反馈信息作出评价,调整信息输出的节奏和步骤,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反馈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成绩,精神上得到满足,伴随而来的是兴奋感和愉悦感,更会产生自信感,从而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出差距,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弥补不足,改进错误,改进学习方法.
二、获取课堂教学反馈的方法
1.课前制定合理的反馈计划
教师要使获得反馈信息能准确、迅速、具体地反映出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也为了获得更多的反馈信息,在课前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收集反馈信息的计划.根据反馈信息,对于教学中学生可能产生什么困惑,会出现哪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由此要进行哪些提问,该提问哪一层次学生,要做哪些练习,该重点深入了解哪些学生的实际情况,哪些要板书,该请谁板书等,都要一一设计妥善,以便在教学中能迅速、真实地获取反馈信息,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2.通过课堂观察捕捉学生的反馈
心理学告诉我们,青春初期的中学生,虽然不像小学生一样心理外露,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他们的神情上观察到其思维过程中思维受阻与否的一些迹象.如学生两眼有神、端坐聆听,表明所进行的内容对他们有吸引力,教师讲授得法;目光转移、坐姿不稳,表明所授的内容没有听进去,思想上开了小差;表情乐观、态度积极,表明对所学知识已经了解;表情冷淡、态度消极,表明对所学知识没有理解好.学生的这些表情与动作,就给了我们一种反馈,在教学中若能及时观察,捕捉它们,并进行调控,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通过语言交流捕捉学生的反馈
语言交流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以及学生质疑等.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起思维的波澜,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课堂讨论应紧密围绕教学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要组织好不同想法的交流与争论.学生质疑就是对所学的某项内容提出疑问或不同见解,由同学或老师做出回答或解释.
4.通过文字交流捕捉学生的反馈
文字交流包括教师板书、提供书面答案,学生书面练习、检测、板演等.书面练习和检测题应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由易到难.为了能及时全面地捕捉反馈信息,教师要从好、中、差三方面的学生代表中巡查解题情况,从而了解全班学生的掌握程度.通过这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来了解全班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进度与方案.
通过课堂观察和语言交流所获得的反馈多属信息的定性方面,量化程度较低;而文字交流反馈不仅信息量大,而且稳定可靠,教师可大面积了解学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对策.所以,教师在获取课堂教学反馈时不能单一地从某一方面进行,而应将几种反馈的方法综合运用,这样才能获得有效的教学反馈.
三、对数学课堂教学反馈信息的调控
数学教学的信息反馈与调控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反馈的目的是改进教学.作为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就能及时调整教学,纠正教学中的偏差,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若学生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或有特色的优秀解答,对于深入理解概念、公式、定理等有一定的价值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在全班给予推荐、肯定、鼓励,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他们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