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党建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01 01:59: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图书馆党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图书馆党建

篇(1)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7(C)-0049-01

一、图书在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近几年来,虽然图书馆也购入不少数据库,但是在实际使用情况表现,电子数据闲置过剩以及短缺共存的现象存在,其问题是服务对象面相对较小,导致读者流失加剧,以及对数据深度开发不足。所以在图书在网络环境下的党建工作项目管理需要强调个性化的信息服务。需要按照客户提出的明确要求,如熟悉有关学科专业的科技水平、研究动态与发展方向。并且能为科研立项、成果评价、课题研究提供查新、、专题检索及全程跟踪服务。这样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采用不同的服务方式,以方便客户为前提,服务以全方位、成系统为自身的特色。或者是通过对用户个性、习惯的分析而主动向用户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与服务。这是一种服务理念,一切服务都是以用户为核心,并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并且成为系统为自身的特色。

二、加强图书在网络环境下的馆员素质

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图书数据的服务是多种多样,包括专题信息服务、网上咨询服务、期刊导读服务、VOD点播服务等方面。所以要求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具有一批复合型的人才,图书馆员既要胜任管理纸张型文献的职责,并且又要担负起新时代知识领航员的工作。而从目前的服务手段来看,网络图书大都采取了专业图书馆软件处理图书馆业务。可是仅仅是限于便捷了传统业务,并且在拓展和创新业务的办法并不多。因此在新信息环境下,不仅要不断的利用互联网扩张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模式,在网络环境下。应该推行新的“信息殖民”扩张;要求具有高新技术人才,拥有一支有某一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又有信息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掌握馆藏文献信息和网络检索技术,具有很强的信息处理能力的专业队伍,才能进一步推行现代化图书馆发展的灵魂,而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是读者服务的质量保证。那么在图书馆馆员上,进行不定期,或者分期、分批地对馆员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和网络知识讲座,并且鼓励馆员积极进取,发挥他们的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如简单的就要求馆员了解电子出版物的产生、控制、传递和利用机制,并且掌握电子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和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并熟悉计算机和网络通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知识。才能够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深化服务内容,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做的更好。以此来通过各种形式取得更高层次的学历。如加强网络环境下外语的学习,以及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并且能从网上筛选、整理、组织读者需要的信息,这样才可以真正起到信息专家、网络领航员、网络信息服务员的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健全网络环境的制度促落实

建立网络环境下不同学科馆员的管理机制,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明确工作任务,制定发展目标,定期对学科馆员的工作成效与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如推行“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的“三化”工作机制,那么在项目实施方案中做到“五个明确”,包括明确项目进度、明确责任人、明确时限要求、明确质量标准、明确预期目标。通过层层分解任务,促进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与此同时要建立项目化管理工作台帐,并且将上报项目分门别类,以此采取定人员、定事项、定目标、定责任、定时限的方法,并落实专人对党建创新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以工作例会为抓手,通过“看、听、查、评”的考核方式,对各立项支部的项目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中期考评,以此还能够甑选出优秀支部,实现项目推优。如对工作完成的好、业绩突出者可以给予鼓励和奖励,并且对较差者要找出不足,限期达标或培训提高。为了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引入竞争机制,可以择优聘用学科馆员,使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平稳、持续的开展下去。

四、加强图书网络环境下系统总结,循序渐进,才能推动图书党建工作上台阶

图书馆网络办公系统的建设为了解决图书馆对信息化需求的增长,满足图书馆对大量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处理的需求。如为保证馆藏结构的合理,各图书馆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客户模式,以适应当代特点图书馆的发展。就需要不断的总结,跟踪指导和服务。对亮点工作做法进行总结,对创新图书工作进行完善和规范,循序推广,或者是以观摩会、推介会、创刊等各种方式进行借鉴分享,探索立项依据,充实项目实施手段,找寻政企发展的结合点,使支部党建工作与企业持续发展相得益彰。并且依靠典型来带动局部来推动全局,以此来彰显图书特色、扩大图书的影响力。

作者简介:李彩萍(1963― ),女,籍贯:江苏,单位:张家港市图书馆,职称职务:副馆长。

参考文献:

篇(2)

1 落实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1.1 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化办公已经成为符合时展的办公方式,“纸上办公”时代已经逐渐被取代,网络办公能够保存大量的电子文档,节约资源。图书馆正在利用很多种网络方法、扫描方法、OCR方法、数据处理方法这些高端方法和装置,利用这些装置和科技缩短了管理员步行传输过程,使管理员的工作量减少并且提高了工作速度和效率。他们可以通过数字化设备进行各类档案的信息,只要输入关键字,就可以很快地找出文档,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很大程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水平。

1.2 提高图书馆档案的完整性与永久性

通过数字化的检索,可以用很短时间发现并核对缺失的档案及缺失的内容,利用网上信息查找方式对缺失点进行补充完善,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很多工作需要利用计算机对陈旧的照片、残缺模糊的字迹进行修补,利用的也是数字化的原理;此外,两个相隔很远的人需要进行文件传输,就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网上办公,与传统办公相比,网上办公具有随时性、高效性,也保证了传输文档的完整性。

2 当下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2.1 电子档案安全性得不到保障,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有待改进

目前,我国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工作在数字化建设方面有许多需要亟待改进的地方,其一,我国缺乏一个完善的图书馆档案工作查询和管理系统,不同的单位之间无法有效的进行信息查询对接;其二,在当前的时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很多图书馆的计算机设备都仍然是“大头电脑”,上网速度很慢,信息储存能力很低,无法有效及时地更新事物信息,很大程度影响档案的完整性;其三,电子档案的安全性低,电子档案不需要利用密码查看,所有很多有不良想法的人登录别人的电脑,随意对他人的电子文档进行篡改,导致文档信息的偏差,有很大安全和利益隐患。

2.2 未能正确处理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关系

纸质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世界文明沿用几千年的信息交流方式,因此,对图书馆档案进行数字化建设并不是遗弃传统的纸质档案,而是将档案储存和查阅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赋予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以相互印证和相互备份性。但当前很多图书馆档案管理人员未能正确处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关系,侧重偏向电子档案的建设,忘却了纸质档案存在的珍贵价值和意义。电子档案的储存力要远远高于纸质档案,也能够随时发送和修改,但它具备的文化历史意义却远远不如纸质档案,它的存在只是促使我们的办公、信息收集更加方便,不能完全替代纸质档案,所以我们的侧重点不能有偏差,需要清晰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印证关系。

3 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工作

3.1 兼顾数字化建设与原文资料的发展

原文资料是对事物信息了解收集的重要资料来源,可以通过查询纸质资料、声音资料、影像资料等原文资料来进行信息的收集。原文资料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考量性,因此,在进行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时,创造数字化管理环境时还要保证人们的原文资料阅读需求,尽力将两者都融入到建设中,保证阅读的全面性和可考量性,将阅读环境做到最好优化。

3.2 落实图书馆档案资源的共享工作

档案电子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整体设计、设备选型、软件开发、档案整理、扫描输入、系统管理、磁盘备份、查询管理和安全防范措施等,比如一组硬件和软件系统。由于大型企业机关在日常的工作中几乎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文本文件需要及时输入和存储,因此数字化系统就应使用双服务器双机备份、磁盘阵列存储、集中扫描、高速扫描仪、CD-ROM和磁带等手段加以解决。同时,为了提高利用率,应设置适当的档案查询系统,上传触摸屏查询及文档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

篇(3)

一、为什么要建设图书馆

档案管理数字化

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具有馆藏档案信息数字化、信息组织与传输网络化、档案管理自动化、服务范围大众化、信息资源共享化、信息检索便捷化等诸多特点。为此,通过加强图书馆档案数字化建设,在优化档案馆藏、细化档案管理、强化档案服务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指利用信息存贮技术把各种档案信息加工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形成电子文献,实现知识信息载体的革命性变革。数字化在图书馆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给传统的图书馆档案管理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长期以来,图书馆档案都是以纸质的实物形式存在,这给档案信息的采集、保存和利用带来费时费力、管理成本高、查询困难多、资源共享难等诸多问题。档案管理数字化与传统图书馆档案管理的最大区别,就是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将以往传统介质的档案转化为数字信息,实现信息的数字化、信息存储的无纸化,节约了图书馆档案的贮存空间,减少馆藏副本的存量,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

2.档案管理的自动化,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随着计算机存储技术的发展,过去那种大量的、重复的、烦琐的仅靠人力来完成的档案管理工作,现在可以依靠计算机操作轻而易举地实现。比如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存储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高科技,对图书馆档案进行立卷、归档、存储、检索和利用,便于图书馆档案管理人员开展各项档案管理工作,实现了图书馆档案管理的自动化,不仅有效地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大大地提高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3.信息传递的网络化,提升了社会化服务的质量。传递网络化是指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环境,图书馆档案数字化可以为用户提供高速连接的信息服务,实现了更大范围的档案信息共享,为远程教育培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档案服务管理在内容、方式和效果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信息传递网络化还具有跨时空的信息服务、高度开放的信息利用以及信息传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等特征。

4.资源利用的共享化,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多种需求。资源利用共享化是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打破地域界限,适应了不同用户需求日益社会化的趋势,可以从多角度满足众多用户个性化的需求,用户能随时随地与数字系统相互交融,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了广泛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据此,图书馆档案用户不仅仅局限于本地区、本系统、本校园,还可以为远程用户使用图书馆档案信息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

二、怎样实现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

1.积极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数字化平台。坚持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按照国家和地方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以档案核心业务的数据存储、处理和交换等主要功能,统筹好图书馆档案数据中心建设。数据中心主要应内设档案用户目录数据库、图书馆档案指南资料库、音频视频资源库以及史料文件汇编资料库等四大数据库。同时,要加强对网络系统、服务器、档案数字化技术支持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档案管理应用软件及操作系统软件建设,实行档案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建立图书馆档案数字化平台。

2.优化完善档案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模式。首先,要加强非涉密图书馆档案专网(内部局域网)建设。内部局域网是用于与本系统、地方政府的连接,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整体要求,建设完善本级图书馆档案网络系统,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增强网络安全运行能力。其次,要完善图书馆档案外网(因特网)建设。外部局域网是连接互联网的公众网,要及时更新和维护外网设备,确保外网安全稳定运行,使之成为信息公开、与公众沟通展示图书馆档案成果的主要渠道。为了保证数字化档案管理运行中的安全性,对内、外网要进行物理隔离,着重提高网络安全和信息传输的稳定运行和安全可靠。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内、外网相关功能,逐步形成档案管理数字化,不断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方式、方法。

篇(4)

中图分类号:G25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66-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信息的存贮和传递发生了巨大的飞跃。数字化信息服务已经成为支撑信息化社会中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整个世界正进入数字化、网络化和一体化的信息时代。在高校,数字图书馆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新型信息机构,成为现代人们信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将成为非常重要的教育设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数字化服务。

一、目前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

基于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的的协作,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以个性化、互动性、共享性为服务宗旨。目前正在盛行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用户中心式

这种模式就是以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与问题解决为宗旨的信息服务模式,是当今与未来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流。是一种以信息活动为根本点,全程捕捉用户信息活动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在数字图书馆的业务运行中,服务人员逐步认识到被动的服务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因此需要对服务方式进行改进和完善。数字图书馆服务人员和用户的服务观念都发生了转变,服务人员认识到了信息服务过程中用户的重要性,同时用户也发现了在查找所需资料时,数字图书馆的被动服务方式占用了自己较多的学习及科研时间。如果数字图书馆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主动提供相关的一些信息,对用户是有极大帮助的。主动服务的主要表现是考虑用户的个体需求,具体实现形式一般是通过交互式Web网站形式。数字图书馆服务人员可以和用户进行交流,知晓用户具体的信息需求,从而为用户提供所需资源。

(二)需求服务式

需求服务模式,是一种以用户信息需求为目标的信息服务模式。在数字图书馆条件下,随着信息资源的组织机制和管理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图书馆用户对信息及信息服务的需求也发生变革,影响着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方式和信息交流与利用的社会形态。面对海量的数字信息资源,如何满足不同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是数字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推动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向前发展的潜在力量。所以,在需求服务模式中,用户信息需求既是起点,又是终点;用户信息需求不仅包括用户现实的需求,还包括用户的潜在需求,信息用户对信息资源(产品)的需求与使用处于核心的地位,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是服务的终极目标。

(三)信息服务式

信息服务模式是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或通过对用户个性、习惯的分析,主动向用户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和服务。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及时性和可接受性要求越来越高,用户信息需求的重点从信息获取转变为知识发现,用户不再满足于一堆原始信息的简单得到,而是期望获得经过加工、综合后的增值的知识内容与信息产品。信息服务模式要求图书馆员在获得信息后,根据信息的内在特征与价值进行深度分析、加工综合,识别和创造新的知识,提供给用户使用。所以,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不是简单的文献检索与传递,而是信息服务知识化、个性化。

二、影响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主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资金的不断投入,目前我国各级图书馆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有日益提高,但是,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及服务模式则相对滞后,大大地制约着数字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一)模糊的数据访问

传统的信息查询,用户必须要先用人工方法到一个个数据库中寻找有关的数据信息,再进行全面分析,通过打开才能找到所需信息。许多信息资料在数据库中是广泛分布的,有着不同的管理权限,因此信息用户使用起来烦琐。

(二)服务非一体化

传统的数字图书馆信息应用服务都是非一体化的,不能大规模地对读者服务。信息用户在接受服务时,费时费力,而且每次的服务由于单机的功能限制影响到读者的信息采集量,使用户觉得非常便。如果数字图书馆信息应用服务系统能够为信息用户提供一体化、图文并茂的方案推介,并且找出最佳方案,这样就可为信息用户查找资料时节省大量的宝贵时间。这正是数字图书馆信息主流服务模式—面向用户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即“用户中心”服务模式的基本要求。

(三)局限的信息需求

随着信息用户对信息服务要求日益提升,这就要求要求数字图书馆提供能提供更完善的信息服务。就必须从原来的的诸多限制中走出来,要确保服务器内数据资源安全,服务器的运行稳妥,图书馆对服务器的最大服务响应数量及接入终端数量等都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形成了服务器访问限制瓶颈的困境。

三、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应采取的对策

要想在信息市场竞争中拥有自己的空间,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应充分考虑新时代信息服务的特征,制定应对的决策,促使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不断地提高。

篇(5)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1)36―0051―02

数字图书馆是运用信息技术以数据库为基本方式组织数字信息并通过互联网络向用户提供存取服务的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目标是“联成一个网,建好一群库,实现三个服务”。联成一个网,就是在全国县以上党校建设数字图书馆,并实现联网,形成党校系统数字图书馆网络;建好一群库,就是以“三基本”、“五当代”、“十大观”为基本框架建设数十个大型数据库,形成干部教育资源库群;做好3个服务,就是为党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为干部教育服务,为建设因特网上的阵地服务。

1 信息化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海南会议以来,全国党校系统数字图书馆建设得到了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地方党校领导和全国党校领导的高度重视。2001年3月,中央党校校委批准成立了以常务副校长为组长的全国党校系统数字图书馆工程领导小组,同年5月在武汉召开了全国党校信息化建设会议。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国党校数字化图书馆工程领导小组提交了《全国党校系统数字图书馆工程项目建议书》并上报国家计委,目前该《项目建议书》已基本通过专家评审。各级地方党校对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工作也十分重视,召开了会议,提出了思路和措施,投人人力和财力,进行方案论证、网络建设人才培训,为全国党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各方努力下,全国党校系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全国党校系统已经建成1 200多个远程教学卫星接收站点,覆盖全国县以上行政区划的1/3以上;大部分省级副省级党校都建起了校园网、图书馆网;有十多所副省级党校在因特网上建立了网站,更多的党校在因特网上设立了自己的网页;数据库建设有了初步进展,中央党校已完成书目数据库建设工作,开始建立博士、硕士论文数据库。下一步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积极采取措施,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住机遇,快速发展自己,使党校数字图书馆和整个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2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网络基础设施是党校系统远程教学、数字图书馆和校园网的基础设施,必须持之以恒,继续抓紧。搞好全国党校系统网络的互联,形成全国党校系统数字图书馆虚拟网络,实现系统内资源共享,促进教学科研质量的提高。进一步加快党校系统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必须高度重视信息资源建设,要在继续建立和完善网络基础设施的前提下,把工作重点放在信息资源建设上。从国际竞争层面看,中文信息资源建设是增加因特网上中文资源的数量,填平数字鸿沟,提高民族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从国家建设层面看,数字信息资源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进行知识管理的基础,它不仅关系着全体国民智慧的发挥,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关系着西部大开发的成功与否。从党校工作大局看,数字信息资源是发展党校教育事业,提高党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迫切需要,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党校工作的大局。

3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

一个现代化的数字图书馆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必须要有数据库;二是必须要有自己的数据库;三是自建的数据库必须有特色;四是数据库必须具有相当规模,别人难以覆盖。要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强调自建有特色的数据库。

信息资源建设中一定要贯彻相互合作的原则。信息化本身是社会化的产物,信息资源建设也必须用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方式才能取得成效。工作中我们要采取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形成优势的原则,把我们整个系统的力量动员起来,提高效益,防止重复建设。不但校内教研部门、网络管理部门要紧密合作,党校还要在校外寻找广泛的合作伙伴,提高信息资源建设的社会性和开放性程度。 此外,图书馆建设中的资金问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肯定是不行的。在党校事业发展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资金问题也必须通过各方协调才能解决。在立足党校的实际情况下,争取解决好资金、人力、资源、技术等一系列问题,为图书馆的建设工作创造一个领导支持、部门协调、资金有保障的良好环境。全国党校系统在分工合作、各方协调的大前提下,各地方党校还应根据自身特点与优势,制定各自的信息资源建设政策与发展策略,使党校系统内每一个数字图书馆都相互区别、各不相同,然而从整体上却又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功能强大的完整体系。数据库建设是一个长期、永续的过程,要有长期战斗的思想准备,“短平快”的想法不可取。因此,我们必须动手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扩大数据库容量,增加数据库信息门类,突出数据库的党校特色和地方特色。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从技术到内容,从使用工具到应用环境,以及相关的标准、法律、法规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党校系统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除了原始资料外,目前应加强以下几个问题的研究。一是标准规范问题。要加大科研力度,攻克技术难关,为信息资源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证和质量保证;二是数据库的安全问题。数据库的安全关系到整个数据库的有效运作,在这方面也必须下大力气,防患于未然;三是数据库的版权问题。数据库的版权问题关系到制作者和制作单位的劳动成果保护问题,也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大问题,为了解决以上信息资源建设中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大培训力度,建设一支作风硬、能力强、技术素质高的工程技术队伍,真正做到兵要精、武器要好,为信息资源建设培养强大的人才队伍。“技术、内容和环境”是数字图书馆的三大生存要素。其中,内容,即数字资源建设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同时,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的根本属性,服务工作和信息资源工作同样重要。数字图书馆要做到“以信息为本、以服务为能”,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提高服务意识、培育服务作风、改善服务手段、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服务质量。因此,党校系统数字图书馆建设,不仅要依靠功能强大的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工程的特点、难点、亮点,并对取得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果进行简述,使验收组一目了然,给验收人员以好的印象;

2)成立迎检领导组,分工负责,安排好检查人员的衣、食、住、行,要考虑周到,热情而不虚伪;

3)选定检查路线;根据工程情况,拟定二条以上检查线路,使检查组能按照检查线路进行检查;

4)现场及技术资料负责回答检查组专家提出的问题,要求陪同人员熟悉工程情况,并如实回答检查组专家提出的各种问题。

8 结论

在市场经济中,工程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工程质量,打质量品牌才能在市场的竞争中获胜。并且创优工程是一个全面的管理与实施过程,任何一点闪失都可能导致创优验收的失败,所以创优工程是一个认真而细致的工作,必须进行认真的策划、组织、实施。以上是我们近来创优工程的几点做法及体会,随着建筑业的发展竞争将更激烈,我们将以积极态度,以高的质量意识挑战未来,多创精品工程。补充。如在网络传输过程中,采用加密与数字签名技术,或在网络上使用不对称加密技术,安全协议,防止网络传输被窃取与破坏;

4)加强网络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搞好网络管理,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专业管理人才队伍,这是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传夫,数据库资源公共获取与版权保护原则――兼论“选择与安排”标淮,理论月刊,2007(2):5―11

[2]邓莹,论我国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立法的价值取向[J],图书馆,2005(5):42―45

篇(6)

目前,我国图书馆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局面,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档案建设管理体系也随之得以逐步的完善与发展,但通过对我国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客观分析,仍不难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

1、管理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图书馆管理的基础性设备建设以及管理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信息基础设备也相对薄弱,尚不能与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同步。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图书馆档案建设工作也被忽视,对一些重要的文献资源也缺乏深入的开发与利用;也未能建立科学、有效的档案开发利用、管理的体制;甚至个别图书馆没有设立专业的档案管理机构和人员,导致档案管理混乱。

2、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率较低

由于一些图书馆档案信息服务模式较为被动、单一,仅停留在档案资源的初步登记、保管上,档案数字化建设与管理进程滞后,导致诸多有价值的图书馆档案信息资源无法充分被利用,这也进一步阻碍了图书馆档案的深度开发与利用[2]。

3、档案人员专业素养过低

由于一些图书馆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高,甚至由非专业人员兼职,这也导致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仅停留在登记、收藏、保管等简单工作上,无法与高效、快速、准确的信息需求相融合;因此,全面提升图书馆档案人员的专业素养也成为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紧迫任务之一。

二、加快图书馆档案建设与管理的有效途径

1、加大图书馆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投入

首先,各级各类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现念,将图书馆档案建设与管理作为单位重要工作内容,并做好长远规划。在加大资金的投入的同时,还必须完善图书馆基础性建设、基础设备;更须做好图书馆高素质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选拔工作,通过不断的管理技术的创新来推进档案改革工作的深入与发展[3]。另外,图书馆档案工作者也应积极转变思想,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率先树立起社会意识与全局意识,通过不断学习来完善自身的管理能力。

2、构建现代化档案建设的管理体系

在全面加强图书馆档案建设、应用意识的基础上,还须全面加强档案建设、管理的相关规范、制度的拟定工作,并通过相关规范与制度来进一步强化档案建设工作的规范性,以确保档案的统一性。如根据《档案法》以及图书馆自身客观条件来制定统一的档案建设模板;对相关资源、数据做好档案分类工作。采取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各种举措来构建现代图书馆极少数管理的体系:首先,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法令,依据国家制定的统一规划来完成档案的整理与建立――分类、立卷、排列、编制以及归档。其次,根据不同层次的用户采取多种档案目录,如按音序排列档案顺序、主题排列档案顺序等[4]。第三,对传统陈旧、繁杂的档案管理方法及时用更完善、更高效、更简便的档案立卷方法进行更替,加快档案管理工作向数字化方向发展。第四,加强库房的保管安全管理,依据国家规模标准建立保管安全体系。

3、坚持档案建设的信息化

目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同时,先进的信息技术也可以逐步建立起配套的图书馆电子档案,为日常档案管理工作的准确、方便、快捷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开展,还可以全面了解用户在不同时期的阅读倾以及对各类文献资源的利用情况,这也更利于图书馆各部门对全面提升文献资源利用率进行不断的总结与分析,这对有效促进图书馆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在全面完善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同时,还应逐步加强对相关档案信息资料的储存与二次开发;建立案卷案卷联合目录以及档案信息数据库,并通过与国家公共信息网、各级档案馆之间的交互式联系,以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应用,进而加快图书馆档案部门逐步由管理型向开发型、服务型转变,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5]。

篇(7)

2 进行档案馆与图书馆服务比较研究的意义

比较是经常使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既要研究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又要分析事物之间的不同点。由于档案学与图书馆学同属信息科学的范畴,又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特性。在档案馆与图书馆服务方面必定有许多可以相互借鉴的方式、方法、经验。进行档案馆与图书馆服务的比较与互鉴研究,有助于我们学习与借鉴图书馆服务方面的经验,推动档案馆服务以及整个档案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档案馆与图书馆服务是近年来档案界与图书界研究的热点,也是档案界与图书界信息化所关心的重点。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有必要学习图书馆界有关档案馆服务的研究成果,以便从中汲取对档案馆服务与管理的有益成分。

从学术上讲,目前学术界关于档案馆与图书馆服务比较与互鉴研究的成果还不多见,进行这一研究可为档案馆服务方面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探索。从经济上看,任何服务必然要涉及一定的经济投入,特别是公共服务,所涉及的公共投入更大,进行档案馆与图书馆两者服务方面的比较与互鉴研究,有助于我们探求档案馆与图书馆在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发展中存在差距的成因,提高档案馆服务过程中的投入效益,减少浪费。

3 现有研究概况

截至2013年6月底,知网期刊数据库中题名中有“图书馆”的文献超过了185557篇,题名中有“档案馆”的文献超过了13019篇。题名中同时包含“档案馆”与“图书馆”的文献有199篇,其中涉及“图书馆”与“档案馆”、“比较”的文献有50篇,占1/4。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档案馆、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比较研究、政府信息公开、公共图书馆、对比研究、服务、信息化、合作交流、公开内容、职能工作等方面。

题名中同时含有“图书馆”与“档案馆”、“服务”的文献有37篇,占有1/5。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公共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图书馆、咨询服务、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知识服务等方面。

题名中同时含有“图书馆”、“档案馆”、“服务”、“比较”的文献有18篇,约占1/10。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数字档案馆、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服务、参考咨询服务、比较研究等方面。

从已有的成果看:对于档案馆与图书馆服务,陈丽亚认为:“档案馆与图书馆作为档案学与图书馆学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学科的主体,由于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同属于信息服务行业,它们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对象及管理手段等多方面都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同。”认为档案馆与图书馆在开放程度、服务对象、信息资源来源、社会需求、服务技术手段上均存在不同。而耿兴敏则认为,在开展参考咨询服务的主动性上,图书馆要好于档案馆,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图书馆资源最大限度增长”,“公共关系影响着图书馆的被社会认可程度,档案馆也不例外”。并认为:“图书馆所做的几乎每一项工作都是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公共关系行为。一切影响读者对图书馆态度的因素都是公共关系的一个环节。”耿兴敏的上述观点,得到了黄梅、李盛祥和周艳、王莉等人的赞同,黄梅、李盛祥和周艳、王莉分别在《信息时代图书馆与档案馆服务之比较》和《现代信息环境条件下的图书馆与档案馆服务比较》中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再如,有关档案馆与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冯湘君认为,档案馆与图书馆在“构建供用户检索图书、档案的知识服务平台时,其理念、技术与具体著录、标引工作近似”,都是要借助现代计算机与网络通讯技术,对图书、档案的一般性特征信息以“元数据”的方式进行著录和标引,建立检索数据库,再按照各自用户的实际需求设计信息检索入口。而档案馆与图书馆“在提供知识服务的过程中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两服务部门的馆藏资源档案与图书在根本属性、形成目的等方面有所不同”。知识服务的增值点就在于通过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创造用户认可的价值。这一点对于档案馆和图书馆是相同的。因此,档案馆和图书馆知识服务都必须针对各自用户的需求,尽可能提供丰富、全面的知识产品。

总之,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量不大,规模比较小。表明这一研究被关注的程度还不高,有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必要与空间。

4 档案馆与图书馆服务比较研究的主要内容

档案馆与图书馆服务比较研究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涉及档案馆与图书馆服务的方方面面。最为主要的包括下述六个方面:

第一,要理清档案馆与图书馆服务的基本形式、特征、分类、特性。档案馆与图书馆在提供服务时,有一些服务的称谓是相同的,但这些相同称谓的服务,在实质内容上却并不完全相同,需要进行细致的比较与区分,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更有细分的必要。

第二,要搞清楚档案馆服务与图书馆服务的共性与差异。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重在记事。图书是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的一种知识传播工具,重在传事。档案馆与图书馆服务存在的差异,多数是由档案与图书本质属性的差异造成的。在研究档案馆与图书馆服务的共性与差异时,一定要从两者的本质性差异着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搞清两者的共性与差异是什么。

第三,要明确档案馆与图书馆在服务理念、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方法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服务理念与服务对象是整个服务中的两个关键要素。服务理念是多数档案馆馆员和图书馆馆员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向消费者说明提供什么服务,提供什么标准的服务,并有能力实现之。相同的服务对象,由于提供服务的机构的服务理念不同,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所采取的服务方式、服务方法就会有所不同。服务对象不同,采用同一服务理念,所取得的服务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第四,是分析档案馆与图书馆馆舍环境、硬件设施、技术装备对服务效果的影响。馆舍环境、硬件设施、技术装备、技术手段对服务效率与服务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馆舍环境、硬件设施、技术装备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技术手段对服务效率与服务效果产生的影响更为明显。需要注意的是技术手段的不同除了档案与图书本质属性的差异化影响外,还有服务量、服务方式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上的影响。

第五,是评价档案馆馆员、图书馆馆员在档案馆与图书馆服务中的地位与作用。人是服务的提供者,任何服务无论其最初设计如何完美,都要由人来最后实施完成。档案馆馆员和图书馆馆员是档案馆服务和图书馆服务的提供者与实施者,对他们服务行为的评价,就是对档案馆与图书馆服务的评价。关注档案馆馆员和图书馆馆员在服务中的能动作用,是档案馆与图书馆服务比较研究中核心研究内容之一。

第六,以服务效果为标准评价档案馆服务与图书馆服务,从图书馆服务中汲取有益的经验。评价通常是通过详细、仔细的研究和评估,确定对象的意义、价值或者状态。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对评价对象的判断过程。在经过充分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确立档案馆和图书馆服务的评价标准,采用合理的评价手段对档案馆服务与图书馆服务进行评价,并利用评价结果推动档案馆服务与图书馆服务的改善与进步。

5 结语

篇(8)

从1946年计算机诞生开始,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历经42年的发展沉淀后,于1988年首次萌发了数字化图书馆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奠定了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言论基础,我国国家图书馆在1996年提出了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该项目成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1998年“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立项标志着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正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数字化图书馆的涵义,从技术层面看就是人们通过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将图书馆有价值的文本、语音、图像等收集、整理、加工等数字化处理后转化为有价值的数字资源,以网络技术进行高效经济的传播与接收,为用户提供便利快捷信息服务的网上图书馆。因为数字化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通过自动化后演变而来的,从功能角度上也可理解为传统图书馆的功能扩展。

二、党校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必要性

(一)储存空间小、保存成本低

数字化图书馆通过压缩数字化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不易丢失,大大节省了空间,也降低了成本,而传统图书馆占地和管理成本都很高,不但需要固定的书库来存储图书资料,还要不断购买大量的纸质图书丰富馆藏,纸质图书不经济环保,加上长时间反复借阅翻看使用,容易导致破损,修复成本高,而一些珍贵、历史悠久、难以修复回购的图书更是得不到良好的利用与保存。

(二)查阅检索方便

数字化图书馆顺应信息化时代趋势,通过互联网上简单的登陆点击,就能实现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学习阅读,而传统的图书馆需要根据开馆规律来安排时间到特定的地点阅读,加上查找资料不便捷快速有效,这期间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远远超过数字化图书馆,所以从长远来看,数字化图书馆大大缩短了时间成本,加大了阅读效率。

(三)数字信息安全性、专业性、共享性强

在目前网络数据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的背景下,数字化图书馆更具优势,对于部分网页结构变化频繁,网址不固定,资料不完整等弊端,数字化图书馆通过将本身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社会资源,尤其是里面储存的专业性较强和较为珍贵的教学科研文献资料,经过专业人员审核数字化处理后,其安全、共享、真实可靠性能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资源里无所顾忌的使用。

三、党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缺口大

党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和一次完成的,它具有更新期和连续性,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先进设备、电子资源的更新换代以及软件支持等方面都需要不断投入资金,目前图书采购是党校对图书馆的主要资金投入,这笔资金不足以进行更深入的数字化建设,加上没有其他资金来源,导致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资金缺口大,数字化建设难以开展,资金的缺乏也是党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存在的主要原因。

(二)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

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各行各业各领域都不可或缺的内在因素,他们是做好一件工作的核心动力。党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依托于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否具有计算机操作和软件应用方面的优秀人才,直接影响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就目前现状看,大多数党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对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有的只是略懂皮毛,更甚者则是一窍不通,缺乏计算机专业知识作为内在支撑,往往会对数字化图书馆在管理运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束手无策,不利于之后延续性的工作和充分发挥其职能职责。

(三)自动化水平低,数字化信息不全面

已经进入数字化初步建设的图书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一是自动化水平低,相关知识没“吃透”。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来采购适合的高科技硬件设施,导致硬件设施“水土不服”,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数字化信息不全面,目前我国的数字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数字化转换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加上版权等问题,很多有价值的文献因为各方面原因还不能完全进行转化,或者转化困难大,造成了查阅资料的信息不够全面。

四、党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重视,提高认识,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领导的思想意识需要不断提高,要能正确意识到时代的发展趋势,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加快党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前提。领导重视可以有效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可以在确保党校其他各项资金比例合理的前提下,给予党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方面更多的倾斜,保证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将数字化建设纳入党校发展的重要工作任务中。

(二)培养和挖掘高素质专业人才

篇(9)

中图分类号: TU20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城市化的进程日渐加快,为满足城市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高层建筑的高度会越来越高,数量也越来越多,结构形式会越来越丰富,相应的,对土建施工技术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土建工作者必须在掌握现有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顺应时展的趋势,努力解决高层建筑土建施工中的问题,加大对土建施工的监管力度,加强对高层建筑行业的管理,从而加速高层建筑行业的发展。

一、土建施工技术概述

现阶段,建筑工程行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建筑单位要想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前进和稳定发展,就需要提高建筑从业人员的技术和文化水平,增强整个建筑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保证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持续稳定发展。土建施工技术在整个建筑工程中都有应用,它不仅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降低整个工程的运营成本,还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建施工技术,可以保证建筑工程如期保质保量的完成,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由此可以看出,土建施工技术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水平,是保证建筑企业有效稳定发展的主要手段。

二、高层建筑施工技术

1、高层建筑混凝土的强度控制

高层建筑由于混凝土使用量大,整体施工周期较长,施工环境受到外界气候和人为突发因素的影响较大,施工中往往对混凝土的强度有严格的要求。对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配合比的选定

高层建筑施工之前需要按照设计要求配制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原料,然后将配制完成的混凝土样本送到指定单位做级配审核,等待级配结果出来之后,根据实验配比指导实际施工。其中需要控制的质量环节在于实验配比与实际施工需求的误差性控制。因此需要进行实验配比度的实际调整与现场砂石含水率的配率协调以最终确认混凝土的配合比。根据实际工作实践研究表明,砂石含水量增多,因此导致的砂率下降会直接导致混凝土强度的下降。其比率为,砂率每下降2%~3%,混凝土的强度下降15%~20%。故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严格执行初步配合比计算和基准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

1.2严格养护制度

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采用泵送混凝土技术,能够有效的缩短施工周期并提高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但在具体施工实践中,即使混凝土的各个质量指标都合格的情况下,仍会出现强度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多为投资方或施工方为了缩短施工周期,对混凝土养护力度不够造成的。因此在施工前期需要制定详细的施工养护方案,分配相应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对建筑物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养护控制,并且在养护范围上要扩大化处理。对于大体积的混凝土结构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实际的施工方案采取相应的温度控制措施,同时在养护措施上要兼顾细节。

2、建筑结构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的设计模式打破了常规的结构模式,这就要求实现高新技术的引用和优化组合,强化施工的技术力度,建筑结构空间设计上遵循“上小下大”的空间布局,上部设计刚度大的剪力墙,下部布置刚度小的框架柱。并在结构转换的楼层设计转换层。例如一栋15层的高楼,地下一层,建筑高度65m,地下室为混凝土结构,其地基基础的开挖应避免对周围建筑的影响,施工难度较大,同时要求混凝土筒体垂直度误差控制在10mm以下,同时做好地下室预应力混凝土桁架施工,并做到实时监测。

3、高层建筑逆向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施工中,逆向施工内容是非常多,包含的施工部分也多,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的时候,要进行的控制要点也多。逆向施工技术和顺向施工技术存在着很大差别,在施工过程中要先对相关管线进行布置,然后对地下连续墙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将建筑面积进行扩大,同时,在进行地下室浇筑时对结构强度也是有一定影响。为了更好的保证施工效果,内部支撑的强度要进行保障,这样在强度要求方面才能取得更好效果。逆向施工技术能够对出现的基坑变形和沉降问题进行避免,因此施工效果是非常容易进行保证,同时,逆向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地下和地上施工是同步进行,这样能够更好的对施工结构质量进行保证,同时,在施工时工期也能进行很好的控制。能够对工期紧张问题进行解决。逆向施工技术能够更好的为施工管理创造条件,同时,也能更好的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

4、高层建筑预制模板技术要点

对现代建筑施工而言,施工工期的有效控制关乎施工成败。高层建筑施工中,施工较为复杂,且多以竖向施工为主。所以,在实际施工中,多采用爬模法和滑模法进行工期的有效控制,且在这些方法下,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主体性能。而在实际施工中,爬模法和滑模法往往是结合起来采用,以最大化提高施工有效性。两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主要体现在:结构的整体性均良好,且伴随有较高程度的机械化作业模式;两者对组织管理有着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高层建筑的立面结构,在造型方面表现出较大的限制性;在高层建筑的施工中,通过预制模板技术,可以有效将爬模法和滑模法应用于实际之中,这样不仅可以缩短施工周期,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成本。

5、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土建施工具有施工规模较大、原材料用量大、参与单位较多、设计复杂等特点,特别是大量商品混凝土的供应和浇灌,一直是制约施工进度的关键环节。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利用混凝土泵,通过专用管道将商品混凝土输送至指定的浇筑位置,一次性完成混凝土的空间输运和浇筑。泵送混凝土技术具有输送量大、效率高、劳动强度较低、施工文明等特点。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混凝土具有可泵性、流动性和粘聚性,通过输运设备不断的搅动,确保混凝土不离析、不泌水,确保混凝土的施工性能,摩擦力小;常选用性能稳定的硅酸盐水泥。科学试验混凝土不同配比的性能和强度,并结合施工实际,确定合理的混凝土配比,确保施工的强度和性能。混凝土中的砂、石、水泥的大小和性能都有严格的要求,并适当掺加减水剂等外添加剂,确保混凝土的可泵性和粘聚性。

6、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对基础施工的要求高,尤其是基础地基的施工,要求施工整体性高,且一次连续浇筑完毕,这需要大量、连续的混凝土供应和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克服混凝土间断施工易形成施工缝等问题,但是由于施工基础体积较大,浇筑易产生大量的水化热量,易产生混凝土内外温差导致的温度应力,易破坏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因此,在实际混凝土设计试验中,应强化并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产生温度变形应力的幅度,避免裂缝产生,并不断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裂、防渗和抗侵蚀性能,优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建施工技术应用在高层建筑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同时建筑土建工程的施工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应该在施工的时候要精心安排、合理有序的组织工作,确保各个工作流程的质量控制,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对于施工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重点的组织和设计,注重先进技术的引用,使工程可以又好又快地完成。

参考文献

篇(10)

二、土地测绘资料的档案管理措施

1.加强土地测绘资料的档案意识,重视档案管理服务工作向公众普及档案法及测绘法,让人们了解土地测绘档案工作的实际作用与地位,并树立相关的法律意识,运用典型事例扩大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社会影响,而管理者也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依法严格要求自己。随着计算机与测绘技术不断发展,测绘档案管理服务已趋向信息化及现代化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土地开发管理,政府部门应加强财政支持,为其提供档案建设的经济保障。2.加强土地测绘档案类目的科学划分测绘资料档案应该按照相关的档案管理法规实施统一领导及归口负责制度,其专业的土地测绘档案,应该由专业部门给予自行管理,并将测绘档案分成以及类目与二级的属相类目等,测绘系统要制定档案分类、归档范围与档号编制等有关标准作为依据。对于一级类目要根据土地测绘科技的活动职能进行分工划分,和一级类目划分结果进行一致保持,而一级之下的类目划分法则因类而异,例如综合类的可按照保管年限、问题性质及年代等进行分类。而测绘生产类的则可按照地域、专业活动及载体等进行分类。在分类当中,同一层的类目要应用统一标准,防止上下位类出现交叉及重叠现象,并且类目设置要根据馆藏实际情况,有档案就设置,无档案则不设置,档案少可少设置或粗略设置,对于标记符号及类目名称,则应力求简明、准确与易懂,方便人们使用及掌握,考虑类目的扩展需求,对于类目编号要预留一定空号。3.加强地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有效发挥土地档案的实际作用,对土地测绘的资料档案应严格收集、整理与保管,并在服务上进行创新,这需要档案人员要加强管理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并加强开放意识,增强服务广度与深度,并强化土地测绘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在信息安全意识下,确保档案信息不丢失不泄密,并且运营现代科技新管理方法与成果,有效提升土地测绘档案的管理水平及效率,以实现土地测绘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加强地理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4.提升土地测绘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强化档案管理系统的维护工作在各级的土地测绘档案管理人员中,应树立优良工作作风,具有强烈责任心,遵循相关职业道德,面对工作中的新问题,要强化宣传,增强测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下,提升测绘资料的档案利用率。档案管理人员提高工作意识同时,要培养其管理及服务能力,精通现代技术下的信息管理技术,专业知识丰富,构建复合型人才,土地测绘档案的管理人员要由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年龄梯度,多开展技术交流,积极引进专业的人才,以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及业务能力。在现代信息化档案管理下,需要档案人员具有一定的设备维护技术,做好档案管理系统的维护工作,避免出现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发生。

上一篇: 经理试用期转正总结 下一篇: 大学生助教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