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语言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18 22:00: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影视语言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影视语言论文

篇(1)

2影视语言的平面束缚了读者的思维

文字阅读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意境,而影视阅读是一种冲击,是一种振憾,两者的表现方式不同,读者体验也不同。尤其是学生,受生活经历、审美判断和知识积累的影响,在阅读作品时会进入自由想像的空间。

通过影视作品来阅读,虽然会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文字阅读的内容,通过影视的表现,使文字在屏幕上定形,同时,也在学生的心理上打下了烙印,但是却抹杀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造成了严重束缚。

3影视作品的改编岐义了文字的内涵

影视作品为了从众和收视率的提高,以及受文字深刻内涵的影视,因此改编成为了影视作品的重要特点。在这一过程中,文学作品赖以进行的神秘感被影视作品所消释,文学的内核被冰融,使文字阅读的意境在影视作品中被同化。

篇(2)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师与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交际。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教与学是互为影响的一种双向交际关系。教师的教不断影响学生的学和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学也在不断影响教师的教,并在促进、检验着教;师生之间的交际影响具有相互反馈的双向交际作用。实质,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的交际活动。

(一)交际的定义

翻开《辞海》,"交际"词条下写着:交际《孟子·万章下》:"敢问交际,何心也?"朱熹注:"际,接也。交际调人以礼仪币帛交接也。"后泛指人与人的往来应酬。现代汉语对"交际"解释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或人际来往。"1980年泰勒、罗斯格兰特、迈耶和桑姆普尔在《Communicating》一书中对交际下的定义是:Theprocessofreceivingstimuliandinterpretingthem(assigningmeaningstothem)throughourcentralnervoussystem.这段话意思是:交际是通过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接收各种刺激和理解这些刺激(确认各种刺激意思)的过程。由此可见,交际是一个活动过程。英语教学离不开交际活动,离不开师生双方在教学中反复实践和认识的活动过程。用哲学语言来表达,过程是以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为前提,没有物质的运动就没有过程,否定过程也就否认了物质运动。因此,从哲学角度看,英语教学是学习英语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也是师生双向交际的活动过程。

(二)教育是交际

古往今来有关"教育是什么"论述的共同基础是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教育确实以活动的形态存在。人们为了学习前人积累起来的经验,使知识得以延续和发展,靠的是教育。教育活动中,师生往往以面对面直接交往的形式进行教育。可以说没有人际交往活动就不存在教育,就这个意义而言,教育的实质是交际。

(三)英语教学是交际

一般说来,教学的定义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交往活动。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交际统一整体,缺少任何一方面的交际都不能构成教学过程。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学生要掌握某一语言项目,不仅要在观念上形成规则性知识,而且要能正确地操作和运用,这需要经历一个反复、多向、多渠道的交际过程。英语课常常是一系列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反复交际活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没有师生间的教学交际活动,英语教学也就不存在了。一位称职的英语教师不仅应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还应善于运用交际技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交际的主体、客体、媒体

教学过程交际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物质(教材、教具、教学设备等)。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尽管承担的任务不同,但都是组成教育活动的承担者,都处于主体地位;英语教学内容是教师选择、提供给学生学习和掌握的语言信息,是英语教学的客体;而教学物质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媒体。教学媒体把教学二主体与客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准确、快速地传递知识,提高教学效率。这四个交际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凑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交际结构,各自发挥自己独立的作用。教学中各交际要素之间的最佳组合,可以取得整体功能的最优教学效果。

(一)主体——教师与学生

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的过程,交际双方都是主体。交际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同样,教育活动是由"教"与"学"两类相依相存的活动复合构成,教师和学生二主体的合作关系是平等的。教和学构成的交际活动是师生二主体相互联系的纽带。二主体之间具有互动性,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产生影响,学生的主动状态、情绪反应也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水准、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投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巧妙安排英语教学,与学生配合默契地交际,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享受到与人交际的情趣,从而增强主体意识,与此同时也积极地学到了知识。

(二)客体——信息

在教育的认识活动和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客体是教育内容,即主体活动指向的共同对象。教师向学生提供要掌握的知识信息,该信息就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对象,是英语教学的客体。

英语教学是学生掌握某种语言项目的过程,这一过程由许多具体的信息传递和接收步骤构成。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在教学交际过程中存在传递、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学生自身多向传递教学信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既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多向传递教学信息的交际形式是我们现代英语课堂教学的方向。

教学的每一步骤都是输入—操作—输出。教师所输出的新语言信息要以大多数学生能理解为基础。学生接收这一信息后,为进一步理解所输入的语言信息,通过操练对该信息进行编码和转换,使输入的语言信息顺利进入记忆。英语课堂上的对子活动、小组活动的练习,使学生把新获得的语言信息的结构与功能高效率地纳入已有的稳固的知识结构中去,以备检索。课堂上模拟真实情景,学生进行对话、表演等就是语言输出。在模拟交际中,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语言结构用于表达的交际价值和语言交际功能的实际意义。学生在语言输出的同时强化了所学内容,巩固了认知成果,发展了认知水平。整个英语教学过程是:教师输入信息;教师输出信息;经过变换,学生从教师和教材中输入信息;学生经过对信息的储存、变换,输出信息,这信息又反馈给教师和学生自己;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输出评价信息。没有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无从评价;没有教师的评价信息反馈,学生的学习难以纠正与提高。教师通过对学生反馈信息的分析、评价得知教学的成败,看到自己的教学进度是快还是慢,内容是深还是浅,从而更进一步了解学生,深入教材,研究教法来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整个英语教学就是在信息的传递和接收反复循环的交际中进行。

(三)媒体——教材

教学媒体是教学中用来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工具,是教学过程中负载信息、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教学必须借助于教学媒体,以一定的信号传递发送,才能进行教学。教材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的主要媒体,是教师教学的蓝本,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从广义来说,教材不仅仅包括教科书,还包括教学设施、教学用具和教学辅导资料,它们是教学中的媒体,起传递经验的工具作用。教师运用语言信息输入的教学策略处理教材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安排,组织学生观察、想象、记忆、思维训练,使英语教学系统化、网络化,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学要达到"四会"在质和量上的基本要求,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媒体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对教学媒体处理的系统化体现在注意各语言要点之间的联系,防止支离破碎,避免相互干扰或机械重复。教师对教材网络化处理要突出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联络点,使整个教学以一种网络式来表示。教材网络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学习的整合作用,利于学生稳定的心理结构的形成,便于教师与学生检验、发现以往学习中的断裂带与断裂点,了解今后的发展带与发展点。教师还要使教学活动程序化,分析教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步骤、顺序以及内容与交际方式,考虑学生特有的学习规律,使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起来。总之,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这一教学媒体,根据教学目的设计教学程序,确定师生双方在不同的教学时间内做什么或怎么做,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教学交际的特点

(一)师生关系的特殊性

首先,教师与学生是个稳定持续几周或长达几年的教学群体。在这一群体中,师生交往既受教育规律支配,又受师生双方各自心理活动的制约。具体的师生关系一经构成,双方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教师不能辞去学生,学生也难以挑选教师。其次,师生交往的心理相容性高于一般的人际之情,交往的内容有知识,有人格。教学双边活动在对应关系中进行,互相促进,相互约束。注意到师生交往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搞好交际活动,使教学更有成效。

(二)非言语交际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课堂上师生都在利用自身形体相互影响,沟通彼此的意向,以对方活动来调节自己的活动。教师的眼光环顾全场,对着学生的眼睛说话,那么他们就不会产生"局外人"、"被冷落"的感觉,而会时时感到自己和教师在很好地交流。教师的姿态,一个有意识的手势,一个有意识的侧身、走动或表情,同样也会给学生一定的影响,使他们意识到教师就在他们中间,同他们一起学习。教师的指向、微笑或身体正对、侧向,甚至走近他们,又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亲近、教导。这一切都会使学生感到他们与教师同在一个课堂活动,而且配合默契,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运用体态交往得体可以成为教学的有力交际方式。

(三)英语交际能力的形成与定向

篇(3)

2.言语趋异

广告三要素之一的“信息个性”正体现了广告用语追求和凸显着自己的个性,并对消费群体进行定位,让该群体印象深刻,体现其独一无二的品牌效应。比如国内最大的体育用品品牌李宁,其广告词是“Everythingispossible”。这种将中文广告语转换为英语广告语的策略正是李宁用言语适应理论策略扩大消费人群把自己的品牌推向国际化的体现。这种策略不可避免地会失去一些中国的元素,部分国人可能会对该品牌产生陌生感,但是秉着商品国际化的趋势,该策略带来的利还是会大于弊,从而也揭示了该商品广告语背后的动机。

篇(4)

网络带给人社会、教育的变化十分惊人,人们已经从网络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与此同时网络语言也随着网络的发展应运而生。网络语言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所以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具有表达意思简练,背后的含义较易理解,并且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意识,在年青一代的流行速度较快,对小学生的吸引力也是巨大的,他们更容易接受这些比较新奇,并且具有特点的词语,在平时的说活及生活中运用较多,甚至是在语文作文和作业中出现大量的使用,这对传统的语言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应该加以认真思考。

一、网络语言的的来源与使用现状

1、网络语言的来源和组成结构。近年来,外来语言通过网络快速的传播到国内,它的来源非常多,种类又分为直接英语语音的音译词,音译兼意译等形式的表现,比如最常用的英文缩写,及为了提高打字速度而约定俗成的简化英文翻译等。港台词语的网络语言应用也是非常多的,受到港台影视剧的影响,大量的港台俚语如“我靠”等低俗的语言充斥其中,被重新定义为新的含义。数字类型的简化网络语言也大行其道,直接用数字的音译代表了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

2、网络语言使用的现状。网络语言的使用范围较广,学校、家长和学生都属于网络语言的直接使用者。家长在网络语言对小学生的影响中作用最大,但是抵制情绪也是最激烈的,学生在家庭中通过网络学习无可厚非,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经不住诱惑,常常浏览无关网站,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和发现纠正,所以小学生会大量接触网络语言的内容,家长往往在学生形成网络语言习惯后才发现,最后有的家长激烈反对,而有的年龄较小的家长则觉得学生说话比较洋气,呈现出了两级分化的局面。学生往往对新的、流行的事务接受较快,有机会就会使用网络语言,感觉很时尚。教师对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意见呈现出教师的担忧心理,语文教师普遍比较反对学生使用网络词语,认为网络词语不能够很好的继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其实,应该更加公正、客^的对待和使用网络语言。

二、网络语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影响

1、科学使用网络语言,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家庭电脑的普及以及现阶段的素质教育书写作业的减少,两个因素造成了现阶段小学生书写量的减少和电脑键盘打字的增多。这就带来了问题,学生在家如果缺乏家长的制约,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又较弱,时间一长学生的书写能力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写出的字就会出现笔画不正确,字体歪歪扭扭,甚至是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育学生各种习惯,对他们的学习和行为进行强化练习,因此,网络语言的使用也应该有个限度,让他们能够科学的利用网络语言进行读书与写作,既要保留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功效,又要与时俱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

2、分清网络语言的应用场合,强化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我国现有的语文教材作为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的主要载体,网络的出现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资源。在一定的范围内,当学生接触网络语言时,会对他们的语言词汇习惯的形成和使用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网络语言简单直白,虽然不像中国文化这样的富有内涵,但也具有特定的具体形象的描述,合理的使用网络语言,会对学生的语言词汇量、交流的词汇习惯以及句子成型等能力也有一定促进作用。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说话平白直接,网络语言更容易受到低年级学生的喜欢,只要在合适的场景中合理使用网络语言,不仅不会让整个句子的结构带来破坏,还可以有特殊的语言使用效果。尽管如此,网络语言还属于比较简单的词语,没有中华文化的委婉内涵,一定要谨慎选择和使用。

3、鼓励大胆创新网络语言,防止产生学习惰性。网络语言的简单直白易懂,相对于古代文言文的表达内涵深厚,词汇丰富优美,更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的可塑性非常的强,长时间的接触网络语言那种简单浅显的句式结构,会对学生的动脑思考习惯和学习动力产生影响,因为人都有惰性,更何况是小学生,在面对更简单的网络语言时可能会轻易妥协,逐渐产生了对学习的畏难情绪,在面对需要深入理解的文言文或意义较深的文章时,不认为是文章的内涵和美存在其中,认为没有必要写的那样复杂,造成学习习惯的丧失和动力的减弱,应该不断地创新发展网络语言,取其精华,培育学生勤于动脑的思考习惯。

结语:总之, 网络语言的兴起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面对这个新时代的产物,小学生因为缺乏自身的辨别能力,作为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当认清网络语言的对语文教学的影响,让学生使用网络处于监管和引导之下,帮助他们正确的使用网络词语,不能让学生因为网络词语的使用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写作能力等基础的教育目标的达成。

参 考 文 献

篇(5)

1体验式营销

1.1体验式营销的概念

著名学者伯德·施密特博士在他所写的《体验式营销》一书中指出:体验式营销是站在消费者的感觉(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联想(Relate)5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突破了传统上“理性消费者”的假设,认为消费者在消费时是理性和感性兼备的,消费者的消费前、消费时和消费后的体验,是企业制订营销计划的主要参考依据。因此我们认为:体验式营销是企业以消费者为中心,在顾客购买、消费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对事件和情景的安排和特定体验过程的设计,让消费者在沉浸于体验过程中,引发其消费的欲望,产生美妙而深刻的印象,并获得最大程度上的精神满足的过程。相对于传统营销在很大程度上仅仅专注于给消费者带来物质利益,体验式营销则把焦点放在顾客的“体验”上。并让顾客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检验消费体验。体验通常不是自发的而是诱发的,其诱因来自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以及围绕产品或服务企业营销活动中为消费者所提供的刺激、暗示及其相关的事件或活动,消费者在售前、售中、售后的体验是研究消费者行为和企业品牌经营的关键。

1.2彩妆体验营销是一种系统的营销整合管理体系

其涵盏过程包括从产品设计一直到营销推广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整个过程的主线很明确,就是一切都围绕着彩妆消费者这个中心来设计营销方法,要考虑消费者看到它、听到它、使用它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更关注消费者者在购买的前、中、后的全部体验,让消费者感觉到产品是那么鲜活、多样化,而且是可以看得到和亲身感受到,超越他们的预先设想,这样的体验才是真正的体验营销。

2体验营销是彩妆营销创新的最好选择

2.1从消费群体看,目标顾客的感性消费影响彩妆的销售

彩妆的目标顾客是女性,无论在哪个国度,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保持漂亮的容颜,一直是女性内心深处永恒的追求。从消费心理的角度来看,女性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女性的消费行为以感性因素为主。一项对女性消费的调查显示:女性购买中情绪化消费占52.8%;非理性购买氛围中,心情是主导;79%的女性在非理性购买后无所谓或不后悔。这些结果表明女性应该是体验营销最适合的对象,因此彩妆的销售适合开展体验营销活动。

2.2从消费内容看。个性化的需求影响彩妆的销售

体验营销就是要创造顾客的“唯一”,就像弗兰克·费瑟在《未来消费者》一书中所说的那样“购买习惯就像是人的指纹一样,非常个性化”,而传统营销,很难适应现在以个性化为追求的消费心理。彩妆是妆扮生命、美化生活的产品,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不仅改变了女性的容貌,也深刻影响着女性的内心,在当今中国,已随处可见精制的妆容与充满自信的美感。以“创造美的价值”为宗旨的彩妆营销正在唤醒女性“美”的意识,她们讲求生活质量与品位,追求个性与自我的实现。这部分消费者中很多人将彩妆的购买与使用作为生活中的一种享受,是其观念、价值、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方法。因而她们在彩妆购买中,不仅重视产品的功能与效用,更在意企业与产品给她们带来的体验,产品的购买与使用中的感受。因而对彩妆企业来说,为顾客提供独特、积极的购物体验则成为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2.3从消费过程看,体验的互动性影响彩妆的销售

2.3.1情感的互动性,更能贴近消费者的心理

情感营销专家维基伦兹认为:“情感是成功的市场营销的唯一、真正的基础,是价值、顾客忠诚和利润的秘诀”传统的营销关注的是产品的物质性差别,通过产品的销售来获取利润。体验营销关注的是消费者的体验与感觉,通过为消费者提供难忘的。与众不同的体验记忆来增加消费者价值,使消费者愿意花费更多的钱买感觉、买心情、买享受,买某种体验,并为其体验价值而心动,通过营销过程使消费成为记忆,从而更能吸引消费者并获得利润。

2.3.2效果上的互动性,更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

在使用效果上,彩妆产品与护肤品不同,护肤品在使用之后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见到效果,而彩妆则不然,现场演示化妆的征服力最强,通过专业销售人员的化妆造型,可以让顾客看到立竿见影的使用效果,让顾客自己通过妆后与妆前的比对,自己也会发现很大的反差,带给顾客一种无声但是却很强的说服力,极易促进销售,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征服顾客。

3体验营销在彩妆营销中的运用

3.1售前应用体验营销,吸引顾客消费

(1)从产品人手提供体验。具备良好功能和质量的产品还应具备满足使用者视觉、触觉、审美的需求,使其在使用过程中处处体验到美的享受。某品牌彩妆中国区总经理说:“我们出售的不是彩妆,而是在传播和分享美丽。”女人有美丽的欲望,有欲望就有市场,彩妆就是要抓住消费者的这种欲望,并赋予其体验。

(2)以广告传播体验。广告中的体验营销进一步强化了消费者的核心地位,由购中、购后的认知转为购前的预知,从而使消费者的购买风险得到提前释放。为此,广告要抓住消费者在购前的情感刺激点,以消费者内在的情感为诉求,借助于美学、情感、生活方式、参与等激发消费者正面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导消费者对其公司、产品或服务产生好印象甚至偏好,即在产品被使用或消费之前就通过广告增加产品的体验价值。“美宝莲”的视频广告——Mabel约会视频,视频内容根据Mabel的约会对象特质和美宝莲的睫毛膏色彩种类分为“黑色摇滚篇”、“蓝色商务篇”、“绿色书卷篇”、“棕色运动篇”,广告中不忘通过“约会突发状况情境”来传达产品的“防水”特性。

(3)以教育引导体验。彩妆对于国内市场来说,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处在市场教育培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首要任务是把消费者教育好,使她们会使用彩妆、习惯使用彩妆,这样消费市场会更成熟、消费者会更多,这是彩妆市场能够扩大的前提。因此,无论是化妆品企业主、营销经理,还是美容顾问、促销员,都应首先从美化肌肤的角度传播正确护肤理念,让更多的人理解支持甚至消费彩妆。

3.2售中应用体验营销,刺激顾客消费

以往中国女性接受彩妆的途径无非是通过大众传播对于某一季、某一概念产品的推广认知。而其究竟是否适合自身肤色、是否能对自身气质予以提升、如何运用能对面部轮廓起到扬长避短的效果等等问题,多数女性仍处于懵懂或习惯式运用阶段,经调查许多女性非常喜欢化妆但是画不好又找不到适合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在彩妆消费过程中获得一对一的个人妆容诊断、获得彩妆色彩搭配知识、获得彩妆使用手法指导。比如对有价值的顾客,实行VIP式的一对一服务,或一些上门的化妆造型服务等等,让顾客得到体验。

3.3售后应用体验营销,留住顾客永久消费

篇(6)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043-01

一、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胡庚申提出的。该理论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主题概念为基调、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为核心,所提倡的翻译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度地适应,继而做出适应性的选择转换。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多维度指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等。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语言形式的选择性转换,更要关注双语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的阐释与传递。近几年来,陆续出现了一些有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研究成果,与此相关的翻译研究也将继续深入进行下去。

二、适应选择论在地方文化翻译中的应用

(一)瓷都文化英译时的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瓷都文化翻译中,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译者为了尽可能地将景德镇文化本身所赋有的特性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应首选译音加注法,这种方法保留源语发音,再对其进行解释,以求再现源语文化本色。

斗彩在以往的文献中英译为“contrasted colors”和“contending colors”较为多见,但这两种译法都不能够非常准确地反映出斗彩的确切涵义,因而还是以汉语拼音的“Doucai”来指称更直接些,且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如“斗彩葡萄纹杯”译成:“Doucai cup painted with grapes(Doucai is a decoration color combining underglaze and overglaze color)”。

(二)瓷都文化英译时的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传递和阐释语言文化内涵。这种适应性选择关键在于关注源语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的差异,避免单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而曲解了源语,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要关注与该语言相关的整个文化系统。地方文化所体现的文化内涵通常是源语文化所专有的,因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足够的文化意识。

“太平窑”经常被翻译成“Peace Kiln”。它是一种形状近似圆筒、具有纪念和象征意义的窑,是景德镇街头的一道独特风景。清朝时期,太平军曾帮助景德镇人民重建家园。为了纪念太平军,从此景德镇人民每逢中秋节就烧起这种“窑”来,并称作“太平窑”。如果我们知道了这种窑的历史文化内涵,那么就可以判断翻译成“Peace Kiln”并不准确。虽然烧太平窑也寄托了人民的“太平窑,盼太平之意”,但是“太平”一词还包含了太平军及太平盛世的含义,因此,“太平窑”应该译成 Taiping Kiln,后面加注解释文化背景:Taiping Kilns convey the pleading for a good future and commemoration of the soldiers from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AD1851-1864),which was the largest farmer uprising in Chinese history, established by Hong Xiuquan and his followers.

(三)瓷都文化英译时的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要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文化英译中原文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陶吧是指按照个人的喜好,自己制作陶器的休闲场所”译成“Ceramic Bar is a relaxing place offering ceramic creation activity according to personal preference.”译文中“ceramic creation”是一比较大的概念,它包括从拉坯到烧制等一系列制瓷工序,而目前景德镇的陶吧大都只提供拉坯、彩绘及捏雕等活动项目。Newmark认为,旅游景点简介类的文本具有信息传递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其中如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译者有权加以纠正。因此根据陶吧的实际功能,将“ceramic creation”改成“clay arts”更能传递准确信息。

三、结语

以上所述的三个维度来源于翻译适应选择论,它为解决文化英译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将翻译从语言层面扩展到社会、文化、交际等层面,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多维度的环境适应及适应性选择,探究得出多维度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本,从而尽可能形神兼备地将景德镇当地的特色文化展现在读者面前,以期在跨文化交际中尽可能消除因翻译引起的文化误读,为当前景德镇对外交流和城市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篇(7)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在21世纪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主要强调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知识,实现自我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包括三部分:授课内容、教师和学生。这三部分相互作用,推动教学的完成。教师通过研究教学内容,借助一些再现与传递的手段,如:设置任务、组织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学习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了学习情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理论基础

体验式英语教学直接来源于体验式学习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指的是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研究,利用自己的经验来进行观察判断,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或经验。Kolb把学习解释为“经验转换以及经验的获得和转换结合中产生知识的过程”。该过程由四个环节组成,即具体经历、思维观察、抽象概念和主动实践。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另一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主要分支。建构主义强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加以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意义构建。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各环节都突出学生“体验”的地位,教师尽可能运用多种体验教学方式,把抽象的知识转换成事实,让学生去体验事实、体验过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感情与思想的萌生,感受到引人入胜的探索过程。

2民族预科英语教学现状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这一层次的学习介于高三年级与大学一年级之间,主要是通过对文化知识的查漏补缺,使少数民族学生成为合格的大学入学者。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相比之下,内蒙古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相对落后,民族预科的英语教学更是不容乐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文化教育水平偏低,而且对大学民族预科的英语教学研究不足。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大学民族预科的英语教学,对大学民族预科的英语教学了解很深,下文详细谈谈目前的大学民族预科英语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目前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在整个课堂上,教师是知识信息的主动传授者,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也难以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习者的交际缺失症。

(2)学生学习现状

我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办公条件差,而且这些地区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水平普遍偏低。加上蒙古族学生对英语学习重视不够,因为英语在他们高考中只按照较小的比例计入总分。所以,大部分蒙古族学生进入大学后,英语基础较差,大学民族预科学生更是如此。另外,少数蒙古族学生在考入预科后,存在一种自卑心理,这些不良心理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使他们失去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3体验式英语教学在民族预科的实施途径

针对上述大学民族预科的英语教学现状,基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民族预科中开展体验式英语教学。

(1)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语言体验情境

贴近的语言体验情境不但有利于学生建立原有经验与新知识间的联系,而且易于激发学生去感知、体会的兴趣。教师首先在课堂上要善于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的话题和语言交际形式,以便让学生产生共鸣。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语言材料,例如,网络资源、报纸杂志、广告标语等。也可以引入学生自己观察到的语言情境。这些语言材料应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确保能够吸引大多数学生,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互动活动

在课堂教学上,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运用恰当的课堂互动活动,如模拟讨论、角色表演、游戏等,使学生们体验到语言使用的过程。恰当的课堂互动是预科学生们有效体验的基础。课堂活动应具有如下特征:

1)互动性和真实性。互动是交际的核心,互动可以在学生间、教师间,或是机器和学生之间进行。另外,语言必须体现真实性。只有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学生才会有真实的体验。

2)自主性和合作性。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小组活动是自主合作学习的常用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但有助于不同水平学生的自主体验,而且也有利于创造互动合作的气氛。

3)多样性和连续性。教学活动的安排应该多样化,要将读写活动与听说活动、基础活动与拓展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并且综合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多样性的活动应保持连续性,不能只求形式热闹,忽视教学目标的承接。

(3)以网络多媒体作为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平台

多媒体网络是有效体验的重要手段。多媒体网络系统能实现学生与计算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种交流。通过运用文本、图片、动画、视频、音频、聊天工具、数据库等媒介,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更好地创设真实的体验情境,拓展课堂体验的时空,并为师生收集到更多的素材和学习资源,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积极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

英语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预科学生有效体验的重要途径,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及自主性等特点,它使单一的课堂英语学习过程,变成第二课堂里的一种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体验过程。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举办英语角、英语晚会或进行英语演讲、歌曲竞赛等。第二课堂的活动要依赖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们的要求。

篇(8)

2.实验形式:小组合作形式的口语展示,每组10-15分钟。

3.实验时间:一学期(大一学年第一学期)。

4.实验步骤:

(1)教师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6-8人(分组原则:每个小组应该包括各个层次英语水平的学生,各实验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持平)。(2)选择口语展示的话题(教师准备若干话题,各实验小组根据小组成员的兴趣程度选择合适的话题)。(3)教师介绍口语展示要求及评分标准。(4)各实验小组课后收集资料,口语展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5)口语展示。(6)教师点评,学生反馈。

二、实验分析

1.口语展示前准备环节的困境。

(1)学生因素。

由于实验对象均为广州大学松田学院2014级新生,大多数学生在初中或高中的学习阶段,从未接触过口语展示,学生对于所面临的任务显得很迷惑,也不知道任务需要自己达到怎样的要求。其次,大多数学生在此前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注重在笔头英语上,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基本达标,但是很少有学生在入校前具备了良好的英语口语能力,因此学生基本处于一种信心缺失的状态,担心自己无法在口语展示的环节中顺利流畅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2)教师因素。

教师提供给小组成员选择的话题是该实验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如何选取适当的话题至关重要。话题太过深奥或是专业性太强都不利于学生展开讨论,学生的思维深度无法在口语展示过程中得到良好的体现。话题太浅显亦不可取,学生极有可能以及其普通或简单的表达方式呈现小组讨论成果,无法达到教师预期的提高学生口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效果。教师的任务绝不仅仅是向学生提供各种话题并且将小组任务分配完毕。在这部分的工作完成后,如果教师未能向学生详细讲解什么是口语展示,口语展示可以用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在班级里开展小组口语展示的意义及预期学生取得的进步和达到的水平,口语展示的评判标准是什么,那么目的和方向不明确的活动设计一定会成为教学活动设计中的败笔。只有正确的指导和明确的方向性,实验才是有效的,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不仅仅限于课堂中,在课堂以外也是教师发挥其指导作用的重要场合。鉴于学生是初次进行小组口语展示活动,如果教师不能在课堂外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学生极有可能出现思路不清晰,表达方式不地道甚至不正确,选择的材料不能紧密的结合话题内容,意识到错误但无法有效改正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2.口语展示成果展示期间的困境。

(1)口语展示者(Speaker)。

在口语展示的成果展示阶段,由于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在准备期间极有可能出现以下两种小组成员任务分工情况:①角色分工:同一小组中部分小组成员负责材料收集、思路梳理、制作音频视频等幕后工作,而另一部分临场表现好的成员负责展示环节。那么从事幕后工作的小组成员尽管也为小组贡献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没有机会和途径展现给听众们。②板块分工:同一小组中所有成员均有意愿以展示人的身份出现,但是由于时间限制10-15分钟,每位同学只能负责其中一个简单的板块,因此平均算来每位学生的展示时间不到三分钟,时间过短,不能很好的体现展示者的英语口语水平。

(2)听众(Listeners)。

听众是口语展示环节非常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但是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部分听众认为口语展示只是展现说话人的英语口语水平,与自己关系并不大,因此出现了听众消极听取报告结果的现象。而对于积极听取报告结果的听众,由于展示人语音、语速、语调等问题,部分听众无法有效获取关键信息。

3.口语展示后评价阶段的困境。

口语展示结束后,教师的评价阶段是再次让展示者有所提高的环节,但是这一环节主观因素比重较大。教师个人偏爱的风格、教师所欣赏的临场表现风格、教师对话题的个人观点等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口语展示的评分。再者,对口语展示的评分目前为止并未有统一的、规范的体系标准,每一位教师所制定的评分体系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及忽略的评分点,这些都对评分环节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三、实验结论——困境的解决办法

1.口语展示前准备环节。

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特别是口语练习的兴趣,积极的学习动机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流利地道的英语口语不仅是学生英语学习课程要求的一部分,更是当代社会对每一位大学生的客观要求。无论是在以后的学习深造环节还是在以后的求职工作阶段,流利的英语表达都会成为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因此,教师可以从社会需求、求职需求、生活需求等各方面激发学生锻炼英语口语的积极性。其次,教师需要仔细认真筛选提供给学生的话题。话题内容应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面,最好是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或谈论的话题。教材话题、热点话题、时事新闻、生活经历都是不错的选择。再次,教师需要以讲解或观摩的形式让学生清楚的了解什么是口语展示。学生有了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才能做好准备工作。然后,教师应该清楚明确的向学生宣读评分机制,让学生了解在口语展示环节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对于口语展示环节容易犯的错误和较难克服的障碍教师可以适当提醒。最后,教师在课堂外需要向学生提供适当帮助: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帮学生梳理逻辑思维框架、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帮学生克服展示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压力、组织小组成员的合作配合……在这个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除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小组演练,可以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QQ、邮箱、网络调查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

2.口语展示成果展示期间。

口语展示环节不应该硬性的规定每一位学生都上台展示或平均分配每一位学生的上场时间。每一位学生的英语口语基础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论。此环节需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对于英语口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负责该小组中较简单的版块,如introduction部分或是每个独立版块之间的衔接内容。对于从事幕后工作而未进行正式展示的学生,教师需要在课下的准备环节帮助和检测学生的口语练习进度,如此才能保证每位学生的口语都有提高。对于听众来说,教师需制定详细的参与度配合体系。为了避免听众出现未听或听而不明的情况,教师可以要求展示者在展示过程中设置互动环节和提问环节,既能调动口语展示时的气氛,又能很好的检测听众是否积极地参与了此环节。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听众们担当评委的角色,对口语展示者的表现打分,这一举措能有效的促进听众主动听取报告的内容,从听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上得到提高。

3.口语展示后评价阶段。

评价阶段需要避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教师的点评无疑会带有个人主观因素,因此教师一人打分不可取,应该按照教师打分和听众打分的比例得出综和分数,如此才能得出更客观的结果。打分环节结束后,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听众都需要点评和解释给分点或扣分点,让口语展示者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才能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

篇(9)

在进行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进行感悟和体验,这是学生进行认识、感悟、总结形成自身观念或概念的过程,决定了体验式教学的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感悟和体验的方式如下:在表演中体验,组织学生参与到童话故事、英语情节剧的表演中,并以竞赛的标准进行评比,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学习英语,提高英语学习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他们以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在游戏中体验,进行接单词类的小游戏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扩展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感受到快乐,提高实验教学的参与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竞赛中体验,把学生进行适当地分组,老师给出题目,引导各小组之间进行竞争,提高学生的协作精神,让学生的竞赛的过程中学习英语。

2.促进学生体验内化

感受或体验是外部客体,观念或行为是内部主体。学生的感受体验是否能有效地转为自身的行为或观念,即是否能实现外部客体到内部主体的转化,关系到体验式教学的效果,这个过程涉及学生对经历的事物、情景、人物、情感的反思、同化、顺应等心理活动。通常情况下,可老师可组织辩论、写作、讨论、动手做、演讲等活动来促进学生体验的内化,加强内化的效果。具体的活动如下:探讨教材的内容、讨论故事结尾、畅想未来、总结教材、表演教材情景,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自己的体验,使内化更加的深刻。同时,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中,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不急于对学生的感想下定义,引导学生挖掘更高层次的体验和内化。

3.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反馈

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反馈有利于调节学生体验的方向、强化体验的价值,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效果,对师生来说也是一次有意义情感交流和共享,是学生体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和反馈是一个有机的过程,不是一躇而就的,需要老师和学生密切配合,学生把亲身经历归纳或印证的效果反馈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意见,让学生总是能在适当的时机得到老师的帮助。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个体认知能力和成长环境的差异,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学生的体验感受也是不尽相同,老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尊重这种客观规律,避免对学生实行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要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把课堂营造成一个融洽、向上的学习环境,为更高层次的体验奠定环境基础。

4.注重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

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基础和学习经验上进行的,迁移能力指的是:在现有情景中获得的技能、态度、知识影响以后学习的能力。学生的迁移能力越高,对后续的学习行为就越有效率,自学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自信心都会得到增强,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方式有:组织学生多参与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话剧演出;多与外国友人交流。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14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68 [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语言学的发展具有很长的历史,在这过程中,其已经基本能够涵盖到多个语种,在不断发展中还体现出各国语言的通用性方面,较为完善的内容体系已经较为系统的形成,不断丰富这语言学的大家庭,对于语言学发展过程中的框架以及相关模式则不断地进行丰富和发展。同样,在研究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语言的发展的渊源和进程。特别是在语言的产生方面,历经了一系列的人们的探索和思考,对于其中的规律性问题进行认真的探讨和研究。在语言学中,英语语言则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不仅具有很长的历史,另外,在借鉴其他语言学发展规律基础上,英语也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

二、英语语言学发展初期

一大批的思想理论家在文艺复兴中出现,他们都是集理论、思想和学术的大成,极大地推动了艺术和科学的革命,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则是其中显著代表,他作为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一系列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都是在这个阶段创作的,能够把文艺复兴阶段中的文化和思想进行有效的升华和总结,能够更加体现出在文艺复兴中的艺术成果。分析莎士比亚的作品,可以发现,其作品注重人物性格的有效刻画,通过质朴简单的语言能够表现出以技巧吸引读者的特点,总体具有比较朴素的文学风格,作品内容涉及到宫廷生活比较多,但是作品读者不仅仅包括宫廷皇室,也被社会各个阶层的民众所喜欢。莎士比亚能经常琢磨社会各个阶层的心理语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这样就造就了他的丰富的语言表达,在英语语言的写作和运用中能够进行合理的灵活应用和表达,使用语言的意向性更加合理。

英国工业发展巨大影响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在17、18世纪的工业革命,表现出突出发展就是相应的航海技术,英国在当时的欧洲就航海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和长处。另外,当时最为先进的飞梭织布机也出现在英国,极大促进了英国纺织业的快速发展,英国国力在英国工业革命背景下极大提高,造就了强大的工业基础实例,在此基础上,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成为英国的必然发展。在殖民扩张中,英国先后打败了原来的殖民老牌国家,比如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这种绝对优势在殖民扩张中非常明显,同时,进行国威宣扬,所到之处都要挂上英国国旗,对于当地人民进行完全的殖民统治,英语学习强迫实施,并取代当地的原有语言。

民族独立运动在18世纪中期全世界范围内大力开展,各族人民有努力进行发展和独立革命,进行反抗殖民的压迫统治,造成不断缩小的英国殖民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英语的运用范围自然也受到一定影响。比如,北美的民族独立运动表现得最为激烈,取得了巨大进步,各个国家都在积极进行自身的独立,并逐步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北美大陆尽管逐步退出了英国殖民,但是,并不会消失是与语言的使用,这是因为,经过长期的经济贸易和社会发展,北美各个领域中已经渗透到了英语的使用,并且给英语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空间。另外,在北美大陆之外,其他的英国殖民地以及自治领域也都有着相似的发展,比如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英语也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而逐步转变为国际通用语言。此时,英语语言理论界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国际英语理论教育内的英语语言学探讨,其中的英国启蒙文学则是这个阶段的重要特色。另外,在这种启蒙文化的环境中,这个阶段的英语语言学并没形成自身的研究规范和科学体系。

雪莱和拜伦则是在19世纪中英语研究中的重要代表性人物,在英语语言学方面具有重要的贡献,能有效帮助到相应的后续英语语言学的发展,并提供大量的理论基础。他们主要从文化教育领域进行语言的创造和提炼,特别有助于语言的社会教育方面进行分析,以便能够更好发挥作用。这种语言功能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关系能够在此过程中得到体现,也就是说,语言能力的较深层次的发展则是通过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在19世纪中,大量英语的文学作品相应产生,相关的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上述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不仅仅使得文学艺术得到极大发展,更加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德国的语言学家博杜恩・德・库尔德内在进行探讨语言学的发展中,首次从应用语言学和纯粹语言学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这点对于今后的英语的全球化发展具有革命性作用。

三、英语语言学的现展阶段探讨

英语在二十世纪中得到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非常多的国家被认为是学校的必修课程,二是英语已经成为科技交流和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工具。上述也说明了,在世界各国的文化和教学过程中,英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探讨了漫长的语言学发展过程,并把语言和言语进行创造性的区分,并能有效进行富豪区分,能够在研究语言学方面可以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方面考虑,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形成。现代语言学的基础可以视为索绪尔的贡献,而语言学的研究通过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而变得更加宽广,他拓宽了语言自身的特点,对于其他非语言因素日益重视。这时,一个全新的语言学的研究时期已经到了,语言学已经成为一门学科,具有一定的自身研究方法和涉及到的科学理论方法。

在二十世纪的后期中,语言教学和语言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1987年,美国学者查尔斯.弗里斯则强调语言学的研究过程应该通过语言教学的相关实验去进行,这点在他写的《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和学》有着明显的体现。另外,有些学者和权威则认为语言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意思,这可以说明语言的基本功能的重要意义,能够表明语言则是一种交际性的语言学,应该去和社会相互联系。《论应用语言学的范围》则是由英国学者卡普兰所著,其中明确提出了现代语言学发展的重要观点,指出在进行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应该积极把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应用到其他相关学科,以及社会发展中,这样才能更好促进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和创造。

四、英语语言全球化发展

则在英国殖民地的扩张背景下,全球化英语进程不断推进,在不列颠使用的本土语言随着不断扩张的英国殖民地发展,而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在英国的“日不落”帝国建立的同时,也将英语普及到了全世界的各个地方,英语在全球的使用量也正在相应的逐渐增加,可以将其视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可以应用的国际语言。

在20世纪之后,美国的强大崛起促进了英国全球化的发展速度,更加推广了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将英语的应用地位定位在全球通用的语言使用中,使得实用英语的人员正在逐渐增加,使用英语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在研究英语的发展史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英语大潮的进程的加快,英语正在成为共用的国际语言。在这过程中,第一阶段中,英语适用范围在英国、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应用,英语随着英国殖民的不断扩张而在不断前进,从离开欧洲大陆逐步走向世界;在第二阶段中,英国殖民地不断扩大,殖民地需求非常之大,殖民地国土面积已经远远超过英国本土,这就要殖民地的人开始使用英语,并成为殖民地的主导语言,这里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逐渐的发展过程中,英语的使用人数已经远远超过英语为母语的人数,这样就使得英语的全球化应用奠定良好基础,不断扩展的殖民地起到重要作用,各个殖民地的官方语言则为英语,尽管后期,各个殖民地纷纷进行独立革命,但是,英语的官方语言的地位并没有任何动摇。在第三阶段中,英语在实际应用和交流中逐渐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自身具有非常强的基础,随着英语使用人数的不断增多,使用范围不断扩展,英语在人群中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以及英、美国家的强大经济实力,越来越多的人想和发达国家进行合作和发展,这就要求一部分人主动开始学习英语,正是这种人们的自身需求使得英语发展成为全球性的一种统用语言。

上一篇: 实习汇报材料 下一篇: 农业农村局消防工作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