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09 11:14: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化学教学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化学教学教案

篇(1)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平衡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

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化学平衡的移动”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平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平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化学平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平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平衡)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讨论结果:因为该反应如果达平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平均分子量也不变。因此可作为达平衡的标志(A)、(D)、(E)。

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化学平衡状态代表了化学反应进行达到了最大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呢?

2.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

公式:a=c/c始×100%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3.平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445℃时,将0.1molI2与0.02mol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mo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

c始/mol/L0.010.050

c变/mol/Lxx2x

c平/mol/L0.015

0+2x=0.015mol/L

x=0.0075mol/L

平衡浓度:

c(I2)平=C(I2)始-C(I2)

=0.05mol/L-0.0075mol/L

=0.0425mol/L

c(H2)平=0.01-0.0075=0.0025mol/L

c(HI)平=c(HI)始+c(HI)

=0.015mol/L

w(H2)=0.0025/(0.05+0.01)

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

例202molCO与0.02×100%=4.2%mo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m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mol/(L·m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

=0.003mol/(L·min)×2min

=0.006mol/L

a=c/c(始)×100%

=0.006/0.01×100%

=60%

【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3)综合计算

例3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将N2和H2以体积比为1∶3混合,当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中氨占25%(体积比),若混合前有100molN2,求平衡后N2、H2、NH3的物质的量及N2的转化率。

思考分析:

方法一:

设反应消耗xmolN2

n(始)1003000

nx3x2x

n(平)100-x300-3x2x

(mol)

x=40mol

n(N2)平=100mol-xmol=100mol-40mol

=60mol

n(N2)平=300mol-3xmol=180mol

a=40/100×100%=40%

方法二:设有xmolN2反应

n

122

x2x2x

【小结】方法一是结合新学的起始量与平衡量之间的关系从每种物质入手来考虑,方法二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差量从总效应列式,方法二有时更简单。

巩固转化率的概念并弄清转化率与变化浓度,速率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题多解将不同过程的差量计算与平衡计算联系起来加深对平衡的理解,加强对所学知识(如差量的计算,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计算)的运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强调重点,加强学法指导。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化学平衡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比较抽象,希望大家加强练习,以便熟练地掌握平衡的概念。

【随堂检测】1.对于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B)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一定

(C)生成nmolH2同时生成2nmolHI

(D)v(H2)=v(I2)

2.合成氨生产中,进入塔内的氮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3,p=1.52×107Pa(150atm),从合成塔出来的氨占平衡混合气体积的16%,求合成塔出来的气体的压强。

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为:

n(平NH3)/n(平总)×100%

=n(平NH3)/(n始-n)

=2x/(400-2x)×100%

=25%

x=40mol

(以下计算与上面相同)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附:随堂检测答案1.(C)2.1.31×107Pa(129.4atm)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溴化钾,发生下列反应:

蓝色绿色

将上述平衡体系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颜色怎样变化?冷却后,颜色又怎样改变?做实验检验你的答案。

在试管中加入0.1M的溶液5毫升,再加1M溶液2毫升,观察所得溶液的颜色。倒出3毫升于另一试管,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颜色变化(与没加热的溶液对比)。等加热的试管稍稍冷却后,把试管浸入冷水中,观察颜色变化。

平衡体系温度升高,溶液的绿色加深;冷却后,颜色又变浅。

[仪器和药品]

1.学生用:烧杯(50毫升)、滴定管2支、量筒(10毫升)、搅拌棒、试管、石棉网、铁架台(附铁杯)、保温瓶(贮开水)、酒精灯、火柴。

3M氢氧化钠溶液、3M硫酸溶液、0.5M氯化铁溶液、0.1M硫酸铜、1M溴化钾溶液。

2.讲台上公用:1M铬酸钾溶液0.5升、1M重铬酸钾溶液0.1升。

探究活动(二)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让同学复述勒沙特里原理,然后提出并演示,铬酸根呈黄色,重铬酸根呈橙色。在水溶液中,铬酸根离子和重铬酸根离子存在下列平衡:

提问:

(1)若往铬酸钾溶液里加入硫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2)再加氢氧化钠溶液,颜色又有什么变化?

篇(2)

2.掌握钠的化学性质、存在和保存方法

3.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保存和用途的思维方法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化学美

二、教学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品

学生实验用品:钠、酚酞、小刀、镊子、滤纸、烧杯、玻片、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等

教师演示用品:钠、酚酞、玻璃钠柱、锥形瓶、漏斗、导管(带尖嘴)、大头针、小灯泡、导线、电源、电极等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有一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的活泼金属,由于它们的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强碱,因此,又将它们统称为碱金属。

[板书]第二章碱金属

[设问]碱金属的家庭成员都有哪些呢?(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后回答,并写出其元素符号)

[过渡]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金属——钠。

[板书]第一节钠

[学生实验]请用镊子从你们桌上的试剂瓶中取出一小块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液体(注意:不可用手接触),放在玻片上,用小刀切割,并仔细观察新切面的颜色(把切下的一小块钠留在玻片上)。

[设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钠的哪些性质?(钠的新切面呈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能用刀切,说明钠的硬度小)

[板书]一、钠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硬度熔点密度导电性

[展示]用玻管截取的钠的样品。

[演示]钠的导电性实验。把电极两端插入瓶里的金属钠中,接通电源,可以发现串联在线路上的灯泡发亮,提起电极,灯泡熄灭。(说明钠的导电性很强)

[学生实验]观察留在玻片上钠新切面颜色的变化(钠表面变暗,失去光泽。)

[设问]为什么在密封的玻管内的钠能保持光亮的银白色,而我们刚才切割的钠却不能呢?(玻管隔绝空气,刚切割的钠却与空气充分接触,说明钠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了反应)

[板书]二、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

[讲解]Na在常温下可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Na2O,纯净的Na2O是一种白色粉末

[教师]请大家写出钠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4Na+O2====2Na2O(白色固体)

[思考]一块钠如久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教师]下面我们改变钠与氧气的反应条件,观察现象是否同上。

[学生实验]切一小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液体,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请一个同学描述所看到的现象,其他同学补充](钠首先融化成球状,然后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

[现象分析]钠融化成球状说明什么?(钠的熔点低)生成淡黄色固体说明在加热时钠与氧气生成了一种与氧化钠不同的物质,这种物质是过氧化钠(Na2O2)。

2Na+O2====Na2O2(淡黄色固体)

[思考]根据Na与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条件,分析比较Na2O与Na2O2的稳定性。

[结论]Na2O2比Na2O稳定。

[讲解]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现象,生成了不同的产物。

[设问]钠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属单质O2反应外,还能和哪些非金属单质反应?

(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Na与Cl2的反应)

[讲解]另外,钠还可以和硫单质反应,甚至发生爆炸,生成Na2S。

[过渡]钠在空气里很容易燃烧,如果钠着火,能否用水来灭火?

[实验]向你们桌上盛水的小烧杯里滴入几滴酚酞,然后投入切下的一小块钠(注意钠块只要绿豆大小,不要用手接触金属钠),并盖上表面皿,观察发生的现象(浮、熔、游、红)。

[教师]请大家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

3.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游动?

4.滴入酚酞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5.保存钠的无色液体是否是水?

[学生讨论及回答]

[教师]通过以上实验及讨论结果,请大家归纳出钠的性质。

[板书]2.钠与水反应

[讲解]由Na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可使酚酞变红可知,Na与H2O反应生成了碱,那么,反应生成的气体又是什么呢?

[演示实验]在锥形瓶中装满水和带有大头针、漏斗和导管的胶塞做Na与水反应的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

[教师]由实验现象可知,钠与水反应还生成了H2。

[板书]2Na+2H2O====2NaOH+H2

[投影讨论]1.根据以上实验讨论及分析,你觉得钠的化学活性怎样?并与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应中,Na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能否从原子结构方面来说明?

[结论]1.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金属活动顺序表相一致。

2.钠在上述反应中,化合价均由0价变为+1价,这是由于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之故,因此,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具有还原性,是一种强还原剂。:

[设问]通过对钠的性质的讨论,并参阅课本有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投影]1.钠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中?

2.怎样保存金属钠?为什么要这样保存?

3.钠有哪些用途?

[板书]二、钠的存在及用途

[学生回答,投影并板书]1.钠在自然界以化合态存在,主要存在于NaCl、Na2SO4等物质中,由于钠的性质活泼,所以须密闭保存,少量钠保存在煤油中。

2.钠的用途

a.制过氧化物

b.Na—K合金用做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c.制稀有金属如Ti、Ta、Ni等

d.制高压钠灯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有着广泛的用途。

篇(3)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建议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

离子反应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或在溶液里生成电解质的反应。

要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必须掌握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

教学过程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一、精心设计,并做好强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强调比较导电性强弱时,必须条件相同。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灯光的亮度,讨论推断:灯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而为理解离子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由于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不太多,本节只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互换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两类离子反应,不要再扩大。

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等知识进行分析,并联系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得出“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这一新课题。理解离子反应总是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道理。最后过渡到为表示反应的本质,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的教学。

三、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是本节的难点。

建议1.初学时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2.步骤中的第二步是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关键。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若干条规律,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这样有利于教学。3.强调离子反应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加强读出离子方程式正确含义的训练。学生练习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和由离子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实验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复习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固体、固体、固体、固体不导电,而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都能导电。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复习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教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引出新课]

[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如:、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蔗糖、酒精等。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实验1-1

[引导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讨论。

[学生回答]根据灯泡发光明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知道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导电能力不同。

[结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板书]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投影]图1-10,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示意图。

[讲述]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能够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成离子,而某些共价化合物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

[投影]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类。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

[学生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三、离子反应:

[引导分析]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就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1.概念:离子之间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学生总结]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板书]

①生成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

②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③生成难溶性物质,如

[引导分析]由上述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我们来分析离子反应的特征是什么?

[总结]3.离子反应的特征:

[投影]向着减少某些离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率快,部分离子反应有明显的现象。

4.离子反应类型:

①离子之间交换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②离子和分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③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

[板书]四、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实验][实验1-2]中的实验Ⅰ、Ⅱ、Ⅲ,并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记录现象,思考原因。

[投影]

[提问]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Ⅰ无明显现象。

实验Ⅱ中出现白色沉淀,滤液为蓝色。

实验Ⅲ中生成不溶于稀的白色沉淀。

[引导思考]实验Ⅰ中无明显现象,原因?

[学生回答]只是溶液电离上的和与溶液电离出的的简单混和。

[引导思考]实验Ⅱ和Ⅲ中反应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Ⅱ和Ⅲ说明了溶液电离出的和溶液电离出的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而溶液电离出的与溶液电离出的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和的离子形式存在。

[学生总结]实验Ⅱ中反应实质为

实验Ⅲ中反应实质为

[讲述]由以上实验Ⅱ和Ⅲ我们看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电离出的离子并没有全部发生化学反应,而只有部分离子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其它物质。

[引出]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板书]

[讲述]2.书写:(以溶液和溶液为例)

①写(化学方程式):

②离(电离):

③删(两边相同离子):

④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投影]

写出上述中和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①表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②表示某一类反应。

[学生练习]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投影]

A.把金属铁放入稀硫酸中

B.碳酸钡和稀硫酸反应

C.澄清石灰水和盐酸反应

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

[学生回答]选项A错在不符合反应的实际情况,因为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和,而不是和。应为:

选项B的错误是忽略了生成物是不溶性物质。应为:

选项C正确。

选项D的错误是只注意书写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而忽略了和也反应。应为:

[总结]检查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时,应注意:

①两易: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以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弱电解质、难溶性物质、气体、单质、氧化物等用分子式表示。)

②两等: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电荷总数均应相等。

篇(4)

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背。这种模式既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导学案教学通过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可以实现“学会与会学,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教师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敢于质疑、追问的环境,设置一个勇于合作、参与的情景。让学生一进课堂就会产生一种条件反射——主动学习,积极合作,勇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导学案教学应特别注意学法的设计,注意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例如: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或听课,搜集有针对性的资料。解决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或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对教材的难点作出解释,使学生易于接受。总之,学案要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促进智力发展,以校本教研为依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案的设计应目标明确,时间安排恰当合理。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能力。教材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学案可将一些问题具体化,操作性强。我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对于[课堂梳理:探究篇],以问题的形式归纳如下:

问题一:金属材料的范围有哪些?

问题二:金属材料的使用历史是怎样的?

问题三:金属的物理性质都有哪些?

问题四:列表比较一些金属的物理性质。

问题五:你知道金属之最吗?

问题六:金属的用途与性质有什么关系?

问题七: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回答:

1、为什么菜刀、镰刀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纠正,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效果教好。注意突出教学重点,少讲精讲,有效控制课堂时间。

三、导学案以校本教研为主具有因材施教的作用

导学案的恰当使用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它的使用方便,形象生动,信息量大而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但对学生来讲,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却显得不足。我在导学案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把握较灵活的原则。在教研组共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其一是对较难理解的教材内容,一定要前提将导学案发给学生,有时还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预习。其二是易理解但内容多的教材,复习巩固任务较大,涉及的问题较多,课堂完成不了,可以安排给学生课后使用作为作业去完成。实际上,课后用学案进行复习巩固的学生不占少数。特别是中差生,完成这些问题,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四、导学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5)

1、能从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变,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过程与方法

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观化学现象,进一步发展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能量观,加深对化学在解决能源问题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2、通过师生互动,增加师生感情

教学重点

1.化学能与热能的内在联系及相互转变。

2.从本质上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教学难点

1.化学能与热能的内在联系及相互转变。

2.从本质上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探究式

教学媒体多媒体、实验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

[[创设问题情景]

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遇到强光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遇到强光会发生爆炸。这是因为反应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放出大量的热,使周围气体急剧膨胀。

[进一步思考]

反应中的热量由何而来?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从化学键角度分析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

板书: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关系

[教师补充讲解]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中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中化学键的形成。化学键是物质内部微粒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中的H-H键和Cl-Cl键断开,氢原子和氯原子通过形成H-Cl键而结合成HCl分子。1molH2中含有1molH-H键,1molCl2中含有1molCl-Cl键,在25℃和101kPa的条件下,断开1molH-H键要吸收436kJ的能量,断开1molCl-Cl键要吸收242kJ的能量,而形成1molHCl分子中的H-Cl键会放出431kJ的能量。这样,由于破坏旧键吸收的能量少于形成新键放出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多余的能量就会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

[归纳小结]

1、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能量是守恒的。

[[练习反馈]

已知拆开1molH2中的化学键要吸收436kJ的能量,拆开1molO2中的化学键要吸收496kJ的能量,形成水分子中的1molH-O键要放出463kJ的能量,试说明2H2+O2=2H2O中的能量变化

[讲解]

刚才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那么,又怎样从宏观的角度来判断一个反应到底是放热还是吸热的呢?各种物质中都含有化学键,因而我们可以理解为各种物质中都储存有化学能。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不同物质由于组成、结构不同,因而所包含的化学能也不同。在化学反应中,随着物质的变化,化学能也随之改变,如H2与Cl2、O2的反应。那么,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学生讨论、交流]

1、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

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画出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大小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示意图

[思考与分析]

甲烷燃烧要放出热量,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试从化学键和物质所含能量的角

度分析气原因,并说明反应过程中能量的转变形式。

[提出问题]

前面我们通过对具体反应的分析,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探讨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知道了化学能和其它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变的,还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那么,怎样把物质变化和热量变化统一地表达出来呢?你可以在和同学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对其他同学提出的表达方式作出评价。

补充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物质燃烧和中和反应均放出热量

C分解反应肯定是吸热反应

D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决定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和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2、已知金刚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石墨是放热的。据此,以下判断或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

3、有专家指出,如果将燃烧产物如CO2、H2O、N2等利用太阳能使它们重新组合变成CH4、CH3OH、NH3等的构想能够成为现实,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可消除对大气的污染B可节约燃料

C可缓解能源危机D此题中的CH4、CH3OH、NH3等为一级能源

4、已知破坏1molNN键、H-H键和N-H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946kJ、436kJ、391kJ。试计算1molN2(g)和3molH2(g)完全转化为NH3(g)的反应热的理论值,并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5、“用天然气、煤气代替煤炭作为民用燃料”这一改变民用燃料结构的重大举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请分析其优点,并将你的观点和同学讨论交流

教案二

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基础知识回顾]

什么是化学键?它有哪些主要类型?其特点各是什么?

1、断开化学键吸收能量

1molH2中含有1molH—H键,常温常压下使1molH2变为2molH原子断开了1molH—H键,需要吸收436KJ的热量。

2、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

由2molH原子生成1molH2,有1molH—H键生成,生成过程中向外界释放436KJ的热量。

小结:形成1molH—H键释放的能量与断开1molH—H键吸收的能量相等。

3、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微观方面)

⑴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⑵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用化学键理论可表述为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

成。

⑶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当E1>E2,反应吸热;当E1<E2,反应放热。

思考:为什么许多放热反应一开始要加热才能进行呢?

答:反应的条件与反应的热效应没有必然的联系,每一个反应都有特定的条件,例如燃烧都是放热反应,但是要达到着火点。

4、反应能量变化的判定(宏观方面)

⑴各种物质都储存有化学能。

⑵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放出能量。

⑶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吸收能量。

5、两条基本的自然定律

⑴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发生转化,但是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⑵能量守恒定律: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的途径和能量形式可以不同,但是体系包含的总能量不变,亦即总能量是守恒的。

[注]质量与能量也是相互联系的(质量和能量也可以相互转化),故统称为质能守恒定律。

6、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⑴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吸热或者放热。

⑵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化学反应。

⑶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化学反应。

[注]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放热反应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3.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信息搜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①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特点;

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检验方法;

③蔗糖的水解反应及水解产物的检验

三、教学方式:问题解决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小组实验探究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新课引入: 同学们中午都吃些什么? 米饭、面条、蔬菜、肉、鸡蛋 以拉家常方式引入课题,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环节一:三大营养物质的组成特点 提出问题:根据表3-3思考讨论如下问题:①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上有什么共性;你能说出它们的类别?②糖类各代表物的分子式有何特点?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③分析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式有何特点?④通过以上分析你对哪些物质属于糖类有何认识?

⑤油和脂在组成上有何区别?⑥如何鉴别它们?检验?

小组热烈讨论,汇报结果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糖有个基本的认识,

环节二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强调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分组实验,记录现象,总结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检验 自己动手,让学生在做中学

环节三水解反应(共性) 蔗糖水解教师边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油脂的水解较复杂,由酯化反应的特点----水解反应---油脂水解的产物----两种环境下产物的差异---皂化反应

蛋白质水解产物----各种氨基酸

观察、记录、思考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自主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存在与应用 阅读、讨论 了解常识,培养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表达能力

环节五课堂小结 见板书 特出重点,形成知识体系

环节六课堂小测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

一、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1.共性和属类

都含C、H、O 三种元素 都是烃的衍生物,其中油脂属于酯类

2.分类与同分异构现象

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鉴别方法)

(一)特征反应(特性)

1.葡萄糖①新制氢氧化铜产生砖红色沉淀,医学上用于诊断糖尿病

②银镜反应 制镜工业,热水胆瓶镀银(还原性糖或者-CHO的检验方法)

2.淀粉—常温下淀粉遇碘(I2)变蓝

3. 蛋白质 ①颜色反应 ②灼烧

(二).水解反应 (共性)

①单糖不水解,二塘、多糖水解产物是单糖

②油脂酸性、碱性水解(皂化反应)

③蛋白质水解产物氨基酸

看了高一上册化学基本营养物质教案的人还看:

1.高一化学教程视频:硫和氮的氧化物

2.高一上册语文我的四季教案

3.高一上册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

4.高一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案

5.高一化学氨教学设计

篇(7)

1.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中制取氯气的原理和方法。

3.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准备

烧瓶、分液漏斗、导管、橡皮塞、铁架台、烧杯、集气瓶、水槽、试管、试管架、坩埚钳、红色布条、砂布、塑料片、培养皿。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研讨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前面我们学习了碱金属元素,知道碱金属元素是几种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金属元素。这一章我们将要学习几种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它包括F、Cl、Br、I、At等五种元素。卤素及其化合物的用途非常广泛。

[投影](第四章章图)

卤素中最主要的单质是氯气。这一节我们学习氯气,让我们先来学习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板书]第一节氯气

一、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一)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观察]集气瓶中氯气的颜色、状态、嗅气味。

[板书]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二)化学性质

[讲解]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呢?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的,大家回忆一下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1.根据氯的原子结构,推断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它具有强还原性还是强氧化性?为什么?

2.写出金属钠和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个是氧化剂?哪个是还原剂?

[板书]1.与金属反应

2Na+Cl22NaCl

[讲解]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具有强氧化性,能与活泼金属反应,氯气能否跟不活泼金属反应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实验]铜在氯气里燃烧(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Cu+Cl2CuCl2

[讲解]CuCl2溶于水,同学们可观察到不同的颜色,这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有关。当CuCl2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较大时,溶液呈绿色,当CuCl2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较小时,溶液呈蓝色。

[练习]

实验事实证明,在一定条件下,氯气可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写出氯气跟下列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化学方程式)

1.跟铝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

2.跟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

氯气能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那么氯气能否跟非金属反应呢?下面让我们来做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

[板书]2.与某些非金属反应

[学生实验]H2在Cl2中燃烧(讲解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后,由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描述现象,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H2+Cl22HCl

H2+Cl22HCl

[讲解]纯净的H2在Cl2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HCl气体,HCl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HCl的水溶液叫做氢氯酸,亦称盐酸。同学们观察到的白雾就是HCl气体跟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所形成的盐酸小液滴(酸雾)。盐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讨论]

1.比较Cu在Cl2中燃烧与H2在Cl2中燃烧现象的共同点。

2.燃烧是否一定要有O2参加?比较铁、硫、碳在O2中燃烧与Cu、H2等在Cl2中燃烧的现象,找出共同特点,并由此推论什么叫燃烧?

3.工业上用H2、Cl2合成HCl时,应选择什么条件?理由是什么?(选择安全的点燃条件和连续地合成HCl)

[练习]

实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Cl2还可跟P、S、C等非金属直接化合。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P在Cl2(不足量)里燃烧生成PCl3

2.P在Cl2(过量)里燃烧生成PCl5

3.C跟Cl2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生成四氯化碳

[讨论]

金属、非金属跟Cl2化合时,氯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表现了氯气的什么性质?

[小结]

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Cl2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氧化性,能跟多种金属、非金属直接化合。Cl2可用于合成盐酸,自来水常用它来消毒、杀菌。

Cl2还有哪些重要化学性质和用途?在实验室又如何制取?Cl-如何检验?将在下一节课中学习。

[课外活动]

通过查阅资料,列出Fe、Na、Cu、C、S、H2、CO、C2H5OH的颜色、状态、密度、沸点等物理性质,并通过实验,记录它们燃烧是否有火焰。想一想,火焰的产生跟上述哪种物质性质有关?

已知物质燃烧时,中心温度一般在1000℃左右,燃烧时产生火焰的物质在此温度下是什么状态?由此推论,物质燃烧呈什么状态时便可产生火焰。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灼热的铜丝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里,有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里,有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Fe、S、C在O2中燃烧,以及H2、Cu在Cl2中燃烧,有何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能跟多种金属单质、金属单质化合,它能否跟某些化合物反应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氯气与水反应的有关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l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次氯酸有何重要化学性质和用途?

[板书]3.氯气与某些化合物反应

Cl2+H2O==HCl+HClO

[演示]次氯酸的漂白作用([实验4-4])。

[讨论]Cl2可以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这个事实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

在演示实验4-4时,多余的Cl2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那么Cl2跟NaOH溶液反应时生成了什么物质?市售的漂白粉和漂粉精的有效成分是什么?漂粉精的生产原理、漂白原理又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氯气与碱反应的有关内容。阅读后用化学方程式回答下列问题:

1.Cl2跟NaOH溶液反应。

2.工业上用Cl2与石灰乳作用制取漂粉精。

3.漂粉精为什么具有漂白、消毒作用?

[板书]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Ca(ClO)2+CO2+H2O==CaCO3+2HClO

[讨论]存放漂粉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讲解]Cl2的性质如此重要,用途又这么广泛,那么在实验室怎样制取Cl2呢?

[板书]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MnO2+4HCl(浓)MnCl2+2H2O+Cl2

[演示][实验4-5](边演示、边讲解制取Cl2的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程序,收集方法和尾气吸收)。

[提问]Cl2在跟金属、非金属单质以及某些化合物反应时,往往有氯化物生成,其中可溶性氯化物溶于水时,一般能电离出Cl-。那么,怎样检验这些可溶性的氯化物呢?它跟我们在初中化学里所学的检验盐酸中Cl-的方法类似,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盐酸中Cl-的检验方法。

[板书]三、Cl-的检验

[实验]检验盐酸、NaCl溶液、MgCl2溶液、AlCl,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3溶液中的Cl-,并用Na2CO3溶液做对比实验。

[练习]写出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板书]Ag++Cl-==AgCl

2Ag++CO32-==Ag2CO3

Ag2CO3+2H+==2Ag++CO2+H2O

篇(8)

随着常州市中小学减负增效工作的深入推进,全市减负增效工作初见成效,各校一线老师积极探索“减负增效”的新途径。其中“学案导学”制的推行颇具成效。

“学案导学”是对学习方式的进一步优化,目的是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居市长指出:“应提升学案编制水平和使用效益……切实发挥好学案的积极作用,真正把学案作为指导学生自学、提升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载体和工具。”

那么怎样的学案才是精致的学案呢?如何利用好学案呢?

首先,学案的目标设计应该是明确的,教与学的思路应该是清晰的,知识点是系统相连的,例题是精选、实用性强的。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他们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将更多精力投入课堂教学中,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我在近年摸索到的课堂操作一般环节是:利用学案明确目标,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利用学案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习惯――利用学案引发探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学案设计理应依据学习内容、目标和学习者的情况而定,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下面我就从自己设计的一个“美文推荐课”《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的学案案例,谈谈“学案导学”对优化语文教学设计、实现减负增效的作用。

一、学案之“预谋篇”

一般来说,学案要具备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定位三维目标,逐层设定,突出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目标的表述往往通过能识记、能默写、能背诵、能掌握、能了解、能理解、能感知等明确的能力行为动词。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的掌握量、掌握程度,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和目标性。

在《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一课学案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为你提供资料”、“我们的学习目标”、“本文学习重点、难点”等内容,学习新课文,如果不能充分预知,预习,预谋,那么怎能知己知彼、有效将之“攻克”呢?“为你提供资料”减去学生另外费尽心思查找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的时间,为学生走进课文内容,走近作者思想,做好预备工作。

另外,学案的“整体感知,初懂成长”部分,也是我要求学生在预习中通过自学完成的学习任务。如果没有学案的预习,学生的初步学习往往就会较为肤浅、粗略、笼统。我要求学生预习时根据学案“整体感知”的要求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划出每段的中心句,并思考:作者对成长的理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试着加以概括、说明。有了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预习有了方向、目标明确,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对课堂学习树立了信心。

二、学案之“攻略篇”

有了学案,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作用就不在教,而在学,教学生学。学案不等于教案,“学案导学”的作用体现在老师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他们自主学习,指导、引导他们“学什么”、“怎样学”。使学生学会学习,由表及里,逐渐走进课文,深入文本,挖掘要义。在课堂上有了第一部分“整体感知”的基础,学生逐渐深入第二部分“重点赏析,理解成长”。老师引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第四段,画出关键句。参照示例,小组合作讨论,说说作者还从哪些方面阐述了成长“丰饶”的特点,各个方面的内涵是什么?对文章最深奥“蹲苗”的理解是引导他们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例,从“‘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这句话寻找突破口。

在学案制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过去依靠教师灌输、消极等待的学习习惯,变得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学案导学”有助于精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结构,优化学习方式,真正成为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载体和工具,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实效,达到增效减负的目的。

三、学案之“开拓篇”

理解了课文,不能故步自封,还要进行拓展。学案教学设计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引进课外资源,引入生活源泉,让思维之溪潺潺流淌。在学案第三部分“联系自我,品悟成长”中,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成长还是一件怎样的事呢?请仿照文中的表现手法(至少用到一种修辞),写出你的感悟。”“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对成长的解读。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其中有许多烦恼。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向你的同桌诉说自己成长的烦恼。作为他的朋友,请同桌对他说一句劝勉的话,帮他走出困境,更好地前行。”此处老师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学知,还有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是学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学生生活就是关注学生生命、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借助学案依据文本的有益拓展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究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个人成长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提高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从而增强学习实效。

“学案导学”符合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理念,无疑是促进语文课堂教学优化设计的一条十分有效而重要的途径,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最大限度提高。不仅解放了教师,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而且促使教师享受职业,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学平.导学课堂教学模式.2012.3.

篇(9)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思维能力。

3.让学生初步了解蛋白质是生命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

一、蛋白质

师;蛋白质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请列举生物体内哪些器官含蛋白质较多?

生:动物的肌肉、皮肤、血液、乳汁、毛发、蹄、角等含蛋白质较多。

生:植物的各种器官,尤其是种子含蛋白质最多(例如麦粒中含18%)。

师:由此可见,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方式。这种跟生命现象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它的组成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先通过实验分析。

【实验】1.分别抽取两根棉布条和毛料纤维,放在火焰上灼烧、闻味。

师:由上述实验现象能得出哪些结论?(经议论后回答。)

生:根据可燃且有焦臭味,说明棉布和毛料除含有碳、氢、氧元素外,还含有其它元素。

师:蛋白质里含有氮元素,还普遍含有硫元素。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很大,是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它的分子量可达几万、几十万乃至上千万。例如,白的分子量就超过两千万。我们在生物课上已经知道,如此庞大的高分子化合物,也是由基本结构单元构成的,即氨基酸。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α一氨基酸。请列举生物课中已熟悉的几种简单的氨基酸。

〔评注:利用学生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不仅简捷自然,也有利于化学学科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开阔学生视野。〕

生;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等。

(通过投影介绍几种重要的α-氨基酸,并对α-碳原子加以说明。)

师:请根据氨基酸分子的结构特点推论它的主要化学性质。

生:氨基酸分子中既有氨基(一NH2),又有羧基(-COOH),因此它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具有两性。

师;现在从动植物体内蛋白质水解产物中分离出来的氨基酸有几百种。但是,构成主要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多种。

【练习】请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指出生成物是什么,并标出肽键。这个反应跟学过的哪类反应类似?

这个反应跟酯化反应类似。两个氨基酸脱去1分子水,缩合成二肽。n个氨基酸脱去n-1个水分子,缩会成多肽。

师;2O多种氨基酸跟蛋白质的关系,好像字母跟单词的关系,它们可以形成无数种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组成的氨基酸种类和排列顺序各不相同,所以蛋白质的结构是很复杂的。研究蛋白质的合成和结构,从而进一步探索生命的本质,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1971年又合成猪胰岛素,在人类揭开生命奥秘的伟大历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蛋白质是α-氨基酸缩聚的产物。蛋白质分子中还存在残留的氨基和羧基,因此跟氨基酸相似,蛋白质也具有两性。此外,蛋白质还有一些重要性质,我们一起通过下面的实验来认识。

【实验】1.用聚集的小手电筒观察鸡蛋白溶液的丁达尔现象。

【思考】蛋白质溶液属于哪种分散系?为什么?

2.盐析(边实验、边观察。)

【思考】(1)什么叫盐析?它的特点是什么?

(2)盐析有哪些应用?

(经实验、阅读后回答。)

生:蛋白质在浓无机盐溶液中因胶体凝聚而析出,叫做盐析。

盐析是可逆的,表示如下:

师:采用多次盐析法,可以分离和提纯蛋白质。

3.变性

【思考】1.什么叫蛋白质变性?这个过程的特点是什么?除实验涉及之外,还有哪些因素能引起蛋白质变性?

2.蛋白质变性有哪些应用?

(1)医疗上高温消毒杀菌的原理是什么?

(2)有人误服重金属盐,如铅盐、铜盐、汞盐等,应该怎样急救?

(3)为什么注射针剂前要用卫生酒精对皮肤消毒?

(4)为什么40%的甲醛溶液(俗称福尔马林)可用作制生物标本的常用药剂?

(经思考、议论后回答。)

由蛋白质变性引起的蛋白质凝结是不可逆的。教案二:蛋白质公式05src="file:///C:\DOCUME~1\epfwy\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5.jpg">

师:蛋白质变性凝结后丧失可溶性,还失去生理活性。

生:(1)医疗上高温消毒杀菌,就是利用加热使蛋白质凝固,

从而使细菌死亡。

(2)误服重金属盐,可以服用大量牛乳、蛋清或豆浆,以吸收重金属盐解毒,免使人体蛋白质变性中毒。

(3)用卫生酒精擦洗皮肤,能使皮肤表面附着的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死亡,达到消毒杀菌,避免感染的目的。

(4)甲醛使蛋白质凝固变性,使标本透明而不浑浊,说明甲醛溶液能长期保存标本,不影响展示效果。

4.颜色反应

【实验】可从课本任选一二。

师:蛋白质可以跟许多试剂发生颜色反应。这种反应能用于蛋白质的检验。

蛋白质的应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自行归纳)。

(1)重要的营养物质——生命的物质基础

(2)工业上的应用

①纺织工业——蚕丝、羊毛

②皮革工业——动物毛皮经鞣制后作原料

③感光材料工业——动物胶(白明胶)是制感光材料的片基

④塑料工业——制酪素塑料

〔评注: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联系实际,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此处结合生活和生产知识得当,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进行了“学以致用”的教育。〕

二、酶简介

【实验】

【投影】酶是有生物活性(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它有高效专一的催化活性。

【练习】1.下式表示某蛋白质分子结构的一部分,用箭头和(A)、(B)、(C)、(D)标出分子中不同的化学键。当蛋白质水解时,断裂的键是()。

答案:(C)

2.含有下列结构片断的多肽,在胃里水解时不可能产生的氨基酸是()。

(C)H2N—CH2COOH(D)

答案:(D)

【布置作业】

A、B两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都是C9H11O2N。

(l)A是天然蛋白质的水解产物,经光谱测定显示,分子中不存在甲基(—CH3)。

(2)B是分子式为C9H12的芳香烃经硝化后的唯一产物(硝基连在芳环上)。

①写出A、B的结构简式。

②通过本题的分析讨论,就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异构方面,你能作出什么推论?试列举l~2个实例。

(2)碳数相同而结构相似(或含一个苯环)的一元氨基酸和一元硝基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除本题A、B外,实例还有乙氨酸(CH2NH2——COOH)和硝基乙烷(CH3CH2NO2)。它们的分子式都是C2H5O2N。丙氨酸(CH3CHNH2——COOH)和硝基丙烷CH3CH2CH2NO2或(CH3)2CHNO2,它们的分子式都是C3H7O2N。

教学说

篇(10)

1、知识与技能:总结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四种反的特点,联系具体的化学变化判断反应的基本类型;对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意义进行整体的认识,包括贯穿化学学习始终的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归纳四大反应类型,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总结,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建立整体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判断

教学难点: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应用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讲练结合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

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近一年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谁来说说有哪些反应?

师:在这些反应类型中,那些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板书】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

学生回忆以前所学内容,积极发言

作答

知识

梳理

【提出任务】请大家从概念、表达式、特征、反应条件等方面归纳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教师巡视,给与指导。

1、教师点拨并板书、ppt展示初中常见化学反应类型归纳

(1)化合反应:

A、单质

+

单质

化合物

例如:

B、单质

+化合物

化合物

例如

C、化合物

+

化合物

化合物

例如:

D、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

例如:NH3

+

CO2

+

H2O

NH4HCO3

(2)分解反应:

A、氧化物的分解

例如:

B、酸的分解(含氧酸)

例如

C、不溶性碱的分解

例如:

D、某些盐的分解

例如:

讨论:如果从生成物的角度如何认识分解反应?

(3)置换反应

A、非金属

+

金属氧化物

金属

+

金属氧化物

例如:

B、金属(H前面)+

酸(稀盐酸、稀硫酸)

+

氢气

例如:

C、金属(一般不选K、Na、Ca)+

盐溶液

另一金属

+

另一种盐

例如:

(4)复分解反应

A、碱性氧化物

+

酸反应

+

例如:

B、碱

+

+

例如:

C、碱

+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例如:

D、盐

+

两种新盐

例如:

E、盐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

例如:

以上尽量多举出实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小组归纳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加深记忆。

例题

解析

教师出示例1(PPT展示)

例1.下列关于基本反应类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化合反应的反应物是单质

B.分解反应的生成物可能都是化合物

C.

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反应,并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D.两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

教师指名回答,讲评。

教师出示例2(PPT展示)

例2将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混合,能发生化学反应,但无明显现象的是(

A、

NaCl

KNO3

B、

CuSO4

NaOH

C、

AgNO3

HCl

D、

NaOH

H2SO4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教师出示例3(PPT展示)

例3组成我们周围世界的物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化学变化可用“A+B—C+D”这样的表达式来表示。

(1)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可用上式表示的反应是

反应和

反应。

(2)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但能用上式表示的一个化学方程式是

(3)在上式中,若A是硫酸,则B可以是

(填写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的化学式),其中一种物质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合理即可)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与必要的指导。

学生作答,教师点评后,学生独立完成下面练习

[举一反三]: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复分解反应得到的产物都是化合物

B.化合反应的反应物都是单质

C.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D.化合物加热时才能发生分解反应

学生练习,教师讲评。

[举一反三]2、下列各组内的两种物质不会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

铁和硫酸铜溶液

B、

铜和硫酸锌溶液

C、

稀盐酸和纯碱

D、碳酸钠溶液和石灰水

此题学生先讨论后汇报

[举一反三]3、选用盐酸、氧气、氯酸钾、碳酸钙、镁条等5种物质中的一种或若干种。按下述反应类型写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1)分解反应:

(2)化合反应:

(3)置换反应:

⑷复分解反应:

课堂

练习

(PPT展示)

以水为生成物之一,写出符合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1).分解反应

(2).化合反应

(3).置换反应

(4).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

(5).复分解反应(非中和反应)

(6).不属于以上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

教师指名回答,纠正错误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纠正错误

课堂

小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课后

作业

归纳所学过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其反应类型

完成“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练习题”

【板书设计】

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

化合反应:

A

+

B

AB

特征:

多变一

分解反应:AB

A

+

B

特征:

一变多

置换反应:

A

+

BC

B

+

AC

特征:一换一

复分解反应:AB

+

CD

AD

+

CB

特征:二换二(双交换,价不变)

化学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练习

一、巩固知识

1、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各写出四个产生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①化合反应

②分解反应

③复分解反应

④置换反应

(2)写出4个有氧气生成的分解反应

(3)写出有氢气参加(或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①化合反应

②分解反应

③置换反应

(4)

以水为生成物之一,写出符合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1)

.分解反应

(2).化合反应

(3).置换反应

(4).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

(5).复分解反应(非中和反应)

(6).不属于以上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

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四种物质x.y.m

n.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其中发生的反应类型(

物质

x

y

m

n

反应前质量\g

20

20

20

20

反应后质量\g

10

20

23

待测

A

分解反应

B

复分解反应

C

化合反应

D

置换反应

3.

如何用水、碳酸钠、碳酸钙通过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来制取氢氧化钠?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4、下列各组的两种物质中,前者不能用化合反应制得,后者可用复分解反应直接制取的是(

)

A、

HCl、H2

B、

上一篇: 重点产品营销方案 下一篇: 装配式建筑考察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