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4 03:50: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学习经验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l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已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各国将探究性学习作为变革学习方式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将变革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放在了突出地位,强调在学科领域,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空间.
1.2 我国新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新教材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了突出地位.要实现新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变革学习方式,探索新的学习方式.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对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行研究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
1.3 随着中学数学课程的改革,高中数学新教材中新增了研究性学习内容(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如何变革学习方式,组织好这些内容的教学,同时在新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更多的内容,开展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引起了我们对本课题的极大关注和浓厚兴趣,决定对本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界定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猜想、证明,或通过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本课题研究内容是以国家课程规定的高中数学学科内容为主,其中包括新授课内容、研究性课题、实习作业等.
三、支撑性理论
本课题的支撑性理论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主体教育理论.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其含意有两个方面:其一,认为学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巳有的知识和经验;其二,认为学习者存在个体差异,这不仅是指主体已具有的知识,而且也包含了认知风格、学习态度、信心、观念和学习动机等。主动建构不只是动手实践,实物操作,向他人主动学习,特别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主动学习是主动建构的主要形式。关于建构主义及其教学涵义,在我国的主要研究者是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
建构主义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形成数学教育建构观。数学教育建构观认为:
(1)学习数学是主体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练习等被动的吸收过程,而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
(2)这个建构过程依赖于认识主体巳有的认知结构,因此必须具有个体的特殊性,同时,数学知识的建构主要是一个“顺应”的过程。
(3)主体的建构活动必然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从而它是一个社会建构。这里的外部环境是相对于认识主体而言的,包括学习的内容和条件,认识的手段和方法等,更包括教师的活动.它们是与主体共存的一个动态的系统。
关于数学教育建构观,在我国的主要研究者是南京师范大学涂荣豹教授。
3.2 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兴起的教育学理论,它的主要研究者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裴娣娜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等。该理论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前提。人的主体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本体主体性,价值主体性,实践主体性。主体性教育理论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论:
(1)人是主体教育的出发点,主体教育的直接指向就是完善人、发展人。
(2)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主体性教育的近期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从而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即类主体),造就具有类主体性的社会成员。
主体教育理论,不仅强调了人的主体发展性,而且具体指出了人在发展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科学地说明了影响和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因素与条件。为研究解决本课题的主要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4.1 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4.2 问卷调查法
了解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态度及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以便使课题研究更适合学生。
4.3 教育实验法
对在新授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将通过比较实验法,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4 经验总结法
对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将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客观规律。
4.5 案例研究法
对新授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要采取案例研究法,通过公开课、研究课,进行研讨、相互交流,探求在新授课、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过程、步骤、评价方法等,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5.1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
为了给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我们到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我们还派专人到上海、南京购买相关书籍,供课题组成员自学,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5.2 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学生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认识、态度,使我们的研究更加适合于学生,我们以新授课、单元复习课、研究性课题、实习作业等不同课型设计了6个问题,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对不同课型开展探究性学习中对老师教学方法的意向。又从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态度、认识出发设计了4个问题,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态度和认识。由这10个问题设计了“探究性学习调查问卷”。对2004届高一5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对265份问卷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分析.分析所得结论请参看文「2
5.3 相互听课.研讨交流
课题组成员之间坚持互相听课,听课后进行认真研讨交流.除了平时的相互听课交流外,课题组成员每学年在校内上公开课一次,课题组内上有关课题的研究课两次,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专题研讨.三年来课题组成员在组内上研究课26节,无锡市公开课6节,外省、市公开课4节.
5.4 案例分析.总结提高
对在新授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我们还采取了案例分析法,从教学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专家会诊,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总结提高。通过听课交流、案例分析等实践研究,得到了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5.5 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对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我们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探求在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客观规律。对于研究性课题我们采取了小组讨论式的学习方式,对实习作业我们坚持了走出课堂,深入生活,接触社会,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身实践,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得到了在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的基本模式.
六、主要研究结论
6.1 关于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和一般过程步骤(请参看文[1]一[4])
6.2 关于新授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可总结为如下五个操作程序:(1)创设问题情境;(2)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出问题一假设、猜测结论一检验、推证结论);(3)小结探究成果(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及解题的思想方法);(4)总结评价;(5)成果应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具体操作过程见文[3]、文[6.
6.3 关于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模式
可总结为如下五个操作程序:(1)教师向学生介绍课题内容;(2)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3)分小组实施方案;(4)小组讨论,探究结论,形成成果;(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具体操作过程见文[6.
6.4 实习作业的教学模式
可总结为如下五个操作程序:(1)确定作业内容;(2)成立学习小组;(3)制定实习方案;(4)实施方案(调查、实验、测量、数据处理等);(5)小组交流;(6)形成成果(实习报告、小论文等).具体操作过程见文[4].
6.5 关于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关系的研究结论(请参看文[2])
6.6 关于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的研究结论(请参看文[2]).
6.7 探究牲学习的课寞教学特征的研究结论(请参看文「3]、文[6).
七、研究成果
7.1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课题研究促进了课题组成员教师专业的发展,课题组成员中三名被评为惠山区教学能手;三名被评为无锡市教学能手;三名被评为无锡市学科带头人,一名被评为江苏省待级教师.
7.2 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题组成员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课题组成员所任班级的数学课深受
学生的欢迎,满意率都在95%以上,平均成绩名列年级前茅。特别是在2002年高考复习教学中,在课题组成员的带动下,积极实践“探索性学习,三步曲,复习法”教学模式(参看文[5),大大提高了复习课的教学效率,在高考中我校的数学平均成绩名列无锡市第二,名列原锡山市第一.
7.3 课题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 (2010)02(c)-0000-00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职数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过程中,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及建构主义理论作理论指导,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设计过程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好的教学策略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方法。强烈兴趣并激发他们自己去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欲望,有助于促进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数学教学手段现代化和让学生掌握先进的数学工具,有助于让学生在“用数学”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借助于数学实验的动感显示和绘图功能,利用多媒体的综合直观性特点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使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数学课程在互动性双向整合过程中实现两者的整体化和一体化,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设计,以便提高教学效率。
在网络环境下高职数学专业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策略的运用,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1)采用文献资料法;基于网络环境下,主要研究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策略,分析研究当前高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优点、弊端和前景。(2)采用理论分析法;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对本课题进行理论分析,以使课题的研究遵循规律,方向明确,思路清晰。(3)采用行动研究法;以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结合实际问题的实践研究,探寻基本途径、规律和方法。(4)采用经验总结法;依据课题研究实践所提供的事实经验,进行综合、概括、提炼、升华为具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的系统理论。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基础不强、高等教学课时缩减、教学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等实际情况下,如何把先进的教育思想、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中为教学服务,有效提高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效果,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应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构建网络平台,实施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推动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是时代的要求,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一项任务。创建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新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高职数学教学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鉴于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造成了目前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的局面,我们应尝试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创建网络化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课堂训练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突破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高等数学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模式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中一般均以常规教学媒体穴板书和教材等雪为主,并适当借助挂图、投影、幻灯等形式辅助教学。
教学策略理论已羽翼丰满,然而就数学学科的教学实践及理论而言还很欠缺,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的研究更是空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数学学科开展教学改革的基本环境和现实需求。基于网络的教学环境可以突破传统数学教学的局限,推动高职数学教改思路和新教学理论的实践。基于网络的数学教学要进行观念的调适,并优化和改善教学策略,探索和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使网络下的教学策略体系富于内涵并有其可借鉴性,网络环境下的高职数学教学的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是时代的需求,学生发展的需求,更是高职数学教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郭世平,杨世国,李伟,王家正,朱广化.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师素质与能力要求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4,(03) .
[2] 马健生,张艳敏. 论美国教育改革的市场机制及其公平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 2004,(05)
[3] 张天孝,唐彩斌. 美、日、德小学数学教材的共性特征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5,(01)
[4] 曾安雄. 立体几何与平面解析几何的交汇题[J]. 数学通讯, 2005, (Z1)
[5] 潘悦芳.美国教师教育“PDS模式”中的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0,(01)
[6] 夏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2) .
[7] 刘小歆. 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2) .
[8] 郝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比较研究的现状分析[D].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2) .
[9] 徐超,梁亮.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判[J].高校理科研究,2006,2,71-72.
[10]王笃美.学生评教的有效性稳定性分析[J].江苏高教,1996,2,23-26.
[11] 辜子寅.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方法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6,153-154.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9-085-05
“教学学术”是由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博耶于1990年在他的《学术的反思:教授的工作重点》报告中提出的,他将学术分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四个方面: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传播知识的学术,其中,传播知识的学术即是“教学学术”。“教学学术”概念的提出,扭转了传统的大学教学观,将教学提升到学术的地位,引起人们对教学的重视,进而在教育界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教学学术运动。近二十年来,大学教学学术运动一直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并且引起美国以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使大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得到更科学合理的、更具有创造性的认识。教学学术水平也逐渐成为衡量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30条),围绕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30条具体措施,为高等学校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而教师队伍的质量则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贯彻落实30条意见,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教学型大学的数量占全国大学数量的近60%,承担着大部分本科生培养的重任,因此,提升教学型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更加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提升,除了政策导向、经费投入、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等外部因素,提高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主体的教师群体的思想认识尤为重要,而这其中,提升教师的专业合作意识更是一个重要的支撑要素。本文主要从归纳教学学术的特点及其包含的合作意蕴入手,分析合作对于提升教学学术水平的重要作用,进而在合作视角下探讨教学型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水平提升的途径。
一、教学学术的特点及其合作意蕴
(一)教学学术的特点
关于教学学术的内涵特点,学界已进行了诸多探讨,但尚未形成较为全面的权威的诠释。其中,卡罗琳·克莱博(Caroline Kreber)等研究人员通过文献回顾总结了三个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教学学术是教师教学研究和创新而生产的明显成果,研究教学是教学学术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教学学术相同于优秀教学。这种观点下的教学学术,是在学生和同行评价方面拥有丰富知识的优秀教师群体背后的意义。第三,教学学术和理论教学相似,是学者反思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并与以前的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实践智慧。在这三种基本观点中,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只有第一种理解比较接近教学学术的本意。相反,优秀教学和理论教学的重点仍然是“教学”而不突出“学术”的意义。
笔者认为,教学学术作为学术的类型之一,必然既有专业学术的特点,又有教学所独有的特征。总体而言,教学学术具有以下五个突出的特点:
1.交互性。教学学术是基于教学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学术类型,而教学活动又是交互性很强的行为,教师需要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开展教学,通过学生的反馈改进教学,还需要与同事之间通过评价、反思等多种方式进行充分的交流互动,进而促进教学学术成果的形成。如果没有这种交互过程,教师的教育教学就仅仅是封闭在自己创设的空间里面,其教学成果无法通过合适的途径予以公开、接受同事的评价和建议,也就无法在吸收他人观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更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最终只能是故步自封、无法发展。因此,教学学术应具有交互性的特点。
2.实践性。大学教师的教学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大学提倡自主式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教师关于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研究成果最终都要通过教学活动予以实践和检验,因此,大学教学学术具有明显的实践性。教育理论具有普适性,而教学实践具有千差万别性。教育教学理论虽然为大学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依据,但是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实践情景,教师需要有的放矢地对教学活动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在解决教学问题的同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育教学理论,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据此,通过教育学术教育问题的牵引,在理论和实践之间互相交易、循环迭代、相互提供信息的过程中,得到更完美的实践和精致化改进的理论成果。
3.探究性。舒尔曼(Shulman)等人认为:“将教学视为学术的一种,就要不仅将教学作为一种活动,而且要作为一个探索的过程。”因此,教学学术具有探究性的特点。实际上,大学教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性凸显的探究活动。因为大学教师教育的对象不是相对静止的冷冰冰的物体,而是活生生的具有独立思想的人,特别是对于已经成年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思维活跃、充满想象,更容易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种特性决定了大学教师需要经常面对教学预案之外的教育情境,需要处理即时发生的教学问题,这就要求大学教师要改变只凭经验进行教学的习惯,不断探索、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适应教学需要。而在教学探究的过程中,决不能光凭一人之力、埋头苦干,而是要与学生、同行进行交流乃至合作,方能取得有效的成果。
4.创造性。大学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是一种单纯的传递知识的重复性劳动,而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研究活动。因此,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具有很大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既渗透于实践活动层面,也彰显于理论生成层面。
从实践层面看,由于教学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大学教师教学学术的重要成果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所谓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实践性知识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教师的人际知识、教师的情境知识、教师的策略性知识和教师的批判反思知识等,无论是哪方面的实践性知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变化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随着教师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同行交流的增加,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不断地发生同化(即把新信息吸收到个人已有知识系统中)和顺化(即当新信息不能为个人已有知识系统所接受时通过重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得到不断更新和完善,而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具体而言,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是在借鉴现有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生成教学设计、解决教学问题、深化教学理解、改革教材教法、革新教学模式的动态过程,这都是教学实践创造性的体现。
从理论生成层面看,教学学术的理论成果有赖于对已有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和抽象,前人实践形成的教学学术成果与不断更新的教学实践成果相互整合、修正,从而形成更为先进的教学学术成果,将“实践经验进行优化提升、系统发展,形成规范的知识体系,产生学术文本,这是学术研究活动的重要阶段与形式”,而这正是创造性的重要体现。
5.反思性。反思性是教学学术的另一重要特点。著名学者格拉塞克(Glassick)与他的同事为了改善教学学术,撰写了《学术水平评估》一书,设计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学术评估框架。此框架适用于评价任何类型的学术,包括教学学术,其中心思想是用六种标准评价教学学术,包括明确的目标、充分的准备、适当的方法、有意义的成果、合适的表达和反思性批判。最后一个评价标准“反思性批判”是格拉塞克框架的精华之所在,它用于帮助检查学术是否适合主要的学术价值。实际上,大学教师要实现教学学术的快速有效发展,经常性开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效而重要的手段,只有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行为,并将之上升到理论层面,才能确立具有个体特色的教学学术价值取向,最终发展自身的教学学术。
(二)教学学术的合作意蕴
教学学术作为一种“交互性”、“探究性”、“创造性”突出的教学“实践”活动及“反思”活动成果,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合作意蕴。作为一种“实践性”活动,其本身就蕴含着与他人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开展的交流合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彼此的“交互”不仅包含着对话、批判,更蕴含着与他人的沟通与合作;再者,从传统学术发展的途径和当前协同创新观念的深化来看。教学学术“探究”和“创造”的特性更加彰显合作的意味;对于“反思性”而言,有效的反思不仅是教师个人内在的主观行为。更是基于他人客观中肯的评价基础上的自我反思,而这就需要教师群体内部的沟通。交流、合作。同时,由于教学学术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而教学经验总结在根本上是个体行为,这使它带有过多的个人经验色彩,个人经验的狭隘性往往既大大降低了教学学术成果本身的可靠性和价值,也限制了教学学术成果的推广,因此,合作与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的合作交流,不仅可以拓宽教师的研究视野,促进教学学术成果的创新和传承,更是确保教学学术成果客观性、可靠性、互补性的需要。因此,“交流教学理论认识及教学实践经验”是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更是提高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合作视角下教学型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提升途径
(一)教学学术提升的根本路径——合作式教学
教学活动是教学学术的根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即形成教学学术。因此,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其根本在于抓好教学,特别是对于教学型大学教师而言,教学更是重中之重。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在《高校教师发展简论》一文中指出,“教学型院校中,教师的第一要务则是教学”,教学既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更是教师之间实现互动和开展合作的主要途径。但是,传统的大学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性,特别是受到大学专业划分界限明显和传统大学教师文化保守性、封闭性的影响,大学教师往往追求平稳、轻视合作,很多教师往往是通过自我摸索去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忽视主动接受他人的观点。实际上,对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教师发展其教学学术能力并不全然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而是需要在向同行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得以推进的。因此,我们要提倡合作性的教学实践。传统教学一般通过教研室活动的形式来加强合作教学,但由于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使得教研室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佳。从目前情况看,建设教学团队应是加强合作教学的最有效途径。
教学团队是教师围绕教学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共同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正式群体。建设教学团队是教育部在建设“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明确提出来的,指出高校要“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建设教学团队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促使具有相似或不同学科背景、知识结构的教师共同开展教学学术研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研究成果颇多,笔者认为,从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出发,教学团队建设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要形成集体目标导向,促成共同发展愿景。一个成功的教学团队,必须要确立科学的整体发展规划和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团队中的成员也相应地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并且,要将个人的规划与团队的规划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团队的凝聚力,营造出一个核心层的教学能力发展空间,使团队成员的自身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同时,通过创设稳定和谐的合作情景,促成共同发展愿景的生成,使教师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可以保证合作教学实践更科学合理、更高效地开展。
2.以合作教学为基础,开展课程改革,培养教师集体协作、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思想。一个教学团队是由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专长的人才组成的,每个人所擅长的领域不同,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中教师个体的教学能力优势。开展合作教学。可将同一类型甚至同一门课,按照教师的擅长进行分工合作,使课程中的各部分都能让对其研究得最深的教师主讲,既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又能使教学团队的成员通过集体备课、集体观摩、集体听课评课等活动,学习他人的经验,分享他人的成果,加快教师教学学术的创新和提高。
3.改革传统的以老带新的导师制,促进年轻教师和老教师的合作。不可否认,教学能力作为一种实践性技艺,它的提高有赖于大量专门性的实践体验和经验积累,传统的以老带新的导师制。有利于发挥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帮助年轻教师尽快融入、熟悉教学实践,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培训机制。但是,往往容易出现老教师以经验自居、漠视年轻教师的感受等情况。在传授过程中,老教师处于主体主动的地位,新教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敢去撼动老教师的权威,这样对于新、老教师的发展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要改革传统的以老带新的导师制,构建“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创共生”的合作发展模式。老教师通过听课评课、示范课、观摩课、讨论课等形式,言传身教,帮助新教师不断成长;而新教师在接受老教师指导的同时,要敢于向老教师传达前沿的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并虚心向老教师寻求改革传统教学的途径,老教师要勇于放下自己权威的面子,以海纳百川、终身学习的胸怀和态度,在帮助新教师切磋教学技艺的过程中,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教学学术提升的平台支撑——学习共同体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可持续的长期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积累经验、提升技能的过程,因此,学习是教学型大学教师提升教学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传统大学教师的学了依靠自己的学习(如个人进修提升学历学位、国内外访问学者等),主要集中在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职后继续教育。对于前者,由于教师学习的个人化,使得教师的学习逐渐孤立化。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们合作意识不强,缺乏沟通和交流,即使提供了机会,也不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心得乃至成果,因此,在遇到难题时往往因为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寻求帮助和支持,久而久之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奋感和内在动力。这种个体学习的方式在目前知识激增、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形势下,获取的知识必然是十分有限的。对于后者,虽然有相关的政策和要求,保证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但由于继续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培训时间不足、培训内容单一且不切合教学实际、考核形式化等问题,使继续教育学习流于形式,教师随便应付而没有得到相应的效果。在这种形势下,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学习共同体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一种新范式。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由高校教师组成的、教师自愿自觉为基础的学习组织,这个学习组织通过向教师提供一个寻求帮助、建立关系和信任,同时获得个人专业发展支持的场所,最终达到消除教师孤独感、促进教师互助合作、协同发展的目标,从而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学习共同体产生于20世纪的美国高校,1990年迈阿密大学正式定义了教师学习共同体(Fac-ultyLearningCom-munity,简称FLC)的概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国外大学在学习共同体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国内,仍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推广。笔者认为,学习共同体对于提升教学学术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应得到大力提倡。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不再是独行者,而是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结伴而行”。在这个群体中,教师与教师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通过平等、开放的交往和对话,共同分担教学难题、解决实际问题、分享教学心得、学习成功经验、促进共同提高。在学习共同体中,由于大家讨论和解决的都是同样感兴趣的、切身体会深刻的话题,交流中很容易碰撞出思想火花,更有利于高水平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成果的产生。
在学习共同体中,还涉及不同阶层教师的互相学习。对于年轻教师而言,他们缺乏教学经验,渴望通过老教师的言传身教,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和掌握教学技巧,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对于经验型教师而言,他们拥有娴熟的教学技能,教学效果良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具有高水平的教学学术水平。因为有些教师虽然教学效果良好,但由于理论知识薄弱,不能站在较高层次自觉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解决教学问题;更不擅长将教学经验总结、提升为教学研究成果,无法大范围地推广和传承。因此,在学习共同体中,中老年教师要借助年轻教师的研究优势,增强教学研究意识,与年轻教师共同探索改进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形成教学研究的理论成果,提升教学学术水平。
(三)教学学术提升的有效抓手——合作式研究
“教学学术”和“学术性教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教学学术更强调的是学术,更重视的是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和理论提升。大学教师通过对现有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问题的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扩展和完善知识体系,形成新的教学思想、理论,从而提升教学学术水平。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主要有个体研究和合作研究两条途径,相对而言,合作研究在资源共用、信息互通、思维互促、成果共享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提升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更为重要的途径。
开展合作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以教学研究项目为纽带,开展合作研究。教师与教师之间或教师与专业教学研究人员之间通过教学改革项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各种类型的项目开展合作研究,既可以实现“团队效能”>“个人效能”的“1+1>2”的倍加效果,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新-的教学思想、理论和方法,又可以在研究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的知识交流和共享,锻炼和提高参与团队研究的教师个体协同工作的能力,培养和提升教师的教学学术研究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教师而言,通过项目开展合作研究,在科研能力较强的其他教师或专业教学研究人员的帮助下,可以规范科学研究方法,开阔研究思路,提高教学研究能力,从而促进教学学术水平的提升;而相对远离教学实践的专业研究人员,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增加接触了解真实教学情境的机会,通过与教学一线教师的合作,促使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并不断得到完善,使自己的教学学术成果更加科学,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学术水平。
2.以教研室为平台,开展合作研究。传统的教研室由于成员缺乏合作的意愿,在实际运行中往往流于形式。实际上,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体验的教学情境也变换频繁,单凭教师个体的能力是无法很好解决的,再者,不同教师对同一个教学问题也有不同的认识,因此,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有利于教师接触到不同予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和研究,形成更为科学的全面的理解,进而形成教学学术成果。通过教研室开展合作教学研究,实现不同教学能力和不同知识结构的教师的互补,有效激活不同教师的思维,从而推动教学学术的发展。因此,要不断激发教师的合作精神,完善教研室的活动制度,使教研室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有效化;要突破教研室传统的听课、评课等活动形式,引导教师养成研讨教学问题的习惯;要让教师不是一上完课就走人,而是在上完课后有到教研室和其他教师对教学问题进行讨论研究的冲动,让教研室真正成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家”,这正是传统教研室活动最缺乏的。
3.要重视师生的合作研究。大学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大学生,他们是成年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具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意想不到的解决方式,因此,要大力提倡师生的合作研究。大学教师要改变自己是唯一权威的思想,赋予学生平等的身份,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研究,通过共同发现、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促进师生特别是教师教学学术的发展。
(四)教学学术的效能提升互动式反思
1.继承与创新结合选题
继承性是一切科技论文的共性。但是,由于现实社会的客观需要和中医药学术自身的独特性决定中医论文的这一特性比其他科技论文表现得更为突出。同时,在现今的中医实践活动中,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仍然起主导作用。
对于中医学毕业生来说,通过在校的四年学习,继承前人的学术成就,博系各家学说,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撰写这类深入发掘和继承前人学术成就的选題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其中也包含着一定的创新,做到继承有创新,发掘有深度。走前人没有走完的路,涉猎前人没有完全涉措的领域,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这类选题常见种类包括:诠释、补充或阐述发挥前人的学说,总结前人的经验,对前人学说质疑,对中医学基本概念的探讨等等。
2.理论和实践结合选题
中医学学术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学者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前人学术成就的基础上,从不同的侧面,对前人学说作了一定的补充和发展,进而形成当今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毕业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但是,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中医学术新成果的形成,新观点的产生,都必须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实践。对于任何一个中医学术问题,如果缺乏在实践中的常任主研究和反复思考,就不可能形成对该问题的具有新意的正确认识。这样就要求中医学毕业生在最后一年的医疗实践中,广泛涉猎,留心观察,运用所学理论科学地指导实践,同时通过临床经验总结反过来重新认识理论。这类论文只要学生勤于总结,勤动脑,勤动手,还是比较容易完成的,常见的这类选题包括:对一种治法的理论认识及临床应用,用某种治法治疗某种疾病等等。
3.主观与客观结合选题
主现条件主要指学生的智力和精力。智力包括学生的知识贮备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自身的特长等等。但是,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虽接近毕业尾声,但所学的知识有限,很大一部分没有经过医疗实践,尚是纯书本知识,没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毕业论文从研究到写作完成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并且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还要进行医疗实习,准备毕业考试和论文答辨,时间紧迫,学生分到各地医院实习,各医院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有所不同,带教教师能力参差不齐,对学生医疗实践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学生首次进行医学研究,经验缺乏。同财,中医学毕业论文不同于其他学术论文。目的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要求,使他们进行一次全面的、规范的写作,为毕业后写医学类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毕业生在选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所学专业的不同,研究能力的大小,客观条件的不同。选择难度、大小适中的选题。
2、商科类中职学校数学模块的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商科类中职数学一向是最重要而又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科目,因为初中毕业选择就读商科类的学生多是由于讨厌数学或是数学程度差,抱有逃避数学科目的心态。近几年,我们一直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态度、目的动机、意志品质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做跟踪式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商科类专业一年级新生,在调查中反映出有63%的学生,他们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理解不充分,一知半解;占比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意识到学好数学是提高自身数学素质的需要;70%以上的学生认为学好数学对其它的科目有帮助,但由于数学课程本身具有连贯性、抽象性,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掌握数学感到束手无策,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教材涉及到的抽象内容不感兴趣,遇到学习困难不愿意去攻克它。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喜欢数学的学生,有相当比例的认为数学难学枯燥,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数学教师缺乏相关专业、职业知识,短期内难以适应不同专业职业模块数学教学的需要,同时教师授课模式单一,语言平淡,不能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难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学生自身基础知识薄弱,造成新旧知识难于衔接,认知过程的思维受阻,课堂知识无法内化,做作业只能敷衍了事,甚至养成抄袭作业的恶习。我们通过分析得到结论:
(1)对这类学生依他们现在的学习水平,按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授课,这些学生拿到数学学分是很困难的,以致于影响到他们领取毕业证。
(2)对他们所学的专业来说,又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为专业学习服务,才能保证他们专业技能的顺利掌握。
(3)对于他们以后的就业来说,离不开数学知识的支持,只有具备一定专业数学知识,才能立足于他们将来的工作岗位。
3、商科类中职学校数学模块的设计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商科类中职学校数学模块的设计研究的目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服务商科专业,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增强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研读,结合现行教材,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商科各专业人才培养对数学课程需求定位来制定商科中职数学的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实训模块课程目标实施方案。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进岗位实践”为出发点,制定商科类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实训模块的设计。
(2)在课改理念指引下,通过探讨适合商科类中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促使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不断反思,在日常教学中能自觉贯彻课改的教学理念,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水平。改变传统的数学课堂死板,毫无生机,学生厌学的局面。
4、商科类中职学校数学模块的设计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主要用于课堂教学环节;文献法:主要用于资料查新;调查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中收集反馈信息;经验总结法:用于研究成果的总结提炼。研究过程:
(1)调查研究学生学习数学效果,确定基础模块设计。
(2)设计学生调查问卷表,就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点在专业课中的需要程度进行调研,以取得第一手资料,为课程整合及确定课程内容提供参考,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程度适宜。
(3)开展教学调查,改革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理论的整合,研究数学知识在专业课中的渗透以及运用。请专家引领,理论学习,完善研究内容以及方案,深化研究进程。
(4)着力开展商科数学教育教学培训,积极拓展教师商业专业知识课程学习与研究,不断提高教师商科专业信息素养,增强其教师教学能力。
5、商科类中职学校数学模块的设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
(1)商科学校数学模块的设计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的身边实例为切入点,引领出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再让数学知识服务于专业、服务于生活实际问题。为数学知识注入了生活的气息,少了很多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多了通俗易懂的实用性。希望通过实训模块的设计,让学生体验、领悟及欣赏数学在他们自己生活和将来工作中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高考英语听力技能的实施,国内学者对高中听力理解的研究有所加强。为真正了解该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笔者拟对近20年(1994-2012)中国知网(CNKI)上刊登的有关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研究论文进行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研究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文献检索情况
笔者首先在中国知网上以“高中英语听力”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从1994年截至2012年仅有206篇有关高中英语听力研究的论文,其中包含77篇优秀硕士论文,目前还没有就这个主题进行较深入研究的博士论文(见表1)。以此为研究高中英语听力的有效资源,笔者通过统计、归纳和分析概括出过去近20年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研究的特点和趋势(见图1)。
统计结果显示,当前国内有关高中英语听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所占比例仍然较少。1994-2002前9年刊载文章19篇,占文章总数9%;而2003-2012后10年刊载文章110篇,占文章总数54%;优秀硕士论文77篇,占37%。同时,高中英语听力研究多以非材料性研究为主(178篇,占86%),而实证性研究只有28篇,其中期刊论文3篇,其余皆为优秀硕士论文;实证研究也主要是以问卷调查和访谈及教学经验总结为研究手段。但总体说明高中英语听力领域的研究越来越科学化。尽管趋势有所波动,但总体研究呈稳定的上升趋势。从2002年高考加试听力开始,高中英语听力研究明显增多并呈现出稳定的态势,该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近二十年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研究状况
笔者把有关近20年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研究所收集的资料详细分析并加以分类,从研究内容上主要分为六类(见表2)。统计数据表明,近20年有关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交叉学科关系的研究居多,各约占总数1/4;其次就是影响听力技能因素的研究,占16%;又由于高科技快速发展以及英语技能的重要性,近几年有关听力评估体系的改进和多媒体技术的研究也提上日程。
表2 近20年高中英语听力论文研究内容的分类情况
1.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方法研究
近几年高中英语听力技能日益受重视,教学方法、听力教学模式、教材处理及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总体而言,任务型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研究探讨最多,认为有备而听有助于激活已有信息、预知即将听到的信息,因而听力训练提倡听前布置任务、听时丰富任务、听后分析和输出任务[1]。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自己喜爱的英语听力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以提高听力输出能力[2]。同时,由于听力理解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迅速接受、加工和处理信息并与所听材料互动的复杂心理过程,因而依据“活动教学理念”,运用交互教学和合作学习模式可加强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均衡发展,听者和听力材料间的相互作用[3]。听力教学模式的实践,需要老师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探索,同时还要提高对听力材料或教材的研究。为此,卢冬等指出听力材料选择要以真实性、广泛性、适应性为基本原则;听力与材料之间存在着促进与制约的关系,要根据材料的内容和长度等因素来选择真实语言材料[4]。此外,分层阶段教学法也不失为一种新的听力教学方法改革。
2.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研究
近20年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策略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学习策略理论,进而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听力训练技能和培训方法。“学习策略是个人用以理解、学习或保持新信息的思想或行为”,而听力过程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心理认知过程,因而作为较高层次的认知或元认知听力策略探讨最多。元认知意识是指学习者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控;学习者一旦具有良好的元认知意识,就能有效地选择学习策略,因而元认知知识的高低是造成学生间听力能力差异的原因,其运用对于学习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5]。
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听力训练技能和方法是学者们关注的教学策略重点。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近几年学者们认为比较有益于听力提高的做法是:提高语音素质,强化语音语调知识[6];培养掌握主旨大意,获取关键词具体信息技能;训练听写结合,边听边记技能;强化听力记忆训练,提高识记能力;布置课内外不同听力任务,增加信息输入和词汇量积累能力;培养预测、联想、猜测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6]。该研究大多以实践经验为总结,实证性研究较少,今后应该向材料性实证研究转换。
3.高中英语听力与交叉学科关系研究
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与西方言语理解理论的影响,应用认知心理语言学和语用学等相关理论研究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文章不断增加。从认知和心理语言学角度,倾向于将听力理解看成是一个积极地对信息进行分辨、筛选、储存、预测的过程,因而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是元认知和图式理论的应用。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元认知理论使个体会自我认识和反思,在听前制定听力计划、听中监控自身策略、听后对听力效果评估[7]。而元认知知识包含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运用“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两种信息处理模式交互处理这些知识,把输入信息与听者已有知识结构图式联系起来,进行积极的意义构建和信息解码,因而图式对听力理解起着预测和推理作用[8]。
4.高中英语听力技能影响因素研究
由于听力理解过程本身就是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因而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语言知识因素和非语言知识因素。李文芳指出语言知识主要是指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难点;而非语言知识指文化背景知识、情感、兴趣、动机等难点[9]。对影响高中英语听力技能的语言知识因素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倾向于认为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发音不准,词汇量缺乏,辨别语法结构能力较弱。王炜、罗玉梅等具体概括了学生主要语言障碍是学生语音基础知识掌握不准确,识别不出连读、弱读、爆破等语音变化;学生语义的判断能力差,只根据自己所熟悉的词义误下结论;还有些学生没有扎实的语法功底与习语的积累,因而听时误解句子的实际意义。
在探究非语言知识因素影响方面,徐雄丽认为主要有文化背景知识障碍、心理障碍、母语干扰障碍和逻辑思维障碍[10]。她认为学生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听时学生心情高度紧张,因而对听力材料内容一知半解,不知所云;再而,汉语与英语逻辑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英语思维常受母语干扰,因而听完材料只记住一些零碎的词语,而不是主旨大意。因而,徐军宏观地概括出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设计单调,教学活动和教法形式单一,听力材料选择范围狭窄,缺乏必要的听力训练环境,忽视学习策略的指导,缺少听后任务,听说写环节脱节[11]。上述研究总体来说研究内容相同,重复现象严重,而且多以教学经验为主。
5.高中英语听力测试评估与多媒体教学研究
高考英语听力测试考试改革后,对高中英语听力理解与听力测试关系的研究已提上日程,但文章相对较少。研究较多的是听力题型、解题技巧及听力测试对教学的反拨效应等。朱云翠等对高考英语听力考试类型进行分析,指出高考听力试题模式化;提出浏览试题、听前预测、听中抓住要点、边听边记等有效的应试技巧[12]。针对高考增加英语听力测试的影响,李宏采用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测试的反拨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听力测试对高中听力教学产生一定的反拨效应,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方面,因而要充分发挥测试的积极反拨效应,消减其消极的负面反拨作用的建议[13]。
三、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研究的特点及建议
近20年来,国内学者对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的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为该领域研究展示了新角度与新观点,从注意语法形式到注意培养学生预测、联想等语用能力转变,并运用心理语言学、认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听力实践,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从研究内容、角度和方法来看,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的研究首先是研究内容重复,都是阐述听力教学和指导听力教学方法的内容,创新研究较少,多为自身教学经验总结,且其理论研究高度不够。其次,研究方法单一,非材料性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且实证研究仅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缺少定性定量结合、动态静态结合的多元化和科学化的描写和分析研究方法。最后,研究范围和领域狭窄,从统计结果来看,听力教学、听力策略以及听力与相关学科关系研究较多,而听力测试评估、多媒体应用以及听力教材的研究尚需加强。
通过以上综述,可知未来高中英语听力研究还要在以下几个领域有待深入探讨。首先,加强对听力理解过程本身的研究和理解,不仅要深入探究听者在听力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还有分析听者的背景知识对听力的重要性。其次,提高听中对听力的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力,要加强研究听者在实际听中任务时迅速反应的技能以及提高听者整体听力的方法的研究。再次,拓宽听力学习环境,实施双向听力方法,即课堂听力环境与课外真实听力相结合。进而,整合听力与多媒体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听者利用新技术和媒体的技能。最后,深入研究听力理解能力评估方法和标准,进一步研究听力测试信度和效度的构建。总之,高中英语听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需要今后更深入的拓宽和加强。
――――――――
参考文献
[1] 郑海霞.高中英语听力任务型教学设计方法.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9).
[2] 王云,马国芬.高中英语课外听力自主学习探讨.教学与管理,2009(36).
[3] 周海明.新课改背景下交互模式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6).
[4] 卢冬.高中听力材料的选择对学生学习听力的影响.福建论坛,2011(1).
[5] 杨善江.基于元认知策略培训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
[6] 陈国清.高中英语课堂听力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和反思.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8).
[7] 李霞.关于元认知训练纳入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之探讨.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6).
[8] 符祝平.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
[9] 李文芳.高中英语听力理解难点分析及对策.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10] 徐雄丽.浅析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及对策.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2).
[11] 徐军.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2).
一、学术界研究概况
1.有关学习型城市理论方面的研究
对于学习型城市理论的研究集中在阐述学习型城市的内涵、学习型城市理论根源、构建学习型城市的必然性等方面。
关于学习型城市的内涵,国内并没有达成一致。叶忠海(2011)就学习型城市的内涵与价值作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学习型城市以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为生存背景和发展空间,以学习和教育为最本质职能,以社会化的终身学习和教育体系为基础,能保障和满足城市市民学习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从而有效地促进城市人全面发展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一种开放、创新和发展的和谐城市。苑大勇(2004)从全球经济变革的转型时期出发,认为学习型城市,是一个在全球变迁的特殊时期努力学习更新自己的城市。而学习型城市由哪些部分组成?许学国,山鸣(2003)则认为学习型个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以及学习型政府是学习型城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关于学习型城市的理论根源问题,奚洁人(2003)认为其发端于终身学习、 终身教育理念的形成和企业界学习型组织管理理念的确立。郑金波(2003)从我国学习型城市的实践起源出发指出我国学习型城市源于我国学习型组织的浪潮,上海成立“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随后又在北京、济南、南京、昆明等地成立了研究分所,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果。一些大城市受其影响先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口号。学习型城市是时展的产物,它的提出,有其客观必然性。叶忠海(2011)认为学习型城市的提出是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需。
2.有关学习型城市专题探讨方面的研究
有关学习型城市专题探讨方面的研究主要结合图书馆、远程教育以及社区等各类场馆、组织机构分析他们应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发挥何种作用。
白淑春(2008)认为城市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空间的组成分,提升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必不可少的元素。为城市营造了一个公平文明的环境,在促进城市的和谐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余海(2010)指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优势、服务职能、环境优势决定了图书馆在创建学习型城市中将发挥重要作用。高明(2004)也认为图书馆要主动介入学习型城市的创建中,自我加压,在自身上谋求更大的发展。
徐皓(2013)以上海开放大学为例,从上海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定位出发,把上海开放大学定位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蒋红(2012)也认为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是上海开放大学的基本功能 ,而实现二者并举的关键在于衔接 。
社区是人们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在城市中处于最基础的组成元素,是城市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托和落脚点,陈雅丽(2003)认为学习型社区有利于社会稳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有关学习型城市经验总结方面的研究
20世纪末以来,我国已有近百个市(地)级以上城市先后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并进行了实践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可喜的成绩,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但就全国而言,学习型城市建设刚刚起步还存在认识不到位、任务不明确、职责不清晰等问题。
袁雯(2012)介绍了上海建构终身教育体系的实践与成果,包括建立多元化的终身教育基础平台,为市民创造丰富的终身学习机会;举行丰富多彩群众文化活动;构建终身教育信息化平台,便捷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制定《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形成法律依据等。徐文龙(2001)提出上海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对策,在总体目标下,需要分类设计,依据不同的年龄、从业和学习要求分别确定学习目标。
孙善学,张翠竹对北京学习型城市创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著作《北京学习型城市案例分析》精选了6各区县、9个街道、7个乡镇共22个创建工作突出的地区、社区或单位的典型案例,反映北京市以地域和社区为创建单位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思路和方法,陈建林(2003)在分析重庆的基本情况,提出构建学习型城市的基本思路。
4.有关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
叶忠海(2013)认为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科学性原则、先进性原则、特色性原则、现实性原则以及简明性原则,将学习型城市一级指标评定。周素萍(2014)在综述国内外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观点的基础上,可以建立一级指标为资源指标、科技指标、经费指标、文化指标、信息指标、交流指标、人口素质、绩效指标;二级指标为学校、 师资、图书、报纸、档案、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机构、科技人员、科技活动、教育经费、科技经费、文化机构、从业人数、群众文化活动、信息化、媒体、网站、网络教育、国际交流、国内交流、高等教育普及率、平均学习年限、学习时间、出版图书、课题、论文的二级评价指标体系。
二、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于学习型城市的研究络绎不绝。关于学习型城市,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地方进行了剖析与解读。
就理论研究方面来看,主要是针对学习型城市的内涵、构成要素、理论基础、以及构建学习型城市的价值意义。很少有涉及学习型城市提出的实践背景,从理论和实践整体上把握学习型城市的理论基础,对这一方面的梳理更是屈指可数。
其次,就构建学习型城市经验来看,大部分城市结合自身实际城市特点,借助国外及国内成功经验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上迈出了崭新步伐。但是文章只是在一个或两个方面系统阐释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而就目前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城市的衡量指标没有明确的说明。学习型城市开展的如何?取得那些实效?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如何改进,这些问题应该成为研究的中心。
再次,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大部分学者只是从评价的原则,或是从某一城市的实际出发制定评价的标准,集中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较少,不具有整体性与宏观性。
最后,关于学习型城市的研究方法上,学者们大多采用文献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但是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从理论与实践上整体进行把握,全面进行分析,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并不多。
参考文献
对于教学原则的一般概念,教育界的看法基本一致:即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理,是客观教学规律的主观反映,是所有教学规则的统一整体。数学教学原则是依据数学教学目的和数学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数学教学指导思想,是人们长期进行数学教学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总结,其源自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人们的数学教学实践活动。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学校教学原则体系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体系的发展过程也历经曲折和坎坷。主要争议焦点是:数学教学原则包含哪些内容?如何通过数学教学原则体现数学的学科特点?本人选择数学教学原则中的一个原则“数学学科严谨性与教学可行性”作为研究课题,希望在新课标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对这个问题作一点理论与实际的研究,进而能够对数学学科严谨性与教学可行性有一定动态的认识。
二、数学学科严谨性与教学可行性概念
讨论到数学学科严谨性与数学教学可行性,我们就必须先明确什么是严谨性,什么是可行性。吴宪芳、郭熙汉等编著的《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有如下表述: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理论的基本特点之一。即概念要明确;判断要正确;推理要合理、严密。教学可行性即是要求严谨性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学生刚接触“充分而不必要”“存在且唯一”等概念时,往往不能透彻理解,更别说灵活运用。
由此可见,就数学学科的严谨性而言,它是具有明显的相对性的。例如,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往往指出“2-3=?”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到了中学学习了有理数后,它又是有意义的。对于这一点,即是严谨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很好的体现,即教学需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又例如,在高中教材中,在说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的单调性是结合图像来论述的,并没有给予严格证明。这些都是根据学生当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及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考虑到教学的可行性要求,降低要求。
三、数学学科严谨性与数学教学可行性原则贯彻
由上文的探讨,我们已经知道中学数学的严谨性要求必须以中学生的实际基础作为依据来确定。接下来,我们提出几条一般性要求来说明如何贯彻数学学科的严谨性与数学教学的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可见,我们既需要努力学生发展其直觉思维,大胆猜想,又需要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加强严谨性的训练。
第三,思维缜密,言必有据。思维缜密,就是要求学生遇到数学问题全面思考,不能遗漏,从而体现其严谨性。但是要做到思维缜密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要养成这种习惯,必须经过严格训练。
言必有据,是思维严谨性的核心要求,也是保障周密思考的有力措施。这一点在几何证明、计算、作图中,都有很明显的体现。
第五,勇于改革,大胆创新。
研究大量近年来中学数学教学的案例,我们发现不管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情况,都有待提高。
勇于改革。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在小学、初中对严谨性并未作太多要求,但是高中又要求思考周密,言必有据。学生对这一“突变”会觉得不知所措。所以,改革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大胆创新。传统的数学教学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提供恰当的感知材料,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认知潜力。关于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重庆南开中学解传江老师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创设悬念情境、创设幽默情境、创设惊诧情境、创设类比情境、创设欣喜情境等。现在我们以创设幽默情境为例进行一些探究。
四、中学数学教学常用教学原则
基于此,关于中学数学学科严谨性与数学教学可行性相结合原则已大致探讨完。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数学学科严谨性与数学教学可行性相结合原则只是中学数学教学原则中的一种。除了此原则,常见的还有:概念的抽象性与对象的直观性相结合的原则;巩固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等等。在这里,就不再加以论述。
数学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主观反映,是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努力克服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试图建立崭新的数学教学原则体系。并且,应紧密联系实际,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身心发展特点,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原则,指导学生参加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切实搞好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另外,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其它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同年级开始的其它学科的进度,了解它们对于数学知识的要求,并吸取这些课程中的有关实例,来充实、改革数学教学内容。
五、结语
本文的题目是“浅谈数学学科严谨性与教学可行性相结合原则”,主要研究思路是在一般教学论的原则基础上,对中学数学的学科特征进行了一定理论探索。对备受争议的“中学数学学科严谨性与数学教学可行性相结合原则”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探究。本人的研究旨在继承和发展,并不否定传统的关于数学教学原则的探讨,提炼的是否具有数学学科性特征,也只是一家之言。
参考文献:
[1]廖哲勋.课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郑君文,张华.数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
[3]陈振宣.中学数学思维方法.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8.
[4]吴宪芳,郭熙汉.数学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一、初中数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先了解问题的实质。为此,必须深刻了解初中数学传统教学存在的根本问题。从实践角度看来,初中数学教学之所以低效率,僵硬化,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课堂教学设计缺失,课前准备不足。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在备课方面往往只是按照教学大纲拟定了一些大概的教学目标,而在教材分析和有效使用、教学方法设计、课堂教学氛围营造等方面则考虑甚少,对课堂缺乏一个充分的设计准备过程。
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难以真正高效使用。教材作为教学文本,虽然信息资源量有限,但在结构、表现、内容上教师可以进行延伸,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进行知识的重新组建,为其提供新的学习视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传统初中数学教学完全以教案为重点,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在实践中教师往往习惯性使用了这种不科学的教学方式,而对每堂课教学方法的准备未曾考虑。在课堂氛围的创造方面,传统数学教师“一言堂”的形式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学生依旧是被动吃力地跟着教师牵引而进行学习。[1]
第二,学生主体意识淡薄,学习方法和技巧发展欠缺。由于传统初中数学课堂的固有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和“教案主义”价值观,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得不到培养,兴趣得不到开发,学习的主动意识淡薄。而学生实际情况是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基于简单的知识传递和言语教导并不能代替其自身经验积累、生活实践和认知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状态才是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最好效果。在学习方法和技巧发展上的不足,则是长期以来学生无法自主学习,厌学情绪滋生的更深层次原因。
第三,教师课堂创新能力不足,反思机制缺乏。初中数学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数学知识水平,要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课堂创新能力和反思精神。数学的学习需要教师经验的指导,而教师也应进行反思实践,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引领创新的主体地位,激发课堂的活力。
二、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常常埋怨学生不会举一反三,没有创新能力,这就值得教师反思,看自己用什么方法培养他们。在此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因为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结论可以照抄,无法依赖老师,需要每个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提出挑战,如同游乐场的“蹦极”,这正是初中生追求的目标。[2]如果把研究性学习教学仅局限在教材的专门小节里,那么它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数学教师应提高对研究性学习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为一种全新的方式,研究性学习应渗透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盛行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将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是在教育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进而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先进的教学方式与情境教学、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既可以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数学研究素养的形成。
三、引入情境教学法,增加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
在课堂上,教师以浅显易懂的文字介绍数学学科的新进展,介绍数学在科学、经济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数学的美以及它与文学、诗歌、音乐、美术等的关系;用富有说服力的报告或研究讨论数学教育中的热点问题。[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史、数学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借以反映知识的形成过程,反映知识点的本质。除此之外,在教学中适时地开展数学人文教育十分重要,例如在学习“推理与证明”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七桥问题、四色原理、费尔马定理等知识,引起学生对该知识的重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课程概率部分时,学生们很难区别开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仅仅从概念上来讲是很难听懂的。很多学生认为天气预报一般很准,想当然认为天气是必然事件。这就需要老师利用自己的人文知识来给学生讲解对天气的科学预测,让学生从本质上来理解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每天某一时刻的天气,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总结出观察结果,这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相关概率论的知识。
四、采取评价教学法,改进教学中的不足
此处的评价教学法是指数学教师上完一次课之后,允许学生发表一些对本次课的个人看法和观点,教师予以收集并加以改进,以更加适应本班或本年级数学教学的模式。[4]评价教学法是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参考标准,也是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初中数学所具有的综合性特点更加需要评价教学法,同一问题具有不同的解法,教师通过学生的反映情况,可以选择更适合初中生理解的解题方法,从而改进教学中的不足,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艳娟. 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J]. 成功(教育). 2009(08)
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教材述评论文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外汉语界总体的教学情况,所以选取一段时期内研究教材的论文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这个时期内论文的考查,以期初步了解和掌握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研究领域状况及发展趋势。
1.研究准备与设计
(1)样本范围。本研究材料来源于2000年至2014年七本对外汉语专业期刊:《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华文教学与研究》《汉语学习》《中国语文》。这七本期刊在汉语教学界是较为知名的刊物,对它们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探寻出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的发展趋势。
(2)研究方法。本文对2000年至2014年以来这七份学术期刊上的所有论文进行了一次梳理,尽可能无遗漏地筛选出研究对外汉语教材的论文,最后进入统计分析的论文共有139篇。在此基础上,二次提取并统计上述论文的教材研究关注点,得出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通过对新世纪以来这七份期刊的教材研究方面的统计分析,我们尝试寻找对外汉语教材研究论文的关注重点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2.研究结果与分析
(1)教材研究论文主要关注点。通过对论文的归类整理,教材研究论文的关注点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对语言类教材的研究在总体研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三个时间段研究都保持在88%以上;不同时段对文化类教材及教材中文化意识的研究都有关注,但比重较低,在6%左右;商务类、报刊类、外交类教材研究论文只有3%左右。
(2)语言类教材研究情况。语言类教材的研究论文在所有教材研究论文中所占比重最大,包括了不同的研究类别,论文研究内容基本上可分为教材评估、教材编写设想、教材编写经验总结和教材介绍四大类。下表是自2000年至2014年以来每五年的语言类教材研究类别论文的比重图,从中可以看出,教材评估研究一直以来是研究的重点;教材编写设想类研究论文总体呈上升趋势;教材编写经验总结与教材介绍类研究论文呈现逐渐下降态势。
其中,教材评估论文的研究重点主要有课文话题选择、词汇、课后练习这些问题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单本教材的分析,缺乏一个统一的评估标准。
3.存在问题及对策
(1)教材研究论文关注重点是语言类教材,而对文化类教材或教材中的文化意识研究很少。这说明学界对文化教材和语言教材中融入文化意识的编写问题还未真正重视起来,但实际上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中华文化的推广,让世界认识崛起的中国,所以文化教材的编写与研究是十分迫切的。在今后的教材编写中,编者应有意识地将文化纳入整体编写中,变过去单纯的语言教学教材为语言文化教学综合教材;而对专为文化课编写的教材,要依据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大纲编写,内容注重多元性,同时定位要准确,对国内留学生编写的文化教材不应只介绍汉族文化,还应涵盖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而对海外文化教材编写也不能单向地传播中国文化,应该以消除文化摩擦为目的的双向文化对话为目的,在体现中国文化时还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此外,在编写体例方面还要注意,要符合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目标,也要考虑到学生语言接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