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0 01:57: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会变革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以及信息化技术推动社会不断变革,进而逐步终结了以机械复制为核心的工业时代,取而代之的是以多媒体和信息化交流为主的后工业时代。在全球经济不断膨胀的过程中,整个世界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比如环境恶化、食品安全危机、生态失衡等。从社会层面中来看,当下科技暴力、道德沦丧、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盛行,设计被沦为商业经济的附属品,成为了商业的刽子手,其功能更多为权贵所操纵,满足人们过度享受的欲望,设计伦理危机突现。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王敏提出“设计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指出了设计方向,在社会矛盾突现的今天,设计必将成为设计师的武器,为大众、为平民、为百姓服务,为弱势群体服务,通过设计自身的力量创造出具有责任感、时代感的设计正能量。通过设计促进社会正能量的发展,促使大众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一 设计正能量的思考
设计正能量是两个层面的作用,第一为精神的觉醒,唤醒大众平和、慈悲之心,抛弃金钱享受、物质化消费;第二是设计的场域包括设计的善意、设计的独立性、作为观念的设计,更要关注设计“为人民服务”。
设计正能量不是一种风格流派的呈现与代名词,而是人类追求大同生活之路的一种手段与方法,真正意义的设计就是保持正能量的独立表达与作用力。设计不应只囿于审美层面,设计是精神化的体现,设计能量是面向社会生活、面向全人类的,所以设计不能只限于美学审美范畴,更是一种商业审美范畴。商业中审美其实是一种视觉催眠术,一种视觉的宣泄,一种商业手段与机器。设计正能量是人类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息灭贪嗔痴慢,让人类回归本性,找到自性光明。
二 设计为人民服务
当下,商业主义将设计师的理念全部毁灭,设计与设计师成了商业运营手段与形式,设计师通过设计催眠术将消费者置于商业操纵之下。流行文化的泛滥加之社会独立思想的缺失,使设计师置于媚俗文化之中,丢失了社会精神与独立立场,进而成为商业的刽子手,反而追求全面娱乐化、享乐化的设计模式成了设计的主要面貌。缺少思考、正义、慈怀的独立精神以及社会媚俗教育和设计的重商主义,使设计师在精神与设计表达上都没有自力。然而设计师必须知道设计正能量对于社会的巨大意义。重商主义使设计附庸在商业之下,使得平等、和谐、真诚的设计被抹杀,取而代之的是工业化流水线式的模式设计而最终的受害者是社会大众。设计师应该拿起设计这一武器,勇敢对抗社会腐朽的思想与行动,通过设计行为对社会、文化、生活产生变革作用力。
设计是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设计正能量是从精神与物质两方面来变革社会的行为,通过设计创建一个新的和谐世界,设计师应将设计作为强有力的社会武器来作用于社会,便于产生变革,通过设计变革,推进社会变革。时代的发展使得旧有的设计观念不再适用,设计不能担任现代社会中沟通发展的重要角色,缺乏正能量的设计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藐视,也使得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完全偏离,从而造成了文化的空洞,设计师需要设计产生极具影响力的设计正能量,来冲击与影响进而变革社会的意识形态。作为设计师应该不断革新,勇于改变自己的思想,也应要勇于腐朽的社会思想,像甘地一样以一种非暴力的姿态介入到社会变革之中,践行设计的真正意志与思想,如果设计师还是妥协现有商业体系,最终设计师只能沦为权贵的奴隶,只是粉饰浮华的美工。如同鲁迅先生写作一样,设计师应通过设计产生出设计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应彰显设计的时代先锋精神,设计师必须理性且慈怀地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用设计的创造力推动社会思想的变革,设计师应属于担任新时代所赋予的社会角色,开启大众思域之门,引导大众重新审视整个生命世界,设计师应不惜代价唤醒大众平等、和善、淡泊的思想。
三 设计能量改变社会
通过设计正能量改变现实,实现社会秩序的革新,将大众从商业操控中解放出来,摆脱这些以消费生活高尚符号的盲目消费模式,通过物化来控制人,以品牌的形式区分与标榜阶层而阶层将整体支解开来,社会过度消费日趋严重,在设计伦理危机的当下,必须通过设计立场的变革来改变社会,设计应时刻为人民服务,使大众在生活中,设计使用中逐步体悟生命的意义,掌握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具体的设计执行与实践倡导一种淡泊、平和、无争的社会伦理体系,以此改造生活,改造世界,设计不应只关注设计本身,而应从社会观、道德观、科技观、价值观等诸多层面来进行强而有力的且具社会广泛性的设计活动与成果。
设计能量最大化的通过设计作用在人类社会活动以此产生更多的社会思考,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基础,通过设计建立社会生存模式,不仅使人类从物质上解放,更从精神层面指引人类向着真正文明走去。通过设计能量建造一个更加接近人的自性的世界,建立平等、和善、慈悲的人类生活模式,体现人类的本我,找到真正的大同生活,作为设计师必需积极投身到新时代的创建当中,通过设计的心灵,自我的真性唤醒出人类的本我、自性,透过物质与精神的构建,来改变日益恶化的生态,溃败的心灵,超越组织与权力现实和谐、平等、无欲,没有贪、嗔、痴、慢的真世界。设计能量必将放射无限光芒使人类回到内心的彼岸。
该书集中研究了印刷出版物催生的传播革命。我们都熟悉雅各布・布尔克哈特关于文艺复兴的专著,材料丰富,但是他的论述中几乎没有提及印刷术的影响。而该书与布尔克哈特忽略印刷术相反,对其批评颇为尖锐。这部书出版以来,欧洲通史、文化史、技术史、科学史、印刷史、宗教改革史、文艺复兴史的专家争相研究并批评这一巨著,传播学的研究也在争夺这一丰硕的资源。书中严谨、细密的考据,足以使不同领域的学者得到启发。
二、社会变革中的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指人心理平衡状态在某一段时间内出现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由此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混乱的状态,表现为焦虑、抑郁、迷茫、敌对、烦躁、易激惹、恐惧、无助等消极心理;据笔者用霍尔姆斯设计的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00名25岁以上不同身份、职业、收入的被试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在22项重大生活事件适应中,有63%的人担心工作被迫改行解雇、收入下降,44%的人担心婚姻出现问题,47%的人担心自己或亲人受到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威胁,61%的人担心自己或亲人受到意想不到的伤害,例如被诈骗、吃到有害食品、被诱骗染上等;这些人在症状自评量表中的焦虑、抑郁、敌对、惊恐、人际关系及躯体化6大因子的均分均超过了2分(≥2),显示阳性,也就是说在这些方面明显存在心理危机;同时显示年龄在28-45岁的非稳定职业与收入者心理压力最大、心理危机感最强;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得知,在当代社会变革中,人们普遍感到生活压力大,自我心理存在危机,综合起来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焦虑、抑郁。由于对生活、职业、收入、婚姻爱情等的失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消极悲观,生活的快乐感和兴趣感下降,自卑自闭、意志减退,时常感到烦躁、易激惹、心悸、胸闷、出汗、口干、来回走动、忐忑不安。
2.敌对、愤怒。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使贫富分化加大,一些掌握财富的人肆意挥霍炫耀财富,甚至无视国家法纪为所欲为,在民众中引起强烈愤怒的情绪;同时,由于生活中时有发生坑蒙拐骗等伤害事件,防范意识增强,人们普遍对外界事件采取防范、远离、敌对、冷漠的态度,敌对心理增强。
3.缺乏安全感,对疾病过度恐惧。随着媒体对自杀、杀人、坑蒙拐骗、吸毒贩毒、、交通事故等社会负性事件的报道,地沟油、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医疗事故的屡屡发生,各种癌症、艾滋病、重度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恶性疾病发生率上升,使人们感到无法维护自身安全,许多人内心时常处在惊恐不安中,且对自我健康的过度关注而导致对疾病的过度恐惧的人数在上升。
4.人际关系敏感。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发生了改变,人际关系趋向功利化、物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下降,人际交往中变得敏感多疑。
5.无助感。随着我国政治与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经济改革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许多职业人面临失业,又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大学扩招,成年人需要二次择业,年轻人需要就业,竞争上岗越来越激烈,使许多人感到难以在社会立足,由于缺乏稳定职业与收入,许多人对生活产生了较强的无助感。
6.缺乏信仰。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变革中,人们原有的价值体系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多元文化使人们原有的价值体系破解,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人们不知道用什么观念来支撑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迷茫、痛苦、困惑,缺乏信仰。
7.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在社会变革转型时代,每个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都可能遭受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挫折,人们在遭受挫折事件后内心处在焦虑、抑郁与痛苦无助中,特别需要他人与社会的帮助与支持,但当前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哪些处在心理危机中的人提供心理援助,使他们的心理危机长时间得不到缓解,由此而导致了心理障碍与疾病的产生。
三、社会变革中的心理调适
1.调整心理状态,适应社会变革。每个人应该深刻认识到社会变革是社会进步文明的象征,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与方法,应该自我激励不断愉快接受社会变革,积极主动调整心理状态,以适应社会变革的步伐。
2.弘扬社会主流文化,营造和谐社会。人的心灵世界是人精神的主宰,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应该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见义勇为及奉献社会等主流文化,走出狭隘的自我世界,把国家民族的荣辱放在首位,建立大爱,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一、与时俱进,注重“依法管理”
要在管理的思想、方法、手段上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即要继承和发扬我军光荣传统,又要具有时代的特点。新的历史时期,十分重视继承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他指出“发挥优良传统,保持本色,这是新时期军队建设必须始终注意和认真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部队的兵员成分、武器装备、内外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我们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我军管理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部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适合时展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使管理工作更具时代特点,更加符合新时期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和新修改的《宪法》都把以人为本、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由此可见,“人本”思想和“法治”观念已成为当今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的大气候。但部队中的“人治”重于“法治”的思想,直到今天仍然有一定市场。主要表现为:一是作决策、发指示、处理问题习惯于“拍胸脯、摸脑袋”,政出个人意志和好恶;二是以行政命令代替政策,以讲话代替法规;三是只讲“合情合理”,不讲“合法”,以“情”代法,以“理”代法;四是游离于法规之外动脑子、想点子、找路子,并视之为有能力,水平高。如此种种,带来的是部队管理上的随意性、非正规性以及各种“土政策”、“土规定”、“土章程”的泛滥。古语说得好:“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奋智者治法”,存在于我军管理工作中的“人治”思想和做法既不明智,又与“法治”的社会环境的要求很不合拍。因此,要想适应社会变革,就必须坚持“依法管理”,这也是新时期我军管理工作的大趋势。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5.018
贾樟柯的电影一直保持着难得的平民意识,我们从他的众多电影中了解了一个个普通小人物的故事,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命运曲线里,贾樟柯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庞大的时代背景。电影《二十四城记》通过采访420厂的九个职工构建整部影片的结构,被采访的有现实中真实的人物,也有职业演员演绎的人物。初看影片时,我们看到了420军工厂当下正被拆除的破败模样,人物和空间都是真实的,我们正看到一个曾经拥有过辉煌历史的国营大厂的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被称作二十四城的繁华住宅商业区。但职业演员的出现让观众觉得突兀,我们究竟是在看一部纪录片还是在看一部艺术片,这种现实和虚构混杂在一块的做法让观众一下子无法适应,在给我们带来冲击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影片所因之而产生的巨大张力,在这种张力的主宰下,观众被深深吸引,并在导演的引导下看到了一个个鲜明动人的命运故事,影片中人物曾经的快乐和辛酸打动人心,透过这些,导演想给我们看到的是在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下,普通人所为之付出的牺牲,展示了整个社会变革的阵痛。
一、职业演员介入打破了现实和虚构的界限
影片中现实真实的人物进入观众视野的时候是带有表演性的,艺术化的镜头让我们产生电影感,现实的真实人物在讲述着他们自己的记忆,无论是快乐和痛苦,他们都是亲历者。在镜头面前,他们在表演着自己,所以我们看到了何锡昆演员表演般的哽咽和痛苦表情。不管怎么说,导演这时候是将镜头对准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再加上贾樟柯一贯的纪实风格,我们仿佛在看一部纯纪录片。但是,当大丽出场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职业演员的介入,这种处理让人有种错愕的感觉,这时候我们才明白影片并非纯粹的现实,在真实的基础上,艺术家的想象起飞了,我们在真实和想象的杂揉中感受到了电影艺术的力量。观众被人物的诉说引进了故事领域,影片中人物的故事不是呈现出来的,而是来自人物被采访时的讲述。讲述是对个体生命记忆的一种复活和还原,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最精彩的记忆往往是被隐秘在内心的,但一旦被完整地讲述出来就是最生动感人的故事,如陈酿的酒一样浓香。观众能够接受一个人自己讲述自己的事情,但让一个职业演员讲述别人真实的故事的确令人一时混淆了现实和虚构,这种颠覆思维定势的做法让人眩晕,但却让影片拥有了强烈的张力和无限的魅力,成了影片个性的一部分。
二、记忆中的伤痛和荣耀
影片中人物的讲述打破了贾樟柯影片中人物一贯的沉默,但固定长镜头的运用让我们同样感受到贾樟柯一直以来的朴实风格,甚至感到了过去沉默的压抑感依然存在着。在朴实无华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普通小人物生命中的感动和精彩,即便是伤痛的记忆也足以吸引观众的眼球。记忆是不能忘却的,对于一个生命个体来说,每个人都有一部历史,当我们多年之后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发现曾经的伤痛格外耀眼,确切地说,越是给个人带来痛苦的记忆越会在回想时产生奇特的效果,让人回味无穷。从《二十四城记》中职工的讲述里,我们看到了个人尘封已久的记忆,在记忆的深处,我们发现了他们的伤痛和荣耀。
大丽曾有一个孩子在420厂搬迁的杂乱中丢失,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往事。大丽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她彻骨的疼痛,但也看到了她的无奈。那时侯的420厂实行军事化管理,所有的人都要听从组织的安排,她不得不放弃对孩子的寻找,同时也显示出了军人般的果断和刚毅,但付出的却是心灵不可弥补的创伤。大丽在讲述中流露出了痛苦,但也显示了对420厂的热爱和依恋。她诉说着厂子曾经的辉煌,对国家困难时期他们每月还能发到三斤肉记忆犹新,并深刻地感受到了当时420军工厂职工的优越感。在420厂的职工心里,过去的体制并没有遭到痛恨,这和导演当初的意图似乎有点出入。曾经的集体主义给职工们带来了伤痛,但人们更愿意记住给他们带来的荣耀。职工下岗了,在中国改革的浪潮中,他们被厂子无情地抛弃,成为时代变革的牺牲品,但他们依然怀念着集体主义给他们带来的归属感。大丽作为第一代厂花,我们看到了她身上属于她们那一代的故事和思想。大丽痛失孩子的经历让人心痛,她的个人命运是和420厂紧密相连的,如果没有厂子的大搬迁,也许她的孩子不会走丢。但在她的思想里,从来就没有怨恨过自己的420厂,相反,她对厂子是无限依恋的。420厂军事化管理让她丢失了孩子又失去了寻找自己孩子的最佳时间,但大丽在对她们厂实行军事化管理的描述中,我们却看到了她在为她们当时能拿到每月几块钱的军事保密费而自豪和高兴,失和得,我们看到了复杂的现实,深思后令人备感辛酸。
小花的出场让观众产生一种强烈的戏剧感,让陈冲出演小花,并在影片中提到陈冲自己的名字,讲述电影中的小花,让演员讲述到自己曾经扮演的角色,并谈论到演员自己,这是一种刻意而又有戏剧元素的处理。小花自己的命运同样具有戏剧性,420厂的厂花却到最后落得个单身的处境,让人感叹而又惋惜。小花的命运是与420厂有关的,如果她当初不到这个地方工作也许不会到现在还是单身,厂里曾经的一个赖皮以小花的名义写的一封假情书毁掉了她的一生,这对于一个人来说不得不说是时代和厂子给她带来的悲剧。作为第二代厂花,小花因种种原因现在还单身着,但她并不是没有爱过,相反,在她的讲述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孩曾经美丽的青春情怀。她说她们厂曾经在宣传栏里贴出了一张照片,照片上英俊的小伙子被小花的同事们调侃成小花的恋人,同事们玩笑般的戏说,竟深深打动了小花的内心。尽管影片中没有直接让小花说出对这个小伙子的爱,但从人物的所有述说中,我们看到了女孩心中最灿烂的秘密,不可说破的最有韵味的一种情思。后来领导说这个小伙子是个飞行员,在飞行中飞机出了事故,他为了保护飞机而没有及时跳伞牺牲了,作为制造飞机零件的420厂,作为厂里的每一个职工都应该反省一下。小花在说到这些的时候,充满了无限的惋惜和莫名的爱怜之情。假设那个英俊的小伙子仍还活着,也许今天的小花也儿女满堂了。这是我们每个在看了这部影片的人都会在内心里想到的,这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不需要说破,只给个诱导,让观众自己心甘情愿地去想下去,然后产生无限的思绪,一场原本可以很好的爱情,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但却动人心魂,让人感到荡气回肠。小花如今依然快乐地活着,有事没事和姐妹们唱唱戏,生活依旧平淡而又火热地过着,个人主义可以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各得其所。
娜娜是年轻一代的厂花,她穿梭于时尚和老厂之间,过着现代的生活,自由而又优越。娜娜的伤痛来源于成长中对家庭的记忆,父亲曾经是分厂的厂长,退休后的被冷落感为家庭蒙上了一层阴云,成为娜娜对420厂的痛苦体验。娜娜对420厂的记忆是有些遥远的,作为第三代厂花,她的生活已经和厂没有太大的联系,厂的概念已是个遥远的梦,现实才是最真实的。她经常到香港去为有钱人扫货,生活过得还不错。在她的身上我们已经看不到对厂子的极度依赖和怀恋,相反,我们在娜娜现代都市化的放纵生活中看到了属于新一代人的叛逆和不同。小花曾经的矜持和保守在娜娜的身上已经不复存在,娜娜对生活的理解和把握方式已经和上一代人相去甚远,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对个人思想和行为的巨大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娜娜们也是社会改革的成果,只不过这种成果体现在了个体生命的思想和行为上。对娜娜来说母亲下岗后工作的劳苦状态更是深深触动了她,她一时间理解了自己的父母,并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努力体验着老一代420厂职工的独特情怀,尽管那已是一个遥远的存在。个人主义已经让新一代年轻人在当下过着自由而又真实的生活,他们已经成为社会变革成果的享受者,老一辈的痛苦和荣耀已经变得模糊和不重要,毕竟生活是可把握的。
三、牺牲者的疼痛是社会变革阵痛的重要部分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走上了逐渐富强的光明大道,如今改革的成果非常显著,中国公民在享受如今的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不时地反思着社会变革进程中我们所为之付出的沉痛代价。导演贾樟柯就是一位对中国变革进行深入反思的导演,他的平民立场为他赢得了自己的风格,他的思考为我们回望一个国家曾经的艰难历程提供了借鉴,某些时候,他的引导如同导火线一样,引爆我们的思绪,带领我们一起去游览整个国家逝去的痛苦和快乐。
《二十四城记》为我们展现了420厂的兴衰史,影片在对该厂职工命运关注的同时也烛照了一个国营大厂的发展历程。厂就是职工的家,在这个家里,每个人都在它的光环里享受着生活,作为国营大厂的职工,他们感到无限自豪和骄傲。导演起初的目的也许想展现某种程度的批判,但我们看到的却是职工对旧体制的维护和无限留恋,他们不断诉说着曾经的光辉和荣耀,对集体主义表现出令人惊讶的眷恋,但反过来想想我们都能理解,因为他们曾经在老体制下获得过满意和有尊严的生活。但是,当一场变革不可避免地来临之后,对420厂的冲击让职工们始料未及。职工们因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失去了生活和心灵的依靠,曾经拥有的荣耀和尊严一夜之间离他们而去,这种痛彻心扉的伤痛只有当事人最能知晓,但他们也不得不牺牲掉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响应一个民族浩大而充满希望的改革大业。
下岗曾给中国国营企业的职工带来多大的心灵和生活的冲击已是无法估量,集体主义崩塌的时刻职工们成了不折不扣的殉葬品,个人主义的蔓延让他们无所适从。于是影片中展现了众多人物对下岗的深刻记忆,她们诉说着下岗时的痛苦和下岗后的挣扎,无奈中透露着个体生命的顽韧和坚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人类的大好事,但在摧朽拉枯的变革进程中势必影响部分个体的利益,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就是社会进步的代价。新生儿充满着无限的希望,但他是以母亲分娩的痛楚为代价的。同样,社会前进中的变革也会存在阵痛,具体到个体而言,电影《二十四城记》让我们看到了牺牲者的疼痛显得如此无奈和不甘。
参考文献
[1]孔苗苗. 现在时中的过去式混沌的《二十四城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8(5)
[2]张冲. 后严肃主义时期的“历史真实”――《二十四城记》在话语与多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实践[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8(5)
中图分类号:B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蚩尢在炎帝统治末期四处征伐,扰乱各个部落的安宁②“惟造始作乱,恶化递相染易,延及末平善之民。平民化之,亦变为恶,无有不相寇盗,相贼害,为鸱(chi)枭之义。钞掠良善,外奸内宄(gui),劫夺人物,攘窃人财,矫称上命,以取人财,若己固自有之。然蚩尢之恶已如此矣。“③《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蚩尢最为暴虐,莫能伐之。《孔子三朝记》云:“蚩尢,庶人之贪者。” 最后在涿鹿之野,黄帝擒杀了蚩尢。
九黎在少昊氏统治的末期④“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使复旧常。”皇帝⑤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尚书・吕刑)颛顼皇帝哀怜众多被害的人没有罪过,就用威罚处置施行虐刑的人,制止和消灭行虐的苗民⑥,使他们没有后嗣留在世间⑦。最后颛顼诛灭了九黎政权。
高辛氏统治末期尧统治初期有三个诸侯国“三苗”又重蹈九黎的恶行⑧。三苗诸侯王制定重刑,滥用刑法:“至于之末,又有三苗之国君,习蚩尢之恶,不肯用善化民,而更制重法。惟作五虐之刑,⑨乃言曰此得法也。杀戮无罪之人。苗民於此施刑之时,并制无罪之人。对狱有罪者无辞,无罪者有辞,苗民断狱,并皆罪之,无差简有直辞者。言滥及无罪者也”;三苗的百姓也受诸侯王影响民风败坏:“惯渎乱政,起相渐染,皆化为恶。泯泯为乱,棼棼同恶,小大为恶。民皆巧诈,无有中于信义。以此无中于信,反背诅盟之约,虽有要约,皆违背之”;三苗的行为引起了其他诸侯国及其一部分三苗百姓的愤怒:“三苗虐政作威,众被戮者方方各告无罪於上天。上天下视苗民,无有馨香之行。其所以为德刑者,发闻於外,惟乃皆腥臭,无馨香也。君帝帝尧哀矜众被杀戮者,不以其罪,乃报为暴虐者以威,止绝苗民,使无世位在於下国。”所以尧帝灭掉了三苗政权。(《尚书注疏・卷十九 吕刑第二十九 》注:)尧帝统治末期舜帝统治初期,三苗诸侯国政权又兴起,舜帝灭了他们的政权;后来大禹当政,三苗一族又在洞庭造反,大禹又摧毁他们的政权。⑩
三苗政权被尧帝灭掉之后尧帝“乃命重黎B11,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也就是尧帝命令重和黎,禁止地民和天神相互感通,神和民再不能升降来往了。至于说三苗政权被毁之后为何要“绝地天通”,《尚书・吕刑》中没有提到,只提到了三苗族的严刑峻法。《尚书正义》中正义曰:三苗乱德,民神杂扰。帝尧既诛苗民,乃命重黎二氏,使绝天地相通,令民神不杂。於是天神无有下至地,地民无有上至天,言天神地民不相杂也。可以看出是三苗族破坏了最初“人神相分”的状态。《楚语》中记载“古者民神不杂。少昊氏之衰也,九黎乱德,家为巫史,民神同位,祸灾荐臻。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B12这里有几个很重要的信息:巫觋(xi)是可以通天通神的,并且似乎有管理天神和地祈的能力;早在三苗一族的先祖九黎的时候就打破了人神相分的状态;这一次的“绝地天通”是颛顼派“南正重”和“火正黎”实现的;三苗一族的“绝地天通”是尧帝派“羲”、“和”实现管理的;九黎一族是因为作为诸侯国的九黎设立了“巫史”祭神,从而使得“民神同位”,以至于“祸灾荐臻”;但是作为天子的“帝”是否可以设立巫史上通天神下达地祈是一个疑问。或许可以推断巫史只是“帝”(天子)才可以设立的,而作为诸侯国的九黎设立巫觋就是打破了帝的权威,败坏了作为君臣之德。《楚语》中“民神不扰,是谓绝地天通”。《楚语》又说,司天属神,司地属民。令神与天在上,民与地在下,定上下之分,使民神不杂,则祭享有度,灾厉不生。天神无有降至于地者,谓神不干民。民不有上至于天者,言民不干神也。综上可以得出结论:绝地天通是神管理天,民管理地,民神互不相杂;还有一种解释就是诸侯之家不可设立祭神的巫觋,把急死天神的权利重新收回到天子手中。
第二次绝地天通之后“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殖嘉。B13三后成功,惟殷于民。后成功,惟殷于民。言礼教备,衣食足。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德。”尧帝已经诛杀了苗民的统治者,于是命令伯夷、禹、稷大力为天下百姓施行功劳。伯夷主礼典,“教民而断以法”,即《论语》所谓“齐之以礼”也。伯禹“身平治水土,主名天下山川,其无名者皆与作名。”山川与天地并生,民应先与作名。但禹治水,万事改新,古老既死,其名或灭。故当时无名者,禹皆主名之。言此者,以见禹治山川,为民於此耕稼故也。”正义曰:后稷下教民布种,在於农亩种殖嘉。三君者各成其功,惟以殷盛於民,使民衣食充足。B14
“群后之逮在下,明明常,鳏寡无盖。”高辛、尧、舜相继在下,都显用贤德的人,扶持常道,于是孤苦之人的苦情,没有掩盖了的。
这三件事情禹的功劳应该在最先,只有先治水才会有好的收成。《管子》云中说道“衣食足,知荣辱。仓禀实,知礼节。”这里伯夷排在最先是说礼是民之所急,要说刑法必须先说礼制,最后做到刑礼相配合。禹、稷教民灌溉耕种,使人民衣食充足;伯夷教导人民知守礼节,若果有人没有遵守就用刑法威慑。所以说先说三个大臣的功劳是引申出了用刑的事情。禹、稷教民稼穑,衣食既已充足。伯夷教导人民持守礼节,又辅助以刑法。礼法并行之后,于是使皋陶制定百官制度,让百官管理刑法制度。百官使用刑法必须要合适、中正、公平,不少不多、不轻不重,帮助教化百姓使他们有美德。
大数据时代是信息社会发展的深入阶段,是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下的必然产物,也是一场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运动。社交网络的兴起、移动互联网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数据量空前增长,从IT领域延伸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大数据应用带来巨大的社会转型,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获得信息和知识、发现商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已成为政府和企业等各类组织的共识。总体来看,大数据时代的社会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技术变革。技术变革是大数据时代社会变革的核心推动力。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导致了数据规模的空前扩张,数据量远远超过了现有管理架构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数据处理和应用的实时性也对现有计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盘活巨量数据资产,使其为政府决策、企业经营管理、社会治理以及个人生活等服务,是大数据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推动着信息领域一轮又一轮的技术变革。数据库技术开始向分布式架构发展,微软、谷歌、IBM等知名公司所提出的大数据管理和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此起彼伏。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认为:“人类正在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以服务大众、激发生产力为主的技术将占据主导地位。”[2]
1.2 思维变革。大数据时代正在重塑人们认识世界、理解问题和做出决策的基本方式。数据获取和存储的便利性以及数据价值的潜在性使越来越多的数据被保存,记忆将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分析全体数据、接受数据混杂性和关注相关数据成为大数据时代人类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3]这种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事物间的相关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往往能够揭示一些惊人的规律,如沃尔玛啤酒和纸尿布销售案例的成功。可以说,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基础上的预测是大数据应用的核心,拥有大数据思维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1.3 管理变革。在大数据时代,所有数据都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先进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使人们可以更快更大规模地进行数据处理,最大限度地释放数据的隐藏价值,为管理领域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在商业管理领域,企业将数据视为最宝贵的资产,拥有数据意味着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在公共管理领域,政府机构积累的海量数据成为无法估量的价值源泉,数据开放成为社会利益驱动下最大的公众诉求。然而,大数据给公民隐私管理也带来了极大挑战,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的无孔不入使众多传统隐私保护策略纷纷失效,个人隐私变得无处遁形。数据开放和隐私保护成为大数据管理面临的两大难题,寻求两者间的合理平衡将给社会各领域带来一场管理规范上的巨大变革。
2 大数据时代档案职业发展状况分析
2.1 职业发展环境复杂。档案职业环境是档案职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背景,包括外在社会环境和内在管理环境。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技术、思维和管理等方面的变革对现代社会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的认识也发生着很大变化,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影响着档案职业的发展,对档案职业的现代性、专业性、服务性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网络环境中电子文件原始性和完整性的鉴别、公共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分散性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档案管理政策法规的适用性改革等要求对于现有的档案职业模式和档案管理体制都是一种挑战。推动数据广泛收集、数据深度挖掘和数据精密分析的大数据技术,在催生新的职业类型的同时(如数据科学家),也将引起一些传统职业的式微,被广泛认为处在发展瓶颈期的档案职业境遇不容乐观。有学者担忧,如果大数据时代的档案职业仍然固守传统职业模式,那么在不久的将来,这一职业将面临被取代进而退出历史舞台的危险。
2.2 职业功能亟须拓展。社会开放程度和公众档案意识的提高使档案的社会属性被广泛探讨,档案职业逐渐由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转型,主动保存社会档案信息和重塑社会记忆成为档案职业功能拓展的重要方向。正如特里?库克所说:“档案职业人员以及他们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历史遗址等部门里的同行,是社会长久记忆的主建筑师。”[4]然而,在大数据时代,档案职业主动构建社会记忆功能的实现却面临着种种困境。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来自微博、微信、网络社区等多样化社交媒体的信息成为大数据时代社会记忆信息资源的主体,但数字记忆的长期保存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如信息内容的不真实、信息载体的不可靠和信息价值的不确定等。即便是在数据信息全面涌现的时代,我们也面临着失去记忆的危险。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很可能会造成信息资源的永久消逝、社会集体记忆的极大缺失和文化传承链的断裂。[5]因此,数字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和维护是档案职业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必须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2.3 职业构成要素相对弱势。从整体上讲,我国档案职业在社会职业体系中属于相对“弱势”的群体,[6]这主要由档案职业各构成要素的弱势地位所造成。档案信息资源的结构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就目前各级各类档案馆馆藏资源结构来看,纸质档案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文档、表格、网页、照片和影像等非结构化数据资源所占比重较小。而且,具有漫长封闭期的档案信息因时效性较弱而不能成为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信息资源。档案职业人员作为开展职业活动的主体,存在学历层次多样和人才素质不高的问题。从历年全国档案事业统计年报来看,档案职业者的文化程度和档案专业程度,从初中及以下到博士都有相当数量的人员分布,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较少,人员综合素质与大数据时代的人才素质要求相差较远。此外,传统档案职业技能在大数据时代更加弱化。一般来说,档案职业技能主要体现在档案管理的程序或方法上,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链条发生改变,能够适应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要求的职业技能非常欠缺,传统档案职业技能亟须突破和创新。
3 大数据时代档案职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以“大档案”理念指导档案资源建设。“大档案”指将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全部有价值的档案进行集中保管和有效整合,[7]旨在通过改善档案资源结构,增强档案职业服务功能,提高档案部门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大档案”理念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档案资源所划定的范畴,体现了社会档案资源收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大数据时代的档案信息不再匮乏,而是泛滥,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每天都在产生大量反映社会方方面面的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档案信息,形成了众多分散性的数据档案中心。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必须以规模性数据资源作为基础,因此,通过云存储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数量庞大、纷繁复杂的数据资源的集中保管和全面整合,并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大数据时代档案职业以及其他信息管理行业的重要使命。与此同时,也应该理性地看待大数据资源,“大档案观”区别于“泛档案化”,在档案资源建设过程
中要通过科学的方式鉴别出那些具有保存价值的数据资源,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软件定义重塑信息产业
软件定义重塑IT基础架构,主导信息产业发展。软件定义网络(SDN)、软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数据中心从概念进入深化发展,包括网络、存储和数据中心三大主业内容的IT基础架构被软件重新定义。软硬件间的角色定位发生逆转,软件不再是硬件的附属品,而是决定硬件品质、功能、灵活性、可用性的首要因素。随着软件定义在降低系统复杂性、降低成本、增强IT系统的可伸缩性和适应性等优势凸显,软件将成为硬件的主导和整个信息产业的核心。
软件与IT其他I域加速融合,驱动信息产业变革。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及数据价值挖掘需求的不断增长推动软件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跨界融合和创新发展,软件定义硬件、软件定义系统、软件定义信息安全等思想、概念和产品不断涌现,电脑、手机、电子书、家居产品等传统电子产品也加入被定义的行列,催生智能机器人、电子书、车联网、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新产品、服务和模式创新。各类产品和服务被软件定义后,物理功能越来越简单,应用功能日益丰富,而且功能可以不断拓展和升级。
软件定义改造传统产业
软件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正重新定义制造、电信、能源、电力等传统产业,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在与传统产业加速跨界融合的过程中,软件技术与制造、电信、能源等领域的专业技术深入融合,促进其业务流程、业务系统的重塑和生产模式、组织形式的变革,驱动传统行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自六十多年以来,唯有社会变革才能完整而又准确的概括出来。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从原来奉行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这些都体现了我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的改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几乎所有的社会活动都受到了影响,学术研究也不例外。法理学是关切国家发展动态、稳定社会秩序的一门重要的学问,也必不可少的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来说,建国60多年来,我国的法理学的发展有着清晰明确的路线,这条路线就是和我国的社会变革相关联,逐渐从价值呼唤到社会实证,再从社会实证到规范分析的发展道路。
一、价值判断与政治改革
在建国的前三十中,法学的制定还很不严谨,尤其是在“”中,全国各地的政法院系都被无情的解散,即便如此,我国的法律意识形态还依旧存在。有些在“”时期发表的有关资产阶级法权的评论性的文章,无不在向人们表达着一种价值观的选择和鲜明的意识。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所认为的法律不过是阶级矛盾之间的有力武器,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完成了国家统一。从建国初期,中国就态度坚决的表示要把一切不利于人民利益的旧的法律制度废除。这个观念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成为法理学对于法律本质的问题的重要观点。直到今天也是法制教育的重要的参照标准。从事实来说,对待这种学说的看法是众说纷纭,而对于法律层面上的阶级斗争也不过是法律对于价值路向上的一个合理的解释。即使这个解释有些宽泛和不严肃,但处于一个特殊的时代地历史背景,这也可以说得上是合理并且独一无二的判断了。但这一解释是利用了一些手段,因此他对于整个民族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更对于法学研究者的思维产生了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法学界的当务之急就是顺应政治的发展需要,提高法制的地位,将法学恢复。从法理学的角度来说,“阶级斗争法学”在上世纪80年代还占据着法理学研究领域的主流地位。在这期间,“人法之争”等的矛盾也愈加强烈,使价值呼唤的法学更加深入人心,也使人们对待法律问题上的思考更加全面。因此,多样化的思考方式使法理学增添了意识形态,也为后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社会实证和社会变革
我国对于法理学的研究从上世纪80到90年代始终坚持从价值判断上来解决法律问题的同时,有关于社会实证的法理学研究也正在悄然而起。曾经价值呼唤的法理学研究是人们研究的全部,但随着我国立法系统的不断完善和立法行动的逐步实践,我国开始向社会实证的法理学转型。因此,有关法理学的研究者开始运用社会实证的有效方法和定义。这种研究的开始也意味着有关法律问题的高度关注。社会实证的法理学研究由此开始不断壮大和生机勃勃的发展,这也使法理学更加的学术化和规范化,法理学不仅有了意识形态的色彩,也使得法理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也意味着法理学的研究更上一层楼。社会实证方向的法理学的蓬勃发展根本原因归结于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除此之外还有我国和西方相比姿态各异的文化发展形态和社会性质。因此法理学的研究者在研究价值呼唤的层面上,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并发现适合本国的发展形态,并从文化和社会基础的层面上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国的法制。在寻找到适合中国发展的法律之后,将其运用到社会发展形态当中,探究其实际效果并进一步的完善和覆盖。因此来说,社会实证方向的法理学研究,简而言之就是说在中国社会变革的前提下,法律研究者对于法律问题的高度重视,这也恰恰反映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国家对于法律建设的需求和依赖性越来越高。因此,对于社会实证的法理学研究是与中国社会变革分割不开的研究领域。
三、规范研究与变革
有了价值呼唤和社会实证这两个方向的法理学研究打下的坚实的基础,我国的立法系统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也逐渐深入,以及律为圆心所展开的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它影响着人们对于交往行为的方方面面,其发挥的作用也日渐明显。而对于法律研究的价值越来越高,这也从侧面的反映出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就是将法律与实践活动更好的融合起来,用法律来稳定社会秩序。这也就引出了规范分析的法理学的研究。在《法理学的范围》一书中提出了对于法律规范的内部问题的研究,这一观点的提出对于法理学就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一个国家评判法理学标准的重要的规则,在研究时,人们应该将重点放在规范研究的发展情况,而不是前面的价值和社会实证研究。虽然从法理学的自身来说,前两者也至关重要,但与规范研究相比,规范研究是法理学研究实现重大转变的根源。规范分析的法理学研究虽然在我国出现的较晚,但是其发展速度也着实令人震惊。因此,规范分析的法理学研究要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从法律的内部出发,着眼于细节,密切关注法律内部一些专业词语的研究。也正是如此,法理学的研究者也有了一些显著地成果,并且逐步发行。价值呼唤、社会实证以及规范分析的研究共同组成了我国有关法理学研究的繁荣局面,也正是由于我国法治建设中不断取得的优异成绩。因此,我国的法理学处于多元化的发展阶段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建国60多年来的法理学的不断研究和发展,也正是在我国的政治革新、社会变革的基础完成的。随着社会变革的进行,我国的法理学研究也随之发生着一些改变,但不论怎样变化,我国法理学的前进之路更加清晰和明朗。
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构,承担着大量公众事务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在我国,各级政府机关不仅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扮演着管理者和协调员的重要角色,而且其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在这场信息革命的大潮中日益凸现和变得重要。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拥有大量宝贵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公众、企业和社会对获取政府有关政策法规、各类统计信息、社会保障信息等的快捷和透明程度的要求日益提高,对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服务水平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对政府部门职能的监督需求日益强化。政府机构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在相当强的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1、政府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实施将从服务、管理、消费三个方面使政府的职能发生重要转变。在服务方面:电子政府通过对外宣传主页和管理系统使公众迅速了解政府机构的组成、职能和办事章程、各项政策法规,增加办事的透明度,政府服务部门和科研教育部门的各种资料、档案、数据库的上网使政府的服务更加完善,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在管理方面:政府信息化系统的作用之一就是实现网上办公。政府通过网上的虚拟市场获得真实、全面、准确、及时的企业信息,由政府建立大型的专门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加工,并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应用统计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帮助政府进行决策,来调节政府政策,再通过电子文件传送政策命令,实现其调控作用。在消费方面:电子政府利用互联网络政府采购信息,通过网络进行电子招标,完成采购过程,可以大量地节省工作时间和精力,提高工作效率,并在网上实现政府采购的国际化。
2、政府信息化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政府信息化为政府工作人员提供了现代化的办公手段和应用工具,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节约了原来靠人脑和文件处理信息所消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将政府工作人员从常规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网上办公、远程会议、虚拟机关的产生,打破了政府工作的时空界限,加强了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互动,使以前无法想象、无法实现的政府服务成为现实,使政府管理和服务更加精干高效。
同时,政府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政府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等级森严的格局。政府信息化使各级政府的各部门拥有了统一的服务平台。公众在这个电子服务平台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一体化的政府,他不必关心自己打交道的是哪一级政府的哪个部门,只要获取服务就可以了。这就大大提高了政府服务的效率,为公众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此外,政府信息化使决策实施情况的及时反馈成为可能。政府机关可以将拟推行的重大举措放在网上征求公众的意见;决策后,政府机关又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得决策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了解和掌握发展变化的最新信息,并据此完善或追踪决策。
3、政府信息化的建立和发展,为政务公开提供了方便、有效、快捷的载体,有利于政府的勤政、廉政建设。在信息社会,政府信息化为政务公开奠定了技术基础。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规章、人大代表的背景资料、政府制定的各种规划方案、重大工程的酝酿决策、大案要案的侦破、审判机关的判决等公众关心的信息,都能通过现代化的政府信息网络,在第一时间到达公众手里。政府运作成为阳光作业,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政府管理的公开性,保护了公众的利益。政府信息化还可以增加政府办公的透明度,它可以防止信息被少数人专用或有选择性地公开,可以防止信息被更改、掩盖,可以建立一套相对严格的制度,将权利交给机器,防止人为干预。实施政府信息化后,由于所有审批的程序流程都是可视的,每一个部门的办事情况都可以被看到,所用时间也都可以被查出来,有利于领导的监督,并且把办事的规范归纳成标准的东西,人为因素被大大减少,降低了不确定的因素,从而增加了政府办事的透明度。
政府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以全球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新的网络时代。政府部门作为国家经济生活的参与者和管理者,其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服务功能的强化,将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这就使得推行政府信息化显得更为必要。
1、政府信息化将改善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政府是现代化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管理部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济活动,但在宏观上却必须对整个国民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和调控。
推行政府信息化后,网络将成为政府实现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首先,借助网络,政府能够及时全面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在传统的政策管理中,因信息不畅常常导致重复建设、盲目决策,造成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同时由于信息处理手段落后,造成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闲置。政府上网后,网络所蕴涵的巨大信息资源将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同时,政府可以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把浩如烟海、杂乱无章的信息变为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信息的,引导市场竞争向规范和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