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2 00:50: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型合作经济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即农民为了提高群体竞争力,自愿组成的以信息服务、行业自律、技术支持为发展手段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基层经济组织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为农户与市场进行沟通构建了桥梁,增强了农业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农村优势产业的发展。
1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基本特征
在合作经济运动发展的160多年历程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种类众多,其内部运行机制也千差万别。但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经济组织,无论是简单的或复杂的、典型的或是变异的,其本质特征是相同的。
合作社是以为成员提供服务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农民组建合作社是为了从合作中获得从事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服务,满足共同需求是合作社成立动因和宗旨。因此,在与内部成员的交易中,合作社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利益主体,而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为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谋求和维护自身利益,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等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弱势地位的经济主体的联合,是劳动者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建立的群众性的经济团体和特殊企业,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共同拥有、民主管理的组织原则,“归成员所有并为成员服务”是其本质特征。
实际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外延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是在农业互助合作经济运动中由农民组织的、直接为农业提供服务的各种经济组织,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和追求经济利益的合作目的。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一般指以下四类组织体系,即社区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和信用社这三类原有合作组织,以及改革开放后新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其中前三类属于传统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后一种是新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2农民合作经济的作用
2.1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是以某一种特定的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而组建和发展起来的,都在从事以本地区内特色资源为基础的特色产品的生产、加工或销售活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特色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本区域内该产品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并形成当地的主导产业,从而有效地带动地区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
除此,还为农户提前、产后各种服务,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降低生产成本,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了农民讨价还价的能力;通过农产品品牌效应,统一定价,统一品牌和质量标准,批量生产、规模经营;通过向农户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2成为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纽带
专业合作组织一头连接龙头企业,一头连接农户,用合同、契约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既确保了企业原料或货源的稳定性及质量,降低了与分散农户交易的成本,又使农户通过返利得到加工或流通领域的利润,两者相得益彰。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创办自己的运销、加工企业,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实现对流通、加工领域利益的分割,从根本上实现了合作社利益与农民利益的统一。这种经营模式使农民的经营范围实现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扩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2.3在营销渠道中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农产品竞争日趋激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利用产品、价格、促销策略获取竞争优势的同时,也深深认识到营销渠道劣势对组织带来的危险。“种菜的不如卖菜的”反映出组织与中间商利润分配不均,组织在利益分配中处于劣势。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也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认识到,建立与培育自己营销渠道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中间商在营销渠道上逐渐取得了控制权。营销渠道控制权的转换,也改变了产销两个部门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相互关系。农产品能否及时出售、售价高低等直接影响收益的因素无不被营销渠道所左右。
3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战略
3.1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水平
当前,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农业政策优越,农民发展热情高涨,农业发展机遇良好。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把握当前发展机遇,理清发展思路,以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人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组织抗风险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水平。
政府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深人的今天,地方各级政府也应认清形势,切实认识到个体农业生产与农业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增强发展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紧迫性。
3.2加强农民培训与教育
在农村,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存在着不可否认的素质问题和见识面的局限性。加强教育和培训可以缩短认知时滞,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进而改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速度。诺斯认为,经济及其制度变迁的速度是学习速度的函数。
具体而言,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提高其认知技能和分配能力,加深其对新制度的认识,促进制度变迁。同时,教育通过改变主体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改变其对回报率的预期,从而使更多的人选择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2-0047-02
一、 锡林郭勒地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
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牧民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而自愿组织的一种新型组织,是一种摆脱个体经济对市场经济被动局面而采取的积极行动。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加速,对市场主体提出了更高、更强大要求,个体经济和承包经营户应对不了市场的发展这一新要求,必须联合应对,才能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经营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得到发展,在这样严酷的生存条件和发展要求下,农村、牧区出现了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一)锡林郭勒地区农村、牧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
畜产品专业协会、牧民联户经营、牧民生产合作社、牧民股份合作制企业、养殖专业户、育肥、马产业、手工艺、大棚蔬菜、技术服务、旅游业,还有各种专业协会等。
(二)成立的主要目的
产品销售、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实现劳动力分工合作、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共享信息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集体购买、节约资本等为目的。这些都能为农牧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能够弥补生产队解散,集体经济和集体劳动推出主导地位后人们对过去生产生活的一种思念。是集体主义思想的表现。
(三)成立的时间和数量
锡林郭勒地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立时间是以2001年后相继成立的。如2002年11月,阿巴嘎旗萨如拉图亚嘎查党委书记延巴特尔带头37户牧民以牲畜、草场、资金入股,注册91万元成立了萨如拉牛业有限 责任公司。这是在锡盟地区比较早,比较正规、规模比较大的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到2012年底全盟已有1502家牧民专业合作社。其中,太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446家、白旗各类专业合作社115家,西苏旗各类专业合作社95家、东乌旗各类专业合作社199家、兰旗共有专业合作社359户,是全盟专业合作社最多的旗县,锡林浩特市各类专业合作社77家、阿巴嘎旗各类专业合作社102家、多伦县各类专业合作社175个、东苏旗各类专业合作社41家、西乌旗各类专业合作社96个,乌拉盖开发区各类专业合作社72家,协会4个。
(四)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投入和经营状况
1.资金投入方式: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货币出资:如东乌珠穆沁旗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199户,成员总数达到1470户,注册资金达到了28103万元,(其中:货币出资额7020万元,非货币出资额21083万元),出资总额100-500万元的118户,500-1000万元的6户。西乌珠穆沁旗已注册的牧民专业合作社共96个,注册资金8520万元。正兰旗共有专业合作社359户出资额达到39619.03万元,其中出资额在100万元以上到500万元之间的176户,500万元以上的8户。多伦县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175个,注册资金2亿余元。注册成立的牧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2个,注册资金达到9678.4万元。这些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和经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牧业的经营方式,适应了市场经济要求,增加了农牧民收入,还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农牧民生产方式,促进了农牧业业 专业化、 产业化发展;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建设新农村新牧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非货币出资:主要有牲畜、草场、棚圈、大棚、农地、农牧业机械、技术等。非货币出资对农牧民来说,能够根据自身的长处和优点,结合其他有利因素,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以生产资料入股、联合进行生产经营。农牧民联户经营的主体往往是两个或多个牧户,是比较简单的合作经济。
(3)争取专项扶持资金。如农牧业、民政、民族事务、税务、财政、扶贫等部门都有他们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专项扶持资金,这些专项扶持资金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广大农牧民亲身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农牧民的关怀和帮助。
(4)企业的投入与扶持。a.企业扶持。由于政府部门的联系沟通或企业负责人的认知,对某些专业合作社进行投入和扶持,如2003 年,内蒙古苏尼特左旗贝勒镇巴彦淖尔嘎查的 30 户牧民,在内蒙古基建投资公司的帮助下,入股成立了草业公司。b.龙头企业的投入与扶持。龙头企业的合作是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方式之一,龙头企业能够以他的产业和规模带动本地的农牧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也能够使企业得到发展,如内蒙古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在内蒙古各盟市乃至全国各地都有他们的奶源基地和联户基地。
二、锡林郭勒地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
锡林郭勒地区牧区专业合作社的存在的问题较多,但是,有点较突出;有点较典型。有的自身能够解决,有点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指导,帮助解决。
(一)合作规模偏小或单一
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社成立初期,有点就存在合作规模问题,分析原因发现成因有多种多样。其一是资金问题。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大小取决于投入到资金量。由于很多专业合作社是农牧民自愿组织的,大多数是一土地、牲畜、草场、棚圈、大棚、农地、农牧业机械、技术入股成立的,能够拿出的现金不多,这样影响合作社的正常运转和扩大再生产。
(二)经营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
由于农牧民群众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和掌握,缺乏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很多专业合作社出现了经营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的问题。一部分通过教育培训得到提高和锻炼,但是大多数农牧民由于先天性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原因,对培训内容的了解掌握上出现困难的情况;这样做合作社内部在经营层次是出现了不同的局面,谈不上市场竞争力的问题。
(三)运作不够规范,经营管理水平比较低
各类专业合作社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是缺乏专业人才。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合作社的生存、发展。由于没有专业人才,他们的合作社从开始就存在运作不规范,经营管理水平低的问题。由于很多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牧区,交通不便,甚至偏僻,没有吸引人才的优越条件,只能靠自己。如锡林浩特都博羊业合作社没有兽医和输精员。专业合作社没有专业人员,更没有经营管理、财务、会计人员;很多合作社都是流水帐,没有会计账。而且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四)融资矛盾突出,技术支撑不足
融资是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很多合作社在融资问题时出现瓶颈,制约合作社发展。虽然在各级部门的统计数字中出资额、投资额都比较多,但是合作社的资金短缺现象比较普遍,都希望得到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是僧多肉少。与融资困难并存的是,技术支撑不足是严重制约合作社发展的又一个难题,能够得到技术支持的合作社不多,得到技术支持的,能够保证长期、连续的又少。甚至存在活动周、活动日现象。农业类合作社的技术支持的比牧业类合作社强,因为农业,比较集中,种类不多。
(五)政策不配套,扶持不到位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型事物,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政策不配套现象,出现倒逼情况。很多的事情农牧民已经做了,但是有关部门还在研究,甚至各自为政。就比如,合作社登记这件事,现在的情况是多部门登记,多部门管理的现象。有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有在工商部门登记的,有在民族事务部门登记的,大多数是在旗县经营管理站登记注册。因为登记部门自然就管理部门,所以管理上出现了不到位的情况。
三、解决锡林郭勒地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要抓好教育培训工作
新型专业合作社最紧缺的是专业人才,一个合作社没有一个核心人物或带头人,很难在市场经济大浪中穿梭其间的,所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该在教育培训是下工夫,这样在某种意义上比投入资金,见效要快。所以培训教育工作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可以说是“能让战略”。 做好人才保障是关键。鼓励各类科研人员到合作社任职、兼职或担任技术顾问,保留原身份、职级待遇,并允许按其贡献大小从合作社取得相应报酬。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相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人事档案保管、办理户口、党团组织关系挂靠、代缴社会保险等服务。
(二)要鼓励合作社兼并整合
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要积极安排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财政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合作组织开展人员技术培训和信息化服务,用于新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用于品牌培育和对示范性合作社的奖励
(三)要提供信贷支持
研究完善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政策,拓宽筹资渠道。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牧业信贷的重点,解决其生产性、季节性和临时性的资金需要。要创新金融产品担保方式,放宽贷款抵押担保条件,允许合作社以一些产品订单、保单、仓单等物权,房屋、农牧业生产设备、机械等固定资产,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进行贷款抵押。
农牧民专业合作姐姐组织在过去十几年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部分农牧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谋求致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为有效解决生态恢复和农牧民增收,建设新农村中做出了贡献,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瓶颈问题,发展和推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是一项有效而长久的措施,切实提高广大农牧民对专业合作社的认识,逐步转变生产经营观念,提高专业合作意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富志宏.草原新 牧 区建 设 视野 下的 新 型合 作经 济研究 [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8.
[2] 姚於康,马 康平.借鉴国外经验培 育和 完善 农村 合作经济组织[J].农业经济, 2001(12).
[3] 胡敬萍.内蒙古草原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与问 题 [ EB /OL ].草原之友. http / /b log sina co cn / : . . m. ta liinhan. 2007- 06- 01.
[4] 郭 颖.小肥羊公司向牧民赊销饲料[N].锡林浩特日报,2006-12-01.
[5] 达林太.内蒙古草原牧区调查 报告 [ EB /OL ] .人 与 草 原 网 络,2007-11-10.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随之拥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组织模式杜洋、分布广泛的特点特逐渐凸显出来。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多达15万个,其领域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运输业、加工业以及销售服务行业等。这种全方面的发展模式对农村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合作组织仍处于起步阶段,资本尚未成熟,运行模式也没有得以最终确定,并且在资源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对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1.2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农村合作经济在建设初期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形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1)有利于形成规模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农村合作经济主要是以农村当地的特产为主要的经营产品,将农村内部经济串联成一条有序的经济生产链条,逐渐的扩大经营范围,形成规模化经营模式,对农村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与传统的农村经济经营模式相比,更加系统化、一体化,对农村经济起到整体的带动效果,从而也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市场竞争力。(2)带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由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逐步形成,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科学化的整合和调整,对农户的生产动力以及劳作热情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公司+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使得农户亲身投入到农产品加工、生产、规模化经营体系中去,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有较大的帮助。(3)降低了经济发展成本,实现了自由民主的自治制度。农村合作经济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大大降低了其中的经济发展成本,并且带动了该地区的连带经济增长。通过相关政府部门对农村合作经济的政策干预,农村合作经济形成了村民自治制度,在经营和管理上更加的自由民主。这样的自治模式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2.1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农户参与率低,辐射能力不强
从前面我们分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分布来看,当前我国的合作经济组织大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规模小,能够达到成百上千会员,具有一定影响规模的合作经济组织很少。而这些小规模的合作经济组织未能真正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合作经济组织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不明显,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依然相对较弱,抵制市场风险的能力也较差。而从全国范围来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有合作基础的省区,一些省区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几乎是空白。即使在发展较快的省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参加率也不高,有的农户甚至还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组织。
2.2合作经济组织缺乏各种管理和科技人才
从调研的情况看,有专业技术和经营组织能力的经济能人是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我国传统上重工轻农,以农养工,造成人们普遍轻视农业和农业教育,一些管理技术和科技人才不愿意服务于农业企业,甚至连农业院校培养的专门农业人才也不愿意到农村服务。很多合作组织的成员都来自于农民,农村中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凝聚和带领农民共同闯市场的能人少。虽然基层政府,涉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拥有较多的知识资源,但实际上他们对合作社知识也缺乏深入了解,缺乏相应的市场经济活动能力和经验,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和管理也常感心有余而力不足。
2.3政府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不够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中弱者的联合,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组织,西方国家为了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在我国,由于政府引导不到位,导致部分农户对合作经济组织认识不高,对合作行为表现不积极,存在“搭便车”心理和观望心理。而一些政府部门的官员对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少地区的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中不能很好地履行政府的职能,存在着宏观层面支持不明显、微观层面干预过多的现象。
3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策
3.1创办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面对工商企业和其他服务组织的竞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充分发挥根植于农民,了解农民需求的优势,逐步由技术交流、生产服务向生产服务、市场销售等综合发展,向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型转变,通过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在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实现农产品的多次增值,使合作经济组织及社员获得更多利益。同时,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要积极为非社员提供服务,通过其经营范围的扩大,不仅能够增加收入,而且能够增强对农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2加强人才培养,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智力支持
农民是合作经济的主体,他们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思想文化水平对合作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些,我们要对农民及时进行教育引导,用成功范例做示范,激发农民自觉加入合作组织。另外,我们要通过定期文化培训和有针对性的知识讲座和技术传授,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3.3建立高效民主的内部管理体制,增强对社员的凝聚力
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效率低下,其主要原因在于组织内部成员素质低以及组织内部管理章程不完善,导致部分社员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从而损害了广大社员的利益。
3.4加大政府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
中图分类号:F3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010-02
0 引言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如何将分散经营的小农户组织起来,建立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正在参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对于新型的农业经济如何进行工商行政管理。同时能更好的为该种经济模式提供服务和平台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进而促进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1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70年代末,以为标志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中国农村长期存在的、单一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政社合一的集体经济模式,农村中涌现出了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但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状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农村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方式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80年代,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沿着两大路径展开,一是政府主导下改革体制形成的社区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农民自发形成、政府积极引导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前者由于创立的基础是政府自上而下、一相情愿的设计,没有彻底脱离传统体制,因此收效甚微;后者则是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的自我创新,并得到了政府的积极支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从未来发展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将成为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一个创新方向[1]。
进入21世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和管理现代化使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向真正农业企业化演变[2]。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始加入国际竞争的行列中,这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建立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行为模式,受到户主的文化水平、生产的商品化程度和政府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随这些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3]。逐步涌现出许多问题:合作制本质规定与实现形式问题;合作制与商业化问题;合作制的产权特征与管理体制创新问题:合作社资本结构与资本运营问题;政府在合作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4]。
2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保障
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成功运作主要保障:一是通过建立有效的契约与激励机制,合作组织的产品在质量上得到严格保证;二是合作组织的成立是一个农业市场自然演进的过程,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三是合作组织在规模扩张与利润流分配过程中,坚持了市场导向的原则,符合合作组织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环境[5,6]。
3 工商行政管理在农村合作经济中的职能
农村合作经济是基层工商实践的大舞台,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和经验交流。基层工商行政管理不仅仅是执法、监督管理,更应该是一个服务机构,提供给农村合作经济市场运营源源不断的养分。进而去指引、启迪、帮助农村合作经济市场成功运营。根据目前我国经济现状,工商行政管理正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农民们能及时了解到工商方面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国家工商总局各项工作的部署,借鉴和学习全国各地农村合作经济运营的成功经验及其在管理工作上的探索研究。例如近年来,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全省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公司+农户”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和合同购销流通机制[7]。
4 在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中工商行政管理的运行情况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在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中工商行政管理的运行情况并不顺利,主要原因一是对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对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法律地位、行为规范认识模糊。没有真正认识到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需要;没有真正认识到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取得合法主体资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运作还很不规范,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制度不健全,以信誉为担保,运作和管理随意性大,有利则合,无利则散还普遍存在[8]。
5 在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中工商行政管理的运行对策与建议
①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扩大宣传力度,增强服务意识,为农民免费提供有关设立政策法规和市场咨询服务。②从农民销售难开始介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发挥区域优势。围绕优势的经济产业,积极培育各种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③降低市场行政监管门槛,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提供优质服务,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积极引导从事经营活动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依照法律取得企业法人资格和经营资格,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辟优质服务绿色通道。④协调农业、科技等有关部门有计划的对新型农村经济组织进行法律法规、合同规范、市场营销、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帮助提高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内部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素质、服务水平和增强驾驭市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山,苑鹏,潘劲.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行为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1997(10).
[2]王希凡,杨学成.试论中国农户企业化[J].中国农村经济,2004,5.
[3]刘婷,刘含海.影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23).
[4]廖运凤.对合作制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4,5.
[5]黄海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04,24(6).
肥城市位于山东中部,泰山西麓,是资源丰富的鲁中宝地,闻名中外的肥桃之乡。全市总面积1277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办事处),607个村委会,总人口9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是22万,肥城市是全国明星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和山东省经济强县(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肥城市先后被评为全国新农村建设明星城市,山东省建筑业十强市,并被确定为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市和全省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示范市。截至2010年6月底,全市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9家,其中农民专业协会87家,合作社302家,发展社员9.6万人,带动农户8.1万户。合作社拥有固定资产8730万元,合作社实现年销售收入3.2亿元,社员纯收入平均比一般农户高19.5%。王庄镇魏家坊益农有机蔬菜开发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2009年度全国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肥城市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类型
肥城市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按照依托单位和产生方式划分主要有专业大户带动型、龙头企业依托型、产业辐射带动型。专业大户带动型主要是鼓励有经营头脑、组织能力强、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热心为农民群众服务的能人来挑头创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典型有罗窑村生猪产销合作社、西里村肥桃运销合作社。龙头企业依托型典型有孙伯镇的有机蔬菜股份合作社。孙伯镇孙东村与龙大集团绿龙公司合作,成立有机蔬菜股份合作社,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了“土地入股,集约经营,小段定额,收益分红”的有机农场经营模式,农民以地入股,每股年底可得800元的“股钱”,年终根据盈余分得“红利”,进场务工的还可以拿到“工钱”,入社股份农户每亩收入最高达3500元以上。产业辐射带动型,安庄镇前寨子村,地处纯山区,以种植大樱桃为主,以前交通不发达限制了樱桃的销售,2007年在村委会的领导下成立了大樱桃协会,已发展会员421人,面积发展到1000多亩。在协会的领导下,拥有固定资产20多万元,流动资金5万元,果树技术员113人,存放果品的场地达到210平方米。协会注重对会员进行技术培训,为果品注册了“安驾庄”牌商标,申办了无公害认证,2005年安庄大樱桃标准化示范园被列为国家标准化示范区,生产的大樱桃由购销服务队统一销售。
第二,按照从事产业可以划分为蔬菜加工型,果品加工型以及畜禽加工型。截至目前,肥城市已发展有机蔬菜17.8万亩,年产量50万吨,规模以上有机蔬菜加工企业达到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先后有北京汇源、龙大集团、山东美佳、台湾弘海等知名企业落户肥城,年加工能力13万吨,相应也扶持建立了280多家有机蔬菜协会及专业合作社。果品加工型主要有西里村肥桃运销专业合作社,安庄镇前寨子村的大樱桃协会;禽畜加工型主要有老城镇罗窑村生猪产销合作社、王瓜店镇武邦勇养鸡合作社和奶牛协会。
二、肥城市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取得的成效
肥城市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自成立以来,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产业化以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降低了农户生产经营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首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架起了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老城镇罗窑养猪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后,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分散进货、销售的模式,转为统一采购和集中销售,由于批量大,每头猪平均节约生产成本50元,销售价格提高40元,平均每头猪为农户增收90元。其次,合作社特别是股份经营的合作社,通过内部利益分配,社员可以以其股份获得股本受益,年终还可以按照交易量获得二次返利,实现多次分配。孙伯镇孙东村与龙大集团绿龙公司合作,成立有机蔬菜股份合作社,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了“土地入股,集约经营,小段定额,收益分红”的有机农场经营模式,农民以地入股,每股年底可得800元的“股钱”,年终根据盈余分得“红利”,进场务工的还可以拿到“工钱”,这样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入社农户亩收入最高达3500元以上。
第二,加速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现代化。肥城市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以其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把科技推广、品种改良渗透到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从而解决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一不起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干不成的问题。肥城市王瓜店镇兽医站联合肥城八戒食品公司和108名养殖大户成立的生猪产销合作社,广泛开展科技入户活动,为社员统一提供良种、统一进行技术培训、统一进行饲养管理和防疫,饲养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八戒集团被国家列为生猪生产储备基地。
第三,有利于化解农村社会各种矛盾,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肥城市的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实现经济利益,增加农民收入,还有利于农民开展自我培训、自我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让群众安居乐业。针对农村社会治安面广难度大的问题,以肥城市各级乡镇派出所为组织领导,各村成立了治安联防协会,每村大约有95%的农户参加,会员昼夜值班巡逻,不仅起到防盗的作用,还随时制止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如果邻里有纠纷也可以随时调解。
第四,促进了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肥城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积极推进农村节约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带来了一些环境污染问题。罗窑村村党委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决定利用猪粪发展沼气,通过“一池三改”、“猪―沼―菜”、“猪―沼―果”等模式,拉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现在,全村各种模式的沼气池发展到420个,温室大棚24个。沼气池建多了,2009年5月20日,罗窑村又成立了全市第一家沼气合作社,有沼气池的群众全都入股加入了合作社。
三、肥城市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肥城市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产生,经过90年代的平稳发展,在21世纪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但由于发展时间短,受宏观环境和农户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在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发展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第一,内部管理有待于规范提高。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农民自己进行管理,受专业、技术、资金、信息等影响,许多管理工作不到位,内部缺乏严密、合理、完善的管理。个别协会牵头人只充当了外地商贩的代收人,而没有更多地把广大农民的生产和销售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信息不畅,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农民大多数是分散经营,没有管理和经营经验,缺乏基本的应变能力,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脆弱。广大农村信息网络极不完善,信息进村入户渠道不畅,信息内容不稳定、不完整。由于获取市场信息的手段落后,不能及时根据市场变化来制定方针,因此产品优质率不高,名牌产品不多,销售上存在很大的风险和随机性,这些都影响了社员的经济收入。
第三,科技推广慢,标准化程度低。农民大都处于分散经营阶段,不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更难以组织标准化生产,不能从源头上把住、把好农产品质量关,造成农产品质量差、档次低,无法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再加上农产品保鲜、储存、包装、运输等环节水平不高,农产品农药残留等指标往往超标,影响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人才资源匮乏。由于农村青年大都外出打工,只留下老弱妇孺从事农业生产,导致农村接受新技术能力不强,同时,合作社的牵头人,大多是一些农村能人和专业大户,多数属于传统农民,学历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因此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和经营方式难以得到及时的应用和推广,限制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总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
四、针对肥城市新农合组织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处于起步阶段,必然存在很多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扶持农业产业化。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提高认识,加强引导。在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过程中,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政府部门要积极规范行为。通过电视台、电台做宣传,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宣传渠道和形式,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意见》向广大农户进行广泛宣传。同时,由企业注册局牵头,深入到各工商所,对辖区内特色农业进行摸底调查,对农业产业化基础好、畜牧养殖及产品种植形成规模的村,上门进行政策法规宣传,实行政策促、靠上抓的形式,引导农民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
第二,优惠政策,大力扶持。肥城市政府应尽快制定鼓励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措施,积极给予扶持,特别是在资金、信贷、税收、经营等方面给予支持和照顾,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的资金给予扶持,金融部门积极安排资金、简化程序,提供信贷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应相互协调,搞好服务,真正形成合力,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
第三,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要以联办、联心、联利的联结机构为核心,正确处理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利益分配关系,通过产销订单,最低保护价,随行就市,合同、契约等形式实行初次分配。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制度,规范账目,定期向社员公开收支情况,做到账目清楚,收支有序,监督有力。在抓好发展、引导、服务的同时,注重抓好监管、关注市场经营环节,继续加大对农村市场的执法力度,清理农资农机经营主体资格,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化肥、农药、种子、农机等坑农害农的行为,净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环境。
第四,典型示范,提高素质。政府及主管部门对活动开展正常、农民参与热情高的合作经济组织应重点给予支持和扶助,并帮助合作社和协会完善运行机制,培植示范样板,总结推介经验,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要建立人才培训机制,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的培训,要求他们不仅会管理,还要有较强的市场运作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人才培训机制,加强对全员的培训,提高农业知识化、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孙亚范.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向德楷,杨崇德.中国农村合作经济[M].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1992.
4、王景新.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崛起[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牛若峰,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魏道男,张晓山.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探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7、魏宪朝.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探析[J].理论前沿,2007(15).
8、魏宪朝,于学强.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几点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5).
9、贾学英.关于发展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6(11).
10、肥城市关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R].
党的十报告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对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允许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这一政策的号召下,国家、政府、企业、大户业主、资本管理机构、甚至部分科研机构纷纷涌入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主体的异质化使得利益调节紊乱,出现了危害广大农民利益的问题。
1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发展的背景
1.1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农民为解决生产经营中的信息、技术、资金、供销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在家庭经营基础上,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组建而成的经济组织”。它主要特征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为基础,通过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满足共同的经济、社会需求,具有较强的民办性、合作性、经济性、专业性。
1.2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背景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这些利好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目前全国各地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连接农户和市场的有效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单家独户农民进入市场势单力薄的弱势地位。扩大了农产品商品销售规模,使个体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微观层面联合起来,以较高的组织化程度、一体的组织结构、适度的组织规模进入市场,实现分散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大大提高农户的市场谈判能力和竞争能力。然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在激烈的外部竞争和内部经营管理的制约下,它的发展背景不容乐观。第一,现有的农合组织经济实力不足、组织松散,集成规模较小,在抵御风险方面能力不足,往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第二,人才匮乏、大部分农民社员科技素质较低,由于成员之间的作业协同能力差,部分产业开发执行起来困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农业的转型。第三,内部机制不完善,“产供销”没有实现有机组合,在利益纷争面前,相互扯皮现象时有发生。
2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异质化及其影响
2.1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异质化 异质化是一个医学界名词,此处借用是为了突出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主体的“不统一、良莠不齐”的特征。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在有机组合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又加上各主体实力差别较大,势必造成弱势主体利益受损的情况。
2.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异质化带来的影响 参与主体的异质化像一把双刃剑,对于我国现代农业体系的发展有利也有弊,是它促进了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转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农合组织的发展。
一方面,它能有效解决我国农民长期单打独斗、势单力薄的生产现状。金融机构的参与能有效缓解农民缺乏资本,对农业投入力度较小或不敢投入的问题;科研机构的参与为农民提供科技支持,缓解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低,农产品含金量低的现状;市场各销售平台的参与解决了农民市场信息闭塞,生产与市场脱节的弊端;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参与延长了农产品的产业链,通过深加工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另一方面,在农业经营体系的各参与主体中,对市场利益的追求是其根目的,单纯追逐自身利益必然导致利益平衡紊乱:农民为市场风险买单,影响农民增收;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周期长,无法抢占市场先机;企业见风使舵,农民丰产不丰收;缺乏法制保障,维权后患无穷;市场失灵情况下,政府介入滞后,损害农民利益。
3 应对异质化促进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路径
3.1 政府做好“守夜人” 以政府为主导的参与模式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自主性和活力,但市场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又要求政府必须做好宏观调控,因此政府必须首先明确与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将该下放的权力放给市场,把该给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权利归还,让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自主状态下充满活力的发展;第二,扶持、引导、规范,做好配套设置。设立一定的准入门槛,对参与主体的资格、权限和相关行为规范,把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下各参与主体的第一关;第三,注入强大的资金保障,有效缓解农民生产资本投入不足的窘境,同时又给农民增加敢于扩大投入的信心,从根本上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力。
3.2 形成参与因子利益协调模式 从内部参与主体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秉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方针,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首先,在利益分配方面,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兼顾公平,防止企业、大户业主、销售商等层层克扣,设立最低保障制度,严把利益分配各环节。其次,在风险规避方面,建立风险共担制度,化整为零。目前农民主要面临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将可能在各个环节出现的风险责任分担的同时,又设立一定的专项基金,实现责任共担。从而应急管理重大事故及灾害,解决由农民为市场风险以及自然风险买单的现象,防止农民血本无归。第三,健全控制体系,完善治理方式和民主管理方式。优化合作组织内部控制环境,加强合作组织内、外部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做到社务公开、财务公开。
3.3 加大科技引入机制,完善相关法律规范体系
让科技保驾、以法律护航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立“产学研”一体的科技机制,积极鼓励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参与,并通过定点培养和扶持,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同时科研机构在参与时应缩短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周期,最新产业开发可以配套相关技术人员,全程跟踪产品的生产以及相关技术的使用,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在法律规范上,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其调整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以规范不同参与主体的行为和保障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其次各参与主体要从主观上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依法行事、以法维权;同时相关法律部门更要为广大农民提供法律援助,为社员敞开拿起法律武器的大门。
4 结语
伴随着我国农业转型的发展,农业生产向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我国农业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任重而道远。目前,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政府和市场等因子共同参与经营,将这些因子有机融合构成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是新农业经营体系的一个发展思路,也是协调各种异质化参与主体利益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关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定(B/OL)(2008-02-02)
[2] 《如何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国经济网
[3] 《农业科技,还要迈几道关?》人民网
[4] 李玉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与制度建设研讨会综述》,《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8年第二期
论文摘要:“因贫致病,因病返贫”已成为中国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属于完全货币化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实施完全货币化的制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实施完全货币化的制度却相当困难。中央政府的大力货币资助只是一种外部力量,未能通过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地方政府,特别是农户本身的内因调动、激励其充分发挥自我力量,从而严重影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工作。因此,结合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具体特点,探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市场经济落后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困境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全货币化的筹资方
式不符合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市场化程度低的实际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货币筹资为基础的一种新型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这种完全货币化的筹资方式,客观上脱离了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市场化程度低的实际情况。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主要由集体来承担,个人只承担一小部分,而且一般不用交现金,而是以“工分”的形式从集体经济的收人中扣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三方投资,强调三方的责任,但在广大中西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筹资难度相当大,尤其是农民个人自筹的那部分资金。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由于其市场化程度低,集体经济不发达,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较少,有的地方甚至根本无力支持合作医疗的最低基金筹集。对于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个人来说,尽管每年不少于10元的参保金的数额不大,但对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来说,经济落后,交通又不方便,七沟八梁一面坡,几年进不了一回城,一家几口人,叫他们每年拿出几十元现金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确非常困难。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中西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很难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遵循自愿参加,多方筹资,以收定支,保障适度,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总体原则是正确的,但相对于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而言,仍是一种“富人”保障原则,也就是说只有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富人”才能缴得起合作医疗保障金,而真正需要保障的穷人,通常也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因收^过低,缴不起合作医疗保障金,而无法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享受国家给予的合作医疗待遇。但当“参合率不能轹时,强迫命令就出台了。“新合医”成了政府对农民施惠的代名词,农民成了被动的受惠者”。这不仅不符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突出对经济弱势群体保护的—般陛原则,而且在医疗公平性方面易于两极分化,富裕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多数贫困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出于经济原因很难得到满足。同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自愿参加制度必然形成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群体,针对体制外人员侵蚀体制内资源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难以避免。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缺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筹资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曾在农村合作医疗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要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集体经济组织基本解体,缺少集体经济支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资金筹集失去了这一稳定可靠的保障基础。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忽略了农村集体经济这个稳定可靠的保障基础,从而直接导致了其运行的持续性难以为继。
二、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特点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发展路径
(一)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特点
1.市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人均货币收入低下。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民的生产收入主要来自各种农产品等实物收入,其中一部分由农民直接消费掉,剩余部分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交通不便的影响,很难通过流通转化为货币来形成农民的货币收入。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绝对贫困人口2610万人,其中西部l2个省区为1305万人,其人均年收入为668元。而他们的大量农产品却因为交通不便运不出去而卖得非常便宜,有的甚至烂在地里无人收购。比如,在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岳宋乡有一个叫木古坝山寨,那里的茶叶是绝对的绿色产品,可是1斤茶叶只卖到2元钱,如果拿到城市卖,绝对可以卖到50元以上。木古坝的1斤茶叶在城里可以换到l0斤杂交稻种子,城里的1斤杂交稻种子在木古坝却能换到8斤茶叶。
2.市场经济落后地区货币经济缺乏,实物经济普遍存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和价值尺度,其作用应该是与实物经济的运行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是为整个社会生产和经济的正常运行服务的,其总量和构成都应该与实物经济相适应,而不应该脱离实物经济独自运行。因为货币脱离实物经济而独自运行虽然可能使个别经营者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但对整个社会生产来说,不仅没有增加任何东西,而且还可能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指向错误的方向。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货币经济的运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经与实物经济的运行脱节,具有了自己的领域,自己的运行轨迹。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多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中近50%为实物收入,农产品商品率低下,以自给自足为主。
3.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更为严重。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约有5亿左右,占全部劳动力的70%,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几百万人,增长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据测算,根据现有的土地承载力,我国农业仅有1—2亿从业人员就足够了,剩下的一半以上的剩余劳动力亟需转移。尤其是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数量更为可观,估计劳动力中有60%一75%为剩余劳动力。加快对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岗技能培训步伐,以区域化带动专业化,在剩余劳动力中创造劳务品牌,铸造劳务名牌,并使创牌的触角不断向高技术行业延伸,从而促使剩余劳动力在劳务品牌形成中逐渐升值,增加农民收入,乃当前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劳务化的当务之急。
4.环境劣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同时并存。我国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大多位于西部,虽然那里的自然条件恶劣,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草地状况日益严峻,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率和土地产效率普遍低下,但是这些经济落后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等自然资源。在全国已发现的16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均有发现,特别是能源、金属矿产以及生物等资源在全国占有显著地位,其中45种重要矿产资源潜在总量约占全国的40%,开发潜力巨大。以陕西陕北贫困县为例,一方面,这些地区七沟八梁一面坡,生存环境恶劣;另一方面,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等资源。一般来说,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大多为这种情况。
(二)市场经济落后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发展路径
在任何一个经济体中,非货币收入都是相当重要的。据美国经济学家估算,在美国这样发达的市场经济中,非货币收入平均占收入总量的25%左右。根据我国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特点,要在这些地区推行货币化程度很高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十分困难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可以探索建立非货币化的以实物合作为主的医疗制度,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特点,从而使之“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其可能的发展路径有:
1.如果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就可以建立以土地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国现阶段,土地不仅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广大农民的生活保障,土地作为保障手段对穷人尤其重要。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很不均匀,西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土地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海拔高,自然环境复杂,分散的家庭承包经营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体农户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力度与利用效度,从而导致土地等自然资源对缺乏劳动力的个体农户的保障作用失灵。在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如果土地资源丰富,那么建立以土地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不仅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提高经济效益,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而且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促进农民增收。诸如建立体弱年老农民“以部分承包地换医疗保障”的机制,在公正公平、农民自愿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书面签约,以不低于现行合作医疗的保障标准,按时支付补偿金。政府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社会融资,携手合作,联动发展,利用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合作信托、土地储备等方式,对置换出来的土地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共同投入,形成合力,高效盘活土地,实现土地产出的最大化。同时建立起完善合理的退出和约束机制,有效地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形成共赢共利局面。实践表明,在一些保留了部分集体经济或乡村工业发展得较好的农村地区,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甚至还代替农民个人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集资金,因此,这些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率都是100%,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得非常好。如陕西洛川县永乡乡郭家村利用部分村集体土地发展苹果产业,自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都为全村所有村民缴纳合作医疗的筹集资金,村民的参合率每年都是100%,村民们都比较满意。这些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代替农民个人成了最大的筹资主体,既解除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压力,又缓解了基层地方推行合作医疗的筹资压力,同时也提高了合作医疗的出资额度,从而增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能力。
二、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特点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发展路径
(一)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特点
1.市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人均货币收入低下。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民的生产收入主要来自各种农产品等实物收入,其中一部分由农民直接消费掉,剩余部分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交通不便的影响,很难通过流通转化为货币来形成农民的货币收入。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绝对贫困人口2610万人,其中西部l2个省区为1305万人,其人均年收入为668元。而他们的大量农产品却因为交通不便运不出去而卖得非常便宜,有的甚至烂在地里无人收购。比如,在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岳宋乡有一个叫木古坝山寨,那里的茶叶是绝对的绿色产品,可是1斤茶叶只卖到2元钱,如果拿到城市卖,绝对可以卖到50元以上。木古坝的1斤茶叶在城里可以换到l0斤杂交稻种子,城里的1斤杂交稻种子在木古坝却能换到8斤茶叶。
2.如果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就可以建立以劳务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劳务合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一种新型贸易方式,现已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外汇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概念已逐步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我国部分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劳动力素质很低。这不仅表现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自然条件差、饮水不卫生、医疗卫生条件落后从而导致市场经济落后地区部分农民的身体素质差方面;还表现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方面。在这样的“贫困——人口多+素质低一贫困”的恶性循环地区,现行的合作医疗制度仅起着外因作用,难以通过内因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真正效用。拉文斯坦首创的“推拉理论”告诉人们,人口流动是“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推力包括人口增长、低生活水准、缺乏经济机会等;拉力包括劳动力的需求、在新居住地改善生活的可能性、获得更多的经济机会、优惠的劳动力政策等。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劳动者在劳务市场上不停地交流和比较各种信息,做出流动与否的决策,对当事双方都有好处,劳动力富裕国家输出劳动力,可以减少潜在的社会经济压力;劳动力接受国似乎也从中找到了解决劳动力短缺的办法。因此,在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可以建立以劳务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譬如,政府高效担当起自己的服务角色,加强对国际劳务市场的调研,建立境外劳务信息网络,抢占先机,对外承包劳务市场,对内给予一定支持,建立劳务综合培训基地,每年甚至每个季度都挑选出一批劳动力进行对口的职业技能强化培训。达到培训要求的学员,如果能劳务输出,就可以为国家赚得外汇,政府按其赚回外汇的多少,给予其家人一定比例的医疗支付补偿金,其标准不低于现行合作医疗的保障标准;达到培训要求的学员,如果能在国内流动,流^地政府也可依据合理的标准,对其家人进行—定的医疗支付补偿金,以保持流人地一定的劳动力数量,从而解决“民工荒”的困境。这样,政府的外部力量不仅有利于通过内因长效激励流出地劳动力积极主动改善自身素质和技术层次,而且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农村脱贫,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3.如果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既无一定的自然资源,也无可利用的社会资源,那么在这样的地区,只能发展外援型合作医疗制度。外援方式在当今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国外来看,非洲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非洲国家中有相当部分地区,自然资源匮乏,社会资源也不丰富,外部援助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其经济发展,同时也增进了这些地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医疗卫生方面,外部援助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20世纪末,肯尼亚,津巴布韦等国利用外部援助,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肯尼亚妇女的总生育率由1977年的811个降至1993年的514个。赞比亚利用外部援助,解决了其西部省的大部分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仅1985—1993年,由援助而兴建的水井高达108眼,使2115万人从中受益。从国内来看,宁夏在总体上是一个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相对贫乏的省区,但宁夏是在全国较早利用外援的省区之一,其实施的外援项目,无论数量、质量、效果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使宁夏的生态得到了很快恢复,农民生活环境和医疗卫生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由此可见,如果一个经济落后地区既无一定的自然资源,也无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在这样的自身力量相当薄弱的地区,实施现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难以为继,那么发展外援型合作医疗制度乃其最佳选择。发展外援型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外援、借助外力、加快发展,需要制定一套专门针对本地区具体情况的医疗卫生服务引进计划,同时,依据循证医学可知,大部分的疾病是与环境污染、营养不良和生活习惯不良直接相关的。因此,在利用外援时应将农村卫生的重点放在普及基本卫生服务的基础上,将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和健康促进等社区卫生建设结合起来,这样,农民的受益面最大,受益程度也最深。利用外援方式改善市场经济落后地区人口的健康状况,其关键在于强化政府牢固树立群众利益第一的观点,切实落实项目责任制,信守各项协议,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4.根据具体情况,也可建立以上三种路径的混合模式。混合模式的建立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在结合当地丰富的土地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劳动力等社会资源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外援,充分发挥三种路径的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混合模式中,可以合理发展土地、劳动力密集型农业技术,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引进和改造,切实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鼓励企业以农民医疗卫生事业为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共同发展,实行农业从“土地——产品——加工——流通与销售——农民医疗卫生事业——农业的进一步投入”的规模化经营。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发展路径选择对策
1.非货币型发展路径选择应当遵循多样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情况复杂多样,因此在选择非货币型发展路径时应遵循多样化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搞一刀切。一是要充分认识建立非货币型发展路径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我国农村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走非货币型发展路径的工程量很大。同时,我国各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均衡,选择非货币型发展路径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多样的模式,以满足不同发展程度地区农民对医疗保障的需求。
2.选择非货币型发展路径应积极探索建立合作医疗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形式之一,是新时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它既能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支付能力,又能节约市场的交易成本,还能维护农民的自身利益。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以非货币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号召发展合作经济,容易产生吸引力和号召力,也许这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3.政府应把发展合作医疗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列为非营利性组织,利用各级政府的扶贫资金给予支持。基于目前我国国情,卫生资源的投入能力有限,非营利性医疗组织应该在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非营利性医疗组织的发展,政府应通过引导、调控和支持等方式,为其发展积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对这种合作经济组织在管理上也可采取招标承包经营的方式进行。
2.市场经济落后地区货币经济缺乏,实物经济普遍存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和价值尺度,其作用应该是与实物经济的运行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是为整个社会生产和经济的正常运行服务的,其总量和构成都应该与实物经济相适应,而不应该脱离实物经济独自运行。因为货币脱离实物经济而独自运行虽然可能使个别经营者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但对整个社会生产来说,不仅没有增加任何东西,而且还可能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指向错误的方向。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货币经济的运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经与实物经济的运行脱节,具有了自己的领域,自己的运行轨迹。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多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中近50%为实物收入,农产品商品率低下,以自给自足为主。
3.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更为严重。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约有5亿左右,占全部劳动力的70%,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几百万人,增长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据测算,根据现有的土地承载力,我国农业仅有1—2亿从业人员就足够了,剩下的一半以上的剩余劳动力亟需转移。尤其是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数量更为可观,估计劳动力中有60%一75%为剩余劳动力。加快对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岗技能培训步伐,以区域化带动专业化,在剩余劳动力中创造劳务品牌,铸造劳务名牌,并使创牌的触角不断向高技术行业延伸,从而促使剩余劳动力在劳务品牌形成中逐渐升值,增加农民收入,乃当前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劳务化的当务之急。
4.环境劣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同时并存。我国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大多位于西部,虽然那里的自然条件恶劣,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草地状况日益严峻,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率和土地产效率普遍低下,但是这些经济落后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等自然资源。在全国已发现的16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均有发现,特别是能源、金属矿产以及生物等资源在全国占有显著地位,其中45种重要矿产资源潜在总量约占全国的40%,开发潜力巨大。以陕西陕北贫困县为例,一方面,这些地区七沟八梁一面坡,生存环境恶劣;另一方面,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等资源。一般来说,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大多为这种情况。
(二)市场经济落后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发展路径
在任何一个经济体中,非货币收入都是相当重要的。据美国经济学家估算,在美国这样发达的市场经济中,非货币收入平均占收入总量的25%左右。根据我国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特点,要在这些地区推行货币化程度很高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十分困难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可以探索建立非货币化的以实物合作为主的医疗制度,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特点,从而使之“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其可能的发展路径有:
1.如果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就可以建立以土地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国现阶段,土地不仅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广大农民的生活保障,土地作为保障手段对穷人尤其重要。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很不均匀,西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土地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海拔高,自然环境复杂,分散的家庭承包经营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体农户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力度与利用效度,从而导致土地等自然资源对缺乏劳动力的个体农户的保障作用失灵。在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如果土地资源丰富,那么建立以土地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不仅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提高经济效益,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而且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促进农民增收。诸如建立体弱年老农民“以部分承包地换医疗保障”的机制,在公正公平、农民自愿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书面签约,以不低于现行合作医疗的保障标准,按时支付补偿金。政府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社会融资,携手合作,联动发展,利用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合作信托、土地储备等方式,对置换出来的土地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共同投入,形成合力,高效盘活土地,实现土地产出的最大化。同时建立起完善合理的退出和约束机制,有效地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形成共赢共利局面。实践表明,在一些保留了部分集体经济或乡村工业发展得较好的农村地区,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甚至还代替农民个人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集资金,因此,这些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率都是100%,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得非常好。如陕西洛川县永乡乡郭家村利用部分村集体土地发展苹果产业,自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都为全村所有村民缴纳合作医疗的筹集资金,村民的参合率每年都是100%,村民们都比较满意。这些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代替农民个人成了最大的筹资主体,既解除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压力,又缓解了基层地方推行合作医疗的筹资压力,同时也提高了合作医疗的出资额度,从而增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能力。
2.如果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就可以建立以劳务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劳务合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一种新型贸易方式,现已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外汇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概念已逐步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我国部分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劳动力素质很低。这不仅表现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自然条件差、饮水不卫生、医疗卫生条件落后从而导致市场经济落后地区部分农民的身体素质差方面;还表现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方面。在这样的“贫困——人口多+素质低一贫困”的恶性循环地区,现行的合作医疗制度仅起着外因作用,难以通过内因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真正效用。拉文斯坦首创的“推拉理论”告诉人们,人口流动是“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推力包括人口增长、低生活水准、缺乏经济机会等;拉力包括劳动力的需求、在新居住地改善生活的可能性、获得更多的经济机会、优惠的劳动力政策等。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劳动者在劳务市场上不停地交流和比较各种信息,做出流动与否的决策,对当事双方都有好处,劳动力富裕国家输出劳动力,可以减少潜在的社会经济压力;劳动力接受国似乎也从中找到了解决劳动力短缺的办法。因此,在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可以建立以劳务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譬如,政府高效担当起自己的服务角色,加强对国际劳务市场的调研,建立境外劳务信息网络,抢占先机,对外承包劳务市场,对内给予一定支持,建立劳务综合培训基地,每年甚至每个季度都挑选出一批劳动力进行对口的职业技能强化培训。达到培训要求的学员,如果能劳务输出,就可以为国家赚得外汇,政府按其赚回外汇的多少,给予其家人一定比例的医疗支付补偿金,其标准不低于现行合作医疗的保障标准;达到培训要求的学员,如果能在国内流动,流^地政府也可依据合理的标准,对其家人进行—定的医疗支付补偿金,以保持流人地一定的劳动力数量,从而解决“民工荒”的困境。这样,政府的外部力量不仅有利于通过内因长效激励流出地劳动力积极主动改善自身素质和技术层次,而且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农村脱贫,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3.如果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既无一定的自然资源,也无可利用的社会资源,那么在这样的地区,只能发展外援型合作医疗制度。外援方式在当今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国外来看,非洲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非洲国家中有相当部分地区,自然资源匮乏,社会资源也不丰富,外部援助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其经济发展,同时也增进了这些地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医疗卫生方面,外部援助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20世纪末,肯尼亚,津巴布韦等国利用外部援助,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肯尼亚妇女的总生育率由1977年的811个降至1993年的514个。赞比亚利用外部援助,解决了其西部省的大部分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仅1985—1993年,由援助而兴建的水井高达108眼,使2115万人从中受益。从国内来看,宁夏在总体上是一个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相对贫乏的省区,但宁夏是在全国较早利用外援的省区之一,其实施的外援项目,无论数量、质量、效果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使宁夏的生态得到了很快恢复,农民生活环境和医疗卫生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由此可见,如果一个经济落后地区既无一定的自然资源,也无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在这样的自身力量相当薄弱的地区,实施现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难以为继,那么发展外援型合作医疗制度乃其最佳选择。发展外援型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外援、借助外力、加快发展,需要制定一套专门针对本地区具体情况的医疗卫生服务引进计划,同时,依据循证医学可知,大部分的疾病是与环境污染、营养不良和生活习惯不良直接相关的。因此,在利用外援时应将农村卫生的重点放在普及基本卫生服务的基础上,将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和健康促进等社区卫生建设结合起来,这样,农民的受益面最大,受益程度也最深。利用外援方式改善市场经济落后地区人口的健康状况,其关键在于强化政府牢固树立群众利益第一的观点,切实落实项目责任制,信守各项协议,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4.根据具体情况,也可建立以上三种路径的混合模式。混合模式的建立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在结合当地丰富的土地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劳动力等社会资源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外援,充分发挥三种路径的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混合模式中,可以合理发展土地、劳动力密集型农业技术,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引进和改造,切实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鼓励企业以农民医疗卫生事业为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共同发展,实行农业从“土地——产品——加工——流通与销售——农民医疗卫生事业——农业的进一步投入”的规模化经营。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发展路径选择对策
一、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含义
在我国,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有些地方也泛称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内容是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它是入社缴纳股金,属于经济实体;其性质是劳动者自愿联合的组织;实行一人一票制的民主管理,不以盈利为目的,按交易额向社员返回盈利。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典型形式,可以认为是农民联合自助组织的目标模式。这类经济合作组织一般是经济实体性的,内部制度比较健全、管理比较规范、与农民利益联系紧密。
二、我国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内涵不清,发展不规范。我国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可概括为传统的和新型的两大类。人们对传统的合作经济组织类型在认识上相对统一,而对新型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认识上各不相同,在称谓上也多种多样,如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专业技术协会、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等。在我国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初期,由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内涵、性质不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在注册登记、管理部门归属的确定、争取支持政策等方面受到阻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快速健康发展。
2.内部松散,利益联结不紧密。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主要通过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签订合同、实行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民联结起来。其中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成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建立利益关系的主要方式。这是因为,当前农产品供求渠道还不顺畅,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只要解决了产品的销路问题也就解决了农民的头等大事,农民也不期望在卖出产品之后还能参与更多的盈余分配。即使一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实行了按交易额返还盈余,其返还比例也较低。
3.内力不足,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绝大多数规模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不能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产业带。二是目前我国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服务内容单一、水平较低,仅局限于提供一些资本较低的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三是存在着流于形式、合作关系不紧密的现象。由于许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存在“拉郎配”的现象,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社员与合作经济组织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许多合作经济组织硬件设施不全,有的甚至连起码的活动场所都没有。
4.带头人素质不高,信息手段落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中的农民带头人大多数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较弱,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就更为缺乏了。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创新和发展。另外,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信息来源和传递绝大多数依靠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提供,缺乏先进的手段传递信息,信息反馈迟,影响了交易,造成农民在交易过程中的“弱势”地位。
5.资金匮乏,稳定性差。我国农户规模狭小,在满足自身家庭经营支出后,很难拿出多余的资金进行合作,资金匮乏成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最大瓶颈。同时,由于农民组织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无法得到更多的信贷支持,大多数农民经济组织融资渠道单一,主要靠农民自筹和各种形式的混合出资。许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由于受资金的限制难以有效地开展正常的业务活动,面临解体和散伙。
(二)影响我国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综合各学者观点,目前农民合作经济经济组织发展主要受政府支持程度、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民自身因素三方面影响。
1.政府支持程度。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中弱者的联合,为兼顾公平与效率,发挥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需要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供教育、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目前由于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市场经济的经验及有关合作经济组织知识的缺乏,政府行为并不规范,如出现虚位、错位、越位的现象;有些地方政府对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过度推动,出现揠苗助长的现象;有些地区无视当地的条件和市场需求,盲目追求高指标,急于求成,这些都制约了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2.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程度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在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较快的地区,区域专业化生产、商品化程度也较高,签订、跟踪及履行合约的机会也增加了,与此同时交易风险的增加诱致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出现。农业产业化对农产品也提出了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农业产业化基地的生产管理主要还是依靠农民,其昂贵的监督管理成本促成龙头企业不得不通过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来代替直接管理农民,从而促进了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呈现东部发达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较慢的特点,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有组织经营,可以为推广农业产业化奠定基础,推动产业化进程。
3.农民自身因素。由于受农村传统体制的影响和传统文化的制约,我国农村和农民一直缺乏合作的传统,虽然近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各地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广泛兴起,农民的个体和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但现阶段农民仍夹杂着浓厚的个人主义倾向,在追求个人利益时缺乏必要的契约和合作意识。同时,由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制约了他们对合作制度的理解和创新,很多地方的农民还受五十年代集体化、合作化失误的影响,“恐合”心理降低了农民参与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热情度。
三、促进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推动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支持
1.完善相关立法。2007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我国关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第一部法律,它明确了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概念和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法人地位,提供了组建运行的原则。它的实施可促进我国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但是,一种组织的健康发展需要众多相关法规政策的指导和规范。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要继续在组织运行、组织监督、民主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加强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使组织的运
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产业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要加快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专业化和规模经营水平。可以着力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是培植主导农业产业,搞好农业产业定向。培育一批独具特色的主导农业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首要前提。把生产要素聚集到优势项目上,因地制宜地培植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
二是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农业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综合功能,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与成效。抓紧组建和壮大一批不同层次的具有较大规模、较高起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围绕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尽快形成覆盖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龙头群体。
三是开发农产品基地,扩张经营规模。根据我国的地理气候条件、种植养殖布局、区域特色及现有基础优势,初步规划重点商品生产基地,着力扩大基地的规模,提高专业化程度,努力实现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建设标准化、管理科学化。
四是拓展销售市场,促进区域流通。可以依托农产品基地兴办专业批发市场,依托县城和物流中心集镇兴办农贸市场,依托沿海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兴办“窗口”市场,依托外贸企业、自营出口企业等开辟国际市场,加快建立和完善批发市场、专业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城乡集贸市场和分布合理的经营网点相互配套的统一、开放、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
3.资金政策支持。政府对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扶持政策可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信贷资金扶持,政府应出面协调农村信用合作社及农村其他金融组织,在农业信贷方面向合作经济组织倾斜,扶持合作经济且织的经营和发展;二是财政资金扶持,可以建立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基金,用于支持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生产发展、技术进步、贷款贴息、教育培训等,扶持各类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开发新产品、更新加工设备、改善服务设施。扶持应采用项目化管理,无偿、有偿结合的方式进行,无偿体现政府的关心、支持,有偿能使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有压力,积极进取。
4.税收政策支持。财税部门应积极调整税收政策,逐步取消农产品流通、加工等领域的一切税费,同时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加强税收政策的宣传。畅通宣传渠道,通过新闻媒体、电子网络等形式及时向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宣传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并做好咨询服务。二是加大税收政策对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生产经营的扶持力度。制定对农业资源合理开发的优惠政策,同时对研究开发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进一步加大优惠力度,对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集约化经营给予一定的税收政策支持。三是对农产品经纪人、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纳税人等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四是加强部门间协作与沟通。应加强与农业、工商等部门信息的交互和工作沟通,密切协作,确保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企业税收优惠及时执行到位。
(二)政府支持引导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实现途径
1.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形成良好氛围。一是发挥市、县和乡镇中农村干部的作用,通过举办合作经济知识的短训班,使他们成为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领路人,通过他们的宣传、引导、协调、推动,加强对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二是制定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奖励机制,对发展成效快、示范效应好、带动范围广、农民增收显著的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做大做强。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要广泛利用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发动,宣传开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好处和基本知识,增强农民的合作意识。
一、市场经济落后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困境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全货币化的筹资方
式不符合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市场化程度低的实际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货币筹资为基础的一种新型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这种完全货币化的筹资方式,客观上脱离了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市场化程度低的实际情况。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主要由集体来承担,个人只承担一小部分,而且一般不用交现金,而是以“工分”的形式从集体经济的收人中扣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三方投资,强调三方的责任,但在广大中西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筹资难度相当大,尤其是农民个人自筹的那部分资金。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由于其市场化程度低,集体经济不发达,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较少,有的地方甚至根本无力支持合作医疗的最低基金筹集。对于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个人来说,尽管每年不少于10元的参保金的数额不大,但对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来说,经济落后,交通又不方便,七沟八梁一面坡,几年进不了一回城,一家几口人,叫他们每年拿出几十元现金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确非常困难。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中西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很难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遵循自愿参加,多方筹资,以收定支,保障适度,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总体原则是正确的,但相对于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而言,仍是一种“富人”保障原则,也就是说只有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富人”才能缴得起合作医疗保障金,而真正需要保障的穷人,通常也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因收^过低,缴不起合作医疗保障金,而无法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享受国家给予的合作医疗待遇。但当“参合率不能轹时,强迫命令就出台了。“新合医”成了政府对农民施惠的代名词,农民成了被动的受惠者”。这不仅不符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突出对经济弱势群体保护的—般陛原则,而且在医疗公平性方面易于两极分化,富裕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多数贫困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出于经济原因很难得到满足。同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自愿参加制度必然形成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群体,针对体制外人员侵蚀体制内资源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难以避免。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缺乏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筹资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曾在农村合作医疗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要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集体经济组织基本解体,缺少集体经济支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资金筹集失去了这一稳定可靠的保障基础。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忽略了农村集体经济这个稳定可靠的保障基础,从而直接导致了其运行的持续性难以为继。
二、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特点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发展路径
(一)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特点
1.市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人均货币收入低下。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民的生产收入主要来自各种农产品等实物收入,其中一部分由农民直接消费掉,剩余部分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交通不便的影响,很难通过流通转化为货币来形成农民的货币收入。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绝对贫困人口2610万人,其中西部l2个省区为1305万人,其人均年收入为668元。而他们的大量农产品却因为交通不便运不出去而卖得非常便宜,有的甚至烂在地里无人收购。比如,在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岳宋乡有一个叫木古坝山寨,那里的茶叶是绝对的绿色产品,可是1斤茶叶只卖到2元钱,如果拿到城市卖,绝对可以卖到50元以上。木古坝的1斤茶叶在城里可以换到l0斤杂交稻种子,城里的1斤杂交稻种子在木古坝却能换到8斤茶叶。
2.市场经济落后地区货币经济缺乏,实物经济普遍存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和价值尺度,其作用应该是与实物经济的运行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是为整个社会生产和经济的正常运行服务的,其总量和构成都应该与实物经济相适应,而不应该脱离实物经济独自运行。因为货币脱离实物经济而独自运行虽然可能使个别经营者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但对整个社会生产来说,不仅没有增加任何东西,而且还可能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指向错误的方向。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货币经济的运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经与实物经济的运行脱节,具有了自己的领域,自己的运行轨迹。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多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中近50%为实物收入,农产品商品率低下,以自给自足为主。
3.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更为严重。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约有5亿左右,占全部劳动力的70%,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几百万人,增长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据测算,根据现有的土地承载力,我国农业仅有1—2亿从业人员就足够了,剩下的一半以上的剩余劳动力亟需转移。尤其是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数量更为可观,估计劳动力中有60%一75%为剩余劳动力。加快对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岗技能培训步伐,以区域化带动专业化,在剩余劳动力中创造劳务品牌,铸造劳务名牌,并使创牌的触角不断向高技术行业延伸,从而促使剩余劳动力在劳务品牌形成中逐渐升值,增加农民收入,乃当前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劳务化的当务之急。
4.环境劣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同时并存。我国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大多位于西部,虽然那里的自然条件恶劣,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草地状况日益严峻,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率和土地产效率普遍低下,但是这些经济落后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等自然资源。在全国已发现的16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均有发现,特别是能源、金属矿产以及生物等资源在全国占有显著地位,其中45种重要矿产资源潜在总量约占全国的40%,开发潜力巨大。以陕西陕北贫,其实施的外援项目,无论数量、质量、效果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使宁夏的生态得到了很快恢复,农民生活环境和医疗卫生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由此可见,如果一个经济落后地区既无一定的自然资源,也无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在这样的自身力量相当薄弱的地区,实施现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难以为继,那么发展外援型合作医疗制度乃其最佳选择。发展外援型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外援、借助外力、加快发展,需要制定一套专门针对本地区具体情况的医疗卫生服务引进计划,同时,依据循证医学可知,大部分的疾病是与环境污染、营养不良和生活习惯不良直接相关的。因此,在利用外援时应将农村卫生的重点放在普及基本卫生服务的基础上,将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和健康促进等社区卫生建设结合起来,这样,农民的受益面最大,受益程度也最深。利用外援方式改善市场经济落后地区人口的健康状况,其关键在于强化政府牢固树立群众利益第一的观点,切实落实项目责任制,信守各项协议,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4.根据具体情况,也可建立以上三种路径的混合模式。混合模式的建立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在结合当地丰富的土地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劳动力等社会资源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外援,充分发挥三种路径的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混合模式中,可以合理发展土地、劳动力密集型农业技术,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引进和改造,切实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鼓励企业以农民医疗卫生事业为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共同发展,实行农业从“土地——产品——加工——流通与销售——农民医疗卫生事业——农业的进一步投入”的规模化经营。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发展路径选择对策
1.非货币型发展路径选择应当遵循多样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情况复杂多样,因此在选择非货币型发展路径时应遵循多样化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搞一刀切。一是要充分认识建立非货币型发展路径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我国农村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走非货币型发展路径的工程量很大。同时,我国各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均衡,选择非货币型发展路径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多样的模式,以满足不同发展程度地区农民对医疗保障的需求。
2.选择非货币型发展路径应积极探索建立合作医疗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形式之一,是新时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它既能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支付能力,又能节约市场的交易成本,还能维护农民的自身利益。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以非货币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号召发展合作经济,容易产生吸引力和号召力,也许这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3.政府应把发展合作医疗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列为非营利性组织,利用各级政府的扶贫资金给予支持。基于目前我国国情,卫生资源的投入能力有限,非营利性医疗组织应该在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非营利性医疗组织的发展,政府应通过引导、调控和支持等方式,为其发展积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对这种合作经济组织在管理上也可采取招标承包经营的方式进行。
2.市场经济落后地区货币经济缺乏,实物经济普遍存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和价值尺度,其作用应该是与实物经济的运行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是为整个社会生产和经济的正常运行服务的,其总量和构成都应该与实物经济相适应,而不应该脱离实物经济独自运行。因为货币脱离实物经济而独自运行虽然可能使个别经营者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但对整个社会生产来说,不仅没有增加任何东西,而且还可能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指向错误的方向。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货币经济的运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经与实物经济的运行脱节,具有了自己的领域,自己的运行轨迹。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多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中近50%为实物收入,农产品商品率低下,以自给自足为主。
3.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更为严重。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约有5亿左右,占全部劳动力的70%,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几百万人,增长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据测算,根据现有的土地承载力,我国农业仅有1—2亿从业人员就足够了,剩下的一半以上的剩余劳动力亟需转移。尤其是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数量更为可观,估计劳动力中有60%一75%为剩余劳动力。加快对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岗技能培训步伐,以区域化带动专业化,在剩余劳动力中创造劳务品牌,铸造劳务名牌,并使创牌的触角不断向高技术行业延伸,从而促使剩余劳动力在劳务品牌形成中逐渐升值,增加农民收入,乃当前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劳务化的当务之急。
4.环境劣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同时并存。我国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大多位于西部,虽然那里的自然条件恶劣,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草地状况日益严峻,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率和土地产效率普遍低下,但是这些经济落后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等自然资源。在全国已发现的16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均有发现,特别是能源、金属矿产以及生物等资源在全国占有显著地位,其中45种重要矿产资源潜在总量约占全国的40%,开发潜力巨大。以陕西陕北贫困县为例,一方面,这些地区七沟八梁一面坡,生存环境恶劣;另一方面,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等资源。一般来说,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大多为这种情况。
(二)市场经济落后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发展路径
在任何一个经济体中,非货币收入都是相当重要的。据美国经济学家估算,在美国这样发达的市场经济中,非货币收入平均占收入总量的25%左右。根据我国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特点,要在这些地区推行货币化程度很高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十分困难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可以探索建立非货币化的以实物合作为主的医疗制度,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特点,从而使之“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其可能的发展路径有:
1.如果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就可以建立以土地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国现阶段,土地不仅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广大农民的生活保障,土地作为保障手段对穷人尤其重要。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很不均匀,西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土地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海拔高,自然环境复杂,分散的家庭承包经营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体农户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力度与利用效度,从而导致土地等自然资源对缺乏劳动力的个体农户的保障作用失灵。在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如果土地资源丰富,那么建立以土地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不仅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提高经济效益,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而且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促进农民增收。诸如建立体弱年老农民“以部分承包地换医疗保障”的机制,在公正公平、农民自愿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书面签约,以不低于现行合作医疗的保障标准,按时支付补偿金。政府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社会融资,携手合作,联动发展,利用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合作信托、土地储备等方式,对置换出来的土地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共同投入,形成合力,高效盘活土地,实现土地产出的最大化。同时建立起完善合理的退出和约束机制,有效地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形成共赢共利局面。实践表明,在一些保留了部分集体经济或乡村工业发展得较好的农村地区,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甚至还代替农民个人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集资金,因此,这些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率都是100%,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得非常好。如陕西洛川县永乡乡郭家村利用部分村集体土地发展苹果产业,自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都为全村所有村民缴纳合作医疗的筹集资金,村民的参合率每年都是100%,村民们都比较满意。这些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代替农民个人成了最大的筹资主体,既解除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压力,又缓解了基层地方推行合作医疗的筹资压力,同时也提高了合作医疗的出资额度,从而增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能力。
2.如果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就可以建立以劳务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劳务合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一种新型贸易方式,现已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外汇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概念已逐步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我国部分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劳动力素质很低。这不仅表现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自然条件差、饮水不卫生、医疗卫生条件落后从而导致市场经济落后地区部分农民的身体素质差方面;还表现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方面。在这样的“贫困——人口多+素质低一贫困”的恶性循环地区,现行的合作医疗制度仅起着外因作用,难以通过内因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真正效用。拉文斯坦首创的“推拉理论”告诉人们,人口流动是“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推力包括人口增长、低生活水准、缺乏经济机会等;拉力包括劳动力的需求、在新居住地改善生活的可能性、获得更多的经济机会、优惠的劳动力政策等。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劳动者在劳务市场上不停地交流和比较各种信息,做出流动与否的决策,对当事双方都有好处,劳动力富裕国家输出劳动力,可以减少潜在的社会经济压力;劳动力接受国似乎也从中找到了解决劳动力短缺的办法。因此,在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可以建立以劳务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譬如,政府高效担当起自己的服务角色,加强对国际劳务市场的调研,建立境外劳务信息网络,抢占先机,对外承包劳务市场,对内给予一定支持,建立劳务综合培训基地,每年甚至每个季度都挑选出一批劳动力进行对口的职业技能强化培训。达到培训要求的学员,如果能劳务输出,就可以为国家赚得外汇,政府按其赚回外汇的多少,给予其家人一定比例的医疗支付补偿金,其标准不低于现行合作医疗的保障标准;达到培训要求的学员,如果能在国内流动,流^地政府也可依据合理的标准,对其家人进行—定的医疗支付补偿金,以保持流人地一定的劳动力数量,从而解决“民工荒”的困境。这样,政府的外部力量不仅有利于通过内因长效激励流出地劳动力积极主动改善自身素质和技术层次,而且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农村脱贫,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3.如果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既无一定的自然资源,也无可利用的社会资源,那么在这样的地区,只能发展外援型合作医疗制度。外援方式在当今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国外来看,非洲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非洲国家中有相当部分地区,自然资源匮乏,社会资源也不丰富,外部援助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其经济发展,同时也增进了这些地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医疗卫生方面,外部援助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20世纪末,肯尼亚,津巴布韦等国利用外部援助,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肯尼亚妇女的总生育率由1977年的811个降至1993年的514个。赞比亚利用外部援助,解决了其西部省的大部分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仅1985—1993年,由援助而兴建的水井高达108眼,使2115万人从中受益。从国内来看,宁夏在总体上是一个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相对贫乏的省区,但宁夏是在全国较早利用外援的省区之一,其实施的外援项目,无论数量、质量、效果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使宁夏的生态得到了很快恢复,农民生活环境和医疗卫生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由此可见,如果一个经济落后地区既无一定的自然资源,也无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在这样的自身力量相当薄弱的地区,实施现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难以为继,那么发展外援型合作医疗制度乃其最佳选择。发展外援型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外援、借助外力、加快发展,需要制定一套专门针对本地区具体情况的医疗卫生服务引进计划,同时,依据循证医学可知,大部分的疾病是与环境污染、营养不良和生活习惯不良直接相关的。因此,在利用外援时应将农村卫生的重点放在普及基本卫生服务的基础上,将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和健康促进等社区卫生建设结合起来,这样,农民的受益面最大,受益程度也最深。利用外援方式改善市场经济落后地区人口的健康状况,其关键在于强化政府牢固树立群众利益第一的观点,切实落实项目责任制,信守各项协议,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4.根据具体情况,也可建立以上三种路径的混合模式。混合模式的建立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在结合当地丰富的土地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劳动力等社会资源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外援,充分发挥三种路径的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混合模式中,可以合理发展土地、劳动力密集型农业技术,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引进和改造,切实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鼓励企业以农民医疗卫生事业为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共同发展,实行农业从“土地——产品——加工——流通与销售——农民医疗卫生事业——农业的进一步投入”的规模化经营。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发展路径选择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进一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经济发展格局,开放型经济已进入新阶段。
(一)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值达17606.9亿美元,比1978年增加85倍,年均增长超过17%,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约l倍。我国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2.9%上升到7%左右,进出口贸易世界排名由1978年的第32位提升至第3位。进出口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出口比例达5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约占30%。
(二)利用外资稳步发展
截至2006年底,我国累计利用外资约11000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约7050亿美元,以股票等方式的外商其他投资约1200亿美元,中长期国外贷款约2700亿美元。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几年,我国积极有效地大规模使用国外贷款,重点支持了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做出了贡献。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成功抓住全球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大量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初步成为世界重要生产基地之一,促进了电子信息、轻工纺织、家用电器及通用机电产品等一批初具国际竞争力产业的形成。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坚实步伐
截至2006年底,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733.3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额2500亿美元,“引进来”与“走出去”不协调的格局逐步改善。境外投资的方向和重点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得更为紧密。
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近30年经济对外开放的历程,在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对外开放是我国基本国策,即使在发生重大事件、国际环境剧烈变化的情况下,我国仍然保持了对外开放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二是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开放方式。我国的对外经济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开放、稳定、发展四者的关系。三是必须不断推进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只有改革涉外经济体制,才能为对外经济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与国际经济通行规则更好地衔接。四是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我国是社会主义大国,发展对外经济必须始终保持对国内经济的主导权,绝不受任何国家或组织的控制和摆布。五是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坚持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取长补短。更好更快发展。
二、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外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较好的国内外环境和诸多机遇。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深化,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企业对外投资能力还不强,针对我国的经济摩擦增多。根据十七大的方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主要做好以下4方面工作:
(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一是优化出口结构。立足以质取胜,加强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体系建设。二是抓住国际离岸服务外包市场加快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三是积极调整进口结构。清理各项限制进口政策,与资源输出国建立长期稳定的采购关系,逐步增加国内短缺的重要能源、资源和初级产品的进口储备;敦促美欧等发达国家放宽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限制。四是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加强与主要资源消耗大国的协调,共同维护资源进口国利益。
(二)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一是引导外商投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统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水平的外资项目进入。二是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稳步推进金融、证券、保险、电信等行业的对外开放。三是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积极引导外商投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三大战略实施。完善内外联动,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四是创新利用外资方式。鼓励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采用多种合作形式,提高内资企业管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五是提高利用国外贷款的质量和效益,重点支持农业发展、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项目的支持。
(三)推动对外投资互利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