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7 18:44: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公关礼仪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为了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专业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中职院校纷纷开设公关礼仪课程,这对广大中职生的个人形象、职业发展和品德修养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正面作用。因此,加强对中职公关教育现状与改进对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中职公关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公关礼仪教育有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中职院校对公关礼仪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缺乏专业的公关礼仪课程教师,大多由负责教育教学管理的教师兼任,最终导致了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过程不规范、实践平台不足等问题,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了抵触心理,严重制约了公关礼仪教育的落实。
另一方面,中职生普遍缺乏对礼节礼仪的正确认识,存在概念模糊、意识淡薄的问题,具体包括缺乏个人礼节礼仪常识、尊敬长辈和师长意识淡薄、不文明的习惯较多等。调查发现,许多中职生没有使用谢谢、您好、再见等文明用语的习惯,同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存在许多不文明行为,如乱扔垃圾、破坏公物、乱涂乱画等。
二、中职公关礼仪教育的改进对策
针对中职公关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关教育主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以充分发挥中职公关礼仪教育的教学服务作用,为培养优秀中职人才提供保障。
1.列入必修,提高重视
由于中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基本是应用型人才,他们的技能相对单一,且在身心发展方面不够成熟,再加上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存在许多不良行为习惯。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中职生的全面发展,中职院校必须加强公关礼仪教育,最好将其列入中职生专业必修课程之内,将其与学分挂钩,提高学生对公关礼仪的重视度。同时,相关任课教师要进行严格管理,一旦有学生出现公关礼仪课不及格的现象,要坚决让其重修,进而在思想理念上促使学生强化礼节礼仪常态化概念。
2.理实结合,促进内化
在中职教育中,公关礼仪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它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和功利性,所以,在开展公关礼仪教育时,教师必须全面落实理实结合的理念,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将公关礼仪运用到實际生活中。一方面,在公关礼仪课上,学生应统一着装,然后教师讲解相关职业穿着技巧和生活礼节礼仪常识,并做好示范,让学生充分掌握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各种场合的礼仪;另一方面,中职院校要为学生提供公关礼仪实践平台,加强公关礼仪教学基地和实训室建设,以促进中职生公关礼仪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3.多元教学,强化兴趣
一、 礼仪和公关礼仪的概念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对国家、集体和个人都至关重要。公关礼仪对一个社会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谓礼仪,就是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中为了互相尊重,在言谈举止等各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程序。所谓公共关系礼仪,就是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人员或其他人员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为了树立和维护组织的美好形象,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尊重公众,讲究礼貌、礼节,注重仪表、仪态、仪式等的程序或规范。
二、当前大学生公关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毫无疑问,礼仪教育应当从小抓起,遗憾的是,在我国,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存在,使得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礼仪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在学校,从小学到中学,老师们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学习成绩提高了,学生就会得到表扬,礼仪教育被彻底地抛之脑后。到了大学,面对着大学生不得不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即将踏入职场进入社会,许多高校才开设了《公关礼仪》课来普及礼仪知识,让大学生学习公关礼仪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但它仅仅是一门选修课,仍然没有得到学校与老师的足够重视。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不明白礼仪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掌握了文化知识,再脚踏实地,就一定会大有作为。殊不知,整洁大方的个人仪表、得体的谈吐、高雅的举止、良好的气质风度能让学生在工作中锦上添花,在职场中如虎添翼,对于取得良好的工作成绩大有裨益。
(二)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实践锻炼
在高校《公关礼仪》课上,基本上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礼仪教学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如握手礼仪、站姿礼仪、坐姿礼仪、服饰礼仪等,仅仅是知识讲解,缺乏实际操作,学生课后很容易就忘记,不能适应毕业后实际工作的需要。礼仪教育具有实践性,具有知行统一的要求,学了礼仪,知道了礼仪的规范和要求,就应该付诸行动,按礼仪的规范和要求去做。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将过去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不良行为逐渐改正,礼仪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三)礼仪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到位
身教重于言教,作为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可是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这方面的意识不强,很多教师本身都没有真正领悟礼仪的本质,对礼仪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和对礼仪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不够,主要原因是礼仪教师多半是半路出家,所学专业与礼仪并不相关,只是照本宣科讲授礼仪规范,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礼仪规范对于行业需求的深刻意义,缺乏对学生明确有效的指导。
三、提高大学生公共礼仪教育有效性的建议
(一)高校应为礼仪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当今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教育不能只是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在社会中如何进行交往。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礼仪教育,将《公关礼仪》课纳入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切实提高教师的礼仪修养,发挥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高校还应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礼仪教育实践活动的基地,让学生到实践中去尝试,在实践中提高礼仪修养。此外,大力营造礼仪教育的校园氛围,教育广大学生从基本的仪表、言谈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要让学生在学校就接受良好的礼仪教育,要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入手,自觉遵守校园的管理制度,爱惜公共设施和校园环境,积极参加有益校园的活动,使学校有个良好的礼仪氛围。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礼仪虽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礼仪的道德内涵,要求礼仪教育必须注重理论讲授。不仅要让学生灵活运用规范,还要让学生从内心理解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礼仪规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牢牢记住,并身体力行。同时,也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礼仪规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工作有机联系起来。各类的实践环节要精心设计,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设计具体内容。另外,应大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地解决各种人际交往问题,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亲自体验运用礼仪知识的成功感觉,以社会交往活动来强化所学知识。具体而言,学校可不定期举办礼仪知识竞赛、礼仪风采展以及礼仪情景剧比赛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应给予必要的指导,以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水平。
(三)切实提高教师的礼仪修养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要提高大学生公共礼仪教育的实效,必须要高度重视提升教师的礼仪修养。高校应该把教师礼仪修养的提高摆上日程,把教师礼仪培训纳入岗前培训,组织师德形象良好、专业水平高的优秀教师观摩课,树立先进典型,用典型的力量带动人,用先进的力量引导人,用榜样的力量鼓舞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并给与奖励。礼仪教师要认真学习研究古今中外的礼仪知识,不断提高礼仪专业素养,成功塑造良好的专业形象。
参考文献:
[1]陶应虎 顾晓燕.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优良的传统文化氛围,而语文教育向来被认为是基础中的基础,但对应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其功能也是多层次的。最为基本的层次是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就其高层次而言,则以传承中华民族古典文化、介绍和引进国外优秀的文化遗产及先进的人文精神为基本任务和核心内容。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美育功能、情感教育功能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影响恒久,在当今社会人与人的交往中必须注重公关礼仪方面的礼节。所以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作为基础课的语文课程是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其背景,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其基础,以社会的需要为其归宿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结合公关礼仪的教育。
一、公关礼仪教育的现状及重要性
(一)学生在公关礼仪方面的现状
经过我们对学院学生公关礼仪常识方面的调查,以及平时观察和相关的测试来看,高职院校的公关礼仪方面教育普遍欠缺。人们认为公关就是陪吃饭和喝酒等方面的内容,礼仪就是注重形象、穿着等方面的内容,其实这是很片面的看法。礼仪应当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部分学生比较有礼貌,少数学生连礼貌都没有。存在这样的现象,表现为骄狂,我行我素,自以为是,厚此薄彼,更有甚者傲视一切,目空无人,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为此加强学生的公关礼仪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公关礼仪的职能
1.塑造形象:是现代社交礼仪的第一职能,包括塑造个人形象和组织形象两个方面。
2.沟通信息:是现代社交礼仪的第二职能,包括三种类型:一种是言语礼仪;一种是饰物礼仪;一种是行为表情礼仪。其中,一个信息的传递=7%的词语+38%的语音+55%的表情。
3.联络感情:是现代社交礼仪的第三职能,其中最重要的情感特征是真诚。以真诚的心换取他人之心;以真诚的行为对待他人;以真诚的语言取悦他人。真诚是社交成功的一半,所以在社交场合,尤其需要付出一颗真诚的心,方能收获温暖。
4.增进友谊:是现代社交礼仪的第四职能。
(三)加强公关礼仪教育的原则
1.真诚尊重的原则。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真意的友善表现,真诚和尊重首先表现为对人不说谎、不虚伪、不骗人、不侮辱人,所谓“骗人一次,终身无友”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表现为对他人的正确认识,相信他人,尊重他人,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
2.平等适度的原则。平等在交往中,表现为不要骄狂,不要我行我素,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傲视一切,目中无人,更不能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而是应该处处时时平等谦虚待人,唯有如此,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适度的原则是交往中把握分寸,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情境而行使相应的礼仪,如在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要自尊不要自负,要坦诚但不能粗鲁,要信人但不要轻信,要活泼但不能轻浮。
3.自信自律的原则。自信是社交场合的一份很可贵的心理素质,一个有充分信心的人,才能在交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遇强者不自惭,遇到磨难不气馁,遇到侮辱敢于挺身反击,遇到弱者会伸出援助之手。
4.信用宽容的原则。信用即讲信誉的原则,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社交场合,尤其要讲究一是要守时,与人约定时间的约会、会见、会谈、会议等,决不应拖延迟到。二是要守约,即与人签定的协议、约定和口头答应的事,要说到做到,即所谓:言必信,行必果。故在社交场合,如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轻易许诺他人,许诺做不到,反落了个不守信的恶名,从此会永远失信于人。宽容是一种较高的境界,容许别人有行动与见解自由,对不同于自己和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一切,是你争取朋友的最好方法。
二、语文教学中公关礼仪教育的设想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性,可结合公关礼仪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公关礼仪教育的设想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公关礼仪常识的教育
现代公关礼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加强常识教育,有利于学生从基础做起。其常识内容简要包括公关礼仪的涵义,分类、基本理论、原则、注意事项、各类公关礼仪的具体做法、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及相关礼仪要求和禁忌、公共礼仪常识。
1.语言类礼仪。可分为语音类、口语类和书面类三种礼仪形式。
2.身体语言类。分为表情语言和动作语言。
3.饰物语言类。通过服饰、物品等语言符号表达一定的思想和情感意义的礼仪行为。一种是由服装、饰物化妆美容等代表的礼仪,一种是通过各种物品代表的礼仪。
4.酒宴类礼仪。通过设宴饮酒吃饭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的一种礼节,古今中外,以酒宴款待亲朋好友已成为惯例。一则,通过美味佳肴表达对朋友亲人的深情厚意。二则通过宴席上种种礼仪行为表示对客人的礼貌尊重,以求此后友好的发展互相的关系。
从主体应酬的工作对象分,可分为内务礼仪、公务礼仪、商务礼仪、个人社交礼仪等相关内容。
(二)模拟公关礼仪实习
在学院的各种学习生活中模拟相关的公关礼仪实习场所,让学生得到实习的机会。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模拟实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46
高职高专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正在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要从农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大国,这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成为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以往本科院校培养出的多为理论学术型人才,如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对这一使命当仁不让。这要求高职高专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成为第一线的技术型生产力。而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法显然已不适用,于是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顺势而生。
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即不再是“老师讲,学生记”,课堂的重点不再是教师的讲学,而是将教学重心放到学生的能动性上。让学生在实践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真正的学会用知识解决问题,而非纸上谈兵。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分数。
鉴于目前对这一教学法的应用正处于探索阶段,现就此教学法在文秘专业《公关与礼仪》这一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发表一下简单的看法。
《公关与礼仪》是在学生对办公室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后,开设的一门主打公关,为学生获得二次晋升机会或二次晋升的课程。该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实用性的学科,包含礼仪与公关两种知识。在教学该门课程时,重点放在对公关技能的训练,礼仪形象只作为辅助技能。
在对该课程项目教学的探索中,由于还不能对各门相关学科整合进行教学,但就对该门单一学科的项目教学而言,我将知识点进行整合后,大体上分为了五个模块,而每个模块又以一个整体的、合理的项目进行串联。对项目的实施,则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最多四人,最少两人为一组。
一、项目选取
项目即是一件事情、一项独一无二的任务,也可以理解为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预算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选取的项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能够付诸实施的事情、任务。
该课程采取了双线教学的方法,选取了两个项目:一个项目在课内,由教师指导完成;一个项目为课外,学生在对课内项目所包含的知识理解掌握以后,由各小组在课外进行。在课外实施的项目需用实施视频、纸质材料、电子幻灯片进行展示。
课内项目拟定为x童装公司品牌的市场公关推广。x童装公司是一家虚拟的企业,学生需从应聘初级文秘开始,到做初级、中级、高级文秘的所有工作,再到做公关高级行政人员的公关推广工作。整个项目不仅包含了所有要学习的基本礼仪,更包含了相关的公关技能知识。整个项目就是模拟学生职业晋升过程中要接触到的工作任务。
课外项目则是x品牌的市场公关推广。X品牌可以是一个现实存在的企业,学生可以参考现实已有的公关资料,进行课外的项目实施。课外的项目是对课内项目的一个巩固,所以课内项目是主线,课外项目是辅线,但两者的理论知识应当是一致的。
二、模块阐述
与上述子项目对应的理论知识,也被分为五个模块。
1.面试礼仪训练。
该模块包含:仪容仪表礼仪、行为举止礼仪、日常交际礼仪即面试礼仪四方面内容。学生在了解了个人礼仪的基本常识后,使学生能整理个人仪容、仪表、仪态,提高个人形象。
2.初入职场礼仪训练。
该模块包含:仪容仪表礼仪、行为举止礼仪、办公室礼仪。学生在掌握交往礼仪的知识,理解其在公关人员交往和工作中的作用后,能正确使用交往礼仪方法及技巧,进行人际交往,塑造得体的职业形象。
3.初级秘书表层次工作礼仪、技能训练。
该模块包含:文书撰写及手机、电话、网络礼仪。要求学生掌握公关文书的特点和作用和个人礼仪的基本常识及交往礼仪的知识后,能撰写一般的公关文书,运用公关礼仪接听电话手机及网络进行会话。
4.中、高级秘书深层次工作技能训练。
该模块包含:公关目标、公关工作程序、公关技能训练、公关谈判、公关演讲的知识。要求学生掌握CIS战略设计的原则、程序和内涵;了解组织文化的功能;掌握公关工作四个步骤,公关调查的原则、内容及公关效果评估标准;掌握谈判技巧知识;了解广告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能进行CIS及组织文化的战略策划及操作;能熟练的进行公关策划,排除公关实施过程中的障碍;能做好公关演讲及公关谈判;为组织企业做好广告宣传。
5.涉外工作礼仪、技巧训练。
义务教育,是指我国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国家制订《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就强调了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公平合理、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的权利是义务教育的任务,强调了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受教育需求的公平性是义务教育的出发点。为了从理论上阐明义务教育必须以教育公平为目标,笔者引入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并通过分析我国目标义务教育存在的非公平现状,提出确保义务教育公平推进的对策。
一、理论:教育公平是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
作为公共事业,教育管理通过提供优质足量的教育产品来保证公众的个性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优质足量涉及效率,保证公众的个性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涉及公平。公共事业的发展涉及到效率和公平的问题。
效率是一个完全的经济概念,强调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公平强调教育管理的效果与教育管理的本质和最终目的的关系。企业基于其生存和追求利润的目标,效率成了其当然的首要指标。效率作为一种手段,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它与私营企业的区别就在于效益在私营企业看来是一种目标,而就公共事业而言,只能是一种手段,是服务于公平的手段,最终必须服务于公平的需要,教育不能本末倒置,这是公共教育事业管理的特性所决定的:
从本质上讲,教育事业是关系到社会大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公共利益的特定的社会公众事务。从理论上分析,公共教育事业管理,涉及到两个理论:一个公共事务理论,一个是公共产品理论。当然由于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也说明教育既有公共性又有私人性,教育的不同部分,其纯与私的程度是完全不同的:非义务的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受益,很大程度主要体现在教育者个人,私人产品性也很突出,产品提供的方式以混合提供为主要,实行成本分担机制。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强制义务教育,以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为主要目标,社会受益面最大,教育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外部性最高,因此决定了这类教育产品公共性程度非常高,已是倾向于纯公共产品的准公共产品,甚至某种意义上就是纯公共产品。产品的提供方式以政府的公共提供为主要形式,即由政府无偿地向消费者提供,实行免费教育,满足社会的公共消费需要。
二、问题:目前义务教育的非公平问题
目前教育最受诟病的就是教育公平问题。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由于牵涉到社会大众的共同利益而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社会大众对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人人公平接受高质量的敦育。但是基础教育阶段存在背离公平原则的倾向,主要体现在校际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教育政策制定上的不合理。1986年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对于基础教育来说,由于政府实行义务教育的政策,基础教育是公共性很强的准公共产品。既然是公共产品,每个人的享用应当是公平公正的,不应该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由于提倡提高办学效益,教育提出重点发展个别高质量的小学、中学的主张,政府在教育投入、教师资源配置、学生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这样的结果是优质教育基本上集中在少数学校手中。重点学校制度使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资源的非均衡分配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学校间的差距造成了公众享受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重点学校制度以精英教育培养尖子生为目标,与义务教育使人人享用平等教育的宗旨是背离的。就近入学制度是保证义务教育的主要手段,但是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的不合理,学校间明显差距的存在使这一政策无法体现它的公平原则。就近入学意味着你没有选择好学校的余地,碰巧跟好学校做邻居,那么你就可以上好学校,碰不巧就只能上差学校,这本身就是带有偶然性的,有人称之为是“家庭居所决定是否享有优质资源”。
择校意愿的产生和择校制度,就是因为伴随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化而派生出来的。从理论上看,择校是“家长们放弃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主动选择其他学校就读”,是个人选择性的行为,并没有违背“人人享有教育机会”的教育公平。而且从理论上讲,择校给予受教育者选择自己心仪学校的权利,择校有助于构筑学校间的竞争机制,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从现实上看,择校与高收费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名校通过留出一定比例的择校名额而获得额外的经费,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教育优质资源的稀缺,为了能得到较好的教育,老百姓不得不在义务教育阶段就为孩子的受教育付出高昂的教育成本。对家境富裕的家庭来说,择校制度能使他们通过交纳高额的费用就可以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好的教育资源是公共资源的一部分,但是当它一旦与高收费联系在一起时,就意味着部分的人占有了本应是大家共有的资源,这对于弱势群体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如果说民办学校因为其民办性质,是有满足个体(下转第151页)(上接第147页)受教需要,提高办学质量、效率的话,无须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采取择校高收费无可厚非,那么,通过将公办学校的优质初中部转化为民办途径而使择校高收费合法化,这就是说把本来属于公共的物品变成了部门和教育实体的私人物品,而使公众失去平等享受优质公共资源,这就是从理论上和道德上完全说不过去的。尽管从理论上说择校可以帮助你通过交费或考试的方式,重新选择,但这是不是又是对交不起高学费的人来说是不公平呢?而实际上对负得起高额学费的家庭来说,也并不意味着公平,因为教育的公平除了基本的要求是上学的人人机会平等外,还包含“人人公平享受高质量的教育”,但是高质量的教育却必须花费高额的费用。目前各项制度推出的结果并不能实现对公平的维护,而恰恰相反是对公平的损害,以“精英教育”为导向,以分数为取向的重点学校制度成为了推广普及素质教育的障碍,损害的正是大多数人享受义务教育阶段高质量教育的利益,这是对义务教育普及素质教育的宗旨的背离。对此杨东平教授深刻地指出:一般认为,就事实而言,世界各国在教育质量上的不公平比教育机会不公平严重得多。“人人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仍然是20世纪末的重大挑战之一”。
三、对策:推行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政策
为了切实转变应试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良性运作,有必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将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维护公平原则和公平目标的手段和重要保障。目前应试教育之所以仍然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存在着优质教育不均衡。由于重点学校制度和选拔精英的教育主导,就必然会有应试教育和择校高收费,就必然会有学校与学校间进一步的差距。推行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需要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取消重点小学、重点初级中学;将原来重点小学、重点初中的师资进行重组,调配到原薄弱中小学去,加强薄弱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以强带弱,实现义务教育水平均衡发展。在各校资源均衡的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就近免费、就近免试入学的政策,才能够真正实现,水平相当的基础上的竞争才是有效和合理的。没有了重点小学、重点初中,各校均衡水平发展,老百姓也就不需要为子女避免进入差学校而四处择校,学生也不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为考上一所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奔忙于各种辅导班而失去了本应快乐轻松的童年。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取代应试教育,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如此中国的教育才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真正地解放我们的孩子。为保证义务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就有必要加强政府对教育经费的均衡投入和加强政府对教育的宏观调控上。因为教育的相当部分,提供的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特别是义务教育,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政府为保证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合理享用到公共教育资源,需要承担经费投入和监管调控的职责,以此保证教育公益性。
【参考文献】
[1]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公用费用;义务教育;公共品;缺口
1义务教育投入中出现的问题
1993年,政府提出了到2000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要求。但10多年来,这个4%的目标似乎遥不可及,令国人忧虑。不久前,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公告,2006年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GDP的3.01%,实际教育经费投入额为6348.36亿元,余缺0.99%的经费为2086.48亿元。毫无疑问,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在逐年增大,但占GDP4%的目标是涉及我国教育发展最根本的问题,不仅拷问着各级政府支持教育的决心力度,也暴露出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和保障体制尚不完善的问题。[1]
总体上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很快,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比如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差异却十分明显。义务教育区域发展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差异。
公用经费是中小学教育支出中的重要部分,根据《中小学校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281号)规定,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学校维持正常运转所需开支的业务费、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属于公用性质的费用等。分析公用经费的所属科目我们不难看出,中小学公用经费是学校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因此,保证教育经费的充足首先要保证公用经费的充足。
2义务教育中公用部分经费的缺口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在西部地区教育经费公用部分支出是逐步增加的,但是仅在数字上看按西部生均支出标准计算农村初级中学教育经费公用部分投入缺口却呈没有规律的上下变动。原因如下:西部生均支出逐年增加,从2001年起大幅上涨,平均增长率达11%。教育经费公用部分实际支出和西部生均支出波动规律类似,从2001年大幅增加。平均增长率为23%。如此推测,按西部生均支出标准计算农村初级中学教育经费个人部分投入和实际支出的缺口应该逐年上升,但是从数据上看,缺口值忽高忽低。究其原因,就要结合西部地区每年的农村学生总数来看。从1998年到2005年每年的学生总数的波动很大,总体是下降的,到2005年比1998年降低了12%。在学生人数的大幅减少的年份,虽然看起来缺口是缩小了,但这是由于学生人数剧减而造成的。
置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变迁的背景之下,中国的义务教育财政改革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周期性干预和调整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在各政府控制部门(包括教育)进行分权化改革。在教育部门特别是中小学,主要表现是把行政和财政管理下放到县乡以至村级。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的收入来源,但是各级政府的教育支出责任并没有明确。目前,我国财政领域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县、乡两级政府财政困难,突出表现为收不抵支,赤字巨大,债务负担沉重,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严重不足。
以致90年代的多数时间里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仍在低水平上徘徊。1991年是2.86%,1995年只有2.46%,此后有所增长,到2006年为3.01%,仍没有实现国家预设的到2000年达到4%的目标。
3建立稳定的公用经费保障机制
一、目前我国技工人才的现状
2009年12月16日,美国《时代》周刊按照惯例公布了2009年年度人物评选结果,“中国工人”爆冷紧随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之后,位居榜单次席。 5天后,总书记前往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亲切看望师生,了解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他还亲自拿起锉刀锉零件,并勉励学生“努力成为高素质技能人才”。 《时代》周刊总编辑理查德・斯坦格尔在阐述获奖理由的时候说:没有中国工人,就没有中国保八的成功,世界经济也会处于最糟糕的境地,这种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过去30年来,职业教育为经济起飞培养了至少3亿劳动力,特别是在后备劳动力培养中,我国3000多所技工学校,以400所高级技工学校为中坚,以200所技师学院为龙头,每年为社会培养150万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骨干人才。尤其是1999年以来,高等职业教育随着高等教育扩招开始了大发展时期,高职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我国工人的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并没有改变国外对中国工人仍然停留在低技能打工者层面的印象。
近几十年,随着全球产业分工加快,中国成为世界的加工厂,“中国制造”无处不在,但是我国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造成的损失每年近2000亿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低下,产品很难与洋品牌相匹敌,“Made in China”在国际上许多地方,只是制作粗糙、价廉而物不美的代名词。于是,社会对中国工人的认识停留在低技能的打工者层面上。
二、目前我国技工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经济正在与世界经济发展融合为一体,这种经济模式的增长需要依靠科技的进步,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对技术工艺的科技含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劳动者的智能要求也日益加深,所以,现代化企业的人才结构将逐步呈现高端化、智能化和复合化趋势。
而目前普遍的技工教育一直实行“终结性教育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只是将学生的就业作为学校培养的唯一任务。因此,从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以“胜任某种岗位”为出发点,将学生能够胜任该职业岗位的能力作为考核学生学习合格的标准。这种片面追求就业率的行为,淡化了全面素质应有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培养,弱化了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的竞争能力,从而把技工类院校降低成单纯培养生产流水线上操作工的场所,扭曲了技工类院校在社会上的应有形象。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求职面试时,有技术但缺乏沟通、协调能力,缺乏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和调整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创新的精神。
知识经济的时代正在到来,企业不仅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更需要掌握新技术、能够适应技术变化的全面技术工人来生产出新颖、独特、高技术含量,受消费者信赖与赞誉的产品。企业对人才需求与人才素质观念上的转变,要求技工类院校在培养技术工人时,不仅要具有能埋头苦干、遵章守纪的优良传统,而且要有创新精神、不断学习深造的能力。
三、《管理学》对技工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
根据1996年9月1日我国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总则第四条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可见,已经提出不但要对受教育者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还要进行受教育者的职业生涯指导,以提高其全面素质。
2000年3月21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而所谓的综合职业能力,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构成。其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被称为职业核心能力。方法能力的评价体系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等能力,社会能力的评价体系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能力。所以,技工院校在培养学生时不应该只注重方法能力的培养,而忽略社会能力的培养,更多的应体现“教育为人民服务,学校为学生着想”的理念。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建筑施工行业因其劳动强度高、作业难度大、伤亡事故多而成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行业之一。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死于建筑行业的人数仅次于交通、煤矿等行业。2006 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建筑施工事故819 起, 死亡974人,虽比上年同期分别降低19.3%和18.36%,但其中重大安全事故仍居高不下。而其中因管理松懈、违章作业引发的伤亡事故超过60%。因此,加强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建筑施工安全关系到建筑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关系到改革发展和杜会稳定大局。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水平,有效地遏制建设领域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尽快实现我国安全生产局面的根本好转。
一、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1、建筑业施工生产流动性大,产品的形式多样化,产品的体积庞大,结构复杂,露天作业,季节性比较长,机械化程度低,材料品种繁多,安全系数小,很难控制,隐患较多,必须全员参加安全管理这项工作,协调配合,综合治理。
2、安全生产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是企业头等大事,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也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因此,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是我们开展正常活动的必需要求,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性任务。安全生产的文明施工是高效益,高效率的前提,就是最低成本消耗获得最大价值。
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建筑施工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
在管理工作中,未能将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摆到应有位置,未能真正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对于国家有关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等,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到每一个建筑施工工地,安全文明施工监管薄弱,检查不到位,处罚不到位,而且部分企业领导、项目经理日常忙于事务,只在口头上讲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或为了应付检查走过场,从而影响了建筑施工的安全。
2、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数量少,综合素质较低,达不到工程管理的需要,使得安全管理工作薄弱。另外,建筑工地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大部分一线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缺乏基本安全知识,其安全防范意识和操作技能低下,而职业技能的培训又远远不够,安全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差,甚至一部分项目经理和现场管理人员对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也缺乏了解。
3、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形同虚设,名存实亡,安全生产机构、消防机构、文明施工机构、卫生保卫机构的工作无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未能认真落实,未能从施工企业-项目部-班组-施工人员逐级落实安全生产指标,未能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无从考核。
4、 建筑施工环境恶劣
由于建筑工程的特点所决定,建筑工程施工环境具有露天、高空、工种交叉等不利因素,并且建筑工程一般是比较庞大的工程,场地狭小,立体交叉,导致建筑施工环境恶劣,容易诱发安全生产事故。据不完全统计,建筑工程施工发生安全事故的,很多是由于施工环境恶劣而造成的。
5、建筑施工技术不够规范
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操作管理是安全管理的关键,建筑施工现场对《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不熟悉,从而导致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对施工技术操作管理不到位,现场存在大量事故隐患。
6、安全经费投入不足,安全设施、设备、用品、用具等配备不到位
安全经费和安全设施的投入,是进行安全生产,抓好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目前,由于建设资金不到位,垫资,不正当竞争或者违法分包,转包等因素,使部分施工现场无脚手架及安全网等设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建筑施工的全过程安全控制
1、在建筑施工现场施工之前进行安全评价,可避免选用不安全的工艺流程和危险的原材料以及不合适的设备、设施。当必须采用这些设备、设施时,提出降低或消除危险的有效方法。开工之后进行的评价,可查出施工中的缺陷和不足,及早采取改进和预防措施。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评价系统建成以后,在现场旅工阶段进行的安全评价,可了解现场的现实危险性,为进一步采取降低危险性的措施提供依据。
2、提高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立施工安全应急预案增强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防范能力,明确安全生产权利与责任关系,通过加强专业安全知识教育,组织相关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安全讲座,加强员工的安全管理、建立安全机制、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对于施工中突发的意外安全事故,首先确保施工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其次保护财产安全。对于安全事故紧急情况,应该制定应急预案,确保突发安全事故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保证应急反应、行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以及各种应急反应资源处于良好的预备状态。在日常生产施工过程中,通过加强施工安全教育,构建应对安全事故的应急反应预案,做到防患于木然。
3、加强安全生产的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落实奖惩制度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是工作的一般程序,安全生产也不例外,在安全生产布置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检查计划。检查形式是多样的,施工企业安全检查一般分为常规性安全检查、特殊性安全大检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施工现场生产环境复杂,工作面多、工序繁杂、施工机械的性能和施工人员的技术等级、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对施工现场进行常规性安全检查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环节。安全管理部门对那些带有安全隐患的工作场所长期地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指导,使生产中产生的安全隐患得到及时纠正或排除。特殊性安全大检查是在某一特定时段和区域内开展的,参加人员层次多、检查范围广、带有针对性的进行。定期检查是施工企业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的一项检查制度,有固定的时间属于例行检查范畴。不定期抽查虽不是制度化的检查,但它的意义非同一般,不定期抽查带有突击性检查的性质,也就是说在没有预先通知和施工现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而进行的安全检查,由此发现的问题更真实更客观,解决处理的安全问题方法更有效,做为施工企业尤其是施工现场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检查和指导,目的在于扎扎实实的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结束语:
总之为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性能,保障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就必须从建设工程项目勘察设计安全管理、全程施工安全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监理单位与建筑工程有关的生产经营单位、建筑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等相关工作做重点抓。只有做好建筑工程项目全程中各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防止先天患产生,确保各工程项目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唐春凯,杨一伟,崔维军.浅谈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建筑安全,2005,(07):35―36.
关键词:功利主义 社会主义功利观
key words: The utilitarianism socialism utility observes
作者简介:韩伟(女)(1982年)性别:女 籍贯:河北省卢龙县;研究方向:中西传统伦理思想;韩伟(男)(1983年)性别:男 籍贯:河北省黄骅市 ;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一、功利主义的概念
功利主义,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其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通常,功利主义被理解为唯利主义,实际上,这只是功利主义在社会生活中极端形态。功利主义讲求物质利益,但是并不否定、排斥精神价值。19世纪英国的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是明确地提出“功利主义”的概念,针对人们对功利主义的误解,穆勒特别指出:“功利主义以幸福为标准定行为之正当,并非指行为者自己的幸福,而是指一切相关的人们的幸福。功利主义要求人在他自己的幸福和他人的幸福之间做到严格的公平”,[1]即功利主义者认为社会政策应该保护所有人的利益,而不只是上层阶级的利益,当不同人的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他们主张最佳选择是能促进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做法。由此可见,片面的把功利主义理解为追求个人功利和幸福的个人主义的观念是不正确的,把功利主义贴上“资本主义”标签的说法也完全是一种污蔑。
二、功利主义的核心原则及其局限性
边沁所创立的功利主义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最大多数的人最大幸福”,按照罗素的说法,这一哲学思想是以两个原理为基础:一是“最大幸福原理”, 即提供善恶判断、行为选择的功利最大化原则,它内在包含功利原则与功利最大化原则;一是“联想原理”,即协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途径。[2]因此,可以将功利主义原则论述为以下两个:功利原则与最大幸福原则。同时,由其核心原则可以得出功利主义的两大局限性。
1.忽视乃至贬低了人类的美德精神。功利原则将利益、功利作为人类终极价值目的的,这种以功利量大小作为行为选择标准就无法避免不择手段的问题,这样就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方面,功利目的的至上性以及由此所引出的不择手段之价值倾向;另一方面,事实上将美德视为一种手段,人们以功利量大小对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进行选择,这就贬损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德意义。
2.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间的矛盾,多数人权利对少数人权利的侵犯。功利主义思想提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并试图通过将为社会谋幸福看作是实现个人幸福的途径,这就出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二者之间的一致性问题。一般而言,只有当社会制度是公正时,为社会谋幸福才是实现个人幸福的途径。虽然在个人行为过程中,个人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牺牲自己眼前的个人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可以为了总体幸福量的增加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
三、社会主义的功利观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功利思想。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浓厚的道义论倾向。重义轻利的思想从孔子开始,经过孟子到汉代的董仲舒,再到宋明理学那发展到极致。但是,这并非说明在中国文化的演进史上就没有功利观。在先秦时期,墨子就明确地指出道德不能离开利益而存在,离开了利益,道德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所以他主张义利的统一。汉代司马迁认为人们本着利益原则从事社会交往是合理的,并且指出经济上自足富强与政治上、人格上独立自主是相联系的。南宋叶适非常深刻地指出,老百姓之所以听命于上而上所以能制其命者,以利之所在。因此,不能片面的认为中国无功利主义。
2、对功利主义的“扬弃”。功利主义除了表现为西方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形式外,还有另一种理解,即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3]无产阶级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它的功利观与资产阶级功利主义的原则是有根本区别的:第一,资产阶级功利主义以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人的天性是趋乐避苦等历史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则是建筑在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性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之上的。第二,资产阶级功利主义,虽然强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但由于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市场经济与资本家私人占有相结合,资本家的私人利益始终占居支配地位,因此,资产阶级倡导的功利主义,必定具有个人主义的性质;无产阶级功利主义,则既强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又强调这种统一的基础在于社会集体利益,强调集体利益的至上性,因而成为无产阶级的集体功利主义。
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把集体主义与功利主义结合起来,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道德所进出的客观要求。只有集体功利主义才有可能为社会主义道德提供全面和可靠的导向。
参考文献:
[1] [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功利主义》,九州出版社,2007,第15页、第41页、第29页、第39页
引言:
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对于“礼”的教育极为重视。在古人的观念中吗,礼代表了国家的秩序,身份不同的人需要使用不同的生活物资,同时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在礼的应用中得以体现。随着人类物质条件的发展,礼仪中对于物质使用的要求逐渐减少,但对于行为规范的指导意义并未降低。我国加入WTO世贸组织以来,企业界与世界市场的融合更加紧密。在商务活动中体现出良好的礼仪规范可帮助建立良好的合作氛围。随着经济活动的活跃发展,商务礼仪的应用逐渐下沉,社会基层对于礼仪的要求不断提升。在当下的社会中,礼仪规范已经成为了普通居民的行为准则。受到社会需求的影响,我国的学校逐渐增加了公关礼仪的课程,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中的礼仪要求。
一、公关礼仪课程的教学要领
近年来在社会需求的引领下,我国的职业院校相继开办了公关礼仪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要领。首先公关礼仪课程的知识含量较大,全部学习并且掌握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因此教学过程要积极适应学生的时间要求,在合理的时间内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学。中职学生就业渠道较窄,根据学生专业需要开展相应的教学会为课堂的有效性会带来帮助。再有商务礼仪具有一致的行为逻辑,其核心内涵是理解、尊重以及融入。在学生难以掌握全部礼仪规范的情况下,教导学生理解公关礼仪的核心内涵,可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灵活地开展商务活动。
二、中职学校开设公关礼仪课程的必要性
(一)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近年来,我国中职学生的行为规范出现了严重的下滑,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当下的互聯网传媒缺乏社会但当,为了赚取流量常常发送粗鄙、低俗的内容,对社会的风气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其次近年来我国校园中“痞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部分以痞自居的文学作者以及教师在校园中大受欢迎。学生常会认为“痞文化”中蕴含大量的真话,并且“痞话”较接地气。但说真话并非要用痞子心态,接地气也要符合社会价值。针对学生逐渐弱化的礼仪要求,教育部门应当积极在学校中推动礼仪教学,使学生回归到社会主流价值中。
(二)提升学生职场的竞争力
中职学生的就业范围相对较窄,在职业发展中常会面对较为激烈的竞争。有效提升自身的公关礼仪,对于今后的职业发展会带来正面的帮助。首先在应聘过程中,企业会对学生的精神面貌较为关注,正派的行为作风会体现出学生良好的品行,使企业产生正面的道德判断。其次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会帮助学生快速融入到且与的团队中,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纽带与商务礼仪核心内涵的基本逻辑相同。学生在职场中合理运用商务礼仪,可促进其在企业中的人脉发展。再有部分学生会从事与商务公关有关的工作,在工作中良好地运用公关礼仪,会对学生的工作带来正面的帮助。
(三)行为规范带动心灵健康
近年来我国社会中观念更加多元,部分学生受到了不良的影响,而产生了错误的价值观。在对其进行纠正的过程中,进行公关礼仪教育通常较为有效的方法。公关礼仪的价值取向是尊重与理解,再练习礼仪规范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会受到影响,从而逐渐形成正面的审美标准。这一教学方式,符合唯物主义提出的,用外在行动影响内在意识得到哲学逻辑。同时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会得到社会的正面评价,这样的舆论氛围也会帮助学生形成正面的价值判断。
三、公关礼仪课程的教学分析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在公关礼仪的的教学中,教师常常难以有效把握细节标准,使得学生的利益规范性较差。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当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礼仪细节进行更加规范的讲解。首先教师可在网络中寻找标准的教程视频或依据教材自制相关的短片。之后在教学中为学生播放,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礼仪规范的美感。同时教师应当利用播放器的暂停或慢放的功能为学生分解动作要领。再由教师可寻找商务活动的视频片段,并引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讨论,以帮助学生形成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运用情景教学法加强练习
公关礼仪的价值主要存在于应用层面,因此学校应当在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首先教师可在日常的课堂中增加情景教学法的使用,情景教学是专业课程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手段,其关键在于营造符合教学目的与学生心理的场景,同时在假定的场景中,学生与教师共同对教训内容展开练习,并通过场景的检验,使学生的应用能力更加扎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邀请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营造出商务场景,使学生在特定环境内巩固自身所学的知识。
(三)运用动态视角解读礼仪内涵
公关礼仪的运用并非对商务动作的简单重复,而是通过使用对方理解的动作表达出内心的尊重。因此商务礼仪的运用具有较强的动态标准,即随着特定人群与外在环境的变化,礼仪规范也要发生变化。例如拉美地区的问候方式热情奔放,东亚国家的问候严谨含蓄,混用二者的问候方式会使对方难以感受到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多种不同文化的风俗习惯进行介绍,使学生的视角可以更加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