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与安全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12 17:29: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食品质量与安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食品质量与安全

篇(1)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部分企业开始采取恶意性竞争手段,选择不正当的渠道参与市场经营活动,最终引起了许多不良的后果。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消费者普遍关注的,其不仅关系着企业的经营收益水平,也决定了食品市场销售的数量与品牌。深入性研究食品质量与安全指标的内在关联,能够向经营者提供科学的决策方案。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指标缺失的危害

回顾近几年来食品行业的发展状况,食品的质量与安全等两大指标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地解决,这也给该产业链的可持续经营造成了极大地危害。调查显示,食品质量与安全指标缺失造成的危害如下:

1、损坏消费利益。《有机食品认证技术准则》规定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奶制品、畜禽产品、水产品、蜂产品、调料等。这些食品融入市场销售,对广大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购买不同种类的食品能够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相反,如果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标准不合要求,会造成消费者的购买利益及适用利益造成损坏,违背了市场销售与购买权益的均衡性。

2、扰乱市场秩序。工商部门每年抽查了大量的销售食品,经过统计与总结后发现,导致食品质量及安全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是利益驱动,为了降低进货成本而采购低质量的商品;二是恶意竞争,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经营者采取恶意竞争手段而出售劣质食品[1]。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的正常秩序,市场规划中提出了经营规范与秩序被打破,给食品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3、降低经济收益。食品行业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构成,这与商品生产与销售模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食品属于“快速消费”商品,每天都需要不断地更换,且所有民众都是食品的销售对象。食品质量抽查不合格,降低了消费群体对企业的信任度,以及食品企业在市场上长期以来建立的信誉形象。由此减少了食品采购与销售的数量,原先确定的生产数量与实际销售情况存在差异,影响了经济收益的提升。

二、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的内在关联

食品行业在大市场环境下,在生产加工、经营推销、市场宣传等方面都有所改善,这是食品加工、销售产业持久经营的基本保障。结合食品产业已经获得的经营成效,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内在关联十分密切,主要表现于:“相互统一、相互辅助、相互支撑、相互发展。”

1、统一关联。安全与质量两个指标均是衡量食品的重要标准,两者互相统一于食品中且是不可分割的。一般情况下,检测评价市场上的某一类食品,不仅要考虑其内在质量是否合格,也要重点考察食品食用后的安全系数,两类指标只要有其一不合格都是达不到国家标准的[2]。因此,食品质量与安全统一存在于食品考核指标体系里,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分离的。

2、辅助关联。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辅助关系,集中表现于两项标准的“相互促进”特点,一种指标的变化会影响到另一个指标,相互产生的作用比较明显。可以说,质量达标的食品,安全系数也符合标准;安全系数达标的食品,必然符合质量认证的条件。这种内在的辅助关系,促使企业在生产加工或者采购销售环节中,都要重点考虑质量与安全标准。

3、发展关联。发展是推动事物改革进步的根本动力,任何事物只有坚持变革发展才能取得新的成就。食品产业关系着我国“民生”现状的发展,一旦食品认证标准出现问题,既会扰乱市场正常的经营状态,也会牵涉到企业现实经营的收益水平。质量与安全性的发展关联:综合改善待售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标准,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收益的增长。

4、利害关联。上述几种关联特性,从正面角度阐述了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关系,肯定了质量与安全指标对食品产品的积极作用。从另一个角度判断,食品质量与安全性也存在着明显的利害关系。具体而言,这两类指标不符合行业标准要求,最直接性的影响是降低了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标准,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的经营收益水平,不利于食品销售利润幅度的增长。

三、解决食品问题的必要性措施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得到了适当的控制,本行业基本进入到正规渠道经验发展。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局势,国内企业遭受了国外企业的巨大冲击,进口食品涌入国内市场限定了本土食品的销售额度。解决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改善国内食品的生产与销售方面,推广先进的食品政策是很有必要的。

1、净化市场源头。重点应对人民每天需食用的粮食作物、蔬菜、水果、饮用水等严加控管,进行规范型、创新型种植、生产结构及生产保障体系调整。市场上的食品应由大型的、符合质量要求的、国家认可的种植专业户、集团,生产厂家的食品占绝大部分,对落后的、零星的、质量无保障的种植户、生产小厂适时淘汰,或成无人问津而自灭。净化市场源头是重点,这一步抓好了,购者放心。

2、完善检测体系。对现有的质量与安全检测系统进行完善,建立科学可行的食品管理方案,保障其质量与安全标准。即在中、大型超市、农贸市场设置检测仪器、提供检测方法,随时对有关食品主要质量参数进行检测,可由市场专职检测人员或人民群众开展抽检[3]。国家应投入一定费用开展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供市场快速确认质量。如此,不合格产品难以上市,也不敢上市,杜绝不合格产品的上市。

3、注重媒体监督。积极发挥各种媒体的监督作用,及时发现曝光食品企业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指导相关部门拟定处理方案。如:网上、电视台、报纸应有计划、有针对性适时报导食品检测结果;对优质、合格产品进行表彰,引来认购者,使其受益,不合格者暴光,让其下架或受冷落,令其整改或停产,多方面、全方位展开关注,持之以恒。这些都有助于规范食品市场的经营秩序。

4、推广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类,A级绿色食品是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绿色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4]。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AA级绿色食品是按有机生产方式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兽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及其他有害于环境和身体健康的物质。

结论

总之,国民经济收入水平持续增长,标志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不同产业在正常经营环境下创造了较为理想的收益。食品生产与销售对民众基本生存及生活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民生”问题中需要重点解决的一大难题。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性存在的关联,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方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何春静.食品产业注重质量与安全标准的现实意义[J].食品与安全,2010,27(14):30-32.

篇(2)

1 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监理的必要性

1.1 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力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现有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监理的力度不大,特别是对于初级食品生产、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中间验收环节,以及食品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安全监管力度不够。另外,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短缺,且监管经验不足,监管人员自身的综合监管素质比较低下。为了追求较高的经济利润,甚至会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损害顾客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相关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必须要加强监管力度,意识到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的重要性。

1.2 食品安全问题处理不当

虽然我国制定了相关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但是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究其根源,主要是对食品安全问题处理不当造成的。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相关食品监管部门没有严格根据相关法律规范对其进行严查,往往表现处罚滞后,或者是以经济形式进行罚款,处理问题方式不严谨,没有意识到食品安全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的严重危害性。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是当问题出现时,仅仅只是处罚主要人员,而不是对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行排查,没有找出真正的原因,对生产操作人员不做处罚或者从轻处罚。这样就形成惩罚不严,力度不够,相关食品安全法规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效果,最终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没有从根源上彻底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1.3 食品监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食品监管人员是实施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占有关键性地位,对食品监管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现阶段我国的食品监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坚实的监管理论知识基础,没有充足的监管经验,食品监管行业的技能型人才相对比较缺乏,监管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比较低,人才严重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食品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另外,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传统的监管观念、工作方式,以及监管技能等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监管人员没有创新工作方式,延续使用传统的工作模式,导致监管工作效率低下,甚至是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2 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监理体系

2.1 食品质量与安全应实施全过程监理

食品行业要想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监理体系,并要求监管人员在工作期间严格遵守相关食品安全监理制度。首先,食品质量与安全应实施全过程监理,且在实施之前,根据食品加工的实际情况,制定多种切实可行的食品生产方案,利用优中选优的原则,最终确定科学合理且具有经济效益的生产方案,为食品行业创造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在食品加工期间,对食品加工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安全监管,严格控制食品的加工质量,以食品加工工艺质量为核心,并辅以严格的检查、监督、检验等手段,为食品加工全过程质量提供保障。

2.2 食品质量与安全应实施全方位监理

对食品质量与安全实行全方位监理,监理内容比较复杂,不仅要对食品生产的相关事宜进行监理,还要对与食品生产过程有关的人员进行监理。对于食品生产人员而言,必须要进行健康检查,只有检查结果合格,且具有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才能上岗进行生产操作。而食品监管人员要具有充足的工作经验,具有监管职业资格证书。此外,食品加工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在加工生产之前,要进入实验室进行检验,只有检验结果适合食品加工生产的要求,才能正式投入食品生产。同时,对基础设施进行监理,具体操作手段为定期对食品加工的各种硬件设施进行维修和养护、更新,使其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延长基础设施的使用年限,加快食品生产速度,为食品行业赢得更大的效益奠定设施基础。为了保障食品质量,在加工过程中要制定食品质量控制计划,明确规定质量控制点以及关键程序,根据食品加工的具体流程编制相应的保障措施,确保食品生产质量以及卫生安全,为消费者提供健康保障。

2.3 食品质量与安全应实施多手段监理

2.3.1 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理检验与验收

我国食品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食品生产加工完成后,监管部门必须要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理进行检验和验收,确定食品质量与卫生安全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其中包括食品原材料质量的检验,以及食品运输销售质量的抽检等等。是对食品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对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一环节的产品或者成品进行质量检验,只有自行检验合格,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检验,即在监理人员的监督下对产品进行专业检验,也称一般抽检。对于食品加工过程中所用的原材料,在正式进行加工之前,要进行初检,检验其生产及加工的质量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在符合的前提下,还要经过监理人员的抽检。食品在出厂运输销售之前,要进行多次的验收和检验,且各种检验必须均在监理人员的监督下进行,按照国家的食品质量与安全规范进行各个环节的抽检,在每个环节的验收结果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正式进行食品销售环节,在极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需求。

2.3.2 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理交底与控制

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理交底与控制也是食品质量与安全实施多手段监理的方式之一。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理交底与控制主要就是指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实行全过程的透明化,生产一线逐层交底,明确生产工艺和流程,严格按照相关生产规定对原材料进行控制,注意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点,在食品生产之前制定加工计划,确定控制措施的可实行性,确保监理要求的科学合理性。另外,交底与控制环节还有利于明确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职责范围,明确岗位责任,避免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食品质量以及安全监理工作的水平,并使得食品质量安全监理工作更加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奠定坚实的前提条件。

3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论述可知,虽然我国的经济水平以及科技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食品行业中,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相关监理人员要不断分析食品监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提出切实可行的监管方案,制定出科学规范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监理制,有效解决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为食品生产提供安全机制,确保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

参考文献

篇(3)

食品质量问题一直是困扰食品加工企业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实际产品加工中较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旦出现这一问题,会使企业经济受损失,严重时可能导致企业破产。食品加工企业若想改变现状,需要不断的强化本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对食品质量进行控制,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性控制技术作为食品质量管理一部分,其能根据食品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控制。下文与食品质量和安全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一、食品安全及食品质量管理

(一)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害且符合营养要求,对人类健康不造成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产品。产品一旦出现安全问题,不仅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也会给政治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

现在来看,引起食品安全的问题的因素有三方面,一为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病原性疾病,也就是平常所说的食物中毒。二是化学性污染,即食物原料中残留的农药、重金属和霉菌毒素等有机污染物,而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三是食品添加剂,即食品生产中不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超范围、大量使用添加剂而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近些年来因上述因素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较多,苏丹红、三氯氰胺、瘦肉精及酸奶事件,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国家和企业针对食品安全问题采取了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而社会在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这就需要加强食品质量管理工作,控制食品安全问题,保证人们身体健康和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食品质量管理作用

做好食品质量管理工作,需要了解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作用:

首先食品生产环节是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生产过程中如果不按照食品生产标准进行,不对这一环节进行控制,较容易造成产品污染,危害人们身体健康,严重时可能造成生民安全隐患。只有从食品源头做好食品质量控制工作,预防、减少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

其次食品加工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企业,其在实际生产中能否在同类产品中占有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产品的质量,而质量的有效控制在于有效的质量管理手段。做好食品管理工作,可以减少生产中原材料的浪费和动力消耗,降低成本和提高劳动效率,用最少的投入换取更多优质产品,尽快占有市场,尽早实现企业经济效益。

(三)强化食品质量管理

1.建立健全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市场准入制度是食品质量控制第一关卡,能通过对企业各环节的核查,将不符合食品质量标准的企业拒之门外,从源头上来控制食品质量。食品监管部门应抬高食品市场门槛,对加工企业食品安全进行严格的监管,食品加工企业必须具有国家级的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才能获取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从事食品加工并在产品上附有安全标志,食品才能流入市场。

2.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食品加工企业生产顺利进行需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作保证,进行长效机制建设,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科学化和制度化轨道。首先结合食品安全实际状况和国际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对现有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使食品质量法律法规制度与国际接轨;其次对政府现有质量技术标准进行完善,建立一个高效完善的检测标准;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食品安全检验人才培训,不断的提高食品安检人员综合素质,确保食品安检工作有序进行。

3.提高食品质量检验水平

提高食品质量检验水平,需要结合现有食品检验性质、实验室条件及样品待检测成分含量选择适合的检验方法,检验人员检需根据产品标准规范,选择精确的仪器,进行危害风险分析和行之有效关键点控制,从而减少生物、化学、物理危害因素造成的食品污染。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是国际上公认的产品安全有效控制措施,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领域。HACCP中的危害分析其基本内容和关键步骤,能在产品生产工艺各流程不同环境中使用,通过材料分析、现场观测和实验采样检测,来分析食品生产中不同环节可能给人类造成损害的微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物理性污染物,确定污染物关系,以便为安全性控制技术的应用创造条件。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性控制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中应用

食源性疾病大范围的分布和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广泛的关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控制技术相继出现。新型微生物控制技术主要有栅栏技术和活性包装技术。

1.栅栏技术的应用

栅栏技术是通过对栅栏因子调控来打破内平衡,使其能形成特殊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栅栏控制食品腐烂变质的技术。

食品质量控制目的之一是为了延长食品保藏期,保藏过程中需要将微生物置于恶劣环境中,以此抑制微生物生长或缩短微生物寿命。利用栅栏技术,可以根据食品的种类和加工条件,在食品生产中通过一些二氧化碳、乳酸发酵、酒精发酵、防腐剂等物质,来抑制或降低生物生长速度的,通过加热、离子辐射、化学生物杀菌剂、高压、电流等方法杀灭微生物,以此控制微生物数量和确保其稳定性,减少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食品品质下降问题。

栅栏技术现在已广泛应用于传统产品和新产品贮藏中,如果栅栏技术与HACCP、微生物预测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对产品生产进行设计、优化,从而生产出来卫生安全、易于贮藏、营养丰富且独具风味的食品。而栅栏技术在食品加工生产中需与多种技术结合使用,且每种技术不能达到最佳水平,对于食品组织、品味、风味、颜色和保质期等不良技术因子,只能降低其强度,延缓食品变质速度。如食品经过清洗和杀菌处理后,原则上微生物是能被杀灭的,但是这种技术无法达到完全灭菌的效果,一些食品中还会残留少量微生物,进一步低温、干燥也只能控制微生物生长。因此,还需要对食品安全性控制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

2.活性包装技术的应用

活性包装技术是一种集抗菌包装、鲜度指示器、时间为一体的温度指示器,是未来食品包转新技术,其可能提高食品安全性并延长产品货架期。未来如果能在这种活性包装上安装计算机芯片和集成电路,食品原料、加工生产、销售信息及时间、温度变化过程、价格、产品说明等信息,能以人性化的方式和消费者进行全面的信息沟通,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食品加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加完善与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提高检测人员素质和采用先进的方法和技术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控制,以保证人们生命健康安全。而现有的食品加工安全性控制技术还不能更好满足食品质量需求,仍需不断的研究新技术。

参考文献:

[1]彭慧.浅析中国食品质量管理面临的形势与对策[J].科技世界.2012(29).

[2]白旭东.浅析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之友.2012(07).

篇(4)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86-01

一、前言

这些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的方面出现了几次比较严重的事故,这些事故不仅仅影响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而且还打击了人民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更严重影响了我过食品行业的经营和发展,而对整个国家来讲,更是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二、食品质量安全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据相关部门的调查统计显示常见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化肥农药对人体危害物质的残留;家禽以及水产品中的抗生素;重金属的污染;食品中的添加剂;食品的生产企业所用的不能食用的化学药品;过期以及变质的食品在市面上的流通等等。食品的生产加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食品的安全问题就可能出现在整个生产加工中的某一个环节,下面具体来说下产生问题的几个原因:

(一)食品生产企业为追求利润而触碰道德底线。一些企业在食品生产过程当中只是一味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忽略饿产品的质量的把握,他们心目中利润才是放在第一位的,为此他们购买劣质材料并且不注重生产环境卫生、更不购买高质量的生产设备、并且还忽视了对质量检测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等等。如此一来生产出来的产品必定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二)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管理错位。现在我国一些个别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食品的生产安全质量控制体系的控制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暂时还达不到国家所要求的食品安全生产质量的的标准,更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比如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注重原材料的加工控制,这就会引起产品后续的生产出现严重自量问题,自己企业的员工的技术知识缺乏以及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到位等等。

(三)农业生产环境受到污染造成产品源头的污染。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环境的污染也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影响。比如违规使用农药、兽药,滥用植物激素等等。一方面是在农村环境很容易受到一些工业企业所排放的污水、污物、污气的污染,使得粮食作物等弄产品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另一个方面是弄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被喷洒了大量的化学农药等降低了食品的安全性。

(四)加工工艺的随意性产生的问题。我过一些小的加工企业(小作坊),因为资金的不足或者不舍得投入,其企业所用设备比较落后,生产工艺非常粗糙,并且没有任何质量检测的意识。

(五)食品检测环节形同虚设产生的问题。在企业检测的方面,一些企业根本就没有针对所生产的产品设置检验室或者是化验室,产品质量的检测全靠的是生产者的经验以及感官来检测产品的质量。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是肯定得不到保证的。比如一些做蛋糕的生产车间,其工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都没有带口罩和手套等用具,直接用手来包装,可想而知,这样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质量保证从何而来。

三、对策建议

笔者根据上面所描述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和分析,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以推动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

(一)针对食品管理机构进行严格的改制。建立起一套高效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解决我国现阶段的这种监督部门管理机制和运用机制不协调的情况,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体制,从内到外实施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的改革。

(二)强化对食品源头污染的治理。第一要保证农产品的消费安全性,不但要做好检测关、把好入市的关口,最主要的是一定要从源头上控制好,治标先治本。努力改善和维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建立起安全、优质、无公害的农业生产基地,确保需要加工生产的农产品能够在一个干净安全的环境中生长,杜绝任何有害物质对弄产品进行污染。第二,保证弄产品的质量认证制度,严把质量关,坚决杜绝有害产品流入生产车间,同样也为质量通过的产品提供市场准入通行证。第三,应当规范化的使用农药、化肥、饲料等食品添加剂,严禁任何对身体有害的农业投入到生产和销售使用过程中。对农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抽样检查,对有问题的农产品禁止投入市场,并对生产者严厉处罚,切实把好农产品的质量关。

(三)加强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目前涉及食品安全保障的部门有十多个,这就需要各个部门、各个环节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严格依法行政,形成一个工作高效、监管到位、老百姓信得过的食品安全监管网。

(四)加快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政府应加快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检验检疫、农兽药残留限量、食品卫生、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的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的制修订步伐,包括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相配套的地方标准体系建设。

(五)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控制技术。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技术,区域食品污染的来源检测控制技术,食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危害关键点分析与控制等技术的落后,一直制约着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应提高我国食品特别是食品安全生产和检测技术水平,提高、强化农药残留检验手段,形成检测网络。在完善市一级检测机构的基础上,加快县一级检测机构建设。

四、总结

食品质量安全的把握和控制是对全体公民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一个保证。人民只有食用了安全的食品后才能保持充分的体力和脑力来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保证社会的安定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旦健康得不到保障了,那人人的工作将无法继续,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发展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现阶段我国严格抓好食品质量安全关是至关重要的,是为我国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打下一个稳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德翼,杨海娟.食物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政府监管机制[J].中国农村经济,2010,6

[2]胡慧媛,甘小平.对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J].农技服务,2009,11

篇(5)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涉及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的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实践性。该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是从事生产、管理,还是研究工作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十分重视该专业生产实习活动的开展,将其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以适宜的生产实习模式,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时发现和解决学校、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生产实习的情况进行探讨,以期为该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1]。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生产实习的重要性及意义

生产实习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通过安排学生前往相关食品单位或企业实习,参与产品研发、生产和管理检验等环节,加深学生对行业、社会的认识,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也能进一步强化、巩固和提高已学习或已收获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快速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2]。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生产实习的要求与内容

在2009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原料学、免疫学、食品安全与卫生学、食品毒理学和食品质量管理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食品加工技术和品质控制管理知识,熟悉国内外食品法律法规以及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标准;能在食品原辅料生产、食品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以及食品卫生、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从事食品分析检验、品质控制与管理、食品贸易、食品安全评价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基于培养目标的要求,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设置有食品安全检测与评价、食品质量分析与控制两个实习内容,遵循着从大型仪器的认识、操作、分析到生产线上的质量控制,逐步递进、由浅到深的过程,具体包括:一是通过生产实习进一步熟悉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系统,了解各生产环节中的不安全因素,丰富实践知识,掌握食品企业与其它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环节及要点操作内容;二是通过生产实习的现场工作,初步掌握与实践食品行业内安全生产技术工作的基本技能;三是通过了解现场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进一步明确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基本职责;四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按实习内容收集相关资料,结合所学专业课程,以实习内容为基本撰写实习报告[3]。

三、生产实习的开展形式与取得的成效

学院与校外多家机构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已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涉及粮油加工、果蔬饮料、畜产品加工等,如新疆中信国安葡萄酒业有限公司、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新疆中亚食品研发中心等,保证了学生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

在生产实习期间,企业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生产流水线,使学生全面地了解食品生产、加工、包装的要点内容及操作;将实习生按学生兴趣及实习单位的需要分组进行顶岗实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加到生产实习中,每组由一名实习教师和一名现场管理人员负责;每天实习结束后,全体实习生会针对当天的所见所感以及自己的收获等情况进行集中地讨论交流,时而会邀请相关监督监理人员及多位工人参加。对生产实习的考核内容及其所占比例为,劳动情况占40%;遵章守纪情况占20%;实习报告编写质量占40%。

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开展由食品研发、质控、生产、贮存、检验等环节组成的系统性实习,让学生通过了解走进单位或企业,把操作技能训练和发展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统一起来,学着做人做事,学着创造改进,发展团结协作,学会应付各类事件。也尽量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学生间、学生与负责教师间、教师与企业间的相互讨论,发现并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形成资源互补,互惠互利的局面。

如我们依托现有的技术平台及资源优势,聘请经验丰富的仪器操作人员担当指导教师,并尽可能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在已学会使用实验室小型检验分析仪器之后,也对单位或企业的物性测定仪、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色差仪等先进大型仪器的样品预处理、上机分析到结果处理过程有个详细的了解,并试着利用大型仪器进行食品安全的检测与评价。又如让学生深入果蔬、饮料、发酵食品及畜产品等各种生产线,以食品安全的角度理解工厂的设计与布局,及时引入GMP、ISO9000以及HACCP体系管理工厂中的实施和运作,并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分析检测。以食品质量控制为主,食品制作为辅的原则进行实习,通过操作各种仪器和设备,参与完成各类工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克服畏缩心理。也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巩固了所学知识,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及生存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该专业毕业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生产实习方面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在保证生产实习质量与成效的基础上,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生产实习重视不够

尽管现已有大量学院开展了生产实习活动,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且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学院与食品单位、企业对生产实习的安排缺乏合理性和系统性,对生产实习的效果与反馈监督力度不够,缺乏严格的考核制度与流程,从而造成了学生的敷衍应付心理,食品单位、企业走过场的现象。

2、生产实践难度大

实习基地不足,生产实习涉及的一些研究检验机构和食品企业,因工作性质特殊,不便开展规模生产实习,即使学生进入机构或企业,也存在着只能做基本的清洗、整理工作,长时无机会参与生产线加工、检验等工作的情况。

3、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师资力量不足

食品质量与安全类专业作为一个新开设的专业,生产实习基地的基础设施与老牌专业相比较为薄弱,特别是一些精密仪器的数量不足、师资队伍水平也参差不齐,有些教师是由其他专业转行过来,没有受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

4、生产实习效果不明显

随着食品企业及部分食品相关单位经营机制的转变,为期一、两个月的生产实习时间短,加上学生又是第一次从校园进入社会,心理预期值高,容易造成学生和企业间的矛盾。且学校的实习经费又比较短缺,限制了生产实习基地的选择,导致生产实习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明显的效果。

5、人才质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需要广泛了解并熟练掌握包括食品加工、食品流通领域、食品检测与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技能,目前的生产实习模式较为单一,效果不明显,所培养的人才质量离实际社会需求尚有差距[4]。

五、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生产实习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针对上述生产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四方面的措施与建议:

1、提升专业学习兴趣,强化专业责任意识

通过常年为学生订购《中国食品报》、《中国食品质量报》等专业性强的核心期刊杂志,强化学生食品质量与安全意识,提高其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和强烈的责任使命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通过生产实习活动,深入食品企业、单位了解我国、地方食品安全现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和探索。

2、加强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提升实践技能

应结合本专业的性质,聘请已有丰富工作经验且技术过硬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选择尽可能多的相关检测机构及多种类型的食品企业作为生产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仅对产品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有具体的了解,也能通过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丰富经验,及时了解、掌握食品检验新信息和先进的检测技术,提高实践能力。

3、开展技能培训,丰富知识结构

通过生产实习,了解社会、企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与相关职能部门联系,聘请相关权威专家为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如食品检验工、内审员等)的考评。在学校开展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知识结构,增加实践能力,也为今后的择业就业拓宽了道路。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师资团队

为了解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学校通过招聘和自己培养的方式,针对专业实践,以让任课教师担任科技特派员或技术顾问的形式,轮流到食品企业、检验机构等参与实践,在掌握先进的实际操作技术、了解最新行业动向的同时,指导帮助企业,使生产实习与科研能有效结合,产学研相长[5]。

新疆农业大学自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来,已有1届毕业生步入社会,就业率达到95%,且包括食品卫生与质量监督部门、科研院所、大中型食品企业等多个用人单位都反映良好。通过不断地探索与改革,该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已日趋准确完善,学生专业能力与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也都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实践证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是卓有成效的。这对满足社会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面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解决由食品安全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以及加强国内食品监督与管理等有积极意义,也为形成和打造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生产实习的特色、为兄弟院校对该专业的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书国.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4(3)69-71.

[2] 肖贵平,郑宝东,宋洪波.浅谈食品专业的生产实习教学[J].福建轻纺,2007(10)13-17.

篇(6)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自本世纪以来,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发生,甚至还在继续加剧蔓延。而我国所作出加大监管力度的这一举措似乎并没起到什么作用。食品质量安全的战场上仍然危机四伏。我们几乎总能听到新闻上关于食品产业链的“黑手”报导。比如食物中染色剂“苏丹红一号”的加入,“瘦肉精”猪肉致使的食物中毒,过期奶粉成为制作奶糖的原料,蔬菜中甲胺磷农药因清洗不到位被误食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死猪肉再回收以及鸡仔经“特殊”饲料喂养二十天就能出栏事件等等。另外,假酒的市场流通以及农药的喷洒过量甚至在饲养的家禽饲料里添加催长剂等违禁成分,由以上原因所导致的集体住院甚至死亡事件时有发生。数据显示,截止到二零零零年,我国因食物而导致的中毒人数已经超过十万,死亡人数远远超过三百。但可想而知,真正因食品安全导师的食物中毒和死亡人数远远不止这些。

再者就是对于过期食品的下架处理以及假冒伪劣食品的市场流通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随着人们对食品需求量的不断加大,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进行市场销售来获取高昂利润,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人们由于法律意识不深入,地方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等,致使假冒伪劣产品被越来越多的百姓购买食用,长此以往,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微生物污染以及化学染色剂是威胁食品安全的罪魁祸首。食品加工过程中,某些生产厂家为谋取暴利,而使用远超过国家所规定标准的食品添加剂。更有甚者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竟然使用违禁的化学添加剂,这对人们的生命带来巨大的威胁。所有食品都应在规定的保质期限内食用,一旦超过保质期,食品中某些成分就会开始因发生生物转化以及化学反应而变质,人们一旦误食,就会对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伤害。

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与途径

食品安全在我国虽然一直是热门话题,但是不得不说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并不完善。

在我国,食品安全一般以《食品卫生法》为主,诸如《消M者权益保护法》以及《传染病防治法》等都是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分段立法制,法律法规制度的出台相对分散,单一的法律法规由于范围较窄难以调整,以此就会造成执法空隙;同一食品的安全问题处理上由于法律法规的处理方式不同而导致结果差别较大。由于多年不进行更改,有些法律条款已经丧失作用,法律概念有歧义。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由于法律问题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小觑。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190-01

1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是多学科知识组成的综合体。依据《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内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应包含四大模块内容:工程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检验技术。

1.1 课程体系的调整

我们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应包含四大模块内容调整为:(1)工程技术:食品工厂设计概论,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2)生产技术:食品营养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水产食品学等。(3)管理技术:食品安全卫生学,食品工厂企业管理,食品物流学,食品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食品法规与标准等。(4)检验技术:食品毒理学,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食品安全卫生检测,食品感官检验等课程。针对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实际,水产食品企业和检验部门的要求,结合我校海洋水产特色和区域性优势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加强了水产食品学、食品工厂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内容。

1.2 教学内容的改革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属于工科,大多数学生要到食品生产企业工作,并且相当一部分从事生产、品管、研发等工作,这需要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与工程能力。如水产食品工厂QS、HACCP、ISO22000认证的文件之一平面图,就包含食品工厂设计、食品车间的设计、改造、布局、绘平面图等工作。它是由食品工厂设计、水产食品学等多学科知识的集成、综合、应用和创新。为了培养学生水产食品工程设计能力,增加了水产食品工厂设计项目的毕业设计论文,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2 教学方式改革与探索

为了按水产食品加工工程实际要求,水产食品加工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要求去培养学生,对教学方式进行以下改革与探索。

2.1 结合企业实践模式

根据水产食品企业需要的水产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人才和企业对学生工作能力的认可。结合一些授课教师水产品加工企业横向课题,有通过QS、HACCP、ISO22000认证,国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有省名牌产品等水产食品加工企业的水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的应用实例。课题内容有水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研发、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工厂设计、改造设计、管理技术、制定产品质量标准、编写项目申报材料,有负责水产食品企业QS、ISO22000、HACCP认证等水产食品企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实践技术工作。

2.2 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以下课堂实践教学,由学生在本课程最后2节课讲课,讲课内容强调以广东省水产食品加工为背景,围绕水产食品质量安全,结合已学《水产食品学》等课程,在几大系列水产食品自选一种水产食品,编制该水产食品生产作业指导文件的内容。各组选的水产食品不能相同。强调团队协作,由学习委员负责每班分成3组,每组11人~12人,自选一种水产食品,自选一个组长,负责各小组成员分工。如谁收集资料,谁制作课件ppt,谁代表小组主讲,每组讲课时间10分钟~15分钟。最后其它学生、教师点评、补充、讲解,通过与学生一起对不同水产食品生产作业指导文件进行评价,剖析。通过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自学能力、综合能力、应用能力。使学生达到以下目的:(1)认识水产食品生产作业指导文件的内容是水产食品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之一;(2)认识该文件是QS、HACCP等认证文件中执行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即各种具体规定要求和详细的作业指导文件;(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食品法规,食品标准,食品工艺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实践能力;(4)认识食品生产作业指导文件应包含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卫生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的内容。

2.3 采用案例教学方法

重视从实践的案例及评析,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进行综合锻炼和培养。如因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导致损失的案例:某水产食品加工企业出口日本水产加工食品,因水产加工食品含有鸡蛋成份没有标明,被罚款,给企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评析:因鸡蛋对某些人会造成身体过敏,危害身体健康,相对这些对鸡蛋过敏的人,鸡蛋就是不安全的食品。对策:出口水产食品加工企业要熟悉进口国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的法规,包装袋标签要全部标明食品的配料成份。应将过敏原控制列为关键控制点(CCP),控制措施是产品标签加注过敏原控制。

2.4 交流与互动相结合

通过加强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与互动,使学生由课堂上被动的学习者变为课堂上的主角,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培养,深受学生的欢迎。

2.5 采用问题教学方法

如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时,应当提交书面申请和以下相关文件之一(食品厂区平面图、食品车间平面图)。先把一些上届学生设计的水产食品生产车间平面布置图发到学生邮箱,由3个学生自己组合一组,自选一份水产食品生产车间平面布置图,思维、分析、评价该平面布置图设计存在对水产食品卫生、安全、质量有影响的问题,有何创新设计,最后由其它组学生,教师点评、补充、讲解。

3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172-02

在全球国际化的背景下,食品质量与安全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和谐。近年来,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成为一个全世界高度关注的热点。由此可见,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我国也不例外,随着食品工业以超过15%的年均增速高速发展,食品质量与安全事件同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要立足本土,又要放眼世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作为培养相关人才、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浙江工商大学(浙商大)一直是国家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1998年以前设有全国唯一的“食品卫生与检验”专业,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从此结合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在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国内外教育现状、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只有着眼于全球食品产业与市场的变化,才能适应快速的全球化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此,近10年来,结合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和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在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与课程内容拓展、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改革等环节进行了大胆的国际化探索和尝试。

一、传统国际化建设的内涵和缺点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产物,是每个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收、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传统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的内涵可以分为制度、理论和行动等三个层面,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制度层面,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教育制度的创新,为教育国际化建设进一步搭建了平台、拓展了空间;在理论层面,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在行动方面,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请进来”和“走出去”。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国际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何把专业建设国际化和具有全球视野的、享有跨文化理解能力和价值思维能力的人才培养更紧密的结合起来已经迫在眉睫。

二、浙商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的理念与目标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促使我们从2007年开始就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如何在国际化经济快速发展及大商科氛围背景下,创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工程教育,构建工商融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结合教育部2010年6月启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我们创新与实践了具有全球视野的工商融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鉴于此,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的理论与目标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方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强、基础知识扎实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原有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从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上努力构建国际化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浙商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的措施

1.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照“培养骨干、吸纳人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建设方针,坚持培养和引时并举,造就了一支适应教学研究型定位和富于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和全外语授课以外,还通过邀请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的外籍专业教师直接授课,实施专业的国际化课程教学。在邀请美国大学教授授课过程中,通过在课程设计、讲授、辅导、评测和反馈等全环节的参与,不仅拓展了本土教师的国际化视野,而且可以使学生参与了解到本学科、本专业的世界发展前沿知识,在国内就可以真正体会国际化课程教学的模式。这一措施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满意度调查显示,超过95%的学生认为这一措施可以显著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国际化建设,有助于本专业的学生树立国际化的价值观。

2.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专业的设置在借鉴国际知名大学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大商科的背景和平台支撑,围绕专业建设的目标和理念探索与实施。以精品课程构建为例,我们从优化核心专业课程模块,将食品类课程系统重整,结合全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的需求特征,对课程相关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形成了食品感官科学、食品品质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快速检测等特色专业课程,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学生个性化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也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2010年食品感官科学课程组的负责人获得浙江省教学名师称号,课程的教学软件也获得了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软件二等奖。

3.国际化的教学资源拓展。随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教学资源已经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关心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成为及其迫切的任务,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包括教学媒体在内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完善的国际化教学环境。近年来,我们除了提升专业教材等传统优质资源的国际化水平外,还积极拓展更加贴近学生的国际化教学资源,构建认知活动的实践空间和实践领域。此外,2003年和2007年两度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直接面向社会进一步拓展了教学资源,2010年超星学术视频也走进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课堂。这些突破传统教学资源的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了国际化背景下的优质教学资源的传播优势,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4.国际化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是演绎性的,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加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而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和发现式学习等归纳式教学方法和方式逐渐成为国际主流,实践证明具有明显的优势。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方法与方式国际化建设过程中,围绕专业建设国际化的理念和目标,结合主流教学方法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向多元化进行发展。如专业主干课程《食品卫生学》的教学模式就融合了国际上公认的案例教学与系统化理论讲授,通过对全球不同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引入,形成了以食品卫生学核心概念、问题为背景的课程结构体系,通过对安全案例的探讨和分析,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和预防机制。实践证明,通过案例式教学,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学习的内因,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点独立分析和解决国际化食品安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提高学习的热情,牢固专业化思想。

参考文献:

[1]王瑞武.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当代教育论坛,2007,(3):32-33.

[2]孙满吉.探讨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4):71-72.

[3]张敏,肖新生,夏岩石,董家宝.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研究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0,(1):34-38.

[4]辛志宏,史秋峰,胡秋辉,陆兆新.“技术管理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及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9,(6):25-28.

[5]王彦波,傅玲琳,韩剑众.新形势下食品质量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5):243-244.

[6]张立钢,陈志红,姜云庆,赵玉红.食品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2-84.

篇(9)

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的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的管理。它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食品与预防医学的重要桥梁,其基本任务是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的管理和控制,保证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卫生质量,促进人体的健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与安全的保证主要依靠食品生产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从而使营养与食品安全从过去的监督管理,扩展成包括食品生产、食品营养、食品安全、食品毒理、食品质量控制的诸多领域。它在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就业方向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一般选择继续深造,因为国家对此方面的人才需求逐渐向尖端人才发展。毕业后可到全国各级食品卫生监督部门、食品企业、社区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服务部门、餐饮业及教学、科研等单位从事食品生产、食品营养与安全的管理、公共营养等方面的工作。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安全、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工程等方向继续深造。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和谐统一的,富有科学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质量检测和安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质量检测、食品安全检测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食品质量与安全必备能力

1.掌握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

2.掌握食品分析、检测的方法;

3.具有食品生产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

4.熟悉食品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篇(10)

俗话说“病从口入”, 食品质量是否安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面对近年来接连不断出现的食品事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从一个简单的社会事件上升到公共卫生领域,逐渐涉及到政治、经济、贸易和社会安全稳定范畴。可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后果极具破坏性。有必要详细分析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卓有成效的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保证人们能够吃到安全食品。

一、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问题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我国大力推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国食品行业依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安全态势。在国内,消费者在种种恶性食品事件的影响下,已经对政府及食品行业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在国际,很多进口我国食品的国家也相对减少了进口量。可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引发了严重后果。除了人为因素外,不健全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是主要影响因素。

(一)在食品产业链上存在质量安全管理薄弱环节

在我国食品行业中存在2亿以上松散组织形式的种养农户,50万左右食品生产加工者,300多万食品经营者,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必然存在薄弱环节。在种养环节,生产农户如若使用劣质用药,极可能在食品内残留有毒物质;在生产加工环节,餐饮或其他食品领域的一些小企业和小作坊等,存在食品加工生产条件恶劣、食品制作不规范、管理混乱等问题;在流通和经营领域也存在经营秩序不规范,不注意保管食品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食物链上比较严重的薄弱环节,很难从根本上改善这些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只能加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相关从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监管能力不够

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主要采取分段多头管理模式。尽管该种模式较为明确地规定了各个部门的权利和职责,可是并没有详细区分那个部门该做什么不该什么。以致于产生职能交叉、权利重复、监管空白、指法缺位等问题,主要与工作分工不明确、权利职责相互重复、部门间合作不密切等有关。时常出现食品监管信息不及时、对食品经营者处罚力度不够等现象。一般都是已经出现食品质量恶性事件之后,国家相关部分才着手调查和相关信息。

(三)尚无全过程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因分段立法使得条款相对分散,尚未形成一体化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导致食品立法建设与执行上存在一个的“隔阂” ,产生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不统一,执法监管部门执行混乱等现象。具体表现为配套性差、结构不合理、行业指标交叉重复等现象。在食品流通领域,更是没有一个从“农户种养――生产加工――经营”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四)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薄弱

由于我国投入到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资金相对较少,缺少足够资金建设与发展高规格的质量检测机构和高水平的质量检测技术,使得检测机构不规范,检测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表落后;由于缺乏系统性食品安全认证标准,导致检测环节重复,检测标准不明确。而且,很多食品在种养、生产加工等环节缺少不要的检测,完全发挥不了质量安全检测的实际作用。

二、改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有效建议

(一)加快食品产业链整合的脚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积极推进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和大小食品企业的的整合,建立食品产业战略联盟。有利于促进食品产业企业的集团化与品牌化建设,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更有利于规范食品产业,为政府减少监管宽度和减轻执法难度。

(二)打造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站在食品产业链“农户种养――生产加工――经营”全程角度考虑,为了形成动态的质量监管机制,有必要打造食品产业链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尽快区分各个监管部门的权利和职能,保证不出现权责重复、尽管空白等问题。对质检、卫生、工商、食药、商业等相关食品监管部门进行整合,在可能的情况下建立一个联合部门。有利于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构建系统化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进而加强食品在加工、制造、流通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重视高等级的质检机构和高水平检测技术的建设,全面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三)食品安全规范标准化

围绕食品安全分段立法和多头监管的问题,有必要重新修订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使食品安全规范标准化。以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为中心,结合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度。

(四)重视法制管制

政府应该尽快出台食品产业导向政策,强制关闭一些不合规范的小型食品企业,减少劣质食品流入食品市场;强化工商、卫生等部门对生产伪劣食品经营组织的打击;严格贯彻卫生许可制度,及时召回不合规范的食品;加强对乡镇食品生产农户、小作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型食品经营企业的监督与管理;加大对违规违法的食品从业单位及人员的惩罚力度。

三、总结

本文在研究主题和目的引导下,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模式现状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尽管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已经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我们不可否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相关部门在借鉴国外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模式基础上,积极构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本科小学教育论文 下一篇: 地质灾害预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