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实习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10 12:20: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校内实习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校内实习报告

篇(1)

第一是要真诚:你可以伪装你的面孔你的心,但绝不可以忽略真诚的力量。第一天去网络中心实习,心里不可避免的有些疑惑:不知道老师怎么样,应该去怎么做啊,要去干些什么呢等等吧!踏进办公室,只见几个陌生的脸孔。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从那天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老师早”,那是我心底真诚的问候。我总觉得,经常有一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轻轻的一声问候,但它却表达了对老师同事对朋友的尊重关心,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仅仅几天的时间,我就和老师们打成一片,很好的跟他们交流沟通学习,我想,应该是我的真诚,换得了老师的信任。他们把我当朋友也愿意指导我,愿意分配给我任务。

第二是沟通:要想在短暂的实习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学一些东西,这就需要跟老师有很好的沟通,加深彼此的了解,刚到网络中心,老师并不了解你的工作学习能力,不清楚你会做那些工作,不清楚你想了解的知识,所以跟老师很好的沟通是很必要的。同时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将来走上社会的一把不可缺少的钥匙。通过沟通了解,老师我我有了大体了解,边有针对性的教我一些知识,我对网络部线,电脑硬件安装,网络故障排除,工作原理应用比叫感兴趣,所以老师就让我独立的完成校内大小部门的网络检修与电脑故障排除工作。如秘书处的办公室内局域网的组件,中心服务机房的服务器监测等,直接或间接保证了校园网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在这方面的工作中,真正学到了计算机教科书上所没有或者真正用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巩固了旧知识,掌握了新知识,甚至在实践中了书本上旧有的不合实际的知识,这才真正体现了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以致用。

第三是激情与耐心:激情与耐心,就像火与冰,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却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在中心时,老师就跟我说,想做电脑网络这一块,激情与耐心必不可少,在产品更新方面,这一行业就像做新闻工作,补断的更新,这就需要你有激情,耐心的去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一些具体的工作当中也是这样的:记得刚来学校实习的时候老师安排我去综合部安装win98操作系统,我本想对我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事,可没想到出现了很多问题,开始是硬件问题:光驱不能用使我在一开始安装系统时就出现了急躁的情绪,然后顺利解决后,98系统的驱动问题又让我大伤脑筋!从一开始的USB驱动慢慢的安装,再通过硬件监测软件查看硬件型号,到最后把系统安装成功,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间,通过自己的捉摸,调试,自此,我算是真正的搞明白的计算机的硬件安装,维护和更新,接着我又进行了各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反复安装调试,一遍又一遍的调试安装,自然有些烦,但我用我的热情耐心克服这些困难,问老师,查资料,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充实。这些在平常的书本上仅仅是获得感性的认识在这里真的实践了,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告诫自己,不管做什么,切忌眼高手低,要善于钻研。还有我感触比较深的就是查看log日志记录,因为服务器的维护是复杂又艰辛的,既要保障物理安全又要保证系统安全,这就需要通过查询log日志记录,每一分钟的服务器状况都有log日志记录,而且它一是数据量大、二是有大量无用信息,所以查看log使非常“痛苦”的事情。像这些工作我熬深深地感觉到每有激情与耐心是做不好的。

第四是细心负责和基本的专业素养:细心负责是做好每一件事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基本的专业素养是前提。实习期间,我承担了ftp服务器的管理工作和校内信息服务的日常检测工作,这同专业的发展方向是极其吻合的。ftp服务带有自身的特殊性,用户可以在其中各种文档包括文本、声音、视频、多媒体等,对ftp的管理就要有极好的电脑知识尤其要对文件路径十分了解,还要有信息归纳的能力,将校内用户上传的文档分门别类的放在不同的文件夹中,这也是作为我门专业学生应当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在ftp管理的过程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作为信息管理者和者是非辨别和政治敏感的重要,用户上传的文档是未经许可和身份认证的,所以在ftp服务权限中对上传文件夹(up)做了只能上传而不能随意下载的处理,而管理员的职责是将up文件夹中的文档作初步审查,审查包括文档中是否包含反政府的信息、是否包含黄色等不健康信息、是否倡导了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等各个方面。所以说要做好这些事情,不细心负责,没有基本的专业素养,是很容易出现漏洞的。

篇(2)

2.自20xx年5月份月底到现在,承蒙公司上级领导的厚爱,我调动到了北京办事处担任后勤!这几个月我完成的情况大概如下:

1)财务方面,我天天都做好日记账,将天天的每一笔进出帐具体做好记录!上交总公司.应收账款,我把好关.督促销售员及时收回账款!财务方面,因为之前没接触过.还是有很多地方不懂.但是我会虚心讨教,把工作做得更出色!

2)至于仓库的治理,天天认真登记出库情况,铺货登记!库存方面一般都是最低库存订货,但有时因为疏忽,零库存订货.造成断货的现象,这点我会细心.避免再有零库存订货的发生!

3)帮销售员分担一些销售上的问题,销售员不在的时候,跟客户洽谈.接下订单!(当然.价格方面是咨询过销售员的!)这方面主要表现在电话,还有QQ上~!因为之前在国内部担任助理时.与客户的沟通得到了锻炼.现在跟客户交流已经不成问题了!不过前几天因为我粗心.客户要货,我忘记跟销售员说.导致送货不及时.客户不满足!接下来的日子.我会尽量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4)认真负责自己的本职工作,协助上司交代完成的工作!

3.以下是存在的问题:

1)总公司仓库希望能把严点,.自办事处开办以来,那边发货频频出现差错.已经提议多次了.后来稍微了有了好转.但是这几次又出现了以前同样的错误,产品经常发错型号!

篇(3)

一、电话销售工作介绍

我所在的公司主要做的是农产品资讯信息服务的,这家公司规模比较大,有一百多人,应该算是一家中型以上的公司了,公司主要由两个部门组成,电话营销部:大约有一百人了,主要进行销售工作。技术部:主要做信息服务,如:掌握国内各大粮油期贷市场的价格信息,国外各地大豆、粮油的市场价格变动,国内各地市场价格信息等,实习报告《电话销售实习报告》。而我们的主要工作是,连系客户,让他办理我们网站的会员,一年费用是7000元,我们可以给他提供全国各地的粮、油、棉花等农产品的价格报价和市场行情分析。一般的工作流程是,我们通过网络查找相关农产品企业,拨打电话联系负责人,向他推销我们的服务,并且给他提供一个免费的用户账号,并让他试用一个星期。如果客户满意的话,双方就进行合作,他出钱办理会员。

二、具体工作情况

在公司,采取小组工作的形式,每个组有差不多十个人,设一个组长,每个人都分配了工作任务,每个月都有硬性归定要完成多少指标,并按10%进行提成奖励。当我们这些新来的员工被分配到各个小组以后,组长会发给我们一份客户电话表,这份电话表是由小组负责电话查询的工作人员在网上搜集到的,然后,组长还会给我们一份对话单,主要写了如何与客户沟通交流的对话示例,如:我们先问,“请问,您这是××公司吗”。对方回答是的话,我们会介绍自己:“您好,我们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要是给您提供粮油咨询信息服务的”。对方有可能会继续与我们通话,或直接拒绝,这份对话单上都做了说明,让我们这些新人进行参考。

篇(4)

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较为显著的特色,表现为既有主导,又显多元。从更深层次看,学者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即学术权力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有主导地位,根据共同的价值观来管理教学)在极大程度上促成了英国以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为主、外部院校审计和社会监督等为辅的模式。具体而言,其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主要立足于学校层面的外部监考员制度、周期性全面检查、定期的学科专业评估、系/所层面的年度课程模块评估和日常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等一系列常规活动,而英国的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则主要通过第三方独立机构的院校审计、院校检查、法定或专业机构的专业认证、政府定期的检查和社会监督等方式开展工作。总的来看,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致力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与其经济社会的发展背景和要求,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诉求形成了一种具有良好协调性的有机统一关系。

鉴于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有着较长的历史,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总结与实践成果,笔者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选取英格兰地区四所不同类型的大学进行了个案研究。在问卷调查部分,基于对英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相关文本资料以及质量保障署审计报告的分析,进行了问卷设计,调研对象主要集中于学校负责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相关人员,调查通过专业的问卷调查网站()进行,采用30人的小样本调研,反馈率为47%。在访谈部分,调研对象主要是学校负责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主管领导,访谈围绕大学的管理和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这一主题展开,为尽可能详实了解他们对教学质量保障的理解与看法,主要采取了半开放式深度访谈的形式。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发现,英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一、英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外生性特点

英国高校自治的传统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高校教育质量管理方法各异的格局,直到1990年大学校长委员会设立学术审计处(Academic Audit Unit /AAU)开始对英国所有大学进行学术质量审计(Academic Quality Audit),这一格局开始发生变化。该项审计的重点在于检查各类大学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实现自己制定的质量目标,即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性。自此,许多大学开始制订和完善本校的学术标准,成立教学质量委员会或质量管理机构,并根据学术审计处1991年制定的《审计人员指导手册》和大学校长委员会制定的《实践准则》进行相应的自查自评工作。时至2002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开始采用院校审计(Institutional Audit)方法对英格兰和北爱尔兰的所有院校进行审计,审计的重点仍是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性,与以往质量审计不同的是,QAA制定了全国统一的质量保障框架(Quality Assurance Framework /QAF)和《院校审计手册》,强调院校要遵守全国统一的质量标准与学术准则,这促使各院校根据全国统一的质量标准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并通过这一规范化的进程,在内部质量管理方面开始具有了一些共性。以英国高校质量保障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的发展作为观察视角,不难发现,英国院校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是由外部质量保障活动所推进的,其形成具有较为显著的外生性特点。

这种通过外部质量保障运动推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规范化的做法,其意义在于鼓励高校质量保障经验在院校内外的交流与传播,在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探索出更多的成功做法并贡献于高等教育,从而促成以持续改进为重要目标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良性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规范化的目标指向不在于行为的一致性,因为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基于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一种质量与结构的追求,立足有效的持续改进和多元化发展应该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也只有当规范化为此而生时,其意义方可体现。

二、注重质量文化的培育与积淀,关注学校办学声誉

在英国,无论身处老牌大学还是新建院校,均不难感受到他们对校园质量文化培育与积淀的注重,学校高度关注在公众心目中的声誉,常常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学校的质量理念,推广教学质量保障方面的优良经验。从英国众多高校的实践看,积极推动学校内部形成自觉维护质量的舆论氛围已经成为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动力之一。比如,校方会通过印制和发放各类教育质量保障手册、课程手册等措施,使全体师生了解学校的学术标准,形成自觉维护学术质量和学校声誉的良好氛围。

毋庸置疑,一所大学的声誉在极大程度上与其教学和科研的质量密切相关,由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经历长期积淀而成的质量文化,成为学校声誉的重要支撑。在办学过程中,学校需要通过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此同时也使其声誉得到提升,而良好的声誉使学校更有可能获得更多更优质的资源,如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选聘一流的教师,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质人才。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这一循环的起点在于人才培养,孕育土壤是质量文化,接力棒则是学校声誉,全体师生在不断地进行此项接力,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则发挥为提高学校社会声誉服务的功能。

三、学校定位合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质量标准切实可行

学校根据自身的合理定位和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一个恰如其分、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目标或标准,这是教学质量管理活动能否对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发挥有效指导作用的重要前提。从英国高校的实践看,院校内部质量保障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关注点面结合,关注总体目标的统领作用,关注特色建设。整体上,质量保障工作从学校的定位、使命、战略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各类质量标准的确立,到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与学科建设、专业培养目标与计划的制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编制,直至各环节的课堂与实践教学活动,均从不同的点和面围绕一个总体目标来开展人才培养活动。并且,各院校注重通过利用较为充分的办学自主空间来形成自身的特色。从学校内部而言,各院系同样如此。

无论是合理的定位、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切实可行的质量标准,这些既为高校和二级院系的质量保障起到了指导与规范作用,也在“合理、明确和切实可行”的前提下为学校和二级院系保留了自主发展的空间,对于特色建设及创新发展而言十分重要。

四、关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制度化建设,尊重院系和师生的自主发展权

首先,英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经验表明,学校合理运用外部参照标准,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制定一系列规范的政策文件,是高校质量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制度前提。这一点在访谈和问卷调查中均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受访的各位院校领导一致认为,教育质量与学术标准保障手册作为指导整个学校工作的总领,是学校学术政策和质量框架的主要组成部分,各院系都必须遵循;当然,各院系在遵循学校总体政策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本院系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制定相应的规章。在问卷调查中,有46%的受访者认为,院系在遵循学校统一的总体质量政策和标准(如质量保障手册等)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自由度,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特色。总体而言,这种自上而下、由粗至细的制度制定进程,在保持学校的统一性与院系的多样性之间起到了有效的协调作用。实践表明,无论是学校与外部的质量保障机构(如QAA)在政策、制度上的一致性,还是院系与学校之间的在政策、制度上的一致性,均可减少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大量矛盾,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其次,制度与规则确立在先,评价标准明确,并公之于众,使大家明确了解相关内容,这对于高校质量保障的管理与实施,对于学校及师生自主发展空间的保障,都十分重要。具体而言,例如,对于某项工作,适合何种资质的人员承担以及具体的工作标准、评价的标准和方法、评价结果的使用;对于外部质量保障活动,如何准备接受外部的评价或如何去评价某项工作;对于权益保障,如果不满又如何寻求自身的权利保障(通过何种途径向谁投诉)等等,均应如此。又如,有些学校在学生入学时就会发一本考试手册,厚如词典,规定细至考试所穿服饰,或许看来有点古板,但对一个学府而言,更是一种校园文化的传统,一种制度的标志,宝贵的不是形式,而是形式背后的某种文化积淀。而这种总体上的统一,更确切地讲应该是规范,并不妨碍教学与科研工作中的多样化发展,学校会在统一的学术框架下,通过单独的教学大纲等让各学科领域的师生去追求合理的多样化发展之路。

总之,学校在关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度化建设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中尊重多样性发展的重要性,并认为这是大学的应有特征之一,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五、关注质量保障工作的组织效率,重视功能性机构的建设

通过对英国高校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到,首先,在顶层设计中,学校的教育委员会负责学校层面的政策制定、对外交流和决策的选择,对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和学位标准负责。其次,在基层,各系/所是落实具体质量保障工作的执行主体,而各学部和学院委员会则处于中间层面,发挥协调作用。对此,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27%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在处理统一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时,主要通过学校的一些团体(如学院联合会、学部等)加强学校和院系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寻求两者间的平衡点,保证双方权利。最后,质量保障工作的组织体系呈现“工”字型布局,重点在两头,中间层面在保证有效沟通效能的前提下力求精简。实践表明,这一组织体系既可保证政策的统一,又可使质量保障工作及相关资源落到实处,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此外,各院校通常还设有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院或学习研究所,为学校的教学提供研究支持,为教职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培训,从而确保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经历的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从英国高校所关注质量保障工作组织效率和功能性机构的建设看,这些做法有利于在质量保障中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其中值得借鉴的是,在提高组织效率的过程中,制度与标准建设的科学合理性、明确性与执行力是重要的前提;而在质量保障功能性机构的建设中,重点关注教职员工的专业发展,这一落脚点切中了推进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关键。

六、以学生为本,推进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的学生参与进程

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活动中引入学生的正式参与,可以说是英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而校内各院系的质量保障活动中也有此类规定。在实践中,无论是高校的自评,还是评估机构的检查,学生都被置于重要位置。具体而言,关注学生在质量保障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质量标准方面注重体现学生的利益;二是在制定教学质量标准与专业课程设置标准的过程中,重视学生代表团体的参与以及他们所提的意见或建议。并且,学校及质量保障机构在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的调查对象选择上,也不局限于在校生或应届毕业生,通常还包括往届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并为他们提供多渠道的反馈途径,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访谈中,多数院校领导认为,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培养学生如何去思考,其中,有位院校领导谈到“目前,我们的教学质量保证已经很成熟,所以重点就放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我们将大力推进探究式学习,并且鼓励自主学习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实践表明,高校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将学生权益置于首位,并将此体现于质量保障的制度与标准建设;其次要重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真实感受与合理需求,体现学生参与教学质量保障过程的实效性,避免走过场或流于形式,切实服务于教学质量保障。

七、抓好专业与课程质量,以此作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抓手

从英国的实践看,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整个过程中,均十分强调专业的教学质量,对于专业的审批、设置及其质量监督,都建有一整套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在专业内部,质量保障的重点则是抓好每一门课的教学质量。为此,高校除了对专业作定期检查和接受外部机构的专业认证外,院系还会定期组织对课程模块的评估(此项工作现已成为各院系的常规工作之一)。

调研显示,专业与课程是英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抓手。学校以此为抓手,在实现教学质量管理对于教学工作的推进效能与尽可能地减小管理带来的干扰之间,寻求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落脚点。换言之,这至少在学校层面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把握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点,也避免了因过度管理给师生正常教学工作带来的干扰。

八、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在英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中,各学校均十分重视学生、雇主对教师的反馈信息,并结合每年的教师考核工作(学校和院系对此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和程序),安排与教师进行交流,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计划,以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对此,一些学校有着较为全面的认识和具体的做法,例如,牛津大学认为,对教师的奖励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工资,还应包括其他影响教师个人事业成就的因素,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等。此外,各院校还特别关注在职业进步和专业发展方面的改革与创新,重视优秀教学成果的奖励;在监督和评价过程中,高度重视贯穿其中的平等性与多样性原则,保证监督与评价工作重在以积极的行动服务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真实效用;在促进教职员工专业发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学校亦十分重视开发多样化的教师培训方式。

篇(5)

一、COSO报告中内部控制的涵义、目标及要素

内部控制的起源不在我国,目前我国虽已有一些相对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直到2012年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故而研究高校后勤实体内控问题,应该从了解国内外有关内控理论入手,借鉴其管理思路,并与后勤实体的自身特点和现状相结合。

(一)COSO报告中内部控制的涵义及目标

谈到内控,就不得不提到COSO报告。COSO是全美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起组织(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的英文缩写。1992年 COSO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报告,简称COSO报告。该报告主要是企业内控的规范性文件,它在全球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内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报告将内控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这里所说的目标指的是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遵循的现行法规,即通常所说的内控三大目标。

(二)COSO报告中内部控制的要素

为了实现上述内控目标,COSO报告认为内控主要由五大要素构成,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

1、控制环境

它是企业运行的基本保证,会直接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提供了基本规则和构架,主要有: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和指导力度;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员工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人力资源政策以及企业的职权和责任分配方法等。控制环境是其他四要素的基础,为企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在既定的经营目标下分析并减少风险,这一环节是COSO报告所提出的内控框架的独到之处。无论企业大小,都会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来自内部或外部的风险,而且这些风险是不可预知的。因此,对风险的评估工作非常重要。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及时识别并分析这些风险,以实现既定的目标,为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

3、控制活动

指的是特定的政策和程序,以助于管理层决策顺利实施,主要包括授权、批准、查证、核对、职责分工和资产保护等。控制行为体现在企业的各个层次和各个部门中。

4、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为管理层监督各项活动和在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提供了保证,是整个内控系统的关键所在。它包括对内部信息的处理,对外报告相关事件以及对企业经营决策的管理等。

5、监控

监控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旨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主要监控手段是持续性监控行为、独立评估或者两者的相互结合的方式。企业在整个经营过程中都会有持续性监控行的发生,独立评估活动的广度和频度是保证风险评估和日常监控顺利进行的基础。

内部控制的基础是环境控制,主要依据风险评估,以控制活动为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载体,以监督为保证。内控三大目标和五大要素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内部控制系统的整体框架。

三、高校后勤实体内部控制的缺陷及原因

高校后勤实体作为一种新型服务企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既要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还要进行自我发展。目前还没有参考的规范模式以助于后勤实体的有效性建设。后勤实体现存在企业内控环境不佳、风险防范意识较低、内控制度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下面逐层分析这些不足及其形成原因。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佳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在现代的高校后勤实体管理中依然广泛沿用。尽管有些高校后勤实体管理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等,但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懂事长一人身兼多职,监事会成员直接由董事长或总经理监督管理等,使得监事会实质上被董事长或总经理所控制,其监督职能自然也无法得到保障。

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且意识淡薄。管理者的态度对内控环境起决定性作用,许多管理者并不清楚内控实质,有些管理者误以为内控的重心就是查错防弊,或是认为内控仅仅是上级制定出来制约下属员工的。

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有的实体会计兼出纳、采购兼验收,职权混乱,导致该岗位职责不清、企业人员权限和责任不能落实到位,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不当。

对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不够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常常是流于形式。

(二)风险意识淡薄缺乏风险评估机制

目前多数后勤实体由于风险意识淡薄,在经营过程中多缺乏的风险管理机制,投资筹资等重要事项缺乏必要的风险管控机制。有的风险评估不到位,对风险认识不足;有的虽设立了一些风险评估机制,可只侧重于事后控制,对风险的反应相对滞后;即便设定了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可对于风险的处理也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来保障。

(三)内控制度建设滞后

没有建立内控制度或以内部财务制度代替内控制度。有的后勤领导认为建立内部控制,会影响工作效率;建立专职机构后会增加定员,浪费人力财力。

内控制度不健全。许多后勤实体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奖惩措施,对于工作失误,有关人员不承担任何责任;增创效益也没有奖励,造成员工责任心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

内控侧重于事后控制,忽视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习惯于事后控制,等发现问题,已是“木已成舟”,难以矫正,往往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内控制度更新建设不力。今天的后勤实体对内、外的经济交往和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鲜有实体能做到不断更新和完善内控制度。

(四)信息沟通不畅

许多后勤实体存在对信息沟通、控制的评价及反馈不予重视的现象。后勤领导与实体的管理层,实体管理层与下属员工,尤其是后勤领导与实体一线员工之间常常存在沟通障碍,员工缺乏向上传递重要信息的途径,使得许多内控制度难以落到实处,影响了内控的效率和效果。

(五)内控监督者(审计部门)权力受限

现有高校后勤的内部审计体制和方法已不能适应当前后勤实体的发展,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未得到充分发挥。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现有的内审机制过分强调内审接受两个利益格局不同的阶层领导或称“双向领导”,同时为利益格局不一致的经济主体服务,其结果是把内审推向两难境地。最终导致多数内审还是偏向于与其利益有关的一方,难以保持其应有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三、借鉴COSO框架构建高校后勤实体内部控制体系

要建立起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系统,就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后勤实体,而构建实体的内控体系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和保证。下面借鉴COSO框架的内控理论,结合高校后勤的实际情况,从内控五要素着手,探析后勤实体内控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建立现代化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改善内控环境,首先要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建立,只有实行产权明晰、权责清楚、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完善实体的内控。在组织结构设置上要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避免人员重叠,要重视监事会的作用,充分发挥监事会的职能。

增强内控意识。首先,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后勤实体领导需要带头遵守这些制度;其次,企业要加强对实体管理层的培训,使领导层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加强自我约束,管理好内部人员的工作,在内控链上发挥积极作用;再次,加强员工教育,健全奖惩机制,让员工充分认识到人人都是内控的执行者和责任人。

优化组织流程,合理运用人力资源。后勤实体在对组织流程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应当以整体性、不相容职务分离、权责对等和成本效益等原则为基础,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素质。实体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管理者要不断学习、更新管理知识;对员工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其职业能力与岗位素质要求相符合。企业要结合培训结果和员工的职称及薪酬水平,不断激励员工提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发挥员工自身优势,实现员工自身价值,将员工的利益与后勤实体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二)全面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确认与识别。后勤实体内部风险主要有人力资源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新技术的使用等;后勤实体的外部风险主要包括政策法规的变化、高校的合作政策、同行竞争等。

加强风险分析和评估。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应将多个后勤实体分成各个可以审计的独立单位,然后,对诸如规模、业务复杂性和外部环境等风险因素的影响进行评估,通过评估进行打分,低风险的单位只需定期进行有限范围的评估,对高风险的单位则要进行全程风险分析与管控。

重视风险控制和报告。后勤实体的经营项目大多属低风险项目,我们知道,企业风险一般会经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企业如果能及时发现和报告这些风险,通常情况下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或消除这些风险。

(三)建立完善内控制度

1、建立完善的控制体系

当前高校后勤实体通常会构筑的内部控制体系来管控内部管理制度。第一层为“销”的融入牵制。第二层是以常规会计核算为基础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第三层是以监控、审计为基础 成立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小组。通过这种三层递进式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及时发现,对风险的防范和消除具有重要的监控作用。

2、建立内部管控制度

实施内控制度的基础是依照组织特点,优化框架和科学分工,对岗位职责进行明确规定,使员工各司其职,在此基础上互相协作、监督,共同遵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通过行政手段,使用量化考核指标,采用双目标管理的办法,即管理指标与服务指标,经济指标与社会效益指标;建立监督体系,同员工的经济利益密切结合。如:南京邮电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将后勤服务内容、服务承诺、违诺责任等在网上公开,并专门成立了质量监管科,公布了监督投诉电话,重点监控与师生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饮食、维修、物业等项目。建立严格的处罚机制。企业应当建立对事不对人、违规必究的的处罚制度,建立严格的触发机制,企业应当全面改进重检查轻整改的不良作风,对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坚决按处罚标准进行严格处理,保证后勤管理服务的质量。

3、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要求企业,不论大小,都需要建立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化和标准化控制主体及经济行为。企业需要明确规定各项经济业务人员的权限及责任、完善审批程序,经办人对于审批超范围或无审批的业务,有权拒绝办理,并需要及时上报进行处理。坚持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内部牵制和稽核制度。对外投资、资产处置等重大经济事项进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完善建立集体审议联签制度,对风险评估和管理的力度加强,防止重大决策失误,避免由此而造成的经营风险。根据内部牵制原则的规定,企业需要在相关岗位上设置会计职务,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的规定,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四)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内部控制效率

一个好的信息与交流系统应该是动态的、立体的、纵横交错的,它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其运营状况,提供履行职责所需的信息,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顺利进行。如:南邮后勤集团采用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校内职工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服务对象对企业产品、服务需求的一手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汇总来改进产品、改善服务,使“三服务”、“两育人”工作落实到实处。在实体内控中,要建立涵盖企业全部重要活动的信息系统,尤其是要建立一线员工向上传递重要信息的渠道,确保“下情上达”。南邮后勤集团为此专门设立了“处长接待日”,每周五上午定时定点接待来访,用于完善沟通渠道。 以各项制度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确保信息传达的有效性。

(五)加强经济监督力度,确保对高校后勤实体内部监控的有效进行

客观评价内控有效性是对内控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内控缺陷并加以改进,主要包括专项督查和日常督查。客观评价内控有效性是内部控制的的重要保证。高校后勤实体应当设置内部审计小组,并建立其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岗位地位,加强内部监督,为审计工作开展提供保障。大宗物资采购及工程是内部审计的重点,尤其是审核集团及其下属实体的经济活动及财务收支情况等内容。对此,南邮后勤集团对大宗物资采购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对下属实体日常采购则将其进价明细表定期上传至信息公开网,采用种种措施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后勤领导还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从制度上保证对后勤实体的监督力度。

四、结束语

加强后勤实体内部管理需要建立和完善有空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的内部控制制度。内控制度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高校后勤实体的管理人员应制定、完善并及时修订适合于企业的内控制度。这样才能进一步规范经营管理行为,防范舞弊的发生;才能为资产安全,经济和社会效益,后勤实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晓华.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0

篇(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48-04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日趋重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家通过实施“211”、“985”、“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系列工程,确保了高等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最新出台的《教育部国家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提出了高等教育教学评估的重点要从外部评估向内部评估转移,进一步强化高校内部的质量保障意识,建立健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和提升,首要和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科学的、积极的、主动的质量意识。质量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往往能深入人心并产生较为稳定的导向。因此近年来,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已经作为一个全新的范畴被纳入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视域之中,成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新途径。笔者从质量文化的视角,选取了广东地区6所不同类型的高校开展了关于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调查,旨在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从一个侧面了解当前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进而从质量文化的层面探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

一、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广东地区6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包括211高校1个,省属高校3个,市属院校2个,共发出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5份,有效回收率为94%。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在查阅有关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作为调研工具。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选取部分学校教师开展深度访谈,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汇总分析访谈资料,作为问卷调查结果的补充和深化。

调点结合目前有关学者关于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四个方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内容涵盖了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学校内部监控体系建设、教学环境氛围建设、教学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几个方面。

三、当前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高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的重要内容。“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这是多年来高校教学工作的首要原则,但从调查结果分析,目前高校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尽如人意。调查中,43%的教师认为学校对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同等重视,高达30%的教师认为学校将科研工作放在第一位、将教学工作放在第二位,仅有27%的教师认为学校将教学工作放在所有工作的第一位。进一步调查发现,教师认为学校的工作重心侧重于教学的占35%,侧重于科研的占55%,教学科研并重的占10%。可见目前高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尚未真正达到以之为中心的层次,甚至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有日趋被科研工作代替的倾向。学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度,还集中反映在学校教学工作规划的制订、宣传和落实程度上,反映到教师层面,就是教师群体对学校教学工作规划、年度教学工作计划的了解程度。调查发现,虽然有72%的教师认为学校有明确的教学工作规划、工作思路,但仅有31%的教师认为自己能明确了解学校近年的教学工作规划和年度教学工作目标,有60%的教师只是有所耳闻、了解不够深入,还有9%的教师根本不了解,这说明高校虽然制订了教学工作规划和年度教学工作目标,但是在教师中的宣传和贯彻落实上做得不够充分、细致和深入,导致学校教学重点、目标未能得到广大教师的了解和认可,这显然是不利于保障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

(二)师生对教学基础设施及师资队伍建设的满意度

教学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属于高校的软硬件建设,是高校质量文化中的物质层面,是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基础保障的源泉,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调查和访谈结果看,目前高校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仪器设备的使用上,随着高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很多高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实验室设备的购置(特别是理工科实验室),这些设备大部分用于科研工作,而对于教学实践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专业性实验设备的采购率和使用率却较低,师生对于教学实验设备的满意度普遍偏低。调查中,仅20%的师生认为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能满足教学的需要,80%的师生认为学校的教学实验器材偏少、偏旧,维修率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普遍反映的问题就是学校过于重视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工作,在年轻教师的培育、双师型教师的引培等方面较为薄弱,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缺乏授课的经验,上课效果一般,这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在教师评价方面,很多教师认为,学校过于重视教师的科研业绩,教学业绩标准过于空泛,这很容易在学校形成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对于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十分不利的。

(三)教师对教学制度建设的认可度和执行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制度建设是高校质量文化中制度层面的重要内容。制度建设在各高校都有,但关键的问题是制度在教师群体中的认可度和执行度,教学制度如果没有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执行起来必定大打折扣。调查中,当问及教师是否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有18%的教师认为很熟悉,66%的教师认为了解不深入,16%认为根本不了解,这说明目前高校教师对于教育法律法规的认识程度不容乐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普及教育法律法规工作的缺失,这对于高校推进教学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是不利的。在问及是否了解所在学校关于教学质量保障的规章制度时,同样的,有18%的教师选择很熟悉,66%选择了解不深入,16%认为自己根本不了解。制度的执行度方面,有20%的教师十分愿意并主动执行学校关于教学质量的规章制度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有67%的教师是因为怕被学校惩罚而被迫执行,甚至有13%的教师认为教学质量与规章制度无关,执不执行无所谓。可见目前高校教师对于教学制度的认可度和执行度都尚未达到高水准,这一方面是受到高校教师自命清高、不愿受束缚、追求自由的传统习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高校的质量文化尚未形成,没有一种潜在的导向力促使教师以制度化、规范化的意识来参与教学工作,这是亟须改进的。

(四)师生对内部监控体系建设的参与度

高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实质性的监督和控制作用,建立科学、严谨、可操作性强的质量监控体系,可有效促进高校对内部教学质量的了解、分析、完善、提升。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内部监控体系,也十分强调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性,但问题在于,现有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在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方面较为缺乏。调查中,虽然80%的教师都认可学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是教师,89%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行为习惯会影响教学质量,但53%的教师同时认为自己在学校的质量监控体系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无法发挥作用,27%的教师认为自己在监控体系中的作用可有可无,仅有22%的教师认为能发挥主动作用。进一步深入调查,52%的教师认为学校在内部质量监控体系中的干预力度太强,21%的教师认为适度。从质量监控的途径分析其中原因,可以发现,学生评课、督导听课、同行评课占据主要手段的前三位,而教师反思这一手段尚未得到普遍使用。对于常用的监控手段,很多教师表示,目前流行的学生评课,由于评价量大,很多学生是随便点击选项完成评价任务,还有的教师为了得到高分而想办法讨好学生。一些教师在访谈中表示,像同行评价这样的质量评价,一般是学校和院系布置的硬性任务,并不是自己主动参与的,因此觉得是形式主义,多少存在推脱、嫌麻烦乃至抗拒的心理;有的教师表示,同行评课的过程中碍于面子,给同行教师的评价都是良好的,说的也都是一些无关大碍的话,这样的评价实际上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学校也根本无法从这样不客观的失真的评价中得到良好的监控效果。因此,完善内部监控体系,发挥监控的效能,亟待通过评价途径的改进,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师全身心的投入。

(五)教学质量氛围的成熟度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需要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这种环境氛围,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和质量行为上,但目前这方面尚未达到很理想的情况。调查中,22%的教师认为身边同事的教学质量意识很强,67%认为一般,11%认为不是很重视;当问及所在单位是否经常组织教研活动时,80%的教师认为一学期最多开展2―3次;对于是否经常参加教研室活动、研究探讨教学质量问题,19%的教师选择经常参加,75%的教师选择偶尔参加,还有6%的教师表示从不参加教研活动。这反映了一方面学校在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方面做得不够,另一方面,教师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当问及是否有主动提升教学质量的意识并付诸行动时,54%的教师觉得自己有意识,但会看其他教师的情况而采取行动,18%的教师觉得无所谓、上完课就完事,仅有28%的教师认为自己有意识,并且会主动改进教学质量,为其他教师做榜样。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教师的质量意识尚未被有效地激发,对教学质量改进持有从众心理,教学质量氛围的成熟度不够。这是由于高校尚未形成被教师群体认可并遵从的质量文化,因此在质量行为中没有一种起到主导性、向心性作用的力量的牵引,无法形成整体性的质量行为,影响了质量保障的整体效果。

(六)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度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目的在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潜在性目的,在于通过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促使教师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听取专家意见,并予以改进和完善,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的质量保障仍停留在为了教学而教学的程度,没有意识到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调查中,有40%的教师认为学校在保障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不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35%的教师认为自己对教学的付出无法得到重视和回报,30%的教师认为自己对教学付出得到的回报远没有科研奖励大,自身在专业发展中教学技能的提升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因此,如何将教学质量保障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结合,进一步强化质量保障工作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是提高教师质量意识和参与质量保障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七)开展质量监控手段的有效性

质量监控手段是实施质量监控的载体,关系到质量监控的效果。调查中,“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形成重视教学质量的文化氛围”“教师自发的重视”“同事和学生的评价”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质量保障方式,而“外部教学评估”排位靠后。关于教学质量保障的主要因素,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师生的观念”“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制度”和“奖惩”,这说明目前教师一方面习惯于通过规章制度的规约来保障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却认可并渴望通过文化的手段形成自发的内在的质量行为。有73%的教师认为教学质量是一种文化现象,认为高校质量文化包含办学理念、教风学风、价值观念、管理思想、道德准则、学校传统、群体意识、制度规范、物质环境、行为模式等,说明教师对质量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高校质量文化建设来提升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效能,是作为质量保障体系主体的教师群体的内在迫切需求,高校应在质量文化建设方面有所作为。

四、以质量文化促进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策略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知,当前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有了很好的实践经验,但实际上很多深层次的东西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直接影响到内部质量保障的效果。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内部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从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出发,从系统的角度,通过质量文化的建构,发挥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功能,促进高校内部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质量文化体系

传统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习惯于借助技术管理手段来实现,随着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工作的深入开展,质量保障的趋势将会逐步超越其技术的范畴而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质量文化。通过质量文化的建设,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四个层面,逐步形成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条件,这是有别于以往的由外而内的强制性的质量监控,而演变成为一种由内而外的自发性的质量保障,是一种质的改变。质量文化是由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制度规范、教风学风等精神因素及其物化形态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因素并非孤立地发挥作用,在进行质量文化建设时,也就不能厚此薄彼和各行其是,而要坚持整体性原则[1],有层次、有系统地开展建设。同时,还需要重点注意多元化的问题。这是因为,质量保障的所有理念与措施要落到实处,必须得到多元利益主体的认同与支持。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其出发点和归结点都在于学生的素质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质量保障的实践者,更是质量保障的直接受益者,因此,质量文化体系的构建,必须充分考虑到管理者、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等多元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要通过多元化的文化体系建构,通过交流、对话达成学校成员对质量价值、质量观念、质量道德、质量追求的共识,这样的质量文化才是积极的、有效的,才有助于减小质量保障实践的阻力,提高质量保障实践的绩效[2]。

(二)夯实物质文化的基础

物质层面质量文化虽然是高校质量文化结构中的表层部分,但它却以外在的形式体现出高校质量文化的水平和特色,同时也是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支撑和基础。质量物质文化的建设,需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在基础设施建设、图书资料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教学设备建设等方面,向教学工作倾斜,真正体现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物质层面质量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坚持“环境育人”的理念,使学校的环境彰显出其特有的育人品位、优良传统和价值观念。

(三)发挥精神文化的引领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亟待增强作为质量行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质量意识与参加质量保障的自主意识,而这方面更多是依赖精神层面的质量文化的引领。精神层面的质量文化,是指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进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关于质量行为的价值取向,涵括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校风、教风、学风等等,并且这种质量价值被学校的成员所认同和信守,这是高校质量保障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通过精神层面质量文化的建设,有助于教学管理人员改进教学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有助于提升教职员工对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视度和参与度,有助于学生群体主动融入质量保障体系并成为促进质量提升的关键群体,从而有助于整个学校形成统一的质量理念、质量道德、质量管理方法,促进整个学校质量保障工作效能的有效提升。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要重点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中偏重于刚性管理和层级管理的传统,一方面,将更多的管理权力重心下移,下放给教学院系,让他们在遵循学校总体质量规范的前提下,针对本院系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保障工作,增强基层组织自主适应能力和自我寻求发展的动力[3]。同时,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转变管理观念,让教师切实感受到参与质量管理不仅是学校的事情,更是一种职业的道德和修养,还是完善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自主地、创造性地参与到质量保障工作中来。

(四)强化制度文化的约束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4],任何一项工作的深入开展,都需要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配套科学的、可行性强的制度,这是有效实现学校质量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就目前来看,强化制度建设,发挥制度文化的功能,主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建立健全制度制定的协同机制,改变过去管理制度的制定仅仅依靠管理层的局限性,提倡开放性、民主性、公开性的制度制定模式,让专家学者、教师、学生乃至社会专业评价机构参与到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中来,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能充分体现学校成员共同的质量管理理念,才能成为被学校成员所认可并共同遵守的质量行为准则。二是要从笼统的质量管理制度向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制度转变,除了传统的课堂质量标准,还要制定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质量管理规程、质量行为规范、质量评价体系等标准,特别要通过对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量化和奖惩标准的细化,重塑“教学为中心”的导向。同时,学校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的设计、职责权限的划分等也要加以阐明[5],从而保证制度建设的整体化,真正发挥制度在质量保障活动中的作用。

(五)促进行为文化的同化

行为层面的质量文化,是指高校成员在物质层质量文化的基础上、在制度层质量文化的约束下、在精神层质量文化的支配下所形成的质量行为,是质量文化的生动体现。良好的行为层质量文化,能促进学校成员将质量价值、理念转变为教育行动,真正变成良好的教育质量行为,从而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从另一个视角看,质量行为文化,其实就是高校成员共同的质量意识在实际质量行为中的体现。

行为文化分为制度行为文化和非制度行为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他律”,非制度行为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自律”[6]。质量行为文化的建设,并不是要将“他律”和“自律”对立起来,而是要促进“他律”和“自律”的融合,从管理的角度,就是要促进“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融合,最终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一方面,要通过发挥制度建设,凸显制度的权威性,充分发挥制定出来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约束功能,使学校的质量理念成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成员的共享价值和集体责任,要通过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交流平台,采取多种形式的质量活动,在无形中渗透和传播质量文化,促使学校成员增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荣誉感,从而自觉实施质量行为,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质量管理。

总之,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动力源泉,在高等教育评估进入到从重视外部评估向发展内部评估的阶段,高校质量文化更加凸显其重要意义,针对这一转型时期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从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入手,通过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个层面,提升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文化品位和建设效能,是当前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章豹,王朝兵.高校教学质量文化的层次结构和建设原则探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0).

[2]宋鸿雁.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问题探析[J].江苏高教,2013,(2).

[3]李建辉.解放生产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性目标[J].当代教育论坛,2003,(9).

篇(7)

一、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特征分析

(一)以法规为途径规范质量保障环境

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制订、修改和完善相关教育法律与政策,为构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提供法规依据,使教育质量保障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规可据,高职教育得以沿着正确轨道获得可持续发展。

法国政府在《萨瓦里高等教育法》(1985年)规定,高职院校与政府之间实行每四年签订一次的“合同制”,高职院校必须接受国家评估委员会代表国家所组织实施的质量评估,衡量标准是依据共同研究协商制订的质量指标体系,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政府对于高职院校是否续签新合同以及财政拨款额度。英国政府在高教白皮书《高等教育:一个新框架》(1991年)里详细诠释了质量控制、质量审核与质量评估等概念,明确规定了质量保障模式核心应该立足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对于教学计划、所设专业和课程开设质量与标准负有全面、明确、直接法律责任,但是同时也必须接受校外机构监督与考核。在德国,由联邦议会通过的《高等教育法》(1976年颁布、1985年修订),明确规定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详细规定了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格、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内容,同时还设立了一套涵盖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庞大监督系统” [1]。另外,《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1981年颁布、1986年修订)对于高职教育相关的个人、企业、学校及政府各级机构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做出了更为全面具体的规定,有效促进了高职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二)以能力为本位确立质量保障目标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具有特定专门知识技能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而当今社会技术飞速进步和生产方式急剧变革对劳动者素质又提出了更新要求,发达国家普遍确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目标。

英国的BTEC(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模式把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相结合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目标。其中“通用”的含义“不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职业,而是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要获得成功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即跨职业的、可变的、有助于终身学习的,可以发展独立性的能力”[2],重视发展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和独创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和敢于创新。澳大利亚的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注重根据社会职业岗位要求、以就业为导向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考核内容由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两个部分所组成,由于毕业生主要是到岗位上从事具体工作,对理论要求可以适可而止,而对实践考核却非常严格,课程成绩评判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合格的课程要继续学习,直到合格为止。德国的DS(双元制)模式不仅重视培养学生基本从业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还更加强调在变化的环境中通过自主学习重新掌握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关键能力,“这种关键能力由技术的理解与掌握能力、决策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与合作能力,质量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等要素组成”[3]。

(三)以学生为成员丰富质量保障主体

多数发达国家认为学生既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主体和主要利益相关者,更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高职教育质量最有发言权,能够对高职院校各项管理、教学与服务等方面提出更加有效与合理建议,理应成为质量保障主体的最重要成员之一。

英国高职院校所实施的“着重以预防问题为中心”的质量保障活动,通过从制度上保障学生代表参与到校级质量保障机构以及通过实施学生体验调查来了解学生对高职教育质量满意度这两个途径,充分保障学生在质量控制、质量评估和质量反馈等环节的权利,有效发挥了学生在质量保障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澳大利亚则通过“学生代表以学生观察员身份参与到校委会之中,以学生的视角对学校教学政策制度和实施提供咨询与监督,以及通过学生调查来了解学生对学习、校园文化和生活的看法这两种方式积极吸纳学生参与完善高职院校反馈机制”[4]。美国高职院校认为质量保障过程涉及许多环节,质量保障活动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因此特别重视诸如“高职院校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对学校整体情况的态度”等问题所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质量保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以健全的制度作为质量保障手段

发达国家均认为管理制度的规范与创新是高职院校发展力的重要标志,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因此,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相关要素、实施与监控等环节都做出了严格规定。

英国高职院校质量管理制度既体现在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教学与科研评价报告等学校质量管理政策中,也反映在学术质量系统手册、教学规章制度手册、实训实习手册、财务管理制度手册、教师任职资格手册等有关质量规章的文件里,还表现于学校质量的年度评估计划、阶段评估实施和质量进展评估结果等质量操作规程内。其特别规定只有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接受过严格专业训练才能担任高职院校教师,学校的年度预算、财务收支监督、听取财务和审计工作有关汇报一般都由学校董事会组织实施。在美国,“高职院校从新生入学申请、录取、报到、注册、学生管理、选课、考试、实习等各个环节的每件事情都安排有相应部门及专门人员负责,尤其是对于教学日历、选课目录提前一年就做好了预先安排”[5],明确规定只有具备“双师型素质”才能获得高职院校教师资格,教育经费预算必须经学校顾问委员会通过批准才能使用。澳大利亚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战略制定、实施与调控由质量与协调小组来专门负责,由学校各个领域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其下属的学术理事会具体负责保障学术质量的学部常规评估,规定5年为一周期。严格规定专职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兼职教师则需要同时具有实践经验和技术能力。

(五)以自我评估作为主要质量保障方式

大多发达国家高校都有自治传统,通常认为外部所进行的只是一种静态评价,所揭示的基本上是表面现象,而作为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唯一主体,高职院校通过实施自我评估,可以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以便及时、主动地改进、完善工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6]。

英国高职院校拥有较大质量自主权,认为开展专业自我评估是保障内部教育质量、迎接外部质量评估的重要基础,评估目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设立,评估内容涉及人才培养目标、业务开展范围,学生、教师和教学资源,课程设计、内容及其组织,学生学习、教师指导、质量标准和管理规则等诸多方面,并由专职主管人员来负责实施。设立一定的标准并依据此标准对教学质量评估,是澳大利亚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策略中最为实用也是最具有操作性的一项内容。澳大利亚高职院校内部设有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对教学中课程设置、研究项目申报、教学过程、毕业生满意率等进行评估、监控与指导,并结合学生的就业情况对教学工作进行相应调整。在美国,明确提出高职院校为了致力于提高教育与服务水平,实现质量保障目标和完成社会使命,必须努力对教育与研究水平进行自我评估。为了进行自我评估,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估项目、建立必要的评价机制,以此来保证学校与专业的健全、有效,使学校或专业具有明确的、适当的教育目标,充分提高人力、物力和财力利用效率,有效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发展趋势

(一)质量保障环境的文化性

“质量文化(Quality Culture)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如今质量文化已经成为文化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课题”[7]。高职院校质量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在长期教育过程中所自觉形成的,以质量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规章制度、法律观念以及行为习惯的总和”[8]。质量文化是内隐的,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全校师生思想与行为,从而对质量目标、质量观念、质量标准和质量行为规范产生认同感。

伴随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实践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发达国家逐渐认识到仅仅依赖外部法规约束很难将教育质量管理理念有效融入到师生质量意识之中,靠此所保障的环境也只是暂时的、易变的、稍纵即逝的。而具有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质量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就会对全体师生产生一种内在的感召力,使之朝向共同理想努力,教育质量也就将会成为全体师生共同信奉的价值观念和内在追求,所保障的环境必然是标本兼治的、持久的、永恒的。因此,营造教育质量保障环境的途径将由原来的重法规转变为重文化、由原来的重外在约束转变为重内在追求、由原来的迎合外部评估转变为校园质量文化氛围创设。

(二)质量保障目标的全面性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应该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较高水平的能力,更需要人的社会关系丰富与发展。高职院校人才质量目标也将以此为依据,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建构全面性的质量保障目标。通过理念、制度、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创新,使人才质量目标由原来的能力本位教育逐步转化为知识、能力和情感并重,既注重能力的提升,更注重职业责任感、敬业精神的养成,集科技素质、人文素养与伦理素养于一体,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三)质量保障主体的全员性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认为管理应该是以质量为中心、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产品,使全体成员、组织与社会受益而使组织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不是单靠某一成员或某一方面的努力就能奏效,所有相关人员都应该共同承担责任。校领导(校董会)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决策者与指挥者,通过诸如学术委员会、科研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各种委员会实施;管理人员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督导者与监控者;教师(包括来自企业或行业的兼职教师)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学生是教育质量的主要载体和体现者。因此,教育质量保障主体也将由学生为主要成员转变为校领导(校董会)、管理人员、教师(包括来自企业或行业的兼职教师)与学生等全体人员所组成的教育保障质量共同体,共同致力于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四)质量保障手段的灵活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布鲁姆(Bloom)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由于各自学习倾向性区别,学习者要完成相同的学习任务,学习速度可能会有差异,但是只要能够给予学习者足够多的学习时间,他们都可以掌握全部学习内容,教学的任务只是为学生成功学习提供必要的、灵活的外部条件。

“学分制是建立在以学习自由为基础之上的一种教育制度,其选择性、灵活性、个性化、指导性、开放性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很大优势”[9],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了自由空间,给不同知识基础、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和可能。高职院校将由原来具有刚性、硬性弊端的“学年制”逐步转向具有弹性、柔性优点的“学分制”,改革现有的“在规定期限内学完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刻板性的”教学管理系统,重构“面向和适应全体学生”的“灵活性的”教学管理系统,开设大量选修课,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任务、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进行学分替换,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来吸引学生接受高职教育。这样既可以显著保持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还能够充分发现和挖掘其优势、特长与潜能。

篇(8)

[中图分类号] R573.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261-01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47岁。因“反复黑便半年,加重2月”入院。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解黑色大便,成形,每日1~2次,具体量不详,无腹部不适,无恶心,无腹痛腹胀,无头晕、黑,无消瘦发热,当时未予重视。入院2月前无明显诱因下上述症状加重,在外院查胃镜:胃黏膜贫血相,疣状胃炎;结肠镜:乙状结肠息肉,大小约0.5X0.8CM,有蒂,表面光滑,无充血糜烂。给以“PPI”类药物治疗上述症状无好转,仍有间断黑便,2010年05月10日患者因再次便血急诊至我院,查血红蛋白63g/L,大便潜血(++),予止血、补液扩容、输血等治疗后病情稳定,为进一步诊治入院。既往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否认手术外伤史。体格检查:精神差,全身皮肤未见黄染,眼结膜及口唇苍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两肺呼吸音清,HR86次/分,心律齐,未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未扪及包块,肠鸣音正常。

1.2 检查

1.2.1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5.2x109/L RBC 2.68x109/LHb58g/LPLT180x109/L;大便潜血(++)血肝肾功电解质:正常。血AFP、CEA、CA125、CA199均正常;APTT、PT正常。

1.2.2 内镜检查:

1.2.2.1 胶囊内镜所见:如图1-2所示(描述所见)

图1(胶囊内镜,空肠血管畸形)

图2(胶囊内镜,十二指肠降段增长性病灶伴出血)

1.2.2.2推进式小肠镜所见:如图3所示(描述所见)

图3 推进式小肠镜进镜幽门下约70cm处空肠见一增殖性病变,长约4.0cm,呈分叶状,占据肠腔1/2,表面弥漫性雪花样小点,质地脆。病理诊断:空肠粘膜慢性炎症伴淋巴管瘤。

1.2.3 内镜活检病理结果: 2010年05月19日:病理空肠粘膜慢性炎伴淋巴管瘤,予止血输血营养支持等治疗后,转至外科手术治疗。

2010.05.24 静吸复合麻醉下,行小肠肿瘤切除术:近端空肠距屈式韧带50cm处,可见一肠壁增殖性病灶,质软,直径约4CM,浆膜面有充血(如图4所示)。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病理结果提示(图5,将图片中内容在此描述而不置入病理报告图片)

图4(手术切除标本)

图5(病理标本)

2 讨论

2.1 淋巴管瘤(lymphangioma)是一种临床罕见的疾病。1961年有Waldmann首次报道,以后也应个案的报道。按照wcgner分类方法,淋巴管瘤分为单纯性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囊状淋巴管瘤,小肠淋巴管瘤,它由内衬内皮细胞的淋巴管、结缔组织及纤维性间隔构成的良性肿瘤,其腔内无血液成分,其内皮细胞缺乏Ⅷ因子相关抗原。小肠好发海绵状淋巴管瘤[1]。

2.2 每12000个出生者中发生1例,占小肠肿瘤的1.3%-4.8%。临床表现:多数病例无症状,偶有以肿瘤为前端的肠套叠和消化道出血。

2.3 镜下表现:内镜下可见黄白色或灰白色有透明感的黏膜隆起增殖性病灶,表面弥漫性附着雪花样小点,如用活检钳子压迫易变形;较大肿瘤可呈粗大结节状,周围平坦的黏膜可见散在或弥漫性白色小点。治疗如并发肠套叠、腹痛及出血等临床表现时可行手术切除[2]。

2.4 预后:尚无淋巴管瘤恶性变报告,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篇(9)

编制实习指导书,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

为使学生在实习前对专业知识和将要进行实习企业有个相对全面的预先了解,以便更清楚在实习中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学校环境工程实习的带队老师主导编写了《环境工程认识实习指导》和《环境工程生产实习指导》。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和阶段性实习计划,完成阶段性任务后,教师进行检查和验收。在实习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启发并诱导式的让学生自己分析回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遇到难点时查找资料、学生互相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思维和潜能,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同时,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实习成绩根据提交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总结)、模拟实验报告以及实习纪律(含实习鉴定)和分组报告情况进行综合考评,成绩按百分制记分。评分按等级成绩进行,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为达标,70~80分为中等,80~90分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对学生的实习报告内容和格式作出具体规定,写入指导书,避免实习报告过于笼统,学生在报告中泛泛地谈收获、体会和感想,对实习的认识不够深刻具体的问题。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能够达到考察每名学生真实收获的目的。

四位一体实习内容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篇(10)

一、 当会计专业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考核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历来在各门课程当中都十分重视,然而考核评价在顶岗实习课程中的实施效果却一直不够良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考核评价缺乏统一规范标准

顶岗实习过程学生通常分散实习,实习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实习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对于考核评价标准了解不足,没有明确统一标准下发给企业指导教师是主要问题所在。

2、 学生重视不足

部分学生对于最后一学期进行的顶岗实习已经远不及前两年那样重视,认为最后一门课程的成绩已经无关紧要,重视不足

3、 企业评价不认真

很多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在考核评价环节重视不足,最终都是以优秀良好给予评价,使得考核评价起不到实质作用。

二、 会计专业顶岗实习考核评价设计原则

1、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导向功能。教学评价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教学评价中强化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使评价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不断的向评价标准靠拢。为此,在建立评价标准时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体现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科教兴国要求、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第二,应体现正确的教学观念,建立科学评价标准。它应是对陈腐教学观念的突破和否定,应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思想,符合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社会化以及终身学习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

据此会计电算化专业顶岗实习课程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考虑到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三方面。如: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助人为乐精神、较好的审美情操、自主学习能力等。在制定教学评价标准时都在明确列在其中。通过这样的评价导向,让学生意识到,课堂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同时也是健康人格的养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由于顶岗实习过程当中,不仅有校内管理教师参与,同时也有企业指导教师、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参与指 导,因此参与评价的主体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即有校内指导教师,又有企业师傅,同时还有学生自己在实习报告中对自己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一个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学习效果。

三、会计专业顶岗实习考核评价设计

1、过程成绩

根据学生实习周记,由校内指导教师给出过程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学生需通过网络平台登陆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将每周学习心得、主要工作进行记录。指导教师根据实记中内容所记录的工作内容是否符合专业实习要求、学习收获情况以及周记完成的认真程度和提交时间等给出成绩。

同时,实习周记也是师生沟通的重要媒介。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校内教师需要通过实习周记来了解每一周的工作情况、情绪变化等,以便随时掌握学生动态。同时教师也需对学生的实习周记给予回复,可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指导,也可以对下一步工作以及实习的主要内容提出希望供学生借鉴。

2、 实习报告成绩

根据学生实习报告内容,由校内教师给出实习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实习报告的基本提纲如图1所示。包括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实结、对母校教学实习工作的建议几部分。其中实结是实习报告的重点内容,将实习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况,实习心得体会进行总结汇报,字数不少于3000字。对母校教学实习工作的建议这部分是校方接下来开展实习的工作的重要参考意见,通过已实习学生的反馈意义,可以发现实习管理中的不足,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顶岗实习服务。

图1会计电算化专业顶岗实习报告

3、 企业鉴定成绩

由顶岗实习所在单位,根据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完成任务的情况,参考校方提供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以企业员工考核制度为主要依据,给出校外实习成绩,并加盖公章生效,占总成绩的40%。顶岗实习校外考核评价表如表1所示。

四、总结

上一篇: 医院副院长述职报告 下一篇: 借贷担保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