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04 02:58: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美术教学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美术教学方法

篇(1)

如何完成美术教育使受学生掌握美的规律,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之成为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有机因素。不仅要开设开展好美术课程和各种课外活动,更要加强对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克服以往美术教育中诸多弊端,确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

教学方法是关系到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教学中 最忌“在课堂教学的结构方面,在教学和教育的形式和方法的应用方面的教条主义和死板公式”何况时下是一个个思想、性格、智力、技能均不同的青少年,家庭、社会、学校的多种影响纵横交错,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综合的效应,因而对他们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固定的模式。美术是视觉艺术,艺术就是感情的创造。

一、重感知的升华,让学生在直观感觉中提高认识能力。

认识能力,即观察事物的能力,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能力,也即“看”作品的本领。人的智力结构主要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活动力等因素组成,其中观察力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观察是思维的先导。它又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面对年龄小的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觉处在无意识性、情绪性比较明显时期,还具有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要从他们便于观察记忆入手,从外形的美感到内在结构,由表及里 、由简到繁的艺术分析,指导他们会“看”作品的方法,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激发起学习美术的兴趣。

对于对美术尚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他们来说,这种“看”是需要引导的。帮助引导他们直接地凭视观察、亲自体验,增强形象的概念。比如安排一些静物、工艺作品和有审美价值的优秀绘画作品作为教具,让他们从真实的作品里获得结构、体积、色彩、质感、比例等艺术语汇的感知,在此基础上,使他们进入理性的分析,以获取对象的精神意味。这种教学生“看”的教学方法的过程,是让学生从对象个别特征到整体形象的把握过程,从而提高他们运用形象表达对美的感受能力。

二、让临摹转向想象力的培养 。

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为发展理性认识的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临摹教学是必要的。长期的“照葫芦画瓢”不但破坏了学生感知认识,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故而在美术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艺术创造想象力的培养 具有重要意义。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这里的“积极性、主动性”指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师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通过讲授、问答、开展活动、讨论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师生演示及自学指导等手段,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思想,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加强自我修养的积极作用。当然学生的发展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种作用”必然要形成一定的观点,这就是学生一种独特的思维想象的开端,也为创造能力奠定了基础。走出课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教学主体,既验证了同学们的辨别能力,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同学们思维想象力。要培养创造力,就必须培养想象力。审美能力的提高,不仅要有具体的个别的事实、概念,表象的识别和记忆,而且要启发学生能识记一般的事实、要领和表象。要能从认识事物的本质出发,让那些在临摹作品中遇到的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养成感受美的直觉。

三、发挥欣赏教学作用,培养学生情感能力

情感是每个心理健全的人都必须体验的心理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美好行为的内在升华同道德相依存,情感溶化在知识与道德之中。

篇(2)

近几年,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对人文学科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内综合院校与艺术院校不断发展壮大,这些对美术史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史属于人文学科,实际上隶属历史学,在西方一般下设在综合类大学,作为一门普及课程在全校可供选修。由于我国近代美术的历史原因,美术史这门学科下设在专业的美术类院校,这就导致美术史缺乏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美术史这一学科在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随着近些年艺术教育被热捧,美术史作为专业院校和综合类院校的基础理论课逐渐被重新认识。

美术院校开设美术史课程的目的,就是清楚地让学生了解、认识、把握人类所创造的艺术和艺术品如何适应和满足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物质、精神的双重需要。不知古如何知今,不继往如何开来?学习研究美术史就是为了发挥其知识、创作思路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在艺术创造中形成适应当代的艺术样式,使学生站在艺术大师的肩膀之上,吸取以往的优秀艺术成果,使艺术水平得到提高。美术史的教学如何改革,如何使它在美育、陶冶性情、人文素养、传承中外优秀文化、艺术创作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就成了值得思考、研究的问题。美术史是专业艺术院校和高校美术类专业不可缺少的课程,然而,单一的、生硬的传统美术史教学模式加上太过庞大专业学术的教材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美术史的教学改革应体现其教学特点,转变思想认识,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环境,探求新的、更有效的授课方式,充分发挥其强大优势,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我国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认清美术史的教学现状,明确教学目的

美术史教学在高校现今所处的位置比较尴尬。虽然美术史是不可缺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但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普遍存在一种漠视的态度,认为这门课程可有可无。如此,美术史教学岂能高效?这是因为不知美术史教学的重要意义与教学目的,且思想认识陈旧。因此,首先要清楚美术史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中外艺术史,知道中外的著名艺术大师及其代表作品,更重要的是讲述这些艺术大师的成长经历,学习艺术的艰辛过程和伟大的人格,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启发作用;不在乎讲了多少内容,学了多少章节,而是真正播下学术的种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艺术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二、尝试新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美术史课程在各大院校开设的时间一般为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授课时间一般为2课时(100分钟)。如今,各大高校的美术史课程绝大多数都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这是由美术史课程的特点决定的。多媒体授课现在还存在一些争议,有些学者认为教课就应该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板一眼。诚然,传统板书自有它的优势,比如表达数学公式、展示演算过程,但是在视觉文化强力冲击的当下,文字表达已逐渐让位于图像、影像,这可从小说、报纸衰落,影视、游戏快速发展看出。美术史学科的作品为第一性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它能直观且多元展示作品),不仅要用多媒体,而且要用好多媒体。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作品可以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虽说同时也削弱了授课教师讲课的效果,听课的精力有所分散,但图片或者视频能强力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强其学习趣味性、互动性,比起传统的口述方法要有效得多。实际上西方最早在19世纪时采用幻灯片讲述美术史课程的时候就曾引起轰动。在整体黑暗的教室中幻灯片投放产生聚光效果,而授课者在旁边配以声音,颇有些宗教般的心理暗示,使人的内心产生微妙的神秘感受和特殊的视觉经验。这对理解美术作品无疑有很大帮助。

在具体使用和制作的过程中,结合课程需要,教师还可以截取绘画作品的任意局部放到同一个画面上进行比较讲解,这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更容易理解。如果再以音乐配合随着视线运动的画而来进行欣赏,那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意境。

在坚持和丰富多媒体的同时,还可根据课程的需要,直接带领学生去博物馆或美术馆授课,充分利用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资源。比如讲述中国美术史商周美术时期时,可结合当地的青铜器博物馆资源。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和沟通。倘若能直接在博物馆参观、授课,让学生与美术作品面对面,这种观看实物的视觉经验比起图片要先进和有效,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还原生活情境,紧跟时代步伐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80后”和“90后”,自我意识特别突出,思维能力强,追求个性,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与众不同,对新事物、新概念、新潮流、新词汇等新东西非常感兴趣,接受快,更具主观判断性。美术史论教师若只讲述课本内容是无法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的,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教师不能一味地“满堂灌”,应加入当代大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引入当下流行词汇甚至网络词汇。还可根据具体的内容,还原生活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比如在讲述构图、色彩等具体问题时就可以和流行的摄影、电视、电影,甚至游戏等题材互相联系举例,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扩展美术史课程的知识,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真正拥有主动参与的乐趣,开展个性化教学。

在开展个性化教学的时候,应把握引用流行词汇和例子的度,使它真正起到引发兴趣的作用,使这些生动的词汇、例子变成美味的“餐前点心”,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总之,美术史论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艺术史,熟知历代艺术大师及其作品,更重要的是在传播中外优秀的美术传统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当下美术史的教学不能很好地满足当代艺术院校和综合高校美术系发展的需求。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上教学方法,还需要更多的教师进行思考,探讨其改革之法,从实践中探求出适合我国高校发展的美术史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为提高我国高校美术史教学质量与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3)

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应该清楚学生的心理需求。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比如在七年级“人类的朋友”的美术课上,如果老师一味要求学生按书上的要求去做,按书上的表现方法临摹书本上提供的范画,肯定会有一些学生对此不感兴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绘画积极性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动物范画,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循序渐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地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其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大家都知道,美术课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地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

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然而如何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与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降低学习难度,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目前,因为学校条件的限制,很多美术课程不能很好地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地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显然是有悖新课改要求的。我们应该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

2.言传身教,直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地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像、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

3.课堂教学内容适中,训练有层次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955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从事多年美术教学工作,我们深知美术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也不是单纯提高美术技能,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能够生活得更加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情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修养,促进他们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美育的方向,以“育人”为中心,把促进儿童青少年审美发展作为美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要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获得艺术感知,艺术欣赏和艺术评价能力,体验视觉、听觉、动觉等活动带来的愉悦,丰富审美经验,通过艺术活动发展个人潜能,提高生活情趣,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与人文修养得到综合发展。

美术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尊重,爱护并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重视学生全面提高课堂实践,探析教师如何选择生动内容与教法,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生活处处有美术,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世界,让美术丰富学生生活,这样学生和能感受到美的真义,才能真正热爱美术,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教育家袁振国在《当代教育学》中明确指出:“教学即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美术课学习内容要贴近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美术教学就失去了创造的活力。我们在美术教育中要真正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乐趣。因此,在美术教学中不应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内容,在题材、形式的选择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 其次,设疑解难,启发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美术课堂中,设置并提出疑问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也是探索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动力。设疑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助燃剂,德国着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保持和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的注意和兴趣的强度。”美术教师在课堂中善于运用设疑,提出启发性问题,步步诱导,层层点拨,促进思维,从而解决教学要解决的重点与疑难问题。

第三、沟通情感,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

情感是求知的动力,是发展学生智力和思维的重要因素,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驱力。美术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师生心灵的艺术,教师与学生之间真诚、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造成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气氛,建立最佳的教学情境。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知者莫如乐知者。我们在课堂上要寓理于情,渗透和体现在教学的心思与教态之中,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学习的兴趣。往往一束期待的目光,一句真情的话语,一次鼓励性的评价,不仅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而且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师生的情感联络和交流得到加强,学生就能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好完成。

第四,培养个性,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未来教育个性化的重要体现。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差异,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求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兴趣、努力程度、学习方法以及行为倾向等。注意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所用教材与教法的反应,他们的优点、弱点,以及问题之所在。教师要对他们的优点给予机会,使之充分发挥;对于他们的弱点,则努力找出原因,O法弥补;对于他们的各种问题,都详细研究,帮助及时解决。美术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应制定整齐划一的学习标准,学习内容和要求不能规定得过死。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审判感受力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审美感受和各自的审美表现,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成长。不同学生由于个人性格、气质、生活环境的不同,往往有着不同的艺术倾向和趣味,教师要尊重学生艺术趣味的多样化,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对学生表现枉加评判,而是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不怕失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

总之,要想让学生在美术课中兴致勃勃,主动学习,就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反思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艺术,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篇(5)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好美术的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同。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美术情趣

一是注重走进学生心灵。在美术教学的进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兴趣特长、心理状况,正确的进行引导激励,培养学生对美术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作、应用能力。教学实践中,我注重走进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创作的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先学自己喜爱的,先画自己喜欢的,对他们在学习、探究、创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是注重融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眼与眼的感动,加强师生情感方面的沟通交流,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从老师的微笑里感到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美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有趣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美术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由“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才能给美术教学带来新的生机。

三是注重营造教学情景。以兴趣为引导,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活跃的思维、新颖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通过组织美术兴趣小组开展课外写生、作品展览、相互评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创作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使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水平。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是理论联系实际施教。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教师要更新思维观念,转变角色定位,优化教学环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加强理想品德教育,在讲解美术知识时,结合自身了解掌握的人文、历史、典故知识对学生进行深入讲解,使学生感到学习美术不仅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人格魅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整合师生、生生之间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个性特长,通过合作交流,互助学习使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活动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放大美术课程的学习效用。

二是合理设置分层施教。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领悟水平、感知能力,进行分层施教,在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让不同美术基础的学生都能学有所知、学有所成。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绘画水平、掌握进度的不同,把学生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层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我精心选择著名画家创作的录像,让学生先看作画过程再进行讲解,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这样,画得好的同学胸有成竹地创作,画得慢的同学也可跟着我的示范进行。这样,既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手段,又使教学在张弛有度的氛围中学习。

三是利用电教媒介施教。实施愉快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电教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广角度、多渠道,视觉直观和感性资料,通过作品欣赏、示范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用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将学生从说教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教学中,我利用photoshop6.0的复制和添色功能来设计理想的图案,为学生的创作设计提供了选择余地和想象空间。如在上《水彩风景画——桂林山水》一课时,我通过调节不同明暗的程度进行演示,直观性很强,深爱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

三、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6)

教师要遵循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认识规律,通过选择合适的内容,创造宽松的氛围,运用恰当的方法,创造有效的途径,引导幼儿通过美术形式表现眼中所见、表达心中所想,使美术活动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乐趣,让幼儿在美术学习中体验成长、体会成功。

一、激情引趣,放飞幼儿美术学习的梦想

1.多维了解幼儿爱好。幼儿正处于对世界和事物认知的懵懂时期,针对幼儿生性好奇、好问、好玩、好动的特点,教师要合理呵护其稚嫩的创作热情,激发创新灵感,如此就能有效培养幼儿的创新兴趣。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幼儿中,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与幼儿谈心交友,走进他们的心灵,把握幼儿的发展脉搏,了解他们的喜好,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心理状况因材施教,让幼儿用美术表达所想、所思,不断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2.催生幼儿学习兴趣。教师要准确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爱好兴趣,引导幼儿调动情感、思维、想象、动作、语言等全方位、多渠道参与美术学习。在美术活动中,不断更新观念,厘清思路,创设能激发幼儿好奇和兴趣的环境,使幼儿主动投入到美术活动中。如在调色教学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和小瓶,教会幼儿方法,在幼儿了解和掌握了配色的方法后,让幼儿任取颜色相互搭配、调和,孩子通过实践发现瓶中的颜色一会儿变深,一会儿变浅,一会变绿,一会变紫,十分奇妙,孩子们一下子对颜色的变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小朋友们兴奋地说:“我成魔术师了。”

3.创设宽松教学环境。创设幼儿熟悉、喜爱和积极投入的教学环境,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到美术学习之中,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在教学中,我通过选择一些儿童美术作品,组织幼儿进行欣赏,让他们在欣赏美、发现美中找出美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注重把幼儿的作品都集中展示出来,让幼儿互相欣赏,在肯定他们的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婉转地指出孩子在线条、色彩、内容等方面的不足,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不断提高。

二、激发想象,注重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1.提供幼儿想象空间。想象力是指对事物的联想能力,给幼儿提供想象的空间,放飞幼儿想象的空间,让幼儿时期的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是一张白纸,想象力往往会比成人更丰富、更大胆,更创新,他们会天马行空地创造出成人难以想象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大胆地利用,合理地引导。我在美术活动“未来汽车设计展”教学中,在让幼儿了解了不同汽车的功能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大胆想象设计未来汽车的形状和功能。孩子根据我的指点,大胆现象、合理创造,设计了能自动抓小偷的新警车、能起飞的急救车、拥有各种功能的游乐车,幼儿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

2.鼓励幼儿参与实践。引导和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探求新知,体会成长是激发幼儿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给每个幼儿不同的彩纸,启发孩子们用彩色纸折、拼、剪出图形、图案。在我的指点下,孩子们有的折出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有的撕出了雪花、树叶、五角星等不规则的图案,我因势利导,组织小朋友玩组合图形,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大胆地实践,盖起了红房、折出五彩鱼、拼贴春天的景象等。幼儿的创造思维、发散得到了展现,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3.引导幼儿表现自我。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孩子乐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表现、锐意创新的精神。引导和鼓励幼儿个性化发展,在生活和学习中,大胆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特长,表述自己的情感体验,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看法,表现对事物发展的认识。在美术课中,教师要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中心,通过联想、类比等方式,不断扩散思维、活跃思维。我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引导幼儿打破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改进制作方法、表现方法,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激励施教,提高幼儿美术教学的成效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045-01

美术课以图为主,形象生动,信息技术为它提供了方便和可能,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紧密关系。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的绩效是很明显,解决了传统美术教学手段中遇到的很多问题。笔者在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学科的绩效进行探究:

一、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手段的更新

小学美术课由于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形式,灵活的教学方法而受到学生的喜爱。要上好一节美术课,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必要也是必需的。当今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更注重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注重选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审美对象,帮助学生更快更多地了解教学内容。美术课的教材中有大量的教学内容需要通过直观的图片资料来进行,仅仅靠书本中提供的图片资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准备教案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这些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消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教师将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通过不同的手段把不同的材料“整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从而解决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单一与无味,全面优化了美术课堂。

同时,由于大量的图片、文字可以通过多媒体直观地反映出来,教师把上课所需要的资料制作成课件,用一只U盘或通过校园网就可以储存,减轻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制作道具的繁琐劳动,也解决了教师上课携带大量图片、模具的问题。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课堂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更新。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学科,有助于情境的创设,为课堂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新课标的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与提供观念新颖、趣味性和冲击力较强的视觉形象,具有新颖、趣味性与多样、综合性相结合的特点。依据教材的这个指导思想,教师在准备教学设计时便会考虑教学的趣味性、新颖性。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为这个目标提供了可能。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中都注意教学的导入。成功的教学导入能为课堂的发展埋下伏笔,做好感情铺垫,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由于其网络信息量大、可以对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控制和管理,并把它们按要求连接成完整的多媒体应用系统,让老师能更好地根据教学导入的需要设计声、色、动的课件以吸引学生。如,我在上《篆刻》一课时,农村学生很少见到篆刻更不知道篆刻的知识,为了让学生了解篆刻在我们的生活中社会上的作用与意义,我从网络上下载了申奥短片《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视频导入。学生被电影一样的画面深深的吸引住,画面中篆刻的用处与意义也牢记在他们的头脑中了。这样一段声、色、动的视频远比我的直白更能吸引学生更能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本是概念化的知识。成功的教学导入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三、重视学生实践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三动”法。

1、多动眼。眼睛是感受认识外部精彩世界和缤纷生活的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人、事、景等。这不仅仅是学生创作美术作品的基础,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2、多动脑。开发学生的能力、启迪智力和培养创造力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任务。在“多动眼”的基础上“多动脑”,通过抽象思维,加深对生活及自然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训练其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在联想中求异,在观察中求异,从而增强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

3、多动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启发学生手工制作教学教具。例如用火柴棒、香皂、易拉罐、桔子皮、鸡蛋壳等物品进行小制作。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雕细刻,能够创造出许多优美的作品。

四、创新教学方法

篇(8)

关键词: 美术教学 教学方法 有效途径

教师要遵循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认识规律,通过选择合适的内容,创造宽松的氛围,运用恰当的方法,创造有效的途径,引导幼儿通过美术形式表现眼中所见、表达心中所想,使美术活动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乐趣,让幼儿在美术学习中体验成长、体会成功。

一、激情引趣,放飞幼儿美术学习的梦想

1.多维了解幼儿爱好。幼儿正处于对世界和事物认知的懵懂时期,针对幼儿生性好奇、好问、好玩、好动的特点,教师要合理呵护其稚嫩的创作热情,激发创新灵感,如此就能有效培养幼儿的创新兴趣。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幼儿中,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与幼儿谈心交友,走进他们的心灵,把握幼儿的发展脉搏,了解他们的喜好,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心理状况因材施教,让幼儿用美术表达所想、所思,不断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2.催生幼儿学习兴趣。教师要准确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爱好兴趣,引导幼儿调动情感、思维、想象、动作、语言等全方位、多渠道参与美术学习。在美术活动中,不断更新观念,厘清思路,创设能激发幼儿好奇和兴趣的环境,使幼儿主动投入到美术活动中。如在调色教学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和小瓶,教会幼儿方法,在幼儿了解和掌握了配色的方法后,让幼儿任取颜色相互搭配、调和,孩子通过实践发现瓶中的颜色一会儿变深,一会儿变浅,一会变绿,一会变紫,十分奇妙,孩子们一下子对颜色的变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小朋友们兴奋地说:“我成魔术师了。”

3.创设宽松教学环境。创设幼儿熟悉、喜爱和积极投入的教学环境,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到美术学习之中,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在教学中,我通过选择一些儿童美术作品,组织幼儿进行欣赏,让他们在欣赏美、发现美中找出美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注重把幼儿的作品都集中展示出来,让幼儿互相欣赏,在肯定他们的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婉转地指出孩子在线条、色彩、内容等方面的不足,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不断提高。

二、激发想象,注重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1.提供幼儿想象空间。想象力是指对事物的联想能力,给幼儿提供想象的空间,放飞幼儿想象的空间,让幼儿时期的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是一张白纸,想象力往往会比成人更丰富、更大胆,更创新,他们会天马行空地创造出成人难以想象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大胆地利用,合理地引导。我在美术活动“未来汽车设计展”教学中,在让幼儿了解了不同汽车的功能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大胆想象设计未来汽车的形状和功能。孩子根据我的指点,大胆现象、合理创造,设计了能自动抓小偷的新警车、能起飞的急救车、拥有各种功能的游乐车,幼儿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

2.鼓励幼儿参与实践。引导和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探求新知,体会成长是激发幼儿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给每个幼儿不同的彩纸,启发孩子们用彩色纸折、拼、剪出图形、图案。在我的指点下,孩子们有的折出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有的撕出了雪花、树叶、五角星等不规则的图案,我因势利导,组织小朋友玩组合图形,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大胆地实践,盖起了红房、折出五彩鱼、拼贴春天的景象等。幼儿的创造思维、发散得到了展现,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3.引导幼儿表现自我。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孩子乐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表现、锐意创新的精神。引导和鼓励幼儿个性化发展,在生活和学习中,大胆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特长,表述自己的情感体验,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看法,表现对事物发展的认识。在美术课中,教师要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中心,通过联想、类比等方式,不断扩散思维、活跃思维。我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引导幼儿打破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改进制作方法、表现方法,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贴于

三、激励施教,提高幼儿美术教学的成效

篇(9)

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美术教程在小学课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小学美术教师应使自己的教学向着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

一、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大计,是经济建设的基本保证。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好的教师队伍,就是一所好的学校。注重对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能力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对深化教育改革,加速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要充分发挥其鼓励作用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以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为宗旨,在激发学生潜能、启迪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教材为中心。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更不是以“应试”为本。以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手段,而不是以提倡争取“高分”为手段,更不是以让学生被动地死记硬背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为宗旨,而不是仅仅以记住大批结论、重复多种方法、模仿许多技巧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鼓励可以是“分数”的、物质的,也可以是语言的、精神的。采用“语言”的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精神鼓励,机会很多。可以在学生做的思考题或作业上指定简短的鼓励话语,也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品作不同程度的表扬。例如“非常好”、“基本正确”、“有进步”、“相信你会做得更好”等等。这种鼓励的话语不必太多,但要恰如其分,且同一堂课上尽量不要重复同样的词句。小学美术教学讲究调动学生的内因,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努力作多角度的恰当鼓励,非常必要。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充满信心地去探索、学习。

三、以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育目标上,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对象,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主体;在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上,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指导,注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注意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我们应当针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有效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更多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因此,小学美术教学的范围应该确定为以具有普遍规律或程式的技法训练为主,而具有创意性探索性的创作过程就要偏重于启发和引导,不宜做完整的示范。美术课堂示范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枯燥无味而且单调的美术课,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没有了兴趣,他们只会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还不如激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的探究观察动手,得到的知识远远要牢固、深刻得多。所以说:兴趣是最大的动力,也是成功的一半!只有让学生对美术产生了兴趣,才能让他们主动去吸收美术知识和技能,积极的去完成老师布置下来的教学任务。老师在上课时可以采取趣味式教学或游戏式教学,形式可以千变万化,让他们保持其新颖性,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理,调动他们的兴趣,他们便会主动去参与教学活动中来。

五、教学应因材施教

小学美术教学必须根据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选用。示范是教学的手段,它本身不是目的,不能为示范而滥用示范,只能在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它时,才恰到好处的选用示范手段。

篇(10)

版画的材料易得,制作方便,是学生很喜欢的美术表现形式。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使用和接触各种材料与工具,试验各种上色技巧和绘画技法。多种多样的操作和触摸能让学生始终处在新奇感和期待感中,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在吹塑纸版画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流程可按照美国乔治亚大学教授费德曼提出的美术鉴赏方法“描述、分析、解释、评价”进行。本文对教师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探寻版画的魅力进行探讨,让学生触摸美丽的世界。

一、比较欣赏教学法

比较欣赏教学法是寻找不同的美术作品,同时呈现给学生进行对比欣赏,让学生分辨作品之间的差异,深入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有限。在比较欣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不同类型作品的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具体而言,有横向比较法和纵向比较法。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美丽的印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比较不同类型作品为切入点,让学生着重欣赏材质美和肌理美。教学伊始,教师出示两张不同类型的作品,其中一张为拓印作品,问:你看见了什么?两张作品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看了这两张作品,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教师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拓印作品的肌理美,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手中的树叶、莲藕片等材料,感知“线条、形状和纹理”的美,并让学生尝试创作拓印作品。学生看到用版画艺术手法拓印的作品,具有别样的美感:植物的叶子可以用树叶的背面来拓印,树干上的斑驳古朴的肌理可以用树皮或者皱纸来拓印,地板的条纹可以用瓦楞纸等。教师以各种材料的纹理美为切入点,让学生欣赏版画特有的肌理美感,深入欣赏版画艺术的形式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独立欣赏教学法

独立自主欣赏就是让学生只凭借自己的能力去欣赏。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主题、形态、构图、色彩和笔法等角度加以分析,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深刻理解作品。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吹塑纸版画”的教学中,教师出示古元的版画作品《人桥》和《减租会》,简单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让学生独立欣赏和讨论,并分小组讨论:两幅作品有什么区别?画面表现了什么内容?画面的人物形象的位置在哪?有什么特征?画面在光线的处理手法上有什么区别?画面突出表现了哪个部分,目的是什么?画面是否生动?为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学生能独立自主探究作品的诸多要素,如两幅作品一幅是套色版画,一幅是单色版画。《人桥》表现了战士们跳入江水中,扛起木梯,组成一座浮桥,让其余战士通过江河的作品。《减租会》是一幅黑白木刻作品,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画中人物的神情和动作都十分鲜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在讨论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评述能力。

三、想象欣赏教学法

想象欣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充分欣赏完作品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再创作,更深刻地领会作品所传达的审美价值、寓意或思想。在想象欣赏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相应的情境或让学生通过表演想象画里画外所发生的故事。例如,在欣赏李焕民的套色木刻作品《初踏黄金路》的教学中,教师在出示作品后,用生动的教学视频和教学语言介绍作品:画面以象征着丰收的金黄色为主调,画面线条饱满有力,体现了人民喜迎丰收的心情。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美丽景色,让我们身如其境地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同学们知道这幅画上的妇女是哪个民族的吗?她们在干什么?她们看上去心情怎么样?她们的动作和神态给人怎样的感受?教师通过这些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思想内涵。再顺势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想象画中人物的情感,模仿画中人物动作和表情,深入地体会作品的美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上一篇: 销售部月工作计划 下一篇: 公共设施管理规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