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9 16:33: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乌鸦喝水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我对此的理解是:有效课堂就是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使师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互动,使学生有所收获,得到应有的发展。
一、课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有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工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工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我通过利用课前准备的乌鸦头饰、做实验的小石子、小口的半瓶水,制作的课件,不仅充实了课堂教学,还让学生感悟了乌鸦找水到喝水的一系列变化过程。
二、课上需要严谨的结构和轻松的氛围
1.良好的教学导入是有效课堂的引擎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有了它,学生就可以积极地汲取知识,完善自己的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在《乌鸦喝水》这课的教学导入中先出示乌鸦图,再让学生说说乌鸦的样子把学生慢慢引入课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精彩的学习过程就是有效课堂的核心
有效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要关注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的广度、形式、时间及效果。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通过让学生分小组演示乌鸦想办法喝水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乌鸦喝到水的喜悦,又明白了遇到事情要动脑筋想办法的道理。
3.细节的准确处理就是有效课堂的剂
教师要懂得微笑。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赞美。这样做既拉近师生的距离,又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三、课后需要认真反思
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导致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以下的状况:
1.1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的能力成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
1.2 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间和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
1.3 阅读教学研究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真正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
2 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教学策略
如何真正贯彻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改革对改变阅读教学现状至关重要,对此我认为应该找准切入点,根据小学生阅读的心理和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阅读要求采取如下的教学策略来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像力。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真正了解课文“写什么”是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的关键。
比如设计《乌鸦喝水》一课的教案时,我采用如下设计思路:课前先准备一个瓶子和水,一些石子,这些教具准备是为了给学生演示乌鸦喝水的过程,在演示的同时可以提出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并把它朗读出来。)第二课时是让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加强对课文的了解,并将其拓展到生活的领域,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乌鸦飞到森林里,口渴了,森林里只有一口井,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这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的智慧火花因此迸发。第一课时创设了乌鸦喝水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想像乌鸦喝水的过程,思考乌鸦喝水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课时几乎都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并且也较好的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践,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要求,师生达到了真正的互动。
到了中高年级,教师创设情境不再单单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2.2 利用提问,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生阅读教学中,在学生不能完全自学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引导有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引导主要又是靠提问来体现的。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可以解释为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通过同化、顺应达到认识与外界一致即平衡的过程。而要引起儿童对外界的注意就要进行提问,引起儿童新旧知识的冲撞。此时,老师承担的主要功能就是将教学的重点、难点、较为抽象的知识点等化为一个个孩子容易理解的问题,孩子思考了,回答了这些问题,目标也就达到了。
低年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提问的习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的、积极的反馈,对不敢提问的学生可通过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敢于提问。
到了中年级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筛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教师在选择问题的过程中要告诉学生为什么有些问题不好,有些问题却提得很好,可以让提出问题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提出来的,以互相启发,互相学习。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90-01
动态生成性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重要补充和修改。课堂教学是一个由诸多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动态推进过程。课堂教学往往不一定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计划进行,特别是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课堂教学就会生成比教师的预设更为生动、有趣、丰富的精彩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灵活应变,摒弃原先预设的方案生成新教案,尊重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发现,使课堂因“生成”而更加精彩。
一、把握学生灵动的思维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活跃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往往是教师在课前难以预见的,尽管教师在课前作了缜密的计划和预见,但也难以保证教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在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一课的教学接近尾声时,一名学生举起小手说:“老师,作者写‘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时加上了省略号。而在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时,却没有加省略号,这是为什么呢?”笔者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把这个问题又抛给学生:“那么,你们认为庐山的云雾还有哪些形态呢?”学生纷纷展开想象,有的学生说:“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草帽。”有的说:“有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山峰撑着的一把雨伞。”还有的说:“那些缠绕在半山腰的云雾,像是青山穿上了迷你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合理想象,既发展了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笔者顺势引导举手提问的学生回顾其他同学刚才所说的内容,问题立即迎刃而解。
面对课堂的生成,师生只有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氛围中才能展开心灵的对话,才能使教案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生成,学生方能在教学生成中得到启迪,形成对文本内涵的深刻感悟。
二、把握教师的智慧生成
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往往随着课堂教学的推移而产生,许多教师会从教学过程中顿悟新的教学流程,从而打破课堂僵局,使教学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的公开课时,笔者到学生中间指导他们做练习。当笔者走到一位女生身边时,她悄悄地说:“老师,您板书上的‘既’字写错了。”笔者一看,果不其然。此时,坐在前面的几位听课老师都为笔者捏了一把汗,有的老师还建议笔者悄悄改过来。但是笔者不紧不慢地等学生完成练习,再趁机组织学生进行“找错字”的比赛。不少学生很快找出并改正了板书上写错的“既”字。课堂教学变被动为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把握突发事情中的生成
一、教学目标的综合设计
(一)“三维”目标的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不是孤立的三块内容,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产生于知识的发生与能力的形成过程当中的,既不能机械地分开,也不能去分步实现,比如先去达成知识和能力的目标,然后实现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最后再去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有机结合、综合考虑。在《乌鸦喝水》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这样的: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实现这一自然段的三维目标时可以以实验为手段,把这些教学目标揉合在一个教学环节中。实验前出示瓶子,让学生观察水的位置,用笔做好记号。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乌鸦喝不到水。再提出思考:乌鸦放石子时还会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办的?结果怎样?接着请一位学生上台实验。这位同学抓起一把石子,怎么也放不进,又拿了一颗石子,因为石子大了些,也放不进。遇到这些困难,这位同学动脑筋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个又一个”、“渐渐”的意思。同时我用感染性的语言来描述:“瞧,乌鸦不怕困难,肯动脑筋,他做事多有耐心啊!”学生很快明白了寓意,也对乌鸦说了许多赞美的话,情不自禁地为乌鸦鼓掌。在此基础上,不用老师指导,学生就有声有色地把课文朗读到位了。
(二)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结合.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就是预设目标,这种目标是极其重要的。但如果所有的教学活动及其活动程序的每个环节都是预设的,这就漠视了学生生命体的主动性、丰富性、整体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体,开发学生的潜能,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与主动发展。生成性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前没有预设的、是在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生成的目标。虽然在基于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中,单向传授式的教学活动总能毫不费力地沿着教学活动的预设程序进行,但在基于新型师生关系,倡导师生、生生间多向互动,激发智慧涌动的课堂里,却总是在突破着活动的预设,一些更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被开发成预设外的“生成性目标”。正是这类活动适度而有序的不断生成,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在教学活动教师要记教案,但上课时教师就不能背教案,而应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
二、教学内容的综合设计
(一)学科内部的综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加强字、词、句、篇的综合运用,加强各方面能力的整体发展。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通过语文与音乐、美术、体育、思品、自然、数学、劳动等相沟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放,少一些条条框框,给学生自由度,鼓励、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发挥特长。
(三)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书本学习与社会活动的紧密结合是综合性学习的又一特征,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渠道,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学方式的综合设计
(一)教学方式的整体考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明确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定学生在课堂、教材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改变语文课程传统教育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转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协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重点转变。一是要体现自主性学生要成为自主参与的能动主体。二是要体现合作性。三是要体现探究性。
四、教学评价的综合设计
(一)要从重“选拔”转为重“发展”。由于受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考查、考核等手段,以成绩论优劣,从学生中选拔所谓“尖子生”,评价已成为事实上的“选拔”,学习好就是样样好,以偏盖全。而语文新课程里评价则认为,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地发展服务,体现教学以“育人为本”的理念,改变过去从高分到低分给学生“排名次”的做法,从而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保证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获得整体发展。
(二)要从重“结果”转为重“过程”。评价应侧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要注重使其形成综合素质,而不能侧重于看学习结果。既要注重学生的量化成绩指标,又要把着眼点放在教学过程中,看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如何,参与的积极性如何,探究的能动性如何,以及方法的科学性如何等等,从上述几个层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像语文档案袋之类的评价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要从重“教师评”转为重“大家评”。传统的评价有一个较明显的欠缺,即把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排斥在评价体系之外,仅作为“旁观者”或“局外人”,具体评价由教师一个人来完成,而新的评价理念则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民主性,即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同时,增强评价的民主性,评价中注重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使被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把评价结果“强加给”学生。
参考文献:
1 深备课――潜心会文本
1.1 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
1.2 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大家也许都听过“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这句禅味十足的话吧。联系我们的阅读教学想一想,面对课文,教师的“杯子”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装满了教参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么装得下孩子的心声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1.3 用心解读文本更应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从网上听窦桂梅老师的课我学到的往往不仅仅是课文。从《圆明园的毁灭》中学生读到了《雨果致巴特莱的信》、《告别圆明园》、《透过圆明园的硝烟》等文章;《第一次抱母亲》、《爱如茉莉》、《爱之链》等文本段落使学生对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有了更深的情感体会。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2 抓时间――课堂的合理分配
《新课标》“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小学生每堂课只有40分钟,时间相当宝贵,如何将40分钟合理分配利用,上出高质量的课,关键就看教师的思想观念了。高效的课堂离不开高效的教师,高效的备课,高效的教案,教师首先要形成不浪费一分一秒,惜时如金的想法。因而在事先备课中认真吃透教材,从而做到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因为教师讲课需要时间,师生双向交流需要时间,学生实践练习也需要时间,这些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所在在安排中就要事先设计导入方式,精讲,巧讲,尽量压缩讲课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训练说、读、写甚至表演展示,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
3 巧设计――课堂的有效措施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觉得时间有限,很惯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却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和消化知识的能力和兴趣性,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而,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在课堂设计中力求适应学生特点,设计得精巧趣味性强,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采取儿童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这样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效率。
让我来分析 我在教《荷花》一课,整堂课以“”为主线,设计了三个部分:(1)在呈象感型中发现;(2)在品词悟情中感万;(3)在移情入境中意会。课堂设计紧扣语文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学习爱好,从表象的到意会的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发现、感万意会,最后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美。整节课一气呵成,重点突出,在看似简洁的教学环节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如针对《乌鸦喝水》一课,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就要充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体现课文的意趣性,这样我们可以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学习情境,集图、文、声、像及动画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教学课件,有效地调动学的积极性,抓住乌鸦是怎样从喝不到水到喝到水的整个过程通过动画展示给学生看,并提问让学生思考“乌鸦喝水”留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这样学生一定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其课堂学习效率也得到提高。
4 促自主――课堂的能力培养
美国现代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就说过:“在课堂里,教师就应该站在学生的后面”,这充分说明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学生不止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更应该是亲密的伙伴关系。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因而老师对学生的印象、关注状况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影响极大。师生间平等而富有趣味的对话、友好交往,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充分表现,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许的点头,一次热情的赞扬,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在学生心里泛起无限涟漪,滋润学生的心田,助推学生以后对语文的兴趣与良好发展。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课文《夕阳真美》时,就让学生带着“陶醉”的语气读、带着“神往”的语气读,可是读来读去,学生根本没读出“陶醉”、“神往”的语气。这就是教师以自主为中心,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强拉硬拽,将自己的事先设计的教学成果强加给学生的典型例子。而真正关心学生感受,注意学生兴趣的教师就会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去体验,学生体验出的感情符合作者的原意这才是真正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小孩子天真幼稚,喜欢挑战、闯关。根据他们这一心理特点,我经常利用课件创设一些闯关情境,领着他们走进情景中一步一步地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了“猴子过河”的游戏情景:第一关:自由读课文,圈出不懂的字;第二关:听老师读课文,留心圈出来的字;第三关:小老师带读课文;第四关:小老师带读生字;第五关:摆字卡,读生字;第六关:开火车,记难字。其实所设的这些“关”就是我们平时的教学环节,不过套上“猴子过河”的这样一个游戏情景,孩子们感觉自己不是在紧张辛苦地学习,而是在玩游戏,他们不知不觉在玩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学得不亦乐乎。
当然,我们除了可以设计游戏情景,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景。如教《汉语拼音a o e》时,创设情景:一天清晨,一个梳着小辫子的小姑娘来到河边,她看到了一只美丽的大白鹅。故事情境吸引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孩子们学起来,专心致志,兴趣盎然。再如我们可以把四线三格,形象的称为拼音宝宝的家,它的家有三层楼。孩子们认识了汉语拼音,要进行书写练习。我们可以创设情景:拼音宝宝玩累了,要回家了。看看拼音宝宝o住第几层啊?o长得胖胖的、圆圆的,把屋子都占满了。拼音l,它长得真高,占了两层楼,上层、中层。,在认识“田字格”时,也可以以家的形式。再比如教学课文《乌鸦喝水》时,我一边讲故事,一边演示乌鸦喝水的过程,孩子们的小眼睛瞪圆,小耳朵竖起来,听得非常认真。总之,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景,也是一个吸引孩子们注意力的好办法。
二、趣味游戏,劳逸结合
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最多只能连续集中15―20分钟,那么在40分钟的课堂中,孩子们不可能一直都专心地听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教学环节中穿插一些游戏,而这些游戏又最好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关,对本节教学内容起到一个补充或巩固的作用。如:开火车,主要用于复习巩固拼音字母、音节、生字、词语等。再比如:找朋友,孩子们边唱边找出可以相拼的字母,或相同偏旁的字,也可以组词等。
另外,“猜一猜”方法也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如:看动作猜生字、词语,听谜语猜生字、词语或某种事物等。在“猜一猜”的游戏情境中,孩子们注意力集中,学习热情高涨,寓教于乐凸显效果。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游戏要简单有趣,容易操作。在课堂中可起到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巩固知识的作用,它既是教学设计中的环节,同时又是课堂调节剂,可以说一举两得。不过要使这些游戏在课堂中操纵起来快捷流畅,平时就必须训练好游戏常规,要把学生训练到只要老师一说玩什么游戏,孩子们马上就能心领神会,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样课堂效率就能大大提高了。
三、趣味“课中操”,一举多得
面对低年级孩子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特点,“课中操”可以进行很好的调节。
我们可以根据拼音教学的进度,让孩子们做做拼音操,如:点点头、弯弯腰,我们来做拼音操。动动手动动脚,我们来背声母表: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r zh ch sh,扭扭脖子,扭扭腰,我们来背韵母表.....学生学到哪儿,就背到哪儿。
当然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编儿歌,作为“课中操”。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可以利用儿歌“聪明伶俐的小乌鸦,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困难喝到水,我们都来学习它。”在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孩子们复习了生字,了解了课文内容,调节了课堂,激发了兴趣。
歌曲也可以作为“课中操”。一年级语文上册《小小的船》,这篇课文本身也是一首很动听的歌曲,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唱“课文”,趣乐无穷。再如《王二小》这篇课文,也有相应的歌曲,可以让学生欣赏。
“动手操”也是一种很有趣的“课中操”。在教学《z c s》时,可以让学生用毛线绳摆出“z c s”,老师说,学生摆。课中操也可以让学生用身体摆出容易混淆的“p 和q”,学生身体得到放松,难点在放松操中突破,效果也非常好。
总之,有趣的课中操既能让孩子们的大脑得到休息,调节了课堂,又巩固了知识,了解了课文内容,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趣味”评价,出奇制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70-01
一、炮轰“入侵”式语文教学方法
以前听说有位教师在开《乌鸦喝水》这堂公开课时,曾碰到这样一个小插曲:
师:乌鸦非常聪明很善于动脑子,同学们平常遇到问题也要认真思考。(这时,有一位同学举起了手)
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老师,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
(此语一出,教室一片哗然)
师: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石子会把水淹没的。
教室里静得出奇,其他同学都看着老师如何处理这件事
师:(有些生气地说)石子怎么会把水淹没呢?连常识都不知道,以后回答问题前要多动脑筋,不要乱说,希望小朋友以后也要注意,知道了吗?
生:(其他同学异口同声地说)知道了。
这位老师把自己对此文主题既成的理解强行传授、灌输给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取代了学生的感受、思考。当聪明的学生大胆推断出太多的石子会把水淹没这一正确结论时,老师就不自觉地拿起无形的“棍棒”加以打压,严重挫伤了这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直言之,这位老师迫使学生进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之中。这种灌输的教学王尚文先生称之为“入侵”。这次引导是失败的。
难怪有识之士会提出一个犀利的批评:误尽苍生是语文。难道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该深刻反思一下吗?在知识大爆炸的当今社会,新知识的层出不穷和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加快,难道我们还能把学生的思维和视野窄窄地封闭p孤立在统一的教室里吗?难道老师专司“授业解惑”学生专职“解题应试”的时代不该成为历史吗?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而实现该目标的最佳途径是运用与“入侵”相反的“生成”教学方式,让语文课堂呈现生成的绿色。
二、随机进入教学
在语文课堂上,当师生在理解方面产生偏差时,即出现所谓的教学意外时,我们应善于运用“随机进入教学”这种生成方式。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它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协作、思维能力.
还记得曾经听过一堂《狐狸和乌鸦》的公开课,教师在教学课文最后一段,老师打出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肉进洞,她心中会想些什么?
(学生稍加思考,纷纷起起了小手)
生:乌鸦很伤心,心想:哎!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当。
生: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
老师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忽地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么,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
接下来,这位老师及时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想法。这位同学能从不同角度想象乌鸦被骗之后的心理活动,体现出这位同学的先进思想:失败之后,我们不仅要总结经验教训,更要乐观、积极向上地对待生活。可其他同学不理解,就大笑起来。这位老师能及时运用“随机进入教学”这种先进的生成理论,极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能力, 让这一堂语文课呈现生成的绿色,让这位男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预设”与“生成”的辨证统一
既然“随机进入教学”这种生成方式这么重要,那么每一节语文课就只要 “生成”,不用“预设”。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预设”与“生成”的辨证统一关系。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因此,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任何教学都必须有预设。而且这种预设必须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等诸多方面。只不过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角色,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因此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不允许教学出现任何意外、“错误”,这种意识和做法是极其错误的,这样的开拓是缺乏弹性和活力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即使课备得再怎么认真、预设得再怎么充分,也随时都可能出现不可预料的情况;就算教师有这个本领,能预设到开拓教学中发生的一切,也没有这个必要。
四、牢牢把握随机进入教学这种生成方式
语文教学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和展开活动的多种可能性。在教学的操作层面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随机进入教学这种生成方式:
1、在学生尝试和探究活动中生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要把自主、合作、思维的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
2、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生成。小学语文课文大多具有文学性。文学作品又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各人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生成.
3、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生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与学生都会有新的思想和语言生成。
总之,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教师要努力培养教学智慧,灵活把握善变的课堂,要善于运用随机进入教学这种生成方式.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就会呈现出生成的绿色。
用电子白板技术制作的数字化教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给予教学内容多方位的展示,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更好地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如我在《乌鸦喝水》一节教学中,利用电子交互白板视频功能出示: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让学生思考乌鸦都飞到哪些地方找水喝呢?再由学生边从资源库中拖出相应的场景(森林、大山、田野)边回答,巧妙地理解了“到处”一词。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被电子交互白板呈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吸引住了,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巧妙地抛出一个个问题,同学们都跃跃欲试抢着回答,教师因势利导,巧妙地解决了重难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电子白板的交互性,提高了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在白板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白板笔在白板上进行书写、绘画、圈画、标注、修改、擦除、保存、屏蔽等操作,同时,利用白板笔随时调用资源库里的资料,完全丢开了鼠标,使教学方便轻松。
在检查生字掌握情况时,让学生在白板上听写生字,全班交流订正,对于错误的地方用橡皮擦掉,再用醒目的颜色补上,既避免了黑板书写的凌乱,又增强了记忆效果,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除此以外,白板笔所带的多种颜色,也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课堂上,教师的圈画、标注和即兴的绘画演示也增强了学生的注意力与参与热情。
三、电子白板的交互性,带给课堂多元互动
电子交互白板系统的核心设计理念就是面向师生的多元互动,以促进高质量交往的产生。把电子白板作为一个交互的平台,通过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与资源的交互,实现动态调整、对话协作、共享成果。如我在执教《台湾的蝴蝶谷》的第一课时,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蝴蝶的词语,随着学生的回答,将“五彩缤纷”等词语逐个杂乱地出现在白板上,然后请学生将这些词语加以归类,教师再利用白板的拖拉功能,将词语排成两行,让学生知道这些词是从颜色、动作两方面写蝴蝶的。教学到此还没有停止,我又让学生对描写蝴蝶颜色的词语再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到“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色彩斑斓”是近义词,都是形容颜色多而美,“金光闪闪”只是专指金黄色的蝴蝶,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此基础上,播放飞舞着的色彩斑斓的蝴蝶录像,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五彩缤纷、金光灿灿等词语,体会到了蝴蝶的美丽。
四、电子白板的交互性,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放得开”是指教师不要怕孩子暴露问题,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指在尊重孩子多种答案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
学生能够经常说:“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这是学生投入了自主性学习的又一标志,要达到这样的愤悱状态,教师就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在老师眼里,学生设计出的办法、方案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应予以肯定,即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试想,如果学生绞尽脑汁思考出的一个答案,虽然言之有理但就是因为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学生怎么再能畅所欲言、积极思维呢?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原则性的错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我们应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错因,使其在心服口服的前提下走向成功。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在探索中所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正确的探索结论要鼓励,对于错误的的观点,教师也要婉转地向该生提出他的观点中所存在的漏洞和其它错因,这些错误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由参与交流的其他学生提出,从而引起该生本人的深入思考。还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结论,如果讲得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即便是与教材中的叙述有所出入,教师也不应该硬将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因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让学生真实的坦陈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孩子在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样,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相互比较鉴别,把发散的思维再回拢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
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发挥
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歌舞晚会式”、“答记者问式”、“拔河式”……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有利于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
如何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使这些形式不流于形式?我们应提倡“三主”、“三不”的组织原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教师不做现成饭喂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多了促进自主学习应该有的自信和勇气,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涌现出了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用音乐导入,在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审美熏陶等方面可以发挥独到的作用。案例中的那位教师的导入艺术就很出采,音乐与故事的完美结合,听觉与想象思维的充分配合,奠定了一堂成功语文课的基础,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得以顺利进行,精彩源源不断。新课开始时可借助于音乐吸引学生,让他们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置身于教学内容的相应情境之中,奠定感情基调,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
二、以背景介绍导入
《》这篇课文记载了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能够让我们深切感受林则徐的爱国之情。导入时我请学生谈谈对鸦片的了解,学生们都知道鸦片的害处是巨大的。可是他们对一百多年前鸦片给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的毒害了解很少,因此我慷慨激昂的补充了一段当时的背景资料:十七至十八世纪时,葡萄牙人和荷兰人把鸦片吸食方法传入中国。鸦片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毒性很大,上瘾就不易戒除,使人体力日衰,意志萎靡,当兵的失去战斗力,做工种地的丧失劳动能力,为吸食鸦片妻离子散,杀害父母亲人,家毁人亡的数不胜数。林则徐深深认识到了鸦片对人民、对国家的危害,因而主张禁烟。因此有了震惊中外的。有了这一序曲,学生能够很好体会文中所描绘的销烟场面的壮观,群情的沸腾,以及销烟的意义。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始终饱含着一颗热烈的爱国之情,把自己当作销烟的一份子,真正融入课文之中了。这就是导入的激情作用。
三、以复习导入
这是一种常用的导入方法,只要你用心去设计,老方法也能用出新意。《九色鹿》一课出自佛经故事,可以说这是一种新的课文类型。因此,我想把前面学习的课文类型进行复习,于是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我们都应该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因为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这丰富的文化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信,我们就来仔细回顾一下:《开天辟地》让我们见到了为光明而粉身碎骨的。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中国的佛经故事。如果你有机会去敦煌莫高窟的话,第257窟的西壁上就画有这个故事,而且还是连环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九色鹿》。以上复习的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喜爱的,既然佛经故事与古诗、寓言、神话故事等一样优秀,学生的猎奇欲自然被激发了。
四、以悬念导入
悬念导入就是教师制造悬念,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注意力。如教《田忌赛马》,教师说:“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与齐威王举行了一次赛马比赛,但是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试想这样的比赛一般情况谁会胜出呢?”学生答:“齐威王。”教师制造悬念:“但最后却被田忌胜出了。田忌到底采用了什么方法胜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田忌赛马》一课,去寻找答案吧。”
五、以活动导入
实验演示导入法是指教师采用直观演示导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材料,能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的一种导入方法。如课文《乌鸦喝水》一课的导入:师:(把盛有半瓶水的瓶子放在讲桌上,然后慢慢往瓶子里放小石子)同学们观察一下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生:水越来越多,水面越来越高了。师:有一只聪明的乌鸦就是用这样的办法喝到水的,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吧!采用直观教育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
六、以古诗导入
《碧螺春》这篇课文所描绘的内容发生在如诗如画的太湖边,春天一到,满山满眼的茶叶,真让人赏心悦目啊!因此导入时,我选用了周怀民的《太湖春色》这首古诗:
春到南方万象新,满山茶树绿好云。
鼋渚烟涛正拍岸,扶杖来品碧螺春。
另外还配上与诗意相符合的图片、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