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1 00:10: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特色文化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完善顶层设计,规划发展注重整体性
通过培训引导和示范引领,项目学校进一步加强了顶层设计的意识。从办学理念方面,对学校精神文化各要素重新审视和完善,对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的进行梳理和新的建构,避免了文化建设主题模糊,特色不明的现象。通过顶层设计,特色文化建设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办学思路的逐步清晰完整。
2.充分挖掘整理,建构特色凸显区域性
区域资源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充分发掘学校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是使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融相生,不断获取社会资源支持,以利于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府西街小学的“诗意民居”、瓜埠中心小学的“古镇游学”、东坝中心小学的“创意民俗”等主题,将特色文化和特色课程建设建基于区域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的独特资源,为特色的生成创造了很好的基础。
3.关注办学传承,生成特色注重延续性
我们要求学校要避免为了打造新特色而放弃办学历史中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的项目,要注重在传承中发展特色。古平岗小学的“悦动童谣”、孝陵卫中心小学的“悦心儿童剧院”,就是在学校十多年特色活动基础上的课程化改造。
4.融入现念,发展特色体现创新性
不少项目学校借鉴当前国内外课程发展的先进理念,如SETM的理念、学习社区的理念,创新学校的课程实施方式,使得学校的课程建构更加贴近儿童学习研究的前沿。小行小学“地铁研究院”、秣陵中心小学“故事农场”等概念的提出,就体现了与新理念的融合。
5.提倡综合课程,学习方式体现活动化
我们强调学校的校本课程发展要有别于国家课程的形态,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为学生创造边动手、边认知,边体验、边探究的学习机会,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体现课程的活动化。在申报评审中,我们已经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已经摒弃那种领域单一的特色课程规划,适合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综合性、统整性课程已经更多出现。
6.重视基地建设,物化环境突出资源性
在物化建设中,每所学校不仅着力建设品位高雅、独具匠心的学校环境文化,更将学校环境资源作为课程实施的支撑保障,注重将物化环境建设与课程特色结合起来,建设校内的课程基地。通过这一轮的建设,市教育局预期将完成10个左右的校内课程学习基地建设,并将实现基地的辐射功能。纵观18所市级、6所省级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工作实践,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有一些亟待厘清的认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总体而言,表现在:一是,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中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整体建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念系统、实践系统和保障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简单化的现象,将一事一物一课程理解为特色文化建设的全部,忽略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二是,在学校的教育愿景、办学理念的梳理上,概念较多,内涵宽泛,缺乏个性;三是,特色课程不能支持学校文化在育人上的特色追求,对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这一关键问题,把握不够到位,存在着“特色文化是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的问题;四是,某种意义上,学校文化是校长办学理念的折射,但从校长心目中的学校文化走向全校师生文化追求的过程中,仍有一个解读、理解、认同的过程,学校在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自上而下的沟通、宣导,也要关注自下而上的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发挥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专家和社区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文化成为共同的信念。
二、进一步加强区域推进工作的思考
在省厅工作部署的指导下,我市将把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作为推动全市小学教育内涵发展的战略举措,不断将这一项工作推向深入。
1.凝聚共识,倡导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坚持”
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核心就是要促进每一所学校的发展,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在敏锐地认识到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之后,行政支持、高位引领、扎实推进是职责所在。今后,市教育局将通过有力的引导督评,提升区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特色文化建设的认识,使得每一个区都将“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作为促进每一所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区域内小学优质均衡的重要抓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把握“三个坚持”的原则。一是要坚持“区域推进,整体发展”。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从整体上规划、行政上支持、理念上更新、措施上跟进,是为了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所有的学校寻求物化中的人文追求与办学实质的精神凝炼,以每一所学校良性的发展整体推进“教育名城”建设的宏伟蓝图。二是要坚持“各美其美,美美相容”。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每所学校成为“每一个”,而且是“独特的一个”,学校的发展应当是差异均衡发展,避免同质化,以期实现各美其美,美美相容。三是要坚持“内涵丰厚,深入细节”。优质学校建设是一个优质化的过程,是通过改革过程中的“增量”与“进步”实现对学校自身的不断超越,并非是一个静态理想目标的追求。学校特色文化的重构、教师的能量提升、学生的学力提高、管理的科学规范等都折射出一个学校丰厚的内涵,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不只是建立学校的理念系统、形象系统或者打造一个品牌,还应深入至学校的每一个细枝末稍。
2.梯次发展,抓好特色文化学校建设的“三个层面”
因为学校发展的阶段不同,我们要认识到在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阶段性。既要充分发挥先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又要使先行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锻造特色,打造品牌;既要着力与改造与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又不可忽视基础薄弱学校的内生力量;既要关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强弱两头,又要使得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发展,尽快成为优质的特色学校。首先,在本市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名校、特色名校,这一类的学校,已经成为特色文化建设工程中的“先行学校”,成为“1+1”策略中的领头羊。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有关专家及学校领导、教师,对这些学校的特色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研究,提炼有效的特色发展范式,使得他们由特色品牌到学习样板,更好地凸显示范作用。同时,要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对这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他们不断发展。其次,要实施对已经形成一定办学特色学校的提升工程。要帮助他们不断理清思路,加快特色发展,孕育新的特色文化名校和特色办学品牌。市教育局在今年底,实施了特色文化示范学校培育对象的评审,将这些学校作为工作目标,已经通过评审认定了一批,将对他们采取经费和政策的支持,孵化这些“准特色文化名校”。第三,加强对基础薄弱学校或新兴学校的特色建设引领。这一批学校,以省首批认定和市跟进认定的20余所为代表,市教育局将与区教育局一起,进一步细化特色建设的工作举措,通过强化管理、结对发展、专家指导、目标督评等有力手段,切实提升他们的建设实效。
3.重点推进,强调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三个结合”
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的根本表现,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工程的重点内容。要通过课程建设,使学校文化深入到课程与教学层面,实质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一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要引领学校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背景,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与课程、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紧密相融,围绕国标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结合学校的特色资源、特色项目,围绕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使学校特色文化进入课堂和学科,与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与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市、区教育局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将深度整合教育行政、教研室、教科所以及基层学校的多方力量,切实加强对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督评和指导,将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变等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努力改变文化建设与课程建设梳理的现象。二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教师发展紧密结合。教师是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作为主体,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开发特色课程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践的机会有限、经验不足,更需要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开发课程的能力。学校应当把特色课程发展作为学校核心实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将课程发展的全程,作为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我们将加强与在宁高校、研究所的联系,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培训,推动针对课程发展的教师团队建设,不断打开教师课程视野,提升教师课程能力。三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学校特色建设应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古往今来,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竹子以它挺拔清秀、青葱翠绿、疏密有致、刚劲而富有韧性的形象,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同时被赋予幽雅、脱俗、坚贞、正直、谦虚、刚强、坚韧、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勇于突破等品质。这些品质正是学校教育所需要达到的目标。
溪东乡地理位置优越,各种竹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漫山遍野的竹子、遍地开花的竹产品加工厂、随处可见的竹制生活用品,让我们仿佛徜徉于竹海之中,随处可见的竹资源为我们开发竹文化特色课程提供了资源保障。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我们把目光投向了溪东中心小学周围的生活环境。全校的老师和孩子经过热烈的探讨,发现我们爱吃的笋、装东西用的竹筐、睡觉的竹席……,身边吃、住、用的许多东西都来源于我们本土的材料——竹,因此我校尝试开展“竹文化”建设,本着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提出了“竹色苍翠伴我成长,竹节坚毅教我奋进”的“竹文化”目标。制定了学校《“竹文化”建设的初步设想和三年规划》。
一、挖掘“竹”之神、节、品、韵
我们将“竹之神、竹之节、竹之品、竹之韵”,与我校“团结、进取、求实、健美”的校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竹心相连,竹意绵延。团结悠长,友爱昂扬。清朗风神,百竿而修。”是团结的竹之神;“立根于深,直指碧空。千磨万击,经霜沐雪。坚韧不屈,竹叶长青。”是进取的竹之节;“丛丛叠叠,浩渺无边。漫山锦绣,尽入诗话。品竹之雅,求真务实。”是求实的竹之品;“亭亭玉立,傲骨铮铮。四季苍翠,生机盎然。竹韵轻扬,健康美好。”是健美的竹之韵。通过“竹文化”建设,为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发展氛围,使校园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二、创设环境,凝聚师生,营造“竹文化”氛围
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围绕我校的“竹文化”建设,我们将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发挥教师的特长,用人之长,以“竹文化”凝聚教师的人心、凝聚教师的智慧,共同营造“竹文化”的育人氛围,将校园环境特色化、艺术化。
“让学校的每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融入‘竹’的元素。”经过反复推敲,我们设计了“景观体验式”校园文化墙,各楼层的墙面,分别以“形、声、影、意”,确立了“识竹翠、品竹韵、赏竹美、会竹意”的主题画面。将学校的校风与竹子的特性和内涵相结合,营造出“团结·竹之神”“进取·竹之节”“求实·竹之品”“健美·竹之韵”为内容的“竹文化”育人氛围。 “竹文化”校园环境的创设,将为我校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给人以艺术感染和美的享受,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而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在工作中鼓励团队群策群力、取长补短,也激发了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三、“竹文化”建设推动教师发展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学校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群体性文化。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们完成育人的任务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竹文化”建设的推进,全校师生人人都是参与者。为此,我们会将“竹文化”的建设与教师的校本培训相整合。有针对性的对教师进行培训。
培训中,我们首先对学校开展“竹文化”建设的设想、意义等进行诠释,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竹文化”建设的规划和要求,以增强教师对“竹文化”建设的认同感。随后,我们将发动教师人人参与,集思广义,通过书籍、网络等有效途径搜集“竹”的相关资料,并对“竹”的种类、特性、诗词、美文、图片等资料进行归类整理,使教师对“竹文化”的范畴、内容、内涵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接着,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引导教师感受“竹”的世界,探究“竹”的精神,挖掘“竹”的育人价值,进而提升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能力。
四、“竹文化”内涵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全面实施国家新课程的背景下,校本课程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新课题。以教师为主体,积极开发具有独特性、多元性的个性课程,是实现和形成校园课程文化的支柱。
为此,我们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学科特长,先在相关基础学科(音乐、科学、美术、语文、品社、体育)中,挖掘与“竹”文化建设相关联的教学内容,初步展开学科渗透,共同体验其文化内涵。然后,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将以上内容分解成各年段要达成的指标要求,逐步开发校本课程,将“竹文化”的建设与学校科技、体育、艺术、语文学科及德育主体活动等有机整合,使学校各项工作都融入“竹文化”的元素。
1、“竹文化”与学校德育主体活动相整合。
如每学年按年级开展的“笋牙尖尖,快成长——一年级入队仪式”、“翠竹青青,领巾飘——二年级入队仪式”、“竹色苍翠,伴成长——三年级十岁生日主题队会”、“竹海畅游,我争光”——四五年级主题班会”、“践行竹之品格,扬起理想风帆——六年级毕业典礼”系列主题活动,围绕“竹色苍翠伴我成长,竹节坚毅教我奋进”的“竹文化”目标,结合学校的中心工作,将“竹文化”的元素融入其中。
2、“竹文化”与学校的语文阅读课相整合。
利用升旗仪式,介绍与竹子有关的诗词、美文,要求师生理解含义、挖掘品质,熟记于心。学校按年级制定了有关诗词、美文学习的内容和要求,在语文阅读课上加以落实。通过推普周、读书节、红领巾广播等形式,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
3、“竹文化”与学校的科技活动相整合。
挖掘自然学科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探究竹子的种类、生长习性、用途,挖掘竹子的品性,并制定明确的分年段认知目标。通过兴趣组、科技节、校内外各类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实践,亲身体验,成为“竹文化”建设的主人。
4、“竹文化”与学校艺术工作相整合。
开设竹笛校本课程,学校成立校笛子队,使一批在笛子吹奏上有潜力的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为学生特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设关于竹子的刮画、版画、水彩画、中国画等美术课程,开展学校竹子美术画展。在书法课和书法社团中展示赞美竹子气节的书法作品,并每学年专题展示一次。
5、“竹文化”与学校体育活动相整合。
创建学校特色品牌的一个亮点,精心打造以跳竹竿为主旨的大课间。让大课间活动突出了竹文化与体育学科的融合,孩子们在体育锻炼的同时也接受了竹文化的熏陶。
五、三年发展目标与措施:
(一)第一年
1、成立学校“竹文化研究”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方案。领导小组负责在管理、资金、课程、人员等方面的保障工作。
2、着眼长远,立足现实,加强培训学习,分析和研究,对规划作进一步的细化。
3、在校园中引进栽种5种左右有特色的竹子。
4、尝试开发校本课程,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5、通过橱窗展示,版面展示,竹子工艺比赛等,对学校竹文化活动进行宣传,选择部分学生作品进行校园环境布置。
6、利用学校广播站,建立竹文化专题广播,对竹文化活动进行宣传和展示。
(二)第二年
1、在上一年拓展型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开发出比较完善的校本课程,争取全校部分年级进行常规教学。
2、继续充实、完善校本教材。
3、尝试开展探究性活动,积累一定的资料。
4、继续在校园环境布置上体现“竹文化”特色。
5、开展竹文化美术展,竹文化书法展。
(三)第三年
1、举办“竹文化艺术节”,建成校园“竹子博物馆”雏形。
2、形成一种以竹子精神“虚心、坚韧”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在“竹文化”中提炼出与学校校风、学风、教风相融合的内涵,使之完全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融为一体,成为体现学校教育教学思想的灵魂。
3、形成内容充实、体系完整、符合学生需要的比较完善的校本课程,通过审核并开始在各年级实施该课程。探究性活动的开展进入更深的领域。
4、规划并建成校园“竹文化长廊”。
5、举办以竹文化为主题的拓展型课程教学展示活动。
班级文化建设应具有班级特色,书香氛围浓厚。渗透班级、校园文化的教育化功能,美化、净化校园环境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关注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长远发展,提升文化品位,争创文明班级。
二、建设目标
1、制定富有特色的班级口号、班风、班训等,让每一堵墙都“说话 ” ,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形成班级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2、建立健全的班级制度,以此约束学生的言行。建立强有力的班集体领导核心,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
3、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
4、建立班级图书角,努力扩大班级藏书量,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鼓励学生积累知识,写好读后感,让全体学生“感激书籍,享受阅读”。 努力打造书香文化班级。
三、形式内容:
班 名:鲲鹏之志
班 训:态度决定一切,习惯成就未来 。
班级口号:一飞冲天,傲视苍穹。
班级目标:在快乐中成长,在耕耘中收获。
班歌:《我相信》
班徽:不比起点比进步,不比智力比努力。
班规:课前准备不能少,铃声响后静息好。
专心听讲勤动脑,作业工整按时交。
室内室外不追跑,小声交谈不乱吵。
穿戴整洁勤洗澡,教室卫生勤打扫。
刻苦锻炼身体好,保护视力不能少。
同学之间要宽容,对人真诚有礼貌。
班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努力学习,顽强拼搏。
四、工作措施 :
1、精心布置教室,让物质为精神服务。
教室里的布置合理,大方,雅静,富有书香班级氛围,富有班级特色,教室里的布置不仅影响到学生的视觉感观,也同时通过感性认知而影响着学生的理性认知。除此之外,在教室布置上,还力求做到简洁、实用,又不失生动活泼。如卫生角怎样布置,图书角的管理,板报的设计等。
2、坚持开展读书活动,建设“书香班级”。
充分利用书籍,为学生打开通往智慧和精神殿堂的大门。在读书中迅速增加学生们现在的知识存储量,使学生精神境界提高新的层面,在书的世界里,他们将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悠久文化底蕴的教育,他们会重新认识中国这个古老而又以文明著称的大国,也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读书能开阔学生视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孩子们就像一块干海绵掉进了大海,像一颗种子投入了肥沃的土地,像一颗小苗沐浴着阵阵春雨。在书的滋润中他们伸腰展臂茁壮成长。“随风飘来阵阵书香,书本中扬起张张笑脸,笑脸上写满了满足的幸福、成长的喜悦、振奋的精神。”
3、开展班级责任认领活动。
在班级开展责任认领活动,让每个同学都能为班级的管理分担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如负责摆桌子、负责检查等,让全班同学根据各人能力不同分别认领不同的责任。对于他们来说只要动一点心思这些活都能干得很好,这样不但能锻炼他们的自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
4、设立评比机制,形成正确舆论。
形成正确舆论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面,只有在班级里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学生才能分辨是非。
首先,利用晨会时间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道德教育谈话,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
其次,及时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的思想行为,促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得以保持和发扬,不良的言行得以改正。最关键的是开展评论,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每周一次评论活动,大家对每名同学进行评价,好的加分,不好的不加,并指出应该怎样改进。这样不仅促使学生关心班级的每一件事,以便有据可说,也有利于形成班级公平、公正竞争的良好班风。
5、借助特色活动,提高学生精神文明建设
① 抓阅读教学,用阅读指导和阅读启迪把学生从不良课外书籍和网络中引出来;
优秀的企业是建筑于优秀的企业文化之上的。企业文化建设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安全文化、诚信文化、廉洁文化、亲情文化为建设重点,以服务企业员工为着眼点,才能发挥企业文化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转变发展方式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以文化力打造企业软实力。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软实力
企业软实力是相对于企业资金、设备、产品、基础设施等 “有形资产”要素而言的,是企业文化、品牌影响力、技术创新、运营管理能力的综合体现。企业软实力是企业的“无形资产”,通常通过文化、形象和品牌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给企业带来效益。
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最核心的内容和集中反映。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做好各项工作的精神支柱,它凝结在制度中,体现在行为上,展现在环境里,并一直伴随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成长、不断凝练、不断升华。
二、管道技术服务企业软实力的表现方式
中油管道检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检测公司)是专门从事管道智能检测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公司,属管道技术服务行业,其“软实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对内:企业内部规范经营,高效运作,制度合理,团队和谐,企业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企业团队中每一个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整体战斗力的目的。
对外:企业能有效满足油气管道客户的要求,靠不断创新的管道检测技术和优良的质量为管道业主服务,为国内外油气管道保驾护航,特别是为国内战略能源通道保驾护航,在社会中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能够获取推动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环境、公众评价环境、人际和谐环境等,在社会和广大客户心目中形成强势。
三、企业文化对企业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作用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形成的基础和源泉
一方面,企业文化从许多方面决定着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企业软实力的形成提供并奠定平台和智力基础。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对外的适应力,同时,企业文化贯穿于企业行为的始终,造就企业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需要的战略资源。企业形象在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加美誉度和保持文明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关系着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学习创新和学习型组织发展
知识的快速更新将成为企业的基本素质和要求,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共享知识,而学习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
四、检测公司以特色文化促进企业软实力提升的实践
检测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92年10月的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管道技术公司。2005年9月,管道局实施高新技术服务产业战略重组,成立检测公司,目前是国内唯一拥有系列化设备的专业化公司,从事管道检测业务20年,累计管道检测里程5万余公里。
近年来,检测公司把打造特色企业文化作为新形势下的一项发展战略,在狠抓科技创新、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的同时,以安全、学习、廉洁、诚信、关爱五大特色文化建设为抓手,精心组织,严密部署,把“文化魅力”细化到公司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效地促进了企业软实力的提升,推动了企业快速平稳发展。
(一)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全面推广安全文化
以“安康杯”竞赛活动为抓手,为员工搭建身心健康平台,创造健康安全的氛围。充分利用各宣传阵地,通过宣传标语、横幅、宣传栏、知识竞赛等手段,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知识,努力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岗位通晓,人人皆知。”通过进行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宣传活动,提高了广大干部、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形成一个“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搭建平台,提升素质,努力打造学习文化
坚持“在学习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的核心理念,努力打造学习文化,搭建一个员工素质提升的平台,在检测公司这样靠技术吃饭的专业公司里,营造出员工善于学习,注重钻研的文化氛围。通过搭建“培训平台”,搭建学习平台、练兵平台,提高员工业务技能。
(三)认真干事,干净做人,大力弘扬廉洁文化
抓廉洁文化进领导班子,抓廉洁文化进部室、班组,抓廉洁文化进家庭,全方位、各方面宣传贯彻廉洁文化,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全体员工中树立“干事、干净”的廉洁理念。
(四)真诚服务,共谋发展,质量信誉铸就诚信文化
提出了“质量即人品,诚信是生命”的理念,对职工讲诚信,对客户讲诚信,提升诚信文化塑造,以诚信缔造品牌,以诚信创造价值,以诚信获得市场和客户的尊重。
(五)注重生活,家和人和,真情融入关爱文化
开展“员工的舒心就是家人的舒心、员工的快乐就是家人的快乐、员工的健康就是家人的健康”等系列活动,活跃了职工的文化生活,也为企业员工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五、特色文化建设取得的效果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员工观念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检测公司的特色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以其先进性促进了企业的全面发展。
一、前言
高校班级特色文化则是指一个班级的成员在大学校园这个环境中基于相互交往而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班级特色的精神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高校特色班级文化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探索,是落实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突破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一定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内涵丰富的班级特色文化。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1.学生思维活跃,综合能力突出
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家庭条件比较好,见识比较广,对社会各方面的认识也相对较深,学生思维很活跃,综合能力突出。学生比较注重个人能力素质的提高,培养潜力大,有望成为社会上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具备的复合型人才。部分学生自小生活在较高社会地位和较好生活条件下,人生选择定位较高,对生活的期望值较高。同时,学生普遍头脑灵活,重视社会实践,善于走出校园,寻求、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活动。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种校内外兼职,较好地锻炼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2.集体观念较为淡漠,依赖“关系”思想较为严重
独立学院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好,有的学生的父母还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出生于这种家庭条件的学生,往往自恃清高,自我优越感强,集体主义观念较为淡薄,对班级活动不热心,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自由散漫,好自我表现,以自我为中心,权利意识强,奉献意识弱。有的学生在利益荣誉面前争先恐后,在奉献付出面前缩头缩脑,对他人缺乏关心,斤斤计较。
3.文化基础总体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性
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是在本科三批段次上录取的。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偏科现象严重, 底子薄弱。学生渴望获得优良成绩,敬佩学业优秀的同学,但学习毅力和刻苦精神不够。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饱满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毅力不够
4.自尊心强、自信心不足,心理压力较大
独立学院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一般较好,而且为数不少的学生由于家庭的过分娇宠,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极个别学生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对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并不是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都好,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甚至是比较困难,这部分学生是迫于多方压力进了独立学院读书的,于是高额的学费和严峻的就业形式又给他们增添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5.学生自我定位不准
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表现为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有的学生始终不愿意承认和一二本学生的差距,导致对大学课程学习的难度估计不足。还有的学生因为高考受挫,不能很好地正视自己,自卑倾向明显。
三、准确把握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积极推进大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
独立学院学生的上述特点,决定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内容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必须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1.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大多是在辅导员、班主任的行政干预下逐渐建立起来的,这种外力作用下的班级文化模式往往缺乏班级文化所应当具备的功能作用,也会使其失去学生文化的本质。针对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性强的特点,独立学院在推进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时,特别强调班级文化的自立、自由性,充分依靠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
2.注重辅导员的监督指导作用
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个性较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着某些叛逆性,在知识结构、社会阅历、人情世故、自我控制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这就要求在构建班级文化时,辅导员又绝不能对其放任自流,而应发挥宏观监督指导作用。辅导员应以学生技能培养和个性发展为导向,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班级目标,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通过谈心等方式,解决学生的各种思想包袱、心理障碍和各种顾虑,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班级文化的建设活动中来;要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中的原则性问题、价值判定、方向抉择等方面把好关,保证班级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
3.建章立制,搭建班级文化平台
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的中间层次,当班级文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必须把一些发展相应成熟的理念、规范用制度的方式表达出来,进行制度化,使得班级文化的建设成果能够得以巩固和不断提高。这里主张的建章立制,并不试图通过各种班规来塑造班级成员的“标准化”行为模式,而是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固定下来,增加具体操作中规范性、有序性,减少的随意性,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来创造、培养学生各种知识技能。这些制度主要有:班报制度、主题班会制度、考试诚信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班务公开制度、社会志愿者服务制度等。
4.实施班级成果公示分享制度,激励班级成员,扎实推进班风建设
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学院倡导班级成员获奖情况通报制度,并在很多班级得以实施。每个学期结束时,各专业将班级的各种获奖情况通报给班级成员及家长;同时,每学年召开年度表彰大会,积极开展各种评优工作,以此提升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这样既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也激励全体班级成员。以评优奖先为契机,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
5.提炼班级的核心价值观
班级核心价值观,是班级成员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循的主要价值标准和基本信念,是班级文化的基本内核,对班级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它主要通过班级成员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等表现出来。班级文化建设,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归纳、提炼本班的核心价值。
成功的高校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把一个班级的管理和人文关怀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具有促进、增强、凝聚和融合的作用。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高校学生管理者注重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用文化的理念打造班级文化氛围,用文化的氛围陶冶学生,用文化的号召力来影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唤醒学生的潜在能动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积极全面的发展和班级的和谐共处,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许岱民,王斐斐.高校班级特色文化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7,(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富有,国家正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学校的房屋建筑比以前漂亮了,学校内的设备设施也逐渐现代化了,学校教师素质正通过各种形式学习、培训在提高,农村学校也在逐渐向城市里的学校靠拢,城乡之差正在缩小。这也是在落实均衡教育的工作要求。
要办好一所学校,让人民满意,这所学校应该有特色文化,才会有高的教育质量。学校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现在应均衡教育工作的要求,农村学校也在狠抓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绿化校园。校园里,教室里,厕所里,操场上,走廊上等学校处处都显现出文化氛围。看上去,学校的环境美了,在“形”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然而,身在这所学校工作和生活的人受到了多少教育,多大熏陶,他们的思想、言行,有多大变化,整个学校彰显出的团队精神和氛围,也就是在“魂”上又有多大变化,这是值得观察、期待和思考的。“形”的建设必须为“魂”的提升服务。
由于中国国情决定了农村小学因资金投入而造成了文化建设起步晚,底蕴薄。所以农村小学文化建设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定好位,不要去追求什么高大上,只要找到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且有特色的文化就好。那么如何根据自己的学校,因校而建,打造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学校特色文化,办出特色学校呢?我认为应在一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首先,挖掘出学校文化的“魂”,也就是说,这所学校的文化建设,“文化”究竟是什么文化,要把它的内涵和外延明白而清晰地定义出来。我认为这个“文化”可以根据学校的历史和发展,结合着学校已有的文化,或是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而定。比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所体现出的精神文化,地域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文化,当地人民生产与生活所形成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是有土有根有特色的,是接地气的文化,很容易在学校这块土地上生长繁盛的。当然,在挖掘学校文化的时候,应遵循这几个原则:
第一、政策性原则。就是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符合国家的人才培育的要求,符合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
第二、独立性原则。没有独立精神的校园文化无异于没有校园文化。学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具体环境,进行具体的设计定位。
第三、可持续性原则。文化建设从有形的硬件建设到内化成人的思想,再物化成人的行为,这需要一个过程,这过程所需时间因校因事因人而异。它对人的发展,对学校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进行的。
第四、效益性原则:学校的文化建设是用来助推学校的发展,是用来培育人才的。所以学校的文化建设必须有益于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育。
挖掘学校文化,定位学校文化,这第一步很重要,它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效果。所以一定要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论证,最后才做出适合自身学校的“文化”决定。
其次,拟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方案制定的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文化建设的效果。因此,方案的拟定是很重要的。在拟定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主题性原则:学校的文化建设,从硬件看,表现的形式很多:草木、建筑、文字、画面、雕像等等;从类别上看,可分为:制度文化,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走廊文化,厕所文化,厨房文化等等。不同的地方,用恰当的形式,宣传着不同的文化;从软件上看,就是要在不同的时间,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文化教育活动。这些零碎的、板块的文化必须有一个小的主题文化,各小的主题文化加叠在一起,就是学校拟定的文化。
第二、可操作性原则。所谓可操作性,指的是方案要具体,要细化。不仅是在时间上可操作,还要在资金、人员、制作、使用等诸多方面可实施才行。
第三、科学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整体工程,它涉及面广,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学校应精心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安排。
第四、艺术性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艺术眼光,要让学生通过学校的设施、氛围等,处处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应努力做到外形、色彩和谐统一,给人以爽心悦目的感觉;学校文化活动的安排,也要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努力使活动开展得新颖、活泼有趣,使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使他们主动、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心灵在无形之中得到净化。
第五、直观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从硬件上讲,就是要让学校这块有限的地域和空间发挥无限的教育作用,做到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所以,文化建设中的每一个单位物体,直观性要强,师生一看就能读懂,从中受益。
第七、教育性原则。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首先必须突出教育性特点,时时、处处把握教育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在的导向功能。
第八、长期性原则。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的,其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上要从长远考虑,不要今建明毁,浪费教育资源。
最后是方案实施,这环节至关重要。再好的方案,如果执行不了,那也就是空谈。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一、整体与局部的结合。在实施方案的时候,既要考虑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又要考虑各板块文化建设的局部性,要协同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445-01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则,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及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班级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效。打造好班级文化这块阵地,在育人过程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研究班级文化,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对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那么,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呢?
(1)营造良好地育人环境,让班级文化建设成为育人的阵地。我们常说,一个好的班集体和良好地育人环境,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打造和利用好班级文化建设这块主阵地,发挥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潜在功效。使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感悟,产生学习凝聚力,产生蓬勃向上的力量,经过老师和同学们对教室的精心设计,使封闭冰冷的教室墙面赋予生命,让每个学生置身于具有个性的学习氛围中,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振奋,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以提升,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个学生学习和受教育的基地――教室,其环境的优劣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对所在教室环境的布置,营造一个教育和学习的外部文化环境,能增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增强班级凝聚力,激发爱班爱校的热情。
(2)班级文化建设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班级文化建设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地品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美化教室环境,既树立了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所以说,班级文化建设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我们衡量一个班集体是否具良好的班风和良好地学习氛围就要看这个班的班级文化建设。走进教室,布局合理的黑板报、安全教育专栏、德育教育栏,有彰显个人才艺的书画苑……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在这样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学生都会被这强烈的文化氛围所感染,从而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和谐风气和催人奋进、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以及形成一种师生融洽相处、交流合作、共同进步的关系。教室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将教室打造成温馨的家园、美丽的花园、成长的乐园,到处都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氛围和学习气息。
总之,班级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在全班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从而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班级文化。它反过来会对班主任的管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使得全班同学在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思想作风的影响下,为实现班级目标而共同奋斗。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1
一、绪论
知识经济时代,IT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领头产业,在整个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我国的IT产业还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阶段,管理方式也有待完善。如何使IT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在物质资产的地位逐渐降低,文化资产日渐成为一种新的资本形式的新经济时期,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塑造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不失为使我国IT业的发展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的理想途径之一。本文将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分析企业文化建设对于IT企业的重要意义,并为IT企业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建设特有的、优良的企业文化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IT企业文化综述
1.IT产业概述
⑴IT产业的界定。IT业是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核心,以传送数据为主的产业。IT产业是以IT业为主导的,包括如信息传播、传导业,信息流通业,知识生产业,信息存储业等与IT业紧密联系的各业所组成的集合。IT产业是新兴的战略型产业,是资金和智力密集型产业,是高渗透、高增值型的产业,同时又是高创新、增长快、综合性强的复合型的可持续发展型产业。
⑵ IT生产力要素。IT生产力是以计算机及网络作为物质技术基础和标志的生产力。IT生产力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其共性是同样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特性是其各要素都具有自身的特点。IT生产力的劳动工具与计算机、软件及网络系统密切相关;IT生产力的劳动对象则是信息资源。
2.IT企业文化的内容
⑴物质文化。企业的物质文化,是由企业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它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等。企业的物质文化直接影响顾客的感性认识,进而决定顾客对该企业的优劣判断。它受企业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制约,具有从属性、被动性;又是人们感受企业文化存在的外在形式,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⑵行为文化。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关系到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开展。
⑶ 制度文化。企业制度文化是围绕企业核心价值观,要求全体职工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行为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综合。加强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关系到企业能否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能否有生命力,能否持续长久,也是一个企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⑷ 精神文化。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构建和谐企业的灵魂。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等,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升华,是企业的上层建筑。它由企业精神力量形成的一种文化优势;是企业人文化心理沉淀的一种群体意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文化。
三、IT企业文化的现状
(一)IT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的企业文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的了很大成果。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缺陷,主要体现在:理论生搬硬套,目前主流的企业文化理论都来自于美国和日本,而中外文化差异,在运用中全盘“拿来”,是中国文化缺乏特色;理论脱离实践,我国企业文化研究缺乏有理论根据的定性研究,使得企业界和文化界脱节,造成了IT企业缺少合适的理论指导。
(二)IT企业建设特色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振奋企业精神。托马斯·彼得曾说:“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期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和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信念对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这种精神和信念我们称之为企业精神,它是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共同内心态度、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表达着企业的精神风貌和企业的风气。
2.有利于企业价值观的确立。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评价事物与行为的共同标准,它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确立了精神支柱,决定了企业的基本特性,能产生凝聚力,激励员工释放潜能,要想充分发挥企业价值观的功效,就需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作支撑,帮助企业确立价值观。
3.有利于塑造企业形象。企业形象建设是内强员工队伍,外拓企业知名度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形态,由企业的视觉形象、队伍形象、管理形象等整合而成,它是企业一笔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企业有了良好的形象,可以赢得信誉,可以争得社会的认同和信任。
4.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高的员工素质,有助于全面增强员工与企业的素质,增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企业要提升竞争力,就需要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如何提升员工素质,这需要从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来开展,运用企业文化的功效,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新型学习观,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全面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
四、如何建设IT企业特色文化
1.IT企业家领导应该以身作则。在IT企业文化的构建、运用中,有一个贯彻始终的核心人物——总裁。如果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总裁就是高举企业文化的旗手。总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不单单是一个身体力行者,更应是一位导师,担负起把握企业灵魂和发展方向的职责。他在创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企业文化形成与变革必须由企业核心领导层身体力行倡导才会成功。
2.建立起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任何IT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而员工对文化总有许多个人见解。很多IT企业在引入新战略或者进行变革时,经常忽略对其企业文化的考虑,结果往往是“手术很成功,但是病人却死了”。IT企业文化并非只是高层的一己之见,它必须要得到企业成员认同。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该创造各种机会让全体员工参与进来共同探讨企业文化。然后在各个层面征求意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广泛宣扬,让全体员工都参与文化的产生过程,最后得到员工认同。
3.通过行为规范让企业文化落到实处。IT企业应该制定专门的行为规范来保证企业文化的整体建设工作。该规范应该在IT企业家的直接领导下,指导IT企业文化的设计和推广工作。除此以外,IT企业还应该建立有效的企业文化传播机制。应该改变传统纵向的企业文化传播途径,充分利用IT企业的技术优势,建立全员实时共享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快速传播途径,克服时空限制;及时把企业文化建设的信息传播到每一个员工当中,使员工不断深化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贯彻。
4.对企业文化进行总体规划。IT企业文化的核心实际上是企业经营理的价值理念和人的思想意识。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贯穿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它的变革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而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扎实、长期的培育工作,做好详细的规划,通过长期的努力和整体的提高逐步实现目标。通过对企业文化进行总体规划,从理论上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在实践中深入贯彻企业文化,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软环境的建设越来越重要,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占有的也地位越来越重要。IT业作为以高科技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产业,企业文化的意义更加重大。本文粗浅的分析了企业文化及IT企业文化的内容、特点和我国IT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并提出了IT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以期对我国IT企业文化建设实践有所启示。我们期待着我国IT企业尽快形成和完善自己独具特色的IT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邱力生,曾一昕.IT经济学[M].武汉出版社,2003.
[2]刘光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本文为2011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1101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月12日
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和灵魂,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必须通过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来。随着廊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廊坊文化定位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廊坊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使其能够更好地吸引人才、技术、资本,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战略问题。
一、特色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特色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和外部环境支持,更是一个城市实现独特价值和彰显个性魅力的核心因素。进入21世纪,城市发展的普遍趋势是由功能型城市转向文化型城市,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各地方在城市建设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目标趋同、功能重复、形象单一等问题。城市建设的目的不是复制雷同的城市,而是要创造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别如何体现,市政设施、结构功能不可避免会有雷同之处,差别主要体现在文化上,一个城市树立起独特的城市文化才能在“千城一面”的局面中脱颖而出,如花城广州、泉城济南、春城昆明、冰城哈尔滨,都是通过树立特色文化来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取得了成功。所以说,特色文化是城市崛起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推动力,建设城市特色文化,能增强城市竞争能力,传播城市品牌,达到名牌城市的目标。
城市的特色文化不同于一般的城市文化,特色文化之所以能形成影响力在于它有一个明确的文化核心,代表着区域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核心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城市的独特性,核心文化的凝聚力也就是城市的凝聚力的体现,而扩大核心文化的影响力也就是扩大城市的影响力。龙凤文化是历史与自然对廊坊独特的馈赠,是廊坊文化核心价值所在,充分地解读、不断地丰富发展龙凤文化是廊坊特色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二、龙凤文化在廊坊地方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和精神内涵
(一)廊坊龙凤文化溯源。龙凤文化在廊坊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在廊坊的历史文化、地理地貌上都有充分的体现。
1、远古神话。中国的龙凤崇拜源远流长,而廊坊处于龙凤文化形成的早期,4000多年前“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合符釜山”。安墟就是廊坊市安次,黄帝与各部族在经历旷日持久的争夺后缔结盟约,统一符契,会盟于釜山“画龙合符”,即截取各自部落图腾的某个特征,综合形成一个神异的形象,作为部落大联盟统一的图腾和旗帜,这就是龙图腾的产生。凤图腾起源于以蚩尤为代表的南方九黎,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涿鹿也在河北省境内,这是龙凤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炎黄时代黄河故道经由今天河北省境内向北经廊坊霸州入海,在廊坊周边形成了一片水土丰盈的区域,是原始各部落争夺的焦点,也为早期龙凤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温床。
2、民间传说。龙凤呈祥的爱情传说在廊坊广为流传。4700年前,黄帝征伐蚩尤,其长子玄嚣率军战于安次,与安次女凤娘相爱。后玄嚣战死,临终前向天祈祷,愿来世再续姻缘。凤娘悲痛欲绝,不久亦亡,黄帝命葬于玄嚣坟旁。2000年后,玄嚣转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凤娘转世为安次女金凤。刘秀平乱时战于安次,路遇金凤,如见故人。次日,刘秀求婚。金凤安次大旱虔诚祈雨,立誓“天降雨而嫁”。刘秀焦虑,夜不能寐。此事传至天宫,玉皇大帝为之感动,遂命天降双河于安次,一条水流蜿蜒似龙称龙河,一条波光斑斓如凤称凤河。此时,有部将进言刘秀:“天降双河,龙凤呈祥之兆,乃天意也”。于是,刘秀如愿迎娶金凤为帝后,成就一段美满姻缘。千百年来,这个美丽的爱情传说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寄托了老百姓寄予了龙凤呈祥美好的理念和追求
3、独特地貌。一条龙河,自京城南下,在廊坊城西东折绕城作臂弯状;一条凤河,出京城东去,在廊坊城北南折绕城作臂弯状。廊坊这座城就在龙河凤水的怀抱之中了,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龙凤称谓两条河流的城市。龙凤双河最早见于《元史・河渠志》,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这是廊坊龙凤文化的有形载体。
4、特殊区位。北京是天子之城,凤翥龙腾之地,是中国龙凤文化之城,廊坊地处京畿腹地,廊坊的民间文化、饮食风俗等都与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北京的后花园,是龙凤文化之乡。2011年9月14日,廊坊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全国首个“中国龙凤文化之乡”。这充分肯定了龙凤文化在廊坊地方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二)廊坊龙凤文化的精神内涵
1、瑞兆吉祥。龙能兴云布雨、司水理水,龙图腾崇拜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风调雨顺的期盼。龙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征瑞”,即以吉祥瑞符的身份出现。古籍上载的“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蚓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史记・封禅书》),人们至今在建筑装饰、工艺品上突出龙的图案,就是撷取龙的这种职能。凤是称为“仁鸟”的祥瑞之禽,《山海经》中记载:“丹穴之山有鸟状如鹤,五色而文,名曰凤。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先则天下安宁。”凤象征美好与和平,是吉祥幸福美丽的化身。百姓相信龙凤能给人间带来福祉和祥瑞,在廊坊沿龙河凤河流域,龙凤庄、龙、凤河营等以龙凤命名的村镇达30多个,“龙灯会”、“盘龙盛会”等各种花会组织也是百姓喜庆节日、求吉祈福的重要活动。
2、有容乃大。龙凤的形象都是容合而成的,宋代学者罗愿等提出“龙有九似”说,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鱼的鳞代表水里游的,鹿的角代表地上跑的,鹰的爪代表天上飞的,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凤的形象也是集众动物大成之美,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引黄帝的臣子天老的话说:“凤之象也,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颧颡鸳思(腮),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尔雅》郭璞注中描述“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龙凤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结晶,这种巨大的包容正是一个城市的生命力所在,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秩序,都有赖于容合,容合也是一个城市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形成的最核心的要素。廊坊“会展之都”的定位正体现着这样一种融合的精神,各种展会将廊坊置于全国乃至世界各行各业的交汇点上,使廊坊成为人才、技术、信息的汇集点和聚宝盆。
3、天人合一。龙的形象集合了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是“鳞族之长”、“众兽之君”。凤的形象集合了飞禽的特征,有“羽族之长”、“百鸟之王”之称。龙凤的形象不仅容合众多的动物,而且风雷云霓、树木花草、江河山脉等与古人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动物、天象参与了龙凤形象的融合,可以说龙凤是人天关系的形象化表述,在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中,龙与凤逐渐形成一雌一雄、一阴一阳的属性,这种龙凤呈祥、阴阳和谐的辩证法与发展观,也是廊坊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相互依存是廊坊在城市建设中始终贯彻的原则,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目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7平方米,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高达344天,80多个城市公园成为城市“天然氧吧”。廊坊在国内首家全市域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4、与时俱进。《说文解字》中解:“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中国的龙,固然有普遍特征,但龙的本身是千变万化的,龙的变化之道又与时机、机遇是紧密联系的,体现着与时俱进的基本精神。回顾廊坊发展历程,一直是紧抓机遇,创新模式,凭借各种有利因素,不失时机地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时俱进,是廊坊现在和未来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
三、以龙凤文化引领廊坊特色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明确京畿文化大背景的发展思路。廊坊的龙凤文化渊源有自,开发前景广阔,但廊坊所限区域不广,历史资源相对有限,地方文化纷繁杂芜,因此发展廊坊龙凤文化必须首先将其置于京畿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廊坊毗邻京津,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与周边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廊坊龙凤文化与京畿文化可谓同气连枝,难分彼此,因此应将廊坊龙凤文化置于京畿文化这块巨大的磁场之中,积极借助和有效依托京畿优势文化,使龙凤文化迅速成长壮大,发挥影响。同时,京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也给廊坊文化提供了庞大的消费市场,北京既是全国最大的出游客源城市,也是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北京拥有1,500多万常住人口,300多万流动人口,每年约1亿国内外旅游者,构成了文化消费需求的有力支撑。背靠大树好乘凉,借助京畿文化的大背景,不失时机地发展龙凤文化,有利于快速树立龙凤文化品牌,深化龙凤文化内涵、扩大龙凤文化影响。
(二)宣传引导,增强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由于现代城市人口的流动性,人们的家乡概念越来越模糊,归属感也越来越淡薄,但从内心深处,人们还是渴望一个情感的归宿,廊坊是廊坊人民的家乡,也是维系廊坊人民情感的归宿。文化是一个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城市人生活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纽带。龙凤文化这一标志性的核心文化能凝聚人心,相关部门应在宣传和教育两个环节入手,一方面积极宣传普及龙凤文化知识,弘扬龙凤文化精神,让龙凤文化深入人心,成为廊坊人民乡土情结的一部分,使龙凤文化精神成为廊坊精神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从孩子抓起,在教学中熏陶,在生活中引导,潜移默化,使孩子从小树立热爱家乡、热爱廊坊、热爱龙凤文化的思想。提升廊坊人对家乡的文化归属感、认同感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这种归属感一旦建立,不管你是刚刚来到廊坊,还是已经离开廊坊,都会对廊坊这个城市有一种文化认同和根的归属。
(三)多管齐下,扩大文化影响力。龙凤文化是廊坊文化的典型代表,扩大龙凤文化的影响力就是扩大廊坊的影响力。因此,要将龙凤文化的推广做成一个系统工程。首先,结合“三年大变样”城市改造,将一切可以利用的城市硬件当作传承龙凤文化的具体载体,大到学校、图书馆、艺术馆、影剧院,小到桥栏、石刻、景墙、灯箱,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加以固化,寓教于乐,不知不觉中传播了龙凤文化;其次,加强文化宣传,围绕着龙凤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业、休闲娱乐业、文博会展业、工艺美术业、演艺影视业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积极推进龙凤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形成龙凤文化产业的规模效应;再次,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展演工程,整合廊坊民间文化,以龙凤文化题材为重点,扶持和推动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努力在戏剧、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等艺术领域创作一批高起点、高水准的精品力作。
(四)完善配套政策,优化特色文化发展环境。发展特色文化,必须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相关配套政策作支撑,统筹协调解决好特色文化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确立政府在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和地位,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实现城市特色文化资源的最优配置;要把龙凤文化建设放在城市发展大背影下进行,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实现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同步进行;建立健全财政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安排一定比例的特色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集中于扶持有一定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项目的设施建设、规划包装、宣传促销等;促进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特色文化基础设施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同时,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步入法制化轨道,保障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科学、健康、有序地进行。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孙萍.文化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金融系作为广东金融学院最大的系部,具有学生人数最多、师资优厚等特点,在发展系级文化建设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金融系特色文化活动影响还不凸显的现状,本次调研根据目前已有活动的宣传力度、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度以及实际效果,分别从党员活动、专业竞赛以及公益类活动中挑选出品牌活动进行分析,旨在挖掘出活动效应不够凸显的原因,以精致化理念融入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优化特色活动的质量,以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二、调查方式以及问卷回收基本情况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发放的问卷共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张,男生占35%,女生占65%,有效率95.67%。
三、系级特色文化建设的问题和现状分析
(一)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
系级特色活动的开展,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体验到本系浓郁的文化氛围,同时也增强学生对所在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可以作为参考的一个维度。
1.传统的宣传方式仍占主流,辅以各式宣传
根据数据统计,班委通知是接近半数同学得知我系文化活动的主要方式,达到43%;展板、横幅、传单等宣传是25%的同学得知活动举行的方式,而摊位宣传和微博宣传的作用则分别为19%和11%。传统的班委通知方式占主流,表明同学们大多被动地获知活动信息,班委的主观感受直接影响到班级对活动的认知。同时多方式、多渠道的方式有助于活动的广泛宣传,有效弥补因为各种外在因素导致的通知不到位或者了解渠道不通畅的情况。
2.参与目的具有趋同性
从调查结果看,有55.4%的同学参与活动的原因是“希望提高自己的能力”,有39.1%的同学参与活动是“希望有丰富的课余生活,扩大知识面”。参与活动的目的趋同,体现出大学生较强烈的提升自我的愿望和需求。
3.专业技能比赛凸显,辅以感恩教育、党员教育等活动
对于我系的各项特色活动,学生参与度参差不齐。其中,“证券招商杯”证券投资模拟大赛、“胜券在握”投资理财大赛和模拟银行招聘等与专业联系紧密的比赛较受欢迎,参与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21%、16%和14%;同时,作为实践类的“爱心包裹”参与度也达到20%;而党员示范岗和党员责任区PPT大赛的参与度则低于10%,分别为5%和8%;其他为9%。
(二)学生需求的文化活动发展趋势
1.“学以致用”是王道
有59.4%的同学想继续参加与金融有关的专业技能比赛,如“胜券在握”“招商证券杯”、模拟银行招聘大赛等。大多数同学认为系的特色文化体现在与专业相关的竞赛中,有助于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以致用。
在关于“我系应加强哪些方面的文化活动”一题中,选择学术科研类和社会实践类的人数分别占总体百分比为34%和33%,说明我院的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以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三个活动具有鲜活生命力。在接下来的活动建设过程中可以以此三个活动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综合提升我系级特色文化建设的整体效果。
2. 多方共同完善系特色文化建设
在“对我系特色文化建设的期待”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良好的学术氛围、完善的教学设施、健全的系管理制度各自占了统计数据的29.1%、29.3%以及30.1%。除此之外,关注的内容还包括和谐的教学环境、雄厚的师资力量、独特的精神风貌等。说明大家都明确清楚,优秀的特色文化建设是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支持的,在接下来的努力过程中可以借助外力作用,争取全系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
(三)我系现有特色项目现状及分析
1.现有特色项目现状
学生对我系现有的各项特色活动的认可度参差不齐,其中,“证券投资模拟大赛”和“爱心包裹”认可度较高,分别占到总人数的21%和20%;“胜券在握”投资理财大赛、模拟银行招聘大赛分别占到总人数的16%和14%;党员示范岗和党员责任区示范岗活动低于10%,分别为5%和8%;其他则为9%。
2.现状分析
我系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方向是银行、证券、投资等行业,因此与银行技能、专业知识有关的活动认可度较高。金融系旨在培养具备银行从业、金融理财师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所以学术型活动应该着重向这个方向发展,真正成为学生扩展专业素质的第二课堂。目前,我系有历经九届的证券投资模拟大赛和举办过四届的“胜券在握”投资理财大赛,前者注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后者注重提高理论分析能力,给学生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平台,在校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党员示范岗与党员责任区PPT大赛的参与度不高。从调研问卷的统计数据来看,有50%的同学认为党员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没有体现先锋模范作用,并且在认可党员起到模范作用的同学之中,只有20%的同学认为“身边的党员积极宣传”。这与党员的数量与质量息息相关,存在部分同学对党员的不了解。因此在党员活动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党员的主观能动性,把先锋模范作用充分体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时,学生党员需要对我系特色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并通过自身影响力在班级上进行积极传播,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我系党总支举办的“优秀党员责任区、示范岗PPT大赛”至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在金融系学生党员中都有较高的认可度。这个比赛的参赛对象是党员责任区和党员示范岗的成员,比赛形式是通过PPT展示责任区或示范岗的特色。相对于其他活动而言,“优秀党员责任区、示范岗PPT大赛”在普通同学中的影响力稍弱,在宣传过程中可以发挥党员的力量,并通过党员鼓励其所在责任区或示范岗的成员或积极分子积极参与。再者,党员本身的参与带动亦可引起一部分普通同学参与观看,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在学生群体中形成正面的、标杆式的引导。
在针对我系网页、系训的调查中,67%的学生表示从未打开过金融系主页,81%的受访者不知道系训是“融你、融我、融大家”。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便捷的上网条件,却没能对学生关注特色文化活动产生积极影响,这与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是分不开的。这部分学生往往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下降,网上听歌、QQ聊天、看电影、打游戏等过度玩乐。金融系主页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这与学生自我封闭、宣传力度不够、强调力度不够等也是有关的。
学术类比赛和相关活动受到大部分学生的青睐,其原因主要基于它们贴近学生毕业的就业方向,有利于他们专业知识的强化,尤其体现在与金融行业正相关的活动。“淘金吧”的期望参与度不够高,主要是因为它才刚刚开始实施,同学们还不能真正体会到其带来的作用。因此对于这项活动应当继续加强其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层次地把“淘金吧”普及金融知识的优势体现出来,在未来也会在一定层次上发挥其积极的引导作用。
四 、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分析金融系的文化活动现状,我们对我系的特色文化建设有了进一步认识。针对我系特色文化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解决:
(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扩大活动宣传力度和影响范围
积极的生活姿态对大学生活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一个具备积极生活姿态与乐观开朗心境的人才能更专注于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可以通过参与健康有趣的文娱活动加强与周围人之间的联系和友好往来。系里可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资源,定期开讲座、干部培训以及动员工作会议等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文化建设氛围,重视对特色文化活动的宣传并给予有效支持;充分调动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对系部特色活动在班会或者走访宿舍期间进行进一步宣传,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锻炼自己。
(二)注重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是关键
专业课老师一般都是上课的时候才到学校,要每天随时找得到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学生干部可以充当老师和同学互动交流的桥梁:一方面帮同学们联系老师,让同学可以在课后向老师请教探讨;另一方面可以汇总类似的问题,集中约老师进行交流学习。这个过程,更加侧重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把问题记录下来再与老师或者同学进行交流。而作为辅导员,在一般性问题上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引导学生做得更好。
(三)重点建设品牌项目,打造精品项目
调查发现,校内的品牌活动组织者的宣传方式到位、活动方式对同学们有实际意义,就是单纯依靠品牌和口碑都能吸引很多同学参与其中。金融系的几个品牌活动如“证券投资模拟大赛”“胜券在握金融理财大赛”和“爱心包裹”等应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延续,同时在方式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累经验,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增强活动效果,集中力量出精品活动项目。任何一个省级、国家级的高校活动品牌项目,都需要时间和具体实践的积累,我们需要耐心地重点建设好自己的品牌项目,对于系里这些有活力、有生命力的品牌项目应该重点扶持,如加强 “优秀党员责任区、示范岗PPT大赛”的宣传,创新活动形式,扩大活动在系里的作用和影响力。
(四)发展多样化,学术公益并航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坚持两个原则:
一是兼容并包、百花齐放。能够使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都应该学习,可以围绕专业特色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技能竞赛,也可以发展各种其他非专业的技能活动,如辩论赛、文艺活动等等。
二是学术与公益并重。学术类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而公益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目前我系志愿服务基地已达到9个,由金融系青协、红会干部带班级同学前往基地开展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借鉴相关组织经验,改进活动质量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各项活动的效应不一,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应学会总结,从实践中得真知,如活动的初衷是否达到、效果是否理想、提升空间体现在哪里等,进而保留活动的优点,改善活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才会每年都有进步,进而才能举办出更深入人心的活动。
本次调研通过查阅、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询问相关人员以及分析调研问卷,大致掌握了金融系的特色文化建设现状和发展方向:在整体上沿袭学院崇尚培养实用性人才的传统,着重打造“证券投资模拟大赛”“胜券在握金融理财大赛”和“爱心包裹”等学术实践类品牌活动;在实际操作层面,争取院系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调动老师同学们的积极性,高效运用各种资源,改进和创新特色活动的宣传方式,在形式上、内容上等方面进行调整,提高整体的活动效果。 “事事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精雕细琢,就可以由量变最终成就精致化的质的飞跃”,系级的特色文化建设同样是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过程,相信通过一代代人的不断努力和不断调整,精益求精的特色文化将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