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欣赏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20 18:22: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现代诗欣赏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现代诗欣赏

篇(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204

新诗在初中课本(人教版)中入选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流沙河的《理想》,何其芳的《秋天》,牛汉的《华南虎》等等数十首新诗作品。新诗作为时代的先声受到教材编选者的高度重视。高中除了必修一第一单元涉及新诗外,就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新诗部分了。新诗在整个教材架构中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却不尽人意。固然这与新诗不是高考考察的内容容易受到忽视有关,但更多的原因则关涉到教师自身对新诗的理解和认识。

一、新诗显著的形式特征:韵律

很多新诗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其实是诗歌的音乐性特征在起作用。构成新诗音乐性有很多因素:首先是押韵,以陈敬容的《窗》为例,第一诗节三、五句末字“天”和“烟”押韵,第二诗节二、五句末字“迹”与“息”押韵,第三诗节三、五句末字“眠”和“前”押韵,第四诗节二、三、五句末字“光”“望”“上”押韵,第五诗节三、五句末字“灯”“昏”押韵,第六诗节二、五句末字“冬”与“空”押韵。押韵的情况有着规律可寻,就是主要是每一诗节的第二句或第三句末字与尾句押韵,但整饬中有变化,形成声韵上的回声,增强了韵律的回荡。

其次是诗句的节奏。节奏往往是由音尺(音步或音顿)来决定的。每一个诗句都有着大致相当的音尺时,节奏感自然而然地就突显出来了。以臧克家的《老马》第一诗节为例:总的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我们看到每一句大致为一个或两个音尺,每个音尺的长短略有差异,这就形成了错落有致的节奏感。

第三,反复的修辞手法可以形成复沓的音韵效果,比如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13个诗节,几乎每一诗节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大致相同,加之呼告手法的运用,自然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起到震撼人心的抒情效果。反复的修辞手法在抒情诗中被广泛地运用,正是其形成的韵律受到了诗人的青睐。

第四,诗歌中结构上的回环及叠词和连绵词的使用也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比如戴望舒《雨巷》中的“彳亍”,徐志摩《再别康桥》里的“斑斓”,虽非有意为之,但其产生的音韵效果还是较为明显的。

二、诗歌的本质特征:抒情

首先,我想说诗歌必须有成为诗歌最为本质的东西。诗人郭沫若曾说“诗的本质专在抒情”,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新诗,都无法回避诗歌的抒情性,抒情可直接显现,也可隐藏在诗的背后,只是需要我们通过领悟去寻找罢了。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就是典型的直接抒情,简洁明快而又情感真挚,但古典诗歌更多的还是“梧桐更兼细雨”这种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而意蕴悠长。再以罗伯特・彭斯《旧日的时光》为例,这首诗就胜在情感的直接抒发,在深情的回忆中展现那“旧日的时光”,时而在山坡游荡,时而又漫步溪上,虽为重洋所阻,但阻不住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情贵真挚,意在隽永,这正是这首诗的显著特征。

其次,诗歌要有诗人独有的风格。彭斯长期生活于苏格兰乡村,诗歌多表现的是自然的乡村风景和人们之间朴质无华的情感。它的脍炙人口的诗作《一朵红红的玫瑰》《致山中雏菊》都属于此类。从彭斯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诗的美不在于技巧的纤细入微,而在于情感的真诚奔放。细细品读之下,似乎含着些民歌的调子,反复咏叹,情感低徊,且意象多出自村野常景,多了种旖旎的田园风光,整首诗也就显得自然明快,朗朗上口了。借助于一批这样的诗作,质朴明快也就成了当时彭斯诗歌的名片,同时也形成了他最为人称道的诗歌品质。

第三,无论中外,纵看古今,诗歌与抒情都紧密联系在一起,读诗贵在领悟诗情,只有沉入到诗人诗歌丰富的情感世界,我们才能切实领会到诗的趣味的真,诗的淳朴的美。

三、新诗别样的结构特征:回环

在新诗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种有趣的诗歌结构现象:戴望舒的《雨巷》首个诗节和最后一个诗节都是“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的姑娘”,仅有一处词语的更改。无独有偶,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是首诗节与末诗节大致相同,互相呼应又蕴含着变化。这种诗歌中首节与末节(或者首句c末句)大体一致的诗歌结构形式其实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回环。

回环也称回文,古已有之。前秦人苏若兰写的《璇玑图》,可以反读,横读,斜读,交互读,都能成一首新的诗,堪称回文诗的典范。由于受制于古典诗歌字数、声韵和意蕴的严格要求,回环诗在古典诗歌创作中并不多见,且多停留于文人的文字游戏中,其产生的艺术影响并不大。但从新诗打破古典诗歌字数与结构的藩篱之后,回环结构的运用深得一部分诗人的喜爱,回环所特有的复沓与往复的节奏效果也给新诗增添了不少神韵和风采。

新诗,特别是新诗中的抒情诗,不少采用回环的结构。探究其作用当有以下几种:其一,在情感上,他构成一个圆环,来回往复,意蕴深沉,细细品之又觉回味悠长。《雨巷》中首节的“逢着”与末节中的“飘过”正好构成一个心灵邂逅的完整过程,再加之婉约的意象,低徊的情感很自然地就在回环的结构中弥漫开来,从而获得读者的心音共鸣。其二,在节奏上,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采用回环结构的诗歌节奏都较为舒缓,似水流的回旋又蜿蜒流去。这种舒缓的节奏,便于吟诵,更便于识记,能够激发读者诵读的兴趣。其三,在形式上,首节与末节的高度相似性,能为读者所注意,继而推动其去辨析两节细微的语词差别和表达效果。这种差别正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人情感的潜流,继而帮助我们去领会诗歌的主旨。以《再别康桥》为例,首节“轻轻的我走了”与“悄悄的我走了”情感表达有何不同,“轻轻的招手”与“挥一挥衣袖”能不能互换位置?对这些问题的仔细思考,必能给新诗的学习带到一个新的深度。

四、结语

选修课本新诗部分的编撰很见功力,这主要表现为每一单元对新诗的必要认知。它大致将它分为“走近诗的世界”“诗的发现”“诗的意象”“诗的语言”“诗的鉴赏”等五个部分,这样就从主旨、意象、语言、鉴赏等几个角度对新诗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新诗存在的历史较短,加之新诗的当代性存在一些负面因素,对新诗的成就一直认识不足,再加之古典诗歌历史的堆积,很容易造成对新诗的忽视。要改变这种情况,新诗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对新诗历史的有效把握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新诗知识谱系。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把握新诗的多样性。然后,我们再依据新诗的形式特征、结构特征、意象特征、主旨呈现等构建起新诗的美学范畴。只有我们在知识上完成了对新诗的认知与领悟,新诗教学策略的多样性自然会得到多方面的呈现。

新诗的教学通常一首诗一个课时,新诗的特点要求每位学生认真朗读,有情感地朗读,体味诗歌的情感。这就要求每堂课不必面面俱到,只抓住诗歌的一个方面即可。我们可以以意象统领一首诗,比如教学《雨巷》时,我们只要赏析好“丁香”和“雨巷”这两个核心意象就可以了。我们也可以以探寻诗歌的音乐美去赏析《再别康桥》,还可以以情感的奔突、释放来理解《大堰河,我的保姆》,以一个细节去把握《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无定法,重在把握,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走近新诗的审美世界,去感悟诗的魂灵、诗的绽放。(省级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研究》专项论文)

参考文献

篇(2)

无疑,网红及直播爆火的背后也酝酿着一定的商业机会。中国的一些电商企业率先将视角落在了融合创新方面,他们认为,“直播+电商”既可以为网红们快速变现,也成为垂直类电商开启流量和流量变现的双重触点。

创新“直播+”

研究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从事网络直播的公司只有25家,到2016年5月,这个数字已经变成116家,国内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400万,同时进行直播的房间数量超过3000个。不仅创业公司不断涌入,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布局这个领域。

甚至有行业预测数据显示,到2020年,直播行业市场总规模还将上升至1060亿元。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也正在将“直播+”捧红。国元证券、平安证券、中银国际等券商日前还就“直播+”发出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接近200家在线直播平台的用户数量已经达到2亿,直播已是互联网行业最新的现象级存在。日前更有昆仑万维、光线传媒、浙报传媒、宋城演艺、暴风科技、游久游戏、奥飞动漫等大把的上市公司开始投入巨资进入。

在流量入口变革的背后,如何通过“直播+”实现变现和可持续运营,成为众多直播平台的考验。当然这也让原本竞争激烈的电商平台加入到这场混战中来。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发现,目前手机淘宝在经过了近两个月的试运营之后,于今年5月正式推出了“淘宝直播”平台,涵盖了母婴、美妆、潮搭、美食、运动健身等范畴。

据淘宝公开资料显示,淘宝直播定位于“消费类直播”,支持“边看边买”功能。自开通直播功能后,线上观看直播内容的移动用户超过千万,主播数量超1000人,目前该平台每天直播场次近500场,其中,超过一半的观众为90后,而且女性比例约为80%,占了绝对主导。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拥有超过1.3亿用户、依托社交电商模式积累了海量时尚达人资源的蘑菇街也于日前宣布,携8000网红主播上线蘑菇街APP移动视频直播功能,切入“直播+电商”领域。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在蘑菇街的视频直播界面看到,其直播除了常见的功能外,还有一个明显的“购物袋”标志,点击可以即时弹出店铺的商品页面,创新地将在线直播和时尚电商结合在一起。在蘑菇街相关负责人看来,依托“内容+社区+电商”模式,蘑菇街积累了海量时尚达人资源,这些时尚达人主播在直播过程中,就能直接分享商品并促成购买转化。

跨境新玩法

今年年初,在直播热潮下,海淘和直播的交叉也开始进入资本和企业的关注视野。一个能快速变现,另一个能快速引流,只是1+1>2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其实从APP上线第一天起就在想一个问题。如果仅把电商这块东西做完,很难让用户在心里面对你产生认知。因此我们必须想出新的玩法,以拉近商家和用户的距离,产生互动,建立信任。我认为这个玩法就是直播。”波罗蜜联合创始人雷婷婷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

“歪打正着”撞上直播的波罗蜜押对了宝。今年伊始,在“直播+”异常火爆,而市场潜力远未饱和的情况下,不少商家开始意识到“直播电商”这个风口,一股脑涌入这个领域中意图分得一杯羹。而如何保持自身竞争力,波罗蜜也有自己的思考。

雷婷婷认为,目前大部分“电商+直播”形态是粉丝变现:明星和网红把他们的天然流量带入到电商体系里,并且通过UGC内容增加粉丝的黏性与活跃度,从而提高整个平台的活跃度。还会不会有其他型态产生?答案是肯定的,并且在雷婷婷看来,波罗蜜就在尝试做不一样的直播。

从最初尝试UGC直播+C2C“卖手模式”而最终被Pass掉,雷婷婷分析说,“我们不太敢做C2C跨境电商。”原来,正品是海淘过程中消费者最关心的,直接关系到信任基础。而C2C模式下,平台无法控制各个买手的货源,因此从源头上无法保真。

另一方面,如果完全UGC,内容很难出新,主播之间必然会产生竞争,内容就容易失控,陷入“三俗漩涡”,这也是目前斗鱼等众多UGC平台的死穴。综合权衡之后,波罗蜜为了能把控货源真实性,选择PGC直播+B2C“自营模式”。雷婷婷补充到。

一直在做直播电视的波罗蜜,谈及电商创新“直播+”的技术壁垒,雷婷婷坦言,“我们曾经一度认为直播技术壁垒是自身防护墙,但做B2B的移动直播服务提供商会大量兴起。它比互联网、移动手机的普及速度快得多。企业如果没想好就冲进去玩直播,可能非但没树立起直播技术壁垒,反而被直播绑架。”

变现新模式

显而易见,在电商探索的直播模式中,直播的盈利模式不再绑定“打赏”形式,而是打通了电商的“奇经八脉”,粉丝导流、购物指引、海外推荐等等内容都为原本竞争惨烈的电商带来超乎预期的收益或者效果。

相对于传统电商,直播平台去做这件事有天然的隐藏优势。主播跟用户无缝对接,观众用户有问题可以随时跟主播沟通,用户的体验跟在现实中逛店没有区别,甚至更过瘾。

也正因此,和其他所有新经济一样,“直播+电商”的模式也引来大量跟风者。无论如何,在线视频直播的本质仍基于场景之中,让用户与现场进行实时连接,并且受众与受众之间,主播与受众之间都可以进行实时的交流,通过网红和直播工具作为消费行为的闭环引导,这已经成为今年最明晰的变现模式。

然而,业内分析师指出,行业鼓吹以及资本追捧,让竞争壁垒不高的直播行业陷入了当年“”的混战局面。很多直播企业挖空心思让收益最大化,除了最直接的广告变现外,电商变现尤其是网红的UGC视频直播变现是最受欢迎的。但这种缺乏内涵的同质内容是不具备长久变现的能力。

篇(3)

美国学者海恩斯在1895年所著的《RiskAsAnEconomicFactor》中最早提出:“风险——意味着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某种行为能否产生有害的后果应以其不确定而定。如果某种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时,其行为就反映了风险的负担。”风险即意味着不确定和潜在的损失可能,由于对风险产生的危机的巨大的破坏作用和人们对风险的厌恶,风险管理的理念开始日益深入到企业的运作之中。

银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有其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的风险特征。一般的工商企业的风险一般可界定为资产损失的可能性,或者说经营亏损的可能性。而商业银行作为信用型企业,对风险的界定要宽得多。资金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丧失或损失的可能性都应界定为风险。

当前,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还不完善,银行借贷成为了企业融资的十分重要的一种途径。现代商业银行主要指经营存款和对工商业发放短期贷款业务为主的银行,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占有绝对优势。2000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分别占到了总营业收入的78.5%,98.1%,92.2%,95.0%,可见信贷业务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信贷风险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在业务中所面临的最大的风险。

信贷风险,简言之就是在银行的信贷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使贷款不能按期收回,造成信贷资金损失的可能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金融改革的深化,我国银行存贷规模迅速扩大。但贷款资产被拖欠、吞食的现象严重,银行利润及资产收益处于低效益甚至亏损运行状况。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信贷资产质量低下、基层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已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经营与发展。对于信贷风险的认识和防范已成为我国银行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问题。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容

由于信贷风险还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和基于国际间对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的普遍认识,1997年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以下简称《原则》),并在同年的10月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香港年会上得到国际金融界的赞同。之后又提出了《新资本充足率框架》、《核心原则评价方法》等文件,形成了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及其监管方法的一套标准和原则。

对于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原则》中主要讲到了以下一些方面,其实质也正指出了现代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贷风险的内容界定

(一)《原则》的风险内容界定

1、信用风险:贷款是银行的主要活动。

2、国家和转移风险:当银行在进行国际信贷业务时,除一般贷款业务中产生的信用风险外,还面临着国家风险。

3、市场风险: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都会面临遭受损失的风险。

4、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时面对的风险。

5、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其信用和盈利水平。在极端情况下,流动性不足会使银行资不抵债。

6、操作风险:最重大的操作风险在于内部控制及治理机制的失效。

7、法律风险:商业银行要承受不同形式的法律风险。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和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

8、声誉风险:声誉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了有关法律和其他问题。

(二)其他风险

当然,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信贷风险方面的内容界定也在不断的发展。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当前所面临的信贷风险基本上包括了上述的种种风险,但在现实中,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对当前信贷风险的影响最大,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所面临的大部分的风险都来自其中,而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不良贷款率的居高。

我国正处于完善建立市场经济的历史性阶段,法制建设、企业的市场化正在不断的进行之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既有其一般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特征,又表现出了在我国当前特有的经济条件下的不同特征。下面从银行的内部经营和外部条件两方面来探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问题。

(一)内部经营问题

内部经营对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有着直接的作用。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缺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贷风险的产生。

1、银行的信贷机构不完善,没有形成明晰的权责利关系。

2、缺乏有效的信贷评估和检测机制。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进行有效的贷款决策及贷后检测防范信贷风险的很重要的一种途径,但在当前的情况下,这种有效的监督机制还没有有效的建立起来。

3、缺少充分、公开的信息披露制度和透明度。

4、产权不清、运行效率不高、管理机制不科学。

5、银行市场化运作程度还很低下。

(二)外部环境问题

1、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差,成为银行资金的无底洞。

2、社会信用意识淡薄。银行业是一个由信用支撑的行业,在当前,由于我国的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市场、法规建设不完善,社会信用问题也十分的突出。

3、国家对银行业的政策问题。一是税务问题。二是在风险基金方面,三是在行政指导下的贷款问题依旧

4、法制建设及其他经济配套改革的滞后。

四、建立有效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基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贷风险问题,建立一个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对于防范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风险,降低运作成本,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文将结合理论和实践上对如何有效的建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

风险的评估是指对信贷过程出现的风险状况进行分析、估计,其目的是为了明确对风险的管理。

1、风险评估的方法。就方法而论,对银行信贷风险的评估方法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

1定性的分析。定性的分析可以利用一些国际或国内惯用的银行风险的指标体系对其进行风险的评估。比如说《巴塞尔协议》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以资本对风险加权总资产之比来衡量,该比率不低于8%;又如国际五级分类标准对贷款资产质量的规定等等这都可以作为对银行风险的一个定性化的评估。

2定量的分析。由于金融对数学工具的要求,现在数学金融学已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金融的风险管理中,定量化分析的模型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投资组合的风险、收益的分析模型,Var模型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等等,利用定量的分析显得更为科学和精确,但其难在于把理论合理的应用于实际。

2、风险评估的机制。一个良好的风险评估体系不仅仅需要方法的科学,还需要从机构上加以保证。

1完善“三查”(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分离制度是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的一种途径。这三个环节应紧密的配套,从人员、机构上加以分离,在每一个环节都应建立有效风险评估体系。如在贷前调查中,要对本次贷款的风险收益可能性概率进行评估,这包括对借款企业的信贷信用进行的调查,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盈利能力状况,行业发展前景等作系统的分析。在贷时审查中要利用现有信息库中的客户资料,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分析,并对贷前调查中的信贷风险收益情况进行重新的评估。在贷后检查中,要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和信用情况进行及时的跟踪、检测和再评估,以减少由于信用降低或突发事件等对企业履约产生的困难。

2在对风险的评估过程中,除银行信贷专家外,还应聘请企业经营管理专家、财务专家、大的证券商等银行内外部的人员贷款风险进行综合的评估,并定期对贷款企业进行检查,帮助客户发现企业经营管理、日常生产和销售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使贷款风险得到有效的抑制,防患于未然。

3对风险的评估要充分的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一方面银行要建立自身的客户信息数据库;另一方面,要有条件的实现各银行间的部分信贷信息的共享。通过对信息库的分析,可以省时又有效的实现对部分贷款的信贷风险分析。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转移机制

风险转移是指将风险发生之前通过各种交易活动把可能发生的危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风险转移的三种基本方法有保险或担保、分散投资和套期保值。

1、保险或担保。指通过保险公司的保险、第三方的担保、抵押等多种手段部分或全部的风险转嫁机制。第一,在某些贷款过程中,商业银行要求贷款企业以其贷款的金额和数目向保险公司进行投保,当企业由于契约范围内的原因不能履行还款的义务时,由保险公司对其的债务承担责任。这样银行就把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形成了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共同追索的义务,共担的风险责任。而保险公司通过对为数众多的企业进行担保,以其收益对个别损失进行补偿。第二,实行贷款担保人制度,严格考核担保人资格。对有问题的贷款,银行应要求企业追加有效担保人,当借款人不能履约时,由担保人代之偿付,使银行损失得到补偿,以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第三,对于抵押贷款,当借款人不能进行履约时,银行应当有权对抵押的物品进行接管、拍卖,以其所得的收益来冲销银行所面临的损失,以减小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由于我国的市场还不完善,对于一些抵押品的变现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对抵押品的选择上银行应该进行严格的把关,以减少其不利影响。

2、分散投资。指通过银行资金的多元化投资来分散银行所面对的信贷风险。这个多元化既可以是对资金利用方式的多元化,又可以是对投资的资金主体的多元化。第一,银行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多种金融工具,以减少存贷款业务在银行总业务中的比重,稀释信贷风险,并利用新的金融工具本身来分散信贷风险。对于国外出现的如“贷款证券化”、“浮动利率票据”等金融创新工具,我们可以有选择的加以利用。第二,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而言,要注意对长期、中期、短期贷款的调节,并要防止过多的资金流入过于集中的地区和行业,对于大客户的资金额度也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以避免过于大量的贷款额流入极少量的企业,减少由于这些企业的信贷问题对银行的不利影响。

3、套期保值。随着我国期货、期权市场的不断完善,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期货的套期保值,如买进看涨期权、卖出看跌期权、转换套利等期货、期权市场的操作手段来转移贷款风险。

(三)建立有效的风险消化机制

风险的消化是指在既定的信贷风险损失已经发生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措施使风险损失得到转化,减弱和消除的过程。

1、利用风险后备基金冲销贷款损失。按照财政部的规定,我国银行的呆帐准备金从1993年起按年初贷款余额的6‰提取,以后逐年提高1‰,直至10‰为限。但实际中这1%的风险基金相对于我国一直以来过高的不良贷款率来说还是偏……低,而且灵活性不够,对各银行、各地区的一刀切的方法也明显的不符合各银行间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参照国外银行的做法,逐步建立起能适当反映信贷资产风险权重大小的准备金提取比例的制度,促使我国银行业的风险后备基金制度与《巴塞尔协议》相合拍。

2、利用已有的风险转移机制对风险进行化解。如通过对已有的保险把风险转嫁到保险公司,对于担保贷款可利用担保方实现对信贷风险的转移。银行应有效的利用这些工具来降低风险的自留,实现风险的转嫁和消除。银行要对贷款过程中的抵押、担保等行为进行严格的把关,以减少如担保方也不能实现损失补偿等情况的发生。对于由外汇汇率的变动、利率的浮动等引起的风险也可以利用期权、远期合约等方式加以消化,降低由此带来的信贷风险。

3、利用债转股、贷款证券化等工具来消化企业的负债,同时改善了银行的账户和不良贷款率,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四)建立有效的风险监管机制

信贷风险的监管机制是指对信贷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从机构和制度上进行监控和防范的机制,它应能有效的控制信贷风险的发生。

1、建立贷款责任制。鉴于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状况,第一,要对不同部门的管理人员和贷款人员推行信贷授权制度,根据职权的大小决定不同的信贷额授权度,这一方面提高了部门的决策权限,增加了决策的速度,另一方面也对风险进行了一定的控制。第二,切实的推行信贷风险责任制。对每项贷款都要有专人进行负责,对贷款的跟踪监测管理,实行责、权、利挂钩的风险奖惩机制,使信贷人员的工资、晋升与信贷工作业绩相挂钩,强化信贷人员风险意识。

2、实行严格稽核监督体系。稽查机构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银行部门,负责对贷款过程中的信贷情况进行稽核审计,对贷款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稽核,以发现在信贷资产运行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并及时的提出措施加以改进,稽查机构应发挥在监督中的核心地位,以约束信贷部门的部分不合理的信贷,有效的减小在实际信贷过程中由于决策的失误、人员的错误操作等造成的不必要的不良信贷资产的产生。

3、进一步深化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第一,要进一步明晰产权,建立各层级的信贷风险责任制,并通过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实现银行机构间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第二,在条件成熟时要争取银行的整体上市,利用市场的外在约束模式进一步的推动银行对自身监管的完善。第三,要建立充分公开的银行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内外部的推动来有效的实现多种力量对银行信贷风险的监控。

(五)加强银行业的外部环境建设

上面主要讲到了在银行的内部对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而外部环境也是一个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十分重要的因素。外部环境所造成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可控的,如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人们的存贷款偏好的变化等)、战争等;另一类则是可控的,政府、社会、其他与银行业相关的行业可以通过不同的措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减小银行所面临的信贷风险问题。下面主要讲对这种信贷风险的外部环境建设。

1、加强社会法制建设。当前法制建设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法制法规建设的滞后一方面使得银行对某些信贷项目由于缺少法律的许可而无法实行,另一方面对一些在信贷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无法可依,使得风险补偿机制无法发挥出作用。完善银行业相关的法制法规建设是外部环境建设的十分重要的一环。

2、建设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在一个信用度低下的国家里,企业纷纷对银行信贷通过各种方法进行逃避,这既加大了银行的风险,又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在全社会进行信用的教育,提高人们守信经营的观念,对降低经济运行中的交易成本,减小银行的信贷风险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国有工业企业占据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部分的信贷资金,然而由于国有企业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效率低下、经营不善的景况,致使国有商业银行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加快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改善其经营状况,将会从根本上改善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率长期居高的局面,有效的改善银行所面临的信贷风险。

4、加强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这其中既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之间的合作(如对信息网络建设的合作,数据共享的合作等),又包括和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如开展一些需要银保合作、银政合作等的业务),通过和这些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对于分散和降低信贷风险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加强银行的内控机制的管理,另一方面从银行的外部条件上来对改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当前所面临的运营环境,相信对改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在所面临的信贷风险状况有一定的帮助。(文/)低,而且灵活性不够,对各银行、各地区的一刀切的方法也明显的不符合各银行间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参照国外银行的做法,逐步建立起能适当反映信贷资产风险权重大小的准备金提取比例的制度,促使我国银行业的风险后备基金制度与《巴塞尔协议》相合拍。

2、利用已有的风险转移机制对风险进行化解。如通过对已有的保险把风险转嫁到保险公司,对于担保贷款可利用担保方实现对信贷风险的转移。银行应有效的利用这些工具来降低风险的自留,实现风险的转嫁和消除。银行要对贷款过程中的抵押、担保等行为进行严格的把关,以减少如担保方也不能实现损失补偿等情况的发生。对于由外汇汇率的变动、利率的浮动等引起的风险也可以利用期权、远期合约等方式加以消化,降低由此带来的信贷风险。

3、利用债转股、贷款证券化等工具来消化企业的负债,同时改善了银行的账户和不良贷款率,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四)建立有效的风险监管机制

信贷风险的监管机制是指对信贷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从机构和制度上进行监控和防范的机制,它应能有效的控制信贷风险的发生。

1、建立贷款责任制。鉴于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状况,第一,要对不同部门的管理人员和贷款人员推行信贷授权制度,根据职权的大小决定不同的信贷额授权度,这一方面提高了部门的决策权限,增加了决策的速度,另一方面也对风险进行了一定的控制。第二,切实的推行信贷风险责任制。对每项贷款都要有专人进行负责,对贷款的跟踪监测管理,实行责、权、利挂钩的风险奖惩机制,使信贷人员的工资、晋升与信贷工作业绩相挂钩,强化信贷人员风险意识。

2、实行严格稽核监督体系。稽查机构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银行部门,负责对贷款过程中的信贷情况进行稽核审计,对贷款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稽核,以发现在信贷资产运行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并及时的提出措施加以改进,稽查机构应发挥在监督中的核心地位,以约束信贷部门的部分不合理的信贷,有效的减小在实际信贷过程中由于决策的失误、人员的错误操作等造成的不必要的不良信贷资产的产生。

3、进一步深化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第一,要进一步明晰产权,建立各层级的信贷风险责任制,并通过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实现银行机构间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第二,在条件成熟时要争取银行的整体上市,利用市场的外在约束模式进一步的推动银行对自身监管的完善。第三,要建立充分公开的银行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内外部的推动来有效的实现多种力量对银行信贷风险的监控。

(五)加强银行业的外部环境建设

上面主要讲到了在银行的内部对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而外部环境也是一个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十分重要的因素。外部环境所造成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可控的,如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人们的存贷款偏好的变化等)、战争等;另一类则是可控的,政府、社会、其他与银行业相关的行业可以通过不同的措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减小银行所面临的信贷风险问题。下面主要讲对这种信贷风险的外部环境建设。新晨

1、加强社会法制建设。当前法制建设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法制法规建设的滞后一方面使得银行对某些信贷项目由于缺少法律的许可而无法实行,另一方面对一些在信贷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无法可依,使得风险补偿机制无法发挥出作用。完善银行业相关的法制法规建设是外部环境建设的十分重要的一环。

2、建设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在一个信用度低下的国家里,企业纷纷对银行信贷通过各种方法进行逃避,这既加大了银行的风险,又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在全社会进行信用的教育,提高人们守信经营的观念,对降低经济运行中的交易成本,减小银行的信贷风险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篇(4)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逐渐发展成经济危机,并在2008年全面爆发,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主要经济体经济指标纷纷下降。各国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来缓和这次经济危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至2009年下半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渐趋弱小,世界总体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开始向着平稳方向发展,全球进入了“后危机时代”。

经济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形势并未呈现出像发达经济体那样太大的冲击,同时由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使经济危机的影响降到了最小。然而,这并不代表我国的经济形势处于安全的环境中。由于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国际经济局势不明朗和国内存在的诸多隐性因素,我国的商业银行仍面临着很多的风险。如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背景下,做好信贷风险管理是保障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状况,指出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策略。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1.风险管理总体水平

如今西方发达经济体都采用了比较系统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对于风险管理,处于全面综合的管理阶段。对比我国的管理体系可以发现,我国的信贷风险管理较为落后,仍处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阶段,其中主要的方式有比例管理等。新的经济环境和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要求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必须能够面对复杂的经济局势,对以往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提出了考验。

2.风险管理方式

技术上的限制使我国的信贷管理方式处于较低级水平,在进行分析和评估时,大部分的金融机构还在使用定性分析法,即使有的商业银行正在采用定量分析的管理方式,但仍处于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的转变阶段,信贷风险的评估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缺乏建立在定量分析和自能化基础上的测量工具。此外在处理风险的方式上,国内的方式是尽可能的规避风险,而不能把风险看做机会去经营风险。

3.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由于我国企业制度设置的客观原因,造成了信贷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纵向管理机构普遍冗长,相对地,横向组织结构则缺乏有效的制约关系。这种机构设置在根本上导致了银行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控制部门的职能混乱,为风险管理的独立化和集中化操作设置了障碍。

4.信贷审批

信贷审批的决策通常对信贷风险的产生和控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批部门是贷款审查委员会,而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都与贷款审查委员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委员跨部门形式履行职责的现象使信贷的审批不能很好地进行独立性和专业化操作,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贷款审查委员会对信贷风险的灵敏度降低,从而增大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在进行改革,但是由于制度和技术等方面的因素,我国信贷风险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存在严重问题,缺乏对信贷客户的信用审查和评价机制,同时管理机构内部控制不尽完善,运行效率低下,制衡性能作用不大。此外,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预警系统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使银行贷款后对贷款风险的控制能力大大降低,风险管理显得被动而且效率低下。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1.培育良好的信贷环境

国家应该加强信用机制的建立和严格执行,使良好的信用度成为当代人安身立命的基本保障。同时商业银行也应该积极地建立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地建成以预防信贷风险为中心的信贷文化和长效机制,使我国的信贷环境得到优化。

2.增强信贷风险管理的灵活性

经济全球化使商业银行要面向世界,同时还应增强对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由于现今的经济形势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需要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构不断调整结构和方向,以适应国家的货币政策和市场需求。

3.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控制方法

随着经济运行的高速化和多元化发展,对信贷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世界上多数发达的经济体都在进行风险管理控制方法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对风险的预测和应对措施。我国商业银行起步较晚,在管理技术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如果不能有效地加强管理技术和方法的革新,势必会造成较大的损失。

4.建立完善的信贷组织机构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组织部门存在很大的缺陷,组织机构重合,职责划分不明朗等都为风险管理的有效进行设置了障碍。参照国际上成熟的银行信贷组织结构和我国实际情况,应该设置由若干个高度专业化的机构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管理控制。各个部门在业务上应相互沟通,各司其职,协调有效地进行信贷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篇(5)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自2008年底就进入了下行趋势。在保证就业率的政策约束下,中央政府不得不采取各种积极政策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总理提出的4万亿投资。最近的央行货币政策信号更是表明,除定向宽松外,还将创新金融调控工具,实施常备借贷便利操作(SLF)。种种迹象表明,一定程度的放松信贷管制是极有可能的。事实上,自2009年开始,政府的宽松货币政策造成了各商业银行拥有大量过剩的超额储备金,流动性严重过剩,从而推动了银行信贷规模的增加。信贷规模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经济下行速度,缓解了就业压力,但毋庸置疑,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不完全,风控水平的低下都将在信贷规模急剧扩张的背景下,推动信贷风险的累积。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内在动力机制

1.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造成银行信贷急剧增大的根本原因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出口拉动和投资推动,高储蓄率,低消费率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只能依靠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来维持。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很快就波及了全球,世界经济大幅衰退,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对外出口大幅下滑,在丧失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中央政府不得不将目标对准了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上,一系列扩张性货币政策和投资政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并实施的,由此导致信贷规模不断飞增。尽管这样做,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宏观经济发展,但也成为今后进行结构转型,深化改革的最大障碍。

2.政治压力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我国银行不仅要以盈利为目标,为国家扩大税源,但也要有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完成一定的政治目标,特别是国有银行。在金融危机影响到我国经济增长,失业率有可能增加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要配合政府,增加信贷投放,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扩内需,保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3.金融业务同质化造成了较大的银行业同业竞争压力

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在业务创新方面做的很不够,利润来源较为单一,盈利模式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这种情况造成了我国银行业同业竞争压力较大,特别是中小银行在面对金融资源日益流向大中型银行的情况下,开展信贷业务就显得更为被动,加之利率尚未完全自由化,无法通过市场行为,获取竞争优势,为保证稳定的业务利润来源,信贷规模扩张就成为银行不得不选择的经营方式。

二、信贷激增造成了信贷风险的积累

1.大客户管理的不规范

为保证贷款投放的安全和回款的及时,商业银行投放的信贷除了按照政府要求投向由政府主导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外,主要选择一些经营稳定的大中型优质企业。但部分集团客户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特别是一些不规范的资本运作给贷款的使用带来较大的风险,对此,银行也没有比较完善的追踪监控机制。

2.贷款结构的不合理

全国信贷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贷款结构存在失调,长期贷款比重过高,且有进一步加速提高的趋势,这容易造成资产的时间错配风险。而票据融资的过快增长,也进一步累积了银行业内部的系统性风险。

3.地方政府的压力

GDP考核指标的约束下,地方政府往往会干预本地区银行的信贷决策,要求银行为本地区上马的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和信用担保。

4.借新债还旧债

有些企业没有能力按时还贷,便想尽办法通过向银行借新债来归还到期债务。有的银行管理者为了避免上级部门对其追责,也会帮助企业发放新的贷款,来保全资产,从而使得原有不良贷款转化为正常贷款,以此规避监管。

三、信贷扩张形势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

信贷扩张,流动性过剩不仅造成商业银行风险不断积累,更直接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结构转型的顺利完成。大量流动性被投放市场,实际利率水平不断降低,从而推动了房地产和股票等风险资产价格上涨,引发了大量资本入市投机博傻,在巨量资金的推动下,房产企业能够以更高的价格拿地,进一步强化房价上涨的预期。不断攀升的房价引起全社会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当然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促使通货膨胀的萌发,市场价格机制受到一定的扭曲,经济波动加大。宏观经济运行风险的积累反过来又会促使商业银行贷款违约率、损失率的提高,由此导致商业银行风险进一步积累发展。

因此,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极有可能突发的后危机时代,强化金融监管,合理引导信贷投向,改善信贷结构,积极化解信贷风险成为当下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首先,间接融资仍旧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通过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利率完全由市场机制调节,以便能够让资金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进而让社会富余资金进入生产环节补充产业资本的不足,同时又能让中小企业获得急需的资金,保证其生产安全,助其加快科技创新,以此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顺利转型。其次,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约束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无序扩张。最后,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多元化经营,积极进行业务创新,完善其盈利模式,打造核心竞争力,遏制无序竞争。

参考文献:

[1]李兵.银行监管边界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刘毅.金融监管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篇(6)

银行业是金融系统的重要分支机构,同金融系统中的其他行业一样,银行业也属于高风险行业,对风险的防范、管理和化解一直都是银行业发展的主题。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著名的几大银行都遭到重创,作为银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银行在随后刮起的金融风暴中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我国商业银行已走向国际舞台,在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以此为警戒,在促进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要加强对信贷风险的防范。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形成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是宏观经济运行中诸多矛盾的综合体现和历史沉淀。这当中有体制的原因,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不善,有金融法规制度建设滞后的原因,也有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的原因等。

1.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银行系统在金融市场中基本上处于垄断地位,尤其是商业银行掌握着绝大部分金融资源,造成企业的资金来源多靠银行间接融资支撑,企业的生产周转资金几乎全靠贷款支持。这就使得银行的大部分资金变成了企业的生产周转资金,沉淀在企业内。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些产业体系逐渐萎缩,如供销系统、粮食系统等,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很多企业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丧失还本付息能力,其获得的银行贷款变成了不良贷款,造成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

2.环境原因。由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大多数企业经营周转所需资金主要通过银行筹措,银企信贷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则会导致对贷款对象选择中的风险。加之,我国信用环境和法制环境上的软约束,导致部分企业为了通过银行信贷审查,向银行隐瞒其真实经营业绩和风险状况,使得银行无法获得真实的信息。相当数量的企业从银行贷款时,根本没有考虑过还钱,并通过虚假出资、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等手段骗取银行信用,且想方设法以破产、兼并、收购、租赁、承包等方法逃避银行的债务。银行在信贷业务发生之前,面对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及其他一些材料,一旦不加分析地认为企业提供的数据都是真实可靠、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的,则会使银行信贷审查人员做出错误的判断,导致银行形成信贷风险。另外,银行资产大量集中于信贷,在投资软约束背景下,一旦经济不景气,就很有可能造成大量不良资产。银行同业间无序竞争,造成企业多头开户、多头贷款,银行无法真正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信贷风险不断提高。

3.内部原因。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贷款审查制度相对薄弱,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经营原则难以真正落到实处;组织结构不合理,条块分割,环节众多,责权不明确,还没能对风险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机制,再加上各种风险管理政策综合协调程度不高,使管理决策层难以从总体上测量、把握风险状况。大多数商业银行看重操作风险的控制,轻视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其他风险的防控,风险预警体系不完善,风险发现滞后、相关政策滞后、管理措施滞后、查处整改滞后,缺乏全面、统一、连贯的风险管理对策;风险分析工具不够,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局部分析多全局分析少,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对潜在的风险无法及时或准确预见,对风险的事前控制和防范能力不强。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商业银行就开始尝试着建立“统一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责任明确”的授信管理体制,还逐步引进了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和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的理念、技术、体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之处:

1.起点低、起步晚,尚未形成正确的信贷风险管理的理念。历史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大致经历了负债管理、资产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资本充足率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五个阶段。西方商业银行大概处于第四个阶段向第五个阶段过渡的时期,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仍处于第一阶段,主要以存款规模扩张为发展目标,少数银行可能己经到了第四个或第五个阶段。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起点低,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工作人员对信贷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信贷风险管理理念陈旧,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的高速发展的需要。

2.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首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是以分行为经营单位的体制,这种管理体制造成了信贷风险管理机构很难独立于经营机构之外,造成信贷风险管理的目标有时不得不暂时让位于业务发展目标,发放一些高风险的贷款。其次,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完善。目前商业银行的考核机制基本上倾向于单纯的贷款规模以及会计利润的考核,还未建立起基于管理会计基础上的风险调整收益考核机制。再次,信贷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还不完善。风险管理及内控制度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计划性,具体实施效果尚不能达到有效规避和防范风险的目的。

3.风险管理方法单一,缺乏现代信贷风险度量与管理的先进方法和技术。现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技术非常丰富,大量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和数理统计模型,并且越来越注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使用。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信贷风险管理中主要运用财务因素定量分析方法,忽略非财务因素的重要影响,在信贷风险管理的模型应用和管理技术上还待进一步的发展。

三、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建议

1.加强商业银行内部信贷风险管理组织建设。西方商业银行十分重视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都建立起比较系统科学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信贷风险管理的核心是信贷业务审查、审批分级授权和客户授信额度控制双线制约下的贷款管理制度。信贷风险管理机构应以风险有效控制为原则,其最大特点就是贷款审批与信贷业务相分离,即审贷分离。我国商业银行要根据现实情况,将信贷风险管理体现在贷款管理的全过程之中,加强商业银行内部信贷风险管理组织建设。

2.加强科学的风险预警体系建设。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风险监测和控制手段,通常是事后处理多、事前防范少,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立足局部分析多,站在全局分析少。创建和应用风险预警体系,有助于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提高风险分析的技术含量,使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有一个新突破。

3.加强社会信贷体系的建设。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良好的国民道德水准和社会主义市场信用经济的本质教育为基础的,要普遍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观念。强化在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方面上的法制建设,完善各种相关法律法规。在刑法、民法、经济法、合同法、诉讼法等法律的相关条款中,对信用做出明确规定,尤其对失信行为要明确刑事、民事处罚标准。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失信机会成本过低的现状,为诚信规范提供法律的保障,建设完善的社会信贷体系。

参考文献

[1]梁琪著.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蔡玉林.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财经信息.2004

篇(7)

“包装的最高境界就是消灭包装”。这也许是未来包装的最终趋势,也可以说是包装设计的最高宗旨。当然要达到这一境界绝非易事,而设计师可以朝着这个目标前进,不断地接近这个目标,所以作者认为现代商品包装的新趋势就是减少包装与商品本身之间的差异,以至于为将来“消灭”包装做准备。

“包装的最高境界就是“消灭”包装”或者说“最好的包装就是没有包装”这两句话笔者认为它的最高境界是一致的。就是说包装与商品本身高度地统一,统一到感觉不到有包装的存在。通俗地来讲,包装与商品本身融为一体,单从包装或商品中感觉不到有任何一点“包”或者“装”的成分在里面。也就是说包装在满足包装的四大功能以外,还让受众感觉不到额外的负担或担忧。再说直白一点,就是这个包装让受众感觉不到包装的存在,它与商品高度统一,融为一体。

“最好包装就是没有包装”,可以说这是包装设计前沿最高的宗旨。也是包装设计师最高的境界了。要认真理解这一境界,它不是说商品不再需要包装,或者说就是一个裸的产品放在销售架上,直接面对受众,而是要求我们的包装设计师所设计的包装与产品本身达到高度的统一,让人看不到有包装的感觉,就是要化有形为无形。同样道理,“包装的最高境界就是消灭包装”,不是说我们的商品不再进行包装设计了,直接取消一切包装,让产品裸地面对受众,恰恰相反,而是需要我们更准确地进行包装设计了,就是要让包装与产品高度统一,融合,感觉不到有特意包装的痕迹,就是化有形为无形,就是把有形的包装恰如其当地融合在商品里。不能为了显示其商品的高端大气上档次,而进行过度包装,有些还造成包装的产品的成本增高,也就是过度包装,这就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比如每年的中秋节后,都产生大量包装垃圾,给环境造成了不好的一面。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所以说我们要“消灭”包装。

消灭那些过度包装,消灭那些为了显示高端、大气、上档次而进行大肆包装的包装,消灭那些为了包装而包装的包装。

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意识到,过度包装会给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给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给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等等,所以现在很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国家,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减少或者避免过度包装可能给地球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说这也是现在商品包装的一个新趋势。综合起来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一、减少包装的耗材,从而减少资源的消耗

通过减少商品包装材料的消耗,让新包装所使用的材料更少,就可以大大减少资源的损耗,同时,当商品使用完,包装功能也基本完成任务,大多将被废弃,此时包装将被变成垃圾处理,由于减少了包装材料的使用,此时废弃包装的体积和重量可能变小了,从而减少了污染。所以减少包装不必要的材料,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同时还可以减少包装废弃时所产生的垃圾量。比如说中国月饼包装设计,前几年月饼盒的包装设计许多企业要求,比大、比豪华、比档次,往往很多的月饼包装盒里只有很小的几块月饼,有的甚至是里三层外三层,最终导致月饼盒比月饼本身还要贵上许多倍。每当中秋节后,许多小区的垃圾堆放点,码得像座小山,大多数都是废弃的月饼包装盒。可以说,这对环境还是造成了不小的污染,因为这些包装盒的盒体、印刷、加工,以至于最后的丢弃,都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作用。所以后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希望改善这一现象。

二、大力提倡环保材料的使用

许多对环境污染很重的材料,如果做成食品的包装,也有可能对我们的食品造成污染。比如现在一些包装常用到的印刷油墨,一些难以降解的塑料,金箔、烫金、电化铝、PVC等,如果直接用来包装食物,这些或多或少都会对我们人体造成危害,同时也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污染,如果我们选用一些环保的材料来做包装,尤其是一些对人体无害的天然材料,做成食品包装,既健康、又环保,当包装使用完废弃时,易于降解。比如一些竹筒饭,直接用竹筒做包袋,竹筒盛装食品,既安全,还有一股清香味,包装废弃时还易于降解。

三、新型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被发现,以及合成了许多隐形材料,开发出了一些可以再生的新材料。这种新材料废弃后,会以有机形态回到大自然中,如果包装材料选用这种新型材料,当包装用完废弃时,就易于降解,从而不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污染,所以我们也应该鼓励新型材料的开发与利用。

四、可循环包装的使用

一些商品通过包装以后,送到消费者手中,当消费者使用完后,商品的包装还可以回收,经过消毒和一些特殊处理后,依然可以继续包装此类商品,以安全、健康的崭新形象再次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也就是说这类包装可以反复使用,这样既降低了商品的成本,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比如现在许多啤酒包装,酸奶包装,许多都用玻璃瓶包装,这些瓶子可以回收,经过处理后还可以再次使用,这既降低了成本,又很环保,所以值得提倡。

篇(8)

信贷业务在我国主要上市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的占比在70%以上,因此,信贷资产质量仍是决定银行经营态势的关键,是境内外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变大,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不断完善适应经济新常态,上市商业银行应该及时采用最新数据优化内部评级模型,完善系统计量功能;持续完善评级监控和预警机制,提高评级及时性和准确性;加强对分支机构的内部评级指导,深化内部评级结果推广和应用。

一、上市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现状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基于国家的政策制定了各自的信贷政策,对各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因此,研究我国主要上市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对于分析我国整个银行业的信贷情况有很大的必要性。

中国工商银行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金融监管要求,注重信贷增量优化和存量结构调整相结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截至2014年末,该行各项贷款110,263.3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039.57亿元,增长11.1%。继续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

光大银行积极对贷款总量实施“计划管理、上限控制、均衡投放、动态调整”,保持信贷总体均衡平稳增长。通过投行、资管、同业、租赁等多个渠道,为实体经济提供多元化融资;落实国家信贷政策,新增贷款重点投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城镇化贷款,国标小微企业贷款、三农贷款;支持居民消费信贷和住房信贷需求,零售贷款、信用卡透支额、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增长较快。

建设银行着力支持国计民生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充分发挥传统优势,2013年基础设施贷款新增2,714.82亿元,占公司类贷款新增的75.25%。积极拓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大力推广助保贷等新的经营模式,以及善融贷、结算透等依托大数据技术研发的小微企业专属产品,提升小微企业服务水平。

各行的信贷政策都是以国家的政策为基础,同时兼具各自的特点,但各行独自为阵,缺乏整个银行业的全盘考虑。

二、上市商业银行信贷信用分析

2015年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和发展趋势,各行也加强了信用风险管理。

以工商银行为例,截至2015年6月末,不考虑任何担保物及其他信用增级措施的最大信用风险敞口241,826.0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418.88亿元。

按照五级分类,正常贷款110,582.1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761.62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4.99%。关注贷款4,203.78亿元,增加1,005.94亿元,占比3.61%。不良贷款余额1,634.95亿元,增加389.98亿元,不良贷款率1.40%。不良贷款余额增加较多的行业是制造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

公司类不良贷款比上年末增加327.60亿元,主要是受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经济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个人不良贷款增加57.88亿元,主要是部分借款人经营性收益下降或工资性收入减少导致个人贷款不良额有所上升。

2015年6月末,贷款减值准备余额2,671.3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5.57亿元;拨备覆盖率163.39%;贷款拨备率2.29%,其中境内口径贷款拨备率为2.43%。

抵押贷款53,393.6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745.71亿元,增长7.5%。质押贷款14,903.42亿元,增加了1,177.37亿元,增长8.6%。信用贷款32,112.70亿元,增加563.47亿元,增长1.8%。

受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和市场需求下滑等因素影响,部分制造业企业资金紧张导致贷款违约批发和零售业不良贷款增加。

三、上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信贷决策效率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审批中,实行层层审批的管理体制。由客户申请、初步调查审定、报市分行、市分行调查审定、报省分行、省分行批准反馈,贷款申请客户和银行都会经历非常漫长和繁琐的步骤,审批过程中的效率太低,而且存在明显的时滞问题。面对着日益庞大的资金需求群体,这无疑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所以,商业银行面对着提高信贷决策效率的迫切需求。

(二)完善信用评估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的信用评估机制,主要是基于贷款客户过去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经营情况,定性加定量来综合评价客户的信用等级。但是这种机制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过去经营情况不代表未来走向,存在明显的滞后问题。目前各商业银行信贷员的评估工作量过大,在评级过程中是否能做到科学评级还存在很多质疑。因此,必须加快完善信用评估机制,优化信贷管理。

(三)健全风险监控体系

篇(9)

1.理清思路,暗下决心

2016年10月,组织派我到招商服务局工作,面对经济发展新时期与结构调整新环境,招成项目几乎不可能,我也曾短暂迷茫过,但想到肩上扛起的重担、想到组织的信任与期望,我迅速调整状态,暗下决心:只要大海中有这根针,我就算拼尽全力也要把它捞出来!招商局的定位与职能,就是招到项目,其它所有困难必须让道!要想招到项目,就必须有切实的行动,其它一切都是空谈! 

2.目标明确,迅速行动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我深入总结挖掘自己多年经济一线工作的经验和资源,把所有可能有资源的人员一一列出,逐一分析研判,挖掘潜在优势,最终选定了9个目标人选。随后就马不停蹄的逐一联络拜访。在一周内奔波于北京、上海、浙江、广东4个省市。回宿后,我每隔一周就给每位客商发一次微信,询问情况,三次问询后,他们自然会把所托牢记心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3月12日,我得知温州有个做激光设备的企业在东南经济开发区考察,我立即赶往苏州,通过短信与企业取得联系,企业给我的回复是“我们基本定在苏州了”。机会来之不易,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第二天早上通过发送数十条短信,企业终于被我的诚意打动,同意见上一面,当时只聊了5分钟,结果还是拒绝了我。 

3.山穷水尽,柳暗花明

回程路上,在离城区20公里的地方我下了车,一路走了回来!当时的内心非常难受,既有失败的痛苦,但更多的是对成功的渴望。我想,我不能被失败和挫折打倒,只要我坚定信念、坚持不懈,成功一定会到来!我告诫自己意志不能下降、精神不能滑坡,“招商必成”的信念不可动摇!

转机出现在2017年10月,前期的激光设备企业突然联系我说,“因为与东南开发区谈定合作,确实无法改变,但您的工作精神让我感动,我这里有一个生产1兆瓦时锂电池的项目想介绍给你”。当时,心中的喜悦之情真是无法形容,我第一时间与客商取得联系,并迅速去广东拜访。经过多个来回商谈,客商仍没有下定决心,有一天我与客商谈到夜里11点多,仍然没有进展。当天深夜,我情真意切地给客商写了一封信,他深受触动,随即回复我“明天早上签约!”这个项目就是落户高新区的江苏劲鹿新能源有限公司,目前,1亿多的设备已经到厂调试。 

4.乘胜追击,创造价值

尝到成功的滋味后,我的自信心受到极大地鼓舞。回来之后我把高新区里投资质量最大的翔盛高新资料整理出来,深入分析,研究其价值。圈定了荣盛集团作为兼并重组的目标。但如何接触到决策的人,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对此,我们团队3人研究了多套方案。决定在荣盛大门口等待观望,又多方发动人脉资源,经过多方打听,我们联系上荣盛的一位高管,经其引荐,2017年9月11日我们去登门拜访了荣盛的董事长李荣永,但李总告知我们,他们是做PX项目,与我们项目不符,我们搞错了方向,又一次的失败而归。虽然暂时没有结果,但每个机会都可遇不可求,哪怕有一点点的希望,我也要牢牢把握住,这件事情时刻挂在我心上。 

篇(10)

目前,农业旅游已发展成为一种极具特色和趣味的旅游形式,它对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传播民俗文化和生产文化发挥了极为关键的积极作用。农业旅游带给现代居民回归自然,在自然中释放自己,令更多的城市居民获得全身心贴近自然的生活。根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各类休闲农业旅游接待人数与经营收入都保持在年均15%以上的增长速度,仅仅以2014年上半年为例,全国的休闲农业旅游已接待游客5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1500亿元,休闲农业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当前现代农业旅游的商业运作模式依然以传统的产品模式为主,出现了用户研究滞后、产品品牌建设落后、产品营销模式陈旧、管理服务不规范等与现代农业旅游发展不相符的矛盾问题,迫切需要商业模式创新来改变当前农业旅游的被动发展状态。由此,笔者针对这些问题以及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构成策略状况,对商业模式创新对策加以探讨。

一、我国现代农业旅游及商业模式概述

(一)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的背景和作用

1.大众休闲时代农业发展条件和机遇。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正在直线上升,增长速度飞快。从2014年刚刚出炉的中国成绩单中可以看出,我国2014年人均GDP约为7485美元,在全国范围内已有7个省市的人均GDP破万。此外,我国居民在法定节假日上,共有125天公休假日,其中有10天的带薪假期。因此,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休闲旅游消费需求的渴望也日益增强,这都充分说明我国已具备休闲大发展的基本条件,有利于农业旅游的大力发展。

2.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参与的表现。《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于2014年由国务院颁布并实施,该文中提及了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以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要点。其中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息息相关,它们都利用了自身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以及市场需求,发挥了生态优势,从而突出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形成一批具有多样化、特色鲜明的农业旅游产品,进一步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同时,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途径。

3.有利于城乡居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农业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成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消费,旅游者在农业旅游的过程中购买了文化和精神产品,充分享受了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以及农业生产,使得旅游者拥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与此同时,旅游者进入乡村也带来了现代的思想与城市的文明,推动了城乡文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二)现代农业旅游与商业模式

1.农业旅游商业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农业旅游商业模式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运用的一种系统,充分组织和利用各种资源,形成能够促进旅游者消费的服务。与一般的企业运营商业模式相比,农业旅游商业模式具有一定的依托性、价值性、风险性和高要求性。首先,依托性体现在农业旅游领域内依托多个产业发展,满足其旅游者目的地旅游的精神需求;价值性体现在为农业旅游创造了更多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风险性则表现为旅游者需求的改变而造成的商业模式的多变性;高要求性是指农业旅游商业模式需要更好的产业策划、更优秀的管理团队、更为广泛的参与以及合作,更需要品牌建设的加强。

2.目前,我国农业旅游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存在很多弊端与不足。首先,在用户方面存在滞后性,策划与决策上无法跟随时展的脚步;其次,产品未形成品牌化,不具备本身的竞争优势与顾客体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第三,宣传和营销模式陈旧,缺乏“年轻态”。第四,非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导致服务存在偏差。对于旅游景区来讲,专业化的管理服务必不可少,农村旅游景区更是需要专业的经营管理,乡村居民没有较强的旅游服务意识,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旅游感受。

3.商业模式创新应用于现代农业旅游的必要性。首先,可以提高农业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者体验和感受;其次,促进农业旅游产品开发,建立起具有文化内涵、精品以及特色的旅游产品生产体系,扩大品牌影响效应;同时增强农业旅游经营管理能力,以用户为核心,提高策划和决策的“数据化”。

二、我国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构成策略

(一)旅游发展环境策略

企业商业模式需要完善的内部管理作为保证,由此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的顺利实施则需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主导营造作用,首先,保护和扶持农业旅游资源。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涉农自然资源进行合理保护,进而做好相关扶持工作;其次,优化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利用财政补贴、招商引资等措施不断完善农业旅游区域内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建设,同时规范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提高管理水平。

(二)产品定位和开发策略

产品定位和开发是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中最关键的一步,产品定位直接关系到旅游产品的开发,而产品的开发则会影响到产品的市场销路。例如农业旅游当中所涉及的文化创意、文化创意包装、文化旅游产品都是经过产品定位和开发策略之后而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文化创意是产品定位和开发策略的核心内容,以文化为主题可以有效提高整体农业旅游产品的价值,形成独特的个性与吸引力,从而造就强大的产业生命力。

(三)品牌营销策略

经过产品定位与开发后,农业旅游的发展就面临着市场竞争力的巨大挑战。品牌营销策略的实施就是为了提高农业旅游景区的独特性,使之与其它农业旅游的区分度增大,从而彰显出地方特色与旅游项目特色,以避免出现雷同等现象。品牌营销策略主要包括资源利用、品牌建设和品牌宣传三个方面,进而增强农业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四)市场运营策略

农业旅游的市场运营策略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户和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经营模式,在农业旅游发展当中,基本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已经具有明确的分工。从农业旅游角度上说,农业旅游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而管理权则是依靠农户和相关企业,政府并不直接参与到农业旅游管理上来,仅仅体现在政策上与资金上的扶持。

(五)产业链发展策略

现代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势必要进行产业链的延伸,从而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更大更多的价值。一是围绕农业旅游产业,大力调整产业机构和发展相关服务业、交通业、物流业、加工业等,扩大产业链条,革新县域经济结构;二是以乡村建设为载体,建立农业旅游绿色食品、旅游产品开发等主体产业,打造出具有农村特色的产业品牌;三是围绕旅游服务,建立涉及水果、畜牧、蔬菜等农村产业为主的旅游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旅游营造更好的经济环境,实现了农业旅游与产业链的良性互动。

三、我国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创新对策

(一)发展集聚式旅游,扩大产业链条

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主要是整合空间内部资源,将多种旅游要素整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旅游产业链、价值链,最终建立综合经济社会效益的旅游区。农业旅游集聚效应得以产生,主要源于当前情况下农业旅游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等。重构农业产业链条,创建以农业旅游产品为核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集聚点,对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农业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二)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

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是现代农业旅游的重要基础,因此基础创新就是以旅游者为中心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设计。首先,消费者是旅游业的服务对象,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能够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提供给不同的产品。其次,所开发的产品必须具备应用价值,并符合整体规划设计理念,对现有资源实施创新利用;最后,以商业模式的创新设计为核心,优化商业模式,建立一体化的模式优化体系,在给与消费者良好体验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商业与社会价值。

(三)产品升级与体验

在满足旅游者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基础之上为其提供更高层次的需求,这就突显出了商业模式的核心创新,即产品升级、产品个性化设计以及增加体验活动。该创新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形成,旅游者的需求不断升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众化需求,而是个性化、能够体现与众不同的产品需求和服务需求。因此在核心创新方面,首先,促进产品升级和个性化设计,其次,提高旅游者体验感受指数。

(四)打破农业旅游产品的空间限制

以市场需求为依托,扩大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维度,保证基础产品和功能产品研发,以确保消费者的利益,使特定旅游资源更具主体性与功能性。同时,加大对发展产品以及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致力于未来产品的研发,打造农业旅游高端品牌。其主要针对高收入旅游者。因此,要对市场需求进行分门别类,才能把握关键创新。

(五)高水平、高品质的管理服务

根据农业旅游的实际关注点,必须要有高水平的管理才能满足旅游者对农业旅游特色性、参与性、原始性、舒适性等方面的需求。因此,首先要从细节入手,以流程再造为主要手段,以追求卓越为最终目标,努力开发高品种的服务模式;其次要从自然入手,以源于自然和高于自然为主要核心点,以热情、温馨、亲情等感受为最终目标,做到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赵爱民.“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1)

上一篇: 银行渠道部经理工作 下一篇: 优秀总监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