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3 09:20: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村庄清洁行动工作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努力探索,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年是我市生态市建设的关键年,生态市建设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被列入威海市政府重点工作目标中。围绕生态市建设这一中心,*年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生态办作用,加强对生态市建设的指导、督导和考核。在夺取05年创建生态市先进市荣誉称号的基础上,06年我市生态市创建工作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一年来,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和生态办先后下发18个文件,12期简报,使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办公室职责、分工、会议制度、生态市建设联络员制度更加明确、更加切实可行。针对06、07两年的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下发了《生态市建设*-*年工作计划》,对生态市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的细化和部署。一年来,我们多次筹备召开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布部署生态市建设有关工作,多次召开生态市建设联络员会议,部署生态市建设及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工作任务,指导各市、区、市直各部门修改制定生态市建设阶段性工作方案,对生态市两年计划、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任务进行全面推进落实。*年7月份会同污控科开展了三市三区市直有关部门等23个单位的生态市建设责任书进行了中期调度检查工作。通过抓督导促创建、抓考核促落实,全市生态市建设工作取得了整体快速的推进。
二是集中力量全面发动,积极做好系列生态创建工作。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顺利通过验收。*年上半年,我们组织三市三区、市直各有关部门、市局相关科室站队齐心协力、团结协作,开展了生态示范区验收准备工作,通过近一年的精心准备和不懈努力,于*年6月份申请省环保局组织专家对我市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初审,我们顺利通过了初审并经省环保局推荐至总局申请验收。*年9月,我市顺利通过了国家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组对我市中心城市及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考核验收工作,实现生态示范区全市一片红,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是生态市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我市建设生态市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成功标志着我市生态市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为我市*年基本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2010年全面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进入全国生态市建设第一方阵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这次验收工作我们共准备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材料汇编、重点工程汇编、档案资料等400余卷,准备重点工程及现场几十处。
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2005年以来,我们会同各市环保局、市局各分局、全市各镇积极组织做好优美乡镇材料的推荐上报工作,*年6月份制定下发了《关于巩固全市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成果,加快推动生态市建设工作的通知》,先后共组织全市49个镇申报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占全市建制镇总数的98%,10月份我市14个镇申报创建第六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材料已报至总局,国家总局于12月15日又批准公示了8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市到*年年底共有43个镇被总局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占全市建制镇总数的87.7%,超额完成了市局年初制定的申报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要确保达到50%、力争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达到80%的工作目标,这项工作得到了省局的充分肯定。于7月17日至18日省局《全省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现场会议》在我市圆满召开。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司助理巡视员李远、省局副局长车纯滨及17市分管局长、生态科长参加了会议,市政府刘茂德副市长亲自到会致辞并陪同会议全过程,国家局、省局领导及与会人员对我市的生态建设及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创建工作的经验给予了大力的推广,对威海的生态市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我们还组织全市35个镇镇长进京参加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授牌仪式,组织全市各镇拍摄优美乡镇亮点照片70余幅报送总局的环境科学出版社,对我市优美乡镇和生态市进行宣传,在*年9月份的全市环保工作大会上,市委、市政府代表国家环保总局举行全市35个环境优美乡镇的授牌仪式。
生态县建设稳步推进。在省生态办大力支持下,经过努力,文登市、荣成市、乳山市先后被争取列为全省生态县建设示范县。我们积极发挥生态办宣传引导督促作用,组织三市生态办有关人员赴江苏、浙江等省市考察生态市县建设,两次组织三市生态办有关人员参加省局生态市、县建设培训。*年10月份市生态办组织召开了专门会议,部署生态县验收工作。根据南方创建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拟定下发了创建生态县档案编制工作指南,制作了专门的生态县讲义,对三市进行了认真的创建培训。11月8日至10日,组织生态办、生态科工作人员赴三市针对生态县验收准备工作进行指导和研究。经过全市上下各部门、单位的不懈努力,目前三市已进入创建生态县工作于12月6日至12日经省生态办组织省级考核验收组对荣成、文登、乳山创建国家生态市进行为期五天的考核,三市顺利的通过创建国家生态市省级考核,并于12月下旬将相关修改完善后的资料按程序上报省局推荐申报国家总局考核验收。这项工作的开展尚属全省首次首批,在全省县级市中我们威海市达到了县级市创建国家生态市省级考核一片红。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部门生态创建工作。会同市文明办、市农业局下发《关于开展创建威海市文明生态村活动的通知》,并制定了《文明生态村的申报程序、验收标准》等文件,全面启动我市*年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全市共评选文明生态村152个,占全市行政村数5.8%,超额完成了任务,为*年生态市、县验收打下基础。配合市旅游局开展了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等工作,共推荐申报省级旅游示范区8家。会同市经贸委开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推动工作,于*年5月份发了《关于对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通知》,完成对我市双超(总量超标、浓度超标)、双有(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工业企业即实施清洁生产审核重点企业的摸底调查工作,对我市四家企业以文件公布强制实施清洁生产,会同市经贸委发文公布*年度全市24家重点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单,发文公布威海市循环经济示范企业10个和清洁生产示范企业10个的名单,这些文件和名单的公布将有力促进威海市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工作的开展。
三是以山东省第二届绿博会为载体和平台,大力宣传威海生态市建设。主持了威海市“十五期间”环境保护及生态市建设成就展展厅的设计和制作工作,并组织了全市11家工厂企业参加了会展。威海市展厅采用声、光、电的立体音响效果,运用图片展示、文字说明相结合的多种表现手法,突出威海地方特色,营造出和谐、优美、现代时尚的绿色生态城市的氛围,受到了参观者的好评。国家总局、省政府、省环保局的领导亲临展厅参观了绿博会,刘茂德副市长率我市代表团参加了开幕式,参观了绿博会并受了齐鲁电视台的采访,有力地宣传了我市生态市建设,树立了我市生态精品城市的形象。
(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是全面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以中心镇、城乡结合部的镇村为重点,加大对乱堆垃圾柴草、乱占道路、乱摆摊点等脏、乱、差现象综合整治力度,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改灶,到2005年底,全市各镇区自来水普及率均达到100%以上,目前全市45%的村庄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镇村环境卫生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因地制宜地抓好村镇绿化,先后组织开展了“全民绿化”、“村在绿中”、“绿化先进镇村”等镇村绿化创建活动,重点实施了镇区绿化、河流绿化、园区绿化和庭院绿化等绿化、美化工程,经区的谷家洼村,荣成的凤头村、大山口村,文登的赤金泊村、泽库村,环翠区的戚家夼村,乳山的打磨村等7个村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同时,还在全市积极开展了生态旅游示范区、环境友好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创建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生态市(县)建设重点工程建设,到目前,生态市市长目标责任书确定的9项重点工程已完成了7项,预计*年底9项重点工程可全部完成,投资总额达到6.1亿元。通过一系列工作使城乡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公众生态环境意识得到显著提升,为生态市(县)创建夯实基础。
二是切实加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切实提高生态承载能力。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并举的原则,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和验收关,严防污染项目转嫁。截至目前,全市共处罚环境违法企业41家,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28家,取缔污染企业2家,搬迁选址不合理、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18家,对33家排污企业进行了限期治理,对13家排污企业进行了挂牌督办。在依法促治的同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把建设项目的审批关和验收关。截至*年底,全市共审批建设项目1062个,因环境因素据批建设项目33个,对15个违规建设项目进行了查处和纠正,全市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了80%,同比提高了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削减了8%和1.2%,城市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达到了189天,同比增长了39天,创历史最好水平。
三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持续提高生态保护水平。围绕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实现集约化发展,全市普遍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积极推进经济增长的根本性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淘汰能耗物耗高、污染严重的项目,到目前,已有4家企业被省环保局授予“全省环境友好企业”,4家企业被省环保局确定为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威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刘公岛景区分别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区域认证,其中:高技区被国家局确定为全国ISO14001环境管理示范区。同时根据环境功能区划,加快工业布局调整,逐步把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为污染的集中控制打下了基础。围绕“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生态渔业和生态农业,全市取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认证,基地面积达到了6万余公顷。依托千公里海岸线、昆嵛山风景区等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在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持续提高我市生态保护水平,为我市生态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一、绿色贸易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
1、绿色贸易的含义及其双重作用
绿色贸易是有关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使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目的,凭借经济和技术优势,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对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贸易活动加以管制和限制。
一方面,绿色贸易阻碍国外(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相关产品进口的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保护措施。与其他的贸易保护措施相比,它具有更广泛的保护范围,更强的隐蔽性,名义上更合理等特点。在经济效应方面,绿色贸易措施将一定程度上增加商品生产的边际成本,从而使商品价格上涨,提高国内市场的准入度,削弱商品出口国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南北贸易中发展中国家这种影响更明显。另一方面,绿色贸易措施促使企业积极进行生产技术改进,新产品的研发,原有产品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同时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有害物,危险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贸易规模,减缓国内稀缺资源的消耗速度,这些有利于真正建立资源友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正确把握正当的贸易环境措施与绿色贸易壁垒之间的差异,对于入世的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有效地遵守和推广前者并抵制后者具有重要意义。贸易环境措施具有其保护环境的功效和合理性,但又容易形成贸易保护主义。能带来环境收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以保护环境所需程度为限、具有非歧视性的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属于正当的贸易环境措施,不符合其中任何一点则构成绿色贸易壁垒。
2、两型社会的含义与意义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那么这样的“综改区”,也就是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核心要素的改革试验区。
3、绿色贸易有利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根据Henderson(1996)和Kahn(1997)的研究表明,美国清洁空气法就曾导致该国的空气污染企业产地的地区分布发生很大的改变。Aderson(1992)再考察自由贸易区对农业的影响时发现,贸易壁垒使发达国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Van Bergerjk(1991)对OECD的贸易与污染排放的研究表明,贸易对SO2和NOx的排放的负面影响特别明显。除此之外,哈佛商学院的Michael Porter在1991年和1995年的文章中提出了“波特假定”(Porter Hypothesis)认为,严格的环境制度带给企业的压力和竞争带来的压力一样会推动企业创新,导致更有价值的新产品和生产工艺被发明出来。引入绿色贸易体系,使得企业的利润函数不仅是价格、产量的函数,同时也是环境的函数。随着企业污染的增加,环境成本也会增加,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是企业的利润减少。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进一步的研发或者采用新技术,降污设备和原材料,从而使得在每一相同的利润水平上,对环境的污染降低,真正做到环境友好与资源友好。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格罗斯曼•克鲁格、谢弗克•班德沛野(GrossmanKrueger, Shafik Bandyopadhyay,1992)借用1955 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著名倒U 型假定, 经过研究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概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试图描述污染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横轴表示人均收入,纵轴表示环境的受污染退化程度。我们可以把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O-A段为经济发展时期,即工业化水平较低时,这时几乎没有工业污染,人口也比较少,生产活动在环境能够承载的范围内;第二阶段,A-D段也是所谓的两难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这间的矛盾最为明显,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对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废物等的排放都超出环境能承受的范围,环境不断的恶化;第三阶段,人均收入达到较高的水平,环保意识也比较高,污染程度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也就是进入了真正的两型社会。曲线BE是在采用绿色贸易之后的情况,在B点,对各种高污染,高环境危险的产品进行限制,取消这类产品的出口退税,反而对其征收环境污染税,把外部成本内部化。缩短了进入第三阶段时间和第二阶段的环境退化速度,这是绿色贸易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之路。如果没有绿色贸易措施,AB段无限延长,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那么,什么因素决定了拐点D的出现呢?根据现有的研究表明,决定这一位置和形状的主要因素包括:对无污染环境需求的收入弹性、消除污染的规模经济和经济结构的变化等等。对环境质量的需求与收入正相关,如果某一经济体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使得人们对环境质量的改善的需求的增加快于对其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那么该经济体就可能超越了D点。
二、长株潭绿色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现实情况
1、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简介
长株潭城市群由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组成,长株潭区域2007年人口1300万,实现GDP3461.78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5%,占全省经济的比重为37.9% ,长株潭城市群以占全省不足l/7的面积,不足1/5的人口,创造了全省1/3以上的经济总量,在湖南省的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增长极的地位。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促进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1998年长株潭经济、金融一体化建设以来,长株潭区域金融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迅速,增幅明显高于全省水平,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长株潭区域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日趋完善,金融同城顺利推进,区域金融资本的吸引效应和辐射效应得到了明显增强;同时,长株潭区域的社会、法制和文化等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有力地促进了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2、长株潭绿色贸易的现实情况
近年来长株潭城市群对外贸易飞速发展,成为带动湖南外贸快速增长的核心区域。据长沙海关统计,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进出口总额达63.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3%,其中出口42亿美元,进口21.8亿美元。分析数据显示,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完成了全省近三分之二的外贸总额,外贸所占份额超过GDP所占份额。在2008年中,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机电产品、农产品和原材料锰和银,进口产品中主要是机电产品和铁矿及其精矿。多年来,长株潭与湖南进出口商品中,“两高一资”产品占比较高。长期来走传统线性经济的道路, 即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生产模式, 已使资源严重匮乏, 环境污染极为严重, 许多工业原料已逐渐依靠进口来维持生产, 如铁矿石、铬矿石等。企业绿色营销意识淡薄、产品技术含量低、绿色产品认证少的现状, 成为长株潭与湖南省企业跨越“ 绿色壁垒” 的障碍。
3、长株潭生态环境的现实情况
随着”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生产虽然获得了空前发展,但由于人们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对自然超限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归纳起来有以下3点。(1)环境污染加剧。长株潭作为老工业区,长期以来受重发展,轻环保的思想的影响结构性污染问题比较明显,区域内一直以工业为主,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加上区内水网交错,导致污染传播更快。3市城区及所辖县市,S0,和TSP两项指标经常超标.不能稳定地达N类标准的水平,且污染面广.造成严重的酸雨污染。(2)绿地面积不足且分布不均。目前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城区绿化覆盖率分别为26%、38.3%、38.14%,人均绿地分别为6.04m、8.05m、7.2m,远远低于联合国生物圈与环境组织制定的标准(绿化覆盖率60%)。“长株潭”城市群城市绿地分布也不平衡,绝大部分位于城区边缘。如长沙市,岳麓山风景区和省森林植物园占了全市公共绿地的62%,老城区7.4km绿化覆盖率在6%以下,不仅远低于联合国生物圈与环境组织制定的标准,而且也低于25% 的国家标准。(3)资源消耗大。因凭借第二产业作为重要支撑,一直没有摆脱资源消耗型的传统发展模式,致使资源消耗过大,尤其是水资源、土地资源及工业生产相应所需要的矿产资源和能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支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经验借鉴
在贸易与环境的关系上处理上,发达国家与我国的发达地区的经验值得借鉴
1、欧盟的经验
在2001年,欧盟颁布了第六环境行动纲领《环境2010:我们的未来、我们的选择》,后来因为具体的可实施性而以环境指令的方式使环境的目标具体化。化境指令只规定了各国需要达到的目标,而各国可以自由选择达到目标的各种环保手段,但是当在规定期限内未到达目标时,环境指令奖直接在成员国内强制执行。同时,考虑到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水平、自然环境、国内现行环境法等方面的差异,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有例外,即成员国由于经济实力的问题可以降低指令所要求的环境目标,或者请求经济援助;对于国内环境措施与指令目标相同的,可以制定比指令标准更高的环境保护。
2、发达地区的经验
随着国际贸易中“绿色”条款的不断增加和各国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广东的农产品出口受到极大的影响。自2000年7月1日起,欧盟对进口茶叶实行新的农药残留标准,限制和禁止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 种增至62种,部分农药残留标准比原有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使广东对欧盟的茶叶出口逐年萎缩。此后广东加强对农业环境、渔业水域、特别是土壤环境的监测。及时掌握农业环境受污染损失状况,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调整产业结构(例如将受污染的土地种植花草等进行植物修复);在促进农业化经营的过程中,牢固树立农副产品的品牌意识,建立绿色基地,创立绿色优质品牌;同时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加农业产出,同时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了解国际农业的基本情况,然后结合国际农业行情和中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在此基础上,改善环境,保护土壤质量,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的基础条件。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研究力度,积极给予政策支持。提高农业品种的产出、抵御灾害能力,采取措施鼓励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生态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构建绿色贸易体系促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整体方案
绿色贸易体系是指通过一定的环境管理政策手段来绿化或优化贸易结构、调控贸易总量、提高贸易的环境效率,最终能够减少并扭转贸易的资源环境逆差和促进绿色贸易发展的政策体系。
1、社会形成绿色贸易意识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密切关注社会舆论的最新动态,积极引导大众加深对“绿色贸易”的认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根据前面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论述,提高全面的环保意识有利于改正已经扭曲的环保需求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尽可能的加快对人们对环境质量的改善的需求的增加,可以使D点,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时发展的转折点尽快到来。
2、政府构筑绿色贸易制度
政府要构筑一整套的与国际接轨并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绿色贸易制度。制定基于环保目的的市场准入与准出制度,设计投资的资源环境导向等环保“阀门”和手段。应着力填补有利于环保的贸易政策,比如环境法规、绿色标志、绿色认证、绿色包装和绿色保障体系等。减排目标在分解给地方政府的同时,也可以考虑给贸易部门和行业部门分解相应的减排指标;依据环境影响的程度,对产品、企业和行业分别进行鼓励、许可、限制和禁止贸易的分类管理。
3、企业做好绿色生产与贸易
相关企业致力于发展绿色经济,生产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生产模式,同时减少排放或在完美情况下,实现“零排放”,对于建设两型社会有深远意义。特别是考虑到占进口额88.62的铁矿国际市场价格不断上涨,经济意义重大。企业建立稳定的绿色营销渠道,实施绿色促销策略。绿色促销方式多种多样, 主要包括广告推销和公关推销等。绿色公关能帮助企业更直接、更广泛地将绿色信息传到广告无法达到的市场,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4、高校培养绿色贸易人才
拥有一支具有具有绿色贸易专业知识的团队是顺利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保证。长株潭因为自身的特别的区位优势,正好能够有条件提供这种保证。长株潭区域内科教和智力资源丰富,共有60多所高等院校,两院院士达45人,有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9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参考文献
【1】佘群芝.正当贸易环境措施与绿色贸易壁垒的甄别【J】.当代财经,2004(8).
【2】于跟东.环境与贸易的效应关系:兼论绿色壁垒的存在价值甘肃科技纵横【J】.2005(5).
【3】Thomas Anderson.环境与贸易――生态、经济、体制和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周冯琦等著.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
【5】魏正.“绿色贸易”拷问“双高”产业 法人杂志【J】, 2008年Z1期 .
【6】马涛著.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生态要素流分析――从生态经济学视角看贸易与环境问题【M】.
【7】严行方著.绿色经济【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11).
【8】张萍主编.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2008)【M】.2008(1).
【9】刘丽.凤凰涅中的中国环保――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影响 生态经济【J】. 2006(5).
【10】范定祥,吕志明.区际贸易与区域竞争力――基于“长株潭”的分析【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1】吴正芳,庞燕,吴正心.浅析湖南对外贸易的发展【J】. 金融经济, 2006(6).
【12】程炯.“绿色壁垒”对广东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其环境整治策略【J】.广东农业科学,2006(7).
【13】李丽平,胡涛,吴玉萍,沈晓悦,毛显强,俞海.构筑我国绿色贸易体系的对策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2).
【14】陈松洲.遵循世贸组织环境规则 构筑中国绿色贸易制度【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5(9).
【15】邓德胜,杨丽华. 湖南企业突破“绿色壁垒”的营销策略探讨【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2005(10).
【16】汤春玲.湖南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及绿色营销策略构想【J】.经济导刊,2007(12).
【17】茂,彭剑.循环经济理念下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发展模式设计【J】.环境保护,2008(18).
【18】长株潭对外贸易领跑全省 ,长沙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08-02-01
cgj.changsha.省略/zwxx/zffg/szfgzbm/sswj/gzdt/200802/t20080201_40949.htm.
【19】Grossman, Gene M., Alan B. Kruger (1994). Economics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NBER, working paper, No.1534.
一、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城建设开创新局面
完善科技城体制机制。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国()科技城建设的意见》,推进科技城体制、机制、政策和评价“四大创新”。完善工作平台和运行机制,全面落实省政府授予的19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强力推进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年内挂牌运营,确保50%以上的资金用于科技城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加快园区管理体制调整,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确保科技城生产总值增长3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40%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50%以上。
建设五大支撑平台。设立科技城民及科技成果孵化转化资金,以科技城孵化中心、省民技术转移基地、西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为载体,加强综合和专业孵化器建设,建设科技成果孵化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以省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支撑,以中科院电子设计自动化中心为载体,建设利益共享、政策引导支持的产学研对接平台。以国家民科技园、中物院民品生产基地、29基地军民共建共享试验基地等为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设立民创业和科技项目孵化风险投资机构,以科技城产业基金为依托,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平台。聘请“两院院士”等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组建科技城顾问团,以各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交流培训机构为载体,搭建人才支撑平台。
促进军民结合成果转化。加大人才和信息交流力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快推进院地、军地合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快建设以利益为联结的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激励机制,支持军工科研单位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军民结合为重点,围绕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积极开展联合攻关,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积极争取“委省共建”军民结合产业项目来绵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民科技园、中物院技术转移中心、29基地空气动力学国家实验室,引导在绵国防科研院所的民项目加快转化步伐。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全面落实科技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组建研发平台,推动利尔化学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新增1个国家级实验室,建设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5个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积极开展新一轮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依托长虹、攀长钢、九洲等大型骨干企业和国防科研院所研发平台及重点项目,大力开展差异化自主创新。新增专利授权460件以上,完成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50项以上,参与制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项以上,不断提高科技城主导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二、狠抓工业强市,推动工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引导科技人才创办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着力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积极申办第三届中国中小企业节,引进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依托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等大企业,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配套型中小企业。围绕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资源深加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全力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狠抓企业技改和节能减排。调动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切实用好企业技改、中小企业贷款贴息资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地方创新基金。积极推进长虹低附加值产品改造、攀长钢和巴蜀江电节能、双马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安县纸业浆纸平衡等重大技改项目建设,确保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0%以上。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强工业节能节水、清洁生产、重点污染治理、环保产业发展等工作,搞好长虹、九洲、华润、东材、美丰等5户企业节水示范。挂牌限期治理12户工业企业排污,加快攀长钢节能技改、启明星磷化工黄磷尾气回收利用、银河建化15万吨铬渣处理、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国债等项目的建设步伐,完成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3户重点企业和省“百户企业节能行动”的9户重点企业节能目标,确保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6%以上。
大力提升工业经济效益。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促进工业经济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不断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取得新成效
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挥绵江、绵安产业带的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全年新增类别村60个、农民专合组织20个、农村专业营销大户1500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个,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收入增长10%以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实施粮食、油料、水果、蔬菜和道地中药材、无公害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建设工程,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畜牧业,推进优势畜产品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畜产品加工能力。市财政安排2000万元扶持生猪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千万头优质生猪工程”,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良种猪繁育基地、全国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确保出栏生猪660万头以上。积极培育水产龙头企业,扩大水产养殖规模。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健全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检测体系,加强动植物病虫害和疫病防治工作。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装备,增强农机服务能力。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指导,实现劳动力转移123万人次,劳务总收入67亿元。
发展民营经济。毫不动摇地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以民营经济大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大提速,力争县域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20%以上。认真贯彻《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落实财政扶持、用地保障、融资担保等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力争年内培育产值过30亿元的民营企业1户、20亿元的5户、10亿元的5户,新增亿元企业20户。
统筹城乡发展。全面落实支持县市区发展的各项政策,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切实简政放权,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村社合并,深化、“扩权强县”试点。联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积极支持重点镇加快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和乡村机耕道路建设,建成农村公路1250公里。抓好病险水库整治,加强小、微水利工程建设和江河管理,新增节水灌面、恢复改善灌面和新增旱涝保收面积15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平方公里。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3.5万口。继续完善农村饮水、电力、通信等设施和网络,建好基层派出所、法庭、司法所和乡镇卫生院。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迈上新台阶
扩大社会消费。全面启动县市区商业网点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商业网点体系。积极构建新农村流通网络,新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03个。全面开展“家电下乡”工作。进一步支持和引导连锁企业进入社区。大力实施“双百工程”和“三绿工程”,积极推行绿色市场认证制度。加快发展餐饮服务、文化娱乐、实物租赁等综合性消费,培育和扩大汽车、通讯、教育和体育等新的消费热点。保护和传承传统品牌,培育“中华老字号”和“老字号”餐饮企业。加快城区危、旧房改造,规范房地产业发展,繁荣房地产市场,确保房地产交易总额突破60亿元。
发展现代服务业。抓紧制定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培育大市场、大企业、大物流。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引进和培育大型物流骨干企业,打造川西北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加快新皂工业物流中心和龙门农副产品物流园区建设,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建设。加快发展科技、中介、金融、保险、会展、交通运输业和涉农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新型流通业态。打造科技城服务外包品牌,做大做强服务外包产业。
壮大旅游文化产业。整合机场和旅游集团等优势旅游资源,积极培育航空旅游市场。启动三国文化及蜀道旅游线建设,加快建设仙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继续推进以科技(工业)旅游为重点的城市旅游,确保科技博物馆如期开馆、李白纪念馆创建国家4a级景区、虎牙旅游景区年内营业。启动旅游小商品市场规划建设。继续落实扶持旅行社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化国内主要客源城市的宣传促销,开辟新的客源市场。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97亿元,增长20%。整合古玩市场,打造古玩一条街。积极培育演艺市场,规范和发展文化、新闻出版市场,建设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文化经营项目,促进重点文化设施规模化和产业化。
五、加强开放合作,推动外向发展实现新突破
增强招商引资实效。抓住外资西移、内资西进的机遇,围绕支柱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民等制定和落实有效的招商政策。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突出抓好大型骨干企业配套产业、优势资源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会客厅建设等方面的招商引资工作。完善项目管理责任制,扎实搞好项目策划、组织、包装、推介和引进,切实抓好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确保东部四省(市)招商、科技城产业推进会等活动签约的重点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投产达效。建立和畅通“大院、大所、大企”联系渠道,着力办好第二届中国()科技城产业推进会、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科技城高峰论坛及项目推介会、“三线”建设项目推介会等重大招商活动,依托西博会、西部产业承接及重点投资合作圆桌会等省内外招商平台,努力拓展招商领域。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大力推行小分队招商、点对点招商、网络招商,力争引进世界及国内500强企业5家、行业500强企业10家、亿元以上企业20家,确保全年到位()内资180亿元以上,到位外资1.8亿美元以上。
加强区域合作。以建设川西北重要交通枢纽为突破口,实施大开放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城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全面加强区域合作,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西南经济协作区和泛珠三角区域,加强与等地区的合作,深化同港澳台地区、国内外友好城市的合作与交流,推进产业互补,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合作水平。大力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支持优势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张发展。
扩大外贸出口。加强海关、检验检疫、口岸管理等工作,提高外贸服务水平。办好出口加工区,尽快引进一批外向型企业进区发展。加快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和加工贸易转移承接基地建设,提升外贸出口档次。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出口,着力培育3—5个拳头品牌。在扩大长虹、九洲等骨干企业出口的同时,继续壮大中小企业出口队伍,年内新增进出口中小企业30家,确保全市实现外贸出口9亿美元,增长28.5%。
六、优化投资结构,推动重点建设取得新进展
加大投资工作力度。年是的项目年,要以重大工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规模。设立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建立重大项目筛选、策划、审批、建设推进机制。在做大做强投控集团的同时,积极搭建新的投融资平台,用市场化的手段筹措建设资金。完善政府投融资监督管理体制,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合理、安全、有效使用。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在抓好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交通、水利、能源、城建等方面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吴家渡电航、燕儿河水库、仙女堡电站、九环线响岩段改线、城市供水管网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北(川)松(潘)路、涪江三桥、武都水库、阴坪电站、梓潼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等项目。开工建设绵遂高速公路、成绵乐城际铁路、城区—仙海景观大道、和盐亭污水处理厂、涪江河堤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等项目。做好成绵第二条高速公路、绵安快速通道、武引二期灌区工程、平武铁龙堡电站和古城电站等项目前期工作。
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抓好以会客厅、园艺片区为重点的城市新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全面完成涪滨路、绵盐路会客厅段改造提升、塔子坝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示范、市中心医院改扩建三期等工程。加快推进城市电源点及配网建设、城市环境治理、会客厅1号桥和桃花岛建设、三江大坝及道路改造提升。开工建设涪东片区城市水环境治理、涪江二期上段防洪堤、一环路改造和二环路续建等工程。完善提升给排水、人防和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统。做好第二垃圾填埋场、永兴和塘汛污水处理厂等前期工作。
七、强化资金保障,推动财金工作再创新业绩
优化财政收支结构。严格依法治税,挖掘增收潜力,加强税收征管,加大非税收入征缴力度,确保财政收入实现新的突破。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技术改造、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的投入。深化政府收支分类和部门预算改革,推行部门预算绩效考核制度,稳步推进市县两级公务员津补贴规范工作。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认真落实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的各项政策。
创建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城市。继续落实部门工作责任,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深化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积极发挥信贷担保机构的职能作用,加快建设长虹配套企业产业链融资平台,充分利用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融资渠道,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加强企业上市融资工作,力争利尔化学等2户企业成功上市。增加有效信贷投放,确保全年各项贷款余额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引进2—3家异地股份制商业银行来绵设立分支机构。支持邮政储蓄银行组建分支机构,加快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步伐。积极推进政策性保险工作,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
八、切实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各级财政投入19亿元以上,大力实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环境治理民生工程。确保新增城镇就业3.7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培训农民工12.7万人。免除49.6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为5.5万名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确保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对5.5万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给予资助。实现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城镇和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分别不低于105元和34元;确保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45.3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人数达5000人。全面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确保年内参保率不低于50%。解决1500户农村特困危房、无房户住房困难问题。新建廉租房1200套、经济适用住房600套。启动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14个。解决1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红层打井1.4万口。切实解决“老、小、困”问题。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新建、改扩建50所敬老院,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35%以上。加强城市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新建盐亭和安县社会福利中心。改进和深化青少年社会教育,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搞好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和帮扶。继续健全和完善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将城市月人均收入250元和农村年人均收入12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惠民帮扶范围。实现2.4万户、5.2万名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救助城市困难群众13.8万人。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继续巩固和发挥基础教育的品牌优势和影响力,普遍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积极创建省级义务教育示范县,努力建设“读书之城”。鼓励民间资本、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进入中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支持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国家100所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学院,着力打造2—3个万人中等职业教育集团。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力争师范学校创建绵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通过评估。着力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66个、农村书社10家、农家书屋40家,实现1993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普查。认真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快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重大疾病防治和医疗急救联动机制,以县市区为单位实现新农合全覆盖和就诊“一证通”。落实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抓好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市县中医院建设。大力推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和信息化建设,强化流动人口管理,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搞好奥运火炬传递活动,举办市第五届运动会,抓好体育场馆综合开发利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市民素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节水型城市。强化基层基础统计,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做好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县市区第二轮修志工作。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科学有序推进矿产、水能、土地、森林等开发利用,提高资源保障和环境承载能力。启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搞好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和科技城集约节约用地试点,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40.6万公顷以上。切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做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目标以内。严格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排污,完成2个小集镇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和10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