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学习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20 09:00: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博士研究生学习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博士研究生学习计划

篇(1)

公派留学早已有之,我们今天所讲的公派留学是2007年开始,财政部和教育部共同设立实施的“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简称“国家公派”。其目的是6个一流,在一流的大学,选拔一流的学生,去国外一流的大学,一流的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培养一批我国急需的一流人才。

在研究生阶段,公派留学项目主要分为以下4个类型:攻读硕士学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需要注意的是国家公派硕士研究生项目是2013年新增的项目,因为是第一年,名额较少,2014年是否会增加名额还不得而知。

No.1攻读硕士学位

公派攻读硕士学位是指整个硕士的学习过程都是在国外的大学完成,拿国外大学的硕士学位。针对的是国家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高职院校和高校应届本科生。应届本科生一般需要成绩优秀,拿到本校内部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公派攻读硕士学位这类项目并不是国家公派项目的主流,原因在于,国外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硕士阶段,硕士仅仅是本科和博士之间的过渡阶段,不少国家称之为“准博士”,时间一般都较短,不少国家是13个月。很显然,仅仅13个月的学习,是很难培养出“我国急需的一流人才”的,因为并非主流,所以名额比较少,2013年公派攻读硕士学位的名额仅仅有50个。

因为国外的硕士阶段时间少,所以国家资助的期限是1~2年。公派攻读硕士学位需具备对方学校出具的证明以及对方教授出具的正式证明,需要注意的是外方导师要为非华人导师。

No.2联合培养硕士

公派联合培养硕士是指硕士阶段的部分时间去国外的大学学习,即通常所说的硕士对外交流,针对的是在读硕士。这类项目一般不能拿到外国学校的学位,而是获得中方学位,个别校际合作项目除外。

公派联合培养硕士依然不是公派留学的主体项目,其原因和公派攻读硕士不是主流的原因类似,都是因为不能满足国家的需求。因此,名额较少,2013年公派联合培养硕士是250个名额。

因为是对外交流,故此时间要比公派攻读硕士的时间更少,国家资助的时间是3~12个月。联合培养硕士申请时应已获拟留学单位出具的正式邀请信、中外双方联合制定的课程学习计划、国内就读院校与拟留学单位实质性合作协议复印件。

No.3攻读博士学位

能申请到这个项目的学生,他们的整个博士培养阶段都将在国外的大学完成,最后拿国外大学的博士学位。这个项目针对的是国内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在读硕士生、在读博士一年级学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在国外就读的自费留学人员。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应届本科毕业生申请的是直博,应达到校内推荐免试研究生水平。

公派攻读博士学位是国家公派项目的主流,因为国外的博士培养周期都比较长,名额也较多,2013年全国共选派2500名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出国留学。

留学期限以拟留学院校或单位学制为准,一般为3~4年,资助期限原则上不超过4年。所以,如果你去美国读博士,你要事先做好沟通,同时要做好自己承担一部分费用的准备,因为美国博士一般学制为5年。申请时应已获拟留学单位出具的攻读博士学位或硕博连读入学通知书(邀请信)、免学费或获得学费资助证明。

No.4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是指仅博士期间的部分时间在国外的大学度过的研究生,即通常所说的博士对外交流,这类项目一般不能拿到外国学校的学位,只能获得中方学位,个别校际合作项目除外,针对的是在读的优秀的博士生。主要面向“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高校选拔,所以这类高校的学生成功申请的概率更大,由国家留学基金委与项目院校以签署协议方式确定各校选派计划和双方的责任义务。

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依然是国家公派的主流,其原因和公派攻读博士学位类似。因此,名额比较多。2013年共选派3500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出国留学。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留学期限、资助期限为半年到两年。申请时应为国内高校全日制优秀在读博士研究生,申请时应已获拟留学单位出具的正式邀请信及国内外导师共同制定的联合培养计划。

以上4类公派留学项目的资助范围是一致的: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一次往返国际旅费;规定留学期间的奖学金生活费即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在国外学习期间的基本生活费用,包括伙食费、住宿费、交通费、电话费、书籍资料费、医疗保险费、交际费、一次性安置费、零用费等。每个国家不同,每个学位/专业也不同。对于英国、美国等存在地区差异的国家,一律按照留学身份所对应的最低生活费资助标准进行发放,不足部分由国外管理单位补足。

大家要注意,这些资助是让你能够完成学业的,不可能太富裕。即使如此,比自费留学要好上太多,自费留学要自己拿学费和生活费,以美国大学为例差不多要每年30万元人民币。

申请公派?先得拿到外方offer!

公派留学项目是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通过高校进行的,即通过高校进行选拔,而高校也是有一定范围的(这在后面的文章中会详细解读),原则上不接受个人的直接申请。公派留学与大多数人想象的程序不同,并非是先获得公派留学资格再申请院校,而是拿到了国外学校免学费或奖学金的offer后才能申请国家的资助,所以能拿到国外院校的offer才是第一位的。这和国内的推免相类似,学生在推免时首先要有学校能够接收,不然名额就浪费掉了。

公派留学项目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申请人查看选派办法,确定是否有资格申请。如果有资格,学生自主联系,提交符合外方入学和培养要求的外语水平、成绩、学历学位及科研情况及推荐信等,取得邀请信或入学通知书。时间一般是当年的10月至次年的1月。

想要顺利拿到offer,联系学校是重中之重。联系途径主要是3种:

篇(2)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5)S2-0026-02

要建成一流大学,必须将重点转移到研究生教育上来,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为支撑。博士是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以社会分工的角度来说,博士处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最尖端位置,他们是一个国家中占据一个时期最紧要通道的少数知识精英。博士生教育就是一种精英教育,博士生教育质量代表了一个大学的人才培养水平,作为综合性大学中一员的教育学院也为此目标不懈地探索与实践。

一、博士生就业基本情况和教育学院办学基本理念

(一)就业基本情况

多年来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毕业的研究生都因具备业务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足等优秀品质而很受国家和社会欢迎。研究生们通过面试成绩、专业成绩、学业背景、相关实习经历、创新能力、社团活动经历、人际交往能力、外语水平、性格特征、熟人推荐等顺利被有关机构和单位录用,一次性就业率均在学校要求的98%以上。他们就业与工作多在教育部教育科研院所系统及高校教育学院教育研究所;或者是在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高校、中学机关部门;还有一些在高校、中学教师,公务员,杂志编辑部,大中型企业管理部门。

(二)办学基本理念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社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是需要通过教育学专业的人才来解决的,研究生毕业后可以到各级教育科研机构从事教育研究工作,应对教育国际化的挑战、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如何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提高员工的素质以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实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现在应试教育存在的学生负担重、教育质量不够高等许多问题都亟须解决。教育研究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智力支撑,很多研实成果已经得到政府决策部门的采纳。研究生毕业后可以到各级行政部门、各级各类院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高校教育培训和外事部门,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部从事管理、教育咨询与分析工作。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还涉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企业教育、社区教育等)。研究生到高校、中学任教就能根据青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科学育人、传授知识,也可在大中型企业培训部门从事教学甚或赴海外孔子学院任教成为教育教学骨干教师。根据教育学院多年来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结果和当今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社会大发展大转型时期形势的需要,教育学院把国际化、人文性、创新型教育要素注入传统的教育学博士生教育培养模式中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例如一名博士党员毕业生被评为全校“十佳大学生党员”,高丽浩的《中国教育财政近代化研究》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绝大部分收回的毕业后工作单位回馈信息都得到认可。如何才能从教育学博士生中培养出未来高水平的教育理论家、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教育事业各级高素质管理人才以及各级各类学校优秀的骨干教师是教育学院办学的基本理念和应有职责。

二、教学方式

(一)PBL教学法

PBL是美式先进教学法之一,采用了生对生、师对生、生对组的方法,以问题为中心授课,师生讨论式解决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抛弃“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方式,博士生的课堂应该更加自由和开放,提倡互动教学法,具体到某个章节的讲授,教师不再限于传授知识,而要成为引导者,增加课堂互动,进而开发和培养其语言沟通能力,使教学深入浅出,更加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是很强的教学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协同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也有利于提高博士生的职场竞争力和可持续的个人发展能力。

(二)MOOCs慕课和Coursera平台

通过建设“三网工程”(网络课件、网络教室、网络管理平台和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了适合研究生特点的课程教育体系。学院在2013年已开展并大力推广慕课建设和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两位教授创立的Coursers平台上的在线教育资源进行翻转课堂(即学生在课下完成课堂内容,在课上进行有效的讨论和合作式学习)的尝试,引导研究生对国内外在线教育资源、公开课程进行评价和比较研究,加强对慕课引发的全球教育资源配置对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影响与挑战的研究。

(三)SRTP科研训练计划

近些年,由一些研究型大学提出并得以迅速推广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就是在本科生教育中充分体现研究特性的一个有效措施,是中国高校为提高人才质量、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浙江大学是全国最早提出对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高校之一。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两者紧密衔接,教育学院也一直在研究生培养时沿用此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其他层次教育的最主要标志,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体现,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学院改变了博士生入学后先学课程,经过中期考核和开题报告,再进入科研和课题研究,最后写学位论文的培养过程,现在是博士生入学后根据学科的要求、个人特点制定科研工作计划和时间安排,制订计划时可直接进入研究阶段,并不一定按照课程、科研、论文环节循序渐进;学院在网上开设调整个人学习计划和定期向导师汇报工作的窗口,鼓励博士生根据研究目标的需要制订并调整个人学习计划,同时定期向导师报告科研进展,博士生均要撰写读书报告,鼓励他们以读书报告、创新论坛、seminar等形式进行相互交流,根据学科特点制定教育学博士生的出口标准。

三、继续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生源结构、提高招生质量我国研究生发展指导思想,是重视“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开始从“单纯发展数量”到“注意教育质量”。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一个包括招生、培养、管理、学位、评估等各方面在内的综合体系。当然,招生质量是基础,所以既要保证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有足够的生源,同时又要保证根据培养方式选择适合培养的学生。浙大在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实践中育人为先,创新发展,走在模式创新的道路上勇于探索。浙大建立的博士生招生质量工程的核心是进一步增加直博士和硕博连读生,限制在职生报考的博士招生整体方案。对于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来说“长学制”博士生贯通式培养是高水平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改善生源质量必须提高直博和硕博连读的比例。当然,要提升生源质量,关键在于提升研究生教育自身的吸引力,学生要怀着主动、自愿的心态入学。没有特色和品牌,恐怕也难以为继,加快构建以国际化、人文性、创新型人才为导向的教育学博士生教育体系办学理念,培养模式的完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可获得学生的青睐和社会的就同。

(二)课程建设与时俱进,打造品牌课程

今年申请打造核心课程建设,“教育学名著导续”作为教育学博士生的专业学位课,其开设对提高博士研究生的专业素质与科研水平具有奠基性作用,这门课程集中了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学科内各级领域的经典名著。通过精心挑选的中、外12篇教育经典名著的研究,可了解教学各领域的基本观念,研究方法,掌握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通过教育学各分支学科的问题域、方法论和基本逻辑的比较分析,整合形成合理的学术结构。教育学博士研究生通过学习可以开阔眼界,掌握教育研究的范式与视角,增强教育问题的历史感和现实感,从而提高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今年同时申请的还有以“教育学方法论”提升为示范的课程建设。教育学的自身发展也倒逼教育研究方法不断更新,课程面临不断提升的压力。应对当前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和规范相对低下的问题,本课程以提高研究生素养包括大量高速的中英文文献查阅和写作能力、问题识别能力、文献评论能力、研究设计能力、参加国际会议能力,递交国际论文和国际学术研讨等能力为目的与世界接轨,大量引入新的中英文教材和文献,系统研究国外博士研究生教育学研究方法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和作业评价系统,对强化研究生的科技基础能力及科研道德均大有裨益。“教育学方法论”的国际接轨和本土教育研究相关特色的完美结合形成具有典型示范性的专业核心课程。比较教育学学科(休闲体育)“985工程”三期建设项目申请硕士生全英文课程,对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的硕士生课以全英文来授课,为硕博连读打下良好基础。

(三)激发研究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强化提升运用能力

大学英语四、六级目前仍一样分等级,而在高校招生时,不同的学校会对英语提出不同的等级要求,英语应回归其语言工具的本质属性。英语依然是当今全球应用范围最广的国际语言,互联网90%以上是英语资源。作为研究型大学教育学的博士生欲想与国际接轨,成为国际化、人文性、创新型人才,在校学习期间,仍需不断努力学习英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对于此前缺少严格训练的中国研究生而言,对大量的英语教学普遍感到不适应,尤其是综合考核,采取公开报告和闭卷考试的模式,特别对一些大龄博士生来说,倍感压力。为了不断提高博士研究生的英语水平,我院除了继续在核心课程主题讲授中坚持双语教学外,在申请即将启用的课程建设“教育学名著导读”三分之一内容将采用全英文授课,要求学生能熟练阅读英语教育文献,最终完成6000个单词的学术论文,掌握英语论文写作。作为本门课程的延伸性课程,自2014年5月份起,由海外名师主导课程,均采用全英文讲授,首先有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学院BernadetteBaker教授主讲“国际教育学术前沿”,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学院EugeneTucker教授主讲“教育领导与政策”。党的十后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改革,实施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详细研究和积极探索相关政策和细则。根据原来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办学理念,结合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使命、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和浙江大学发展需求,不断拓展研究生培养的深度,塑造研究生教育的独特文化传统,我们把教育学博士生培养目标定为有国际化、人文性、创新型高素质高水平人才,这也完全符合国家和教育部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22.

[2]浙江大学.校园人文文化活动报道[N].浙江大学报,2014-6-30.

[3]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0.

篇(3)

新世纪以来,俄罗斯艺术教育体系在《教育法》、《俄罗斯联邦艺术教育方案》(2001)和《俄罗斯联邦文化艺术教育2008—2015年发展构想》(2008年)的指导和规范下,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俄罗斯艺术教育的发展不但继承了十月革命前沙皇时期和彼得大帝时代的传统经验,还丰富了苏联时期艺术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目前,俄罗斯艺术教育体系包括普通艺术教育和职业艺术教育两大部分。普通艺术教育包括学前、小学、中学的艺术教育,多在中小学和补充教育机构进行。最基本的补充机构类型是儿童艺术学校(детские школы искусств)。据统计,俄罗斯有5402所儿童艺术学校,其中有12.3万名教师和超过140万名的学生,也就是说,约有9%的中小学生同时在艺术类学校学习[1]。职业艺术教育包括初等、中等、高等及大学后艺术教育,初等和中等艺术教育在艺术类职业学校和学院进行,高等及大学后艺术教育在高校及研究机构进行。因此,从纵向上来看,艺术教育从幼年时期开始,沿小学—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艺术院校的路径发展,保持了艺术教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从横向上来看,在普通教育机构、普通艺术教育机构和专业艺术教育机构等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实施艺术教育。

一、俄罗斯高等艺术教育体系概述

(一)学制

俄罗斯高等艺术教育以培养艺术领域的专家和艺术教育领域的教师为主。高等艺术教育的培养以专门的艺术类院校为主,按专业不同可以在文化艺术类高校、师范大学和普通大学进行。俄罗斯高等文化与艺术教育体系包含14个专业方向,其中艺术类方向包括音乐、戏剧、舞蹈、导演、设计电影等10个专业方向[2]。

2003年,随着俄罗斯加入博洛尼亚教育进程,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体系开始实行学士—硕士两级体制,力图与国际接轨,同时也保留了有自己特色的专家学位。文化艺术类高校部分专业学制学位方面也进行了相应改革,实施双轨制,即专家—副博士—博士学位和学士—硕士—副博士—博士学位两条并行的路径。其中,专家学制5 年,学士4年,硕士2年,副博士3年,博士3年。大学生本科毕业后,如果想继续深造,需进入硕士阶段学习,而专家毕业后可以选择继续读硕士或直接读副博士。大学后教育阶段包括博士(доктор)、副博士(аспирант)和助教—研修生(ассистент-стажёр)。硕士和专家毕业后可以选择读助教—研修生或副博士研究生,副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可以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其中,助教—研修生培养是高等艺术教育改革背景下形成的新培养模式,于2011年正式实施。

(二)高等艺术教育规模

目前,俄罗斯开设文化与艺术专业的高校共431所,其中,国立高校314所,占73%,私立高校117所,占27%。招收函授艺术类学生的共171所高校,招收面授形式学生的357所,面授—函授形式的127所。按培养层次来看,招收艺术类本科生的共213所高校,招收硕士生的54所,招收专家学位的402所[3]。可见,俄罗斯艺术类人才培养仍以专家学制为主,如电影电视导演、制片、摄制、音响师、戏剧导演和表演等许多专业都是以专家模式进行培养。著名的音乐类高校包括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等。著名的美术类学院包括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圣彼得堡国立工艺与造型大学等。戏剧类院校包括俄罗斯戏剧艺术大学、鲍里斯·休金戏剧学院、圣彼得堡戏剧艺术学院等。

(三)招生

2009年,俄罗斯全面实施统一考试,高校招生制度也相应地做出很多变化。国立高校在竞试基础上招收具有中等普通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文凭的毕业生。近年的招生政策有很多新变化。第一,从志愿填报来看,限定学生报考大学与专业的数量。申请者报考不能超过5所大学,每所大学报考的专业不能超过3个,也就是说每个申请者最多可以申请15个专业。第二,大学招生程序简化,由三个阶段简化到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时间间隔缩短。第三,从考试科目来看,由原先的2+3模式变为2+x模式。除了必考科目俄语和数学,学生可根据报考院校以及专业的要求,自由选择其他选考科目的数量。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除了需要依据国家统一考试的分数外,报考者还需要参加补充创造性考试(Дополнительный творческий экзамен)。考试的形式由考校选择决定,可以是技能测试、创造能力测试或者面试等。

从考试形式来看,统考逐渐成为主要考试形式,自主招考的高校数量逐年减少。除了具有特殊地位的莫斯科大学和圣彼得堡大学以及少数名牌大学或有行业特色的大学被允许自主招生,其他院校要以国家统一考试成绩为基础进行招生录取。2011年有8所大学10个专业进行自主招生, 2012年为6所大学的7个专业,2013年为5所大学的12个专业,2014年为5所大学的12个专业,至2015年实行自主招生的大学只有莫斯科国立法律大学、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和下诺夫哥罗德国立语言大学的8个专业。

二、“助教—研修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为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以及更好地体现艺术的特点和艺术人才成长规律,2011年6 月,俄国家杜马通过了关于修订《教育法》和《高等教育和大学后职业教育》的联邦法律条文,引入“助教—研修生”作为新的大学后艺术教育培养模式,实施助教—研修生培养的部门被称作“助教—研修生培养部”(ассистентура-стажеровка)。助教—研修生这一概念并不是新近创造出来的,它最早出现在苏联时期,1967年10月16日根据苏共中央和部长委员会的“关于改善培养科研和教学人才”的决议,提出组织两年制的助教—研修生班,作为大学后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虽然它的法律效力于1992年被撤销,但是游离于法律规范之外的实践形式仍然存在[4]。

2011年12月13日,俄罗斯文化部第1133号令批准了《大学后职业教育助教—研修生班条例》[5],为助教—研修生赋予了新的法律地位和发展空间。其中规定,“助教—研修生班作为大学后艺术教育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完善具有高等教育专家或硕士学历的受教育者的创作表演和教学技能”。

在招生方面,具有大学后职业教育创作表演专业教学许可证的教育机构有权招收助教—研修生。助教—研修生分为国家预算内(公费)和自费两种形式,招收的预算内学生数量由联邦规定的标准决定。外国学生需签订入学合同,按合同标准进行收费。在申请攻读助教—研修生时,需提供专家或硕士毕业证书及其附件,创作作品的清单,如,表演过的曲目、扮演过的角色、拍过的电影等,参加展览、竞赛、艺术节、音乐会等创作表演的活动证明。各个高校自主组织招生委员会举行入学考试,自主决定考试形式和内容。入学考试应包括专业、外语、哲学三个科目。考试未通过者一年内不得重考。

在学习方面,助教—研修生的学习年限最多为两年,可以在国立和市立高等院校、补充职业教育机构等以面授的形式进行。助教—研修生培养部实施符合联邦国家标准的大学后职业教育创作表演类专业大纲,大纲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和水平适当进行调整。助教—研修生经校长命令被分配到相应的创作表演教研室进行学习,其导师由本校拥有联邦荣誉称号和教授职称的教师担任。助教—研修生的培养按个人学习计划进行,该计划由导师在教育大纲的基础上制订,经教研室会议讨论通过,并提交给学校的教学委员会。导师和教研室主任负责监督学生个人计划的完成情况。学校教学委员会负责对学生的教学过程进行监督。

在毕业考核方面,助教—研修生毕业前需参加国家毕业考试。国家毕业考试以提交创作表演专业的毕业作品的形式进行。毕业作品的呈现方式包括公开演讲、展示(独奏音乐会、演出、展览、电影等),以及报告答辩等。最终评价由高校考试委员会的大多数投票决定。成功通过国家总结考试的毕业生获得文化部确定的统一国家样式的大学后职业教育证书。

三、助教—研修生与副博士研究生的异同

(一)助教—研究生与研究生的相同之处

助教—研修生按地位和优惠条件来讲,与研究生是等同的。助教—研修生与研究生教育一样,同属学历教育的一种,为俄罗斯的教育体系中的一环,大学后职业教育的一种培养模式。一般在艺术类高校中,同时存在研究生和助教—研修生两种培养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2012年底颁布新《教育法》以后,大学后教育被统一纳入高等教育范畴。而原来作为高等后教育的一种培养模式的助教—研修生,转变成与研究生完全平行的教育大纲种类[6]。

助教—研修生与副博士研究生:(1)都招收具有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者,即拥有专家或硕士毕业证书;(2)学习者都分为国家公费和自费两种,公费的助教—研修生与研究生享有国家同样的优惠政策,如享有国家奖学金和每年两个月的假期,免费使用教学设备、实验室、图书馆及出差、游学等权利,以及两个月的补助金作为购买教学科研资料的经费等。

(二)助教—研修生与副博士研究生的区别

1.培养目标及专业方向不同。副博士研究生大纲以培养教学科研人才(научно-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ая кадры)为主要目的,而助教—研修生以应用型高技能人才(кадры высшей квалификации)为主。2013年9月12日,教育部颁布第1061号《关于确定高等教育专业和培养方向目录》的命令,规定了艺术类的研究生和助教—研修生的专业及培养方向。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包括艺术理论和造型艺术学。助教—研修生的培养专业则包括舞台艺术、音乐、美术、电影等4大类的22个实用专业方向[7],培养目标多为高校教师和表演人员等。

2.教学形式不同。助教—研修生只能以面授的形式进行,而副博士研究生包括面授和函授两种形式。由于助教—研修生以应用型高水平人才为培养目标,故而其教学内容是以实践为主,不同于研究生的以理论为主,因而只能以面授形式进行教学。

篇(4)

收稿日期:2007―03―05

作者简介:郭小曼(1973―),女,汉族,河南三门峡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学研究。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十分发达的国家。一百多年来的研究生教育历史,使美国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据《亚洲华尔街日报》调查,亚洲学者认为全世界最好的10所大学中有8所是美国大学。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据CBD(CommerceBusinessDaily)调查,全世界取得研究成果最多的44所大学的前20名中,就有16所是美国的主要研究型大学。①这些大学对培养美国高级人才起着重大的战略作用。认真研究这些大学的办学经验,尤其是其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研究生教育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美国研究生教育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1861年耶鲁大学授予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博士学位。这时期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小,全国开设研究生课程的学校尚不足10所,研究生总数不到400人,取得博士学位者不到60名。②1876年,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成立,开创了美国现代大学的新纪元,标志着美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到1900年,美国已有1150所大学设立了研究生课程,其中1/3的大学设立了博士学位课程。③二次世界大战对于美国研究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战争的需要刺激了美国国防、科技教育的发展,战后五六十年代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强大的经济实力为美国培养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奠定了物质基础。美国的著名大学正朝着以培养研究生为重点的研究生大学的方向发展。正如世界高等教育权威学者本•戴维所指出的:“美国20所左右的著名大学,尤其是他们的研究生院,被人们承认为世界上最好的致力科研和培养科研人员的园地。”④到了1958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案》及1961年美国成立的全美研究院委员会(CGS)对于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60年代起,美国研究生的教育发展得很快,研究生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本科生的增长速度。到1976年,研究生人数从23.7万增加到126万,增长了4.3倍。⑤据美国的教育统计报道,美国现有各类大学3638所,其中在读研究生243.2万人,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数比例5.9:1;在一些著名高等院校,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数比例大约为1:1。

二、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是世界所有国家中规模最大的。早在80年代,许多研究型大学,如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耶鲁、斯坦福等大学的在校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已大于1,而全国学士学位与研究生学位之比已达5:2。许多学者认为,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1862年,哈佛大学的一位著名学者托马斯•希尔曾说过:“如果我们学校的天才只被限于知识的灌输,而不是为拓展知识做出贡献的话,那么现在是我们成立一个新机构、去拓展知识的时候了”。⑥一百多年来,正是本着这种积极开拓的精神,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才不同于其他的几个教育发达国家,有了自己显著的特点。这也使美国成为至今为止世界上公认的研究生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

(一)有一套严格的研究生考核淘汰制度和高标准的论文要求

美国研究生在录取后要进行系统的课程学习,学生只有通过全部的课程,才有资格进行论文的撰写。而博士研究生要求更加严格,在博士论文的撰写前,要参加一次跨学科的综合考试,只有通过这次考试才能成为正式的博士候选人,获得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机会。据统计,一般研究生院淘汰率在10%~15%,名牌大学30%~40%。博士论文是博士培养计划的最终体现,是对博士生最重要的要求,也是其完成学业的关键。美国CGS(CouncilofGraduateSchool,研究院委员会)的一项政策明确规定,博士论文要达到两个目的:(1)它是一种取得学业成就的训练及经验,表明申请博士学位者有在该研究领域独立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2)它对于知识有创造性的贡献。⑦为了保证博士论文的质量,由校董事会任命的调查小组经常把最近的博士论文作为培养计划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论文,评价一个学生是非常困难的。论文是成就的历史记载,博士培养计划的共核。”⑧

(二)美国研究生教育能够积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研究生教育与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积极互动并形成良性发展态势。与德国不把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与国家需要直接对应不同,美国研究生教育自始至终与国家战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美国科学研究的主要部分都是放在大学里,由导师和研究生来完成。这就赋予了美国研究生教育以极端重要的责任,科学研究自始至终是美国博士生学习计划的一个重要环节,科研能力是衡量博士生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所以美国各大学普遍重视研究生参加各种科研活动,而美国在军事、宇宙空间技术、海洋开发等方面的大批科研成果都有大量研究生的参与。正如菲利普.G.阿特巴赫所言:美国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一种相当独特的结合,一方面是学校机构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甚至保守性,另一方面是具有适应新的需求和方向的调节能力。”⑨在研究生教育质量观与发展战略的互动方面,美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问题,确立历史的具体的有现实针对性的教育质量观,使美国研究生教育始终保持较高的整体质量、宏观质量、体系质量。

(三)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系统、灵活并和科研紧密结合

美国非常重视课程学习,尤其重视基础理论课程,基础课程授课时数的比例逐年上升,专业课程学习时间逐渐下降,研究生院为学生提供可供选修的课程。而且在教学计划上具有灵活性,学生对选修课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基础、特点和兴趣,参加本系、本院和其他各大学的课程设置,制定出符合自己需要的个人学习计划。其中有些课程是本系的,有些是跨学科和跨系的。研究生院既规定了必修课,又规定了选修课,这样既有共同计划,不放任自流,又充分发挥了研究生个人的特长和创造性。美国各大学普遍重视研究生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在军事、宇宙空间技术、海洋开发等方面的大批科研成果都有大量的研究生参与。并且大学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研究生。因为企业拥有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及先进设备,研究生在这种环境中科研能力提高得很快。

(四)美国研究生教育注重开放性和国际性

当代美国研究生的培养特别注重研究生学术交流的开放性和国际性。通过各种校内和校际的学术活动,如学术报告会、研讨会,校内和几个学校联合邀请外国的专家、教授举行讲座和做专题报告,一般来说这些报告都代表了该领域在国际学术上的先进水平。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以开阔视野。从60年代起,美国学校为达到广收人才,开放思想,教育面向世界,实行国际化办学,以各种优越的入学条件,吸收了大量外国留学生。60年代末,在美国留学生人数为134000人,目前已增至360000人,其中40%以上在攻读硕士以上学位,有100多所大学,外国留学生人数在千人以上。据统计,每5个研究生中,就有2个是外国学生。美国大学任教的教师中,外国教师也占了相当比例。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使各学科的科研成果得以从开放的环境中汲取营养,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交流。如美国在航天工程技术、超导工程、高能物理研究、生物化学工程等技术领域保持世界先进水平,都是通过科学研究国际化所取得的。

三、美国研究生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从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进程以及教育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不墨守成规,敢于积极探索。经过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虽然美国的研究生教育经验不一定都适合我国的国情,但还是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改革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重视跨学科课程的学习

就目前而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当加强基础学科、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以及跨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学校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允许学生自己选择课程,学生不仅可以跨专业、跨系,还可以跨学校进行学习。为研究生的培养奠定宽厚的知识基础和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注重在科研中培养研究生,使学生获得宝贵的经验,做到系统的课程学习与扎实的科研训练相结合,突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原创性。加强系统的课程学习,在全校内进行资源整合,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的科研活动进行指导。这对研究生学习更广阔的知识发挥研究生的独创性很有益处。

(二)改革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制度提高淘汰率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存在着严进宽出的局面,美国的学生较容易取得入学资格,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努力,就会被淘汰,淘汰的比率约占三分之一。美国的这种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国原有的应试制度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与单一,因此要对原有的考试体制方面大力革新,考核内容应是全面系统的,重点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不能把入学考试作为录取研究生的唯一标准,招生工作应由各校自主进行。招生的专业和人数应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并结合国家科学发展情况。在培养方面导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和科研活动,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研究性的、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发现问题的意识,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三)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美国学者梅黑幽在其专著中阐明了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他指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的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发展智力,而不是进行机械的训练,因此应该把研究生教育看成是对学生在科学探索方面的教育。”大学应重视在课堂上锻炼研究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导师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力,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实验工作自己动手,教师只是起指导、顾问的作用。另外还应该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接触不同风格的老师接受不同思想的熏陶。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就注重学科的渗透和结合,提倡学生在不同的培养阶段分别去不同的地方,适应新的环境接受新的思想。这样可以避免“近亲繁殖”,学生容易开拓创新,也易于青出于蓝胜于蓝。

(四)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多样化

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不断变化,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日趋多样化,不仅需要科学家、大学教授,更需要大量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应用型人才。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应该多样化。多样化不仅要体现在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学位,而且在每一种学位中,也要根据社会需求灵活制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从90年代以来,美国为适应社会需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美国所有硕士学位中,具有专业应用方向的硕士学位占85%,只有15%是学术型的。在博士生层次,全美有500多个学科可授予博士学位,有47种学位与专业应用方向有关。

注释:

①王英杰.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9.

②③符娟明、迟恩莲.国外研究生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75.

④滕大春.今日美国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47.

⑤孙沉鲁.美国研究生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广西大学学报,2000,(2)75.

⑥NathanM.PuseyAmericanHigherEducation1945-1970〔M〕.Boston:HavardUniversityPress,1978.87.

篇(5)

1 引言

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笔者获资助赴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versity,简称RMIT)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攻读电子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切身感受了异国的教育模式及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受益颇多。本文就澳大利亚的教育模式和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本科教学模式作一介绍,希望能给我国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提供一些借鉴和学习之处。

2 澳大利亚的教育模式

澳大利亚是实行多元文化的国家,面向市场,形成了机制灵活、协调互补的教育模式。其特点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普通教育之间的协调互补;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相互融通。澳大利亚实行10年义务教育制度。学生中学毕业以后,经中学会考升入大学,大学根据中学会考的分数挑选学生,没有单独的、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澳大利亚的教育具有完善的制度和世界一流的水平,政府积极参与管理和提高教育水准。

澳大利亚属于英联邦国家,其高等教育体制与英国有许多相似之处。目前,澳大利亚共有大学42所,其中36所是纳入国家育体系的公办大学。四所是联邦政府办的特种高等专业学校,两所为私立大学。澳大利亚各大学的课程非常注重整体规划,大学提供的课程有:专科文凭、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硕士证书、硕士文凭、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等。一般专科学制两年;本科学制三年,但专攻某些专业领域有四年制学位,例如法律、工程学专业等;硕士研究生分为课程类研究生和研究类研究生,课程类硕士研究生学制一年半至两年,研究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制三年。学生可选择全日制、在职或提前完成学业等学习模式。

澳大利亚的学期设置与一般国家不同。澳大利亚大学虽然也是一学年分为两个学期(Semester),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由于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所以春季和秋季和国内相反。但这个学期的概念在当地人的心中非常模糊或者说几乎没有,他们主要是说Term (学期)。然而此学期非彼学期(Semester),一个大学期(Semester)由两个小学期(Term)组成。换句话说,澳大利亚大学学期设置为一个大学期包括两个小学期,一个学年共有四个小学期。大学上课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分组讨论或个别指导,学生更多时间是在实验室和图书馆自修,此外在每个学期也有其它的学术活动。

澳大利亚大学没有上、下课打铃制度,任课教师和学生都根据课表安排到相应的教室上课。时间由任课教师掌握,不像国内有严格的上课时间。澳大利亚上班时间通常是上午9点,所以上午上课时间段是9点到下午1点;下午1点到2点为午饭时间,不安排任何课程;此后下午2点到6点为上课时间段,部分课程也有安排在晚上6点到9点上。

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与我国的称呼有些不同,基本沿用英国的职称体系,教师系列从高到低称作教授、副教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大部分大学把Reader改成了副教授,但有个别学校仍然保留)、高级讲师(Senior Lecturer)、讲师(Lecturer)和副讲师(Associate Lecturer)。与教师系列并行还有一套专职从事研究人员的职务,分别叫做Professorial Fellow, Principal Fellow, Senior Fellow, Fellow 和Associate Fellow。

3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基本概况

RMIT大学最早建于1887年,是澳大利亚的一所著名的城市化,多元文化的大学,教学质量享有盛誉。RMIT大学在墨尔本市有三个主校区,分别是:City、 Bundoora and Brunswick 校区,并在境外越南建有校区。RMIT 大学已在十几个国家开设远程教学课程。

RMIT大学包括25所学院,本科和研究生课程覆盖各个领域。RMIT大学是世界名校之一,在近年世界权威机构评选中,获世界大学排名86位,进入世界大学百强之列。在校生有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6万多人,其中有8000多名留学生。RMIT大学与澳洲业界密切联系,教育主要侧重学生就业,提倡教学与实践相结合。RMIT大学许多课程设置都有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科研大多也围绕解决现实面临问题,以客户需要为准则。毕业前,大多数学生都能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或参加过与相关工业密切联系的课题研究。学生毕业后就业率排名澳大利亚各大学前列。

4 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的基本概况

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SEEC(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共有四个系和两个研究中心。 四个系分别为:电气与电子工程系、电力能源与控制工程系、通讯工程系和计算机与网络工程系。两个研究中心是微电子与材料技术研究中心(MMTC)和澳大利亚高频生物效应研究中心(ACRBR)。目前学院有教学科研究人员103人,技术和工作人员30人。在校各类学生2000多人。

学院的学士学位(Bachelor of Engineering)有如下专业:生物医学工程、通讯工程、计算机系统工程、电气工程、电子工程、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课程类硕士研究生(Master of Engineering by Coursework)有如下专业:电子工程、微电子工程、网络工程、信息技术和通讯工程。研究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Master and PhD of Engineering by Research)有如下专业:生物医学、电子和通讯工程,电力能源和控制工程,软件系统和网络工程。研究类研究生120人,其中2/3为博士研究生。

5 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模式

5.1 课程及学时安排

RMIT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规定:学生完成四年全日制的课程,至少要修满384学分,即每学年要修满96学分,才有资格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所有的课程都安排在春季和秋季学期,学校也开设暑假课程,允许学生在暑假选学一门课程,课程由学校指定,这点与平时的自由选课不同。每门课都由lecture和tutorials 两部分组成。视课程的不同,一般lecture每周两到三次,每次1小时,主要讲授课程的基本内容。lecture是全系同一年级学生一起上大课;tutorials每周一次小组讨论(group meeting),每次1小时,主要组织学生进行课程相关问题讨论和演讲(presentation),一般study group 10人左右。每门课程在一个大学期内完成。

电子工程专业的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都是必修课,而大学三、四年级的课程大部分都是选修课。学生在大四要完成一项工程设计,类似我国大四学生的毕业设计,同时还要参加毕业实习(Vacation internship)。以下给出RMIT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电子工程专业从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的课程设置,每门课程均为12学分。

大学一年级的必修课有:工程计算概述、工程数学、工程数学A、电路理论、电力与计算机工程、工程设计1、物理1(前未学物理)和高等物理 1(前已学物理)。

大学二年级的必修课有:工程计算系统、电力系统、传输线路与光纤、通讯工程、电子学、嵌入式系统概论、工程设计 2和ECE 数学。

大学三年级的必修课有:电子线路、电子工程、数字信号处理、工程设计3A、工程设计3B、电子材料。选修课有:医学工程与仪器、多媒体和电医学信号处理、机械电子与控制、计算机系统工程、工业自动化、电力能源系统、射频技术与光子工程、通讯工程 、生物电磁学、生物计算和医学信息概论、嵌入式系统工程、能源工程、微电系统、有效能源系统、网络工程以及文件夹内选修课程。

大学四年级的必修课有:工程设计4A、工程设计4B、假期实习;完成以下课程中三门:音频工程、传感器与器件、电路与系统仿真、数字信号处理、微波电路。选修课有:光纤通讯系统、移动天线与卫星通讯、光纤通讯、卫星通讯系统工程、移动和个人通讯系统工程、数字处理系统、数据与国际互联网传输、国际互联网通讯工程、电路与系统仿真、音频工程、传感器与器件、医学工程与仪器装置、数字信号处理、多媒体和电医学信号处理、高级控制系统、微处理系统1、微处理系统2、高级数字设计、高级计算机结构、计算机机器人与控制、实时系统工程、图像处理、智能系统、实时估算与控制、微波电路、雷达系统、高级网络工程、网络设计与转换、网络工程、网络基础结构、网络管理与安全、网络计划与性能以及文件夹内选修课程。

注:文件夹内选修课程包括RMIT大学网上所列选修课和以上所列专业选修课。

5.2 学生管理模式

在澳大利亚大学,学生不安排住校;学生入学没有班的概念,学校也不配备专门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配备专门课程协调人(Coordinator) , Coordinator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生入学后,会得到学校网络免费邮箱,学校所有的教学安排都是通过免费邮箱与学生联系,同时,学生也通过邮箱与学校、学院以及任课老师联系,并查询信息。

5.3 教学模式

(1)理论课教学。 每门理论课都有一位主讲教师(lecturer)负责lecture,另外配备1~2名本专业博士研究生作为辅导教师与lecturer 一起负责课程教学;各门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只指定参考书,授课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课后安排一定的作业(assignments)、演讲(presentation)和小组讨论(group meeting),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多媒体教学课件及作业要求都可在校园网上下载。

(2)实验课教学。实验课和理论课分开进行,有大班实验也有小班实验,做实验需在网上注册和预约。实验课由任课教师和博士研究生负责,一、二年级每学期实验课较多,这些实验课是电气电子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每周约6~8次;实验课教师不讲授实验内容,主要靠学生自己预习,有问题在实验课请教指导教师;有些实验会有些比理论超前的内容让学生提前接触,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完成,由此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部分实验室是开放的,如学生不能在规定的实验课时间内完成实验内容,自己可再找时间完成。实验课的成绩除完成实验报告外,还有实验陈述(presentation),学生向指导教师当面陈述自己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实验还有些小组项目,即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完成一个较大的实验项目(project)。

(3)毕业设计。学生在四年级要完成工程设计(engineering design),类似我国大四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及利用假期进行的毕业实习(vacation internship )。学生在三年级结束前选择毕业设计课题,进入四年级一边学习课程,一边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课题研究。

(4)成绩评定。学生在校各门课程成绩评定通常是按照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确定的。

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率、课后作业(assignment)、课程项目陈述(project presentation)以及实验报告等,通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40%,其中assignment 和实验报告应在老师要求截止日期内递交,否则按日罚分,只有平时成绩达到及格分以上,才有资格参加期末考试,并且期末考试达到及格分以上,这门课程才能通过。学生最后的成绩分为HD(High Distinction)、DI(Distinction)、CR(Credit)、PA(Pass)和NN(Fail)分别相当于我国的平分标准:优(80~100分)、良(70~79分)、中(60~69分)、及格(50~59分)和不及格(0~49分)。

6 几点启示

通过以上对RMIT大学电子工程本科教学模式的介绍,并与我国高校该类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可得以下启示:

(1)宽专业口径教育。电子工程课程内容的特点是强调基础、知识面宽和综合性强,并且知识更新快。反映了澳大利亚高等工程教育的宽口径教育。电气工程已不作为专设的院或系出现,而与弱电并行,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反映了当今科学技术发展以弱电为主的潮流。

(2)选修课比例高。在大三后,该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学分占总学分的25%~33%,而我国高校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12%~20%,其原因是我国高校的公共课程,如思政、外语、体育等课程所占比例较大,而这些课程是国外大学所没有的。

(3)非技术类课程少。从上表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到,非技术类课程几乎没有,而我国高校非技术类课程,如思政、外语、体育、管理等课程学分约占总学分22%~25%,相比之下,在同样的四年学习生崖中,我国高校学生学到的技术类知识就少得多。

(4)工业实践分散进行。工业实践在我国高校中即为生产实习。澳大利亚高校的工业实践是分散进行的。学生自谋职业,寻找顾主,时间4~5个月不等。这样有两大好处:一是学生学会如何联系单位,如何推荐自己,这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二是丰富自己的工作经历,为毕业后就业创造条件。

(5)注重平时学习,培养自学能力。澳大利亚大学从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更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注重平时努力学习,对各门课程学习一如既往。澳大利亚高校攻读硕士学位不需要经过入学资格考试,注重学生平时成绩,学生大学毕业达到一定成绩,就可获得读硕士的资格。不会出现我国学生在考研复习约一年的时间放松其它课程学习的弊端,这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地方。

7 结语

通过在RMIT 大学的几年学习,深感有许多值得我国大学同类专业借鉴和学习的地方。RMIT大学电子工程本科教育也在不断改革,由于两国的起点和国情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应当有选择、有分析地加以借鉴,以促进我国电子工程本科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78-03

一、引言

面对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人才竞争,把自己的研究生培养成为“勤奋、严谨、求实、协作、创新”的高水平专业人才,是每一位导师追求的目标[1]。多年来,本文作者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做了些探讨工作,并取得了一点成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准确把握研究内容,科学判定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合理确定研究目标,严格督促检查。由于严格要求,方法得当,使得研究生取得了较好成绩。每人发表SCI英文学术论文两篇以上,获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7篇、获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篇、省级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近三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60%以上被SCI收录,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为6.1,培养的研究生毕业时考取博士研究生达42%,并获2009年度山东省优秀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清华大学的尤驭球先生在一次指导博士生座谈会上幽默地说:“我的主要体会就是:带博士生比带硕士生省事儿”,这句话道出了硕士生培养的难度和重要性。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是培养科研型人才的基础教育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2]。本文在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中也深有体会,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二、明确培养目标,全方位正确引导

硕士研究生年轻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缺少社会磨炼,比较看重个人价值,思想容易波动,自觉性和自制力不强,所以,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使其明确培养目标,并进行全方位引导。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懂得要学会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不受功利与名利思想影响,甘于短期寂寞,树立远大理想和献身科学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和勤奋苦学的学风。其次,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与研究目标。为学生制定学术研究指导计划,让学生第一学期就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目标,不但知道自己在三年里要做什么,还要知道具体怎样做,达到什么要求。在这个指导计划中强调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和独立开展研究工作,打好基础,掌握专业英语、信息收集、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分析四项基本技能,并通过要求发表英文学术论文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三,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由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面和实验经验有很大局限性,易判断失误而漏掉一些很重要的实验现象,所以,导师要经常亲临第一线指导,亲自动手,亲自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帮助学生抓住一些重要的现象,提高科研工作效率,锻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培养善于观察的科学作风和方法,提高科研水平。第四,引导学生善于协作与协调。协作协调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一种素质[3]。平时有意让学生去联系处理校内外有关科研的一些事情,锻炼培养他们的协作与协调能力,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启发,共同提高。

三、关心鼓励,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强调了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导师的责任。导师的人品、学问以及如何对待学生都将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导师应该始终把关爱学生、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人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科研兴趣。由于硕士研究生正处在谈婚论嫁的时期,经常会遇到一些恋爱、婚姻、家庭以及其他个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作为导师应该细心全面了解学生,及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例如,一位研究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入学学历较低,年龄较大,学习成效不佳。通过主动与他谈话,和他探讨学习、生活和就业相关问题,才知道是恋爱出现问题才造成他情绪低落。通过耐心开导,想法帮助他解决问题,鼓励他要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之后该生不但更加勤奋刻苦地学习,而且变得善于与他人交流,学习成绩优良,学习期间6篇,其中第一作者英文论文4篇,单篇最高SCI影响因子为3.05,并荣获2007年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毕业后考入中国石油大学博士生,博士后出站后在河南理工大学工作,现已经是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些研究生来自农村,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在生活上要尽力去帮助他们,例如,有一名学生的母亲住院急需住院费,导师知道后设法帮助他解决困难,使他非常感动,也激发了他的学习和科研热情,使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学习期间发表SCI英文论文4篇,荣获省级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并获2009年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毕业后考入山东大学博士生,博士毕业获德国洪堡奖学金,现在德国读博士后。

四、言传身教,形成良好学风

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的一言一行对树立良好的学风有潜移默化的影响[4]。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待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不断感染学生,真正起到表率作用。遵守时间能反映一个人的作风和精神面貌。在参加任何活动中,导师自己要提前到,对无故迟到的学生会毫不客气地批评,让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与学生约好的事情导师一定要认真的去做,从不违约。平时经常与学生一起做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讲解一些有关的知识,探讨实验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实验培养他们实事求是和严谨的作风。有时约好与学生一起作实验,甚至需要晚上继续做,我们也会一直坚持到最后。在科研工作中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良好的学风使学生研究成绩突出,例如,2009届周伟家同学发表SCI英文论文8篇,获2010年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并荣获省级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毕业后考入山东大学博士生,博士毕业后进华南理工大学工作。另外,2012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发表SCI英文论文的影响因子有很大提高,分别达5.985(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和6.1(Chemical Communications)。研二的学生现在都已经做了大量的实验,积累了很多的实验数据,已经发表出了中文综述论文,并都至少撰写出了两篇英文论文进行投稿实践。

五、把握学科前沿,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提高科研能力,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写出高质量学位论文的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1.引导学生要选新的、有一定难度的、属于学科前沿的课题,把握好研究方向,使学生进入学科的前沿阵地,这是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前提。要想引导学生进入学科的前沿阵地,首先就要求导师自己要紧紧跟上最新理论的发展,并要特别注意一些新兴学科的成果和不同学科的交叉结合。只有在学科的前沿阵地上,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5]。

2.近三年来,本实验室根据本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以纳米功能材料的仿生合成为研究方向,提出微生物催化绿色仿生合成新技术,利用这个新技术在常温常压下合成了一系列复杂结构的介孔磷酸盐材料,解决了传统化学法合成的非氧化硅介孔材料稳定性差、难以合成、无法调变其结构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实现了介孔磷酸盐材料的批量合成,合成的介孔材料在化工环保、医药、能源等领域显示出重要应用价值与应用前景,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在国内外引起了同行专家的重视。由于本研究方向属于新兴交叉学科,要求学生要掌握一些有关微生物发酵原理、生物无机化学、超分子化学、配位化学、纳米化学,结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跨学科方面的知识。所以,鼓励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扩大专业知识面,深入理论分析,才能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经常组织学生讨论学科研究领域的发展和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充分发扬学术民主,互相取长补短,创造学术探讨式的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性工作。

4.引导和帮助学生不但能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包括与同样方法制备出来的空白样品的对比分析、与不同方法制备出来的同种样品的对比分析和参考文献中的结果的对比分析等。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实验结果,找出其创新点,并引导学生进行高水平的学术写作,把自己的实验成果发表出去,让同行专家们认可。要引导学生在论文写作上一丝不苟,从实验方法的严格性、结论的可靠性以及句法、标点符号、专业名词、格式、结构布局、参考文献等都要严格要求,尤其对论文的每一个结论都要非常慎重,不确定的结论不要急于发表。投稿前至少要修改五遍。

六、结语

实践证明,上述做法行之有效,在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基础上,努力提高学术水平,才能使硕士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早日成才。

参考文献:

[1]徐匡迪.学师风范做名副其实的科技工作者[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5.

[2]吴孟超.用一生为理想去奋斗[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6-8.

[3]陈学飞.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工作报告[J].现代大学教育,2002,(4):7-10.

[4]李连.浅谈当好硕士生导师的几点体会[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11-14.

篇(7)

一、专业研究能力的提升是文科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中被忽视的重要方面

在改革中,人们往往关注那些必须调整和改动的方面,而有意无意地忽视那些在改革中仍然需要坚持和巩固的方面,这种忽视常常是改革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原因。专业研究能力的提升就是文科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中被忽视的重要方面。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推动教育改革,包括研究生学制改革的动因不断增加。一般来说,文科硕士研究生学制缩短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降低培养成本,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更快地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自从高校扩招以来,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就越来越明显。硕士研究生学制从三年变为两年,提高培养效率,能够有效缓解研究生教育与研究生培养资源之间的矛盾。二是改变研究生培养结构。虽然对高校扩招诟病之声不绝于耳,但是从根本上说,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扩大的表现。当中国本科阶段的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研究生教育的使命必然发生变化,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阶段教育目标本身将需要更细的划分。

过去,在整个教育资源绝对缺乏的情况下,硕士研究生教育实际承担了本应由博士研究生教育承担的培养学术型人才这一目标的任务,但是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有较大的区分。虽然具体的区分还要视具体的学科差异而定,但一般而言,目前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为博士研究生提供生源,为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另一个方向是为社会建设提供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即相对本科生而言更专业的人才。所以,学制改革一方面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研究生培养机制转型的需要。但是,转型阶段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有效合理的新机制的构建和如何使新旧机制有效接合,所以,目前学制改革的困境实际上并不是改革理由不充分,而是改革机制还未配套的结果。那么,在体制理顺的过渡阶段,除了与时俱进地进行结构性调整外,还应当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呢?

如果在看到研究生培养的两个方向——学术型和专业型的差别的同时,还能看到二者实际上存在着培养目标的共同点的话,就能在新旧体制的过渡阶段找到转化并有序稳定展开的支点。“专业研究能力”应该就是这两个方向上的交点。没有研究能力的硕士研究生既无法成为学术型人才,即博士研究生的后备军,也难以真正掌握某个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沿从而成为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只有具有研究能力的人,才有可能向两个方向上发展,或者因为对学术的热爱而成为学术型人才,或者更愿意从事实践性工作而在某个专业领域不断探索。具有研究能力的学生,可以顺利地往任何一个方向过渡。无论是学术型人才还是实用型人才,他的能力结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应当是研究能力。没有做研究的习惯,没有学到有效的研究方法,无论是搞学术研究还是做具体工作都难以有所作为。因此,尽管研究生培养的总体目标是由社会发展形势、教育环境发展变化来确定的,但其核心目标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专业研究能力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和要求,最基本的表现是具有了解和把握该领域前沿并能进一步展开探索的能力。它应当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建立在对本专业知识较为全面了解基础上的,对本领域前沿问题的认知能力、把握能力和探索能力;另一方面是对本领域问题持续不断地进行探索的热情、创新的精神与行动。前者是“术”的层面,后者是“道”的境界。在文科专业中,“学术型”与“专用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术”的层面,即一般来说学术型的人才对本领域的知识掌握得更细致、更深入,更多地在基础研究层面挖掘;专业型人才则向应用方向过渡,但是,在“道”的层面,“学术型”与“专业型”没有本质区别。以往学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是只着眼于“学制”而忽视了“学质”,即在缩短学制的同时,没有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培养“质量”,保证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在两年中仍然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很多人说,两年制导致学生无心学习,疲于应付,心思分散。但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三年制的学生就一定能专心于做论文吗?这涉及到一个问题:两年制有没有可能保证学生质量?

就文科而言,这个问题基本能做肯定性回答。第一,硕士研究生是经过比较严格的考试、面试录取的,一般而言,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和比较好的思维能力。第二,研究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正确的方法路径加不断操练的过程,经过两年还是三年的专门训练很难说能有根本性的区别。第三,研究能力的基本要件应当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项能力对于文科硕士生而言,必须以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敏感的现实感知能力为前提。这两项前提完全可以通过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加以系统性整理和针对性训练而获得,就这一点而言,只要方法正确、时间利用充分,两年时间应当是足够的;但是真正具备这些前提和能力又绝非三年能够实现的,也不是学校教育所能承担的,它是终身学习、终身积累的结果。

那么,在两年制的条件下,提升专业研究能力、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又有哪些呢?

二、课程与导师是提升两年制文科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能力的最关键因素

(一)课程设置的科学化是提升两年制文科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能力的基础

所谓课程设置的科学化的标准和目标,是专业研究能力的提高。在这一点上,首先需要防止步入两个误区:一个是通识教育,一个是因人设课。通识教育能够使人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对于进一步的专业教育的深入无疑具有前提性意义,但是通识教育应当在本科阶段完成或者至少在考入研究生之前完成。这是招收研究生的一个基本素质要求。

但是,现实中,因为种种原因,招收的研究生往往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知识面比较窄;甚至一些院校专业招生中完全侧重的是专业基础而不是知识基础、知识结构。这些实际上都是对硕士研究生阶段培养目标认识模糊的表现。硕士研究生阶段教育围绕的是专业能力的提高,它必须是“博”的基础上的“专”——这一点对于文科研究生尤其重要。没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知识结构,两年的专业研究能力的培养就是建大厦于沙漠之上,没有落脚之基。同样,既然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专”,在招收前就不应当片面强调专业基础,因为这是培养的目标而非前提。 既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专”,那么课程设置就没有必要泛化,和专业无关的课程完全可以压缩或干脆取消,从而适应培养期缩短的要求。课程设置的科学化还要真正使课程设置与专业研究能力培养的规律相符合。在这一点上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因人设课的课程设置方式。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导师各种事务、任务繁忙,因人设课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从教育的职责、教育者的责任出发,这一现象必须加以克服,因为它是课程设置科学化最大的拦路虎或者说主观障碍。课程设置科学化的出发点是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人设课方式的出发点是教师个人的需要、方便,二者难以统一。

压缩和取消无关课程、克服了因人设课的不当,不等于就能使课程设置科学化。课程设置的“科学”,建立在对学生认识、思维能力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那么如何按照认识发展规律来设置课程呢?不同的专业当然存在差异,但是大体还是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原则。这就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课程安排的过程中,按照本专业、本学科发展的脉络进行专业领域知识的导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专业研究能力的一种提升。专业研究能力首先就是把握本专业发展路径的能力。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科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说一刻也不能脱离社会实践。不管是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它们的真正问题都来自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同样,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从来都不能完全抽象为理论上的解决。醉心于理论体系的建构,满足于理论逻辑的自洽,很容易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把这种风气带到将来的工作中,很可能出现迂腐的“书呆子”气。同样,只重视实践而轻视理论逻辑训练的重要性也会导致学生一味停留在事物的表象层面,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分析能力。课程设置要使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相互交叉、相互补充,使学生的思维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替作用下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第三,价值原则与功利原则相统一。严格说起来,专业研究能力的提高过程应当是一个尽量避免功利化色彩的过程。功利主义往往会导致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后果。但是,纯粹理想的状态并不存在,毕竟硕士研究生培养学制的缩短、培养目标的变化都与市场要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一部分研究生毕业即面临就业的问题,因此,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能完全与市场相脱节,应当具有一定的跟踪社会、服务社会的市场意识。然而,如果一味迎合市场,不仅可能使学生丧失研究能力的基本素质即批判精神,从而弱化剖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会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敢为人先的勇气的丧失,不利于他们的长期发展。所以,如何在课程设置中把价值原则与功利原则有机统一起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导师心态与授业传道方式的调整是提升两年制文科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能力的核心

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的责任心、指导能力、指导方法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的环节。高水平的导师往往能弥补研究生原有素质和课程设置方面的不足,所以导师要知道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学制发生变化后,自己必然要面对一系列挑战。

第一,导师可能会面对原有的知识体系或者说科研生长点与研究生的兴趣、市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文科相对于理工科而言,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这也造成导师知识体系甚至方法论等都容易与时展产生某种距离。一些导师感受现实的能力也存在着不断弱化的倾向。而另一方面,年轻的研究生则容易受到时尚热点、市场趋势的影响,容易不加深究地把导师的一些观点视为迂阔,这无疑会构成师生之间潜在的矛盾,尽管大多数时候这些矛盾并不至于演变成现实的对抗,但是它无疑很容易影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效。

第二,导师可能会面对研究生的研究热情、研究精力大为下降的现实。研究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硕士研究生两年制无疑使学生更早地感受到就业危机,这种情况下,许多研究生从入校之日起就已经开始着手落实工作问题,这会牵涉大量的精力。即使在硕士研究生三年制的情况下,许多导师就已经抱怨大量研究生在最后一个学期频繁请假参加各种面试、各种招工考试,在两年制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第三,导师可能会面对原有教学手段难以调动研究生的兴趣的问题。理论学习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没有对理论探索的真正兴趣,难以持之以恒并有所成果。理论探索的需要与兴趣往往来自对现实问题的困惑和思考。目前的硕士研究生年龄普遍趋小,很多人是从本科直接考上研究生的,没有切实接触社会,对理论学习往往缺乏真正的热情,不少人只是为了暂时逃避就业的难关,或者为了提高学历为将来找工作增加筹码。

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的考量本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每一个有责任心的导师而言,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功利主义的急功近利而将其转化为某种强烈的提高理论修养的内在驱动力,这是一个有意义而又难解的课题。

本文从导师的角度,从三个方面阐述一些尚且粗浅的思考:

第一,转变心态。尽管从心态角度谈问题似乎过于具体,但是如果看到它实际是教育理念转变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反映,它就具有了宏观意义。时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无可否认的,知识传播与获取的渠道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往,教师常常可以凭借知识占有量而获得尊重和信任,但是随着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教师(尤其是文科教师)的这一优势逐渐处于丧失之中,尤其是一些对现代技术反应较为迟钝或者排斥的教师,其知识的更新速度往往落后于学生。另外,由于社会大环境日益复杂化,学生个体心理的差异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是无视现代研究生的特殊性而沿袭以往的教育经验,还是积极寻求新的解决之道呢?这首先是心态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也就是教师到底能不能打开心胸改变一些固有的心态: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无知,惟此才能放下布道者的架子,真正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精神需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承认学生在很多方面可能强于自己,惟此才能消除教师由于年龄增长加上相对封闭于象牙塔中而造成的对社会与时展的某些迟钝感;承认学生们在交流中收获的可能确实多于自己事先预备的内容,惟此才能真正明白教师在课堂上消极一些,让学生积极一些,也许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说到底就是教师能不能摒弃知识本位的教育观念,恢复教育本来的宽泛的意义。教师唯有跳出知识本位的束缚,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尤其是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各种交流的管理能力,总揽全局、直指问题核心的分析能力,才能真正使教学从知识输出的过程变为能力增强的过程。

第二,细化教育过程。心态调整后,如何处理导师的“导”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最核心的问题了,本文主要探讨教师的指导职责。前面指出硕士研究生学制改为两年后,教师的指导时间就大为缩短,如何有效地利用两年时间呢?从大的方面讲要始终围绕提高文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研究能力的目标进行指导;从具体的方面讲是要将这一目标细化到指导的各个环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细化的目的是提高教育针对性、提高指导工作的效率、增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事无巨细,导师处处插手。

细化的前提是要有针对性。导师要充分“备课”,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性格特点、兴趣乃至志向所在,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在该细之处能够抓紧,该粗之处能够放手。

细化的方式是要善于做到几个方面的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导师提出课题,激活思考兴奋点,课外学生对导师提纲挈领的“草图”进行填充并探索新方案;课堂与市场相结合——课堂上不妨把问题设在市场的热点问题或衍生问题上,在理论层面打通严肃的理论探索与时代的敏感神经的隔阂;教师研究方向与学生兴趣方向相结合——把学生引入自己的研究领域,直接面对问题,可能胜过教师讲千遍,学生的兴趣也可能带给教师灵感与启迪,教学相长是这一结合双赢的规律所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不与实践结合就难以深刻,两年制研究生的实践可以不是具体的社会活动,但一定要是与社会生活发展的某种形式的触摸,如针对某一现象的深入追踪和分析;开放与封闭相结合——这是对教师与学生对话形式的要求,开放的是心态、话题、方案,封闭的是对理论严肃性、学术纯粹性的尊重。

细化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两年中研究生本人能否有效地利用时间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能否成才。从教师的角度说,能否让研究生自觉地、有效率地利用时间也是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将教育过程细化,一方面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为自己的学生制定两年的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选题;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发展进行指导,让他们少走弯路,尽快进入专业研究状态。

篇(8)

相对于应届考研生,在职考研生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考研生间的差异也更大:有些不过是刚毕业一两年的职场新人,有些则已经成家立业、为人父母;有些还是普通职员,而有些则事业小有成就。

王林在机关单位工作了十余年,现在也是部门副主任,可想再往上升迁则显得有点困难,毕竟上面的部门主任还很年轻,而在机关单位,排资论辈是很讲究的。突然萌生考研的想法,也是源于对自身职业及人生的规划。“虽然现在工作还不错,但也危机四伏。进修个学历,除了能让自己学到更多知识外,未来也是升职筹码或跳槽的跷跷板。”

酸楚:平添内心的不安和犹豫

在职考研指的是在职人员边工作,边学习,参加每年1月份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网上报名时间一般在每年10月10日~10月31日。放弃本有的安稳工作,却要花钱花心思去拼搏,究竟值不值呢?或许这是很多在职考研生的疑惑。考研有很多因素影响,最重要的就是动力。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坚持两个字,但为什么坚持,怎么能坚持,这个就关乎动力了。学习没有动力是很容易“抛锚”的。考研就像是在丛林中探险,只有目标明确,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只有正确的方向,才会找到出路,才会有希望,才会有动力。“很多人佩服我工作10年了还能静下读书,其实,如果说我在考研中表现了一定毅力的话,很大程度是来自我考研的目的――我是为自己的前途。”王林说,最大的动力是来自内心的目标。

在考研动力不足、目标摇摆不定时,很多在职人员更是平添了许多不安和犹豫不决:考还是不考?我适合考研吗?考研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读研的价值有几何?一方面,想要研究生的学历和身份,一方面,又有得失心,对考研的经济成本及未来的收益做着打算。

苦辣:利用碎片时间学习

之所以选择在职学习,有的人是受尽工作之苦,欲通过再学习得到改变,有的人则是工作本身就尽人意,但仍然不断地追求卓越和发展,希望通过学习来获得再次提升。

所以,对在职考研的人来说,不仅要承受着工作中的压力,还要承担着房价、物价、油价等生活成本上涨带来的经济压力,在各种“高压”环境下,需要同时应付考研,如何合理利用工作和生活中的碎片时间学习成为“通关”的关键因素。

“24-8-8-3=5,从理论上讲,一天除去8小时上班,休息8小时,再给你3小时干其他的事情,起码还有5个小时可以用于学习。”有网友支招说,我去年就是在职考的,除考试的3天向单位请假外,其他阶段我都是正常上班,而且在单位我绝不看书也不谈考研的事情,以免造成自己工作不积极的印象,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阻力和压力。

提醒在职考生,由于在职人员平时工作繁忙,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尽可能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碰到问题时,及时对自己的学习进程进行调整,要持之以恒,切忌虎头蛇尾。

甜蜜:梦想照进现实

当梦想照进现实,顺利通过1月的研究生统考和复试,成为一名准研究生的时候,该是多么的幸福和甜蜜!不仅享有成功的喜悦,更是增加了今后职业发展中胜算的砝码,为以后的“升值”和跳槽添砖加瓦。

建议:以职业规划为前提

对于广大在职人员,所有的学习已经不单是兴趣的事情,而是关乎职业发展的大事。业内人士建议,在职人员报考研究生之前,考生们需要综合考虑权衡利弊,才能得出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规划。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进行职业选择和规划,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能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些,还有哪方面的不足需要补充?我们只有慢慢地在前进中发现问题,明白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自己,最后才能收获更多。

逐步提升需要阶梯,从深度讲,这个阶梯就是通过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这条路径,从广度讲,就是与自己的目标相一致。

TIPS 适合在职考研的六类职场人

1.有志学术事业的人

博士生、博士后才是做学问、搞研究的人才,这一观点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因此,想耕耘大学讲坛、想苦思于书斋、想活跃于实验室的人除了考研别无选择。

2.希望有高学历的人

总有一批人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放弃上大学,后来他们通过努力参加成人教育考试获得本科文凭,这样的人参加考研可以提升学历的成色。

3.拥有名校情结者

据了解,很多在职考生都希望自己能进入知名度比较高的学府,而他们认为,要进入这些高等院校,现实中可以执行的只有考研。

4.觉察前途渺茫的人

一个很可能要在乡村中小学站一辈子讲台的人,一个很可能要在小县城的鸡肋部门的某个科室做一辈子职员的人,一个在外面漂泊滚打多年仍然一事无成的人,选择考研难道不是一个改变命运的契机?

5.感觉工作乏味的人

篇(9)

作者简介:许永旺(1953-),男,浙江平湖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张良(1973-),男,浙江嵊州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助理研究员。(浙江?杭州?310028)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022-01

一、实施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的背景

1.研究生扩招后师生比例失调所提出的新要求

自2000年起,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每年都以20%~30%的速度增加,[1]2009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47.5万人,比2008年增加近6%,其中硕士研究生扩招规模达到6.4%;[2]而导师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研究生的规模,师生比例不协调,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上许多导师除指导研究生之外,还要承担课程教学、参加各种类型的会议、申报科研项目、出国访学等等任务;有些导师还担任部门、学院领导职务和许多社会兼职。这样,实际上导师用于培养研究生的时间、精力十分有限,很难全身心投入到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中,出现研究生一年到头见不到导师的怪现象。

2.学科交叉对导师知识结构的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科之间联系、综合、交叉、渗透和融合的趋势十分明显。一般来说,导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有着专深的研究,但对其他学科包括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可能知之不多,指导研究生时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这样,导师研究领域专门化和学科综合化之间的矛盾对复合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导师团队培养可以弥补单个教师知识结构不宽、研究领域过窄、思维方式呈定式的问题。

3.大平台大项目为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一是涌现了优质科研平台,如教育部基础学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学校组织成立的各种交叉中心等。二是出现了一些重大课题、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基金重大招标项目、“973”计划、“863”计划、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这些科研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往往涉及跨专业跨学科,需要来自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理科和工科等不同背景的导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通力合作。科研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为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载体和舞台。

二、实施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的保障性措施

1.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国际化导师队伍,制订团队导师考核机制

第一,在凝聚本单位导师集体智力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本校学科综合优势,加强与校内其他学院(学科)教授的合作;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引进智力资源,积极探索跨校、跨国的导师合作模式,联合培养研究生,从而建立一支由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称、不同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的导师团队。

第二,建立科学的团队导师考核与绩效评估机制。围绕团队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大目标,充分考虑团队内各导师的学科背景、特长和优势,每位导师每年制订合理的工作计划和考核指标,经团队成员讨论通过后,作为团队内的导师考核与评估的重要依据。考核内容包括研究生教学、申请科研项目、申报科研奖励、发表学术论文、出版著作、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在同一导师团队中要充分考虑团队内各导师的特点、尊重每位导师的研究个性、充分发挥其研究专长和优势,在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开题、实验研究、论文预审和答辩的整个培养过程中真正做到导师之间的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真正做到共同培养、和谐发展。

2.开设基于导师团队的课程

第一,专题课程。课程要充分结合各个导师的研究重点开设专题,面向前沿,突出特点。以专业研究的学术点带动学生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全面把握,初步形成具有前沿性、前瞻性、国际性、系统性的课程特点。通过导师集体授课的方式,扩大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并强化研究生的问题意识,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Seminar前沿课程。努力了解国际一流院校的课程建设动态,积极引入先进教学理念,建设高水平的课程师资队伍。同时进一步开放课堂,给学生更多发表自己观点、发展自己研究个性、展示自己研究能力的平台和机会。Seminar课程包括每位教师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访讲学,派出教师和研究生的学习经验心得介绍等,兼顾前沿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3.制订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制度

第一,为营造严谨踏实的优良学风,严格要求所有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与学术研究中遵循学术规范,坚持学术诚信。

第二,建立较为完善的研究生管理与培养制度,规定了硕、博士研究生的学位申请条件(论文要求、读书报告和开题报告的要求、专利申请书和项目申请书的要求)、新生奖学金发放条件、研究生助研发放条件、论文投稿和专利申请的有关规定、论文、专利、立项课题的奖励规定、研究生表彰、申请参加境外国际会议的条件、实验室学习纪律和环境卫生的有关规定等。

第三,鼓励和资助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要充分利用各种资助方式鼓励优秀研究生积极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有利于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提高外语水平和开阔国际眼界。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两次。

第四,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利用科研项目合作单位、科研项目成果示范企业等渠道,建立校企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实践基地,使研究生有机会亲自动手参与生产实践,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4.健全团队管理制度

完善实验室、资料室建设,为每位导师提供办公场地,为师生科学研究提供条件。团队各项管理工作都由专人负责,以保证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要建立团队管理规定、教师岗位目标制度、研究生管理与培养规定、设备管理规定、资料管理规定、团队与其他单位合作立项原则、团队进人机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使团队的各项工作目标明确、运作规范、成效显著。

5.形成团队组织文化

团队要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娱乐和体育活动。团队每学期组织一次研究生大型活动,举办研究生毕业欢送会,以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团队要建有专门的管理和交流网站,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生日常管理、研究生学习计划制订与监督扏行、团队对外交流与合作信息等,既有利于对外交流也提高了团队的影响力。

三、实施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的效果

1.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研究生

首先,研究生从团队的各位导师和其他研究生中广泛汲取不同学科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形成网状的知识结构;还能从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为人处事等方面吸收每位导师的精华,博采众长。其次,团队中的每位研究生都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学会合作,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能较好适应社会。

2.有利于提高团队的持续发展与壮大

首先,团队中的学科带头人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集中抓大事,抓团队的发展目标,抓学科建设,抓人才引进,抓重大项目申报,从而为保障团队的可持续性发展把好方向、打下扎实的基础。其次,青年导师在团队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在经验丰富的导师“传、帮、带”下,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快速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与综合素质,从而为团队的发展贡献力量。

3.有利于形成学科的特色与优势

首先团队中引进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才,尤其是来自有国外学习经历,在国外取得学位或长期在国外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往往会产生新的研究领域,有助于拓宽新的研究方向,成为学科新的生长点。其次,团队中每位导师的学科背景有差异,有的与现有学科之间的专业跨度非常大,而新兴学科往往产生于学科之间被人忽视的空白处。在导师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融合中有可能产生新兴学科。新的研究领域或新兴学科往往成为学科的特色与优势所在。

篇(10)

申请硕士条件:获得国内本科学士学位,大学成绩的平均绩点在3.0以上或主课平均分75分以上;托福580分以上(其中写作4.5分)或者雅思6.5分。理工科的学生需要具备GRE2000分(笔试)或1400分+作文5.5分(机考);管理类学生需要具备GMAT成绩600分以上。

加拿大研究生录取竞争非常激烈,以上只是申请的基本条件,问时理工科申请人能否被录取,还取决于指导导师的意见。指导导师会根据学生的教育背景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经历选择与其研究课题有助的学生。

提醒:本科生完成6个学期的课程之后即可申请。申请时间需2~5个月。除了具备以上条件以外,专业是否对口、有否工作经验也是申请的重要因素。另外,如果语言成绩或者学习成绩要求不达以上加拿大硕士录取的基本条件,很可能需要先读硕士预科,硕士预科帮助学生提高做研究调查的能力,为研究生级别的课程做准备,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当地文化以及在学术专业的环境下如何用英语进行交流。完成硕士预科课程后,只要满足条件学生成功申读加拿大名校的几率比较大。比如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的硕士预科,该课程将在加拿大温哥华UBC校园内进行,每期26个星期,包括假期在内将持续28~30个星期。每周上课时间约为25~27小时。该预科课程为申请加拿大名校硕士提供了一种选择,课程结束由授课教授为学生出具推荐信,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申请的成功率。

澳大利亚应提前半年

申请硕士条件:申请澳大利亚硕士的基本要求是国内取得学士学位,一般要求各科平均分达到75分或以上。雅思成绩方面,多数要求学生具备6.5分以上的成绩。对于雅思达到5分以上,但没有达到直接入读硕士课程要求的学生来说,学校可以为学生加配英语课程。

提醒:澳大利亚一般2月开学,应提前半年申请。建议学生在大三下半学期开课以后着手开始申请学校。专家表示,因为以上条件只是针对通常情况而言,具体的录取要求会因不同学校或专业而略有不同。比如,莫纳什大学要求读会计和金融专业的学生有雅思达到7分,单科不低于6.5分的要求;而澳洲名校之一的阿得雷德大学只要求学生雅思6分,写作和口语不低于6分的成绩。

英国有特长可直接读硕

申请硕士条件:申请英国硕士的基本条件是有国内本科学位和达到6.5分的雅思成绩;英国好的大学都会要求大学在校成绩达到平均80分以上,雅思成绩6.5分,有的甚至要求7分。有学士学位证书的学生有资格直接申请英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优秀学生可以直接申请博士研究生课程。如果学生只有毕业证没有学位证,那么既可以申请某些学校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还可以申请硕士预科课程。

提醒:英国每年9~10月开学,从每年9月开始接受申请,越早申请对学生越有利。学生只要完成6个学期的本科课程就可以申请。对于想去英国读硕而雅思成绩未达6.5分或者在校成绩平均分不足80分的同学,也不需要担心不足条件申硕,有些院校会看重申请同学的某方面特长和学习潜力,尽管未达以上要求,学生照样有机会顺利申请直接读硕。

法国留学生福利与法国相同

申请硕士条件:英语授课,一般要求雅思成绩6.5分以上、GMAT成绩550分以上;法语授课,要求TEF法语水平测试成绩250分以上。想进好的学校,大学4年各科平均分要在80~85分,且有相关专业背景。

提醒:法语授课是两次开学(2月~3月与9月~10月),要提前半年准备。英语授课只在9~10月招生,一般要提前一年开始申请,而且商学院有名额限制。而且法国新移民法今年8月颁布,研究生在读以上的学生均有机会享受半年的工作居留权利。需有8万元的存款证明,不需要存期和来源。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外国留学生和法国本国人享受同等的福利待遇。

美国不能表现出又移民倾向

申请硕士条件:申请美国的硕士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和有些专业还需相关的实践经验外,语言成绩是能否成功申请的关键条件。申请美国TOP排名1~25名校的招生条件是:托福:600分(前5名的学校参考分是627分)、GRE:1350分、GMAT:680分;申请TOP排名26~50招生条件:托福:575617分、GRE:12801380分、GMAT:650~700OP排名51~105招生条件:托福:550~610分、GRE:12000~1350分、GMAT:580-700分。排名105~248的美国学校中承认IELTS的有31所,学生可考雅思作为入学的语言成绩。

提醒:院校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平时参加社会活动等都对申请有利。需要提供周详的学习计划、学习目的、回国计划等,不能表现出有移民倾向。以春秋季入学为主,一般申请需要提前半年。专家提醒,美国大学在录取研究生时,一般还需要学生做个人陈述,而且有时是小短文的形式。另外,一般还要求学生有推荐信,应届毕业生的推荐信由老师来写,而参加工作的人的推荐信一般需要公司的上司或者公司老板来写。此外,他还建议申请美国研究生院的中国本科学生最好在专业上有所钻研,因此应优先考虑所报学校的专业排名,再结合综合排名客观选择学校。

建立良好关系网

上一篇: 非税收入管理论文 下一篇: 校园内部保洁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