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袁隆平的事情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21 15:27: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关于袁隆平的事情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篇(1)

采访果静林,就像听一场单口相声,他的话时不时夹杂一些老北京的儿化音,把记者的每一个问题都回答得调侃而幽默。用果静林的话说,自己是“土著”北京人,追溯到老祖宗那他可能还有点皇室血统。果静林是满族镶黄旗,从小在皇城根儿长大。他特别怀念儿时那些充满浓重京味儿的日子。这也是果静林在拍摄了很多部电视剧后依然钟爱叶京导演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原因。

果静林从干表演那天开始,就一直想拍一部戏,“缅怀一下自己的青春”。那年果静林34岁,“本来感觉自己已经老了,再不能演青春戏了,哪想到机会自己就来了。”

叶京要拍摄一部有关60年代北京青年的电视剧,“有些在雪地里撒点野的味道。”剧中很有时代标志性的人物就是高洋,他有点痞,有点坏,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狡黠。说起来,果静林和高洋是有些缘分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已经开拍一周多,可是剧中饰演高洋的演员不太灵光,叶京不得已临时换人。剧中饰演高洋弟弟高晋的演员叫黄勐,他是果静林最要好的朋友,非常了解他。剧中高洋这个角色有非常鲜明的时代色彩,而果静林是70年代出生,又是个老北京,正好赶上60年代北京小青年狂放不羁的尾巴。黄勐极力向叶京和制片人推荐果静林。深夜里果静林接到叶京的电话,说是找他演一段“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电话那头很急,让他第二天就进剧组开拍。

圈内人都知道,叶京导演拍戏有一个习惯,在台词上,他绝不允许演员改一个字。当时《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有三本剧本,由于时间紧张,果静林一本剧本也没有看完,甚至连通读一遍的时间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要一个字不错地背下台词,果静林的压力非常大。开始前一个星期果静林感觉自己演得不好,一是对剧本了解不深,二是台词压力大。果静林不理解:“为什么演员连改动一句台词的权利都没有,以前拍戏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在后来的拍戏过程中,果静林发现了自己的优势,《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就是重拾他自己的青春,剧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如同让果静林回到自己的青葱岁月。果静林慢慢理解了导演叶京:“他设计的台词中,每个字都是要表达时代特色的,而演员很随意的口语就完全不能传达出那种味道。”

说起叶京导演,果静林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他是一个疯子,一个完美主义的疯子,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的疯子。但是他更是一位有血性的男人,很有骨气,不向任何违背他完美主义的事情低头。现在的社会,有很多人在各种利益下,会向别人妥协,会让步,但是叶京决不。他永远有一种不妥协的声音,这很难得。他总是认为他的电视剧应该对那个年代的历史负责,对那个年代的人们负责任。”

最后一场戏,是高洋、方言在广东的聚会。12月底是广东最冷的时候。“那天我们穿着单衬衫,顶着大风站在珠江边上。剧组的其他工作人员全部穿着军大衣。所有的演员都冻得上牙打下牙,可是根据剧情大家还要吃冰淇淋。那场戏真得难挨。叶京看着我们,其实他也知道很冷。可是因为太冷,很多演员拍戏的状态都出不来。最后叶京看着所有人,瞪大眼睛,泪水盈眶,近乎歇斯底里地喊:‘你们有没有良心,你们要对得起那代人。’我记得特别清楚,他先是喊,后来嗓子破了,所有人听完他那句话,刷一下眼泪就下来了,状态都出来了。那个场面我永远记着,就因为这点,我非常尊重叶京。”

神似袁隆平

如果你看过《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中有些流氓习气的高洋,你一定想不到主旋律影片《袁隆平》中的袁隆平也是果静林饰演的。这是两个完全没有交集的人物,一个是北京大院的浪子,一个是解决了世界半数人口吃饭问题的科学家。果静林是体验型演员,只要演上一个角色他就得全身心地投入。“正所谓干啥吆喝啥。”演完高洋,长达半年的生活中果静林都感觉自己“流里流气”的,身上的那种社会气息特别重。从高洋恢复成果静林,很伤神。再从果静林变成袁隆平更有难度,他靠的就是感同身受的体验。

拍摄《袁隆平》之前,果静林对袁隆平的印象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水稻之父……可是当果静林亲眼见了袁隆平之后,他对袁隆平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

第一天见到袁隆平,果静林尊敬地打招呼:“袁先生好!”袁隆平马上纠正:“你应该叫帅哥好!”第二天,果静林刚想说“帅哥好”,袁隆平哈哈大笑:“今天你得说‘资深’帅哥好!”果静林从来没想过,一个搞科研的学者,竟然在生活中如此幽默。袁隆平是年近80的老人家,对网络上“资深帅哥”这样的流行词汇运用得比他都熟练。

《袁隆平》是果静林第一次接触主旋律影片,而影片又带有人物传记的色彩,他最担心的是,自己在外形上不像袁隆平先生。“可是一丝不差的模仿是不高明的。演员必须有自己的创作,正所谓‘不像不是戏,太像不是艺’。”关键是要演出袁隆平的“神”和他对土地、对水稻的热爱。

关于袁隆平的故事里有这么一段,袁隆平在地里培育水稻的时候会对着水稻聊天。很多人认为这个故事一定有戏说的成分,但是果静林却相信这丝毫没有夸张。果静林说,他养过三十多年花草,“从记事儿起就开始跟着我爹养花,如今爹老了,他老人家这点嗜好我都继承了。花要怎么养?一定要投入情感,天天对话、聊天养出来的花一定和‘散养’的不一样。”果静林家里有一盆君子兰,养了4年也没有开花的动静。“我很郑重地和它谈了一次:这家里阳光最好的地方您占着,我年年换土,您一次没开。今年再不开,我也不扔掉你,这样做不人道,我就把你栽到楼下花园,再不伺候你了。说也奇怪,刚到春节,君子兰开了花。”所以袁隆平对水稻的感情,果静林深有体会。拍戏时,果静林看着地里的水稻苗,真的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似的。

《袁隆平》拍摄的两个月时间里,果静林几乎每天都挽起裤腿,打赤脚踩在田里。水田里有很多蚂蟥,当年袁隆平在水田里育秧时,吸血的蚂蟥就会钻进他的脚里。拍摄中有一个细节上的问题,蚂蟥钻进脚里该怎么处理?果静林设计了好多种演法,可是都感觉演得假,后来袁隆平本人说,当年他是用鞋底子使劲儿抽打脚掌,生生把蚂蟥打出来的。果静林听了袁隆平的建议,才演出了最真实的状态。影片拍摄过半,剧组去当年袁隆平先生工作过的一所学校采景。学校里有很多袁隆平当年的同事、学生和老朋友,他们看到果静林第一眼时都说:“这真是太像袁先生了。”果静林悬着一个月的心终于放下了。

意外的华表奖

篇(2)

――读《中国人的智慧丛书》

李 恪

①大概谁也不能否认,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一种古老的文明赓续至今,葆有它的活力和生机,这已是绝无仅有。就凭这一点,我们就有理由自豪。然而我们常常并不自豪,反而有点儿自卑,有的人甚至自卑到极致――中国人简直要失掉自信力了。

②大约明代以前,中国在许多技术方面领先于世界,我们自豪。甚至到清初,我们还以“天朝大国”自诩,我们自大。自大使我们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于是我们开始检点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感到莫名的悲凉。中国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吗?

③失望和放弃不是中国人的习惯。那么,中国人还能不能崛起?能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我们沿着历史,做一次中国人的智慧的巡礼吧。

④《中国人的智慧丛书》共8册,洋洋大观,在不同的学科里,记述了中国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不仅有震古烁今的四大发明,而且有太多太多的不为人知的发明创造。这些成果,早已为国际科学史界所肯定,做出这些成果的科学家,也早已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

⑤比如关于炼焦的发明,丛书介绍:中国最早的用煤炼铁的记录,见于公元4世纪的《释氏西域记》;成书于1650年前后的明代方以智的《物理小识》,记载了炼焦及用焦炭炼铁的全过程。为了证明这项技术的发明权属于中国人,丛书(《揭示物质变化》分册)列出了8个国家的最早记录,它们都在18或19世纪,结论不证自明。

⑥在记述了水稻专家袁隆平的成果后,丛书(《播撒绿色希望》分册)引用了国外的评论: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纳森博士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日本专家甚至把杂交水稻和四大发明并列,把杂交水稻称为“中国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

⑦古代,中国有太多的祖冲之、李时珍、徐霞客……我们当然可以引以为荣;现代,中国有华罗庚、李四光、袁隆平……我们何需自卑!

⑧有这样一个故事:记者采访一位少年,问他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少年毫不犹豫地回答:“去美国留学!”有的人看了,感到鼻子有点儿酸;有的人看了,忧心如焚。是啊,这不是有点儿不争气吗?实际上,孩子向往美国并不可怕,说明美国的确有它先进的东西,而见贤思齐,正是我中华民族的长处。

⑨这样的事,只可能出现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之后,如果还是封闭的昨天,我们将无法想象美国有什么好处。如果我们总是认为外国是人间地狱,那才是十分可怕的事情。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这急起直追的年代里,发感慨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中华民族并不是,过去曾经辉煌过,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创造新的辉煌。我们在痛定思痛、发现我们已经落后了很远之后,才会更加义无反顾地走现代化的道路,而支撑我们的力量源泉,就是“中国人的智慧”。

⑩也许有人会问:现在已是互联网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了,再来重读过去的辉煌,是不是有点儿夜郎自大、自我陶醉?我不这样认为,自信,将永远是一种力量的源泉。上世纪80年代,陈景润不知鼓舞过多少人,这些人不一定都要成为陈景润,但陈景润会成为一种观念,一直激励着这一代人,并永远给这一代人以启迪。《中国人的智慧丛书》的意义,也许正在于此吧。

(选文有删改)

1.第①段中加点的“中国人”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批驳的错误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是怎样批驳错误论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议论文的语言以准确、严密和概括为主要特征,请你从文中自选一例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人的自信表现在许多方面,请你再补充一个这样的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的感受。

篇(3)

俗话说,记者的活就是“七分采三分写”,笔者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前段时间笔者接到一个采访任务,宣传报道潍坊市公安局交瞀支队进行的城区交通秩序集中整治活动。交警的工作具体而又繁琐,群众对于交警的认识也多是查车扣车罚款,有很多的不理解。怎样更多地展现交警的真实工作状态和他们的精神风貌?怎样在交警和广大群众之间架起更广阔的桥梁?这一直是笔者和另一位同事思考的问题。我们决定先不设立主题,也不去看任何成型的材料,而是走进交警队伍中,开始了我们的实地采访。从科室到中队,再到路口;从早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我们和一线交警成了朋友,他们谈到了许多平时很少谈及的心里话,让我们对他们有了更真切的理解,同时也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几天的辛勤采访后,我们的脑海中映动着许多鲜活的人和事,让我们的思路一下子清晰起来,写出的稿子自然生动真实,有理有据,刊发后受到读者好评。其实,记者就是一个发现者和记录者,典型报道更是这种发现的最佳表达形式,当然也就更应该遵循这种规律了。

第二招:真情为文扩散“感动”

这个“真情”是指记者的感情,我们写的文章能否感动读者,首先看能否感动我们自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这方面,我们要学习新闻界的老前辈穆青同志。穆青同志对人民饱含真情,他报道过很多典型人物,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他在采访中,和这些先进人物以及其他的采访对象都结下了深厚友谊,并受到了他们的厚爱。

带着真情出发,目的地是真实。典型人物也是平凡的人,甚至也是有缺点的人。当他们通过媒体出现在受众面前时,受众希望看到的是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形象。因此,对于媒体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用一颗平常心去报道,抽掉标本化的东西,还原人物的真实面貌。

篇(4)

小学生四年级作文平凡的美丽600字1涓涓溪流千回百转,一往无前,淡隐于沉沉暮霭;河蚌朝沐清霞,暮染烟岚,用生命守护那精诚之泪……诸如平凡,隐没天地之间,精诚之心,日月为之黯然。

总有那么一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着或喜或悲的角色。他们的容貌并非卓然不群,他们的岗位也许普普通通,他们的资产或许并不丰厚,然而,正是这样一群人,在某个场合,某个时间,在无意之中完成了伟大的逆转,在平凡之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

新疆汉子阿里木,一生都在炭火缭绕中度过,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他的摊位毫不起眼,他的羊肉串也并非人间。但他的心却如茫茫大漠一般宽广,他的心像戈壁的太阳那般火热。他用平时积攒下来的钱资助了上百名贫困生,或许他捐助的钱无法和有名的慈善家相比,但是在刚能维持生计的情况下,谁又能为了那些孩子而倾其所有、毫无怨言?或许他的举动不能被人理解,但这也正是他超越常人的地方,他生命的绝伦之处!

或许,更应该谈谈杨善洲老人,他用二十年的心血浇灌了百亩绿林,他凭着造福一方的信念把荒山染成绿地。虽然他年事已高,但他的心却永不会变老;虽然他已气力衰微,但在坚持的路上他信心百倍!每天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自然的土地上挥洒着汗水。大多数人漠然置之,认为仅凭一人之力就要将荒山彻底改变完全是痴人说梦,而他却用行动给以答案,满山葱茏讶异了世人的心。但是令任何人都想不到的是,他竟然将价值三亿的青山捐献给国家。在他的眼里,名利已经毫无意义,作为一名党的书记,为人民服务,才是他的追求,他的目的。

阿里木,其貌不扬,但是他却有一颗比炭火还炽热的心,在别人的心被冷漠冰封的时候,他温暖了几百个孩子的心,在他们的生命旅程中注入了一泓善的清泉;杨善洲,低调平淡,但他却有一股比钢筋还坚韧的意志,在别人追名逐利的时候,他用双手扮绿了青山,又把这天价的宝贵财富无偿地奉献。

芸芸众生,大多平凡,有这么一群人,却成就了平凡中的伟大,他们仿佛天边的一朵朵白云,淡然无华,然而在他们的身下,却笼罩着一片彩霞。

小学生四年级作文平凡的美丽600字2每当火车飞驰伴随着汽笛声从他身边而过时,我想,那就是他的幸福。但他却用生命去守望着,他每天劳作在这山谷巨石中,享受这大自然的安抚;他挥手,向飞驰而过的列车致意,等待他的是那悠远的长鸣。

这就是他想要的幸福与满足,一种简单而平凡的心灵慰藉。

其实,幸福只是一种心态。你感受到幸福,生活便幸福无比,你感受到痛苦,生活便痛苦不堪。一个人不论高尚还是低俗,只要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那他在这世界上就是无比幸福的,这样的一个人必将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我们的生命到底要如何去经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同生活方式。你所羡慕的人,并不一定有你快乐和幸福。可能他还在羡慕你在纷繁忙碌的尘世中,能得到那份充实和宁静。其实,平淡的生活有她特有的舒畅和美,她需要用心去品味,需要你发现在这平淡的生活中的满足,你才能听到那“汽笛长鸣”下的喜悦。

无独有偶,在北京有一位修钢笔的老人,在寸土寸金的王府井,有一间产权属于自己的铺面,但生意惨淡,每月收入仅2000多元。有人劝他:“你把铺面租出去,每月租金就有5000多元,自己省心省力,为什么非要自己经营呢?”老人说:“我也不是傻子,这一点明白账我能不知道吗?可我如今干的事,不仅是经营生意,也是在经营我自己。每月我少了3000元收入,并不影响我的生活质量,我若闲下来没事干或干我不喜欢的事,我就受不了。我这儿是全北京专修钢笔的铺面了,喜欢钢笔的北京人差不多都知道我,我能为那么多的人服务。这不比我一个月多挣几千元更重要吗?我活了70多岁,知道我最需要啥。”

由此可见,幸福真的不需要太多的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当你能了解你生命中想要的是什么,幸福即会随之而来。能活出生活的真正滋味,能享受人生的真正乐趣,能领悟生活的真正意义,能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进而才能够苦得其所,乐在其中。

守望,属于我们的幸福离我们很近,尽管我们的门外就是繁华,尽管我们身边就是喧嚣,但我们还是会固守心中那片宁静,去满足自己最真实的愿望,享受最简单的幸福。在满足自己的同时,也奉献给别人快乐,这是一种坚定的平凡中的守望。

小学生四年级作文平凡的美丽600字3爱就是时刻萦绕在你身边的缕缕阳光,那样真实,那样温暖。

——题记

细细品味母亲对我的好,不是轰轰烈烈,不似万马奔腾,却在平淡的生活中孕育出一点一点的感动。

又到了该上学的时候,可是天空中却飘起了丝丝细雨。心中不免黯淡了些许,不知如何是好。

望着钟表上的表针在不停地转动,到上课的时间也被一点一点的消蚀。您看看时间,对我说赶紧收拾东西,准备上学。

您穿着雨衣坐在前面,我也穿着雨衣,依偎在您的背上。雨愈下愈大,坐在车子上,能够清楚地感觉到雨滴在我的腿上。忽然间,您动了一下,您的背挺得更直了。打在脸上的雨滴小了许多,您这样做,是为了给我挡住那冰冷的雨滴。您还不是地叮嘱我,把腿往里面放,别淋湿了。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脸上感觉雨滴更大了,但是抬头发现雨仍是那样,那或许是感动的泪水。

到学校时,我清楚地看见您的头发和衣服都湿了,脸上也多了些许的皱纹,您的眼睛里透出焦急的眼神,您的样子就这样呈现在我眼前,那样真实而又清晰。

您怕我耽误上课,催我赶紧回去,我不舍地离去,您见我进了校门才走,我不时地回头张望,看着您逐渐远去的身影,流下了两行暖暖的泪。

那场雨,让我明白了您深深的爱。那场雨,让我一下子成长了许多。

细细回味母亲对我的好,在平凡的生活中孕育出一点一点的感动。

小学生四年级作文平凡的美丽600字4翻开记忆的画夹,童年的经历是丰富多彩的。

我是家中的第二个男孩子,父母的爱对我来说是微乎其微的,早年就在姥姥家度过,初来乍到尽是新奇。高高的山,绿绿的林,无不牵引着我。但时间久了就觉得不新鲜了。

记忆最深的是姥姥庄上那卖豆腐的老奶奶,那随风摇曳的身影曾不畏严寒酷暑、高山坡陡。

你听,山坡间又传来了铃铃的声响。那老奶奶又骑着她那三轮车来卖豆腐了。那熟悉的纯朴味又跳进了我的鼻中,多么透人的香味啊!我曾去过老奶奶的家,坐落在山脚下,破旧而有序的两间草屋,四周弥漫着孤独的气息,我落泪了,为眼前的这一切我的心在颤抖着,而奶奶的笑容掩盖了这一切,她让我依偎到她身旁,讲述着……

那是一个妩媚的傍晚,夕阳欲颓,映红了半边天,老奶奶与她丈夫共同奢侈地度过这短暂的时光。她的丈夫曾因革命而留下了命运的烙印,命运是不公平的,毫不吝啬地夺走了这个脆弱的生命,老奶奶说时没有哭,只是闭上眼用心祈祷着。老人最后这几天是老奶奶最美好的回忆,讲着讲着她黯然泪下了,我也被感染了又一次落泪了,咸咸的带着几分叹惋,几分同情,老奶奶最后说:“我不会就此倒下的,我会坚强地活下去的。”

平凡的老奶奶就凭着这个劲头,几千年如一日,在山林中穿梭,支撑着自己的天空,她曾说过:“平凡也是一种美。”

我仿佛又听到她那浑然有力的喊叫声:“卖豆腐喽……”多么扣人心弦啊!

后来的我想起那背影就仿佛看到了坚韧,感受到了力量,它驱赶着我向前进,不要回头。

平凡真的也是一种美,一种最绚丽的美。

小学生四年级作文平凡的美丽600字5平凡的沙子中蕴含着宝贵的黄金,平凡的泥土里培养出鲜活的生命。平凡的事业后矗立美丽的人生。

我们不必去羡慕明星的集万宠于一身;不必去渴望政治家的纵横捭阖;不必去刻意追求荣华富贵。

只要你把握得好,平凡的人生也有别开生面的景致。袁隆平一个农大毕业生,到农校任教。他教学十分认真。他教授生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边教边学,并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

在漫长的19年教学生涯中,他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又通过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如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不仅了中国粮食短缺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个平凡的教书匠,不固于三尺讲台,放眼大地,放眼未来,种植梦想和希望,播洒心血和汗水,终于做出了泽惠世界的大事业,收获了沉甸甸的人生。平凡的岗位,拥有一颗不甘平庸的心,就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一个邮递员会向客户作自我介绍,并请客户也介绍自己,为的是当客户出差不在家的时候,他可以把客户的信件暂时代为保管,打包放好,等客户回家的时候再送过来。这个邮递员就是邮差弗雷德。弗雷德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不做到尽善尽美决不罢休。

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4-0001-04

一、引言

和谐,指的是矛盾双方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一种关系状态。这种关系既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社会关系形成的前提条件是:每个人在为人处事时,必须遵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原则。也就是说,在自己求生存的同时,不能危及他人、社会、自然的生存;在自己求发展的同时,也要给他人、社会、自然留下发展的空间,最终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状态。

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行为的“指挥棒”。一个人怎么样看待“人的价值”,直接决定着他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将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他人、自然和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和谐,关键在于人们拥有的人生价值观是否有益于和谐社会关系的形成。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他们,大学阶段又是一个人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探讨和谐社会需要构建什么样的“人的价值”理论,落脚点在我们应以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和教育大学生,使其树立有益于和谐社会构建的人生价值观,这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人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界主流的观点是:把人的价值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作为价值关系的客体,因其言行满足了他人或社会的需要而有价值,这种价值被称作“人的社会价值”;二是人作为主体,因他人的言行或社会的举措满足了自己的某种需要,这种满足对作为主体的人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被称作“人的自我价值”。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为避免陷入重视其一而忽视另一个的形而上学错误,往往强调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自我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两方面:一是自己能否给社会带来益处;二是社会能否给自己带来益处。这样的观点看起来是体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公平、和谐理念,但还是有问题。比如:在“人的价值”是由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部分组成的假设前提下,当社会价值一定时,一个人向社会索取越多,自我价值越大,他的人生是否就更有价值?如果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势必加剧自私自利、重视索取、轻视奉献的社会风气。此观点的另外一个缺陷是:若他人的言行或社会的举措满足了主体的某种需要,按照价值的定义来说,这只是体现了他人或社会对这个主体的价值,是他人或社会的价值表现,不能称之为主体的“自我价值”,否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很显然,现有的主流的“人的价值”理论体系有比较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对旧的理论进行发展和完善,构建一种新的、更完善的人生价值理论体系,不仅仅是理论创新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二、关于“人的价值”的重新界定

价值是反映主、客体关系的“关系性”范畴。事物是否有价值及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它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及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及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这个主体,可以是个人、群体(集体),也可以是社会。也就是说,一个人有没有价值,取决于他的思想、言语、精神、行动能否给个人、群体(集体)、社会带来益处,或满足个人、群体(集体)、社会的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学界把这种关于“人的价值”的观点称为“效用论”或“客体论”。

有学者认为,人不同于一般的物,一般的物只能作为客体,作为人认识或改造的对象而存在。而人不同,人在社会关系当中,既可以作为实践的客体,也可以作为认识活动和改造活动的主体。关于“人的价值”的“客体论”似乎只强调了个人作为价值关系的客体存在,而否定了个人作为价值关系的主体存在(这也是该理论被称为“客体论”的原因),是有缺陷的。其实,该理论被称为“效用论”还情有可原,但被称为“客体论”却不是很恰当。因为,在“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及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这个概念界定中,包含着人在社会中的双重角色,即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或自己的需要被满足,或满足别人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人,人在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在复杂的社会价值关系中,个人既可以是价值关系的主体,也可以是价值关系的客体。例如:张三的言行因为满足了李四的需要而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在这个价值关系中,张三是价值关系的客体,李四是价值关系的主体。反过来,李四也会因为自己的言行满足了张三的需要而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在这一价值关系中,张三成为价值关系的主体,而李四是价值关系的客体。所以,从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群体的角度来看,价值“效用论”并没有否定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性。

一个人在判断一件事情要不要去做的时候,一般情况是:首先判断此事对自身是否有价值和意义,而不是看此事对他人是否有价值和意义。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在选择“要不要去做”“要用多大的气力去做”的时候,往往是先看此事对自身是否有价值,有多大价值。对自身有价值或价值大,就花大气力去做;对自身没价值或价值小,就不做或花一点儿气力去做。一个人若因为自己的言行而获得精神或物质上的满足,这个人既是价值关系中的主体,也是价值关系中的客体。此时,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是统一于一体的。

综上所述,“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及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这个主体,包括自己和他人。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等式表达这个关系:个人的价值=自己需要被满足的程度+他人需要被满足的程度。在这个等式中,若需要被满足,就是正价值;若需要被损害,就是负价值。如果一个人的言行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损害了他人的利益,那么正价值和负价值相互抵消,结果是此人的人生价值大打折扣。损害他人的程度越深,损害的对象越多,人生的负价值就越大。有些人可能会提出疑问:“如果一个人掏钱帮助了穷人,穷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了,但此人的利益损害了。按照以上的等式,此人的人生价值不也大打折扣了吗?”事实不是这样的。如前文所述,一个人之所以能自愿做一件事,是因为此事对自身有正价值,或满足物质上的需要,或满足精神上的需要。一个人掏钱帮助穷人时,物质上看起来受到了损失,但精神上却得到了满足,或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满足感,或得到社会成员对自己的赞誉和肯定。所以,“掏钱帮助穷人”的行为带来了双重的正价值:既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又满足了别人的需要。这种“既利己,又利人”的行为,创建的是“双赢”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有些人可能还会提出这种疑问:“如果一个人的言行仅仅满足了他人的需要,而对满足自己的需要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按照以上等式,此人的价值只包含满足别人需要的部分,满足自己需要的价值部分为零,这对个人的价值总量评价来说,不是有损害吗?若真的有损害,我们怎么还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呢?”对此疑问,笔者的回答是:首先,如果一件事情对自身没有任何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意义,那么人们就不会去做,所以,以上的假设是不存在的;其次,那些看起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其实也是满足了自己的“私利”的,这种“私利”就是“追求自己的信仰,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按照以上论述,一件事情,即使对他人有价值,但如果对自身没有任何价值或意义,人们是不会自愿做的。但不愿做,并不等于不去做,也许迫于外界的压力,最终被逼无奈地做了。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评价这个人的人生价值?笔者以为,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应注重行为的结果。不管行为的动机是否出于个体意愿,只要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主体需要,这个行为就是有价值的,这个人的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综上所述,个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言行满足主体(包括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满足需要的程度越高,人生价值越大,反之越小。

三、对“人的价值”相关问题的探讨

(一)对需要的界定

人的需要是复杂的,甚至有些人的需要是相互冲突的。在这种情况下,应怎样评价“人的价值”?

供奉在日本靖国神社里的14个二战甲级战犯,对虔诚祭拜他们的人来说,这些战犯是民族英雄,而对遭受过日本侵略的受害国人民来说,这些战犯是杀人恶魔。面对如此复杂的需要,我们应怎样评价人的价值?标准只有一个,即此人的需要是合理、合法、正当、健康和人道的,不损害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符合人们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一个人若能满足主体的以上需要,他的人生就有价值,否则,就没有价值。

(二)不能以人创造的价值来衡量“人的价值”

人创造的价值有大有小,“人的价值”能以人创造价值的大小来衡量吗?按照的观点,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也就是说,一个商品,其上凝结的抽象劳动越多,则商品的价值越大。一个人的劳动生产率越高,他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就越大;一个人的劳动复杂程度越高,其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也会越大。如果以一个人创造的价值总量来衡量社会成员的人生价值,虽对那些贡献大的人有激励作用,对其他的社会成员也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此种价值判断对社会的良性运转来说不利。如:一个农民,一辈子兢兢业业地种庄稼,他生产的粮食很有限,他的人生价值和袁隆平比起来,是否就一文不值了呢?一个身患重症的人,他和疾病作斗争,花费了很多社会医疗资源,由于身体的原因,他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还极其有限,这是否说明他的人生价值就很微小呢?

如果以人创造的物质价值量的大小来衡量人生价值,其弊有二:一是过分重视物质,忽视了精神,助长社会的“物质化”风气。我们可以说袁隆平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平凡的农民,但不能说袁隆平的人生价值就大于一个农民。这个农民创造的物质价值虽小,但其任劳任怨的品格、积极的生活态度、踏实不浮躁的作风对社会来说,也是一种精神价值。身患重症的人虽然没有能力为社会创造物质价值,但其热爱生活、珍惜生命,面对挫折顽强抗争的精神也为社会传递着正能量。二是助长社会短视、功利的倾向。例如:一个长期默默无闻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假设、实验,再假设、再实验,虽然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但仍无重大发现、发明或创造,既没有主持过任何重大项目,又没有发表相关的高质量学术论文,这是否可以说明,他的人生价值很小呢?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还有谁原意踏踏实实地做一些对人类有重大意义,却不能在短期内取得研究成果的科学探索呢?

(三)个人的价值与满足需要的人数呈正比

一个人的言行,对有些人来说可能很有价值,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可能毫无意义。如果一个人的言行可以满足更多人的需要,那么这个人的价值就相应更大一些。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言行损害了更多人的利益,那么,这个人的价值就更小。当一件事情对一部分人有益,而对另外一部分人有害时,这件事情该不该做呢?抉择的原则应该是:当受益人数多于受害人数时,此事可做,反之不可做。

例如:一个人大吃大喝、奢侈浪费,极大地满足了自己对物质的需求和虚荣心,但同时浪费了社会的大量资源,损害了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如前文所述,他的人生价值=正价值1(满足了一个人的需要,正价值只有一个)+负价值1+负价值2+负价值3+……(损害了很多社会成员的利益,所以负价值很多),此人的人生价值评价结果可想而知。

又如:一个造纸厂厂长,他既为社会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又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些都属人生正价值,看起来两全其美。但如果他未能有效保护环境,肆意砍伐林木、肆意排污,破坏了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健康,那么他的人生价值=正价值1+正价值2+正价值3+……(满足自己和他人需要而呈现出的正价值)+负价值1+负价值2+负价值3+……(损害社会成员利益而呈现出的负价值)。

(四)影响个人价值的因素有四个

人和一般的物不同。一般的物只能充当价值关系中的客体,而人在价值关系中,既可以客体的身份存在,又可以主体的身份存在。这是因为人是有意识的,有主观能动性,能在意识的指导下认识和改造社会。人既然和一般的物有根本的区别,关于“人的价值”界定和“物的价值”界定就应该有区别。“物的价值”以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及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为标准,它看重的是物的属性、结构是否和主体的需要相契合及契合的程度。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价值”应该界定为“是否有意愿、有行动、有能力满足主体需要及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所以,一个人有无价值、有多大价值关键要看对以下四个问题的回答,即有无满足主体需要的意愿?有无满足主体需要的行动?有无满足主体需要的能力?自己的言行对满足主体的需要来说是否产生了实际的积极作用?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只要有一个是肯定的,那就说明这个人的人生有价值,肯定回答越多,这个人的价值越大。

四、小结

一个人怎么样看待“人的价值”,直接决定着他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将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他人、自然和社会,将对社会产生积极的意义还是消极的影响。所以,追问“人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构建科学、合理的“人的价值”理论体系,并以之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对和谐社会关系的形成来说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及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这个主体,包括自己和他人。满足的主体越多,满足需要的程度越大,“人的价值”就越大。一个人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不能伤害他人的利益,否则,人生价值就大打折扣甚至变成负价值。用两句话概括“人的价值”之真谛,即利他利己,才有意义;为己为他,幸福大家。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如果都能自觉地用这种价值观来规划自己的人生、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谐社会关系的构建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篇(6)

我有几个蒙古族朋友,为什么只想到巴义尔呢?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是巴兄的表里,但是在我朦胧的印象中,有好几次当谈到蒙古族话题时,他都不自觉地表现出了愤懑、无奈的情绪,虽然这种表现是温温的、隐隐的,但是我察觉到了,并觉得他的这种表象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直接的根据,就是他1993年离开当代摄影学会后,又津津乐道地干起了关于蒙古族的工作。他编辑的十多本书中,只有一本不是关于蒙古族的。我要约巴兄聊聊,之前又搬出了近500页的《蒙地色彩》细读―闲翻和带着问题细读,自然是两种感觉。

从照片的角度讲,这本画册可概括为“一位中国当代资深摄影人的作品集”。他的拍摄有着国情的、时代的深刻烙印,具体地说,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学摄影时,是将艺术摄影的审美性、新闻摄影的时效信息性、社会纪实摄影的人文性及实用摄影的资料性等高度地融合在一起的。这种融合,不能简单地说其好坏,它是国情、时代的产物,它有长有短。

从编辑的角度讲,画册体现了这代人异常广泛的关怀与思考的维度。因为这代人被封闭的经历和各种个人遭遇,让他们在改革开放的新环境中,必然要关注、反思几乎所有的问题,政治的、文化的、人性的、科学的、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中国的、外国的……这个特点同样是国情和时代的产物,不能轻言好坏。其长处是有着很强的全息性,短处是会一定程度地损伤纯粹性和深刻性。巴义尔拍摄了30多年,他手中的好照片数以万计,然而要用这些“原料”做一桌菜的时候,他的减法便做得有些手软,致使《蒙地色彩》显得丰盛有余。

从文字的角度看,巴义尔采取的是“以文字之实补照片之虚”的策略。这无疑是一个无奈的明智选择。因为这些照片是他历时20多年在各种境况、心态下,出于各种目的拍摄的,将它们攒在一起,如果说明文字再五花八门,画册就很容易乱。为了让这本画册散而不乱、美而不浮,巴义尔还煞费苦心地找到了一条灵魂性的主线,将几百幅照片穿了起来。此线即为“蒙古草原”、“蒙古五畜”、“蒙古人”。这三大块确实高度概括了蒙古族生存和生活的基本要素,我们甚至可以更凝练地将之简化为“草”、“畜”、“人”。是啊!对于自己民族特点的概括,这个高度和准度,可能已经到了极端,而且适于人类所有的游牧民族。这个概括不管是巴义尔独创的还是他从群体智慧中提炼出来的,都将是很有价值的,也是《蒙地色彩》最独特、美丽的“色彩”。

至此,我们已经看到了《蒙地色彩》中所包含的几方面的信息,但是更深层的是巴义尔思想表达的纠结和民族情感的纠结。

我重读《蒙地色彩》,不只是从摄影和编辑的角度去读,还带着“寻找民族问题答案”的目的。主要指的是“少数民族处境的尴尬”和“少数民族文明的尴尬”。仔细阅读画册文字令我感觉到,我所关心的问题,巴义尔也在关心着。

关于蒙古族处境的问题,我觉得他在画册的编辑方面和文字中的表达,总给人以闪烁其辞、欲说还休之感。诸如对于草原的被破坏和被掠夺的问题,以及蒙古族自身现存的一些问题等。见面聊天时我知道了,巴义尔在这方面有着切肤的感受和长久的思考,但是却不能顺畅地表达。我也在新闻出版界混饭多年,但是巴义尔的表达顾虑还是有点超乎我的经验判断。我猜想,这种纠结的原因,就是巴义尔秉性、经历的原因。巴义尔继承了父辈本分、温和、刻苦、学术气质浓厚的基因,他的性格不是嚣张、猛烈的,而是温文、含敛的。他7岁随父母被遣送回老家科尔沁草原,一直到21岁才回京。可是他的父亲,却在之前,在冤怨、苦累、贫病交加中辞世于草原。青少年的农牧生活,把巴义尔的血脉和自己民族的血脉接通了,但是这段生活中受迫害、受歧视、被压抑的经历,也给他的心灵留下了一生都难以痊愈的创伤。多年后,虽然伤口可能会愈合只留下麻木的疤痕,但是痛楚和对于痛楚的恐惧,却会烙刻在意识中,一生挥之不去。这种现象,几乎已经变成了中国这两三代人共性的心理疾病。20多年前我曾问摄影前辈狄源沧:“为什么聊天时多有对历史的深刻反省,对社会的犀利批判,可在文章中却没有了这些呢?”他说,给他心灵造成的伤口总也不能彻底愈合,多年过后,稍微一碰还是流脓打水儿,所以他尽量回避去碰它。我觉得也可以说,历史的伤痛和心存的恐惧,使他不敢凛然无畏地再直面现实的与野蛮。他这种纠结的深层原因,可能与狄老当年的感慨异曲同工之吧。

巴义尔更深层的纠结,是蒙古族的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中的尴尬。这是他情感深处的纠结,也是蒙古族儿童的歌声让我落泪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为找不到答案,就成了我心中的一个结。

我猜测,有良心、重情义的巴义尔,他面对着自己民族独特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的海洋中被稀释被湮灭的现实,其内心的失落感,很可能像一个孩子正在失去家庭的感觉。

与巴兄聊天,他如数家珍地说着蒙古族历史上的好东西,说蒙古族的自然观、公共观的大气、合天理;说蒙古族殡葬习俗的文明内涵;说萨满教与喇嘛教的融合;说长调之美和马头琴的苍凉……但他也认为,不可能再让今天的蒙古族人再过那种原始的游牧生活了,不可能让他们再住蒙古包而不住房子,再骑马而不开车,再点狼烟而不用手机……我问他发达国家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他说了美国模式、俄国模式等,但没有一个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他说如今世上已有203种植物是用蒙古语词进行国际标准命名的,而随着草原的不断被破坏,会使很多草种灭绝,最终会损害人类的植物物种基因库。他说袁隆平的水稻就是和海南的一种野生水稻杂交培育而成的,如果这种野生水稻灭绝了,也就不会有袁隆平的那种水稻了。

令我俩最为喜悦的是,我们就“少数民族传统文明的尴尬”问题达成了一个共识,我们的纠结也随之缓解了许多。这个结论就是:人类文明中的普世价值是不可抗拒的,在流向人类大同的历史洪流中,个人情感和一切不切合实际的愿望、努力,都将是渺小的、无能的,所以,世界上任何少数民族的古老文明的溪流,势必都会流入现代普世文明的蓝色海洋。我们没必要做那种阻止溪流入海的工作。我们要做的,该是将少数民族传统文明中的优秀基因拣选出来加以保存,在更多人的努力下,使它得到现代意义的发扬光大,最终成为人类文明传统中的一部分。

阅读一本画册,与作者聊上几个小时,我们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并有了一点新的认识,不管我们的结论对不对,我们的内心都是愉悦的。

篇(7)

关于青春励志演讲稿精选范文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下午好! 作为高三班主任代表在这里发言,我倍感荣幸。

  我发言的题目是《相信自己!竭尽全力,决胜高考》 今天,我们我们离高考仅有一百天!一百天,对于我们来讲,说短很短,眨眼即逝。朱自清先生在文章

  《匆匆》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6 7 6 7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6 7 6 7”,那么,“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曾经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人问三个正在砌砖头的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回答说:“我在砌砖头。”第二个回答说:“我在赚工资。”第三个回答说:“我在建造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简短的回答,各人的工作态度跃然纸上:第一个工人是为工作而工作;第二个是为赚钱而工作;第三个则是为创造未来实现梦想而工作。后来,前两个人一生都只是个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人却成了知名的建筑师。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领会到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态度决定高度。12 年寒窗苦读,12 年厉兵秣马,汗水夹着泪水,梦想携着希望,都将在这一百天的大战中接受考验,百日后的你将达到怎样高度,完全取决于这百日中你所持的态度。 大家都很崇拜的周杰伦,也是我们年轻人的榜样。三岁时就确立了自己音乐梦想的他,音乐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高中毕业后,被一家公

  司的老板请去当音乐制作助手,写的歌曲,老板一首也看不上,一直在公司里坐着冷板凳,但他仍然坚持着,甚至接受了一连十天创作50 首歌曲这样常人根本无法想象的任务,并且凭着坚韧的意志完成得很出色,自此,才有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龙卷风》、《东风破》、《双截棍》、《青花瓷》等歌曲。正如周杰伦自己所言:“明星梦并非遥不可及,任何人都能够做到。我之所以能有今天,是我永不服输的结果。”与周杰伦相比,我们的起点也不差,要想取得高考的胜利,在这一百天里,我们也要有周杰伦那种永不放弃、百折不挠的韧劲儿,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住,任何困难都会在我们面前趴下! 在非洲,瞪羚每天早晨醒来时,他知道自己必须跑得比最快的狮子还要快,否则就会被狮子抓住而吃掉!而当狮子每天早晨醒来时,他知道自己必须追上跑得最慢的瞪羚!否则就会因为饥饿而失去性命!所以,不管你是瞪羚还是狮子,当太阳升起时,你最好要开始奔跑! 好小子林书豪,又是怎样给世界球坛带来“林旋风”的呢?热爱篮球运动的同学当然清楚:林书豪是六十年来 NBA 球员中学历组高的——哈佛大学经济系毕业生,并且是华人。在尼克斯队中曾经是替补中的替补队员,但他做到了今天的成就,不就是靠自己的信念和坚持,竭尽 2 全力,训练自己的技术和能力,当机会将临时,便一鸣惊人,战胜自己,战胜对手,带领尼克斯队连战连捷,为球坛带来“林旋风”,也因此让英语词汇增加了一个词条“林旋风”! 美国西雅图流传一个猎狗追逐兔子的寓言:一个猎人一枪击中了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地逃生,猎狗在其后穷追不舍。可是最终却让兔子逃脱了,猎狗回来后挨了猎人的骂,很委屈

  地辩解说:“我已经尽力了。”谁也不会想到兔子逃脱的理由:“它是尽力而为,我是竭尽全力呀!他没有追上我,最多挨顿骂,而我若不竭尽全力地跑,可就没有命了呀!”是啊,要想战胜别人,你得先战胜自己。往往阻碍我们前进的,不是敌人,而是我们自己。任何事情竭尽全力,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心理学家指出,一般人的潜能只开发了10%左右,90%的潜能还处于睡眠状态,而50%的潜能就可以背诵400 本教科书,就可以学完十几所大学的课程。应对高考,我们伏案苦读,我们斗志昂扬,谁要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出类拔萃、创造奇迹,仅仅做到尽力而为还远远不够,必须“竭尽全力”才可以。 100 天,是激情燃烧的 100 天,顽强拼搏的 100 天,更是梦想成真的 100 天,奇迹迭出的 100 天。为了高考鲤鱼跃龙门这个理想,我们披星戴月、披荆斩棘,我们阅读过可以累成山的书籍,有过成绩飞落的泪水,也有成绩步步上升的喜悦,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我们要有亮剑精神!亮剑精神就是不管你面对什么样的对手,首先要敢于亮出自己的宝剑。同学们,我们虽然不是为高考而生,更不会为高考而死,但它已经挡在我们前进的路上,我们就要跨过去。高考其实和人生一样,三分凭运气,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敢拼一定赢。从现在起,我们不要怨天尤人,我们要相信自己,前进一步,如果不够,就再向前一步。谁能在这百日里气守丹田,屏息凝神,超越自我;谁能在这百日里拿出一腔“时人不识凌云木,只待凌云始道高” 的壮志;谁能在这百日里真正体会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谛;谁能咬紧牙关,接受上天“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考验,谁就能在高

  考考场上“万军过独木,绝尘占鳌头”!相信自己,告诉自己“我能行!” 时光像离弦之箭,随风而逝;岁月如东去之水,永不回头。过去九百多天的日子里,我们一起走过,未来的百日,我们将继续一起摸爬滚打。同学们,请相信,老师是你们永远的支持!作为高三教师,我们将尽情施展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教学艺术,我们将热情投入我们的爱心,更加关注你们学习上的每一个足迹,尽力促进你们哪怕是小小的进步。在距离高考仅有的 100 天的时间里,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咬紧牙关,快马加鞭。山可撼,地可摇,但我们的激情与勇气不可消,我们的执着与追求不能变。我坚信,只要我们竭尽全力,定会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奏响我们的凯歌,只要我们竭尽全力,定会在有限的时间里书写我们的辉煌。“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让我们奋斗一百天,让飞翔的梦在六月张开翅膀,让雄心与智慧在六月闪光。 3 最后,用一幅对联让我们一起共勉: 十年寒窗埋头苦读隐众雀之列, 他日沙场争霸鳌头立群鹤之首。

  祝愿我们的高三学子在20xx年高考中谱写辉煌!谢谢大家!

  

  

关于青春励志演讲稿精选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微笑面对挫折》。

  今天是9月x号,是我们步入新学年,新初三的开端。也许,在这一年中,我们会付出无法估量的艰辛,但我们同时会收获成功后的喜悦和挫折后的沮丧。微笑着面对挫折,是我们在这一学年中勇夺胜利的法宝。只有时时刻刻微笑着才能撑起你的信心,扬起自信的风帆,一直拼搏下去,使你成为困难面前的勇士!

  爱迪生为了研究,失败过无数次;居里夫人为了“镭”的研制成功,遭受过许多挫折;袁隆平为了“杂交水稻”,经受了难以想象的打击。然而,他们挺过来了,他们微笑着面对,微笑着成功。

  如果大家把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挫折的话,那也只是大题小做。我们对于挫折的理解,就像对爱情的朦胧无知一样,正真的挫折可能还比我们现在的情形复杂上千,上万倍。看一下林肯的一生,你便会理解什么叫做正真的挫折和微笑的力量。

  亚伯拉罕·林肯,美国第十六界总统:22岁,生意失败。23岁,竞选议员失败。24岁,生意再次失败。25岁,当选议员。26岁,情人去世。27岁,精神崩溃。29岁,竞选州议长失败。37岁,当选国会众议员。39岁,国会众议员连任失败。46岁,竞选参议员失败。47岁,竞选副总统失败。49岁,竞选参议员再次失败。51岁,当选美国总统。

  巴尔扎克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我们要微笑的面对挫折,面对失败,对于生活的强者来说,挫折是永远的垫脚石。

  拿破仑说过“避免失败的最好方法,就是决心获得下一次成功。”可见,面对挫折的勇气,便是从微笑中汲取的。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失败的痛苦当中,做无所谓的挣扎。坚信你的痛苦只有过去,而明天是充满希望的!微笑面对挫折,迎接新一次的挑战。生活中,没有永远的胜者,也没有永远的败者!

  微笑像阳光,给大地带来温暖;微笑像雨露,滋润着大地。微笑拥有和爱心一样的魔力,可以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可以使走入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可以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还可以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幸福的诠释是微笑;快乐的意义是微笑;温暖的真谛是微笑;挫折的鼓励是微笑;坚强的象征仍然是微笑。那么,在面对充满挫折,艰辛之旅的初三生活时,我们何不多一些微笑呢?

  实际上,这将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挑战,一次挑战所有的艰辛,所有的挫折的旅途。

  挫折的含义很是广泛:每一次上课被老师叫起,手足无措,是一种挫折;当你作业中的叉号比别人多时,是一种挫折;体育课上,你的球技比别人差了一大截时,也是一种挫折;考试后,你的三位数比你同水平的人低,也是一种挫折。

  挫折出现后,可置内心的百感交集于不顾,抓住自己内心的信心与乐观的力量,冷静的去思考,沉着的去面对!

  同学们,生活就是由这许许多多的挫折构成。生活的阳光来自于每个人内心的百折不挠,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不愿臣服于做挫折的奴隶,而要成为它的主人。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篇(8)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从实际教学反馈中获知创新教学的确可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我们若能在平时教学中不失时机地精心制造教学小,促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积极状态,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应将是敏感而强烈的:或是急于想知道结果而凝神思虑,或是解决了某个重点难题而释然愉悦,或是为有了新发现而惊奇、欣喜,或是领悟到知识内涵的情理而激动自豪……不用说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无疑会很好。

那么,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创新设计、制造教学呢?在此笔者结合自己亲身的教学实践,略陈已见。

一、扣动心弦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入情以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尽管使学生入情的方式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教师要动情。教师强烈的感情,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开启学生感情的门扉。当然,教师的这种感情必须是真挚的,只有真挚的感情才是感人的;矫揉造作、故作姿态只会引起学生反感。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例如,在讲解“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时,我动情地讲述了发生在我校一名学生身上的拾万金而不昧的感人真事,并说明学校曾就此事专门在全校隆重表彰了那位同学,此时学生听了既钦佩同时心灵又都受到净化,其教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政治教师要学会在教学的关键处,凝理注情,动人心弦,就能奏出教学的最强音。

二、重在参与的即兴表演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以让其增强主人翁感,而由教师的单纯讲授变成师生双方的配合表演,则又能增加教学的主动性、直观性。师生的配合表演从时间准备来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课前充分准备过的,另一种就是即兴表演。无论哪一种形式,只要课前精心设计好,师生之间配合好,都能引发教学的。比如,在讲“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为了巩固这一框的教学内容,结尾时,我邀请几名学生来一段即兴表演。譬如可以设计成这种场景:一名中学生正在买钢笔,在行使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时与营业员发生争吵(双方都存在一定问题),其他人员的出现使问题得到合理解决(当然有曲折)。按照剧情要求,营业员、保安、营业部经理、中学生、记者这四个角色分别由四位学生担任,消协负责人由我担任,实践证明我们的表演虽然和专业演员的水平相差悬殊,但出人意料的是同学们对自己班级的“土特产”特别喜欢,在表演与观看表演中深刻理解了教学内容。

三、引人探究的悬念设置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或者说就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预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有位心理学家说:“我们体验到,在那些使人困惑的情境中,我们被引起的动机最强烈。假如我们完全解答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全部紧张感就消失了……”可见,悬念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唤起学生兴趣,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产生“引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例如,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同学对“商品的价值量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句话并不真正理解。为此,在上课的时候问学生:“劳动生产率愈高,商品的价值量反而愈低,这样,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是反而吃亏了吗?”我在学生平时不感到困惑的地方,提出了让他们感到困惑的问题,看得出,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迫切想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以摆脱眼前的困惑。而我却不慌不忙地对学生说:“同学们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吧,但我不能马上告诉你们,你们不妨同桌之间先议论一下。”正是这一逼人期待的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唤起了学生的注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最终形成了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当然,在政治课教学中设置悬念不能太“悬”,太“悬”易伤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不“悬”,不“悬”不足以吊起学生的胃口,只有做到适时适度,才能引发课堂教学的。

四、紧张活跃的课堂竞赛

特级教师魏书生认为:“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魏老师不但倡导竞赛教学这一理念,而且在他的语言课堂教学中积极贯彻这一理念,取得了很大成功。借鉴他的做法,我在政治课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穿插知识竞赛类的活动,使其服务于课堂教学,制造了不少课堂教学的。例如,在讲“科学发展观”这一内容时,我一改过去低效且枯燥的讲授,转化为“你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知多少”这一竞赛形式(注:事先需要求学生做必要的准备工作)。首先,把课本中涉及到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内涵、作用等知识转化为必答题、抢答题等竞赛类题型,并且在内容上适当扩展。其次,把全班学生分成四大组,每一组为一个竞赛单位,准备时间为5分钟,然后合上书本进行竞赛。知识竞赛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几乎忘了学习理论的枯燥和乏味,在既有竞争又有娱乐的气氛下学习知识,久违了的学习热情被重新点燃了。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有助于形成“紧张而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疑义相析”的互动商讨

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例如,在讲“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时,很自然不能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创新。要说出什么是创新?多半学生会照本宣科回答。如果按照传统的教法,这样一问一答,直来直去,把学生拒之于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门外,教学就难以形成。于是我改变传统的教法,对学生说:创新这个概念我们既熟悉又陌生,同学们能不能举些具体实例。按照我的要求,学生说了很多,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青岛海尔集团开发出适合农村市场既能洗衣服又能先瓜果蔬菜的洗衣机、以氢气为燃料的环保小汽车等等。看到学生们逐渐进入角色,我也举了个例子:比如喝水,我们是用口喝,可有人却打破常规,想到用鼻子喝。你们怎么认识这个问题?这叫不叫创新?是不是异想天开?请在座的同学共同商讨。讨论很热烈。赞成的有,反对的也不少,模棱两可的也大有人在。后来,有一位学生归纳了大多数同学的意见,认为这不是异想天开,在医院里有些病人无法用口正常喝水,医生就让他们用鼻子喝水维持生命,所以应当叫创新。于是,我请全班学生看了一段录像:医学上的鼻饲现象。结果证实了这位学生的判断是正确的,从而使该生初尝了“发现者”的乐趣。以此为契机,我继续对学生说:看来我们不能嘲笑这种异想天开,因为这异想天开里面就蕴涵着创新的东西。那么,是不是只要打破常规都是创新呢?我一边问,一边出示漫画《揪着自己的头发想上天》。学生们议论纷纷,不一会儿就有学生站起来回答:打破常规不一定是创新,凡是创新都应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我们刚才讨论的“鼻饲”之所以是一种创新,是因为它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鼻腔和口腔本身就是相通的。可见“疑义相析”的商讨,使学生成为发现者,满足了他们探索的需要,从而将整个课堂教学推向。

总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所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教学方法愈新颖、愈有创造性,就越能制造教学并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就越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而推动学生克服学习上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实现学习目标。相反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调动,思想政治课教学必将失去吸引力,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魏书生文选》,漓江出版社.

[2] 袁振国.《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

[3] 朱幕菊 主编.《走近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9)

课程目标: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

若将“核心素养”与《标准》中的“五大基本能力”进行对比,除“数学建模”外,有五条相同或相近。核心素养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什么是“理性精神”,《标准》中课程目标第5条、第6条给予了比较好的诠释: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显然,“核心素养”是在《标准》课程目标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则不必担心再受什么“折腾”。其实,数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把数学教好。怎样才算是把数学教好,理解数学课程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

李邦河院士说:“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中学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有很多“规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规定,当他们问老师时,老师往往说“这是规定,你记住就是了。”于是,学生会认为概念中的“规定”是人为“编造”的,以后不再问“为什么”,慢慢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教师要把数学教好,必须理解“为什么”背后的数学含义。

一、因知识内部的逻辑性而“规定”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其中一些“规定”,是由于数学知识内部发展逻辑性而决定的,而不是随意规定的。

案例1. 为什么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笔者在很多地区听不同教师讲这个内容时,都没有对其进行解释,学生也不问,下课后问一些学生,学生答道:“这是规定,没有为什么。”

很显然,这种现象是学生多年的学习习惯形成的,他们经历小学、初中,经历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然而,这些教师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是,没有对数学中的“规定”进行合理解释,也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为什么要这样进行“规定”?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出现这样的“麻木”状态。

解释1:可与自然数进行类比。

自然数的功能之一是基数功能,即用来刻画某一类“东西”的多少,就是描述一个有限集合元素的个数;显然空集是有限集合,并且很容易理解用“0”来描述“空集”中含元素的多少。0是最小的自然数,空集是“最小”的集合,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解释2:因为集合运算性质得:A∪B= A,即B是A的子集,那么,我们知道A∪= A,即空集是A的子集,A表示任何集合,故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可以先让学生了解空集以及子集概念,再把这个“规定”作为一探究点,让学生思考能否在学习集合的运算后进行解释。

案例2. 为何规定零向量与任何向量平行?

教材中规定:零向量与任何向量平行,即对任意向量a都有0∥a。然而,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规定,一般教师都未进行解释,好像这样做是“理所应当”,学生感觉这样的“规定”是编教材的人“凭空”写出来的,如果教师不对“规定”背后的数学含义及合理性进行解释,他们会认为数学不讲道理,数学教师不讲道理。

解释:为何规定零向量与任何向量平行,而不规定与任何向量垂直呢?首先,因为零向量方向是任意的,若向量a、b平行,其中b是非零向量,则存在唯一实数λ使a=λb成立,若a为零向量,则λ=0。

如此规定是为了满足向量加减法的封闭性。我们将与向量a共线的向量构成一个集合A,所谓封闭性,就是在这个集合里,一定存在一个量,使得集合里的任意一个向量与之相加等于本身。对于数字集合,这个数就是零,对于向量集合,这个量就是零向量。即0+a=a。

另外,因为a+(-a)=0,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也是合理的。

这方面的例子还很多,如:

为什么“负负得正”?

为什么规定a0=1,a-n=,0!=1,Cn0=1?

为什么图像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称为奇函数?关于轴对称的函数称为偶函数?

二、因中学生知识内容所限而“规定”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有阶段性的,大部分数学知识的学习到大学或研究生阶段还要进一步学习或完善,中学阶段只能学习其中一部分, 由于其“基础性”所限,中学数学有些概念在定义的过程中,必须做出相应“规定”。

案例3. 函数概念为什么规定是“一对一”“多对一”?

教材对函数的概念进行定义时,对于这条规定,很多学生并不理解,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又不敢去问老师,怕遭受“闭门羹”。然而,中学数学教师大都受过高等教育,都学过《数学分析》这门课程,应该和学生解释这样规定的合理性。

解释:实际上,中学对函数的定义是单值函数,例如:

由圆的方程x2 +y2 =1,解出y= 1-x2 ,x∈ [-1,1]

根据函数的定义,它就不是函数,更准确地说,它不是单值函数,而是多值函数。由于高中不讨论多值函数,但是它可以拆成两个单值函数来研究:

y=± 1-x2, x∈ [-1,1];y=- 1-x2, x∈ [-1,1]

因此,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单值函数,所以“一对一”“多对一”并非函数的本质属性,函数中的本质属性为“对应”。

这类规定的例子还有:

平面几何“两点之间线段长最短”;

初中数学am・an=am+n,(am)n=amn,(ab)n=an・bn,规定m,n都是正整数。

高中数学中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三、因数学概念的“基本性”而“规定”

我们给一个数学概念进行定义时,概念形成的要素应该是最“基本”的。否则,不能作为给一个概念下定义的基本要素。

案例4.描述椭圆的扁平程度,为什么定义离心率?

教材中定义椭圆(双曲线)的离心率为焦距与长(实)轴的比,即,它从数值上描述了椭圆的扁平(双曲线开口开阔)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用比更直观(如图1), 为什么不用来定义离心率,而用呢?

解释:设P是椭圆上的任意一点,由椭圆的定义|PF1|+|PF2|=2a,2a>|F1F2|=2c,其中b2=a2-c2,a、c是基本量,而b非基本量。对于双曲线b是虚半轴,不能直接看出来。所以用基本量a、c表示椭圆、双曲线的离心率。

案例5.为什么要规定单调性和奇偶性作为函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多年教学和教研实践了解到,一般不会有教师去思考这个问题。教材怎么写,我就怎么教,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写,就是那些编写教材专家的事情。看来,如果不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要教好数学是不可能的。

解释:函数中的本质属性为“对应”,我们自然关注的是,如果自变量按一定规律变化,相应函数值 f(x)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 如果自变量x取值在定义域D的某个区间上取值逐渐增加时,研究相应f(x)的变化趋势,即是函数的单调性;如果自变量x取值关于原点对称,研究相应f(x)的变化规律,即为函数的奇偶性。

以上由函数的概念可以知道,为什么单调性和奇偶性作为函数的基本性质。除此以外,还有一条更重要的原因,这一条往往被中学数学教师所忽略。如函数的奇偶性:

任意一个定义在实数集R上的函数f(x)都可以写成一个奇函数和一个偶函数的和:

设 显然函数g(x)是偶函数,h(x)是奇函数。

这类规定的例子还有:

平面的三条基本性质。

同角三角形函数关系两个基本公式:

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商数关系:

(原来有八个公式,其余六个可以由这两个公式推导得出)。

圆锥曲线简单的几何性质。

四、因其数学意义而“规定”

案例4.算术平均数

我们在小学时就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但是大多等瞬⒚挥邢牍平均数真正意义。其实,算术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值,起着衡量数据资料的集中趋势和大致水平的作用。一组数据的“代表值”,应该具备这样的特征,与每一个数据都“很近”,怎样刻画与每一个数据都“很近”呢?

分析:距离在数据上往往用“绝对值”来表示,我们用x1,x2,…,xn表示样本数据,用a表示这个“代表值”,那么,函数f(x) =∑|a-xi|在x =a时取最小值。

怎么求a呢?有绝对值号很不方便计算,因为我们并不是要计算这个绝对值的和是多少,而是要找出x1,x2,…,xn 给数据的代表值a,因为绝对值非负,能否有另一个非负数来替换它而达到同样的效果呢?显然可以用“平方”来替换,即

显然,当且仅当时,f(x)最小。至此,我们知道了“平均数”的真正意义。

事实上,科学上的任何规定,都是有“为什么”的,连数学符号的采用都是如此。

任意x,为什么记作Ax,是因为若将anyx缩写为“ax”或“Ax”,容易引起误解,于是便写成Ax;

篇(10)

药品、食品行业是一类特殊的社会职业,与人们的健康与安全息息相关,其从业人员不允许有半点疏忽与失误,否则人命关天。最近几年,药品、食品行业接连出现了“齐二药”事件、“欣弗”药品事件以及三鹿“三聚氰胺奶粉”、“红心蛋”、“染色馒头”、“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给人民群众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究其原因,主要是有的企业或从业人员目无法纪,职业道德沦丧,视人命为儿戏,只追求个人的私利造成的。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关键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就承担着教会学生做人做事这一重任,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应牢牢抓住“教人做人”这一根本,通过人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认同优秀的民族文化,了解世界优秀文化,做一个知识广博,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健康的人格,志趣高雅、道德高尚的人。同时在不同专业中,大学语文教学要有一定特色,应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融合,与他们毕业后的工作相联系,教育学生做一个热爱本职工作,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具有普遍人文关怀的人,为将来踏上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有些人,虽然读了不少书,获得了许多人文知识,但道德水准不高,品行不端,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能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所以,进行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笔者在大学语文课教学中,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选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药品、食品行业里缺乏一批优秀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高素质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有的专家认为“目前是在用良心和道德呼唤产品”,因而要求学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学生尽快成人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社会经验少,阅历浅,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但是可塑性很强,只要教育正确,就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大学语文课中,选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传统的忠、孝、仁、义、信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可以把它们作为教学内容,并赋予新的含义,教育学生。

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忠”的内涵,在教学中选取《论语》中有关论述,例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里的“忠”是指忠于友情。穿插介绍钱学森忠于祖国,水稻之父袁隆平忠于职守的事迹。通过研读与交流,使同学们认识到:“忠”,就是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职守,忠于友情等等。药品、食品专业的学生联系自己所学专业认为,要做到“忠”,就是要为人民群众健康恪尽职守。

“孝”是道德之本,孝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基石。儒家经典《论语》中所谈到的许多内容在根本上都是关于如何做人,在关于做人的道理中,其中一条就是“孝”。选择《论语》中有关“孝”的章节,同时选取现代人有关孝敬父母的文章,让学生阅读,然后谈体会。通过学习、讨论,学生深刻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孝敬父母是做人之本。在生活中把“孝”延伸到尊重师长,友爱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等。

关于“仁”,孔子认为:“仁者爱人”。“爱人”是泛指,要求爱社会上的一切人,做到与一切人友善,而不只是爱社会中的某一部分人。选取墨子的《兼爱》,让学生体会文章的主旨:天下兼相爱则治,“兼爱”就是爱人如爱己,要天下的人彼此相亲相爱。在教学中,联系80后、90后青年志愿者,在北京奥运会、在抗震救灾中、在上海世博会的言行,让学生充分理解爱的内涵。联系所学专业,教育学生要做到仁爱,就要爱我们所选择的事业,爱我们的服务对象――人民群众,要为人民、为社会献出爱心。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选取《论语》、《孟子》中有关章节和现代人们常说的“义不容辞”、“义无反顾”等词语,和学生一起探讨“义”的含义。《论语》中讲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看重的是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君子应做到见利思义,舍生取义。教学中,联系新时期道德模范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典型事迹,让学生理解当代“义”的含义。结合所学专业,同学们进一步明确了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尽力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

对于“信”,古人认为“人言为信”。这是强调说话的人对所说的话要负责任,即人们常说的“说话要算数”。一个人说话要出于诚意,这就叫信;否则,就不值得信。正是出于这一层意思,后人才常把“诚”与“信”连在一起。教学时把《论语》中的“言必信,行必果。”以及现实生活中诚实德模范的事迹引入课堂,跟学生一起探讨,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离开守信的社会便没法生话;而在群体的社会生活中,许多方面都要靠诚信来维系。一个失信于社会的人,必定会被社会所唾弃!药学、食品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树立诚信守信的观念更为突出和迫切,必须把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座右铭!

通过学习、思考、讨论、体验、感悟,使学生把忠、孝、仁、义、信,内化成自己自觉遵循的道德准则、行为准则。

二、阐发名言义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从整体上看多种价值取向并存,从个体上看,多数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但已具有鲜明的特征。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大学生的绝大多数能够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意,还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每个人都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有的大学生对此还不很明确。在大学语文课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让学生学习阅读具有代表性的名人名言及经典,从中汲取营养和精华。教育学生要实现人生价值,首先要确立人生价值目标,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引导学生研读《礼记・大学》中的章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通过研讨,大家认识到,要想使天下太平,要想报效祖国,只有满腔热情和美好愿望是不行的,首先要多读书,深入思考,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然后教育影响全家人,让家人以及身边的人,跟自己一样都达到很高的水平。把治家的方法扩大到治理国家,就会是使天下平衡、和谐。

北宋哲学家、理学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涉及社会和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内容。充分表达出儒家的襟怀,彰显了儒家的宏愿,因而也可说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近年来,总理在国外演讲或接受记者采访,对此曾多次引用。2005年,时任台湾主席的连战先生访问大陆,也曾用以寄语北大学子。足见张载四句名言的精神感召力。联系我们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学生们将来所从事的工作,这先贤的追求也正是青年学生不懈的追求。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讨论,真正理解这四句话的内涵,并激励学生认真践行,以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弘扬先贤精神,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药品、食品行业的反面教材,联系学生所学专业,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牢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绝不能放任见利忘义的行为,绝不允许基本道德的失守。

教育学生把学业、专业、职业和事业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自己科学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对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职业和人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学院所开设的专业都与药品、食品有着密切的关系,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药品食品事业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现实,结合行业特色,从传统文化中选取优秀案例,弘扬先贤精神,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中医药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中选取一部分优秀的医药古文,让学生聆听先贤的教诲,感悟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同学们从神农氏尝众草,辨百谷,对本草的精心研究,从中学到了古人执着的敬业精神。同学们通过学习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进一步受到教育和启发。《大医精诚》虽然是针对医生的职业道德讲的,但作为药学以及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职业目的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在专业技术方面要做到“精”,要努力学习,要有真才实学,对所从事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学会学好,做到精益求精。在职业道德方面要做到“诚”,要爱岗敬业,把关心爱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作为重中之重,正如孙思邈所说的“人命至重,贵于千金”。教育学生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呵护每一个人的健康。在将来所从事的药品、食品的研发、选材、生产、检验、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监督管理等工作中,把好各个环节的质量关,切实从源头上杜绝假、劣产品。在工作中要遵纪守法,做事要认真、扎实,一丝不苟。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要团结协作,树立团队意识,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四、点评中外文学经典,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

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精力充沛,但许多学生文学知识比较欠缺。要使他们知识丰富,视野开阔,就要通过语文教学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在大学开设语文的课时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课时里,要充分发挥好教材载体的作用。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史发展概况,熟悉在每个历史时期代表性的作品,选取典型作品作重点分析。所以当谈到《诗经》、历史散文、《论语》等诸子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的代表性作品时同学们如数家珍。对于现当代文学,指导学生重点学习先进性的、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品。对外国文学作品以博览为主,以此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

以课上讲授带动课外阅读,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重点讲授的基础上,给学生开列自读书目,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引导广大学生从小书斋走入大课堂。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图书室、资料室借阅相关书籍阅读,建议学生养成晨读经典名作的好习惯。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学习兴趣,或走马观花式地浏览,或下马看花式地精读,然后集中起来进行交流,老师适时加以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做到使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腐朽文化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联系实际体现时代性,联系学生所学专业,体现针对性。通过大学语文课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和人文素质。同时,在学生原来语文水平的基础上,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等,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终身受益。

上一篇: 大二下学期自我总结 下一篇: 巩卫宣传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