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9 21:35: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班建构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问题提出
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教学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小班化教育是在规模较小的班级中进行的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能面向全体学生。为“使每一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提供了平台。如何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而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所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显得至关重要。而超前学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手段。
那么如何指导小班化下的学生超前自主学习呢?
二、超前自主学习的实践探索
1.自主学习引发主动提问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便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超前自主提问能体现学生的好奇心,克服思维惰性,而及时认真的解答能维持学生的热情。由于小班班额小,我们可以全面仔细地回答每一位学生的每个问题。
过程如下:周末布置学生超前学习下周将要学习的内容,学生自主学习开放式提问,教师收集整理学生问题,将学生问题按个性和共性进行分类,个性问题直接交流或者指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共性或者有价值的问题返还学生,学生针对问题进行二次超前学习,生成新的深层次的问题,这些便是课堂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2.超前作业,评价自主学习效果
学生在新课前超前做作业,作业二次做。教师只要批改学生作业便会发现问题,学生只要做作业就会被动发现问题,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针对学生超前自主学习情况修改教案
收集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回答、超前作业后,教师便能了解学生,真正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明白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引导他们,使教学不再盲目,努力使每―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一个异步、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完全可以建构出相同的结果。
案例――科学八年级上册2.6《为什么会降水》,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提问
①当空气中湿度过大,而无固体尘埃时,降温会出现什么现象?
②相对湿度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③为什么要用干湿球两只温度计?
④为什么降水有时是雨有时是雪或冰雹?
⑤湿度计是怎样测湿度的?相对湿度怎么看?
(2)问题分类
个性问题:采取书面直接解答方式解决。
有价值及共性问题:归纳成下面几个问题返还学生进行二次超前学习。
①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有什么区别?用形象的例子说明。
②空气中容纳水汽的能力随气温升高而发生什么变化?
③为什么干湿温度计读数会不同?干湿差越大湿度越大还是越小?为什么?怎样通过干湿温度计测相对湿度?
④烧杯中的空气为什么会发生水汽凝结?水汽凝结的条件是什么?
⑤云和降水的形成过程是什么?降水的形式有哪些?如何测量?
(3)重难点的生成
学生二次超前学习结果:
第一个问题:学生对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只知概念并不真正理解。
第二个问题:大部分同学认识正确。
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能解决。
第四个问题:需要纠正学生片面的认识。
第五个问题:成为课堂重难点。
(4)修改教案(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针对第一个问题进行讲述)
修改前:怎样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
湿度是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空气的湿度一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胲温度下的最大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常用百分比表示。
设计思路:
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是的日子,是举国欢庆的日子;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快乐的节日气氛,知道尊敬国旗,在升旗时立正、行注目礼等知识特设计了本活动。活动中通过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和运动员得冠军时的升旗活动来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感,萌发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目标:
1、知道五星红旗是中国的国旗,代表我们的国家,有热爱祖国,尊敬国旗的情感。
2、掌握词:五星红旗、国旗、尊敬。
3、能大胆在同伴中交流,发言,有为国争光的愿望。
准备:
1、国旗及各国国旗的图片。
2、有关升旗的录像。
3、红、黄腊光纸若干,双面胶。
过程:
1、谈话“我是中国人”,激发幼儿的兴趣。
2、出示各国国旗的图片,让幼儿找出我们国家的国旗。
3、观察、认识五星红旗,知道五星红旗是我们国家的国旗。
国旗是什么颜色的?(红色)上面有什么?(有五角星)有几颗大五角星?几颗小五角星?
讨论:为什么要有国旗?国旗代表什么?
幼儿相互交流话题一:
在什么地方见过国旗?(在电视上面,在小学里面……)
话题二:
你有没有看到过升旗?(有,奥运会上运动员得奖牌时就有升旗的;还有小学的哥哥姐姐们早上也要升旗的,他们是敬礼的)是怎么样的?(他们都是看着国旗的,一动也不动的……)
4、观看升旗活动,知道升国旗时要立正,不讲话,向国旗行注目礼。
5、模拟升旗仪式。
6、手工活动:做国旗。
幼儿园小班国庆节活动教案二
一、主题名称:快乐国庆节
二、主题来源
每年的国庆节前后,到处都张灯结彩,洋溢在一片欢乐之中,电视、报纸、广播等等各种媒体会有很多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报道、介绍,给我们的爱国教育带来很多的便利条件,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抓住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爱国教育。由此,我们设立了“我爱祖国”这一主题。
三、主题实施时间
三周(2019年9月22日——10月10日)
四、主要教育教学目标
1、认识国旗、国徽、国歌,学习升旗。
2、知道祖国地大物博,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以及伟大的建设成就,能参与收集陈列各地特产以及风景名胜,有爱祖国的情感。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散文等,复述故事时会使用不同的语气,学习归纳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
4、爱护幼儿园和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喊叫和奔跑。
5、能叙述自己的游览见闻,介绍自己熟悉的特产、民俗风情等。
6、了解国庆节的来历。
五、主题知识网络
快乐国庆节
我的国家
庆祝国庆节
祖国各地的特产
六、智慧活动内容
1、语言智慧
1谈话:我的祖国、祖国各地的特产
2诗歌:我去台湾岛
3诗歌:天安门
4自编儿歌:我的祖国
5幼儿英语 2、自我认识智慧
1庆祝国庆节
2我是中国人
3、人际关系智慧
1参观:民俗文化村
2“国庆”联欢活动 4、逻辑智慧
1)分类记录 2)立体图形分类 3)数的二级分类 4)复习分类概念 5、音乐智慧
奥尔夫音乐教育 6、空间智慧
美工:自制中国地图
建构:长城 7、身体运动智慧
1)我去台湾岛 2)小飞行员 3)小小奥运会 4)到北京去
七、主要活动内容及过程
活动一:学习与祖国有关的儿歌、歌曲等活动中,孩子们学习了诗歌“天安门”、“我去祖国台湾岛”,还学习了歌曲“国旗红红地哩”。通过谈话和分享交流,孩子们对祖国的了解也更加深入了。孩子们在表演他们学习的诗歌“天安门”!
在小班化教学中,学生人员少,可以有更加广阔的自我表现与发展的空间。教师要抓住这一优势,优化课堂结构。
(一)创造条件,以帮带教,协作共进
在小班教学中,我们为学生创造小组活动的条件,座位由“秧田式”改为五六人围坐式。这样的座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群体感,也便于交流。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可以和任何成员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小组内成绩差或内向的学生在成绩好或外向的学生的直接带动下,也会对课堂上教师的要求作出积极反应,从而形成互帮互助的活跃气氛。
(二)平等参与,适时指导,提高学效
教师穿行于小组之间,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是学生的“学姐”“学哥”。这有助于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让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同时,教师也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并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二、发挥小班优势,尝试小班课堂“先生”轮流做形式,焕发学生活力
“小孩子是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学生也可以做老师,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知识信息的交流。让学生做老师、当“先生”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都是童话、寓言,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学生容易把握。在上这一单元的课之前,笔者忽然有了一种想法:在这样的小班中,可不可以来一个角色的转变,让学生也来当当小老师。笔者就这一设想与学生商量,学生兴致很高。最后,笔者让学生自选一课进行准备。课文选好之后,笔者指导学生备课、写教案。上课的小“老师”非常认真地做这些事情。他们认真地看课文,理解课文,读透课文,还到处查找资料,不断修改教案。经过一番精心准备之后,学生教课开始了!小“老师”的课讲得有板有眼,其他学生则带着兴奋、好奇的心情和巨大的热情全力配合小“老师”的讲课,一问一答,轻松流畅,有时对小“老师”提出的问题,有意反问,课堂气氛和谐、诙谐、热烈,效果很好。在这几节课里,课堂已完全属于学生,真是“我的课堂我做主”。课后当了“老师”的学生说:“不仅锻炼了胆量,而且变得更加自信。”没当小“老师”的学生说:“下次我也要上台露一手。”
三、发挥小班优势,丰富课堂对话形式,促进学生的体验、感悟
小班课堂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室空间变大了,功能设置更加全面了,教室环境更加优美了,更具有人文性、开放性了。小班教学除了可以用讲授、谈论等一些通用的方法外,还可以根据小班自身特点进行“活动式”教学,比如游戏、角色表演等。
在《再塑生命》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艰辛,笔者设计了和学生一起做一个小游戏的环节:选出四名学生,在讲台前站成一列,要求将眼睛都蒙上;然后,笔者在第一名学生的手掌上书写四个字,由这个学生将这四个字传递给身后的同学,以此类推;最后,让第四名学生将所感受到的“字”写在黑板上,同时请体验过的学生谈感受。结果可想而知,“失去”了视觉的保障,依靠触觉来与外界交流的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黑暗”的可怕。在这样的亲身体验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全新的理解。有的学生说:“实在想象不出来,海伦・凯勒是怎样完成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有的说:“在完全的‘黑暗’中学习,她面对的困难和阻力实在是太大了。”有的说:“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的毅力值得我们学习。”这样,由参加游戏的学生谈感受,让学生亲身体验海伦・凯勒学习时的艰辛,这是平常的任何“教育”所无法企及的。
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活化教材,把游戏、演讲、辩论、表演、当导游、召开新闻会等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把教材内容“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尝试在现实的、生活化的情境中展开“对话”学习,让学生在尝试、体验的基础上解读课文。
四、发挥小班优势,拓宽课堂教学空间,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小班人数少,有利于调控和管理,有些课外的语文活动也容易组织。所以,我们可以将小班课堂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与生活环境展开“对话”,为学生打开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口。如尝试运用语文知识策划社会活动,解决社会问题,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感悟;亲近自然,用心聆听风声、泉声、鸟语,体察蝴蝶翩飞、花蕾绽放、流云溢彩……此外,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广阔而又绚丽的语文教育前景,“在线语文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在一种交互性的信息环境中直接“对话”,使沟通与合作成为教学的常态。建构大语文,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语文学习走向语文生活,这是语文教学的美好前景,也是当务之急。这一点的实现,使学生在广阔的“人境”“人机”对话中不仅能享用到活的语文,还能提升学习、思考和生活的方式,进而成就语文素养的真正提升。
本班幼儿有31名,为了让幼儿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游戏,在游戏中发挥自主的能力以及交往合作能力,让幼儿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我们拟定了计划措施,以促进幼儿游戏的进步,使幼儿掌握更多的本领,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二、游戏目标
1、根据主题活动创设主题环境,在不断变化的主题中激发幼儿对各种游戏的兴趣,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中,体验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
2、引导幼儿理解角色在游戏中所具有的职能,进一步明确角色的职能,能根据角色开展相应的游戏。
3、鼓励幼儿大胆游戏,愿意主动向教师提出自己的设想,与伙伴之间能积极交往,一起玩合作游戏,并尝试开展新的游戏主题。
4、遵守游戏规则,收放、整理玩具时,做到迅速、有序、整齐。评价时能安静倾听教师对游戏活动的评价,不随意插嘴,下次的游戏活动中能主动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游戏。
5、鼓励幼儿积极动脑筋,能主动利用一些替代物进行游戏,并根据游戏自由想象活动的情节,对积极创造游戏情节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
6、通过游戏促进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手部肌肉,自我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言语交往的能力
三、具体措施
1、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根据主题,为幼儿创造一个愉快的主题游戏环境,设置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各个活动区如建构区、益智区、语言区等等。在环境创设方面能注意体现幼儿的主体参与性,并且能与教学主题内容相匹配。
2、亲自参与,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游戏中,我们主张亲自参与,让自己与幼儿间没的距离,这样才能让幼儿没有心理负担的去玩。老师参与,能引导幼儿学会最基本的交往能力,遇到问题自己商量解决。达到完美的结果。
3、突出个性化方面。丰富区域活动的内容,能根据幼儿的能力和发展水平提供材料,使区域活动能适合幼儿各种兴趣和探索学习的需要,更符合幼儿素质发展的需要。
4、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观察事物,学习讲完整的话,能把自己的意愿讲明白转载自百分,培养幼儿说话能力和观察能力。
5、结合社会活动,让幼儿学习模仿成人的劳动,以便在区域中进行各种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幼儿更好的认识自己和同伴。能与同伴团结友爱。
6、重视知识的积累,在游戏中让幼儿多看、多说、多做、多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7、多关注班中怕事胆小、顽皮吵闹的幼儿的成长,让他们多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同时培养他们开朗活泼的性格和听话的习惯。
8、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活动的同时,适当指导幼儿轮换进入各区域活动,让幼儿体验各区域活动时的快乐感觉。
9、抓好安全和卫生教育,让幼儿在玩中注意安全,而且玩好后要及时洗手。
10、在游戏活动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重点指导幼儿要养成讲礼貌,幼儿间要团结友爱的好习惯。
小班教师的工作计划模板二在教学方面
一.了解幼儿基本情况和特点。
1.跟幼儿多接触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
2.实习班级授课方式,教学计划备。好自己的教案跟主班老师多交流经验。
二.配合主班老师工作。
1.认真配合主班老师把幼儿照顾好,不懂的事情就要问。
2.跟主班老师搞好关系,创建和谐平等的工作环境。
三.与家长进行良好沟通。
1.注意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如果孩子有什么异常行为,及时和家长沟通联系。
2.在跟车途中要认真与家长态度,家长有什么意见或疑问要及时上报校领导或主班老师并帮忙解决。
个人努力方向
1.尽快熟悉教学程序和计划,多学多看多听多问。
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期望的提高,小班化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被称为“教育领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所谓“小班化教学”,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
1 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实施小班化教学势在必行
小班化教学是当代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教育优质化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现代化学校的新模式。 推行素质教育,实施小班化教学在我国势在必行。
1.1 小班教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小班化的课堂教学,人数多在20~30人,符合教师的最佳关注范围,有条件实施网式连接。在小班化教学上,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方便互动交流信息,整个课堂是一张网,教师和学生都是这网上的线,任何一根线如有所反应,整张网都能颤动,教师随时进行调节,真正做到变教案为学案,让学生有更多练习、发言、展示、交流的机会,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效辅导,学生学习知识更扎实、更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1.2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实现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方式的变革离不开环境的支持,否则只能成为空谈或沦为形式。而“小班”正是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最切合的教学环境。
1.2.1 小班化可以优化教学的物理环境。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客观条件,是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师和学生的生物、物质和精神因素的总和。小班化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快地适应教学环境,减少学生之间的冲突,让他们有更广阔的空间学习、阅读和娱乐。
1.2.2 小班化可以优化教学的心理环境。小班的组织形式给师生彼此的认识提供更多时空。教师能在单位时间内关心更多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受教师辅导的机会明显增多,基本能做到“面向全体”,加强了情感交流和教学信息的传递。
1.2.3 小班化可以优化课程设置。小班化教学资源上的优势,为课程的设置安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增进相互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体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大部分学生不再是看客,而是真正课堂的主人。例如,可以充分进行分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如此这般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加强。
1.3 小班化教学可以改善我国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小班化教学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强调知识的开放性和课程的综合性,教师和学生不只是课程的“接受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创作者”。在师生相互交往的动态过程中建构课程意识,同时也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小班化的改革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舞台。从而改变我国学生缺少自信、恭顺无创造精神的个性。
1.4 小班化教学可以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相对于传统的大班教学,在教学时间上,由于班额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减轻,能有大量时间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做个别指导;在空间上,实行小班教学后,教师空间增大,能增加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频率,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有助于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在形式上,小班教学可以采取各种教学形式,照顾到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2 我国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可行性
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发展的健康与否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前途、命运。在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教育不容小视。在亚太一些地区,如新加坡、泰国等都在进行一系列教育改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缩减班级规模。在我国,小班化教学也已具备了可行的条件。
2.1 计划生育效应为小班化教学提供了现实基础
上世纪70~80年代,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实行的是大班教学制,一个班级的人数甚至达到了七八十人。班级的庞大给教师造成了不小的负担。但随着80年代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出生率明显下降,升学压力降低,这就为实施小班化教学创造了可能。
2.2 我国GDP总值的不断增加是小班化教学的前提条件
教育的投入是小班化教学实施的关键所在。以泰国为例(泰国的各方面情况类似于我国),政府资金是泰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来源,总的教育支出从1987年的13.48usd增加到1997年的68usd,再到 2000年的70usd。2000年,总教育支出占政府财政预算的25.7%。从1991年开始,教育支出成为中央财政预算中最大的份额。而在我国如果能提高教育支出在政府财政预算中的份额,小班化教学将成为可能。我们来算一笔账(以某城市为例):现任小学教师为6000人,按师生比1: 19.5 的比例来说,学生有117000人。一个有50人左右的班级,教师大约有2人左右,把班级拆为25人左右的班级,教师大约1人,但是他所面对的学生数却减少了一半,若实行包班,就可以在不增加太多教师的情况下实现小班化教学,也有利于综合课程的实施。目前,我国的GDP已达到小班化实施的前提条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投资,需要五至十年甚至更长的过程才能见到效果,但是足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后续发展。
2.3 师资条件和教育资源为小班化提供了可能性
教师通过各种渠道的继续教育,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成为小班化教学的生力军。他们可以有效地开展小班化教学,为“综合性的课堂”的推行展开一片新天地。其次,本科全日制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也大大提高了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壮大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推行小班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原有的教学资源,缓解小班化校舍紧张的问题,将就近的学校整合起来,共享教学资源,合理分配老师以及教学场所。
2.4 小班化教学的实施应“由点及面”进行推广和普及
上海、北京等地的部分小学已开展了多年的小班化教学实验,在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实施过程、策略和模式上已有了初步的经验,这就为我们在较大范围内推行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小班化教学继承了班级授课制的所有合理内核,又克服了大班授课制的弊端,增加了个别教学的优点。既不过分增加教育的成本,又可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小班教学与大班教学相比,教学成本提高了,但教学效益提高了。学生获得更多的指导,特别是享受更加充分的优质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得到更快、更好的提高。而大班教学使部分学生得不到更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而出现“吃不饱”或“消化不了”的现象,在小班化教学中可以得到比较有效的克服。
不难看出,小班化教学以它特有的优势,逐步引领着世界基础教育的改革浪潮,小班化教学带给我们的将是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小班化教学”为素质教育带来了曙光。
参考文献: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媒体外语教学成为外语教学的必然趋势。“它定会创造一种奇妙的学习环境,这种模式下的学习能把视觉和听觉刺激结合到一起,这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广义的多媒体外语教学其实就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导、涵盖多种媒体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教学主体借助多媒体光盘和网络教学资源获得学习内容;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中也会吸取并发挥包括图书、磁带、幻灯片、电子白板、CD等在内的多种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形成合力,构建出真正意义上的立体化外语教学体系。
如何让多种媒体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辅助外语教学,我们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基础课《综合英语一》为载体,以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为目标,以与本专业有合作关系的数家企业,即与本专业对口的少儿英语市场的要求为蓝本,对课程中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情况做了调查。从2012年4月到2014年12月,采用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8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52份。调查主要以专业教师、外语系学生和用人单位三个维度组成:第一,了解教师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情况、教学方法;第二,学生认可程度,课堂运用;第三,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和期待值。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少儿英语教师的要求有多样性,强调的是他们的口语技能,不光要有很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还要有如设计、组织游戏等能力。这就要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构建主义强调学习者如何在自己的思维中构建知识,Piaget(1972)强调学习者要在完整的、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体验活动,认为生物具有适应环境的本能,从而构成智力和行为。因此,以纸质教材为主的情况下,用多媒体教学能便捷地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真实外语素材,加大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轻松构建更有效的语言学习和使用的环境。
使用多媒体进行外语教学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针对PPT作为综合各媒体优势的基本教学展示平台之一,是否成为外语教学的主要手段这个问题,调查情况如下:教师赞同的占85.2%,学生占92.8%,用人单位占94.8%。但是其劣势也不可忽视。
一、PPT的劣势
1.教师、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出版社等多方共同打造的电子教案、电子课件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理念得以传播,有效地避免了重复劳动,使资源得到无限地整合和合理地利用。但是所有的电子教案都是以预置的信息为前提,能否和本班的教学活动、学生情况适应,还需要教师的糅合与取舍。
2.PPT带有的自身审美标准,而演示是它自身强有力的思想――外观往往比现实重要,PPT教学往往是以牺牲内容的代价突出了轮廓。精美的PPT本身可能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削弱了对内容的理解。
3.弱化了教师的作用。教师可能会成为机械的放映师,缺乏和学生必要的互动。
4.信息量多少不恰当。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照搬,整堂课都照PPT宣讲,教学活动死板。一方面信息量过大,各种内容堆砌,无法体现重点;反之,过于精简教学内容,只列出教学要点,课程进度变快,学生来不及消化。
5.PPT总是以单一的线性结构呈现,整体框架结构层次不清晰,无法建构完整的教学知识体系。PPT限制了智力发展,思想被随之简单化,抵触高级分析推理。
二、结合《综合英语一》对多媒体教学的探索
1.Cohen提出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都有可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Cohen, 1998)。《综合英语一》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的基础课程,由于采用20人左右的小班教学,在使用通用电子教案和课件时,可以结合各班实际做进一步调整,如应用英语班着重强调掌握少儿语言习得的过程与特征。
2.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完整、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体验活动(Piaget, 1967)。利用多媒体创造贴近真实情景的模拟环境,调节课堂氛围,如英美文化知识、时令教学等,让学生身临其境般体验英美国家的本土文化;原版歌曲不仅有助于练习听力,对发音也有极大的帮助;视频更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必要的文化修养,使学生习惯用英语进行思考;视频或音频中地道的口语、纯正的语音语调,无疑对英语专业的学生练习发音十分必要。
3.建构主义者指出学习者应在教师和同学的参与和帮助下,掌握他单独无法领会的概念和思想(Vygtosky,1978)。教师通过可以增加图片或视频等拓展单一事物,通过适当运用课堂提问和讨论,吸引学生注意,加深理解和记忆,也可以让学生来讨论和讲解,把课堂还给学生。调查显示,83%的学生希望教学中“主要由老师来担当课堂的主角进行分析讲解”和“由学生来讨论和讲解”两种方式兼而有之,老师充当咨询者和顾问,答疑解惑。而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活动是“分组讨论”(55%)。
4.过多的文字会让人产生疲劳,相反,PPT为绘制和展示图形与表格提供了便利。所谓“字不如表,表不如图”,老师可以将枯燥的文字、数据加工成符合思维形态的表或图,文字简明扼要。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教师领读”“口语对话练习”“借助电教手段进行听力练习”和“各类游戏活动”四个课堂活动选项,“借助电教手段进行听力练习”占32%。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建立分解任务,通过课前或课后的准备,让学生选择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阐明观点。这样不仅有助于梳理和内化所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今后的职业技能。
5.课堂实践中表明,教师利用不同任务进行切换,能有效地弥补PPT的线性思维局限;学生进行课堂陈述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等软件,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再通过PPT进行线性梳理,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巩固,也使知识线条更清晰。
6.课后多媒体的使用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学生可在指定的范围内有效利用丰富的网络英语资源,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来巩固或加深已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则处于辅助地位,只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因此,在《综合英语一》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修养,也为学生在今后的少儿英语教育中灵活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Gilroy, M..Using the Technology to Revitalize the Lecture: A Model for the Future [A].In Issues of Education at the Community Colleges: Essays by Fellows in the Mid- Career Fellowship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C].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1998: 1-12.
[2]庄智象.我国多媒体外语教学的现状与展望[J].外语电化教学,2007(2).
研究型大学以探究为基础,强化学习、思考、创新、合作和表达能力;以探索、调查和发现为核心,强化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发现的能力。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建立
在课堂教学中,把知识满堂灌给学生,是常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由于教师讲得过细、过全,而使学生无需动脑,结果实际上是“窒息”了学生的思维。
而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基于探索研究的教学模式。教师把教学重点从传授知识转移到以探索、研究知识为基础的教学上来。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究为基础,而不是以盲目接受信息为基础进行学习。
探究机制的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教师是知识建构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建构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创造各种利于不断刺激学生渴望探求知识的环境和条件,例如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便是很重要的做法。
“多媒体技术”作为计算机硬件和扩展设备以及应用软件知识的基础,它是“计算机组成原理”、“信息论与编码”、“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的延续及深入,又是“数据压缩”、“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视频技术”等的前驱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将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全面探索和研究问题,有益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拓宽,从而帮助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加以综合运用,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探究式教学法,实施互动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学生起主导作用
鼓励和支持学生上讲台。对于某些重点和难点内容,提前布置某个知识点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整理思路,下次课时学生代表上台进行先行讲解。课上教师就学生讲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指正,并对知识点加以延伸。此举可使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刻苦钻研能力等综合素质。
2 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
以大班授课、小班辅导或兴趣研究小组的形式开展研讨活动。教师提前列出几类典型问题供学生选择,邀请教授、退休老专家或者研究生一起参与讨论。教师应该有经常与学生在一起或方便沟通的机会,例如电话、电子邮件、论坛等。学生通过参加讨论活动,激发了学习热情,加强了与教师的沟通,增强了交往和交流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求实意识,提高了对科研的兴趣。
3 课内讨论扩展到课外调研
坚持在“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以适应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布置综合性作业,组织学生以小分队形式,分赴中关村科技园、高新技术开发区等进行市场调查,或进行短期的实践活动,最后书写实践报告,并制作成演示文稿或视频播放方式上台展示。通过扩展学习场所,扩大交往人群,学生可以增长实践经验,了解自己的不足。
二、探究式教学法的课堂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古以来就有凡事要实践才能有所提高的道理。
1 提高教学的目的性
探究式教学法强调的是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在必要的理论指导下,注重实际应用,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够快速胜任工作的人才。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仍是互动的主体,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切实加强和落实实验和实践环节。
2 完善教学手段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本课程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设计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采用声、画、文字、视频、交互作用等技术手段,把概念、软件操作、编程方法、操作步骤等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
(2)摒弃“板书式”电子教案。在教案的设计和规划上,充分考虑多媒体表现手段的专长,使教案有启发、有悬念、有表现、有思考,彻底改变了“通篇文字”的板书式电子教案。
(3)追求电子教案的时效性和质量。鉴于多媒体应用技术的特点,各学期均更新教案。在教案制作中,刻意追求细腻的过程描述、科学的表现手段、严谨准确的教学内容、良好舒适的视觉效果。
(4)把课间休息纳入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缓解紧张的学习情绪、提高教学质量,把课间休息作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利用5分钟进行“课间教育”。专门设计和开发的“课间音乐系统”在课间播放。实践证明,舒缓的音乐和良好的视觉画面能够有效的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3 采用新的考核模式
传统考核模式是学生考试结束后,只能查到自己的成绩,批改后的试卷学生看不到,也不知道试题结果如何,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当后续课程用到其中的知识点时,才又找到朦胧的似曾相识的感觉。究其原因,传统的开环式考核系统有很大的影响。
根据课程的性质,我们采用开放的考核模式。主要包括两大题型即理论题与实践题,以3:7的比例进行考核,题目均源自于现实生活中与多媒体技术相关的题材。例如理论题侧重于研究多媒体的发展现状及相关技术,当今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情况等。实践题体现在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学生感兴趣的或当今热点话题为主题的多媒体作品,或制作某个领域的多媒体数据库系统,以及制作某行业的多媒体光盘等,并要求进行相关技术的描述。
在时间轴上,我们的考核系统分“考核课题―实际设计制作―教师评分―学生互评―集中讲评”5个阶段进行(见下图),形成一个闭环的考核系统。
可以看出,考核从一个点扩展到了一个区段,不仅拓展了考核的知识面,而且还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提高了自信心和兴趣,加强了竞争意识,其中学生互评和集中讲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4-1351-02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in Education
ZHANG Li-juan
(Nanj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6, China)
Abstract: Teachers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ve the strategic responsibility to cultivate new talents. Their ability of information-based education meets the requirment of modernlized education.This thesis analysed the basic skills teachers must own in this informationalized enviornment, what's more, it discusses about the status quo of information-based education and the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based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Key words: information-based education; Status quo; integration
教育部于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本质,就是在课程“教”与“学”的内容和活动中有机地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接收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1]。这种变化就需要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与教学很好地整合。然而目前的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
1 教学信息化现状
1)在教学活动和教学环境上,仍然是高校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满堂灌。由于连续多年的大学扩招,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已经接近饱和,甚至超负荷运转。除个别超冷门专业可实现小班(30人以下)教学外,其余专业均存在大班(90人以上)授课。一名教师负责主导课堂教学、课下批改作业及辅导等一切教学活动。采用教师讲,或者利用多媒体课件讲,学生记的教学方式,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体,一本教案原封不动地用几年的教师也大有人在。在当今科学知识不断更新,以裂变的速度发展的信息社会,这只能传授给学生比较陈旧的知识。因而,对于有很多企业对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评价为“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面较窄,教学内容陈旧”的评论就不足为奇了。
2)在教学媒体上,大多数教师还是以粉笔、黑板和讲稿为主要工具,最多加上以文本为主的电子幻灯片--所谓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且教师对媒体的驾驭能力不强:包括运用媒体能力、操作媒体能力、排除故障能力等方面比较欠缺。
3)在教学评价上,仍然是以记忆、理解、判断、综合及简单应用书本知识为标准,计算机考核评价系统成为应试教育的工具――万变不离其宗[2]。来自学生的反馈:学生认为教师使用的教学软件的表现力比较一般,有的学校的学生认为用多媒体教学比不上传统教学。教师使用媒体教学的作用一般,没有提高教学质量。
2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高校教师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2.1 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
文字可以说与教师终生为伴,从远古时代的刀刻到毛笔、钢笔的使用,再到今天的计算机对文字的处理,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文字处理的探索,总是在寻找一种快捷方便的传播方式。目前,国内使用最多的文字处理软件是WORD和WPS软件。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人们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更应该熟练掌握应用。
2.2 网络环境的利用
充分利用校园网、教育网和互联网资源(包括收发邮件、上网查询、电子资源利用等),将会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3]。学生的答疑、作业提交均可通过电子邮件的往来、网络课件平台中的教学反馈系统省时高效地完成。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反馈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通过网络查询,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及相关资料。网络对于今天教师的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熟悉它、利用它,最后驾驭它,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掌握更为丰富的科研信息,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快捷高效的工作效率。
2.3 信息化教案的制作
信息化、电子化教案以其方便、美观、视觉效果和教学效果良好得到了师生们的青睐。电子教案可以使展示的教学内容做到图文并茂、静动结合、形象生动。教师还能适时方便地修改补充教学内容,实现常讲常新。多媒体技术的引用,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的讲授效率。因此,任课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地去掌握电子教案的制作方法。教师一旦掌握了电子教案的制作方法,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设计出符合自己讲课风格和教学思想的电子教案[4]。
3 信息化与教学整合的思考
在运用信息技术于课程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以便利、迅速地检索与获取丰富的、合适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另一方面要清楚学校的课程设置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准备情况。正如麦德克斯在文章中所指出的:“技术支持只是给教学过程提供了外部的技术环境,而课程支持则把这种技术条件转化为教学过程的直接促进力量,两个条件都非常重要,两者缺一不可”。麦德克斯的这一说法从某种程度上道出了整合的关键,即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运用”问题,而且是一个“课程资源”问题。更进一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意味着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而且意味着课程资源的选择与比较。只有先有了课程资源的选择与比较,才会有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进而才有建立在技术运用基础上的其他发展[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优化课程与教学、促进学习与发展,更直接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获得学习经验。虽然信息技术为课程与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便利的获取方式和全新的沟通机制,但信息不等于知识,学习也不纯粹是信息获取;运用信息技术接触信息和获取资源,不等于掌握了知识和获得了知识经验。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优化课程与教学的过程中,整合者必须对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和比较,即把这些信息资源同学科课程目标、具体教学任务,以及学生认知特点等联系起来,选择和比较出有效的部分。信息资源的质量、组织、结构、交流工具等均是在整合实践中进行信息资源的选择和比较的首要考查因素。
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便利的获取方式和全新的沟通机制,给课程与教学带来了形式的多样化、过程的优化和效果的提高。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广大学生获得了从多渠道学习的机会,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获得了更多进行再学习的自由。基于此,在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整合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等概念相继出现。这些做法针对传统教学中刻板划一和机械灌输的弊端,对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要注意,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是不成熟、待发展的主体,而不是能力完备、只等发挥的主体。诚然,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的被动特征,使其自身的主体性大大增强。但这种转变不是必然的,而是有条件的,我们既要看到信息技术对学生角色转变的外在特征,又要深刻认识到这种转变的内在条件与能力要求。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学生的主体性”不是“充分发挥”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并不是把信息技术的设备和资源放到学生面前,学生就能自然地主体性增强、主动性提高、创造性发展,成为积极的学习者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被系统地运用于课程与教学的优化过程中[6]。信息技术于课程与教学,说到底是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工具;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与教学,实质上是教育工具与手段的更新以及这种更新引起的其他诸方面变化,即整合的最直接目的是促进课程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效果与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可以说,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是翅膀,课程与教学是灵魂,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活动应紧紧围绕和关注的焦点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首先,它是教学手段的变革,信息技术于学科课程与教学,不仅可作为一种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的助教工具,还可作为一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助学工具,或者两者兼可。其次,通过教学手段的变革来带动课程与教学的整体性变革,目的是要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一方面在课程物质载体上创新和建构信息化课程材料包,另一方面在课程内容结构上注重知识体系、情感维度与能力梯度的全面整合。可以说,教学手段的更新是过程,课程形态的信息化是结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应以现有课程与教学条件为基础,根据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通过对过程的组织,把信息技术的资源、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到课程与教学中,从而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
参考文献:
[1] 朱新伟,周小浦.关于提高高校教师素质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1(1):10.
[2] 陈榕芝.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人才问题探讨[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3,(1):36-40.
[3] 赵国栋.教育技术研究的新课题:交互网络运用于学校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1996,(12).
一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关注教学的艺术性,看重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教师自备、自用,不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教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只能被动学习。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存在厌学、主动性差和学习能力差等问题,影响了学习的质量。
二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质量的最终标准是学生学的质量,而学生学的质量最终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为此,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人手。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重点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由主要考虑“教什么”转到更多地考虑“学什么”;由注重“学会知识”转到同时注重“会学知识”;由“关注教师的成功感”,转到同时“关注学生的成功感”。
三是当今教学改革存在的误区。在当今教学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拿不出实效。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忽视自主能力弱的现状。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课堂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为此,十二中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助式“学案”,申请了“自主探究——学案导学”的实验课题。
二、课题研究实施
第一,改革备课模式,精心设计学案。“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案。它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经验、具体文本、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教学资源而制定的学生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学案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学方式等方面不同于教案。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教学过程案例,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侧重使学生“学会”。而学案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是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的案例,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侧重使学生“会学”。
第二,改革课堂教学,推行“三段五环节”教学模式。学案如何有效地落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过探索与实践,学校总结出了适合本校课堂特点的“三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三段”是指为突出教学活动的螺旋式发展的特点,在时空上划分为三个阶段,突出教与学的完整性、延续性和提升性,即课前、课中、课后。“五环节”是指在课堂的具体实施中按“预习质疑——认定目标——交流探究——梳理小结——达标反馈”完成教与学的活动。预习质疑就是要在学案的引领下,通过学生的自学生成课堂问题,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认定目标是在预习质疑的基础上,学生在思维上产生认知冲突,对新知的学习明确方向;交流探究就是通过对学、群学、展示等合作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梳理小结是课堂要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建构知识网络,留足学生自我反思和完善学案的时间;达标反馈就是通过评价来强化和诊断学习目标的达成,从而保证课堂的实效性。根据实际情况,十二中将“自主探究——学案导学”课堂模式下的课堂操作流程规定为:预习质疑——认定目标——交流探究——梳理小结——达标反馈。
第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自主探究——学案导学”课堂模式的建立旨在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解决课堂精力流失率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但就十二中的教学实际,如何解决好大班教学小班化,需要依托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等形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使学生实现终身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首先是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做到互补互助、协调和谐,即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其次是运用评价来促进小组间的竞争,评价中坚持把握“淡化个体、强化小组”的原则,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评价和行为评价两个方面。
第四,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反映,同时也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十二中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经费状况制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三大原则,即整体考虑、分步实施的原则;系统考虑、分层实施的原则和综合考虑、分块实施的原则。在课题研究与实施中,学校坚持以文化为引领,逐步提炼出了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坚持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创设良好的校园物态环境,形成学校特有的物质文化;通过修订、完善和内化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同时,注重层层落实,提出了学校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和小组文化建设三个板块。
三、课题研究成效
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帮助者、点拨者和激励者,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一人主宰课堂,而是通过营造科学民主的学习环境、宽松热烈的求知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同时学校的课程改革实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学校获得了“阳泉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基地校”、“阳泉市基础教育先进集体”、“全国优秀现代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还成为《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合作校,而其课改实验曾被《中国教师报》《阳泉晚报》《阳泉矿区报》等多次报道。
自申报江苏省教科院“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年度)以来,充分得到专家们的认可,课题被成功立项为基础教育类重点资助课题,课题编号为:B-a/2013/02/090. 经过校领导和课题组成员的宣传、发动,学校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可以说是“风景这边独好”. 班级小了,教室美了,学生开心了,教师在各种教学展示活动中“一统天下”的讲授格局被打破了,师生互动、生生合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与兴奋;学生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彰显了教学的活力,被更多的学校和师生所关注和模仿. 本文就“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改革作为小班化的本质要求,通过大胆探索,以求和教师们一起再作一番探讨.
建立学生个性档案
笔者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来全面了解学生. 通过对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个性特征和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分析,再依据所任教班级学生的个性和数学思维方面的差异性,从学生的成绩层次、多元智能倾向性、数学学习倾向性以及学习风格四个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对所任教班级每个学生进行分析,并建立档案.
1. 根据学生的起点不同,按照学生学习能力的情况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①基础层;②飞跃层;③创新层.
2. 多元智能也是区别每个学生个体差异的方法. 多元智能的每项智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的,每个孩子都不能只靠一种智力来学习,常常是多种智力相结合,只是以一种或几种为主. 在这里,笔者要讨论几种数学里常用到的智能:A. 逻辑―数学智能;B. 视觉―空间智能;C. 肢体―动觉智能;D. 音乐智能. (人际智能与学习风格中的小组型重合了,就不另外谈论了;语言智能也是每位学生都具有的,就不列入讨论)
3. 数学学习倾向性分为:①数与代数;②空间与图形;③统计与概率;④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部分.
4.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学习风格,使多元智能理论与学习风格相融合,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 学习风格分为:①视觉型;②听觉型;③动手型;④小组合作型;⑤个人独立学习型.
课堂教学直面“个别化”
小班化教学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各阶段已经普遍实行,它是社会和义务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满足了社会成员对优质教育和有效教育的进一步要求.
从小班化教学的内涵看,其最本质的特征是教学面向学生个体,而不是面向全班;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
小班化价值指向是什么?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就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让个别化教育成为可能,再从更高的角度讲,所谓教育现代化让个别化成为可能的教育,才是现代化教育. 所以,小班化,首先要求教师直面个别化,不能再像大班额授课那样用统一的教案,由教师自己掌控45分钟,而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设置相关的教学环节,适当增加一些生生互动的设计,多问问学生:我讲清楚了吗?你听明白了吗?你讲给我听听!你写给我看看!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案例1?摇 (九年级教师的一节数学复习公开课)上课伊始,教师复习相关知识后出示了第一道题:如图1所示,D是ABC的边BC上一点,AB=4 cm,AD=AC=2 cm, BD=4CD,求BC的长.
然而课堂上情况突变,第一道题就出了岔子. 这位教师精心设计的这道几何题,是用添加BC边上的高线和勾股定理来求解,显然比较烦琐,但老师讲得很投入,应该怎样添,轻车熟路,很是得意. 当老师马上要进入第二题的讲解时,没想到突然冒出一个同学说:“老师,你的这种解法太烦琐了. 我用圆幂定理解,很快就能完成. ”他毫不客气地当着这么多听课老师和同学的面同他的数学老师“对着干”. 他不慌不忙地站起来,很快地描述了自己的想法. 同学们感到莫名其妙,他怎么用圆的知识解决直线型问题呢,太不可思议了. 这位教师仔细地倾听了他的发言后,觉得他的思路很有新意. 既然大家还没有听明白,就让他再详细说说. 教师亲切地走过去对他说:“请你到讲台上再给大家讲讲吧!”他自信地点了点头,信步走上讲台. 面对30多位同学,这位学生熟练地讲起了自己的解法:
(如图2所示)因为AD=AC=2 cm,可以可作以A为圆心、AD长为半径的A,则C必在这个圆上. 延长BA交A于点E,由圆幂定理得BD・BC=BF・BE. 因为AB=4 cm,AD=AC=2 cm,所以BF=2 cm,BE=6 cm. 因为BD=4CD,所以 BC 2=2×6. 所以BC= cm.
“哇,这种解法真的好简单啊!”顿时教室里发出了一片惊呼声!
这堂课,由于增添了这个优美的小插曲,这位教师没有完成精心预设的教学计划,但我认为这位教师的课上得很成功.
本节课经过了教师的精心预设,但是再好的预设也预见不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 教师在备课时没想到学生竟会用课外补充的圆幂定理来解决直线型问题,这反而给这节课增添了意外的精彩.
设计问题“内驱化”
新课程提倡教学内容问题化,提倡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驱动化就是以问题为引擎,提出真问题,抓住问题要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 这既是提升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解题模型的基本方式. 问题驱动设计得是否有效,决定着教学成功与否.
案例2?摇 在探索用多种正多边形铺设地面的过程中,有些同学根据手中的正多边形及自己的想法认为用两种正多边形铺设地面存在以下情况:
(1) 正三角形、正方形;
(2) 正三角形、正六边形;
(3) 正方形、正八边形.
我没有直接评析,而是循循善诱:“还有其他组合吗?”
“有!”有一位同学高声回答,同时把手举得高高的.
看到这位同学的积极性这么高,我忙叫他回答.
“还有一种组合,是正五边形与正十边形. ”我愕然.
“怎么办?”满心希望他能给出正确的结论,结果却……
按照传统的教法,我应该马上否决这位同学的回答,以便课堂能够顺利地进行,但在新课标的理念下,直觉告诉我: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其余学生对某些学生结论的正确与否进行评析和质疑,说不定能捕捉到数学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点滴火花,营造探究氛围让学生自觉地进入主体地位,也许会出现转机. 心意已决,放开手脚,让学生来提出疑问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于是我对这位同学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了表扬,接下来又有几个同学陆续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没有同学对“‘正五边形与正十边形’这一组合”提出质疑. 怎么办?继续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吗?万一没有学生对此提出质疑呢?我犹豫了. 但当我看到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踊跃发言的情景,我瞬时做出了决定,再给同学们一个机会,也即给自己一个机会.
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后面的回答中,终于有一位同学提出了疑问:正五边形与正十边形的组合能镶嵌成平面图案吗?我认为不能. 这一意见的提出,立即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就“正五边形与正十边形的组合能否镶嵌成平面图案”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为什么不能?”得出“正五边形与正十边形的组合能镶嵌成平面图案”的那位同学不甘心地站起来问.
“虽然正五边形与正十边形的组合看上去符合多边形能镶嵌成平面图案的条件(拼接在同一个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及相邻的多边形有公共边),但它们仅仅满足了一个点的拼接,而不能大面积地镶嵌. ”那位同学又提出了自己的理由.
听此解释,同学们纷纷动手实践,结果被证实是正确的. 一瞬间,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也给予了很大的肯定. (教师的肯定是学生最引以为傲的,这更加鼓舞了学生进行数学探索和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
上述例子说明,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更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有效促进者. 如上例中,若教师采取的是另一种措施,直接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评析,我想学生也会接受,但这样的话学生将缺少思考的时间,将无法对其余学生的结论提出疑问,将不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对那些回答错误的学生来说,会使他们丧失斗志,也许以后他们将不乐意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