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0 15:42: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软件项目工作经验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前言
随着现代化气象事业的发展,传统的人工大气探测项目也过渡到自动探测的轨道上来,加之新版地面测报业务软件的运行,给我们传统的地面气象资料预审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掌握地面测报业务软件的使用方法,结合人工审核经验,采用合理的审核流程,注重日常审核工作经验总结,才能够逐步提高预审质量,及时、准确地完成报表编制工作。
2.审核规则库的设置
地面测报业务系统软件2004版的审核规则库共计114条审核规则,各项目的设置主要依据实际工作经验及各要素历史极值情况输入。建库时可先建一个其它区站号的规则库,各项规则设置严格一些,然后利用OSSMO软件中“导入”功能,将已建好的规则库导入本站。如某月疑误信息过多,可先大致分析一下,是否是规则库设置问题,再修改本站规则库相应设置,重新审核。审核完成后再把开始建的规则库重新导入本站。
3.检查异常地面资料序列输入[1]
3.1天气现象起点止时间有缺测,缺测时间输入“////”,全部缺测只输入现象代码,天气现象全天缺测输入“//,.”。
3.2每小时降水量缺测时输入“-”,连续缺测一个以上时段缺测时段的降水量为累计量时,在缺测的起始时段输入“A”,中间时段录入“-”,终止时段输入累计量。
3.3若日照时数记录全天缺测,日合计为“-”时,须在日出日落时段和各时单元格输入“-”。
3.4某日自动站蒸发缺测需改用人工观测记录代替时,则在各时蒸发量的20时输入人工观测和日合计值,其它各时次为空或输入“-”。
4.计算机审核时应注意的问题
为保证跨月降水的正确,如上月的A文件不和当月A文件在同一目录下,审核前把上月A文件拷贝到本月A文件所在目录。在执行“格检审核A文件”时,加载A文件时一定要把“湿度查算”栏中的“”点上,在“通风速度”栏中选“0.8”或 “湿度反查”均可。计算机审核完成后,把资料窗口的滚动条拉到窗口的中下部,检查各要素的质量控制码是否为“099”,如果不是进入到“A文件维护”中,在A文件中任意修改一项数据后存盘,然后再把修改过的数据改正过来存盘,各要素的质量控制码会变为“099”。
5.计算机审核后需要人工审核的项目
只要业务软件中参数库设置恰当,数据格式错误和决大多数记录间的矛盾都能审出来,但由于软件设计时考虑一些极端情况和软件的缺陷,以及一些天气现象不记录时间,计算机在以下几方面的不合理记录审核不出来,需人工审核。
5.1是否漏记飑线。飑的记录可根据整点前十分钟查看自动站的分钟数据和各时次巡视人工自记仪器,根据气象要素的突然变化综合判断,及时记载。人工审核气表时,依据自记纸迹线的突变进行复查该现象是否出现,根据自动站分钟数据复查记录出现的开始时间。
5.2是否漏记露、霜、轻雾等天气现象,夜间不守班的台站天气现象白天栏是否要继续记录上述天气现象。
5.3大风记录时间是否合理,日极大值是否在大风时间内。大风记录时间可以利用自动气象站数据质量控制软件查询。
5.4有积雪时漏记雪深或无降雪时雪深增加过多。
5.5夜间不守班站夜间出现需要记录最小能见度的天气现象时,是否漏记最小能见度。
5.6夏季08时的日照时数与云、能见度是否矛盾。
5.7夏季降水起止时间与分钟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是降水起止时间有误,还是有滞后降水量。
5.8封底备注、纪要栏涉及到的相关项目是否记载完全,跨月降水是否正确。
5.9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的配合及天气现象本身记录是否合理。
6.小结
上述气表预审事项是日常工作的实践经验总结,对地面测报业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5-0056-03
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过程的核心,其结果直接影响到整个的软件开发过程。据相关资料显示,因需求分析因素所造成的软件项目失败或缺陷约占60%,属于系统实施阶段的代码错误,而导致软件项目失败的比率约为40%。项目失败的根源在于需求分析不明确,需求调研不彻底,从而引发需求不断变更,最终导致项目停滞。这些变更不仅加大了开发成本、项目无法按时完成等严重问题,而且,还有可能引发用户方与开发方之间互相指责,导致项目搁浅。
一、软件项目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软件系统的开发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系统的需求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系统测试阶段和系统维护阶段。而需求分析阶段是整个五阶段中的重中之重,在该阶段所占的工作量大概是整个软件开发项目的50%,逻辑方案是该阶段的最终成果。逻辑方案不仅是进行系统设计的依据,而且,还是系统最终验收的说明性文件。从以往的经验来看,需求分析做的不彻底,没有深层次的挖掘用户需求,往往可能导致整个项目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说设计开发出来的产品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需求分析首先要对现有系统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识别关键问题、分析项目的可行性、详细调查研究、系统化分析,最终设计完成该项目的新系统逻辑方案。只有系统分析员明白了用户的真正需求,才能开发出满足用户的软件产品。在这里,要强调一点的是,在做需求分析的时候,开发方一定要指派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系统分析员来与用户沟通,而不是指派具体的开发人员,这将避免一些沟通不畅的问题发生。系统分析员在了解用户的基本需求之后,要以书面的形式,准确地制定出软件需求报告。该报告主要说明系统的行为属性,是项目开发过程中对系统的制约。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系统分析员与用户之间做到紧密协作,甚至系统分析员要深入到用户方的实际业务当中,把自己当做是用户,从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开发方才可以真正了解用户需要什么,系统应该做什么。
二、规范执行需求分析的流程
需求分析的过程,要严格执行规范化操作,囫囵吞枣式的需求调研是不可取的。开发方在做需求分析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关,从对用户负责的角度出发,并且也为了降低自己的开发成本,对无法与用户实现很好沟通的项目经理要及时叫停,避免后续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按照需求分析的过程,同样也可将其分为五个阶段:首先要获取用户需求,其次是分析用户的需求,第三是编写需求文档,第四是评审需求文档,最后是管理需求。规范执行需求分析的流程,是需求分析能否成功的关键。图1是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的需求分析工作流程:
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开发方要深入用户方的各个部门,最简单的项目也要做到用户确认需求和需求评审两个过程,复杂的项目甚至要做到多次。
三、尽快熟悉项目用户方干系人全貌
项目干系人又称为项目相关利益者,是指积极参与项目、或其利益会受到项目执行或完成情况影响的个人或组织,项目干系人对项目的目的和结果施加影响。项目管理团队,即开发方,必须识别项目干系人,确定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尽最大可能地管理与需求相关的因素,以获得项目的成功。因此,应当从项目的启动开始,系统分析员用户方相关人员的配合下,逐步分清项目用户方干系人具体包含哪些人和部门,通过开方法与其沟通加之用户方领导的协调以驱动他们对项目的支持,从而减小其对项目的阻力。
有些项目在做需求调研时,因受用户方提出的进度要求等因素影响,有些系统分析员不愿与用户过多地交流,只是发一些调研表做一些大概的了解。往往是因为开发方已有与该建设单位相似的原型,会亟不可待地去推广,这样会导致某些差异需求得不到深入了解,用户方只能被动地去适应原型系统,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另一种情况则是开发方与用户方的技术部门交流比较多,而向业务部门和实际使用人员调查的力度不够,往往容易造成原型试用后,与用户的需求不一致,不得不再对需求做较大调整,造成开发周期不断延期,开发成本大大增加。因此,熟悉项目用户方干系人全貌是进行需求调研的第一步,也是需求调研的基础。在定制的开发项目中,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用户方中的组织结构关系、业务流程关系、数据流程关系。制定该项目的牵头单位,在此基础上,使用图表的形式将这三种关系表现出来。
1.绪论
1.1研究现状
国外高速公路发展时间比较久远,所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了相当多的施工经验[1]。现在国外出台了大量关于公路工程路基改扩建技术的规范以及标准。这些规范以及标准为我国的公路工程改扩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持与经验总结。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2],先后经历了多次基础建设,大量的公路不断地被改建与扩建。现在我国关于公路路基改扩建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扩建技术方式:我国在改扩建技术方面主要有完全拼接式、不完全拼接式和分离式三种技术方案[3]。
(2)公路改扩建路基沉降处理措施研究:路基沉降是路基改扩建技术的关键因素。我国现在关于新老路基沉降方面[4]主要有开挖台阶、土工合成材料的使用、使用高强路基材料以及控制压实度等方法。
(3)新老路基沉降理论研究:目前我国关于新老路基沉降理论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分层综合法[5]上,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模拟逐渐成为路基沉降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
1.2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以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通过将实验室具体试验数据与实际工作中具体工作经验相结合对公路工程改扩建技术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研究各种路基改扩建技术,对不同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其优点以及缺点,为具体施工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2)具体分析了路基改扩建工程中施工机械的使用过程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对施工机械的具体使用提出一定的建议。
(3)对路基改建技术中沉降路基处理技术进行研究总结,将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提供具有积极意义的建议。
2.路基改扩建技术研究
2.1路基改扩建技术状况研究
近些年来我国大量的高速公路由于运输能力受到了公路路面宽度的制约,得不到有效地快速发展。所以今年我国在公路改扩建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我国当今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主要是高速路由原有的双向四车道改扩建为现有的双向八车道,或者改扩建为双向六车道[6]。主要加宽方式为以下几点方法:
(1)双侧加宽:双侧加宽是现有技术条件下经常使用的路基加宽方式,当地质条件允许时往往会优先采用双侧加宽方式加宽路基。
(2)单侧加宽:单侧加宽适用于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下的公路路基加宽工程。
(3)分离式加宽:分离式加宽与单侧加宽相同,均为在特殊的地质条件下由于不能满足双侧加宽的技术要求,所以采用分离式加宽。
2.2施工设备选择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进步,制造业水平不断上升,大量的大功率大型设备不断地被使用在路基改扩建工程领域。但是这些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噪音、烟尘以及其它破坏环境的影响因素。所以为了在改扩建工程进行过程中,保证周围居民正常的工作与学习,对于施工机械设备的选择一定要严格按照施工技术标准来执行。
振动设备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巨大振动对居民的正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此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振动控制:
(1)隔震技术:采用隔震沟、抗震缝等结构对周围建筑物进行隔振处理,保证减小施工过程中对周围建筑物的振动影响。
(2)控制震源:作为施工设备的污染主要来源,震源一定要进行良好的控制才可以保证有效地降低振动。具体实施方法有选用静力式振动设备。
(3)减小共振:共振由于其自身的独特特性,一旦出现将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为了保证施工设备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尽量选择振动频率与周围建筑物自振频率相差较大的机械设备进行施工。
3.湿弱地基改扩建工程技术研究
3.1湿弱地基处理方法研究
在公路工程改扩建工程中,沉降作为路基最重要的质量控制标准,在工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影响公路路基沉降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湿软地基以及高填方路堤。特别是高填方路堤由于路堤高度越高,自重也就越大,传递给路基的作用力也就越大。在使用脱硫粉煤灰时,应当注意一下几点:
(1)高填方路堤改扩建工程会导致湿弱地基沉降量增大,明显影响公路工程改扩建项目的施工质量目标控制。
(2)针对湿弱地基改扩建工程中高填方路堤的建造可以采用换填砾石与抛石挤淤来进行地基处理。
(3)对于沉降评级分数属于“中”、“重”级别的湿弱地基,普通地基处理方法不能满足质量要求,需要采用更加有效的地基加固措施。
(4)湿弱地基改扩建工程中,如果有桥梁工程施工时。在桥头跳车部位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对湿弱地基进行处理,避免沉降量过大导致施工质量不合格。对于桥头过渡地段可以采用粉喷桩对湿弱地基进行处理。
3.2湿弱地基处理方法意见
根据长期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具体施工问题,经过经验总结得到了一下几点关于湿弱地基处理方法的意见:
(1)一般情况下随着施工进度的不断进行,路堤高度不断增加,路堤自重逐渐增加,沉降量也逐渐增加。
(2)路基拓宽路段的湿弱地基施工时,在坡脚处的沉降一般情况下,沉降量发展较为缓慢且程度较小。
(3)具体施工中路基中央分隔带的沉降量要明显小于其他项目的沉降量。
4.结论
根据长期的施工经验总结以及对关于公路工程中改扩建技术的理论总结,本文具体完成了以下几点工作内容:
(1)优化施工设备选择,保证施工设备在满足路基改扩建工程中的实际需要也可以保证维护周围环境不破坏周围环境。
(2)在湿弱地基路段进行改扩建工程时可以采用脱硫粉煤灰进行施工。但是在施工前一定要保证原材料力学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3)在进行改扩建工程前,一定要进行路基沉降试验,确定路基沉降速率以及沉降程度。保证施工所选用的具体施工技术方法适合该路段路基改扩建工程。
(4)针对桥头跳车过度区域,根据软弱地基条件提出了使用粉喷桩保证施工质量的技术方法。
【参考文献】
[1]傅珍,王选仓等.高速公路拓宽路基差异沉降[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0(6).
[2]傅珍,王选仓,陈星光,,周洪文,王磊.高速公路拓宽差异沉降对路面结构的影响[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
[3]傅珍,王选仓,陈星光,,史建平,王磊.新旧地基不同固结程度对拓宽路基差异沉降的影响[J].公路,2008(05).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2
知识资本在当代已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优势竞争力,而知识管理则是提升知识资本的有效手段。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自成立以来,在短短的9年时间里,以领先的生产技术,运行、维护和管理着国内独一无二、世界少有的结构坚强、科技含量高、驾驭难度最大的现代化电网。在各项生产活动中,一方面生产技术人员的岗位变动频繁,经常需要进行快速地学习和积累,以适应新的环境及技术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各类技能专家在挑战性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诀窍,但常因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模式,阻碍了知识在组织和队伍中有效沉淀和传承的速度和效率。业务的实际需要与知识管理的脱节,是阻碍业务效率提高的关键原因。根据这一思路,超高压输电公司结合一线生产岗位在生产、培训考核中的实际需要,研究形成了一套内部课程开发新模式,并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 企业内部培训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
目前,对电力系统生产技能类培训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1 课程实用性程度较低
电力系统涉及范围较广,一般的培训课程都偏重于知识原理介绍,而没有有效针对实际工作问题提供培训内容,与各生产岗位业务直接相关的课程不多。与此同时,不少课程缺乏完成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软性技能的经验总结、典型案例的提炼和分享,致使其实用性表现不佳。
1.2 课程规划缺乏系统性
一般的培训课程即使与各生产岗位工作相关,但都缺乏把培训工作提升到知识管理、沉淀经验、能力传递的高度,往往偏重于业务流程的讲解,缺乏针对岗位工作的经验传授、典型案例和操作练习,课程的针对性较差。且传统的内训师培养主要是对培训师演讲培训技巧的训练,不能帮助内训师有效提升其核心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成果转化率较低。
1.3 课程开发缺失规范可行的共享传承机制
对电力企业而言,多年积累的事件处理经验与核心技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这笔财富被分散地隐藏于各地域、各部门、各专业,甚至是各技术技能专家之间,以致当同样的问题出现时,曾经积累下来的经验未能有效共享和传承,容易造成各单位的时间、精力、资源的浪费。
2 知识管理视角下培训课程开发的定位
知识管理的视角下,教育培训工作肩负三个重要职责,即业务部门服务商、员工发展顾问和企业战略推动者。课程资源开发建设是教育培训体系的基础和重点,是肩负起上述三个责任的重要支撑措施,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培训课程开发过程就是帮助业务部门发现、积累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过程;(2)通过为员工提供学习资源,能够有效支持员工职业生涯发展;(3)培训课程开发是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有效复制到员工身上的重要手段。根据这一定位,结合对一线生产业务的梳理,借鉴参考国内外相关技术应用的案例和最佳实践,超高压输电公司建立了基于知识管理的培训课程开发新模式―“三位一体”培训课程开发
模式。
3 超高压输电公司内部培训课程开发模式的创新:思路、方法与工具
3.1 “三位一体”的培训课程开发模式思路
“三位一体”的课程开发模式认为,课程开发要抓住“课程开发就是对组织知识和能力进行管理”这一核心,即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使开发人员(一般为内训师)掌握最关键的培训课程开发能力,使用时要懂得传授最关键的工作经验。在开发课程课件时,融入课程开发能力的培训,使内训师在完成培训后懂得如何总结工作经验,持续开发课件,达到从培训课程开发的源头上保障课程有效、可用的效果,同时解决内部培训中经常遇到的“内训课程与基层、一线的需求脱离”难题。知识管理是现代管理中提升组织能力的重要方式。以岗位能力标准为基础,以项目制为推进方式,以岗位培训规范和关键技术技能培训课件建设为突破口,同时实现“建立一套培训规范,培养一批内训师,开发一批培训课程”的工作目标。该模式采用项目制,每个内训师都分配有具体的课程开发任务,保证每个受训人员在完成课程开发任务的同时,完成能力的提升,使生产流程与知识管理紧密结合,既让知识服务于生产,又在生产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创新。主要的培养步骤
如下。
3.1.1 人课匹配。在选拔课程开发人员时,除对学历素质、职业资格、工作经验等资格进行考量外,还需要根据将要开发的课程确定适合的候选人,使其可在课程开发前准备好课程素材。
3.1.2 明确任务。在课程开发工作启动前,明确学员在培养课程中应依据的岗位培训考核大纲和课程体系,以及需要开发的课题。培训中由授课老师讲解培训课程开发要求和技巧,使学员明确如何进行课程内容梳理和课程文件制作。
3.1.3 课程审核。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授课老师根据课程开发标准,检查课题内容的编排和组合,对课程提出修改意见,并与学员共同修改完善。
3.1.4 课程试讲。授课老师对内训师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结合内训师自己开发的课程,进行提问与反馈等授课技巧的锻炼,提高培训能力;结束前组织内训师使用自己开发的课件进行试讲,并对课程质量和授课技巧进行审核。
3.1.5 课后跟进。内训师在培训中完成的课件还需要在课后补充完善,授课老师在课后将对内训师修改过的课件进行再次审阅。此外,项目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内部质量控制措施,对课程专业知识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进行严格把关,保证课件质量持续改善以达到标准。
3.2 课程开发技术方法与工具
超高压输电公司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深入一线生产业务核心,并采用一套以先进的QUICK快课?为核心的课程开发方法及工具。该方法通过帮助技能专家运用“问题导向思考”、“差异导向思考”和“改善导向思考”三种思维方法整理自己的经验,再运用问题启发、练习运用、说明解释、案例示范去展开核心的技术要领,从而有效地帮助开发者将内隐知识经验显性化,成为可以传递的知识。
3.2.1 隐性知识显性化。内训课程的关键贡献在于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在技术手段方面,QUICK快课?课程制作软件采用了Key-Value队列、关系二维表及有序树等核心数据结构,有效存储技能专家根据来自作业标准等的显性知识和结合自身技能工作经验的隐性知识。
基于课程框子开发超高压输电专业课程的流程如下:第一步,规划课程的基本信息。根据快课软件的提示,内训师对将要挖掘的隐性知识进行规划,圈定应知应会等课程目标。第二步,搭建知识逻辑架构。运用快课软件的“结构助手”功能,内训师对所要呈现的知识进行自顶向下逐步分解,通过“步骤法”和“序数法”,对要点的结构按照先粗后细的顺序进行梳理,使知识点形成树状的金字塔结构。第三步,细化知识点的描述。按照快课软件的提示,内训师对树状结构中每个知识点进行细化描述,提炼知识点对应的口诀、添加文字描述、插入示对案例和示错案例。第四步,构建知识考查体系。快课软件的“出题助手”功能支持内训师在课件中形成结构化和标准化的题目体系,以达到考查目的。考查题目包括“过关测试”和“总测试”两部分。过关测试按照树状知识结构的不同章节,有针对性的考查相应知识点。总测试则着眼全局,对课程的知识覆盖进行全面考查。第五步,参与专家评审。内训师开发出课件的初稿后,需要对课件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评审。在课件形式方面,快课软件支持辅导老师对已形成的知识架构和知识点进行批注。在课件的内容方面,由同行专家提出针对性改善意见,由内训师给出相应的修改。在工作方法论方面,技能专家运用三种思维方法整理隐性的经验知识,使用QUICK软件使其显性化:(1)从问题导向思考,找出哪些方面是新手容易犯错的。(2)从差异导向思考,找出哪些方面是专家与新手在完成工作中不一样的。(3)从改善导向思考,找出哪些方面改进做法可以更有效率更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3.2.2 显性知识结构化。QUICK快课?课程制作软件基于知识管理的理念而设计,采用问题启发(Q)、练习运用(U)、说明解释(I)和案例示范(C)去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KNOW-HOW(K-关键诀窍)。存储在核心数据结构中的显现知识,通过软件的前序遍历有序树的关键算法,并经由微软Office办公软件的ActivePresentation、ActiveWindow等基础接口,直接形成可用于授课使用的PPT课件。超高压公司生产岗位技术技能课件的课程框子主要包含七个部分,分别为前言、基础介绍、主题切入、技能诀窍、整体测试、视频回顾、示范练习。前言部分主要针对课件的基本信息,如课件的作者、课程目标等信息;基础介绍提供信息准确理解及定位所讲解的操作。主题切入部分利用真实案例有效设置课件悬念,提起学习兴趣。在课件的技能诀窍展示中,主要通过对技能诀窍进行有效的结构分解,并对诀窍点通过符合快课要求的具体说明,以及对易犯错误和异常情况处理进行立体阐述。最终,还将通过整体测试及视频回顾部分对课件内容进行重温,达到总结回顾的目的。利用“课程框子”工具搭建出一个技术技能课件的结构,帮助学员迅速形成课件,课程结构突出体现技术技能课程的特点,并通过运用口诀法、步骤法、序数法、嵌套法等条理化方法整理出知识诀窍,内容编排分类及次序得当,便于学习者的学习和掌握。
3.2.3 结构知识共同化。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通过交互式设计完成课件开发,同时开发交互评测方式以满足技能考核的要求。课程通过增加集成界面(视频、图片等)供学员更方便地开展自主学习,同时结合课间练习让课程更加紧凑,并根据学员所学给予即时反馈。
4 新模式的实施效果
超高压输电公司通过上述的实施思路和实施方法,经过实践和创新,逐步实现了对内部知识的系统管理,为公司带来了三大价值:一是将优秀员工未编码的技术技能技巧剥离出来,成为可复制的知识,为技术技能的保留与传承奠定基础,实现知识提炼价值;二是通过标准化的课件制作和内训师现场培训,将内训师必备技能有效而广泛地传递给基层员工,实现知识传递价值;三是通过PDCA的流程,持续改善培训课程质量,最终达到技术技能标准化,实现知识进步价值。
在实际的培训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
4.1 课题的规划
课题是课件内容的核心概括,课题范围的准确定义将有助于课程开发者在既定的框架下清晰阐述所需要传达的知识和经验。一是要避免因为课题太大而导致内容空泛,二是要避免范围太小而导致内容过于简单。从实际项目经验得知,课题所传达的内容需要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员充分利用时间碎片进行学习,同时保证学习质量。
4.2 质量的保证
在实际的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质量需要通过开发前、开发中和开发后实施不同的质量控制手段达到。开发前,需要课程开发人员正确理解所开发课题覆盖的范畴,防止出现偏差;开发中,课程框架保证符合课件的逻辑结构并且完整后,方能进行内容的填充;开发后,需要反复经过同专业专家的共同评审,反复修改完善才能确定课件的内容。
具体而言,新模式实现了以下三点管理效益:
4.2.1有助于提升员工岗位胜任能力。所开发课程围绕员工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进行开发建设,并通过对关键岗位关键能力的全覆盖,使员工能力提升与组织要求保持一致。
4.2.2 有助于提升员工技能标准化水平。所开发课程将标准化的技能固化下来,使位于不同地点的相同岗位人员在学习课件后,或使用电子课件进行现场培训后,不仅是能够用正确的步骤做正确的事,而且每一个步骤都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做。
4.2.3 实现了内部知识沉淀。课程将富有经验的员工(课件开发者和课件审核者)的诀窍与经验转化为可以积累和传承的知识。
5 结语
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在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中,从对培训定位的重新思考开始,对能力管理和知识管理进行探讨,分析一线生产员工培训现状,将知识管理应用在课程开发建设中,研究提出的“三位一体”课程开发建设模式有效解决了培训体系中培训实施标准不一、培训资源匮乏、培训师资分散、培训手段有限等问题,盘活了培训资源的运作,解决了培训体系中资源有效利用的问题,为达到“培训为生产服务、培训与员工发展紧密结合、培训资源系统运作、培训资源统一标准”的目的创造了资源基础,是一项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Rodrigo Ribeiro.Tacit knowledge management[J].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2012.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四川福溪电厂2×600MW级燃煤机组新建工程建设规模为2×600MW机组,由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四川省投资集团公司共同投资筹建。本项目在集团公司安全检查中列为中电投集团公司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的“标杆”,福溪项目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可以用“五个突出”来概括。现将福溪项目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上的一些做法整理出来希望对同行有借鉴之处,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2、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2.1突出前期策划,抓过程监督指导
开展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做好前期总体策划非常关键,策划的主体思想首先是贯彻落实国家安全法规和集团公司的管理理念。其次,是对集团公司关于文明施工的要求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使项目各参建单位在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和理念统一。第三,体现因地制宜,文化特色、节约使用、内容全面、与时俱进的特性。
根据上面的思路,我们以《福溪项目安全文明施工总策划书》为主线,指导施工单位进行安全文明施工二次策划,推动落实集团公司、工程公司《工程建设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图册》具体要求,努力创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标准化现场。同时,我们在主标段施工承包商中开展了二次策划评审、评比工作。目的是在工程初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有利于安全文明生产管理理念的宣贯和总策划内容的有效实施。
在策划实施过程中,我们狠抓各阶段方案实施的监督指导。如土建施工期间,指导施工承包商进行安全文明施工基础设施建设;安装开始时,指导施工承包商进行安全防护设施的建设;试运期间,指导施工承包商进行相关安全警示标示设置及隔离防护设施实施等。由于跟踪指导及时,保证了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策划各阶段实施的标准和质量。
主厂房区域相关安全设施厂房各层受电盘柜隔离警示措施
锅炉各层平台周转性材料存放厂房13.7米层装饰化围挡封闭
2.2突出本职安全,抓安全管理源头
一是抓安全岗位责任落实。在建立完善安全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基础上,我们搭建了一个工程管理方与承包商项目经理之间沟通平台,实行了承包商项目经理向安委会月度书面汇报履职工作制度,汇报内容包括“安排了哪些安全管理工作、主持几次安全会议、解决了哪些问题、安全资金投入多少”等,由安委会常务副主任批阅对重大施工项目和重点防护部安全措施落实、现场消防管理、试运工作安全措施落实、大型机械管理等提出相关要求,保证了管理方与施工方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沟通。
二是抓危险源辨识、安全技术交底实效。施工方案、调试方案的编写明确要求采用LECD法进行危险源辨识,完善、补充了危险源辩识工作内容,增加了安全措施控制时机、控制方法、实施人、监督人等内容,根据施工工序、施工方法等制定安全管控措施。实现了危险源辨识与控制措施落实的分级管控。上报施工方案必须同时上报安全技术交底记录表和危险源辨识清单。由方案编写人对作业人员在安全宣教室集中进行交底,交底方式上, 在持续推广采用培训和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项目开工以来施工的重大项目,均采用播放PPT片的方式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提高了安全交底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
三是抓重大施工项目安全旁站监督落实。严格相关安全旁站监督要求,坚持实行了重大施工项目安全措施落实及环境条件检查三方相关责任人(施工方、监理方、管理方)现场验收确认制度,检查发现的不符合项均要求以整改单的形式进行监督闭环。明确要求施工方、监理方重大施工项目安全旁站记录表必须附现场旁站监督照片和过程检查照片。通过逐级有效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监督管理责任,施工过程旁站监督,确保了重大项目的施工安全。
2.3突出集中控制,抓人员安全培训
编制了《福溪项目安全教育培训实施细则》,项目明确规定了参建单位人员年度安全教育培训、人员入场教育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重大施工方案的评审及安全技术交底、大型安全宣教活动等必须集中到安全宣教室进行,并进行签字登记,实现了对各参建单位进场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情况、重大施工方案安全技术交底和评审情况的有效掌控、监督。保证了安全培训和交底的效果。
培训方式上,持续推广采用了安全教育动画、多媒体教学、图片展示、实物样板讲解等形式进行,改善了教育和培训的效果。
2.4突出基础管理,抓PAP安全模块信息应用
推广使用PAP软件进行安全基础管理的规划,把PAP软件作为安全内业日常动态管理和工作成果考核的主要平台。编制了《福溪项目PAP安全模块录入指南》,有效提高了各参建单位录入内容的标准化水平。录入PAP安全模块的工作内容涵盖了人员和机械信息资料、不符合项管理、事故管理、安全技术交底、宣教活动、工作计划和总结、危险源辨识等安全工作所有事项,通过PAP安全内业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各参建单位安全体系和组织机构运行、安全管理状态的有效掌控、监督。
PAP安全模块基础信息应用建立火电工程PAP危险源辨识库
2.5、突出经验总结,抓管理持续水平提升
在总结前期安全文明各项策划实施效果的基础上,结合PAP安全模块信息应用和PAP再造成果,为持续提升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水平,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根据项目编写工程总结的要求,对总策划在各阶段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分析,包括安全管理体制上的改进、设备场地的管理、现场道路排水的设计施工、专业技术人员危险源辨识培训、安全技术交底内容等方面。努力为同类型项目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多积累工作经验。
二是实行了进场人员注册准入制度,以新版PAP施工人员管理模块为平台。以法规规定的进场人员必须具备的身份证、岗位资格证书、入场安全考试卷、体检表、保险单、特种作业证等信息为准入条件,以出入证办理为管控手段。从源头上有效掌控了法规规定进场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信息,也能够动态掌握施工承包商人员数量、分布、进退场等基本情况。
三是以新版PAP安全模块平台为依托,建立了常规火电机组施工项目危险因素辨识模板库、环境因素辨识模板库、安全技术交底模板库并积极推广应用。
新版PAP危险源辨识库 新版PAP安全技术交底库
3、结束
福溪项目利用先进的管理软件,通过“突出前期策划,抓过程监督指导”、“突出本职安全,抓安全管理源头”、“突出集中控制,抓人员安全培训”、“突出基础管理,抓PAP安全模块信息应用”“突出经验总结,抓管理持续水平提升”在项目安全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收到上级领导及同行的一致好评。
中图分类号:TP311.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在国外,包括国内,软件巨头不断地在壮大。对于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方面逐渐得到重视,但由于我国本身对技术软件项目管理的认识不足,技术上还有很多欠缺,其主要是因为科学管理的缺乏,使得我国的计算机项目管理方面有许多问题去需要解决。如何运用计算机软件使得项目管理变得更加有效,是我国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现今,我国正在努力的进行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的研究,并且,积极地进行软件管理人才的培养,这已经成为未来这种行业发展的必要趋势。
1 计算机项目管理的本质
席卷全球的科技浪潮使得计算机技术的到了飞速的发展,并且也使得其更新速度的加快。因此计算机项目管理变得越来越有难度,其复杂程度也不断增大,现有的管理模式已经完全跟不上时代的变化,由此,如果不对现有的计算机项目管理进行改革的话,我国的软件企业将会越来越落后。这些必要的因素及问题,不得不使我国的软件企业得到应有的对待和认识。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对于软件企业来讲变得相当重要,已经逐渐的成为软件行业的竞争点[1]。为了合理地配置资源,从而优化软件管理的质量,最终达到将成本降低的目的,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都将充当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这就是计算机项目管理的本质和其最为重要的出发点。
2 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项目管理人才得短缺
在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由于我国前几年对软件管理方面的认识不足,使得现今我国国内计算机项目管理方面人才的短缺,也是间接地造成了如今计算机项目管理的发展难以提升。一个软件项目管理人才缺失是软件行业的巨大损失,没有合适的软件项目管理人才,就会使管理技巧的不得当,管理就会变的很不协调,无法合理地分配工作,导致工作任务的延迟,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影响最终的实事项目[2]。
2.2 管理人员对待计算机软件管理的态度
管理人员对待计算机软件管理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其最终的管理成效。很多管理工作人员在管理上态度不认真、懒散、松懈。没从全局去看待,造成分工不明确、不合理,这也使得在工作时,有人的工作任务很重,有人的工作任务很清闲,导致无法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造成浪费。
再有一种就是计算机软件管理人员的团队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和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合作,只是各干各的,没有顾全到全局,只考虑到分内的事,无法培养新的软件管理人才,没有相应的责任心。
2.3 企业对计算机软件管理意思的薄弱
很多软件企业,在软件方面只重视软件技术的研究,很少关心软件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因此,在计算机软件项目中的工作人员,很多都是对计算机软件技术有着丰富的认识,却对软件项目管理一知半解。这也使得项目整体管理出现漏缺,加长了项目的计划周期,严重的影响着软件公司的工作进程[3]。
2.4 缺少交流的软件管理工作人员
由于软件管理工作人员之间缺少交流,限制了软件管理人才的视野,使其目光变的相对较为短浅,对于风险的评估不够,一些可以避免的损失也不能辨别,造成失误,这就是对于风险一时的薄弱,致使面对风险时变得大意,较为草率提出应对计划,然而,所取到的效果微乎甚微,甚至没有一点用处。
3 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的发展对策
3.1 制定相关的软件人才管理计划
面对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方面人才的短缺现状,有关部门或者公司本部要制定相关的软件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可以进行统一授课,问卷答题等形式,并在不断增强管理人员管理知识的时候,也要相应的促进管理人员本身的素质,而且在管理人员进行相应专业管理知识灌输的时候,可以相应的采取有奖有罚的形式,既调动了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又加强了员工的主动性,使得学习效果的不断提高,大大提升学习的效率。最后进行较为严格的考核,让每一个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的学习人员的主动意识、创造意识、积极意识得到增强。
3.2 让计算机软件项目的风险降到最低,加强管理的交流
在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方面,软件企业看中的是如何将市场风险降到最小,这就需要公司里有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然而这样的风险评估,也恰恰是每一个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的,但是现今社会中的软件项目管理人员,有很多都是缺少专业交流,缺少风险评估的相关培训,使得软件项目管理人员对风险的认识不足,在风险来临面前找不到相应正确的应对方法,无法避免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也就是所谓的错估风险。
面对避免这种错估风险的现象,应该加强管理方面的交流,制定相应的时间进行召开会议,是在其工作任务进行的同时,对工作任务进行良好的监控和交流,明确任务最终的走向,实现及早的发现风险,正确的去识别和处理,保证任务的正常运行,使得任务项目达到最有成效的收益。
3.3 树立管理人员的团队意识和责任心
如果一个管理团队中管理人员团队意识不强,没有责任心,这个团队就无法做到协同合作,合理的分配工作任务,使得人力资员得到浪费,达不到最大的物尽其用。所以,在培养管理人员管理知识的同时,也要适当的让他们融入公司融入这个团体。只有完全的融入进去了,才能够发挥最大的力量,激发出每个人的潜力,然后进行科学系统的分工,健全了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团队,从而保证软件开发的进行中顺顺利利。
3.4 明确项目管理的实施计划及实施者
作为一个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明白自己的工作内容,也要了解整个项目管理的实施计划,这样才能更好的配合其他软件管理人员及软件技术工作人员完成好每一个项目,与此同时,还要明确每一个项目管理的实施者,毕竟一个软件管理工作人员同时听多个管理计划,这样就算是实施起来也是手忙脚乱,因此,明确项目管理的实施者就尤为重要。了解这些后,还要明确软件项目实施者的需求和愿望,从而保证项目管理的阻力达到最小,以确保此次项目管理的顺利进行。
3.5 项目管理经验的总结和共享
所谓的项目管理经验的总结和共享主要指的是在完成项目管理任务时,开一次总结性的较强的会议,将管理工作的工作经验总结出来并且与其他管理人员进行共享,包括一些管理方面的优点、缺点和不足,使得在日后的实施工作流程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得到切实可靠的解决办法,为将来继续工作提供一个极好的资源和依据[3]。只有这样不断的总结,才能使得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
4 结束语
如果想要对计算机软件成本达到有效的控制,必须在实际管理中不断的突破,不断地寻找合适的管理方案以及大量的培养管理人才,因为毕竟作为一个软件企业,不应该单单只注重软件技术的培养,如果想要有效的降低成本,在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方面就要进行一次保质保量的提升。软件项目的失败有很多并不是技术方面的欠缺,仅仅是软件管理上的管理不当而导致,对于上文提出的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发展对策将会大大降低管理方面的失误,使得软件企业的管理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王远,王健.计算机项目管理[J].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08):22-24.
[2]俞振华,俞豪军.计算机项目管理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2):56-58.
当我进入海尔公寓管理区域时,给我第一感觉就是干净整洁的外部环境和着装整齐、严肃认真的保安工作形象,此情此景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细心、细致的物业服务。在公寓物管办公室里,我看到了那些分文别类、存列有序的物管档案,随机查阅发现软硬件档案管理科学规范、流程细化入微、管理核心明确。这些都体现着物管从业人员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规范化管理的工作力度。参观中,我们不停地询问管理细节情况,并认真听取了海尓公寓物业管理处负责人对环境保洁、治安防范、秩序管理、生活设施、文化娱乐、绩效考核、档案建制、后勤保障等物管项目的详尽介绍。通过现场观摩交流,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体会自当溢于言表。
三点体会:
首先感触很深的还是海尔公寓智能化的管理体系,从人员去向、文件往来、公告信息、安检维修、物资配额、进库出库、后勤保障等方面拥有的信息软件系统,在网络上实现了明晰、快捷的办公系统,管理程序让人一目了然,心得体会《参观学习海尔心得体会》。
再者是管理人员敬业奉献的精神让我感动。海尔公寓只有两栋楼,但来自全国各地务工人员大约五、六千人左右,昼夜倒班的工作性质致使人多事杂,给管理带来了让人难已想象的压力。针对这种情况,四名女同志在主管负责人的带领下同心协力、克服困难,勇挑重担,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延长服务时段,确保24小时服务随叫随到,辛勤的的工作赢得了服务对象的赞誉。她们以岗为家、以业为重的精神,让我深受鞭策和鼓舞。
其次是标杆成就了管理模式。海尔的管理模式是在海尔集团严格细化的督促中逼出来的工作动力。值得一提的是海尔管理的每个项目都经过专门的认证,十分切合海尔内部的管理要求,也为我们在今后物业管理模式上形成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使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提高了业务水平,创新了管理机制,挖掘了自身的潜能,作为身在其间必然得益匪浅、为我所用。
二、两点思考
1、海尔集团的服务理念、企业文化、管理机制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已经根植于海尔体制之中,形了强大蓬勃的生命力,通过与其对标,便可窥见一斑见全貌。海尔集团在企业管理模式上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启发,这一精神财富为今后从事更多业态的管理奠定了基矗因此,我们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对海尔的管理模式予以恰当的“移植”、摸索和创新,从做好服务品质入手,打造行业品牌形象。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3-0000-01
Computer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Architectural and Structural Design
Tan Xing
(Guilin Institut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Guilin541001,China)
Abstract:Through computer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application status, combined with relevant work experience with common software PKPM,CAD application features of the building and its structural design practice,computer technology,scientific applications strategy,regulate trade order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Keywords:Building;Architectural design;Computer technology
一、前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与结构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类工程的高质量施工均离不开完善图纸设计的科学支持,其已成为建筑工程充分借鉴的系列样图,清晰反映了建筑工程的显著外观特征、艺术造型、精细内部设置、布局结构、各类设备的选用、地理环境特色及其他相关施工要求,因此成为项目施工建设的主体依据。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化全面发展的时代,各类优势计算机技术层出不穷,其与建筑及结构设计的完美融合令工作人员彻底摆脱了传统人工式、机械式的手工设计绘图方式,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绘图设计,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引发了行业内成图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二、计算机技术在建筑与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建筑与结构设计中常见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主要包含CAD及PKPM等。前者的应用主要有建筑绘制、构造设计、规划类图纸设计,例如效果图、施工图设计、造型设计等。当然其衍生出来的应用软件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彻底改善了传统手工绘制施工图纸的机械化局面,随着各行各业的深入发展,CAD技术的应用范畴将越来越广泛。PKPM技术的出现不仅令结构设计的繁琐计算过程得以切实简化,还有效提升了制图、画图的工作效率,令设计周期显著缩短,体现出了充分适应当今快节奏社会建设及生活的综合需求。当然,在该类技术的实践操作及应用进程中,同样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我们无法真正、全面、深入的了解各类功能软件的编制原理,加之与软件相配套的相关技术条件说明不透彻、内容不细致,往往令设计工作人员在实践中发生偏差理解、错误应用等不良问题,对工作质量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新时期计算机技术在建筑与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一)强化应用操作技能,杜绝人为错误发生
当前,在自主应用设计或与其他单位展开设计交流进程中,虽然很多单位均采用CAD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软件辅助建筑与结构设计,但却常常出现施工结构图包含诸多概念性错误、常规计算结果错误等不良现象,一些错误甚至可能引发整体工程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一些从事结构设计的相关工作人员没有接受系统专业性培训,无法全面掌握专业知识,仅具备结构及建筑设计软件初级应用能力,却缺乏对整体结构概念的深刻认识,过分信赖计算机系统得出的分析结构,进而引发结构计算产生的模型与现实建筑物存在较大差别,或者由于工作人员无法对软件相关技术条件清晰认识最终导致了计算结果错漏的出现。虽然一些设计单位目前采用的结构计算软件PKPM自身具有一定的图形及数据自检能力,包含大量专家知识、经验库,具有合理判断、符合设计规范的高科技人工智能体系,然而其对错误的检测也仅停留在一般常见错误的层面,对人为失误现象却无能为力。基于这一现状我们只有从自身强化做起,广泛参加单位、企业、行业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树立认真求实、严谨、规范的工作态度,避免漏项、错误录入数据、参数设计不准、干预性错误及不当使用软件等现象的发生。同时我们应科学制定完备的复核校验机制,培养设计人员善于用检验精神结合实体建筑资料、设计需求对系统生成数据进行细致的审核、评估。另外我们应设立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对那些人为错误发生机率较高的员工进行警示、惩罚管理,奖励应用操作规范、具有突破创新精神的员工,从而真正营造良好、健康、有序的建筑与结构设计计算机技术应用环境。
(二)规范抗震概念及构造设计,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计算机技术在建筑与结构设计的实践应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抗震概念及构造设计理念忽视的问题,体现了设计工作人员没能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武装自己,职业道德感及责任心不强等弊端。低碳、环保、经济型、市场型社会的综合发展环境要求我们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才能真正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前,各类自然灾害频发,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在实践中强化抗震概念及构造设计,基于建筑特征及构建需求科学应用计算机技术展开纵、横抗震结构设计,从而提升建筑项目的抗震标准及综合质量。
(三)增强综合计算功能,提升精确度
不同于其他设计领域,建筑与结构设计实践中需要准确无误的进行裂缝宽度、承载力、挠度、配筋面积等指标的综合计算,且在工程实践中应符合结构构件例如梁板外部荷载的相关标准规范,并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展开调整与计算。倘若参数取值无法符合要求规范或计算数值结果稍微有所偏差便会影响整体设计产品的经济性与规范性,甚至造成企业、国家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在设计实践中我们必须在计算机技术的优势辅助下增强综合计算功能,提升精确度,不仅关心应当怎样使用计算机进行设计、核算,更应全面掌握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计算及设计方式,深入了解手工求解的内涵原理、科学原则及模型提炼策略,能自主识别各类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与包含的不合理性错误,进而全面掌握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建筑与结构设计问题的优势方法及策略。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我们只有进一步对建筑与结构设计中相关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软件施以充分重视,结合实践操作经验总结不足、扭转偏差,充分激发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功能价值,才能令建筑与结构设计在其科学的辅助应用下实现良性发展。
一、模块化项目教学,增强学习主动性
"模块化"教学是当今中职教学所倡导推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常而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创设两个方面的模块,一是教学生如何组装计算机模块;二是对出现故障的计算机如何进行维护模块。因此,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好"模块化项目教学法"就显得非常重要。"模块化项目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是符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实践性、应用性"的技能教学特征的,也能高度体现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理论先行,技能优先"的特色,同时对调动学生积极性,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在教学中形成了"项目培养目标-知识描述-教师演示-操作练习(独立实践-教师辅助)-问题讨论-教学反思"的多元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在技能性和实践性中彰显出来,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大幅提升。例如"计算机系统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教学,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设立项目培养目标:创设情境--开机启动中常遇到的故障:如插头插座、配件接触、黑屏、报警、反复重启、蓝屏等硬件故障。(2)讲述问题出现的可能原因:初步判断--对计算机所处的环境、新老程度、计算机硬件的认知及是否品牌机等方面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找出计算机出现问题的可能原因所在。(3)演示如何排除故障:查找问题--通过"看一看"计算机所处现场的环境,计算机显示的错误信息判故障所在位置;"听一听"计算机硬件发出的声音等方法来判断故障所在位置。(4)教师指导练习:自主学习--由学生通过掌握的故障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和信息资料,运用专业知识、专用设备等判断故障存在的原因,并着手解决问题。(5)问题讨论:经验总结--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汇总,展开讨论、交流,并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相互讨论,进一步总结、补充、修正、归纳出最简单直接易行的方法,并总结本次实验的学习效果,加深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二、加强教材建设,增强教学内容先进性
计算机业界有一摩尔定律"芯片所集成的晶体管数目与功效每18个月翻一番",说明了硬件发展之快。而我们所使用的教材的更新周期往往需要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相比严重滞后。因此,必须及时增补最新的硬件知识和装机技术,来提高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和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选择教材上首先应选择适合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材。其次,对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材内容明显滞后、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应尽量选择最新出版,内容最前沿,最实用、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教材。另外,课程责任教师或任课老师必须经常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新教材,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确保教材内容的知识性、新颖性和开发性。
三、加强实践教学,增强教学实用性
该课程的主要教学核心是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只能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去实现。因此,学校要建立专门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制定实验单元的目标、内容和能力测评标准,使学生在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的、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为最终具备计算机维修技术员的职业核心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具体运作办法如下。一是让他们从认识硬件开始,先将各硬件所存在的功能特性、技术指标等让学生详细了解清楚。例如:如果内存条不存在或松动将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如果显卡不存在将会怎么样等。进而进入到自主组装一整的计算机,要能够团结一起处理好存在的硬件故障,直到计算机能正常进行自检为止,在此期间总结一切故障出现的原因所在及处理方法等。最后进入到安装软件。二是在安装软件方面要着重介绍软件方面的性能特征,由于实际中计算机在使用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软件方面的故障。更为严重者,需要重装系统来解决问题。正因为这种软件故障的常见性,我认为应着重详尽地讲解,具体可以到操作的每一步。例如(1)如何设置从光驱启动计算机;(2)如何安装纯安装版的Windows操作系统、Ghost版的Windows操作系统,应了解哪些方面的问题。(3)给操作系统打补丁、安装防木马、杀毒软件等。三是我们把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作为学生进厂、进企业、自我择业、自主创业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到学校机房参加实习,与机房的维护员一起维护计算机,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十分明显。
四、发挥现代教学手段优势,增强教学直观性
一 引言
福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是福建省地震局建局后承建的最大的基建工程项目,也是《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规划建立的防灾减灾十大防御体系之一――防震减灾体系的重点建设内容和我国地震系统第一个开工建设和完成的省级“十五”重点项目。在此之前,国内地震系统基建重点项目的建设管理尚是空白,项目管理制度建设均侧重于科研项目管理,相应理论非常缺乏。这是因为:①地震系统的科研项目管理理论探索少;②本世纪初始与国家投资体制改革伴生的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是一种全新尝试,其理论探索更少。本文以福建省“十五”项目申请立项和管理实践为基础,尝试对防震减灾重点项目管理的理论作出分析和探讨。
该项目以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体系为主要目标,以国家和福建省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为主要目标区,以切实加强重点监视防御区内城市的防震减灾措施,强化城市对地震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为主要建设内容,项目总投资9189万元,建设工期为2001―2005年。在建设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四年多的建设,2005年11月顺利完成项目总验收。回顾几年来项目建设的艰辛历程和建设管理中的得失,项目建设经验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抓住机遇、严格管理、探索提高,促进项目建设保质保量完成。这既是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基本思路,也是项目建设成功的经验总结,这对“十一五”重点项目的立项和建设管理也将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二 项目立项及建设成功的启示
1.因地制宜选择正确的工作思路、目标、方法和策略是前提
在申报重点项目和争取立项的过程中,我们采取“边修渠边放水”的工作思路,突出“抓早、抓细、抓实”。一方面组织本系统的专家并依托福建省工程咨询总公司在项目技术途径上把关,对项目进行深化、细化,并反复进行调研和讨论,一方面安排专人负责与省里有关部门沟通与协调 ,尽力落实资金拼盘方案,确保项目立项成功并尽快启动。在协调拼盘资金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先从省里入手,落实重点项目省级建设资金(省里是大头),再通过省政府协调九个市政府。有了明确的工作思路和目标,我们积极抓紧与省计委、省财政厅协商省级建设资金的分担比例,同时根据各地震情、经济实力以及该项目在各地的工程量,对地市需承担的建设经费进行合理分解,指导并帮助各地市地震局将其列入当地“十五”计划中,使之与全省防震减灾重点项目相配套,保证配套建设资金落实到位。这样,渠修好了,放水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省里的问题解决了,各地市的问题也相对好办了。
2.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严格管理是推动项目进展的关键
(1)建立健全管理体制、规范管理制度,项目管理有章可循
在争取项目立项的整个过程中,我局领导都亲自部署、亲自抓,亲自协调有关经费解决方案。为加强管理,局里专门成立了重点项目领导小组,由局长(项目法人)担任组长,负责重点项目实施的统一领导和组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重点项目办公室、技术协调部、人才培训部、审计监察部等4个协调办事机构,负责具体相关事宜。项目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实施、逐级分解的原则组织实施。在局长统一领导下,各专题分别由四位副局长负责并认真挑选各学科技术骨干担任技术负责人,协助副局长抓好专题实施工作。同时,我局还印发了《福建省地震局“十五”重点项目管理办法》、并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配套出台了《福建省地震局重点项目审计管理办法》、《福建省地震局“十五”重点项目物资设备管理办法》、《福建省地震局“十五”重点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和《福建省地震局“十五”重点项目验收管理暂行办法》等,对项目管理机构的设置、各部门职责分工、专题(子专题)负责人职责、项目的计划管理、经费管理、基建和技术装备管理、档案管理、成果管理以及奖惩条例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建立起一整套管理体制和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同时不定期印发重点项目工作简报,及时传达上级有关指示精神,通报各项工程进展情况,交流各方面工作经验,以便于各部门掌握情况,促进有关工作的协调配合。
(2)加强计划和资金管理,保证资金安全、高效运转
在工程计划和资金管理中,我们采取由规划-年度计划-具体列支明细项目层层把关的管理模式,即:根据各专题的建设任务、概算及省计委批复的投资额度,先由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各专题的总经费控制数,每一实施年度,由重点办根据各专题的年度工作任务和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安排年度经费指标,各专题根据年度经费指标合理安排经费的使用,资金实行专人专户管理。由于工程项目涉及面广,许多建设内容需委托外单位承担,这就给资金的管理带来较大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加强并规范了合同的管理,对不同性质的合作项目,拟订了不同的合同(协议)样本,各专题按照统一格式与合作单位签订合同(协议),由重点办统一编号、管理,各专题依据重点办开具的拨款通知书和合同(协议)复印件到财务办理拨(转)款手续,杜绝了资金的违规操作。同时,审计部门对专题经费使用,实行跟踪审计,保证资金安全使用。
(3)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人才保证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及新系统的正常运转,我局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加大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工作。每年初安排项目经费时,都下达人才培训部(局人事教育处)一定的培训经费用于人才培养,从2001年至今,我局共引进人才4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人,管理人员7人,并派多人次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同时,对一些我局暂时无法独立完成需委托外单位完成的项目(如:软件的研制、系统集成等),在签订合作协议时,都明确要求对方负责培训我方人员,并有我局技术人员参与全过程。这样,既锻炼了人又培养了人才。
(4)注重项目的前期论证和成果验收,严把项目质量关
在项目前期论证中,我们聘请了省内外专家(包括多名院士),对各专题的初步设计进行几轮审查,反复修改,最后报送省计委批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对每个重要环节的验收与把关,重点办介入每个重要环节的验收,所有验收资料、专家评审意见均由重点办存档、备查;实施过程中遇到具体建设内容、技术途径需变更的,都由领导小组研究通过。
(5)加强与市县地震局(办)的沟通联系,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由于该项目建设地点也涉及全省十几个县市,资金拼盘方案中,除了省级财政投入、中央投入外还有市、县的财政投入。为此,我们加强了与市县地震局(办)的沟通联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努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适当安排项目建设管理补助,使市县项目配套经费按期及时到位,划转统一调度管理;同时也使市县地震局(办)能广泛参加到项目的建设中来,为工程建设提供帮助和监督,保障其顺利实施。
3.立足本职,实事求是做好宣传,是促进各项工作落实的有效途经
我省境内虽无破坏性地震发生,但台湾及其海峡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时常波及我省。每次有感地震发生后我局都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震情发展情况,为上级部门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1999年9月21日台湾南投附近发生7.6级地震,我省沿海各地普遍震感强烈,不少人惊逃户外,聚集街头,谣传不断,社会影响较大。地震发生后,我局及各地市地震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向公众通报震情、澄清谣传,消除了社会公众的恐惧心理,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震后省政府两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我局工作汇报,研究我省防震减灾工作部署,并为我局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这也为我们争取“十五”重点项目的立项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此外,我们还利用一切有利时机,让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同志了解我们的工作,增加我们工作的显示度,如邀请他们参加我局一年一度的防震减灾计划工作会议、地震趋势年度会商会,带他们参观数字地震遥测台网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等。多一点了解就多一层理解,多了理解就能多给予支持。
由于该工程项目涉及面广、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社会影响大,福建省委、省政府还将该项目列为2001年和2002年为改善城乡人民生产、生活条件要办的15件实事之一,进一步促进了项目建设资金的落实。
4.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
整个项目从立项到配套资金的落实、到资金真正到位,需要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在协商解决具体问题,特别是牵涉到经费问题时,总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我们知难而上,不怕多流汗、不怕多跑腿、多磨嘴皮,积极主动与省政府办公厅、省计委、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联系,探讨项目的可行性及其重要意义,遇到问题及时与他们沟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的精神感动了有关部门的同志,得到了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在一些问题上,他们主动替我们想办法、提建议,使我们在工作中少走了不少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项目建设及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项目的成功建设,使我局中型项目建设能力从无到有,从低到高,同时初步形成了一定水准的项目管理组织体系和能力保障体系,项目管理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升,这为我局进一步做好“十一五”重点项目申报和建设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该项目在全国各省局的“十五”重点项目也是实施最早的,比中国地震局的“十五”项目甚至提前了三年,没有现成的样本和经验可循,这就要求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在建设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建设,因此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项目管理人才匮乏、有些规章制度执行不力、初步设计变更较大、资金实际支出与原有的投资概算相差较大、设备购置与原设计不符、未建立质量与技术保障体系、缺乏绩效考评机制等。
四 对“十一五”项目的一些建议
随着国家投资体制改革及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对财政拨款项目管理的模式不断在改进,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日益科学化、严密化、系统化。例如:出台了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合同管理制、建设监理制、政府采购制度及财政集中统一支付制度等,并要求对项目进行绩效考评、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为适应改革要求,有关职能部门也提出了新形势下基本建设管理的新思路,即:以提高投资效益为核心,以政府的财政性资金管理为重点,通过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财政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管理、投资项目管理和投资效益监督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投资调控管理体系。同时将很快建立和完善三项制度, 即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编制制度,投资项目的概、预、决算审查和财务报表审核制度,投资效益的分析报告制度,总称为政府投资项目的评审与财务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对财政性投资资金使用的全范围、全过程监督管理,我省财政部门已建立起了“资金使用在线监控信息系统”。
为适应此项改革,对我局“十一五”项目的申报及管理提出以下一些粗浅的建议:
1.申报的具体项目建设内容应符合财政性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资助的方向,突出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和公共服务作用,要跳出本系统本行业的框框,从全省角度考虑全局性的工作;
2.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尽量采用可行、可靠并且将来维护费用低的技术方案设计,特别应注重对仪器及设备的选型,充分考虑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及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