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7 05:45: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计算机水平:熟悉Window,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办公、化工软件;2008年通过国家计算机Visual Basic二级考试,并取得证书。
外语水平:具备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其他:韶关学院《心理学》、《教育学》课程修读证书。
担任职务:2006年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宿保部干事;
2007年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宿宿保部副部长;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及培养模式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属于工科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由于化学工业的相关领域极为广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的专业方向也就非常多样化,各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点亦不尽相同。我校近年来根据社会经济、工业发展的需求趋势,兄弟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的设置,以及我校原有的相近专业优势,设置了能够体现我校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逐步建立了适合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2008年,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已有7届本科毕业生,其学生就业形势良好,社会反馈积极.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工作中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人才。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
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由于涉及化工的学科和领域很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除了让学生学习一般应用化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及本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学习化工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以便形成不同高校应用化工专业的特色专业方向.
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4.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设置
为了使不同高校既有统一的规范,又有不同的专业特色,根据应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和业务培养目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扎实的化工理论基础,较宽的化工应用知识以及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从而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公共课、基础课除外)应由基础化学课、工程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3部分组成。基础化学课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工程基础课主要包括: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学工程基础、电工电子学等。专业方向课:可根据具体方向选择专业化学课,如电化学工程方向可选理论电化学、化学电源工艺学、电解工程和电镀工程等。精细化工方向可选择化工工艺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等。另外实践性环节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提高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
根据现代化学工业的特征及社会对化工人才需求的趋势,应用型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化学化工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适应化工、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专业能力包括7个方面: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能处理好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②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③掌握化学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④具有对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⑤了解化学工程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⑥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⑦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2]。因此,根据现代科技和生产的发展需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征,制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如图1所示。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合肥学院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成功经验,非常重视企业的作用,将企业要求与学生的培养相结合,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学体系,确定了以“面向企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为指导思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体系体现“三个服务”原则:基础理论教学要为专业技术课教学服务,理论教学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全程,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服务,注重培养学生对技术成果的吸纳和综合应用能力。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基础实训、专业实训及校内、外实训教学相结合的综合实训教学一体化,完成实训教学。促进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实施“四年九学期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1.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要求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为了适应新世纪化学工业的发展而设置的,是由原来的化学工程、有机化工、无机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煤化工、工业催化等专业合并而成的宽口径专业,覆盖面宽、涉及领域广[3]。该专业具有两大特色:一是覆盖面广。研究领域涉及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材料化工、能源化工、生物化工、医药化工、微电子化工等诸多领域;二是工程特色显着。该专业以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为两大支撑点,化学工程主要研究化工过程及设备的开发、设计、优化和管理。化学工艺则研究以石油、煤、天然气、矿物、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和分离加工技术制取各种化工产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的工程放大技术、系统优化技术和产品开发技术,不仅在化工领域,而且在医药、材料、食品、生工等众多相关领域均大有用武之地。因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工作适应性,需掌握化工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具有从事化工生产控制、化工产品和过程的研究开发、化工装置设计与放大的初步能力[4]。
1.3应用型化工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等工程教育强调综合素质的基础作用和工程素质的定型作用。培养应用型化工特色人才,核心就是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坚持育人为本,教学为纲,根据学生需要,围绕学生能力拓展和知识结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基本技能、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三层次训练组成,将课外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借鉴德国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项目实现能力及创新能力,构建工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实践教学根据能力要求可分为3个层次: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综合和创新实践层。基础实践层以强化“三基”,培养基础能力为目的,将基础化学实验分为3个层次和5个模块,构成一个彼此相连,逐层提高的体系[5]。通过化学专题研究训练,强化了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认知实习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阶段。学生在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岗位上经过认知实习,了解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有利于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规划未来发展,在专业方向的选择、课程模块的选择上会更加理性。2周金工实习和1周电工电子实习,实现基础能力培养目标;专业实践层是在理论教学和基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设计、工程实训等实践教学的环节实现专业能力培养;综合和创新能力是对技术基础知识、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学生整体素质。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配合第二课堂科技活动,达到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总之,各层实践教学活动层层递进、相互渗透,达到培养目标规定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
2围绕工程能力培养,实施实践教学改革
2.1突出强化实践锻炼,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教师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主导者,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者。要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按照这一思路,为所有的实验室配备了具有硕士学位的专职实验教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派合肥学院高学位高职称的教师到企业去锻炼6~12个月,增加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根据学院要求成立了实验技术教研室,这不仅是名称和内涵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建立实验技术教研室,由教授、博士担任主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为成员,研究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实验教学、实验课程内容和方法改革等工作。目前,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有关的合肥学院院级教研立项6项,安徽省教育厅立项3项,获得教学成果奖合肥学院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安徽省三等奖一项。聘请企业和设计院等单位人员担任教师,让学生参与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2.2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提供实践教学载体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完成实践教学内容所必需的保障平台。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强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课程为支撑的基础化学实验室建设,和以化工原理为支撑的化工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作为一门最能反映专业特色,与专业科学技术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实践性课程,必须跳出原有的框架,重新构建一个能够全面反映化学工程学科发展方向、适合按专业大类组织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框架。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核心课程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和技术化工工艺学作为构架,遵循以下原则:紧扣化工过程研究与开发的方法论;充分考虑工程学与工艺学实验的适当平衡;具有典型性、力求先进性、增加综合性;实验内容既符合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发展规律,又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特色,建立了化工热力学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根据专业和学生发展需要,在专业方向上设立分离工程和精细化工2个化工专业方向,并建立精细化工和分离技术2个实验室,建立膜材料和膜过程院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外实习是强化专业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教学环节,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纽带[6]。以校企互利双赢为机制,开展产学合作,和中盐四方集团等14家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2个。每年由校内和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并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由企业提出课题,真题真做,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取得在书本上得不到的收获。中盐四方集团、东华集团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设计多次获合肥学院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
2.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涌现,化工行业迫切需要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精细化工实验是在继有机化学实验、精细化工产品单元反应、精细化工工艺学等课程后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我们对精细化工设计性实验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因注重了学生实验技能的要求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学生毕业后能成为具有初步科研能力、进行小型化工产品开发及生产技术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设计性实验的步骤
通过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训练使学生的实验技能有了提高后,我们才安排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主要按以下五个步骤来进行:
(1)设计题目的立项:教师提前3个星期给出大类设计题目,比如,我们给出设计美容、美发、护肤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再利用两大类要求的大题目,并告知实验室条件和主要试剂,具体题目学生自定。学生们结合所学知识和自己的兴趣,通过上网查资料、图书馆借书等多种途径,设计了许多不同的实验题目,有面膜、面霜、洗发香波、洗涤剂、染发剂、香脂,还有果胶的提取、甲壳素的提取与应用、中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等。
(2)开题报告的撰写:选题拟定后,学生查阅并整理文献资料,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首先是概述,介绍该实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其研究的历史和最新动态;接着是实验要达到的性能指标;然后根据实验室现有实验设备和条件拟定详细的实验方案:实验材料、实验设备、详细的实验步骤与实验方法、实验进度安排、检测手段等,其中需要详细列出所需化学试剂品种、数量、规格,实验仪器名称、检测设备名称等。实验方案需经过教师审阅同意,对于过于简单的配方实验要求增加一定的研究内容。若实验教师认为有的实验药品购买有困难,则通知学生寻找替代药品或更换相应实验内容。待实验教师初步确认实验方案设计合理并且实验条件具备后,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3)开放的实验室:除常用实验试剂外,根据学生开题报告的实验要求,实验室还需提前购买某些特殊实验药品,并准备好仪器设备,然后开放实验室,供学生完成实验。按照预先设计的实验方案,学生提前预约安排实验时间,实验次数不限,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即可。实验过程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实验中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学生对照黑板按部就班地“照方抓药”,而老师事无巨细、提前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打预防针”。由于实验的成败取决于实验方案、准备工作和实验操作等各种因素,实验过程每一步都需要自己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若出现问题需要自己动脑筋分析原因并加以克服。学生没有了依赖心理,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当然,学生有不清楚的地方而请教教师时,教师还是会耐心回答的。
(4)实验小论文的撰写:学生完成实验后进入实验数据整理阶段,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小论文。实验小论文的格式要求参照正式发表的科研论文要求,内容包括论文的题目、署名、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引言、实验方法、结果与讨论、参考文献等,并对其中的图、表、公式、符号等也同样按照正式的要求。通过严格写作训练,初步培养了学生科学实验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基本掌握了实验型论文的写作模式,为即将开始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做了一次很好的基础训练。
(5)小型答辩会的开展:实验论文完成后,按照毕业论文答辩的模式,请来我系的专家教授,对学生的实验论文进行一次小型答辩。每个学生花10分钟时间介绍自己实验的背景、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并进行产品展示,最后回答教师和学生的提问。答辩也是设计性实验考核的一部分,通过小型答辩会,大家不仅掌握了自己实验产品的性质、用途、物理参数,而且了解了其他同学产品的制备原理及方法,扩大了知识面,同时每个人还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这为后面的毕业论文答辩也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设计性实验这种独立解决问题的全面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热情、激发了创造性思维,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深受学生们的欢迎。通过设计性试验教学改革,取得了如下成效:
(1)提高了学生自我动手能力
学生们在进行设计性实验后的体会中写到:“设计性实验提高了查阅资料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极大地提高了进行化学实验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自我动手能力的有效方法”“设计性实验后的答辩和产品展示非常重要,它让我们很有成就感……,希望以后多开展这类实验。”
(2)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查找资料,提出实验方案,严格的实验训练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严格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实验论文的格式参照正式的规范格式要求,锻炼了他们的实验论文写作技能,为即将开展的毕业论文打下了基础;小型答辩会的训练,提高了他们论文答辩技巧,已经为毕业论文答辩做了良好的“预演”。经过设计性实验训练的学生得到带毕业论文教师的好评。
(3)受到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肯定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了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增强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近几届化工专业毕业生的情况看,除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外,很多学生去了广东、福建等沿海大中型化工企业,由于他们经过了良好的专业实验等实践性训练,他们掌握新技术很快,动手能力也很强,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3设计性实验带来的经验与不足
1)经费紧张,开设设计性实验次数有限
很多学生要求多开设计性实验,由于设计性实验每一个实验方案所需的药品不同,药品统计后种类繁多,考虑经费问题,购买的药品数量也有限。所以设计性实验开设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学校需要重视设计性实验教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这样才能确保设计性实验教学的继续进行。
2)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大大增加
审查学生的设计性实验方案、统计学生的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开放实验室,给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带来了大量的工作量。以统计实验药品为例,由于实验题目各异,实验方案众多,使得设计性实验药品种类多达200余种,由于学生查的资料不同,有些药品写的是商品名、别名或代号,实验技术人员要一一记录下来,再仔细归类汇总。对实验室已有的药品要统计需要的数量,对没有的试剂、材料要想办法购买,若实在无法解决,还要通知学生更换药品或实验内容……。凡此种种,需要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具有极大的耐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才能完成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145-02
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化工人才需求特别强调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010年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宗旨就是要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高素质化工人才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桂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2011年入选了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于2012年招收了本校第一批化工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实践,对化工专业如何实施“卓越计划”,如何构建化工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的思考,下面谈谈笔者的认识与体会。
一、当前化工专业实践 教学面临的问题
桂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立于1986年,当时名称为工业分析专业,1998年更名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方向包括化学工程、电化学工程、石油化工。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6年被确定为广西高校优质专业,2008年获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08年专业所属的化学化工教学团队成为广西区教学团队,拥有的《普通化学》课程在2008年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在2013年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人获得广西区教学名师奖,2人入选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在长期专业办学实践中,我们深感化工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对实施“卓越计划”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化工企业,由于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对学生进企业进行生产实习,表现得不是很积极。各校多采取让学生自己找单位实习,回来交一个实习报告解决实习难的问题,导致生产实习教学环节存在“放羊”现象。
2.化工专业普遍生产实习时间较短,一般为4――5周,企业很难给予一个真正的岗位让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更无法给予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导致学生的生产实习轮为“参观式实习”。
3.实践教学内容比较陈旧,综合性、工程设计性实验项目偏少,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给予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的教学平台,没有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另外各类实验(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各类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有机衔接不够,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二、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要素。深入认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要素,是有效的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思想,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创造一个新的事物的能力[3-4]。创新能力主要由创新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和创新实践能力三个要素构成,而实践能力则表现为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很明显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影响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学生的创新实践品质、创新实践技能和创新实践环境[5]。作为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创新实践品质培养时,既要注重开发和培育学生的共性,也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要因材施教,促进多样化人才的发展,同时要将创新实践技能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开设不同类型的实践课程;要尽量依托学科优势平台,打破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壁垒,将重点实验室的优质资源和教师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
2.多层次立体化化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入选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后,我们及时对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构建理论(Theory)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验证(Test)体系、创新(Try)体系的“3T”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特别是形成以“工程实践与工程应用创新”为亮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核心是体现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该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技能层次”、“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次”、“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层次”三个层次构成。“基本技能层次”由大一、大二开设的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以及由大三开设各专业方向的综合实验等组成,通过课程实验、上机等实践环节,学生加深了对理论课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基本实践技能;“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次”则由化工设计、精细化学品配方工程师实训、工业分析技能实习实训、电化学工艺技能实训,以及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组成,通过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在企业进行的各类实习等环节,实现对学生综合应用工程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层次”通过开设应用研究型选修课、“工程实践与创新”自选实验项目和暑期到企业“顶岗实践”,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各级“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工程应用创新能力,通过雁山大讲坛的引导,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研讨会,丰富校园化工科技文化生活。
几年来,为了使化工实践教学体系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一方面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立足先进性、前沿性更新充实课程内容,将化学化工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及个人的科研成果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如电化学工程方向教师利用广西区科技进步奖的“高性能二次电池电极活性材料合成的新方法”和电镀新工艺研究的科研成果以及发明专利,设计并开设了“锂离子电池的装配及性能测试”、“电镀镍的工艺设计及性能测试”等电化学工程专业实验,并出版教材《电化学实验》,化学工程方向教师利用绿色化学科研成果,出版《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教程》、《精细化工工艺学》教材,并在教学中使用。另一方面在开设的各种技能实训中,努力开发具有中试规模的实训项目,尽量确保学生能在真实工作岗位环境条件下进行实训,如与东莞金赛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从企业引进了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小试生产线,开设了与生产实际接近的电化学工艺技能实训项目,精细化学品配方工程师实训项目所采用的配方及工艺,均来自生产实际。在2014年,学校加大了对校内实践基地的投入力度,打造校内化工生产仿真实训装置平台。该化工生产仿真实训装置采用真实的化工企业生产工艺流程,运用仿真技术,结合化工生产真实设备、仪表及工业控制系统进行构建,全面模拟生产工艺过程。化工生产仿真实训装置平台的建立,弥补了学生在化工企业不能动手的,只能参观的缺陷,提高了实训实习质量。
三、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效果
1.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化工专业在企业实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提高了实践实习教学质量。
2.实施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多年来本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近三年来,化工专业全体学生(约200人)均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5人获得全国一等奖,18人获全国二等奖,33人获全国三等奖,其余学生获优秀奖,在广西同类高校名列前茅;同时化工专业各班级约有一半的学生参加导师课题组的科研活动,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内的科研项目近30项,并获得不少科技成果奖,其中获广西区级“挑战杯”二等奖1项(2012年)、三等奖1项(2014年),广西高校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11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研究论文每年在2~3篇左右,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3项。
3.“化学工程与工艺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成果在2012年获广西区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其中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引起了同行们广泛关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弥补了学生在化工企业不能动手的,只能参观的缺陷,提高了实训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
[2]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一)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根本,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和培养,建有完备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化工实验(7.5学分,含大学化学实验、过程工程原理实验、化工专业实验)、化工设计(4学分)、认识和生产实习(3学分)、SRTP等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二课堂(4学分以上),共计18.5学分,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要求。本专业十分重视化工设计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定位为学科工程设计技能训练课程,已在2010年成功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为1∶2,学生通过面向应用能力培养和面向设计项目的实践学习过程,学习现代(化工专业)设计方法与设计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计算机辅助化工过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实践从单元过程到完整流程设计的全过程,初步掌握运用Aspen Engineering Suit软件进行化工过程设计的技能,使用AutoCAD绘制化工流程图、塔设备图、车间布置图、工厂总平面图的方法,了解化工设计工作程序、工作内容、设计文档编制方法,从整体上实践学习化工设计的全过程,培育综合运用化学、热力学、单元操作、化学工艺学、化学反应工程、化机与设备、仪表与自控等化工专业基础理论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强化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以实习基地和教育内容拓展为助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实习是高等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其中认识实习主要起专业启蒙教育的作用。通过认识实习,学生了解了本专业的基本生产工艺及专业的前景与发展方向,对所学专业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目前的认识实多存在基地单一、时间很短的缺陷,难以保证实习的质量和效果。结合特色专业建设,本专业提出建立民营、国有、跨国企业及化工园区的三位一体认识实习基地,使学生通过民营企业的实习,深入理解化工企业的创业、发展与壮大过程,接受创业教育;通过传统的国有大企业实习,系统了解大型化工企业的流程、规模,各化工单元设备与装置的特点等,接受就业教育;通过世界化工巨头在中国公司基地的实习,认识跨国企业的规模、设计、布局及管理理念,培养国际视野,接受创新教育;通过化工园区的实习,切身感受科学规划化工园区重要性、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中化工知识的重要性,接受生态教育。因此,三位一体实践基地的认识实习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专业知识实际应用的感观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国际视野。
(三)以化工专业实验室建设为阵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专业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专业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必要途径,是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行实验室和教学过程的统一管理,本专业于2008年对原先分属不同研究所的专业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建成了集中的化工专业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更新了所有的老旧实验设备,对原开设的实验进行了梳理,停开了部分质量有待提高的实验,保留了八个基础实验,并增加了四个综合创新实验和两个远程实验。其中综合创新实验是专业实验的升华,要求学生将基础课、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验理论、实验技能融会贯通并应用到实验中去检验。这样既总结和巩固了前期实验教学的成果,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运用实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远程实验则帮助学生实现了异地实验,实验时间不受限制,实验效率大为提高,并丰富了实验手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以特色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是培养创新人才、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科竞赛,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实践创新的活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已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三井化学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邀请赛”和“过程工程实验技能创新竞赛”两大学科竞赛活动。其中前者主要是化工设计课程的教学拓展,迄今浙江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三井化学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邀请赛”已举办了四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化工设计课程的全国普及性,提升了其影响力,促进了国内高校化工设计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对高等化学工程教育的深化改革起到了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同时,本专业还针对“过程工程原理”课程的特点,创办了“过程工程实验技能创新竞赛”,创建了过程工程实验技能创新实践基地。该竞赛为浙江大学校内唯一一个以实验为主的校级竞赛,每年本专业有30%的学生参加该竞赛活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五)以特色班强化培训为手段,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4(b)―114―03
2007年底,我国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规模超过了2 700万人,居世界第1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3%。2003年全国设有制药工程专业的学校共有98所。到2006年底已经发展为154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打下了基础。同时我们也看到,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559万,2009年将增加到610万,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将与日俱增。尤其是独立学院,办学时间不长,与有多年办学历史的院校相比,办学条件也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使独立学院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因此,独立学院必须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自身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基础,采用较灵活的办学模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1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层次和我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创新人才由低到高可分为操作性、技能性、设计性和理论性4种,这4种人才应呈金字塔分布。这一分布的合理性已经被发达国家的经济腾飞所证明。目前,在我国大学本科生人数急剧增加的同时,硕士和博士生人数也在快速递增,截至到2006年3月,在校硕士生人数已经超过100万,在校博士生人数也达到了12.5万,比1978~1999年20年间的总和还多25.5万人,加上教育部属重点院校每年的本科毕业生,已经能够满足我国对理论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层次应定位在技能和设计性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上。
对武汉市制药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主要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药品市场营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根据调查结果和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统计数据,我系制药工程专业的定位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并将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瞄准在制药企业。随后,我们又调查了制药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概括起来,他们的要求主要有如下几点:①业务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②爱岗敬业,愿意从基层做起;③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有一定的组织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④自信。诚信,懂礼仪。根据以上定位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了我系制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制药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行业从事生产、研发、分析检测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从2008年我系第一批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这一培养目标是合适的。
2 产学结合“3+1”培养应用型人才
2004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无疑,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有所不同,但从目前来看,培养模式区别不大,这有可能导致我国合格工程师短缺,并成为约束我国自主创新的瓶颈。在瑞士洛桑学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我国“合格工程师的可获得程度”指标被排在倒数第一,也说明培养模式应该随人才层次而有所不同。
根据我系制药工程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从2006年起,我们先后对2004、2005级本科专业实施了产学结合“3+1”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和和实践。所谓“3+1”,即利用3年时间在学校学习政治、外语、计算机、数理化基础和制药工程专业基础,用1年的时间在工厂和研究所实习和做毕业设计(论文)。采用这种培养模式,使实践教学的学时数达到了36.5%。“3+1”模式的课程体系主要有以下模块:
2.1 理论课程体系
采用“3+1”的教学模式。实践时间较长,建立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是实施“3+1”办学,保证学生有较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关键。课程体系不仅要“从宏观上把握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而且还要考虑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共性和个性发展的空间。在制定课程体系时,我们主要参照了高等学校制药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规范(讨论稿)、我系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及学院关于本科专业学时和学分数的上限规定。理论课程体系有以下主要模块:
2.1.1 人文素质类课程。此类课程除政治理论、体育和军事理论等必修课程外。还开设了“诗歌欣赏”、“戏曲欣赏”、“公关与礼仪”和“桥牌”等人文艺术选修课程,共分,144学时,旨在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养和陶冶学生情操。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学习人文科学有利于开拓视野,超越传统规范,增加想象力,培养交融互补的综合思维。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就对历史、音乐、绘画和诗词都很有兴趣。
2.1.2 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外语、应用文写作和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四大化学,电子电工、化工制图、化工原理、生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和中药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制药工艺学、制剂工程、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等专业课程。共56学分,896学时。
以上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包括了制药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规定的制药工程专业的9门核心课程,共31学分,约500学时。
2.1.3 专业选修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为了实施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开设了药用高分子材料、生物药剂学、药物分析和波谱分析等11门专业选修课程,每名学生选修的学分数不得少于17.5学分。我系制药工程专业目前暂设有两个专业方向,一是中药方向,二是市场营销方向,每个方向又开设了8学分的选修课程,还规定学生选修本专业方向课程不得少于4学分,选修其他专业方向的课程不得少于2学分,从课程设置上保证了学生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2 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校内实践课程,二是校外生产实习,三是毕业设计(论文),根据校外实习基地的情况,毕业设计(论文)可以在校内完成,也可以做校外实习基地的课题,由基地技术人员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完成。
2.2.1 校内实践课程制药工程专业是由多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形成的工程技术专业,是实验学科。因此实验教学是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实习课程主要有四大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制剂实验和制药工程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制药工艺设计、化工仿真实习和金工实习,等,共23学分(金工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制药工艺设计和化工仿真实习等四门课程每周计1学分)。除了开设基础实验外,还能够开出一定数量的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并将
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例如,合成水杨酸,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确定合成路线,拟定实验步骤,搭建实验装置,完成合成任务后,再进行分离提纯,分析检测并计算原料转化率和主产物的收率,使学生受到了较好的综合训练。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2.2 校外生产实,在第三届全国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上,不少高校老师呼吁国家和教育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方便高校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解决实习难的问题。以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还有专家指出,现在的工程教育与工程渐行渐远,不利于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专家们关注的这些问题的确是我国工程教育中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搞好生产实习,是使工程教育渐行渐近的关键之一。为了解决实习难的问题,我们在省内选择了几家经济效益较好,技术力量较强,产品类型较多,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企业,经过多次沟通和协商,建立了7家稳定的实习基地,签定了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公司实习基地合同,并与这些单位一起申请并获准了湖北省教改项目“制药工程专业产学结合“3+1”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和实践(20060393),基本上保证了学生的实习。我们还先后与省内外20多家企业建立了较广泛的联系,使这些企业也成为了我们的实习基地。有些基地不仅能够接收学生实习,而且还免费给学生提供食宿和一定的补贴。同时,这些基地也是我系毕业生的协议就业单位,每年都有部分毕业生在这些单位工作。
为了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较大的提高,我们聘请了工厂有经验、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制定了实习管理规范,保证了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这些规范主要有:实纲、实习指导书、实习指导教师守则、实习学生守则和生产实习考核办法等。同时,学生在实习期间,每天要撰写实习日志。学生轮岗时,必须提交岗位实习报告,经兼职教师和带队教师审查认可后方可进行。实习结束时,还要进行考试。实习成绩=岗位技能+考试成绩+实习结束时厂方的综合测评+实习日志,公式右边前两项的权重均为0.3,后两者均为0.2。
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是使工程教育渐行渐近的重要保证,我们对指导生产实习的教师也提出了严格要求,指导教师也要和学生一样,到车间轮岗,熟悉各个产品的生产工艺,参加工厂的工艺革新,并与工厂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因此,通过实习,增加了教师的工程背景,促进了理论课程的教学。并较好地实现了厂校互利双赢。
2.2.3 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离校前进行的又一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将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安排在同一年进行,其好处是有利于厂校协作,有利于弥补学校资源不足。我系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根据工厂或科研单位的需要由指导教师和工厂技术人员共同拟定课题完成的。武汉市某研究所的中试基地是我系的实习基地之一,2004级几个学生前半年在该基地实习,后半年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是工厂的科研课题,在学校聘请的基地兼职教师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下,学生在进行文献查阅和对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后,很快就合成出了目的化合物。产率达到了专利文献报道的最好水平,其中一名学生的论文被评为学院的优秀毕业论文。
3 实践效果
“3+1”课程体系的特点是既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尽量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又要培养过硬的实践本领,满足企业对技能性和设计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2004和2005级本科生的实践结果表明,“3+1”办学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较好的模式。
3.1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尽管我系的定位是面向基层,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但实施了“3+1”课程体系后,巩固和加强了学生的基础理论。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2004级有一名学生获得了我院唯一的一名省级三好学生和国家奖学金资助:外语四级通过率为70%,六级通过率为15.2%;计算机二、三级通过率为28.3%,在全院2004级中排名第一;我系2008届(首届)毕业生共46人,考取硕士研究生6人,其中,重点大学2人,二类学校4人。2006级学生参加2008年湖北省化学竞赛,获一等奖1人,三等奖2人。
3.2 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175-02
我国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传统的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并学以致用;教师经常布置的多是以书面形式完成的“小作业”,而很少布置一些通过讨论、合作等途径完成的“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也很少有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讨论的条件和途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因而,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围绕化工专业培养目标以及石油化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立足“卓越计划”的“油类”课程群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课题。构建“油类”课程群平台,并在此平台上,开展接受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自主教学模式、协同教学模式、自动教学式等多元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油类课程群的构建
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开发技术。课程群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围绕同一专业或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为完善相应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将相应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重新规划、整合构建而成的有机的课程系统。其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同一个培养能力范畴的同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组进行建设,打破课程内容的归属性,从能力培养目标层次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实施、保障和技能的实现。
在深入对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油类”课程进行调研和分析基础上,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适应技术进步,以“知识层、目标培养”为基准,以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为重点,以课程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为主要内容,通过梳理各课程内容和课程间的关联性,在对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的基础上,组织校企专业课程建设委员会对“油类”课程群的知识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研讨,最后选择满足“卓越计划”培养目标要求的《石油炼制工程》(含专业实验)、《石油化工概论》、《石油化工工艺学》、《石油储运基础》等4门课程构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油类”课程群。
“油类”课程群平台为克服传统学习模式的不足提供了途径,为网络环境下多元学习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二、探索课程群平台下的多元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多元教学模式是以课程群网络平台为条件,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的学习模式。该学习模式体现了学生和教师、理论和实践、虚拟和现实、远程和现场等的和谐统一,创造了不同学力的个体都能学习的环境。使每个不同个体的学生都成为成功的、有效的学习者。同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教学条件及资源日趋紧张,学时、师生比、场地都显出劣势(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利用网络教学可在一定程度缓解这些问题。
1.接受教学模式。老师通过课程群网络平台布置作业,学生在网上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网上即时作业和复习任务,并可进行网上自测,通过反复的练习和答案解析来巩固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摆脱了师生面对面的教与学的模式,可不受场地、不受时间限制。对于大众化教育,有很好的适应性。尤其对全校公选课,在学时少、上课场地紧张的情况下,体现了独特优势。
2.探究教学模式。美国《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教与学的指南(NRC,2000)明确提出,基于探究的教与学的活动需要营造相应的学习环境和机会,使学生能够面对新的问题,深化他们的认识以及学会逻辑性和批判性地思考周围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探究问题为主导,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展开阅读、思考、操作,继而分析、交流,寻求结论。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教学模式是指以网络为交流平台、资源平台和认知工具,以主题为学习活动的目标,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究或协作探究方式来主动学习的学习活动。自主探究――学生独立地对所确定的主题(老师给出或自己提炼)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课程群平台提供的信息包括文本、图形、声音、视频,甚至还有虚拟仿真的内容进行主动的选择,整理、分析的学习方式;协作探究――在网络环境下以讨论的形式开展小组内或班级内的协作与交流,借助多种方式与老师和同学互动,对问题进行探究,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提高――学生经过自主探究或协作探究后,形成的成果要在课程群平台上进行,后教师可通过网站进行评价,其他学生也可以进行互评。学生通过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等形式,了解教师对自己学习情况的点评,继而进行阶段性学习的自我评价与反思,对当前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且与同学就学习效果进行相互评价。探究教学模式既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探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文字又可以是语音、视频、PPT等。
3.自主教学模式。自主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的教学过程。这种模式强调结合学生内心世界的强大力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兴趣性、创造性和研究性。有效地实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由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转变成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等多种形式。基于网络下的自主教学模式与课堂上的自主教学模式相比更具优势。如资源共享,互动方便,环境开放,自我检测等,课程群平台赋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更大自由,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主动性得到增强,教学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为方便和充分。网络评分系统和测试系统,则为自主学习方式下的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和评估提供了途径。学生可根据上网学习记录、自主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网上交流互动的情况和网上测试记录等多个维度综合评定网络自主学习成绩,了解和反省自己学习的过程,对当前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4.协同教学模式。学习是一个社会过程,要通过在社会情境中与他人的交流而获得。协同教学模式是基于课程群平台的一种合作学习模式。学生分成小组或团队,由老师或学生自己确定主题,各组组长负责分配成员任务,通过资料收集、整理、探讨、生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形成论文,制成PPT。然后由组内选出代表,在课堂展示PPT,教师和全体学生可在现场提出意见。课后再根据课堂上的PPT进行修改,将修改后的成果分享到课程群平台,通过平台生生互评,评为最佳制作、最佳风采、最佳团队等。这种将学生分成小组或团队,基于网络的协同教学模式是通过有着明确责任分工的合作学习方式来完成共同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课程群平台进行如竞赛式、讨论式等各类形式的协作,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与人沟通等综合素质。
三、小结
1.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2.教师在课程群平台上要扮演领路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创设符合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宜的教学内容和资源。
3.根据不同培养目标层次,研究探索与不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有效应用网络教学模式。如对于专业必修层次可采用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而对于通识选修层次可采用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教学模式等。
4.课程群平台是一款良好的“辅助剂”,能够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在课堂上没来得及消化的“营养”,是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思峰,方志耕,党耀国.定量方法(模型、预测、决策)精品课程群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32-34.
[2]龙春阳.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2):39-141.
涂料是一种精细化工产品,具有装饰、保护、标志和赋予物体其它功能的作用,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高科技和军事技术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涂料工业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现代化的标志之一。随着高分子材料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涂料的主要原料逐步由天然树脂改成人工合成树脂。涂料课程是建立在高分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胶体化学、表面化学与表面物理、流变学、材料力学、腐蚀、粘结、微生物学、光学和颜色学科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学科[1],但不是这些学科的简单加和,而有自身理论。随着国内涂料工业的快速发展,涂料行业需要大量高层次产品开发和科学研究人员,为满足涂料行业的这种要求,国内许多高校的高分子材料专业、化工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相继开设了涂料课程。然而,由于开设时间不长、可用的教材很少、内容多、课时少,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将涂料行业所需的内容讲深、讲透。为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尽快熟悉行业特点,成为行家里手,涂料课程的本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就是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为此,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涂料课程教学与科研的经验,并结合涂料课程的特点,作了一些探讨。
一、特点及重要性
涂料是高分子合成的五大材料之一,涂料课程是高分子材料专业课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光学、流变学、界面学、颜料学、工艺学和计算机等多学科高度交叉综合的科学,但是它不是这些学科的简单加和,而是有自身的理论。如涂料用树脂的分子设计与合成理论、溶解理论、成膜和固化理论、颜料分散理论、配方原理及其评价方法理论、流动与流变理论、施工工艺、分析测试方法和手段等[2]。由于不同涂料品种施工方法各异,同样的涂料品种在不同的底材上使用,其底材的处理方法和施工要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使用底材和性能要求选择相应的涂料品种和合理的施工方案。
总体来说,涂料学科有如下特点:内容繁杂、涉及学科众多,实际应用面广。涂料科学对建筑、汽车、飞机、家电、造纸、印刷等行业中的有关研究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内容
在涂料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既保证一定广度,又保证一定深度、新度,遵循基本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材料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分析结合,唯象性讨论与数学分析结合的原则,少而精地设置内容。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对复杂的、深奥的知识点的讲解应尽可能地简单化和具体化,利用联系发展观,对大量的知识点尽可能地进行联系和统一,使学生迅速并全面地掌握涂料的基础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引入学科前沿。近年来高分子科学发展迅猛,每年都有大量学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必须紧跟学科发展趋势,超越课本,在授课时穿插新进展。根据课程特点及重要性,结合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学习涂料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点讲授以下内容:
1.涂料概述
主要介绍涂料的概念、组成、作用、分类、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使学生掌握涂料和油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了解涂料的发展历史和面临的挑战,懂得涂料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激发学生对涂料的兴趣,投身于涂料行业中,为以后进行涂料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2.合成树脂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
涂料用合成树脂也就是成膜物,是涂料中的最重要成分,对涂料的性能起着主要作用。本章重点介绍在涂料工业中使用量大面广的合成树脂,如醇酸树脂、氨基树脂、酚醛树脂、丙烯酸树脂和聚氨酯树脂等品种,特别是醇酸树脂,因为它几乎可以用在所有的涂料品种之中,要掌握它们的组成、合成原理、制备方法、性能和用途等。这是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学习涂料课程的优势,因为这些内容在高分子化学、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高分子合成等其它课程中也有简单介绍,但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应讲清讲透,这是提高涂料性能的关键所在。
3.溶剂和溶解理论
溶剂用于溶解成膜树脂,涂料在成膜后,溶剂基本上全部挥发到大气中去,其中溶剂包含有机溶剂和水,由于有机溶剂对人体和环境都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应尽量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在涂料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掌握溶剂的类型、溶解性、毒性、挥发性,学会根据溶解理论选用溶剂或混合溶剂改善涂料性能,了解它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尽量使用无毒无害的有机溶剂,或使用高固体份涂料、水性涂料和粉末涂料,开发绿色环保涂料,减少溶剂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
4.颜料及分散理论
颜料和填料赋予涂料所需要的颜色、遮盖底材,改变涂料的流变性能,降低成本。如何使之在涂料中稳定分散是教学的重点。
5.涂料的成膜理论
包括涂料施工在被涂物件表面和使其形成固态的连续的涂膜两个过程。主要讲授涂料常见的几种施工方法,如刷涂、喷涂、浸涂和静电喷涂,也介绍各种材料的表面处理方法。学生通过教学能明白“三分涂料,七分施工”的道理,懂得涂料施工的重要性,掌握溶剂性涂料和乳胶漆成膜的原理。
6.涂料的性能评价
本章主要学习涂料的力学性能及其涂膜性能的检测方法,包括涂料的原始状态、贮存性能、施工性能、成膜性能、机械性能、粘结性能、户外耐久性等。懂得涂料检测的特点是以物理检测为主、以漆膜质量检验为主,学会使用各种涂料检测设备。
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应视课程性质、特点和内容来定。教改目的就是改革和优化教学模式,按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相应手段和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习负担、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教师引导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改成功的关键。为让学生能进行课程衔接及为课后自学铺垫,每次课开始时应对上节课内容简单回顾,以勾起学生的记忆,结束时对下次课内容提要,以有利于学生自学。另外,学生在课堂上有发言的欲望,如能正确引导,增加学生讨论环节,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限于教学内容和学时的矛盾,往往无法展开。
2.理论联系实际
涂料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交叉学科,理论知识比较晦涩,必须与实际结合才能使学得的知识深化和牢固,也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理论基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感觉内容艰深,兴趣不大,而当与实际背景结合,目前,涂料行业快速发展,油漆和涂料厂遍地开花,学生可以去涂料生产厂和使用部门参观和学习,学习涂料生产方法和检测方法,了解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设备,知道施工方法与涂装的产品。特别是与当前比较热的汽车、航天、生物、军事等结合时,学生往往很有兴致,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将理论知识寓于合适的实际背景中进行讲授,效果明显。
3.采用多媒体教学[3]
教师无法强迫学生学习,只能指导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等集合在一起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通过多种方式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开展记忆、思考、探讨等活动,使教学内容从单调的文字形式转变为多种生动的形式,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更易理解所学内容。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还可以加大信息量,减少板书量,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更多知识,同时可以将可将涂料生产设备、检测设备、施工设备和涂装后的工件等在屏幕上展现,将过程以动画展示,弥补语言的障碍,加深学生自己的理解,而不是领悟教师的理解。教师应利用网络对教学内容适时更新,做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多引用与课程有关的实例,增加了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
4.课堂教学与课后自学相结合
由于教学时数有限,为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到更多的涂料知识,教师除摒弃传统板书,采用多媒体对基础理论等重要内容进行课堂授课外,也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结合目前已出版的涂料书籍和研究论文,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自学一些应用及发展前沿的内容,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使学生加深理解。
5.开设实验课
为加深学生对涂料理论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配合开设实验课。一般应开设的实验课有醇酸树脂的制备、苯丙乳液聚合、乳胶漆的制造、涂料性能检测等,通过实验,训练学生进行涂料生产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涂料行业快速发展,已渗透到科学技术各个领域和日常生活各个角落,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需要大批高层次的掌握涂料的科研和技术人员,这对高分子材料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积极适应这种要求。改革现有的涂料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涂料行业培养合格的人才,促进涂料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洪啸吟,冯汉保.涂料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