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5 00:39: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德育科研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自从德拉坡(J.W.Drapper)的《宗教与科学的冲突史》(1874)和怀特(A.D.White)的《基督教国家中的科学与神学战争史》(1896)问世以来,“冲突”和“战争”之类的术语几乎成了科学与宗教关系的代名词,它们深深地扎根于后辈学者的脑海里([1],P.59),并在大哲学家罗素的支持下广为流传。人们似乎不愿注意到德拉坡的全部冲突事例都是关于天主教,“新教则总是欢迎科学”([1],p.61)的评述;也没有注意到怀特关于“科学与宗教将手拉手走到一起来”([2],p.xii)的信念;更不愿意严肃对待拜里(JohnBaillie)对罗素的批评。([3],p.5)对于上述观点的流行,怀特海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忧虑。他把科学与宗教看成是“对人类具有影响的两种最强大的普遍力量”,并为两者“彼此似乎是对立的”而感到不安。他提醒人们注意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认为“未来的历史过程完全要由我们这一代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态度来决定。”([4],p.173)虽然他的“过程哲学”没能对他的早期合作者罗素产生多大影响,但是,他的工作和默顿对清教徒的经验研究是本世纪上半叶对上述“正统观点”最有力的挑战。此后,出现了吉里斯皮(C.C.Gillispie)的《“创世纪”与地质学》、霍伊卡的《宗教与近代科学的兴起》等专门性的科学史著作,严肃地对上述论点提出了质疑。与此同时,一些综合性理论研究也相继展开。尽管研究者们在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上论点各异,但他们几乎都认为这一问题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得多。为此,本文将对两者的某些重要方面进行比较,为走向两者关系研究的综合理解奠定基础。
一.科学与宗教的内涵
许多学者在研究体现着科学与宗教之间关系的事件或批评早期的研究结论时,都认为当事人或研究者未能将科学与宗教的性质进行区分,甚至产生了许多误解。与此同时,人们也认识到不可能给科学或宗教下一个包罗万象、界限分明的定义,从它们的定义将其进行区分。因此,本文试图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科学与宗教的基本方面进行描述来说明两者的区别。
(一)科学与宗教是什么?
首先,从提出的问题和基本关注点来看,科学涉及的问题是关于自然现象和社会事件本身的,它的目标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手段搜集材料,建立起适用范围广的原理或模型来说明现象或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并将研究限制在时间、空间和物质及其相关的概念范围内。宗教则是关于社会事件、自然现象及其因果联系的终极意义,它延伸到更为深层的意义领域,用怀特海的话说是“道德与美学价值的玄思”,([4],p.177)用蒂里希的说法是人类的“终极关切”。
其次,从人对世界的态度来看,科学与宗教揭示了两种不同的态度。按照布伯(MartinBuber)的“基本词组”,科学体现的是“我—它”("I-and-It")态度。它与布伯所称的“经验”——用来表示那些以某件事物为其对象的活动——相联系。这种“经验”使事物对象化,而且意味着与其对象的某种分离。因此,对“经验”世界的描述和研究可以采取超然的、客观的、价值中立的态度,但是“我—它”语言绝不可能以完整的存在说出来。宗教揭示的是“我—你”("I-and-Thou")态度。这里的“你”是关系密切的人们之间的称呼,“我—你”代表着一种密切的关系,它与布伯的“关系”世界相联系。布伯把“关系”说成是“会见”或“相遇”。“这不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对主体的关系。”([5],p.238)这种关系是直接的、相互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的关系。它不可能采取超然的、客观的态度来描述和研究。以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揭示的是一种非人格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宗教体现的是一种具有人格的人与上帝的关系。([3],p.24)
第三,从作出的回答和概念的内容来看,科学与宗教对它们各自提出的问题给出了不同形式的答案,使用了不同的语言。科学对问题的回答依赖于观察或实验的事实,通过依据事物的某种特征抽象出的概念来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科学的语言是一个具有规范性的符号系统,只有受过专门教育的人才能掌握。科学知识的内容不是关于科学家本身,科学家获得这些知识的愿望也不是来自个人对自身的关注,而是出于对自然界的理解和这些知识的运用。
宗教对问题的回答往往通过它的教义,所有的内容都与上帝有关,都是在描述上帝与人的关系。它不是描述上帝的观点和态度,而是上帝做什么。([3],p.29)宗教使用的语言是日常语言,面向普通民众,它表达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或唤起并表达崇拜与自我献身”。([6],p.304)它对问题的回答不是用自然规律作解释,而是从道德、伦理价值、神的要求和终极关切方面来说明。
以上我们只是从几个侧面描述了科学与宗教的区别,这种描述当然不是穷尽性的,但限于篇幅,我们不得不再换一个角度。
(二)科学与宗教不是什么?
科学和宗教都有“理智方面和社会方面”,([7],p.4)对两者关系的探讨也应该考虑社会公众对它们的理解。这里我们选择了“科学方法”和“神的启示”进行分析。
科学方法论是科学的最突出的特征,它往往暗示科学家发现新理论或新现象的程序和步骤,并揭示新旧发现之间的逻辑关系。它给人们的印象是只要学会了这种方法,掌握必备的数学知识和实验技巧,就能做出一定的发现或发明。教科书描述的都是科学家成功地运用这些方法的典范,科学理论之间存在着严格的逻辑联系。人们对前沿领域的科学家经历的无数次失败和偿试一无所知,科学的发展进程就成了一部英雄的历史。这不但严重地脱离了科学发展史的实际,同时也造成社会公众对科学的误解。
关于科学方法论,一直是科学哲学争论的焦点。从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到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或他那篇“发现的逻辑还是研究的心理学”的著名论文,再到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处处充满了争论。尽管在这场争论中库恩遭到了较多的批评,但是关于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也逐渐从建立指导科学家的“规范方法论”发展成对科学史的“合理重建”,更多地考虑到了科学发现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考虑到科学前沿领域探索的复杂性和事后简单化解释之间的区别。
关于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和哲学家历来存在着分歧。科学家往往不具备丰富的方法论知识,同时也对这类知识缺乏热情。在他们看来,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活动。一项科学成就往往是经历了多次偿试和失败之后获得的。科学家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直觉能力,善于捕捉和利用一些有用信息,不断地进行偿试,没有现成的程序和步骤供他们遵循,他们所遵守只是科学共同体的规范。哲学家往往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往往把一些科学发现的成功事例说成是某种方法的具体运用,或潜移默化地受某种方法论的影响。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关于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与其说旨在指导科学家的研究,勿宁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为社会公众和未来的科学家理解科学提供帮助。
现在让我们转向宗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神的启示”。一般认为,启示是上帝以绝对正确的教义的形式传递关于他自身特殊信息的过程。这种观点既不是当代神学的观点也不是天主教或新教的观点。([3],p.46)现代神学认为,启示是上帝与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相遇,是上帝与人在历史上的相遇,是上帝使其被了解和人主动理解他的过程。它可以是在特定生活情景中顿悟,也可以是经历了某种特定事件后逐渐增加理解。启示是上帝的召唤和人对这种召唤的响应,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是主动的。
此外,现代神学的主要流派还认为“神的启示”是公有的而不是个人的经历,历史上的重要启示事件也不只是某个人的经历。威廉姆斯(D.D.Williams)曾说:“说发生在先知和基督身上的启示……是在说这些启示发生在人类历史上”,([3],p.47)以耶稣基督为中心的启示是整个基督教社会的启示。这种启示的经验是个人和群体与上帝的相遇,是个体与上帝建立起一种信仰关系。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对上帝的理解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步骤。启示所揭示的真理具有权威性,并不是因为它们变成了教义,而在于这些启示确实发生过。([3],pp.47-48)
以上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对科学与宗教的性质有了相对明确的区分,也了解了一些宗教理论家的基本观点,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对科学与宗教的结构进行深入分析。
二.三层双向循环结构
在探讨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时,研究者往往将“宗教”与“神学”不加区分地交替使用。([8],p.100)即便是怀特将他的书名定为科学与神学而不是科学与宗教之间的战争,并在序言中将两者进行了简单区分,后来的研究者仍相信这不过是权宜之计。([1],p.61)事实上,宗教的内涵更为广泛,它包括了理智方面和社会方面,而神学则主要是指前者,它是宗教的理论核心。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神学不过是通过一些危言耸听的故事来表达那些陈词滥调的僵硬教条。这也许是一种误解和偏见,因为人们对它的作用及其与宗教的关系缺乏了解。下面我们通过比较科学与宗教的结构予以说明。
美国学者谢林(H.K.Schilling)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说明科学与宗教结构的模型,([3],p.69)(见下图)。谢林把科学和宗教知识分为三个层次。其中,a代表经验描述层次,它包括观察、实验和搜集材料;b代表理论层次,它包括概括、抽象出概念、解释和预言;c代表应用或转化(transformation)层次,它是指定律和理论的应用。这三个层次是不可分割的和相互依赖的。只有相对于其他层次和整体而言,每一层次才有意义,每一层次与其他两个层次都存在着双向联系(如图中箭头所示)。它们共同构成了科学或宗教知识的有机整体。
现在我们将这一模型应用于科学。科学的理论层次b所作的概括和上升到概念依赖于经验描述层次a所提供的观察和实验事实,理论层次b得出的解释和预言也需要经过经验层次a所进行的观察与实验来检验。而另一方面,经验层次中的观察与实验也需要依赖理论的指导。同样的联系也存在于b和c、a和c之间。科学定律和理论的应用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同时也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目的;在应用的过程中也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在理论上予以解释。在科学定律和理论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只有经过系统地观察或严格控制条件下的实验才能够被确认或深入研究;观察或实验的结果、技术设备和环境条件都可以用来指导应用。这个三层双向循环模型说明,科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具体到特定的科学研究,每一层次都可能成为一项科学研究的起点或终点。针对不同的科学学科,由于其发展程度不同,各层次的知识所占的比重或所处的地位也不同。例如,高度发展的物理学,其理论知识在本学科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样,我们用上述模型来解释宗教。经验层次a代表信徒或信仰共同体的宗教体验或启示经历;理论层次b代表神学,它解释宗教体验和启示的经历;应用层次c是神学理论在信仰社会的应用。引导教徒面对种种社会和个人生活问题应采取的态度和担负起他的社会责任。这三个层次也是双向联系的。宗教体验或启示经历震撼了人的心灵,影响到人的生活道路和生活态度,触及了人的终极关切。这不但需要给予准确的表述以供传播,同时也需要在理论上给予解释,揭示其深层的涵义,进而指导教徒的生活和工作态度。而这种态度的改变,又影响了教徒产生主动接近上帝的愿望和倾向,因而也就会有新的体验或启示。这就是abca的联系过程。根据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解释acba的联系过程,此处不再重复。至此,我们不禁要问,谢林的模型不是在暗示宗教也是一个开放系统吗?对于这个问题他没有直接回答,但他对基督教神学的性质进行了分析。
谢林认为,基督教神学致力于解释基督徒的信仰和生活方式,解释基督教社会和基督徒个人的上帝与人“相遇”的经历。它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向后人、面对不同的文化和针对不同的社会形势解释基督教思想的重要意义。它必须分析人类的普遍问题和特定形势下出现的紧迫问题,必须了解人所提出的、反映着他的终极关切的重要问题。它不只是一个信条或教义的集合体,而应该把它理解成使教义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3],p.81)事实上,由于文化的不同,社会形势不同以及神学家们的理解不同,不同时期、不同教派的神学观点有着较大的差别,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神学流派。因此,谢林认为,“在自由和无阻挠的探索真理的思想开放方面,当代神学与科学没有多大差别。”([3],p.84)于是,我们有了另一个问题,这是否意谓着宗教放弃或修改某些教义或教条呢?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三.科学与宗教知识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知识或具体到某一科学理论,是科学家在某一特定时期或条件下对某类自然现象的认识,它往往由于某些局限性而产生错误。科学史上每一个旧理论被证伪或新理论的提出都标志着科学家在努力克服这类局限所作出的偿试,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这表明,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知识系统,它并不声称揭示了绝对真理。正如布朗评论说,科学之所以极具有朝气和生命力,“并不是因为科学自称是一贯正确的,而是因为科学保留着犯错误的权利,若有必要,它就改变它的思想。”([9],p.8)科学的这种开放性和不声称绝对真理往往被看作是科学的批判精神和自由探索精神的体现。
然而,人们也强调科学知识的历史继承性,强调新理论对旧理论中合理因素的吸收,强调科学方法的有效性,并坚信只有通过科学方法,经过系统的观察和精确的实验,才能获得可靠的知识,发现客观的、无可否认的真理。事实上,科学的确提供了确定性的知识,并非科学中的所有知识都会被后来的研究证伪或被修改。有关科学事实的描述和已被证实的理论往往被作为科学共同体的共同经验接受下来,并成为人们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许其中的某一部分在将来的某个时间会受到挑战,但其它部分仍会保留下来构成那一时期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科学史上的一些事例虽不能逻辑地证明上述论点,但可以为上述论点提供一些事实依据。天王星的理论轨道与实际观察到的轨道不符合,科学家们并没有因此放弃牛顿力学,而是凭着对牛顿力学的正确性深信不疑发现了海王星,进而证明了牛顿力学的正确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经典物理学中的能量连续的概念,但在宏观、低速领域牛顿力学仍具有效力。这说明,即便是在科学的开放系统中,仍有一些确定的、稳定不变的知识内容,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连续性,又说明科学认识的正确性。
现在我们将这一讨论转向宗教方面。谢林的三层双向循环模型的确揭示了宗教与科学的相似结构。具体到经验与解释结构上的相似性我们还可以从怀特海的一段话得到印证。怀特海认为“宗教信条是试图用精确的术语来阐明展示在人类宗教体验中的真理。与此完全相同,物理学的信条是试图用精确的术语阐明展示在人类感觉经验中的真理。”(转引自[6],p.265)由此看来,宗教也应该象科学或物理学一样是一个开放的知识系统,应该不断地放弃或修改某些观点,而不应该声称它的所有结论都是绝对真理。为此,谢林列举了11项原来作为基督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已被大多数教会放弃的宗教观点。([3],p.111)如“《圣经》是历史地绝对正确的”,“《圣经》是科学上绝对正确的”,“空间中确实有称之为地狱的地方存在”,“上帝是在数千年前创造了这个世界”。这些被放弃的观点在我们看来也许不象科学所放弃的某种学说或观点那样具体,但它们却直接影响到神学家对宗教经验的理解和解释方式。如果再考虑到当代神学中林立的学派,各种观点之间的激烈争论,说宗教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恐怕不算过分。
另一方面,宗教中也存在着许多稳定不变的内容。其中,一类是具体的启示经历和宗教体验,这是宗教知识中的“事实”部分,是宗教理论的基础。另一类是基于上述“事实”抽象出的基本观点,它们是宗教神学的理论核心。这两类知识构成了宗教共同体的信念,成为教徒个人信仰宗教的基础和神学家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这两类知识往往通过教义的形式表达出来,以至于人们认为教义是僵硬的、不变的教条。谢林认为,教义表达了两层含义:一、教义表达了一个宗教共同体和它的上帝之间的基本信仰关系;二、教义表达了关于历史上存在过并随时间发展的人与上帝关系的基本信念。
([3],p.113)这说明,人们不能仅从字面上来理解教义,也不能将某一条教义孤立起来理解。尽管教义与科学陈述的“语言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它们对真理的执着和对认识的欲望却是相同的。”
([6],p.316)此外,从语言的功能来看,教义(或宗教命题)推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套道德伦理原则或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这使人们更加注重它们的寓意和暗示,而不是字面上表达的内容。因此,教义所表达的宗教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具有认知和社会双重功能,虽然有时受到科学的挑战,仍能保持某种程度的稳定性和不变性。事实上,我们已开始涉及到科学与宗教知识的评价标准问题。
四.科学与宗教中的认同机制
一般认为,实证性是科学区别于宗教的主要特征。科学共同体对某一科学理论的认同往往依赖于该理论得到了观察或实验事实的支持。因此,科学知识的评价有一个客观的、公认的标准。相反,宗教知识,如果不是出自人们的杜撰,也只是涉及个人的经验范围,根本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教徒对某种宗教观点的认同只能是一种盲目的相信,因为宗教知识并不具有实证性。这里我们为了避免陷入关于实证性的认识论或方法论上的讨论,只是通过对两个知识共同体接受新知识的过程进行描述来说明两者在认同机制上的差异。
科学理论或科学知识往往是通过概念来表达的,因此,对概念的理解是接受某种科学知识的基础。科学中的许多概念具有不同层次的含义。诺思罗普(F.S.C.Northrop)把概念区分为两个层次:直觉层次(Concept-by-intuition)和假定层次(Concept-by-Postulation)。前者是指在观察中通过他称谓的“审美直觉”“直接看到”或“立刻理解”的东西;后者是指通过理论上的思考或假定来理解的东西。([3],p.142)谢林发展了诺思罗普的概念层次思想,又增加了一个经验层次(meaning-by-experience),它是指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自然界中存在的东西。即,概念有三层含义:经验的、理论的和直觉的或先验的。([3],pp.142-143)
将上述关于概念层次的划分与科学共同体所关心的实证性联系起来,不同层次的概念具有不同的实证要求。由经验层次的概念构成的命题或陈述要求证实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真实的;由理论层次的概念组成的命题或陈述要求证实的是它的预言是可靠的;而由直觉层次的概念表述的命题要求证实的是直觉的可靠性。由于证实的目的不同,必然会有不同的证实过程和技巧。具体地说,为了证实一个新的经验层次的概念所描述的观察或实验中的发现,如科学中的新物体、新现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信研究者在实际操作中没有犯严重的错误,没有受幻觉或偏见的影响,其他研究者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二是确证这一新发现不与已知事实和理论明显地相矛盾。为了确认一个新的理论层次的概念或其构成的陈述,如假说或理论,科学家往往以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它是否符合诸如简单性、优美、逻辑自洽等;二是检验它的具体推论和预言结果;三是证明它是否与现有的理论协调一致,是否预示着一个革命性理论出现需要建立新的理论构架。对于涉及到直觉层次的命题唯一可能的证实方法是共同体或主体之间的交叉确证和接受,如其他人也直觉地理解到同样的证据或观点。
对科学共同体接受新知识的过程或认同机制有所了解之后,让我们转向关于宗教共同体的认同机制。上述关于概念层次的区分也同样适用于宗教中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在犹太——基督教传统中,“上帝”的概念完全主宰着宗教思想的整个结构。
经验层次上的“上帝”概念是指宗教体验和启示经历的基本事实,是人与上帝“相遇”的经历。一方面,它包括人类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共同体验。尽管人们的信仰不同,各种宗教或习俗的仪式各异,但是,无论在工作和生活中还是参加各种仪式时都会产生关于“上帝”的强烈感受。另一方面,具体到犹太——基督教传统,它是指历史上宗教共同体的共同体验和现实中教徒个人生活中对“上帝”存在的感受。宗教共同体对这类有关“上帝”经验的确认或承认仍遵照一定的标准:一是被宣称发生的事情不只是为一个人而几个人或整个共同体所经历;二是这些经验的内容无论在事实方面还是在理论方面都与已被公认的知识一致。
([3],p.173)这表明,虽然社会历史事件与自然现象相比具有独特性和非重复性,宗教共同体的认同机制仍有其公范的标准。
理论层次上的“上帝”概念是指对宗教体验和启示经历所作的理论解释。由于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不同的宗教团体对某种宗教经验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就人类共同的宗教经验来说,有多神论、泛神论、一神论和自然神论等观点。即使在犹太——基督教传统中,也存在着不同的教派和分支。它们之间都在解释“上帝”这一概念上存在着显著差别。此外,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一些新的理论解释也不断出现,旧的理论观点也不断被放弃。我们关心的是宗教共同体是如何放弃一种旧观点而接受一种新的解释呢?谢林认为,这与科学共同体接受一种新的科学理论是相似的。首先,假定这种新的宗教学说满足逻辑自洽、简单、完美等内在标准,它必须被经验事实证明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和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其次,它必须被证明与现有的理论不矛盾或如果发生矛盾给出一个新的总体解释构架。([3],p173)当然,这并不是说科学与宗教共同体在证实或接受新理论方面没有差别。正象谢林曾注意到的那样,一个新的宗教理论往往要经历很长时间才得到确认,这是因为宗教理论所依据的事实材料远比自然现象复杂,其理论表达形式往往是建议某种生活态度或生活方式,不可能象自然科学的理论那样以严格的公式或量化的形式来表达。([3],p174)
直觉层次上的“上帝”概念是指人们的直觉理解和潜意识中对“上帝”存在的信念,它也存在于文化传统中。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是宗教中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几乎所有的宗教派别都反对以自然界中物体的存在来类比上帝的存在。它们认为,宗教共同体的共同经验确认上帝展现着其自身。他体现着正义和爱,他向人们许诺并给予启示,他的存在只有在坚定的信仰关系之中才能被理解。因此,这一层次上的“上帝”概念只能通过共同体的一致看法,通过主体间的交叉验证和分享共同的体验来证实。以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无论在经验和理论层次上,还是在直觉层次上,科学与宗教两大共同体对概念的确证和认同都有相似的过程和标准。
五.结束语——走向综合理解的关系研究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虽然还不能说明科学与宗教的全部主要特征,但它们有助于我们走出“冲突论”的既定模式,在宽广的视野中综合理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分析也不应被看作是对“和谐论”的辩护。因为这种论点往往把历史上的冲突事件简单地归结为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出于为过失辩解的目的否认科学与宗教在智力方面的差异。
科学史家布鲁克(JohnH.Brooke)在评价科学与宗教关系时提醒人们,“宗教信念渗透到科学讨论的许多方面,因此,把科学与宗教简化成一种冲突关系是不合适的。相反,出于辩解过失的目的而修改历史同样也是有问题的”。([10],p50)人们应该超越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要么冲突要么和谐的二元论,正视科学与宗教发生冲突的历史事件,客观地评价科学家的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将两者的关系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综合考察,承认基督教作为促进近代科学“成长的维他命和荷尔蒙”([11],p.187)所起的重要作用,从理解而不是以辩解或反驳为目的,拓宽两者关系研究的视野。
参考文献
[1]RonaldL.Numbers,ScienceandReligon,Osiris,2ndSeries1985,1:59——80.
[2]AndrewD.White,AHistoryoftheWarfareofScienceWithTheologyinChristendom,Vol.I,DoverPublications,INC.NewYork1960.
[3]HaroldK.Schilling,ScienceandReligion,GeorgeAllen&UnwinLTD,London1962.
[4]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89。
[5]约翰·麦奎利:《二十世纪宗教思想》,高师予、何光沪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6]伊朗·巴伯著:《科学与宗教》,阮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7]保罗·戴维斯:《上帝与新物理学》,徐培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8]JamFennemaandIainPauled.,ScienceandReligion:OneWorld,KluwerAcademicPublishers,Dordrecht,TheNetherlands,1990.
第一是让每一堂课都有效,让每一名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进步;第二让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优化,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目标都清晰,环节之间的过渡有层次性、递进性、发展性;第三是课堂教学的“四率”指标高。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这种理念如何落实到自己的教学行为当中,这就需要自己积极探索有具体性、操作性的教学模式。
二、学会倾听学生讲话,增进师生交流
学会倾听学生讲话,是师生交流的最基本要求。每个人都希望有人聆听自己的倾诉。但许多时候,我们老师缺少一种真诚的耐心。我们早已习惯滔滔不绝地讲,疾言厉色地训,不习惯倾听学生诉说,往往喜欢不分青红皂白地下结论,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因此,许多学生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不肯轻易坦陈自己的心迹。
我们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真诚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善待他们每一点思想火花,只有与他们进行真诚交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展示教师的风采,张扬学生的个性,从而达到春风化雨地影响学生,滋润学生,净化他们的心灵,升华他们的感情。
三、正确处理教师“讲”和学生“学”的关系
教师的角色不管如何变化,教师都有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这是社会赋予教师的一种光荣责任。如学生回家,家长问:“今天老师教什么?”学生做得不对,人家就说:“老师是怎么教你的?”“讲”,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最基本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其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如语文课介绍背景知识,离不开教师的讲;适合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习的内容教师必须讲,如数学的公式、定理;指导学生作文离不开教师的讲,因为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可能达到自评的程度;推导一些学生需要记住的公式,教师必须讲。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会因为教师的讲而得到更加积极有效的发挥,比如当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时,教师适当的点拨、激励,就会使学生思路畅通,信心倍增,减少挫折感,增加成功的体验;如果这时教师不讲,由学生在黑暗中摸索,学生就会一筹莫展,甚至灰心丧气,停止思考。这种情况重复多次,就会使学生积累一些痛苦的体验,始终走不出失败的阴影,学生就会丧失信心。
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有一种片面的观点,错误理解新课程理念,盲目反对教师的讲授,讲得越少就越好,讲得越少就越体现教育理念的先进,似乎是在下决心把“讲”字赶出课堂、赶出教学过程。平时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上课该讲的不敢讲,本来老师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一般来讲,如果要学习的概念、法则、结论等学生能够去发现的,就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发现学习或有指导地发现学习,如果学习内容没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去发现,也不容易被发现,则可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设计得很好的接受学习同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正确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不管教育理念如何变化,教学过程的这一特点都是客观存在,都必须承认,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过程的组织、调控、及时的评价、反馈等。教师的这些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导向性、支持性,激励性等方面的作用,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但不能忽视,而且必须加强。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是对自己角色的一种清醒认识的表现,是对学生负责的一种态度。在实施新课程中,角色应该认真研究如何把指导作用发挥得更充分、更艺术、更有实效。
教师评价应该支持和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凡是教师所采取的一切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策略都应该肯定、赞赏,鼓励教师不断改进和完善,而不能盲目反对。
1. 本学年继续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检查,充分发挥科组集体和备课组的作用和力量。保证教学各环节的顺利进行。
2.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育教学常规的建设和学生组织纪律性的要求、学风的培养。针对学生的特点,认真组织好体育教学的手段和组织方法,保证教学的质量、效果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3. 做好毕业班的备考工作,初三级组织好体育中考的训练和考试工作并顺利完成考试任务,高三级任课老师一方面组织好学生的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迎接高考。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组织体育考生做好各项的训练、考试准备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4. 本学年加强体育课教学的各项安全措施和对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消除体育教学中伤害事件的发生,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 开展教研、教改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体育科今学年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结合本科组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教研、教改活动例如组织老师撰写教研论文,组织教学、训练公开课和各种裁判学习等等,提高教学效果和教研、教改的能力。肖文增老师代表东莞中学参加东莞市20xx年体育优质课决赛获市一等奖。
三、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促进素质教育
普外科是医院的主要手术科室之一,包括胃十二指肠手术、小肠手术、结肠癌、直肠癌手术等。普外科手术患者的护理较为复杂繁琐,是外科护理中的一个难题。如何做好手术后患者疼痛的心身护理,对减少手术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1],术后疼痛及相关的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与术后恢复。 现将近年来本院普外科手术后患者的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收集
我院普外科2005~2010年收治的手术患者1500例,男1000例,女500例,男女比例是2∶1,年龄20~67岁。 由于手术前后的精心护理配合,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无任何护理差错和并发症。
2 术前护理
2.1 加强护患沟通,增进服务意识,强调护理人员必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把病人放在心中的服务理念,在病人入院时做好接待,强调4个“第1次”满意,即第1次入院介绍,第1次健康教育,第1次饮食,第1次检查时的护送,让病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在护理活动中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掌握交流技巧,遇事能“换位思考”,并努力学会“移情”,最大程度地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2.2 心理护理:手术患者对手术都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多数患者对手术不了解,同时对手术能否成功产生种种疑虑,从而表现出心态不平衡及焦虑。针对手术患者存在术前心理负担过重的现象,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该以热情主动通俗易懂且科学的语言,耐心细致地介绍手术和疾病的有关知识,并举出成功病例鼓励病人清除顾虑,解除紧张不安的情绪,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迎接手术。
2.3 戒烟:向患者宣传吸烟对疾病的危害及戒烟的重要性,有效减少呼吸道分泌物。
2.4 呼吸功能训练:对不同的手术患者进行相应的呼吸训练,如老年患者应术前加强呼吸功能训练对预防术后呼吸功能不全起重要作用。并训练病人正确的咳痰方式。
2.5 对高血压、冠心病或心电图不正常的患者除给予针对性降压扩冠治疗外,应进一步提高心肌的储备功能。
2.6 糖尿病病人血糖要控制
⑦床上训练解大小便等。 3 术后护理
3.1 术后伤口疼痛:是由于皮肤表面及内部组织的疼痛神经末梢直接受到切割性损伤,引起化学物质的释放与传导,经由脊髓传至大脑而感受到痛,是主观的体验[2]。几乎所有的手术病人都会经历疼痛,疼痛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手术当天[3]。疼痛认知时病人对疼痛问题的信念、态度,归因及期待,也包括影响疼痛过程的因素,如意识状态,过去的经验,疼痛的意义,应对策略。因此应正确引导病人对疼痛的理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分散术后患者的注意力,以此减轻患者疼痛。
3.2 一般护理:加强监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肠瘘患者由于大量丢失消化液,因此容易发生水、电解质而和酸碱失衡。护理上重点观察神志、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皮肤温度及弹性,观察肠蠕动及腹胀程度,有无恶心、呕吐、瘘口渗出液,精确计算腹腔冲洗引流量,动态监测水电解质、肾功能和血气变化。 3.3 基础护理:患者长期卧床者,需要协助其定时翻身及按摩受压部位,鼓励患者有效咳痰,定时给予翻身叩背,协助排痰,必要时给予药物支持,预防肺部感染。口腔护理每天2次,保持口腔清洁。高热时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
3.4 专病护理:不同的手术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案,如引流管的护理、瘘口的护理、营养的护理等等。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社会和家庭角色以及经济状况的改变,适应能力减弱,机体承受手术创伤的能力下降[4]。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护理人员应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护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较顺利的康复。
3.5 术后心理护理与出院指导:术后开展积极的心理护理,对减轻疼痛,加速患者身体康复十分有利。由于手术做的成功,切除了病灶,患者卸下了负担,愿意接受治疗和护理。尤其对于腹壁造瘘的患者心理护理及其重要,护理人员要给予特别的关怀,既要尽快教会患者自我护理肠造瘘口和使用人工袋,注意观察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也要使患者尽快适应术后腹壁造瘘的改道生活。患者出院时要指导伤口的坐浴、换药及人工袋的使用,指导饮食,避免大便过干或过稀。掌握劳动强度,避免腹压过高,定期门诊复查。指导用药、生活护理、心理疏导、注意自我调节,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稳定的情绪,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向家属讲明心身护理的重要性,鼓励、支持、体贴、安慰患者,保持心情愉快。通过对2700例手术后患者的护理观察,我们认为对术后患者的身心护理十分重要,做得好则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注重术后患者的身心护理是每位护理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4 讨 论
随着公众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对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断进行业务素质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加强护患沟通,推进护士礼仪服务,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 Yuen TS,Lrwin MG.The’fifth vital sign’.Hong Kong Medical Journal,2005,11(3):145~146
昨天,全县聚贤创优集体备课现场会在樱桃园镇中心小学举行。我做为五年级数学教研组的业务组长感到这次教研会开展的非常成功。我们组的全体教师不但对两周的教学明确了并且还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
会后我分析总结了一下,之所以集体备课研讨会能开的如此成功,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熟能生巧。
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对教材熟悉。教研会前,教师差别,所以聚贤创优教案并不但要求组长、主备人了解,所有本组教师都要对信息条中的问题了如指掌。只有这样,集体备课研讨会上,教师才能本身的教学方法,剖析存在的问题,以求互相取长补短,做到互相提高。
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聚贤创优集体备课活动必然能越办越好。不久的将来,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必然能更上一层楼。
1.通过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将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并获得专门的鉴定、评价。这对于学校教育改革和教师课题研究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认可和鼓励。
2.在总结过程中,研究人员通过选择研究资料、撰写总结报告、汇总研究成果,来提升科研能力。
3.经过总结,被鉴定认可的研究成果能够得到推广,并且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可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价值。
二、汇总课题研究成果
进行课题总结时,要全面汇总研究成果。要通过汇总研究成果,突出课题研究的实效,并激励教师,使其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
中小学课题成果表述形式主要有两类: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研究报告是描述课题研究的过程、结果和发展的文献,是报告课题研究情况、建议、新发现和新成果的文章。研究报告(结题报告)是结题时必不可少的成果形式。研究论文是以理论分析为主要写作方法的,它以阐述某些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或教育理论问题为主要内容,研究论文也是课题的主要成果形式。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结题报告或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或实验报告或经验总结报告)、中期报告、工作报告、成果公报。
2.论文: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论文。
3.专著:各种专著、教材、编著。
4.案例: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实录、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活动设计和活动方案等。
5.课件和软件等:教学课件、计算机软件、专题网站等。
6.图片和实物等:图片和影像资料、教具、学具和实物模型等,手册、读物、期刊等。
四、结题报告的内容
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2.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理论依据。
3.核心概念界定。
4.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5.研究的理论假设。
6.研究的目标。
7.研究的主要内容。
8.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9.研究方法。
10.研究步骤及研究过程。
11.研究的主要成果及成果的突出特点。
12.研究的效果及影响、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随着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保险业内竞争日益激烈,单纯的价格之争虽有一时之功,但绝非长久之计。通过特色的服务建立客户对保险公司的信版权所有任和支持,完善客户服务和大客户关系管理,保持与大客户稳定的合作关系,是促进公司业务规模持久上升、提升公司实力的重要条件。营业部自成立以来,注重永安公司的品牌形象,致力于客户服务的创新,特别是将大客户的服务与管理作为工作的重点,靠服务赢得了业务的稳定发展。
我公司于2003年11月正式与郑交集团合作开展保险业务,两年来共实现保费收入近4000万元。我们在合作中不断改进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质量,积累了一定的为集团客户提供专业承保和客户服务的经验,双方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协调关系和合作基础。现将营业部开展郑交集团大客户服务和管理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两年多来,分公司领导高度关注与郑交集团的合作进展情况,给予营业部大力支持。分公司总经理室成员经常过问郑交业务情况,听取营业部关于承保、理赔等方面的专题汇报,指导营业部确定工作思路,并亲自参加与郑交集团的高层座谈会。营业部经理室经常深入郑交集团进行公关协调,现场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目前已形成与郑交集团多个层面的沟通联系制,增进了双方的了解。
营业部围绕着郑交集团和客服工作的需要,加大对客服的投入和倾斜,保证了各环节的服务基础,通过创新的服务思路和特色的服务手段,提高客户的服务满意度,形成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二、成立专门机构服务郑交集团
在分公司领导和郑交集团的大力支持下,为了更好地为郑交集团提供及时周到的保险服务,体现永安公司的实力,营业部抽调8名工作经验丰富的业务和客服人员,组成郑交业务部和客户服务部进驻郑交集团,配备了查勘车、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相关的硬件设施,为集团客户提供从签发保单、收取保费到出险报案、查勘定损、受理案件、理赔计算、赔款支付等一站式保险服务,统一了永安公司对郑交集团保险业务的管理,树立了永安公司在河南运输行业中良好的保险品牌形象。
营业部经理室带领驻郑交两部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对在承保或理赔工作中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协商解决,原则性的问题坚决不让步,同时耐心细致地做好沟通解释,双方本着“平等友好、实现共赢”的原则,通过长期的沟通与协作,建立了融洽的合作关系。
三、建章立制,狠抓落实
自郑交业务部和郑交客服部成立,就建立了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同时按照行业协会公布的保险服务标准,认真进行落实,并针对郑交集团的业务特点,制定了六项承保服务制度和八项客户服务措施。公开服务承诺,公布服务监督电话,自觉接受客户的监督。两部人员深知,工作地点在郑交集团,自身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了永安公司的形象,而且服务态度好坏、服务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客户对永安公司的满意度,因此更加注重对自己进行严格要求,自觉按照职业道德规范和内部规章制度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展现永安员工良好的职业形象。无论是承保或是理赔,重点突出“快捷”,用耐心、周到、热情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普遍好评。
四、建立完善沟通协调制度
在与郑交集团的合作过程中,双方不断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健全座谈会制度及信息制度,构建多层面的沟通平台,及时了解集团的保险动态,促进了保险工作的全面开展。
(一)营业部每季度和集团保险部联合组织召开由双方分管领导及郑交集团各专业公司领导参加的大型座谈会,互通合作情况,加强沟通理解。通过座谈会的形式,既加深了双方的了解,又及时解决了一些工作中出现的不协调问题。
(二)每年由营业部和集团保险部安排双方高层互访不低于两次,营造出高层领导重视沟通客户关系、维系客户关系的良好氛围,致力于创建长期合作的宽松环境。
(三)充分利用各类报表互通信息。驻郑交业务部每月2号前向集团保险部报送承保情况统计表,定期对集团的保险需求进行分析,给集团提供合理化的建议和承保依据。
驻郑交客服部每周向郑交集团保险部报送一次出险报案情况报表,通报理赔信息,每月汇总报送案件处理情况报表。对出险案件估损金额超过万元以上的,当日通报集团保险部。
(四)营业部不定期组织开展不同范围、形式多样的联谊活动,营造出和谐友好的合作氛围,增进永安公司和郑交集团双方的了解,促进合作持续稳定地发展。
五、不断提升全流程的特色服务
(一)驻郑交业务部实行全年无障碍服务,无论节假日或上下班,只要客户有需求,随时为集团的客户提供出单和咨询服务,让客户充分感受到永安公司热情、周到、便捷的服务;并根据郑交集团业务的特点,设计出固定的车型保费价格表,便于客户快速测算保费。郑交集团40多家分公司分布在郑州所辖12个县、市区,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留下了郑交业务部人员上门送单及收费服务的身影。在今年元月份的一场大雪后,已经晚上8点多钟了,因为天气寒冷,加上一天繁忙工作的劳累,刚回到家的郑交业务部业务人员正准备休息,突然接到郑交保险部的电话,说有12辆车明天要跑长途须办理保险,我部人员接到电话后,二话不说,立即赶到公司为客户出单,等到业务处理完毕,已近夜里11点。像此类加班加点、毫无怨言为客户服务的情况还有很多,这种忘我的工作态度得到了集团客户的赞许。
(二)郑交集团的理赔工作得到了分公司领导的高度关注以及分公司理赔管理部的大力支持。营业部从受理案件、查勘定损、赔案理算、赔款支付等方面制定了完善的服务措施,实行“限时查勘定损、限时赔款理算”制度,加强各环节的衔接,实行对赔案处理时限的全程监控,明确责任人、落实责任追究制。对未处理的赔案,双方及时互通信息,根据集团保险部提供的未决赔案清单,由营业部主管副总督促处理,正常案件加快理赔速度,尽快结案;对有争议的案件,面对郑交集团保险部人员对条款较为专业的认识和理解,我部人员采取提高案件的第一现场查勘率、掌握第一手翔实资料、及时完善案件手续等方法,摆事实、讲道理,据理力争,本着公平、合理、实事求是地原则予以解决,得到了客户的理解。
(三)实行客户首问负责制。首问负责人按照业务流程引导客户办理相关业务手续,并将自己的工号明确告知客户,便于客户再次遇到问题时可直接找首接人进行处理,有效避免了同一问题向多人重复咨询的情况,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客户的满意度。
(四)多种形式地开展保险和防灾知识的宣传。我部人员经常为郑交集团《保险信息》报提供材料,介绍保险知识、索赔须知和事故处理程序等;利用走访基层和集团安全员座谈会的时机,对车主进行安全教育和保险知识的宣传,并注意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强化车主的保险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增加客户对永安公司的了解,真正成为客户业务上的伙伴,生活上的朋友。
(五)营业部一直坚持每案必访,并下发征求意见表、走访郑交集团基层各分公司安全科,收集客户意见,进一步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和反馈,将客户意见看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信息加以利用,从客户意见中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便于我们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提高保险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六)根据集团保险部的需要,积极协助集团公司做好内部相关保险业务的各项工作,参与集团保险部日常安全值班管理,为郑交集团提供延伸和增值服务,深得集版权所有团公司信赖。
六、有效实施大客户管理,统一保险资源
(一)因郑交集团客户资源庞大,为全面管理大客户信息,郑交业务部和客服部利用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承保及理赔情况明细台帐。针对各分公司不同车型分类整理,以各分公司为单位统计到期续保车辆的情况报表,提前通知集团保险部,做好续保工作,对出现的漏保情况及时进行跟踪了解和反馈,促进集团保险业务的统保。
(二)针对保险管理,双方共同做到“统一集中”。一方面积极配合郑交集团维护集团保险资源的统一和集中,不断扩大集团公司保险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在营业部系统内始终保持对郑交集团保险服务管理的统一和集中。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2005年客运公司正常营运车辆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三)对新车入户郑交集团的保险业务,双方建立了联合审批制度,并达成协议,凡不在郑交业务部承保的车辆,集团公司不予办理入户手续,大大提高了对新增车辆保险的监控力度。
(四)为加强管理,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目前郑交集团配备了先进的卫星定位系统和视频系统,加大对车辆行驶的全程监控,大大降低了事故的出险率,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了双方的共赢。
一、国外建设科技创新协同综合体的主要措施
(一)政府对科技创新的规划引导与大力支持。
1.完善的法律法规。以色列经验:1984年,以色列颁布的法律不仅鼓励工业研究和发展,而且还为技术人才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帮助,该法律由工业与贸易部首席科学家办公室负责实施。以色列政府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设施。
曰本经验:自从1995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曰本就逐步走向了“科技创新”的时代,为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展提供了宏观指导,为增加科学预算提供了法律依据。到目前为止,以5年为一个周期,三期《国家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的实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对技术创新。
2.扶持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美国经验:减少投资所得税。为了鼓励投资,美国政府采用减少投资所得税的办法,例如1978年通过的《报酬法》。1978~1981年,由于减税政策的实施,美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资本所得税负担一下减轻了,由原本的49%降到20%,这一税收政策更好的促进了美国创业投资的发展。
英国经验:税务信贷政策。2000年起,英国政府针对中小企业开始实施税务信贷政策,以促进企业研究和创新的积极性。2001年,英国贸易和工业部启动了一个计划,即小企业的研究和科技成果奖,称SMART计划,该项目的重点是为那些有商业前景的创新型企业提供资金帮助,鼓励企业积极开发新的产品工艺。
3.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措施。以色列经验:首席科学家办公室(OCS)。早在1996年,OCS的单独预算金额就达到3.7亿美元,超过1000家的中小企业从这项法案中得到福利,该实施法案包括三个方面的支持:有偿支持,无偿支持和间接支持。有偿支持就是指,企业每年要偿还一定数额的钱财给政府;无偿支持,顾名思义,政府无条件支持,企业无需偿还;间接支持则是指不是给予钱财方面的支持,而是政府予以其他方面的帮助,例如为企业提供研发条件等。
4.多元化的担保体系。美国经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美国政府向他们提供贷款担保等方面的金融支持,这些支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长期贷款担保’、“简化手续贷款担保”、“CAPlines贷款担保’、“Fastrak贷款担保”及“微型贷款担保”。其中,“CAPlines贷款担保”是为季节性贷款、合同性贷款等短期流动资金提供担保,而“Fastrak贷款担保”是对私营贷款机构给小企业的每笔10万美元以内的贷款,提供50%的担保。这些担保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资金和经营资金。二是国际贸易、进出口方面的担保。美国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国际贸易贷款担保、出口风险贷款担保及向购买美国产品的外国进口商提供多种贷款。三是鼓励民间私营金融服务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英国经验:英国贸工部出台小企业贷款担保计划(SFLG),为中小企业提供政府贷款担保,贷款的期限一般为2~10年,贷款额为5000~10万英镑,业务满2年的企业贷款数额可提高至25万英镑。企业3/4的贷款都将受到政府的担保,企业偿还贷款时,每一年须付出2%的保险费。有资格享受这一担保的企业,其年收入不超过300万英镑,制造业企业则不超过500万英镑。
(二)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德国经验:德国政府对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宏观管理,使它们相互协作,达到资源共享,使德国的创新体制更加完善。“战略基金”则是德国产学研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旨在加强经济界与科研界的合作关系,保证官、产、学、研的联合运作,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开辟“创新市场”则是德国产学研合作的又一重要产物,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更加优越的条件,还能与投资者直接联系。与此同时,德国政府还会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保证科研的充足与稳定增长。
法国经验:法国政府通过提高企业的科研经费或是给予财税上的优惠来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创新研究活动,从而刺激创新产品的研发。
韩国经验:韩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及法律,来推动产、学、研多形式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至今,已形成的有效的合作形式,主要有合作研究、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科研器材的共同使用、关键技术信息的服务、专利使用等。2000年在特定的研究开发计划的多个课题中合作研究的比例占了绝大部分。韩国官、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主要包括:(1)建立以大学为中心的科学园区,这是韩国在产学研合作中最值得学习的。迄今为止,韩国已建成或在建的大学科学园区已有十几个,这些大学科技园正是政府、企业、大学合作的产物。(2)设立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技术商业孵化器。一方面,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设备;另一方面,也为那些具有科研热情,创新精神和实力而无研究条件的人提供了研究场所和设备,使他们从事技术研究与开发。
(三)持续的人才战略攻势。
1.建立规范人才培训制度。法国经验:首先,政府制定“工业研究培训协议”,每年资助企业课题并招聘年轻大学生开展博士论文研究;另外签署“高级技术员研究培训协议”的,政府将每年给予企业一定的资助,该项资助能够满足企业十名高级技术人员的培训。其次“合同研究组织”的建立,即在工商部门、产业集团以及各地银行的帮助下建立区域技术创新和技术转让中心,其目的就是为了支持企业在人员培训,技术支持,设备共享的创新活动。最后,每雇佣一个科学技术人员政府将给予该企业15万法郎的补贴。
德国经验:德国政府非常看重对职工的技能培训。政府出资设立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专门为中小企业培训学徒工,也资助中小企业就近到有条件的大企业培训职工。德国政府还规定企业将销售收入中的一部分提取出来用于技术职工的培训和后续教育,员工入职前一定要接受入职培训并取得一定的职业认证资格。2.将吸纳和培养创新人才上升为国家战略。美国经验:针对急需的国外人才颁发H-1B(非移民短期工作签证),持有此签证的人才目前已超过150万人,主要在计算机及相关行业供职。此外,美国培育了大批国际型科技创新人才,这些人才在美国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美国攻破重重难关。为科研人才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为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条件,提供充足资金和后勤支持,使其担心程度降到最低,专心研究科研技术创新。
二、借鉴国外经验促进我国构建科技创新协同综合体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积极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制定实施多方面扶持政策。
1.要大力集聚创新人才。优化“软环境”,努力营造创新人才成才的良好环境,建立合理的激励政策,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建设人才集聚平台,将人才强国战略视为创新之本。
2.要大力给予政策支持。(1)政策性贷款。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2)税收政策。政府对新产品的开发给予减税、免税等税收优惠。(3)信贷政策。对于长期投资,降低贷款利率;对于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开发,政府采取优惠信贷政策予以扶持和鼓励。(4)优先采购政策。政府采购时对新产品、新服务等给予优先采购权,鼓励各行各业不断研发创新。(5)吸引风险基金。如建立“二板”市场,让创新型企业优先上市。(6)合作协调策略。政府出面开展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相互合作,共同盈利的平台。
(7)提供基础设施。政府创建具有公共性质的创新基础设施,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服务。
(8)知识产权保护。(9)国际合作政策。以上所述政策应当构建成为一个有效且协调的体系框架。
(二)企业层面:积极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大幅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1.加强技术源建设,整合技术资源,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想拥有先进的技术,必须从源头抓起,这样才能不断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先进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往往来自大学和科研机构。因此,我们应当建立以企业为主,大学与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科研模式,不断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同时,加强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形式,有效整合和利用资源,吸引更多的科技型人才,提高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水平。
2.构建以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为基础的企业研发模式。构建以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为基础,以企业为主的三位一体的紧密型产学研结合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企业以其独特的资金优势,以研发实力雄厚的高校与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能够更好地完成新产品或新服务的研发,该形式是为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
(三)科研层面:科技成果要更深入地对接和服务企业。
1.大力提高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高校要促进教育、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走出校园、实验室。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因素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只占1/3左右,而发达国家已达到4/5左右。因此,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快速高效地增长,必须强调高科技的发展,大力提高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度。要推广高校的科研成果,必须加强政产学研合作。通过政(政府)、产(企业)、学(高校)、研(科研机构)的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各方面共同进步,最终达到双赢为目的的科技创新机制。这主要目的是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应用促进政产学研各方面的合理应用,有效的提高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各类生产的要素。
2.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模式。科研人员在进行研究开发前,要先对市场科研成果进行调查,有目的的进行研究开发,使创新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一方面,要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缋效评价体系。同时,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以创造效益为优先考虑条件,鼓励成果转化,但也要注意为后续研究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现代的网络发展迅速,我们要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以专家为中心建立科技成果平台,以学校的网络平台为基础,加强科研信息的建设化,及时提供最新信息和相关资讯,更好地提高高校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也为高校科研成果带来潜在的资金链。
(四)金融层面:积极推进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
1.扩大支持创新的资金来源。一方面,在法定范围内,我国应当降低民间设立中心金融机构的门槛,大力将国外优质金融机构吸引到我国来发展,进一步扩大支持创新战略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扩大信贷支持,落实国家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信贷政策,鼓励银行设立科技支行、科技贴息贷款担保公司、科技保险公司,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撑。
2.完善和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加快小型贷款公司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持续改进,不断完善银行和金融服务的创新体系,创造新兴金融产品从而满足科技创新融资需求,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率。
(五)中介层面:积极搭建为企业创新服务的技术平台和信息平台。
二、实验课题的实施
1、确定实验校
201x年秋,龙山县教师进修学校把新城中学定为“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校,初定课题为“推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创新人才。”
2、确定实验教师
实验教师的好坏,直接影响实验效果,课题小组确定的原则是:“政治思想素质好,热爱教育事业;工作态度严谨、踏实、肯干,教改意识强烈,富有创新精神业务素质好,经学校推荐,指导专家考查,确定谭宗幸、姜爱民为实验教师。几年来,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3、确定实验班级
实验班级在同年级中具有代表性,经研究确定初一年级42班,初二年级37班为实验班。
4、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201x年8月-----201x年9月)。
我们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进行理论研究,对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作出具体要求,明确活动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我们着重培养的目标是:A,具有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B,具有初步的创新技能。二是前期的实际工作准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A,分层宣传发动,成立领导机构;B,选定项目,制定具体措施,根据本校、班级特点,围绕素质教育创新工程,素质教育进课堂这个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研究工作。C,课题组确立中心子课题。
2)实施阶段(201x年9月---201x年12月)
我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树立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为此克服了“师道唯严”、“唯师独尊”的观念,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B、研究、设计特色主题。设计好学校、班级特色的活动主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他们亲自经历、观察、讨论,较易得出他们自己对活动主题的观点。如201x年10月20日“野饮”活动中,实验班把任务交给班干部,要他们自己详细组织安排这次活动,全班57人共分11个组,组长是实自我优势演说和小组选举联合产生,负责小组的柴米、油、盐、酱、醋、及各种项具体事宜。特别是班干部自设二人“环境保护组”非常有特色,人们活动前不公开,在队伍出发前在校门口设立一个“物品登记处”(老师不知道),负责记录每组的矿水、食品袋、饮料等,返校后每组再接受复查,51%的人将废旧的瓶、纸、袋带回了学校放在垃圾堆中,有6个组被评为“优秀环境保护组”。另设几个公开评比组:团结和谐组、摄影组、“色、香、味组”、“尊师组”、“特色组”、、“迷语能手组”活动结束后,每一个不生都感触很深,均有一种要写点什么的冲动,我们在活动小结讨论中,他们有说不完的话,有更完善的整改意见,为此,我们办了一次野饮影展,由学生写每张图片的内容,出了一次“我是生活主人”的专刊。
C、走进自然、感悟自然的魅烽。如组织两个实验班利用半天时间,步行至龙山“化石山”寻化石,同学们的兴趣非常高,他们,他们“棍敲棒击”互相帮助,你一个他两个,很快有收获,互相讨论、认识、比较,然后让老师指导分析,看到一个个桑叶虫、一个个贝壳、一条条鱼......他们兴奋不已,感悟到自然的神奇回校后,让他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分析化石的形成,讨论化石对研究工作有何价值,最后师生一道制成成果展,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D、亲身参与,发挥特长
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方可发挥其特长,如201x年12月28日我校举行的“新中之春”文艺汇演中,学生经过一个月的筹备,自编自演了32个形式多样的精采节目,他们请教师观看光盘、模仿明星、自创舞姿、设计小品、编导相声,获得了社会、学校的好评。多数表演者是第一次登台,其中一个说:“上台肖我直想上厕所”。另一个说:“我们台下台词能倒背,台上紧张得要搭档提醒”。通过自身的锻炼比纸上谈兵更能培养人的能力。
E、实践活动促进的成功。根据少年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科学科学性前提下,利用实践活动配以形象,生动的生活情景,使教学活动动富有情趣,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回家了解各种稻谷的成活力,了解百分数是什么意思?在教方程解应用题时,让学生观察电话费帐单,让学生思考、讨论其中的教学问题:李勇家九月份市话费49.6元,按规定月租费9.8元,每打一次市话费0.2元他家这个朋共打了几次市话?又如学循环小数时,利用学生已有的原型,联系实际每年总是春夏秋冬不断变换,每周总是周一至周日周而复始等熟知的自然现象引寻学生理解循环小数。再如在地理课《中国地形图时》要同学自制一个地形图,自制地球仪,对照图形识别高山、平地、盆地等。
F、关爱他人是本份
三、实验效果及分析
1、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各级性。爱因斯坦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通过各种活动,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大多数从被动的学转为主动去学,对特色活动有了特殊的兴趣,使活动参与率达100%。例如:每个实验班级的学生均准备了漂亮的采访本,建立了一个活动档案,设计了个人活动计划、目标及整改意见等。
2、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合格人才。自开展实践活动以来,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了,揭开事物之密成为他们的一种冲动,创意的源泉。
3、开启了一条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路子。由于活动课的落实,学生有了一个自由飞翔的广阔天地。
四、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仍然有一些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遇到阻碍活动进行的瓶颈。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费投入跟不上;第二,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在应试教育的笼罩之下;第三,教师自身的素质不平衡;第四,评价体系还须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第五,实验教师的实验课与常规课的安排问题。第六,活动强调由学生通过体验、采访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得出错误、模糊的论断,教师是否适当引导。
201x年12月8日,我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创造性培养”的课题得到湖南师大刘要悟博导、覃兵博士的现场指导,使实验朝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结果符合预期的目标,且带有地方普遍性。
五、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33-02
目前,关于国内精品课程的建设,各高校都有着自已不同的观点与经验。在重庆师范大学的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作为校级重点课程的动物学课程于2004年被评为了重庆市第二届市级精品课程。在多年来的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依托重庆市动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及重庆市“十一五”动物学重点学科,课程组成员倾注了许多时间与精力,力求将该精品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或推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后备课程。在此期间,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无论是从课程体系、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具体总结如下:
一、全面利用多媒体辅教学方法应用于理论与实践教学
完成了全部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并完全进行多媒体教学。与此同时,完成了全部实验课程的课件制作,且重点对实验课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示范效果。由于引进了许多现代新的教学元素融入形象生动的教学过程中,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牢固掌握。
二、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根据学校的总体建设规划,借重庆市动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及重庆市“十一五”动物学重点学科建设平台,对动物学教学实验室和实验实践教学环境进行了改善。为创造更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我们增购了许多设备,如宽屏幕的等离子电视,投影仪、显微观察与摄像系统、实物展示台、自创了“显微观察系统”与“实践教学互动系统”,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同时,我们重视实验实践教学的常规管理并且强化常规教学,科学合理安排各种实习活动,以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论联系实际。为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兴趣和完成优质的毕业论文,教学实验室与研究实验室也都面向学生开放,使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课程设计等,不仅可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及前沿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较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在重庆市动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动物学重点学科建设基础上,设备仪器方面不断完善、更新。早在自行设2003年就自行设计了有特色的互动实验教学系统(主要由显微数码摄像系统、宽屏幕等离子电视、投影仪,展示台等组合而成的互动教学实验室)沿用至今。通过自行设计的互动实验教学系统,解决了过去教学难点中难以观察的微型动物(如草履虫、眼虫、水螅及涡虫等),通过该系统可清晰直观地示范教学,该系统实用、方便、经济,在国内独具特色。此系统由于其良好的示范教学效果,已在我校大学城校区本科教学相关实验室内推广,起到了精品课程以点带面的作用。
三、动物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在贯彻教育部教学大纲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重点突出动物学课程的经典与现代结合的特点。形成相对完整和完善《动物学》的课程体系,以更灵活的方式、更完善的体制去满足目前生物科学各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思路,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目的。故根据教学资源的优势,我们将对动物学课程体系按照生物科学专业与生物技术专业构建成为动物学和动物生物学两大课程体系。作为一门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该体系将解决现行教材教学内容体系的局限、必修课课时偏少等种种问题,以便与国际间同类相关课程接轨,并且该体系的实施结果则说明该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四、实验材料的新型培养方法,确保了实践教学之需
动物学实验教学中的许多实验材料,不仅受限于采集时间及当地气候条件,同时也由于其个体微小,传统培养方法的局限难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采用新型的粗培养和克隆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优质的实验材料,保证了教学需要,同时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还为兄弟院校(如重庆大学等)的教学与科研提供实验材料。
五、标本室的创新性研究和管理,保障了精品课程的教学
动物学标本在动物学的教学科研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于生物学标本的保存,尤其是对于一些珍贵罕见标本的保存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进行动物学教学标本的包埋、保存等制作方法的探索与建立,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近三年内,课程组主要成员探索性地采用新配方的不同树脂对不同动物标本进行包埋的方法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目前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与实用新型专利1项,其中,3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获批,另1项目前正处于公示中。本研究也深受学校各方面的重视,并由主管校长特批了相关项目支持该研究的进行,同时本研究也受到本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的关注。本工作正在延续中。
六、实验室面向本科学生(本专业和全校)开放,确保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本实验室推出的开放性实验和各类的及各种课外兴趣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条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探索性实验:面向本专业本科生开放实验室,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动物学实验技术学习,学习生物绘图,参与标本制作、鉴定,提高兴趣、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研究平台,此开放旨在让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的良好训练,以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面向全校非生物专业学生以开放性实验供其选修:如标本采集、制作、鉴定,人体常见寄生虫病病原体的认识与疾病预防,重庆地区常见昆虫的鉴定,珍稀动物的观赏与种类识别等系列实验,为提高非生物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了有效的尝试,形成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基地之一。
七、专题学习小组法的建立、实施及成效
通过与国外院校进行学术及教学方法的交流,吸纳国外优秀的教学方式方法、经验及教学形式进行本科教学的改进。学生组成专题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分别选择动物学课程范围内的专题进行调查研究、资料收集、实验验证、完成所选的专题,专题学习结果以海报、展板或专题讨论的形式进行或展出,并由教师与学生双方进行最后的评定。以此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动手收集资料及实验的能力,体现团队协作精神。实践证明,该方法的建立与推广不仅获得了学生的认同与赞许,同时由于本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已被本学院的其他老师学习采用。
八、程序化试题库的创建及使用
本课程组于2003年起就着力进行动物学试题程序化的建设工作。目前,我们已建立的动物学的计算机试题库可经常性进行增补、更新或调整,分为人工抽取或自动抽取两种模式,并可根据出题要求随机组成不同题型、不同难度梯度、不同分质的试题进行组成。这样,使试题库变得更人性化、自动化和科学化,亦可避免人为主观因素而导致其他相应问题的产生。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动物学精品课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精品课程的建设就像人的学习一样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努力,并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构建精品课程共享平台,不断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使我们的动物学精品得到不断的完善,真正发挥精品课程的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英华,等.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推动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88-89.
[2]孟令勇.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0):108-110.
[3]曹霞.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互动关系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9):62-63.
[4]何建武.网络环境下精品课程建设设计策略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3):96-99.
[5]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72-76.
[6]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91-93
[7]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90-91.
[8]李中.精品课程建设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7(5):43-45.
[9]朱举英.基于交互学习的精品课程网站设计与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10]史文婷.基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
[11]王素梅.国家级精品课程主页设计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13.